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建设成效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06 09:45:46

班级建设成效

班级建设成效篇(1)

班级文化是中小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班集体凝聚力和良好班风形成的必备条件。在高效课堂建设背景下,随着课堂教学组织结构和课堂管理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给传统班级文化建设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如何根据高效课堂建设的新理念,重建班级文化,也就成为当下中小学高效课堂建设面临的一项重大现实课题。

一、高效课堂建设对传统班级文化的挑战

1.高效课堂建设,从理念层面上来说,实质上就是以“生本”为核心价值取向,着力重建班级精神文化,推进班级建设指导思想的根本性转变。然而,传统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方面,虽然每个班级教室墙上都贴有奋斗目标,但都依然停留在“文明守纪团结好学”这样的“千班一面”的层面,既缺少班级个性,也体现不出“生本”价值取向的精神文化。

2.高效课堂建设,从制度层面上来说,要求班级管理制度全面服务于“以生为本”,使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从“管、卡、压”向“导、扶、放”转变。然而,传统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方面,绝大多数班级制定的“班级公约”,依然停留在“管、卡、压”的层面上,并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3.高效课堂建设,从物质层面上来说,要求在班级环境文化建设方面,一切以方便学生学习为最高原则,可是,传统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一味强调教室环境的美化、净化和绿化,以至于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只见物,不见人”,环境育人的功能体现并不明显。由此可见,长期以来,班级文化建设沿袭传统的“以师为本”的思路和做法,与高效课堂建设倡导“以生为本”价值取向背道而驰。为此,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班级文化建设,构建“以生为本”的新型班级文化,是当前中小学推进高效课堂建设面临的一项重大现实课题。

二、高效课堂背景下重建班级文化策略的思考

1.“以生为本”,重建班级精神文化

班级精神文化是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主要指在实践过程中被班级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为此,在高效课堂建设背景下,重建班级精神文化,一是要牢固树立“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的思想观念,并以此作为班集体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要着力构建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班级人际环境是班主任、任科教师、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的。从文化学意义上来讲,人际环境是一种高级形式的班级文化。为此,班主任教师要协调好各方面关系,努力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使学生在班级生活中感到和谐温暖,心旷神怡;三是要正确引导的班集体舆论。良好的舆论对班级的各项事物都会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它能让班级充满浓郁的学习气氛,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师生之间互相信任;三是要培育良好的班风。班风是指班级的作风和风气,是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班主任教师要多措并举,构建以“生本”为灵魂的良好班风。

2.“以生为本”,重建班级环境文化

教室,不仅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主要环境,也是重要的育人阵地。优美、高雅、富有教育性的班级环境文化能陶冶师生的情操,沟通师生的心灵,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因此,在高效课堂建设背景下,重建班级环境文化,就要以践行“生本”理念为宗旨,组织学生自己动手,精心设计和布置,使教室的每一块墙壁、每一个角落都具有教育内容,富有教育作用。比如黑板报和墙报是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班级的眼睛”。过去许多班主任把布置和更换黑板报、墙报的任务交给少数能写善画的学生。而那些没有参与的学生,如果对这些黑板报、墙报不感兴趣,那么再美再好的黑板报、墙报对于整个班级的教育活动毫无意义。因此,为办好黑板报和墙报,充分发挥其作用,班主任应采用学生轮流或小组轮流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从而来表现自己。表现自己的观点,表现自己的理想,表现自己的情感,培养创造的个性,让有限的教室空间成为无限的教育资源。

3.“以生为本”,重建班级制度文化

长期以来,在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班级制度生成的价值取向还停留在经验管理的水平上,过分强调制度“管、卡、压”的强制,忽视用制度塑造文化,引领学生行为的育人功能;二是班级制度生成的主体从来都是“以班主任为本位”,过分强调班主任教师在制度生成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在班级制度生成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从而导致学生对班级制度的认同感不强,以至于班级制度难于贯彻落实,甚至使班级制度流于形式,变成一纸空文。在高效课堂建设背景下,重建班级制度文化,必须汲取这一经验教训,牢固树立“以生为本”价值理念,采取有效策略,在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出台过程中,通过增设广泛征求学生意见,提交全班学生讨论通过后方可实施等关键性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求班级制定出台的规章制度,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对班级制度的认同感和接受度,减少制度执行的障碍和阻力,进而真正确保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聚集整合班级一切相关资源力量,着力打造强劲有力的制度执行力,确保所有制定出台的班级规章制度落地生根,为班级教育教学活动高效运行提供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李炳亭.《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2012-07-01.

班级建设成效篇(2)

“4M”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

坚持五项原则,构建班组绩效理念体系

绩效管理理念是班组绩效体系的灵。余杭公司经过探索、总结,确定了五项原则:一是坚持公平公开,工作计分标准对员工公开,严格按照计分标准统计工作数量;二是坚持客观公正,根据相关工作记录确定工作数量和质量;三是坚持科学合理,充分考虑工作难易程度的差别以及不同员工工作水平;四是坚持自主管理,班组内工作绩效记录统计由班组负责;五是坚持沟通反馈,由单纯的单向考核向双向绩效管理转变,建立绩效计划、绩效沟通、绩效考评、绩效反馈的全过程管理。

绕三个建设,构建班组绩效管理体系

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是班组绩效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保障。余杭公司着力在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监督体系建设方面构建班组绩效管理体系。

(1)制度建设方面,以《国网浙江杭州市余杭区供电公司绩效管理办法》《国网浙江杭州市余杭区供电公司月度绩效考核细则》《国网浙江杭州市余杭区供电公司2014年度目标绩效考核细则》为总领,以《班组绩效管理办法》为核心,形成班组绩效管理制度体系。

(2)组织机构建设方面,余杭公司各单位成立本单位的二级绩效管理工作小组,负责班组绩效的日常管理。各班组结合班组长负责制和班委会民主管理的要求,成立本班组的三级绩效管理工作小组,设立兼职绩效管理员一名,班长全面负责本班组绩效管理工作。

(3)监督体系建设方面,余杭公司人力资源部为绩效管理的职能管理部门,负责绩效考核的日常管理和组织实施,指导班组三级绩效考核办法的制订、执行和日常考评工作,负责员工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党群工作部为绩效考核的监督部门,负责监督绩效考核办法公开、公正、公平实施。余杭公司工会为绩效考核投诉受理部门,负责协调和处理对考评结果的分歧和投诉。

设置两类指标,构建班组绩效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立是班组绩效管理工作的核心。余杭公司设置组织绩效评价指标(应用于班组年度绩效定级)和个人绩效评价指标(应用于班组员工绩效考核)两类指标,构建班组绩效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1)班组年度绩效定级主要是将绩效管理与班组建设相结合,将标杆管理理念向班组建设范畴延伸,开展班组年度定级工作。余杭公司班组定级分标杆班组、A级班组、B级班组、C级班组、未定级班组,共5个等级。班组定级工作遵循“班组建设常态化管理、关键指标动态化考核”的核心思想,在班组基础建设、安全建设、技能建设等8部分内容实行常态化管理,设置通用标准8大类共187项指标,及专业标准10大类共154项指标。在班组安全生产、遵纪守法、稳定等几方面建立关键指标,设置4大类共26项指标。班组关键指标实施动态考核,关键指标一旦打破将被立即取消定级称号,降为未定级班组。

(2)班组员工绩效考核根据省市公司要求统一实施“精益积分制”考核。班组精益积分库由各班组根据实际情况,召集各工种代表集体讨论协商,根据实际的工作量及工作难度分门别类,形成了一个班组内部统一的,均认可的积分库。指标主要包括工作业绩指标(包含岗位职责指标(PRI)、岗位胜任特征指标(PCI))和工作态度指标(WAI)两个方面,以工作业绩指标为主。在具体工分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各单位结合各自的情况制定,运维检修部(检修建设工区)主要以工作票和操作票为依据,实行工分计算。变电专业主要按照值内工作、各值分配工作、日常工作、变电所投产、单项得分、班组加分等6部分计算工分,班组长得分为班组值长及以下岗位人员得分的平均值。输电专业以计划管理、安全管理、基础管理、运行管理、检修管理、大修(指立塔、架线施工)、有主业扩、基建工程管理、科技与教育培训、物资材料管理、精神文明、车辆管理、工效管理等为主要考核内容。营销部(客户服务中心)根据工作实际,将台区经理与班组其他人员区分,建立不同考核方式。台区经理以给定固定的分为主,以台区各项指标、优质服务及工作质量等完成情况扣分方式。其他人员以基本分+日常工作积分+工作质量扣分的方式开展。

落实两项激励,构建班组绩效管理激励制度

绩效激励是班组绩效管理工作的落脚点。余杭公司绩效激励包括班组组织绩效激励和班组员工个人绩效激励两部分。

(1)班组绩效激励方面,余杭公司加强班组定级结果的运用,将班组成员的奖金系数与班组定级结果挂钩。以B级班组为基准,B级班组成员月度奖金系数维持现有系数不变,其它各级班组成员月度奖金系数进行相应的调整。例如被评为标杆班组,班组长就享受中层副职的奖金系数,普通员工享受副班长的奖金系数,以充分激发班组成员工作积极性。

以调控运行班2013年班组定级为例对表1进行说明。调控运行班2013年定级为标杆班组,2014年全年班长的奖金系数由原来B级班组的1.25调整为1.4,职工的奖金系数由原来B级班组的1.0调整为1.15,班组2014年全年奖金将增加14.9万。

表1 班组定级奖金系数调整表

班组定级结果 标杆 A级 B级 C级 未定级

供电服务站站长 1.45 1.35 1.3 1.25 1.15

班长 1.4 1.3 1.25 1.2 1.1

供电服务站副站长 1.35 1.25 1.2 1.15 1.05

副班长、供电服务站主管、供电所班组主管 1.3 1.2 1.15 1.1 1.0

职工 1.15 1.05 1.0 0.95 0.85

(2)个人绩效激励方面,各班组根据余杭公司二级单位下达的月度绩效考核奖惩额度,结合员工积分情况、责任大小、质量高低、任务轻重等实际情况,拉开分配差距,突出对重要岗位、承担重要责任的激励,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

员工个人考核分数与月度奖金发放相挂钩。仍以调控运行班班组全员绩效管理系统7月份录入信息统计,班组累计登记绩效项目423条。7月份个人绩效最高分113.73分,最低分72.16分,平均分94.12分,奖金最高者与奖金最低者相差近千元。通过系统数据分析可以清晰、直接地反映班组员工的工作量,体现多劳多得的理念,同时通过记分库的合理设置,班组成员积分差距也在合理范围。

开展班组绩效管理取得的成效

提升员工执行力,拓宽人才培养通道

班组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打通了绩效管理“最后一公里”,实现全面全员绩效管理全覆盖,使班组人员转变了思想观念,明确了自身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了生产职能,强化了执行力,促进了良好班组文化的形成,有效推进余杭公司各项任务和指标按期保质完成。

绩效测评手段的应用,使绩效考核结果与薪酬分配、岗位调整、动态培训相结合,为人才成长搭建了平台,促进了人力资源的整合与开发。以工作结果和业绩说话,给“肯干、想干、会干”的员工提供上升的职业通道,调动了一线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了各类技能人才的快速成长,员工整体素质逐步提高。

注重班组争先创优,班组成果亮点纷呈

通过“关键指标动态化管理、班组建设常态化管理”,余杭公司班组在基础管理和重点建设上有的放矢,把班组建设和绩效管理两项工作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落到实处。通过班组绩效定级考核,使班组成员的利益与班组建设工作紧密联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提高了班组成员参与班组建设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013年,原检修(建设)工区输电线路运检班获评省公司五星级班组,同时获评四星级班组10个、三星级班组25个。余杭公司QC小组活动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以来,余杭公司班组QC成果共获得部级奖项14个,省级奖项11个,市级奖项9个,共有4个班组荣获“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荣誉,1个班组评为“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申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5项,发明专利3项。

开展班组绩效管理的思考

要处理好绩效管理“工作导向”与“学习导向”的关系

班级建设成效篇(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7-0107-02

高校学生班集体即大学班级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共同学习、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校对大学生开展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基层组织之一,同时也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是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基地。加强高校班集体建设,有利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促进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东北农业大学充分认识到班级建设的重要意义,把加强班集体建设作为提高育人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了班级建设的实践探索和研究。

一、加强班集体建设的主要做法

1.出台制度,统一思想认识,规范并指导班级建设

2012年9月,为进一步提高学校学生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平,发挥班集体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积极作用,更好地实现学校育人目标,学校出台了《东北农业大学关于深入推进班级建设的指导意见》,阐明了班级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学校开展班级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建设目标,同时,从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与班风建设、学风建设、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五个方面细化了班级建设内容,明确了相关工作要求,为学院开展班级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参考。各学院也十分重视班级制度建设,能主动结合学院和班级实际,制定相关的班级建设制度。如理学院实施班级目标管理,制定了《东北农业大学理学院班级自我建设目标管理与达标考核办法》,着重突出“三化”特点:即考核目标量化、考核过程程序化、考核等级设置合理化;水利与建筑学院逐步建立和健全了《班委工作制度》、《班委任免制度》、《班委考核制度》、《文明班级评比制度》等,形成了较为全面的班级建设管理的标准规范和量化考评机制,使班级管理有章可循,不断夯实班级建设的制度基础。

2.积极推进、探索建设模式,组织并落实班级建设

在深入推进班级建设的过程中,各学院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探索尝试班级建设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形成了一些具有学院特色的建设模式。如园艺学院建立的“发展型班集体”模式是以学风建设为中心,根据班级成员实际需求制定班级阶段性工作的指导规划和工作方案后,细化工作,将班级内全体成员按照工作需要和个人兴趣分成若干个工作小组并按月按主题开展活动,每个成员都是班级具体活动的实施者和组织者,营造人人参与班级建设、人人争做班级带头人的良好氛围;动医学院则结合学院学生特点及专业具体情况,摸索出分年级三位一体培养的教育模式,即一、二年级以全员参与为重点,以文化活动为支撑,培养集体主人翁精神,三、四年级以实践创新为先导,以网络平台为后盾,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毕业班以毕业取向为模块,以就业小组为依托,增强学生自主择业能力。

3.总结交流,展示建设情况,学习并借鉴班级建设

为了进一步完善班级建设体系,及时总结和深入挖掘符合班级建设发展要求的有效途径及方法。校、院积极实施班级建设考核工作并开展交流活动,如资环学院、理学院等很多学院每年都开展 “班级风采大赛”等班级间的交流学习活动;艺术学院的军校共建班级、校企共建班级、学院党委与班级共建以及标兵班级创建的多载体建设模式独具特色。此外,学校还通过评选先进班集体、制作宣传板、召开事迹报告会、交流展示会等形式积极宣传典型创建经验。

二、高校班集体建设实践探索的思考

1.准确把握班级建设内容是班级建设有序推进的基础

通过实践,我们的体会有:一是制度建设是班集体建设的基本点,科学有效的班级建设制度是班级管理的依据和管理水平提升的保障,如班级内部管理制度可以规范班级成员的行为,而班级考评和交流展示机制则为提升学院整体班级建设水平提供平台。二是组织建设是班集体建设的关键点,班级建设任务的落实和建设目标的实现必须有人力作保障,因此建立和培养一个素质高、执行力强的班级领导集体即班委会、团支部的组建尤为重要,班干部队伍汇聚起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正能量能很好的带动班级成员共同进步。三是思想建设是班集体建设的方向标,思想具有先导作用,思想建设就具有先导性,班级建设目标的确定、建设理念或思路的形成、建设内容的设计、建设活动的开展等都影响着班级风气的营建,因此班级思想建设的效果好将有利于班级成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健康成长成才。四是学风建设是班集体建设的根本点,同时也是创建先进班集体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开展学习竞赛、课题研究、学习交流等富有实效性的学习活动有利于积极引导和教育班级成员增强学习动力,从而重视学习,进而有效促进班级成员学业发展和素质能力提升。五是活动建设是班集体建设的切入点,班级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即班级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开展能使班级成员个体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开阔视野并提升能力,为满足学生除第一课堂外的成长需求提供了有效载体,同时,更为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进一步增强提供可能。

2.班级纸介和网络等档案建设是班级建设成长足迹的见证

班级档案建设是班级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班级建设需要有完备的班级档案,包括班级纸介档案和班级网络档案两个方面的建设。班级纸介档案建设方面,汇集班级建设目标和计划、班级成员信息、班级课堂考勤表、班级会议记录、活动记录等内容的《班级工作手册》能记录下班级发展建设的基本情况,通过对班级综合评定成绩和各类评奖评优、奖惩、班级活动等的资料建档工作,为班级总结班级建设和下一步班级发展提供依据。班级网络档案建设方面,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班级的网络建设也在班级建设中发挥着其独有的作用,班级的QQ群、博客、微博、公共主页、成长电子相册等快捷、直观、储存量大、方便查阅等特点使得其在班级开展教育、管理、服务中弥补了纸介档案的很多不足,班级纸介和网络档案的建设更全面的记录着班级建设足迹。此外,班级档案的建设还能为若干年后班级成员的再相聚提供很多美好的回忆。

3.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设理念是高校加强班级建设新的有益补充

班级建设成效篇(4)

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班级的灵魂,对未来班级的成长、建设、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在班级建设过程中提高班级素质,构建更为和谐、健康、向上的班级风气,是初中班主任必须研究的一大问题。在班级建设过程中,班主任需从学生特点出发,针对学生学习的薄弱点加强管理,构建有效课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最终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一、建立班级制度,完善班级管理模式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班级的管理、建设需要一套完整的经过长期工作实践检验的管理机制。在此机制的管理下,班级管理才能规范、有效,帮助每一个学生提高[1]。若教师局限于某一刻板、严厉的班级制度,学生就很难得到提高。教师应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了解班级内部发展特点,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设置更民主的班级条令,并将这些班级条令贴在教室墙上,时时提醒学生。教师还要制定明确的奖罚考核机制。只有拥有一套完整、民主的管理制度,班级建设才能更有效。接下来,教师可在班干部的协助下帮助一些学生改正上课偷懒、纪律散漫等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约束学生,确保教学活动有序进行,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规范行为。久而久之,班级内部就会形成良好的风气,师生能够和谐相处,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个性化提升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和提高。为提升教学成果,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在良好风气的感染下体会学习的乐趣,不断提高自我。

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注重自我管理

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班主任都是一边做班级管理工作,一边上课教学。这为教师带来了不小的负担[2]。若仅靠班主任一人,那么,班级管理就很难取得实效。因此,为实现班级管理的有效化,教师要帮助学生积极进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让学生在自我提升的过程中了解相应知识,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这样的班级队伍建设也能为班级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干部队伍建设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班主任的工作负担,让整个班级内部的工作更为有序。大多数班干部都是学生自己推举的,能够得到学生的喜欢。处理好班级矛盾,能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各科学习取得良好效果。教师要致力于构建良好的班级风气,消除班级内部的种种摩擦,加强管理,让学生习惯于合作学习,让整个班级充满欢笑。此种建设模式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乐趣,还能使班级风气变得更好,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管理的水平。

三、提升自我素养,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班级建设成效篇(5)

 

班集体是高校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班集体育人”的重要作用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要着力加强班集体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等活动,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良好的班集体对于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爱国爱校情怀、养成良好道德基础有着重要意义。 

一、将班集体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提升“班集体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班集体是高校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以班集体建设为载体,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其中,不断提升“班集体育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1.高校大学生班集体建设的主要内容。班委会建设是班集体建设的基础。班委会是班级日常管理、学习活动、文体活动等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班委会成员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班级成员是否能够全面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班级是否能够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直接关系到班级团支部和党支部建设的水平。因此,加强班集体建设,首先要建立一支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愿意为班级同学服务的班委会成员,并积极开展促进班级成员全面发展的各项活动,为班集体建设打好基础,做好铺垫。团支部建设是班集体建设的核心。团支部是高校团员青年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宣传和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开展思想教育和引导的有效平台,是向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的重要纽带。团支部应从实际出发,多渠道、多形式地创办和巩固自己的活动阵地,加强活动阵地的管理,采用团员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形势政策与时俱进地定期开展团组织生活,使团员青年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素养不断得到提升,真正铸牢团支部这个核心和桥梁作用。党支部建设是班集体建设的龙头。中央16号文件中指出:“要坚持把党支部建在班上,努力实现本科学生班级‘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创新学生党支部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其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堡垒。”在高年级班集体中,要特别加强党支部建设,要将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真正引入班级,以党建带团建,以党员带团员,发挥党支部的龙头示范作用,着力改变高年级班集体中经常出现的活动内容减少、活动形式单一、班级凝聚力、战斗力下降等不良现象。班集体建设要以班委会、团支部、党支部“三位一体”的构建模式为基础,建立和完善组织各项规章制度,培养和选拔具有过硬政治素养、较强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干部队伍,起好头,带好路,不断加强和促进班集体建设。 

2.班集体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中央十六号文件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第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第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第三,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第四,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班集体建设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班集体建设为基础和依托。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不一定由优秀的个体组成,但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一定会造就和培养出一个个优秀的个体。班集体建设是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温床;另一方面,班集体建设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目标和原则。在正确理论和先进思想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开展班集体建设工作,坚持以人为本,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目标,探索高校大学生班集体建设的有效途径和良好做法 

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环节。班集体作为大学生学习等的基本组织形式,必然作为了高校各级组织规划设计和落实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最有效载体。因此,班集体建设一定要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目标,创新活动形式、提炼活动内容、巩固活动成果,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地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坚持“三个贴近”,科学谋划班级教育内容。在科学谋划和设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必须坚持“三个贴近”的原则,即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时代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在弘扬和学习传统精神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紧随时代脉搏,努力坚持将新时期的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时代精神真正引入班级、引入课堂。贴近实际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大学生成长环境的客观现实相结合,要与教育的发展规律相结合,决不可脱离实际搞教育。贴近学生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学生的生活、思想、心理相结合,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规律性,选准切入点,采用多媒体等先进教育手段,运用观看影片、纪录片、趣味活动、竞赛、辩论、参观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2.坚持“三个结合”,系统推进班级教育活动。在系统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必须坚持“三个结合”的原则,即思想政治教育与班级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班级学生所属年级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班级学生所在支部相结合。与所学专业相结合,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考虑不同专业知识、不同专业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比如不断学习和研究西方文化的外语类专业学生,其思维模式、行为习惯势必受到西方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结合外语类专业实际系统推进并行之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与所属年级相结合,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依据不同年级学生思想特点和教育规律,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内容前后衔接逐级递进,效果不断强化,使每一位班级学生在校期间都能够接受一轮内容完整、目标明确、学生接受、具有实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所在支部相结合,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定期在班委会、团支部、党支部中开展,以主题班会、团组织生活、党组织生活等形式固化,不断创新,系统推进,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班集体建设。 

3.以班级制度建设为保障,为班集体建设保驾护航。班级制度是班级学生行为规范的准则,有利于班级建立良好学习、工作、生活的秩序,有利于班级和谐氛围和环境的构建。班级制度要以班委会、团支部、党支部为基础,建立相应制度。比如:建立学生学习、住宿、文明行为等的约束和规范;建立班干部选拔、述职、考核、激励机制;建立早操、晚自习制度;建立团组织生活、党组织生活规范等。制度建立后,要组织全班同学认真学习,并努力贯彻执行,不断提升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提升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保障班级各项活动的有序进行。 

4.以党团干部培养和选拔为重点,充分发挥党团干部的先锋模范性。党团干部是班级学生中的骨干,对于班集体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培养和选拔一支能力强、素质高、作风硬的干部队伍,是班主任、辅导员等教育管理者考虑的重要问题。首先,应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班级干部选拔和任用机制。主要包括班级岗位设置、竞聘程序、选拔方式等方面的规定。其次,应建立和完善班级干部培训机制。培训内容涉及如何设计和组织班级活动、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如何提高公文写作能力、如何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等等。培训方式可以通过党团干部培训班、党团干部例会、党团干部培训营等进行。最后,应建立和完善干部考核机制。秉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通过干部述职、民主打分、综合测评、干部评优等方式进行考核。总之,党团干部应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要有对班级工作强烈的责任心和奉献意识,是否建立了一支良好的干部队伍将直接决定着班级建设的成败。 

班集体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着力点,是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有效途径,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各级部门和教育管理者要在遵循班级建设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和巩固班级建设的成果,同时,不断拓展新的有效教育平台,诸如社团建设、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班级建设成效篇(6)

班级文化是影响学生个体发展最主要的文化环境之一,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有利于改善甚至改变学生的个性及行为,有利于创建平安校园,有利于完善学生管理体制。

一、教师应加深对班级学生的了解

教师加深对班级学生的了解,不仅有助于和谐班级的构建,而且有助于班级文化的建设。在传统的教学中,常常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这不利用他们的全面发展。由于班级学生的家庭环境、性格、学习能力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不够了解的话,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就无法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从而极大地降低课堂教学效率,不利于班级文化的建设。因此,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对整个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是十分重要的。近些年来,我国的心理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越来越多具有科学依据的心理测试被开发出来。这些测试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既包括对人心智发育水平的测试,又包括心理健康问题的测试。如果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适当引入这些测试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班级建设工作的有效性。比如,在学生选择所学科目时,就可以应用一些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测试,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学习意愿,帮助学生科学选择学科,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定期对学生进行一些心理测试,以便于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并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潜能,实现高中阶段学生心理健康与智力发育的同步提高,为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保障。

二、注重举办班级活动的有效性

举办班级活动的目的,旨在加深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了解,为以后班级建设工作的高效开展奠定基础。因此,在建设班级文化时,一定要注重举办班级活动的有效性。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面临着较大的升学压力,参加班级活动的机会也会随之减少,所以每一次班级活动的举办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形成独立的人格意识和价值观,对事物的好坏也有了自己的评价标准,相应的,也对班主任组织班级活动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教师必须要重视班级活动的举办,并在活动中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增加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班级活动的形式多样,其中班会、教学是最常见的两种组织形式。比如,班主任在举行第一次班会时,一定要注重对自身形象的树立,让学生能够多方位了解自己,既不能让他们感觉到压抑,又不能让他们感觉到太过放松。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活动时更加得心应手。同时,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一定要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把控好课堂节奏,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让学生“爱上”老师,更“爱上”老师所教的这门课程。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增强班级凝聚力,培养学生对班级的情感,有助于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三、建设民主的班级管理制度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实施,教师在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论是对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来说,还是对班级建设工作的开展而言,学生的参与性都影响着整个教学工作的开展进度。建设民主的班级管理制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班级建设工作中来。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有了问题,总是先问同学,尽量不与老师交流,深怕被老师批评,这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实现班级管理制度的民主化,教师在进行班级建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确定学生在班级建设工作中的主体地位。相对于其他阶段的学生来说,高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已经基本发育成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并处于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教师在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时,应适当采取一些放权政策,如可以采取“学生管理,教师监督”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而且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大有裨益。第二,合理发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要实现民主班级管理制度的建立,就必须要合理发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地位,既不能采取大包大揽的管理方式,又不能采用“放养式”的管理措施。可以说,班主任对班级管理工作的适当指导,既能够保证班级管理制度民主化的高效实施,又能够保证班级建设发展方向的正确性。

四、结束语

总之,保证班级活动的高效开展,是实现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保障;推行民主型的班级管理制度,是推动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教师只有与学生共同努力,才能保证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高效开展,有效改善当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班级建设成效篇(7)

班集体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主要场所,学习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绪。因此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让学生拥有“好学、向上、团结、活泼”的班集体是班级工作的目标,实际上班级文化建设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班主任作为班级学生的组织者和带领者,作为班级生活的全面负责者,他与学生的接触时间要比其他教师多得多;班主任作为一班之“主任”,拥有别的教师所没有的权威,功主任在班级中的这种特殊地位使班主任成了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一个特殊要素,班主任作为班级文化中的特殊要素,使他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从而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发挥班主任的引导作用,确立班级发展目标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班主任是目标的提出者,班主任在注重本身业务能力提高、指导学生学习的同时,更应积极引导班级文化,使之朝着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并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向上的学习环境的方向发展。在新的教育体系下,以班主任为主体、学生单方面服从为基本特征的传统班级管理模式已不复存在,他所提出的目标是否符合教育的要求,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只有在符合学生主体选择的情况下,在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基本特点以及思想状况的情况下,才能使班级目标的提出做到有的放矢,符合实际。班主任同时应强化文化价值观教育,使学生能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眼前与长远的相互关系,从而引导班级文化向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

2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教师则要履行好教育职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有目的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目标的制定方式上要反映民主性和群众性。班级发展目标归根到底要落实到班级管理的各个环节,这样既能有效激发同学们关心集体的热情,又能使他们充分体会班级目标的内涵,有利于形成上下一致,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3促进营造和谐班级氛围

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要构建和谐班级。就需要从服务学生成长发展的高度去认识,从立足班级长远建设的实践去推进。所以在平对班主任一定要放下架子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学生,形成平等、友爱、默契的师生关系,注意营造宽松的氛围。只有置身于宽松的氛围中,学生的心理才是放松的、自在的。在一定程度上情感才可以自然流露,才不必受到太多的拘束,在广泛的交往中可体验友情的美好,增进相互理解,懂得协作的重要,而且还可以开阔胸怀,淡化冲突,净化不良情绪,从而形成开拓创新,争先创院的良好班级文化,使每一名同学在融洽氛围中快乐学习,在和谐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4发挥榜样作用

班主任是班级的主要教育者,他对教育观念与实践的正确把握,他对班级文化的了解与融入,使他成为了班级文化精神的灵魂使他能带领班级建立共同的追求,形成积极的班级文化。以班主任自己的言行举止,健康的心理去感染改变学生,使学生内心充满阳光,良好的班级氛围自然形成,我们开展工作将会非常顺利。我们也更能享受到成功教育的快乐,也更能体会我们辛苦付出的价值,那样我们和我们的学生都将会更加愉快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班级建设成效篇(8)

中央16号文件指出:“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教师以班级为基本单位组织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学习和课外活动。班级在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班级建设的现实意义

衡量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班级就是最好的参照物。班风体现学风,良好的班级建设不仅仅是关系一个班级的小问题,更是关系到整个社会发展的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班级建设关系到学生健康成长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正在成熟的大学生来讲,班级的熏陶是学生形成优良品质的重要途径。在高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呈现出“羊群效应”。一方面,先进模范和正面典型可以带动身边的同学,形成感召力;另一方面,“反面教材”则可能滋长班级歪风邪气,导致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涣散。如果选好“领头羊”,建设良好班风,抑制消极影响,则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加强班级建设的目的就在于形成良好的班级环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班级建设关系到校风、学风的好与坏

校风、学风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显著标志,班级是学风、校风建设的最基本单位。良好的班级建设是形成良好学风、校风的基本条件之一;反过来,校风、学风的建设又为班级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促进班级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班级、学风、校风建设三者密切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统一于高校的教育、管理中。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优良学风、校风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全体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班风既是学校校风的具体体现,又是一个学校校风的基础。所以要形成优良的学风、校风,必须从加强班级建设入手。

3.班级建设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

班级建设可以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提供很好的舞台,良好的班级建设可以为学生提供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学生可以通过积极参与班级制度建设、班级文化营造、班级活动策划、班级成员互动,行使班级“主人翁”角色,在全面实践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班级建设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为掌握班级建设状况,笔者在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五校进行了问卷调查,但反映出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在对五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500名本科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有68.9%的受访者认为,相比高中阶段的班级,现在的“班级”概念要“弱得多”;而认为班级对自身学习、生活、成长过程中起促进作用的受访者仅占27.8%;在对班级活动的调查中,有24.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所在班级“几乎没有组织班级活动”,等等。

应该说,班级建设得好坏,既有大环境的因素(社会综合因素),也有各高校管理制度的约束,还有内部制约因素(班级自身)的作用。社会影响和高等教育体制因素是班级建设的外部环境或条件,催化了班级建设各种状况的发生。内部因素是班级建设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综合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综合因素分析

从20世纪末开始,社会大环境到高等教育领域小环境无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都是高校班级管理所处的环境,对高校班级管理工作带来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网络虚拟技术对班级建设的全方位渗透

互联网在给高校学生管理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冲击着班级建设。班级网站、BBS、QQ群等网络技术在带来班级管理新平台和交流载体的同时,也以其虚拟技术的固有缺陷植根于班级建设。虚拟交流主观意识强,发言随意,交流时段片段化,使交流效果大打折扣。调查发现,班级生活中的网络投票、BBS和QQ群讨论、短信投票曲高和寡,推行效果并不理想。此外,网游和虚拟交流让一部分学生找到了班级以外的集体认同,冲击了班级建设。问卷数据反应出,36.7%的受访者认为“网络等虚拟技术严重影响了班级建设”,而认为对班级建设影响不大的受访者仅占10%。

2.成员个性发展的影响

调查显示,现在高校班级成员80%以上是独生子女,尽管“鸟巢一代”展现出了他们负责任的一面,但越来越突出的个性发展需求却对班集体建设造成窒碍。他们比上一代更早地接触到了社会教育和良好家庭愿景的影响,很多同学入学时就确立了大学发展目标,并有计划地实施对自己的“目标管理”,有意或无意地回避了班级建设的参与。高校学生中,“考族”、“游族”、“玩族”等适应着学生各自的需求。此外,“社团族”、“恋爱族”都是在个性发展中出现的集体,这些“族”的认同和班级建设出现价值背离。有42.2%的受访者认为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取决于“个人”,38.9%认为取决于“家长和老师”,仅有10%的受访者认为取决于“班集体的影响”。

3.高校扩招导致硬件条件不足

高校扩张后,班级的数量和规模也急剧扩大。教室和宿舍是建设的重要场所和必要载体,但现实条件没有随办学规模扩大进行匹配改善。同一专业少则一两个班,多则五六个班;有的班级人数高达百余人。以教室为例,在教育部直属的75所高校中,2007年有31所教室面积尚未达到“办学条件标准”,占直属高校总数的41%。受访者反映,低年级学生的基础课普遍采用大合班课,课堂规模甚至超过200人;高年级学生的专业教室得不到保障,导致专业教室共同进步转变为个人探索,教室(专业教室)环节转变为宿舍环节或“茶吧环节”(在茶吧开展小组学习)。有55.5%的受访者坦诚“缺少教师环节的班级成员交流”,导致班级概念不显著。

如果以“宿舍”来考量,同期有53所,占比71%的高校未达标。住宿条件的限制导致宿舍调整捉襟见肘,部分高校出现了同一班级成员分住校内校外,甚至校外多个宿舍区的现象。甚至因条件限制,学校有条件地同意学生自行租房。这些状况,打破了传统以班级聚集安排宿舍的原则,在丧失“教室”这一阵地之后,又严重削弱了“宿舍”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有31.1%的受访者认为“宿舍分散”导致班级概念不强。

(二)高校制度因素的影响

1.学分制等新型管理制度的影响

学分制的实施,使班级学生课程选择发生了巨大差异,学生按个人选课对照课表上课,一个教室内听课的可能是跨班级、跨专业、跨年级的学生,北京市学院路教学共同体经过10年发展,使跨校学习成为很多同学的选择;班级成员按照个人发展意志和兴趣选择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也因师资和场地限制,出现大合班课。除了选课,以“二课堂素质认证体系”为代表的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办法,使班级成员课外活动选择呈现个性化。这些共同导致班级成员共处时间减少,离散性增大,给建设带来制度。受访者中,有35.5%认为各种合班课和选课制使班级成员互动减少。

2.管理服务措施滞后于时代

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未能随着学生数量增加,导致一个班主任负责几个班,一些高校甚至取消班主任,由辅导员负责一个年级或一个专业的做法,弱化了班级概念。甚至在选择班主任(辅导员)过程中,不加甄别地使用,致使部分班主任(辅导员)不能做到尽职尽责;部分班主任(辅导员)缺乏理论学习和研究,管理方式粗糙;更有部分班主任(辅导员)乐于走上层路线,难于深入开展学生工作。部分高校管理者不加调查和研究,运用传统方法对班级进行管理,造成传统手段的强制性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尖锐矛盾,使部分学生对班级产生强烈的批判情绪和叛离心理。此外,班级管理制度滞后于时代,或是不能选好配强班级干部,造成班级,致使班级组织机构涣散,也是班级建设危机的重要原因。调查显示,64.4%的受访者认为班主任和班干部对班级建设作用突出。

(三)班级自身建设影响

1.班级活动缺乏的影响

班级集体活动是加强成员交流,增进成员感情,加强班级建设的重要途径。67.8%的受访者认为班级活动对班级建设作用“非常显著”,74.4%的受访者认为“班级”概念应通过班集体活动来强化。现实情况是,部分高校出于对学生安全等方面的考虑,不提倡,甚至不允许班级利用周末、节假日组织外出的集体活动,丢掉了班级建设的有效载体,管理者则丧失了班级建设的重要阵地。调查显示,在校园内开展的文体活动中,班级概念也在逐渐弱化。各种体育活动,如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等,由传统的“班级组队”变成了“专业组队”、“年级组队”、“哥们组队”,甚至“俱乐部”运作;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社团热”逐渐升温,社团活动取代了班级活动。

2.班级文化缺失的影响

班级文化是一种以价值、心理等为特征,对班级特定的教书育人目标产生匹配作用的柔性战略管理手段。54.4%的受访者认为“班级”概念应通过“班级文化”体现出来。班级文化不仅体现在班级制度建设,开展文体活动,融洽的成员关系,还通过班级亚文化来增强。如班级群体文化、寝室文化、网络文化等,通过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的一致性体现出的小群体文化成为班级主文化的补充;以寝室价值观念为核心体现出来的寝室文化,成为班级主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班级网络文化则成为了解学生思想,掌握学生动态,促进师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渠道,网络文化成为学生成长的强大推动力量。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班级博客或信息群实现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为班级文化建设和学生个性特长提供展示的空间和舞台,实现共同创造求实和谐、进取创新的班集体文化,使之成为班级凝聚力建设的纽带。

三、引导班级建设的管理对策思考

探索班级建设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对班级的管理和发展、学生成才以及国家人才战略目标的实现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是解决“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重要基础课题。根据调研反馈的情况,可从以下几方面分别进行:

1.改善办学硬件条件和师资配比

和时代特征配套、符合实际需求的办学硬件条件是班级建设的重要基础。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班级需要的教室和宿舍等住宿生活场所的需要,按学科、专业不同满足教室场地需求;住宿上严格控制按经济条件和生源地分区住宿和自行租住,要按照班级集中的原则进行区划。加快学生文体活动场地建设,努力保障学生从事体育竞技、文艺活动、学术交流、二课堂素质教育的场地要求。逐步按照师资比的要求扩充师资队伍,适当降低课堂学生规模,创造课堂学生交流的条件。

2.完善管理制度和配好管理队伍

建立宽严有度、奖罚分明、有利于学生成才的班级管理制度和严密的组织机构是班级良好运转的重要保证和前提。对班级建设的有效载体反馈,有24.4%的受访者认为应包括“班级管理制度”,33.3%的受访者认为应包括“选好配强班主任(辅导员)和班干部队伍”。各高校应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制定适合各自特点的管理制度。班级管理者要在公开、公正、民主的基础上进行班级干部选举,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干部职务。班主任(辅导员)的选择聘任必须坚持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标准,从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中选聘。要创造班主任(辅导员)和班级学生干部培养和使用的条件,使他们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工作有条件。

3.开展班级活动增强成员互动

开展班级活动是培养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凝聚力的主要形式,也是班级建设的重要载体。班主任(辅导员)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深入了解班级成员需求,围绕学校主体活动设置班级活动议题,找准班级成员兴趣点,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集体活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增长知识,提高能力,使班级成员获得充实愉悦的体验。通过集体活动,促进班级成员互动,增进班级成员彼此了解、理解,构建成员间的友谊网络,密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联系,逐渐形成团队观念,促进成员在合作中享受班集体温暖,提升班级情感,以加强班级建设。

4.加强班级党团建设和交流展示

充分发挥党员和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班级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55.5%的受访者认为“班级”概念能通过评优表彰活动得到加强。学校除了每年例行的优秀班集体表彰,还可以适时推出各种主题评选和班级展示,如精心策划主题党日、主题团日的评比,引入答辩和展示环节等。充分利用宿舍这一学分制背景下班级管理的重要补充方式,通过宿舍党员挂牌制度、党团组织进公寓、文明宿舍评选、公寓文化节等,构建宿舍文化,做好团队辅导,加强宿舍间交流,共同促进班级建设。各班级还可根据情况在上级组织的帮助下,设立班级党支部、党小组,通过指导学习、竞赛、专题讨论、实地考察等形式,组织契合班级文化的活动提高党、团组织的吸引力和活动感召力,通过开展“我身边的榜样”的学习,使班级成员感受到班级是一个携手奋进的大家庭。

当然,高校班级建设的方法和策略远不仅如此,在开放的办学环境下,班级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而又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对班级管理认识、机制的转变以及教学、管理、服务等部门的联合行动。摸清高校班级建设的现状,探讨班级建设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既有时代意义,也有时代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

[2]廖爱军.高校学生班级认同危机及对策分析[J].中国林业教育,2009,(2):40-42.

[3]陈璐.羊群效应与高校班级建设管理[J].法制与社会,2009,(6):51-52.

[4]胡晓毅.普通高校学生班级建设刍议[J].文教资料,2008,(35):186-187.

[5]邵丽丽.当前高校班级管理研究现状述评[J].科学大众,2008,(10):63-64.

[6]余妍霞.高校班级文化的多层次建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2):33-36.

班级建设成效篇(9)

2.完善班级文化建设促进班级管理的有效进行

班级管理与班级文化建设存在很大的关系,班级管理水平与学校的管理水平存在很大的关系。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班级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精神文化发展,凝聚学生的潜力,推进班级发展的可持续进行,实现班级的管理的长远发展。

2.1完善班级文化建设方案,提升学生的凝聚力在班级文化建设中,需要不断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方案的实行,加强方案的规划与设计,在完善校园文化的同时提升班级文化建设。让每一个班级在文化的影响下,创建自身的特色,实现班级管理的提升。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实行文化建设评估方案,定期对文化建设以及班级管理效率进行评估。学校领导要加强对职业学校的重视,不断完善自身的评估机制,实现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提升。

2.2学校的物质保证提升班级文化建设促进班级有效管理班级文化建设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班级文化建设反应一定的精神文化,从物质层面出发,体现一定的职业特色。物质文化建设体现在座位以及教师墙壁板报的设计,例如在班级座位编排上,好的编排方式能够使班级不失活力,学生还能够遵守纪律。在班级黑板报的设计中,可以加入职业道德等内容,从而彰显文化特色。

2.3完善文化建设的制度性为班级管理提供保证班级文化建设具备更多的保证,文化制度建设是管理的基础。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他们都具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了自身评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提出一些有关文化建设的思想内容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也可以采用自我激励的形式,加强学生公信力,提升班级的凝聚力。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人物,在管理过程中要发挥榜样的作用,及时的帮助学生建立好自身的职业导向,为班级管理效率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班级建设成效篇(10)

一、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

(一)班级文化的概念。班级文化是主要指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观念、班级风气、学习风气、人文环境和行为规范等,是一个班级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灵魂,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1)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建设。通过建设健康、富有特色的环境,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学生的美好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院的感情,促进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各班级要开展宿舍文化建设活动,加强晚自习教室和宿舍的环境、卫生、秩序、文化管理。(2)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班级各项制度的建立、完善与创新是建构和谐班级、凝聚班级人心的根本保证。要依据学生特点和班级人员构成的状况,建立完善班风建设制度、文明建设制度、班级管理制度、团学活动制度等班级制度,努力进行班级管理制度的梳理与创新。(3)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主要包含班级基础文明建设、学风建设、特色活动建设等方面。基础文明对大学生而言,主要是指学生的校园公德和文明礼仪等精神文明因素,其内容涉及大学生的语言、行为、衣着、环境、秩序等。班级学风建设指学生的学习风气,包括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氛围、学习的风格和学习的方法等内容。班级特色活动建设则要求各班级结合本班学生特点和专业特点,从观念意识、行为活动、学习习惯、能力培养、才艺特长等方面确定一个特色主题,通过独特的管理和活动方式,发挥学生的爱好,特长和各种能力,形成班级特色。

(三)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在高职院校中,班级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和校园的稳定,它具有隐形的教育功能、激励功能、制约功能,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功能,是每个班级所特有的,对凝聚班级向心力,优化育人环境,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等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

二、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实证分析

(一)定位明确,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目标。高职院校的学情不同与高中、小学阶段,在班级文化建设上也应有不同的内容要求。因此,要明确班级文化建设内涵,借助班会、学生会例会、团课等平台,组织师生研讨,制定具有班级特色的可行方案,确立“有层次、成系列、上档次”的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目标。

(二)活动引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开展积极向上、符合班级特色的班级文化系列活动。组成专门化的指导团队,指导班级“因地制宜”开展符合学习专业特点、内在需求的活动。搭建平台,进行展示交流,如组织“CLASS SHOW――班级展示秀”,运用班级影像志、PPT交流展示等方式,分享各类班级文化成果。同时,发挥新媒体作用,通过班级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强化活动的效果与效能。

三、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活动的启发思考

(一)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班级要充分认识班级文化建设活动的重要意义,广泛宣传,深入发动,进一步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活动的参与度和覆盖面,确保活动顺利、有序开展;在班级文化创建过程中,辅导员要积极参与,避免只重“硬件”(物质文化)建设,而轻视“软件”(精神文化)建设的现象,把重点放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狠抓落实,确保效果。

(二)创新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班级要结合时代特点、专业特点以及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班风、学风、文体活动以及班级特色活动为主要内容,创新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班级文化活动,在传统中挖掘新意,变零散为整体、呆板为灵动、无声为有声,融个性扬共性,提品位创特色。

(三)鼓励出彩,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结合专业特点,创新实践形式,培育班级特色文化内涵,发挥班级文化的磁场效应,增强班级凝聚力与向心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鼓励学生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搭建出彩的机会与平台,形成班级文化与个性发展相融合的氛围。

(四)动态优化,不断加强班级文化品牌建设。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不断有新的见解,新的观点出现,要及时发现,只有群体主动参与创造班级文化,形成同类价值意识与价值取向,而且参与得愈广泛,愈长久,文化创造的愈多,积累得愈丰厚,我们大学生个体才能在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进步。

上一篇: 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下一篇: 税收筹划的分类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