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设计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27 10:31:39

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设计篇(1)

中图分类号:B845.6文献标识码: A

在进行空间艺术设计的时候,设计师要充分考虑到人们处于某空间中时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感受,通过运用艺术表达形式,从空间对人们生理与心理的影响出发,对空间进行合理的组织、划分。这也是现代设计师进行空间艺术设计所要把握的关键所在。

一、空间的组合

环境艺术设计首先要考虑到人们的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感受,然后通过运用艺术的表达形式对空间进行合理的组合。

1、空间的流动性

进行空间组合时要关注各个空间之间的联系,达到空间转合协调,以增强空间的流动性。对建筑外部的空间相对较大,空间的流动性也很容易表现出来。园林绿地、亭廊、小径、山水,以及供人们休息的广场等,使人们在观赏美景的同时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室内空间相对要狭小一些,但是通过合理的设计也能体现出流动空间的效果来,这也是现代室内设计的主要发展方向。我国在环境空间艺术设计上有很多很好的成功案例,比如苏州留园的入口处空间设计,只有50m的狭长空间,如果不进行处理会让人产生沉闷的感觉。而设计者在50米长的过道上,充分运用艺术手段,营造出了大小不同、开敞封闭相结合、充满光影变化的若干空间,丝毫没有乏味之感,彰显出流动空间的魅力。若将其空间组合手法运用于现代室内设计中,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使空间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2.空间对比

空间处理的艺术性很多时候是通过多个空间的对比来体现的。如空间大小的对比、高矮的对比、明暗的对比、形状的对比、开合的对比、收放的对比、虚实的对比、闹静的对比等。不同种类的空间在人们心理上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人们置身其中便会获得丰富的心理体验。例如狭小又封闭的空间与宽阔开敞的空间组合在一起,便会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将较暗的空间与明亮的空间组合在一起,会给人柳暗花明的感觉。一般,在入口处常用收的处理手法,为之后的放埋下伏笔,收与放的对比与写文章时的欲扬先抑是相吻合的。设计师通过灵活合理的运用这种对比手法便会取得一定的艺术效果。

3.空间过渡与引导

同写文章一样,不同的空间转换有时可以用到空间过渡的手法,使得变化不那么突兀。对于一些重要空间,到达之前,常会设置一些引导空间,使人们做好心理准备。例如,中国国家大剧院的入口设计成水下长廊的形式,使人们以这种独特的方式进入大剧院当中来获得不同寻常的体验,仿佛是为到达另外一个世界做的引子。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之间的转换也往往需要一定的过渡处理,比较常用的手法是灰色空间的运用。灰空间是建筑内外的过渡空间,如柱廊、檐廊等空间。它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室内空间或室外空间,却对人们有着特殊的吸引力。驻足其中,宛如一处港湾,既给人们以归属感,又能满足人们眺望外部空间的需求。在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这类空间非常常见,邀三五友人,在廊下喝茶闲聊,或独自听雨赏花,无不是一种高尚的享受。而现代商业空间也常利用这类空间,设置座椅,使消费者非常乐于停留其中。例如,咖啡厅的设计就可以有意的创造或利用这类灰色空间,使人们在这类空间中边喝咖啡,边欣赏外部的风景。而在自然风光优美的风景区,更应充分利用灰色空间营造充满魅力的人性化场所。

4.空间排序

有一些空间比较庄重,而且具有纪念性意义,在进行空间排序的时候要选用特定的方式。比如在博物馆空间设计的时候,要依照历史的演变来进行组合,对于具有纪念意义的园林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将重要的空间与建筑组合排列在一条轴线上(例如中山陵)。罗斯福纪念公园虽没有明确的中轴线但也是以罗斯福总统在任的四个时期为依据将公园分为四个主要的空间。当然这种组合方式也并非平铺直叙,它们有主次以及起承转合的变化,以此来增强总体的艺术感染力。

二、空间的分隔

1.运用多种分隔形式

在大空间中划分出若干个小空间是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要经常遇到的问题。对于室内空间来说,空间的分隔手段一般是通过墙体、家具、各种高度的隔断或屏风、室内绿化等来完成,空间的分隔相对较明确。室外空间的分隔一般可通过地形的变化、各类建筑、植物、山石、景观设施、雕塑等实现,空间分隔得更加灵活、通透。空间因分隔物的高度、材料不同,可分为实隔和虚隔。实隔指实实在在的分隔,既阻隔人们的视线,又阻隔交通,使人们无法通过隔断,所分隔出的空间封闭性较强,如各类封闭的房间、天井、密林围合的空间等。虚隔则更侧重心里感觉上的分隔,有的只阻隔交通,不阻隔视线,如利用玻璃、漏窗、水面、绿篱、栏杆及各种低矮的隔断等来分隔空间,有的只在人们心理上产生一定的分隔感,如通过底界面或顶界面的变化、以及用柱子、疏林等进行空间的分隔。

2.创造渗透空间

在进行空间分隔时,为了增强设计的艺术性,设计师要考虑到空间围与透的关系,灵活的使用实隔和虚隔。例如,密斯的经典作品――巴塞罗那展览馆就很好的处理了空间围与透的关系,极具艺术性的进行了空间的分隔。通过自由设置的玻璃墙和延伸出的屋檐,不着痕迹的划分出了室内外空间,达到了室内外空间的融合与渗透。而内部空间则通过大理石墙面进行了自由划分,创造出极富流动感的空间。人们置身其中,变能感受到丰富的空间变化带来的趣味性。江南古典园林经常使用很多透空的门窗使分隔的各空间互相渗透,进行对话。许多个相互渗透的空间在一起便会产生深远的感觉。江南古典园林建筑善于将室外空间引入室内,强调视线的连续性,使人们透过开敞的隔扇、漏窗或者柱廊而获得室外一景,使室内外空间进行渗透,创造出了丰富的层次感。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以及苏州博物馆新馆,充分吸收了江南古典园林的精髓,在进行空间分割时使用了富有江南园林韵味的漏窗,使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是现代渗透空间设计的典范。

3.虚空间的运用

虚空间无需依赖界面的围合产生,更多的是通过暗示、虚拟等手法在人们的心理上营造一种空间感。例如,不使用隔断,可以通过地面图案或材料的变化,也可以通过吊顶形式的变化等同样可以在人们心理上开辟出一处空间。镜子内部的空间也是一种典型的虚空间,虽然这个空间不过是现实空间的镜像反映,但在人们在心理上确实对空间进行了拓展,使实际空间看上去刚大。若在风光良好的餐饮空间中使用玻璃墙,则无须进行太过复杂的设计,顾客便能享受到良好的餐饮环境,边进食边观赏外部的风景,这也属于虚空间的运用。在园林景观中,借远处的景观来扩大本空间的案例更是不胜枚举。例如拙政园借北寺塔影,颐和园远眺西山,寄畅园借惠山山景等。明月清风花香更是随处可借。远景如画般融入了本空间,虽为虚空间却能起到实际的视觉效果,人们在此空间,却能感受到彼空间,空间的意境由此而生。对于讲求诗情画意的园林来说,意境还可通过匾额和楹联来体现,人们从中感受到的则是更为广阔的精神世界,与古人对话,而这些,则是虚空间的极致了。

三、结语

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空间的艺术性需依靠空间以及周围环境的特点反映出来。但是,当人们在逐渐感受空间的时候,只有切合自身的生理与心理的切身感受才能真正的体会到空间艺术的魅力,其时常依靠空间引发出别的艺术,进而创造出美感。为此,我们要积极塑造气质非凡的且极具艺术性的环境空间,先要对空间性格局进行准确定位,把握空间灵魂所在,搞清楚空间的结构组合,这样才能够在进行环境空间设计的时候更好地运用空间的实体要素,并进行艺术化的处理,进而打造出充满艺术风格、独具匠心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出版社.2000年12月

[2]傅立宪.环境艺术中空间与场所探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6)

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设计篇(2)

“环境艺术”是一个大的范畴,综合性很强,是指环境艺术工程的空间规划,艺术构想方案的综合计划,其中包括了环境与设施计划、空间与装饰计划、造型与构造计划、材料与色彩计划、采光与布光计划、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计划等,其表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应从环境空间的认识与掌握开始,教学指导思想中必须重视和强调空间意识的培养。

一、创建真实的环境艺术空间

绘画、雕塑、摄影、影视等艺术为了追求作品的逼真性或感染力,通过透视和不同的表现技巧,描绘了视觉的空间。环境空间是可以让人接触的造型空间,是人类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基于环境艺术中空间的真实性,环境艺术中的空间应该贴切使用者的主观因素,符合当地的客观因素,按照一定的条件建立空间造型。但是,由于受到教学上种种因素的制约,学生在空间表现上往往抱有幻想,不切实际。在很多专业成绩的评定上,只注重效果图的表现,视觉上的美感,从而忽视了空间的真实性。有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让学生无限制的遐想,强调概念的空间设计,脱离了现实,设计出的空间,只可远观,而不能实际运用,让学生逐步产生了误解,只要是美的,造型感强的空间就是优秀的环境空间设计。

二、环境艺术的综合性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二战后在欧美逐渐受到重视的,它是二十世纪工业与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中,科学、经济和艺术结合的产物。它一步到位地把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作为有机的整体统一起来。环境艺术是为实现人类生存居住环境的艺术化、科学化服务的以造型艺术为主导、以科学技术为互动力的系统整合艺术。所以,以空间美创作研究为主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在讨论空间审美时,还要考虑到空间的综合性,包括了空间的设施计划、空间的装饰计划、空间的构造计划、空间的材料与色彩计划、空间的采光与布光计划,以及空间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计划等。

三、环境艺术空间的稳定性

环境艺术设计创作必须具备真实的地址,作品建立于大地上某个不能移动的空间,受制于周边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美的一个鲜明特征。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一栋建筑、一条街道、一个广场或一座公园,都根植于特定的空间之中,并与周围环境保持着各种联系,这就是环境艺术空间审美的稳定性特征。妥善处理好设计作品与周围大环境的关系,是关乎成败的设计原则。大环境是设计作品的背景条件,它能烘托设计作品。设计作品是大环境的精华部分,又提升大环境的审美质量。若两者关系失调,效果就适得其反。

环境艺术空间的稳定性特征,带给教学的研究课题是环境整体设计意识与环境个性设计风格。当前还有些设计教学实践中因为忽视这一空间艺术特征,导致师生无视本土文化传统和地方环境特色研究,盲目追捧流行环境“舶来品”,过分宣扬“洋”材料和“洋”工艺。仿效抄袭,缺乏地域特色,或者脱离本地环境,违背周围条件,孤立炫耀自我的作业。然而,稍稍考察一下实际,就会知道对于固定不动的环境艺术来讲,没有本地个性特征的环境形象,必然丧失吸引力。丑陋的环境作品因为固定不动,强迫人们观看,危害远远超过普通造型艺术劣质品。实践证明,整体意识是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基本原则,个性表现风格是艺术创造的生命之源。

四、结语

二十一世纪新的城市化概念追求的是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结合的整体空间。内部和外部空间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转换,相互融合,已经成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师追求的目标。所以在当前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必须针对其专业要求,全面深入地认识它独特的艺术特征,加强空间意识的教育培养。师生务必突破传统造型艺术的空间概念和习惯,从传统造型艺术“感性”的虚拟空间感悟,转变为现代整体艺术设计“理性”的真实空间思索。以建筑和园林为“母体”,广泛吸纳各门造型艺术的空间知识,将立体真实空间意识注入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以造型艺术为主体,树立全面、正确的空间意识,摒弃片面、错误的空间概念。要求在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时候,要重点培养具有空间想象力,思维清晰,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的沟通能力,动手能力强,富有团队协作精神。具有较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良好的环境整体意识和综合的审美素质,掌握系统设计的方法与技能,具有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表达的能力。对传统、现代风格的设计典型融会贯通,掌握室内空间造型、界面装修设计、陈设艺术设计的基本方法。

参考文献

[1](意)布鲁诺・赛维.《建筑空间论》.博远出版有限公司

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设计篇(3)

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空间意识培养已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而空间意识的培养,首先得创设空间情境,让学生通过闻、摸、尝、听、看等感官对空间进行感知、想象、理解,实现学生们对空间的体验。情境创设主要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设计环境空间情境。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前设计好多种造型的建筑空间多媒体课件,也可以准备多份介绍建筑空间的视频,在课堂教学前将这些建筑空间播放给学生看,在播放建筑空间的视频和课件的同时,教师在旁边对建筑空间造型和特征进行讲解。此时,学生们将对各种建筑环境空间设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即在学生的脑海中便形成了一个空间情境。学生在空间情境中进入课堂的学习。空间情境的创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空间的感知、想象、理解而进行一种空间审美体验。

2、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空间体验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环境空间其实并不抽象,它强调着人与物、人与空间、空间跟空间、物与物之间的紧密联系,其强调设计者对空间环境的参与和体验。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空间环境体验中,显得越来越重要。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通过多媒体图片或视频,加强学生对各种环境空间实体的了解。让学生对一些空间造型和特征有一个基本的感知和概念。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开展实践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环境艺术空间的观察、体验。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学校里的图书馆设计、教学楼设计等等,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学校周边的博物馆、艺术中心等进行参观。再次,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布置一些环境艺术设计作业,如某建筑物的空间设计或者某家居房的室内设计等等,让学生们根据自身的想象自行设计,在学生设计实践过程中,教师对去设计内容进行点评,并引导他们形成合理的、科学的空间意识。总之,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对空间的体验,促使其空间意识的形成。

3、加强眼手心的协调训练,增强对空间情感的把握

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是通过人的眼、手、心协调而完成的,眼手心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各不相同,但是它们之间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眼睛对于环境艺术创作的作用在于对空间整体、空间结构、空间形式的把握;手对于环境艺术创作的作用在于工艺技能的掌握,也即接触材料并进行体验式制作的技能;心对于环境艺术创作的作用在于个体创作精神、个体思想、个体主观意识在作品中的蕴含和体现。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心通过手来表达,而手则通过眼睛来丰富,同时眼睛又通过心来升华。环境艺术设计就是眼手心彼此互相协调、互相联系的结果。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眼手心的协调训练,从而增强其对空间情感的把握。

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设计篇(4)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稳定和提高,人们开始有意识的朝精神方向索取和迈进,将对生活及工作环境的追求更多地偏向在精神层面上来,这个时候建筑艺术设计越来越迎合消费者及观赏者的喜好,因而空间体验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空间体验的含义

空间体验是指人们在对室内外建筑的接触与认知过程中,以自身居住、工作、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具有亲身经历、认识事物、感受生活过程的直接体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人们在进行体验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经验及主观想象将设计理念融入到环境艺术建筑中来,以便在此基础上使建筑设计更加人性化、合理化。

二.空间体验的特征

1.空间体验具有亲身性。在空间体验的过程中,要求参与主体要亲自进行体验,以自身的意愿积极主动进行参与,通过将自己的感官与生活体验的结合来实现空间体验的具体化及可实施化,并且在体验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可以保证感受最具真实性,最有实施价值。

2.空间体验具有主观能动性。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空间体验环节是体验者的个体感受,因为每个体验者都是具有不同观念的主体,其自身的想象及感受是根据个人经历、阅历、学识和参与程度等诸多因素体现出来的。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而且由于个体自身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与程度的不同,导致了不同体验者对空间环境的感受是各不相同的。

3.空间体验具有综合性。空间体验不单单是视觉上的简单感受,它的体验结果来源于各个器官的结合作用,并且要综合个人的情感体验,是人的内心活动与外界空间环境刺激相结合的综合体验。

4.空间体验具有延展性。当体验者在有限的空间进行空间体验的过程中,虽然可提供的空间环境是有局限性的,但在体验的过程中,体验者所感受到的交流范围是无限的,它取决于人们的思维模式、情感想象及生活记忆等等。

三.空间体验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1.空间体验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好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不是闭门造车的结果,而是基于设计师良好的学识与文化修养、丰富的阅历和想象等等。在实际的建筑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正确的空间体验可以帮助设计师们不断地学习及积累创造素材,将自身所感受到的灵感应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去。再者,空间体验的方式使艺术设计变得有据可依,不再单凭想象进行创造,从而避免了因设计理念的不可操作性而浪费时间。

2.环境艺术设计趋于情感化、人性化。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与人们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在大的方针政策方面,我们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的主体性作用,此时空间体验使得整个设计环节更加具有情感化及人性化。设计者在通过情感体验的方式来进行操作实施的过程中,不断了解人们内心世界的需求及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从而使得作品更加体现人的意志,更加符合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

四.空间体验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

1.空间体验是环境艺术设计中必要的学习方法。在日常的创作及设计过程中,空间体验帮助设计者在除去书本教材的学习中,增加了大量的实践操作环节,促使人们走进建筑之中去感受环境传递给人们的信息。让整个设计过程更具人性化及创新化,高于书本所提供的观点之上,更加符合实际生活中人们对建筑设计的需求。并且空间体验在作为学习方法的过程中可以使创作者及观赏者产生深刻的印象,增加了双方的建筑视觉阅历,激发了人们对待建筑艺术设计的独立思考能力。

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设计篇(5)

随着现代化都市营造进程的加剧,文化内涵的审美旨趣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如何营造都市环境中的空间文化已成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亟待研究的课题。现代都市环境中的空间文化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元性,其审美发展的维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环境艺术设计与空间文化营造、现代生活模式与生态环境的共融、空间文化的主题化趋势日益明显等。同时,空间文化的设计业已成为基于传承底蕴和创新式思维的多元化定位,它以特有的空间设计、文脉和隐喻,实现了人自体与社会阶层及生存空间三因素相互作用的都市环境生态系统。

一、环境艺术设计与空间文化营造

现代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我们追求的不仅是生产物质的满足,还有空闲之余的精神享受。因此,就会产生在追求物质生存功能价值的同时追求精神价值的文化内涵。这两者的关系是在矛盾中统一的。对于精神空间文化的营造,不同风情地域的人文生活都具有各自特点,就某一地方的标志性建筑就可以看出其设计的功能美感与形式美感的统一。环境艺术是人创造自身生存环境的一种主观行为,这种主观行为属于有意识设计的范畴。

环境艺术的主角——建筑与空间会在人们心理情绪中产生某种反应,其中存在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建筑形式美就表述了这种规律。建筑物是由各种构成要素如墙、门、窗、台基、屋顶等组成的。这些构成要素具有一定的形状、大小、色彩和质感,而形状(及其大小)又可抽象为点、线、面、体(及其度量),建筑形式美法则就表述了这些点、线、面、体以及色彩和质感的普遍组合规律。

一座建筑物的美学效果与这些形式是密切相关的,但是相应的形势却是来自于空间文化的影响。在都市生活中,建筑本身就是地域空间文化的标志。

巴西利亚是巴西新首都,位于海拔1200米的两河交汇之处。1956年政府决定迁都,并选定这个地点。1957年进行国际竞赛,巴西建筑师科斯塔(Lucio Costa)的规划中奖。他的规划设计思想是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雅典的理论原则,但也追求一定的文化主题。他强调的巴西利亚是整个规划构思是“模拟人体躯干”,并以此作为主轴,在这一主轴上布置政府机构建筑群,其中心则是著名的“三权广场”;另一轴线上主要布置了城市居住区,呈弧形两翼,两条轴线交叉点是作为心脏的4层大平台,这里是全城重要交通枢纽和公共中心。巴西利亚的平面象一架喷气式飞机。在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上充分体现人车分离和高速化。城市环境和大片绿化、水面都凸显巴西本土文化与殖民文化的融合。自然、社会和人的三大系统因素在这座新城展现出崭新的面貌,现代环境艺术在这个案例中体现出都市空间文化的有意识创造。赞扬者们认为“巴西利亚是意志坚强的行动,城市规划在这里得到了最高的意义”。

环境艺术设计注重生态文化的融合过程,更重视突出以人为本的文化心理需求。环境艺术设计需要对现代文化生活的质量和现状的负责,通过设计来改变现状,来融合人与自然的矛盾。由此可见,随着人们对物质和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要求在物质享受的同时也要得到相应的精神文化享受,空间文化的设计将成为未来环境艺术设计的主题。

二、现代生活模式与生态环境的共融

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和信息革命的进展,环境艺术设计更多的受现代生活模式的影响。然而,现代工业生产也在强烈地干预着自然地生态环境,逼迫生态系统难以共存和循环。设计师在保证高科技文明继续发展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结合本地的环境、气候等条件,创造出更多体现生态文明特征和本土习俗的空间文化。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亮相的瑞士馆,被一层神奇的红色“幕帷”包裹,这层帷幕不仅可以自然降解,还会随风发光。穿过帷幕,瑞士馆的缆车还将带着参观者渐渐升到瑞士馆的馆顶,完成一次从瑞士城市到乡村的美好旅行。乘坐缆车参观游览这种动静结合的形式能让人感受到城乡之间的互动。参观者不仅可以领略瑞士城市文明,还将在瑞士馆顶欣赏到瑞士典型乡村风光——海蒂故乡的绿色欧蓍草和蒲公英。从空中俯瞰瑞士馆,其轮廓是一个想象中的未来世界的轮廓。瑞士馆总面积为4000平方米,充满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设计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核心,充分展现了如何开创性地结合自然和高科技元素。它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最外部的幕帷主要由大豆纤维制成,既能发电,又能天然降解。展馆设计强调了对比,设计人员运用中国的阴阳原理,将缆车作为游戏的元素纳入到设计之中,带着乘客从负荷沉重的城市升入馆顶的令人赏心悦目的自然世界。记者了解到,缆车每小时能运载3500人,每辆缆车可乘坐4人。缆车设有遮雨蓬,在雨天也能正常运营。

环境艺术设计的功能美不在功能本身,它体现在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中,体现在产品的功能和形式的统一中,因此,充分考虑到文化的交流、文化的传承以及空间文化的营造,“在功能上达到了完备、完善、完美的要求,能适应和满足人和社会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就是体现了功能美的产品” [1]。

三、空间文化的营造

现代文化空间的营造不仅仅是建筑形体、城市景观和环境设置的内容,需要充分考虑都市文明与文化传承问题。都市街道的名称、由来是环境文化的一部分,居住者的社会定位和伦理观也是空间文化的因素,物质生产和精神需求同样是空间文化的内容。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其形式与功能却彰显着创造意识和审美意识强烈的文化内涵,无论是私有空间还是公共空间,技术的历史与思维的创造都将成为空间文化的属性。

都市环境艺术的设计中,传统文化与创新文化,一元化与多元化,各种地域文化和城镇文化等观念正在激烈地分化与融合。任何一个城市都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应生的,具有个性的城市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城市需要人们不断创新和设计。如上海这个集古老传统与现代文明于一身的国际化大都市是一个开放的有个性城市,能够融合多种地域文化,并能够吸取外国先进文化,兼收并蓄,奋发向上。上海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城市,不论是中国文化,还是外国文化,上海都兼容并包。上海以海纳百川的气势,开放创新的意识,生机勃勃地屹立于东海之滨。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不断提升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改善和优化人类生存的环境。最完美的环境空间应该既是功能性的,又是艺术性的。不仅能够改善人们生存的物质空间,而且能够改善人们的文化空间。正确处理建筑与其所处的城市空间的关系、环境观念——尊重自然环境、历史人文脉络、人本观念——人性化的空间尺度,是我们这个时代空间文化创造的主题。

四、结语

都市环境艺术是空间文化的形态。都市环境艺术设计能够为人们提供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各种基本需求条件,就能为人们的审美活动构筑广阔的舞台,从而在美的层面体现出城市设计美的目的性来;一个城市如果形象真实,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在心理功能上就具有了认知的基础。城市的艺术形象是城市形态美的外在表现,它是人们接受美和培养美的媒介,同时也是规划师、设计师和建筑师思想情感的表现和表达。

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设计篇(6)

关键词:空间 人性化 功能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of humanity space

【Abstract】In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environment is not only for human behavior and culture carrier delta exists, it and we breathe together, and our destiny closely together. For the environment, we should rationally and enthusiasm, both to romance, and rigorous, is demanding, but also love. This is our environmental attitude, environmental art and each participant should hold the professional spirit.

【Key Words】The humane value function space

1环境艺术中的空间

众所周知,我们每一位生活在地球的人们都存在在人类为之建造的环境空间之中,或大或小。老子就曾在他的《道德经》里说到过,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说明了空间的含义。《现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的”。空间是有限的,但也是无限的,我们就在这种虚实的环境中,组合了生活空间。空间的存在是必然的,当人们在不断的发展的同时,我们的生活水平也会跟着社会一步步的贴近,这就对我们现有的环境提出更加高的要求。各种建筑拔地而起,例如我们居住的住宅,工作的写字楼。街道,广场,庭院,一切能为人们提供方便舒适生活的内部空间,外部空间。当然空间是建筑与环境所研究的主要对象,我们大体的可分为两种空间,一种是刚才说的,适宜人类居住的“人为空间”,还有一种就是由自然山水植物构成的自然空间。

2 “以人为本”的环境空间

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是建立在人类文明发展基础上的。原始社会中,人类所需要的空间也许只是一处能遮风挡雨,避免猛兽袭击的安全洞穴。他们对空间的概念是朦胧的。随着劳动工具的改善,人类技术的进步,生活变的也越来越丰富多彩,他们也开始慢慢的对自己现有的生活空间产生不满,并利用最先进的科技手段建造能满足他们的生活环境。人类空间概念一点一点变得精确,讲求准确的距离和尺寸,进而发展到进入抽象思维的阶段。空间除了满足基本的使用需求,又具备了更多的精神方面的内涵。今天的空间概念是以人为本的观念,即强调物质功能又看重精神属性,强调的是以普通人的需求为中心价值观和设计观。这就要求环境空间设计要尽一切可能研究人的需求,多方面和多层次的考虑人与环境的互相关系,在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类对环境空间的需求。

3 空间与行为、心理

“人为空间”是人创造,并为人们的生活而服务的。但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特征,我们无法控制每个人的行为,这就要从我们的环境中考虑了。因此,我们在设定一些环境空间时,就要从它的尺度、空间隔离、家具的布置上等等的行为里选择改变人的行为方式。1959年霍尔在美国中产阶级白人人群中进行了调查,得出人在社会交往中的四种距离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人们在潜意识里往往倾向于隐蔽自己,是自己能在这个社会里找到比较安全的地位,而安全感也是人类基础的本能的需要。例如,我们在公园、广场能憩息的地方,往往人们不愿站在广场中间而是喜欢选择靠树有有台阶的能有所依托的地方。这样的做法都体现了人们对于安全和依靠感的需求。这所有的例据,无不说明了环境空间对人们的生活起到了决定的作用。

环境空间的艺术,是时展的产物,是时代进步的产物,是人类为之而获得舒适,温馨的生存空间,既改善了环境艺术空间,也保证了人们健康、安全的生活,使这个社会看起来既和谐,又美好。

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设计篇(7)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在国内艺术设计学科建设中,发展历程较短,正处在蓬勃向上的成长期。我们应抓住这一时机,充分发挥院校的各自优势,关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体系建设,完善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注重教学规律的探索与总结。 

环境艺术设计涉及的范围广阔,专业结构上是由多种学科领域交叉构成的复合体,知识结构呈现多元化、综合化的“大知识组团”,而且有领域扩大化的趋势。对此各院校应结合本校资源结构特点,在环艺专业的内容设置上突出重点,抓中心领域的构成研究,或围绕中心领域开辟新的专业知识增长点,避免大而全的做法。但也不能将环艺专业的发展建设依附于某个学科,因为环境艺术设计并不是哪个学科的分支。应注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自身建设的研究,保持专业良性发展的趋势,共同努力,形成专业发展的合力,完善专业体系建设。在分析构成环境艺术设计中心要素时,应以视觉艺术要素为切入点,对涉及到艺术表现且与环境相关的领域和专业,进行重点研究,并对其内容进行必要的筛选整合,使之更有针对性和连贯性,而不能只是将相关学科专业的内容简单相加。只有构成内容的合理配置,才能形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有机整体。目前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中心要素,至少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城市规划、公共艺术等。对各中心要素内容的整合研究、学习,将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之一。 

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是对人们所处的生活空间环境进行有序地规划与设计的过程,是使自然环境生态化、社会环境艺术化、人工环境和谐化的有效手段之一。由此可以看出,环境艺术设计首先是对以人为中心的生活“大环境”的改善和创造。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当今人们的活动空间范围日趋扩大,建筑的概念不只局限于建造的房屋,应包括人们生活和活动的场所,“因此正确地评价建筑应该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和环境”。 

意大利建筑理论家赛维指出:“建筑空间是我们生活的场地、生活的环境、生活的舞台。”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目前两个发展迅速的方向。前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工作、休闲的物质要求和精神需求所进行的建筑内部空间设计;后者是对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因此,环艺专业的学生对建筑的认识不能停留在一个艺术的接受者和欣赏者的角度,应以空间的概念理解建筑,应从建筑设计的学习中,升华对建筑艺术的认识。 

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开始也就是成功的一半。 建筑设计的初始学习,自然十分关键。小住宅建筑设计(或称别墅设计)是建筑专业学习建筑设计初始的课题。针对环艺专业的特点,将其内容作必要的调整,使之成为环艺专业认知建筑空间与设计原理的主要起点课程。 

首先,通过对小住宅建筑历史的回顾,以点带面,可以使学生认识建筑艺术在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发展历程,以及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传承性、多样性和创造性。特别是要向大师学习,现代许多建筑大师都曾对小住宅(别墅)的设计情有独钟。感悟他们在小住宅设计中体现出来的设计理念和创新精神,可以从中解读世界现代建筑思潮和流派的演变、发展、兴盛与更迭的历史轨迹。如,柯布西耶在萨伏伊别墅设计中体现了他倡导的现代建筑五原则,“建造出与以往的石砌结构形式的建筑彻底决裂的里程碑建筑”。(安滕忠雄语)同样、密斯·凡·德·罗在其设计的图根德哈特以及范斯沃斯等住宅中,也充分体现了设计者“少就是多”的建筑理念,并将钢和玻璃的组合提升到一种精神境界,对建筑细部的处理,更可以用完美来形容。“流水别墅”的设计在建筑史上留下了绝妙的一笔,赖特的“有机建筑论”更是具有深远影响。如他所言:“我努力使住宅具有一种协调的感觉,一种结合的感觉,使它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建筑史上将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各种建筑思潮,称为“后现代主义”时代。这其中的许多代表性人物也大多在小住宅设计中最先体现出各自对建筑空间建构、材料的表现性等建筑语言方面的探索与追求,也反映了在新的价值观基础上,设计者对建筑人性化的关注和对建筑的时代性与建筑表达的可能性等问题的思考。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也留下了他们当中很多人的足迹,如设计CCTV新楼座的库哈斯,中央美术学院新美术馆的设计者矶崎新,自学成才的安滕忠雄,奥运会场“鸟巢”的设计者之一的德梅隆和多次来华讲学的文图里等,这使我们近距离、多方面体会名家的作品成为可能。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建筑设计课,也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技能构成特点而设立的。目前环艺专业的学生以造型为专业基础,对形式的感受力强,但对空间的认识,往往停留在平面中所形成的三维虚拟的立体空间上,并且在设计时常有重形式、轻功能的问题。因此,培养未来的专业设计人员应具有的素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开始。

一、课题内容的确定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立体形态意识,并对建筑的功能与形式,建筑的尺度、材料与色彩,建筑与环境等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有一个较完整的了解。同时,更需关注建筑与人文精神、与经济技术、与所服务的对象的关系这些建筑设计中的本质问题。 

 

二、课题的定义和特点 

小住宅建筑涵盖了别墅的定义,但小住宅不一定就是别墅。最大的不同在于别墅的用地有其特殊性,“往往指建在环境优美的地带,供人居住和休憩的独户住宅”。而小住宅可以身处闹市,环境条件并不一定优美,但它有别墅的特点,它不在于建筑面积的大小,也不是用富丽堂皇来衡量,而是讲求独具特色,追求便利、舒适和美观。这种单独设计、个体建造的小住宅建筑反映了服务对象的个性化特征、品位和理念。 

 

三、教学的目的与方向 

1.小住宅建筑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初始,通过学习了解掌握建筑设计的一般程序、基本原理和基本的方式、方法,对建筑的认识有质的飞跃。

2.一个好的小住宅设计应当解决好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问题,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因地制宜地将地域历史文化传统和审美趣味创造性地融入到建筑设计之中。 

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设计篇(8)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在国内艺术设计学科建设中,发展历程较短,正处在蓬勃向上的成长期。我们应抓住这一时机,充分发挥院校的各自优势,关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体系建设,完善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注重教学规律的探索与总结。

环境艺术设计涉及的范围广阔,专业结构上是由多种学科领域交叉构成的复合体,知识结构呈现多元化、综合化的“大知识组团”,而且有领域扩大化的趋势。对此各院校应结合本校资源结构特点,在环艺专业的内容设置上突出重点,抓中心领域的构成研究,或围绕中心领域开辟新的专业知识增长点,避免大而全的做法。但也不能将环艺专业的发展建设依附于某个学科,因为环境艺术设计并不是哪个学科的分支。应注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自身建设的研究,保持专业良性发展的趋势,共同努力,形成专业发展的合力,完善专业体系建设。在分析构成环境艺术设计中心要素时,应以视觉艺术要素为切入点,对涉及到艺术表现且与环境相关的领域和专业,进行重点研究,并对其内容进行必要的筛选整合,使之更有针对性和连贯性,而不能只是将相关学科专业的内容简单相加。只有构成内容的合理配置,才能形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有机整体。目前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中心要素,至少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城市规划、公共艺术等。对各中心要素内容的整合研究、学习,将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之一。

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是对人们所处的生活空间环境进行有序地规划与设计的过程,是使自然环境生态化、社会环境艺术化、人工环境和谐化的有效手段之一。由此可以看出,环境艺术设计首先是对以人为中心的生活“大环境”的改善和创造。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当今人们的活动空间范围日趋扩大,建筑的概念不只局限于建造的房屋,应包括人们生活和活动的场所,“因此正确地评价建筑应该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和环境”。

意大利建筑理论家赛维指出:“建筑空间是我们生活的场地、生活的环境、生活的舞台。”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目前两个发展迅速的方向。前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工作、休闲的物质要求和精神需求所进行的建筑内部空间设计;后者是对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因此,环艺专业的学生对建筑的认识不能停留在一个艺术的接受者和欣赏者的角度,应以空间的概念理解建筑,应从建筑设计的学习中,升华对建筑艺术的认识。

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开始也就是成功的一半。 建筑设计的初始学习,自然十分关键。小住宅建筑设计(或称别墅设计)是建筑专业学习建筑设计初始的课题。针对环艺专业的特点,将其内容作必要的调整,使之成为环艺专业认知建筑空间与设计原理的主要起点课程。

首先,通过对小住宅建筑历史的回顾,以点带面,可以使学生认识建筑艺术在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发展历程,以及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传承性、多样性和创造性。特别是要向大师学习,现代许多建筑大师都曾对小住宅(别墅)的设计情有独钟。感悟他们在小住宅设计中体现出来的设计理念和创新精神,可以从中解读世界现代建筑思潮和流派的演变、发展、兴盛与更迭的历史轨迹。如,柯布西耶在萨伏伊别墅设计中体现了他倡导的现代建筑五原则,“建造出与以往的石砌结构形式的建筑彻底决裂的里程碑建筑”。(安滕忠雄语)同样、密斯·凡·德·罗在其设计的图根德哈特以及范斯沃斯等住宅中,也充分体现了设计者“少就是多”的建筑理念,并将钢和玻璃的组合提升到一种精神境界,对建筑细部的处理,更可以用完美来形容。“流水别墅”的设计在建筑史上留下了绝妙的一笔,赖特的“有机建筑论”更是具有深远影响。如他所言:“我努力使住宅具有一种协调的感觉,一种结合的感觉,使它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建筑史上将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各种建筑思潮,称为“后现代主义”时代。这其中的许多代表性人物也大多在小住宅设计中最先体现出各自对建筑空间建构、材料的表现性等建筑语言方面的探索与追求,也反映了在新的价值观基础上,设计者对建筑人性化的关注和对建筑的时代性与建筑表达的可能性等问题的思考。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也留下了他们当中很多人的足迹,如设计CCTV新楼座的库哈斯,中央美术学院新美术馆的设计者矶崎新,自学成才的安滕忠雄,奥运会场“鸟巢”的设计者之一的德梅隆和多次来华讲学的文图里等,这使我们近距离、多方面体会名家的作品成为可能。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建筑设计课,也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技能构成特点而设立的。目前环艺专业的学生以造型为专业基础,对形式的感受力强,但对空间的认识,往往停留在平面中所形成的三维虚拟的立体空间上,并且在设计时常有重形式、轻功能的问题。因此,培养未来的专业设计人员应具有的素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开始。

一、课题内容的确定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立体形态意识,并对建筑的功能与形式,建筑的尺度、材料与色彩,建筑与环境等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有一个较完整的了解。同时,更需关注建筑与人文精神、与经济技术、与所服务的对象的关系这些建筑设计中的本质问题。

二、课题的定义和特点

小住宅建筑涵盖了别墅的定义,但小住宅不一定就是别墅。最大的不同在于别墅的用地有其特殊性,“往往指建在环境优美的地带,供人居住和休憩的独户住宅”。而小住宅可以身处闹市,环境条件并不一定优美,但它有别墅的特点,它不在于建筑面积的大小,也不是用富丽堂皇来衡量,而是讲求独具特色,追求便利、舒适和美观。这种单独设计、个体建造的小住宅建筑反映了服务对象的个性化特征、品位和理念。

三、教学的目的与方向

1.小住宅建筑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初始,通过学习了解掌握建筑设计的一般程序、基本原理和基本的方式、方法,对建筑的认识有质的飞跃。

2.一个好的小住宅设计应当解决好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问题,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因地制宜地将地域历史文化传统和审美趣味创造性地融入到建筑设计之中。

3.解决好建筑形式与功能的关系。以人为本合理细化功能组织,使空间布局自由流畅、富于变化,同时各空间元素具有内在的有机衔接,且比例、尺度人性化。

4.学习掌握建筑形态构成的一般原理,充分发挥艺术类学生对形式美感的独特感应能力和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将生活的感受、知识的积累通过艺术的知觉提炼,浓缩为抽象化和空间化的形态构成。

5.通过学习小住宅建筑设计,使学生初步掌握建筑设计的语言与技巧,提高设计方案从概念至全面深化的能力。培养从平面草图至立体模型表现的设计能力,以及规范运用制图正确表述方案的能力,为日后环境艺术设计中正确处理好建筑与空间环境的关系创造良好的开端。

四、小住宅建筑设计的内容与主要步骤

一是由教师选定一个基地环境并设立功能任务书,如,在依山傍水之地设计建筑面积300平米左右的单层或多层小住宅建筑(别墅)。二是由学生自己选择模拟客户。根据要求选择基地环境,参照任务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资料收集和调研活动,然后写出调研报告,根据综合分析的结果,对小住宅建筑的形式、功能、景观、车流和人流等做出全面规划,并选择自己最为理想的构思创意方案,最终完成住宅的设计。

五、难点分析

1.在空间的认识问题上,应注重空间的功能性对人感知空间时的心理影响。“功能性”是多方面的,不能简单理解为只满足实用需求,应强调居住者在空间中的心理感应(由视觉引起),唤起人们在空间中的情感与联想,所以设计时应始终关注实用与立意的结合,并将其作为创作的目标。要创造首先能感动你自己的有意义的空间与形态,并且能将功能有机地贯穿组织起来,使空间兼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

2.艺术院校的学生思维活跃,初学建筑设计时,对潮流和时尚感觉敏锐,且有较好的形式感和表现力,欠缺的是通过理性思维和推理过程寻求解决问题答案的能力。设计初始,往往形成一个或多个构思,但只停留在对形式的直观感受层面,缺少系统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时只形成一个概念性方案但深入不进去,使最终的方案得不到升华。应当注意的是,设计方案的构思立意明确以后,各环节问题的处理没有一个既定的程序模式,更不是一个问题完全解决之后再考虑下一个问题,因为毕竟方案设计不是加工标准件的过程,方案设计过程的各个环节是一个互动的、相互关联的整体,应同时关注几个环节和环节的各个方面。这期间的反复推敲,“一步一停、一步二晃”,都在所难免,应把握立意这条主线,统筹兼顾,综合分析存在的问题,弄清问题的相互作用点,并进行整理归纳,在衔接中解决矛盾。

设计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两个课题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不断的积累,并且有赖于教育者经常性的正确引导,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加关注社会文明进步成果,打破专业界限,培养起广泛的兴趣与爱好。

参考文献

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设计篇(9)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在国内艺术设计学科建设中,发展历程较短,正处在蓬勃向上的成长期。我们应抓住这一时机,充分发挥院校的各自优势,关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体系建设,完善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注重教学规律的探索与总结。

环境艺术设计涉及的范围广阔,专业结构上是由多种学科领域交叉构成的复合体,知识结构呈现多元化、综合化的“大知识组团”,而且有领域扩大化的趋势。对此各院校应结合本校资源结构特点,在环艺专业的内容设置上突出重点,抓中心领域的构成研究,或围绕中心领域开辟新的专业知识增长点,避免大而全的做法。但也不能将环艺专业的发展建设依附于某个学科,因为环境艺术设计并不是哪个学科的分支。应注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自身建设的研究,保持专业良性发展的趋势,共同努力,形成专业发展的合力,完善专业体系建设。在分析构成环境艺术设计中心要素时,应以视觉艺术要素为切入点,对涉及到艺术表现且与环境相关的领域和专业,进行重点研究,并对其内容进行必要的筛选整合,使之更有针对性和连贯性,而不能只是将相关学科专业的内容简单相加。只有构成内容的合理配置,才能形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有机整体。目前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中心要素,至少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城市规划、公共艺术等。对各中心要素内容的整合研究、学习,将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之一。

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是对人们所处的生活空间环境进行有序地规划与设计的过程,是使自然环境生态化、社会环境艺术化、人工环境和谐化的有效手段之一。由此可以看出,环境艺术设计首先是对以人为中心的生活“大环境”的改善和创造。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当今人们的活动空间范围日趋扩大,建筑的概念不只局限于建造的房屋,应包括人们生活和活动的场所,“因此正确地评价建筑应该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和环境”。

意大利建筑理论家赛维指出:“建筑空间是我们生活的场地、生活的环境、生活的舞台。”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目前两个发展迅速的方向。前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工作、休闲的物质要求和精神需求所进行的建筑内部空间设计;后者是对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因此,环艺专业的学生对建筑的认识不能停留在一个艺术的接受者和欣赏者的角度,应以空间的概念理解建筑,应从建筑设计的学习中,升华对建筑艺术的认识。

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开始也就是成功的一半。 建筑设计的初始学习,自然十分关键。小住宅建筑设计(或称别墅设计)是建筑专业学习建筑设计初始的课题。针对环艺专业的特点,将其内容作必要的调整,使之成为环艺专业认知建筑空间与设计原理的主要起点课程。

首先,通过对小住宅建筑历史的回顾,以点带面,可以使学生认识建筑艺术在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发展历程,以及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传承性、多样性和创造性。特别是要向大师学习,现代许多建筑大师都曾对小住宅(别墅)的设计情有独钟。感悟他们在小住宅设计中体现出来的设计理念和创新精神,可以从中解读世界现代建筑思潮和流派的演变、发展、兴盛与更迭的历史轨迹。如,柯布西耶在萨伏伊别墅设计中体现了他倡导的现代建筑五原则,“建造出与以往的石砌结构形式的建筑彻底决裂的里程碑建筑”。(安滕忠雄语)同样、密斯·凡·德·罗在其设计的图根德哈特以及范斯沃斯等住宅中,也充分体现了设计者“少就是多”的建筑理念,并将钢和玻璃的组合提升到一种精神境界,对建筑细部的处理,更可以用完美来形容。“流水别墅”的设计在建筑史上留下了绝妙的一笔,赖特的“有机建筑论”更是具有深远影响。如他所言:“我努力使住宅具有一种协调的感觉,一种结合的感觉,使它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建筑史上将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各种建筑思潮,称为“后现代主义”时代。这其中的许多代表性人物也大多在小住宅设计中最先体现出各自对建筑空间建构、材料的表现性等建筑语言方面的探索与追求,也反映了在新的价值观基础上,设计者对建筑人性化的关注和对建筑的时代性与建筑表达的可能性等问题的思考。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也留下了他们当中很多人的足迹,如设计cctv新楼座的库哈斯,中央美术学院新美术馆的设计者矶崎新,自学成才的安滕忠雄,奥运会场“鸟巢”的设计者之一的德梅隆和多次来华讲学的文图里等,这使我们近距离、多方面体会名家的作品成为可能。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建筑设计课,也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技能构成特点而设立的。目前环艺专业的学生以造型为专业基础,对形式的感受力强,但对空间的认识,往往停留在平面中所形成的三维虚拟的立体空间上,并且在设计时常有重形式、轻功能的问题。因此,培养未来的专业设计人员应具有的素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开始。

一、课题内容的确定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立体形态意识,并对建筑的功能与形式,建筑的尺度、材料与色彩,建筑与环境等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有一个较完整的了解。同时,更需关注建筑与人文精神、与经济技术、与所服务的对象的关系这些建筑设计中的本质问题。

二、课题的定义和特点

小住宅建筑涵盖了别墅的定义,但小住宅不一定就是别墅。最大的不同在于别墅的用地有其特殊性,“往往指建在环境优美的地带,供人居住和休憩的独户住宅”。而小住宅可以身处闹市,环境条件并不一定优美,但它有别墅的特点,它不在于建筑面积的大小,也不是用富丽堂皇来衡量,而是讲求独具特色,追求便利、舒适和美观。这种单独设计、个体建造的小住宅建筑反映了服务对象的个性化特征、品位和理念。

三、教学的目的与方向

1.小住宅建筑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初始,通过学习了解掌握建筑设计的一般程序、基本原理和基本的方式、方法,对建筑的认识有质的飞跃。

2.一个好的小住宅设计应当解决好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问题,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因地制宜地将地域历史文化传统和审美趣味创造性地融入到建筑设计之中。

3.解决好建筑形式与功能的关系。以人为本合理细化功能组织,使空间布局自由流畅、富于变化,同时各空间元素具有内在的有机衔接,且比例、尺度人性化。

4.学习掌握建筑形态构成的一般原理,充分发挥艺术类学生对形式美感的独特感应能力和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将生活的感受、知识的积累通过艺术的知觉提炼,浓缩为抽象化和空间化的形态构成。

5.通过学习小住宅建筑设计,使学生初步掌握建筑设计的语言与技巧,提高设计方案从概念至全面深化的能力。培养从平面草图至立体模型表现的设计能力,以及规范运用制图正确表述方案的能力,为日后环境艺术设计中正确处理好建筑与空间环境的关系创造良好的开端。

四、小住宅建筑设计的内容与主要步骤

一是由教师选定一个基地环境并设立功能任务书,如,在依山傍水之地设计建筑面积300平米左右的单层或多层小住宅建筑(别墅)。二是由学生自己选择模拟客户。根据要求选择基地环境,参照任务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资料收集和调研活动,然后写出调研报告,根据综合分析的结果,对小住宅建筑的形式、功能、景观、车流和人流等做出全面规划,并选择自己最为理想的构思创意方案,最终完成住宅的设计。

五、难点分析

1.在空间的认识问题上,应注重空间的功能性对人感知空间时的心理影响。“功能性”是多方面的,不能简单理解为只满足实用需求,应强调居住者在空间中的心理感应(由视觉引起),唤起人们在空间中的情感与联想,所以设计时应始终关注实用与立意的结合,并将其作为创作的目标。要创造首先能感动你自己的有意义的空间与形态,并且能将功能有机地贯穿组织起来,使空间兼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

2.艺术院校的学生思维活跃,初学建筑设计时,对潮流和时尚感觉敏锐,且有较好的形式感和表现力,欠缺的是通过理性思维和推理过程寻求解决问题答案的能力。设计初始,往往形成一个或多个构思,但只停留在对形式的直观感受层面,缺少系统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时只形成一个概念性方案但深入不进去,使最终的方案得不到升华。应当注意的是,设计方案的构思立意明确以后,各环节问题的处理没有一个既定的程序模式,更不是一个问题完全解决之后再考虑下一个问题,因为毕竟方案设计不是加工标准件的过程,方案设计过程的各个环节是一个互动的、相互关联的整体,应同时关注几个环节和环节的各个方面。这期间的反复推敲,“一步一停、一步二晃”,都在所难免,应把握立意这条主线,统筹兼顾,综合分析存在的问题,弄清问题的相互作用点,并进行整理归纳,在衔接中解决矛盾。

设计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两个课题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不断的积累,并且有赖于教育者经常性的正确引导,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加关注社会文明进步成果,打破专业界限,培养起广泛的兴趣与爱好。

参考文献:

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设计篇(10)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2-0122-01

在今天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社会,人类的需求已经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城市公共空间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不再是单一的,轻轨车站在满足乘客乘车候车需要的同时,还要建立宜人的,富有感召力的艺术空间。轻轨车站内的公共艺术设计能够满足这样的要求。公共艺术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开始形成规模,80年代引入我国,具有一些社会功能的性质。在轻轨车站中公共艺术可以使用以下的形式:

一、壁画

壁画是一种直接画在墙壁上的艺术作品,是应用范围较广,也是很早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公共艺术上应用较多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轻轨车站中,壁画能够为来来往往的人们提供视觉上的享受,使人产生联想,能够使人直观的感受城市文化。壁画艺术也是最接近大众的的艺术形式,人最易接受的传统艺术表达。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其表现手法和材料应用多样,技术纯熟。壁画形式可以复杂可以简单,可以为抽象的也可以为具象的;内容表达上可以是无主题的纯粹艺术表达,可以是有教育意义的;材质可以是玻璃、石材、纤维等。

二、雕塑小品

雕塑具有很长的历史,他是最早的一种艺术表达,雕塑从为统治者服务,到为公众服务,说明它自身具有更强的艺术表现力。这种具有三维空间的艺术,常作为建筑或环境的表意物而相伴发展。无论任何建筑或环境一旦与雕塑小品结合则倍增他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在轻轨车站中设置雕塑小品首先要考虑雕塑小品的题材应与环境相符,反映车站的交通性质。两者之间互相衬托,相辅相成,避免将雕塑小品变成形单影孤的与环境毫不相关的摆设。

其次,要考虑三维空间的观察位置和距离。车站中,人们欣赏雕塑小品一般处在轻微的运动(如步行、小跑、游戏等)或者快速运行状态下(如运动的车厢内),和短暂的停顿状态下(等候),根据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作为运动状态人们往往会把视线落在较远的范围,这样才能看见相对静止的画面。而且观看时更多的注意整体,加之观看时间匆促,适宜采用简洁抽象的形式,切避免过分张扬,应自然地配置适当规模的雕塑小品。

三、广告牌与广告灯箱

无论在任何一个城市公共空间,我们都能看到形形的广告牌或者广告灯箱,这是广告自身的经济利益所致。广告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轻轨车站空间也不例外。作为使用频率极高的交通空间,各开发商都想展示自己的产品,向社会传达商业信息。然而,五颜六色的广告牌很容易冲击人们的视线,如果不进行协调设计,就会使人感到景观环境的混乱、装饰风格的无序。要将这种商业物质转化为具有装饰作用的公共艺术,还需要更加深入的组织设计。

其一,整体覆盖式。

这种方式是指用广告将车站墙面或柱面整体覆盖,这种方式对视觉冲击极大,结合灯光的设计,可以形成整体界面的装饰。例如南京地铁夫子庙站的墙体广告。是一个公益广告,为宣传夫子庙的历史文化而做,这个墙体用中国年画的形式展现了古代庙会的场景,让人还没有到夫子庙就感受到热闹的气氛。

其二,并列式。

并列式是指同一广告或不同广告全部采用相同规格和形式并列布置在车站空间界面上,达到统一有序的视觉效果。这是一种很常见的设计方式,能够使空间具有整体性,同时也能避免过多的广告内容给群众带来的视觉上的杂乱。这种布置方式可以是一则广告的重复排列,也可以是多则广告的组合排列。

四、其他艺术形式

公共设施的艺术性处理,可以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作为艺术品展示,例如蒙特利尔地铁站由红、橙、黄为主色调组合而成的壁面装饰及休息座椅不仅满足了人们对地铁站审美的需求,也有效地节约了空间,方便了人们休息使用。并且整体协调统一,秩序井然。

上一篇: 国土自然资源研究 下一篇: 免疫学研究进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