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18 11:15:29

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

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篇(1)

差异文化的载体是语言,语言又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曾有语言学家指出,语言是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存在的,由此可以看出语言与文化之间的渊源很深。每一个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都通过创造自己的精神财富来完成历史与文化的延续,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可以通过语言得以呈现。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日常饮食、日常生活、民族礼仪等,这些都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体现。语言词汇可以将这些差异呈现出来,是体现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载体,但同时,语言词汇本身也体现出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而且词汇本身是语言中最基本、最活跃的一种因素,语言中的一些特殊词汇,除了其本身的含义之外,往往还含有很多其他的文化内涵,因此加强对语言词汇的分析,也可以加强对文化的窥探和了解。

一、语言词汇的作用

语言词汇是人们进行沟通和交流时必须要使用的一种重要工具,语言可以表达出人们的基本想法,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顺畅的沟通与交流,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讲,语言就是一种交流工具。语用学研究的内容侧重点是语言的交际,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的一种重要工具,在语言的交流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应该与交际的主旨相关。比如两个人在交流的时候,是为了要商量一个确定的出行时间,因此两个人在交流的时候,语言应该与之相关,要与出行的时间规划、出行的计划等多方面的内容相关,从而才能实现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不同的背景下,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语境,不同的语境会对人们的交际产生一定的影响,有的时候,不同的人所产生的语境是有冲突的,这些有冲突的语境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话语之间的矛盾。随着语言学的研究逐渐深入,有的学者开始利用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对语言进行研究。关于语用学的研究,应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在语言学基础上产生了一门独立的新学科,有语言学者指出,当一个人说话时,他的语言包含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语用学研究的重点是人们实际使用的各种语言,这些语言必须要是真实情景中产生的句子,使用的是一些比较常用的语言内容。这些语言中产生的意思十分丰富,往往会有很多其他延伸的意思,语言的言外行为是语言学家关注的中心,而很多语言词汇本身含义之外的延伸意义,就是体现文化内涵的重要内容。

二、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文化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主要指一个社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等内容。概括地讲,文化指的是人类社会共享的一种产物,指的是一个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一个民族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任何一个民族而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不同的文化。语言则是交际过程中所用的一种符号系统,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等多个内容,具体来讲,语言指的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说出的具体的话语和写出的具体内容。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一种辨证的关系,一方面,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决定了语言的形式,决定了语言的内容,所以说文化是语言的根基,是在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符号,文化上的差异也必然会导致语言上的差异;另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具体体现,不同的语言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对这种语言的特征进行分析,就能加深对文化的理解。从这个角度来讲,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三、中西方词汇中体现出的文化差异

(一)动植物词

动植物是自然界中的常见生物,人的生活、工作都离不开自然环境,也离不开周围的动植物。在人和动植物相依共存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词汇,这些词汇不仅有其表象的含义,还有很多象征意义和比喻意义。由于不同的语言受到人们的生活环境、宗教以及历史的影响,因此在动植物词汇的体现上也不尽相同。比如在汉语中,狗这个词汇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贬义,比如很多形容词都将狗的地位降低,如猪狗不如、狐朋狗友、狗仗人势等,从这次词语中可以看出,狗这个词语在中国文化中并不属于一种高贵的动物;但是在西方人看来,狗是人类忠诚的朋友,人们喜欢用狗来表示忠诚、可靠、勇敢、聪明等品质,而且经常用狗来指代人,表示的是对人的良好品质的赞美。与中国人的文化相比而言,狗这个词语在英语中不仅没有贬义,反而是一个褒义词,使用这个词语的时候也会使语气比较风趣,比如“aluckydog”的意思是幸运儿、“atopdog”指的是优胜者。再比如猫这个词语,中国人是比较喜欢的,认为猫是一种比较高贵的动物,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表示“可爱的精灵”的含义,比如“馋猫”这个词语就是一种比较亲昵的称呼,指的是人比较贪嘴。但是在英语文化中,猫是魔鬼的化身,经常用来比喻那些内心十分阴险的人,尤其是女人,比如“Sheisacat”就不能直译为她是一只猫,而表达的是她是一个阴险的女人。再如龙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表示的是一种尊贵的力量,但是在西方社会中却是一种邪恶的代表,是一种比较狰狞的怪兽,所以在很多西方人的眼中,如果将一个人形容成龙,则表示这个人的品行并不是很好。再比如bear这个词,在中国人的眼中,根据一些词汇的组合,给熊赋予一种窝囊的含义,比如“你看他那熊样”,表示的是一个人比较窝囊。但是在西方人的眼中,“bear”对人是一种称赞,“Heisabearatmath.”这句话表示的是一个人是一个数学天才。除了一些动物词汇,有很多植物词汇也有差异,比如Rose这个单词,在中国其花语被理解成为爱情,到那时在英语中,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含义,比如“undertherose”表示的是保守秘密和保持沉默,这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一个词语的不同含义。

(二)色彩词汇

色彩词汇本身的含义是表示颜色,但是除了表示颜色之外,也有很多其他的含义。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色彩词汇表达的含义也不尽相同。比如yellow这个词在中国代表的是一种皇族的颜色,古代的皇很喜欢黄色,所以在我国的民族文化中,黄色表示的是吉利、好的意思,比如我们常说“黄道吉日”,同时,黄也表示一种失败,比如“黄粱美梦”“这桩生意黄了”等。但是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yellow表示的含义完全不同,一方面这个词语表示一种正义、坚定的力量,另一方面也表示一种反叛和懦弱。与不同的词语搭配在一起,表达了不同的意思,比如“yellowdog”表示的是卑鄙的人,“yellowpaper”或“yellowbook”并不是直译为黄色书籍,而是表示一种征服报告,是一种比较严肃的内容。再比如red表示红色,在中国是一种喜庆的颜色,很多人在结婚的时候都崇尚使用红色,新娘要穿红色衣物、家中要粘贴红色对联等。但是在西方文化中,红色是一个贬义词,象征着一种凶残、危机,比如“redrevenge”表示的是血腥复仇、“aredbattle”表示的是血战。再比如在表示眼红某个人的时候,汉语中一般会使用眼红某人来表示,但是在英语中经常使用“greenwithenvy”来形容一个人的妒忌之心。由此可见,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代表了不同的含义,表示同一个含义时使用的语言不相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三)风俗文化的差异

不同的民族因为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环境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风俗文化,这些风俗文化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西方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逐渐增多,中西方的民俗文化的交流也逐渐增多。从风俗文化的词语表达上也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称呼的差异。称呼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必然会使用到的一种语言,在沟通和交流过程中十分常见,但是中西方国家之间的称呼差别很大。在汉语中,称呼的语言有很多种,根据职业、职位等方面的不同,称呼也不相同,比如王老师、李老板、赵医生等,从这些称呼中都可以看出被称呼人的身份。但是在西方国家中,称呼的词语比较少,比如对于张老师、赵医生,人们不会将其称呼为“TeacherWang”“DoctorZhao”,而一般将其成为“Mr××”“Mrs××”“Miss××”,根据其身份的属性加上一些基本的词汇表示尊敬。另外,在中国文化中,称呼人的时候一般先称呼姓,再称呼名,但是西方人的称呼则是恰好相反的,在西方人的眼里,名比姓重要,所以会先称呼其名,再称呼其姓。第二,问候上的差异。问候是一种基本的人际交往行为,中西方的文化词语也体现出文化上的差异。比如英语常用的问候语是“Hi/Hello”“Howareyou”“Goodmorning”等,但是在中国文化中这种问候相对较少,中国人见面的时候常问“吃饭了吗”,这种问候在西方国家就很少见。综上所述,英汉两种语言都是对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文化与语言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表现,文化是语言产生的根本,不同的语言体现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国家的人在使用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时候,应该对不同的文化背景进行了解,以防交流过程中出现误会,从而促进双方之间的顺畅沟通。

参考文献

[1]付兰梅.对外汉语口语课程词汇教学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导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江晓悦.从习语中的动物喻体看英汉文化差异[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3]司彩玲.从动物词的文化内涵看英汉文化的异同[J].安康学院学报,2009(5).

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篇(2)

2.习语内涵的差异分析。我们所讲的习语从大的方面来讲,包括成语、俗语、谚语、格言、惯用语、典故等等。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民族语言的精华,内涵丰富。由于中西文化差异从而导致的在中西习语上的不对应性。当外国人听到“对牛弹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袍哥人家决不拉稀摆带”等习语时会迷惑不解。欧洲等西方国家当中其在上出现了不少习语,当他们的感情变化较大时,常用God,Fuck等禁忌语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感觉。所以我们在日常的交流当时,也必须注意到西方外国宗教相关的文化因素,从而更从容的同他们进行交流。

3.身体语言方面的差异分析。身体语言主要是指人的动作、面部表情等方面。一般中国人说话讲究含蓄内敛,外国人说话而比较真实,他们的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都比较夸张。外国人认识中国人说话非常藏着,喜怒哀乐都不容易表现出来,而外国人却不然,他们的表现同他们同内心感觉经常一致。在中国,用食指、中指指别人是标明“二”的意思,但是外国人却是表示胜利的意思,这就是中西方语言文化内涵的不同引起的。

二、中西语言文化差异原因的探讨

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篇(3)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人类的交际体系在结构上可分为言语交际(verbal communication)和非言语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在人们的交际行为中,“言语交际所传达的信息仅占35%,而65%的信息则是通过非言语交际来传递的”。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有把握了各种非言语形式的不同含义,把它们放置在恰当的文化背景下,才能达到我们交际的目的。本文拟对非言语交际在不同文化中表现的差异进行研究,探讨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及如何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培养这种能力。

一、非言语交际的内涵

对于非言语交际的含义,许多学者都进行了研究。美国著名学者萨默瓦(samovar)认为“非言语行为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接收者或输出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以人为的生成,也可以由环境造就”。在本文中,非言语交际指的是一个人不张口说话,不动笔书写的一切行为,它主要伴随在口头交际中,通过交际者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来更真实地表达感情和态度。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非言语交际粗略地分为四大类:(1)体态语。包括基本姿势,基本礼节动作,以及人体各部分动作所提供的交际信息。(2)副语言。包括沉默,话轮转换和各种非语义声音。(3)客体语。包括衣着和化妆,个人用品的交际作用,家具和车辆所提供的交际信息。(4)环境语。包括空间信息,时间信息,声音、灯光、颜色标识等等。本文主要对其中一些常见的非言语交际进行研究。

二、中西方文化中非言语交际的差异

人们在语言交流过程中,会时不时的伴随有各种各样的“小动作”,这些小动作其实也是对交际的一种补充。它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1,体态语。非言语交际中最常见的就是体态语的运用。体态语是指人们利用姿态、动作,包括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传达信息的非言语行为。下面就手势、面部表情、目光语等等来分析一下这种差异性。

一、手势上的差异性。不同的文化下,人们利用手势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也是不同的。一方面,相同的手势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含义。美国人用拇指和食指围成一个圈,其余三个手指向上伸直,表示“OK”,即同意、赞成;英国人用此表示顺利、不错和许可;在日本,这一手势表示钱,阿拉伯人用其表示深恶痛绝并同时使劲咬牙。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想表达“过来”这一意思的时候中国人用手掌伸出,手心向下,指头朝着自己的方向来回伸缩。而在美国人大都是手握成拳伸出,手心向上,食指朝着自己的方向来回伸缩。这对有些中国人、日本人等一些亚洲国家来说,这一动作是对别人的一种不尊重行为。当然这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的。

二、面部表情上的差异性。面部表情是体态中最能表现出情绪的非言语行为。西方人的表情比东方人变化多,表情丰富,常常有些夸张的表情;而在东方文化中,抑制自己感情的流露被认为是有修养的表现。比如中国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认为内敛含蓄是一种谦让,喜怒哀乐常常不形于色。汉民族在贵宾来到时,笑脸相迎才合情理,而美国的印第安人却以开怀大哭迎接客人的到来。另外,某些场合的笑在中国和西方国家不同。通常情况下,微笑和大笑都表示友好、赞同、高兴之意,但在某些场合中国人的笑不但不会让西方人感到高兴,反而会引起西方人的质疑。

三、目光接触。不同的文化中眼神的传递也是不同的。人们怎样表示感兴趣或不感兴趣,怎样表达鼓励或拒绝,表示赞美与不满,表示爱慕与厌恶都会用不同的目光来表达。在法国,男子对自己欣赏的女性的凝视是一种公认的文化,看到一位美女一直凝视是一种欣赏的信号;对于阿拉伯人来说眼睛是个人存在的关键,他们交流时彼此目光热情地凝视着对方;在英国直接凝视对方的眼睛是一种绅士风度;在瑞典,用目光不停地上下打量对方是一种习惯;在日本,他们的眼睛看的是对方的脖子,不会眼对眼的只是对方;在中国,若有人紧盯着中国人一直看,他们会对这样的目光感到不自在,甚至不安。

2,环境语。环境语是指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环境,而不是人们居住的地理环境。不同的文化对个人领地、空间距离和时间感上都存在着差异。

一、比如就空间距离来说。任何一个人都需要有一个适合自己的自我空间,这个自我空间的大小与文化和民族有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有着不同的空间距离。西方人在交谈时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喜欢离得太近;而西班人和阿拉伯人交谈时会凑得很近;拉美人在交谈时几乎是紧贴对方。东方人可以忍受着一群人挤在同一辆公交车上并坚持到终点站,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习惯了彼此间的身体接触;而西方人则不同,他们不太习惯挤在拥挤的公交车上,属于自己的小汽车比较多,多数人是开私家车上下班,他们习惯了宽松舒适的空间。

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篇(4)

一、交际语言运用中要强调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它涉及语言学、文化学、心理学、交际学等相关学科。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方法是采用现代心理学“格式塔”削瘦的理论演绎的方法探索语言和非语言行为以及他们与底层文化结构之间的逻辑关系等等。它把交际过程看成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动态多变的编译码过程。影响这一过程的因素包括文化、社会、心理、环境等,并强调学习者要达到有效交际在心理、文化等方面应具备的条件。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极易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障碍和误解,从而产生文化冲突(cultural shock)。“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参与的各方不仅要熟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而且要充分了解对方的语言和文化,特别是本民族文化与他民族文化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使交际顺利进行下去。”

二、交际活动中突显出的文化差异

1.称谓用语

称谓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它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关系的认定,起着保持和加强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称谓系统。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民族称谓词语的数量和指称的范围各有特色。中国文化传统“重名分,讲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使得中西方在称谓系统上存在着明显的反差。称谓的使用差异很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在称呼问题上,中国文化一直认为年幼的必须尊敬年老的,这可能与我们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有关。称呼比自己年长的人时,我们常常说老王、王老、老爷爷、老奶奶等等,因为“老”字在中国代表着见多识广,足智多谋。但在西方文化中,除了在非常正式的场合下称先生、女士、夫人之外,认识的人之间往往直呼其名,上级与下级、长辈与晚辈、老师和学生之间都可以这样,他们认为这样是关系亲密的表示,尤其是年长者,如果你在他们的姓之前加上“old”,他们往往会非常生气,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暗示着你认为他们身体虚弱,风烛残年,失去活力,他们更希望你称呼他们的名字。七、八岁的孩子称呼自已的爷爷、奶奶“Tom,Susan”在西方人看来是非常亲切的,可对于中国人来说却是不可思议。这将会被视为没有教养,是无论如何不能被接受的。另外,在中国文化中表示尊称的词很多,早些时候最通用的是同志、师傅等等,不论男女,都可以这样称呼;在西方文化中,尊称的通用形式为“Mr.”、“Mrs.”、“Miss”、“Sir”、“Madam”等。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先生”、“女士”、“小姐”等国际通用称谓语使用逐渐频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化对我们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

2.礼貌用语

不懂英语习俗的人也知道在需要表达感激之情时需要说“Thank you”。但他们却不知道许多其它场合也该说声“Thank you”。例如,晚会上,一位美国人用这样的话来赞美一位中国女性:“That’s a lovely dress you have on.”她可能立即回复到:“No,no,it’s just a very ordinary dress.”而这样的答复会引起对方的不快,他会认为女士认为自己缺乏审美能力,无法鉴别漂亮裙子和普通裙子。这时,恰如其分的做法就是说一句“Thank you”。再如“Excuseme”一词,很多人认为它的意思是“对不起”,和“Sorry”属同一用途,自然应该在道歉时用到它。可英语中“Excuseme”一词通常用在打断别人或打扰别人,希望引起对方注意时用到。

3.告辞用语

在使用告辞用语时,也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万万不可对号入座。例如,一位中国学生到美国教师那里请教问题,美国老师热情的接待了他,还耐心地解答了他的问题。告辞时学生按照汉语习俗说:“I am sorry for having wasting a lot of your time.”这会让这位美国老师感到相当费解。为什么学生认为自己解答问题是浪费时间,难道学生感到没有收获吗?在上述情况下,告辞时怎样说才算恰当呢?按西方人的习惯,首先应该表示感激之情,然后才道别,而且往往要找一个借口。可以说:“Thanks a lot for your help. I’m afraid I must be leaving now. I don’t want to get caught in the rush hour.”或是“Thank you for occupying you so much precious time.”这样,既符合英语习惯,又容易被中国学生掌握和接受。

4.邀约用语

请客吃饭,如果是比较正规的要发请柬,这种礼节在中西文化中相同。不同的是吃便饭。中国人在客人造访时,临时决定挽留客人吃顿便饭是很平常的事。而英美人士要事先发出口头邀请,并约定时间和地点。例如:

(1)I haven’t seen you for a long time. You must come around for dinner sometime.

(2)I was wondering if you’d like to come to dinner at our place next Saturday evening.

(3)we’d like to invite you to dinner next Friday evening.

上述陈述中,“1”只能认为是寒暄而已,而“2”、“3”则可视为真诚的邀请。另外,如果到饭店吃饭,按中国人的习俗应该由邀请人付账,但按照英美人的习惯却不一定。如果对方说:“I’ll take you to dinner”,这意味着对方付钱。但如果对方说:“Let’s eat togather”,这将意味着“going Dutch”。对西方人来说,约朋友到饭店吃饭而各付各的钱是很正常的现象。

5.比喻用语

由于不同语言的人们生活的具体自然环境不同,并受不同的宗教、历史的影响,对很多东西往往赋予各种不同的寓意。例如“龙”在汉语中象征着吉祥尊贵、威严和力量。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在西方国家中,则称凶暴的女人为dragon,如:She is a real dragon,you’d better keep away from her。她是凶狠的母夜叉,最好离她远点。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国家,狗却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英美人常说“You are a lucky dog ”,这没有丝毫侮辱之意,而是说你是一个幸运儿,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我们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随时将它与我们的母语进行对比,使自己自觉意识到不规范语言产生的根源和避免方法,增强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规范语言的意识,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

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篇(5)

一、交际语言运用中要强调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它涉及语言学、文化学、心理学、交际学等相关学科。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方法是采用现代心理学“格式塔”削瘦的理论演绎的方法探索语言和非语言行为以及他们与底层文化结构之间的逻辑关系等等。它把交际过程看成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动态多变的编译码过程。影响这一过程的因素包括文化、社会、心理、环境等,并强调学习者要达到有效交际在心理、文化等方面应具备的条件。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极易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障碍和误解,从而产生文化冲突(culturalshock)。“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参与的各方不仅要熟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而且要充分了解对方的语言和文化,特别是本民族文化与他民族文化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使交际顺利进行下去。”

二、交际活动中突显出的文化差异

1.称谓用语

称谓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它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关系的认定,起着保持和加强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称谓系统。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民族称谓词语的数量和指称的范围各有特色。中国文化传统“重名分,讲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使得中西方在称谓系统上存在着明显的反差。称谓的使用差异很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在称呼问题上,中国文化一直认为年幼的必须尊敬年老的,这可能与我们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有关。称呼比自己年长的人时,我们常常说老王、王老、老爷爷、老奶奶等等,因为“老”字在中国代表着见多识广,足智多谋。但在西方文化中,除了在非常正式的场合下称先生、女士、夫人之外,认识的人之间往往直呼其名,上级与下级、长辈与晚辈、老师和学生之间都可以这样,他们认为这样是关系亲密的表示,尤其是年长者,如果你在他们的姓之前加上“old”,他们往往会非常生气,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暗示着你认为他们身体虚弱,风烛残年,失去活力,他们更希望你称呼他们的名字。七、八岁的孩子称呼自已的爷爷、奶奶“Tom,Susan”在西方人看来是非常亲切的,可对于中国人来说却是不可思议。这将会被视为没有教养,是无论如何不能被接受的。另外,在中国文化中表示尊称的词很多,早些时候最通用的是同志、师傅等等,不论男女,都可以这样称呼;在西方文化中,尊称的通用形式为“Mr.”、“Mrs.”、“Miss”、“Sir”、“Madam”等。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先生”、“女士”、“小姐”等国际通用称谓语使用逐渐频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化对我们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

2.礼貌用语

不懂英语习俗的人也知道在需要表达感激之情时需要说“Thankyou”。但他们却不知道许多其它场合也该说声“Thankyou”。例如,晚会上,一位美国人用这样的话来赞美一位中国女性:“That’salovelydressyouhaveon.”她可能立即回复到:“No,no,it’sjustaveryordinarydress.”而这样的答复会引起对方的不快,他会认为女士认为自己缺乏审美能力,无法鉴别漂亮裙子和普通裙子。这时,恰如其分的做法就是说一句“Thankyou”。再如“Excuseme”一词,很多人认为它的意思是“对不起”,和“Sorry”属同一用途,自然应该在道歉时用到它。可英语中“Excuseme”一词通常用在打断别人或打扰别人,希望引起对方注意时用到。

3.告辞用语

在使用告辞用语时,也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万万不可对号入座。例如,一位中国学生到美国教师那里请教问题,美国老师热情的接待了他,还耐心地解答了他的问题。告辞时学生按照汉语习俗说:“Iamsorryforhavingwastingalotofyourtime.”这会让这位美国老师感到相当费解。为什么学生认为自己解答问题是浪费时间,难道学生感到没有收获吗?在上述情况下,告辞时怎样说才算恰当呢?按西方人的习惯,首先应该表示感激之情,然后才道别,而且往往要找一个借口。可以说:“Thanksalotforyourhelp.I’mafraidImustbeleavingnow.Idon’twanttogetcaughtintherushhour.”或是“Thankyouforoccupyingyousomuchprecioustime.”这样,既符合英语习惯,又容易被中国学生掌握和接受。

4.邀约用语

请客吃饭,如果是比较正规的要发请柬,这种礼节在中西文化中相同。不同的是吃便饭。中国人在客人造访时,临时决定挽留客人吃顿便饭是很平常的事。而英美人士要事先发出口头邀请,并约定时间和地点。例如:

(1)Ihaven’tseenyouforalongtime.Youmustcomearoundfordinnersometime.

(2)Iwaswonderingifyou’dliketocometodinneratourplacenextSaturdayevening.

(3)we’dliketoinviteyoutodinnernextFridayevening.

上述陈述中,“1”只能认为是寒暄而已,而“2”、“3”则可视为真诚的邀请。另外,如果到饭店吃饭,按中国人的习俗应该由邀请人付账,但按照英美人的习惯却不一定。如果对方说:“I’lltakeyoutodinner”,这意味着对方付钱。但如果对方说:“Let’seattogather”,这将意味着“goingDutch”。对西方人来说,约朋友到饭店吃饭而各付各的钱是很正常的现象。

5.比喻用语

由于不同语言的人们生活的具体自然环境不同,并受不同的宗教、历史的影响,对很多东西往往赋予各种不同的寓意。例如“龙”在汉语中象征着吉祥尊贵、威严和力量。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在西方国家中,则称凶暴的女人为dragon,如:Sheisarealdragon,you’dbetterkeepawayfromher。她是凶狠的母夜叉,最好离她远点。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国家,狗却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英美人常说“Youarealuckydog”,这没有丝毫侮辱之意,而是说你是一个幸运儿,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我们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随时将它与我们的母语进行对比,使自己自觉意识到不规范语言产生的根源和避免方法,增强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规范语言的意识,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

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篇(6)

一、引言

禁忌(taboo),有人将其音译为“塔布”,也被称作忌讳,意思是人们对自己某些言行的强行约束以至禁绝。这一词源于太平洋加群岛的tongan(汤加语),意为“神圣的”或“不可碰触的”。1771年英国航海家james cook到汤加参观时,首先发现了当地的这种禁忌习俗,并将其引入到英语中。禁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出现在很多国家的文化当中。由禁忌所形成的语言特殊形态——言语禁忌,是多种禁忌现象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人们使用语言传达各种思想时极力避免的某些词语或话语,就是言语禁忌;被禁止或忌讳说或写的话就是禁忌语。

我们知道“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既然禁忌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文化就有不同的禁忌和禁忌语存在。中西方社会生活中由于存在不同的政治、文化、宗教等社会制度和价值系统取向,言语禁忌的内容和形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文化禁忌的差异就成为人们交际与交流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乃至一个大障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日益频繁,了解中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语的差异,对于消除交流障碍,能够入乡随俗,达到顺利地跨文化交际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二、中英禁忌语的差异

中西方两者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习惯、价值观等,因此使得两者在禁忌语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是英汉禁忌语中存在的一个重要方面。neanman 指出“the subject of earliest taboo words was undoubtedly religious"。但因为中西方各自信仰的宗教不同,禁忌语也就有所差异。

西方国家的人们信奉基督天主教,上帝是他们心中最大的神。上帝的名称jehoa(耶和华)便是最大的禁忌语。英语当中很多宗教词语,像god(上帝),heaven(天堂),christ(基督),hell(地狱),jesus(耶稣)等很少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只有在较严肃的讲话当中使用。人们若平时使用这些词语,会遭到别人的责备或回避。在日常英语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人们用类似gosh来代替god的词语以避免使用上述禁忌词语。

相比较,中国信封的神不止一个,宗教信仰范围比西方国家广泛的多,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同时存在。同时中国受传统孔子儒家影响深远,因此中国对于宗教信仰方面的禁忌语就显得很复杂。孔孟中庸之道教育人们在交流中不可口出狂言,要言语适度。信奉道教和佛教的人都忌“妄语”。另外,某些地方把某些动物看作人们的保护神,对其极其尊重,把自己的美好愿望寄托在这些动物身上,希望来年能够实现愿望并得到他们的保佑。这些动物的名字就尤其受到人们的禁忌,例如在东北某些地区,人们十分尊崇老虎,因此对虎名很避讳,称老虎为“山神爷”。在很多人的家里,经常可以看到买的灶神、财神等贴在门上,保佑一家人来年幸福安康,但一般会说“请”神,不会说“买”字。

2、姓名与称谓方面

“称谓是人类社会中特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特定身份焦色的称呼”。中西方在姓名与称谓的习俗与禁忌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

在西方英语国家,由于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大力提倡平等自由,“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因此西方人大多喜欢别人直呼其名。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可以不考虑等级、职位、年龄、地位、辈分等方面的因素,以姓名相称,以示平等和亲切。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小孩称呼一位老者tom,jack,或allan等。有时子女对父母或者老师也是直呼其名,他们不会认为这是不敬,反而认为是平等和友好的表示,会欣然接受。

相反,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姓名称谓的禁忌就有着独特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在外国人看来可司空见惯的事,中国人则觉得非常的不可思议。中国自古就是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对于人们的称谓有明确的规定。而且人们对于名字的种种禁忌还带有迷信以及政治色彩,对于帝王、圣人、师长等做出避讳的规定。如宋太祖的祖父名赵敬,于是宋代仁的书中就把所有该用“敬”字的地方改用“严”或“恭”。另外中国还有着尊老爱幼的传统,在中国如果一个孩子直呼父辈的名字,肯定会受到责备甚至是皮肉之苦。晚辈是绝对不能对长辈直呼其名或与长辈使用相同的名字,会被认为是粗鲁、不敬、叛逆的表现。

3、个人隐私与话题方面

隐私这一词以及对隐私的保护首先产生于西方国家,在英语中是privacy,是指人们不愿意公开告知的个人私事、情况或生活状况。中西方文化中,人们对于隐私的观念和态度大相径庭。西方人以自我为中心,也十分注重个人的隐私,对隐私很尊重。英语中有句谚语; 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 (一个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 。)表明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对于个人的隐私,别人不能过问或提及,更不能干涉。这些个人的事情一般包括private business(个人事务),private affairs(私事), private concerns(个人所关注的事)等。比如,被问及诸如年龄、婚姻状况、薪水、体重、宗教信仰等个人信息的话题,就会被看作是干涉他人隐私,刺探别人的私生活,被认为是侵犯了别人的城堡,如:

how old are you?

what’s your age?

how much do you make?

what’s your income?

what’s your religion?

在中国,隐私几乎不存在,因而也就不理解西方人对隐私的看法,也就不能像西方人那样有诸多隐私上的忌讳。许多涉及个人情况的话题,比如年龄、收入、家庭状况、婚姻状况等。经常会听到别人问到“今年多大了”,“有没有结婚”,“今年收入如何”类似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人口众多,千百年来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农村,分布密集。中国是以群体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国家,人与人之间接触机会较多,自然而然对他人的事情也就比较关心,互相帮助,互敬互爱。“四海之内皆兄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就反映了这种群体观念。有时,个人的事情就是集体的事情,诸如“在哪里工作”或者“结婚了吗”的问题,潜台词就是“如果工作有需要帮助的地方,有什么问题,我可以帮助你”,“如果还没有,我可以帮你介绍一个对象”。对于中国人而言,这不仅是一种聊天的方式,也是一种友好的表示。西方人通常独居一院,对他人的事情不太关心。如果西方人被问到上述类似问题,就是一种隐私被侵犯的表现了。他们以个体主义文化为基础,一个人更多地是被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

在对待赞扬和恭维方面,中西方人的反应也是截然不同的。西方人如果受到赞扬,通常会说 “thank you”欣然接受并表示感谢。中国人则反应很不一样。笔者曾见过一个例子:一位美国人赞美一位中国人的作家母亲厨艺高超,中国母亲谦虚地回答“哪里,哪里,做的不好,讲究着吃吧”。作家翻译的是“no,no,i'm not good at cooking,but perhaps you could make do with it.”。这位美国朋友非常不熟悉中国文化,感到困惑。直到后来作家解释给他,他才可以理解。在中国,人们听到赞美,不能马上欣然接受,而要表现地很谦虚地态度,否则就被认为自负和骄傲。

4、数字方面

中国的数字禁忌有四、五等。“四”与“死”谐音,中国人认为非常不吉利,会给他们带来灾难。所以现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在选车牌号,电话号码,门牌号时不愿意选择带“4”的。“五”在古代有禁忌,古人称五月为恶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尤其不吉利。

在英语国家中,人们非常忌讳数字13和星期五。在“最后的晚餐”中,犹大是第13个人,耶稣也是于13日星期五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因此西方人的房间号、门牌号、房间号等都没有13号,出门的人忌讳13日启程,考试的人忌讳座号为13号,请客的时候也不会请13个人。

三、结语

通过上文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中西方在语言禁忌这一方面还是有着很大差异的,诚然这是由于两者间不同的文化基础造成的。换言之,禁忌语的差异很好地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了解两者禁忌语的差异对于了解文化差异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在与西方人交流时,应对这一现象多加注意,彼此尊重和包容对方的文化,求同存异,才可以进一步促进双方的交流与合作,缩小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 陈原. 语言与社会生活[m]. 北京: 三联书店, 1980.

[2] wardhaugh r.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m]. basil blackwell, inc, 1989.

[3] 邢福义. 文化语言学[m].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0.

[4] neanman, g. pragmatics, the third edi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83.

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篇(7)

如动植物词汇、颜色词汇、地名词汇、数字习语等通过对比分析英汉部分词汇的文化内涵,展示中西方文化差异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思维,汉民族重悟性和辩证思维,通过让学生了解这种思维习惯上的文化差异。体会其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 进而学习英语语法,减少中国式英语的错误 ,在传递文化知识的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以英语思维模式学习英语 排除母语文化和母语思维的干扰,按西方人的观念和思维进行有效的交际,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广泛收集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如各类报刊,文摘 杂志等,通过大量的阅读 学生可以开阔眼界,有助于在深层次上对异域文化有所了解,教师可以借助此幻灯片,娱乐电影等,增加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

2.英语教学应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交际能力不但包括对语言形式的掌握 而且包括对语言使用社会规则的了解和熟识 ,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遵循语言分析和文化比较相结合的原则 注意对比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 要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语言不但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且在交际规则上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英语的学生不但要了解而且要深入学习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 风俗习惯 交际规则,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知识,与此同时 教师还必须不断引导学生加强对本国文化的学习。使他们逐步提高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在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基础上把握二者之间的差异,从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冲突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们与西方的交往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文化方面的冲突,直接影响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极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措施

2.1 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

外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授课的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英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2 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一直以来

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篇(8)

    如动植物词汇、颜色词汇、地名词汇、数字习语等通过对比分析英汉部分词汇的文化内涵,展示中西方文化差异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思维,汉民族重悟性和辩证思维,通过让学生了解这种思维习惯上的文化差异。体会其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 进而学习英语语法,减少中国式英语的错误 ,在传递文化知识的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以英语思维模式学习英语 排除母语文化和母语思维的干扰,按西方人的观念和思维进行有效的交际,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广泛收集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如各类报刊,文摘 杂志等,通过大量的阅读 学生可以开阔眼界,有助于在深层次上对异域文化有所了解,教师可以借助此幻灯片,娱乐电影等,增加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

    2.英语教学应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交际能力不但包括对语言形式的掌握 而且包括对语言使用社会规则的了解和熟识 ,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遵循语言分析和文化比较相结合的原则 注意对比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 要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语言不但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且在交际规则上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英语的学生不但要了解而且要深入学习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 风俗习惯 交际规则,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知识,与此同时 教师还必须不断引导学生加强对本国文化的学习。使他们逐步提高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在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基础上把握二者之间的差异,从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冲突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们与西方的交往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文化方面的冲突,直接影响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极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措施

    2.1 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

    外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授课的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英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2 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一直以来

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篇(9)

如动植物词汇、颜色词汇、地名词汇、数字习语等通过对比分析英汉部分词汇的文化内涵,展示中西方文化差异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思维,汉民族重悟性和辩证思维,通过让学生了解这种思维习惯上的文化差异。体会其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 进而学习英语语法,减少中国式英语的错误 ,在传递文化知识的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以英语思维模式学习英语 排除母语文化和母语思维的干扰,按西方人的观念和思维进行有效的交际,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广泛收集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如各类报刊,文摘 杂志等,通过大量的阅读 学生可以开阔眼界,有助于在深层次上对异域文化有所了解,教师可以借助此幻灯片,娱乐电影等,增加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

2.英语教学应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交际能力不但包括对语言形式的掌握 而且包括对语言使用社会规则的了解和熟识 ,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遵循语言分析和文化比较相结合的原则 注意对比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 要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语言不但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且在交际规则上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英语的学生不但要了解而且要深入学习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 风俗习惯 交际规则,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知识,与此同时 教师还必须不断引导学生加强对本国文化的学习。使他们逐步提高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在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基础上把握二者之间的差异,从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冲突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们与西方的交往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文化方面的冲突,直接影响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极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措施

2.1 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

外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授课的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英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2 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一直以来

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篇(10)

中国人善于换位思考,习惯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注重对方的感受。出于礼貌,或者想跟人套近乎,中国人总是愿意说些关心人的话,如“你一定累了,好好休息一下吧(Youmustbetired.Haveagoodres)t”。然而,这却可能让西方人误解为你对其身体状况表示担忧。西方人很喜欢别人夸自己年轻、强壮,如果质疑其健康状况,他们是会很介意的。西方人思维一般都是立足自身,直接谈自己的意愿或感受。好多英语国家的服务员招呼顾客时,经常用“CanIhelpyou?(我能为你做点什么?)”,这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2.思维方向顺序与逆序的差异。

中国人偏重顺序思维,汉语对与时间和空间有关的各因素排列,一般都是由大到小、由整体到个体,句子以时间和事理为线索,按照实际的“时序”及“事序”来安排。而西方人习惯逆序思维,英语句子虽然也可遵循时间先后顺序,但不总是如此。它可以打破时间先后顺序来安排,有着丰富的形态变化,句子呈句尾开放式。

3.思维表达婉转与直接的差异。

中国人习惯于形象思维,西方人习惯于逻辑思维。在语言上,中国人在说明问题时会运用比喻、暗示的方法,让人们产生联想,以达到某种寓意。而英语正相反,它比较直接,直奔主题,然后加上修饰成分,定语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后面,状语一般放在动词之后,尽管偶尔也可以状语前置。

二、中西文化差异对日常用语的影响

1.在称呼方面

中国人比较注重礼节,会根据对方的身份、与自己的亲疏关系以及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称谓,以示敬意。但是在西方,不管是在正式还是非正式场合,都喜欢用名字称呼别人。

上一篇: 焊接的基础知识 下一篇: 能源服务前景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