新能源开发现状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04 14:36:34

新能源开发现状

新能源开发现状篇(1)

海油陆采是国内外开发极浅海油藏的有效方式之一。目前主要有围海造陆、陆上钻水平井以及“海公路+人工岛+水平井或大位移定向井”等三种开发浅海油田的海油陆采模式。海油陆采工程涉及勘探、试油、试采、集输等环节,水深不足3米的极浅海油藏条件复杂,环保要求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全球海陆石油勘探均在逐步扩大规模,当前的世界石油开发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海洋石油投资大幅增长,海洋石油开发在本世纪头十年不断深入 2006~2010年全球浅海钻井投资额可达1950亿美元,此间深海钻井投资可达650亿美元。如果加上海上石油天然气开发的其它相关费用,海上油气开发支出规模呈不断扩大趋势。预计2006年全球海上油气开发总支出为1929亿美元,由于吸引的资金陆续到位,预计到2010年全球海上油气开发总支出将达到2475亿美元。 非洲油气开发步伐加快 在北非,各国油气勘探均有新进展。Circle Oil Maroc Ltd公司最近与摩洛哥当局签定一项协议,在Rharb盆地一块269平方公里的地区找油,计划在2007年打6口井。在阿尔及利亚,西班牙雷普索尔公司的勘探队去年上半年在Raggane盆地北部发现两处天然气田;阿尔及利亚国营石油公司与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合资开发的Amenas天然气项目最近在阿尔及利亚投产。利比亚准备在2010年使石油日产量达到300万桶。由于在利比亚石油业投资回报高,东方石油公司和绿洲石油公司最近恢复了在利比亚Sirte盆地的石油开发。为加快海洋石油开发步伐,最近,埃及与塞浦路斯签定协议,划定两国开发海洋石油的分界线。埃及还与希腊签署一项为期两年的协议,内容涉及两国在海洋石油方面的合作。 在东非,坦桑尼亚油气并举,海陆并进,开发石油天然气。Dominion公司与坦桑尼亚石油开发公司签定3个产量分成协议,勘探坦桑尼亚沿海省份1000万公顷的区块,Dominion公司认为该区块显示出良好的石油开发前景。英国企业East Coast Energy Corp计划2007年在坦桑尼亚Songo Songo北部打井,扩大天然气生产。在乌干达,在距首都坎帕拉220公里的waragal号井,最近获得油流。 在西非和中非,海洋石油生产发展迅速。埃索公司在尼日利亚的勘探生产分公司在该国1200米深海Erha采油区开始产油。在安哥拉的31号区块,最近发现第10处油流。雪佛龙公司Cabgoc分公司在安哥拉深海14区块的洛比托(Lobito)油田最近投入生产。在安哥拉Kizomba C海上油田投产后,该国深海原油产量预计最高可达日产75万桶。 与此同时,非洲大陆的石油勘探呈现从沿海向内陆发展的迹象。尼日尔是继毛里塔尼亚之后非洲又一新兴的产油国,估计石油储量3亿桶。阿尔及利亚石油公司介入了该国石油业务,马来西亚石油公司在尼日尔Termit Graben地区Jaourol号井获得了日产2540桶的油流。 非洲国家石油开发法规符合国情,且在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摩洛哥对石油公司征收石油产地使用税等税目;南非与莫桑比克的石油法规定,国营石油公司不介入发放石油生产许可证的工作。 非洲国家石油领域的优惠政策,不仅吸引了大量跨国公司前来投资,越来越多的国营石油公司也介入了非洲石油开发。1995年,国营石油公司在非洲共获得了95个区块的开发权,2005年增至216个区块。目前国营石油公司在非洲更加活跃。预计非洲石油产量将稳步增加,从现在到2010年,在全球石油所增加的产量中,来自非洲的增量预计占30%以上。 发展中国家在非洲石油开发方面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以巴西为例,该国在非洲除参与了安哥拉、尼日利亚、坦桑尼亚、利比亚的石油开发外,最近又在赤道几内亚通过产量分成协议获得深水区块的石油开发权。 中东、拉丁美洲石油领域投资稳步增长 在中东,科威特石油公司董事长2006年6月称,该公司重视开发该国北部地区的重油,准备投资276亿美元,争取使科威特石油日产量从目前的260万桶提高到2020年的400万桶。 在拉丁美洲,随着石油生产的发展,巴西2006年实现了石油自给。委内瑞拉为加速石油开发,政府准备采购28台新石油钻机,并准备在国内组装其

新能源开发现状篇(2)

中图分类号:TU241.91 文献标识码:A

现代社会以低碳社会倡导的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基本原则的“低碳经济”成为主流思潮,而新能源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此,发展新能源产业就成为进军低碳经济的捷径。尤其是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不可再生能源日益枯竭的今天,加速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新能源的发展现状

新能源产业是一项新兴的产业,目前在我国正迅速崛起,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等新型能源已经越来越多的从实验室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当中,给我们带来极大的方便,但是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国内的新能源产业依然面临很多问题。

基础较为薄弱,技术落后,缺乏完善的政策指引

由于我国的新能源产业起步相对较晚,缺乏高素质的技术研发人员,以及完善的政策指引。目前,我国的能源结构还是普遍以传统能源为主,比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新能源虽然有所发展,但是基础还较为薄弱,技术手段也相对国外发达地区较为落后,处在实验阶段的较多,而实际应用的很少。

新能源市场把握不足导致经营欠佳

现今时期,我国的新能源企业经营状况普遍不佳,大多是以研究开发为主,而真正做成产品,能够在市场上畅销的却很少。其原因就是对新能源市场的把握不够,不了解我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不能根据新能源的长处和消费者的需求,将新能源技术转化成市场产品,导致新能源企业经济收益低下,普遍经营不佳,仅是出于新能源、高科技等一些市场“广告词”的利益驱使,而投身其中。

新能源技术人才匮乏,推广力度不够

由于新能源属于一项新兴的技术,发展时间相对较短,业内普遍缺乏相关的技术人员,此外,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技术更是缺乏认识。而目前我国的新能源企业普遍重视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很少注重对开发出来的新技术进行推广宣传,致使市场消费有限,限制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我国新能源发展的对策

建立完善的政策,正确指引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

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而良好的经济环境依赖于完善的经济调控政策。作为对建设低碳经济,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的新能源产业,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制定一套完善的政策加以指引,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比如减免税费,或是提供项目扶持资金,可以通过政策的指引,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结合起来,实现我国的低碳经济。

加强技术创新和引进,提高新能源技术的转化率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强自身的技术创新,同时,提高新能源技术向市场产品的转化率,可以有效解决技术落后,和经营欠佳的状况。可以设立对外交流部,和产品开发部,定期举行新能源技术的各种交流工作,以及新能源技术向产品转化的各种研讨会议,从而实现技术的引进和创新,优化技术向产品的转化方案,提高技术的经济价值。

加强新能源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以及新能源技术的推广宣传

高素质的研发人才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和国内的一些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活动。另外,还要加强对外的推广宣传工作,提高消费者对新能源技术优势的了解,引导消费者需求,刺激新能源产品市场的增长,从而加速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新能源产业是建设低碳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新能源产业能否快速、良好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到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虽然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近些年来取得了不少成果,比如节能电动车的普及,混合动力汽车的销售等,但是由于发展时间较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引以重视,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同时,依据自身的实际,积极变革,加强各部门的协作,如此,我们就可以取得新能源产业的快速、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建中.浅析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及传统能源行业的战略选择[J].中国煤炭.2010.36(1).21-23.

新能源开发现状篇(3)

我们在这里所讨论的新能源电力系统,相较传统电力系统而言,在系统性质的考量视角之下,具有更为鲜明的不可存储性、不可约制性以及不稳定性的客观特征。例如:对于风力发电的实践性过程而言,相较其他类型的发电模式,其发电机组具有更加明显的频率不稳定性的特征,在发电工作过程中,发电机组对于外界干扰因子的反应性应答程度也往往会表现得更加剧烈。在这样的先是背景之下,只有切实将较大规模的新能源电力接入现有发展条件下的电能供应系统,才能切实实现改良电力系统运行稳定性的客观目标,切实促进我国电力能源供应与保障事业取得相对良好的运营实践状态。

(二)新能源电力系统的探索方案试举

1.电源相应的探索方案

要想切实提高电源相应现象的客观水平,我们应当切实引进相对先进的发电实施技术,切实提升电能生产过程中的能量转换率,以为电网系统的安全有效的运行状态提供相对充分的现实助力。想要实现新能源电力生产系统能量转化率有效提高的现实性目标,我们就必须切实对发电系统的电机装置实施形之有效的优化操作,在有效提升电机装置的工作效率的同时,切实实现生产成本的有效降低目标。为新能源电力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现实条件。

2.电网响应的探索方案

新能源电力系统与原有能源形态下的电力系统相比,对于电压的耐受能力的限度水平以及输送系统所具备的通流能力都发生了较大程度的现实性较低状况,这也就是客观上,新能源电力系统比较容易容易出现电网扰动现象的客观技术原因。为了切实保障电力输送系统的安全运行状态,我们有必要切实实施电网扰动问题的解决实践工作,在现有技术水平条件下,我们只有使用低电压、高电压以及不对称穿越等客观性实践形式,才有可能切实实现改变输电系统的阻尼状况切实实现规避电网扰动现象的客观目的。

3.负荷响应的探索方案

部分类型的新能源电力系统虽然能够拥有较为强大的负荷状况调节以及系统运营状况控制的客观性实践能力,但是对于这些类型的新能源电力系统而言,一旦出现外界客观性环境条件的强烈干扰或者是其实际承载的负荷强度状况发生改变时,其系统客观运行过程中所具备的安全以及环保性能状况将会发生较大规模的下降状况,甚至会出现较为明显的系统性运行功能瘫痪现象。为了有效地对这样一种客观存在的技术困境实施相对有效的客观性改良目标,我们要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有效开展调峰技术的应用实践,通过在系统中使用并运行调峰技术,我们基本上能够比较彻底地实现对上述技术困境的客观性规避目标。

4.电网优化的探索方案

不管是对新能源电力系统还是对旧能源电力系统来讲,电网结构组织都是实现电力能源有效性运输目的的基本性的技术依赖组件,所以,在开展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建构工作的客观过程中,实施电网输送系统的升级改造工作将会具备较为充分的现实性意义。为了有效地实现这样一项客观性实践工作目标,我们应当切实开展电网系统的结构与配置状况的改良优化工作,切实提升新能源电力输送系统的运行稳定性特征,实现良好的预期效益。

二、新能源电力系统建立与运行工作过程中的基础问题

(一)新能源电力系统建立过程中的基本原理

在新能源电力系统的整体性建立实践工作的客观性开展过程中,基于基础性电气动力学视角的多时空尺度特性贯穿始终,这种特性是实现新能源电力系统建立工作客观目标的客观性基础,也是在事实意义层面上导致新能源电力运行系统出现波动性、随机性、不稳定性以及分散性等现实性运行描述特性的主要缘由。基于如此实践性客观背景,我们只有切实实现平衡新能源电力系统与电网关系的客观目标,才有可能实现建立具有较为充分的确定性特征的模型的现实目的,在不违背有关实践工作领域的技术约制规程的现实条件下,切实实现新能源电力系统高效率运行状况实践目标。

(二)关于不同的新能源电力系统间的相互协调问题

新能源电力系统虽然具备较为充分的再生性以及可操作性特征,但是在事实意义层面上,依然与旧能源电力系统一样具有着较为充分且鲜明的延迟性现实特征。传统能源电力系统之间往往客观性地现实存在着不同电力系统体制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客观性的合作制约结构,在此基础上实现良好的电力输出任务之客观性实践目标。以上现实发展状况客观上为我们实施不同的独立新能源电力系统之间的相互支持与功能运作性平衡机制的建构工作提供了相对充分的现实性实践空间,促使们在实施有关技术运行体制机制的建构工作过程中相对充分地对传统电力系统运营体制之下的合作工作机制建构模式实施相对充分的客观性借鉴,切实为有关工作目标的现实达成提供助力。

(三)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安全保障方法

新能源电力系统在实施发电生产工作的客观过程中往往要使用风能和太阳能等新型能源形式,所以其生产过程中所实际使用的能源获取实现装置往往会分布在较为偏僻、人烟稀少的地理位置,客观上存在着存在分布广泛、分布地域偏僻等现实性实践考量特点,相对于传统能源电力系统而言,新能源电力系统在客观性考量实践视角之下往往会更容易出现系统瘫痪以及故障,因此,在工作实践的开展过程中,我们应当对新能源电力系统的运行安全性状况给予更多的客观性关照,应当切实构建新能源电力系统独有的质量安全控制与保障工作实践系统,定期有规律地对有关的运营系统中的关键组件实施运营状态的排查工作,发现问题以及故障要及时进行上报,及时实施修理与完善工作环节。

新能源开发现状篇(4)

一、调研目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支撑经济发展的能源需求也日趋紧张,能源供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而且,常规能源的开发利用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也日益明显,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温室效应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1]。这些问题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新形势下,要解决中国的能源短缺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大规模地开发利用新型能源。

近年来,中国对于新能源的开发给予了高度重视,陆续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文件,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我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增长迅速。2008年,全国风电装机容量达到了1217万千瓦,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量超过1.25亿平方米,光伏电池产量达200多万千瓦,核电年发电量约683.94亿千瓦时[2]。山东省德州市的新能源经济发展比较突出,被称为“中国太阳谷”,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该市培植了皇明集团、亿家能、国强集团、中立集团、通裕集团、世纪威能、中大贝莱特集团等几十家新能源相关企业,涉及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多种新能源形式,包括太阳能光热利用、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地源热泵、新能源汽车、生物质直燃发电等诸多领域,为当地经济发展与就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据调查,2010年该市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完成销售收入326亿元,其中127户规模以上企业(包括节能企业)完成销售收入312亿元,同比增长30.7%,利税38.6亿元,同比增长42%。

新能源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是技术革新与人才培养,为了切实了解企业对新能源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应用现状,促进高等教育与新能源经济的对接,笔者以德州市部分新能源企业为调研对象,对其人力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力求通过调查及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了解新能源专业技术人才的来源、应用状况及发展要求,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推动新能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调研对象与方法

调研对象主要为德州市现有新能源骨干企业,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由于调查信息均为企业人力资源的宏观状况和人才需求,故主要以各新能源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为调研对象。设计了“新能源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状况调查问卷”,通过对新能源企业的走访调查,获得各单位的人力资源信息,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汇总归纳,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关改革建议。

三、调研过程及结果分析

本次调研的内容主要分三个方面:新能源企业发展状况调查,企业现有人才状况调查,企业对新能源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状况调查。

1.新能源企业发展状况。本次调查的新能源企业有德州市皇明太阳能集团、亿家能公司、旭光太阳能光电公司、红日太阳能公司等26家新能源企业,涉及太阳能开发利用、风电装备制造、地源热泵、新能源汽车、生物质能等五个新能源领域,调查结果如下。

(1)太阳能光热产业已形成规模,光伏产业初步具备发展基础。以皇明集团为首的光热产业发展时间较长,技术比较成熟,在本市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太阳能热水器年生产量200多万平方米,基于“无机传热”技术的无机超导热管是一种新型光热利用元件,乐陵国强集团年产量在4000万只左右。相比较而言,光伏发电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皇明公司2.5兆瓦菲涅尔发电示范项目、大唐集团1兆瓦太阳能电站在同时建设,中节能德州20兆瓦光伏电站一期10兆瓦项目已实现并网发电;庆云嘉豪恒泰公司的30万盏大功率集成式LED路灯项目已经竣工。

(2)风电装备制造业配套能力不断增强。世纪威能公司年产1000套兆瓦级风电叶片项目竣工投产;双一集团、华业复合材料公司叶片和机舱罩生产能力超过500台套。

(3)地源热泵产业发展迅速。以中大贝莱特公司、亚太公司、格瑞德公司、奇威特公司等为代表的中央空调地源热泵机组生产企业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前列。

(4)新能源汽车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良好。齐鲁客车公司正在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新能源客车;华辇公司已经研制出太阳能电池动力轿车样车,续航里程超过150公里,在第四届世界太阳城大会期间推出了全球首台曲面板太阳能样车。

(5)生物质能开发项目陆续投产。新园热电、武城昊源等重点企业建设了以木糖、糖醛废渣代煤15兆瓦生物质直燃发电示范项目,其他生物质能发电项目陆续开工建设。

目前,德州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大力发展新能源及相关产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初步形成产业集群,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2.新能源企业人力资源现状。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新能源企业中有86%的技术人员并非新能源专业毕业,而是相近或相关的机械、电子、控制等传统专业。由于专业不对口,在工作中表现出专业技能不足和对相关新能源事业的热爱程度不一,给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造成极大的浪费。深入了解后得知,教育部专业目录里面没有对太阳能、风能等新兴行业进行专门的科目教育;同时在对企业人事部门提供的数据进行总结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新进入企业工作的大学生人才流失问题比较严重,调查发现,3个月内流失率为23%,6个月内流失率为49.6%,3年内的流失率达到了89%,给企业的经营成本造成极大的损失。经过细致的分析和深入调研,发现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87.2%的流失学生在调研表上所填写的离职原因里面选择了“我不是学太阳能(或风能、生物质能)专业的,很多工作我做不了”;二是有90%以上的同学选择了“我不适应这个团队,不适应这个氛围、环境等”。

可见,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专业技术团队,专业不对口是造成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

3.新能源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状况。通过调查,有88.5%的新能源企业表示缺乏对口专业技术人才。近5年来,大部分被调查企业在新能源、新材料行业的劳动用工量呈上升趋势,未来5年德州市的新能源专业技术人才缺口大约2000人,对需求人才的学历要求如表1所示,主要缺乏较高学历的人才,对于既有较宽理论基础,又能从事一线工作的本科生的需求量最大。不同企业对专业素质要求不完全相同,但主要集中在专业技术素质、创新能力和职业忠诚度三个方面,如表2所示。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对口人才是企业的首选,同时由于专业对口,跳槽率也会降低,职业忠诚度也会升高。96.1%的新能源企业希望国家的高等教育能尽快增加新能源专业,并且支持专业对口的校企合作办学,或者在高职院校中加大对新能源人才的培养力度。

四、加强新能源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建议

通过对德州市26家新能源企业的人才状况调查,可以看出目前新能源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不能满足新能源经济发展的需求,很多企业只能从相关的传统专业毕业生中选拔人才,由于专业不对口,企业对新就业员工进行再培养的投资较大,而这部分人才进入企业以后,短时间内对行业和个人发展没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工作技能掌握不足、企业文化认同不到位、团队融入有障碍,工作中就会缺乏事业归属感、团队归属感和专业归属感,工作过程中极易产生挫败感、抱怨情绪、积极性降低,最终导致人才流失,对于企业与个人的发展均带来不利影响[3]。因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增加新能源专业

在高等教育、高职教育、中职教育中增加与新能源开发、设计、应用有关的专业,培养各级各类新能源专业技术人才。学校的专业发展、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2.企校共建新能源专业,加快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由于当前高校新能源专业的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师资、实训等教学资源难以符合专业教育要求,单凭学校一己之力,很难培养出合格的新能源专业人才,因此借助企业的专业技术力量和资源优势,建立“企校联合办学”的教育机制,有目标地进行新能源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既能保证宽厚的基础教育,又能结合企业实际需要,加强专业技能培养。而且学生在校期间就业目标明确,其事业归属感较强,将来企业的人才流失率将会有效降低。这是目前从根本上解决新能源企业的人才质量和人才储备问题的有效途径。

3.加大对企业现有技术人员的二次培养力度

目前,新能源企业现有员工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于相近或相关的传统专业,没有经过新能源技术的专业系统学习;二是来自于电大或函授教育,或与中专学校短期合作培养。这部分人才虽然能顺利完成当前从事的工作,经过几年的实际工作,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专业知识面较窄,理论基础不扎实,在技术创新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可以与高等院校合作,对这部分技术人员进行再培养,夯实理论基础,拓宽知识面,提升创造力。

参考文献:

新能源开发现状篇(5)

冠心病引起的心肌梗死是全球因疾病死亡的首要原因。对于冠状动脉的“起源”,以往科学界普遍认为,它形成于胚胎时期,从心脏外表面以“树枝发芽”的模式一节一节向心脏内部生长。

然而,一次偶然,该研究项目负责人、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所研究员周斌发现,在对转基因小鼠进行谱系示踪时,成像结果显示,心脏中的一部分冠状动脉居然是出生后才“自内向外”开始生长的,并非此前认为的由心脏外表面血管自外向内“扩增”而来。冠状动脉的又一个“起源地”――心内膜“浮出水面”。

那么,不同“起源地”的冠状动脉血管是如何“长大”的呢?

周斌说,心外膜冠状动脉血管的新生方式类似于一棵“大树”,血管从根部、到主干、到侧支、再到分支依次生长。然而,心内膜冠状动脉血管的新生方式却是截然相反的。这是一种“逆生长”的发育过程,我们把其比作“河流汇聚”:先由涓涓细流汇入小河、再进入大江、最终入海。研究发现,这两种不同“起源”的冠状动脉血管群在出生后仍然保持着空间上的分隔。

此外,该研究还发现,冠状动脉来自两种不同的“母细胞”:心脏壁外层的冠状动脉,主要由心外膜下血管干细胞发育而成;而心脏壁内层的冠状动脉,则来源于心内膜干细胞。这两类“母细胞”,不仅位置不同,而且发育的时间也有很大差异:心脏壁外层的冠状动脉在胚胎时期就已经开始发育,而心脏壁内层的冠状动脉则在出生后1周至2周才开始生长;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定量分析显示,心内膜来源的冠状动脉群才是供给心脏血液的“最大功臣”,因为它肩负着为心脏内约60%的心肌供血。

新能源开发现状篇(6)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参与世界范围内的竞争,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成为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决定因素。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专注于企业组织扁平化设计以及学习型组织的建立等等,以此来提高组织的反应力和持续竞争力。而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如果企业缺乏一种系统思考的能力,企业所作的一切努力只能在局部起到一定作用,很难产生促使组织有质的飞跃的力量,因此企业的系统思考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人力资源外包作为一种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世界范围内渐渐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当今企业如何从系统思考的模式出发认识和接受这种管理模式已成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一、系统思考及系统基模的建立

1、整个企业组织就是一个系统,此系统中又有许多小系统

正是这些小系统的相互联系和运行,才使得企业可以平稳地运作,而很多企业平时重视的只是局部的思考方式,只看到部门小系统的运作而忽视了整个系统的运行。培养企业家系统思考的能力正基于此――无论针对哪支系统,不论作出什么决策,企业家都必须把自己放在整个系统中去思考,这样才能为企业找到一种高效的杠杆解。

系统思考培养的是一种可以看清楚复杂状况后的结构,从而分辨出高杠杆解和低杠杆解差异所在的一种能力。系统思考语言具有三个基本元件。

(1)增强的反馈。当置身于一个增强的反馈系统中时,因为改变是渐进的,或许不易察觉小小的行动如何能造成巨大的影响。然而细小的差异一旦发生便会自动不断扩大,产生更多同方向的运作,就像滚雪球一样愈滚愈大,最终使系统达到成长的极限甚至崩溃。

(2)调节的反馈。一个反复调节的系统是一个寻求稳定的系统。如果组织处于这种系统,而系统的目标正是组织所认可的,将有利于组织的发展;如果不是,组织所做的一切改变又恢复原状而感到挫折,直到能够改变目标或减弱其影响为止。

(3)时间滞延。时间滞延指行动和结果之间的时间差距是一个变数对另一个变数的影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看出情况的发生。因此,改善系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系统的时间滞延降到最低程度。

以上是系统思考的三个基本元件,而系统思考能力的提高也就在于可以看清楚整个系统背后运作的结构,从而在根本上改变系统运作的模式,以一个小的力量而推动整个系统的运作,最终找到一种高效的高杠杆解,为企业的组织管理开辟新的思路。

2、系统基模的建立

彼得・圣吉曾在《第五项修炼》中建立了基于系统思考的“舍本逐末”模型。在这里引用他的模型对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进行分析,为企业找到一条实现企业效用最大化的战略选择。

可以通过对该系统基模的认识来锻炼企业的系统思维能力,重新调整企业的认知,以使企业能看出结构的运作和找出系统结构中的杠杆点。同时,通过系统基模可以发现各类管理问题的共通性,这也为企业的管理提供了思路。

“舍本逐末”基模的特征是,潜在的问题通常在症状明显出现后才会引起注意。但人们采用的措施经常只能改善症状,并不能解决潜在的问题。更有甚者,潜在的问题不但未解决反而更为恶化,但因症状已经消除了,问题便不再引人注意,系统因此而丧失了解决潜在问题的能力(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舍本逐末”基模中有两个调节环路,上面的环路代表快速见效的症状解,它可以迅速消除问题症状,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下面的环路包含了时间滞延的环路,它代表根本的解决方式,但系统本身的时滞使得企业的各种措施要较长的时间才显现出来。系统基模告诉我们,要从系统的角度来解决问题,找到一个有效的杠杆解,即要用“症状解”的方法来稳定现状,也要寻求“根本解”来治其根本。

在图1中,顺着箭头的方向,这个增强的环路是由“副作用”到“根本解”,再由左边绕到“问题症状”,再由右边绕至“症状解”,再绕回“副作用”。“反”字符号是两个偶数,所以是增强环路。

二、基于“舍本逐末”模型分析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风险

1、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现状

人力资源外包是舶来品,国内最早引入此项业务的是外企。与外企相比,虽然多数国内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外包还比较陌生,但在一些企业中已经开始尝试外包人力资源管理的部分职能。尽管国内企业还没有建立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方法在国内还是得到了较快发展。尤其是随着我国劳动力资源工资制度改革的深入,迫切需要建立灵活用人方式的企业越来越钟情于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人力资源外包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转变的方向,发展的较为迅速。根据国际数据集团的权威统计,2003年全球外包服务开支突破1500亿美元,而在中国的增长率为15.1%。有调查显示,中国目前大约有75%的本土公司还没有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而人力资源外包这一概念刚被引进不久,正处于起步阶段。同时,相当多的跨国公司、本土公司以及有关机构已经对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关注度。可以说,人力资源外包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目前开展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主要是一些人才中介机构、人才市场,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较少。人力资源外包的内容主要有:代办社会保障;代办劳动用工证;推荐人才;录用备案、合同鉴定;档案管理;跨地区人才引进;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申报;劳动纠纷的代办等等。人力资源外包项目涉及面广,但以基础性业务为主。国内的人才服务机构发展突飞猛进,但是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如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不高等,加上一些机构的违规经营,服务商的诚信度大打折扣。此外,专业从事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机构从企业观念和区域差异来看还有待提高。

2、基于“舍本逐末”模型分析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

通过以上对人力资源外包现状的分析不难看出,解决企业人力资源问题的最佳方案就是实行人力资源外包。因为忙碌的管理者通过人力资源外包可以减少企业由于人力资源问题而带来的压力,而且可以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

(1)企业人力资源外包作为一种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管理理念和方式,有其适用的条件,并不是企业引入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就可以解决企业所面临的问题。“舍本逐末”模型的前提是系统思考的能力,因此企业必须从整个系统的角度来分析是否进行人力资源外包,而企业缺乏的正是这种系统思考的能力,因此盲目地引入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最后导致失败。首先,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运行系统的子系统,本身运行的好坏不但影响自身,还会影响到企业的全局。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有系统思考的能力,站在整个企业运作的系统中来考虑人力资源外包,结合企业自身的环境、规模和发展阶段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而不是盲目跟风。

(2)人力资源外包这种新的管理模式会使企业只注重“症状解”。新的管理模式的出现总会给企业带来一种药到病除的感觉,不管这种药是否对症。通过外包那些自身能力不强的部分,企业可以专注于能创造价值的核心竞争力,这样人力资源管理者也就从烦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而专注于核心业务的解决。因此,企业会通过人力资源的外包来解决企业面临的人力资源问题。

(3)由于“症状解”得到了解决,企业也就忽略了“根本解”的解决方案。这种短期而立即见效的“症状解”诱惑力很大,缓和问题的症状解除了某些压力,但也降低了找出根本解决方法的念头,此时潜在的问题不但没有解决甚至可能恶化,有时症状解的副作用会火上加油,使问题更严重。同时,人力资源外包可能暂时解决问题,但并没有改变其他与人力资源相关问题的能力,最后其他的人力资源问题依旧存在,而管理者仍会依靠外包业务解决问题,而外部的咨询公司因为越来越了解企业情况而更有效率。一段时间后,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对外部咨询公司的需求日深,人员成本上升,管理者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已经退化了,最后解决企业人力资源问题已经成为企业最难完成的任务之一(如图2所示)。

三、降低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风险的策略

基于“舍本逐末”模型,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先找出问题的症状,然后找出一个或多个“根本解”――通过持续的改进可以改变这种状况的解,再找出一个或多个在一段时间内可以改善症状的“症状解”。而对于此类管理问题,其最高效的杠杆解永远是加强下面的环路或减弱上面的环路或者二者同时进行。这要求我们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根本解,但如果问题症状急迫,由于根本解的效果受到时间滞延的影响,在进行根本解的过程中可暂时使用症状解来争取时间,使二者同时进行。

因此,对于企业人力资源外包所产生的风险,企业既要用“症状解”的方法来稳定现状,也要寻求“根本解”来治其根本。企业既需要有选择的外包解决人力资源问题,也要通过不断的培训开发来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解决人力资源问题的能力,同时实现企业人力资源战略和企业战略的结合。

1、要从企业整个系统的角度应对人力资源外包服务

引入人力资源外包的最终目的是使企业的人力资源问题得到解决,同时也有利于企业长期目标和战略的实现。因此,在企业选择是否进行人力资源外包时必须站在企业全局系统思考,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阶段,采取有效的管理方式,使得人力资源的外包切实有效地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并且实现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

2、可以通过有选择的外包来减弱症状解

例如,可以通过将企业的招聘、工资发放和培训等一些人力资源的非核心业务进行外包,减轻企业人力资源的负担,从而很快地减轻企业人力资源的压力,有效地缓解症状。这样就为寻求根本解换来了时间,使企业能更加关注于根本解的解决。

3、企业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为企业培养人才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已成为21世纪企业竞争的重要因素,21世纪的企业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如何获得、回报、开发、维持和保护人力资源是企业必须花大力气解决的问题。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的人力资源越来越和企业的战略紧密结合,如果一个组织没有核心的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政策,就不可能有长远的发展,更何况,人力资源问题根本解的解决需要那些有技术、有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者。

4、企业要不断开发和创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

企业通过外包业务充分利用外界的专业知识,获得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把外包的过程看作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从外包服务商那里学习和接受新的人力资源问题的管理方法和理论,进而培育出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5、通过培训和招聘等外包服务为企业获取更多优秀人才

这样可以渐进地解决人力资源问题,提高组织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加强团队的合作和开发能力,形成企业独具特色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成为企业迅速发展的人才和机制保障,真正让人力资源成为企业成长的催化剂。

6、要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商

因为外包的目的是减弱症状解的环路,因此应该通过企业的成长不断减弱对外包服务商的依赖,选择与自己企业文化相接近的服务商,这样也有利于为企业提供快捷、合适的服务,使得症状得到缓和。通过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商,组织的适应力和学习力得到加强,通过与他们的合作培养组织解决人力资源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企业与外包服务商双赢的局面。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基于“舍本逐末”模型的分析,可以找到解决此类管理问题的杠杆解及解决思路。通过系统思考的方式来认清复杂现象背后的结构,为企业的管理开辟了新思路。

从系统思考的角度来说,企业人力资源外包是企业未来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趋势,因为系统要不断地与外界进行资源和能量的交换,这种交换使得系统获取更多的资源以获得发展。因此,企业在面临这种新的管理方式和理念的同时要更多地结合企业自身面临的问题、规模和发展阶段来决定是否进行人力资源外包,而不是盲目跟风。有竞争性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战略是企业所追求的,这就需要一支有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强的人力资源开发队伍。而人力资源外包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力资源核心能力的不断提高及建设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战略,因此企业必须在人力资源外包中清醒地认识到提高解决人力资源问题能力的重要性,然后找到一条有效利用外包来提高自身解决人力资源问题能力的途径,创新人力资源开发的模式,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实现战略性人力资源和企业战略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 赵曙明: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4(1).

[2] 黄昱方:人力资源外包: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趋势[J].现代管理科学,2002(7).

[3]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上海三联书店,1998.

新能源开发现状篇(7)

第一,当系统处于封闭状态,即孤立状态,未与外界发生任何交流,那么,des=0,因此,整个系统的ds﹥0(平衡时ds=0),即这种系统熵总是增加的,无序度越来越大。

第二,当系统处于开放状态,即与外界有交流,那么:

(1)当des﹥0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大增,加速了系统趋向平衡状态的运动。

(2)当des劾0时,这种状态与平衡态只有一点点微小的差别,这样系统即使开始存在时有一些有序结构,但最终抵抗不了系统内部自发产生的熵的强制,从而最终趋于平衡,而不可能出现新的结构和组织。

(3)当des垲0时,系统不断地从外部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这些物质和能量带来了负熵流,进而这些负熵流又会自发的形成新的组织和结构,这种远离平衡态的系统就称为耗散结构。因此,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需要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只有这样,系统才能维持这种有序状态,并朝着稳定有序的方向发展,不因外界的打扰而消失。这种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并且能以能量的耗散来维持其自身的稳定性,就是耗散结构[1]。

2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应用耗散结构应具备的条件

耗散结构原理应用于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应具备4个条件。

2.1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必须为开放系统在企业竞争情报系统中,开放性是情报信息系统的固有属性。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是维系企业生命的重要桥梁,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对其加以重视。企业竞争情报系统作为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的服务系统,与外界不断保持着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联系,以便能保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对健全和稳定。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是必须根据用户的特定需求,利用各种方法和技术,不断从外界搜集各种信息和文件资源,并对其进行整理、加工、分析、研究,最终整理出能为用户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在这整个过程中,竞争情报工作者作为竞争情报系统的操控者和管理者,必须不断地为自己充电,不能只满足于自己当前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而是要不断地向国内外著名企业学习,努力借鉴别人的经验,从而推动本企业的发展。企业还必须根据自身的内外部环境对设备资源进行及时更新,以适用于各种方法与技术,从而能及时获取各种信息资源。对于那些具有前瞻性的期刊和各种文件资源等也必须多加关注,以便发现有利于本企业的信息和内容。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只有处于这样的开放状态,才能不断地与外界发生交流,实现信息资源的交换;才能不断满足顾客的需求,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益,推动企业和社会的发展。

2.2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应当远离平衡态普利高津认为,在耗散结构中,不仅系统在非平衡态时、在接衡线性区时,即使有负熵流的流入,也不能形成新的有序结构,而仍然是逐步趋于平衡,趋于无序。系统只有在远离平衡状态时,才会出现新的规律性,才能形成新的有序结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中,其系统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它具有远离平衡态的特点。在企业竞争情报系统中,竞争情报工作者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的不充分和能力技术的不娴熟,以及一些其他能力的欠缺;系统内设备资源的落后,文献资源的不全面,来源稀少;各个相应技术与方法的不成熟,某些软件的欠缺;文献资源的搜集、整理、分析、加工水平达不到企业的要求等问题,都是企业竞争情报系统不平衡的表现。正是这些不平衡问题的存在才造成了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不健全与不稳定。因此,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必须时刻注意改变这种不平衡状态,克服各种不平衡问题,努力向更好、更有序的状态演化、发展。

2.3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是形成耗散结构必须具备的另一个重要条件。这种相互作用使系统内各个要素之间产生相干效应和协调动作,从而使系统从无序转为有序[1]。在企业竞争情报系统中,竞争情报工作者、设备资源、文献资源、各项技术与方法等通过负熵流,产生的相干效应和协调动作,使系统总功能大于各子系统功能的简单之和。这种通过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竞争情报系统功能总和产生从量的增长到质的变化,从而使该系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的过程就是非线性动力学过程[2]。

2.4企业竞争情报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化应通过随机的涨落来实现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通常会受到随机性的扰动,我们称之为涨落。在接衡状态的线性非平衡区,涨落的发生只会使系统状态发生暂时的偏离,而这种状态会不断衰减直至消失,最后会回到稳定状态。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系统会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这时,系统一个随机的微小的扰动会通过相干作用得到放大,成为一个整体的、宏观的大的涨落(巨涨落),从而使系统进入不稳定状态,进而又转化到一个新的有序的状态[3]。在企业竞争情报系统中,其涨落主要是指系统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时,外界向系统输入而所发生的波动。企业竞争情报系统与外界频繁地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如竞争情报工作者接触到了新的知识,掌握了新的技巧和方法,获得了新的文件信息资源,拥有了新的机械设备等。在这个过程中,竞争情报系统必然会受到外界各种扰动的影响,而这些形成了竞争情报系统所要面临的涨落。这些涨落是随机发生的,当竞争情报系统接衡态时,它对系统的稳定性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但在远离平衡态的情况下,涨落的程度很大,甚至会破坏和影响系统原有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把竞争情报系统推向新的有序的结构中去,也就是竞争情报系统达到了一种更高层次的可利用状态,从而更有利于为顾客服务。

3应用耗散结构原理构建更加有序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根据耗散结构原理对企业的竞争情报系统加以控制,则可以使竞争情报系统向着更加有序的状态发展。结合耗散结构原理形成的必要条件以及当前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发展状态,需做到以下几点:

3.1通过增强系统的开放性吸入更多的负熵流

开放系统是形成耗散结构的首要条件,只有增强系统的开放性,才能更多地与外界发生交流,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吸入更多的负熵流,进而提高系统的有效性。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由于跨越的界面广泛,与其发生联系的外部环境十分复杂,这就增强了它的开放性,使它更加频繁地与外界发生联系,从而使系统朝着更加有序的方向发展。目前,从企业的发展状态来看,各企业的竞争情报系统的开放性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领导者的竞争情报意识薄弱,不能及时发现本行业的最新动态;竞争情报信息系统投入的人力、财力及物力力度不够;缺乏领导组织能力,不能有效地领导企业进行竞争情报活动;有些情报工作者守株待兔,实行关门主义,导致所能获得的文件信息资源缺乏,对信息资源的分析能力和技巧匮乏;不主动了解客户需求,而是希望顾客主动上门等等。企业若不能克服这些现象,吸入的负熵流越来越少,系统内的熵增会越来越大,则会导致系统紊乱,处于一种无序的混乱状态。因此,根据耗散结构原理的开放性条件,企业必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竞争情报系统输入优秀的人才,现代化的设备资源和最新最适合的技术和方法,使系统由无序变为有序,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3.2通过加强系统协同效应提高系统整体质量

新能源开发现状篇(8)

关键词 新能源企业 财务风险 原因分析 预警指标体系

新能源企业作为当今时代在新能源开发以及使用的趋势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企业,在国家的新能源开发与使用工作以及国家经济的发展中都发挥着极大的作用。而就新能源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而言,其企业的财务状况不仅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还极大地影响到整个国家国民的发展。因此,新能源企业目前必须针对本企业的特点以及本企业财务风险出现的原因,通过加强对财务风险的问题地研究,来建立一种财务风险的预警指标体系,以使本企业免遭财务风险地威胁。本文通过阐述新能源企业的特点以及相关的财务风险,分析了企业财务风险出现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谈论了构建其风险预警的指标体系的相关问题。

一、新能源企业的相关特点及其相关的财务风险

当今时代,随着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危机的呈现,我国作为一个能源消耗的大国,逐渐加强了对于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进程,国家的相关新能源企业也开始起步。在整个十一五期间,我国的新能源企业主要应对太阳能和风能而发展起来,形成了诸如光伏太阳能类似的大企业,以及其他一些地热等能源的小企业。而进入十二五时期,随着我国对于新能源重视程度地日益提升,新能源企业获得了更光明的发展态势,不仅原有的太阳能以及风能等新能源会获得更为深入地发展,一些其他的诸如生物质能的新能源企业也将逐渐壮大起来,为我国的新能源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新能源企业作为我国新兴的一类企业,其经营管理的工作重点是与国家利益息息相关的新能源,国际对这类企业具有特殊的规定,使得企业在某些方面呈现出不同于其他企业的一些特征。首先,我国对于新能源企业实施的经营管理模式是合同能源管理的管理模式。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由国家的相关管理部门推广,国家会在资金补贴以及税收和会计、金融等方面给企业以优惠的政策支持,这就使得新能源企业获得了其他企业所不可企及的一种产业优势以及发展趋势。其次,新能源企业在国家的参与下进行着经营管理工作,它是轻资产而重视资本的一类企业,各种潜在的市场与资本都将成为新能源企业发展的契机,企业作为年轻的力量对于各种资本的需求是极其广泛的。

而从我国能源发展的整体状况而言,我国未来的能源市场必定是新能源的天下,新能源企业的发展将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更多的资金投入等,我国的新能源企业必将在极大的发展潜力以及创新空间的推动下得以更加健康的发展。但是,新能源企业当今时代的经营管理还存在着诸多的财务风险,加强对于企业的财务风险的研究及有效应对,是企业在未来获得健康的必要保证。

二、新能源企业的财务风险呈现的相关诱因分析

我国新能源企业在新能源良好发展的环境下,逐渐开始成长壮大起来,并获得了极为光明的发展前景。但是,作为一种新生的事物,新能源企业在国家合同管理模式的主导下进行着其自身的经营管理工作,这既为企业带来了诸多的优势,也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得以呈现。具体而言,新能源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是由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引起的:

首先,我国当前的新能源企业所使用的项目开发等相关技术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企业的每一个项目都面临着潜在的项目建设的技术风险。新能源企业通过为新能源公司提供技术与资金,去支持能源公司进行节能减排,并以节能减排工作中获得的收益作为自己的经济效益。但是,新能源企业作为发展不甚完善的企业,企业对于相关的节能减排的技术开发还不甚完善,这样就导致了新能源企业对于节能减排收益的不足,从而使得企业在发展中遭遇到诸多的市场冲击,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企业造成了财务风险。而且,许多新能源企业经营管理者还没能正确地达到对于新能源技术研发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这直接导致了企业经济效益中技术支撑的缺乏,使得企业经济效益迟迟得不到提升。

其次,我国新能源企业应用了项目资信的合同能源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模式在为企业带来政策优势的同时也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新能源企业为能源使用公司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来对企业无法实现全部利用的能源进行回收利用以获得收益,在这项工作中新能源企业与能源使用公司签订的合同周期大约在5到10年,企业需要在这五到十年的时间里从公司中收回自己的资金、人才以及技术投入的收益。而如果在这期间能源公司不能实现对于能源收益的有效创造,新能源企业的投资风险就会在极大的程度上提升,而使企业财务管理中产生了应收款的风险,投资新能源企业的相关社会资本也可能会无法得到收益。

三、新能源企业财务风险的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

财务风险对于企业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大的不良影响,新能源企业要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积极地应对企业出现的财务风险,或者是针对财务风险出现的机制及诱因实施必要的预警,从而减轻企业遭遇到的财务风险损坏程度。本文从下面几个方面谈论以下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建立问题:

第一,企业要从在与能源应用公司签订合同的过程中制定一定的预警指标。新能源企业可以根据企业对于能源应用公司的技术、资金以及人才投入等,来实施对于财务工作的风险预警,推动新能源企业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新能源企业在与能源使用公司签订相关合同时,要在合同中加入对能源公司的能源使用状况实施监控的条款,并就能源公司的能源使用有效率来决定自己与公司之间的合同年限。比如,对于钢铁企业这个高耗能能源使用公司,新能源企业在与其签订合同之前,要综合分析其锅炉工作的能耗状况以及企业现有的能源回收技术能够带来的经济收益来签订合同,以确保其各项经济利益的有效获得。

第二,企业要针对本企业的财务状况来建立风险预警的指标。新能源企业在开展经营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其资本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并以资本的合理利用率(某时期的筹资资金投入总额占总筹集资金的比例)作为标准建立预警的指标,推动其财务预警在财务投资方面的有效预警。而且,就财务管理方面而言,新能源企业还应该通过企业的存货周转比率(企业总的营业成本与企业平均的存货余额的比值)以及应收账款的周转比率(企业的总营业收入占企业平均应该收取的账款数目的比例),来制定财务风险预警的短期预警指标,使企业的资金周转情况得到合理地预警以及控制。

第三,企业还应该从经营方面建立财务预警的有效指标。新能源企业应该从企业经营活动的技术研发的转化比率,以及技术人才的储备比率和技术研发地成本投入比率等,来制定财务风险的预警指标。新能源企业要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加强对于能源循环利用等技术的有效研发,并培养一批专业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以确保企业在与能源使用公司签订的合同之后,能够为能源公司提供必要的技术以及人才支持,从而帮助能源消耗公司提高能源的有效利用率,并对其中的经济利益进行回收。

四、结语

新能源是世界未来能源使用的主要趋势,它直接关系着整个世界人民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新能源企业必须努力采取措施构建合理的财务风险的预警指标,以推动企业在财务状况良好的环境中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四海.财务预警指标的全面构建和分析.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1).

[2]金婷婷.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实证研究——基于Z-score模型的探析.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3]郑芳芳,班娜.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研究与分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2).

新能源开发现状篇(9)

新能源的特征与分类

新能源是相对常规能源而言的,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尚未大规模作为能源开发利用,有的甚至还处于初期研发阶段;资源赋存条件和物化特征与常规能源有明显区别;开发利用技术复杂,成本较高;清洁环保,可实现二氧化碳等污染物零排放或低排放;资源量大、分布广泛,但大多具有能量密度低的缺点。根据技术发展水平和开发利用程度,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新能源的界定也会有所区别。发达国家一般把煤、石油、天然气、核能以及大中型水电都作为常规能源,而把小水电归为新能源范围。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科技水平跟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能源开发利用水平和消费结构跟发达国家有着明显不同,对新能源的界定跟发达国家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小水电在我国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装机容量占全球小水电装机总容量的一半以上,归为新能源显然是不合适的。核能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不长,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很低,仅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八分之一,比发达国家的水平更是低得多,核能在我国应该属于新能源的范围。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把新能源范围确定为: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天然气水合物、核能、核聚变能等共9个品种。生物质能在广义上分为传统生物质能和现代生物质能,传统生物质能属于非商品能源,是经济不发达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的主要能源,利用方式为柴草、秸秆等免费生物质的直接燃烧,用于烹饪和供热;现代生物质能包括生物质发电、沼气、生物燃料等,是生物质原料加工转换产品,新能源中的生物质能仅指现代生物质能。传统生物质能和大中小水电可称之为传统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则统称为新型可再生能源,是新能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资源评价

跟常规能源相比,新能源最显著的优势就是资源量巨大(见表1)。太阳能是资源量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即使按最保守的可开发资源量占理论资源量1%计算,每年可供人类开发的太阳能也有1.3万亿toe,约相当于目前全球能源年需求量的100倍。风能的可开发资源量较低,但开发技术难度和成本也较低,全球陆上风电年可发电量约53亿kWh,相当于46亿toe。生物质能可开发资源量为48~119亿toe,不过由于存在粮食安全和环境问题,可开发资源量难以全部转化为能源。地热能的热源主要来自于长寿命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每年的再生量可达200亿toe以上。按照目前的技术进展情况,全球40~50a内可开发地热资源为1200亿toe,10~20a内可开发地热资源为120亿toe。海洋能资源量并不算丰富,按照全球技术可装机容量64亿kW、年利用2000小时计算,只有11亿toe。天然气水合物属于新型的化石能源,资源量相当于传统化石能源资源量的2倍,达20万亿toe。全球铀矿资源量为992.7万t,如果用于热中子反应堆,所释放的能量约相当于1400亿toe,而如果用于快中子反应堆,所释放的能量可提高60~70倍。核聚变所消耗的燃料是氘,海水中的氘有40万亿t,理论上可释放出的能量为3万亿亿toe,按目前能源消费量计算,可供人类使用200亿年以上。氢能的制备以水为原料,燃烧后又产生水,可无限循环利用,既是二次能源也可在广义上称之为可再生能源。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能源资源完全不存在短缺或枯竭问题,人类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碍是开发利用的技术和成本问题。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能源价格的上涨,目前不可开发的新能源资源有可能变为可开发资源,因此,对新能源来说,理论资源量是相对不变的,而可开发资源量却可能会大幅度增加。

开发利用现状

不同种类的新能源在资源分布、技术难度、使用成本等多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因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各不相同。在新型可再生能源中,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发展势头良好,已经进入或接近产业化阶段,尤其是太阳能热水器、风电以及生物燃料,已经形成较大的商业规模,成本也降至可接受水平。核能技术已经成熟,核电在国外已过发展高峰期,在我国则刚刚兴起。核聚变、氢能、天然气水合物、海洋能仍处于研究和发展之中,距离商业化还有较大距离。

截止到2009年2月,全球核电装机已达3.72亿kW,年发电量2.6万亿kWh,在全球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约为6%左右。相比而言,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还很低,以2006年为例,其在全球一次能源供应量中的比重仅为1%左右,占全部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也仅为8%左右。2007年,全球新型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量为1.65亿kW,相当于全球电力装机总容量的3.7%(见表2)。德国、美国、西班牙、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化水平已达到较高程度,其市场规模和装备制造水平跟其他国家相比具有明显优势。我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大国,太阳能热水器产量和保有量、光伏电池产量、地热直接利用量以及沼气产量都位居世界第一。不过,我国对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多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的供暖和制热领域,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水平和利用规模方面跟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新型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仅为905万kW,占全球5.5%,远低于我国电力装机总容量占全球16%的比重。

我国发展新能源的政策建议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发展新能源具有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增加能源供应、减轻环境污染等多重意义,同时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我国政府把发展新能源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而加以重视,陆续出台了多部法律法规和配套措施。

从近几年的总体发展情况来看,我国新能源发展势头良好,增速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新能源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障碍和瓶颈仍未消除,主要表现在:资源评价工作不充分,技术总体水平较低,成本跟常规能源相比不具备竞争力,产业投资不足,融资渠道不畅,市场规模偏小,公众消费意愿不强,政策法规体系不够完善。结合国内外新能源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借鉴全球各国新能源发展经验,针对目前我国新能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正确选择新能源发展方向

根据资源状况和技术发展水平,确立以太阳能为核心、核能和风能为重点的发展方向。太阳能是资源潜力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风能、生物质能及某些海洋能都间接或直接来自于太阳能,地球每年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相当于当前世界一次能源供应量的1万倍。我国的太阳能热利用已经走在世界最前列,太阳能光伏电池的产量也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不过在太阳能光伏发电方面却与光伏电池生产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我国应进一步扩大在太阳能热利用方面的优势,同时把发展并网光伏和屋顶光伏作为长期发展重点。风能是利用成本最低的新型可再生能源,风电成本可以在几年内降低到常规发电的水平,目前已经初步具备市场化运作的条件。我国风力资源较丰富的区域为西部地区及东部沿海,属于电网难以到达或电力供应紧张的地区,发展风电应是近期和中期的努力方向。核燃料的能量密度远高于常规能源,核电站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大量建造,迅速弥补电力装机缺口,最近国家发改委已经把核电规划容量提高了一倍多。

(二)加大新能源技术研发力度

我国从事新能源技术研究的机构分布在上百个高校和科研机构,数量虽多,但由于力量分散,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建议整合具有一定实力的新能源研究机构,成立中央级新能源科学研究院。抓住当前因金融危机而引发全球裁员潮的有利时机,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国外高端研究人才。以新能源重大基础科学和技术的研究为重点,加强科研攻关,尽快改变我国新能源科学技术落后的面貌。密切与国外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CDM机制,注重先进技术的引进并进行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努力实现技术水平的跨跃式发展。

可再生能源大多具有能量密度低、资源分布不均衡等缺点,对其进行低成本、高效率利用是新能源开发的首要问题。显然,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的复杂程度要比常规能源高得多,涉及资源评价、材料和设备制造、工程设计、配发和管理等多个领域,必须进行跨学科联合攻关,这对我国目前相对封闭的科研体制提出了挑战。国家需要在搞活科研创新机制、打造科研合作平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等方面做更多的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三)有序推进新能源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只有实现新能源的大规模产业化和市场化,才有可能使新能源的利用成本降至具有竞争力的水平,为新能源普及打下基础。在新能源开发成本较高、使用不便的情况下,推进新能源产业化和市场化必须由政府作为推手。促进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措施涉及电价、配额、示范工程、技术转化、税费减免、财政补贴、投资融资等,要对各种新能源的不同特点进行充分分析,分门别类地制定合适的激励政策。为保证政策的长期有效要建立完善的督促检查机制,对违规行为进行惩处,以维护国家政策措施的严肃性。

国家应及时更新新能源产业的投资指导目录,引导、鼓励企业和个人对新能源的投资。同时,也要对新能源投资行为进行规范,避免一哄而上,造成局部重复投资或投资过热。防止企业借投资新能源套取财政补贴、减免税费或增加火电投资配额等不良行为。约束高污染新能源行业的投资行为,尤其是多晶硅副产品四氯化硅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值得关注。

(四)及早实施“走出去”战略

我国是铀矿资源贫乏的国家,资源量远不能满足未来核电发展的需要,铀矿供应必须依赖国际市场。有关资料统计世界上铀矿资源丰富的国家有澳大利亚、美国、哈萨克斯坦、加拿大、俄罗斯等,这5个国家的资源量合计占全球的比重为三分之二。其中,澳大利亚和哈萨克斯坦都是无核电国家,所生产的铀矿主要用于出口。我国与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关系良好,可作为实施铀矿“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目的国。合作重点应该放在最上游的勘探、开采领域,争取获得尽可能多的探矿权和采矿权,为我国核电站提供稳定、长期的核燃料来源。

目前全球对天然气水合物的地质工作程度还非常低,这为我国获取海外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在油气资源领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把全球的优质资源瓜分完毕,而在天然气水合物领域,我国还存在较多获取海外资源的机会。太平洋边缘海域陆坡、陆隆区及陆地冻土带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丰富,这一地带所涉及的国家主要是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应努力争取获得跟上述三国合作开发的机会。拉丁美洲国家沿海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也比较丰富,要充分利用这些国家技术力量薄弱、研究程度低的现状,加强与这些国家合作,以期能够在未来取得这些国家的天然气水合物份额。

东南亚处于热带地区,自然植被以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为主,特别适合油料作物的生长,是发展生物柴油产业的理想区域。东南亚国家是我国的近邻,可为我国的生物柴油产业提供丰富而廉价的原料。我国可采取以技术、市场换资源的合作方式,在当地设立林油一体化生产基地,产品以供应我国国内为主。

(五)调整、完善新能源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

我国已经出台的新能源发展规划有《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等,部分行业部门和地方地府也针对实际情况制定了各自的发展规划。部级的规划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发展目标定得偏低,如风能到2010年的发展目标为1000万kW,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为3000万kW,而事实上,1000万kW的目标已经于2008年实现,3000万kW的目标也可能提前于2012年左右实现;二是缺乏设备制造产业和资源评价方面的目标。

国家有关部门应密切跟踪国外新能源现状,充分考虑新能源资源量、技术发展水平、环境减排目标、常规能源现状等因素,对我国新能源发展规划作出适当调整和完善,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指导。我国有关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规定和政策措施并不比国外少,但这其中有许多已经不再符合我国的实际,应立即对不合时宜或相互矛盾的规定和措施进行清理,制定出切实可行、可操作性高的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

(六)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新能源统计体系

做好新能源的统计可为新能源科学研究、政府部门决策、企业发展目标的制定等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我国在新能源统计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目前对新能源的统计主要依靠行业协会或学会,但这些机构所提供的统计数据在系统性、时效性、科学性等方面很难令人满意。迄今为止,我国没有任何机构和个人能够对新能源发展现状进行系统、全面、及时地统计,许多涉及我国的新能源统计数据只有国外网站才能提供。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调集各方力量成立专门的新能源统计机构,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国内外新能源统计数据,并把数据及时公布。

国际能源机构对一次能源进行统计时,将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直接换算成油当量,并不按火电容量因子进行折算。但我国有关部门在统计时,往往是按火电容量因子(约为33%左右)把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进行折算,这意味着有关部门的统计结果要比国际能源机构所提供的统计结果大2倍左右,这样极易引起误解和混乱。国际能源机构是全球最大、最权威的能源统计和研究部门,所采取的统计方法和公布的统计数据被世界各国广泛认可。为了便于对国内外新能源发展状况进行对比研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统计方法方面采用国际能源机构的标准。

参考文献:

1.IEA.RenewablesInformation2008[R].Paris:InternationalEnergyAgency,2008

2.赵玉文,王斯成,王文静等.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06-2007)[R].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项目办公室,2008

3.中国地质调查局.我国地热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EB/OL].[2008-04-02]

4.WWEA.Windturbinesgeneratemorethan1%oftheglobalelectricity[R].Bonn,Germany:WorldWindEnergyAssociation,2008

新能源开发现状篇(10)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能源被不断的消耗,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为了减少环境的污染,保证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就必须改变现有的能源结构,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可再生资源是人类未来的主要能源来源,因此,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开始重视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在这些可再生资源中,光伏发电的发展速度最快,而太阳能光伏发电已经成为可再生能源领域中继风力发电之后产业化发展最快、最大的产业。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我国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对太阳能的开采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太阳能光伏发电成为我国开发新能源的重要内容。本文介绍了光伏发电系统的组成,并对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现状及前景进行分析。

1 光伏发电系统的组成

一般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主要是由光伏电池组件,交直流逆变器、蓄电池和光伏系统电池控制器组成。首先,通过光伏电池组件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其次,再利用交直流逆变器将直流电转变成交流电,同时逆变器还可以自动稳定电压,改善光伏发电系统的供电质量。利用蓄电池将电能存储起来,在需要的时候在释放出来。充放电控制器则是可以防止太阳能光伏电源系统的储能蓄电池组过充电和过放电的设备,它是光伏发电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2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2.1 国外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作为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增长最快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快速发展。截止2004年,世界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装机总容量达到了964.9 MW。到了2006年底,这个数据达到了4961.69MW。像单晶硅电池、多晶硅电池、非晶硅电池、带状硅电池、聚光电池以及薄膜电池等太阳能光伏电池已经商品化和实用化。在国际市场上,太阳能光伏电池的价格一般在3.15美元左右,并网后的价格为每瓦6美元,发电成本为每千瓦时0.25美元。光伏电池的发电效率在不断的提高,晶体硅光电池的转换率为15%,而单晶硅电池转化率则达到了23.3%,砷化镓光电池更是达到25%的转化率。同时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的使用寿命也大大的延长,最多可达30年之久。目前,世界上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应用最多的国家为美国、日本和欧盟,它们的太阳能发电总量占世界光伏发电量的80%。专家预测,日后的世界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将会朝高效率、高寿命、低成本和美观实用的方向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总量也将占13-15%,预测到2100年光伏发电总量将占60%以上。

2.2 国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启用较晚,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光伏发电快速发展。在这一阶段我国光伏组件的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产品生产成本降低,市场不断扩大并出口到国外,装机总容量也逐年增加。截止2006年底,我国光伏发电总量为35MW,占世界总量的3%。到2020年之前,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光伏市场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发电成本也逐渐降低,2010年我国光伏发电的价格约为每千瓦时1.2元人民币,预计到2020年,这个价格将会降低为每千瓦时0.6元人民币。

随着我国光伏企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受到西方国家的反倾销等政策的打击,一些光伏组件的生产厂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这个背景下,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开发应用应该转向国内,中国太阳能资源丰富,尤其是西北等内地地区,光照充足,必须加大财政支持,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在中国的应用,促进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

3 结语

随着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我国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快速成熟起来。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不但具有环保的特点,而且科技含量高,发电成本低,是对传统发电模式的重大突破。但是,光伏发电系统的使用率还不高,主要原因是光伏发电系统的组成科技含量高,对材料的使用要求严格,因此必须加快研发太阳能光伏电池的新材料,提高光伏发电的效率,降低发电成本。加大对光伏产业的扶持力度,开发国内市场,将光伏发电系统广泛的应用到国内,提高光伏产业竞争了,不断推进光伏产品的更新和升级,为我国的电力供应开辟新的途径。

上一篇: 自然保护体系 下一篇: 电力工业的发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