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行业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4-02-22 16:04:49

财税行业分析

财税行业分析篇(1)

财税信息化建设是财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内在要求,也是财税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国家税务总局“金税三期工程”在全国范围的逐步推广,财税信息化建设已迈向一个新的台阶,这也迫使企业在接受“财税管理一体化”全新理念的同时,思考如何借此契机,通过实现企业内部财务、税务、业务的一体化处理和无缝连接,简化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全面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本文主要对企业内部财税信息化管理的应用模式进行了探讨,以期可以为企业的税收管理工作提供具有实际价值的参考信息。

一、我国企业财税管理的发展现状

(一)税收风险较大

近两年来,税务机关在完善征管手段的同时,不断强化稽查体系,通过先专项自查,后专项检查的方式,要求企业严格按照税法规定,对生产经营活动涉税问题进行全面自查,包括发票真伪、收入的确认、费用的列支、业务的真实性等多方面,内容涵盖全部应纳税种。我国正在对财税管理体系进行改革,财税政策存在部分解释不明以及操作细则缺失的问题,企业与财税部门经常会出现理解偏差现象。基于宏观政策的影响,监管部门由于地域、时期等方面的差异,对政策的监管及把握力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不仅增大了企业税法遵从的难度,更使企业的纳税风险急剧上升。

(二)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企业没有针对财税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相关机制,没有对管理标准进行有效规范,致使不同部门在相同事项方面的管理标准存在不一致性,继而导致执行尺度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公司整体税收策略的制定工作。

(三)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

企业在财税管理方面并不具有较高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多以财务人员手工作业以及主观判断为主,对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以及经验具有较强的依赖性。除此之外,企业的财税管理与业务环节存在脱节现象,财税信息无法实现有效共享,基础信息出现偏差等问题,构建完善的财税信息管理系统迫在眉睫。

二、信息系统的功能框架

(一)框架结构

财税管理信息系统是对财务日常管理应用的整合,基于财税管理体系标准的指导下,严格遵照相关法律法规,对税种税费进行有效计算,并记录相关调整事项。该系统内部含有申报纳税表的模板,通过其可以向相关管理部门申报财税缴纳款项。除了财税原有的业务处理功能外,还构建了评估模型与指标分析体系,可以对企业税务管理进行有效评估与合理分析,有利于企业对税务风险进行及时、准确的掌握,除此之外,该系统还可以对企业的税收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筹划方案。具体构造如下图所示:

图1 信息化系统功能框架结构图

(二)信息系统合理理念

针对财税管理构建信息系统,可以完善财税管控体系,促使企业财税管理工作更具科学性。构建信息系统的核心理念有三个,一是对财税管理机制进行标准规范,促使各个部门的管理口径实现统一;二是财税管理实现有效延伸,逐渐成为前端业务;三是建立健全财税评估模型与财税分析体系,从而对企业税务进行合理评估与有效分析。

(三)解决业务的有效方案

解决业务的方案主要包括五个流程,分别是建立纳税体系、处理日常业务、企业纳税管控、科学筹划以及分析评估、业务集成关系。企业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财税管理,对财税管理进行标准规范,并在各个下属部门贯彻落实。利用相关系统对涉税信息进行有效集成,例如,资产、合同等,并结合系统内部相关税务信息,对税费进行准确计算,继而进行申报处理与缴纳处理。建立健全税务评估模型与分析指标体系,促使企业财税管理分析指标实现自动生成,继而对纳税进行自动评估。通过信息化建设全程监管企业的经济事项,可以对企业财税管理的效益影响进行准确分析,从而科学筹划财政管理工作,有利于企业的财税管理工作实现纵向管控。

三、信息化管理应用结果分析

(一)电子登记纳税调整事项

对核算账簿、核算凭证以及备查簿进行有效连接,促使三者呈现一种关联关系,从而促使企业的纳税调整事项的登记处理实现自动化,不仅降低了相关人员的工作量,还提高了纳税调整事项筛选结果、分析结果以及登记结果的准确性,有利于企业顺利进行财税管理工作,例如,递延所得税核算、纳税申报表核算以及纳税调整等。

(二)在线处理日常税费

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企业在财税管理方面可以对多个税种的日常业务进行在线处理,例如增值税、所得税等。根据我国财税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对实际缴纳税额以及理论上应缴税额进行合理分析,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差异,确保财税管理相关环节在规范性与合理性方面符合相关标准要求,避免企业遭遇巨大财税管理风险。

(三)自动生成纳税报表数据

严格遵照我国相关部门在纳税申报表样式方面的规范标准,对纳税主体、税务报表以及备查簿三者的关系进行准确定义,在信息化管理系统内部构建纳税申报模板,自动采集税务系统以及账务系统内部的相关数据,并以此作为纳税申报数据,帮助企业财税管理人员进行纳税申报,避免报表数据出现人为干预现象,促使报表数据更具实时性、准确性、合理性以及可行性。

(四)建立健全税务指标分析体系

企业在财税管理方面建立健全税务指标分析体系,可以帮助企业对各个税种的涉税指标进行在线分析,并自动根据分析结果生成税务分析报告、涉税指标对比分析表以及税务指标的变化趋势表,有利于企业财税管理人员对涉税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及时、准确的掌握,有效规避财税管理风险。

结语

财税信息化管理的实际应用价值主要取决于自身与前端业务之间的衔接关系。企业严格遵循财税方面的法律法规,对各项涉税环节进行专业、合理且谨慎的处理,按照相关规定实施纳税申报;通过信息化技术采集并分析涉税信息,对税收变化情况进行自动预警;分析税收变化情况,对财税管理潜在风险进行合理评估,实施科学筹划,有效提高企业财税管理水平,节约税收成本,规避财税管理风险,确保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作者单位:中国振华集团永光电子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财税行业分析篇(2)

关键词 :财务报表信息 纳税评估 局限性 应用 措施

目前,税务机关在纳税评估方面的研究处于初级阶段。2005年,在多年探索和总结的基础上,我国出台了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机关认识到纳税指标是纳税评估的核心,而财务报表是纳税指标的主要来源,因此,财务报表对纳税评估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影响。

1、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

第一,报表编制的局限性。不同其采取的会计处理方法不同,如,核算存贷,可以采取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或者加权平均法等,极大地增加了税务机关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横向分析、比较的难度。大部分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是以历史成本为原则,没有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通货膨胀等因素,材料价格的变化都可能降低财务指标的纵向可比性。

第二,财务数据真实性问题。财务数据是税务机关进行纳税评估的重要依据,提高财务数据的真实性,才能得出准确的评估结论。但是,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润,经常会编制虚假财务报表,从而达到少纳税或者不纳税的目的。因此,在纳税评估时,如果企业向税务机关提供虚假财务报表,税务机关通过报表项目分析或者财务比率计算是很难发现企业纳税疑点的。

第三,横纵比较可靠性问题。税务机关在采用横向或者纵向比较法分析财务报表时,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比较参照物,如同行业的数据、企业的历史数据等。在对纳税评估进行横向比较时,一般是以同行业平均值为参照物。但是由于企业经营规模和发展阶段的不同,企业经营结果也存在差异,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纳税评估结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另外,现代企业一般都采用多元化经营模式,由于经营范围大、经营种类丰富,所以无法将企业定为某种具体的行业类型,导致税务机关很难选到合适的比较对象。同时,企业的发展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虽然企业的经营效益以及应纳税额有所减少,也不能说明企业存在漏税问题。

2、加强财务报表在纳税评估中应用的措施

2.1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

企业的外部环境包括市场环境、经济环境以及法律环境,企业内部财务环境包括生产和管理。这些环境因素直接影响着企业财务状况,企业不能再财务报表上进行定量记载。因此,评估人员在对财务指标进行定量分析时,需要了解企业的发展环境,增强对评估对象的感性认识,从而提高评估结论的准确性。

2.2将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结合起来

企业的财务活动与经营行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评估人员收集的数据资料都是静态的,如财务报表资料是对企业过去发展情况的反映,是静态的。因此,评估人员在分析财务报表时,需要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结合起来,了解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行业的发展前景、供应商、竞争者以及客户等信息,再结合企业的财务报表状况,开展纳税评估工作。

2.3将财务报表信息和第三方信息结合起来

税务机关在进行纳税评估时,不能通过第三方涉税信息来判断财务报表分析的合理性,也不能受到纳税人提供的虚假的财务报表的影响而降低评估结论的准确性。需要增强法律法规的约束力,要求纳税人必须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报表,同时,需要建立健全涉税第三方信息交换机制,明确规定:建设部门、银行机构、工商部门以及国土部门需要定期向税务部门提供纳税人的涉税信息,促使税务机关能够及时掌握纳税人的纳税情况以及资金运行状况等第三方信息。

2.4将财务报表分析法和纳税评估模型结合起来

随着税收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税务机关应该深入挖掘涉税信息的价值,充分利用有效的第三方信息,建立健全纳税评估模型,为财务报表分析与纳税评估分析提供可靠的依据。下面对几种常见的纳税评估模型进行分析:

第一,投入产出分析模型。投入产出分析模型主要是根据纳税人在评估时期投入的货物,如原材料,利用产出和投入公式计算纳税人的实际生产以及销售数量,核算纳税人的销售收入,将其与纳税申报信息进行比较,如果二者存在差异,则找出评估疑点。

第二,能耗测算分析模型。能耗测算分析模型主要是根据纳税人在评估期间消耗的能源,如水、煤、电、气以及油等,充分利用产量能耗,倒推计算纳税人的销售数量和生产,将结果与纳税申报信息进行比较。这种方式的优势是:通过电力部门和供水部门获取电和水等耗用数据,所以这些数据的合理性和可信度较高。

第三,工时耗用分析模型。工时耗用分析模型主要是以纳税人评估时期耗用的工时量为依据的,采取倒测方式计算销售量以及生产量,计算纳税人的销售收入,将其与纳税申报信息进行比较。工时主要体现在工资上,该部分的工资是指生产一线工人的工资。在财务报表上是指生产成本中的直接人工成本。

第四,设备生产能力分析模型。设备生产能力分析模型是以纳税人在评估时期的设备生产能力为依据,计算纳税人的销售量以及生产量,然后再计算纳税人的销售收入,将计算结果与纳税人提供的财务报表或者纳税申报信息进行比较、研究。

3、总结

综上所述,目前纳税人提供的财务报表存在很多局限性,如,报表编制存在局限,财务数据真实性问题,横纵比较可靠性问题。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财务报表在纳税评估中的应用。在进行纳税评估时,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结合起来,财务报表信息和第三方信息结合起来,提高评估结论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蒋仕祥.浅谈财务报表信息在纳税评估中的应用[J].商情.2013.01(151):126-127.

财税行业分析篇(3)

一、税收风险和财务报表分析的概述

在税收风险上,对公司的不确定性税务风险,这种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要承担的税收法律风险,由于主客观原因导致对相关税收法律法规理解的偏差,或是在对税收管理、财务税务计算和执行上,没有按照未付税的执行税法的有关规定,以至遭到补税甚至被税务机关查处而增加滞纳金、罚款等,甚至面临刑法处罚的严重情况。二是企业应承担的税收财务风险,企业相关涉税行为因未能准确使用相应税法或对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缺乏了解缴纳完全不必要的所得税费用,企业税负有所增加。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即利用分析财务报表,尽早识别和控制税收风险,从而做出相应的防范便可减少因发生税收风险而造成的利益损失。

企业财务报表包括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部分,它们能够进反映一定时期之内企业的财物状况、资金流动、经济活动效果等。税务机关也会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数据整理,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和现状进行了解,并做出相应的评价。

二、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在识别税收风险中的运用

税务风险评估是企业加强税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方法,它是根据有关运用数理统计知识,在对税收风险识别的基础之上,在税务机关对企业进行纳税申报评估之前对企业存在的税收风险进行预测、量化、分析、排序、判断以及再确定风险等级的管理活动。在税收风险评估指标当中,企业财务会计报表是最为重要的数据来源之一。如: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等数据,都能够从财务报表当中进行了解和计算。而财务报表中的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比率指标,在税收风险评估当中,也是十分重要的指标。同样,税务机关基于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全面掌握,也会运用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进行准确的判断和分析。同时根据征管信息系统的税款数据,对企业纳税申报的合理性与真实性进行判断和辨别。

三、案例分析――以A房地产公司为例

(一)公司背景资料

A是一家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和经营和酒店物业,近年来大力推进多领域跨越式发展战略,成为一家大型企业集团。因此,其税收风险不仅受企业重视,而且是中国证监会、投资者及行业竞争者所关注的焦点。

关注2014-2015A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财务数据并计算其增减变动率,如:“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16.34%、“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1.46%、“销售税金变动率”44.66%、“管理费用变动率”11.6%、“财务费用变动率”36.38%、“资本公积变动率”8.82%、“营业外支出变动率”-80.11%、“营业利润变动率”22.28%、“利润总额变动率”23.83%。另外,2014-2015年A公司入库地方税数据增减变动率为:“营业税变动率”-0.53%、“城市维护建设税变动率”-0.54%、“教育费附加变动率”-0.51%、“企业所得税变动率”0.29%、“个人所得税变动率”1.45%、“房产税变动率”1.9%“土地增值税变动率”-0.3%、“土地使用税变动率”0.86%、“其他”0.78%。

(二)识别和评估公司税收风险

A公司l生的业务涉及增值税、营业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企业所得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多项税费。在此通过年度主要财务指标并借助税收风险评估,以便从具体方面发现税收风险。涉及企业所得税的指标变动率预警值分别为:“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10%、“财务费用变动率”>10%、“管理费用变动率”>5%、“营业外支出变动率”>20%、“其他应付款变动率”>10%、“资本公积变动率”>0、“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销售利润变动率配比”≈100%、“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配比”≈100%。

将2014~2015年A公司主要财务指标变动率与预警值比较后可发现风险并将其描述为:财务费用变动率超过预警值,公司可能出现税前列支资本化利息、超金融机构借款利率支付利息等问题;管理费用变动率超过预警值,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管理费用;资本公积变动率超过预警值,可能存在受到返还税费、接受捐赠、债务重组收益未确认;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销售利润变动率配超过预警值可能存在不配比结转成本或销售税金及附加的问题;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配比远远超过预警值,表明公司存在虚增收入、少转成本,或当年建材价格下降、商品房售价却大幅上涨等现象。

(三)对税收风险结果分析

通过对A公司税收风险的识别及简单的评估,分析得出其可能在以下六个方面存在较大的税收风险:一是由于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市场的国家宏观调控,在不断出台一些新的利息、税收调控政策下,可能会加大公司在税收上的不确定性。二是因为公司50岁及以上的涉税人员没有及时更新其原有的税务知识体系导致错误。三是公司内控制度不完善,控制、防范税收风险的能力不足。四是公司有利用借款利息避缴税款的行为,关联交易和不公平的条件等行为的存在。五是由于财务人员缺乏对公司整体性和全面性的考虑和判断导致公司在投融资及重组过程税务筹划失误,而给公司造成风险和损失。六是公司未采取国家给予的税收优惠的优势。

四、总结

本文以识别财务风险为目的,探索和强调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对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充分利用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着重分析表内数据之间、表与表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及时识别风险,关注财务信息与涉税信息的异常波动。二是自觉增强企业良好纳税观,强化税收通过风险意识实现合理优化纳税,可以地有效避免及降低企业地纳税风险,使其持专业素质,续健康地发展。三是分配专业素质高的涉税人员可以有效提升企业规避税收风险的能力。四是建立一个能够合理表达企业需要的与税务机关良好的税企关系,积极向税务机关进行政策咨询,学习最新的税收政策,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积极的政策分析、应用,在化解企业税收风险的同时,为公司谋求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财税行业分析篇(4)

税务部门作为财务报表主要使用人之一,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财务分析了解企业纳税情况、遵守税收法规的情况。财务报表分析是认识过程,通过分析通常只能发现问题而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现成答,只能作出评价而不能改善企业的状况,而纳税评估恰恰就是利用报表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运用约谈举证、实地核查等手段,以确定纳税人纳税申报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二、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

企业通过编制财务报表,可以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以书面的形式提供给社会各有关方面。阅读会计报表如果不运用分析技巧,不借助分析工具,只是简单地浏览表面数字,就难以获取有用的信息,有时甚至还会被会计数据引入岐途,被表面假象所蒙蔽。做好财务报表分析,正确揭示各种数据之间的关系,主要就是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三张主要报表着手,收集完整资料,对企业各期的经济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将大量的报表数据转换成有用的信息,主要包括对数据的横向分析、纵向分析,趋势百分率分析和财务比率分析。横向分析就是将企业连续两年或几年的会计数据进行绝对金额增减和百分率增减的分析,以揭示各会计项目在这段时期内所发生的绝对金额变化和百分率变化的情况;纵向分析是同一年度会计报表各项目之间的比率分析,即将会计报表中的某一重要项目的数据作为100%,然后将会计报表中的其余项目的余额都以这个重要项目的百分率的形式做纵向排列,从而揭示出各个会计项目的数据在企业财务中的相对意义;趋势百分率分析是将连续多年的会计报表中的某些重要项目的数据集中在一起,同基年的相应数据百分率比较,揭示企业在若干年内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变化趋势;财务比率分析是指通过将两个有关的会计项目数据相除而得到各种财务比率来揭示同一张会计报表中不同项目之间或不同会计之间所存在的逻辑关系的一种分析技巧。

三、财务报表分析指标在纳税评估中的具体应用

财务报表分析指标不是孤立的,要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计算出的指标应有的作用。

结合总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中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纳税评估分税种特定分析指标,财务指标分析在纳税评估中的具体应用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盈利结构分析的具体应用

根据企业的年度损益表,首先分析利润构成情况,弄清企业当年利润总额的形成来源,包括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支净额四部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支净额的具体组成及增减变化、结构变化及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估人员应结合会计制度及税法有关规定及两者存在差异,重点审核税法和会计的差异之处,企业在申报纳税时是否按规定进行调整。

1、分析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销售毛利率变动率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100%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

销售毛利率变动率=(本期销售毛利率-基期销售毛利率)÷基期销售毛利率

在企业内部管理及外部经营条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这四个指标的变动趋势、幅度应趋于一致,一旦那个指标变动较其他指标变动出现异常,评估人员应结合企业报表其他数据进行分析。具体来说,如果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幅小于主营业务成本的增幅(主营业务利润率及销售毛利率必定下降),评估人员一方面应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情况进行分析,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往来款项科目的期初、期末数额进行分析,如果“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出现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情况,应判断企业是否存在少计收入问题,通过分析存货中委托代销商品、发出商品、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结合企业有关购销合同及应收账款变化情况,判断企业是否存在帐务上少计收入问题,根据企业增值税及所得税申报情况,审核企业有无按会计制度不应确认收入而按税法应确认收入企业未作纳税调整的情形;另一方面评估人员应对企业主营业务成本项的具体构成进行分析,了解企业成本的结转情况,分析企业是否存在对成本中“料”的部分改变成本结转方法、多计发出成本,少计存货(含产成品、在产品和材料)等问题,对成本中“工”的部分重点查看应付工资科目年末结余情况、工资计算表、企业员工花名册、工时产量统计表等辅助资料,分析企业工资是否存在多提多列支问题,对“费”的部分应重点结合固定资产变动及累计折旧变动,分析是否存在改变折旧计提方法,多计成本的问题。

2、分析三项期间费用增减变动率、三项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

三项期间费用增减变动率=〔本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之和-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之和〕÷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之和×100)×100%

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营业(管理、财务)费用÷主营业务收入×100%

具体分析:三项期间费用增减变动率应与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结合起来分析,本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应与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占基期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结合起来分析,前后两个指标变动情况应基本保持一致,如果变动太大,需结合企业“应付账款”、“其他应付账款”、“预提费用”、“应付工资”等往来科目,看企业是否存在通过预提费用形式多列支费用,有没有将应列入长期待摊费用的项目一次性进入管理费用,有没有将应资本化的利息直接计入当期财务费用,对营业费用则应分析具体项目构成,如果其中运输费用变动较大,一方面应和企业当期销售的变动结合起来分析,看企业是否存在产品发出应确认销售而未确认的情况,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对取得运输发票的审核协查,以判断企业是否存在使用虚假运输发票抵扣增值税、列支费用的情形;此外还应结合企业所得税申报表,看企业超过税法允许列支部分的费用有没有作纳税调整,如工资及计提的“三费”、交际应酬费、开办费、广告费的扣除、业务宣传费的扣除、无形资产的摊销、递延资产的摊销等。

3、营业外收支增减变动分析

营业外支出变动率=(本期营业外支出数-基期营业外支出数)÷基期营业外支出数×100%

营业外收入变动率=(本期营业外收入数-基期营业外收入数)÷基期营业外收入数×100%

分析:营业外收支是指企业发生的与企业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及支出,一般情况下,发生数额不会太大,如变化较大或本期发生额较大,应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企业是否将收取的价外费用、包装物押金等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是否按规定纳税。

(2)、企业处置的固定资产是否应当缴纳增值税。

(3)、结合企业所得税申报表及相关资料,判断企业处置资产的损失是否报税务机关审核批准或备案,企业提取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是否进行了纳税调整。

(4)、企业与生产经营无关的罚没支出、捐赠支出等是否按规定进行了纳税调整。

(二)、企业营运能力分析的具体应用

企业营运能力分析指标包括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

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

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流动资产

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资产总额

其中平均数=(年初数+年末数)÷2

分析:这几个指标应和基期数结合起来考虑,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加快,表明企业存货占用水平较低,流动性较强,销售能力增强,存货转变为现金、应收账款速度加快,而如果企业应纳税额减少,应考虑企业可能存在隐瞒销售收入,虚增成本的问题。此时应重点审核存货收、发、存记录的真实性及存货计价方法前后的一致性,核实企业是否存在人为调节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从而虚增发出存货的成本减少库存存货成本。

(三)、税负指标与财务报表相关指标的综合分析

1、增值税税收负担率

增值税税收负担率=本期应纳税额÷本期应税收入×100%

将此指标与行业指标对比,如果与行业指标偏离较大,应结合财务报表具体项目和其他指标开展分析。

如果销售收入增幅较大,而税负指标下降,首先根据财务报表查看企业存货与期初比是增加还是减少,结合存货收发记录,查看有无隐瞒销售行为,有无发生视同销售行为不按规定计提销项税的行为;其次,分析存货的主要构成,将存货的销售价格、购进价格与上期相比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进项税金构成情况,查证有无扩大抵扣范围,对四小票抵扣比例较高的应重点开展核查;此外还需查看销售收入的主要构成,查证有无价外费用、混合销售行为等不提销项税金或错用税率问题。

2、所得税税收负担率

财税行业分析篇(5)

作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财务分析,无论是在企业管理中还是在国家税收管理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的财务分析是指报表所使用人以会记的核算、报表资料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资料为主要依据,采取一定的方法,对企业的过去经营业绩、企业现状、一定阶段内的企业财务状况及其变化进行系统的分析,其主要目的是了解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的经营状况、分析企业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并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作相关预测,以便为企业或国家进行更科学的经济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一、企业财务分析的方法

目前我们比较常用的用来分析企业财务的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的方法、趋势分析的方法、因素分析的方法及比率分析的方法。其中最为常用的是比率分析的方法。

(一)比较分析的方法

比较分析的方法是指对两个及其以上的数据进行对比,从而发现数据间的差异,找出彼此间存在的矛盾。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进行对比的数据彼此之间要有可比性,即在同一个水平或层面上对数据进行比较。在税收管理中,较为常用的比较分析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一是本企业同期相比,例如企业在2012年5月份的销售额与2011年5月的销售额相比,可以发现企业这段时间内的经营发展趋势;二是同行业不同企业相比,例如2012年5月河北某地区电器行业各企业间的销售额对比;三是与计划预期相比,例如企业成本的控制计划与企业实际的成本消耗相比,从中可以分析出企业的材料采购情况、产品产量状况,在此基础上可以分析企业的销售额、产值等。

(二)趋势分析的方法

趋势分析的方法主要是指通过企业不同时期数据进行比较,进而发现企业在一定阶段内的经营与发展状况。一些专家学者认为趋势分析的方法可以看作是比较分析方法的一种。

(三)因素分析的方法

企业的各项指标会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因素分析的方法就是分析影响这些指标的因素,确定各因素在数量程度上对指标的影响大小。该种分析有利于企业相关领导及国家税务部门人员抓住主要矛盾。

(四)比率分析的方法

比率分析法可以将不在同一水平的数据折合成一定比率,然后再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比较。它与比较分析的方法相比,运用范围更广,可以反映不同层面的问题,因而在企业财务的分析中最受欢迎。

二、企业的财务分析在税务管理中的应用

(一)加强企业税务问题的管理

企业的财务分析反应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特点,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企业的经营业绩,也可以发现企业经营在短期或长期内存在的问题。企业纳税人会定期公布本企业财务分析的月表与年表,税务部门工作人员可以根据企业的月报、年报来了解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而可以从中查找企业的涉税问题,从而加强对企业的税收管理。

(二)完善税收管理系统

目前我国的税收管理系统尚未完全统一,税务部门内部尚未建立统一的信息、数据管理、应用平台,往往各个地区负责本地区的税务工作,不同地区间的税务信息不能共享,再加上税务部门收集的各企业税务涉税信息较为零散,很难较为系统地发现企业的经营状况、纳税信息及面临的问题等。因此完善税收管理系统显得尤为必要,建立全国统一的税务管理体系,对不同行业进行分类管理成为税务部门的当务之急。

(三)创新模式,增强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计算机科技的发展对税务管理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税务部门应充分挖掘计算机系统在税务管理方面的优势。首先,逐步完善企业的网上认证系统、网上申报系统及网上报税系统,鼓励企业纳税人自主纳税。同时,税务部门应加强税收环节的监管。其次,增强不同方面税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与工作素质。如,在企业偿债能力的分析上,应配备相应地税务工作人员,对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做正确、详尽地分析,如果某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偏低,这就需要专业的税收管理人员查找造成该现象的原因。除此之外,税务部门还应吸纳相应地企业运营能力的分析人员、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人员。让专业的人处理专业的事情,不仅会保证税收结果的正确性,而且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束语

企业财务状况的分析反应了该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业绩、涉税信息、面临问题等。在税收管理的过程中,税收工作人员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财务报表等获取基本信息,并对其进行详尽地分析,由此可以发现企业的涉税信息,以便更好地进行管理。同时,对企业财务分析的科学性、专业性、详尽性要求税务部门完善相关税收系统,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另外,目前税收工作的零散性要求税务机关建立统一的税务体系,进行统一管理,加强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税务部门的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财税行业分析篇(6)

众所周知,税收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组成内容,对企业长远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若不能妥善管理,便会引起一系列的财税风险,极不利于企业的成长。因此,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背景下,如何提升企业财税管理水平,是避免税务风险以及确保企业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以下就企业财税信息化管理应用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进行综合分析,以供参考。

1.当前企业财税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信息化水平整体偏低据目前而言,利用财务人员的主观判断、手工填报等形式来完成企业财税管理工作的情况在企业中普遍存在,并且在管理过程中过度依靠财务人员的工作经验。另一方面,在企业财税管理过程中,未能与业务环节形成有效联系,这也是当下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2.2 财税风险日益增加企业财税风险的增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背景下,财税政策也发生了相应地改变,由于一些企业缺乏统一、整体的操作细则,促使企业与税务等各个部门间出现理解偏差。如此一来,便会增加财税风险的发生几率。第二,在宏观政策环境下,一些地方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因不同区域和时间会产生一定的区别,继而增加了企业财税风险。

2.企业财税信息化管理应用模式研究

2.1 核心理念分析

在建设财税信息化管理应用模式中,应以科学思想为基础进行建设,以此而形成正确、有效的财税管理体制。鉴于此,需做到:第一,促进企业财税管理口径及财税管理机制的高度统一,为今后企业财务数据检查提供有利的条件;第二,以提高业务处理水平为前提,建设税务评估模式,加大财务事项的管理力度,同时加强财税信息化管理与业务环节的联系。

2.2 功能框架分析

财税信息管理系统包含了企业财税管理工作的全部细节,其主要在完善财税管理系统标准的基础下以及在相关法规的引导下,进行税种、税费、登记和总结纳税事项等工作。财税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纳税申报表模式,可向税务机关进行税款缴纳的申报。具体而言,该系统不但能积极预防财税风险,还能为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税收计划,进而确保企业财税管理水平的增强。

2.3系统管理模式建设分析

(1)纳税系统的建设。总共包括4个方面:第一,纳税主体内容的统一。该项内容的建设主要依据税务登记证上的信息进行确定,涵盖了登记类型、结构内容等各个方面。第二,税种管理内容的统一,包含了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增值税等相关内容。第三,税务分类信息的统一。增值税包括了销项税和进项税,根据业务类型划分后,销项税分为销售电力、销售材料等内容,进项税分为购电费、固定资产等内容。由此可见,在明细分类的保障下更有利于完成财税总结。第四,税费计提规则的统一。确保企业财税管理口径与税费核算方式的统一,可最大程度的满足财税管理的工作需求。

(2)日常业务管理。第一,税费计提管理。综上可知,财税管理系统要求税费计提规则的统一,不仅规范了税费计提业务,还统一了各类业务的处理标准。同时,在完成税费计提后,财务核算系统会与之相互衔接,并自动生产具有法律规范的税费计提凭证。总之,通过设置税费计提模板,一来为财务核算工作提供更大的便利,二来确保业务数据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从而为往后的税收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第二,自动完成涉税信息的采集。通常情况下,借助数据集成系统,自动采集其他部门的涉税基础信息,包括土地、房产等信息。另外,集成完毕后,在税务人员管理及维护下,保证涉税信息的完整性,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从而实现与业务信息的统一,积极避免财税风险。第三,在线管理发票信息。在财税信息化管理中建设发票管理系统,可以实现企业对发票各类事项的全程管理,包括购买、取用、作废、使用状态等内容,进而方便企业集体缴纳税款,为税务检查提供有力的支持。第四,纳税申报表。建立纳税申报表系统,不仅可以完善纳税申报过程,确保涉税信息的准确,还能规避财税风险,进一步实现税务查询功能,从而提高企业财税管理能力。

(3)税收分析与评估模式的建立。利用财税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税收分析指标系统,有助于生成完整的业务数据报告。同时,通过纳税评估模式的建设,能够及时发现财税风险,另外经过调查及核实之后,可针对即将形成的财税风险制定出积极的解决策略。

3.企业财税信息化管理应用模式的实践效果分析

以我国国家电网公司为例,在财税信息化管理应用模式下有效增强了企业财税管理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税费业务的在线处理。涵盖了所得税、消费税、资源税、增值税等日常业务,同时对企业的税费缴纳、申报等工作环节进行了规范性的检查,很大一方面提高了各项日常税费业务的处理水平。(2)纳税事项的电子化登记处理。通过电子化登记处理,除了能自动登记纳税事项之外,还能有效弥补人为登记所带来的不足,从而促使企业顺利开展纳税调整工作。(3)纳税申报报表数据自动化处理。综上可知,财税信息化管理系统中纳税申报报表模板的建设,可从税务系统中自动获取申报数据,继而完善了纳税申报工作流程,确保申报数据的准确性。⑷税务分析指标系统的生成。这一系统的生成,在详细分析企业涉税指标、及时发现涉税指标异常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优势。

4.结语

综上所述,财税信息化管理系统在企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因此需要企业加强财税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的重视度,从而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志壮.企业财税信息化管理的应用模式[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26):2021

[2]肖扬.企业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企业文化(下旬刊),2015(05):156

[3]张红梅.企业信息化管理应用分析[J].数字通信世界,2015(06):132

财税行业分析篇(7)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4月21日

自2012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试点工作以来,“营改增”的范围现已扩展至全国除了生活业、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的大部分行业,到2015年底全行业已陆续完成“营改增”试点,这意味着营业税将退出历史舞台。随着“营改增”涉及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企业,“营改增”给企业带来的财务管理难度变得更加的复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也将不断加大。如何适应“营改增”带来的财务管理影响、如何应对“营改增”下的财务风险控制问题,成为当前企业财务分析探究的主题。

一、“营改增”带来的财务管理变革与挑战

(一)“营改增”影响财务管理目标的整体定位。“营改增”是基于保证基本财政收入基础上,对宏观经济和社会不公平等现象进行调节,以减轻企业的税负。“营改增”后,企业最为关心的是自身的税负是增是减?企业会计人员则更关注新税种下如何正确计算税款和核算涉税业务?如何做好税改后的纳税筹划?由于企业的会计核算准则与税法在目标取向上存在差异,“营改增”后影响企业财务运营的各项因素又较多,加之企业主体的财务分析水平和沟通能力以及当地主管税务机关的管理水平会有一定偏差,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整体定位产生偏离,很难达成企业制定的有关财务决策,难以通过企业的财务目标去有效满足“营改增”的有关要求。

(二)“营改增”衍生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营改增”作为一种结构性的减税良方,旨在减少企业的重复纳税,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新鲜的活力循环,真正为企业主体解决有关税收降负。但结构性减税措施是“有增有减”的,不是“只减不增”,因而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税负变动、纳税筹划,催生了“营改增”企业对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由于“营改增”的税收政策调整,企业的会计处理也有了新的要求。营业税原先只是对营业额进行直接征税,核算上只需增加一个会计科目,会计模式比较简单易懂。但增值税是采用抵扣模式进行核算的,其应纳税额等于销项税额减进项税额,会计科目需要增加多个进行核算,会计处理难度大大增加。因而,在报税、抵缴税款的事项上“营改增”企业业务核算呈现出新问题,会计处理也更易产生额外的财务风险,例如,企业主体还没有全面领悟“营改增”的纳税变化,也不清楚进项税额的抵扣范围,有的企业甚至违规操作抵扣。而增值税在计算应纳税额时需准确核算各类收入,会计核算不健全,申报数据的混乱和不准确,被税务机关从严征收带来的税收风险等,都会加重企业的税收负担,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

(三)“营改增”带给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改变和挑战。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大中型企业财务部门内部专门设立了税务会计,对于设立专业的税收筹划管理会计寥寥无几,专业的财务管理人才缺乏。而在管理中熟悉“营改增”的业务人才更是缺乏,对税法理解深度不够,“营改增”管理的专业性比较差。税收政策的调整、税制更替的衔接、纳税业务的处理和会计核算的转化都对财务人员产生了不小的难题。财务人员的原有会计素质可能会曲解国家的税收政策,从而使得财务核算违规,产生纳税申报差错风险。有的财务人员认为企业少缴的税越多就是越好的纳税筹划,或通过税负转移给消费者的方法进行财务管理,专业化水平比较低,非但不能给企业主体受益,相反会增加有关财务管理风险。

二、“营改增”对企业财务风险管控的影响

(一)“营改增”对企业管理风险的影响。企业在执行“营改增”的税收政策调整过程中需要明确有关规定和要求,由于企业主体对税收新政策的熟悉有一个学习领会的过程,因而对于涉及到的“营改增”业务核算可能存在不少操作误差,从而增加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管理风险系数,也带来了一定的管控难度。“营改增”企业尤其在应纳税额、会计报表和税款缴纳的会计处理上带来了计算风险与难度。“营改增”之后,企业对税率存在多种选择考虑,给企业财务核实带来了管理风险。

(二)“营改增”对企业财务分析的影响。增值税虽然不在利润表上反映,它与营业税在账务处理上使用的记账方法也不同,但企业的财务分析数据会通过增值税对企业会计报表数据和财务结构的影响受到改变。由于增值税与营业税在会计账务处理上有一定的不同,例如企业利润率的分析,影响因素是利润和主营业务收入,根据会计核算原则,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收入核算的金额是包含营业税的含税收入,而“营改增”后剔除收入变动影响,不含增值税的主营业务收入减少将会使企业利润率上升,从而影响企业的财务分析数据。同样,实行“营改增”后,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原值入账金额、累计折旧将逐渐减少,营业税的消除使企业的期末余额递减,导致企业资产和负债金额短期内会有所下降,同时提升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例,营业税金及附加以及企业相关成本费用以此减少,使得企业利润相应增加,对企业财务分析产生影响。

(三)“营改增”对税收政策调整风险的影响。实施“营改增”是为了调整产业结构,进行行业性的整体结构性减税。作为结构性减税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大多数企业来说是能够减少税收负担的,由于每个企业的情况不同,也有部分企业可能出现税负增加的情形,例如公交运输业的实际税负还是有所下降的,而其他运输业的税负却可能提高。对交通运输服务业一般纳税人来说,原先适用的营业税税率为3%,“营改增”后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1%,假设运输企业没有大规模的固定资产采购,企业的过路过桥费和人力成本等不能抵扣项目占总成本较大,那么可抵扣的进项税额也就不大,导致部分运输企业的税负不会降低反而会升高,因此税收政策调整给企业带来增加税负的风险。

(四)“营改增”对税收优惠和涉税风险的影响。“营改增”政策规定了一定的税收优惠,根据“营改增”有关政策,纳税企业需看清增值税优惠的前提条件。纳税人符合规定的特殊收入,在按照有关规定办理相应的申报程序和备案手续之后可以享受有关税收优惠。“营改增”企业在享受税收优惠的时候必须注意有关税务风险,主要是一些纳税人没有按照税收规定办理享受优惠条件的必备程序和手续,使企业主体丧失了税收优惠的享受,无形之中给纳税人增加了一定的税收负担。有些企业通过采用简单的会计处理去套用税收优惠政策规定,忽视从生产经营上下工夫,这样的税收优惠存在着不小的政策风险。还有一些企业因为没有准确划分并分别单独核算增值税项目与营业税项目收入,税务部门在审核企业报税资料时,对发现的混合业务进行再次核定其增值税收入,企业的应税销售额受到税务部门的重新计算确定,使得纳税企业在业务上处于被动状态,使企业的税收负担加重,而且还增添了企业的涉税风险。

三、适应“营改增”变革的风险控制对策

(一)提高财务风险管控能力。会计核算科目的变动会加大企业的内部财务风险,“营改增”改变了企业的会计核算科目,以前缴纳营业税时只需要在计提和缴纳环节中进行会计核算,改征增值税后,需要在“应交税费”下的“应交增值税”科目下增设“进项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等科目,会计科目变动及业务处理流程的改动使财务会计报表更加复杂化,会计信息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因而需要企业采取相关措施完善企业财务报表。另外,由于增值税发票与普通发票的不同,企业相关人员应当有效进行发票管理,合理使用企业增值税发票,制定内部条例,提升企业财务风险的管控能力。

(二)改变财务分析变化的应对方法。“营改增”实际上是税种的一种转变,把营业税应征项目改为缴纳增值税,这一税制政策调整直接影响了企业会计报表的编写,因此企业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应考察的内容需要包括资产负债率、毛利率和净利润等财务指标,在分析各项财务指标的历史比较和同业比较的变化过程中,有必要将“营改增”带来的财务影响单列出来进行表述,并考虑“营改增”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全面动态地分析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发现“营改增”带给企业财务分析指标各项变化原因,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更为具体的会计信息,供管理者进行科学决策与管理。

(三)把握税收政策的税收减负筹划

1、学习税收政策,合理规避企业税负。企业财务人员需要经常学习财税部门的最新政策动态,领会“营改增”操作的内在实务要领,了解税收新政策给企业带来的企业经济效益和财务管理风险问题,及时做好增值税应税服务税收优惠的准备工作,力争给企业带来更大程度的政策优惠,并防范“营改增”政策带来的企业财务风险,合规降低企业的税负。

2、有效把握纳税时间,合理规划纳税筹划。“营改增”后,企业的税率、纳税时间的灵活性都有所变化,需要企业在做好纳税筹划的同时,充分把握好纳税时间。由于增值税的纳税是一环扣一环的,客观真实的增值税明细账显得特别重要,在日常销售和采购环节,按增值税专用发票计提税额时,需注意原收入成本费用在会计账务处理上的差异性。企业需要审视“营改增”带给企业经营、财务等方面的影响,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合理的纳税筹划,尽量选择会计制度健全、有增值税专用发票开具能力的企业进行交易,以增加进项税额,降低增值税税负。

(四)提升财务人员业务处理能力。对于“营改增”的基本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财务人员应学习法规文件,吃透要求,健全财务核算,加强业务培训,熟悉“营改增”的全部内容,了解国家的优惠政策调整。尤其对于混业经营业务,财务人员要加强对适用税种税率、征收起点、计算办法、进项税抵扣等方面处理能力的培训,积极应对财税政策,按规定办税,降低和规避企业涉税风险。同时,财务人员还要根据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应纳税额的计算及会计核算的变化等带来新的考验,抓住契机搞好税收筹划,尽量给企业带来结构性减税的优惠待遇,不断完善企业的纳税管理与财务核算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涉税风险。

综上所述,“营改增”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发展转型的税制改革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财务风险。随着“营改增”的全面推出,“营改增”给企业带来的市场拓展优势、市场竞争机遇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企业只有在熟悉“营改增”相关财税政策的基础上,主动预警,应用各项措施防范各种不确定财务风险,减少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必要的财务动力。

主要参考文献:

财税行业分析篇(8)

具体来讲,财政部的主要任务是:

(1) 进行国内外经济形势分析和预测;

(2) 对财政和其他经济政策、措施提出意见;

(3) 在确定财政政策的基础上,推荐满足政府需要的措施(包括支出、贷款、税收、借债和现金管理办法等);

(4) 对收支平衡、外汇储备和国际货币金融协议、造币相关事务提出意见;

(5) 对联邦与省的财政经济关系政策提出意见,同各省当局进行对话,向省政府支付补助金;

(6) 执行预算法和为国有公司与机构筹资金。

加拿大财政部共设7个业务局,分别负责税收政策、经济发展、财政政策和经济分析、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金融部门政策、联邦省关系及社会政策、信息传递与协商等。

(1)税收政策局:负责涉及联邦税收的所有事务,其中最重要的任务是为政府制定税收政策。该局下设税收法规、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销售税、税收估价等5个处,分别负责税收立法、税收政策和税政管理及签订国际税收协定;对公司所得税、资源税税收政策问题进行数量经济分析,对调整公司税在财政收入和宏观经济的影响方面提出意见;对个人所得税(包括社会保险税)进行数量经济分析,制定与个人所得税有关的政策;负责制定联邦销售税的政策和立法工作;负责评价税式支出、税收政策的结构及关税抵免等措施的效果,定期编制税式支出帐户,等等。

(2)经济发展政策局:负责为部长提供经济、财政和金融问题的广泛的分析支持和政策咨询。下设经济发展、环境能源和资源政策两个处,以及国有公司指导委员会。经济发展处负责工业、地区发展的政策和规划,还从事对私营公司财务状况的分析和咨询。环境、能源和资源政策处负责对环境、能源、矿产、渔业和北方地区的发展问题提供政策咨询,进行深入的经济和政策分析。国有公司指导委员会负责向财政部和国库部报告国有公司的财务计划、资本预算,制定对国有公司的拍买政策,以及控制国有公司的投资证券等业务。该委员会直接向负责经济发展政策的副部长和计划部副秘书长报告工作。

(3)财政政策和经济分析局:负责对国家经济和财政形势进行分析,协助财政部长按政府既定的财政政策行事,并要经常分析合作伙伴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对每个季度的国内财政状况作出预测,根据收支变化对经济和财政政策提出意见,并在编制预算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该局下设财政政策、经济研究和政策分析、经济分析和预测、计算机和分析服务等4个处。财政政策处在编制预算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负责审查公共帐户和财政报表的格式和内容。内设3个小组,其中两个小组负责收、支预测分析,提出收支和债务管理的基本决策建议,并为支持政府财政收支的实现提出政策要点;第三个小组负责省及地方政府的经济分析。经济研究和政策分析处主要从事结构分析、宏观分析和政府部门分析三项工作。研究与政策相关的经常性和中期性的财政经济问题,包括美加贸易、税收政策、市场(如劳动力)的作用与调整、本国公司与其国际竞争对手的成本对比、实际利率的决定、人口变化和农业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政府对 企业补助范围的评价、环保问题、鼓励竞争的措施等各个方面。经济分析和预测处主要通过建立模型进行经济分析和预测。经济分析的任务是根据生产、外贸、价格、国内需求、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等经济指标的变化,提出当前经济状况的报告。报告分周、月和季度三种,内容涉及对宏观经济因素的分析和对企业状况的分析。同时,该处还要进行季度经济预测,除了预测本国财经状况外,还要对美国和经合组织国家的财经状况进行季度分析和预测。为此,要不断完善宏观预测和政策分析模型,并和起草预算报告。

(4)国际贸易和金融局:负责参与国际经济事务。下设关税、国际经济关系、国际金融和发展、国际经济分析4个处。分别负责关税政策和相关法律;参与制定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处理贸易争端;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欧洲发展建设银行、经合组织等进行联系,并参与国际贸易、投资利率和国际债务等事务;分析国际经济和财政发展状况及其对国际金融的影响等。

财税行业分析篇(9)

一、深化“财税改革”的基本概况及对集团企业的深远影响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逐渐健全,市场经济竞争逐渐加剧,尤其是在能源企业中已经进入到增长速度换挡期,我国政府新出台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强调了农业企业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能够有效促进农业企业内部结构的健全,引入现代化管理模式,实现企业管理模式的升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效促进农业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健全管理会计体系,提升集团企业经营管理理念

(一)管理会计的概念及特点分析

在现代会计体系中主要分为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而管理会计主要是根据单位的管理需求和相关信息,将财务与各项环节结合到一起,从而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服务对象不同。财务会计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外部单位和人员,通过财务信息来制定对外会计报告,而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是本单位,主要是负责强化单位内部管理体制,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第二,职能定位不同。管理会计的职能主要是创造价值,要对历史财务信息进行分析,并要对企业未来财务方向进行把控和筹划,而财务会计的职能则是记录价值,通过财务报告、记录等对财务历史信息进行解释;第三,程序与方法不同。管理会计在实施时不容易受到局限,选择范围较大,方法较为灵活,而财务会计则必须要按照国家相关流程来进行,方法也是固定的。

(二)健全管理会计体系,促进集团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有些集团企业就开始引入管理会计体系,不断健全企业经营管理体制,而农业企业作为国有企业,并未进行体制改革,对管理会计体系应用力度不足。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我国政府加强了对农业企业的体制改革,农业企业必须要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想发展壮大就必须引入管理会计理念,要加强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加强对项目的投资分析,要将财务信息作为决策的参考依据,只有这样才可以降低农业企业的财务风险,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确保企业收益最大化。

三、“税制、税收”改革给集团企业内部管理带来的变化及应对分析

(一)税制、税收改革的基本概况

早在2013年8月份起,我国政府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税制、税收改革,尤其是体现在“营改增”方面,主要涉及到农业行业、交通运输行业、邮政行业、服务行业等诸多方面。

其实税收改革主要是对税收征管方式的改变,国税局改变了传统税收征管方式,明确征纳权责关系,主要是以团队协作和层级联动的形式来开展,加强对企业税收的评估,要实现税收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发展,使得集团企业税收征管形成了一种新的格局。

(二)“营改增”的税制改革给集团企业带来的近期影响分析及对策

当前集团企业受到“营改增”税制改革的近期影响就是发票认定和报销管理等两个方面的问题。

1、发票管理变化分析

由于农业企业所经营的业务范围较广,所涉及到的行业发票也较多,这时农业企业就必须要对发票管理变化分析提起高度重视。

(1)要将出租车发票、酒店发票等作为检点

政策依据:当前我国国税局、地税局针对集团企业营改增发票进行了明确指示,要针对不同行业的发票需求,制定严格的检查制度,农业企业的所有发票都必须是机打发票,抬头要注明企业名称。农业企业要将出租车发票、酒店发票等作为检点。

政策分析:由于出租车发票的使用具有时间期限,通常都是截止到概念的12月31号,那么如果在农业企业在下一年的会计凭证中仍然出现上一年的出租车发票,那就说明农业企业的涉税风险将会增大。在税务部门对农业企业税收进行稽查时,就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因此,企业必须要加强对此类发票的检查。

(2)加强对电信业发票的检查

政策依据:当前我国税务局已经规定,自2014年6月1日起,所有国有企业必须要使用国税机关发放的发票,而原地税务机关发放的发票将作废,纳税人应该及时到当地税务机关办理发票缴销手续。

政策分析:对此,农业企业必须要对电信业发票进行重点检查,要尽量避免该年7月份后的电信业发票混入企业会计凭证中,如果被税务机关发现,将会作为非法费用发票,将会对企业的税务信誉造成影响。

2、发票管理的政策分析

当前增值税发票的范畴正在不断扩大,已经将出租车发票、会议或旅游费用发票、电信业发票囊入其中,但是如果在企业会计凭证中仍然出现此类发票,那就会对农业企业的税收造成影响。企业必须要加强对发票的统一认定,要制定健全的审核和报销制度;其次,农业企业子公司较多,集团企业必须要加强统一管理,加强对财务人员和审计人员的审核力度,要严格杜绝非法发票的流入,减少企业的财务风险;最后,农业企业还要加强对发票知识的宣传和培训,要提高员工的专业认识,中层管理人员也要承担起相应的职责。

3、税收改革的变化对企业财税管理影响的分析及应对策略

随着税收改革的变化,企业财税管理模式也发生改变,将财务重心放在事中或事后的监督、稽查方面。要对农业企业的日常管理预警指标、宏观决策分析指标、绩效评价指标等进行综合管理,要实现全方位的监控,通过政策和制度的实行,来减少企业的涉税风险。同时企业财务部门也要定期对财务数据进行风险评估管理,充分发挥“营改增”政策的最大作用。

四、结束语

总之,我国农业企业必须要正视“财税改革“带来的影响,要加强对企业资源的整合,加强企业的法制建设,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减少财务风险的出现。

参考文献:

[1]杨志勇,宋航.中国财税改革战略思路选择研究[J].财贸经济.2012(12)

[2]梁洪波,王卫.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待深化[J].公共财政研究.2015(04)

财税行业分析篇(10)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企业财税管控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精细化管理的重要表现。企业进行财税管控除借助于内部控制制度、财务分析等,还要建立管控体系,采取管控工具―人工台账,在运用财务软件的基础上,借助人工台账记录日常财务分析数据、涉税项目,分析企业整体运用状况,提高管控能力。使企业规避不必要的财务和税务风险,提升企业利润,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企业建立人工台账是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财务管理的有效工具。

一、建立人工台账的必要性

企业建立人工台账是规范企业经营管理的行之有效的工具,台账不仅能为企业提供收入、成本、利润的差异性分析,还是企业全员全过程完成年度财务预算的保证,是企业财务管控精细化的具体措施。通过建立企业人工台账,可以起到满足企业经营者的需要、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能力、降低企业税收成本的作用。

二、建立人工台账的方法

(一)分析企业具体经营行为涉及的经营项目、涉税内容

1.企业应结合自身具体经营项目、分析具体业务流程的薄弱环节、以及涉及的税种,掌握内部控制的关键点、评估涉税风险点,明确企业管理中需要完善与强化的薄弱环节。

2.结合企业管理财务指标,确定人工台账管理体系及指标构成,确定财务管控台账指标标准值、合理区间和临界点,确定财务管控台账指标的收集渠道、方法和口径,确定财务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和要求,利用人工台账,实施财务数据、财务状况的动态管理。

(二)明确各级管理责任人

通过分析企业的具体经营项目,落实和明确各级、各环节管理责任人,由其负责建立并记录职责范围内的人工台账,并定期把台账记录内容、信息进行汇总、分析、运用、共享。

(三)建立符合企业财税管理需要的人工台账

企业应依据最新财税法规、企业财税管控体系、年度全面预算、经营规模、业务范围、涉税风险等项目,建立涵盖企业整体经营、生产经营业务环节、投资与融资、涉税等事项的人工台账体系,并与企业内控管理制度高度结合。

三、人工台账的建立

企业应根据自身经营管理需要,建立整体经营台账、货币资金台账、财务管理台账、预算管理台账、营销活动台账、生产采购台账、工程项目和固定资产台账、合同执行台账、筹资活动台账、对外投资台账、涉税业务台账等台账体系。

1.企业整体经营台账

建立企业整体经营台账,应包括销售情况、成本情况、利润情况、人员情况,资产负债情况、货币资金情况、预算执行情况,内容包括本期数、上年同期数、增减变动数据等,有利于企业掌控整体经营状况,提高盈亏能力分析,满足企业财税管控的需要与差异分析的需要。

2.货币资金台账

建立货币资金台账,应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的期初数、本月增加数、本月减少数、月末余额数,有利于企业全面及时掌握资金状况,实现统一调度、减少资金沉淀,将闲置资金减少到最低程度。尤其是中小企业需要建立月度经营预测和月度现金流量预测台账,加快资金流动,避免资金断链带来的影响。

3.预算管理台账

建立预算管理台账,应包括全年预算数据、月度预算执行情况、月度预算完成率、差异额、特殊事项、预算调整额等内容,有利于企业实时监督预算完成情况,事中调整经营思路,达到预期目标。

4.营销活动台账

建立营销活动台账,应包括销售目标分解计划、月度销售收入情况、销售费用情况、应收账款回款情况,有利于企业销售能力指标的分析、加快资金回笼、收入与费用的配比控制。另外,企业可以按照税法规定,通过台账记录信息分析,核定企业销售收入,核定企业广告费、业务宣传费调整数据,在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准确核算收入、成本、所得税数据。

5.成本费用人工台账

建立成本费用人工台账,应包括生产采购台账、直接材料台账、人工成本台账、制造费用台账,应包括单位成本情况、各生产环节成本情况、月度产量情况、全年成本情况、往年同期数据。有利于企业对成本进行比对分析、掌握成本变动因素;采取技术管控措施,确定最优采购决策,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企业台账记录信息,核查不合规发票、核定业务招待费调整额、核定税前可扣除的成本费用。

6.合同管理台账

建立合同管理台账,应包括合同金额、标的、执行情况、付款情况,有利于企业掌控合同执行情况,并能通过合同种类的汇总核定应缴纳的印花税。

7.涉税业务台账

建立涉税业务台账,应分税种建立,具体内容应包括每项税种的涉税时间、计税依据的变更、税额的调整、涉税事项调整数据、账面列示数据、申报调整数据、以及两者的差额。有利于企业正确核算并交纳各项税款、降低涉税风险,合理纳税筹划、减少承担的税负。

8.建立财务指标台账

建立财务指标台账,应按照企业设立的财务指标体系内容建立。包括历史比较分析、行业比较分析、构成比较分析等内容。企业通过各项财务数据分析,有利于及时调整财务管控政策、营运政策、资本结构政策、投资政策、股利政策等企业经营决策。

总之,人工台账能够更好地应用,必须建立财税管控体系,必须与企业各项管理制度的规定相结合,必须加强企业内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人工台账提供的信息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上一篇: 工程监理合同的主要内容 下一篇: 安全施工培训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