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植技术知识汇总十篇

时间:2024-02-18 14:36:32

农业种植技术知识

农业种植技术知识篇(1)

    1.1.1调查方法。对安徽省巢湖市两个农业大县(和县、含山)的470位农民进行问卷调查,最终收回421份有效问卷,有效率达到了89.8%。

    1.1.2样本概况。在被调查者中,男性322人,占68.6%;女性99人,占31.4%。年龄结构主要集中在50~60岁,50岁以上的278人,占66%;其他年龄结构的143人,占34%。被调查者都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家庭收入是务农与务工并兼,其中务农的主要是以种植业为主。被调查者中,小学及不识字的农民占72.4%,初中程度的占20.7%,高中程度的占5.0%,大专及以上的占1.9%,平均受教育年限是5.1年。农民整体的受教育程度偏低。在被调查者中,84.2%的农民听说过现代农业技术,只有15.8%的农民没有听说过现代农业技术。在被调查的421位农民中,78.3%的人乐意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只有21.7%的人不愿意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

    1.2研究方法

    1.2.1模型选择。由于农民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意愿是一个二元因素选择变量,所以选择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农民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意愿的因素。设农民愿意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的概率是P,其中P的取值范围是[0,1],则1-P为农民不愿意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的概率。对P进行Logit转换,即定义logitP=ln[P/(1-P)],易知logitP的取值范围为(-∞,+∞)。以logitP为被解释变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logitP=α+βiXi,可得下列公式[2]:P=1/{1+EXP[-(α+βiXi)]}式中,P表示农民选择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的概率;β表示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i表示影响因素编号;X是自变量,表示第i个影响因素;α是常数,表示回归截距。

    1.2.2变量设定。影响农民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意愿的因素是多样的,通过对和县和含山县农民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可能影响农民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的因素,具体包括农民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对现代农业技术的认知度、家庭收入、农民培训与需求的一致性、家庭种植面积、种植年数。在此基础上设定变量,各变量及其含义为:①是否愿意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是=1,否=0;②年龄,20岁以下=1,21~30岁=2,31~40岁=3,41~50岁=4,50岁以上=5;③性别,男=1,女=0;④受教育程度,5年以下=1,6~9年=2,10~12年=3,13年以上=4;⑤家庭收入,5000元以下=1,5001~10000元=2,10001~20000元=3,20001~30000元=4,30000元以上=5;⑥种植面积,0.20hm2及以下=1,0.27~0.40hm2=2,0.47~0.67hm2=3,0.67hm2以上=4;⑦种植年数,5年以下=1,6~10年=2,11~15年=3,16~20年=4,21年以上=5;⑧对现代农业技术的认知度,是=1,否=0;⑨农民培训与农民需求的相符度,是=1,否=0。

    1.2.3模型假设。假设一:农民的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等自身特征影响农民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的意愿;假设二:农民种植年数、种植面积、个人总收入对农民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有着重要的影响;假设三:农民个人对现代农业技术的认知以及农民培训是否符合农民实际需求等其他相关因素也会影响农民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的需求。在以上影响农民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的解释变量中,预期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种植面积、对现代农业技术的认知度、接受教育培训模式是否符合实际需求对农民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需求具有正向影响,年龄、种植时间对农民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需求具有负向影响。

    1.2.4数据分析。采用E-Views3.1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设置选定变量标准水平为α=0.05。

    2结果与分析

农业种植技术知识篇(2)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154-01

农户是种植业的主体,农户对于种植业技术的需求主要包括需求的意愿和内容,供给的技术和服务。在农技推广的视角下,需要了解农户对种植技术需求的内容和服务是什么,真正了解哪些技术适合农户进行种植,还要保证技术供给的情况如何,这样才能保证农户对于种植技术得到有效的满足。技术推广不仅要求推荐技术,还要保证给农户后期的技术培训,让农户能够真正了解技术的使用方法。

一、农技推广视角下的农户技术需求存在的问题

在农技推广的视角下,必须了解农户对技术的真正需求。根据县级北极农技推广中心的种植业农户的实例来进行分析,从而发现推广农户技术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户对农技需求意愿不明显

农户在技术需求方面表现不明显,大多数农户没有接受过高等的教育,不懂得种植业技术的重要性,从而没有意识到技术在推动农业进步方面的可靠性。农户在种植业方面大多采用传统的种植方法,对于农技的需求不明显,存在很多潜在的需求意愿。这对于农技的推广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农户对于农技的需求没有一个完整的陈述,很多农户对于农技的了解可能只是简单的概念了解,没有接受过知识的培训,导致缺乏对农技的真正了解。

2.农技供应单位不统一

农技供应单位不仅有偿技术服务单位,还有无偿技术服务单位,农户比较信任的技术服务单位主要是农技推广中心,这些技术服务单位都有专门的技术服务培训和知识辅导,帮助农户了解技术的使用。但是一些地方也没有特定的供应单位,导致农户无法普及农技的真正使用方法。这对于推广种植业技术造成一定的影响。种植业农户没有了解当地的技术供应服务单位,是因为技术供应服务单位没有统一,让农户在遇到技术问题或者种植问题时,没能得到及时解决。

3.农技需求与农技供应不对等

种植业农户在面对种植问题时,大部分是依靠自身的种植经验来解决的。农技推广中心对于农户面对的技术方面的问题缺乏经验。一些农技推广中心没有形成很好的技术服务体系,有时候无法解决种植农户遇到的问题,这就造成很多农户对于农技推广中心的不信任。很多技术员缺乏实地种植的经验,只能解决部分技术的难题,没有实践经验无法了解当地种植的情况,这对于农技人员来说是一个有待提高的机会。这就造成了农户对于技术的需求和农技供应形成很大的差距,不利于农技的推广。

二、农技推广视角下满足农户对技术需求的措施

在农技推广的视角下,针对上述分析的推广农技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下面探讨出一些主要的解决措施,从而满足农户对于技术的需求,推动种植业的整体发展。满足农户对技术的需求主要是加强对农户有关技术方面的培训,加大技术服务供应单位的服务力度,加大种植农户对农技的整体需求。

1.加大农户对农技的需求

农户对于农技的需求主要包含新品种的介绍、供销的信息、种植的管理、预防病虫的方法。这些都是农户在种植过程需要的技术方面的指导。县级北极农技推广中心应当了解农户对于技术的需求,完善农户对于农技需求的信息,把需求的农技归档整理。了解农户对于技术的需求信息,可以知道农户在种植方面遇到的问题,这是一个重要的工作,也可以让农户对于农技推广中心的信任。

2.加强对农户有关技术方面的培训

由于农户缺乏对于农技的整体了解,因此,农技推广中心应当派送专业的农技推广技术人员到当地的种植基地辅导农户进行种植。农技人员必须拥有当地种植的实践经验,结合当地的种植情况,帮助农户解决一些种植和技术的问题。对农户进行技术方面的培训,主要是讲述分析当地的情况和技术使用方法和适应程度,可以让农户在种植过程更加快速地找到种植的技巧。还要给农户提供后期的管理的培训,只要把握必要的技术,就能从整体上提高生产量,这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3.加大技术服务供应单位的服务力度

农技服务供应单位主要是服务农户的,并且对农户进行技术的指导。在农技服务供应单位需要设置技术服务单位、实践指导单位、农技知识宣传单位等,每一个单位负责不同的技术服务内容,从而帮助农户了解技术的实地应用和后期管理。技术服务单位的服务力度关系着农户种植的成果,在种植业日益发达的今天,更加需要完善技术服务单位的服务内容,形成完整的服务体系。技术服务单位需要统一服务管理的体系,让农户能够方便地享受农技的服务。多设置一些无偿的技术服务单位,支持我国种植业的发展。

总之,在农技推广视角下,必须了解农技对于农技的真正需求,让农户了解农技的重要性,并对农户进行必要的农技的培训,实时帮助农户解决必要的种植问题。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有利于促进种植业的发展,让农户在种植过程中了解到必要的技术,减少必要的农业损失。推广农技也是我国种植业发展的一种趋势。

参考文献

[1]黄武.农技推广视角下的农户技术需求透视――基于江苏省种植业农户的实证分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145―149.

农业种植技术知识篇(3)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2076

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作物病虫害应急防治的必需品,它为植保防灾减灾,保障粮食安全、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有效供应,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全州县近10a年农药用量730t,年防治挽回稻谷损失69659t、挽回蔬菜和经济作物损失15247t、挽回水果损失30763t。然而,近年来农药不科学、不合理使用,也带来一些诸如农业面源污染、杀伤天敌、破坏自然生态平衡、农产品质量安全、害虫抗药性增加、农业生产成本加大、药害事故等问题。绿色防控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避免农药残留超标,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是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措施之一,但优先使用生物农药或低毒低残留农药、对症下药和交替轮换用药、严格按安全间隔期用药等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技术难以全面推广。笔者结合多年农技推广和植保工作与全州县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情况,分析影响因素,提出相关建议。

1 科学使用农药的影响因素

1.1 村级没有了科技干部

村农科员是为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在村委会设立的工作岗位,20世纪90年代以前,各村委都设置有农科员,他们担负的主要工作职责:宣传普及农业科技知识,组织开展对农户的农技培训和技术指导;在县乡农业技术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积极组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负责本村农情、病虫害及灾情的监测、预报、防治等有关信息的采集和上报工作,同时协助做好防灾抗灾工作。1988年开始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级干部制度改革,每个村委会享受定额补贴的干部3~4人。农科员这个科技干部在村委会没有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从此断了层,广大农民群众的农业生产农事活动少了这最直接、最贴近的技术员,农业科技不能及时有效传递到农户,致使病虫防治等时间、季节性明显的农事活动很易错过最适期。

1.2 农业种植从业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科学用药意识与水平低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留守在农村的多为老(老年人)、弱(体弱者)、妇(带小孩的妇女)群体,劳动力严重不足,农业生产的重担落在留守的老、弱、妇群体身上。据调查,留守在农村从事稻田病虫防治施药人员妇女占20.2%,小学、初中文化的人数占81.3%,50岁以上人员占57.6%[1]。由于这群留守人文化程度不高,病虫防治知识显然不足、技术水平低,面对作物病虫害的频频发生,以及众多的农药品种,该如何防治、打什么农药、何时打、怎么打。根本就无所适从这种技术含量高、用工多、劳动强度大的病虫防治作业,没有根据病虫发生特点和规律科学施药防治,重治轻防,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药科学使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时常出现按习惯喷药、打保险药、打过头药的现象。再者常常因农药包装袋(瓶)小而包装上的标签和说明书字体较小,上了年纪的人根本看不清,难识别,导致不能做到用药精准,甚至用错药,出现药害或中毒事故。

1.3 农药经营者素质问题

全州县共有农药经营销售店(点)241家,多分布在各乡镇所在地和大的村屯。这众多的农药经营者素质参差不齐,普遍没有受过专门的农药知识培训,缺乏专业系统的农药使用知识。广大农户自主防治病虫害一般是根据农药销售人员推荐选择防治所需农药。据调查,农民要购买农药对稻田进行病虫害防治时,到农药销售店指明农药品种购买的约占25.1%;向经销商询问,防治某某病虫要买什么药,或该什么时候杀虫防病的约占74.9%[1],这时,受利益的驱使,经销商会推荐利润高的农药品种,为了能够短期见效或确保防效,并会加配1~2个农药,加大农药使用剂量,甚至防治各种病虫的农药都给配上,从而导致农药用量增加,造成超标。

1.4 专业种植户素质问题

近些年来,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业种植大户大量产生。大户种植面积大,但是施药防治病虫害的机械化程度不高,多采用背负式喷雾器喷雾,劳动强度大,人工费高,一次用药常是药多量大,以保药效期延长来减少施药防治次数;种植大户中设施种植户和特色产品种植户,为了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生产中频繁施用化学农药、盲目加大农药使用量,使病虫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增大了防治难度。

1.5 植保技术力量薄弱

全州县农业局系统共有农业技术人员220名,植保专业的技术人员18名,占8.18%,其中县级10名,18个乡镇农技推广站105名农业技术人员中植保专业技术人员仅8名,平均2.5个乡镇才有一名植保专业技术员,而科学使用农药技术性较高,难度较大,工作上难以适应要求,导致科学用药技术推广困难,并且乡镇农技推广站除站长外,普通技术人员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很少,知识老化,不利于植保新技术、新药剂、新器械的推广应用。

2 建议

农药科学施用技术的推广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因此,需要政府从政策上、资金上给予有力支持,调动推广应用积极性。在此前提下,必须完善推广体制,加强培训,发展专业防治服务。

2.1 健全完善推广体系

在村委设立科技干部,负责本村农技推广工作,指导广大农户科学防治病虫害。

2.2 强化技术培训,提升科学用药水平

加强对农户的培训,重点培训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和植保专业服务组织的技术骨干,提高化学防治技术水平,增强科学用药、安全施药意识,改变不合理用药,促进农药的高效安全使用;提高操作水平,推广新药剂、新器械,扩大示范效应。加强对农药经营销售者的培训,提高农药经营销售人员的系统农药知识和从业道德素养,以便在营业中指农户对症下药、精准用药,推广生物农药和低毒低残留农药;加强对乡镇农业技术人员的植保知识培训,更新知识,提高植保专业技能,增长指导科学防治技术,促进农药科学使用技术推广应用。

2.3 发展专业防治服务,推行统防统治

农业种植技术知识篇(4)

信息内容正面、积极、严谨、科学,具有专业性、科普性,贴近群众生产生活。文字控制在200~300字左右,不超过500字,语言风格尽量生活化、风趣。配上相关的图片说明,以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具体涵盖了如下内容:1)营养健康:与蔬菜、水果、大米等农作物营养价值、营养成分等相关的科普信息或蔬菜养生等。2)家庭园艺:主要介绍如何在家庭开展蔬菜、花卉、苗木等植物的种植,改善居家环境,如盆栽蔬菜、植物家庭种植技巧等。3)品种推介:向公众推介农作物新品种,包括新的特菜品种、本院育成的新品种等。4)植物科普:主要介绍植物特征特性、植物生理、植物营养、生物学等方面的科普知识。

(二)组建一支微信创作团队

本院组建了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要力量的微信创作团队。本院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0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73%,他们主要从事蔬菜、水稻、特用玉米等优良蔬菜品种的选育、引进及栽培技术研究,植物病虫害防治研究,优质香蕉苗、热带水草组织培养快速繁育技术研究,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农业环境与农产品检测等工作。制定了激励措施,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撰写微信稿件,使广州市农科院微信公众平台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二、应用成效

广州市农科院微信公众平台创建一年多来,紧紧围绕“农业科技让生活更美好”这一服务理念,发送微信200多条。点击量达15万次,社会各界反映良好,尤其得到了广大市民的赞赏,微信内容体现了如下特点:1)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科普性。如早稻米和晚稻米的区别,哪种鲜食玉米好?,辣椒叶的妙用,广州蔬食记之泮塘五秀,大米的抛光处理等,选种子要“三看”,说辣;情人节收月季,你女朋友同意吗?;植物之间的友谊;远离黄曲霉素等;2)解疑析惑,对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实用性强,尤其是关系到食品安全、营养健康的知识,解除了人们的疑虑,让老百姓吃得科学、吃得放心。如:彩色鲜食玉米是转基因玉米吗?家中的大米如何保存?大蒜有保健作用你知道吗?谁影响了种子发芽?为何现在的胡萝卜暨直又靓?常吃南瓜好处多;天天吃水果有益脑与心;植物萎蔫的原因分析和挽救;盆栽植物为什么生长这么慢?霜打蔬菜分外甜;西红柿是蔬菜还是水果;为何宁夏菜心如此受欢迎?;香蕉种子在哪里,它是怎么繁殖的?;为什么很少黑色的花?;水生植物的根为何不腐烂?;有虫眼的蔬菜安全吗?等。3)根据季节变化,及时推介与百姓日常生活相关的知识,推介特色蔬菜,内容鲜活,具有较强的时令性。如:广州春天良蔬之———韭菜(枸杞叶、香花菜、荞头、艾);雨前春芽嫩如丝等;夏有秋葵当美味,健康又开胃;广州盛夏叶菜;中秋尝月饼,蔬菜来消脂;食花润燥好时节等。提醒人们时令蔬菜正当时。4)及时推介新品种及农业科技新动态,让人们及时了解蔬菜新品种及农业科技新信息。如岭南第一蔬———菜心;似花似菜的西兰苔;会结冰的蔬菜;五菜之冬寒菜;特色甘蓝类蔬菜;樱桃小萝卜,色艳又美丽;芳香蔬菜进社区;2014年广州市蔬菜新品种展示推广会等。5)介绍都市人家庭种菜的技术,为都市人在自家阳台或房前屋院种植蔬菜提供指导。如板栗南瓜家庭种植技术,家庭种植施肥原则,家庭种菜,家庭阳台蔬菜品种选择,紫苏家庭种植技巧,盆栽蔬菜点缀生活等。

三、结论

1)应用微信传播农业科技知识,体现了现代通讯技术与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动动手指,便可获得农业科技知识,改进了农业科学技术传播手段,扩大了现代农业科技服务对象,提高了现代农业科技推广的效率,丰富了现代都市农业的内函。2)微信公众平台,为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展示个人才华的平台,也是他们将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具体行动舞台。3)微信内容主要是传播科学知识,正面、健康、充满正能量,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体现了农业科研的公益性质。

四、问题与建议

(一)存在问题

微信在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农业科学知识传播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现在手机已普遍进入广大农村的寻常百姓家,但是由于思想认识或经费投入等方面的原因,在“三农”工作方面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农业种植技术知识篇(5)

中图分类号:F32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107

农业推广是一项旨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农村咨询服务的工作,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培养农村新型技术,全面的促进农民更好的提升农产效率,因此,可以通过农业推广能够更好的培养新型农民,建设新型农村产业,从而实现繁荣农村社会的最终目标。而在现阶段的农业种植业的发展进程中,农业推广人员更加应当通过一系列相关的方法来培养教育农民,从而使得他们能够增加知识,提升技能,全面的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进而有效的培育新型农民,进而有效的繁荣农村社会的最终目标。

1 农业推广的概念

在我国的不同地区由于其自身的差异,使得其农业发展的趋势也呈现各种状态,这样也使得农业技术推广的形式和内容方法都呈现不同的形式,而就农民自身而言,可以通过改变农民自身的知识储备以及各种技能的逐渐的转变来促进整个农村社会的发展进步,因此,在现阶段的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可以通过改变农民的传统意识来提升农业技术的操作技术。

而在现实中的农业推广过程中,由于个人对社会影响的不同,农业推广人员应当充分的以达到个人的发展水平为目的。与此同时,农业推广人员应当积极的促进合作,以此来改善农村的整体情况,并且务求能够获得良好的社会性的有效成果。进而有效的建设新型农村。

2 农业推广与农业种植业的关系

在早期的农业推广中,其目的在于有效的促进农业发展的目标,而现阶段的农业推广工作已经出现了变化,现阶段的我国的大部分的农业推广工作包括了农村发展、农村教育以及咨询服务等,而现阶段的农业推广工作已经对农业、种植业以及农民有了一定的指导性的意义。

农业技术推广不仅是现代化农村发展与农业种植业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的重要结构,同时也是推动以教育为最终目的的农村发展的核心力量,由此可知,农业推广连同农村发展,以及农业种植业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相应的,由此可知,农业推广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极为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推广在农业种植业发展问题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进行水稻种植中,可以通过统一品种、统一育秧培育多产壮秧、统一密度、统一测土培肥等相关的农业技术手段以及规范化的程序来提升水稻的产量。

3 农业推广的主导作用

农业推广是农村发展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农业推广能够更好的实现培育新型农民,建设新型农村产业,从而更好的实现繁荣农村社会的最终目标。在现阶段的农业种植业问题上,在进行农村综合发展的基础上,其最终的目标在于能够更好的实现普遍的社会福利,因此,这样需要整个农村发展工作达到一体化,其各项制度也应当保障一体化,使得每一位农民都能够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以此来全面的提升农民的认知能力,充分的认识到农村成果由他们制造,农村的成果由他们共享。而在某种程度上,农业推广工作正是促进农民获取创新的新型知识的机会,只要在农业推广之后,每一个人都充分真正的了解了农村发展的现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农村发展的普遍性的社会福利,农业推广工作在农村发展以及农业种植业发展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农业技术推广中,诸如反季节蔬菜的种植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业生产的“忙闲个半年”的情况,让农民在劳动强度降低的情况下,一年到头都有事可以做。

4 结 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深入推进,人们越发重视科学技术。正所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人则是生产力的第一位的要素,为了更好的发展农业,这就更加离不开农业技术推广,其是提升农业生产的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所谓的农业推广,是一项旨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农村咨询服务的工作,更是农村发展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农业推广能够更好的实现农村建设的目标,并且能够更好的实现繁荣农村社会的最终目标。为此,务必更好的解决农业推广如何更加有效的发挥作用。农业推广工作其本身在于传播知识,培养农民的团队以及组织能力,更好的提升农村人口素质,全面的推动农业技术,对推动农业种植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以此来达到繁荣农村社会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农业种植技术知识篇(6)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培育出40多种优良作物和5000多个新品种和新组合,使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在全国范围更换5~6次,每次更换一般都增产10%以上[1]。在一系列增产要素中,新品种发挥了30%~35%的作用并使新品种的品质和抗逆性大为改观,对解决我国近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以及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受农业生产自身特点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以及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特别是对农业知识产权保护起步较晚,广大涉农企业知识产权意识相对淡薄,特别是植物新品种和生物技术成果保护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剧, 涉农企业要在激烈竞争的国内.国际市场中生存发展,必须加强产权意识及其保护。

一.涉农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

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包括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农业专利技术的保护、农业产品商标权保护、地理标志权保护、商业秘密权保护等,这已被理论界所认同[2]。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重点领域是植物新品种权保护。植物新品种保护是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另一重要保护对象之一。虽然我国《专利法》规定,对动物和植物品种不授予专利权,但对培育动植物新品种的新方法只要符合专利法规定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条件,就可以通过申请程序获得专利权。专利是知识产权中最重要的一种。涉农企业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有关育种方法、生产工艺、高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肥料、药剂、农机具以及栽培技术、养殖技术、农业节水技术、酿酒技术等申请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农业生物技术专利保护中,微生物专用菌种的保护是其重要内容之一。专利法实施细则中明确规定:涉及新的微生物、微生物学方法或者其产品,而且使用的微生物是公众不能得到的,可以申请专利权。商标专用权是国家主管机关依法授予的权利,商标是产品在流通领域中的标志,是产品质量和企业信誉的标记。涉农企业可以通过注册商标将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与其他企业的商品或服务加以区别。地理标记是指一种商品在一个地区或地点所生产的原产产品的标记,而该产品的某种质量、声誉或者其他特性在本质上取决于其产地,表现为在特定地域出产、制造的具有特定品质(包括特定的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的产品,是一种重要的知识产权。地理标记主要涉及农产品,每一个原产地保护产品都沉淀着几百年甚至是几千年的文化。商业秘密是对专利保护的重要补充,对于不愿意申请专利(不愿意公开)、不影响专利充分公开的核心技术以及其他不符合专利保护而又符合商业秘密构成要件的发明等都可以作为商业秘密加以保护。

上述几种知识产权保护的方式是相辅相成的,涉农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可充分利用我国幅员辽阔、农副产品种类繁多、地方特色浓郁的特点,运用知识产权战略,多种方式立体地对自己的产品、经营活动进行保护。

二.涉农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问题

涉农企业是农业科学与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也是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薄弱环节。据研究,涉农企业的农业科技成果及农业知识产权流失和损失较为严重的,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和农业知识产权通过学术交流、体外转让等渠道流失。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主要依靠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法律来实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农业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改革及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显著成绩。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专利、商标、版权为三大支柱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框架,主要有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但同世贸组织所确立的管理体制框架、农业产业运作的国际经济环境变动等要求相比,我国涉农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面临严峻挑战。涉农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

(一)涉农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

我国是实行知识产权制度较晚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作用没有充分的认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战略意义缺乏足够的重视。历年来,我国涉农企业科技将重点放在科研开发、技术应用和推广科技成果上, 忽略了长期存在的自有资源的挖掘、利用和保护,这些资源包括基因资源、地理标志、原产地名称等等。我国涉农企业的植物新品种权申请数量少,国内有7500多家农作物种子企业,而近四年来向国内申请的品种权仅有千件左右,平均8个单位一件,向外国申请的更是寥寥无几。据初步统计,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实施四年多来,经省级以上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约5000个,而提出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的新品种数量不足1000件[3]。

(二)申请涉农知识产权保护的构成不合理

涉农企业申请的农业保护及授权数量少,品种构成也不合理。从申请数量上看,尽管每年申请的数量都在不断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从构成上来看,品种分布很不均匀,申请植物新品种权的农作物主要是玉米、水稻、小麦等大田作物,占到了申请总量的90%以上,其他农产品申请数量较少,甚至是空白[4]。我国幅员辽阔,地理和气候多样,再加上某些地方上千年的传统耕作、制作工艺,可以享有原产地保护的涉农产品也是十分丰富的,但涉农企业对地理标志权保护极少。

(三)申请涉农知识产权保护的覆盖面不足

通过自主创新取得与掌握品种权是涉农企业保护种质资源的重要的方式。我国是八大作物起源中心之一,生物遗传资源非常丰富,随着我国农业经济对外开放及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日益扩大,外国企业到我国申请品种权将后迅速增加,特别是一些种业跨国公司,依靠其先进技术优势,不但将其某个具有现实及潜在经济价值的植物新品种在该国申请品种权,还将某些发展中国家的优良品种在这些国家申请并取得属于他们自己的品种权。因此,必须扩大植物新品种保护的覆盖面,使我国的植种质资源通过品种保护“留住”,而不是“流失”。

三、我国涉农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对策和建议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产权作为参与国内外竞争的有力武器,越来越成为广大涉农企业必须关心的问题。涉农企业的任务是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出能力,充分有效运用现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加强农业高新技术领域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研究,有效地保护自己的科研成果。

(一)运用专利法有效保护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

涉农企业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对自身的研究成果进行必要的审查,及时申请专利。可申请专利的农业科技成果主要有:农机具和渔具的发明与改进,可申请实用新型专利;肥料和饲料新配方,农药和兽药组合物,食品、饮料和调味品的加工技术,可申请发明专利;新的微生物菌种及产品可申请发明专利;动植物育种的新方法可申请发明专利。对现有发明创造成果公开之前及时申请专利保护 。涉农企业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重成果、轻专利”的做法,对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发明创造,要先申请专利保护,然后再发表论文和进行成果鉴定,以免丧失新颖性,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二)利用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保护育种成果。

我国是具有生物多样性优势的国家,基因资源都十分丰富。基因资源既包括研究开发的技术成果,如转基因技术、植物新品种,也包括我国独有的自然基因和特有生物品种。尤为重要的是基因资源的丧失是不可逆转的,因此,涉农企业一方面要保护研究开发的,另一方面要保护现有资源,防止廉价和无偿的资源付出。对具备授权条件的基因资源, 动植物新品种及时申请保护 。

(三)利用商标法保护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

农业科研成果以产品形式投放市场的,应及时办理商标注册手续。注册商标相当于给农业科研成果上了双保险。农业品种有了注册商标,并同时申请了包装外观设计的专利,可有效防止假冒种子上市。 无形的农产品商标资产最容易被忽视。保护农产品商标会给企业带来经济价值、信誉价值和无形资产。只有创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农产品,才能在世界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注册农产品商标应采取以下策略:一是企业一旦有了产品标识一定要及时进行申请注册;二是注册防御商标,构筑一道强有力的防假冒商标保护网;三是对其商标价值及时进行评估,将无形资产有形化。

(四)利用合同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科研成果。

涉农企业在合作研究、成果开发转让等活动中要签订保护知识产权合同协议书,以防发生知识产权纠纷或造成知识产权流失。对科技档案、阶段性研究成果、非专利技术等具有商业价值的科研成果均应视为单位的商业秘密,主要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予以保护。对地理标志与原产地名称申请专利保护 。将原产地名称(地理标志)明确纳入法律保护的范围,既可以充分利用我国已经形成的众多的名优特产,像法国香槟一样,创建本国自己的世界品牌,又可以突破当今世界经济强国所构筑的贸易壁垒,从而提高中国原产地产品特别是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五).加强农业高新技术领域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研究。

当今世界农业新技术革命发展迅猛,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化控技术等为代表的农业高新技术,正在向现代农业渗透和扩散。目前,一大批现代优良品种的育成与扩散、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农业灌溉科技的发展、动植物保护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农业机械化以及近期迅速发展起来的(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充分显示了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主导地位和决定性作用。为了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涉农企业应注意跟踪和研究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及其相关制度,加强与国际知识产权组织和国家知识产权机构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提高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五.结论

我国农业在基因工程、超级稻、抗虫棉、疫苗工程、农作物育种、生物农药研制优质水稻产业、各类畜牧业、水产养殖业、优质果品业、精细蔬菜业、花卉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等的发展等方面,已取得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如果涉农企业不对这些农业技术成果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就会使这些对我国农产品发展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被外国或外国涉农企业无偿利用,影响涉农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对农业生产和国际贸易造成巨大损失。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环境,我国涉农企业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要在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上下功夫,必须迅速提高掌握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和水平,以适应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形势的要求。涉农企业只有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知识产权来参与市场竞争,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朱玉春:加强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J]。宏观经济研究,2004/03

农业种植技术知识篇(7)

中图分类号:F32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134

引 言

农业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空气、土壤、肥料等,这些因素给农业种植结构带来很大的影响,只有使用先进的管理理念,运用先进的种植结构模式,才可以促进我国农业快速发展[1]。

1 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已经基本满足国内的需求,但主要还存在2个方面的问题:我国农业收入较低;受到城市工业化脚步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存在不足。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对于我国年轻人,由于受到外界很多因素的诱惑,很少有人专业的种植农业,导致很多地区,土地闲置,我国农业规模化经济还存在不足,农业机械化竞争力低等,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农业产业的发展。

2 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还存在着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不科学合理的使用土壤,大量的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在种植过程被使用,这就给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因大量农药的使用而出现板结的现象,造成农作物容易出现营养缺失;由于肥料的过多使用,给生态环境的多样化带来严重的破坏,还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目前,我国农药使用数量正在逐渐增加,这就造成在一些农作物检查中发现农药残留,化肥也造成了一定的边际负效应。农药、化肥的使用,不仅给土壤造成一定的污染破坏,还给周围的水体带来破坏,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病虫害增加,进而出现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如开展绿色无公害产品,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尽量少使用或者不使用农药、化肥。这样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质量,还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我国农业持续发展。

3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我国农业种植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给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要提出一种适合我国农业发展的新的模式就十分必要。如可以发展有机农业,主要是指,在农业种植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农药、肥料等,在无污染的环境中种植,其次,还要进行实时监控,严格把控农产品的质量,还要注意使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种植技术,有效改善土壤质量。在农作物种植时,要根据农作物种类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土壤湿度,在此基础上,有效利用植物内在的潜能。相关的研究人员还要把农作物种植结构考虑到实际种植当中,不断提高种植的方式,有效促进农作物的生长。科学种植,不断提高农民的专业技术,加强科学种植的宣传,从源头出发,提高农作物的生长空间,从而提高农作物的质量,促进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4 依靠先进栽培技术,调整农作物种植

4.1 使用良种良法配套措施

有些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上还存在着一定问题,不重视农作物结构对其产量的影响,只是通过提高种植面积和密度来提高产量,这些方法不合理、不科学,同样产量也不会得到提高,因此,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利用先进的管理技术,从土壤、肥料、植物营养等方面做出调整。利用农作物自身的优势潜能,重视标准化生产,从源头提高农作物产量。

4.2 提高防御自然灾害能力

提高农作物防御自然灾害能力是提高农业产量的重要措施,也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降低农业损失。国家应该重视农作物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比如,在一些地区,由于缺少降水等,造成农作物缺水,从而降低产量,国家可以通过节水节能措施,提高农业灌溉举措,针对一些地区缺少的现象,要修建水利工程,从而提高农业的应对能力,有利于促进农作物正常生长,提高农业产量。

4.3 提高农民专业知识

农民作为种植业的主要群体,其思维意识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因此,国家应该重视对农民的专业知识传播的重视程度,农业专家可以深入到田间,现场传授农民种植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农民对知识的掌握。农民要从自身做起,积极主动的学习农业知识,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等渠道,了解农业种植技术,优化种植结构,从而提高农业产量,促进农业发展。

5 结 语

农业种植技术知识篇(8)

(一)培训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通过16年来共23期“云南省农村致富女能手种植、养殖骨干培训班”的培训实践,主办单位在培训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深入农村地区了解农村女性农民的实际需要,不断丰富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法,提高培训层次,满足农村女性农民多样化的需求。不仅提供种养殖技能培训,还增加了农产品营销、现代企业管理、创业技能等培训内容;培训方法方面,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与实地考察、实际技能培训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培训质量。

(二)提高了农村女性农民的学习意识

通过多年来云南农村致富女能手培训教育实践,累计培训来自云南省16个州(市)的农村女能手2299名。培训不仅仅教给她们种植、养殖的技能,经营管理方法、创业技能等,更重要的是让她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她们的技能,增长专业知识,更能将她们的知识和技能转化成财富,这些来自各个州(市)的致富女能手回到当地,她们的亲身经历影响着更多的女性农民,认识到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较大地提高了农村女性农民的学习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希望能通过不断地学习,提升自身素质,将知识和技能转化成财富。

(三)提高了农村女性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虽然云南省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是目前云南农村女性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年轻女性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女性大多数都愿意留在城市工作,很少返回农村,造成了农村女性农民的学历较低,整体素质不高。近5年来,参加云南农村致富女能手培训的种养殖女能手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了总人数的71%,具有大学本科文化的仅占0?7%。可见,农村女性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急需提高她们的科学文化水平,才能适应当前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通过近年来云南农村致富女能手培训教育实践,让来自16个州(市)的种养殖女能手参加培训,并将各自所学带回家乡,带动当地的女性农民一起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并通过培养她们主动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云南农村女性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四)提高了农村女性农民的创业能力

农村女性农民由于长期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与外界接触较少,更加缺乏经营管理知识,往往不具备创业能力。通过近年来云南农村致富女能手培训教育实践,不仅提高了她们的科学文化水平,更重要的是开阔了她们的眼界,提供参观考察成功的农业生产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机会,使农村女性农民不仅学习了企业经营管理的知识,还能借鉴成功企业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培训学习,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女性农民的创业能力。

二、农村致富女能手培训在促进云南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一)农村致富女能手培训促进了农村生产的发展

通过多年云南农村致富女能手培训教育实践,培养了来自各个州(市)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种植、养殖女能手,提升了她们的科技文化素质,并带动了各个地区的农村生产发展。如培训班学员王世菊,她在培训班学习了新的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回到家乡后成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引进了新的蔬菜品种,并对当地农户进行宣传,介绍最新的种植技术,已有150多户当地农户加入了蔬菜专业合作社,采用新的种植技术,建立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目前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433hm2,并修建冷库和蔬菜加工工厂,有效地带动了当地农村生产发展。

(二)农村致富女能手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农民收入

通过多年云南农村致富女能手培训教育实践,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村生产发展,也有效地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云南各个州(市)的种养殖女能手,通过培训学习种植、养殖的先进技术、了解前沿的知识、学会经营管理和营销策略,她们回到家乡后成为懂生产、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女性农民,带领当地农民生产致富,发挥着她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如培训班学员陈玉琼,通过培训,提高了养殖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在她所在的村,带动842户村民加入专业技术协会,创办养鸡场,当地村民协会会员共存栏蛋鸡10?2万只,专业技术协会还定期为农户提供养殖培训,累计培训人员1880余人次,由于技术先进,生产出的无公害鸡蛋供不应求,大大地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带领他们逐渐实现“生活富裕”的目标。

(三)农村致富女能手培训有利于优化农村环境、促进乡村文明和管理民主

云南农村致富女能手培训的教育实践,提高了农村女性农民的整体素质,在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村环境得到改善,由于村民素质的提升,乡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农村管理也更加民主。如培训班学员杨君芹,由于她所在的村社,田地全被征用,许多农村妇女无所事事,面对这样的情形,杨君芹决定将自己所学的农业知识和经营理念传授给她们,并充分利用当地自然优势,因地制宜,带动村民种植高原特色农作物,并寻求当时农业科技部门的帮助,不断学习新的种植技术和农产品加工技术,成立了一个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公司,带动村民共同致富。许多村民都参加到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的工作中,改变了以往无所事事的局面,由于公司定期组织相关的培训和集体活动,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在农业企业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也更加重视生态的保护,生产也更加规范,大大改善了农村的环境条件,随着村民们文化生活越来越封面,综合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农村管理也更加民主。

农业种植技术知识篇(9)

油菜生产现状分析

在油菜种植品种的选择上,受访户都选用了由农技部门推广的抗寒、生育期短、高产的优良杂交春油菜青杂4号等当地主推品种。种植方式上,大部分农户应用农机部门推广的旱作沟播技术,但也有部分农户由于农机具数量少,跟不上春播的需求,依然采用人工撒播,致使作物田间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后期倒伏严重、产量不高。病、虫危害是影响油菜生长和产量的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尤其在农药使用上,由于农民难以判别农药的真假,加之科技知识欠缺和思想上的不重视,未深入了解农药的特性和使用方法,用药技术缺陷很大,油菜病、虫危害严重,导致油菜大幅度减产。在肥料使用上,农户尚不清楚土壤的肥力,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不多,大都依靠自己的种植经验进行施肥。人工收获费工费力、产量损失严重,目前运用的小麦收获机不适于进行油菜收获,油菜机械化收获技术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农产品销售,主要依靠小商小贩到家门口收购。调研分析发现,该村在油菜产业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户之间油菜产量高低明显,收入差异大。据农户反映,2011年全村平均油菜产量在1500~3150kg/hm2,最高的单产达4275kg/hm2;二是对油菜生产规范化种植技术掌握不精,粗放管理;三是油菜收获新技术、新机具推广的力度不够;四是对油菜产业发展趋向不了解,对自己生产的油菜品质认识不清,缺乏品牌意识。

油菜产业科技服务满意度评价分析

接受访谈的农民对发展油菜生产中优良品种的示范推广、农资供应、油菜机械化种植技术应用的满意度最高,对农技人员服务程度较满意,对油菜病虫害防治、农业技术信息、合作社带动等方面满意度低。农民反映最强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油菜的病虫害防治需要科技人员适时进行田间技术指导;二是增加油菜机械化种植、收获机械的数量;三是在农技、农资服务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四是培养农产品经纪人,拓宽油菜籽销售渠道,提高油菜销售价格。

农民接受科技知识培训状况分析

农业种植技术知识篇(10)

科学技术对人类发展所起的进步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人们对生物技术与植物新品种的期望与我们面对的现实迫使我们再次思考科学技术“双刃剑”及其法律规制问题。生物技术将为最终解决食物、能源、资源、环境等影响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充分发挥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积极作用,对加速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性转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生物技术在诸多方面异于传统技术,让传统法律制度备感为难。强化抑或淡化生物技术领域的发现与发明颇具争议;尤其是转基因农产品的商业化生产。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争论最初只涉及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问题,后来又蔓延到了社会、政治和伦理等领域,并由此引发出了一系列相关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以至于许多国家纷纷修改现有的规章、法规,或进行政策的相应调整,甚至重新立法,以迎接新技术带来的挑战。由技术创新而引发的市场失灵,以及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等经济和社会问题,给技术创新蒙上了一层浓浓的阴霾。至此。迫切需要政府履行其经济和社会管理的职能。总之,世界各国一方面强化农业生物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另一方面加强农业生物技术的管制,各国开始针对农业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的安全性管制。形成了保护与管制并存的农业生物技术立法局面,这对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立法有着重要的启发。

1 生物技术的内涵

生物技术是匈牙利工程师Karl Ereky于1917年提出的。近年来,各国对生物技术的内涵有了较统一的界定。美国商务部把生物技术定义为用生物体或者它们的细胞、亚细胞或者分子成分来生产产品或者修饰携带特定性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技术。包含基因重组技术、分子生物学和其他领域发展出来的治疗疾病的方法、动物和植物驯化技术、发酵技术、生物信息学技术等。日本特许厅也有类似的生物技术定义,不仅包括发酵、杂交在内的老生物技术,还包括基因工程为代表的新生物技术。

在农业领域运用的生物技术被称为“农业生物技术”,是农业科学与生物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综合性边缘科学。现代农业生物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以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为主的生物技术,通过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基因进行操作,打破物种间遗传物质转移交换的天然屏障,定向地改变生物的某些性状。主要限于植物新品种、转基因农作物两大领域。吴汉东教授把农业生物技术直接集中在转基因动植物领域,认为“农业生物技术很长时间以来重点研究开发的是转基因动物和植物”。

2 欧美立法经验

2.1 欧盟农业生物技术立法经验

2.1.1 植物新品种

20世纪50年代,荷兰和德国先后建立了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并促进《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形成,在世界范围内肯定给予植物新品种育种者以知识产权保护;植物育种技术进步迫使公约不断修改。1978年修改的文本规定联盟各成员国可通过授予专门保护权利或专利权,承认本公约规定的育种者的权利。1991年的文本对成员采用何种方式以及以一种或两种方法保护植物品种未作任何规定,实际上为用专利方式或同时兼用专门方式保护发了“通行证”。其保护水平接近专利方式,进一步强化保护商业育种者利益,对于农民权利加以限制,植物育种发达国家力推的UPOV方式。保护水准更高。

以欧盟为代表的国家力推将知识产权保护纳入世界贸易体系,形成“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对成员国知识产权保护设立最低保护标准,如果达不到该标准,将受到贸易制裁。协定第27条第3项(b)规定:WTO成员国应当以专利或有效的专门制度,或两种制度结合,给植物新品种提供有效保护。

2.1.2 转基因技术

欧盟对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规制可追溯到1990年的关于转基因微生物的封闭利用的第90/219/EEC号指令。其后,颁布了系列关于转基因生物环境释放、食品零售商必须在标签上标明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对具有高度风险的生物技术产品应禁止其进行市场开发、其他转基因产品的运输和销售要使用专门的包装和标志、关于含有转基因成分的添加剂和调味剂的食品和食品成分、对转基因产品的上市后强制性监测和风险管理等问题的规定。

欧盟在转基因方面的立法具有3个特点:管理机构多重化、管理态度严格化、管理模式纵深化。

2.2 美国农业生物技术立法经验

2.2.1 植物新品种

美国1790年的《专利法》认为生命形式的生物体是自然界的产物,属于“发现物”之列而不授予专利。1930年的《植物专利法》。打破了植物繁殖者和工业发明者之间的藩篱,扩充了专利物质的定义。是第一个以专利形式保护植物新品种权的。虽然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农业品种主要通过有性繁殖获得。但在刺激农业新品种的创新和发展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美国农业发展政策的分水岭。

随着农业科技的深化发展,美国受到欧共体和日本等影响,颁布了《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对以有性繁殖方法培育的植物新品种、野生植物、自然生长的植物和其他植物品种进行保护,并由美国农业部植物品种保护办公室负责审查。反映了对于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社会需求,顺应了全球对于植物新品种的立法潮流,体现了“阳光之下的任何人造之物都可以获得专利”的哲学理念,形成了专利法保护和专门法保护植物新品种的双重格局。

2.2.2 转基因产品

美国是最早展开生物技术安全研究和立法的国家。1976年美国颁布了《重组DNA分子研究总则》,1986年又颁布了《生物技术管理协调框架》。转基因农作物安全是生物安全的重要课题之一。迄今为止,美国尚未针对转基因农作物安全进行专门立法,只是在2002年5月,《转基因农作物和动物农民保护法案》、《转基因食品知情权法案》、《转基因生物责任法案》被提交国会讨论,内容涉及可能因转基因种子、植物在经济上受到危害的农民提供保护,标识制度,针对转基因生物造成的损害确定相应的责任。

美国在转基因方面的立法也具有3个特点:管理机构多重化、管理态度宽松化、管理模式水平化。

3 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保护现状

3.1 我国植物新品种的保护现状

根据《专利法》第25条,不论是用传统的生物学方法培育的植物新品种,还是通过基因工程的DNA重组技术或现代杂交技术得到的转基因新植物,都不给予专利保护。只保护育种方法,但育种方法却很难得到有效保护,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这些杂交制种方法即使获得了专利权,专利权人还是担心一旦出售父母本,别人很容易利用父母本去繁殖销售种子,而人民法院甚至包括专利权人很难判断他人繁殖销售的种子就是依专利方法生产的。尽管修改后的专利法规定,方法专利可延伸到依该方法直接制得的产品,但对植物品种来说,仍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对于杂交种。他人可以只用专利权人培育出的亲本与其它亲本生产杂交种,而不一定非要按照方法专利所保护的生产技术去操作,从而达到既不侵权,又可无偿使用他人成果的目的”。只是对于符合条件的植物新品种,植物育种者可以通过《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进行保护,取得植物新品种权。这种保护方式降低了植物新品种的保护门槛,与欧美等国的保护力度存在差距。

3.2 农业转基因技术规制立法现状

随着人们对转基因作物的关注和重视。有关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专门立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法规。以促进中国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保障人体健康和动植物、微生物安全,推动技术创新。“这些立法从适用范围、主管机关和协调机制、安全评价制度、安全措施制度、标识制度、报告制度、许可制度、资料存档制度、监督检查制度、应急处理制度、法律责任制度等方面,就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做出了规定”。标志着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逐步进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我国在农业转基因立法上具有如下特点。

3.2.1 法律、法规方面

①立法层级低,停留在行政法规、规章的层面上。效力远远低于法律,影响了执法力度,影响了其功能的发挥。②我国还缺乏一部全面、专门、完整的生物安全方面的法律。

3.2.2 管理方面

①管理制度不完善。综合性专门立法的缺乏反应到管理制度上,出现了诸如我国的转基因食品多头管理,部门之间的法律法规存在冲突的现象。②转基因植物生物安全评价体系滞后。管理法规运作机制薄弱。③必要内容欠缺。“例如,《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规定的转基因食品仅包括转基因农产品的直接加工食品,但不包括使用转基因生物原料加工的食品。该《条例》中没有规定对这类食品应当如何管理。此外,法律责任规定的缺失也屡见不鲜”。

4 建 议

4.1 顺应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立法趋势

关于植物新品种的立法保护模式,既有单轨制的专门立法保护,又有双轨制的保护模式,UPOV的双重保护正在成为一种趋势。伴随着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稳步发展,与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接轨成为不二选择,早在2000年修订专利法时就有学者提倡应当对植物新品种进行专利保护。

4.2 有选择性的双轨制保护模式

西方国家对植物新品种的保护模式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单轨制,即采用专门法进行保护;另一种是双轨制,即专利法+专门法进行保护,我国目前采用的是专门法的单轨制模式,可以有选择性地采用双轨制保护模式,把部分植物新品种专利列入专利法,拓宽专利权的保护范围。

4.3 建立健全的转基因产品法律法规体系

上一篇: 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下一篇: 人们对双减政策的看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