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诱因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01 15:31:12

呼吸系统疾病诱因

呼吸系统疾病诱因篇(1)

“爆冷”日也是感冒高发日

感冒发生的机率与一天中的平均气温有关系,但与一天中气温的日较差(即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关系更大。临床实践也表明,每每发生一次“气温突降”,感冒的人数常常也就随之突增。比如,每年深秋至初春的每一次“天气突变”,“暴冷”的当日或后一日,北京地区常常出现了感冒的高峰日。

研究还表明,支气管哮喘在暴冷的次日发病率最高。因为哮喘症多半都是由感冒或鼻炎诱发的,而感冒或鼻炎与冷锋活动有直接关系。而肺炎虽是由病菌引起的传染病,但它的发生、恶化也与暴冷存在着较明显的时间对应关系。肺结核患者的咯血也是随着冷空气的逼近而加剧,结核患者的死亡数,以冷空气通过前20小时和通过后7小时之间最为集中。

“暴冷”降低人体抵抗力

暴冷为何容易诱发或加重包括感冒在内的呼吸道疾病?答案并不复杂:当冷空气突然袭击时,人的鼻黏膜受到刺激,抵抗外界病菌侵袭的能力降低,与此同时,冷空气也会对病菌的活动起到促进作用,在这两方面作用下,人们抵抗包括感冒在内的呼吸道疾病的能力就会有所下降,患病的可能性自然就加大了。

当然,暴冷只是呼吸道疾病的诱发因素之一。根据医学调查结果,体质不同、生活方式不一样的人,抗呼吸道疾病的能力也不一样。平时注意锻炼,体质好的人一般不容易患上感冒,而那些喜欢吃咸食品、精神经常处于紧张状态的人,最容易患上感冒。传统说法中,仿佛感冒仅仅是由“着凉”引起的,实际上,凡是能引起人体免疫功能下降的因素,如着凉(尤其是足部受凉)、疲劳、酗酒、睡眠不足等,都是呼吸道疾病的诱发因素。

“干冷”天气更易诱发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诱因篇(2)

作者单位:215300 江苏省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 自发性气胸是临床呼吸系统的常见病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气胸指的是在常规检查中没有发现明显的气胸症状,而继发性气胸则继发于各种肺脏疾病,例如慢性肺结核、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等,该病通常不难诊断[1,2]。但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自发性气胸疾病在诊断上常会产生困难,而且该病发病急,病情发展速度快,十分容易引发严重的呼吸衰竭。而且老年患者的肺功能相对较差,加之纵膈摆动和回心血量的减少,易导致心、肺功能的衰竭,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是内科重症病之一。本文选择了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自发性气胸患者进行观察分析,现将结果呈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了2008~2011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自发性气胸患者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为52~76岁。所选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3]。本文中所选择的这些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其他相关因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该患者中行胸腔闭式引流23例,行胸膜穿刺抽气减压19例,在绝对卧床休息后实行肺复张的闭合型气胸患者8例。观察患者的发病诱因与临床表现。

13 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50进行统计学方面的分析,采用Excel进行表格统计,以P

2 结果

发病诱因:屏气用力(如举重物、用力排便等)10例(20%),呼吸道感染且伴有严重咳嗽患者22例(44%),情绪出现异常波动患者4例(8%),未发现明显诱因14例(28%)。临床表现:41例患者呼吸困难情况加重,烦躁不安患者3例,具有刺激性咳嗽患者6例,有胸痛现象患者2例。

表1 该患者发病诱因统计表

表2 该患者临床表现统计表胸痛 2 4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由于肺泡内压力增高持续时间长,肺泡毛细血管供应的血量减少,肺组织的营养障碍使得肺气泡的弹性与耐受压力功能减弱,易引发自发性气胸[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特点:①该疾病多发生于男性群体。②发病诱因多是呼吸道感染伴有严重咳嗽。③呼吸困难是该病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胸痛现象发生较少,这是由于老年患者的病程较长,肺功能较差,基础病变严重,长期病痛使得患者对疼痛耐受性好或者反映迟钝,即使是轻微的肺压缩也能够使代偿肺功能失去代偿,致使肺功能衰退进一步加重,这也极易导致该疾病反复发作;④合并症和原发病症经常将该疾病掩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通常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喘息、呼吸困难,当这些病症严重时,总会被误认为存在酸碱失衡、心功能不全、哮喘等[5]。⑤病情严重且发展速度快,当患者的肺压缩>30%时,除接受一般的治疗外,还需尽早接受胸腔闭式引流术或者胸腔穿刺抽气减压治疗,以缓解或阻止病情发展。⑥自发性气胸的发生受不同分型的影响:气肿型并发气胸是三种类型中最为常见的,其症状严重,病程发展快,需要立即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排气,才能缓解症状。支气管型并发气胸发病率较低,并且症状轻微,常采用胸腔穿刺或保守治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自发性气胸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加重。如在就诊时发现呼吸困难、呼吸衰竭、肺部感染,并且在相关治疗后不能取得良好效果,则应怀疑存在自发性气胸,并且要注意有无气管移位和单侧呼吸音减弱,及早检查胸部X线片,及时明确气胸诊断。老年患者年龄大,身体素质较差,病情变化速度快,治疗时要以综合措施为主要措施,及早排气,缓解患者病情,以减少死亡人数。

参 考 文 献

[1] 李友林,郭亚红,倪健,等阻塞性肺气肿的首诊症状与诊断.中国全科医学,2008,7(6):367.

[2] 郝伟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国全科医学,2008,7(6):365.

呼吸系统疾病诱因篇(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及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人尖的疾病谱也在发生变化。据卫生部门2005年疾病死亡构成调查结果,呼吸系统疾病在城市的死亡率占第4位,而在农村则占首位。由于大气污染、吸烟、人口老龄化等其他因素,使国内外呼吸系统疾病的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对有效的预防呼吸系统疾病非常有必要。

1 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呼吸系统是人体重要的生理屏障,与外环境接触最密切。由于呼吸道与外界相通,在呼吸过程中,外界环境中的有机粉尘,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蛋白变应原、尘粒及有害气体等,皆可进入呼吸道和肺引起多种疾病,其中以肺部感染最为常见,原发性感染以病毒感染多见,原发性感染以病

毒感染多见;吸入各种变应原可致外源性哮喘及外源性变应性肺炎;吸入生产性粉尘可致尘肺,造成肺纤维化;吸入水溶性高的刺激性气体会发生急、慢性呼吸道炎和肺炎;而吸入低水溶性的气体,可损害肺泡和肺毛细血管发生急性肺水肿。

2 空气污染与呼吸系统疾病

人们每天吸入大量细菌的空气以及汽车尾气排出的颗粒、道路扬尘、花粉等组成的颗粒物质,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被吸入后累积在呼吸系统中可引发许多疾病。颗粒物的暴露可侵害呼吸系统诱发哮喘,细颗粒物可引发心肺疾病降低肺功能。研究不同粒径的大气颗粒物对大鼠肺的毒性的试验结果表明,接受最小粒径颗粒物的大鼠受到了最大的伤害,有病的大鼠的肺损伤最严重。即原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对颗粒物的健康效应物别敏感。在国内开展的一些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大气颗粒物具有负面健康效应。

居住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重要环境,然而随着现代装饰材料的不断出现和更新,室内装饰材料、涂料的广泛使用,室内空气污染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据调查显示室内新装饰的材料甲醛等到超标可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哮喘。室内潮湿也是导致呼吸道感染及哮喘的重要因素,在一些通风差的地下室,因潮湿易滋生霉菌,生活在此环境中的人群,慢性咳嗽和哮喘的患病率明显增高。室内煤烟或油烟也可引呼吸系统疾病。

3 吸烟与呼吸系统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报告,全世界每年至少有250万人死于吸烟所致的疾病,我国烟草总消耗量占世界首位,61.01%的成年男性和7.04%的女性吸烟。到2025年,世界每年因吸烟致死将达1000万人,其中我国占200万人。烟雾首先进入呼吸道,长期大量的吸烟使呼吸道的防御功能降低或损害而导致呼吸系统疾病,故呼吸系统受害最大,在工业发达的国家肺癌是吸烟造成死亡的首要疾病,在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人们吸烟造成死亡的首要疾病。

长期的吸烟是造成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哮喘、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卷烟烟雾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与促癌物质。通过吸烟,这些物质就可以损害支气管黏膜上皮,最后导致癌症。肺癌与焦油含量有直接关系,而进入体内的焦油含量以与吸烟的数量、每支卷烟吸入口的多少,以及吸进肺部的烟量有关。吸烟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危险度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吸烟是小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不仅损害自身的健康,烟雾还污染空气危害他人,使被动吸烟者发生肺癌和COPD的机会增加,国外一些调查表明,丈夫吸烟,不吸烟的妻子发生肺癌的危险性是夫妻均不吸烟的2倍,其危险度随与丈夫吸烟量增加而增加。

4 气候因素与呼吸系统疾病

气候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所以气候环境的变化也是最基本最常见的致病原因。气候因素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尤为明显,上呼吸道感染与平均湿度关系最密切;慢性阻塞性肺病与最低温度关系密切,支气管哮喘及自发性气胸与平均湿度、平均温度关系密切。肺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也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季节变化是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的主要诱发原因之一,其发生的季节性极为明显,冬季最高春季次之,夏秋较少。由于气候变化,作为调节吸入气和气体通道的上呼吸道而言,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适应外界温度等改变而上呼吸道感染多发。呼吸系统疾病多见于寒冷季节主要是受凉或温度变幅较大削弱上呼吸道的生理防御机制:冬季一般寒冷于燥,鼻黏膜容易发生皲裂,病毒易于入侵;鼻腔局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缩,一些抵抗病毒的免疫物质,特别是鼻腔内局部分泌的免疫球蛋白明显减少,气温下降时,鼻腔局部温度也降低从而适合病毒繁殖生长;这都为病毒的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冬季,人们多在室内活动,因而有利于病毒的传播。在寒冷环境中,肺泡巨噬细胞功能降低,以致清除细菌的能力大为减退。这种变化使上呼吸道环境中实验动物经过一个时期,甚至可以看到气管的病理改变,如上皮增生和白细胞浸润。夏秋季由于空气中花粉密度增高,哮喘的发病率增加。

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发生频繁,对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呼吸系统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加之该地区处于高原高寒地带,生活水平低下,气候及生产环境恶劣,医疗卫生条件差,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综上所述,环境污染、吸烟、人口老龄化、气候变化等均可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增加的主要因素;随着医学检测手段的提高,疾病的检出率也提高,但并不是使发病增加的因素,在一定意义上还是降低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手段。呼吸系统疾病的控制与人们对疾病防治的意识提高、生活习惯的改变、环境保护状况等因素有密切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口老龄化成不必然,关心和防治老年病已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老年病人住院率正逐年上升,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加强老年病的防治,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是今后医疗卫生工作的关键。因此,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加强环境保护及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是积级预防疾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呼吸系统疾病诱因篇(4)

    儿童在临床治疗中属于特殊人群,由于儿童抵抗力弱,易于感染各类疾病,也为临床施治带来局限[7];同时,由于儿童的顺应性和依从性差,也给治疗加大了难度。患儿表达不擅,也造成临床的误诊与漏诊,影响病情的及时发现和制定治疗方案[8]。根据临床的主诉情况,本研究将儿童鼻源性疾病的就诊原因划分为鼻部不适和非鼻部不适两大类,而两类中又有多种不同的主诉因素,使家长带领儿童入院进行检查和治疗。其中,鼻部不适的就诊原因主要包括:鼻涕、鼻塞、鼻痛、和流鼻血;非鼻部不适-即鼻部周围组织器官不适的就诊原因主要包括:耳痛、咳嗽、头晕头痛、睡眠障碍、咽部不适、下呼吸道感染、胸闷、流口水、流眼泪、听力下降、口齿不清、和多动。

呼吸系统疾病诱因篇(5)

关键词: 沙尘天气;呼吸道疾病;防治措施

Key words: dust weather;respiratory diseases;preven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P44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6-0313-02

0 引言

呼吸道疾病是指感冒、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的急性炎症,是常见多发的疾病,危害较大。呼吸道疾病是由多种病毒感染所引起。受凉、感冒是诱发气管炎、支气管炎的一个重要原因,甚至诱发支气管哮喘、肺炎等症。除此之外,温度骤变也可以直接引起气管炎、支气管炎或肺炎的发病。许多研究均表明,呼吸道疾病不仅与气温、气压、空气湿度等气象要素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而且与大气污染、职业环境也存在密切关系。

沙尘对呼吸道的影响非常大,沙尘可能会导致呼吸道出现炎症反应,也可能让气道粘膜受损,甚至改变气道的结构,从而引起或加重一些呼吸疾病,比如肺气肿、慢性呼吸道炎症等。

1 沙尘暴天气及形成原因

1.1 沙暴和尘暴两者的总称是沙尘暴,它是一种天气现象,表现为地面大量的沙尘被强风卷入空中,把空气变得非常浑浊,水平能见度不足1千米。其中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就是沙暴;而大量尘埃和细粒物质被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就是尘暴。

沙尘天气是沙尘暴、扬沙和浮尘天气的统称,它是一种由大风将地面沙尘吹(卷)起、或被高空气流带到下游地区而造成的一种大气混浊现象,是风与沙相互作用的灾害性天气。

1.2 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它的形成原因很复杂,因为很多因素都和沙尘暴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比如地球温室效应、森林锐减、厄尔尼诺现象、植被破坏、气候异常、物种灭绝等。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各个有利因素都具备,比如强风,沙、尘源、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沙尘暴产生的动力是强风,沙尘暴的物质基础是沙、尘源,但是不稳定的热力条件能让风力加大,有利于强对流发展,导致更多的沙尘被更高的卷扬起来。

有关研究指出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才能形成沙尘暴:一是首先一定要有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即地面上的沙尘物质;二是具备形成沙尘暴的动力基础,即大风,它是可以保证沙尘暴远距离输送的动力;三是需要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即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局地热力条件的重要性通过沙尘暴多发生在午后傍晚就可以显现出来;四是干旱的气候环境。沙尘暴多发生于北方的春季,而且降雨后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沙尘暴是很好的证据。

除了上述条件,形成沙尘暴的特殊的天气气候背景是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地面冷锋前对流单体发展成云团或飑线是有利于沙尘暴发展并加强的中小尺度系统;形成沙尘暴的还有一个因素是有利于风速加大的地形条件,即狭管作用。

2 沙尘暴对呼吸道的影响

沙尘天气会造成大气中总悬浮颗粒(TSP)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升高,空气质量下降。大气中的总悬浮颗粒(TSP)会严重的危害人的呼吸系统,尤其是心脏病患者。通过呼吸这种颗粒可以进入呼吸道,特别是直径在0.5-5微米的颗粒可以通过支气管、细支气管,最后沉降于肺泡,从而对肺组织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引起急、慢性呼吸道疾病;另外,颗粒物表面还吸附着多种有害物质,如细菌、病毒和有害化学成分,这些成分通过肺组织进入血液循环,对人体全身有危害作用,可诱发呼吸道疾病,导致多种慢性病,甚至癌症。

沙尘天气还可能会诱发一些疾病,比如过敏性疾病、流行病和传染病等。一般条件下,如果是少量的尘埃,人的鼻腔、肺等器官就可以过滤到,但是如果是沙尘天气带来过多的尘埃,很有可能让患有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人群旧病复发。即便是健康的人,如果长时间的吸入粉尘,也会出现很多不适的症状,导致流行病发作。此外,大风跨越几千公里,将沿途的病菌吹到下风向地区,其中可能包括一些传染病菌。

3 预防措施

沙尘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不便,也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威胁。但是,只要及时的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就可以避免沙尘天气带来的不便。

3.1 提早进行预防:预防胜于治疗,在大风干燥多尘的天气里,细菌病毒和支原体等微生物活动频繁,并利于传播,容易诱发咽炎、鼻出血、眼干、角膜炎、气管炎、哮喘等。平时可口含润喉片,保持咽喉凉爽舒适;滴几次润眼液以免眼睛干燥;有鼻出血的情况可以经常在鼻孔周围抹上几滴干油,以保持鼻腔的湿润,防止毛细血管破裂引起出血。

3.2 避开风沙锻炼:为了增加机体的抵抗力,避免受凉感冒,预防呼吸道疾病复发,可以在平时多多的锻炼身体。但是如果遇到风沙天气,应该选择在室内锻炼,特别是老人、体弱者。

3.3 尽量远离户外:当沙尘天气来袭时,应该马上关闭门窗,必要时可以用胶条密封住门窗。最好不要在强沙尘暴的天气出门,特别是老人、儿童和患有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人。

3.4 保持室内湿度:试验表明,50%~60%的相对湿度对人体最为舒适。在风沙天气里,空气十分干燥,相对湿度偏小,人们咽干口燥,容易上火,导致容易引发或者加重呼吸系统疾病,还会使皮肤干燥,失去水分。对此,室内可以使用加湿器,以及洒水、用湿墩布拖等方法,以保持空气湿度适宜。

3.5 外出戴口罩,回家快洗脸:患有呼吸系统基础病的人群,要减少外出。沙尘中悬浮着大量颗粒物,细微粉尘过多、过密,尤其是小于两微米的微细颗粒。外出者应戴上口罩。回家后赶快洗脸,尤其是口鼻,尽量阻止沙尘吸入体内。

3.6 多喝水,多吃水果:尘沙干燥天气易出现唇裂、咽喉干痒、鼻子冒烟等情况,多喝水、多吃富含维生素蔬果,既能赶走干燥,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及湿润,也能加快体内尘土排出,缓解咽喉的不适症状。

沙尘对呼吸道的影响是广泛而直接的,严重者会引起气道结构改变,从而引起或加重慢性呼吸道炎症、肺气肿等呼吸疾病。在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在沙尘天气要加倍防范,没有呼吸系统基础病的人也不能高枕无忧。面对沙尘暴对健康的影响,搞好自身防护很重要。

参考文献:

[1]夏廉博.人类生物气象学[M].北京:气象出版杜,1986.

呼吸系统疾病诱因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50例间质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的患者,男31例,女19例,年龄45~72岁,平均(68.2±1.9)岁。均与入列入选标准符合:①此次或即往对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确诊,或结缔组织疾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或非IPF特发性间质性肺疾病,或其它形式间质性肺疾病;②本次收治入院后前30 d内有呼吸困难急性加重出现,评估氧合指数,在250以下。③采用机械通气在24 h以上。患者均自愿签署本次实验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对病例临床资料进行收集 ①体征、症状,包括有无双肺底吸气相爆裂音、心率、呼吸频率,有无杵关指(趾);②患者基本情况;③实验室检查资料,包括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痰病原学检查、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含量、红细胞沉降率、乳酸脱氢酶浓度等检查结果;④相应药物规律使用至少3个月;⑤急性加重期血气分析资料;RICU治疗,如通气时间、机械通气方式,RICU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⑥分析呼吸衰竭病发因素;⑦统计疾病急性加重期死亡原因及预后。

1.2.2呼吸道感染诊断 ①采用影像学检查,肺部有间质性改变或浸润性阴影;②有下列临床表现至少2项:?新近有咯痰、咳嗽出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加重,有脓性痰出现;?有湿性罗音和(或)肺实变体征;?发热;?外周白细胞计数10×109/L;③采用抗生素治疗可较好临床效果。

1.2.3间质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诊断 依据2007年IPF临床研究国际合作项目制定的标准评估。诊断肺栓塞标准:采用肺通气血流灌注扫描和(或)螺旋CT肺动脉造影确诊。

1.3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 13.0版,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

2结果

本组50例患者,特发性肺纤维化19例,结缔组织疾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6例,非特发性肺纤维化特发性间质性肺炎8例,未分型间质性肺疾病10例,其它形式间质性肺疾病7例。住院前多采用免疫抑制剂/细胞毒性药物或激素治疗,8例接受激素治疗的时间至少3个月,仅行细胞毒药物/规律免疫抑制剂3例,其它均行细胞毒药物/免疫抑剂或规律激素治疗。无创通气32例,有创通气18例。有创机械通气应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模式、压力控制通气模式(PCV)和(或)压力支持通气(PSV)模式,对呼吸机参数进行调整,脉搏血氧饱和度在92%及以上。无创机械通气采用S/T模式,依据患者耐受程度和生理需求调节,对合适的呼吸机参数进行调整,SPO2保持在92%及以上。最常见病因为呼吸道感染,共19例,占38%;其次为间质性肺疾病加重+呼吸道感染,共15例,占15%,肺栓塞9例,占18%。有创通气组为88.9%死亡率,无创组为43.8%死亡率,有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慢性间质性肺疾病呼吸衰竭一旦发生,无论任何病因,均表明病情加重和急性进展,在行通气支持治疗后,仅部分病例将诱因去除后,可能成功救治,多数预后较不理想。有研究示,采用机械通气治疗的间质性肺疾病患者,高达87%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平均8.6 d。本组病死率为60%。故加强原发病监测和控制,避免诱发或使呼吸衰竭加重,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2]。

分析本次研究结果,常见诱发间质性肺疾病患者并发呼吸衰竭的原因为呼吸道感染,也为重要死亡原因[3]。单感染因素可致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病发呼吸衰竭,进而达较高病死率,也可加重间质性肺疾病,诱发死亡事件。间质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和肺栓塞为造成患者并发呼吸衰竭进而死亡的另外常见因素。

对比其它引发病情加重因素,针对感染治疗,可获取良好效果,使病情逆转,对感染有效控制,使呼吸衰竭得以纠正,可提高生存率。针对间质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引发的呼吸衰竭,在对呼吸衰竭纠正同时,需积极行抗炎治疗,患者因肺栓塞诱导呼吸衰竭时,溶栓或抗凝为救治关键[4]。综合上述病情特点,临床对间质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治疗时,需明确病因,针对病因治疗,以防病情加重。

综上,分析间质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诱发因素,并针对病情,选用机械通气等综合治疗,可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非常积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的机械通气指南(2007)[J].中国危重症急救医学,2007,19(9):513-518.

呼吸系统疾病诱因篇(7)

[中图分类号] R18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8-0034-03

颅脑外伤、脑出血等患者病情危重需要进行特殊的重症监护救治,患者生命体征的维持和监护需要实施多种医疗仪器进行无创或有创的治疗操作,患者意识模糊甚至处于昏迷的状态长时间卧床,且机体处于强烈的应激状态,免疫功能紊乱,下呼吸道是重症医学科最常见的医院感染部位,严重的肺部感染极易诱发患者呼吸障碍、全身感染、加重基础疾病和病情,结局不良[1]。本研究对我院重症医学科2009年2月~2013年3月收治的743例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进行分析,探讨影响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和预后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降低感染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2月~2013年3月在我院重症医学科住院的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743例,男408例,女335例,年龄18~75岁,平均(63.29±10.83)岁,其中颅脑外伤382例,脑出血179例,颅内肿瘤术后82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3~8分,平均(5.93±1.29)分,合并心脏病179例、高血压239例、高血脂159例、糖尿病209例、慢性肺部疾病126例,急诊手术307例,择期手术437例。

1.2调查方法

研究重症医学科住院期间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及预后,分析相关高危因素与下呼吸道感染发生及预后的关系,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情、合并症、GCS评分、营养状况[2])、治疗资料(手术类型、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吸痰等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使用种类、激素使用、呼吸机使用)、住院时间、死亡等。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对照组。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应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相应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P

2 结果

2.1下呼吸道感染发生情况及预后

73例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感染发生率为9.83%,经治疗处理好转55例为对照组,死亡18例为死亡组。

2.2下呼吸道感染及死亡单因素分析

年龄、心脏病、糖尿病、慢性肺部疾病、营养状况、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种类、呼吸机使用、住院时间与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下呼吸道感染及死亡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糖尿病、慢性肺部疾病、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种类是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

3讨论

重症医学科收治的交通意外、工伤事故、脑血管意外、颅脑肿瘤等导致的颅脑创伤、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患者往往病情危重,生命体征不稳定,机体状况极差,各系统功能出现紊乱或障碍,结局凶险,同时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极高,其中下呼吸道感染占比最大,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后,加剧身体机能障碍,诱发基础疾病加重,引起多种严重并发症,直接危及患者生命,给危重症患者救治造成严重影响[3-5]。因而,防范下呼吸道感染是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控制的重点。本调查结果显示,743例神经外科重症患者73例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感染发生率为9.83%,与国内其他研究结果相似,其中有18例死亡,说明神经外科危重症并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预后差,死亡率高。

本研究中老年患者占比例较高,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率也显著高于较年轻患者,且死亡组和对照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但多因素分析则均不是独立危险因素,说明单纯的高龄并不决定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和死亡的风险,而可能与高龄合并多种其他疾病的可能性更大有关。而合并糖尿病、慢性肺部疾病在多因素分析中均为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对医院感染的风险被普遍认知[6],而既往有慢性肺部疾病的患者,下呼吸道基础疾病导致呼吸道屏障功能低下,对病原菌侵袭抵御能力低,病原菌感染风险极高,并发下呼吸道感染后,原有基础疾病可能诱发加重,从而使病情进展更为迅速,症状表现更严重[7]。心脏病、高血压等也是老年患者常见合并症,但在导致下呼吸道感染发生方面促进作用并不显著,但心脏病在多因素分析结果中为患者发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心脏基础疾病被肺部炎症诱发加重,形成多系统疾病的叠加,导致患者死亡[8]。营养状况是重症医学科需要关注的重要状态之一,尤其是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往往处于昏迷状态,肠内营养难以补充,肠外营养达标也有难度,患者易发生营养不良,进一步降低机体抵抗力,发生感染[9],分析结果显示,营养状态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有关,但不是独立危险因素,而却对患者死亡起到了独立的影响作用,表明保证患者营养达标是危重症患者救治关键,不仅可降低感染发生,还有助于患者机体功能恢复,改善预后。侵入性操作和多种抗菌药物应用是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以往研究一致[10]。呼吸机的使用和长时间住院治疗对并发下呼吸道感染及预后的影响与以往研究结果不同,可能是本研究以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多数患者都需要实施人工机械通气,且住院时间都较长有关。

临床护理则可依据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重点人群为高龄、基础疾病多的患者;护理干预的方式则以患者具备的危险因素对症处理,保证患者营养达标,结合早期肠内营养,恢复患者胃肠道功能,促进身体机能逐步恢复,控制基础疾病,做好吸痰、机械通气调整,严格遵守无菌原则,保持患者皮肤、黏膜、呼吸道、导管等清洁,达到规避危险因素,降低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风险,改善预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Navoa-Ng JA,Berba R,Galapia A,et al. Device-associated infections rates in adult,pediatric,and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s of hospitals in the Philippines:International Nosocomial Infection Control Consortium(INICC)findings[J]. 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2011,39(7):548-554.

[2] 宿英英,黄旭升,彭斌. 神经系统疾病肠内营养支持操作规范共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9,42(11):788-791.

[3] Lili Tao,Bijie Hu,Victor D,et al. Device-associated infection rates in 398 intensive care units in Shanghai,China:International Nosocomial Infection Control Consortium(INICC) finding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2011,15(11):774-780.

[4] 沈雅舰,胡银燕,刘俏俊. 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及护理[J].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3,16(1):89-90.

[5] 耳思远,李卓杰. 早期气管切开对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的防治作用[J]. 医学综述,2013,19(2):377-378.

[6] 郭魁,赵云龙,董全勇. 神经外科重症昏迷病人肺部感染的防治[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3,(1):42-44.

[7] 王鹏,王春生,齐震. 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医药导刊,2013,(2):242-243.

[8] 温雅婷,沙丽艳,贾岩竹. 开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3,12(2):185-186.

呼吸系统疾病诱因篇(8)

2.安全气囊 一项实验研究发现,当汽车安全气囊打开的时候,会释放一定的气溶胶化合物。吸入这类化学物质容易导致呼吸道受到强烈刺激,诱发肺部疾病(特别是哮喘)。

3.面粉 大量吸人面粉粉尘会对肺脏造成刺激,专家戏称为“面包师哮喘”,这也是最常见的与工作场所有关的哮喘。很多患有哮喘的面包师对面粉过敏。多项研究发现,即使面包师对面粉不过敏,长时间吸入面粉等粉尘本身也会对肺脏功能构成损伤。

4.煤气灶 煤气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氮与儿童哮喘之间存在密切关联。美国一项研究对150名哮喘儿童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室内二氧化氮浓度越高导致儿童越频繁发生哮喘、咳嗽和胸闷。专家表示,即使是家中燃气灶、燃气加热器和壁炉产生的少量二氧化氮也会加重哮喘病情。因此,保持室内通风有助于降低二氧化氮水平。

呼吸系统疾病诱因篇(9)

俗话说“感冒是百病之源”,就是因为感冒和流感可以使许多原有的慢性疾病进一步加重或恶化,从而加大治疗难度。

肺病:感冒和流感病毒可直接损害呼吸道上皮,加重气道的炎症反应,降低上呼吸道防御功能,从而导致哮喘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严重者可发生呼吸衰竭。

心脏病:发烧这一症状在感冒和流感中都可以出现,可以增加心脏的负荷,所以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感冒和流感可以使原有的心脏病症状加重,如果并发有肺部感染的话,更有可能诱发心力衰竭。

肝病:肝病患者通常免疫力较低,所以肝病患者在患上感冒或流感后,很容易使肝病再度活动和恶化,并有可能伴发咽炎、支气管炎、肺炎、胸膜炎、泌尿道感染,甚至内毒素血症。

血液病:大多数血液病,如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急性白血病等,都会使人体血液内白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减退,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所以血液病患者一旦感染感冒或流感病毒,就很容易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或其他系统的严重感染,甚至发展成败血症。

肾病:肾病患者大多肾功能不全,从而引发低蛋白血症,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同时,治疗肾病常用的免疫抑制剂也可以使人体自身的抵抗力减弱。所以,肾病患者在被感冒、流感病毒侵袭后,容易出现其他病毒、细菌、真菌等的混合感染。

免疫系统疾病:风湿、类风湿等都是常见的免疫系统疾病,其病变的主要病理机制就是人体免疫系统失常,一旦感染感冒、流感病毒,就有可能引起疾病复发或活动,且容易发生心肌炎等病变。

危害二:引发各种并发症

除了加重原有的慢性疾病外,感冒、流感还可以独立引发人体各系统的并发症状,这时单用抗感冒、流感药往往是无法解决这些并发症的。

呼吸系统并发症:由于感冒和流感病毒往往最先侵袭人体的呼吸系统,所以呼吸系统并发症在感冒、流感引起的众多并发症中所占的位置最为主要,其中流感病毒引发的呼吸系统并发症又最为可怕。近20年来,全球每年约50万人死于流感,而流感致死的最常见原因就是其呼吸系统并发症,尤其是肺炎,肺炎可以由病毒直接引起,也可以因继发细菌感染所致,或二者兼而有之。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感冒、流感可以引起病毒性心肌炎、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以及心肺功能不全。

血液系统并发症:感冒、流感病毒感染可以导致血液中白细胞减少,常在感染后12天内发生,往往恢复较慢,一旦再次感染,白细胞数还会下降。

泌尿系统并发症:感冒、流感病毒侵袭可以诱发急性肾小球肾炎。

耳鼻喉并发症:感冒、流感还可以引发鼻窦炎,致使鼻窦内分泌物增加,患者常表现为一侧或双侧的持续性鼻塞,脓涕增多且不易擤尽,也会引发咽炎和中耳炎。

危害三:威胁易感人群健康

与一般人相比,许多免疫力较差的特殊人群,如婴幼儿、高龄老人等,更容易受到感冒、流感病毒的侵袭,随之产生的并发症状也更多、更严重。所以要特别注意他们对感冒、流感的防治。

婴幼儿:临床研究发现,感冒及流感已成为导致小儿聋哑重要的始发原因。因为感冒、流感病毒感染可以造成耳神经损害,引起耳聋;小儿感冒时可能出现的高热、惊厥,也可以使脑神经受到损害而引起耳聋,小儿感冒时伴发的鼻咽部炎症,导致化脓性中耳炎、鼓膜穿孔,也会造成听力下降。另外,流感还可以并发严重的阻塞性喉气管炎,威胁婴幼儿的生命安全。

高龄老人:高龄老人感染感冒或流感病毒后,只会有较少、较轻的咳嗽、咯痰等上呼吸道症状,但容易并发症状较重的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或出现表情淡漠、僵硬、嗜睡和幻觉等神经精神症状,原有心、脑、肝、肾疾病患者可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休克, 甚至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

呼吸系统疾病诱因篇(10)

(声明:本站文章仅给需要的医务工作者提供交流学习参考。翰林医学论文网免费提供。部分资源由工作人员网上搜索整理而成,如果您发现有哪部分资料侵害了您的版权,请速与我们后台工作人员联系,我们将即时删除。客服qq:88970242.后台工作qq:928333977)

支气管哮喘是常见的、多发的呼吸系统疾病,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气道痉挛和气道反应性增加的疾病,可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等[1]。支气管哮喘包括内源性哮喘、外源性哮喘和混合性哮喘,gina方案虽已施行多年,但仍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特别是南疆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气候干燥少雨,风沙大,浮尘天气长,大多居住地在海拔在1200~2000m之间,加大了控制哮喘的难度。而过敏性疾病是导致或诱发支气管哮喘(外源性哮喘)的重要病因。因此,在执行gina方案控制哮喘的同时,积极预防和治疗过敏性疾病也必不可少。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09年10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143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其中男82例,女61例;少数民族112例;年龄最大56岁,最小5岁,儿童17例。合并过敏性鼻炎61例,荨麻疹4例,食物过敏诱发哮喘9例(白酒、海鲜、蘑菇等),职业性哮喘6例(油漆、鸽毛、轧花工等),运动诱发过敏性哮喘4例均为学生,药物过敏2例,呼吸道感染诱发哮喘35例,不明过敏源22例。其中53例有家族史。

1.2 诊断方法 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接触史、过敏性疾病史、家族过敏史和哮喘的发作频率与诱因等,临床表现,对于不典型的患者还要依据肺功能和支气管扩张试验。

1.3 哮喘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级 以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根据gina制定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的标准评判[2],间歇发作42例,轻度持续56例,中度持续37例,重度持续8例。

1.4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进行雾化治疗,雾化用β受体兴奋剂(布地奈德/异丙托溴胺/喘乐宁);抗感染治疗64例(头孢类/喹诺酮类);抗过敏治疗131例(富马酸酮替芬/氯雷他啶);白三烯拮抗剂93例(孟鲁司特);激素类使用吸入剂舒力迭(沙美特罗/氟替卡松)130例(除外呼吸衰竭患者9例和低龄儿童4例);使用静脉用药61例(甲基强的松龙/地塞米松);使用茶碱制剂113例(氨茶碱/多素茶碱)。

1.5 转归与并发症 达到控制水平27例,部分控制114例(住院时间3~35天),死亡2例。其中并发气胸1例,肺纤维化2例,肺气肿6例,肺心病11例。

2 讨论

支气管哮喘的病因,主要见于外源性过敏如吸入类的粉尘、油烟、皮毛、职业接触等,摄入类的如海鲜、鸡蛋、白酒等;其次是诱发因素如运动、光敏;另外31%的患者有家族史,其中包括三代内都有发病。在各种发病原因中,以过敏性鼻炎最为多见。由于气道发生变态反应性炎症,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气道高反应性的哮喘反应[3]。因此,治疗时除强调解痉外,还要兼顾针对非特异性变态反应性炎症的处理。本组病例中,在抗过敏治疗的同时,采用综合治疗的方式,特别是对呼吸道的局部用药,效果比较明显,相比之下,因炎症引起或合并感染的患者,治疗难度较大。对于反复发作者、有较明确的过敏源或气候因素者,持续使用舒力迭3个月以上,可以有效控制发作。因此,对于干旱少雨、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在积极治疗的同时,还要加强宣传教育和呼吸功能锻炼,避免接触过敏源,把主动预防和有效治疗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满意控制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上一篇: 生物技术市场分析 下一篇: 儿童创意美术教育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