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技术的主要内容汇总十篇

时间:2024-02-23 15:43:25

节能技术的主要内容

节能技术的主要内容篇(1)

前言:CDN技术对于广电行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新型的广电行业运营模式,随着这种技术的发展必定能够推动广电行业的良好发展势头。下面对CDN技术进行了概述,介绍了什么是CDN技术,它有哪几部分组成,关键技术又有哪些,以及如何在广电行业中应用的。

一、CDN技术概述

CDN是构建在数据网络上的一种分布式的内容分发网。它采用的是流媒体服务器集群技术,它具有提升系统支持的并发流数目以及很强的网络系统性能等优点而被广泛使用。

二、CDN技术的组成结构与关键技术

2.1 CDN技术的组成结构

CDN技术由请求路由系统、源服务器、复制服务器、内容分发系统、记账系统五个部分组成。请求路由系统以最近原则,借助边缘服务器,在最近的距离内为用户提供服务;源服务器包括文件和网页、流媒体在内的内容源服务器;复制服务器像复印件一样,通过边缘服务器与缓存,保存源服务器的若干或全部内容,实现直接为用户提供服务;内容分发系统像邮递员一样,经过源服务器,把内容传输到每个单元的边缘服务器上,并保证内容具有完整性和一致性;记账系统扮演会计工作人员的角色,用于统计用户访问与CDN技术使用情况,并进行后续计费[1]。

2.2 CDN技术的关键技术

2.2.1内容分发技术

内容分发技术是从一个服务器上,把这个服务器上的内容分发到其它服务器上。服务器上的内容称为内容源,内容分发技术就是把内容源分发发到CDN边缘的POP节点上,PUSH、PULL是其两种分发方式。PUSH技术是一种基于客户服务器机制,由服务器主动地将信息发往客户端的技术,是一种主动分发形式的技术。PULL技术是客户机主动请求信息的一种内容分发技术,它的分发方式是被动的。

2.2.2负载均衡技术、分布式存储技术、内容管理技术

负载均衡系统是CDN系统的核心,它选择最佳节点,实现内容路由功能;分布式存储技术是针对内容源的存储,POP节点中内容的存储,内容源规模较大,一般海量存储架构适用于内容源的存储,影响POP节点内容存储的因素有功能和性能,为了存储的可靠性一般使用独立冗杂磁盘阵列技术;内容管理技术是在一个POP节点上进行本地内容索引与拷贝、访问状态信息收集。

三、CDN技术在广电行业中的应用

3.1有线数字电视业务中的应用

广电运营商在CDN技术的支持下为有线电视业务提供了新的业务形式。广电用户通过CDN技术可以运用机顶盒接收卫星广播通过电缆传送的节目,即STB技术,电视台将电视节目录制到磁盘上,通过特殊的数字电视播放设备,再经过卫星广播信号,通过电缆将信号转换成声音图像,方便人们观看。还有基于网络的个人视频录像机业务,通过预先设置,将节目保存在运营商的视频服务器中,这样用户可随时随地收看节目。

3.2基于广电骨干网的视音频服务中的应用

CDN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从事节目制作的第三方公司机构的产生。第三方公司只需要建立服务前端并将它与广电骨干网相连接,就可以将其制作的视音频节目在广电网络中播出,第三方以骨干网作为基准,建立网络音视频服务,推动了广电增值业务的发展,也降低了宽带进行音视频传播的运营成本[2]。CDN技术的这种应用对拥有骨干网的广电运营商和第三方服务提供商来说是双赢的,同时也实现了资源的共享。

3.3交互式广播视频业务中的应用

CDN技术应用在广电行业产生了交互式广播视频业务,解决了因海量电视节目占用频谱与网络资源的问题,它是根据用户需求有选择地将电视节目发送给 有线电视用户,而不像传统的有线电视把全部节目“广播”给全体有线电视用户。如特定业务用户需要收看办理的节目,通过交互机顶盒选择,交互式广播视频业务的核心服务器,采取IP组播方式,经过交换机传送到有线电视前端或分前端的核心交换机,再通过有线电视主干网将节目送至用户相关联的边缘服务器,将节目“广播”给相关业务组的有线电视用户。

CDN技术的这种应用也减轻了广电骨干网的负担和减少基础设施的投资,同时在离用户很近的地方搭建服务器,减少了视频在网络上传输的时间。

结语:综上所述,CDN技术在广电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体现在有线电视业务、基于骨干网的视音频服务、交互式广播视频业务等。随着流媒体技术的发展,用户对视频的质量和传输速度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广电用户的需要同时也为了广电自己行业的拓宽发展,充分应用CDN技术到广电行业中去是大势所趋。

节能技术的主要内容篇(2)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是新时代人才的必备素养,高中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型课程已经走进高校的课程设计环节,该课程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与此同时,由于课程设计的特殊性,为保证教学内容的有序开展,对信息技术的硬件设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立足于常年的信息技术教授课程,对目前教学环节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创建高效信息技术课堂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一、高中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的联系

实现高中信息技术的高效课程建设是反映老师教学能力与知识素养的重要表现。由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能,该课程的强逻辑性与抽象性使得学生的学习进度与学习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倘若老师将实践性能强的课程偏重于理论的讲授会失去教学意义,所以高中信息技术高校课程的建立是对老师教学能力的一大考验。老师在该课程的教授过程中可以多多利用其他教学辅助工具,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立足于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教学课程特性优化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体验。

二、创建高效信息技术课程综合策略

(一)认真研读教材,整合分析教材内容

教材是有序开展教学活动,保证知识信息传播质量的重要信息载体。高校严谨的教材编排不仅仅能提升教学环节的有序性,更能对教学活动的规划,安排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常见的教材编排模式采用章节排序,这种结构模式一方面有效实现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处理,使学生参照教学重点逐步推动学习进度。但是,仔细研究教材内容会发现章节式的教材编排,会出现教学内容脱节或者内容重复的负面现象。所以,老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仔细研读教材,把握教学重点,将教学内容具有关联性或重复性的教学内容整合,从宏观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率与严谨性。

(二)多元式的教学方式构建知识联系

由于高中信息技术的课程特性,在教学环节中抽象性,逻辑性较为突出的知识特性为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往往会花费较长的时间与精力却得不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采用类比教学法,列举学生熟悉的概念,将学生重新学习的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类比分析,使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建立知识联系以提升教学效果。

(三)建立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时,该学习兴趣会促使学生调动主观能动性,在自身的学习动力促使下产生强大的执行力。在具体的教学设计环节,老师可以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素材与学习主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的操作建议如下:

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与责任感。老师在进行信息技术的教授时,可以采用图文并茂,视频文件等主流式的教学模式的,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学生有进行主动教学的期望,老师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微博等信息技术的魅力,会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学习效果也就手到擒来。

依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兴趣爱好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的理解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在遇到新知识点时,学生经常会犹豫基础知识薄弱对知识内容产生畏惧心理,特别是当学生产生失败的学习经历,就会对教学内容产生抗拒心理,这种抗拒心理会磨损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讲已学过的知识与新学习的知识建立内在联系,减少知识的学习陌生感,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四)老师适当引导,建立反馈机制

建立及时的反馈机制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双向互动中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对教学内容建立及时的信息反馈机制是保证教学信息准确传达的重要途径与方法。比如说,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独立的探究式学习中建立独立思维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但是老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也需要老师加以适时地参与,再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理解能力,接收信息的敏锐度等综合因素的考虑后,依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与教学重点,充分重视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因素来修正老师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并节省学生的学习时间。

(五)建立结构化的教学内容

老师在教学环节中采用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理念是保证学生准确掌握知识技能的重要途径,为学生提供给个性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是保证教学质量,学生学习兴趣的人性化需求。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经常出现的教学障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老师的教学难度不符合学生的实际知识进度,梯度大,教学难度大的教学设计挫伤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是教学梯度低,学生难以从知识点的掌握中获得成就感,难以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环节中依据学生的学习程度选择恰当的教学梯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

三、结束语

面对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背景,常规的信息技术教授水准以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开展高效课程建设,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素质教育内容是重要的教学趋势。目前,高中信息技术已正式纳入高中教学课程设计环节,该课程以其教学内容的抽象逻辑化,教学行为对高新信息技术的依赖性为老师的教学功力提出更高要求。在创建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中,老师应该充分研究教学教材,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及时的信息反馈机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更科学合理的方式安排教学活动,提升高校信息技术高效课程的建立。

参考文献:

[1]向文国.采取多种手段,打造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4).

[2]宋磊.打造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有益探索[J].成功:教育,2012(8).

节能技术的主要内容篇(3)

2020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逐步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新华社,2020)自此,网络综艺秀节目将媒介融合进行发挥,使节目达到有效的传播效果、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同时,网络综艺秀节目主持人的话语建构也成了主攻发力点。

一、网综秀主持人话语面临的挑战

(一)用户角色变化

当下,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互联网的发展构成了独有的文化景观,用户角色开始出现新变化。从网络综艺秀节目的发展趋势中,可以看出网络综艺秀节目与当下青年文化潮流趋同,用户对网络综艺秀节目的参与、互动、反馈等与节目产生关联的途径增多,用户已开始形成具有多样化的网络文化圈层。在不久的将来,“5G+4K+AI”会逐渐成为智媒时代下的融合传播体系,网络综艺秀节目可以借助大数据运算对目标用户进行精准刻画,并且大数据运算的信息推送呈现出精确化的特点。通过这种方式推送网络综艺秀节目的热点话题,迎合不同用户的需求并提高用户的关注度,与此同时,定向推送和持续性推送使其用户深入了解相关内容。但是,过度的精准化推送使其用户接收的信息内容较为同质化。随着媒体技术的融合发展,用户对信息接受能力和信息体验感提出了新要求。用户从单一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信息的者和内容生产的创作者,如近段时间涌现了一批之前只作为信息接收者的自媒体人,经常以生活为背景来进行内容创作,将互联网场景与生活场景进行无缝隙衔接创作。网络综艺秀节目主持人须对用户进行表达样式的转型升级,从而更符合智媒时代下网络综艺秀节目主持人的话语传播力。网络综艺秀节目应充分发挥互联网特征,借助新媒体技术传播,探索出新型网综生态圈。

(二)媒介角色变化

随着网络综艺秀节目的多元化发展,互联网媒介信息传播手段出现了新变化。互联网接收信息的渠道增多,让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屏障变得越来越模糊,从而产生了互联网虚拟世界中用户对于生活的期待变得过度理想化,导致许多用户在互联网的影响之下幻想着自我的虚拟世界。在这种变化之下,网络综艺秀节目将素人的生活经历引入节目的内容之中,让节目与用户产生更多的共鸣,那么网络综艺秀节目主持人更需扮演好传播者与解答者的角色。在智媒环境下,信息传播新技术在加速变革,一方面新技术应用前提是对生产力的解放,网络综艺秀节目主持人应掌握互联网新技术、提高能力输出、充分运用新技术,助力个人业务能力提升,在传播过程中创造更大的价值。另一方面在数字化下的融合与重建当中,人依旧是将专业技能与前沿技术融合的主体,要想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程之行1992:29-30)。在未来,智慧化的机器或许能精准并建立与用户之间的黏性,但前提是从业者与用户在公共空间中相互认同与相互之间建立信任的良互关系。因此,一档优质的网络综艺秀节目不仅需要主持人的进步,更需要将新的信息技术服务于节目,以智能化和数字化的技术支持来引领未来社会文化发展。

二、网络综艺秀主持人带来的学理思考

(一)社会化表达

随着时代的日益进步,广大用户精神需求的层次和内容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在这种转变之下,用户对内容的要求被使用人工智能进行大数据内容分析和推荐,来实现立体、多样、融合、发展新体系。“新”电视媒体,其在互动性、社交化、便捷性等方面将会出现更大的改变,“新”电视媒体将会重新收复一部分新媒体的市场份额,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张庆2016:17-18)社会化表达是网络综艺秀节目主持人与用户产生共鸣的关键,从网络综艺秀节目的发展进程来看,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基本上只有传播层的业务,而现在要打破传统壁垒,从传播层业务升级到服务层业务上,赋予新媒体的社会价值。在不同的网络用户分层上看,用户当中的青年群体他们在互联网空间形成了一套独有的话语体系和圈层文化。在网络社交的场景之下,是缺乏足够理性的、大多数的青年用户时常会有情绪化的行为,但维系公共话语空间良性运转的应是以理性沟通、情感交互为基础的交流互动。在网络综艺秀节目当中,网络综艺秀节目主持人应通过圈层文化视听语言,摸索出一套适合用户圈层的表达方式成为公共话语空间的建设者。同时,网络综艺秀节目主持人话语建构应掌握合适的尺度,在说话之前把握好一个“度”,拿捏好分寸。就像白岩松在对一场球赛中的点评,用反讽的语言艺术,将整场球赛的核心一语中的。他的点评并不是将他们的伤疤直接揭开,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来进行劝诫。主持人要把握好言语的分寸,使用户更愿意接受自己所传达的内容,所以说直言曲达是主持人一种必须掌握的业务能力。主持人的社会化表达同时也反映了主持人需要通过话语传播行为,创新主持形象,提升个人核心业务能力。在整个主持的过程中,网络综艺秀节目主持人需要熟练地掌握社会化表达的能力,实现主持价值品牌化。

(二)模式化创新

当代青年生活的各方面与互联网密不可分,网络综艺秀节目也在互联网娱乐活动中占据一席之地。因而,网络综艺秀节目在互联网娱乐创新节目中呈现出新型传播样态——沉浸式传播①。在大众文化中,网络综艺秀节目从内容生产层面上,是从分众化到一体化的方式进行演变。当下,青年将网络综艺秀节目在节目类型、叙事角度、场景化展示等方面,沉浸式传播成了节目是否优秀的重要指标。在沉浸虚拟世界中,青年用户以“虚拟身份”在互联网上出现。网络综艺秀节目作为文化输出载体,沉浸式的用户体验,成了青年用户的主要体验方式。沉浸式传播被植入到网络综艺秀节目当中,使媒体重构内容生产到实现内容生产一体化,充分发挥新媒体内容优势,强化服务功能,明确价值定位。随着短视频、直播等互联网媒介产品的迅猛发展以及用户的需求量激增,网络综艺秀节目主持人应迅速做出改变,从而对模式化内容进行创新。以前是用户只作为受众的角色出现,而今用户变成了制作者、者和传播者。网络综艺秀节目主持人想要在网络节目中占有自己一席之地,必须提高业务能力,将模式化创新与聚焦内容制作双管齐下,打造高品质的网络综艺秀节目。此外,主持人还需提升节目策划制作水平,融合多种媒介平台、巧妙利用人工智能应用、互联网交互、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去打造新节目样态。网络综艺秀节目主持人更需适应新环境新特征,找到独有的个人魅力。将话语传播转型升级并创新发展,使其节目传播内容更精准。网络综艺秀节目主持人是新媒体中最具典型性和特殊性的核心资源,担任着展示网络新媒体的职责。因而,构建网络综艺秀节目主持人的品牌形象是新媒体要重点去打造的核心竞争力。

(三)技术化加持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媒介技术的生产渠道使网络综艺秀节目内容新鲜感增强,媒介技术让受众文化成了媒介变革的新手段。通过“直播+综艺”、AI人物、IP化等来实现节目内容定制化和圈层化。人工智能不仅是信息技术的展现,更是把内容生产走向多元化,把对用户的各项数据进行自动化和即时化采集。人工智能还对内容推送实现智能化,通过数据分析用户的兴趣爱好,塑造新技术的用户信息获取方式,并结合人工智能化发展的需要,助推媒体融合发展创新进程。为了推动网络综艺秀主持人思维深度,在意识层面上的输出能够优于人工智能,网络综艺秀节目主持人更需将已有资源进一步整合优化。技术作为当前媒体变革的核心力量,从一定程度上说媒介技术的应用提升了传媒业的门槛,并且技术的变革已经开始在网络综艺秀节目中给受众提供更优质的体验。节目利用互联网技术将虚拟化场与节目相融合,受众只需要一台移动设备就可以很好地感受节目内容。可以说,媒介技术的变革打通了场景之间的视听体验,这种破维度的场景体验就是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同时,网络综艺秀节目主持人应着力了解并学习与新技术的交互作用,加强技术化与网络综艺秀节目的运用。

三、网络综艺秀主持人价值定位及发展模式的前瞻式思考

媒介生态学认为,信息传播应该追求生态平衡,追求量和质的有机统一,而尤其要以质取胜。(邵培仁2008:86)内容为王是网络综艺秀节目的主位,网络综艺秀节目主持人在内容生产上是要以独立的思维能力、语言的精炼能力来使节目价值充分显现;主持人在节目意识形态上是节目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倡导者,有利于网络综艺秀节目价值观的形成;主持人在节目思想认知上是拉近与用户之间的距离,使网络综艺秀节目主持人更具生活气息,并增强与用户之间的黏性。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网络综艺秀节目主持人已经成为“媒体融合的代言人”,在这一情形下为网络综艺秀节目主持人价值定位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借助主持人在传统媒体上的业务优势并拓宽内容渠道,在短视频领域上,施展自我价值并结合新媒体特征建构全方位内容生态体系,借助主持人对节目品牌形象的塑造进行深度挖掘,网络综艺秀节目主持人追赶潮流最有效的应对方法便是打开边界,找到自我价值定位。网络综艺秀节目的媒介形象的定位与主持人在节目的价值息息相关。所以主持人的引导力越强,其在节目的价值越高。那么,什么样的话语模式建构能够培育优秀网络综艺人才?从培养人才上看:首先,可以与高校进行合作,长期助力高校人才培养,将关注点拓展到跨人才培养以及对用户需求上,注重培训的实践性,特别是加强媒体人才在新媒体和跨学科的培养上,来适应媒体融合的传播。其次,可以打造融媒体人才培养学习型平台。加强实践性课程教学,从课程设计、师资配备、课堂演练等来实现实践内容的丰富性。最后,可以与媒体行业制定不同需求的“订单式”培养清单,合理运用网络培训、新技术来实现人才队伍的高精尖。从内容塑造上看:第一,深化媒体融合内容分发,扩展传播渠道,在新媒体板块中推动与各领域互动交流,找寻有价值的内容。第二,利用新媒体产业优势,构建全方位多维度的平台,延伸媒体综合发展价值,打造多元辐射产业链。当前,随着智媒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大胆设想,让高校、传统媒体、新媒体成为一个共同体,既能解决人才培养的问题,又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创新性产品。现阶段,主持人是一个社会化程度较高的职业,而培养模式的建构可以运用大数据的技术,对主持人进行重新解读,探寻其模式。更可以尝试把人机互动和人机协同来打造主持人“人才数据库”。在基于对新媒体技术的思考,人机的方式体现在智能化网络综艺节目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网络综艺秀主持人须增强话语建构,把内驱力、嫁接力、认知力以及渗透力进行融合,成为话语建构的“行家里手”。这就需要网络综艺秀节目主持人提高个人素养能力和业务能力,打造个人IP形象。

节能技术的主要内容篇(4)

“广播节目播音主持”课程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相关专业课程群中起着承前启后的连接作用。在传统教学中主要以语言发声、表达为基础,培养学生各类广播节目的播音主持技巧,有效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节目播音主持能力、即兴口语评述能力以及对节目的掌控能力。然而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络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广播行业也在不断推陈出新,涌现出自媒体、大众广播、第三媒介时代等新概念及新应用形式。在新形势下,高校广播专业人才的培养迎来了新的机遇及挑战。

一、机遇与挑战

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广播行业也在发生巨大的变革。传统行业门槛被打破,广播行业不再是少数事业单位所独占的行业,众多企业甚至个人都可以合法进入,进而带动了整体行业发展;而广播从业者不再局限于电视、广播等媒体平台,可以通过互联网络平台实现自身的广播职业梦想;行业人才需求也不再局限于广播主持等岗位,从节目策划、编排、录制、后期制作等多方面,为从业者提供更多可以选择的岗位机会。对于诸多高校来说,在专业方向、人才就业等方面有了更广阔的培养空间。在面对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相应的挑战。随着技术的进步,广播类节目不断推出新颖的内容及形式。而广大受众在接受丰富媒体信息的同时,自我意识和素养不断提高,对广播内容及质量产生更高的要求。面对越来越多的个性化需求,如何保持广播节目的吸引力,将是广播行业及从业者面临的重大挑战。在传统广播方式中,广大受众主要是媒体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受众有更多的机会及方式参与广播节目的实时互动,但实时互动也带来了更多节目内容的随机性,这给广播从业者尤其是节目主持人掌控节目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通过新技术、设备的不断发展应用,媒体信息可被传送的效率越来越高,相应受众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一条负面信息传播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将越来越大,因此对广播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及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要求。面临行业发展所带来的新要求及挑战,高校也应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及方法等方面做出适时调整。

二、“广播节目播音主持”课程教学改革内容探讨

“广播节目播音主持”课程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作为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课程,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课程目标改革

在传统教学中,往往将语言表达技巧等节目主持能力的培养作为“广播节目播音主持”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而随着产业变革,对行业人才的岗位需求进一步分化,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可以承担节目策划、录制、主持、后期制作等不同岗位的职责。对此,高校应从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及岗位竞争力等需求出发,依据广播节目制作流程,分析和选择岗位能力因素,将适应时代变化的新内容加入到课程教学的目标体系中。

(二)教学内容改革

学以致用,学以就业。在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播音技能和声音形象的塑造已不再是“广播节目播音主持”课程能力培养的唯一目标。在该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除了播音表达等基础能力的学习训练外,还应围绕职业综合素质,适当增加相关教学内容的学习和训练。例如在受众获取信息资源迅捷的今天,个性化需求越来越难以获得满足。为了提高节目内容的吸引力、增强受众的关注度和忠诚度,广播播音主持要能迅速从众多最新信息资讯中攫取受众最感兴趣的热点,快速完成节目内容的策划、编排等。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应适当加入信息搜索、甄选等基本能力的训练。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节目组与受众之间的实时互动性得到加强,但同样也增大了节目内容的随机性,这对广播播音主持的临场处理和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课程教学内容中也应加入相关能力的学习和锻炼。面对网络自媒体平台成本低等冲击,广播播音主持需要坚守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坚持传递信息的艺术性和正面性,对此,在“广播节目播音主持”课程教学中还应适当加入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社会伦理道德等教学内容的学习。

(三)教学方法改革

“广播节目播音主持”课程传统教学中一般沿用“先大课理论后小课实训”的教学方法,在先学后做、被动模仿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缺乏主动性,较难进入职业角色,所学习的训练技能往往与实际岗位要求相脱节。在新媒体时代的今天,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资源优势,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做出调整及改革,如在理论教学中结合优质网络广播资源的回放进行点评,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在分组实训中,以项目小组的方式,让学生从人员分工、市场调研、受众分析、节目策划、后期制作等多个环节中系统了解广播节目的制作过程,并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掌握相关技能及技术工具的运用方法;在实践练习中,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媒体平台,自制作品,一方面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市场化竞争氛围。

(四)考核方式改革

节能技术的主要内容篇(5)

内容分发网络CDN(Content Distribution Network)是一种提高网络内容、特别是提高流媒体内容传输服务质量、节省骨干网络带宽的技术,其采用高速缓存、负载均衡和内容重定向等技术,在一定的网络架构基础上实现内容加速、内容分发、减少网络带宽和用户响应时间。CDN内容分发网络的关键技术包括内容分发、内容路由、内容存储和内容管理等。

CDN网络总体架构

典型的CDN网络通常由三个部分构成:内容管理平台、内容路由系统、Cache节点网络。

其中,内容管理平台主要负责整个CDN系统的管理,特别是内容管理,如内容的注入和、内容的分发、内容的审核、内容的服务等。内容路由系统负责将用户的请求调度到适当的设备上,内容路由通常通过负载均衡系统来实现。Cache节点网络是CDN的业务提供点,是面向最终用户的内容提供设备。

从功能平面的角度,这三个部分分别构成了CDN的管理平面、控制平面和数据业务平面。从完整的CDN内容提供的角度,CDN还应包括内容源(媒体资源库、直拨源等)和用户终端(媒体播放器)。从CDN运营的角度,CDN还应考虑SP接口和管理、用户认证、授权和计费AAA、内容版权管理DRM等相关功能。

CDN网络分层模型。CDN网络从系统功能上可以分为四层:管理支撑层、内容控制层、内容分发层和用户接入层。

CDN系统层次结构

管理支撑层作为整个CDN系统的管理平面,承担平台的管理支撑功能,包括系统的认证、计费、统计分析、系统管理、用户管理、SP管理、内容策略管理、DRM管理,以及和其他系统之间的接口适配功能(如运营商现有运营支撑系统的接口等)。其中,内容管理、DRM、接口适配是CDN的业务管理功能模块,其它模块是运营支撑功能模块,可纳入运营商现有综合运营支撑系统。

内容控制层是系统的控制平面,从管理平面的角度看,它是运营支撑系统内容管理的策略执行点,从内容分发的角度看,它是整个内容分发系统内容数据流向的控制点。内容控制层包括内容路由、内容、内容注入、内容分发和内容服务的控制。

内容分发层是系统的数据平面,主要承担实际的内容数据流的承载工作。主要包括媒体资源库、直播源、CDN骨干点和CDN POP点。其中CDN POP点主要有本地负载均衡设备SLB和Cache构成。CDN POP点直接面向用户提供内容服务。CDN骨干点不直接面向用户服务,而主要提供未命中的处理和内容分发,通过CDN骨干点的连接,所有的CDN POP可以构成一个CDN服务和分发树。内容的分发从骨干(根)逐级到各个CDN POP点,内容的服务(在未命中时)从POP点向上到骨干点。

用户接入层主要指用户终端设备。

CDN网络功能模型。CDN网络主要包含几个方面的元素:CDN节点网络,CDN负载均衡系统,CDN媒体资源库,CDN管理支撑系统。

媒体资源库包括媒体制作、内容存储和内容;节点网络包含CDN的骨干节点和CDN POP节点;负载均衡系统包括全局负载均衡和本地负载均衡;管理支撑系统包括内容管理、DRM、AAA、系统管理、网络管理、接口适配等功能。整个CDN系统需要和SP/CP、现有综合运营支撑系统接口。

CDN网络总体部署架构。对于服务全国的CDN网络运营商, CDN网络可由全国核心节点、省骨干节点和边缘节点构成。

CDN系统节点构成

节点指CDN物理节点(在组网层面上)。逻辑上一个完整的节点包括多个CDN功能实体,主要包含两个部分:CDN节点网络(分发平面)和CDN管理支撑系统(管理和控制平面)。其中,CDN节点网络由媒体资源库、CDN骨干点和CDN POP点构成; CDN管理支撑系统由管理支撑平台和负载均衡系统构成。

从全国CDN的角度,节点分为三类:全国核心节点、省骨干节点(位于各省省会)、地市边缘节点。根据组网方式不同,各类节点的数量、分布、节点之间的关系也有所不同。

对于管理支撑系统而言,它主要承担管理平面和控制平面的工作。其中,管理支撑系统复杂业务的开展和运营,以及系统的管理;负载均衡系统负责整个CDN的内容路由。

对于节点网络而言,它主要承担数据(媒体)流的转发工作,由媒体资源库、CDN骨干点、CDN POP点构成,它们的功能有明确的区分。

CDN骨干点:位于CDN网络核心,主要承担如下的功能:内容逐级分发、未命中处理功能(针对POP点)、服务备份(针对POP点)和反向Cache(针对媒体资源库)。在设计上,CDN骨干点要求支持逐级分发的能力、边缓存边播放的能力、部分缓存的能力,要求具有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CDN POP点:主要承担用户访问服务功能,要求能够支持大规模的用户访问,满足灵活的业务需求,足够的网络覆盖以提高CDN内容服务性能。CDN POP主要包括SLB设备和多台Cache设备,具有针对本地设备和内容的管理和监测功能。

媒体资源库充当内容的存储功能和内容源的功能,媒体资源库通过海量网络存储支持大规模的内容存储。在设计上,全国的媒体资源库存放全国SP内容(以及全国自营内容),省媒体资源库存放省SP内容(以及省、地市本地自营内容)。媒体资源库作为内容源还需要具有内容功能(Web server)和媒体流输出功能(media/real server)。

CDN网络演进方案

传统的CDN技术仍然是一种客户机-服务器(C/S)的计算模式。尽管传统CDN将服务能力和服务内容在网络上进行了分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流媒体内容的分发,提高服务质量。但由于其核心仍然是基于C/S的架构,其服务的扩展能力取决于分布节点的不断部署,由此造成了CDN服务能力扩展的成本非常高,需要不断的投资。同时,用户访问是具有随意性,突发性等特点的,而传统CDN系统不具备弹性动态扩展的能力,难以从根本上提升CDN系统的效率。伴随着Web 2.0的兴起,传统系统架构中Server-Client模式受到挑战,各种Client不在仅仅作为接受Server服务的被动者,而是成为网络服务的积极提供者,网络各节点对等化将成为Web 2.0时代下技术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下一代的CDN不但要求做到把内容复制到网络的最边缘,使内容请求点和响应点间的距离缩至最小,还需要对用户请求的内容进行分析,智能地调度和分配资源,最好地利用资源。

为满足流媒体等大容量内容的高效分发,在Web 2.0时代,传统的CDN网络结构模型存在以下问题:

在传统的CDN网络中,边缘节点从内容存储中心通过Push或Pull方式获取内容,内容存储中心与边缘节点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称的。在Web 2.0理念中,边缘节点向原有内容存储中心和其他边缘节点的内容流动的可能也是存在的,CDN作为积极参与网络服务的提供者,边缘节点如何参与到整个网络服务的结构中去。随着用户规模的迅速增长,不断增加部署的边缘节点的数量和服务能力,即网络扩容,对运营商来讲,其成本往往是高昂的,效率是低下的。

作为运营商时,在Web 2.0时代下,特别是P2P(Peer to Peer)的出现,通过简单的P2P网络,以很低的成本就会实现用户规模越大,网络效率越高的效果,当然如果仅仅以纯粹的P2P网络来提供服务,由于每个参与P2P网络的peer可以直接从其他peer上获取数据,无法做到身份有效认证,用户和资源等不可能有效管控,从而对P2P网络的电信运营商带来不利影响。大规模的P2P用户也必然加大对骨干网络流量对冲,由于电信网络不同于互联网,其QoS是需要得到保证的,P2P网络中的各peer之间的频繁数据交换,将大大消耗骨干网的数据流量,影响电信其他业务运营。因此P2P网络的QoS也是无法得到保证的。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现有的各种网络,如数据网、电信网、移动网、广播电视网都将融入下一代网络NGN。届时,网络上的应用将更加丰富,只有将用户需要访问的内容尽可能分布到离用户最近的地方才能有效地提高网络的利用率,为用户提供更高品质的服务,这些都为CDN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可以预见,CDN技术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前进,并成为Internet及未来NGN网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DN 和P2P模式的融合是媒体分发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

CDN和P2P是当前互联网上实现内容分发传递的两种主流技术,CDN高成本和高复杂性制约了其规模扩展的能力,P2P则在网络的友好型、可靠性和可管理性上有较大问题。

CDN和P2P各有所长,技术上基本可以互补,如果将两种技术融合起来,构建统一的内容承载平台,将会有可能实现大规模流媒体直播、大型文件下载、高清视频等高带宽占有率业务的进一步普及。通过P2P扩展CDN的容量,CDN可以克服P2P动态性、引导P2P内容分发实现对ISP和主干网的友好性,形成一种更加完善的内容分发应用模式。因此CDN 和P2P内容分发应用模式的融合是媒体分发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

CDN内容分发融合模式

基于CDN网络和P2P融合的不同,可将内容分发的融合模式分为边缘融合模式、中心融合模式,以及同时具有边缘和中心融合特征的混合模式。

边缘融合模式。将整个网络化分为两个大层次:“中心层”集中管理整个网络的资源和内容;“边缘层”负责就近的,并为用户提供服务。用户所访问的内容都存放在内容中心,但是为了保证效率,用户一般不直接访问内容中心,而是访问被推送到不同边缘节点的内容。从以上功能定位来看,影响用户规模增长的因素包括边缘节点的数量和服务能力。

在边缘融合模型中,将边缘节点对等节点化,这样边缘节点管辖自身范围内组成了一个独立的P2P自治域网络,其网络效能可以大大提升。该模式中的网络分发和控制通过下述方式实现:中心层负责控制边缘节点以上层次的资源和内容,其严格遵守Server-Client模式,边缘节点受中心控制;边缘节点内组成的P2P自治域,其资源和内容在边缘节点是充分共享的。同样地,在边缘自治域范围内,也会存在一个实在和虚拟的Control Center,负责各Peer的资源与内容的智能管理。

此模式将CDN的管理机制和服务能力引入P2P网络,形成以CDN为可靠内容核心、以P2P为服务边缘的结构,由于所有的内容请求都集中到了一个或少数几个核心点,这就很容易对用户的行为进行监视和管理,也很容易对该网络中的内容进行控制,具有很好的查询效率。该结构目前主要应用于IPTV内容分发网络中。由于引入了P2P技术,相比Server-Client模式的网络电视系统,极大的节省了带宽开销。这种结构提高了内容的可控性,增强了P2P的稳定性,然而这种P2P与CDN的混合只是利用了其各自的外部特性,从本质上而言,P2P自身没有改造,CDN也没有优化,自身架构没有发生融合,只相当于把两种技术的服务方式做了叠加,并没有有效地实现两种技术的优劣互补。

中心融合模式。在传统CDN中,从中心到边缘服务器之间的数据链路需要相当大的投资,同时资源的效率不高、带宽复用率低;另外在跨ISP等情况下,链路的畅通也难以得到保障。针对这一问题,可以以P2P技术对CDN网络进行优化、改造。在中心融合模式中,对业务网络划分了同样的结构层次,不过P2P方式不是采用在边缘节点内部,而是边缘节点之间,每个边缘节点类似P2P网络中的一个Peer,也就是说边缘节点可以不必从中心获取内容服务,边缘节点之间可以相互提供内容服务,利用P2P的目录服务和多点传输能力,实现CDN节点设备之间的内容交换、互相备份,大大减轻了对中心层的压力,增强从中心到边缘节点的CDN网络的内容传送效率、使系统冗余性得以提高,从而提升CDN的内容分发能力。;而且边缘节点的内容也可以被聚合到了中心层,并可为其他边缘节点分享。

与P2P网络不同的是,虽然边缘节点可以自由的交换内容,但其仍然受核心节点控制。该模型的网络智能提高下述方式实现:每个边缘节点聚合的内容,都通过中心注册方式,实现内容中心总控制;边缘节点的资源能力由核心节点总控制。

这种模式减轻了内容分发时对中心服务器造成的压力。其P2P节点是服务器,即Server to Server。边缘服务器之间距离较远且网络环境相差较大,服务器间传输会有一定的瓶颈限制。

节能技术的主要内容篇(6)

IPTV概述

IPTV是一种利用宽带基础设施,通过互联网络协议(IP)向用户提供数字电视节目、可视电话、VOD视频点播、阳光政务、网络游戏、网上购物和远程教育等在内的交互式多媒体信息服务。可见,IPTV既不同于传统的模拟电视,也有别于正在发展的有线数字电视,它是互联网与传统电视相互融合的产物。

IPTV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与传统电视相比,IPTV最大的特点是交互性。基于IP技术,用户可按需获取宽带IP网提供的媒体节目,实现实质性双向互动。二是与普通互联网视频相比,IPTV的清晰度高。IPTV借助先进高效的视频压缩技术(MPEG4、H.264 等),为用户提供接近DVD质量的数字媒体信息服务,未来还可以升级到高清电视。

二 、IPTV关键技术

具体来说IPTV系统主要包括承载网技术、流媒体技术、编解码技术、内容分发网络CDN技术、数字版权管理DRM技术、机顶盒与电子节目导航技术、中间件技术、业务运营支撑系统BOSS(包含用户管理系统、认证/授权/计费系统、网络安全/网络管理系统、底层业务支撑系统等)技术等等。

1.承载网技术

系统架构的中间纽带物理表现形式主要指承载网络,负责把数据路由到终端用户。目前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宽带接人网络技术,如Cable Modem网络技术、以太网络技术和ADSL/DSLAM网络技术,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都有一定的应用,但目前在我国通过ADSL来进行网络承载的用户数量居于首位。 对于ADSL/DSLAM网络技术我们主要关心的是网络带宽,是否能够满足我们的IPTV网络业务需求,随着技术的发展,ADSL/DSLAM网络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其实物一般表现为一个Modem, 电话线信号RJ11输人接口,输出RJ11 接口电话线信号及RJ45网络接口,这样可以电话、网络两不误。

2.流媒体技术

IPTV的平台技术是流媒体技术,流媒体的特性在于边下载边播放,不需要下载整个文件后再播放。与单纯的下载方式相比,这种对多媒体文件边下载边播放的流式传输方式不仅使启动延时大幅度地缩短,而且对系统缓存容量的需求也大大降低[3]。 流媒体技术目前已广泛用于实时视频会议、网上新闻、在线直播、网络广告等。

3.安全加密技术

主要指数字内容保护(cp) 技术―― 具体可分为主动的以license,key为主的数字版权管理DRM技术和以内容里嵌人隐藏的加密信息为主数字水印技术。

数字版权管理的核心技术有两个,一个是对数字内容的加密技术,一个是加密的key 和license的生成、发放、管理技术。IPTV网络电视中所使用的DRM技术,与有线数字电视的CA有条件接收技术是不同的;一是,前者是对视音频流媒体内容本身进行加密,而后者是对连接/传输层如系统复用层/流的加密;其二是, 前者的授权、密钥一般不与被加密的视音频流媒体目流一起传送,而后者的密钥必须与被加密的视音频流媒体节目流一起传送。

目前,DRM已经有许多很成功的商业应用,相对而言,数字水印的成功应用还不多。如果能把数字版权管理和数字水印技术有效地结合起来,将更加加大内容保护的力度。

4.内容分发技术

内容分发网络即实现把内容从中心存储服务器分发到边缘服务器的这样一个网络体系。

IPTV系统对于用户的服务质量有很高的要求,画面质量至少要达到VCD的水平,而且要保证播放的流畅。内容分发网络可提供上述支持能力。CDN是一个建立并覆盖在互联网上的一层特殊网络,专门用于通过互联网高效传递丰富的多媒体内容。其边缘节点分布于城域网并靠近用户一端的网络侧,用于把网站的内容到最接近用户的网络“边缘”让用户可以就近取得所需的内容。因而,CDN可以提高互联网中信息流动的效率,从技术上解决由于网络带宽小、用户访问量大、网点分布不均等原因造成的“拥塞”,提高用户访问网站的速度。具体底层实现可以依赖应用层组播技术,但可能依据实际情况会采用更高层的应用协议来进行具体实现,如采用了ftp的协议。CDN的实现需要依赖多种网络技术的支持,主要包括负载均衡技术、动态内容路由、高速缓存机制、动态内容分发与复制、安全服务等[4]。

5.中间件技术

中间件是一种独立的系统软件或服务程序,分布式应用软件借助这种软件在不同的技术之间共享资源。中间件位于客户机/ 服务器的操作系统之上,管理计算机资源和网络通讯。是连接两个独立应用程序或独立系统的软件。相连接的系统,即使它们具有不同的接口,但通过中间件相互之间仍能交换信息。执行中间件的一个关键途径是信息传递。通过中间件,应用程序可以工作于多平台或OS 环境。

6.电子节目向导

EPG电子节目向导提供IPTV系统和用户交互的首要界面,是系统的核心模块之一。为了提供“互动性”和“按需观看”系统需要提供和用户交互的界面,供用户浏览系统提供的节目信息并选择要欣赏的节目。在IPTV系统中由EPG服务器提供这套界面。EPG是一个当前和将来节目信息的交互式节目安排表,用户通过操作遥控器进行浏览。EPG模块在整个IPTV系统中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整个IPTV系统的门户给用户提供一个容易使用的、界面友好的 、可以快速访问节目的一种方式,因此,用户对整个系统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EPG提供简单易用、快速、稳定、美观的交互界面是EPG的首要目标。

三、小结

IPTV是一项系统技术,技术复杂度较高,涉及到了信号处理、通信、计算机、微电子等众多领域,它的发展需依靠整个产业链的发展。随着条件的成熟,IPTV将走进千家万户,使更多的人体验到宽带带来的乐趣,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同时,IPTV也拓展了运营商的市场,带很大的机遇,有利于信息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卫国.全球IPTV业务发展分析.世界电信.2006,19(2):42-45.

节能技术的主要内容篇(7)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与民生密切相关的资源能源和环境承受着日益严峻的压力。据统计,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2.5亿吨标煤,其中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8%以上。国家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实现“‘十二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6%”的节能减排目标。在国务院下发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将建筑节能和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列为实施节能减排的重点工程,对夏热冬冷地区提出了既有居住建筑50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6000万平方米的节能改造目标任务。

近年来建筑节能技术发展迅猛,出现了大量新的节能技术/产品,由于建筑节能改造涉及到建材、暖通空调、建筑电气等多个专业,而目前尚未针对各类既有建筑的成套适宜改造技术体系,多数从业者由于专业背景的单一性,难以对建筑节能改造中涉及的各大类技术/产品进行全面、综合的掌握,以至在实际改造工程中没能使用到最合适的产品/技术,影响到了改造工程的最终效果。因而,急需集成可方便从业者使用的先进适用性建筑节能技术体系,方便从业者进行节能技术的识别,技术应用效果、适应性的一般性判断。

本文从建筑护结构节能技术、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供应系统节能技术、建筑电气系统节能技术、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监测与控制系统节能技术等5个方面开展研究,探索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体系。

二、建筑护结构节能技术体系

建筑护结构节能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建筑外墙隔热保温、建筑门窗隔热、遮阳系统和屋顶隔热保温技术。各项技术的选择与应用需结合到各类型建筑的运行管理特征、位置特征、现有围护结构性能特征、节能改造目的、技术经济性分析等进行技术的筛选与合理应用。对于围护结构的隔热保温改造的技术体系应用,目前已分别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单项技术,但完善的技术应用体系尚未完整形成,技术体系的完善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结合建筑现有围护结构性能特征,分析围护结构性能对建筑能耗的作用,分析围护结构各部分的能源消耗比重,根据节能改造的技术经济投入分析,确定围护结构技术改造重点;

2、根据建筑的功能特点,分析建筑运行管理特征,分析围护结构与建筑运行管理的协调和能源消耗特征,确定建筑围护结构的管理与维护方式与方法,确定围护结构的改造方式与方法;

3、根据建筑的位置特征和现有围护结构的性能特征,分析建筑在整体运行环节中对围护结构的隔热保温性能动态需求,确定围护结构的改造技术类型。

三、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供应系统节能技术体系

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供应系统节能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空调系统的动态调节、系统高性能设备使用、送风方式、建筑通风方式和新风运行管理等技术,各项技术的选择与应用需结合到建筑性能、设备效率、室内环境满意度、空调系统现状和技术经济性等进行技术的筛选与合理应用。对于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供应系统节能改造的技术体系应用,目前已分别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单项技术,但完善的技术应用体系尚未完整形成,技术体系的完善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结合建筑空调系统运行现状,测算其运行参数如机组能效系数等是否满足节能标准,分析系统节能改造潜力,根据建筑节能改造技术经济投入分析,确定空调系统运行体系改造重点;

2、针对建筑空调系统各设备现状进行测算,核查各参数是否满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分析各设备节能改造潜力,根据建筑节能改造技术经济投入分析,确定空调系统设备改造重点;

3、根据建筑使用功能、建筑地址、使用人员和建筑室内环境满意度,分析建筑对新风和自然通风方式的需求,根据建筑实际情况,确定建筑相关技术的选用。

四、建筑电气系统节能技术体系

电气系统节能技术包括对建筑空调系统、照明系统的智能控制及对建筑电路平衡的智能控制等技术。各项技术的选择与应用需结合到各类型建筑的现有用能设备控制方式、照明灯具类型及系统控制方式、空调系统运行方式、室内环境参数控制体制、运行管理体制、技术经济性分析等进行技术的筛选与合理应用。对于电气系统节能技术体系应用,目前已分别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单项技术,但完善的技术应用体系尚未完整形成,技术体系的完善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通过对建筑进行能耗统计及能源审计,分析建筑现有能耗水平及其运行管理水平,分析建筑智能运行管理的节能潜力,确定供配电系统节能技术改造的重点;

2、根据对建筑进行的能耗分析,进行建筑能耗拆分,判断其高能耗系统,结合建筑各用能系统的运行记录和室内环境舒适度要求,确定供配电系统节能技术体系改造方式及方法。

五、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体系

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地下水源热泵、污水源热泵和土壤源热泵等技术。各项技术的选择需结合到各类型建筑所在地岩土地质条件、地表水能源条件、城市污水排放条件等进行技术的筛选与合理应用。对于可再生能源应用的技术体系应用,目前已分别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单项技术,但完善的技术应用体系尚未完整形成,技术体系的完善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分析建筑所在地各温度、空气环境、其它自然资源的详细的分布情况及其应用条件,分析对于建筑各技术应用的节能潜力,根据节能改造的技术经济投入分析,确定建筑可再生能源技术应用类型;

2、根据建筑功能、建筑所在地地理特质、建筑用能特点、能耗需求等,结合建筑所在地各自然资源品质及利用优势,确定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具体技术方式。

六、监测与控制系统节能技术体系

节能技术的主要内容篇(8)

旧版教材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达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重点在于信息“技术”的学习。

新版教材的总体目标是:要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有效地、负责任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在实践应用中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使自己辩证地分析和认识信息活动以及某些社会现象,从中提炼出一些基本思想方法以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熟练使用信息技术工具。重点在于通过解决一系列的实际问题来达到认知社会、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技术水平及熟练综合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对学生的使用要求

旧版教材的使用要求是零起点,而新版教材认为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许多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所以在编写教材的时候,旧版主要是教学生如何一步一步使用各个软件,相当于一个简版的软件使用说明书,新版则不是这样了,而是通过“任务”“交流”“探究”“实践”“拓展”等活动引导学生综合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软件解决问题,搞清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步骤,以及如何综合使用信息技术工具为自己服务。

三、编写结构

旧版教材的结构主要由知识、任务、分析、操作、注意、练习等模块构成。新版教材的结构主要由知识、交流、任务、探究、练习、实践、拓展、综合活动、扼要回顾、学习评价等构成,从编写结构上也体现了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四、知识点的变化

这儿主要对新教材增加的知识点和相同知识点教学要求的变化进行分析。

信息与信息技术这节,信息的基本特征、信息对人们生活学习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是新增内容,信息技术所包含的内容增加了传感技术,减少了多媒体和网络技术。

信息的获取这节内容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信息的鉴别是新增内容。

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上)这节中,文字处理软件Word基本内容没有变,主要是形式有所变化,更加强调综合任务的完成;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Excel这部分是新增内容,要求主要有建立表格、利用数值计算分析数据、利用图表呈现分析结果、形成报告;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Powerpoint这部分也是新增内容,要求主要有需求分析、规划与设计、素材的采集与加工、作品集成、与评价。

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下)这节中,在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这部分,编程软件从QBAISC变成了VB6,要求也从掌握变成了体验程序的作用及其编制环境,语句基本不做要求了,主要原因是新课改后编程这部分内容是选修内容。用智能工具处理信息这部分,是新增内容,要求也主要是体验信息智能工具的使用、信息智能处理的方式、信息智能处理的应用价值、信息的与交流、综合活动。

信息安全这节内容要求变化不大,形式有所变化,比如信息技术与社会问题辩论会等。

通过新旧教材的对比发现:第一,新教材新增了许多内容或者新教材覆盖的知识面更广;第二,新教材增加了许多综合活动;第三,新教材对学生的基础要求更高了,学生必须掌握一定软件的操作技术;第四,新教材内容更多了,教学课时也更紧了;第五,教学方式也要求有很大的变化。

节能技术的主要内容篇(9)

时代的发展推动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为了让学生在接受教育之后更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开始提高对教学艺术的重视。而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应用教学艺术,能提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氛围,促进人才成长。

一、引人入胜的开头,导课环节的有效利用

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开始对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热情起到决定作用的关键步骤就是导课环节。从许多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经验来看,如果利用好导课环节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在接下来课程进行的过程中便会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会与教师形成十分默契的配合,并且会对课程内容进行主动的思考;如果在导课环节没有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的好奇心的话,在接下来课程进行的过程中想要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课程教学主题上来,就会显得有些吃力了。因此,导课环节也是一门艺术。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在对导课环节进行设计时一定要注意一点,每一堂课程教学内容在导课环节应尽量避免雷同,以免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与此同时,导课的设计不能过于天马行空,应当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进行设计。就《用word进行电子小报制作》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中,在进入教学主题之前,教师可以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情境创设,将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应用到相关的教学中来。比如中秋节快到了,教师在激发学生创作热情的时候可以利用节日的特殊意义,让学生创作出能够表达美好情感的小报,从而让他们怀抱这种美好的情感参与到教学中去。

除了情境创设的导入方法之外,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导入环节还可以采取直观导入的方法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如进行Flash基础内容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先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一段Flash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Flash 的表现效果,并利用学生们比较熟悉的动画片段来进行呈现,便能收到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发挥导课环节应有的作用。

二、教学方式的合理转变,丰富课堂表现形式

就教学艺术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融入来说,除了对导课环节引起相应的重视程度之外,还应在课程继续进行的过程中,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合理转变。就课程教学来说,教学方式方法是其灵魂,是直接决定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课程进行过程中,对教学艺术的充分利用主要表现在对教学方式方法的合理应用与转变上。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来说,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教学艺术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就是通过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更加深入、透彻的传达,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轻松地掌握课程知识。比如在进行《信息和信息技术》这一课程内容教学的时候,教师并不一定要完全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方式开展课程教学,可以通过谈话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去感受信息的含义与作用,然后再由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告诉学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信息无处不在:朋友间的电话,广告里的文字,天气预报,电视里的新闻,甚至是交通路口的信号灯等,都属于信息的范畴。通过交谈,教师不仅能轻松掌握学生的认知状态以及认知能力,还能从与学生的交流中获取一些学生的个人信息,让教师在今后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避免出现盲目的情况;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交流,能有效缩短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对于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信息技术课程中,理论性的内容占的部分较少,其中更多的是技能操作教学内容,针对这部分教学内容,教师如果采取直接讲解的教学方式,可能很难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在这一部分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教学艺术,建议教师可以从作品教学着手。所谓作品教学,就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作品进行拆分,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学习。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同样以Flash的教学为例,利用多媒体作品展开教学,学生在欣赏视频的过程中,不仅能有效启发自身对美感的追求,同时还能激起他们的设计热情和创作热情。

三、结尾环节的完美处理

课程结尾环节完美与否,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判断:一是是否对这堂课进行了有效的总结,二是是否能够勾起学生对下一堂课的期望。许多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比较重视课程的开始和过程,忽略掉了课程结尾环节的重要性,针对于这一情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结尾环节提高相应的重视,同时还应将结尾部分的内容在备课过程中进行提现,这样才能有效保证课程结尾环节的完整性,发挥课程结尾环节的重要作用。

总之,随着课程教育改革的发展,对于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以及教育理念的改革方面都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针对信息技术这一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教学艺术的融入势在必行,它不仅是提高其课程质量、丰富其课堂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课程教育改革推行的客观要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进行的过程中,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应该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呈现,并将导课环节以及课程的结尾环节作为教学的重点环节来抓,如此一来,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必然会上到一个新的台阶,促进人才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晴.讲究教学艺术 提高信息技术效率[J].文理导航,2012(9).

[2]范连杰,秦建波.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艺术[J].中国教育技术装

备,2009(23).

节能技术的主要内容篇(10)

曾经笔者听过一堂英语公开课,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冀教版八年级第一学期Lesson33 Maybe You’ll Be a Teacher.授课老师在课前是做了充分的准备,花费了大量精力,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就课文内容学生回答讨论的回答的问题和一些选择题以及future, scary, might, carefully, sick等五个新单词、Think About it,Let’ Do It和课本中的对话内容一字不落的制成许多幻灯片,并搜集制作了许多李明和王梅的动漫画和有关老师和大夫工作场景,它们有动的、有说的、有唱的、有表演的.课堂上老师不停的向学生展示一个个的幻灯片,学生开心看着幻灯片,根据幻灯片上的对话内容互相讨论提出的问题。整个一节课,教师一直不停给学生展示幻灯片上的内容,学生跟着说、读、讨论、做题。但是学生没有翻一次书和笔记本,没写一个字,没有完整地朗读过一遍课文,老师在黑板上也没写一个字。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确实是激发初中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师生负担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信息技术在课堂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声有色的画面、模拟一些英语交流的现实生活情景。可是笔者认为我们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打造高效课堂时应做好三个有机结合,努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一、做好信息技术运用与英语传统教学中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的有机结合

初中英语注重语言的交际性,突出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平台,通过多媒体,教师将教学内容转变成了图文并茂、有声有色、高密度、大容量的学习内容,从不同角度展示给学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多种器官的积极参与,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留给学生无限的想像,充分体现了时代特色。但是,教师不能忽视传统教学设备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反复训练的作用。这节课,老师通过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信息,创设了愉快的课堂气氛,也做了一定的练习题。但是老师忽视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反复训练。教师如何把信息技术与英语传统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需要根据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师过硬的教学基本功来决定。一位教育专家曾在点评这节课时说道:“我们运用现代教学设备上课,不是马上抛弃传统教学设备,而是对传统教学设备的扬弃,吸取传统教学方法中的精华,为现代教学而用。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是根据这堂课的内容而确定,不是因为要运用信息技术设备而运用。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拓展视野,训练基本技能,避免教学中无谓的重复。同时又能为学生提供更大容量的学习资料。但并不是每节课都必须要用信息技术设备,如果这节课运用了信息技术设备,不能起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理想的作用,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我们就不要用它,千万不能画蛇添足,节外生枝。”

二、做好信息技术运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

义务教育英语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协作、探究的研究型学习能力和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这位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时,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新单词、课文、教学拓展内容、训练题等相关资料全制成网页或幻灯片,在课堂中统统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一味浏览、视听课件内容,一味在教师制作的课件中查找问题的答案,一节课,教师在黑板上没有写一个字,学生在笔记本上没写一个字,没读一遍课文,只是用设计的网页或幻灯片内容带学生过了一遍。这样确实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学生自主、协作、探究性的学习模式,也充分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设备。但是面对中小学生,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设备教学,教师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这堂课的设计者、导演者,而且是这节课的指挥员、教练员、观察员、演员和向导,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导’,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帮助学生解决在自学遇到困难,引导学生总结梳理本节课的重难点,启发、点拨学生的思维,防止学生思维理解走向歧途。而且教师要用激情的语言和奇特的方法要导出学生学习知识的激情和创新精神,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交流氛围。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说过:“课堂不是做给人看的,是有效引导学生学习的”。

上一篇: 财务与分析 下一篇: 柴油的危险性分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