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12 15:57:31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篇(1)

关键词: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关工委;网络教育

2015年,在纪念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立25周年之际,对关工委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希望同志们坚持服务青少年的正确方向,着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引导青少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持和帮助青少年成长成才,团结教育广大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1]可见,教育职能是关工委的重要职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关工委教育的主要内容。高校关工委应利用好高校的理论和人才优势,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开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关工委教育工作的有效形式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隐藏教育目的,通过将教育性因素渗透到教育对象日常接触的具有教育功能的非正式教育载体之中,引导教育对象主要经由非认知心理获得教育性经验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2]。它具有教育目的隐蔽性、教育环境开放性、教育过程渗透性、教育载体多样性、教育主体自主性等特点。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拓展高校关工委教育工作的路径

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以思想“灌输”为主要方法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高校关工委的老同志受这种教育模式影响较大,习惯于用党课、讲座等单向、显性的教育方式教育青年学生,对教室、课堂、讲台、讲义等显性教育因素具有一定的依赖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高校关工委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隐性教育方式摆脱了教育者对教育因素的控制,是“一种无课堂、跨时空的教育,它的教育途径是开放性的”[3]。这种开放性可以帮助高校关工委拓展教育路径。高校关工委可以利用一切具有教育意义的隐性教育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将教育环境从课堂拓展到食堂、操场、图书馆等校内场所甚至校外,可以将教育载体从单纯的讲义、幻灯片拓展到网络、影像、海报、校史文物、文艺作品乃至一草一木。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增强高校关工委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传统“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生长在信息时代的90后大学生来说需要更新,特别是高校关工委的老同志与大学生存在较大的年龄差距,两者之间有“代沟”,如果仅仅依靠“灌输”方法,很难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而是在隐藏教育目的的情况下,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参与、体验和感悟,因此也更容易让大学生内化于心。

(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整合高校关工委教育工作的优势资源

离退休老同志是学校和社会发展的功臣和重要财富,高校关工委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紧紧依靠离退休老同志。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的特点,知识渊博的教授、管理学校的干部等,只要具有闪光点,具有有教育意义的行为,都可以成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因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起到挖掘和优化配置高校关工委教育资源的作用。

二、网络:高校关工委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高校关工委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借助有效的载体。这种载体应具备教育媒介的特性,要能被高校老同志所掌握,能被青年学生所接受,且能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相契合。网络的快速发展和自身特点,使其成为高校关工委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合适选择。

(一)网络对高校青年学生具有影响力

掌握丰富知识、善于适应新事物的青年学生既是推动网络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受网络影响最大的群体之一。正因为网络对青年学生具有日益增长的影响力,高校关工委要了解和教育青年学生,就必须与时俱进,自觉运用好网络载体。

(二)网络有助于高校关工委有效开展工作

运用网络载体开展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普遍的共识。虽然高校关工委受工作人员的年龄、技术等因素制约,在网络教育方面面临较大挑战,但网络带给高校关工委更多的是机遇。由于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多校区办学问题,且离退休老同志大多住在市区或老校区附近,而学生却往往在新校区生活、学习,这就为关工委开展教育工作增加了障碍。而网络不受时空限制,可以成为老同志了解学生的窗口和老同志与学生交流的桥梁。关工委工作在网络的延伸有助于扩大高校关工委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进而提高教育效果。

(三)网络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契合性

网络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多方面具有契合性。在Web2.0时代,网络具有“即时性”的特点,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同样也是随时随地开展;网络具有“碎片化”的特点,一言一语都可以成为传播的内容,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追求系统知识的传播,而是一点一滴渗透;网络具有“参与性”的特点,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每个人都有麦克风,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同样追求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注重受教育者在角色体验中的感悟和收获;网络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这些契合性有利于高校关工委利用网络载体有效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三、五个结合:开展网络教育的路径

(一)显性与隐性相结合,树立网络教育理念

如何运用网络有效开展青年学生教育,是摆在高校关工委面前的重大课题。高校关工委往往重视传统的、显性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很难与网络结合,难以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高校关工委必须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树立运用网络载体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把握其隐蔽性、开放性、渗透性、多样性、自主性等特点,有效利用青年学生的关注点、网络的推广手段、富有时代性的网络语言形式等,营造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环境,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关工委应认识到,运用网络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立竿见影,但会一点一滴地影响学生。

(二)网上与网下相结合,搭建网络教育平台

高校关工委是群众性的工作组织,教育平台是其发挥作用的主要依托,而网络平台则应成为高校关工委重点搭建的教育平台。现有的高校关工委的网站普遍存在点击率低、影响范围小等问题,因此需要搭建更接近学生、更吸引学生的网络平台。以微信为例,高校关工委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号,推送由“五老”撰写的或展示“五老”风采的文章等。高校关工委可以将网上与网下相结合,多挖掘网下隐性教育资源,寻找身边的故事,整理后上传到网上,这样更具原创性、故事性、真实性,更有吸引力。

(三)“五老”与青年相结合,建设网络教育队伍

在网络教育问题上容易产生一个误区:高校关工委建设网络教育平台,应该由“五老”负责主要的运营和维护,因此必须解决“五老”的网络技术问题。其实,正如杜甫诗中所说:“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五老”有“五老”的优势,如果“五老”不懂网络技术,可以将这部分工作交给青年学生完成。可以依托团委、二级学院等单位组建由关工委指导的学生团队,负责网络平台建设、维护及关工委需要协助的其他工作。这样既能很好地融合“五老”和青年学生的特长,又利于“五老”直接接触、指导和锻炼学生。

(四)深度与广度相结合,挖掘网络教育资源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存在于生活中,可以从学生关注、时代主题、教育规律等角度去发现、挖掘。如学生关注爱情话题,可以把校园里互相搀扶散步的老教授夫妻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经过摄影处理,故事编辑,上传到网络,利用网络方法进行推广、传播。2014年,中科院院士、遥感地理学家李小文教授因为一张光脚穿布鞋开讲座的照片成为“网红”,其朴素的穿着和卓越的成就形成巨大的反差,被青年学生亲切地称为“布鞋院士”,他的做法为青年学生上了一堂“无声胜有声”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4]。高校离退休老同志本身就是丰富的资源宝库,他们所保存的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物品(书籍、证件、影像等)都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高校关工委如果能够深入挖掘并运用其中蕴含的丰富的隐性教育资源,通过网络进行一定的整理、包装,赋予一定的教育意义,然后进行网络推广,则能有力增强关工委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五)内容与形式相结合,掌握网络教育方法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教育都强调受教育者的参与性和自主性。高校关工委在制作网络教育内容时,应做到贴近青年学生,将教育内容与传播形式结合起来,让作品具有可读性、传播性,便于学生理解、接受。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川老师写的《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一文经过其微信公众号推送,阅读量突破10万,该文既融合了深邃的思想,又有身边的故事,且行文符合青年学生的喜好,不经意间将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了青年学生的心坎里[5]。高校关工委应利用好网络的参与性和互动性,鼓励“五老”和网络教育工作团队通过网络与青年学生交往互动,双向交流,及时回应解答学生的提问,营造宽松的网络环境。

作者:段惠方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离退休职工处

参考文献:

[1]张烁.坚持服务青少年的正确方向推动关心下一代事业更好发展[N].人民日报,2015-08-26(1).

[2]徐安鑫,何义圣.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J].求实,2008(2):85-88.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篇(2)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网络化作为当代新技术革命的特征,已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在我国,受网络影响最深、最广的群体莫过于有较高知识涵养和文化层次的大学生了。如何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正效应,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开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影响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心理等成长过程产生着长期的、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影响更为巨大,既存在积极的作用,又存在负面的影响。

(一)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网络的最大特点是具有资源共享性,每个人既是网上信息的获取者,也可以是网络信息的提供者。这一特点在一定意义上克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单调、影响面小等弱点。另外,资源共享性还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网络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并有针对性地及时在网上正确的信息加以引导和教育,使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和理想信念,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等性和互动性。网络的另一显著特点是交流的平等性和互动性。网络是开放的,并且生来是平等的,不论职业、身份、年龄、地位,人人一律平等,不同的用户均可以利用QQ群等各种聊天工具参与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实现平等的对话和交流。这种平等性可以使内向、自卑或心理有问题的学生也毫无顾忌地敞开心扉发表见解。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网络栏目多样、形式活泼、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提升了大学生对于网络的兴趣,使他们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汲取。网上学习穿插着生动健康的娱乐,造成鲜明清晰的视觉印象,使大学生在十分放松的心情下,自由地、松弛有度地选择浏览对象,在探索、寻找新的视觉内容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收信息和观点,寓教于乐。网络的应用使得原本单调、枯燥、不易被学生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形象、生动、感染力强。这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不能比拟的。

4、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广阔性和社会性。由于网络具有信息的实时传输性、资源共享性特点,这使得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生数量和范围急剧扩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随着网络内容的不断丰富和扩大而变得更加广泛。此外,网络化还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可与政府机关、企业等相连,让社会各界都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来,进一步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齐抓共管的巨大优势,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广阔性和社会性。

(二)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1、网络中的多元思想、言论极易影响大学生“三观”的形成。由于网络存在着多元性、开放性特点,全球各地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迅速扩散和传播各种信息。这就为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并散布影响社会稳定、影响大学生思想健康成长的言论和信息提供了巨大便利。为此,网络在传播人类文明成果的同时,西方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的价值取向也不断涌现,各种思想和各种价值观都活跃在网络中,网络在意识形态领域竞争激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因掌握着网络信息的核心技术,网络便成为了灌输西方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工具。我国作为技术上的“后起国”,在网络信息中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防止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其任务十分紧迫和艰巨。

2、网络的虚拟和隐蔽极易使大学生产生人际交往障碍和道德缺失问题。网络是一个“虚拟世界”,缺乏很多重要的现实要素,掩盖了很多真实的面孔。网络虽能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但减少了人们与周围人际的交往和接触,也冷漠了人际关系,甚至使一些大学生逃避现实社会,人际关系淡薄、人际距离疏远,一旦面临真正交往的时候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并产生苦闷、焦虑、压抑等不良情绪。目前,网上聊天已成为众多男女青年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方式。一些大学生沉溺于网聊或网恋之中,无法自拔,造成身心的伤害,甚至荒废了学业。另外,在网络上,每个人可以匿名存在,彼此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匿名消息,削弱了者的责任感和受到社会惩戒的担心,导致社会道德的缺失。

3、网络中的文化糟粕极易影响大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由于网络缺乏监控,导致一些文化糟粕在网上传播。一些黄色、迷信、等文化糟粕也接踵而来。这些文化糟粕污染了网络空间,玷污了社会文明,青年学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毒害,来不良的影响。一项关于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显示:34.6%的大学生对浏览黄色网站、网页持无所谓的态度。这些网络垃圾会造成大学生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下降,严重影响大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在网络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对传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多的挑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新问题、新情况,我们要从这些新情况出发,认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规律和方法,在创造性运用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好传统的基础上,探索新阵地、新途径,取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

(一)努力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阵地。新的教育方法适应教育内容的要求时,就能进一步增强教育内容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成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力杠杆。一是建立和构筑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开辟在网上开展思想教育的新途径和新阵地;二是开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利用网络形式的德育信息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激励和引导;三是在校园网设立专题网站、网上党校、网上团校、新闻时事、素质教育等板块,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具有强大存储、检索和传播功能的信息平台,把思想政治理论的信息资源,包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等通过自建的各类主题网站、栏目等形式链接到校园网上,让大学生浏览、阅读。借助网络教学的趣味性、形象性、直观性的优点,使学习效果远优于普通课堂教学。

(二)各级、各部门应加强网络信息管理,努力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高校德育网络信息管理应科学地对待外来文化,以开放的心态吸纳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同时,也应创造有利于大学生成长的传统文化环境,依托高校在伦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优势,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法制和网络伦理教育管理。首先,政府要对网络信息做好入网防范,强化对上网信息的监控,制定网络规范,纠正网上违章,惩治网上犯罪,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杜绝一切有害信息的滋生和蔓延;其次,高校应成立专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构,统一规划,与校园网建设相结合,建立和完善网络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网上把关工作,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了解信息。通过分析监控,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做到“防微杜渐”,从而在校园形成一种健康的、是非明确的网络环境。

(三)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积极引导和教育。要让学生在了解网络积极作用的同时,更要使学生充分认识网络的负面影响;其次,要努力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强化道德教育,使文明上网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和对待网络信息,增强对网络文化的辨别力和抵制诱惑的能力,合理利用网络,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再次,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工作,加大宣传力度,让高校学生能自觉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自制能力和责任感;同时,要利用校园网络的优势,建立网上心理咨询中心,营造良好的学校、班集体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

(四)充分利用网络工具,营造全新的育人环境。全新的育人环境是在网络条件背景下的一种新的人际交往和文化环境。网络的互动性和平等性特征对教育者的权威提出了挑战。这就要求教育主体充分利用网络即时互动的特性进行双向交流,通过在线论坛、QQ群、BBS、校园网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交流和教育。学校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网络工作,要积极参与在线交流,要学会利用网络进行思想的引导,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五)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更新观念,提高电脑技术水平,不断利用网络及其他高科技知识丰富自己,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来面对时代的发展变化,掌握网络信息技术,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学习网上教育方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便能够及时收集、分析、监控网络信息,发现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并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同时,要注意工作方法,实现工作方式上从“信息灌输”到“信息引导”、“信息分析”的转变,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水平,确保工作的实效性和及时性。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篇(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1-0200-02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必要性

(一)时代和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与时俱进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永葆青春的法宝。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也被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时俱进不仅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都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正确反映时代的主题和本质。同时更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通过网络能打破传统教育方法上师生之间的关系,建立平等、民主、互相尊重的关系。大学生作为思想最为活跃的群体,他们需要接受新鲜的事物,开阔其视野、增长其知识,满足其成长中多样化的需求,网络便成为大学生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我发展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进行的,载体是联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一种中介,新的载体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而出现的。互联网络就是一种新的教育载体,网络信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历史等不同领域和不同文化形式。网络资源共享的特点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这一特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互联网载体既可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的传播模式。网络上的图、文、声、像并存的形式营造出寓学于乐的环境,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平面走向立体,走向动态。利用网络资源的共享性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空间和覆盖面,使教育者能够利用最新的资源并能及时迅速地了解到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主动和被动的关系。[1]网络创新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实现教育方式的转变等等。它使得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渠道变得便捷而且多元化。这种新的教育载体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广阔的教育前景。

二、网络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对高校校园文化的负面影响

大学校园可以说是社会的缩影,社会大环境时刻影响着高校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激励人的一种内在动力,它可以让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心里产生共同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

随着网络进入大学校园,受网络文化发展的影响,我们发现大学生是先锋意识很强的群体,由于网络是开放的、全球性的,同时它又具有虚拟性和创造性。网络的这种特殊性质不仅使学生面临着多元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还会导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参差不齐。他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反映到思想意识和人与人的关系上,容易引发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同时社会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都相对弱化。这些就会给高校校园文化带来消极的影响。

(二)网络对高校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年轻,充满激情,追求个性,张扬、时尚、自信。从来不放过任何展现自我的机会。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教育民主性的提高,大学生获取知识更加便捷,这使得他们愿意把所获得的知识和别人分享,进行平等交流。近年来,高校中有近30%的学生拥有个人电脑,学生利用电脑学习,许多同学在网上各种各样的信息连接个人的班级的,学生社团的、各种主题活动的网页甚至是网站。[2]这表明他们渴望独立、自主甚至在某些问题上有自己逻辑严密深刻的观点,思想早熟强迫自己在思考问题时用成年人的思维。

但是由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长期在网络中的虚拟沟通,弱化了他们在现实中的沟通能力。个人情感封闭,形成了网络中的虚拟人格,脱离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变得孤独、冷漠、自私,严重者会引发心理疾病。又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和自由性使得有些学生摆脱了道德的束缚,变得冷漠放纵自己的行为,他们对未来感到迷茫和失望,严重的更是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3]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对策

(一)以人为本利用网络加强学生管理

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受教育的对象能有所接受,以辩证、发展、全面的观点分析和观察复杂的现象,增强学生的判断力、理解力、选择力和自我反思能力。这与教育者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有关。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硬性灌输,教育者要把大学生从改造对象的定位中解放出来,在网络虚拟世界中,没有长幼尊卑,没有地位的悬殊,没有身份的差别,懂得理解人、尊重人,把尊重自己与尊重他人统一起来,启发人的自觉性、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把人的价值、能力、个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教师运用网络深入到学生中去,认真研究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变化和对思想道德素质的祈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信任这些老师,缩短了辅导员和学生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并使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自觉自愿的接受者,而不是消极被动的遵从者。

网络上的信息传播没有时空和地域的限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借助飞信、QQ、学生管理系统等方式,在第一时间内将相关信息传达给学生,让他们能及早掌握学生工作的动向,了解国家、学校和学院关于学生工作的相关政策和通知。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BBS提供信息公告、信息搜索、交互讨论、等多种服务,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倾听学生的意见,实时改善工作方发,更有利于大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沟通,通过班级论坛等,辅导员可以引导学生在网络交往中正确认识自己、他人和班级,增强班级凝聚力和认同感。[4]

(二)利用网络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先占领网络文化这块阵地,现在西方国家凭借经济、技术和信息资料的优势,通过网络宣扬所谓西方国家的民主、人权、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等。这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文化占领高校网络文化阵地。建立“校园文化红色网站”,把中国人民光荣伟大的历史、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思想、事迹等等都要放在网上,畅想网上主旋律。以积极的态度,借助网络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引导大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感染力、吸引力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建设好利用好校园网络,来增强学生责任、纪律、集体、奉献等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在校园里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风尚。

(三)利用网络加强自律性的培养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加强对上网师生的自律教育,把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自觉构筑抵制不良冲击的“防火墙”,要通过必要的技术和法律手段,阻止有害信息进入对网络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正确判断,引导大学生自律,其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引导大学生制订自律性公约,自觉抵制网上的不良信息和文化。或者引导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网页制作竞赛是大学生很感兴趣的活动。在活动中,可以开展网页政治标准、艺术标准的讨论,从而在活动中增强政治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使他们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网络自律教育。教育大学生要洁身自好,从自身做起,注意自我修养、自我提高,努力做到网络公德意识,加强道德自律,增强大学生网络法制观念,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以此来规范网络思想信息的主导性和纯洁性。[5]

【参考文献】

[1]李飞飞.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法制与社会,2009,8:238.

[2]姚帆.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J].大众科技,2010,7:191.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篇(4)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总是需要一定的载体,网络载体作为一种新的交流形式,不仅丰富资源、传播速度快捷,而且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持久而稳定的发展,因此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效果,加强网络载体的构建是至关重要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指的是高等院校立足于巩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需要,利用互联网向广大学生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帮助学生形成顺应时展的思想政治观念的物质形态。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构建的必要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构建十分重要

网络信息的传播有其独特的优势,尤其是现在人们与网络的关系日益密切,通过网络的传播来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在运行的过程当中能够充分借助网络信息传播的优势,以一种比较新颖的方式吸引大学生的眼球,使大学生能够耳濡目染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效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构建中存在不少问题

虽然运用网络载体的方式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不断增强是不错的方式,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在运行中仍旧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由于在管理方面存在漏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在运行的过程中往往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在具体的运行操作中涉及的广度与深度都不够。许多的高校在对网络载体的监管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许多的负面信息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产生很多消极影响,从而也会进一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实际的施行效力。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建设中还存在着人才资源缺失的现象。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而言,他们往往缺乏专业的网络知识,掌握较少的信息技术,不能将自己所掌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运用网络载体展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没有将网络信息教育平台很好的利用,使得教育的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运行成效不明显。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构建的措施

(一)提高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构建的重视度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高校要强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借助网络这一载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构建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因此,提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构建的重视度,运用网络载体来强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首先,要坚定运用网络载体来牢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念,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将其教育的内容通过网络载体呈现给广大师生,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作为高校的管理者要重视网络载体的建设,聚焦于不断挖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在运行过程当中会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运用网络载体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效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科学的运用网络载体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个人对知识理论创新的认识,在网络载体新形式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途径。

(二)利用高校网络平台,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影响效力

高校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多姿多彩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网络技术在丰富人们的生活的同时也可以丰富教学工作,而高校网络平台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媒介,所以为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运行效力,应稳固发展高校网络平台的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穿插其中,不断丰富其内容,创新其方式。

运用网络这一载体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不断强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的监督和引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对信息进行过滤处理,屏蔽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信息,及时更新网络信息,确保走在时代前沿,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其次,要利用高校网络平台的建设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要有明确的指导思路和原则,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耐力。高校在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的过程当中,应该充分考虑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个性追求,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再次,要不断丰富其内容,对其方式进行创新。我们应当考虑到时代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变化,彰显社会需要。可以利用大学生衷情于网络社交平台和聊天软件的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穿插其中,使大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所学到的知识,提高其工作效率。

此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育主体可以利用网络内容和网络信息的多样化,摒弃单一的文字形式,增加一些教育性较高但又很有趣的案例,并且适量的增加图片,视频等音像资料,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吸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三)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方面的规章制度

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运行的防卫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要充分发挥功效,必须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方面的规章制度。

首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运行的过程中要建立明确的权责管理制度,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管理地位和权限,使网络管理员各司其职,规范而有效的发挥其职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运行有序的进行。

其次,要注重信息的交流与反馈,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在运行的过程中信息交流的通畅,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管理者吸纳良策,深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运行效率。

再次,要建立有效的运行效果评估机制,及时的回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运行的数据分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网络载体运行发挥的效力进行监测,从而根据评估结果不断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内容和方式,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网络载体的途径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四)要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专业队伍的培养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信息的快速更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运用网络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构建也离不开丰富的人才资源和人力资源。因此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要践行者,他们身上肩负着重任,他们所具有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施行效果,因此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须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质,借鉴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不断积累理论方面的学习。

其次,要注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处理网络信息能力,让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网络知识和技能,使得他们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网络建设和网页设计等活动有效的运用到网络工作中,不断的充实网络正能量,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效力。

再次,网络环境是十分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运用网络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职业操守,注重师德的培养与巩固。要不断转变教育形式,增添教育内容的趣味性,做到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稳固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篇(5)

1前言

科技在不断进步,网络时代不期而至。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已经无法与当今信息时代的发展齐头并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学科的建立,都将解决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作为重大建设问题。河北乃教育大省,因此河北省的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全国的教育发展。那么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就亟需以新媒体网络作为载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合网络的重要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将网络作为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网络教育资源合二为一、并通过网络平台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创新型教育模式,是网络教育重要组成之一。[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必须要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构建,通过创新的教育方法和途径整合各类资源,达到思想教育和文化知识在网络中的高度融合。网络将教育的形式带向了多元化,并且将教育从过去的课堂讲授这种有形的传授走向了无形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进行以道德建设为基础,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荣辱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教育策略上促使教师将问题作为中心,用行动作为驱动,在学生的学习模式上强调自主学习、研究与协作式学习,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实现自我教育,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使高校的学生能够实时了解国家政治的动向,而且我们国家一直以来都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重点。曾明确指出:“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它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思想和政治是统帅,是灵魂,只要我们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稍为一放松,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就一定会走到邪路上去。”[2]

3河北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1)高校网络教育平台仍处于比较落后的局面。当今河北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也辐射着全国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完善的网络设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3]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落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投入资金少导致的基础设施差。由于资金不到位,学生用来学习的网络教育平台相对来说比较落后。例如,很多学校的网络教育平台无法实现大批量的学生同时进入教育网站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使得一部分的学生只能观望甚至是放弃。无法满足在校生的学习的要求,这就使得部分学生存有不满情绪,因而网络教育就很难持续有效地进行。二是无法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使得基础设施无法更新换代,这就使得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脚步停滞不前。通过大批量的问卷调查以及更方面反馈回来的数据显示,已经建立主题网站的学校由于对信息的更新不及时,致使网站的内容比较单一,学生因此也就失去了浏览的兴趣,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就容易导致学校网站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难以为继,形同虚设。(2)在高校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不利因素很多。网络教育作为一种创新型教育对传统教育形成了一种冲击,也为高校的文明与和谐带来了挑战。而且,网络也客观地存在着负面的影响。因为学生在浏览网站的时候经常会不时地跳出一些垃圾广告,以及不健康的内容。有一些意志力不够坚定的学生此时会难以自控,轻信这些网站的信息作出一些让自己后悔莫及的甚至是有悖道德和法律的事。例如,一些人利用大学生生活费用比较有限但是学生本身又有虚荣心这一点,做起了网络小额贷款也就是俗称的“网贷”。但是小额贷款的利息都是远远高于一般的贷款的,这就让很多学生无法如期还款。借款的学生时不时地受到放贷人的威胁,尤其是女生。前段时间刚刚过去的“网贷”风波,受害者都是女生,放贷者没有下限,用带有恐吓性的言语甚至是来威胁尚未涉世的学生。这就增加了网络的信任危机,让学生无法安心地利用网络进行学习,高校也就相当被动地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想而知这样的教育可以说是没有效果的。

4河北高校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做出的举措

(1)首先,要增强对网络教育的意识。只有先从思想上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认可,才能从行动上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增强组织领导的意识,,使组织机构与保障机制得到建立健全。拥有健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导机构能够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其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能够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课程结合起来,利用这种创新的教育模式,让理论课堂和网络课堂能够相互渗透,相得益彰。除此以外,还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建立,优化教师队伍。在教育的改革中,教师一直与改革的成功与否密切相关。一支教师队伍的素质也直接影响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因此要不断提高教师行列中教师的个人素养以及专业知识方面的素质和网络道德修养。这样学生有了可以信任的人,那么对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便不会那么排斥。(2)需要引起注意的就是加强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科学的工作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学校各个教育管理部门的主观能动性,让其能够相互协作有明确的分工,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步入一个良好的领地。[4]由于网络内容良莠不齐,因此还应加强对网络的管理,高校应成立专门的监管小组,对网络内容进行实时的监控,筛选出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益的信息。河北省进行的“清网”活动就是在有力打击不良的网络信息,还学生一个清新的网络学习环境。

5结语

跟随着网络信息发展的趋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学生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也越来越重要。因此只有提高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不断在实践中去探索实现良好网络教育的新途径,时刻以创新的视角去发展网络思想教育,这样才能使网络教育的道路走得通畅。在当今高校教育中,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应时刻引起我们的注意,这是时代的召唤,我们应存有紧迫感,顺应时代的潮流,务必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位。

参考文献:

[1]谭福强.李红.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41~42.

[2]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1.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篇(6)

[作者简介]唐洁(1981- ),女,重庆人,川北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四川 南充 637000)邓渝(1978- ),男,四川南充人,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四川 成都 61003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047-02

“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最先于1996年6月由张建松在《发挥校园网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一文中提出。2000年2月,刘梅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法》一文中,最早提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同年9月,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一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进一步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面。高校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阵营的传播地,应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化的认识度,通过开设网上党校、建立网络时事评论平台、开设网络心理辅导咨询等途径,努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二是通过加强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构建健全的管理体系,按照党委统一要求,扎实有效地推进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是根据不同地区具体教育背景和大学生成长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应采用灵活多变的网络教育手段拓展学生思想政治事业,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四是高校在长期的网络化教学实践中应进一步完善网络化教学管理,加强教师和学生上网学习的自律性教育。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团队的建设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因此高校应采取一切切实可行的措施对教职员工进行网络文化和纪律性教育,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网络知识和技能建设。六是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切实保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编制、必要经费以及教育设备的硬件和软件资金投入,做好合理规划,抓好落实和检查。

目前,随着国家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重视,以及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建设的进一步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取得一定的成绩。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有关思想教育的专题网站,建立了网上党校和团校,设立了针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相关的心理咨询辅导网站,以及就大学校园内相关的生活服务类网站。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在分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前,我们先分析一下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一、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1.积极影响。一方面,网络提供海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的快速传递,信息的同步交流及检索、休闲娱乐、电子商务等的广泛运用,网络的功能越来越多。由于网络进入门槛低,网络的版面不受限制,个人和组织都可以自由地发表时事言论,同时网络也使网民足不出户就可以浏览不同地区、国家的难以数计的电子杂志、报刊和言论,海量的信息使得网络作为学习和生活方式之一,越来越具有辐射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网络扩大了高校思想教育的空间。与传统课堂授课不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络作为一个跨越地区和国家的信息传播工具,传播效果更加便捷和实效。高校通过网络思想教育专题网站的建立,能够实现各部门、师生间的资源共享,扩大教育面和宣传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如网上党规的宣传,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先进科技、获得知识和信息的同时,感受党的教育。

2.消极影响。网络隐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威胁。目前,我国互联网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网络作为全球资源共享的途径之一,由于门槛低、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容易造成谣言的迅速传播,引起政治恐慌。同时,国外“”也可以利用网络对我国政治进行渗透和心理蛊惑。大学生普遍处于价值观的发展和定型时期,对于某些政治谣言缺乏判断力,是极容易受到诱骗的一个群体。这些网络隐患容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此外,高速发展的网络还会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以下消极影响:不良信息与外来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冲击;市场化经济中的消极影响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网络匿名化造成不负责任的言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冲击。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1.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不够准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课堂教育的辅助手段之一,并不能完全替代课堂教育。但是部分高校试图通过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来弱化课堂教育,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这些高校通过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定期和不定期地上传一些宣传资料,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不到位导致主题网站并未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不是某一个部门的职责,它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协作完成。某些高校在思想政治主题网站的建设上得到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但在网站的日常维护和运行中由校学工处或者党委宣传部负责,其他部门的参与度不高,导致最初为学生开设的栏目流于形式,并未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网络思想教育内容和形式缺乏吸引力。随着网络化教学的进一步普及,很多高校都建立了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网站,但是由于网站内容过于空洞、形式过于单一,缺乏吸引力,导致网站点击率低,学生和网站的互动性小,思想教育的宣传效果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具有正统性和教条性,通过严谨的文字和正确的价值导向来教育学生,相比于娱乐网站、社区网站和聊天QQ等网站,显得枯燥和庸俗。有些高校的网站设立学生心理咨询栏目,很多学生考虑到个人隐私问题,羞于问答,使栏目并未取得预期的互动效果。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团队不健全,投入不到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和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也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其中建设一支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尤为重要。所谓专业化的网络思想政治团队不仅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背景,还要有网站建立和维护经验,还需要具备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推广宣传的创新性思维。此外,由于部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投入资金不足,导致网站虽然建立起来却难以正常维持下去。

4.思想政治专题网站更新周期长。由于网络思想政治团队建设的不到位、流动资金短缺等原因,造成专题网站更新周期很长,网站的实效性很低,这样就失去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的快捷性,失去了对学生教育的吸引力,最终失去了部分网络思想政治专题网站的访问群。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进策略

1.加强网络思想教育专题网站建设。这要求高校充分认识到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要求教育者尽快学会、掌握和运用网络化工作。高校思想政治专题网络的建设离不开一支专业的团队,这支团队既要求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又要求具有一定的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主要是以教师和学生为访问群体,如果想要吸引这部分群体,网站的建设势必要具有针对性。可以根据不同大学的具体情境,设立新闻动态栏目,如当前时事新闻、就业信息速递、校园生活热点,主要体现网站的实效性和导向性;设立思想政治教育栏目,如思想理论、经典书籍、党校和团校建设、校领导参与的各项思想政治会议的会议纪要等,主要体现网站的教育性;设立网上座谈、个人主页、互动讨论等栏目,主要体现大学校园多姿多彩的特点;设立勤工助学、考级考证、海外留学等栏目,主要体现大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升途径等。通过一系列有特色的网站栏目的建设和维护,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性,同时保持一定的更新率,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能真正服务于师生。

2.加强网络监管机制的建设。一方面要坚持“绿色”网络监管原则。通过专题网络宣传正确的“红色”思想政治,封堵“黑色”“黄色”言论,严格控制监管,消除网络中的政治谣言、黄色信息的污染,净化网络环境。同时网络监管手段要多种多样。高校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加强校内网站和专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统一管理,对论坛上不良信息严加监控,及时消除反动言论,严防其进一步扩散。此外,高校要从技术上规范网络运作,加强对个人主页链接的审查,必要时要采取强制的技术手段,建立网络安全“防火墙”,阻止不良信息进入校园。必要时,高校应对传播不良言论的学生实施行政管理手段,严肃处理不负责任的当事学生,同时追究有关领导的连带责任,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监控提升到最高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监管队伍的建设。网络监管团队的建设对于有效维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除了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挑选人才培养网络精英,也可以从大学生中挑选一部分合格人才,以调动大学生的参与性与主动性。

3.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包括专职人员,也可以包括党校、团校的骨干师生队伍。高校通过加强这些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培训,提供其相应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加强有关网络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努力提升其综合素质。

4.加强上网师生的自律教育。《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各高校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运作,加强对局域网、校园网的管理,加强对免费个人主页及其链接的审查。要将管理和教育结合起来,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形式,增强师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培养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自觉构筑抵制不良冲击的‘防火墙’。”个人主观能动性的自律性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研究之一。再好的监管体系都会有漏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想向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势必需要广大师生共同的努力和维护,因此对上网师生自律教育可以使网络监控体制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课堂教育的辅助手段之一,具有其独特性。高校一方面应加强网络思想政治专题网站的建设,使其具有吸引性,与学生产生互动;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培养合格的网络监管团队,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上网师生的自律性,真正落实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杜爱灵.论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开封大学学报,2005(4).

[2]唐加祥.浅谈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7(26).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篇(7)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网络环境对大学生自身带来的影响

现阶段,网络环境不仅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友方式,而且还影响着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这对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尚不具备较强的分析鉴别能力,在面对价值观念多样化、舆论表达多元化、文化信息泛滥化的网络环境时,他们往往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新、奇、异信息的猎取上,而没有通过理性思考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造成大学生价值取向紊乱,甚至导致价值观扭曲。

2.弱化大学生道德意识。由于网络环境具备开放性、匿名性、隐蔽性、交互性等特点,使得网上“三俗”文化和“造假”、“盗窃”、“欺诈”等不良现象屡禁不止。若大学生缺乏抵御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则极易在道德行为上随波逐流,出现虚假信息、传播病毒、传播黄色图片、盗取他人账号密码等违法行为,使大学生弱化或丧失道德自律性。

3.疏远大学生人际关系。网络环境下,QQ、微信、微博等网络交流软件扩大了大学生的交流范围,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得部分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网络与陌生人进行交流,而在现实生活中却缺乏与同学、老师、家长的沟通,与现实社会日益脱节。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极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弱化人际交往能力,不利于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

(二)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影响

1.对思政教育内容的影响。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从网络上获取思政教育内容,这些思政教育内容包括国际与国内的、积极与消极的。有些教育内容会促进大学生思想进步,而有些内容则会弱化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为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须创新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2.对思政教育方式的影响。在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下,存在着理论教学形式单一、社会实践活动少、校园文化氛围不浓等问题,使得思政教育方式方法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而网络环境能够赋予大学生接受知识的主动性和选择性,对传统思政教育方式带来了一定冲击,这就促使思政教育必须更新教育手段,转变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受教育途径。

3.对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影响。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大学生思想观念日益复杂化,为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政治素质、能力水平和计算机操作技能带来了严峻考验。若教育工作者不善于捕捉网络上的信息,没有在网络文化中坚定政治信念,不会熟练操作网络软件,则势必会影响高校思政教育成效,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二、网络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对策

(一)丰富思政教育内容。为了增强高校思政教育在网络环境下的吸引力,高校应当丰富网络教育内容,使思政教育内容更具时代性和创新性。首先,高校思政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传播给学生,使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平台了解最新的知识内容。其次,高校思政教育可将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到网络教育中,如古代礼仪、孔孟之道、历史名著、古代才人思想等,大力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再次,高校思政教育要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将网络心理测评与训练、心理健康知识、心理疾病防治等融入到思政教育网站中,帮助大学生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网络环境下,高校应将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到思政教育体系中,给予学生正面引导,加强网络道德规范建设,构建起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首先,高校要完善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实行网络道德教育考核制度,使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主动承担起维护网络社会秩序的责任,杜绝出现网络违法行为,提高网络道德教育效果。其次,高校应完善网络管理体制,建设一支监管队伍,及时清理学校网络中出现的反动、黄色、错误、暴力等方面的不良信息,对不良信息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净化校园网络环境。

(三)创新思政教育工作方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带来的教育优势,不断创新教育工作方法,促使思政教育工作与时俱进,满足大学生接受教育的需求。首先,开展网络互动教育。思政教育工作者可将网络作为互动中介,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多样化的主题教育活动,并将科学知识、思想道德教育、健康文化生活等内容渗透到活动中,实现思政教育工作的双向互动。其次,开展网络心理教育。思政教育工作者可利用网络对大学生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进行及时治疗,使学生在匿名的状态下大胆地向教育工作者咨询心理问题、寻求心理帮助,从而使教育工作者能够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增强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再次,丰富网络交流途径。思政教育工作者可利用QQ、微信、微博、网络社区等软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通过自由、平等的谈话使学生增强对教育工作者的信任感,主动接受和采纳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建议。

结论:总而言之,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介,不仅丰富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手段和途径,而且还对思政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环境下,高校要认清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念、道德意识、行为规范带来的影响,充分利用网络教育优势不断创新教育方法,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切实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丽君.浅析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挑战及对策[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9).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篇(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2月9日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内涵与特征

所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就是高等院校通过互联网络这一信息系统,按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需要,向大学生传播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时展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以及健康的精神状态的物质形体。在高等院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有超越其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之趋势,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形象性。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接受外来信息有83%是通过视觉感官实现的。电脑网络语言有声色俱全、图文并茂、声情融会等特点。通过这种信息表述,可为人们提供真实的表现效果,感染力极强。特别是网络“多媒体”技术的选用,可在屏幕上创造一种活泼、轻松、愉悦的受教育情景,使严肃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让人们在形象、生动、直观的教育中,思想得到升华。

(二)及时性。巨大的速度优势是信息网络最重要的特征。网上传播巨大的时效性是传统宣传媒介无法比拟的。目前,网上媒体信息正以小时为周期乃至以分钟为周期更新信息。这种迅速、及时准确的传播方式,有利于宣传网站及时传播健康、科学、正确的思想政治信息,加强网络空间的正确舆论导向。

(三)互动性。网络的交互式沟通将吸引人们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灌输”教育变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在思想碰撞中自然而然接受引导。信息网络交互式传播的特点,使人们在网络中接受宣传思想教育时,随时可与宣传网站开展思想交流,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均可在网上袒露无遗。

(四)开放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开放性是指作为网络这个开放的平台,人们可以相当自由地信息、发表言论、收发数据、获取信息,展示个体的思想和个性的属性。

二、网络载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信息传播技术的根本性变革,也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发展。高校是网络起源的重要地方,是网络得到大力推广和快速发展的地方,也是我国社会信息化程度最高、发展势头最快的地方之一,上网已逐渐成为青年教师和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方式,网络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全方面的影响,也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内容和方式方法等。正确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既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应网络化的严峻挑战,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理论的丰富和完善。

(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随着网络在高校的迅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形式的创新,具有越来越明显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1、教育对象更加主动。通过互联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不再是最主要的知识源,学生从网上得到的信息将比教师头脑中的知识多得多。学生通过操作计算机浏览学习资料,本质上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变了传统的“我讲你听”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了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自主意识,使教育对象积极主动地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从而增强自我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分量,这是其他思想政治工作载体所不能比拟的。

2、教育内容更加丰富。网上丰富的信息,快捷的传播速度,使人们通过网络可以真实地、全面地、快捷地了解到社会热点问题,从而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视野,使各层次的受教育者在同一时间里都有适合自己的内容选择,进而丰富了教育内容。

3、教育形式更加民主。在网络中人人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师、学生都可以平等地在网上获取信息资源,学生消除了顾虑,平等地在网上讨论,发表见解,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实现了真正的民主。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构建

(一)建构新型网络教育平台,创设开放式、双向互动的网络教育模式。虚拟社会与网络文化的出现,不仅为人的个性的自由解放提供了条件,而且为人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网络时代,学生的自我意识与主体意识大大增强,过去那种说教式的单向思维教育方法已不能适应需要。因此,教育者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突出个性化服务功能。运用开放、民主的教育方式,在平等愉悦的气氛中实现与受教育者思想的双向交流,及时交互,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效应。

(二)规范网络行为,提升自律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网络文化品质。网络社会既是虚拟的,也是现实的,如同现实社会需要道德一样,网络社会显然也离不开网络道德。而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传统社会中以服从为主的道德范式在网络社会中已部分失效,只有上升到道德信念的高层次上的自律性道德,才能够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再也不能仅仅要求学生接受几条道德规范,而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使他们学会正确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以批判的精神对待网络信息。

(三)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面对网络时代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顺应时展的需要,既要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又要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并能熟练地进行网络操作;既要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又要具有一定的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效性。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隐匿性,对原来的道德体系提出新的挑战。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信息;网络是一个新的工具,思想政治教育一样可以利用它;网络又是一块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占领它。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利用一些机会尽可能多地在网络上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同时,也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会到其他网络信息之中,力争让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给网络上的人们,争取最大化地占领网络信息空间。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篇(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241-03

在日新月异的网络化信息时代,网络的触角已触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网络的应用也已遍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国大学生是既是使用网络最频繁,同时又是在其中受益最大的群体,网络日益成为他们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在我国,德育知识传授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是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对应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便应运而生。正确地理解、把握和领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理论界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的概括众说纷纭,但大多数学者一致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广义上: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教育,即在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下,传统的思想教育从理念到内容、手段、机制与组织方法如何发展、创新;从狭义上:基于网络的思想教育,就是把网络作为思想教育的新阵地、新工具、新方法,用以加强和改进思想教育。①近年来,国内大多数的研究者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偏向于狭义层面的理解。

可以说,网络虚拟环境的形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拓宽了一个新的渠道,而且还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同时又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分析

在现代,网络是一种应用很广泛的传播媒介,运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益处是我们大家有目共睹的。

(一)创新了教育模式,拓宽了教育渠道

由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大多在教室或校园等一定的小空间范围内,采取的是一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面对面的教育模式,教育方式也比较单一,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常常使受教育者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不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该学科产生厌学情绪,最终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效性的发挥。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也开拓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渠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以从传统的“面对面”的模式,逐渐增至发展为“屏幕对屏幕”的交流模式。②

(二)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进而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代大学生多以90后为主,90后是充满个性的一代,他们追求和展示个性的欲望尤为强烈。然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还是以教师讲述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只是单纯地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教学死板、单一,过多的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没有顾及到学生的切身感受,长此以往,就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亲睐。在网络空间里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个人意见,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发表个人的状态、转载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等等,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希望求得他人认同的意愿,也满足了学生渴望得到别人的注意、关心和肯定的心愿。

(三)有利于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网络之所以具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主要还是由于网络的超时空性,这种超时空性可以使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而且不受时间和场所的限制。一方面,随着网络影响力的扩大,大学生更关注于社会事件,通过在网络上的广泛讨论,大学生有辨别真伪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借助网络可以把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内容融合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劣势分析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伴随着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减弱了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的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现代信息工具,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等设备上网,很容易使他们自我约束能力减弱,陷入虚拟世界中无法自拔。随着90后大学生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一些大学生更注重自我发展,他们常常在网络上发泄现实的压抑,常常出现积极和消极情绪交织的状况,在这一状况下,大学生精神上的追求往往容易为物质利益所替代,导致一些大学生追求个人发展和眼前利益,往往社会责任心缺乏甚至缺失。

(二)使大学生过多重视网络人际交往,而忽略了现实人际交往

网络虚拟空间扩大了人与人交往的范围,在网络里的人际交往无需考虑现实人际关系中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因素。在网络世界里也消除了地域的限制,与其他城市甚至外国人都能够实现沟通,使得大学生更亲睐于这种快捷式的网络人际交往,以至于陷入网络世界无法自拔。虽然他们在网络世界里人际关系处理得很好,但一回到现实生活中,面对同样的人也许不知道怎么交往甚至会产生现实人际交往恐惧症,甚至导致与现实中周边的人脱节,与现实社会中的他人交往与沟通能力减弱,出现了人际交往上的异化现象。

(三)易造成大学生的认识偏差,阻碍其高尚道德人格的养成

网络中的信息多种多样,复杂多变,在千差万别的信息中,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充分的体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如果不能及时的引导和教育,会导致他们价值观念与道德意识的动摇,而且网络中的信息传播的无障碍性,易造成信息真假难辨,大学生虽然有一定的是非辨别能力,有时候因缺乏常识或理性判断,这将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

四、网络环境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和对策

网络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不是局部的、表面的,而是全面的、深刻的。由于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所以更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都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方法和途径也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网络在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发展机遇和积极作用的同时,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只有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新媒介才能进一步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一)提高对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互联网具有丰富的形式和内容,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巨大的空间。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对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给予高度的重视。首先,把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大学生的需要在哪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发展到哪里,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众多大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娱乐休闲的重要手段,为此,必须把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管理中去。其次,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虽然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劣势,但笔者认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是占主要方面的,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和多种教育手段,因此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信息网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更多的是机遇。最后,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创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先进手段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育方法的弊端也逐渐凸显,为此,高校应着力探索和运用现代化大众传播媒介和交往方式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二)加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复杂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相应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笔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自身的角色。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教师是占主导地位的,学生则往往处于被动被接受的地位,鉴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弊端,在网络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日益凸显,网络在教育教学中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供了平等获取信息的机会和自由发表见解的平台,因此教育者的信息获取量与受教育者相比并无优势可言,所以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水平,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这样才能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其次,加强业务培训,打造一支专业化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当前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不过硬,容易受到网上不良思想的影响,表现在政治立场不坚定,道德水平下滑。为此,网络环境下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业务培训,使他们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坚定的政治立场、较硬的政治理论水平、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端正的工作态度。最后,要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如今互联网已经遍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前高校的首要问题就是要着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计算机技能水平和网络应用能力。为此,高校应结合本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计划,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有关计算机知识和网络应用方面的专业培训。

(三)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管理

网上舆情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越来越大,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重大事件都离不开网络这一传播媒介,因此,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所以必须把对它的重要性认识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首先,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的管理,强化网络道德教育。在网络环境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极易受到挑战,而且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尚未形成,更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所以要教育学生严格遵守网上行为规范,规避自己的网络不文明行为。其次,加强规章制度建设,规范校园网络管理体制。学校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力度,实行校园网络实名登记制,使校外人员只能浏览不能随意下载,及时更新网络杀毒软件,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促进网络管理步入科学化轨道。最后,努力构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为此,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对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给予高度重视,坚持用积极、正确的思想文化信息占领校园网站,建立一些思想过硬、技术成熟、深受大学生喜爱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站。

注 释:

①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十年历程与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5(7):80-82.

②张再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50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十年历程与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5(7).

〔2〕.论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学理论,2010(4).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篇(10)

Reserch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y

Zhou fang(Central South Unir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12)

Abstract: Under the new media ag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netration, universality and equality, and there is a problem tha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n not occupy the main position of the network, the simple way of education, the network quality and the network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low. It i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a department, creating a high quality carrier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mproving the network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m, cultivating the network commentator team and so on.

Key words: University, new media,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ducation quality carrier, network commentator

互联网的出现,让世界迈入了网络时代。近几年移动网络的迅猛发展,更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2013年8月19日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主席强调要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把网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摸索,近年经历了建设网站、设立博客、开通微博、微信、培养网络评论员等多种形式,紧跟时代潮流,但如何争取抢占网络文化主阵地仍需进一步研究,以便掌握高校思政教育的主动权。

一、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特点

(一)网络思政教育的渗透性

网络上没有教育者的照本宣科,也没有强加的学习内容,学生可以在微博、微信上自由地发表言论,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当思政教育以时尚、客观的面孔悄然出现在电脑和手机上时,学生多会欣然接受,避免了反感和抵制,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

(二)网络思政教育的广泛性

网络思政教育能将丰富多彩的内容呈现给学生,除了主旋律的教育、本土文化外,还有世界文化,国际视野。除了抽象的理论、理想教育外,更有实践的机会和现实应对教育。网络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应用软件等信息资源,也拥有信息传播功能。相比于滞后的思政理论教材,广泛的网络内容更能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也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1]

(三)教育主客体的平等性

教育主题是指网络思政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获取的平等性,使得教育者难以再有信息的“先导权”和“支配权”,教育者也很难通过“信息过滤”的方式对教育对象施加单纯的教育,教育主体已无法真正独占教育的“话语权”。这种平等性,有利于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之间情感交流的真实性和直接性,使教育者更具有人情味和亲和力。[2]

二、目前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教育未能占领网络主阵地

网络信息纷繁复杂,良莠不齐,学生如果没有足够的自制力和分辨能力,很容易被不良信息迷惑。目前学生微博关注的对象大多是体育、娱乐,而非学校官方微博;学生上网更喜欢看电影玩游戏,而非主动在网上党校团校学习;谣言容易被传播,加上某些个人或组织刻意地炒作推动,负能量在网络大行其道。思政教育类网络建设没有能够主动适应形势的发展,没有形成自身所应有的影响力,没有成为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形成的引路人。[3]

(二)网络思政教育方式简单落后

当前,不少网络思政教育只是将传统思政教育课堂简单地搬家,在形式设计上单调刻板,将“人灌”转变为“网灌”,忽视了学生的内在需要动机和自我教育,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单向灌输的模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尽管缺少了传统课堂上的束缚,但单向“网灌”的教育效果并不尽人意。网络思政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网络只是一种载体,一种方法,一种媒介,仅仅将思政教育搬上网络,不会自然而然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大学生已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简单的网络思政教育不仅达不到效果,还会适得其反地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4]

(三)思政教育队伍网络素质不高

如今高校在校生均为“90后”,他们是网络世界的原住民。而作为思政教育的主要力量的“70后”教师,则大多是网络世界的“移民”甚至“难民”。在思政教育网络化的过程中,很多老师并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思政网络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网络时代,谁能掌握网络世界的发言权,谁就能引领时代的潮流和思想。但是目前思政教育者习惯于课堂教育、线下教育,微信微博的官方账号不善打理,思政网站也多限于发通知公告和新闻。对思政网络化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导致教育者没有充实所需的思政理论和网络技术,对于网络的发展更新缺乏了解,进而导致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欠缺。

二是新媒体运营和互联网使用能力较差。网络思政教育不仅要求教育者具备深厚的理论教育基础,还要能熟练运用网络技术,这样才能提高网络思政的专业性和吸引力。目前从事思政教育的多是学生工作部、团委、党委宣传部等老师,相比于成长在网络时代的学生,思政教育者在接受新事物方面较为落后,从互联网获取信息的效率比学生低,老师和学生间隔着海量的信息。学生们经常使用的手机APP、微博、微信、人人网、知乎网、果壳网等,老师们使用较少甚至未曾听说,更别说通过这些网络媒体引领学生思想了。虽然经过适当的培训,能提高教育者的网络素质,但网络技术更新快,部分岗位的老师人员流动性大,导致思政教育者的网络素质较难提高。[5]

(四)高校思政教育网络载体建设有待提高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高校思政教育网络载体也发生了不少的变化。从建设思政教育网站,到打造校园BBS,从推动辅导员博客,到设立官方微博、微信账号,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没有原地踏步,一直在摸索中前进。但是网络思政教育载体总是面临少人问津和自娱自乐的尴尬局面,网站点击率低,微博粉丝数少,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内容枯燥无味。“网站建设,内容为王”,只有符合学生需要的网站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而当前思政网站内容多是以学生活动的新闻报道为主,新闻采编水平较低,文章格式和用词刻板生硬,内容单调重复。有些党校团校网站只是简单地将思政书本知识挪到网站,更是无人问津。[6]

新媒体建设缓慢。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社会各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变化,3G、4G、WIFI的普及让手机等移动设备成为大众资讯来源的首选,使用方便的微博、微信等手机APP已经抢占了电脑网页的流量。但网络思政目前仍以网站建设为主,配套专业的团队进行运作和采编,如学工在线,团委在线,高校勤助网,高校心理资讯网等。而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的人力物力投入较少,建设步伐缓慢,思政教育未能在移动互联网抢占先机。

精品载体缺乏。 如今存在的思政网站和新媒体账号的数量不少,但是真正吸引学生主动访问的并不多。学生访问思政网站多是因为通知公告牵涉到个人利益,或是通过网站参加党校团校的结业考试等。在推动新媒体建设的过程中,高校各组织团队均设立了微博微信的官方账号,但是因为缺乏良好的运营和管理沦为了“僵尸账号”,无人关注。网络思政载体的建设讲究的是少而精,不提倡多而散,高校应对协调各部门共同打造网络思政的精品,提高知名度,以获得学生的主动访问。[1]

三、改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对策

(一)建立网络思政工作的专责部门

目前高校的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多是由相关部门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开展,没有设立专责部门来执行。这样的工作方式会出现以下问题,一是信息分散,学生需要一一登录不同部门的网站来获取信息,效率低下;二是缺乏专业人才,由于工作人员只是兼管网络工作,没有专业的网络操作技能,不善运营思政网络载体,故网络思政难出精品;三是难以及时处理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是高校在近几年面临的新的挑战,由于网络信息传播迅速,一些小问题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聚集大量的学生关注,年轻的学生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容易酿造集体事件。而当信息传播出校园,各新闻媒体争相报道转载,舆情的处理难度将呈几何倍数增加,如不及时处理,将对学校的声誉造成严重影响。建立网络思政专责部门,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不仅能设立网络平台统一通知公告,打造官方微博微信抢先发声,还能及时监管网络舆情。[7]

(二)紧跟潮流,打造网络思政教育精品载体

网络时代变化迅速,思政网站、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优胜劣汰,各领两三年。思政教育者要把握时代的潮流,及时推陈出新,与学生的网络习惯同步。思政网站和新媒体官方账号是思政教育在网络世界的重要载体,好的内容和宣传则决定了该载体能否成为精品。

载体内容以学生需求为主:访问量和关注度的提升依赖于网站的内容,载体内容切忌以教育者为中心,以高高在上的宣教为主,满足教育者宣传自我工作成效,忽略学生需求。思政载体应该丰富主体内容,紧跟校园热点,呈现出年轻时尚、平易近人的姿态;还可以设立馈心理健康咨询、就业指导、成才服务、法律咨询、学术科研、问题反馈等栏目,用漫画、视频的形式,以轻松幽默、寓教于乐的形式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帮助学生解决日常学习、生活问题。[8]

做好宣传工作:网络时代稀缺的不是信息,而是关注度,适当的宣传能让网络思政载体得到更多的注意力。思政教育者可以通过在活动的海报上印上官方账号的二维码和网址,在校园网站的显眼位置设立网站链接,在朋友圈和QQ群里将精品内容进行分享和传播等方式,提高载体的知名度。[9]

(三)加强培训,着力提升思政教育队伍的网络素质

专业的工作需要由专业的人来开展,而网络思政教育需要既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丰富的思政教育理论知识,又善于运用网络工具从事管理的思政教育的复合型人才。而现在许多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由于知识结构和技术上的缺陷,在网络环境下并不能得心应手地开展工作。高校应定期组织培训和经验交流会,将网络思政队伍的建设纳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规划;同时教育者应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强化网络意识,提高具体的实践操作水平。[10]

(四)师生联动,打造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

网络评论员队伍的宗旨是倡导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唱响校园好故事,传播校园正能量。网络评论员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要求政治立场坚定,与党同心同德,忠于党和国家,且导向正确;网络评论员还应对新闻有敏感性,熟悉网络语言;最后要求作风好,精神状态好,保密意识强。网评员队伍可以分为两个梯队,第一梯队是以老师为主的网络意见领袖,要善于宣传自己,吸引粉丝关注度,提升人气,将自己打造成网络大V。当高校出现突发事件引发舆论危机时,意见领袖可以撰写网评文章并发表在网站首页、朋友圈、微博等媒体。第二梯队以学生为主,积极转载和传播网评文章,扩大正能量的辐射范围,形成一个阵地,第一时间统一发声,抢占舆论先导权。时刻关注网上动态,搜集被高校师生热议或者与本校密切相关的重要网络敏感信息,并及时反馈和上报。[7]

综上所述,网络的发展已势不可挡,网络化的步伐正在加快,高校思政教育者应当强化网络意识,提升综合素质,紧跟网络潮流,打造精品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真正发挥和实现思政教育的凝聚作用和宣传效应。

参考文献:

[1] 李林朋.如何开展好高校网络思政教育[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2):267+265.

[2] 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J].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8-31.

[3] 唐丽莉.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初探[J].教育学术月刊,2011(7): 56-57.

[4] 徐延花.高校网络思政工作管理体制的问题与完善措施[J].科技经济市场,2014(11):215.

[5] 李伟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实效性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5(4):14.

[6] 田树学.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宣传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10):60-61.

[7] 王静静.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文教资料,2009(7):161-163.

上一篇: 教学研究调查 下一篇: 微观经济学总效应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