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团队精神的原因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08 14:40:18

缺乏团队精神的原因

缺乏团队精神的原因篇(1)

[作者简介]张雪曼(1979- ),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学院专科教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管理学。(河北 唐山 063000)丁菊(1983- ),女,四川合江人,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柳西波(1983- ),男,江苏徐州人,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管理学、电子商务。(河北 邢台 054000)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2-0063-02

团队精神可使人认识到个人目标和利益对团队或团队成员的目标和利益的从属性和不可分性,能在实现个人目标和利益的过程中,自觉地以团队的目标和共同利益为重,是一种和谐的、健康的人际关系,是后天习得的。各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在专题理论学习、校园文化活动和实训实习经历中逐步提高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团队精神整体状况

2010年2~7月,“高职院校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培养教育研究”课题组对河北省两所部级示范高职、一所省教育厅人才培养评估优秀的高职、一所民办高职、一所省级示范高职、一所警官高职院校6所大专院校进行了调研,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7份。结果显示,93.7%学生对团队协作的作用和重要性普遍认知,大学生主流思想积极健康向上,团队精神现状总体较好。但各高职院校的团队建设状况形成阶梯趋势,以下是对调研的总结性分析:

一是在对团队合作和团队精神的作用认识方面,95.7%的学生认可团队合作有提高工作效率等效果,也习惯于大家协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的方法;87.5%认可团队精神在团队建设中的重要性,有鲜明的团队荣辱感;97.9%认可团队沟通与协作对组织发展的重要意义,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二是在团队沟通和团队活动协作的实施方面,有61.8%的学生懂得团队成员之间良好沟通的必要性,也具有乐于与大家共享资源、帮助他人的团队协作精神;47.1%乐意热心参与团队活动,鼓励团队成员共同参与;77.9%愿意帮助同学,73.2%希望获得同学的帮助。三是在选择培养班级团队合作精神的方法上,90.5%的高职院校通过努力营造和谐尊重的班级氛围、广开师生对话的多种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促进班级团体的良性互动等,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的团队意识,83.2%的校园文化活动都能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四是在个人的团队意识测评方面,31.4%的学生比较注意自己的个性张扬,看问题常常从自我出发,很少或从不从大局出发;22.3%更喜欢我行我素,习惯自己奋斗,不大会主动与他人合作。五是在团队的凝聚力和团队活动参与的测评方面,52.3%的学生认为自己班级和宿舍的凝聚力不强,缺乏参与班级或宿舍活动的积极性,12.2%很少或从不参与班级或宿舍集体活动,18.8%很少或从不关注学校、院系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有71.4%的学生关注班级和宿舍的集体活动,39.2%经常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并得到锻炼且有所收获。

综合来说,当前大部分高职学生都有集体荣誉感、乐意参与集体活动、认可集体的凝聚力量、希望和周围的人互相帮助并得到尊重,可以说各院校都具有团队建设良好的人员基础。

二、高职院校学生缺失团队精神的表现

1.普遍存在重个人独立、轻团队协作的倾向。当前大学生比较注意张扬个性,尤其是进入大学后,开始追求独立性和自主性,喜欢我行我素,不大会主动与他人合作。调研显示,普通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的学生往往缺乏与社会、他人的合作意识,51.4%的高职学生对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义务缺乏应有的负责态度。示范性高职和警官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团队意识较强,93.9%对团队的认可和合作性较高。

2.团队凝聚力有待提高。39.7%的高职学生个人主义问题比较突出,表现出合作不够,纪律观念不强;看问题不能从大局出发、从别人的角度思考;在处理事情时,对自己有利的就做,利大就做等情况,宿舍关系紧张的达到9.7%,与班级同学关系一般或不好的超过了13.9%。

3.缺乏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集体意识。不少高职学生基于性格、学业、工作压力等原因,对学校开展的文艺、体育、科技等活动兴趣不高,认为能从中得到锻炼的只有49.2%;对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的参与热情度也不足,认为社团活动有益并常常参与的不足60%,27.9%的学生由于打工、兼职或其他原因从不关注或参与校园文化活动。

4.部分高职学生的团队沟通能力欠缺。河北某警官高职院校和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普通较高,但普通高职和民办高职学生有23.4%的学生不善于理解他人、与他人合作;19.2%自我封闭意识较强,存在不愿意分享个人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不愿意讨教同学的成功经验等现象。28.4%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利益挂帅”,不注意师生、同学之间感情的培养,轻义重利;在同学需要帮助时,经常袖手旁观或推脱搪塞。

三、高职学生团队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

1.畸形的社会成长环境。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其成长历程由于失去了兄弟姐妹间的合作和谦让或是因家庭的娇养,而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只要求社会及他人对自己关心,而缺少互相帮助及协作精神的行为习惯。当前的基础教育强调和考查个人的学习能力与应试能力,缺少对学生团队的成绩考核,在各学校重视升学率的应试教育中,若干素质教育的内容被大大地弱化或删减,团队精神的培养也就相应的失位。因此,大多数学生在进大学前,受“应试”环境的影响,对团队精神的了解和学习很少。高考和就业的压力使家长灌输给学生“竞争第一”的理念,传授竞争的技巧,虽然也强调要与他人好好相处,但缺乏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学生在这种片面的功利主义的指导下,更加注重掌握能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获得胜利的“硬本领”,如精深的专业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等。

2.缺乏有针对性培训的教育环境。虽然社会希望学校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学生,但高职院校一方面为实现培养更专业化人才目标,在修订教学计划、设置理论课程和实训项目等教学内容时,以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为主,忽略或不太重视对学生的道德、协作、沟通等人文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缺乏师资和相应的文化氛围,教育者本身缺乏团队素养的训练,缺乏对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的方法和途径的研究,缺乏对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系统的方案、途径和方法的实践,因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对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3.社会功利主义的影响。大学生的高考和求职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竞争激励的过程,合作、沟通是通过竞争获得胜利后的事情,这些因素不会影响自身求职的成功与否,甚至侥幸地认为这些因素自己上班后注意一下就可以实现。同时,大众传媒不断渲染、传递着通过竞争残酷、高考惨烈的信息和案例,职场斗争、后宫斗争、宅门恩怨等当前流行的影视和小说也宣扬和充斥着人性的丑恶、独善其身的必要性,因此,很多学生在片面的功利主义的诱导下,觉得人性自私,不愿帮助他人,也不敢相信和接受来自身边同学的关心和帮助,在成长过程更加关注学习那些能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获得胜利的“硬功”,如精深的专业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等,而忽视修身、立德等素养德育的内容,学习沟通的技巧只是为了赢得个人在社会的立足,而非为了更好地与团队中成员的协作。

“高职院校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培养教育研究”课题组通过调研分析,一致认为,进行团队精神教育已成为也必须成为当代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教育者应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重视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正确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出更多具有团队精神的人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缺乏团队精神的原因篇(2)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16号文件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现状作出了客观的评价,在充分肯定大学生主流积极健康向上的同时,也指出了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八个方面的不足,其中包括大学生的团队意识较差,而这一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班级和宿舍的凝聚力不强。作为集体成员之一的大学生表现出合作、团结不够,纪律观念不强,个人主义至上,看问题和处理事情,只从自我出发,不从大局出发,对自己有利的就做,对自己无利的就不做,利大就做,利小就不做,无论对待什么事情都会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正当权益为半径,构筑坚实的围城,对范围外的事情漠不关心。某高校寝室长小刘介绍,寝室中几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目标,考研、打工、上网,各忙各的,大家很难抽出时间来沟通。寝室人在一起住了3年多了,集体活动屈指可数,平时想组织一次活动,不是这个说要做家教,就是那个说要开会。到后来,寝室里干脆什么活动也不搞了。

2.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上过于淡漠,缺乏交流。有的同学把市场经济的金钱原则与竞争原则泛化拓展领域,在人际交往与合作中,也以此为原则,不注意师生、同学之间感情的培养,轻义重利,以经济状况的贫富为标准,近则相交,远则相离,与己有利则亲近,无利则过于疏远,缺少互帮互助的热情,交往关系上过于淡漠。

3.同学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意识不够强。高校校园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科技等活动适应不同群体的学生参加并在其中得到锻炼,但是,从现在的团、学干部的体会来看,很多团、学干部普遍感到学生活动远不如以前好组织,这其中除了社会的和工作方法的原因之外,不能回避的问题是:同学对国内外时事和校内外大事的关注不够,校院(系)演讲比赛等活动组织的难度增大,社团活动的发生、发展的不稳定性增强等等,程度不同地反映出大学生群体中的活动参与意识不够的问题。在某高校的一次团歌比赛中,有个合唱团的同学在比赛前两分钟才全部到齐。负责人问这些同学为什么迟到。竟然得到了“来那么早干嘛,就是得奖也不归我所有”的理由。通过这样一件小事情可以凸显当代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的缺乏。

总结以上现实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团队意识比较淡薄,一项由华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主持的“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12%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最缺乏的是团队精神。但遗憾的是,只有2%的大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加强大学生的团队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而大学新生的团队意识的培养,决定他们大学四年乃至整个一生的发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斯隆管理学院的团队精神与技能培养训练模式就很值得我们借鉴:该校从学生第一天入学起就开始进行团队精神和技能教育,培养学生在人际交往和实践中进行策略性的考虑,使学生意识到工作中团队的重要性。可见,从源头抓起,从大学新生抓起成为一个重要的策略。

二、当代大学生缺乏团队意识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团队意识不强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缺乏社会阅历。我国大学生入学年龄基本集中在18岁左右。虽然这个年龄的学生已经进入成人阶段,但人生观、世界观尚不成熟。这个阶段的年轻人理想远大,却未经过社会磨炼,经验缺乏,思想单纯,甚至不切实际。情绪不稳定、性格不够坚强、动手能力不强、为人处世过于书本化。而现实与书本的差异使得其在交往中显得不适应、难以协作是当代大学新生的一个显著的新特点。

2.适应不同生活和文化的能力不强。我国高校招生范围扩大,班级同学分布较广。在湖南某高校一学生班抽样调查显示,全班33人由14个省市组成,最北来自黑龙江哈尔滨,最南来自海南海口,最东来自浙江丽水、最西来自新疆伊犁。大学以前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的差别,导致不能适应彼此的生活习惯,造成了新生处理同学关系难,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的团队。

3.依赖性较强。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实施,为减轻我国人口压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也导致了当代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这一社会问题的出现。当代大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给他们提供了一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条件,养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本身就缺乏团队意识。大学以前,他们基本生活在一个固定地区,面对相对固定的交流对象,问题尚不明显。进入大学后,绝大多数学生属于首次离家居住,面对不再随时迁就自己的同学,缺乏团队意识的弊病立马凸现。

4.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能力不强。由于我国教育体制自身的特点,中学和大学在很多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和不衔接性。在高考的重压之下,紧张的学习和不断的考试,使中学生活变得单一而又枯燥,而且缺乏对学生性格的培养,大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大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交际,而部分性格外向的学生,也自视甚高,心理偏颇。进入大学后,对综合能力的要求增加,由于新生们的不成熟,在面临困难时,选择自闭、退缩,缺乏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导致他们不能很好的与他人交流,故而很难适应大学生活。

5.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存在的传统环境。几千年以来,中国都是以农业为主的传统国家,传统自闭的封建社会没有资本主义工业协作的要求。中国那种以个人为单位生产的小农思想至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仍然很大,特别是在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严重缺少团队意识,而自私自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不良社会风气使这种情况更雪上加霜,传统环境下形成的这种思想也严重影响了大学新生。

6.外来文化的冲击。社会变迁过程中消极的外来文化,对大学生团队意识也有一定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西方传入的个人主义思潮,尤其是极端个人主义,极端利己主义观点对社会的集体主义观念教育造成很大冲击,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的集体主义、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的淡化与缺失,这些文化心态和价值取向成为大学生团队意识、团队精神养成的羁绊。

三、加强大学新生团队意识培养的对策

我们应该将培养其团队意识作为一项长期、重要的任务要抓。而最基本的途径不能离开两个方面,一个是解决认知问题,一个是解决内化问题。

1.加强教育,提高大学生团队意识认知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在现有的课程设置体系中,加强或增补与团队精神合作能力相关的教学信息。比如,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公共关系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诸多课程中,增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个人与群体的关系、良好人际关系形成的规律、健康个性发展的条件等知识。二是有计划地举办讲座,开展专题教育活动。每个学期定期或不定期有计划安排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主题的讲座或专题教育活动,是向大学生传递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倾向性信息,解决认知问题的有效途径。比如,请杰出校友讲团队精神在创业实践中的作用,在系列讲座中提供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标准的信息。大学新生可以通过听讲座、写相应的读书笔记等方式积累一定的理论知识,形成一定团队意识和观念。

2.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在实践中将团队意识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素质。通过多方面的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借此达到培养新生团队意识的目的。在开展活动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一是班集体在新生中开展以增强团队意识为主题的民主生活会,借此机会来相互了解,增进团结,建立一个团结进步的班集体,使团队意识深入人心。二是开展一些有共同目的的集体活动。新生军训中的野营拉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新生军训的野营拉练中,全部的同学同进同退,任何一个同学的一个问题都可能影响到全队的成绩,而他们又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共同到达目的地。故而使他们明白团队的重要性,可使团队意识深入人心。在军训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好集体活动多的特点,要抓住军训有利时机和活动,譬如会操、合唱、板报、内务,让受训的大学生们深刻体会到每一个人都有为集体获得荣誉的责任和义务,以此不断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三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大学生团队。通过发展团队,我们也可以达到培养新生团队意识的目的。目前我国高校的团队可以有很多层次,如校院各级团总支学生会、校院各级各类学生社团、团支部班委会、寝室等各种各样的学生团体。从我国高校团队建设来看,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大学生团队建设方面还缺乏明确的思想教育目的与计划性,未能有效地把团队功能表现出来。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大学生团队的出现自发性太强。在自发性的团队中也可能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由学生团队的自行发展与有目的、有计划的培育学生团队两者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是不可等同的,那样是无法很好的培养新生的团队意识的。正如手工作坊的师傅带徒弟与高等学校的正规教育,是两种差别很大的教与学方式一样。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来发展大学生团队,加强各种学生组织的纪律性、组织性,规范各类学生组织,使得新生在里面能够起到团队意识的培养作用,否则,学生组织过于松散,反而会对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起到负面作用。所以我们首先就要充分认识团队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其次要进行认真的规划,通过规划来体现教育的目的与计划,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大学新生的团队意识的目的。四是加强学生干部的选配、任用和培养工作。想要培养新生的团体意识首先要培养出一批有思想、团结意识强的班干部、团干部、年级干部等等,发挥学生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用学生干部的团队意识带动和影响其领导的团队。实践证明,只有优秀的集体,才能孕育出更多的优秀个体。而优秀的个体带动优秀集体形成良性循环。五是在高校中,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可组织进行“合作化”学习。如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长组建“互学组”,引导不同性格、不同性别、不同成绩水平的学生相互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互学组”的合作化学习,加强同学之间的思想沟通、智慧交流、优势互补,最终实现学习竞争的“双赢”或“多赢”。这样,不仅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而且实现了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育,可谓一举两得。六是引导大学新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团队精神既强调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又强调与人合作的能力。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自律、他律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等,也消除了自卑、自傲等影响人际关系的不健康心理。更学会了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增强了为群众服务意识、团结协作意识。

3.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影响大学生团队精神素质的因素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 因此,大学生团队精神素质的培养也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它还需要家庭及社会各方面的配合。我们必须树立“大教育” 的观念, 优化社会环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为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鲍田原. 自我管理理念与团队精神建设[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6).

[2]习伟宏, 姚立. 校园团队精神的培养[J]. 江西教育,2006.

[3]彭庆红. 试论大学生团队的思想教育功能和团队精神的培育[J]. 学工巡礼.

[4]张亲霞. 儒家的群体精神和大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J].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2).

[5]张卫平. 如何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05(1).

[6]王宏明, 李桂荣. 企业需要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思考[J]. 理工高教研究,2006(4).

[7]周鸣. 培养班级团队精神的三点体会[J]. 江西教育,2005.

[8]杨志君. 论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J].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3).

[9]黄少强. 关于大学生团队精神教育与培养的若干思考[J]. 福建高教研究,2002(6).

[10]余 丽. 对高校德育中倡导团队精神的若干思考[J].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6).

[11]王锦东.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J].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11).

[12]傅如良, 伍贤锋. 当前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几点思考[J].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13]王 娟, 李 勇. 大学新生开展团体辅导策略与效果探析[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

[14]叶 清. 大学生团队精神现状及对策研究[J]. 江西教育科研,2005.

[15]龚翠芬. 大学生团队精神素质培养初探[J]. 福建高教研究,2002.

[16]黄瑞国. 大学生团队精神的现状和思考[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12).

缺乏团队精神的原因篇(3)

一、团队精神

中学生体育教学中团队精神缺失的几点原因是什么?体育团队精神在中学实行的几点必要性是什么?团队精神包括:团队凝聚力,团队合作意识,团队积极态度。团队精神是指一个组织的成员彼此之间的信任、认同,以一个组织的利益和目标为重,在各自的岗位上恪守自己的职责,相互之间遵守合作精神,共同努力,一起为了一个结果积极协作。

1 团队精神缺失的原因。首先,班集体团队协作能力缺乏。现在一般中学生家里条件优越,成长环境好,个性独立,不愿意与身边的人共享劳动果实。考虑事情的角度和方法都不从大局出发,以自身利益为重,俗话说:“无利不起早”,造成了团队凝聚力不强。其次,中学校园体育教育模式比较单一枯燥,学生在参加体育课程的时候不感兴趣,并且学校有一些方面可能忽略了这方面的意识培养。最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少交流,学生间本来就缺少除基本课程外的交流,没有互相帮助的意识。

2 体育精神在中学实行的必要性:首先是为国家输送人才的必要性。我国的中学体育教学是在课堂理论的基础上实现的教学。注重中学学生体育团队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不断完善和强化自己,结合基础课堂的学习,具备优秀的素质,为以后奠定基础。其次是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体育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在体育教学中,能培养学生的活跃性、团队性、合作性,这对班集体道德文化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团队精神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备受学校的关注,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体育教学课堂的效果。

二、我国中学体育教学中团队精神培养的几个有效途径

1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学校、教师、家长三方要充分关注团队协作精神。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三方应该关注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新时期下,独生子女自我控制力较差,容易受不好事物的影响,加之父母的过分溺爱,日常生活中导致他们以自己为中心,自我主义倾向比较严重。不难看出,当代的中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很重要,学校、家长、教师三方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所以体育教学中团队精神的培养在课内、课外、家里、学校都要积极的引导。

2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团队观。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在教学生学习体育的同时,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团队观,明确自己的目的以及应达到的要求,有意识地进行团队协作精神的教育。体育课程中,要让学生明白只有相互合作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例如:足球、篮球排球这三大体育项目都是需要团队协作的项目)。只有积极地配合,相互学习,相互信任,发挥团队精神,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缺乏团队精神的原因篇(4)

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不断产生,新的科技发展形势客观上要求不同学科进行交流和合作。为此,我校在不同专业学科引进了大量高职称、高学历科研人才的基础上,组建了一系列科研创新团队。例如在我校由生命科学学院组建的外来生物入侵科研团队、食品快速检测团队、农产品深加工团队;由计量测试学院组建的精密测试与控制团队、自动检测与控制、流体检测与仿真团队;由信息工程学院组建的无线电子技术团队和嵌入式系统研究团队等。科研团队是由一些知识技能互补、协作完成一项科研共同目标的成员组成的特殊群体,被普遍认为是提高和促进高校科研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然而,不论是我校还是国内其他院校,在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均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就目前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存在的问题做一个简要论述。

一、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交叉缺乏,无法共享资源

目前高校内单学科、单部门的团队多,而跨学科、跨部门的团队少。大多数团队从事基础研究,搞应用研究的团队却很少。而将基础研究学科和应用研究学科相结合的团队更少,这造成了知识资源和科研资源无法达到共享,相互的学科以及团队的建设不能取得应有的更高的效率。

(二)缺乏时间积累和积淀,难以产生原始创新

随着各高校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团队的支持力度,高校科研创新团队不断涌现,但它们不少是生拼硬凑等方式组合成的团队,缺乏时间积累和积淀。甚至有一些团队成员只是在申报项目或应付检查时才将各自的成果临时包装在一起。即使一些高校中的科研创新团队不是自发拼凑,但常常由导师及博(硕)士研究生组成,团队成员知识结构相似,缺乏科研经验,研究方向单一,创新活力不足,因而难以产生原始创新。

(三)缺乏加强团队文化建设的意识

团队文化能为团队的高效运行提供科研动力。但在现实中,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成员间以及成员和团队领导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成员间缺乏互助合作精神,有些团队成员急功近利,只把科研成果作为个人晋升的台阶,造成团队的不和谐。团队领导因忙于申请课题通常与成员之间交流较少,导致大家对团队目标认同的缺乏,非常不利于团队凝聚力的形成。

(四)考核和激励机制欠合理,引发团队成员的消极态度

许多高校评定职称或考核时,一般只认项目的第一主持人和文章的第一作者,而对于排名第二、第三等的重要骨干,年终考核或评职称时却不计算或者计算很少,这将极大地挫伤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二、如何建立一个优秀的科研创新团队

(一)选用好创新团队带头人

科研工作能否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团队领导。成功的团队领导除了能够承担较多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外,还应具备善于沟通、有合作精神等素质。团队领导要在生活和事业上能够帮助和带动年轻团队(下转196页)(上接194页)成员,引导思想不断成熟,与成员彼此尊重、同甘共苦,为共同的科研目标奋斗。

(二)营造良好的团队文化环境

良好的团队文化环境能够使整个团队迸发出勃勃生机。在团队中要建立一种学术平等的观念,使每个人的观点都能够充分地发表并得到尊重;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文化环境和谐构建的根本在于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理解;要积极鼓励学术思想的碰撞和交融;营造一种奋发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氛围,使团队成员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三)良好的激励机制

要使科研创新团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绩效评价除了量化的指标外,还应充分考虑到社会效益、人才效应、团队可持续发展潜力等内容。除了物质激励外,不可忽视对成员的精神激励。只有建立客观公正的科研考核评价体系,才能使团队成员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真正发挥科研创新团队作用。

总之,一流的科研创新团队必须具有明确而长远的发展目标、高瞻远瞩的团队带头人、优秀的具有凝聚力的团队人才队伍、和谐的团队文化环境和公平的激励考核机制等等。然而,团队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经过长期精心的培养。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还处于建设和管理的初级阶段。我们只有采取相应措施切实解决好文中所述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作用,促进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深溪,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与组织[J].科技咨询导报,2007,22,186.

缺乏团队精神的原因篇(5)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4-0026-02

社会责任感,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与义务。人人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坚持正义,有奉献精神,社会才会变得更加美好。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建设者,也是中国梦实现的生力军。“北京市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课题组对北京市高职在校生和毕业生社会责任感进行调研发现,多数学生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但也有部分北京市高职在校学生和高职毕业生社会责任感存在一定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认真分析其中的原因,并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一、高职在校生与高职毕业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

1. 部分高职在校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对人生目标、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调查发现,多数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学习。但也有一部分高职学生的人生目标不清晰,部分学生人生态度消极悲观,一部分学生不认同人生价值的大小与个人对国家和人民的贡献呈正相关关系。

(2)部分学生家庭责任意识较强,恋爱责任意识较弱。如一些学生认为在大学可以谈恋爱,但只是“练爱”,不需要为对方承担责任。

(3)部分学生具备一定团队意识,但践行程度较低。他们对待未来工作岗位虽然具有较强的遵纪守约意识,但对应该持有的工作态度缺乏正确认识,缺乏践行团队意识的自觉性。当今时代,非常注重团队合作。这需要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努力磨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团队意识。

(4)部分学生公德意识需要提升,法治意识薄弱,社会奉献精神需要提升。多数高职学生有一定的公德意识,但有的参加社会义务活动的积极性较弱,主动帮助他人的意识需要加强。此外,部分高职学生法治意识薄弱,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规则的意识不强,缺乏遵规守纪的持久性。

(5)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但欠缺具体的环保行动。部分学生有环保意识,但环保行为有待加强。

(6)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爱国情操,但缺乏爱国实际的行动。大多数高职学生具有一定的大局观念,但有的对国家政治关注度不高,思想政治觉悟有待提高,国家安全观和国防意识也需要强化和提升。

2. 部分高职毕业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缺乏主人翁精神。有些高职毕业生自我中心意识较强,重视个人感受和个人利益;学习和工作“经常不在状态”;工作缺乏主动性,得过且过。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有的学生首先考虑个人利益。

(2)部分学生缺乏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一些高职毕业生团队意识和服务精神比较薄弱。不能认同和适应企业文化及自己在企业中的角色,对待同事、客户缺乏热情和礼貌,往往是被动地与其他员工合作;不能正确看待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的关系,只考虑“分内事”。

(3)部分学生缺乏长远规划。一些高职毕业生在制订职业发展规划方面与企业实际需要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短期目标,无系统规划,难以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岗位适应期比较长。

(4)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力、竞争力和胜任力。在学习上缺乏钻研精神,对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愿望不足。他们忽视竞争力的培养,缺乏根据企业需求不断更新和完善知识结构的意识和能力。他们胜任力比较缺乏,在竞争大潮中处于弱势。

二、部分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 部分高职在校生社会责任感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1)高职学生的人生观培养和发展不平衡,不少学生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不同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受教育环境不同,导致其人生观发展不同。二是家庭和学校在人生目标教育上不足,导致不少学生未能确立合适的人生目标。三是社会浮躁心理现象和急功近利的影响,导致他们重眼前,轻长远。

(2)对家庭的责任意识较强,对恋爱的责任意识较弱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学生的持续发展是以家庭为基本依托,家庭的幸福与他们关系最密切。高职学生爱情责任意识较弱的原因包括:一是个人对爱情的本质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双方所承担的责任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二是对大学期间进行男女交往没有做好充分思想准备就进入了恋爱阶段;三是部分学生没有摆正恋爱在生活学习中的位置,把恋爱作为“练爱”来对待,视爱情为游戏。

(3)高职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团队意识,但践行程度较低。高职学生独生子女居多,结成群体才能提高社会生存的安全度;此外,家庭、学校对学生团队意识教育具有一定效果,所以,他们形成了一定的团队意识。团队意识践行程度较低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职学生个性比较强,喜欢追求人格独立和个人发展;二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单位和个人之间的双向选择机制已经日趋完善,社会流动性逐渐增强,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必然影响高职学生对团队的依赖。

(4)高职学生公德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有待提升。形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包括:一是当今社会环境日益复杂,价值观多元化,负能量经过当今信息化传播渠道的扩散对学生思想产生负面影响。二是学校和家庭对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尤其是人道主义精神的培养比较薄弱,重智育轻德育,忽视高职学生情商的培养。三是周围环境对正能量弘扬不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明哲保身的不良风气对学生影响较大。学生法治意识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学生自身对法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二是社会遵纪守法的氛围不够浓厚,进而影响到高职学生良好法治意识的形成。

(5)高职学生具有环保意识,但欠缺具体行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包括:一是当今高速经济发展给环境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环境污染的恶性案例不断出现,空气、水的质量引人担忧,整个社会对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高职学生环保意识随之增强。二是自然环境破坏容易恢复难,环保行动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见到成效,并且这种行动要见到实际成效还需要社会全体的共同努力,非个人的行动所能左右。因此,高职学生虽然具有环保意识,但在具体的环保行动上缺乏积极性。

(6)高职学生思想上已经具备一定的爱国主义意识,但是当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有的往往会把个人利益放在首要考虑地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高职学生爱国主义意识往往只停留在感性认识和理念性认识上,缺乏实际锻炼;二是个人利益受损具有切身的体会和感受,而国家利益相对距离比较远,不能感同身受;三是部分高职学生思想受极端个人主义影响,对国家和民族的共同利益缺乏正确认识。

2. 部分高职毕业生社会责任感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1)部分高职学生缺乏主人翁意识的主要原因。一些高职学生受社会负面行为的影响,认为企业在招聘新员工时,最看重员工的教育背景、职业技能,而企业招聘录用一些高校学生时,则将责任心放在首位,同时企业关注他们的工作激情、诚信度、进取心和创新能力。由此可见,高职生认为企业看重的素质与企业选拔人才时考核的因素存在错位现象,这是很多高职学生就业时不重视社会责任感的主观原因之一。

(2)部分高职学生缺乏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的主要原因。有些高职学生认为,工作的意义是实现自我价值。多数高职学生是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较强,在个人成长中缺乏为别人服务的意识,没有形成服务习惯;只求权利,少尽义务。在校园文化活动或是社会活动中,愿当主角,不愿当配角;不愿做重复性、服务性工作,把个人得失看得过重。即使参加集体活动,目的也往往是获得综合素质学分,真正为了集体荣誉的不多,毕业后他们把这种习惯带到了职场。

(3)部分高职学生缺乏长远规划的主要原因。高职学生不重视通过职业规划确立职业目标,职业定位不明确或不准确,因而学习没有动力,缺乏进取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造成缺乏学习力和竞争力。他们职业目标不清晰导致频繁跳槽。有些高职毕业生在择业时,只选择认为条件较好的单位,不从自身实际条件出发,不清楚自己的兴趣所在,不明晰自己适合做何种工作,仓促签约,最终不能做到“人职匹配”。另外,有些高职生适应能力和耐挫折能力较差,因此,就业心理不稳定,遇到一点点挫折,便以跳槽来改变现状。

(4)部分高职学生缺乏学习力、竞争力和胜任力的主要原因。高职院校不断扩招,学生入校录取分数偏低,文化基础相对较差,一些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还有一些学生认为高职院校并不是他们最理想的选择,因此,他们入学后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自主学习意识。此外,高职学生的不良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社会各种风气及网络环境的不良影响。

高职学生父母对子女普遍要求不高,直接影响了高职学生的进取心,也是高职生责任感趋于淡薄的原因之一。父母的教育观念与行为,对高职生责任感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近年来,有的高职院校存在社会责任感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弱化的倾向,影响到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这也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三、结束语

青年时期,是播种理想的黄金时期。“北京市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课题组通过对北京市高职在校生和毕业生社会责任感进行调研发现,多数学生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但也有部分北京市高职在校学生和高职毕业生社会责任感存在一定问题,并分析了其成因,这为进一步研究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

一个青年学生有没有社会责任感,有没有远大的理想、崇高的信念,决定着青年学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因此,教师要以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将大部分时间投身于学习知识、社会活动,做有社会责任感的事情。要激励当代高职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用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点燃激情,激发才智,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

参考文献:

[1]丁玉泉.对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现象的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2008(04).

[2]牛殿红.论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10.

缺乏团队精神的原因篇(6)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高素质商务英语专业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是高素质商务人才的重要来源,要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必须不断探索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在提升学生实用商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商务团体合作能力。

一、团队精神及作用

团队精神指“团队成员对组织感到满意与认同,自觉地以组织的利益和目标为重,在各自的工作中尽职尽责,自愿并主动与其他成员积极协作、共同努力奋斗的意愿和作风”。团队精神能够使团队成员团结一致,充分发挥整体優势,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团队精神能够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帮助,提高团队绩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深入使得行业间分工进一步细化,企业间竞争与合作并存,具备“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的高素质商务人才能够更好地为企业完成各类项目任务,受到企业欢迎。团队精神的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适应社会需求。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团队精神现状

工作实践发现,大多数毕业生具备较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但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第一,对团队精神的思想认知上,大多数学生理解团队精神的精髓在于协同合作,懂得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但注重个性独立的同时不能正确看待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少部分同学思想上体现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第二,从英语课堂表现看,课堂活动参与积极性较差,主动学习能力不高,一部分同学长于独立思考,不擅于与同学沟通交流,不能积极配合进行小组讨论或对话类活动。第三,课外活动和实习方面,集体荣誉感不强,缺乏班级凝聚力,纪律观念不够,不愿积极参加班级或宿舍组织的集体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交往中注重自身利益和个人发展,在社团类活动中重个人竞争,轻团体合作。第四,毕业生实习中表现出缺乏敬业精神,处理问题容易以自我中心为中心,不善于为他人和集体考虑。

三、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团队精神缺失问题成因分析

(1)专业课程教学中缺乏针对商务团队精神的理论教育和实践训练。商务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仍以理论课为主,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以商务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为主,忽视学生作为“商务职业人才”所必需的职业素质的培养,教学评价方面也缺少人际素质方面的评价。

(2)专业教师队伍缺乏职业性,教师“本身缺乏团队素养的训练,缺乏对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的方法和途径的研究”,在课程内容讲授中注重商务专业知识技能,较少对学生进行团队素养方面的理论教育,更没有设计系统的团队精神培养方案及教学实践。

(3)传统应试教育和高职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养成。多年应试教育使学生单纯注重知识的获取和个人努力在激烈竞争中的作用,思想品德、沟通交流、团队协作等诸多素质无法在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中得到重视。

(4)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影响。由于学生相对缺乏对社会事物的辨识力,社会中功利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等思想在社交媒体的宣传下,使学生过于关心自身利益得失,对他人利益淡漠,缺乏关爱,急功近利,不注重修身养德和自身素质的提升。

四、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途径

(一)在商务专业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日常教学中渡过的,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有重要促进作用。专业课教师应注重团队精神相关的课程教学改革,转变教学观念,既注重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又要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即教师需围绕团队精神从教学内容准备到教学设计过程乃至教学评价等方面为学生营造一种有效分工合作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知识技能学习中,培养整体协作、相互配合的团队精神。

以《商务英语听说教程》为例,教师依托各单元商务交际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项目法,案例法或任务驱动法设计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堂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就企业产品促销活动布置小组项目任务,给出任务目标,组织小组成员就产品促销方案设计这一任务进行分工合作,最终实现项目目标,教师根据项目完成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的个人表现及协调合作能力给出评价成绩。在这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就任务方案展开讨论,确定最佳方案,在协同合作中完成一次产品促销活动。让学生既有自我发挥的空间,又能够接受他人观点,改变唯我独尊的心理,学会在团队中合理定位,各司其职,成功的完成小组任务有助于学生树立团队集体主义观,提升集体荣誉感。此外,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增加实训课比例,开设职业素养类选修课程,定期举办团队精神讲座,共同加强团队建设。

(二)加强商英专业班级建设,提高班级凝聚力

团结互助的班集体能够让学生拥有家庭般的归属感,学生具有较强的班级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进而增强班级凝聚力。加强班级建设,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加强班委队伍建设,辅导员注意培养班委成员的团队精神和班级责任感,强调班委要热爱班级体,在班级活动中起到带头作用。第二,采用团队决策法提升普通学生的集体意识。比如让班里学生共同制定班级管理规定和奖惩办法,班级集体事务的参与促使学生从班级活动观望者转变为活动参与者,从而加强集体观念。第三,在日常管理上成立班级小组,在卫生保持、生活纪律、英语活动等方面开展小组竞赛,对表现优异的小组给予奖励,从而促进小组内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强协同合作能力,提高集体荣誉感。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不但可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更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以团队合作为导向,精心设计集体活动项目,促进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如运动类各种球类比赛项目,文艺类中英文辩论赛、舞蹈、合唱、体操等,以及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活动。这些集体项目活动对成员间的协调合作都有较高的要求,学生在各类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可以亲身体会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掌握团队沟通及协作技巧,提升团队合作能力。

总之,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有利于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需要多方面配合,且是一项长期工程。

参考文献 

[1] 方正泉.论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育[J].江苏高教,2006(05):107~109. 

缺乏团队精神的原因篇(7)

软件模拟教学是市场营销专业实验教学一种十分重要的形式,利用计算机所模拟和营造的情境,训练学生作为营销管理者所必须具备的营销综合管理能力。目前市场营销软件主要有南京世格有限公司提供的simmarketing软件,软件教学通常采用小组团队合作的方式。

一、团队管理在市场营销软件模拟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团队管理(team management)指在一个组织中,依成员工作性质、能力组成各种小组,参与组织各项决定和解决问题等事务,以提高组织生产力和达成组织目标。市场营销软件模拟教学除了训练学生进行市场细分、品牌组合、产品定位以及营销过程管理等专业能力,更多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体现市场营销实验实践课程的真正价值。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 80,90 后,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识,而集体观念淡薄,只要求社会及他人对自己关心,缺乏与他人进行团队合作的主动性。而在大学的课程设置和社团活动中,团队管理与合作还未纳入课程体系之中,学生绝大部分课程的考核以及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验课程考核主要考核学生个体,团队合作能力考核没有纳入考核指标。因此,高校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缺乏整体规划,缺乏持续性,难以形成有效的氛围。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以自发的形式体现的,缺乏引导与考核,难以达到培养目的。因此这些大学生往往很难融入社会,缺乏社会竞争力。而当今社会所需人才,不但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求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没有完美的个人,但有完美的团队。

二、团队管理在市场营销软件模拟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市场营销软件模拟实验的决策是以小组形式进行的。团队管理如何在软件模拟课程中更好地运用和实践呢?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树立团队管理理念

对于软件模拟教学而言,以小组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方式至关重要。但小组学习方式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曾出现小组组长一人独揽决策大全,大事小事一人 ,其他成员无所事事的现象;也出现过小组成员各持己见,不分高低,制定不出最优决策,最后小组成员军心涣散,无心投入课程,导致随意决策的现象。归根结底,这些都是缺乏团队管理理念,过分注重个人意见的后果。因此,要以团队形式管理决策小组,倡导团结协作、优势互补的精神,制定团队的共同目标,做到相互理解、信任、协作;不仅要在软件模拟课程中,而且更要在班级的学习氛围上树立团队理念。倡导学生积极投入团队管理,团队的管理是一个困难而有意义的旅程。如图1所示,团队管理的过程。

2.深入学习卓越团队的9大特征

在市场营销软件模拟教学进行之初,要向学生描绘清楚卓越的团队应该具备哪些特征,并教授如何去实践这些特征。如图2所示,卓越的团队应具备9大特征。

缺乏团队精神的原因篇(8)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就业体制的改革,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其原因是很复杂的,就业形势不是很乐观,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上来说,首先,毕业生数量增长迅速。随着这几年高校的连年扩招,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据统计从2001年至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338万,是扩招前的3倍,到2014年毕业生人数超700万。高等教育基本实现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毕业生就业面临新的形势。其次,招聘单位对应届毕业生有歧视,调查显示,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占63%。再次,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陈旧。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最后,薪酬低,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主观上来说,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低。首先,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缺的是良好心理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大学生就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表达能力以及从事实际工作必需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其次,创新能力不够,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对所学知识无法学以致用。许多企业反映,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知识脱离实际,不愿从基层做起,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差,比较自私,因此不愿意接收应届大学生。再次,毕业生热衷于大城市,集中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转移,不愿到基层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造成基层人才匮乏,不少岗位乏人问津。而经济发达地区、热点城市、热点岗位毕业生却供过于求。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

1.提高大学生道德品质

英国文豪莎士比亚曾说:“无论一个人的天赋如何优秀,外表如何美好,也必须在他的德行的光辉照耀到他人身上发生了热力,再由感受他的热力的人把那热力反射到自己身上的时候,才能体会到他本身的人的价值存在。”这即是说,道德品质是人的价值存在的前提,失去德行的保障,人生是暗淡无光的。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建功立业。要实现这个报复,除了要有真才实学和健康体魄之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必须依靠大学生的主观努力,进行自我道德修养;另一方面,必须充分发挥高校特有的育人环境的优势。各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起着重要作用。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把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各种实践活动中。通过看爱国主义影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形式实践教学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开展道德评价性的实践活动,如道德法庭、大学生形象设计等,从形式、内容上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可参与性强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氛围,使学生受到积极地影响和教育,有利于道德素质的提高。

2.提高大学生开拓创新能力

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国家积极倡导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可以说,创业过程的核心就是创新,任何一个优秀的创业者一定是个出色的创新人才,具备创新能力。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给清华大学的同学们和全国青年学生提3点希望其中第2点就是:“希望同学们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基层一线砥砺品质,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实践性教学,通过实践性教学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让学生在开放的现实环境里,寓学、教、生活于一体,让学生在实践活动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批判精神。二是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创新实践在本质上是探索未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会一帆风顺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中,可以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成功与失败的关系,科学对待前进和曲折的现实。

3.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

缺乏团队精神的原因篇(9)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6-0030-02

Abstract After the study of Double-Top, the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teaching-teams at newly local established colleges are presented. According to those, four advice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pplied teaching teams are proposed: reinforce the construction, make the goals clear,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teachers, and improve the logistics support.

Key words double top; newly local established colleges; applied teaching team

1 前言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1]。2016年2月,《教育部关于印发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要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制定“双一流”实施办法。至此,“双一流”作为国家继“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和“卓越工程师计划”之后,对高等教育建设的又一大手笔。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师资力量薄弱、硬件基础较差、学科建设起步晚、本科教育意识不强等客观原因,很难参与世界“双一流”大学的竞争,只能找准定位,自寻出路,努力建国内一流应用型学院,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而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就成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创建国内一流应用型学院的关键,值得深入研究。

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团队的现状

团队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存在问题 滁州学院吕吉和吕武在文献[2]中对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各地方应用型院校教学团队数量普遍不多,且公办学校明显多于民办学校;团队质量也参差不齐、普遍较低,部级教学团队只有1个,省级的也不多,绝大多数是校级教学团队,且省级以上教学团队的分布也不合理,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民办高校的质量更是低得惊人;学科分布也较不合理,工科偏多,而文科主要集中在基础课和公共课;建设时间太集中,主要集中在2009―2013年之间,暴露出应付性,后劲不足,缺乏主动性和可持续性。

团队建设目标不明确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团队的目标定位或多或少存在过低或过高现象。定位过低,是因为学校管理层尤其是团队负责人(大多数由领导干部兼任)的“专科影子”太深,思想还没有完全解放出来,本科办学意识不强;定位过高,是因为盲目学习、拿来主义,没有实事求是,没有立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自觉地模仿传统本科院校教学团队的建设,而传统本科院校(特别是985、211工程大学)教学团队更多是定位于研究型,具有高深学科理论水平,这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来说不切实际[3]。另外,“应用型”体现不突出,多为现有教师的“优化组合”,缺乏新鲜力量和工程实践,“应用型”的动力不足。

团队结构不合理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基础相对薄弱,师资队伍在年龄、职称、学历结构以及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一是表现出年龄、职称“两头重,中间轻”的现象,难以很好地实现“传帮带”;二是教师学历层次普遍较低,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能力及创新意识不足,难以进行建设探索;三是师资来源几乎全是

“从学校到学校”,既缺乏项目和工程实践经验,又缺乏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经验,难以担当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的重任[4]。

团队保障制度不完善 由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多数由大专院校或独立或合并升格而来,教师多喜欢“单打独斗”,缺乏团队意识,没有合作精神,几乎没有建立任何与教学团队建设相关的保障制度。具体体现在:缺乏成员遴选制度,致使团队成员鱼龙混杂,水平参差不齐,无法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缺乏绩效考核制度,一些团队成员整天浑浑噩噩,安于现状,不求上进,不知何所为,毫无成就感;缺乏考核评价制度,团队成员认为做不做都一样,坐享其成,毫无危机感;缺乏经费保障制度,团队成员缺乏发展的平台和经费保障,只能“空谈主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3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探索

加大应用型教学团队的建设力度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通过不断学习交流“双一流”精神,认真领会国家中长期发展思想,立足地方产业特点、面向行业需要,根据学科或专业的优势顺序,先后建设应用型教学团队;要敢于发现和承认自己的短处与不足,在“零”中求突破,知耻而后勇,加大力度建设应用型教学团队;要整合资源,从已建的校级应用型教学团队中遴选出优秀的推荐申报省级的,再通过建设,从省级当中遴选出更为优秀的推荐申报部级的;要把建设应用型教学团队作为一流应用学院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的核心工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坚持不懈,放眼长远。

明确“应用型”的建设目标 创建一流应用学院和建设应用型教学团队都是新兴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深入领会对于教育部通知精神的解读,密切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和地方经济社会的产业特点,摸着石头过河,不怕失败,积极探索。但是在探索的同时,必须明确“应用型”是团队建设的目标和灵魂。领会精神,就是要求加强学习、深入调研,切莫故步自封、闭门造车;结合学校实际,就是要摸清家底、整合资源、突出优势、以点带面,通过量变实现质的飞跃;结合地方产业特点,就是要深入企业、市场调研,了解企业所需、市场所求,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教企业之所需、学企业之所长,从而为企业输送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化“应用型”的师资结构 应用型教学团队必须要有合理的人员结构,一方面,擅长“单打独斗”的教师因没有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而不能作为团队成员;另一方面,纯理论教学型的教师因没有工程实践经验和竞赛指导经验,也不能成为团队成员。因此,必须通过“内培外引”的形式优化团队人员结构,原则上团队教师均为具有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双师型”教师。一是要求所有团队成员通过各种培训和活动增强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甚至是服务精神和牺牲精神;二是通过派遣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并帮助企业解决技术攻关难题积累实践经验,指导教师申报企业的各项横向项目提升工程能力,组织教师参加行业特许的资格培训,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项学科竞赛和技能竞赛;三是注重对具备工程技术和行业实践背景人才的引进或全职聘用;四是将这些成员有机组合、取长补短,共同学习与交流,从而实现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力。

完善各项保障制度 合格的应用型教学团队,必须具有团队成员遴选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成员遴选制度是为了实现优胜劣汰,保证团队成员的先进性;绩效考核制度是为了实现优劳优得、多劳多得,保证团队成员的优越感;考核评价制度是为了落实团队及成员责任,保证团队的健康发展;经费保障制度是为了提供团队的建设经费,保证团队的建设平台和发展空间。

4 结语

学习“双一流”、创建一流应用学院,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追求目标,建设应用型教学团队是创建一流应用学院、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的核心保障,必须要深入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DB/OL].[2015-11-05].http:///.

缺乏团队精神的原因篇(10)

高职毕业生的择业观在对毕业生择业时依次考虑因素的问题调查中,41.2%的用人企业发现高职学生择业时认为“发展前景”最重要;35.3%的用人企业发现学生择业时认为“工作报酬”最重要;其它选项依次是工作环境、是否管理岗位、工作强度与条件,所占百分比分别为:8.8%、8.8%、5.9%。这组数据显示学生择业时把直接经济收入和未来的个人发展状况作为成功择业的主要标准,说明择业观中存在较大比重的短期“求利”倾向。高职毕业生的价值观在对毕业生价值观问题的调查中,47.1%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价值观最大的问题是“急功近利”;23.5%的用人单位认为是“个人主义”;20.6%的用人单位认为是“享乐主义”。调查结果显示:有近一半毕业生的价值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急功近利”,说明当前大学生受当下市场经济“利益驱动”的感染和影响很严重,限制了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诚信在对我院毕业生“诚信”水平看法的问题上,94.1%用人单位认为我院毕业生“大多数人讲诚信”;2.9%认为“有严格的监督就讲诚信,否则就不讲”;有2.9%认为“普遍不讲诚信”。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主流的诚信度是认可的,但也有两家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主流的诚信度是不够认可的。诚信是职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道德品质。诚信不仅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做事的原则,更是树立企业形象的根本。诚信度是考核一个人职业道德水准的重要指标。高职毕业生最欠缺的职业道德素质在高职学生最缺乏的职业道德素质问题上,50.0%用人单位认为大学毕业生最缺乏的职业道德素养是“吃苦耐劳”;17.6%用人单位认为大学毕业生最缺乏“责任意识”;17.6%用人单位认为大学毕业生最缺乏“敬业精神”。关于对当前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方面最反感的问题,38.2%用人单位最反感“缺乏责任感,做事‘吊儿郎当’”;29.4%用人单位最反感“缺乏团队精神”;17.6%用人单位最反感“频繁跳槽”;14.7%用人单位最反感“对薪酬要求过高”。调查结果显示,用人企业认为高职毕业生最缺乏的三方面职业道德素养依次是吃苦耐劳、责任意识、敬业精神;最反感的问题是缺乏责任感、缺乏团队精神和频繁跳槽。可见,高职毕业生职业道德素养的主要问题是吃苦耐劳精神缺乏,责任意识不足、爱岗敬业精神较差和团队合作能力不强。

用人单位所看重的职业道德素养调查职业道德修养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实践中,按照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在职业道德品质方面的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从而使自己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达到较高的精神境界。为了解我院毕业生职业道德水平,该项调查基于用人单位所看重的职业素养、职业品质、实践能力等三个方面设置了10个问题,对毕业生的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1.用人单位看重的职业素养在船舶企业对员工职业素养的关注问题上,50.0%用人单位看重员工的职业道德;41.2%用人单位看重员工的职业技能。在关于当前大学生最欠缺的职业素养问题上,29.4%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大学生最欠缺的职业素养是“职业道德”;23.5%用人单位认为是“职业技能”;20.6%用人单位认为是“创新能力”;14.3%用人单位认为是“职业意识”。在关于企业文化中的哪一方面更为重视的问题上,35.3%用人单位重视企业价值观;26.5%用人单位重视企业精神;17.6%用人单位重视企业管理。在关于影响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问题上,67.6%用人单位认为是管理水平;17.6%用人单位认为是专业人才;17.6%用人单位认为是企业文化。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职业素养是: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这两项又恰好是目前高职毕业生职业素养中最为欠缺的。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在校生职业道德教育,同时注入船舶制造企业文化,进一步提高船舶类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为船舶制造企业输送合格满意的技术人才,是当下船舶类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2.用人单位看重的职业品质在关于职业道德教育最重要方面的调查中,61.8%用人单位认为“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最重要;17.6%用人单位认为“团结协作”最重要;14.7%用人单位认为“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最重要。在关于优秀员工应具有哪些优秀品质问题调查中,用人单位认为优秀员工的优秀品质依次表现为:“沟通能力强,善于合作”(85.3%)、“忠于职守,爱岗敬业”(79.4%)、“较强的专业技能”(70.6%)、“为人正直,诚实守信”(67.6%)、“爱学习,有创新精神”(67.6%)、“有组织能力,能带领团队有效率地工作”(11.8%)。在船舶制造企业最看重员工哪些优良品质的调查中,用人单位对优秀品质的选项按百分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爱岗敬业(85.3%)、团结合作(76.4%)、开拓创新(52.9%)、诚实守信(41.2%)、遵纪守法(32.4%)、勤劳节俭(23.5%)办事公道(8.8%)、文明礼貌(8.8%)。调查结果显示:船舶制造企业最为看重的职业道德品质为:爱岗敬业、团结合作、开拓创新、诚实守信、遵纪守法。3.用人单位看重的职业能力在当前高职学生就业核心能力问题上,61.8%用人单位认为是实际操作能力;26.5%用人单位认为是人际沟通能力;14.7%用人单位认为是团结协作能力;只有8.8%用人单位认为是爱岗敬业精神。此项调查结果表明,高职学生就业的优势是实际操作能力,劣势是缺乏爱岗敬业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在新入职大学生能力考评问题上,47.1%用人单位最看重新入职大学生的执行能力;29.4%用人单位最看重新入职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23.5%用人单位最看重新入职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问及“在提拔管理人员时更看重大学生哪些表现”问题时,用人单位认为提拔大学毕业生时首要考虑最多的分别是责任意识(25.0%)和团队意识(25.0%),其次是敬业精神(20.6%),高于通常人们所认为的工作业绩(17.6%)和工作能力(5.9%)。关于影响毕业生在用人企业发展的因素问题上,29.4%用人单位认为是毕业生工作态度不端正;23.5%用人单位认为是毕业生缺乏敬业精神;20.6%用人单位认为是毕业生的表达、交际能力不足;14.7%用人单位认为是毕业生业务能力不强;11.8%用人单位认为是毕业生诚信度不高影响了在企业的发展。调查结果显示:船舶制造企业最为看重的职业能力为:团队协作能力、执行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专业实践能力。

在价值观问题上,毕业生表现为“急功近利”、“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有所滋长,缺乏吃苦耐劳精神,难于扎根工作岗位开展工作创新。用人企业认为高职毕业生缺乏吃苦耐劳、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在高职学生最缺乏的职业道德素质问题上,用人企业认为高职毕业生最缺乏的三方面职业道德素养依次是吃苦耐劳、责任意识、敬业精神;最反感的问题是缺乏责任感、缺乏团队精神和频繁跳槽。由此可见,吃苦耐劳、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是高职毕业生急待提高的职业道德素养。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调查显示:船舶制造企业最看重的员工职业素养:一是职业道德,二是职业技能。这两项也是用人企业认为目前高职毕业生素养中最为欠缺的。近些年来,企业在用人过程中,越来越体会到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对企业经营至关重要,从以对员工的技能要求为主转向重视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求。通过调查数据综合分析发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是:爱岗敬业、团结合作、诚实守信、开拓创新、遵纪守法。围绕上述要求,船舶制造企业最为看重的职业能力为:团队协作能力、执行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在我院2012年毕业生双选会上,有的大型企业在招聘新员工时就提出:“态度比能力更重要”。某船舶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表示,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诚实的个性,比起他有最优秀的能力更为重要,员工的技能可以通过培训来提高,但在短期内改变其工作态度却更困难。因此培养具有较高职业道德修养的劳动者既是企业的愿望,也是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所在。总之,本次调查中受访企业的态度相当端正,使我们得到的资料丰富且详尽。通过分析,了解了我院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职业道德表现和存在的问题;勾勒出了船舶制造企业所需要的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本次调研,对船舶高职院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对即将进入船舶企业、寻求工作职位及职业发展机会的所有在校大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作者:张子睿 郑学贵 陆桐 单位:渤海船舶职业学院

上一篇: 噪音污染治理措施 下一篇: 光伏发电市场前景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