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的成因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28 17:00:39
通货膨胀的成因篇(1)

1、 流动性过剩、货币超发是通货膨胀的主因。2010年M2达72.58万亿元,同比增长19.7%,相当于美国的1.21倍。而同期我国的GDP总量,大约只是美国的三分之一左右。这说明我国货币支持经济发展的效率太低了。这么多的流动性,自然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严重冲击。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大量资金因寻找获利机会,会率先进入以股市、房市为代表的资产市场,引起资产价格的膨胀。房地产价格的上涨直接带来土地价格和房租的上涨。

2、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是我国通货膨胀的外部因素。在全球经济复苏节奏很不一致的大背景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持续释放货币,美元作为“新兴”套息交易工具横行于各类资产中,全球经济显然还没有恢复到危机前水平,而黄金、铜等部分大宗商品价格却创出新高,这直接传导到中国国内的资源价格和物价指数。

3、贸易顺差会加剧通胀。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一定会拉高商品价格,理论界称之为“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持续多年的贸易顺差,意味着中国大规模工业投资生产出来的产品必须依赖国外市场的消化,否则就会发生严重的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物价骤跌。大量中国商品净出口到国外,同时出口商赚取的巨额外币收入一般要兑换成人民币在国内市场流通,结果就是国内市场上的商品少了,货币多了,价格上涨了。

4、要素成本上升推高物价。长期以来,我国市场化改革具有明显的非均衡特征,凸显为产品领域的市场化程度较高,而要素领域的市场化进程严重滞后,即便是人口、土地、资源等要素价格也不是由市场说了算,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是建立在分享要素红利的基础之上:但从目前来看,要素红利几乎被分享殆尽,要素成本呈上升趋势。而伴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工资在集体协商制度框架下,也交替推高了劳动力工资的涨幅。传统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状态正在逐渐改变,劳动力工资上涨将对物价有长期和持久的推动力。城镇化与工业化加速推进,城镇建设用地紧张,再加上国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18亿亩耕地红线,土地日益成为稀缺资源。“富煤、贫油、少气”的中国连煤炭也要进口了,石油的对外依存度超过50%,运用非市场方式压低能源价格,比如不彻底实行煤电价格连动机制等,只会使得本已严峻的能源供求形势更加严峻。要素成本上升,PPI接连上行,必然会传导至终端产品价格上,即CPI会频达新高。从供给角度来讲,一直以来的产能过剩现象已经随着需求的大幅提高和落后产能的淘汰而发生改变。

5、内外游资将助推资产价格泡沫。目前,人民币境内一年期存款利率为2.75%,美联储的存款利息几乎为零,在人民币升值预期逐渐增强的情形下,旨在从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双重套利的国际游资一定会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中国境内。与此同时,国内迅速壮大的中产阶级家庭积累了数目可观的财富,如何让财富保值增值是当务之急。内外游资汇聚形成一股强大的民间资本力量,在投资理财渠道有限时,只能涌向房地产市场、股市、农产品期货市场等等,这也是新世纪以来,我国资产价格泡沫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抑制通货膨胀的对策

中国要在政策目标上明确区分控制通胀和抑制增长的界限。既要有效控制通胀,也要有效促进增长、有效创造就业。不能简单地实施“紧缩”政策。要根据不同的政策目标推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有紧有松,过度的抽紧银根会使经济冷却。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实施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时,既不能损害中国竞争力,又不能将人民币依附于美元。当前,发达国家都是低利率或零利率,中国实施高利率,一方面可能导致套利的热钱大量流入;另一方面反而增加了中国企业国内融资的资本成本,降低竞争力。要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谨慎有效地利用利率和汇率两个杠杆。

一是增加供给。既然这轮通胀是美元诱导的世界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引起的,那么逐步降低对世界大宗商品的依赖,尽可能地实现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自足,才是釜底抽薪之策。其中的关键是增加供给。这就需要创造有利于增加供给的政策条件,特别是资本性投资需求的供给,加大房地产的投入、耐用消费品的投入,简单的紧缩政策反而不利于解决这个问题。

二是控制热钱和流动性泛滥。将流入的热钱吸纳进蓄水池,同时重拳打击非法热钱;控制人民币汇率升值和房地产价格上升的市场预期,避免国际游资套利的冲动;由于国际上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较大,使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强,国际游资通过贸易、资本和金融项下等多种渠道流入我国,加大了对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冲击。因此,必须从多方面着手扭转这种局面: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的统计监测体系,有效控制短期资本特别是投机资本的流入。控制其他资产泡沫,防止资产泡沫诱发M2的增长。

三是消化存量货币。从理论上看,存量货币的消化,往往通过五个渠道,一是提高货币使用的范围,包括货币的国际化和国内的货币深化,包括虚拟经济中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的拓展;二是降低货币的流通速度,包括经济活跃程度的下降,直接融资市场的萎缩;三是货币的多倍收缩,包括贷款的回收,坏账的核销等,往往伴随着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四是通过流动性结构的调整,将存量货币在时间上进行重新配置,期望在未来经济规模扩大,或者经济低迷时期,消化历史上的多余存量货币;五是控制通胀与资产泡沫,限制货币的使用,出台限制购房政策,紧俏物质的配给等。货币存量的调整绝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更需要未雨绸缪、精心筹划。

四是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稳定股票市场运行,推动期货市场稳步发展,扩大债券发行规模。创新融资方式,通过并购贷款、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和规范发展民间融资等多种形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五是保持多元化的货币储备。一定的外汇储备是国家进行经济调节、实现内外平衡的重要手段。但外汇储备并不是越多越好,毕竟其本质是将本国资金放在海外,持有它是要付出代价和风险的,因此确定合理的外汇储备规模对于维持我国宏观经济稳定至关重要。多元化是从国家战略的角度考虑外汇的运用。对于富余的外汇储备,在安全、流动和收益性的前提下,进行多元化的投资。如到国外进行直接投资,储备重要的战略资源等。按照“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原则,外汇币种实施多元化。密切注意货币汇率的变化,及时调整各种货币的比例。

通货膨胀的成因篇(2)

二、 文献综述

金融危机后为了避免经济衰退,各国都大量印发货币推出扩张性政策刺激经济。伴随全球经济的缓慢复苏,新兴市场国家都面临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通货膨胀是否会成为危机以后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成为关注的焦点。我国2007年以来通货膨胀大幅波动,关于通货膨胀成因的的观点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从货币角度解释,认为我国需求增长过快和货币超发为通胀的主要原因,另一种解释则是从货币因素出发,认为我国通胀主要是结构性因素和成本推动。成本推动有主要区分为国内成本推动和国外成本推动。国内成本推动主要指国内劳动力成本等因素对通胀的影响;国外成本推动主要指进口商品价格特别是大宗商品对我国通胀的影响。近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两方面。赵昕东和耿鹏(2010)对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分解发现价格变动的绝大部分归因于需求因素。黄益平等(2010)研究发现过剩流动性和产出缺口是影响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纪敏(2009)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了外部冲击通过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和货币冲击三条渠道对国内价格波动产生影响。李斌(2010)分析了流动性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随着流动性过剩向流动性不足逆转,物价也将表现为主要由初级产品和资产泡沫膨胀引发的结构性通胀向由于泡沫破裂导致的通货紧缩转化。曹协和、吴竞择和何志强(2010)研究表明扩大货币供给应对经济金融危机这种操作模式存在货币需求缺口错配的问题,经济危机后出现货币实际供给高于长期合意需求水平现象形成通货膨胀压力。刘凤良和鲁旭(2011)通过研究CPI和PPI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传导机制得出当前通货膨胀应为需求主导型,而系统宽松的货币条件是促成需求旺盛的重要原因,治理通胀应从流动性入手,并引导货币供给流入到生产领域。张天顶和李洁(2011)在扩展phillips曲线基准模型下,全球流动性扩张对国内通货膨胀发展变化来说具有显著的助推作用。张晓慧等(2010)研究发现“结构性”价格上涨已经并很可能在未来成为通胀的主要表现形式且由金融投机引发的初级产品价格暴涨成为导致CPI、PPI大涨的重要原因。韩剑(2009)运用开放条件下的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对美国、日本、欧元区和中国四个样本国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工业化国家全球产出缺口对国内通货变动的影响程度明显高于中国,原油和食品等初级产品的价格对国内物价的影响也更为显著。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2008)研究表明外部冲击只是导致通胀的因素之一,而GDP增长率仍是影响物价的最主要因素。国内的文献对通货膨胀成因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但没有区分影响通货膨胀的长短期因素。本文通过将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分解为长期因素和短期因素,对长期因素和短期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明确得出影响通货膨胀长期趋势因素和短期波动因素。

三、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为了分析通货膨胀成因,我们选取了反应外部冲击的大宗商品价格(CRB)和美元指数(USI),以及反应国内宏观经济状况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货币供应量(m2)、固定资产投资(Invest)和反应国内劳动力成本的全部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Wage)。除了国内生产总值和全部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为季度数据,其余变量都是月度数据。本文的样本区间为1999年1月~2011年12月。数据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和wind数据库。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是季度累计数,因此我们首先要通过计算获得GDP当季发生数,即用本季的当年累计数减去上季的当年累计数。然后通过Eviews6.0软件自带的频率转换功能将将其转换成月度数据。全部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同样经过频率转换变成月度数据。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全部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都具有很强的季节性特征,利用X12进行季节调整,然后对其取对数。对货币供应量数据直接取对数。通货膨胀率取月度CPI指数。然后对选取的变量利用HP滤波获得所有变量的趋势向和波动性成分。其中国内生产总值的波动性成分为产出缺口。接下来对所有变量的趋势性成分和波动性成分做相关性分析。

四、 趋势性成分和波动性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1. 趋势性成分相关性分析。通货膨胀的趋势性成分说明我国的通胀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除美元指数外的所有变量的整体趋势都在逐渐增加。美元指数之所以下降是因为美元指数下跌,说明美元与其他货币的比价下跌也就是说美元贬值,那么国际上主要的商品都是以美元计价,那么所对应的商品价格应该上涨。美元指数可以看作是美国的货币政策向全球经济的渗透,通过贬值在世界范围内攫取利益。美元指数与大宗商品的价格趋势呈反向变动,这是由于大宗商品的价格主要是由美元标价的。利用每个变量的趋势性成分计算其于通货膨胀的相关系数。表中的整数代表其余变量相对于通货膨胀的滞后期数。

从长期趋势的相关性(表1)来看,固定资产投资是最重要的因素,同期相关系数高达0.942 7。其次是货币供应量和国内生产总值。外部因素美元指数和大宗商品价格与通胀的相关性低于国内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工资与通胀的相关性最低。由此可以看出,长期通胀趋势主要是受国内因素的影响,其中投资的影响最大。这与我国由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的结论是一致的。特别是危机后,四万亿投资计划的推出,使我国通货膨胀压力陡然上升,最终演变为目前的高通胀。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 而非消费需求。一些固有体制性因素依然是投资扩张的重要原因,如一些地方政府出于本地区经济考虑和政绩考核引发了扩张性冲动。遏制通货膨胀的有效方法在于抑制过旺的(地方政府)投资需求,至少是要抑制由货币过多带来的盲目投资和投机需求。快速的经济增长和货币超发成为通货膨胀逐渐上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2. 波动性成分相关性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短期固定资产投资与通胀的变化无关,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与通胀的变化一致,通货膨胀波动滞后于货币供应量。大宗商品价格与通胀有很强的一致性,美元指数在高通胀时期与通货膨胀反向变化。平均工资在短期与通胀的变化方向相同。与长期趋势类似计算通货膨胀短期波动与其他变量短期波动的相关性。

从表2可以看出,大宗商品价格与通货膨胀的同期相关性最强,其次为国内生产总值的短期波动。滞后两期的大宗商品价格与通货膨胀的相关性为0.791 6,说明通货膨胀对通货膨胀的反应具有滞后性,两期后达到最大。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在短期内呈现出相对较弱的负相关关系,说明货币供应量的短期波动成分对通货膨胀波动的影响有限。美元指数与通货膨胀呈负相关性,美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影响我国的通货膨胀,但影响程度较小。表征劳动力成本的平均工资与通货膨胀呈正相关,同期相关性较弱,只有0.332 2。固定资产投资与通货膨胀的相关性比较小,皮尔逊相关性检验的结果表明固定资产投资与通货膨胀的相关性为零。综上通过短期波动的相关性分析,影响通货膨胀的短期因素主要为大宗商品价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短期波动,反应货币政策因素的货币供应量和美元指数对通胀的短期影响较小。固定资产投资对通货膨胀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五、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1999年1月~2011年12月的月度数据,应用HP滤波方法将通货膨胀及影响通货膨胀的各个变量分解为长期趋势因素和短期波动因素,然后分别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影响通货膨胀长期趋势的最主要原因是固定资产投资,其次为货币供应量和国内生产总值;影响通货膨胀短期波动的最主要因素为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其次为国内生产总值的波动。我国通货膨胀在2001年以后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这与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有关。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拉动,危机后我国政府推出四万亿的投资计划,避免了我国经济出现大的衰退。但是由于我国的一些固有体制性因素,地方政府出于本地区经济考虑和政绩考核引发了远远超过四万亿的投资,进而导致了我国通货膨胀自2009年以后的持续走高。因此抑制通货膨胀的持续走高,必须抑制过旺的投资需求,这就要求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目前政府主导的投资增长模式转变为更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经济增长模式,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驱动型”向“消费驱动型”的转变。滞后两期的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与通货膨胀的短期波动的相关性较强,大宗商品价格可以作为预测通货膨胀短期波动的指标。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对大宗商品的需求较大,为了应对通货膨胀的短期波动,我国应该采取措施获得大宗商品价格的定价权,从而避免外国供应商对大宗商品价格的操纵。

参考文献:

1. 韩剑.全球产出缺口与中国的通胀变动:基于扩展的菲利普斯曲线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09,(8).

2. 赵昕东,耿鹏.中国通货膨胀成因分解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10).

3. 纪敏.本轮国内价格波动的外部冲击因素考察.金融研究,2009,(6).

4. 黄益平,王勋,华秀萍.中国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金融研究,2010,(6).

5. 李斌.从流动性过剩(不足)到结构性通胀(通缩).金融研究,2010,(4).

6. 曹协和,吴竞择,何志强.货币政策、货币缺口与通货膨胀: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10,(4).

7. 刘凤良,鲁旭.CPI与PPI的“虚假传导”及其修正一个相对稳健的实证框架.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1,(8).

8. 张天顶,李洁.全球流动性扩张的通货膨胀效应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11,(3).

9. 张晓慧,纪志宏,李斌.通货膨胀机理变化及政策应对.世界经济,2010,(3).

通货膨胀的成因篇(3)

一、引言

2010年1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4%,涨幅比9月份高0.8个百分点。10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5.0%,涨幅比9月份高0.7个百分点。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我国的CPI与PPI由负转正,并迅速攀升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见表1)。

为在全球危机中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我国近两年使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协调搭配。但经济复苏的表象下,我国经济出现了新的问题,通货膨胀预期的加强、资产价格虚涨等。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证明,许多快速增长的经济体都必然伴随一定程度的通胀,适度的物价上涨是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的基础,同时也是疏导城市居民的通胀预期、引导财富效应向真实消费转化的保证,但是通货膨胀会在总体上降低居民消费福利。因此,通胀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将可能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从近期的情况看,国内经济回升,通胀预期日益强烈,为了遏制通货膨胀的蔓延,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势在必行。央行开始着手管理通胀预期,试图引导经济合理发展。为了找出诱发我国通货膨胀的宏观经济因素以及各诱发因素对通货膨胀的短期及长期影响,本文将对我国通货膨胀成因进行探讨,从而提出抑制通货膨胀治理对策。

二、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分析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货币理论,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和价格水平全面、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在长期来看,货币的供给与需求决定了货币的价值,货币供给增加,导致流动性过剩,货币贬值,购买同样的商品和劳务需要更多的货币,最终导致物价上升,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类型可以大致分为四类: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输入型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度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即过多的货币追逐相对过少的商品,按照凯恩斯理论的解释,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过度的需求会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所以,引起总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是造成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成本或供给方面的原因形成的通货膨胀,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造成成本向上移动的原因大致有工资过渡上涨、利润过渡增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对于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的成因专家剖析可以归为两种。部分学者认为引起此轮通货膨胀的根源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起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是国内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引起的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

1.输入型通货膨胀。有学者通过研究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变动与国内一些商品价格的波动之间的一种潜在联系,认为中国正面临严重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第一种途径是通过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输入的,国外进口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必将推高国内相关商品的价格。第二种途径是通过资本流动而输入的。美国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引导美元贬值,削弱了美元资产对短期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导致大量短期国际资本涌入收益率较高的中国,投机资本进入中国涌向资本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当中国国内的证券价格以及房地产价格在他们的带动下炒高后,投机资本热钱带着巨大收益退出。

有学者分析国内的一些传导机制和一些特殊因素倾向于输入型的通货膨胀,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国际粮价大幅上涨,我国对铁矿石、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高度依赖,使得我国面临国际市场输入型通货膨胀的风险加大。而现在的传导机制也很快,市场的供求就会发生变化,引起国内商品价格上涨,加剧国内通胀预期。二是国内的流动性,人们现在有了一个世界的预期,投机资本对中国的外汇资本流入的预期加强,人们通货膨胀的预期也就增大了,最后反映在价格水平上。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有学者更倾向于把物价上涨归为受成本推动的影响。其中有三个因素值得关注。一是食品,尤其是小宗农产品的价格上涨:二是输入性通货膨胀推动成本上升,美元贬值引起石油、矿产等美元标价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三是由环保、价格改革和尤为重要的工资上涨推动的成本上涨。这三个因素叠加推动了物价上涨的趋势。

通胀预期是导致通胀的重要原因,一旦消费者和投资者形成强烈的通胀预期,就会改变其消费和投资行为,从而加剧通胀,并可能造成通胀螺施式的上升。如果消费者和投资者认为某些产品和资产价格会上升,且上升的速度快于存款利率的提升,就会将存款从银行提出,去购买这些产品或资产,以达到保值或对冲通胀的目的。这说明近期的扩张货币政策引起了企业家对未来市场趋好的预期,使得企业增加投资,扩大生产,推动生产成本的上涨。紧缩性货币政策就是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达到紧缩经济的作用,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

三、应对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与建议

(一)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家的投资决策影响较为显著

鉴于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已经渐AJE轨,通货膨胀不断恶化,非常时期执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当逐步退出。这一阶段货币当局应当根据当前的形势发展需要,理性实施经济刺激政策,正视其负效应,经济刺激计划要适时退出,政策目标也做出相应的调整,增长经济的内生性。货币政策应该回归常态“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管理通胀预期;管理价格体系:加强流动性管理,引导信贷速度增长并优化信贷结构,支持经济结构调整。

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下,企业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企业会减少投资,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对我国当前通货膨胀进行治理应着眼于当前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而不是盲目减少货币供给,制约经济复苏,同时应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注意引导投资,调整经济结构,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增加利率弹性,提高存贷款利率水平

通货膨胀日趋严峻,加息对于当前中国经济来说,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负利率会产生泡沫经济,给消费者带来资产增值,但以长久的痛苦为代价。所以应逐步增加利率的弹性,提高存贷款利率水平,或可以选择使用单边提高存款利率而保持贷款利率不变的做法,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对企业的影响,还可以保证储户不会遭遇由于实际负利率造成的购买力下降。单边上调存款利率后,市场也容易形成贷款利率即将上调的预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机需求。

此外,在经济出现放缓风险的情况下,单边上调存款利率可以留出一定的政策空间。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保持

物价稳定,实现经济的平衡。这意味着,要增加消费所占GDP的份额而减少出口和投资的份额。

(三)完善人民币汇率管理机制

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往往是导致经济偏离平衡的根源,现行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已经无法改变国外的旺盛需求。不改革现行的汇率制度,将无法改变国外的旺盛需求,将会使国家外汇储备日益增长,相应地,得增发同样数量的基础货币,导致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完善汇率的管理机制,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已经成为当前的任务。如果汇率可上升至市场认可的真实汇率,则出口企业可以依据真实汇率调整自己的生产行为,产业结构也能得到实质性调整。此外,可以避免我国的有限的资源被低价贱卖,使得资源能够得到合理、高效的使用和配置。

(四)当前的消费价格指数不能很好的反应普通消费者的日常消费支出变化

国内通常用CPI的高低来衡量通货膨胀,但中国现行CP|的构成已严重与现实脱节。由于CPI具有明显的食品价格驱动特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消费价格指数中占比重较大的食品消费已趋于稳定,而房价和医疗费用在普通消费者的实际支出中所占比重较大,但在CPI计算过程中却一直沿袭传统的较低的居住比重,导致消费价格指数对通货膨胀的衡量不符合实际,大大低估了房价和医疗费用等类似消费支出在普通消费者总支出中的重要地位,消费者预期对消费价格指数影响较小的一个原因:由于物价、消费等经济现象具有滞后性,而心理预期又体现的是未来对人们决策的影响,故现行的CPI不能很好的反应普通消费者的日常消费行为,但是对许多化工等中间产品价格影响较大,并随之向下游的产品转移,最终在CPI中显现。

(五)治理通货膨胀要与产业结构相结合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协调搭配确保国民经济超预期的增长速度。但经济复苏的表象下,我国经济基本面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多年以来,经济扩张都是以破坏社会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产业层次不高,经济结构失衡等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通胀预期是导致通胀的重要原因,一旦消费者和投资者形成强烈的通胀预期,就会改变其消费和投资行为,从而加剧通胀,并可能造成通胀螺施式的上升。一系列问题导致通货膨胀预期的加强、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资产价格虚涨等反而萌芽。因此,遏制当前通货膨胀当与我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有机结合,引导信贷速度增长并优化信贷结构,使其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合理配置资金,尤其是要支持发展绿色经济、现代服务业和创新型民营企业、鼓励低碳经济相关产业发展,为实体经济的复苏奠定基础,避免出现由于过多投机行为所导致的经济泡沫。

参考文献

[1]杨文悦,关于通货膨胀预期及其管理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2010(2)

通货膨胀的成因篇(4)

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正常经济运行所需的数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价格水平全面、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中反复发作的顽症。在对通货膨胀研究时,经济学者通常把通货膨胀分成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和结构型三种,其实是从三个方面来论述通货膨胀的原因。当前我国物价经历了持续的上涨,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正确的分析其原因显得重要而迫切。

一、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整体概况

衡量通货膨胀高低常用的指标有CPI、PPI国民生产总值是平减指数。以下从当前我国CPI和PPI认识通货膨胀的概况。

通过表1可以看出(1)我国的CPI从2007年4月的3.0%上涨到2008年4月的8.5%;(2)PPI的显著上涨从2007年的11月份开始的,2008年要密切关注由PPI推动的CPI上涨。

二、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当前的通货膨胀是需求、成本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需求、成本两方面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1.需求因素:从宏观经济学角度来看,通货膨胀的发生是由于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缺口造成的,总需求的膨胀可从消费膨胀和投资膨胀两个方面来说明。

(1)消费膨胀:我国当前的人均GDP已经超过2000美元。随着人均GDP的提高,一方面人均消费水平也会随之提高,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利率水平长期处于低位,居民的储蓄倾向下降,消费倾向上升。这都推动了消费膨胀。同时消费结构的转型也造成了消费膨胀。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迅速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在消费结构中不仅增加了肉、蛋、禽的消费比重,而且对食品的营养、健康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而肉、蛋、禽等食品的生产需要消费大量的粮食,粮食需求迅速膨胀,但我国的粮食产量却增长缓慢,供需之间的缺口拉大,粮食价格开始上涨。同时,企业为了迎合居民对食品营养和健康方面的要求,更加注重对粮食等原材料的健康要求。在国内市场无法满足其需求情况下,转而把目光投向国际市场。最近几年,世界粮食的产量一直在下降,企业必须以更高的价格购买粮食等原材料,企业成本的增加也推动食品价格的上涨。

(2)投资膨胀:总需求的膨胀始于投资膨胀,投资膨胀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上涨 。从2002年开始,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都在20%以上,2007年增速达到24.8%,经济出现过热的倾向。这导致了钢材等生产资料的明显持续上涨。生产资料的上涨拉开了物价全面上涨的序幕,最终从生产资料领域传导到消费品领域。

②国外资本流入。由于世界经济的不景气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外商投资和国际热钱大量的进入我国,国外资金的大量进入使我国的外汇储备迅速提高,2008年3月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68万亿美元。中央银行被迫向社会投放大量的基础货币,全社会流动性过剩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一些国外的投资者将资金投向我国市场,使流动性过剩问题雪上加霜。

2.成本因素。企业是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的微观主体,其成本的增加也在恶化通货膨胀。

(1)投入品价格上涨:经济学理论认为,上游投入品价格上升较快一定会在一段时间后传导到最终消费品价格上,对通货膨胀产生成本推动的压力。当前大宗商品的价格在高位运行。近期美国,以及相关一些国家不断降低利率,主要货币的贬值已使原油价格攀上100美元大关;粮食的工业需求的大幅增长,使粮食价格可能继续高位运行的概率加大;铁矿石2008年65%的涨幅已经是定局。这些在2008年下半年带来的直接结果便是PPI的持续走高。上游投入品对通货膨胀的成本传导的压力加大,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风险上升。

(2)劳动力成本上涨:中国最近几十年来的快速的经济发展,得益于我国的人口红利。近几年中国经济的两位数的高增长,劳动生产率的增速大大高于GDP增长速度,工资呈上升趋势是必然的。最近沿海地区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就显示出了工资上升的压力。《劳动合同法》等法律的实施,从保护劳工权益的角度做出的各项法律规定,使工资增长的预期加大。在一个通货膨胀预期高的环境中,工资上升是通货膨胀的刚性因素。在目前我们的通货膨胀环境中,工资上升可能形成工资―物价的螺旋上升。

三、文章的结论

中国当前通货膨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投资的膨胀在通货膨胀的前期起主导作用。随着通货膨胀进程的推进,成本因素开始发挥作用,2008年将是成本因素主导的通货膨胀,当前我们应该关注成本因素,避免通货膨胀从总需求拉动演变为成本推动。提前制定防范措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当前的通货膨胀。

参考文献:

[1]李拉亚:通货膨胀机理与预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通货膨胀的成因篇(5)

当物价不停上涨,同时货币供应不断增加,此外经济也出现过热的现象,就是发行的货币量远远大于及经济需要交易的货币量,进而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这就是通常说的通货膨胀。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不断上升的要素成本

要素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能源成本与原材料成本。首先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主要是因为通货膨胀引发的物价上涨增加了日常生活成本;为了满足不断增加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劳动者需要增加收入;在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显示出了其效果,廉价劳动力时代已经过去,此外,近几年我国出台的惠农政策缓解了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外出打工的农民工逐渐减少,导致不少企业缺乏劳动力,增加了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其次,能源和原材料成本的增加。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对农产品的价格产生了影响,致使粮油等产品提升价格,进而促使生产原料等成本上升。而能源以及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提高了制造业的成本,进而引发商品提价。此外,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全球增加了对石油的需求,同时全球局势的不稳定,促使石油价格不断提高。

(二)全球流动性过剩

例如,美国,在应对次贷危机时采取了不少有效措施:传统的政策手段、对流动性管理工具进行创新、改革金融监管体系等。可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美元为主的国家货币市场的发展,这些政策很难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的经济状况,反而增加了美国通货膨胀的压力。接着,美元的贬值促使国际资本以冲基金的形式进入国际各种原材料以及商品中,以此避免风险,而像石油、粮食等以美元为主要结算形式,发生了大幅涨价的现象,增加了全球通货膨胀的压力。

(三) 我国的经济结构是出口导向型的

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出口商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断增大的贸易顺差促使我国的经济发展转为出口为主,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就业率,增加了外汇储备等,可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引发了一些问题。不断增加的贸易顺差增加了外汇储备,也就增加了央行通过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进而增加了国内流动性,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二、我国应对通货膨胀的措施

(一) 形成宽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形成可能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关,因此就要逐渐形成紧缩的货币政策。例如,政府2012年实施了稳健的财政策略以及货币政策,提高了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灵活性。松紧适中的财政以及货币政策可以缓解通货膨胀。而针对民生的财政政策最好持续宽松一段时间,促使财政政策更好的发挥效果。

(二) 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深入改革

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深入改革,提高人民币汇率的弹性。汇率制度越灵活,就越容易进行内外部比价,对国际收支进行良好的调节,也减慢的外汇的涌入以及外汇储备的增加,实现缓解通货膨胀的目的。我国虽然资源丰富,可是人均资源有限,需要进口大量的商品。因此,对外汇进行调整就可以有效的缓解因为涌入的外汇而导致的通货膨胀。同时,对浮动外汇制度进行完善,提高人民币汇率的合理性和均衡性,也就提高了收支的平衡性,提高了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促使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 建立健全通货膨胀的预警体系

通货膨胀的直接体现就是物价上涨。财政和货币政策发挥效果需要一段时间,所以如果等物价开始大幅度上涨的时候再制定和实施政策,就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所以需要建立健全通货膨胀的预警体系,在还没有发生突出的通货膨胀现象之前,就制定和实施应对政策和方案,预防可能出现的经济大波动。

(四)增加国际之间的合作

因为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全球化的,国家和国家之间联系更加紧密,任何一个国家出现通货膨胀都会影响其他国家,所以国家之间应该相互合作解决通货膨胀问题。首先,增加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督和管理。各个国家应该加强监管出入境的监管,各个国家都要对对外贸易、投资等资金流动进行规范;任何国家都要强化真实性审核意识,更好的办理外汇业务,进而对不良资金的动向进行有效控制,也可以预防撤资引发的各种问题,实现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其次,促使热钱规范有序的参加实体经济。在对全球流动性涌入各国这个问题进行治理时,要对热钱的源头进行控制,对涌入各国的热钱进行合理的疏导,降低其对经济的影响。政府也要提供机会,促使热钱积极地参与到实体经济中。

(五)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对农业基础设施进行改善,改善农业设备条件,不断创新和应用新科技,提升我国农民的素质,这样也就从源头上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放缓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速度。还可以制定并实施减免税费的政策,补贴农民,开通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等,促使农民积极生产。想要有效的控制通货膨胀,就要促使产品价格更加平衡和合理,避免产品价格发生很大的波动,政府也不能强行控制产品的价格,要通过政策引导,柔性控制产品价格。

三、 结语

通货膨胀会引发物价上涨,增加了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压力,不仅影响了经济稳定,更影响了社会稳定。有效控制通货膨胀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所以加强对通货膨胀成因以及应对措施的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华,刘宁,刘志威.宽松货币政策、通货膨胀与中国宏观经济

政策适时调整[J].价格月刊,2011(01).

[2] 张连城.宏观经济运行与通货膨胀预期[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0(01).

[3] 路美弄.当前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及对策分析[J].商业文化(下

半月),2011(10).

[4] 何政希.浅谈我国当前通货膨胀成因及治理对策建议[J].现代

商业,2011(11).

[5] 陈晓华.通货膨胀的成因机理与政策应对――对于我国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的成因篇(6)

一、现象分析

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已经逐渐从金融危机中复苏,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国内物价的全面上涨,通货膨胀的严重状况。

图1-1显示了我国2010年4月至2011年3月的CPI走势: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CPI在这一年期间呈现出逐步上涨的趋势,与我国之前设定的3%的目标相比,可以断定我国目前的CPI是处在一种高位波动的状态。而2011年4月份公布的CPI数据为5.3%,虽然比三月份的5.4%略有下降,但却仍然处在相当高的水平。

二、通货膨胀的原因探究

通货膨胀持续居高不下的原因何在呢?理论上和实证上的研究都认为,引发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在于货币发行量的大量增加,但是伴随着大量的货币在不同经济领域之间的流通使用,以及在其他助长通货膨胀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目前通货膨胀的原因更加错综复杂。在原因分析方面我们主要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考虑目前通胀产生的各种推动因素:

(一)国际方面:

近几年我国人民币面临着升值的压力,我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国出口企业的利益不可能将人民币一次性升值到某一个高位,而只能使人民币币值保持基本稳定,从而给企业一个缓冲期,政府的这种顾虑也就造成国际投机者对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依旧强烈,而现在人民币步步上升的趋势也符合他们的预期。08年金融危机过后中国经济提前复苏的态势,以及中国连续提高存贷款利率同时与国外几乎零利率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的现象也进一步吸引着国际游资的进入,加之目前国际资金流动性过剩,中国市场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投资甚至投机平台。从今年4月份国家公布的数据看,目前我国再次出现贸易顺差情况,这将成为未来国外某些国家对人民币升值施压的又一借口。

(二)国内方面

1、农产品价格上涨:国内农产品上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近期世界粮食市场受到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使总体的价格呈现上涨趋势,我国目前也是粮食进口的国家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粮食价格的上涨起到了拉动作用;另一方面是游资的炒作:近几个月从大蒜,玉米,大豆到白糖这些基本产品的价格都出现了过度上扬的趋势,究其症结根本在于游资的故意炒作。目前我国政府打压房地产,同时股市行情低迷,这就造成一些资金从这些领域撤离从而去寻找其他投机机会。由于粮食产品需求弹性较小,粮食期货这一金融产品便成为他们炒作的重点。利用期货的高杠杆性,将粮食的价格变动成倍放大以获取巨额利润成为他们炒作粮食的重要操作手段。

2、生产成本方面:企业生产成本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利润的多少,近期我国企业的生产成本有大幅度上升的趋势,主要原因有这几个方面:(1)农产品价格的上升幅度加快,由于自然灾害以及农产品投机的增加使得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剧烈,这对于以农产品为原材料的行业,特别是食品加工行业的冲击是巨大的,原材料价格的上升直接造成了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2)融资成本上升,为了应对通货膨胀央行最近频繁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贷款利率的上升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融资成本,企业通过银行正常融资的资金量更小,同时难度也更大,因此这也进一步助长了民间资本借贷的发展,而企业从民间获取的贷款利率比正常银行贷款利率要高很多,这一连锁效应就大大提高了企业融资成本。(3)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从2011年初开始,企业招工越来越难,劳动力出现了短缺的现象。劳动力供不应求,加之物价上升带来的生活成本的上升使得工人要求的工资更高,而通货膨胀――高工资――通货膨胀……的工资和价格螺旋,使得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就此产生。

3、居民预期的影响:西方经济学家很早就提出了居民预期的理论,如弗里德曼的适应性预期理论,卢卡斯的理性预期理论等。目前被经济学界普遍接受的是适应性预期理论,即居民会根据以往的通货膨胀率情况并结合自身对于未来形势的判断,对未来的通货膨胀率进行预测,并根据自己的预测来指导自己未来的经济行为。从中国人民银行2010第四季度的居民储户问卷调查结果看,2010年第四季度居民对物价的满意度为调查以来(1999年4季度)的最低值,当期物价满意指数降至13.8%。73.9%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较上季增长15.6个百分点;24.8%的居民认为物价“可以接受”,较上季降低14.9个百分点。居民对未来物价上涨的预期加强,未来物价预期指数升至81.7%,较上季提高8.5个百分点。其中,认为下一季度物价会继续上涨的居民所占比例为61.4%,较上季度提高15.2个百分点。

三、政策建议

自从2010年以来,中央银行一直使用减少货币供给和提高利率的紧缩货币政策来主动防控通货膨胀,与此同时却忽视了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的局限性。由于货币政策在治理通货膨胀方面存在着局限性,治理通货膨胀需要引入其他的治理政策,使之与货币政策形成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组合,其他可以选择使用的政策可以是收入政策,产业政策和外汇监管政策。

在收入分配领域,加快收入分配机制改革,缩小居民的收入差距,调节过高收入,从而有效抑制由于过高收入人群为实现大量财富的保值增值而引起的各种投机活动;同时相应的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减少治理通货膨胀的社会压力,使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因素和投资因素均衡增长。

同时利用相应的产业政策,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特别是加强对宏观经济运行有重要影响的产业的政策管理,例如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抑制房地产市场的投机及其引发的产业波及效果对经济的冲击;此外,还要主动引导农产品市场,既防止对农产品过度投机引发的价格大幅度波动,又防止因供过于求导致的大量亏损。

在外汇监管方面,在保持国内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加强对外国资金进出我国的监管,防止境外资金的大量流入和流出对我国市场的冲击以及价格水平的较大波动;同时加强对人民币汇率的管理,维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并且在当前注重有效构建外来资金流入的“资金管理池”的同时,积极引导国内资金到境外寻找投资机会,积极全面的筹备中国内地股市海外板块的设立,提供国内资金保值增值以及投资的更广阔的海外渠道。

参考文献:

[1]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经济学(第8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陈学彬.中央银行概论(第二版)[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刘继光,沈志群.提高利率能否抑制通货膨胀?――基于成本渠道的理论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2):39――41.

通货膨胀的成因篇(7)

通货膨胀的特点是流动性过剩,源自内在经济机制失衡。过剩,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基本含义就是失衡。在货币流通失衡的情况下,有些人感觉钱太多有些人感觉钱太少。一种更加普遍更加符合教科书定义的观点是,通货膨胀属于成本推动型结构性通胀。

一、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

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仲大军教授认为: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前些年里我国实施过度的重商主义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战略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可以动员全球的资源涌到中国来,坏处是中国的资源和国民财富大量廉价流失,发展的结果被外人所利用。

中国社科院的金融学专家李杨指出,通货膨胀的特点是流动性过剩,源自内在经济机制失衡。过剩,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基本含义就是失衡。在货币流通失衡的情况下,有些人感觉钱太多有些人感觉钱太少。一种更加普遍更加符合教科书定义的观点是,通货膨胀属于成本推动型结构性通胀。所谓结构性通货膨胀,就是说不是货币普遍贬值,而是一部分商品大幅度涨价;成本推动型的含义,就是商品涨价不是因为市场需求出现异常增长,而是因为商品成本现意外增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也是主张成本推动论。

而第二第三产业的成本提高主要是初级产业以粮食为龙头的食品价格上涨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为重要因素。粮食价格的上涨,已经成为影响2008年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因素。2008年粮食价格上涨较2007年仍继续:第一,全球粮食供需仍较紧张。导致国际市场粮油价格的上涨,这是对我国粮食价格上涨将继续产生直接影响。第二,近两年我国粮食虽然增产,但工业用粮也大幅增加。

从目前的粮食供求关系上看,我国粮食供给还没有达到明显供大于求的宽松状态,仅仅是偏紧状态下的供求平衡,而且在粮食供求的结构、时间和空间上还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特别是南方产粮大省遭遇50年一遇的雪灾,将影响夏粮产量。根据国内外粮食供求的变化情况分析,国内粮食供求仍然处于紧平衡状况。

二、通货膨胀对经济稳定造成的严重影响

通货膨胀对当前中国民众的生活和经济发展至少有三大危害。首先是它将使得中国已经不平等的收入分配结构更加不平等。通货膨胀会降低消费者的实际生活水平,但是通货膨胀对低收入民众的生活的冲击最大。土地、资本和其他财产所有者可以在轮番涨价的通货膨胀中通过提高土地和产品的价格来降低通货膨胀损失,甚至在通货膨胀中获得一些收益。由于低收入民众只有工资收入(或者养老金收入),而工资收入的增长不仅总是在落在通货膨胀之后,而且上涨的幅度也比不上物价上涨的幅度,这种情况在劳工权利缺乏的中国更加明显。

通货膨胀的第二个危害是它给投资和消费带来的巨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将使得中国本来已经扭曲的经济结构更加扭曲。商品的价格应该是市场对生产者发出的信号,生产者根据这个信号来掌握市场对自己产品的需求,从而相应地提高或者减少生产规模,以保证各种社会经济资源能够得到更好地运用。但是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一种商品价格的上涨,并非是由于市场的真正需求的上涨,而只是由于生产者的投机冲动或者消费者对价格进一步上涨的恐慌造成的。由于并不是每一个生产者都能掌握市场的全面信息,因此这种由不确定性带来的投机和恐慌很可能推动没有根据的进一步的投资冲动。

第三,通货膨胀将阻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降低中国的国际竞争能力。从生产者的角度看,在一个通货膨胀时期,最简单的牟取利润的办法就是涨价;而且是争取自己的产品以更快的速度涨价。虽然到头来轮番的价格上涨将冲销自己产品涨价所带来的大部分甚至全部的收益,但是如果不涨价损失则将更高。

三、对通货膨胀的预防措施

面对这些因通货膨胀对经济产生的不良影响,在现在的情况下,虽然控制危机保持经济稳定健康增长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但是在保增长的同时,必须预防因过度投资引发的通货膨胀。

首先,制定适当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真确处理抑制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促进物价涨幅低于经济增长率。保持货币供给基本适度,货币供给既要有利于控制物价上涨,又要促进经济增长持续发展。改革金融宏观调控方式与方法。金融宏观调控要从直接调控为主转为以间接调控为主。中央银行要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在货币供给控制形式上又送有紧,实行预调,微调,防止经济增长起伏过大,要充分发挥信贷政策引导信贷资金投向的作用,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支持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

其次,中央银行必须对存款金制度进行改革。要逐步回复存款准备金支付,清算和作为货币总量调控工具的作用。改变国有商业银行一方面一较高比例向中央银行交付准备金,保留预付金,另一方面有向中央银行大量借款的现象,理顺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资金关系,增强商业银行资金自求平衡的能力。

第三,必须深化我国利率管制体制市场化改革,最终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为核心的市场利率体系。

参考文献:

[1]何慧刚.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冲销政策[J]:效应、制约因素和对,.2007,(8)

通货膨胀的成因篇(8)

2007年我国物价一改前两年的平稳运行格局,呈现出持续攀升的态势,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从年初的2.2%一路跃升到年末的6.5%,创11年新高。全年累计CPI上涨4.8%,涨幅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通货膨胀的风险正在逐步积聚。根据2008年2月1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2008年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7.1%,创13年来的新高。其中,城市上涨6.8%,农村上涨7.7%;食品价格上涨18.2%,非食品价格上涨1.5%;消费品价格上涨8.5%,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6%。通货膨胀已经成为今年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的难题。

一、通货膨胀概述

1.通货膨胀的含义

通货膨胀在现代经济学中意指整体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这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物价的上升不是指一种或几种商品的物价上升,而是指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其次不是指物价水平一时的上升,而是指持续一定时期的物价上升。

2通货膨胀的成因

(1)需求拉动。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是由于总需求过度增长,总供给不足引发的。(2)成本推动。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是由于原材料价格和人工成本等的增长推动了物价水平的提升。依据引起成本增加的原因,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又可分为以下几种:工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工资的提高会使生产成本增加,从而使产品价格提升;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又称为价格推动的通货膨胀,是指市场上具有垄断地位的厂商为了增加利润而提高价格,或者是由产业协会统一提高价格所引起的通货膨胀;进口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进口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是指在开放的经济中,由于进口原料价格上升而引起的通货膨胀。(3)结构性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主要是指由于一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二、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过去30年中,通货膨胀曾在我国出现多次,最典型的是1985年、1988年、1993年和2003年。但这类通胀属于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其共同特征是固定资产投资活动过分活跃,伴之而来的是消费高涨,使得社会总需求高于生产能力,导致价格上升。但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受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部分农产品主产国减产、对于大宗商品需求不断上升及世界生物燃料产业对粮食需求大幅增加等多种因素影响所造成的,明显不同于以往的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从本质上说还在于货币发行量超过了经济活动需要的货币量。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具体成因可概括如下:

1.流动性过剩影响要素价格上涨

所谓流动性过剩是指货币投放量过多,由于过多的资金追逐有限的产品,要素价格势必要上涨。(1)能源价格上涨。2004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原油需求增长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期,恐怖袭击、产油国政局动荡等不确定因素频频发生,加上投机商乘机炒作,从2006年3月底开始,国际原油价格从每桶60美元一路走高,一度突破100美元,[1]目前仍维持在每桶90美元左右的价位,2007年2月20日又冲破了100美元。国际原油价格的上升直接加大我国交通运输业成本,根据资料统计表明截止2007年底原油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2.6%,汽油、柴油和煤油出厂价格分别上涨3.9%、8.8%和8.0%;提高石油产业链(包括以石油为原料的炼油企业、化工企业)产品价格的同时加大了下游的化纤、橡胶、塑料行业的原材料成本,降低其产品竞争力;增加了居民的额外生活支出,导致相关产品物价提升。(2)原材料价格上涨。从国际市场看,铁矿石、有色金属等资源性产品近几年价格都大幅上涨,巴西运往欧洲的铁矿石在2001年至2003年仅维持在30美元/吨左右,今年2007年已超过80美元/吨。2004年初,铜、铝、锌的期货价格分别约为2000美元/吨、1500美元/吨和1000美元/吨,2007年已分别达到7500美元/吨、2600美元/吨和3500美元/吨,而且黄金价格刷新了28年来最高纪录。[2]由于我国资源性产品的对外依存度日益提高,受其影响,国内包括钢材、水泥、石油、有色金属等主要生产资料价格全线上涨。(3)农产品价格上涨。2004年开始,原油价格大幅上涨,驱使全球发展生物质能源,以替代石油,由此拉动了对玉米的需求,推高了国际玉米价格。[4]同时玉米等生物燃料作物价格的上升刺激了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从而挤压了一些传统作物的种植面积,所有主要粮食的库存量均下降至历史低位。[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最近的《10年农业展望报告》认为,生物燃料需求不断扩大将导致全球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

近年来,我国生物燃料加工急剧扩张,增幅远远超过玉米生产的增长。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04-2006年我国深加工消耗玉米由1650万吨提高到3589万吨,年均增长29.5%,远高于玉米产量7.9%的平均增长速度。

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造成地价不断上升,耕地被不断侵占,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可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全国已经有2亿多农民实现“农转非”,相应地其农产品消费从“自给型”转变为“商业型”,口粮需求持续增长。居民食品消费升级,“少吃米饭多吃肉”,人均小麦年消费量10年间下降了10公斤,人均猪肉年消费量则10 年间上升了10公斤,而生产1公斤的猪肉需要3-4公斤的粮食作为饲料,这导致对于大豆、玉米等饲料的需求不断增长。[2]

另外,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使得农业劳动力供给减少,农民要求更高的农产品价格来补偿失去进城务工的机会成本,也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

2.劳动力工资加速上涨

劳动力价格的上升,特别是劳动力工资超过劳动生产效率的进步也是形成通货膨胀的压力。2007年我国新增就业1204万人,比上年多增加20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出现快速增长态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比上年加快1.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5%,比上年加快2.1%。

按照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可以为工业发展提供廉价劳动力,从而支持一国的工业化。然而,伴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和人口增速减缓,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况不可能一直存在。据中国社科院人口所预测,劳动力供求的转折点可能在2009年出现。目前,中国无限供给的剩余劳动力时代将结束,劳动力成本开始上升,劳动力市场的紧张形成了目前通货膨胀的主要来源。而且不同产业劳动生产效率的进步速度并不一样,这样在劳动工资增长过快的背景下,生产效率进步较慢的部门将出现盈利下降和价格上升并存的局面。根据安信证券的数据研究分析表明,从2007年以来,在第三产业内部,价格上升的同时企业的盈利在下降;而第二产业是价格稳定的同时企业盈利仍然在上升。这说明目前劳动力工资的上升速度超过了第三产业劳动生产效率的进步,但仍然慢于第二产业劳动生产效率的提升,这种情况导致了第三产业价格在2007年的全面上升。由劳动力工资上升所推动的通货膨胀可能具有较强的粘性,压力的缓解需要较长时间。[3]

3.大宗商品进口成本提升及美元贬值

目前我国许多大宗商品越来越依赖国际市场,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原油、氧化铝、铁矿石、铜精矿等主要资源的进口依存度在40%以上。受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高涨影响,国内相关产品价格也水涨船高。根据国家信息中心政策动向课题组的研究结果表明,国际环境变化对国内物价波动其影响力约占70%(见《中国证券报》2008年2月13日),这一指标已远远高于美国、日本和印度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14%~20%的范围,国际市场变化对国内物价的影响程度是非常之大。

简单地说输入型通货膨胀就是通货膨胀在国际间的传递,它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由于国外商品价格的上涨而传递到国内从而导致该国国内价格总水平的上涨,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讲,它一般表现为由进口商品价格上升所引起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国际市场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与美元贬值及次贷危机下的减息所引起的进一步贬值有直接的关系。由于大宗商品都以美元计价,国际各大投资机构纷纷运用大宗商品投资对冲美元贬值的风险。受此影响,大宗商品价格犹如服用了兴奋剂一般疯狂上涨,屡创新高。在弱势美元格局未变的情况下,全球能源、原材料价格将有可能长期居于高位,推升全球通胀,而中国则面临国际输入通货膨胀的压力。针对我国通胀的成因,在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之外,还应该通过汇率、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等综合措施,控制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通胀压力。

作者单位:沈阳工程学院管理工程系

参考文献:

通货膨胀的成因篇(9)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1.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分析。进入2011年以来,我国通胀又有明显抬头迹象(如图1所示)。就其现象而言,主要包括:

(1)能源价格上涨。国际原油价格的上升直接加大我国交通运输业成本,同时也加大了下游的化纤、橡胶、塑料行业的原材料成本,降低其产品竞争力;增加了居民的额外生活支出,导致相关产品物价提升。(2)原材料价格上涨。铁矿石、有色金属等资源性产品近几年价格亦均大幅上涨,铁矿石的价格由2001年至2003年在30美元/吨左右,2010全年进口铁矿石均价128美元/吨,而2011年我国进口铁矿石均价为157.0美元/吨;黄金价格更是刷新了30年来最高纪录。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下,致使其相关产业产品价格也随之居高不下。(3)农产品价格上涨。以玉米价格为例。原油价格大幅上涨,促使全球发展生物能源,以替代石油,由此拉动了对玉米的需求,推高了国际玉米价格。同时玉米等生物燃料作物价格的上升刺激了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从而挤压了一些传统作物的种植面积。随之而来的我国生物燃料加工也开始急剧扩张,增幅远远超过玉米生产的增长。

2.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1)央行货币的过量发行。我国现阶段的通胀可以说是多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是扩张财政政策的必然结果,是引起经济滞涨的必然表现。其次,就是信贷增长过快,大量资金进入房地产行业。(2)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181万亿元,这也就意味着,为维持汇率稳定,央行被迫吐出了约20万亿元的基础货币,外汇占款也由此成为近年来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因此,当前我国货币超发的核心问题是外汇收储方式问题,央行发放基础货币收购外汇,也是货币超发进而是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3)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出超。在贸易方面,由于我国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结构尚难改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贸易顺差格局难以改变。虽然我国已积累大量的外汇储备,过高的贸易顺差还将继续创造更多的外汇收入,因此也就将会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

二、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政策建议

(1)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首先是要收缩货币。紧缩力度如果不足,那么就不能够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但如果紧缩的力度过强,又会造成经济体“失血“过多的现象,因此,就必须采取恰当的积极性财政政策。反通货膨胀必须要将财政与货币政策结合起来运用。通货膨胀具有结构性特征,财政政策强调“有保有压”,因而可以在抑制通胀上发挥独特的效应。(2)减轻外汇储备对通货膨胀的压力。我国近年来外汇储备量的不断增加也导致了基础货币的激增。为此,我国央行控制由于外汇储备量变动而带来的物价上升,可以采用合理的对冲措施,通过公开市场的操作来回笼资金,减少流通中的通货,从而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同时可通过适当升值人民币、减少外贸持续出超、进而减少外汇储备的急速增长等措施,来实现通胀压力的缓解。(3)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及体制建设。在坚决而稳妥地收缩货币的同时应增加生产。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应走出粗放经营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有体制性的障碍,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要规避政府以GDP增长作为政绩的主要指标的行为。(4)减轻固定资产投资对通货膨胀的压力。固定资产投资过快的增长,会致使投资需求急剧膨胀,造成物价水平的短期上升。因此,应加强控制固定资产投资速度和规模的管理,使其在合理的区间运行,对于减轻我国通货膨胀压力具有重要作用。

参 考 文 献

通货膨胀的成因篇(10)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0-02

通货膨胀是指由于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表现为物价的普遍上涨,是纸币流通条件下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通货膨胀的产生,常导致价格信号的失真,从而误导生产者进行盲目生产,使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发展畸形,引起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同时,由于物价上涨所导致的货币贬值,使低收入居民的生活水平下降,可能会给社会安定带来不良的影响。当前我国通胀压力依然较大,所以研究我国经济通货膨胀的成因及防范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引起我国通货膨胀的因素分析

就我国的当前经济情况来看,引起通货膨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动因交叉作用,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较为复杂。 这些成因都与我国特有的社会经济运行机制紧密相连,因此我们不能单纯地看待这些因素。

1.流动性过剩

这一因素主要是过去几年我国为应对金融危机而超发货币所致,一些无法被实体经济所吸收的资金以及不断流入的海外热钱都需要有载体,而这种载体并不仅仅是绿豆、蔬菜和住房这样简单,屡创历史新高的黄金、成交价屡屡过亿的收藏品等等都为这类无处可去的资金提供了有效的载体。

1994 年外汇体制改革之前,央行的再贷款一直都是我国基础货币发行的主要渠道,但是1994 年之后,我们每增加 1美元外汇储备,就意味着央行要发行相应数量的人民币。因此,外汇占款就逐渐成为了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流。起初,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人民币币值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从而有益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可是近年来,随着外汇储备的不断膨胀,央行的货币政策几乎被美元“绑架”,我国的基础货币投放量在成倍地增加,按照货币乘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衍生出了四至五倍的人民币基础货币。另一方面原因是信贷危机过后,货币当局都会倾向于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增加了过多的货币量,然而西方的高人力成本和低储蓄率致使资金单向流动。在我国增加的外汇储备中,并非所有的盈余都是由实物贸易顺差产生的,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海外直接投资甚至“热钱”的渗透。

2.有效需求的不足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资本匮乏而劳动力丰富,因此,在分配领域采取的策略是收入向资本倾斜,资本和权利就容易勾结起来,从而为了维持既定利益锁定低廉的劳动力。另外,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于未能有效打破垄断,资源控制者能够更为有效地可以获得高收入,就导致了收入差距的拉大。劳动力价格的长期偏低就形成了一个大的有消费欲望却没有消费能力的群体。处于少部分的高收入人群,他们的边际消费也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缺乏消费的动力。国内市场的不足意味着生产的产品就只有出口和改为投资消费。如果没有等同的进口需求,在当前美元不断贬值的情况下,大量出口换回的就只是一些不断贬值的货币符号。出口企业不断把收回的美元兑换给国家,国家就得不断向经济体系投放人民币,久而久之,就又形成了流动性过剩。

3.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为了应对经济危机,许多发达国家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就会极大地增强国际市场的流动性。由此引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比如油价)以及美元的贬值,很有可能会传导到中国。美元贬值会导致国际大宗商品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猛涨,而中国又是这一类资源性产品的进口大国,从而也会推动中国的通货膨胀。由于世界上主要货币兑美元基本上是浮动汇率,而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相对固定,因此美元下跌必然导致其他非美货币升值,进而会导致其他非美货币兑人民币升值,所以会出现一般商品的输入性通货膨胀。

4.房地产价格的飞速上涨

虽说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流动性过剩,但不可否认房地产价格上涨所起的作用。由于房价上涨会导致房租增加,房租增加必然导致商品成本的上升,所以最终导致了物价的上涨,最终还是转嫁给消费者。此外,由于我国的负利率长期存在 ,资本持有者为了让所持资金保值和升值,多数会选择购买房产,这样必然促进房价的上涨。因此,在中国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只要房价持续上涨,通胀的压力就难以得到缓解。在国内房地产市场价格近年来连续攀升的情况下,大量甚至泛滥的流动性涌入房地产市场也是必然的。在我国,房地产目前是货币供给和通货膨胀之间的主要传导渠道,其价格的上涨带动了钢材水泥等产能的扩张,从而加大了对煤炭、铁矿石、石油等资源品的消耗,而我国目前根本无法满足这些资源品的消耗,所以资源品对外依存度的上升又给国内带来很大的输入型通胀压力。

二、抑制我国通货膨胀的对策

高度的通货膨胀会扰乱正常的生产、分配以及流通的秩序,加剧社会贫富差距,进而影响社会稳定。因此,现实中比较好的选择就是低通胀率与高增长率的结合。对于目前通货膨胀的对策研究,不但需要借鉴以往的治理经验,同时还要明确引发此次通胀的成因,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其中,以下几个方面尤其值得关注。

1.关注银行信贷

银行信贷目前仍是非银行部门进行外部融资的一个主要来源,和其他融资来源相比较,它具有创造货币的独特功能。通过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政府可以适当减少针对商业银行的利差补贴,从而控制银行的信贷扩张规模;通过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结构的调整力度,改善货币政策尤其是间接调控工具的调控效力。

2. 控制货币供应量

由于通胀的基本成因就是超额的货币供应量,因此,治理通胀的一个基本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这就要求政府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投放,保持适度的信贷规模,由央行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来灵活有效地调控货币信用总量,将其保持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范围内。国际上使用最多的方法有:提高利率,限制信贷总量或者限制信贷扩张量。这些货币政策都倾向于对货币总量的增长做出种种限制,其优点在于能够快速的付诸实施。

3.调控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

通胀的治理强调的是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关系: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二者不可偏废。世界各国对社会总需求的调控,主要是通过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当然,在控制需求的同时,商品的有效供给也要适当增加,比如通过降低成本以及减少消耗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投人产出比,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支持短缺商品的社会生产等。

4.汇率调整

通过汇率来治理通胀的原理应该是这样的:首先,人民币升值可以在降低进口价格的同时提高出口价格,从而使出口量减少、进口量增加,减少贸易顺差,消除由此带来的“流动性输入”,最终使通胀压力得到有效缓解;其次,人民币升值使得进口大宗商品的实际成本价格下降,必然带动国内其他相关产品的相应降价,从而对输入型通胀也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然而在我国的现行外贸体制下,汇率调整发生了典型的“政策失效”。当前外贸企业不能完全自由的进口国外商品与服务,所以即使人民币升值,对于民众而言,也不能直接享受到进口商品时人民币购买力的提升;相反这样的汇率调整将利益主要补贴给了拥有进口权利的大型国有企业以及拥有进口原材料权利的加工贸易的外资企业。

参考文献:

[1]卢宇荣,蔡佩伦.我国当前通货膨胀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基于2008年以来国家的货币政策[J].金融教育研究,2011(06).

[2]廖沁.中国通货膨胀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市场,2011(01).

[3]王薇.浅议中国宏观经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商业,2011(08).

[4]金砾.影响我国通货膨胀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0(10).

[5]谢瑞琪.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研究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1(07).

上一篇: 地理的自然现象 下一篇: 校园与校园欺凌的区别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