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美术教学设计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29 11:02:56

中班美术教学设计

中班美术教学设计篇(1)

艺术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艺术课程以模块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模块包含着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教学、课堂活动,它具有综合性、开放性与问题性等特点。笔者就美术门类实行模块走班式学习法作一介绍,以期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鄞江中学美术课开设的模块有艺术与生活系列中的“身边的设计”,艺术与情感系列的《视觉语言表达》;艺术与文化系列中的《图形的奥秘》和艺术与科学系列的《材料与造型艺术》。学习材料部分采用鄞江中学美术教研室主编,宁波市教研室审核的校本教材,部分则是根据艺术课程标准编写的出版教材。

课程标准指出,艺术赏析与艺术创造相统一,是高中艺术课程推崇的基本学习方式,它既包含了在互动交流中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探究和思考,也包括了学生主体创造性的表达、制作和展演。鄞江中学美术的走班教学正是按照这一基本形式展开的。

在实施“身边的设计”这一模块教学时,我们参照课程标准提供的“我们的环境”案例分为五个单元展开。“我们的环境、我的家”单元中,教师引领学生赏析自己的教室、阅览室、寝室、餐厅等场所,分析其布局、设施、采光等环节的优缺点。自愿组合活动组拍摄各自家居的客厅、厨房、卧室、卫生间等场景,到班内交流,派代表运用多媒体展示。在“舒适生活产品设计”单元,运用大量实物和图片阐述工业产品设计的特点、要求和相关设计理论和技巧。在“视觉传达与形象设计”单元教学中,教师在收集拍摄了大量雕塑、殿宇、广告图片让学生鉴赏,在“服装设计与个性表达”单元,引导学生分析贴身服装外衣、戏服等的材料、功能、角色季节适合性和时代特征;选择不同材料进行了有创意的服装设计,有的还在节日表演中展示。

高一时,主要与信息技术教学整合,让学生在网上收集各类设计图案并把好的图案绘制或下载。高二时,则主要与“通用技术”课教学整合,使学生能用三视图、立体图等形式设计不限复杂的构件、物品。通过两年教学,多数学生能初步了解环境设计、工业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这三大领域的不同特点、规律和审美特征,能对生活中的设计进行赏析和评价,并尝试用设计语言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到了高三,大部分美术生就要去为报考相关设计专业一显身手了。

“视觉语言表达”模块的教学,采用“常规班”与“兴趣班”相结合的形式展开。教师本人并引导学生收集了大量主题和风格相同中西方造型艺术作品,如写实风格的绘画、雕塑、建筑和抽象风格的绘画(如赵无杰油画)雕塑(如印度寺庙雕塑)作品,通过相互比较,归类,使学生加深了对具象与抽象艺术语言特点和规律的认识。除教材提供的素材外,教师还从多种途径(特别是最近考古发现)收集了殷商青铜器、汉唐雕塑、宋代山水工笔画、明清写意画等作品图片,与西方古典主义艺术,浪漫主义艺术作品,印度派绘画、表现派艺术及抽象派艺术作品等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对中西方造型艺术在情感表现上的特点和异同进行探究。学校还投入50多万创建了陶艺工作室,有专职教师辅导学生制作了大量陶艺作品,有些作品还正式烧制陈列。我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殷商甲骨,汉代隶书、盛唐狂草……王献之、颜鲁公、柳公权……风格峻异,流派纷呈。教师运用多种手段展示,让学生欣赏品味,使学生认识中国书法艺术在具象表达中的抽象意味和审美特点。学校还组建了书法业余兴趣班,每年有数十名书法爱好者在专职教师的辅导下尽情挥洒,他们的不少作品还在各级比赛中获了奖。

“图形的奥秘”模块教学中,教师引导、布置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中外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的具有象征意义的造型艺术作品,图腾符号……通过观赏、交流,了解多元文化中艺术形象的特征及文化渊源,探讨其时代特点、表现形式、风格特征和文化内涵之间的关系,教学还与当今企业文化、社会活动、校园文化的营造紧密结合,如“品牌结构与泊来语”活动中师生总结出品牌命名有音译、意译、词头组合,直译等形式,使学生了解并能初步进行CI策划中的标识设计。引导学生设计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班徽、团体标志、结合大型社团活动的相关标识;擅写文字说明等活动,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图形语言与文化寓意的关系的理解,而且增强了融入社会的实际才干。

当今,大到摩天大厦,小到MP3,无不都是科技与艺术完美的结合的产物。“材料与造型艺术”模块,正是施展“艺术与科学”的平台。从爱迪生的碳丝灯到如今的LED照明,昭示“材料与造型艺术”的联姻,该模块的教学与数、理、化、生、及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各学科的教学协同进行。从中,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科学技术所包含的理性智慧对艺术创造与形式美创新产生的影响和意义,又探究了一类艺术所蕴涵的感性直觉对科技创新与科技发展带来的有效启迪与作用。

为了发挥每个美术教师的专长,有利于“模块走班”的实施,除高三美术教师专门辅导高考,其余美术教师要专长走班,各模块教学采用“并列开设、内外结合、课程整合、有序推进。”

中班美术教学设计篇(2)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适应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对多类专门人才的需求,也为了拓宽高中生升学就业的渠道,针对我校高一年学生的素质情况和特长爱好,我校决定创办高中美术特长班。我们认真学习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关于大力办好普通高级中学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制定了我校美术特长班的培养目标:一是为美术高校培养优秀人才;二是为各行业,特别是家乡陶瓷产业培养美术人才。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做好以下相关工作。

一、齐抓共管,确立良好开端

我校的美术特长班招收本校高一年学生,凡是对美术有兴趣的同学都可以进入美术班学习。第一届的美术特长班共有学生86名,大部分学生学习比较差,自觉性不高,据了解有二十多名学生有违纪记录。这样的学生组合的班级具有其特殊和复杂性。其班级管理和教学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学校挑选两名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教育方法和效果好的老师担任班主任。在学校领导的共同参与下我们制定了美术特长班的规章制度,严格按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则》对班级进行管理。在老师的齐抓共管下,艺术班的学生表现良好,画室整洁,物件堆放有序。一个学期以来,没有一个同学迟到和旷课,更没有打架斗殴的不良行为,养成了良好的班风和学习风气,被学校评为“红旗班级”,由此也使整个高一年段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利用地方资源,发展美术教育教学

因为是初次创办美术班,承受着来自社会和家长的质疑,而一些同学片面地认为美术班的学生都是不会读书的,没什么前途。渺茫与消极的情绪困扰着部分学生。面对这样的处境,我们该怎样做呢?我们想到家乡的陶瓷资源:福建德化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我国三大古瓷都,瓷器以“白如雪、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而蜚声海外,一度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输出商品。近几年来,德化在全国取得了诸多第一:传统瓷雕技艺全国第一,西洋工艺瓷生产出口量全国第一,陶瓷产品出口比例全国第一,等等。同志亲笔题词:“德化名瓷,瓷国明珠。”如今德化瓷业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陶瓷造型艺术的不断更新、瓷面装饰风格的变化等都涉及到美术知识的运用。面对家乡无比丰富的教育资源优势,我校高中美术特长教学应该怎么进行?考虑再三,我们决定利用家乡丰富的资源优势,开展美术教育,实现办班的目标。

1.树立榜样,明确学习目的。

我们带领学生参观了艺德工艺实业有限公司,其董事长颜俊卿原是一中的美术教师。他开发的陶瓷样品极富艺术价值,在家乡的陶瓷行业中遥遥领先。董事长谈起了自己的创业过程,鼓励同学们学好美术知识,不怕困难、不畏艰辛,学好本领服务社会。随后参观了飞天陶瓷有限公司,老板是一位美术爱好者,由于文化成绩不好而没有考上美术院校,随后他帮别人画花面,最后干脆自己办起了陶瓷加工厂,发展到今天的规模。许许多多的美术人才为家乡陶瓷产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些事例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此次参观学习,学生排除了负面心理,明确了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美术的兴趣,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

2.校厂挂钩,提供实践基地。

为了稳定学生学习的兴趣,减轻学习压力,我们在高二上学期,与一些厂家挂钩,分批分次联系了冠福家用陶瓷有限公司、顺美集团等著名的陶瓷公司作为美术实践基地,让学生都有挂靠车间,由专门的师傅指导开展实践活动。在彩绘车间,学生们帮工人手绘一些图形;在设计车间,学生们作为设计师的助手,做改样图稿;在雕塑车间,塑造些粗型,等等。有的同学做得很不错,样品直接投入生产;大部分学生绘画水平得到认可。学生感到自己学有所用,学习也就更来劲了。有的同学就为自己的将来作了打算:“学好本领,将来到陶瓷厂做样品设计师。”“自己当老板。”大多数学生都能以平常心态面对高考,缓解了学习压力。

3.自编教材,学以致用。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学好头像素描和设计,我校开设了头像雕塑课和设计课程。我们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聘请当地企业有名的雕塑师和设计师为雕塑课和设计课的教师为学生讲课。学生学到一定阶段可以进入定点企业进行操作实践。在雕塑课上,师傅耐心地给学生做示范,比如怎样扎头像架、上大泥、塑大形、上五官、深入调整,整个过程讲解清楚,示范到位,传授给学生雕塑技艺。学生在学习时,从既有的知识水平出发,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仿造到创作。学生通过动手塑造头像,增加了对人物头像的空间和结构的了解,从而进一步学好素描头像。在设计课上,教师讲述了陶瓷造型设计的发展简史和设计的理念。学生从最简单的改样开始,根据客户的要求改变造型、功能、图形等。速写画得好的同学可以画一些人物造型,比如基督题材、花仙子等人物系列的工艺品。时常和厂家保持联系,根据老板要求画些设计稿。有的同学的设计稿被采用,厂方也给予一定的奖励,这让学生对美术前景充满信心。

实践和理论相结合,不但排除了课程单一的枯燥无味,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提高了学生具体操作能力。由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原理可以得出:学生学习知识同某种能引起学生愉快情绪的活动相结合,就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产生努力学习的动力。

我们利用家乡的有利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稳定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明确学习目的,使学生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三、抓好美术专业和文化科学习

在专业教学上,引入竞争机制,考试名列前茅的学生进入“超前组”,中等的进入“提高组”,基础不好的停留在“基础组”。对“超前组”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我们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基础组”和“提高组”,针对他们存在的问题一一讲解,直到问题解决。我们还把“超强组”和“基础组”安排在同一个画室学习,让“超强组”的每个同学挂钩一个“基础组”的同学,充当小老师的角色。专业老师在教学中一般采用的是讲解、示范、逐一辅导、集中讲评等方法。另外,定期举办画展,制定奖励方案,激发学生竞争意识,促进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意识。

在文化课教学上,文化课老师根据美术班学生基础差、知识点薄弱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做到“低起点,分阶段,逐步提高”。对于基础很差的同学,在开始可以要求他们做到上课认真听讲,再要求他们按时完成作业,接着成绩向及格奋斗,最后提高要求。当以较好的成绩全班通过了会考科目,他们清楚地认识到:“我能行,我一定会成功的!”

中班美术教学设计篇(3)

1多角度探寻美术资源与班级文化的有效结合点

将美术资源与班级环境设置结合。环境是一种情境,情境引起人们产生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种变化。身处安静优雅、富有文化气息的班级环境,整个人的精神面貌都会得到提升,而美术资源在打造班级文化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如学习物品的摆放、花花草草的合理布局、劳动角的精心设计都能让学生身处一种舒适的学习氛围。将美术资源与学习氛围创设结合。学习氛围的创设需要借助各种外在场景的布置,美术资源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竞赛榜的设置、明星墙的装饰、你追我赶小组赛等一系列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氛围创设,都可以依托丰富的美术资源,通过色彩明亮的板块、主题突出的渲染,学生也将置于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对提高学习积极性有重要作用。将美术资源与班级主题活动结合。主题活动是贯穿学生教育活动的主线,在主题活动中充分发挥美术资源的独特性,能更好的调动主题活动的气氛。如各个节日活动中,利用好美术资源可以大放异彩。万圣节活动中,面具的制作可以发挥学生的独创性;面艺活动中,各种面点的花样也可以加入美术的元素;歌唱比赛中,服装的搭配都可以从美术的角度进行创新,让美术回归到学生的真实生活中。

2依托美术资源,发挥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利用美术资源,发挥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自主性。教室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阵地,环境的布置要充分遵循学生的需求,在这个利用美术资源打造班级文化的过程当中,学生是参与者,在活动中占据主体地位,老师应更多的听取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参与班级文化的建设。班级内需要设立哪几个学习版块、班级内常规物品如何摆放、班内名言警句的征集都可以倾听学生的意见,挖掘学生在环境设计方面的艺术潜力,真正让学生做主人,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成就感都会得到提高,在班级内的学习生活态度也会更加积极向上。利用美术资源,发挥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实践性。学生日常的美术素养仅仅能靠参与美术课中的活动以及在课后的艺术辅导班中得到锻炼,与正常的学习生活切断了联系,但恰恰学生学习生活的教室才是他们发挥自己美术才能的最好阵地。他们可以将美术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活学活用,在对班级文化进行打造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设计的缜密性、动手制作的趣味性、任务完成的成就感等一系列内心的体验,这种直接的体验远比课本中的述说来的更加直接。例如,学生用自己亲手制作的作品装饰了教室,既创造了很好的艺术氛围,丰富了班级文化,又提升了班级的视觉形象,在彼此互相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班级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实现的是双方的共赢。利用美术资源,发挥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创新性。要打造别具一格的班级文化,必须使室内环境和文化氛围都能有独特的创新之处,创新的主体必须是学生,结合学生的艺术素养,可以在教室内开辟出专门的个人画展区、才艺展示墙、以及与各个学科相结合,定期突出某一主题组织活动,使学生日常所学尽大可能的展示出来,既可以增强学生在班级内的自信心,又可以利用这些艺术作品潜移默化的提高班级学生的艺术素养。美术资源与班级文化的建设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美术教育影响着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也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美术教学要与班级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美术活动也应该成为孩子们班级生活常有的艺术盛宴。老师不仅要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课堂的美术文化,同时也要有意识的营造一种属于自己班级的班级美术文化,这既有利于学生成长,也有利于班级文化建设。将美术资源的利用和班级文化建设进行结合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实践性的重要途径。

作者:秦洁

中班美术教学设计篇(4)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321-02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美育借助生动、感人、优美的画面,歌声等具体的形式,去感动人,提升人的境界。德育以明善恶来感动人,提升人的素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美育,除了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美",怎样欣赏"美",如何创造"美"之外,更重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感知美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健全的人格。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美育,实质上就是用美育的方法培养提高学生道德分析、道德评价能力的过程。

1.美化校园环境,彰显"立美育人"

1.1 校园环境整体设计,体现"立美育人"。"立美育人"的理念体现在校园环境的整体设计中,学校外墙应全部绘制精美的图画,图画内容以古今儿童德孝故事为主;学校内墙绘制体育健身简笔画。学校操场绿色的草坪,红色的跑道相得益彰。学校后花园种植四季鲜花:春天有迎春花、月季花迎春盛开;夏天有石榴花、荷花争相盛开;秋天有、桂花飘香;冬天有腊梅、榆叶梅傲雪开放。枝头小鸟啁啾,草丛秋虫低吟,墙角青藤缠绕,是学生学习的花园、成长的乐园,校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渗透着美的内涵,发挥"立美育人"的作用。

1.2 厅廊建设德美一体,洋溢文化气息。我们注重厅廊建设,以洋溢文化气息为中心,以德美一体为宗旨,以育人为核心,精心布置,努力打造"校园小广场":"展望未来塑像"、 "世界地图"、"爱国少年塑像"等充满个性和睿智的"厅廊雕塑";宽敞明亮的底楼正厅,两侧展板上孩子们的书画作品、学校重大演出、竞赛活动的精彩瞬间都布置其间,经常引无数师生、家长在此驻足欣赏,这里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群星风采墙";一幅幅图画仿佛时时向路人诠释着"大美育"思想的内涵,这里被誉为"校园之魂"

2.美化班级文化,凸显"立美育人"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恶丑行。"中国晋?傅玄《太子少傅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些都说明环境对人具有教育内化功能。优美的教室环境具有榜样和诱导的力量,具有正面的教育功能。

班级文化的设计与布置应充分体现了班主任老师和学生的聪明与智慧,各班可按"一班一品"的要求,每学期开学初各班都要认真设计规划班级文化,通过图书角(知识园)、卫生角(绿色吧)、才艺展示画廊、名人坊、星星闪亮等栏目展示各班独特的班级文化特色,各班图书角和教室外的小盆栽,充满了书香和绿色,这能成为孩子们最美妙的学习活动天地,孩子们每天能陶醉在他们自己参与创造的班级文化世界里。每学期学校对各班班级文化布置进行两次全面的检查与评选活动,每年还至少举行一次班级文化布置的现场会,在现场会上,邀请一至两位较突出的班主任谈经验与体会,通过交流与现场观摩,让全校各班班主任之间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学科教学渗透美,体现以美育人

以学科课程为渗透全面落实以美育人的思想,充分发挥利用一切教育资源,营造美的环境,让学生浸润在美的教育中张扬个性,培养能力, 塑造气质,全面发展。

3.1 美术课程的美育教育。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性为目的者也。"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就是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学校在美术课堂中实践美育研究,增强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渗透美育教育,以美育人,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教育功能。在"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中体现美育教育。

3.2 三国文化特色课程 美育教育。为了营造三国文化艺术氛围,让学生感受本土传统艺术的美,学校从三国文化环境与魏都艺术特色课程的建设,感染、熏陶、激励、启发学生。

中班美术教学设计篇(5)

二、进入大学前后的心态

“双重身份”是绝大多数考前培训班学生的身份。一般的考前培训班,学生的主体是高二或高三的学生,当他们选择了某个培训班之后,就立刻拥有了双重身份,他们即是:“XX高级中学”的学生,又是:“YYY培训班”的学员,有了自己新的同学、专业主教、专业助教、班主任、校长。在学校中,他们是“被关在笼子里的鸟”,是“带着枷锁跳舞的人”,而在美术培训班中,他们“重获了自由”,特别是一部分不够自律的学生,利用学校和培训班之间管理的真空地带,通过同居、谈恋爱、上网、打游戏、抽烟、喝酒等方式来减轻压力。进入大学后,角色发生了转变,从一个高压环境,来到了一个全新的低压力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心理上的变化,不少学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并调整过来,而等到那个时候学期已经过半。

三、多样化的素描教学方法

贵州省的一般二本高校,进校后,学生要军训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同学们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是素描或基础素描,可以说,师生共同的经营好这段时间专业学习,是学生由高中生向大学生成功转变的关键时期。我认为,一位优秀的大学教师,在这一段时间的素描教学上,共有两大任务,缺一不可。首先第一任务是引导这些被迫学习美术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对美术产生兴趣。第二任务是,教会学生最基本的观察方法、分析方法、提高其审美及基本素描表现能力。

中班美术教学设计篇(6)

处在上海中心城区的美术教育根据国际大都市现代化教育的定位,立足办成特色、精品、小班化的教育实验基地,呈现了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以学生发展为本,进一步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加强课程与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重视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的能力。使美术活动亦能与其他课程相整合,来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发展提高。

一、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再认识

美术学科的发展愈来愈贴近生活实际,愈来愈趋向大美术的综合。发挥美术育人的特点,培养动手能力,在实践活动中提高综合能力,是我们的追求。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并结合校外教育活动的操作实际,我大致把“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分为四类:是以美术学科为中心加入一门或数门其他学科的部分内容进行综合的学科综合;美术与其他学科共同点出发,探究某一课程的不同层面的合科综合;从关注点出发,选择超越课堂美术学习范围外的主题综合;根据自己美术兴趣,自由开展的兴趣综合。

二、开展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的做法

1.学生为主体提出问题

背景:开学初,中国福利会出版社的编辑说,欢迎同学们来投稿,并可为文章配插图、进行版面设计……在此任务驱动下,我在美术兴趣组里增加学美编内容。鼓励同学们编辑了一本以学生的视角来反映自己学习生活的班刊,大家都为之欢呼雀跃。

例一:主题讨论――班刊的内容

A同学:班刊的内容可以写每个人的兴趣爱好?

B同学:不,应该反映我们的学习情况!

C同学:最好是把老师也写进去,会很有趣……

老师:每个同学何不把最想反映的班刊内容写在纸上,看到底大家心目中

想写什么?画什么?

同学们:这个办法好!有的同学已经拿出纸写了起来……

老师归纳成表:

《创新班刊》的栏目设置我们的学校我校的历史、地理、特色等……我亲爱的老师觉得她(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最喜欢她(他)什么地方?给老师画像等……丰富的活动秋游趣事看电影《小虎斑斑》的不同感受队史知识竞赛可爱的同学们我班中最要好的朋友……皮大王的比较毛心凝如何从乖孩子成长为大队后选人领悟:传统的教学是教师说、学生听的单向灌输模式。我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有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给学生提供了思辩、畅想的探索空间。

2.积极参与设计方案

背景:在这次任务的分配中,学生们自己归纳讨论了设计内容,并根据大家的提议、统计、筛选,拟把班刊设计成4个板块,并分解成任务落实进行。

例二:主题设计“任务的分配”

老师:“如何获得最佳分配任务的效果?”

A同学:让大家举手表决!

B同学:某同学画得很难看的,但也要鼓励哟!

C同学:最好本人既要乐意担当,而且也是他比较擅长的……

同学们七嘴八舌,最后大多数同意选择自己擅长的一面来承担任务,这样有利于班刊的质量,而且每个小组承包一个板块,做到大家的班刊大家做。

领悟:这一美术主题综合活动融合了美术与语文等方面的知识,学生感兴趣的记者编辑和美术版面设计等工作,每位参与者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体者,体验交流与合作带来的快乐和效益,因而培养了学生亲自寻问题并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主动交流学会合作

背景:在《创新班刊》活动中,原本大家团队合作设计。统计表出来后,发现有几个同学说自己在班中没有人与他合作?于是大家决定帮助这几位同学,又引申出“如何学会合作”的讨论。

例三:“如何与他人合作”

学生们在学校里采访了些老师同学,听听大家是如何“与人合作”……

教师:“与人合作”要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自己的援手。

A同学:“我实在忙不过来了,请你来帮帮我吧”这样说得礼貌些。

B同学:“你这也不会,我来”这种包办也不好,缺少了合作的“合”。

C同学:“我想这里改动一下也许会更好些。”多好的合作姿态呀!

领悟:这里提供了有利于学生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机会,学生在商讨过程中通过相互间思维的碰撞,在解决问题中语言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营造了与人合作的良好氛围。

4.走出课堂的社会实践

背景:班刊的编辑是一个综合的体系工程,还需要学生们了解完整的编辑和印刷制作过程。在完成书稿后,我们联系了中国福利会出版社的编辑,让同学们去报社做一天见习小编辑。

在做见习小编辑的一天里,编辑阿姨向同学们介绍一本书在完成后需要三次校对,由责任编辑全权把关。我们联系了家印刷厂,让同学们去那里参观,大家在那看到了印刷流程:印前设计;制作出片;拼版晒版;上机印刷;后期加工;打包出厂……同学们七嘴八舌道:原来出一本书刊挺复杂的,我们要好好爱惜每一本书。有同学很自豪的说:现在还知道了纸的开数;印刷油墨用的颜色是红、黄、蓝、黑;装订还要分精装、胶装等有关印刷的知识……

领悟:在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同时,教师也要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发挥好引导作用,提高师生合作能力。

三、学校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从美术自身发展的角度看,美术的观念和方法趋于多元,特别是美术与科学以及其他领域的交融,促进美术领域不断地深化与扩展,美术内涵的深化与外延的扩展也带来了美术教育内容的深化与扩展。评价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看它的丰富的教育作用及灵活的教育形式是否为学生们所接受。当同学们最终看到出版的《创新班刊》时惊喜交加,都争相告知家长和亲朋好友,同学们体验着成功的快乐。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课改对教师本身也提出了新挑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长期从事课堂教育的老师是一个新课程。但综合课并非包罗万象,而是在它所解决主题知识的前提下顾及它的相关性,也需顾及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理解水平范围,顾及是否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美术综合实践活动”涉及范围广,因此教师需不断充实提高知识,才能引导学生从美术活动中进入综合领域,学生的能力才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腾守尧.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中班美术教学设计篇(7)

在中学视觉传达标志图形设计课上,教师应该找到一个能让学生引起共鸣的切入点,那就是能使学生感受到相关图形设计的精神内涵,使标志图形的设计不再显得空泛,有了精神与内涵就易转化为图形。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会对标志图形设计的过程、理念、方法有一定的理解,同时还树立正确的设计观。我们经过多年教学,把遵义的“红色美术文化”资源与学生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班徽设计教学尝试,现介绍如下。

一、“红色美术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可作为学生班徽设计的精神内涵的定位点。

遵义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红色革命名城,有着丰富的红色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红色革命精神已经深深融入城市的土壤里,融入市民的血脉中,每一个遵义人都对生活在这座历史名城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这就是遵义的与众不同之处,我们可以把我是“红色遵义”的一员作为这次班徽设计的切入点。

这一设计定位要让学生懂得,设计不能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任何事物的形成都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设计人员作为一种文化意识的传播者,必须重视自身的文化根基。鲁迅先生说:“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的“红色革命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不屈奋斗史,中国的“红色革命精神”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历程中,培育出来的不畏艰难、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反抗侵略、乐观向上、追求民族独立的革命精神,如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作为红军长征的重要转折之城“遵义精神”正是“红军长征精神”的一部分。而这种精神不正是我们该继承与发扬的么?这已是遵义独特的精神内涵。

二、“红色美术文化”资源体系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形成图形化的视觉语言。

“红色美术文化”资源是一个庞大的资源体系,本身涵盖的领域很宽泛,其表现形式有:雕像、建筑、绘画、民间工艺等美术领域。遵义的“红色美术文化”资源体系可以让学生重新回到这一段历史中,欣赏大量的有关遵义的红色美术作品。他们看到了这样一幅幅画面:高高飘扬的红色旗帜;红军战士头顶上那闪闪发光的红星及遵义会议那决定历史的场面:枪炮声、军号声、冲锋的呐喊声……一幅幅让人振奋的画面,激起爱国主义情怀,最后凝聚在那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上。

标志图形设计是一种简单易懂的直观性视觉符号。它以显著、单纯、易识别的物象、文字、图形、色彩等视觉元素为直观语言表达特定的情感、意义和指令行动等。它往往是一种高度概括的视觉化的形象图形,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在人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标志设计要把一定的精神内涵转化成图形,而这图形要蕴含深刻的意义,如:在红色革命战争年代红军旗这一红色标志正是象征红色革命的特殊含义,旗帜中的五角星寓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而镰刀和锤子代表工农革命群众。整个旗帜寓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工农革命军队革命群众团结一心取得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中国工农红军八角帽上的红色五角星帽徽标志象征着无产阶级红色革命是光辉灿烂的,我们的军队,我们的人民将一颗红星跟党走。这些图形早已深入人心,成了一种符号化的语言。对于这种符号化的语言,学生可在班徽设计中加以借鉴和应用。我校七年级(5)班及七年级(6)班两位同学较好地将“红色遵义”的精神内涵有机融入了班徽的设计中,展现出了特有的遵义特色,见图1。

图一: 七年级(5)班和七(6)班两位同学的作品

三、将“红色遵义”与“青春校园”有机结合作为设计定位点。

“红色遵义”那不畏艰难、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乐观向上、反抗侵略、追求民族独立的革命精神,让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有了更多设计激情,有了更厚重的设计根基,在设计具体标志图形时具有更显著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初中学生正处在思维活跃、想象力异常丰富、接受新事物能力极强的阶段,正确引导学生将“红色遵义”的理念与班徽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将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抓住“红色遵义”这一设计定位点,其次展示朝气蓬勃、青春自信的七中学子形象。通过这一定位过程,学生把红色遵义精神与遵义市第七中学的青春校园文化及班集体的蓬勃向上的形象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青春乐观、努力拼搏、奋发向上的现代校园班级文化形象。以下分别为我校七年级(4)班及七(8)班几位同学的作品。

图2 我校七年级(4)班及七年级(8)班几位同学自己创作的作品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能将地方特色与班级特色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情”可依,有“形”可选,有“趣”可求,形成具体的设计方法及理念,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创新,展现才华,挖掘自身的潜力,真正达到标志图形设计的学习目的,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国家教育部.

[2]美术教材.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中班美术教学设计篇(8)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给予学生正能量,催人奋进,催人成长成才。美术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有着微妙的催化作用,艺术化的校园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意识、精神境界,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事倍功半的作用。

一、利用美术教育促进学生心智发展

德育和智育更多针对的是理性教育,美育则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发展学生的感性思维。个体审美是理性发展而来的更高级的表现,理性需个体内化的积累,而审美是感性的、直观的、形象的,因此美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使得心智更加和谐、完整地发展。同时,美育突出发展了人的个体主体性,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任何审美活动都需要个体有意识地主动地参与其中,而不是被迫。在审美过程中,可以任意地获得并展示自己的感受、想法。不像理性的墨守成规,个体可以充分保持自身的个性,“和而不同”的社会个体,才能给社会发展一直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另外,美术教育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的不良情绪及时得到宣泄,而且能培养学生在美术方面的特长。心理健康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条件,美育能充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谐发展。去年感恩节,本校就组织了一场“感恩的心”的美术活动,召集全校学生,亲手做张贺卡给父母或老师。这期间,很多学生的贺卡都很有新意,也很有心意。活动虽小,反响却很热烈。带着饱满的心情,学生卡片上别出心裁的绘画和文字效果,让众多家长不再感到哺育的疲累,让众多的老师得以欣慰,这就是最好的人文情怀的教育。美术活动中,学生的精神层次得到提升,体会到了亲情、师生情的珍贵,也提高了自身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二、利用美术教学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美术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利用好各自的优势,才会互惠互助。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是抽象的立体化的概念,是一种环境、是一种氛围,能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同样,美术教育无不促进着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的任意角落,都有美学,美学是无声的教科书。简单到随处可见的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复杂到校园气息、精神面貌,都蕴含了美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学校的每一面墙壁、每块绿地、每个角落都成为会“说话”的老师,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熏陶,真正发挥其审美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美术老师也应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利用美术教学,尽可能地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尽量以自己的审美观点和审美价值去辅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让学生有所收获。比如班徽设计,很简单的一个活动,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细胞。不仅学习了美术编辑和文字编辑的基本技巧,也加强了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和班级荣誉感,无形中就加强了班级文化建设。而班级文化建设,无疑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种形式。再如各种艺术设计比赛、美术作品展,美化校园、建设校园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观和情商,促进了学生的心智发展。

三、利用校园文化加强美术教学实践

校园文化活动蕴含了丰富的美术教学资源,巧妙地利用这些美术资源将校园文化融入课堂,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将所学的技能技巧运用到文化活动中,实现真正的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比如,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全校师生都十分重视。运动会来临之际,本校就会全校性地征集运动会Logo。对于被采用的标志,学校将会给该生颁发荣誉证书进行表彰,以此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运动会。对于参选设计标志的学生,学校会集中起来进行简单训练,比如展示以往校运动会Logo,讲解标志的内容和内涵,再让学生观察标志,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美术知识运用到Logo设计中,让学生学以致用,树立自身的主体意识,锻炼学生美术实践能力。一旦Logo被采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也会大大提高。当然,校园文化活动还有很多,比如元旦汇演、校服设计、海报设计等等。虽然不能代替美术课堂教学,却能以另一种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思考、动手、审美多方面的品质,提高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

总之,美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常常被忽略。其实,美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要在美育理论的基础上,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开展课外文化活动,发挥美术教育的作用。通过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增加校园艺术魅力,提高审美水平,挖掘学生的个性和潜能,让学生感受环境美、行为美、心灵美,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全面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中班美术教学设计篇(9)

马克西莫夫来中国时不过43岁左右,瘦瘦的,身材不高,工作非常卖力。虽然他在华的工作重点是油训班,但他同时还兼顾北京东总布胡同的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的业务进修,等于另有一个“校外油训班”。新中国成立初期,可供油画教学的图片资料比较匮乏,更看不到欧洲油画原作,马克西莫夫就常常通过示范让学员们了解油画的性能和表现技巧。他娴熟的色彩造型能力令学员赞叹不已。许多当事人对于马克西莫夫很会讲课这一点也记忆很深,画家艾中信、靳尚谊都提到。

1996年左右,靳尚谊院长、戴士和、张宝玮老师到洛杉矶找我,商量成立中央美术学院的设计专业的事情。我和他们讨论了三天,带他们参观了我任教的帕撒迪纳的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给他们拟出一个比较完整的设计学院课程设置表。我协助他们建成了设计学院,他们请我去美院讲课,我在美国学院放假的时候便去了北京。靳尚谊院长聘请我当了美院的客座教授,这样得以认识更多的人。之后,副院长杜健先生也曾经来美国参观,在我家住过,聊得多也成了好朋友。这样,和美院的交情就越来越深。我也由此认识了一批马克西莫夫专家班的学员。像是靳尚谊、钟涵、侯一民,通过他们的描述,马克西莫夫专家班的形象立体化起来了。

当年主持中央美术学院工作的是江丰,正好中苏蜜月期,苏联艺术的影响自然大起来了。除了派人出国留学之外,还请苏联专家来中国办了油画训练班,就是中央美术学院的马克西莫夫专家班。直到现在,还能够感觉到这个学习班对中国艺术的巨大影响。一个班就影响到一个国家的艺术,世界艺术史上也难有其他的例子。

马克西莫夫在华讲课的时候,正式的翻译是佟景韩先生,钟涵先生也做过一些。我在他家聊天的时候,他讲过一些当时的情况给我听。在马克西莫夫班之前,中国的美术学院中的油画教育还没有体系,延安来的一批画家画的更是“土油画”,马克西莫夫完全贯彻学院派体系,并且亲自示范,对学员要求也很严格,这样就培养出一批后来成为中国美术教育领导型的核心人物来了。毕业展览在王府井中央美院大礼堂举行,江丰、吴作人、马克西莫夫等人陪同参观,盛况空前。

中班美术教学设计篇(10)

一、对美术高考的现象调查与分析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光的硕士论文《美术考前班现象研究》中讲述了“考前班的出现,反映了我国基础美术教育和高等美术教育系统衔接出现了断裂,但是美术考前班并不能是我国教育体制中的空白,它只是对于现有的高中美术教育应试的补充。基础美术教育和高等美术教育之间的衔接将是我国美术教育体制变革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谢裕宣的《透视广东美术高考补习现状》介绍了改革开成二十多年来,随着广东高等美术教育的迅猛发展,遍布全省的美术高考补习班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成为中等美术教育的补充型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以专业补习、生活管理和高考资询为一条龙服务的美术高考补习新产业。作为广州美术教育中一种颇具规模的新形式,寻找他形成和发展的根源,客观全而的透视剖析它给社会和高等美术教育带来的积极意义和负而影响。南京艺术学院黄从威的硕士论文《美术高考现象的分析及建议》一文中指出影响美术高考培训的主要因素是国家考试制度,次因素是美术类专业的扩招产生的,从而说明了美术教育的生态遭到了巨大的破坏。“美术培训”成为功利性的产业而存在,影响着美术高考的正常进行并产生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尹玲的《美术高考现状调查与分析》中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所在的转塘镇为调查对象,对现阶段美术高考培训机构发展现状及学生学习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和总结,得出了“艺考热”有所降温,总体趋势向理性发展的结论。提出了美术培训的健康发展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加大相关政策法规的力度和培训机构的大力合作,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从理性出发,从兴趣出发而选择美术高考这条路。首都师范大学李泽云的硕士学位论文《校外美术教育市场化初探》提出校外美术教育市场化繁荣背后所隐藏的价值观、师资、教学质量、教育设备、教学管理、教育内容陈旧、部分办学机构不稳定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可行性建议:①政府对美术高考培训既要扶持又要监管;②家长参与教学管理;③教师提高教学质量;④创业者建立并巩固自己的核心教师队伍、强化社会责任感的同时创立自己的个性美术高考培训教育品牌等等。

二、美术高考制度与美术高考的关系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谢建华在《美术高考制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通过分析认为目前美术高考制度存在几个方面弊端:①对文化理论课程的轻视;②考试内容的固化和单一导致对中国传统艺术及世界艺术多元化的漠视;③对创造能力的湮没;④美术高考内容与学生所报专业的错位。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上述问题:①录取时,文化与专业要并重;②美术高考中,对中国传统及民间艺术的侧重;③考题应根据不同专业有不同变化,加大对艺术综合能力的考核;④对考题的审美标准应多元化,强调艺术创造力;⑤在阅卷中,实行初审、复审、终审三步骤,评审老师年龄老、中、青搭配;⑥美术人才的民间选拔与高考选拔相结合。河南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的李勃和吴杰的《对美术高考改革之路的建议》跟上文大同小异,都强调了文化和专业并重、传统与民间艺术的侧重、艺术综合能力考核等等。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光的硕士论文《美术考前班现象研究》从高校扩招、社会和需求压力、高校变革等方面阐述了美术高考制度是导致美术“高考热”的根源。

三、美术高考的利弊分析

湖北大学艺术学院的杨帆在《试析美术高考培训产业对大学生就业的积极作用》中对美术高考培训产业的发展现状、高校艺术类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从美术培训产业对美术类大学生就业具有积极作用。浙江工业大学的王东在《高考美术“速成班”的利弊分析》一文中分析了校外美术教育“火爆”的原因、高考美术“速成班”的利弊分析和如何避开其中弊端的解决方案。

四、美术高考相关的教学方法论的阐述和新解

首都师范大学的席卫权博士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国内普通中学艺术设计教育研究》中从新的视野和新的角度阐述并提出了被忽视的设计教育在普通中学美术教育中所体现的更全面的教育价值和综合课程优势。提出了:①归属学校美术教育的设计教育与一般美术教育是“和而不同”的观点;②对国内中学设计教育的发展历史进行的梳理,将国内中学阶段的设计教育沿革概括为五个阶段:追求实用的开端、理想化的成长阶段、渐趋边缘化的沉寂阶段、恢复成长的阶段和向现代设计教育转型的阶段;③根据对中学教育发展史的考察,通过借鉴国外经验、传统文化剖析和师资状况等方面的总结和归纳出现代学校设计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方向;④以综合创新、情感慰藉、设计伦理和持久兴趣等为代表的几个关键目标指向作出了较为详细的状况分析、规划策略、课程设计和教学建议等。并从课程建构和教学实施的可行性角度对全文作出了总结和展望。

五、总结

上一篇: 农作物种植常识 下一篇: 城乡建设科技创新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