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时间:2024-02-18 14:36:31

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篇(1)

海德格尔说:“人应当诗意地栖居。”当飞鸟翱翔于天际,当鲜花盛开于大地,当人们脸上绽放出微笑,诗意便开始在生活当中流淌。人应当诗意地生活。然而,在行政管理日趋民主化、社会建设不断法制化、大众言论愈发自由化的当今社会,人们在享受物质充盈与制度民主的同时亦遭遇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正如马尔库塞所言,当技术理性融入制度化建设,整个社会都呈现出一种“单向度”的特点:人们对物质的满足遮蔽了其精神上的需求,人的劳动异化成一种“外在的劳动”。即便是拥有高学历的在校研究生也不例外,受工具理性的驱使,毕业季研究生对成功的渴望与就业的焦虑和迷茫,使得一部分研究生倍感存在意义感的缺失与生命的孤独,这种心理的困境也是近年来高校研究生自杀或他杀案件的一个极大的诱因。关注毕业季研究生的生存困境及心理境遇并对其进行适当的生命教育,对于研究生健康成人成才、稳步踏入社会将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毕业季研究生的生存困境与心理境遇分析

目前,北京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的一项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北京市研究生毕业人数达7.9万,较2013年增加7千余人,创历史新高。随着近年来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那么,在压力面前,毕业季研究生的心境及表现又是怎样的呢?

在访谈中,曾有同学告诉我说,求职的挫败感使他一度自责,怀疑自己,焦虑,迷茫,觉得对不起家人。也有同学说,读研比工作压力更大,经常失眠,精神状态很不好等。

综上所述,顺利毕业、就业是毕业季研究生普遍焦虑的一个问题。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焦虑是证明人存在的最根本的方式,而且焦虑是不可避免的。焦虑来自对生存困境的抗争。”他告诫我们要直面焦虑,勇于承担,实现自我本真的存在,而不能一味地逃避,逃避焦虑就等于逃避自由。然而,面对扑面而来的学业压力与就业压力,总有一部分学生不能理性面对困难与挫折,而选择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在花样的年华让生命之花过早凋谢是每个社会人都不愿意看到的,然而现象背后反映的总是本质,死亡在带给我们伤痛之余更多给予我们的是警醒、是反思。

二、毕业季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及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我国的高校教育体制也在不断调整。表现为高校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由原来的国家统包分配向毕业生自主择业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会原因

首先,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近年来我国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始终保持在2400万人次以上,而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却只有1200万人左右,供大于求的缺口几近一半,大批农业人口向非农领域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概率。此外,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自发性和滞后性,市场在调节资源配置方面存在很大的弊端,而国家又缺乏有力的政策导向,一度造成了就业岗位的结构性失衡。从区域结构上看,许多研究生毕业后根本不会选择回到偏远农村及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去奉献,而是“一窝蜂”地涌向中东部相对较发达的沿海城市,这样就造成了贫困地区高素质人才稀缺,而发达地区人才扎堆却无法有效配置的怪象;从产业结构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目前我国主要大力发展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新型产业,需要的是高精专人才,而大多数毕业生主要是应用型人才。这样就从源头上造成了一种供给与需求的断层。

(二)学校原因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走过了异常曲折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百废待兴的教育事业得以恢复,但教育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未能相得益彰;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老式的“灌输式”教学法,而不善于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在教学目标上,一味强调高分、高升学率,而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致使好多高材生就业时出现了“高分低能”的尴尬现象;在教学内容上,高校专业的设置和扩招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相脱节。比如,2010年度大学生就业能力排行榜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应届大学生最难就业的十个专业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英语、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而这十个专业竟是我国考生报考最热门的专业。难就业使好多毕业生无奈奔向了考研的大军,虽然暂时缓解了这部分人的就业危机,但等到他们毕业时,危机又卷土重来。就业难始终成为他们走向社会的难题。

(三)个人原因

本科毕业时好多同学选择考研是想要未来就业时有一个高的起点和平台,步入研究生大门之后,课题的忙碌,学业的繁重,使好多同学还是像本科一样整日穿梭于图书馆、实验室埋头苦学,充实头脑,兼考各类证书。光阴飞逝,一眨眼已临近毕业,由于读研期间对就业形势和政策的极少关注,毕业时好多学生依旧感到前途迷茫。大部分研究生还存在一个很严重的心理误区,就是对自我估计过高,在毕业之际都希望能得到一份高薪、高职、自己又感兴趣的工作,然而往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经历了就业的挫折之后,面对学位论文的压力,焦虑、紧张感便萦绕心中,常常顾此失彼。对于那些不能合理规划自我人生职业生涯、坦然面对困难与挫折的毕业生来讲,往往容易采取不理智的行为来逃避问题。生命教育在此阶段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生命教育对毕业季研究生的意义

近年来,针对我国青少年群体中日益显现的道德滑坡、拜金主义、对生命的轻视、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价值取向,生命教育引起了国内不少学者的关注。对生命教育内涵的认识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较一致的观点是“生命教育是教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包括生理卫生健康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生命价值教育、挫折教育、死亡教育等内容。针对毕业季研究生普遍存在的求职压力大、内心焦虑、生命孤独、生活意义感缺失等茫然现状,适时地对其进行生命教育将具有很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有利于减少毕业季校园暴力事件和学生自杀、他杀现象的发生

意大利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主张生命发展的一切作为。”教育要回归生命的本真。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教育受知识本位、技术至上理念的影响,学校更多注重的是教给学生“何以为生”的本领,而忽视了对学生内心的关怀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毕业季研究生承担着比本科生更大的心理压力,基于大多数研究生在毕业时已到了适婚年龄,他们不仅要考虑如何毕业、如何就业的问题,更要为成家做准备。这三座大山压在一个几近而立之年却事业尚未起步的年轻人身上,焦虑、孤独也在情理之中。生命教育作为一种全人的教育,是新时代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教育从根本上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生命体验,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存在,注重对学生的精神教育、心灵教育和意义教育。针对毕业季研究生就业压力大而倍感生命孤独、生命意义感缺失的状况,高校辅导员、导师作为与学生接触最频繁的人,应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的心理、思想动态及其求职意向和求职进度,并给予指导和帮助,及时排解学生存在的思想和情感困惑。研究生处、各学院也可开展生命教育专题讲座,请一些人生阅历丰富的老师、企业家、名人向学生做一些就业心理和就业技能方面的指导,从精神上激励学生自信、从容地去面对挑战、迎接新生活。也可以通过直面死亡的教育,引起学生向生的渴望。针对近年来高校发生的研究生自杀或他杀案件开展一次讨论课等,相信当学生在身心受到很大感触时,他们对生活、生命的体悟将会更加深刻,也会更加热爱生活,从而减少校园暴力事件和自杀、他杀事件的发生。

(二)有利于毕业季研究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就业观

着眼于毕业季研究生普遍因就业难而引发的焦虑不安状态,高校在开展生命价值教育的同时,也要给予学生关于就业方面的一些实际帮助,这将有助于毕业季研究生树立起正确的生命观和就业观。其实,通过对近几年来研究生就业状况的分析,不难发现研究生就业难并不是难在岗位的缺乏,而是难在研究生对自我定位及社会需求的认知错位方面。研究生普遍从心理上觉得自己的学历高于本科生,求职时一味要求高职、高薪,而用人单位更看重的则是员工的工作经验和实干能力,这就要求研究生在求职时要适当放低就业姿态,先就业后择业,初次就业注重能力储备,以为再就业积累经验。同时高校也要对研究生就业给予足够重视,多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主张生命的自由选择和自由创造。他认为自由与责任是密不可分的,焦虑是自由的后果,而畏惧、焦虑、绝望、孤独这些非理性的情绪体验正是人存在的基本状态。从小我们就知道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战胜困难的勇气,没有奋斗的目标。道理大家都懂,执拗、迷失常起因于内心的茫然与胆怯,失败于从未付诸行动。毕业季研究生同学在就业时,应在心理上做好碰壁的准备,让自己内心强大起来,要认识到遭遇挫折、焦虑、苦闷是常态,关键在于如何反常态。正如萨特所言,焦虑是自由的后果,自由与责任密不可分,要想自由就要勇于承担责任,努力处理好自己手头的事,不拖沓、不懈怠,方法总比困难多。切忌轻生抑或某些消极处理问题的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唯一的,我们有责任让它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篇(2)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073-02

1 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是美国上世纪60年代针对社会中的吸毒、自杀、他杀、性危机等危害生命的现象的一项对策而来的。[1]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生命教育指教导个体了解、体会和实践“爱惜自己、尊重他人”的价值性活动。

教育的产业化及对金钱的追求是当今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之一,教育的功利化,学生个人全面发展和自由成长的权利被忽视。[2]当今中国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接受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但不幸福感、空虚感弥漫,物质可以令人富有却不能令人幸福,唯有健康积极的教育能够拯救迷茫的心灵。人生是一辈子的“马拉松”,不在于走的多快,而在于走的多远以及沿途的风景。然而世俗的教育、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们不得不终日承受“百米冲刺”的压迫,假如没有在幼年接受生命教育的启蒙,一生将会痛苦不堪,难以承受生活的压力,甚至轻视生命。

世界卫生组织2004年公布:每年约100万人死于自杀,大于死于战争和谋杀的死亡人数。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上升至150万。另外,每年约有1000-2000万人自杀未遂。[3]死亡是生命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思考死亡,也就是思考生命的意义,之所以死亡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话题,是因为死亡为生命加以期限, 人才能倍加珍惜,便显得生命是如此珍贵。

2 学前儿童生命教育分析

学前教育是针对胎儿至入学前儿童的。学前教育包括胎儿教育、婴儿(初生至3岁)教育、幼儿(3岁至6岁)教育,推动儿童当下的身心发展,让孩子更加顺利的适应小学教育,为儿童的终身发展进行启蒙教育。[4]学前教育目前被众多的家长所误解,学前教育并不是“让娃娃赢在起跑线”,这是现代人典型过早的“精英教育”,关注的不是孩子童年的健康成长,而是功利成就。“精英”是社会普遍的价值观中的成功人士,他们为社会贡献正能量,完成自身的梦想,受到人们的尊重。在经过传统教育模式的筛选之后,大多数的人显然归于平凡,结果内心失落痛苦,造成了更多生命的过早凋谢。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不是为了一小部分人。盘点时下围绕中国教育的话语,我以为,概括其病症的最流行词汇莫过于“应试教育”,指示其出路的最高拼词的词汇当推于“素质教育”。无论是哪种教育,都要建立在生命教育之上,人要学习健康的人生态度,保障身体健康。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并不是必须成为社会精英,是让每个孩子发挥自身最大潜力,为社会创造价值,获得人生的满足感,塑造生命的伊始。

学前儿童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于:尊重学前儿童,尊重大自然和社会,帮助孩子与天地万物建立和谐的关系,使孩子更健康、安全、快乐的成长。在尊重孩子兴趣和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学会尊重和珍惜生命。生命教育的出发点是生命,由于学前儿童的心智尚未发展成熟,学前儿童的生命教育就要落实到生活中具体事物之中。教育要遵循儿童生命发展的内在逻辑,采取更为生动浅显的方式使孩子们从小事中感受生命存在的意义。[5]

幼儿生命教育可以涉及认识自我教育、安全意识教育、死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性教育等内容,最重要的是树立健康的生命观。生命教育让孩子懂得保障安全、自我防护,也要学会关爱他人,体会到生命的幸福感,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从而心怀感恩的珍惜爱护一切的生命。健康教育是为儿童的发展提供有计划的学习经验的过程,旨在提高儿童对有关健康科学的认知水平,以健康的心态对待自己与他人,从容的面对生理、心理的疾病或状况,永远保持乐观积极的生命态度。[6]

总之,进行生命教育的启蒙最佳时间就是学前阶段。智力教育要在生理基础发育之水平适当的时候开展,由于学前期儿童特殊的人生阶段,尽早令幼儿理解生命的意义,就越能防止悲剧的发生,为其一生奠定积极的人生态度,创造人生的美丽绽放。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3 学前教育期进行生命教育的思考

全世界每年都有100多万14岁以下的儿童死于意外伤害。我国意外伤害占儿童死因总数的26.1%,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7%至10%的速度递增。学前期间的儿童,受到外界的影响作用最大。是自我意识、性格、生存技能、世界观等的最初形成阶段。作为教育者必须抓住这一关键期,让学前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健康的生命观念。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儿有独立的人格和自身的权利,因此幼儿园要肯定幼儿受教育的主体地位。幼儿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有其自身发展特点和规律。教育者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教导孩子走向生命的快乐而不是一味追求功利性成功。针对不同的孩子,教师要研究其发展水平、学习方式、个体经验和能力,尊重他们的选择,使之爱上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主动参与学习。让孩子带着愉快的心情主动求知以及与他人友好相处。生命教育体现在生活的点滴,它是令大人或孩子都感到喜悦的教育。《幼儿园指导纲要》[7]中的指标,明确了学前教育工作者、幼儿园对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

李阿芳、杨晓萍指出,当前幼儿园课程实践中生命意义的缺失现象严重,课程内容太过照搬教材,课程评价形式单一,课程实施忽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主导作用太大。幼儿园关注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幼儿园的教育不仅仅是培养智力和生活能力,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使其感恩生命的存在意义,促进幼儿个性化、多元化发展是学前工作者的使命。[8]实施学前生命教育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风土人情,经济、人口、政策状况等,结合幼儿、父母的意愿和幼儿园的资源。

生命化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对生命的感受。生命化教师不只是要求一般的具备知识、能力和道德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求对教育、生命有着独特的体验、感悟、关怀和追求。[9]生命教育启蒙之于老师,使教师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更为用心地研读孩子,让教育更有意义;充分利用幼儿园生命教育的资源,开展各具特色的丰富课程,使孩子不过分以自我为中心,开始关注其他的生命,明白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了解到自己在大千世界中是多么渺小,敬畏自然,同时又认识到每个生命都是那么神奇和独特,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责任和意义,不断的实现自身的价值,世界因自己而更加的美丽。学前儿童的生命教育不仅仅让孩子热爱生命,而是让他们从生命起点找到人生的方向,一生保持一颗爱世界、爱自己的童心。

参考文献:

[1]肖川.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3).

[2]郑晓江.生命教育演讲录[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12.1-2.

[3]中国日报网站[EB/OL]. http:///20040910/n221972012.shtml.2004.09.10

[4]郑也夫.吾国教育病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9.3-11.

[5]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366-368.

[6]朱家雄 汪乃铭 戈柔.学前儿童卫生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198-200.

[7]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1.11.1.1-2

[8]李阿芳、杨晓萍 试论幼儿园课程实践中生命意义的缺失[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379(9).7.

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篇(3)

正文: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素质教育后,通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完善,素质教育已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展,并且取得成效,素质教育深入人心。

素质教育的对象是人,常言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是生命的载体。没了生命,就没了教育的对象;没有好的身体,自身素质的提高会变成雾里看花。所以我认为珍爱生命的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应当在素质教育中全面展开。只要学生懂得珍爱生命,就会有无穷尽的生命力,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体现。只要学生懂得珍爱生命,安全教育将会是事半功倍,安全问题得到解决,素质教育的开展将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和空间。为此我认为做好学生珍爱生命教育是件刻不容缓的事。

现在的校园内外,学生存在一些奇怪现象:轻生、自残、抽烟、喝酒、打架斗殴等。这些现象是学校安全隐患的滋生体,安全问题也因此而时有发生,引起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强烈反应,安全教育成了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也为此想了许多方法:就学生安全问题采取很多措施,在上课、吃、行、住等方面也做了周密的安排,可以说是面面俱到。可是工作做了,效果却不尽人意,特别是留守儿童远离父母,隔代教育,老人精力不足等问题导致许多学生的行为怪异。第一线的教师都知道,现在的学生在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很难教育,问题少年为数不少,安全隐患难以控制,各种安全措施治标而治不了本。

为此,本人认为现在的教育当改变一下切入点和方式:从珍爱生命教育入手,联系安全教育内容,结合素质教育的开展,从上到下落实珍爱生命教育。从学生步入校园开始就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将珍爱生命的内容编写成教科书,安排课时上课,并且每个学期像语文、数学、英语一样进行考核,让学生对自己的生命有了深刻的认识,从本质上去影响学生的思想向健康方向发展。珍爱生命教育的内容本人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

1、结合我国古代精神文化精髓,进行对生命的认识教育

让学生对生命有清楚的认识,知道自己的生命与父母的关系,知道自己的生命来自父母;知道生命只有一次,它不仅仅是自己的,更属于所有关心、呵护、爱着他的人。融中国古代孝道于珍爱生命教育之中,让学生从小就有长大了该怎么孝敬父母、孝敬老人的思想,理解尊老爱幼的意义。我认为长期为学生灌输这些思想对学生的思想成长会有良性的影响。

2、结合现实现象,教育学生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

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例证阐述生命的脆弱,让学生认识到生命对于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它不能像落叶那样重获生机,是不能周而复始的,从而让学生意识到珍爱生命重要性,培养学生不仅要为自己坚强地活,更应该为爱他的人努力地活着。让学生明白珍爱自己的生命,健康地成长是一种责任,那是对自己、对爱自己的人负责。明白当一个人不爱惜自己时,将会束缚了多少人的快乐,牵动了多少人的心。

同时,将在日常生活中的交通问题、自然灾害问题、人祸问题与珍爱生命有机结合起来,将社会道德贯穿于珍爱生命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感悟、理解,借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3、杜绝危害生命健康的因素:在这里主要指学生抽烟、喝酒和打架斗殴的现象

一些在校学生喜欢抽烟,校外学习喝酒,不仅是中学生,小学五六年级已经出现个别现象。抽烟并不是因为他们有烟瘾。而是好奇而导致,是社会的影响。如果从小就对学生进行抽烟、喝酒与生命健康关系的教育,让学生从心底里认识到抽烟与喝酒对自己健康的危害,我相信抽烟、喝酒现象在校园内将得到控制。

打架斗殴是青少年常犯的事,学校、社会都为此而伤神。我认为控制这种行为也可以通过珍爱生命教育来完成:在教育中融合古代德育知识,让学生知道打架斗殴对身体和心理的影响及对家人和社会的危害,知道打架斗殴有可能失去生命,不是解决同学间矛盾的最好方法。从而增强学生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遏制青少年暴力思想的形成。

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篇(4)

一、高校生命教育领域开展现状和重要性

大学生美好生命的陨落,不能说是教育之罪,却一定有教育之失,除了事件本人自身的原因以外,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应反省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偏差。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是发展生命、完善生命、并最终使得个体生命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获得幸福人生的伟大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长期以来,要求教育工作者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但是,现实的状况是,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业化远还没有完成,与之相适应的西方以实用为标准的功利主义思潮和科学主义思潮持续涌入,致使我国高等教育在执行过程中出现过分注重知识、技能的把握、运用等实用功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精神领域引领的需求的偏差。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但过分强调为经济基础服务,则使教育丧失它应有的独立性,偏离自己的本位。“当今之教育存在着一种实证化、功利化、技术化和模式化的倾向:教育活动中心似乎只是实证化和功利化的知识,而不是活生生的人;教育的过程仿佛是过度技术化和模式化的生产流程,而不是对人的全面而充分的培养。”我们看到,学生从幼年时期就被引导,成功是奠基在看得见、摸得到的事物上而不是精神收获上,学校只教导学生如何在物质上成功,而不教导他们如何才能获得做人的成功,不教导学生关注并了解人生的真正需求、关注自己对生命的疑惑和如何化解,关注如何才能健康地生活,以健康的心态应对成长中的一道道难题。这样偏重实物而忽视精神的做法其实就是生命教育领域的确实表现。

据调查,生命教育的研究在我国兴起的时间不长,但在当今社会各种意识形态特别是不良意识形态如潮水般涌来,并以极大的冲击力甚至破坏力冲击着青少年薄弱的精神世界的情形下,生命教育领域的研究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教育者意识到,青少年在精神领域里获取正确教诲引导的重要性已经不能再被忽视,“生命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事业”在学术界达成共识,生命教育这项工作作为高校教育重心也应当被明确提出。“生命教育是一套教育系统,它和生命本身有相同的目标:在心灵与心智、身体与精神的各个层面上逐渐进步,变成比较平衡、成熟、有效率、快乐、和谐的人,即教育学生认识生命,引导学生欣赏生命,期许学生尊重生命,鼓励学生爱惜生命。”生命教育指向了人的终极关怀的教育理念,也成为了教育的最高追求。

二、高校应构建和谐有效的生命教育体系

大学生之所以选择自杀,表面上在于无法解决自身生理和心理的双重矛盾,不能超越自己,不敢直面现实,而更深刻的根源在于:无法洞悉和掌握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高校生命教育体系的构建应以引导大学生从理想走向现实、并在现实中经受磨炼,提高对生命的认识,直面生存,勇敢生活,使之真正领悟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为宗旨。

1.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悉心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真正意义。个体对生命、生命意义的探索往往存在一定盲区和曲折,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针对具体的对象施与不同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寻找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是人的生命充盈,发挥和表现自身的自足感自由感,是生命向死亡痛苦,向一切摧毁伤害自己的力量抗争的不屈感悲壮感。生命的本质力量在克服一切障碍,创造属于人世界中的自我肯定自我确证”。教育者要通过自己的启发、传授来引导青少年明晰生命的这种意义。

2.引领学生探索生命的积极意义。“教育通过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传承,给予人生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育教给人生活的智慧,发展了人创造生活方式的智慧和能力,给予了人在黑暗中探求人生真谛的慧根。”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在引领学生探索生命的过程中尤其应注重引导其探索生命的积极意义,引导其如何使自己的生命充满人文意蕴和闪耀出人性的光辉,帮助大学生树立生命的目标。

3.高校应成立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协会。应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生命教育研究社团,组织学生研究生命及生命现象,定期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如在大学生中组织公开讨论大学生自杀、暴力事件等问题;组织对地震、海啸、洪涝灾害进行考察,使之感悟人类的生死,由此体悟生命的可贵;在世界艾滋病日等重大日子,组织学生亲自参与其中,通过开展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校园中营造出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珍视生命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受到良性教育。

4.高校应建立独立的生命教育机构,除开展系列化的生命教育活动外,还应下辖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指导工作,来进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检测与预防,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咨询与不良心理倾向的救治。如从新生一入学就通过心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和生理特征。平时注意对学生的言论进行筛查,对有抑郁表现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和监管。在毕业求职等自杀高峰时段对各年级学生进行心理筛查,做好重点防范工作。除此之外,针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在高校应形成发散式、围网式的工作形态,在教职员工中应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引导意识,从领导到每一位教职员工,从分管学生工作的专职书记和辅导员到授课教师,都应主动肩负起在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的重任。直接负责学生工作的书记、辅导员等相关人员也应进行心理健康咨询方面的进修,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周密的发散式、围网式、层层布局、细致周到的工作局面,从而有效杜绝轻视自己和他人生命事件的发生。

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篇(5)

前言

从生命教育的视阈来探讨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是一个崭新的命题。近年来,伴随着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体育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巨大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的困惑和缺憾。其中最明显的是受“工具主义”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学校体育长期以来一直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端的争论中发展,并呈现出明显地倾向工具理性的现实,主要体现在对个体生命创造性的忽视,对生命成长的关怀性的缺席,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初衷的背离等。简言之,技术异化导致了“生命”的缺失,工具理性导致了“人性”的遮蔽。本文试图从生命教育的理念出发,对学校体育当前的现状进行审视,对学校体育与生命教育的关系进行解读,以期建构起尊重生命、关怀生命、具有浓郁人文精神的学校体育。

1.生命教育起源、内涵和特征解读

1.1生命教育起源、内涵

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的思想最早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提出,该思想的提出源自华特士对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青年吸毒、自杀、性混乱等危害自身生命现象的忧虑,旨在从社会教育对策的角度唤起青年人对自身生命价值的珍视。随着生命教育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目前它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一个新的教育思想,并受到了众多学科学者的广泛推崇。

生命教育的核心是“人”,其思想源自于对人生命的深刻理解和感悟。生命具有完整性、差异性和能动性。生命不仅是自然意义上的、生理层面的生命,更是一种社会意义层面的社会生命、价值生命和精神生命。生命教育是从生命的视域出发,以生命的观点来看待教育,倡导“通过生命、直面生命是前提;循环于生命的内在规律、唤醒生命意识是保证;达到生命的完美、提升生命质量是目的,三者协调一致,最终实现教育的生命意义,促进人的生成。”由此可见,生命教育一种是关注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提升生命品质和尊严的教育实践活动。

1.2生命教育的特征解读

生命是完整的,是富有个性的;生命是自由的,也是具有创造性的。生命教育的关键词是“生命”和“教育”的有机结合,生命教育的核心是通过教育过程来使被教育个体来体验生命的过程、意义和价值,发掘被教育个体的生命潜能,提升被教育个体的生命素养,发展生命个体的智慧和品性,使生命个体焕发新的活力,最终使之成为具有生命创造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生命个体。生命教育具有尊重生命;解放生命;体验生命;重视人文关怀的特征。

2.生命教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解读

2.1生命教育是学校体育的本源回归

从体育的产生来看,身体教育的过程与生命的存在与发展密切相关。身体教育是伴随着与维系生命存在的人类生产活动和与困扰生命发展的疾病、灾害抗争中不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追捕猎物、放牧农耕等人类生产活动发展了生命个体的跑、跳、投掷的身体技能;宗教仪式、娱乐憩息等休闲活动丰富了生命个体的生活内容;对抗自然灾害、对抗身体衰老和疾病缠绕中完善了生命养生的各种手段方法。人类早期维系生命的存在和发展的各种身体活动构成了现代学校体育教育的前身。

从现代教育观点来看,生命教育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最高追求。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化育生命、赏识生命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教育重要分支的学校体育是为了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增进健康水平,传授运动技能,进行文明教育,促进身心发展,通过体质的增强和身心健康的促进而达到提升生命质量、创造生命价值的目的。学校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一个品格健全、身心健康、个性完善的生命个体,“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灵魂”是学校体育教育目的和追求的生动注脚。简言之,生命教育是学校体育的本源和价值追求。

由此可见,学校体育从诞生之初到发展至今都与生命教育息息相通,生命教育既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目标,更是学校体育的本源追求。向生命回归,在展现着教育的本真属性的同时逐渐成为了学校体育重要的价值取向。

2.2学校体育是生命教育的物质基础和重要阵地

生命与个体的自然身体是密切联系的,个体自然身体的生理条件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学校体育是维护身体健康、增强身体素质、培养运动技能和发展品性教育的重要阵地,为此学校体育是生命教育承载的重要载体。

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承认生命的可塑造性。学校体育是可以通过运动技能的传授塑造灵活发达、健美有力的自然生命;通过对体育运动中主体意志的焕发、对困难的克服和对极限的超越中激扬精神生命;通过在个性完善、品德修持、身心一统、兼蓄竞攀中来实现社会生命的价值。由此可见,学校体育是塑造自然完美、和谐统一、存在于社会关系中的生命个体的重要手段。

由此可见,学校体育是作为一种提升个体生命质量的教育实践活动而存在的,学校体育在对生命质量和价值的认同中彰显着自身的价值、意义和追求,是生命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

3.学校体育中生命教育缺失现象的现实审视

生命教育代表着一种崇高的教育理想、向往和追求。然而,在这崇高理想的背景下,学校体育现实与理想存在着强烈的反差和困惑,为此有必要运用生命教育的观点来反观学校体育教育的现实,剖析学校体育中种种生命教育缺失的现象,进而探求出从现实到达理想境地的道路。

3.1学校体育教育理念错位,忽视了生命的独特性与自主性

理念决定了方向,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方向先后经历了“体质论”、“技术论”“全面论”和当今新课程模式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健康论”。新颁布的学校体育课程标准以文件形式上规定了学校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传统学校体育课程偏重运动技能传授、忽视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培育的倾向,但是纵观近年来我国多次的青少年体质监测数据,青少年体质却呈现持续下滑的趋势,我们再回过头来反观我们学校体育教育指导理念却发现理念是看上去很美,实际操作却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是目前我们学校体育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对学校体育教育理念还持着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

在这传统思想的指导下,学校体育课程实施过程往往从一个同一的模式出发,运用同一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的学生,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忽视了不同学生在身体条件和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体育课程项目设置的单一限制了学生的选择机会,也扼杀了学生对体育的天性喜好,最终背离了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3.2学校体育教育内容注重升学需求的同时,忽视了生命品质的塑造性

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尤其是中小学学校体育有一个明显的偏向是为现实升学需求服务,“为考试而存在、为加分而奋斗”成为我国当前中小学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口号和方向标。体育成绩加分或者体育特招成为进入更高一级的院校学校的敲门砖,学校体育课程设置、项目设置、强度安排、时间分配都围绕着考试的需要来进行,无暇顾及对学生身心道德品质的教育;学生在学校接受体育教育时,不是出于自身生命素质提高的需要,而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在的、社会的、升学就业的需要。“为考试而体育”的功利主义教育观严重忽视了对学生生命品质的教育内容,忽视了对学生生命健康和心灵成长的塑造,严重偏离了生命教育的本真意义。

另一方面更为严峻的现实是,由于受高考、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很多学校对毕业班学生的体育课程进行了严重的压缩甚至是直接取消。在现代社会就业压力日益加大、人才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学校和家长要解决的当务之急是尽可能地把学生送进重点初中、高中和重点大学,为此数理化、语数外的成绩的高低成了学校和家长首要关注的焦点,体育课成了陪衬或者是直接让位于文化课程,这或许也是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3.3学校体育教学过程注重程序性的同时,忽视了生命体验的丰富性和情感性

传统学校体育教学过程十分强调教学程序的规范性和形式化,将教学过程理解成为一个工具传递或者技艺传递的过程,在关注教师教学引导性和简捷性的同时却忽略了学生对过程的生命体验。教育过程中,教师十分注重对动作的完美性、技术的熟练性、速度的精确性、动作的连贯性的要求,却在长期的不知然中钝化了学生对运动过程美和情感美的体验性。于是,教学过程成了一个预设好的程序化操作过程,教师按次序启动各种程序按钮,学生被动地接受各种灌输的信息。

教育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不断感知和领悟自身生命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为此,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不仅仅应该是一个技能传递的过程,更应该是一个让受教育者不断体验生命的亲历性、自主性和丰富性的过程。体验是教育展开的基础,体育教育中的生命体验是个体是对自我生命的一种积极把握,是对自我生命的一种情感升华,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3.4学校体育教学评价不断细化各项指标的同时,缺乏了对生命的人文关怀

在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评价中,严肃认真的课堂纪律、整齐划一的组织体系、服从教师的分配安排、认真模仿老师的动作示范是规范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学校体育教育在对运动技能工具性的传递过程中造就了严肃、冰冷、生硬的评价指标体系。学校体育让学生在这一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下,严格服从教师的指挥,按照教师指定的程序规范完成各种动作的同时却在不知不觉间扼杀了学生生命的自主性、自由性和创造力,进而抑制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对体育运动的天然喜好性,从根本上丧失了对生命的人文关怀。

综上所述,传统学校体育重视工具性技能的传递和各项生理指标的“物”性提高的教育方式,严重忽视了体育的生命特性,忽视了学生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和需求的差异性,忽视对个体生命精神品质的培育与涵化,忽视了生命体验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容易泯灭生命的创造性,导致唯成绩论的单一平板的学校体育评价方式,进而从根本上失去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更谈不上促进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了。

为此,学校体育有必要引入生命教育的理念,运用生命教育的思想唤醒体育教育的最初本真,创造出张扬生命个性、重视生命价值、具有浓厚人文关怀的体育教育,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体生命内涵的丰盈。

4.学校体育回归生命教育的路径分析

生命教育内涵的丰富性为学校体育提出了新的议题和要求:如何给予学生和教师更多的生命关怀?如何让学校体育理念焕发生命的光辉?如何让学校体育的内容充满生命的活力?如何让学校体育的体验更具生命的完满?如何让学校体育的评价更具生命的内涵?探索学校体育回归生命教育的路径,以促进被教育个体的生命价值更完满地实现。

4.1教育理念上树立尊重生命、尊重个性、普爱学生的生命教育观

生命教育理念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它体现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承认生命个性的多样化存在,展现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平等意识。将生命教育融入学校体育首先必须把爱学生作为根本出发点,爱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更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基本基调,学校体育教育者首先要树立关爱学生的大生命教育观,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考虑不同学生个体性格、爱好、身体条件和接受能力的差异,并充分给予每一个学生以平等的关爱,让每一个学生获得学校体育教育的权利,积极创设师生互敬互爱、愉悦和谐的学校体育课堂,让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在此展现自身独特的光芒。

4.2教育内容上建立身心兼备、魂魄并铸、回归生活的生命教育体系

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承认生命的整体性,生命是由肉体与精神、情感与理性等多重复杂因素结合在一起的。贯彻生命教育的思想,学校体育在注重学生身体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增强的同时,还应充分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品格修养的引导与熏陶,将启发精神生命、锻造智慧生命、培育品质生命放在重要位置来思考,建立起身心兼备、魂魄并铸的学校体育教育体系,最终让生命的心灵不再被遮蔽,让生命的魂魄展现应有的光辉。

生命教育强调教育应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来更好地适应现实社会生活。现实生活成了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观照点,这也是目前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和思想。运用生命教育这一观点来设计学校体育教育内容,学校体育工作者应致力于把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挂钩;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努力开发与生活化的学校体育教学资源;从现实应用入手,教学内容要切实体现学生的现实社会需要,积极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4.3教学过程上设计增强生命体验、关注情感提升和心灵生长性的生命教育模式

生命教育把生命体验的思想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强调让主体成为自我生命的体验者和创造者,让主体在体验中不断地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校体育教育过程设计时,尤其应关注对学生生命体验意识的唤醒,设计出真正对学生生命体验有所触动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来体会运动的快乐和生命的感动。这对学校体育工作者提出了要求:一是要尽量创设接近真实生活场景的教育情境,这是因为生命的体验通常是发生在真实的情境和具体的环境中;二是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求,并结合教学情境适时加以启发和引导,这也是教师课堂主导性发挥的重要时机;三是让学生作为主体真正参与到体育教育的全过程,应以调动学生主体意识为出发点,让学生在参与中真正动起来,这是让学生充分体会自主,养成终身体育习惯的重要方式;四是培养学生心灵感受能力,注意诱导学生情感的升华,这是促进心灵生长性不可或缺的环节。

4.4教学评价上构建重视过程、完整开放、充满人性关怀的生命教育评价指标

学生的生命是一个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并存的完整的个体,重视动作技能而轻视情感态度是对学生生命完整性的肢解和践踏。为此,在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过程中,我们在理论上强调评价方式综合化和多元化的同时,在实践操作上不但要关注到学生个体体能、知识和技能完成熟练程度的考评,更应重视对健康行为表现、合作团队精神和积极向上学习态度等情感类行为指标的考核。

生命具有不断的生长性,学校体育管理者和执行者在设计和操作各种评价指标时,首先应该树立的理念就是遵循学生的生命天性,让评定指标服务于学生生命成长的舒展性。我们在进行学校体育各种量化指标评定的时候,尤其不能忽视的是质化指标和过程性的评定,而不能仅仅将眼睛盯在各种冰冷生硬的物理、生理意义层面的各种量化的数据指标,尤其更应关注的是学生对体育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感受、对体育的独特理解和期望被得到的尊重与关怀,让学生既能在体质、技巧等生化指标上得到提升,又能在体育过程中享受到充分的快乐和关爱。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王羽.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生命教育视阈下我国学校体育地位的反思[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2):93-96.

[3]何劲鹏,等,生命哲学视域中的体育课程观内蕴[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1):56-58.

[4]何劲鹏,等,生命化:体育课程修订的逻辑起点探究[J].体育学刊,2008,(8):45-48.

[5]李世宏.学校体育伦理的内涵、缺失与建构[J].体育学刊,2010,(8):51-54.

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篇(6)

目前,我国在中学体育教育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许多体育教师受陈旧落后的教学理念影响,片面强调身体锻炼,忽视了关于生命价值的宣传和教育。另外,由于体育课在很多学校被视为公共课程,故只关注学生体育成绩的量化考核,淡化生命价值意识的培养成为了常态。同时,体育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和单一,不能很好地尊重和发展学生的生命潜力。此外,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过于强调“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心理和精神健康”的重要性。

一、生命教育

1.生命教育的内涵

总结提炼相关研究观点可知,生命教育本质上是根据每个个体生命的不同特征,遵循个体正常的生理规律,以个体的生命潜质为基础,通过良好的引导和教育促进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开启个体的精神世界,使个体的生命潜能得到激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同时注重个体生命发展的整体性,使个体人格健全、个性鲜明、生命活力充沛的一系列教育活动。从生命教育的角度看,教育的本质是通过对学生生活和生理的训练来促进学生生活质量的提高。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每个个体生命的价值,进而理解生命乃至生活的真正意义。

2.国外生命教育的发展情况

国外的生命教育起源较早,对生命教育的特点和实践传播方式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研究。在1968年初的美国,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思想,并在学校广泛推行和实践这一理念。美国的中小学成为贯彻生命教育的主要场所,截止1976年,美国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中小学已达1 500余所,到了20世纪90年代,生命教育在美国的中小学层面基本得到普及。

日本在20世纪后期,在其青少年中出现了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情况,甚至出现大量的自杀、欺侮、杀人等极端现象。针对这些现象,日本在1989年修订了新的中小学教学大纲,明确了“以敬畏生命、尊重人”的精神为德育目标。

3.国内生命教育的发展情况

1976年初,我国从日本引入了生命教育这一概念,并逐步推广。1998年,台湾地区开展了针对中学生群体的大型系列生命教育活动,并获得了各级中等学校以及教育界领域许多专家学者的积极响应和支持。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陆地区也开始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要求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同时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社会各界和教育部门也积极开展了以促进中小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主题活动,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

二、生命教育与中学体育教育的关系

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和落脚点是人的生命。在我国,家长和社会在孩子的婴幼儿时期会高度关注其健康成长的状况,一旦进入学校教育,尤其是到了有升学压力的中学后,教师和家长的关注点大多落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至于学校的体育教育,往往只以取得体育成绩作为教学目标。然而,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要实现素质教育就离不开学校的体育教育。

1.生命教育是中学体育教育的主要思想

中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逐步形成,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因此,在中学体育教育中,积极主动把握学生的成长关键期,以生命教育作为中学体育教育的主要思想,开展一系列融合生命意义、生命本源和生命价值的体育教学活动对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重要意义。

2.中学体育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实践

中学体育教育不仅要以锻炼学生强健的身体为教学任务,更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目标。为了推进中学体育教育的改革,其必须以生命教育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在生命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各类体育训练并积极配合教学,从而更好地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理解生命、善待生命和享受生命,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实现生理和心理层面的双重完善,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生命教育”视角下,中学体育教育的改革

当前,随着时展步伐的加快,教育体制改革也迫在眉睫。从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的发展现状看,其主要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目标不合理等问题。为适应时展的步伐,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学体育教育改革应抓住机遇,从“生命教育”的视角出发,将生命教育融入中学体育教育的课程之中,强化师生的生命价值意识,尊重生命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关注生命的整体性。

1.在体育教育中,强化生命价值意识

中学体育教育融入“生命教育”理念,通过丰富多样的系列体育运动训练,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慢慢感受其自身的身体变化,增加心理体验,可以强化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同时有助于学生生命价值意识的觉醒,从而使学生在敬畏生命的基础上尊重和珍惜生命。同时,体育教师自身也必须怀有对生命的敬畏之心,细心观察学生的发展,并根据学生情况,从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将体育知识、体育精神、体育技能,融入日常的体育教学中。

2.在体育教育中,尊重生命的个性化和多元化

个体的生命是由多重生命层次构成的,同时,个体又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生态圈中,由此形成了个体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在个性、爱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每位学生都具备自身的特点。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尊重每位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理解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对生命价值认识程度的差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营造一个自由、民主与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愉悦体验,同r获得最大程度的成就感。

3.在体育教育中,关注生命的整体性

人的生命包含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三个层次,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系。中学教育的任务是要塑造学生的社会化生命,引导学生精神生命发展。因此,中学教育不仅要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要着力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此外,学校也要通过团队化体育训练的方式培养学生集体感,使学生学会团队合作,从而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责任心。

四、小结

中学体育教育和生命教育在本质上具有统一性,这就要求我们在中学体育教育改革中更多融入生命教育的相关理念,培养和强化师生的生命价值意识,尊重生命的个性化和多元化特征,立足于生命整体性的视角努力发掘学生的生命潜能,树立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最终提高学生的生命品质。

参考文献:

[1] 阳彭庄.生命教育视角下中职体育教育[J].信息化建设2016(10).

[2] 王开银.“生命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的思考[J].高职高教研究.2015 (31).

[3] 贾新建.生命教育回归与尊重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15(4).

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篇(7)

一、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指具有积极思维个性和心理品质的主体,在支持性环境下,运用已知,发掘未知的能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创新个性、激发创新精神、夯实创新基础、锻炼实践能力和营造创新氛围为目标。目前,高校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主要是在开设专门的创新思维课程中渗透创新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制作科技发明等途径,但结果不令人满意。通过此途径培养出来的人才依旧是知识型人才,社会适应性差,在创新能力方面存在诸多不足。

创新能力需要身心健康、有积极思维和心理品质的主体。而传统的局限的创新思维课程使大学生思维单一化,变相地摧残了创新主体的身心健康,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创新性活动的开展。

创新能力发展离不开支持性环境,通过有效地调节创新主体的活动,可产生有价值的创新性成果。高校走出这种困境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重视大学生生命教育。

二、生命教育

大学生生命教育是在尊重个体自然性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针对性、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个体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科学性的生命意识熏陶、生命价值升华和生存能力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最终使其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和能够积极承担社会角色的教育。它强调生命的生活化,重视道德良知、社会情感、社会能力等;它诠释了生命教育的归宿,使生命体具有理性;它以实现生命价值与意义为最高目标,激励生命奋斗。

三、生命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

1.生命教育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1)生命教育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物质基础。由于生命本身的复杂性及其大学生对自我生命的熟视无睹,致使轻生事件在大学生群体中不断发生。生命是教育的基点和源泉,生命教育的最基础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保护生命。生命教育教人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呵护生命,体悟生命的神圣性。健康的身心是大学生创造性想象力开展的重要的前提条件。

(2)生命教育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思想基础。首先,创新是伟大而艰巨的事业,需要具有创新人格的人来全身心地投入。具有创新人格的人一定具有超越性的意识观念及精神品质。人类是有意识的存在,超越性是人的生命存在与活动的根本属性和内在本质。超越意识是生命教育的最重要内容和最根本的目标。

其次,生命教育可以激发人的社会责任感意识。生命教育指出,人是有意义的存在物,每时每刻都在寻求意义与价值,同时理性赋予人的反省的意识,使人具有自觉地关注自身价值与存在意义的能力。生命教育指导人生活要有意义就必须超越满足自我生命保存、自我生存需要的狭隘性,要对社会、他人承担责任,要通过创造性实践活动对社会、他人有所贡献。

(3)生命教育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智力基础。知识是创新与创造的起码的基础条件。相关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是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前提。有了相当数量的基础知识与相关知识,才能避免创新中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这是因为,首先,生命知识本身就是人文知识的一部分。

生命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在最基础层面上认识生命、保护生命、尊重生命、呵护生命,在高级层面上是享受生命、优化生命、激扬生命、完善生命。它以善待生命、悦纳生命、关怀生命、超越生命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因此,生命教育是一种人文科学的教育,实施过程中充满人性关怀,温暖、滋润和感化生命。

其次,生命知识与其他人文知识也有密切联系。著名教育学家杨叔子认为: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人文素养不高;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不宽,学术基础不牢;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基础训练不够;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足。[1]生命教育涉及哲学教育、安全教育、心理教育、社会生活教育、伦理道德教育、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人体生理认知教育等方面,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要创新,必须具备必要的知识、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活跃的思想,而生命教育这个无所不包的大熔炉在这方面提供了知识和智力的保证。

(4)生命教育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环境基础。环境是一种直观的而又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最需要宽松、自由、人性化的、有安全感的外部环境。生命教育要求学校铸就优美的、有生命的、有安全感的环境文化,致力于使大学成为生命的乐园。

以生命教育为主导的学校的环境主要指以静态化、具体化、形象化方式存在的具有价值观念与教育理念的物质文化。它要求学校的物质环境要以人为本,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体现凝聚力和生命力,培养大学生情操,陶冶大学生心性,产生归属感。这样的环境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激发创新灵感。

2.生命教育蕴藏着丰富的创新因子,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1)生命教育的丰富性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动力。首先,生命教育的丰富性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对自然、生命、社会执着的追求并作为精神伴侣作用于他们一生。生命教育在理论层面从最基层教人认识生命,体悟生命的神圣性;生命教育从中间层教人认识生命的精神性,体会生命的独特性;生命教育从最高层催人自我实现,体现生命的价值性。生命教育在实践层面上教人知识、培养技能、社会交往、友谊爱情、尊重名誉、艺术审美等,生命的真善美也在实践过程中流露、体现出来。学生通过生命教育认识了自然的奥秘、生命的美好、社会的多彩,才能不断保持对自然、生命、社会的兴趣,而兴趣正是创新的原动力。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有高度的自觉性和强烈的主动性,才会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其次,正是因为生命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使大学生接受到的信息多元、广泛、丰富、综合,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开阔大学生的视野,让他们不断地从生命教育中提取营养,收获创新的灵感。生命教育除了开设独立的、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外,还与美育、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学科有机结合统一,实现渗透式教学,充分发挥“整合优势”。除了教学活动还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从中认识生命诞生—终结的历程,体悟生命真善美。开展专题讲座也是生命教育的一种形式,是教学活动的补充。

(2)生命教育的情感性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驱力。生命进入情感领域接受情感的渗透与催化,通常会产生创新的灵感与胆识。生命教育具有情感性,它可以通过作用于人的情感奠定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想基础。

首先,生命教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新冲动和欲望,从而丰富创新人格。只具备对生命、生活的热情还不能实现创新,在创新的途中会遇到很多意外与困难,没有良好的创新人格难有所成就。生命教育教人善于捕捉每个生命感动和冲动的瞬间产生的超强的自制力和爆发力,排除任何干扰,完成创新任务。

其次,生命教育的情感性能使人产生一种从生理到心理全方位的转变,获得认识的动力和光明之源。生命教育落实过程中,教师会重点培养学生的生命情感意识。情感决定人的生命态度与生命行为,“积极的生命情感引人振奋、达观、昂扬向上,富于爱心,成为认识的动力和光明之源。

(3)生命教育的开放性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续动力。开放是生命发展的动力,变化是创新活动的前提。生命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摆脱狭隘、保守、封闭的心理和态度,使他们有“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的胸怀对待万物;可以促进大学生不断汲取、借鉴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各种人文知识的营养,使他们有广阔的视野和角度看待问题;可以激发大学生不断突破思维定势,使他们有勇于创新的理念和胆识。

(4)生命教育的实践性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行动力。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指出:“教育即生活。”所以生命教育的逻辑展开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实践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生命教育在生活实践中融“知、情、意、行”为一体,倡导通过活动和情感体验等方法引导学生独立地思考、判断、体验。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实践的过程是具有规律性和目的性的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双向耦合的过程。具有独立思考、判断能力,具有探寻规律的能力才能有所发现与发明,才有所创新。

3.通过生命教育的科学实施,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也是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时代。高校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生命教育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不可缺少的有效途径。高校可以在观念层面、理念层面及实践层面进一步努力。

(1)在观念层面上,真正落实生命教育在高校大学生中的重要地位。生命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大学生认识能力与创新潜能的挖掘。我们的高校由于忽视生命教育或把生命教育当做知识教育、道德教育的补充或仅仅作为狭隘的技能训练,已造成相当数量的学生感觉迟钝、情感匮乏、想象力不丰富、无生机活力,以至于最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高校要真正认识并认真对待生命教育,赋予生命教育应有的重要地位,把生命教育纳入学校发展战略中,从管理入手,从具体抓起。

(2)在理论层面上,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高校生命教育的重中之重,并加强这方面的研究。高校要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生命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并加以总结,最大限度地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首先,生命教育有自身独特的独特性,所以要有对应的教育形式与方法。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和思考,启发学生产生联想与想象。其次,生命教育课程的综合性能够融合多学科知识,各科知识相互交融、渗透,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获得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相关知识,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3)在实践层面上,大学人要全员参与,通过生命教育的科学开展,充分实现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生命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体大学人的参与。

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篇(8)

1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关照人的生命、关怀人的本质与内核,作为重要的教育方式在人的生存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生命教育所具有的内涵,可以从下面几个方向来进行理解:第一,要重视生命教育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让学生们学会以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生活,面对人生,这是从重视生命这一角度来对生命的内涵进行理解的;第二,要让生命教育联系日常生活,使生命教育的内涵更好的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在日常生活实践过程中培养热爱生命的情怀,这是从生命实践这一方面来对生命的内涵进行理解的;第三,要关怀生命,对生命进行终极关怀,这是从批判过程理性化的角度来对生命教育的内涵进行理解。生命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知识型教育,更是一种体验式实践性教育。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们认识到生命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认识到生命存在所具有的意义,让学生们学会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使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能够更好的实现。

2生命教育与体育教育的相通性

2.1生命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形式

生命教育以关怀生命为起点,教育应将生命教育作为出发点,完善生命存在的形式、实现生命价值是教育的目标。教育的过程就是不断在实践过程中尊重生命与赏识生命的过程。体育对生命的关照体现在身体的历练、社会规训的形成和精神生命的诉求上,体育蕴含深刻的生命内涵,有完整的生命信仰崇拜体系,是一种身体实践的仪式操演,生命象征性的隐喻意味深刻。学校开展体育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不断锻炼学生的体魄,使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并且能够掌握各种各样的运动技能与技巧,不断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充分发挥学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学校进行体育教育主要的原因就是要增强学生的身心的不断发展,促使个性的不断完善。无论是从体育教育的过程还是体育教育的目的来看,体育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要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融入生命教育,体育教育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目标是不断促使生命本身意义与价值的实现。

2.2体育教育是生命教育实现价值的独特形式

人体的健康状况会对生命产生直接的影响,也可以说要想保证一个人具有长久的生命就必须要具有健康的身体。学校体育教育能够让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与技巧,所以,学校体育教育是进行生命教育的基础与前提,它能够促进生命教育的实现与发展。在生命教育当中,必须要注意的就是要认识到生命具有可塑性,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提高生命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学校教育能够使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与良好的心态,这对于自然生命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体育教育能够使学生不同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与毅力,不断塑造自身的个性,在不断进步中实现生命的价值。所以,学校体育教育对于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实现,生命的塑造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学校教育这个实践过程,能够促使学生塑造自然完美的生命,不断实现自身的生命的价值。所以,在生命教育过程当中,学校的体育教育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3体育教育中生命教育的不足

3.1体育教育中生命教育的意识淡薄

长久以来,人们几乎都习惯从社会这一方面来对教育进行认识与理解,进行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不断促进人的发展,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种各样的人才。为了能够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型人才,这就使得教育培养的人才几乎都是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的。教育将培养人才当成了一种机械化的过程,只是一味的达到某一固定的标准,但是却忽略了对于受教育者本身的认识,使受教育者没有充分的理解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不能够充分体会到生命的多姿多彩。

3.2体育教育教学各评价指标缺乏对生命关爱

在过去对体育教学进行评价的时候,主要注重的是学生是否听从体育教师的安排与指挥,学生是否遵守体育课堂上的纪律,是否能够按照老师的姿势与规范来进行体育活动等。这就使得对体育教学进行评价的时候缺少生动性与灵活性。在这个评价体系下,要求学生要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体育活动,要严格遵守体育课堂上各种死板的纪律。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的天性得不到发挥,致使很多学生失去了对于体育课的兴趣,打击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没有体现出对学生生命的人文关怀。

3.3体育教学忽略生命教育的内容

当前,我们国家的学校进行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为学生的升学提供便捷的途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学生的升学需求而服务的。为了能够加分而进行体育教育成为当前学校体育教育一个主要的教育方向。所以,当前很多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的课程都是针对于考试而设置的,无论是体育课程的要求、项目还是体育课的时间都是将考试作为前提,没有关注学生个体的身体素质及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学生上体育课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接受某项体育技能,为了能够在考试当中得到比较理想的分数,却忽略了体育教育的本质,没有提高自身的生命素质。以得到更高分数为主要目的体育教育严重偏离了体育教育的本质要求,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及身体素质的发展,也达不到生命教育对于体育教育的要求。

4体育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措施与路径

4.1增强体育教学中生命教育意识

生命教育理念表现了对于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它认为生命就应该是多姿多彩的,而且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没有贵贱之分,也包含了丰富的人文主义色彩。将生命教育加入到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将学生作为教育的出发点,要做到爱护学生,重视学生,尊重学生。学校体育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要爱学生。这就要求学校体育教育要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不同需求,考虑到学生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给予每一个学生相同的关爱,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体育教育给他们带来的关爱与尊重,建立轻松和谐,相互关爱的体育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

4.2构建体育生命教育内容体系

在生命教育当中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要承认生命是一个整体,生命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素共同组成的整体。将生命教育融入到体育教育当中,学校体育教育就必须要注重学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增加学生的思想品质,促使学生身体与品德的共同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特的生命的本质。生命教育的理念指出,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要充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更好的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生命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非常注重人对于现实生活的需求。所以,学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将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更好的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以满足学生的日常生活需求作为体育教育的出发点,将学校体育教育更好的融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当中,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促使学生积极的体验生活,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4.3探求体育生命教育模式

生命教育非常注重对于生命的体验的思想,强调主体应该充分体会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并且能够创造生命的价值,不断增强自身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学校在对体育教育进行设计的时候,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命的观念,要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价值,针对生命的价值来设计满足生命需求的体育活动,让学生能够在运动的过程中不断认识到生命的意义,体验多彩的生命。针对这些要求与目标,学校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进行体育教育,设计体育活动,让学生对生命的体验真正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第二,就是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体育教学,并且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并引导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的发展;第三,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调动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且能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能够真正的享受体育活动,掌握体育活动的技巧与方式;第四,要注重在情感上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心灵感受能力,促进学生思想道题品质的提高。

4.4生命教育纳入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篇(9)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5)06-0107-05

生命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科学的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资料、分析资料,对生命教育过程、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完善自我和教育决策提供有效信息的过程。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在功利化原则的影响下存在很多弊端。例如,只重视教育评价的结果,从外在价值的角度评价教育活动,从而导致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表层化和泛化。科学合理的生命教育评价体系应该建构在人性化、动态性、效用性、整体性原则的基础上,着眼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人性化: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的出发点

尊重人的人格、权利,关怀人的成长是生命教育人性化的体现。以往的教育评价忽视人的价值,把人当做物来看待,把人作为知识的容器,忽视人的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生命教育的目标是人的价值的实现,人本身是目的,关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体系突出的是以人为本,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出发,构建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系统。人性化的生命教育设计体现了生命教育过程必须以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的实现为目标,是教育评价理念的创新,是生命教育评价的出发点。

1. 主体性原则

传统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大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只有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大学生的积极能动性,才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主体性原则是对传统教育的突破。在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使大学生成为教学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生命教育过程中的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为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堂气氛的创设过程中发挥引导的作用;大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为大学生在生命教育过程中对接收信息内容的主动鉴别、选择,以及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性和大学生的主体性主要包括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层面。师生双方相互尊重、了解、沟通和互动,体现了本体论层面的意义。而从认识论意义上讲,则表现为主动学习和主动创新两个方面。主体性原则给生命教育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使生命教育研究可以与时俱进。在主体性原则指导下实施生命教育,有助于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提高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教学效果,实现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

2. 实践性原则

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从本质来说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一种对生命的深刻认识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生命教育评价的标准。实践是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的根本基础,大学生生命教育活动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首先,实践是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标准的确定者。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过程是否符合大学生的需要,是由实践决定的。其次,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本身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其正确性本身是无法证明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1 ]最后,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的标准具有多样性,不同的评价会有不同的结论,哪种评价标准最合理和科学由实践决定。所以,实践性是大学生生命教育实现人性化的必然选择。

当前教育的困境之一是与实践的脱离,注重的是理论与知识的灌输。但是实践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教育源于生活。所以,教育走出困境的路径是回归实践。在社会实践中,人的外在和内心不断得到创造和改变,从而不断生成和获得人性中新的因素 [2 ]。生命教育应重视社会实践,广泛地开展各种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将生命教育融入到实践的过程中,让大学生在实践中领会生命教育的真谛。一方面,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关心身边的人和事、积极参与到生活实践中去,进一步扩展到对国家方针政策的关注,从而将自己的需要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同时将实践中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在实践中学有所用,在实践中不断重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3. 平等性原则

生命教育的目的是使大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创造生命的价值和实现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的目的决定了生命教育存在于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和大学生是生命教育的主体,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往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教育的人性化原则要求师生建立一种平等、尊重、和谐、共进的关系,不仅是课堂上知识和经验的相互交流和意见的相互交换,还包括生活中感情的交流和互动,在平等、开放的交流中使师生的主体性得到真正的体现。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过程称为师生之间的开放的、真诚的、平等的互动的过程,成为师生之间增进感情的过程。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学生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构建是生命教育本质实现的保障。在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过程中,以平等为原则,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有利于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教师来讲,要站在大学生的角度,充分考虑大学生的需要,关心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教学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加,把大学生生命教育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师生在真诚的沟通中建立了平等的关系,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的就真正得到了实现。

二、动态性: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的关键点

生命教育所面对的条件和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评价的标准也要根据变化的情况不断做出调整。因而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 课程、教学与评价的多次互动

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是在课程、教学与评价的多次互动中实现的。理清课程、教学和评价的关系,对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系统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的教育评价中,课程、教学、评价往往是一种界定清晰、程序确定、功能独立的过程。由此可见,在传统的教学中课程实施与教学评价之间缺乏沟通和互动,各个环节是静止的。传统的教育观认为教育评价从属于课程和教学,在课程和教学之外进行。动态性的生命教育原则认为课程、教学和评价是相互建构的过程。

首先,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它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递其所知道的过程,更是师生一起探索其所不知道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索实现其认知领域的拓展与延伸,同时实现师生观念与思维的转变与发展。” [3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评价客体具有场景性,即时间和空间的特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评价的客体也会随着人们价值观、教育观的变化而变化。此外,生命教育也不具有绝对的普适性,民族、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决定了生命教育要具有多样性。因此,教育评价应是动态的、开放的、相互联系的,而不是静止的、孤立的。“一切脱离了具体情景的所谓的课程评价都是虚无的,犹如‘泥足的巨人’。” [4 ]

其次,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具有多维度的功能,如目标导向、强化激励、反馈调节等。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要突破传统的评价观,在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把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和生命教育课程看成一个互动的过程,把课程、教学、评价当做一个动态的过程来看待,把评价融入课程和教学的过程中。

2. 现时评价与发展评价的统一

发展评价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主要是指对事物当前状态的考察,是为了预测事物未来的状态,考察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评价其潜力,预测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性的评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促进大学生的未来发展而对生命教育作出现时判断;二是从大学生现在的状态,预测大学生未来的学习状态。这两个方面是大学生生命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这就要求教师对大学生充满信心,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大学生以及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用积极的态度帮助学生改正缺点。如果教师用一种怀疑而不是鼓励的眼光看待学生,会影响学生的自信心,对大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3. 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的统一

传统的教育评价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结果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成绩的测量,关心学习目标的实现情况,对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够关心。因此,结果评价以考试的形式进行。结果评价有一定的意义,它是对大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检验。但是,结果评价也存在很多缺陷,例如关注目标而不关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检验大学生的学习成果但是不能发现大学生的学习潜力等等。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的价值观重新建构的过程,是大学生的情感提升的过程。在生命教育过程中,学生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获得自己人生价值的提升,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生命教育更关注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思想层面的提升,结果也很难用统一的考试形式进行测量,虽然结果评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评价应该在结果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过程评价来激励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不断进步。过程性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质性评价、形成性测验、诊断性测验评价等方面。这是教学评价动态性的体现,在评价过程中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作用,更要发挥大学生的作用,要把过程性评价作为大学生学习的一部分,作为大学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

三、效用性: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体系建构的落脚点

效用性是生命教育评价的重要原则,是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体系的落脚点。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的效用性原则是指在一定的内外条件下,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主体为达到生命教育评价的目标,用一定的标准对评估客体进行价值评估,在评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预期评价目标的实现程度和活动主体的需求的满足程度,主要表现为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

1. 内在方面

第一,对效益的强调。效益是人们对实践结果进行考察时的常用词汇,主要强调活动目标的实现,活动所产生的正向效果。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体系的效益性主要是指生命教育的评价结果符合生命教育的预期目标。生命教育的评估结果越符合生命教育的评估目标,生命教育的效益越强,反之越弱。

第二,对效率的强调。效率是投入和产出之比,用于强调活动过程中对资源的消耗。在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资源,促进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实现效益最大化,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估体系的不断完善,促使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估过程有效性的实现。生命教育评价的效益属性和效率属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估过程效用性的实现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2. 外在方面

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的效用性除了内在的对效益的强调、对结果的强调之外,由于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的特殊性性和复杂性,使得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的有效性也具有多种表现形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评价目标的动态变化。生命教育的评估目标作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活动进行的依据,在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评价目标是依据生命教育的实践过程而制订和变化的,把生命教育的目标进行细化,指导着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在生命教育评价中,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客体可以依据评估目标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测,从而对不符合目标的行为进行及时的纠正。

生命教育评价的有效性随着大学生生命教育目标的动态变化而变化。一方面,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评价过程对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体系的建构、反馈有重要的影响,生命教育评价过程的动态性促使生命教育评价目标的变化,同时,大学生生命教育目标的动态性调整是生命教育有效性实现的结果;另一方面,在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随着生命教育评估目标的不断发展,调整自身的目标,促进自身的不断完善,从而促进大学生生命教育有效性的最终实现。

其二,评价因素的高效组合。评价因素是决定大学生生命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生命教育有效性的实现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发挥各个要素的作用。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生命教育评价的主体、客体、中介和评估环境。生命教育评价主体作为生命教育评价的主要实施者,其水平的高低对评估结果起决定性作用。生命教育客体主要包括生命教育的对象、生命教育的教学过程及生命教育的最终结果,因而正确把握生命教育客体的性质,对生命教育有效性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生命教育的评估中介是指生命教育的信息系统。生命教育的信息系统是主客体间进行沟通的桥梁,信息系统的完备性和及时性对生命教育评价的有效性产生直接的影响。良好的评估环境是生命教育评价有效性实现的保证。总之,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中介、评价环境共同对生命教育评价的有效性产生影响。

其三,评价方法的多元利用。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方法的选择,与生命教育的评价效用直接相关。由于生命教育评估过程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表现形态来说,有显性效果与隐性效果、短期效果与长期效果、客观效果与主观效果等,因而,应注重从多维视角来选择评估方法,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因此,在生命教育评价过程中要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实现生命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从而促进生命教育效用性的最终实现。

总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效用性表现为内在的维度和外在的维度,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保证了生命教育的效用性。

四、系统性: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体系建构的升华点

根据系统科学的观点,任何一个系统都有开放性、整体性、动态性的特点。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体系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也具有以上的特点。因此,生命教育的评价必须坚持系统的原则。生命教育评价的系统性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全面性

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其构成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按照系统的目的各自发挥着功能。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体系作为一个整体,需要用全面的观点来进行生命教育评价的设计。生命教育体系的评价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设计到教学主体、教学客体、教学中介、教学环境等各种因素,但其最终的目的是促进学生价值观的提升。因此,生命教育评价体系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层次性

任何系统都包括很多个子系统,任何系统都是更大系统内的子系统,并且任何系统发展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更大系统的整合。在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系统中,不同的评价对象在生命教育体系中处于不同的层次,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体系应根据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评价标准,使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评价更加具体,更具有针对性,使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更加真实地反映评价对象的具体情况。

3. 开放性

生命教育系统不是封闭的,必须与外部环境和其他系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整个社会有着密切联系的。因此,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体系要坚持开放性原则。虽然学校是进行生命教育的主要场所,但是家庭、社会等在学生的生命教育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在社会环境中感受生活的真相……创造真正的生命价值。” [5 ]因而,对大学生生命教育进行评价,既要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进行分析和综合,又要充分地考虑家庭、社会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影响。

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体系是生命教育过程的监督、评价、反思。科学合理的生命教育评价体系,应体现人性化、动态性、效用性、整体性等原则要求,并着眼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建构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体系,既可以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进行目标指导、强化激励、反馈调节,又可以提高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C]//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刘洪波.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7.

[3]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姜 勇,蒋 凯.后现代主义视点下课程编制问题[J].比较教育研究,2001,(7):1-5.

[5]周俊武,孙岳兵.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科学化的内涵和要求[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1):94-97.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College Students’Life Education

SUN Yue-bing1,2,ZHOU Jun-wu2,LU Liang2

(1. College of Marxism,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3,China;

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篇(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关注社会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不懈追求。体育运动的本质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与生命教育的内容不谋而合,因此,将生命教育融入学校体育教育中,让学生通过体育运动,感知生命,敬畏生命,提升生命价值,是新时期学校体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课题。

1 生命教育内涵及其融入高职体育教育的现实意义

生命教育思想最早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提出,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黄克剑先生首次提出“生命教育”思想,随后学者叶澜发出了“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召唤,此后,将生命教育纳入学校教育逐渐成为热点。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很多学者均提出了各自观点,在此,笔者主要以河南大学刘济良教授的观点为例进行阐述,即“生命教育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高职生通常基础知识较差,在校学习以技能培训为主,毕业后主要从事生产一线工作,以上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部分高职生自卑心理较强,情感淡漠,严重者甚至可能造成人生观及价值观扭曲,因此,高职体育教育应充分发挥其他学科无法具备的——教学环境的开放性、身心负荷的双重性、人际交往的多边性等优势,将生命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全面提升学生生命质量,促进高职学生健康成长。

2 当前高职体育教育中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目标设置上——忽视对高职生生命完整性与独特性的价值认知

教育目标的实现要靠教学目标来达成,一般来言,学校体育目标应强调通过体育运动,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体生命活力的释放、生命情趣的体验和生命价值的取向。当前,随着新课程的如火如荼,相较于传统的体育课程目标,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均有了很大变化,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多数学校在制定体育课程目标时,往往忽略对学生生命的完整性与独特性的价值认知而偏重于知识系统的整体性和学科结构的完整性,最终导致在设置课程目标上,很难从学生的整体发展出发进行科学设置,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2 教学内容选择上——忽视高职生的生命发展逻辑

教学内容是联系师生的纽带,是教学的的灵魂,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科学合理,对学校体育能否充分发挥其对生命体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在课程内容安排上仍坚持“竞技运动教材化”的理念,对高职生生命发展的“技能性”、“职业性”等特征认识不到位,设置课程内容时没有充分考虑高职院校各专业的学生从业后的工种特点,造成内容设置与高职生职后生命发展逻辑相背离,如,在理论教学上,忽视能适用于学生职后生活需要的运动保健学内容而侧重于运动技能的战术分析,在实践教学上,忽视具有职业特色的校本课程而侧重于僵硬的、模式化的竞技项目及游戏类内容。以上内容设置的“竞技化”与高职生职后的生活实际严重脱离,导致多数学生成为体育竞技规范下的运动技术、技能的“傀儡”,极大地弱化了体育教育的功能性,抑制了体育教育效益的延续性,使得高职体育教育终生服务于学生,不断发展完善学生生命质量的目标难以实现。

2.3 教学组织实施上——忽视学生生命体验

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各样形式丰富的体育运动,能充分感受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体会到激情、乐趣、成功、超越、失败等不同的个体经验,可以说,体育运动的过程,其实是一种生命体验的过程。然而,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学生体质的增强与否,过度强调学生对自然生命的体验,忽视学生体验体育的精神生命及社会生命的价值。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仍采用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间缺乏对精神层面的交流,教师往往完成每一课的教学任务即走人,长此以往,使得学生对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价值认知度严重不足,对人际交往的多边性及复杂性体验不够,不利于职后生活。

3 将生命教育融入高职体育教育的思考

3.1 教学目标上——注重生命关怀的体现

所谓体育课程目标,是指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和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课程目标决定着体育课程的方向及过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且为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能实现的。因此,高职院校在设置体育教学目标时,应关注生命教育,设置体现生命关怀的体育课程发展目标,教育全体学生学会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学校体育应着重从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三大方面,加强对高职生生命意识的教育,使得高职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精神层面也得到不断提升,促进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学校体育要着眼于学生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教育学生尊重个体差异,珍惜个体生命,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培养全面、自由发展的人。

3.2 教学内容选择上——注重内容的生活化

当前,学校体育课程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仅规定了原则及范围,且该范围呈现动态性、开放性及发展性等特征,因此各学校对课程内容的选择空间性较大,自由度也较高。高职院校在体育课程内容选取上,在强调“健康第一”的同时,应从关注生命的角度出发,强调课程要向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回归,培养学生的生活及生存能力。对此,笔者以为,除适当保留传统的诸如体操、田径、球类等项目外,可创造性地选取一些与高职生的生活、生存紧密相联的内容,以促进学生精神生命结构的完善

3.3 教学组织实施上——注重过程的动态生成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生活的主要形态,学生的生命认知过程必须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来实现。体育教学过程是在强调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运动体验的过程中,不断探索运动知识并掌握运动技术、技能。与其他课程相比较,体育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强调身体的练习,强调通过身体的感觉、体验来完成对运动技能的学习。动态生成作为当前新课程提倡的新理念,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因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此一理念,从遵循人体发展规律出发,通过师生互动、学生练习等动态生成体育教学过程,在引导学生内化体育运动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运动技能的运用能力,增强学生体育锻炼能力,使学生成为独立自主的终身体育学习和实践者。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双减政策重要意义 下一篇: 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