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应急检测汇总十篇

时间:2024-02-23 14:39:27

环境应急检测

环境应急检测篇(1)

环境应急监测在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中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必须把握好数据监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这两个要素。在生产活动中,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经常发生,所以需要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预防、监测、应急处理上做好准备工作,处于一个最佳状态,这样一来就可以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提供一个最好的保证,从而避免环境污染的事情的发生。所以对于建立科学的环境应急监测预警工作体系,做好事故应急预案,做好应急监测的准备工作,是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的首要环节,在事故的应急预案和准备工作必须做好相关工作,从而应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

1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重要作用

环境应急监测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理中有重要作用,在技术保障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确保环境应急处置系统运转正常。在发生事故的时候,可以通过应急监测及时判断污染物种类、污染范围等相关危害,从而为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处理突发事故提供科学的依据,可以为应急预案提供非常重要的参考资料。二是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周围群众的财产安排。在突发事故发生的时候,可以通过应急监测快速判断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危害范围,这样一来就可以在第一时间采取相关措施,从而避免更大的损失情况发生。

2目前我国应急监测存在的问题

2.1没有进行全国统一的应急监测规范

在现阶段,如果有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在大部分的情况下会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分析,结合现阶段的检测规范,做出相关的应急检测的布点工作和采样工作。但是现在这种检测规范都是平常工作应对环境质量的常规检测手段,对于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件来说,这种常规的环境检测规范在处理应急检测上来说,是不合理的,在准确上也有欠缺。

2.2应急监测硬件设施需要提高

在现阶段我国的应急监测系统的配置和国外的水平还有很大的距离,大部分使用的是检测管和常规污染物的便携仪种类不全,另外在对污染物进行分析的色谱比较少一些,这样一来就不能够很好地满足在环境基体不同污染物的是分析需要,所以必须提升我国应急检测系统的配置,缩短和国外水平的差距,从而更好地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服务。

2.3应急监测经费短缺

在现阶段的应急监测工作上,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快”和“准”,所以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要配备比较好的的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所在在经费方面开支会比较大一些。但是在阶段我国的各级监测站在监测经费上不足,尤其是在应急监测经费方面是严重的不足,所以在应急检测经费方面必须加强,这也是能过处理好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一个重要保证。

2.4应急环境监测网络有待提升

在现阶段,我国在很多地区建立了环境监测站,但是相对来说在统一布局上面有所欠缺,在覆盖全国各地的应急检测网络还有一定差距,这方面很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在在方面进行提升。

3加强应急监测能力的对策

3.1制定相应的应急监测预案

如果有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必须在第一时间制定出应急监测方案,再最快速度地开展工作。在整个工作中,对事件的每一个阶段进行分析,从而确定什么人来做,怎样去做,什么时间去做进行明确的指导,从而保证有序的开展。另外应急检测人员对相关的应急作为文件必须熟练的掌握,这样一来在事故发生后,能过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处理。

3.2补充完备应急监测装备

在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中,应急检测设备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其中便携式应急监测仪器是常用的一种的应急检测装备,便携式应急监测仪器能够直接读数,能够快速的响应,在操作方法上面也非常的简单,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对污染区的浓度进行确定。除了这种应急监测设备外,还应该有对于的防护装备,应急通讯设备等相关设备。有完善的应急监测装备是处理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基础。

3.3加强应急监测培训和演练工作

在应急检测和演练工作上必须加强相关工作,这样一来可以使工作人员能过很好地掌握应急检测技术,增加对应急检测工作流程的熟悉程度,在操作相关的仪器设备上必须熟练,从而提升检测数据的准确率,要对工作中可能要发生的不良影响进行预测,不断积累在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相关经验,为后期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中积累经验。

4总结

应急监测工作相对来说是实践性很强的的一种工作,这就需要监测人员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各级政府及环保部门应把建立和完善环境安全事故处理列为重要工作来执行,在环境监测人员的培养与队伍能力的建设上面下功夫,提升现阶段的监测人员的专业水平,培养学术带头人,为我国经济更好的发展保驾护航。

环境应急检测篇(2)

1.2应急监测车。实际上其就是一个组合式的流动实验室,在不同的配置要求下,其可以配置实验室的操作平台、电话、冰箱、各类设备仪器、能够接入水电气的接口、光照装置、通风装置、全球定位系统以及能够实现与外界通信的接口,并且也设置了一些辅助设备,如电子地图、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单元、图像采集和传输的视频以及管理通信的工控机等,而如果需要在野外办公,其还会设置交流发电机和相应的供排水设备。一旦发生了水环境污染事故,那么应急监测车就会立即到达事故现场,从而对现场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

1.3生物技术相关的分析方法。通常可以采用DNA单芯片分析法、单芯片免疫分析法以及单细胞生物传感器分析法等,在检测工作中如果采用了生物技术检测法,那么就能够将大部分的有毒物质检测出来,而采用化学技术分析法时则可能会遗留过多的有毒有害物质,当然,采用生物技术检测方法时也是有一定的缺陷的,其是无法辨别出有毒物质的种类的。

1.4实验室仪器分析法。在一些特大型的污染事故中,其污染的成分较为复杂,并且有着非常广的污染范围,那么就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检测,从而多方面的了解并掌握地表水、地下水和饮用水的污染情况,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主要可以采用气相色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液相色谱法以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等实验室仪器法,采用这些方法时会耗费更多的时间,并且一定会使用大型的仪器设备,但是其是可以准确的进行定性和定量的。

2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组织机构的建立

要想高效并且稳定的开展应急监测工作,那么就应先建立应急监测组织机构,当发生突发性的水环境污染事故时,应急监测系统应立即启动并进入到应急状态中,准确的判别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各地的环保局应建立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监测部门应建立应急监测小组,小组中应分别设有组长、现场监测组、综合组、分析监测组和质量监控组,当突发事故发生后,突发污染事故的应急预案应立即启动,在环保局应急处理办公室的统一指挥下,监测单位应保证应急监测预案的有效实施,在现场各个小组也应依次迅速的开展工作。

3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管理

当发生突发性的水环境污染事故时,一般情况都已经很危急了,其肯定存在着恶化的危险,并可能会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监测单位必须提前制定出完善的应急监测处置方案,监测人员自身则应具备较强的应变反应能力,在短时间内就应制定出有效的监测对策。而如果反应能力较差,那么就无法制定出准确并且及时的处置方案,那么危害就会逐步蔓延,就会大大降低工作的时效性。另外,应严格规范应急监测管理的具体行为,逐步的提高应急监测的快速反应能力。一旦发生了突发性的水环境污染事故,各地方的环保部门就应进入应急状态并启动相应的应急系统,监测小组的成员应深入到事故现场,工作人员应在做好相关安全防护措施的前提下找到污染源并掌握现场情况,之后应立即开展监测工作,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水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4做好应急监测培训工作,提升应急监测能力

要想真正的处理好突发性的水环境污染事故,那么还应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应急监测水平和能力,针对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故的各类情况,分别开展相应的应急监测管理和应急监测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和教育课程,并应大力的提倡各级环境监测单位加强应急监测能力的建设工作,不断的研究并创新现有的应急监测的技术方法,并定期的开展不同类型的应急监测演练项目,积极的汲取已经发生过的水环境污染事故所产生的经验和教训。当发生了水环境污染事故后,相关部门应立即进入应急状态,应能够迅速的找到污染源并准确的判断出污染的类别、程度、原因和范围,划定好需要隔离的污染区域,从而有效避免事故现场污染范围的蔓延和扩大。

环境应急检测篇(3)

近年来环境污染事故呈现多发态势,应急监测是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关键环节。面对发生突然、形式多样、危害严重、处理艰难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常规环境监测技术和手段都难以有效应付,因此需要通过应急监测技术实现快速、准确、灵敏、简便的监测要求。目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HJ 589-2010)已经实施一段时间,各地环境监测部门也为此做了大量工作,但仍然存在环境污染监测应急体系不健全和应急监测队伍能力不强等问题[1],因此本文针对大气环境污染应急监测技术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1 大气环境污染应急监测布点与采样

1.1布点方法

按照HJ 589第4.1.1条,布点有两个原则,一是基于突发事件发生地及其邻近区域,二是环境敏感点。第4.1.2.5规定,应以事故地点为中心,在下风向采用扇形或圆形布点,同时在上风向设置对照点。

根据相关研究[2],大气环境污染泄漏伤害范围分为致死区、重伤区、轻伤区和吸入反应区,如图1~3所示。静风或轻风时大气污染泄漏源为圆形区域(图1);有风连续泄漏区为橄榄型(图2),瞬时泄露区为随风漂移图形(图3)。因此,布点时应根据大气环境污染类型(如泄漏、爆炸等)、严重程度、影响范围这些因素,确定采样点。对于有风情形,应把下风向作为主要监测区域应多布点,而在上风区可以少量布点。同样的道理,在致死区和重伤区布点应密集一些,而在轻伤区、吸入反应区可以稀疏一些。敏感点,如人群活动区、水源地等也要设置采样点。考虑到污染物对人的影响,采样点高度应取1.5~2.0m。并应避开高大建筑物、树木的遮挡,选择开阔地带。

有风时应采用扇形布点法,如图4所示。扇形夹角一般取90°,从污染源处引若干射线,相邻射线夹角可取10°~20°,在交点处设取样点。静风或轻风时应采用圆形布点法,如图5所示。一般画5~7个同心圆,由圆心引出8~12条射线,并在交点处设取样点。

大气环境污染事故从发生、发展到结束可分为事故初期、事故中期及事故后期。事故初期,由于预测结果可能与实际情况有所差别,因此应加强布点,按照主导风速大小选择扇形或圆形布点方案。事故中期,监测人员对污染源、气象条件、地形特征等已有所了解和掌握,在能够覆盖整个事故影响区的前提下,应将监测重点放在有利于应急救援措施的落实上,可根据实际监测情况及时、适当调整采样点位置和数量。例如泄漏源发生了爆炸,此时应按蒸汽云爆炸伤害模型确定的影响范围布点;当泄漏气体扩散、浓度减少时,可将泄漏类型看作瞬时泄漏,并根据监测结果和气象资料调整采样点,如对重云气扩散,可逐步改为用高斯扩散模型预测影响区及调整布点。事故后期,污染源已被完全控制,没有新的污染物泄漏出来,事故监测目的主要是事故现场和环境敏感点状态恢复上,因此采样点应布设在事故现场、周围敏感点和资源保护区,监测数量和频次都较中期大为减少。当敏感点处污染物浓度已在标准限值以下,可撤除应急监测采样点。

1.2 采样方法

根据HJ 589第4.2.2.1条规定,采样数量取决于两点,一是分析项目与分析方法,二是满足留样要求。采样频次在事故初期较高,因为无法全面掌握污染物情况。事故中期已对污染物情况有所掌握,采样频次可以适当减少。事故后期重点在敏感点恢复,采样频次可以进一步减少。

采样方法是由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决定的,对于应急监测而言,现场快速监测方法的普及使得在现场采样的同时也能及时获得分析结果,但仍需留样并送实验室分析测定,以验证现场测试结果的正确性。留样数量不必像现场测试那么多,可抽取代表性样品即可。

2 大气环境污染应急监测分析方法

2.1项目确定

监测项目的确定,既是大气环境污染应急监测的重点,也是它的难点,因为突发环境事故发生突然、形式多样、成分复杂的特点决定了监测项目较难确定。有这样一个事例,某化工厂顺酐(即顺丁烯二酸酐)泄漏,邻近居民闻到大量刺激气味,而当地环保部门由于应急监测能力不足,很长时间无法确认污染源和污染物。因此,通过确定主要污染物,再确定监测项目是非常重要的。确定主要污染物可通过试纸分析、检气管分析和便携式监测仪器分析,先定性污染物种类,再以定量或半定量方式确定主要污染物。如果不属常规污染物,还可通过气相色谱仪、红外光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仪等来确定。

2.2 分析方法

2.2.1 试纸分析

将纸条用化学试剂浸渍并晾干后,存于密闭容器中。使用时让被测气体通过该纸条,有害污染物与试剂反应而显色或变色,对照标准比色板,就能确定被测物质和大致浓度。硫化氢、铅、汞等有害物质都可采用这种方法测定。这种方法简便快速,测定范围宽,但准确性较差,也容易受到干扰而失效。

2.2.2 气体检测管分析

气体检测管是在一根玻璃管内分段装入不同种类的“指示粉”(硅胶指示剂)。气体引入玻璃管后,根据不同“指示粉”颜色变化,就能确定被测气体所含的有害污染物。检测管分定性和定量两种类型。使用时先以定性管确定污染物种类,再用定量管检测浓度。进样采用注射器(正压取样)或抽气筒(负压取样)。气体检测管检测范围宽,操作便捷,不需电源或热源,安全性好,但与试纸法相似,易受干扰而影响准确性。

2.2.3 便携式仪器分析

便携式仪器利用由热学、光学、电化学、气相色谱等原理制成的气体传感器检测有害污染物,可同时监测多种危险气体,灵敏度高,检测结果准确,还可自动记录。缺点是检测量程范围窄,不能检测高浓度有害气体,并且要使用电源和热源,在有爆炸性气体场合不适合使用。

2.2.4 应急监测车分析

应急监测车是配置环境空气自动监测仪器、应急监测设备、应急防护设施、气象仪器、车载发电机、摄像设备、电动升降杆等设备的专用车辆,可满足现场应急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等功能。检测速度快,检出精度高,是目前大气环境污染应急监测中功能最全、能力最强的装备,但价格也很昂贵。

3 结语

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故危害严重,若不能及时有效应对,将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低估的影响,而应急监测技术可以为污染事故提供及时、可靠、科学的依据,因此环境监测人员应熟练掌握应急监测技术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提高应急监测工作能力,以便更好地满足应急监测工作需要。

环境应急检测篇(4)

1、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级政府和环境保护部门对环境检测的重视度不断提高,环境监测队伍不断完善,技术设备不断加强,环境监测技术能力不断提高,为环境保护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和束缚,在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不适应环境保护现实要求的问题。

1.1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有待加强

监测数据是环境监测的重要产品,其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质量体系是否完善。县级环境监测站均通过了计量认证和资质认证的“双认证”工作,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设立了质控室,专门负责全站的质量控制工作,从布点、采样、运输、交接、分析样品的全过程,基本都按照QA/Qc规定操作,所有数据均通过三级审核,保证了数据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存在的问题是标准物质和基准物质较少;仪器设备老化,灵敏度不高;由于多种因素的原因,实验室环境条件相对较差,导致系统误差较大;质控人员均为兼职人员,都承担有分析项目,造成内部控制的覆盖面不全面,效果相对较差。

1.2 环境要素监测难度大

目前县级环境监测站已初步建立了空气、地表水、声环境要素监测体系,按监测对象又可划分为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环境质量监测方面能够开展SO2、NO2、PMIO、TSP等基本的空气质量指标、大部分地表水质量指标和声环境质量指标的监测;污染源监测方面,废气能够开展烟尘和粉尘监测,废水能够开展常规无机指标的监测,噪声能够开展厂界、场界、边界噪声监测。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地表水监测中因无相关仪器而无法监测相应项目,如必测的汞、硒因无原子荧光分析仪而未监测,没有无菌室而不能开展细菌学指标的监测;

(2)废气监测中基本没有开展流动污染源(汽车)监测,部分监测站因仪器条件限制没有开展SO2、NOx、NH3、CO等指标的监测;

(3)废水监测有局限性,大部分监测站基本不能开展有机污染物的监测;

(4)仅能监测土壤中的极少指标,无法开展固废、恶臭、室内空气、放射线及电磁辐射监测,监测范围具有局限性。

1.3 环境监测信息与统计体系尚需完善

县环境监测站的监测数据已基本实现计算机管理,并与上级监测机构实现了数据传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统计工作中企业上报数据的逻辑陛较差,其数据真性难以核实;监测信息统计软件存在一些小问题尚需完善,环境监测信息传输网络不健全,传输手段相对落后,尚未建立环境监测数据库和综合信息应用平台。此外,监测信息统计中缺乏一些技术规范作为技术支撑。

2 建立县级应急环境检测体系的具体措施

2.1 建立健全应急监测网络

监测部门要根据县级应急处理预案和监测站内部资源的现状组建符合需要的高效应急监测网络,确定组织机构、界定工作小组、明确职能职责,形成有机整体,在突发性污染事故来临的时候体系能迅速响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并接受统一指挥、统一部署。同时应急监测领导应与县政府、环保局及公安、消防、卫生、交通等部门建立协调关系,以便协同作战。具体实施应急监测的工作小组按分工可包括指挥协调、现场监测、实验分析、技术支援、报告评价、后勤保障等。并应将县级应急监测系统要纳入全省应急监测网络体系中,利用社会各类检测资源,实现全民参与环境检测,建立健全环境应急监测网络。

2.2 完善应急监测配套设备设施

应根据实际情况建设应急监测体系,完善各项技术规范和工作程序,完善突发性环境事件现场监测程序和对应实验室快速响应机制,探索建立适合应急监测工作特点的现场监测与实验分析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在应急状态下的监测分析质量。购置一批能提高实验室分析效率、扩增实验室分析项目、提升现场监测水平、提高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能力的现代化仪器设备。合理地选择成熟可靠的仪器设备,以自如地应对突发性环境事件,完善日常监测工作。

2.3 建立健全应急监测管理体系,加强制度建设

应本地区实际情况建设应急监测体系,加大投入,提高监测能力,还要加强各项应急监测、预警监测制度,完善各项技术规范和工作程序,逐步形成高效有力的应急监测体系。

2.4 编制翔实的应急监测预案

对本地区各类重大环境风险源进行全面调查,分析本地区对环境构成主要危害的重点污染物。确立优先监测目标,加强日常监管,密切关注风险变化,动态调整监测预案。对这些重点目标,现场监测和实验室内部也要相应确立优先监测项目,提前贮备资源。建立重点危险源档案库和查询系统,最终对每个风险源在应急预案基础上针对性地编制应急监测方案。以做好常态下的预防、预测、预警工作,降低事故发生率。

2.5 加强应急监测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在日常监测工作中,应多方收集环境污染事故的监测方法、监测标准及事故的处理处置技术的有关资料,以便事故发生时能快速查阅并选择正确合理的应急处理措施。此外,还应收集邻近地区监测站的应急监测相关资源,以此作为应急资源,完善应急策略。

3 结语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技术支撑。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环境监测在为环境管理服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环境保护与国家的命运、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连系,应把环境质量的改善作为政府的目标责任,建立健全县级应急环境检测体系,以更好地发挥监测站的作用,提高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水平,使环境管理开始走向科学化、现代化、法制化。

参考文献:

环境应急检测篇(5)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10)04-0093-03

1 引 言

在社会经济生产活动中,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尤其是石油化工原料、产成品及有毒有害危险品的生产、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均隐含着不同程度的突发事故因子。这就要求我们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预防、监测、应急处理及其后置工作上力争做到最佳状态,建立先进的环境应急监测预警体系,完善事故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以及时有效的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

2 突发性环境污染应急监测概述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是指在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紧急情况下,为发现和查明环境污染情况而进行的环境监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难以预测,因此要求应急监测准备工作常备不懈。应急监测准备和响应贯穿于事前,事发,事后几个阶段,因此,防患于未然是事故防范的前提。应急监测工作要求环境监测人员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科学、客观、准确地报告环境污染物的种类、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及其发展趋势,从而使政府部门及时高效地判别污染状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3 突发性环境污染应急监测的措施

3.1 建立科学的应急监测工作程序

建立科学的应急监测工作程序是监测站做好应急监测工作最基本要求。应急监测工作程序应该规定应急监测工作应遵循的工作步骤,站各级工作人员的职责,该工作启动的时机和层次,科室之间的协调关系,对该工作仪器、环境、人员的特殊要求、现场应急监测方案的编制、监测分析工作、应急监测报告的编制要求和报发时限以及人员培训、演练等等方面的内容。程序文件应以简练、明确、易懂的语言进行描述,它应该被监测人员熟悉和掌握,过程简洁高效。在突发性污染事故发生时,依据工作程序监测站能够组织有力,方案科学,紧张有序,忙而不乱,在第一时间内提供第一手的客观、准确的监测信息。

3.2 编制完整的应急监测支持文件

(1)支持性文件的编制原则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监测是在紧急情况下实施的,因此,各种记录文件均应简洁、明了,便于操作的原则予以编制。应用时只要对照勾填,这样既便于操作,又能起到紧急情况下必要的提示作用。

(2)支持性文件的种类这部分文件主要有以下几类:①作业指导书。作业指导书是规范各项具体技术性作业活动、指导操作的指令性文件。主要有:应急现场采样方法,样品保存和运输要求、现场监测分析项目,仪器设备操作规程,特殊防护设备操作规程等等。②质量记录。质量记录是客观反映质量活动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实际情况的文件。质量记录应依据应急监测工作的特殊性编制一些相适应的记录文件,以方便操作。③技术记录。技术记录是在技术活动中,客观记录原始观察数据或导出数据的文件,是监测人员工作的第一手资料。技术记录包括现场采样分析记录和化动,检验和保证应急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

3.3 实施有力的保障措施

3.3.1 人员保障

应急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责任心是保证应急监测质量的重要因素,配置合格的技术人员是应急监测工作的重要要求。应该坚持监测人员上岗考核制度,加强对应急监测人员的考核和培训,确保各级应急监测人员均能持证上岗,从根本上保证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另外,监测站的应急监测专用设备都必须两人使用,使用者必须精通所用装备的技术原理、操作程序和维护要点。还要积极组织各类应急监测技术学习交流活动,并通过培训、考核和技术比武等活动,检验和保证应急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

3.3.2 装备保障

环境应急监测技术装备不同于日常监测装备,由于其使用频次不定,很多情况下可能长期不用,加强对装备的日常技术管理和维护,确保其完好有效就尤显重要。必须专门配备责任意识强、技术水平高的技术人员负责应急监测技术装备的日常管理。设备管理人员要切实按程序定期进行检验、检定、校准,仪器使用前功能性等工作。各类检测试纸、检测管、化学测试组件等按规定的保存条件要求进行保管、定期更新,并保证在有效期内使用。应定期用标准物质对标准试纸、快速检测管、便携式检测器等进行性能检查并实行标识化管理,加强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工作,使环境应急监测技术装备随时保持良好状态。

3.3.3 技术保障

应急监测采用的采样分析方法应该尽可能采用国家标准方法或者是环境主管部门认可的分析方法,就此监测能力应该得到能力认可或认证。对没有国标或行业推荐的方法,应该按相应程序进行技术确认,并能通过能力认证。应建立应急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及时掌握本地区环境风险源动态,确保应急监测工作的持续有效性和应急监测效率。各级监测站都要依据本地区危险源等潜在危险因素制定周密的应急监测演习方案,设定不同的事件假设和事发场所,定期组织近似实战的技术演习,以提高人员的应急监测实战水平。演习中尤其要提倡以环境应急监测技术装备中心为主体,各方面共同参与的联合演习,以提高应急事件处置整体水平和协同能力。

3.3.4 资金保障

一方面,根据监测能力现状和本地区的危险源风险程度,编制好经费需求计划,列入各年度财政预算,坚持专款专用;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可偿试建立环境应急监测工作专项基金,补贴监测站对应急监测技术装备的日常保养工作。遇有突发事件时,根据事件大小,复杂程度和延续时间等情况专项基金先予以补贴;此外,在突发性事件善后处理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应急监测投入,依法判定由肇事单位赔付,以补贴应急监测支出。

3.4 日常质量控制手段与方法

3.4.1 强化和创新现场质量控制手段

现场监测是应急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分为现场采样和现场测试两方面工作。对应急监测的现场监测工作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对于保证应急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和有效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方面,要不断强化原有的现场质控手段。要加强现场监测人员的培训和考核,规范管理采样和现场监测,完善监测方案的编制和确认,加强现场记录管理等方面。另一方面,还要打破常规,不断创新新的现场质量控制手段。在现场监测中,可设置现场质量监督员,监督现场检测和采样的过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站质量主管对现场监测工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随访活动,陪同监测,现场考核;对于突发事件,现场监测时应直击生产现场和排污口,及时发现违法行为的蛛丝马迹,采集最为客观的技术证据。

3.4.2 灵活使用实验室质量控制方法

实验室质量控制方法与现场质量控制手段相比,方法大多比较成熟,并获得较好的实践与应用,对实验室分析全过程能够较好地进行控制。目前,实验室质控方法主要有:空白实验、平行样测试、标准曲线、加标回收实验、有证标准样品测试、留样复测、混样测试等。如果能将这些方法有机结合,灵活应用,合理安排,将大大提高实验室质量管理的水平,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4 结 语

近年来,我国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明显增长。污染事故多种多样,在应急监测处置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失误在所难免,总结和积累经验教训,才是更好地应对将来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更好地做出正确处置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李国刚.环境化学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技术与装备[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 李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及应急监测[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

环境应急检测篇(6)

中图分类号:X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2-0080-02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事故在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已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人体的健康、社会的稳定和人民财产的安全以及生态环境平衡和生物物种的生存发展,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危害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环境化学污染影响范围较广,它会影响到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即空气、水、土壤、食物,而这四大要素也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质,因此,必须要根据环境化学污染的类型和特点,对环境化学污染事故进行应急处理研究,及时、准确、高效地处理化学环境污染事故,争取通过应急处理把环境化学污染事故所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

1 环境化学污染事故的类型

空气、水、土壤、食物是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根据环境要素划分,环境化学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污染以及食物污染。根据发生方式可以将事故类型划分为泄露、爆炸、火灾等类型,如核污染事故,溢油污染事故,有毒化学物质泄露、爆炸、扩散等污染事故,非正常大量排放污染物等。

2 环境化学污染事故的特点

2.1 爆发具有一定的突发性

通过世界范围内的种种突发性事件来看,环境化学污染事故往往是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突然发生并且来势凶猛,令人措手不及。如墨西哥湾的漏油事件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发生,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在发生三个月后才用新的控油装置成功罩住漏油点,才使得原油不再流入墨西哥湾。这么长时间的漏油导致大面积的海水被石油覆盖,影响了多种生物的生存,同时也给当地的渔业以及旅游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2.2 事故往往具有很大的危险性

环境化学污染事故因为是存在化学物质的,所以都具有一定危险性,并且在一些突发性事件中还会存在一些后继发生的爆炸事故等,更是大大地加剧了事故的危险性。在2011年的日本地震中造成的核泄漏事件,首先是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反应堆爆炸,而后造成了核泄漏,对周围生活的将近21万人都造成了威胁,事故必须及时地处理,否则其他机组都会相继爆炸或核泄漏,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危险,在后来的检查中发现福岛有部分人已经确认受到核辐射,危害了人体的健康。

2.3 事故的危害具有长期性

化学物质中有毒的污染物进入有机体后,会损害人体组织器官,破坏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引起病变。这种伤害对人或其他物种来说都会具有长期的不良危害,如珍珠港事件之后给当地人民带来的各种后遗症。

3 环境化学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中要做好监测工作

环境化学污染事故往往是突发性的,在处理这类事故时任务往往是比较艰巨和复杂的,难度较大,要求也比较高。因此要不断提高应急监测的能力,必须在发生环境化学事故的紧急状况下,检测人员通过自身携带的小型、简易的检测仪在短时间内对污染物进行鉴别分析,分析污染物的种类、污染范围、危害程度等,为处理好环境化学污染事故奠定基础。

4 环境化学污染事故要做好应急预案

在突发的环境化学污染事故发生的时候,应该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对事故的整个过程所要做的工作做出系统的、紧密的安排,做好事前监测、事中处理、事后回应,并要找出事发原因。对于预警、监测、终止及回复等几个环节要重点抓、重点做。

应急预案的制定主要包括:应急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要职责明确、应急设备的利用、应急工作程序、应急技术保障、应急防护工作、应急后勤保障系统、应急处理制度、不同污染类型的不同应急措施及方案。

5 应急方法的选择

对于环境化学污染事故这种突发性的事故必须迅速查明造成该污染的化学污染物的种类、污染程度和范围、危害性以及事故的发展趋势。在环境化学事故应急处理中,首先要充分地利用现场快速检测和实验室鉴别、确认的方法在短时间内获取最有价值的结果。根据科学的知识和实践经验,笔者总结出通常情况下采用的方法及思路。

5.1 检测管法

在毛玻璃管中放入试剂封口,然后组装在聚乙烯软塑料试管中。塞住试管口,排出管内空气插入水样中,吸入水,捏碎试管中的试剂,几分钟后,与标准色对比来确定污染物的浓度。

5.2 化学比色法

利用化学反应显色原理分析,这种方法反应比较快,操作简单,通过反应后的颜色变化,来判断污染物的特质。

5.3 便携式仪器分析法

这是近年来研发出的具有多组分监测能力的综合测试仪器,操作简单,测试结果准确。

5.4 实验室仪器法

对于大型的环境化学污染事故,污染物成分比较复杂,污染范围较大,持续的时间长,就需要利用实验室的仪器进行全面的监测,这样做比较规范,准确度高,可以确定污染的范围和污染的程度。

6 对于常见问题采取方法的思路

对于空气污染事故,一般采取的是气体检测管法、便携式气体检测仪、便携式的气相色谱法等,同时还可以通过空气监测站以及污染排气来获取相关处理信息。

对于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应该采取检测试纸法、水质检测管法、化学比色法等方法,同时还可以通过水质监管部门以及污水检测系统来获取一些应急处理的信息。

对于有机污染物,及时采用气体或水质检测管法、便携式红外光谱仪法、便携式气相色谱法等收集信息。

对于无机污染物应该考虑检测水质法、便携式气体检测仪、便携式离子选择电极法及便携式离子色谱法等方法处理收集信息。

对于现场不能确定分析的污染物,应该及时采集样品,送达实验室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统一的方法

分析。

7 对于环境化学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应该在技术以及设备上有保障

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应急技术法规,在环境事故应急处理上应该有技术指导、技术保障,不断完善污染源数据库,对环境监测人员不断进行培训,提高技术水平,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应急设备是应急处理的重要保障,它包括检测仪器设备、现场防护设备、处理事故过程中不断利用到的各项设备。在事故现场检测仪器应该选择能快速鉴定和鉴别污染物种类的仪器,这些仪器要尽量使用上简单、方便,并且要便于携带,如检测污染物时用到的试管等仪器,到达现场的工作人员所需要的防火服、防化服、口罩、头盔、防毒面具、防毒手套等装备。

8 要对每一次的环境化学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进行思考

对于承担应急处理的机构单位要加大资金投入,购置先进的设备,给予硬件上的大力支持。另外,要不断加强应急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和实战演练,强化和提高应急能力。可以每年开展几次对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演练,提高反应和应对能力。

不断完善风险评估和应急制度,做到防患于未然。

9 结语

环境化学污染事故威胁着人类及其他生物群的生存和发展,破坏了生态环境,制约着生态平衡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立完善的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应急技术,提高应对环境化学事故的应变能力,对人类的健康发展、社会的稳定、生态环境的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把环境化学污染问题放在重要位置进行预防和解决。

参考文献

[1] 阮贞江.强化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的管理

[J].能源与环境,2006,(4):58-59.

[2] 金杰,来勇.如何提高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置能

力[J].世界环境,2008,(4):64-65.

[3] 宋宇清.浅谈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要求

环境应急检测篇(7)

1 概述

近几年来,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水环境安全形势严峻,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直接威胁。所以水质分析成为重要的任务。但由于污染物种类繁多,仅依靠传统的水质理化指标检测已经不能够满足水环境安全管理的需要[1]。目前已使用的对水的毒性测试的生物学方法有多种[2],发光细菌法进行水质检测,可及时跟踪监测,取样后立即进行检测,十多分钟就可以得到结果。在一些紧急突发事件如毒物泄漏事故中,发光细菌法可以快速得出检测结果以便采取应急措施[3]。

便携式仪器具有操作简单方便,一旦检测完成,就会报告检测结果。便携式生物毒性分析仪就是一种可以迅速检测出生物毒性的便携仪器,可应用于环境污染突发事件的应急快速检测,及时提供毒性判断结果,便于管理部门快速了解污染状况,采取相应措施,为管理部门的提供了决策依据。

2 便携式生物毒性分析仪原理

便携式生物毒性分析是基于生物传感技术的应急毒性检测系统,测定系统的基础是发光细菌。发光细菌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具有发光作用,并且这种生物发光直接与细胞的活性及代谢状况相关,当细胞活性收到毒性物质作用后,生物发光会减弱。样品毒性越强,抑制代谢作用越强,发光抑制越明显。通过检测发光细菌在水样中的发光强度就可以初步检测水中的毒性。便携式生物毒性监测系统在测毒性的时候,仪器检测发光细菌与测试样品混合后的发光强度,并与空白样本的光强比较。光强度的损失反映出测试样本的相对毒性。仪器通过读取样品管的发光强度和对照管的发光强度,两者的比值再乘以100%,得到的结果就是相对发光度(%)。相对发光度的值小于100%反映出样本的毒性情况。发光细菌法是检测样品生物毒性的一种快速方法,目前应经应用于工业废水、河流、海水等样品的毒性的检测,它的方便、快捷等优点使其在水污染事故中的应急监测也会应用越来越广。

3 应急事故中应用实例

某市化工园区内一化工企业仓库因储罐发生泄漏引发爆炸,爆炸产生的污染物随消防废水经过企业排口流入周边的河流。接到举报后,环保部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为了解水质的生物毒性安全,监测人员分别在企业排口上游、企业排口处、企业排口下游不同断面处进行采样,利用便携式生物毒性分析仪测试水样的生物毒性水平。

便携式生物毒性监测系统包括一个高敏感度的分析仪、冻干的细菌试剂、试剂复苏液和渗透压调节液。

试剂准备:用500ul复苏液稀释使1小瓶发光细菌冻干粉试剂水合,用移液枪吹打试剂3-4次,使试剂混合均匀;样品准备:将待测样品与渗透压调剂液混合,用移液枪吹打3-4次,使其充分混合均匀;试剂与样本反应:在试管中加入复苏液稀释(空白),在另一试管中加入经过渗透压调节后的样本,分别往两个管中各加入水合后的试剂,加液间隔时间15s,用移液枪吹打3-4次混均;试剂反应5min;样品检测:将试管放入仪器中读取空白发光值,读完后取出,将另一试管放进仪器中,读数,仪器自动给出样品的相对发光度。

仪器通过读取样品管的发光强度和对照管的发光强度,两者的比值再乘以100%,得到的结果就是相对发光度(%)。20分钟后,第一份监测结果上报,随后不同点位的分析结果陆续报出,确认了水质生物毒性,为决策部门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为使监测结果更加准确,在测试的时候有几点需要注意的:

样品的pH调到6.0到8.0之间,使发光细菌表现出良好的发光性能;若样品浑浊,需过滤或离心处理,避免浑浊引起不明确的发光增强或减弱;对于有明显的颜色的水样应该在测试前根据实际情况稀释后进行检测;对于含有余氯的水样,需要去除余氯,以免氯影响细菌的活性;样品测试应设阴性、阳性对照,阴性对照为纯水,阳性对照推荐ZnSO4。

4 结束语

发光细菌法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得出水质毒性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的理化监测法,但还不能完全代替常规理化监测,可作为一种辅助监测手段,对未知污染物的毒性进行。应急监测对精度要求不高,但要求具备快速性,随着检测仪器越来越简便化、快速化,发光细菌法必将更好地为应急监测和处置工作的快速、有效地开展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朱丽娜.基于发光细菌法的水质综合毒性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2]孙淑琴,张建柱.生物应急监测-发光细菌法在供水行业内的应用[J].现代科学仪器,2013(4):250-252.

环境应急检测篇(8)

关键词:

环境;应急监测;技术保障;对策

1前言

在当前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近年来,我国境内接连发生了多起重大以上级别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生活、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加强环境突发性事故的应急监测,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一项非常迫切的重要工作。环境应急监测是指在环境应急状态下,对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范围,以及生态的破坏程度、范围等进行监测。目的是为了发现和查明环境污染状况,掌握污染的范围和程度,包括重大污染事故监测、突发性污染事故监测、对环境造成自然灾害等事件的监测,以及在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时所采取的监测等。

2建立环境应急监测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2.1建立环境应急监测的必要性

2005年11月13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硝基苯精馏塔发生爆炸,造成8人死亡,6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6908万元,并引发松花江水污染,是一起特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和特别重大水污染责任事件。该事件对流域内沿岸吉林、黑龙江两省民众的生产、生活和中俄两国关系带来了很大影响,对环保系统也造成了巨大震动。自松花江污染事件后,环境保护和国家环境安全问题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环境污染事件正式作为突发公共事件得以重视,环境应急监测由此引起人们关注。2003年12月23日,中国石油重庆开县罗家16H井井喷失控,高浓度硫化氢泄漏,造成243人死亡,数千人中毒,10万群众连夜紧急撤离。以上事例说明,石油化工、石油及天然气开采等是高危行业,存在原料泄漏、井喷溢流、燃烧爆炸、火灾等安全隐患,一旦出现事故都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各行各业生产建设都要要考虑环境安全问题,有能力的企业有必要建立并保持一支环境应急监测队伍。

2.2环境应急监测的作用

环境应急监测是环境应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置中的首要环节,是对污染事故及时、正确地进行应急处理、减轻事故危害和制定恢复措施的根本依据。其作用主要有:(1)负责生产施工作业过程中发生污染事件时的污染源监测和生态环境监测,预测并报告环境污染事件的发展情况和污染物的变化情况,作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决策的依据。(2)负责事故污染现场的快速定性监测,及时判明污染物与污染类型,以及相关环境要素的快速定量监测,确定污染范围、污染变化趋势、受影响的范围、危害程度做出准确的认定,为现场应急救援和疏散工作的应急处理与环境保护提供技术保障。(3)负责对污染物扩散和短期内不能消除、降解的污染物进行跟踪监测,对环境污染的预防、环境恢复、生态修复提出建议措施等。(4)避免事故后果被人为夸大,以致造成经济损失,造成紧张气氛,甚至影响社会稳定。通过环境应急监测,就可以及时信息,以正视听。因此,环境应急监测也是一项严肃的、特殊的、重要的政治任务[1]。

3环境应急监测的技术保障

开展环境应急监测需要足够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作为保障,熟练的操作技术人员和准确快速的监测仪器设备必不可少,既要考虑交通、通讯、实验室条件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又要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进行培训和演练。

3.1建立高素质的应急监测队伍

首先,要选择建立一支稳定的从事环境监测的职工队伍。监测人员要有克服天气、交通、现场地形复杂等不利因素的能力,要保持职工队伍稳定,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提高福利待遇,不断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其次,要不断开展监测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环境监测技术和监测仪器在不断发展和改进提高过程中,不断采用国内外先进仪器设备,学习新标准,采用新方法,开展监测项目,不断拓展监测领域,同时,要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演练;第三,要保持监测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环境监测人员接受应急监测任务时需要反应迅速,携带监测仪器和个人防护装备齐全,需要较好的体力和日常训练基本功,因此,监测队伍中年轻职工要占绝大多数,并有部分高素质的环保专业本科以上毕业生在内。

3.2购置较为全面的应急监测设备

环境应急监测需要配置固定的交通工具、监测仪器、通讯设备、个人防护装备等。(1)环境应急监测车。车上配备常规水质、大气应急监测设备,以及GPS车辆卫星定位系统、气象多参数仪、应急电源系统、对讲机等设备。再根据报告的不同污染类型选择携带相应的监测仪器。(2)水污染应急监测需配备的仪器:便携式多功能水质检测仪、便携式离子计、酸度计、便携式分光光度计、流速仪、溶解氧测定仪、化学耗氧量快速测定仪等仪器。(3)大气污染应急监测需配备的仪器:便携式气相色谱仪、气体快速检测管、便携式挥发性有机物检测仪、有机毒物测定仪、甲醛分析仪、硫化氢检测仪、烟气分析仪、粉尘测试仪等仪器。(4)实验室应准备的仪器:按常规监测实验室的项目和要求进行规划布置和仪器配备。

3.3制定完善的环境应急监测预案

3.3.1应急监测预案的编制应自行建立或与当地政府部门联合制定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预案》,组织对预案的评审和论证,不断修订完善应急监测预案;加强应急协作部门的联动联合和环境应急监测的技术存贮和物质准备[2]。应急预案的流程及主要内容应包括:(1)污染事件的分类、分级;(2)建立应急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3)应急报告:明确报告程序、报告内容;(4)预测与预警:事件发展预测、处置预警,以及预警解除;(5)应急准备:根据职责范围进行物资准备;(6)应急处置:应急上报、处置程序和应急行动;(7)应急终止:应急处置后,满足终止条件时应急终止。

3.3.2应急监测安全要求

野外应急监测要按照各项目监测技术、仪器操作规程进行。应急监测车安装有正压防爆系统,配有风向风速仪等应急监测仪器和设备;监测人员每人配备有毒有害气体报警仪、空气呼吸器、安全帽等个人防护用品;监测人员随身携带报话机保持通信联系;根据监测时段和环境状况,还需随身携带电筒、照明灯、救生衣等。根据现场具体情况进行布点监测,及时向现场指挥部报送应急监测数据和评价报告,确保监测数据保密。

参考文献:

环境应急检测篇(9)

提前介入提高服务质量

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为从源头上控制新增污染,县坚持经济发展环保先行,在项目审批上有舍有得,严格执行环保审批程序,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防高耗能、低效益、高污染项目上马,全力构建生态宜居环境。

为提升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县环保局成立了重点建设项目服务办公室,对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实行上门服务,主动了解企业困难。县要求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在环境影响评价中设置环境风险评价的专题章节,对项目环境风险识别、环境风险预测、选址及敏感目标、防范措施等如实做出评价,并提出科学可行的预警监测和应急处置措施。对不符合国家环保政策要求的项目不予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落实不到位的,不予通过环保验收;对未批先建、未验收即投产的项目,依法严肃处理;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属于“土小”企业的,建议政府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取缔。

先后召开项目审批会33次,预审项目350个,审批项目259个,否决不符合国家环保政策的项目26个,现场项目服务1078次,建设项目审批率、环评率名列全市第一。

实时监控盯紧污染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提高环境监测和预警能力,县环保局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环境监测软件和硬件装备。先后投资5600万元建成反应及时、科学有效的立体化环境预警应急指挥系统,这套系统由水质在线监测、移动应急监测、视频监控、城区空气自动监测、大气在线自动监测、城区噪声自动监测和特种污染物监控七大系统组成,实现省、市、县三级联网,并对运行情况实行24小时无间隙监控。建成了国家三级标准的环境监测站,具备了地表水等29项数据检测能力。投资120余万元配置环境应急监测车,配备原子荧光光度计等先进监测仪器,能现场监测出20多种易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的监测因子。

为加强企业排污检测,县环保局根据全县重点排污企业分布、污染物排放等情况,在环境风险源单位车间排放口、企业总排污口、污水处理厂进水口、环境风险源单位聚集区河流下游的临近断面、河流出境断面等5个环节布置了预警监测点29个。增加预警监测点监测频次,车间排放口每班监测一次,其他监测点每天检查一次。在监测时间上科学安排,统一调度,实行企业在凌晨12~8点监测,监测站8~16点监测,污水处理厂16~24点监测,监察大队不定期随机抽检,检测结果统一上报监控中心与自动检测数据进行比对,弥补了白天取样监测的弱点,有效避免了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

排查隐患做好应急准备

环境应急检测篇(10)

水环境质量检测主要是针对水环境受污染程度进行检测。水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水环境质量直接关系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质量。水环境质量检测是保护水环境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检测内容包括地表水检测、地下水检测和海洋水检测。按检测性质区分,水环境质量检测方法分为常规检测、应急检测、特定目的检测及科研检测几种类型。本文主要对常规检测方法及一些新型检测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1、水环境质量检测方法概况

1.1关于水环境质量检测

水环境质量检测可以分为现状检测和水污染源监测两大类。现状检测主要检测地表水和地下水质量;水污染源监测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医院污水的检测,有时也包括农业退水、雨水初水等检测。水环境检测方法包括在线自动监测和实验室检测两种。随着检测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在线自动监测以其实时、连续、远程监控的优势正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但是实验室检测作为常规检测的有效手段不仅没有受到削弱,反而由于检测技术的发展,检测手段更为丰富了。传统检测方法以理化分析为主,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为例,检测项目包括基本项目24项,如水温、pH值、溶解氧、COD、BOD5、氨氮、总磷、总氮、8个必测的有毒重金属元素、氟化物、氰化物、挥发酚等项目,另外还有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与特定项目85项,尽管这些项目能够定量反映污染物的浓度,但却无法及时、全面、直接地反映污染物对水环境所造成的综合影响,而生物毒性检测可以弥补这一不足;随着人们对环境激素(EDC)和持久性有机物(POPs)与生态环境、人体健康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入,EDC与POPs检测受到重视。

1.2水环境质量检测方法特点及选择

水环境质量检测方法非常丰富,以GB3838-2002中污染物检测为例,除了部分项目可以采用普通化学分析方法,很多项目需要采用仪器分析方法,如分光光度法、原子光谱法、分子光谱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质谱分析法等。由于水环境污染物成分复杂,而且不同污染物含量差别往往较大,这给方法的选择带来一定困难。含量高的污染物需要稀释后才能检测,而含量极低的污染物必须富集到一定程度才能检出,在稀释或富集的过程中会引入干扰或误差,由此可见水环境质量检测的复杂性。建议选用国标中的分析方法,在检测某些项目无标准方法时,可参照ISO、EPA、JIS等体系中等效的方法。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时,选用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操作简便、试剂毒性小的方法。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应当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使该方法的检出限、准确度和精密度满足质控要求。

2、水环境质量检测方法应用探讨

2.1重金属检测

目前,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威胁水环境的主要污染物。由于重金属毒性大又不易在自然环境中消除,因此重金属监测和控制已成为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重金属比重超过5,数量达45种之多,因此对重金属检测方法的研究一直很活跃。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原子吸收光谱法(AA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法、原子荧光光谱法(AFS)、溶出伏安法、生物化学法等[1]。其中生物化学法又分为酶抑制法、免疫分析法、生物化学传感器法等。不同检测方法特点、适用范围都不相同,没有既操作简便、准确又“通吃”所有重金属元素的完美方法,例如AAS或ICP-MS检测灵敏度高,检测元素多,但样品预处理和检测过程较繁,而生物化学法或电化学法操作简便、快速,但灵敏度和准确度较低,并且检测元素较少。因此,应根据检测目标、任务性质选择适当的方法,例如重金属污染物普查可以采用AAS或ICP-MS等方法,而对于特定元素的应急监测采用生物化学法或电化学法更快速有效。

2.2生物毒性检测

常规理化分析不足以全面、直接地反映水环境质量和污染程度,生物毒性检测通过生物对多种有毒物质的综合反应,判断有毒物质的危害程度,目前已成为水质监测和综合评价的重要手段。目前,用于毒性检测的生物种类[2]包括细菌、藻类、鱼类、水蚤、蚕豆根尖细胞、微生物传感器等。将这些活体生物置于水环境中,一旦它们受到伤害,就可判断水质受到严重污染,再采用常规理化方法检测,就可以确定污染源是什么。例如发光细菌正常情况下可以发出荧光,不少有毒物质可以抑制其发光,若测出发光强度急剧减弱,就表明水质已出现严重恶化。这些细菌发光的机制在于含有特异性荧光酶(LE)、荧光素、ATP等。再如藻类对污染物的灵敏度优于鱼类、甲壳类生物,而且成本低,效果可靠。鱼类对水环境质量变化也敏感,国内用于生物毒性试验的鱼类有鲢鱼、鳙鱼、草鱼、鲤鱼、金鱼等,国际通用的急性毒性试验鱼是斑马鱼,国家标准也以斑马鱼进行急性毒性的测定。在各种生物毒性的检测方法中,发光细菌应用最为广泛,但其他检测方法也各有特点。目前,生物检测多作为理化检测的辅助手段,随着生物毒性在线自动监测技术的成熟,在水环境质量监测中将会更多地应用生物检测技术。

2.3EDC与POPs检测

EDC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释放到环境中的有害化学物质,这些物质起着类似雌性激素的作用,在人类或动物体内可以干扰正常激素的分泌,故称为“外因性内分泌干扰物质”。EDC包括双酚A、多氯联苯类、邻苯二甲酸酯、乙草胺等物质。POPs是在自然环境中具有强大的抵抗能力,生物代谢、光降解、化学分解等作用对其影响较小,于水环境、土壤中可以存留数十年以上的有机物质。POPs包括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二英等物质。EDC和POPs对环境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因为它们影响人类生殖繁衍,诱发肿瘤,危害神经系统,因此EDC与POPs的检测和控制受到了愈来愈广泛的关注和支持。目前,对EDC与POPs检测的方法有气相色谱法(GC)、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生物检测方法等[3]。在应用GC、LC检测痕量、多组分EDC与POPs时,由于其对特异性、选择性、灵敏度要求较高,所以预处理必须精准,常用的预处理技术包括富集浓缩、固相萃取、滤膜技术、微波萃取等。生物检测技术主要利用生物传感器、表面胞质团共振(SPR)等对POPs有特征反应的特点,检测方法高效、简便、快速。

3、结语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分布极不均匀,很多地区和城市存在缺水现象,同时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程度较低,水资源污染严重。在这种形势下,水环境质量监测和控制任务愈显沉重。本文对水环境质量检测方法进行了探讨,希望对改善检测工作质量和提高监测水平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孙博思,赵丽娇,任婷等.水环境中重金属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35(7):157-162,174.

[2]刘允,解鑫.水体生物毒性检测技术研究进展综述[J].净水技术,2013,32(5):5-10.

上一篇: 传统营销方法 下一篇: 污泥处理发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