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的理解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28 14:42:55

绿色建筑的理解

绿色建筑的理解篇(1)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建筑行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建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施工管理对建筑质量和进度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逐渐认识,绿色建筑施工更是成为建筑施工管理的新兴内容,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加强对绿色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的落实,保证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的稳定运行,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绿色施工管理的重要意义

绿色施工管理指的是,为最大程度地降低施工管理活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降低对资源及能源的消耗,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目的,而采用的高效有力的管理制度和下(错字)作制度的施工管理技术。由于绿色施工管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因此也成为了施工管理的创新及发展方向。由此可见,绿色施工的意义非比寻常。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自然资源面临严峻考验,生态与环境的问题,使得经济发展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与此同时,我们不难发现推行绿色技术是改善并控制当前国内环境污染可靠而有效的方法之一。唯有通过不断地创新改革,协调好施工中各方的关系,控制好绿色施工的管理过程,认真施行对生产工艺的改革,并逐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及产生,方能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发展。

二、绿色建筑施工管理要点

1、建筑能源的管理

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能源资源种类较多,例如,天然气和液化气等;电能主要是由机械设备的用电和照明用电组成;而机械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正常的运行,就需要使用汽油或者是柴油。因此要做好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能源管理工作,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选择较为优化的施工方式进行施工,并选择工作效率较高的机械设备投入建设,对耗能较大且工作效率低的机械设备淘汰掉不使用,以节省机械设备在正常运转过程中所需要消耗的能源量;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的电能,要保证电路的优化设计,以确保电能传输的正常进行,对供电设备进行定期的检修和养护工作,以保证供电设备的正常运行。建筑施工(删掉)工程建设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建筑能源需要安排专人负责管理,以保证建筑能源能够从整体上对其进行统筹规划。

2、水资源的管理

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水资源是必不可少的资源之一,要做好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最大限度降低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水资源浪费。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安装必要的节水型设备,并定期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供水管网检查,防止跑、滴、冒、漏等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出现;在建筑工程的施工前期,就需要在建筑施工现场建设几个污水处理池和雨水收集井,这些池子和井中的水在经过处理后,可以用于绿化灌溉以及混凝土的养护,这就可以大大降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水资源需求量。

3、建筑材料的管理

建筑材料的花费是建筑施工所需要的最主要花费,一般会占到资金成本投入的50%—60%,因此要做好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建筑材料的管理,将建筑材料的浪费控制在最小化,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在对建筑材料挑选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包装较为复杂的建筑材料的使用,甚至是在建筑施工现场设置专门的建筑材料的回收点,对建筑材料进行回收处理;对于进入建筑施工现场的建筑材料,进行分类储藏,防止出现由于外界因素而损伤建筑材料质量的现象出现,对建筑材料的成本严格控制,将建筑材料的成本控制在建筑初期的资金成本分配的范围内,严禁浪费现象的出现

三、提高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必须在看到有利的一面的同时也能正视它不利的一面。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之前的发展是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代价的。现在,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样的发展路子是不对的,所以,党和国家提出了要走可持续发展路线,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1、加强节能力度、对施工能源进行科学的管理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健全施工设备的管理机制,通过对施工顺利的合理安排来节省对电力和油的使用量,对于消耗能源较少且技术水平和机械化程度较高的机械设备进行优先使用,并适时地进行保养和维护,以便延长施工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施工设备的使用效率。尽量避免使用对环境污染和破坏较为严重的能源,加大对清洁能源的使用力度,充分研究和考察施工场地的地质条件和环境状况,并在不充分考虑施工场地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设计设施的间距以及朝向等,以便促使施工建筑能够得到及时的通风,日照和采光率大为增加,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另外,对于墙体、屋面等材料的选择,要考虑材料的隔热性能是否优良,并且要尽量减少对空调和暖气等的使用,合理布置灯具路线,提高机械的自动化水平。

2、节省施工用水成本

建筑施工通常需要大量的工业用水,凭借自然优势充分利用雨雪等资源可以极大地节省施工用水,降低施工成本。建立搜集雨雪等系统,提高阶梯循环利用水平。对于供水管的布置,应该合理选择管径,尽可能地使管路设计简单明了,以减少漏水为目的。对于雨水、污水应该进行沉淀处理,并充分利用地下水对车辆进行冲洗。另外,在施工现场对水表进行安装对于管理和控制施工的用水量也是十分必要的。

3、控制扬尘、减少噪音以及光污染

在建筑施工现场,扬尘和噪音等现象不可避免,特别是在天气较为干燥的大风的时候,扬尘现象更为严重。为了防止物料的丢失和散落,应该对运料车辆做好密封工作,并采取一定的洒水和使用清洁燃料的措施来达到降尘的目的。同时为了减轻噪音以及光污染对施工人员的影响,可以使用噪音较小的施工设备,并进行必要的噪音检测,加强隔音效果。另外,当进行电焊时要采取一定的手段进行遮挡,对夜间的照明灯进行灯罩设置,以便保证灯照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降低和减少光污染对人体的伤害,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安全隐患。

4、现场施工的能源管理

为达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目的,应采用成熟的工艺设备,并选择能源消耗比较少的设备。为保证能源消耗的不断降低,建筑施工应定期对设备进行保养和维修,确保设备正常运转。同时积极引进先进设备,尽可能用现代化施工工艺来取代传统的施工工艺和现代能耗较大的设备。

结束语

关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不仅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并利用环境因素,而且必须确保在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低,适应自然条件,保护自然环境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创建适用与健康的环境,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减轻环境负荷,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念,。理性的设计思维方式和科学程序的把握,是提高绿色建筑环境效益、社会效和经济效益的基本保证。只有不断加强对建筑施工的管理,并进行创新,提高建筑施工的环保和绿化意识,才能加快施工进度,降低和节省施工成本,提高施工的质量,促进建筑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绿色建筑的理解篇(2)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8-0046-02

0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们的出行范围也随之不断扩大,机动车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在方面人们出行,拉近彼此间距离的同时,也使得高速公路的交通流量大大增加,给高速公路的建设和使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作为高速公路的基础性设施,服务区承载着多样化的功能,是体现公路交通文化的窗口,不仅需要满足使用需求,还必须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1 高速公路服务区概述

所谓的高速公路服务区,是指设置在高速公路周边,为过往车辆和驾驶人员等提供相应服务的基础性设施,主要包含停车、加油、休息、餐饮等多个功能,可以满足使用者的基本需求,确保高速公路行车的安全和舒适。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其一,为司机、乘客等提供服务的建筑,如餐厅、休息区、卫生间等;其二,为车辆提供服务的建筑,如维修站、加油站、停车场等;其三,为设备提供放置位置的建筑,如锅炉房、配电房等。各自的功能不同,在设计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2绿色建筑理念

2.1定义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建筑。绿色建筑并非指一般意义上的建筑绿化,而是一种建筑形式,指建筑可以在不影响自然环境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自身的使用价值。

2.2产生原因

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于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世界各国都开始采取相应的对策,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缓解能源危机。建筑行业作为占据社会总能耗接近30%的行业,对于节能减排有着十分巨大的意义。对建筑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减少建筑对于能源的消耗和对于环境的破坏,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成为建筑设计人员重点研究的课题,绿色建筑理念也因此而生。

2.3作用

1)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建筑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为了最大限度的追求利益,部分建筑企业开始无视环境进行房地产的开发和建设,只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社会利益,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绿色建筑的设计和建造,对于建筑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客观上对建筑企业进行了筛选,净化了建筑行业的市场,同时,绿色建筑提出的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发展理念,也使得建筑行业在施工中更加关注环境问题,从而保护了生态环境,减少建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2)有效节约能源资源

对于我国当前的形势而言,建筑能耗几乎占据社会生产总能耗的40%,属于我国的能源消耗大户,而由于我国能源资源的缺乏,建筑的节能问题就成为社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绿色建筑通过对先进施工技术和新型节能环保材料的使用,降低了建筑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极大地节约了能源资源,既满足了建筑正常运行的需求,又减少了能源消耗,为建筑行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实现可持续发展

绿色建筑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将建筑对于环境的影响降到了最低,同时,可以有效缓解我国的能源紧缺问题,为后代的发展节约土地资源和能源,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 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的绿色设计

以某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建筑设计为例,对绿色建筑理念下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设计进行分析。

3.1工程概况

该服务区位于城际高速公路的中间位置,气候冬冷夏热,温度变化较大。服务区规模相对较大,设有餐厅、超市、休息厅、卫生间、客房等对外服务建筑,同时还有办公楼、职工宿舍等对内服务建筑,周边配设有维修站、加油站、锅炉房等附属建筑,在功能方面相对比较齐全。但是,经过实际的调研分析,该服务区在多个方面都存在能源消耗巨大的问题,而且在建筑的整体布局规划方面缺乏系统全面地考虑,不仅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而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需要进行重新设计。

3.2建筑设计

运用绿色建筑理念,对服务区的建筑进行重新设计,需要坚持几个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建筑的舒适性;

2)对空间进行合理布局,使得建筑的功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3)引入适当的建筑技术,提高建筑的生态型;

4)避免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为人们提供健康的空间;

5)兼顾经济效益,确保建筑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在对该服务区的建筑进行重新设计时,要尽量利用现场的地形地质条件,对太阳能、风能进行合理利用,以实现节能降耗的效果。为了保证资金的快速回收,要采用适当的技术,缩短资金的回报周期;为了保证建筑功能的实现,要在结构布局上充分体现出服务区快捷、方便、合理的要求;为了体现当地的交通形象,要在建筑造型的设计上充分体现出本地区的文化因素。

(1)整体布局设计

①场地布局:对服务区建筑进行重新设计后,将建筑与停车场分开,便于车辆的进出,减少车辆对于建筑的影响,同时,将室外活动场所放置在建筑的周边,使得乘客可以从建筑直接到达活动场所,更加方便。

②建筑定位:合理的建筑定位可以使得建筑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区域内的气候环境产生有利的影响。对建筑进行重新设计后,将住宿楼和综合楼的位置进行了重新布局,将职工宿舍独立出来,与客房分离,使得功能分区更加明确;通过住宿楼与综合楼的布置,形成了一个半包围式的院落,为乘客提供活动的空间。

③建筑朝向:改进后,将主要建筑的朝向改为南北向,同时采用行列式布局的形式,对阳光进行充分利用,保持建筑的自然光照和通风,减少照明等的能源消耗。同时,减弱了冬季风对于建筑的影响,便于建筑在冬季的保暖。

(2)绿色设计理念的应用

①围护结构

首先,采用新型的节能保温材料对外墙进行设计和建造,提高墙体的热阻,减少在冬季取暖和夏季降温方面的能源消耗;其次,门窗采用中空玻璃,框架为塑钢材料,并使用保温砂浆、泡沫塑料等对缝隙进行填充,进一步提高建筑的保温性能;然后,在建筑的顶部,采用60mm厚的挤塑聚苯板,以提高屋顶对于阳光和寒冷的抵挡能力,减少气候对于建筑的影响。

②绿色能源的利用

首先,加强对于太阳能的利用。该服务站的日照条件相对较好,年日照百分率在60%~70%之间,太阳能丰富,可以通过在屋顶设置太阳能热热水器的形式,对太阳能进行利用,减少锅炉的能耗,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也可以设置太阳能路灯,减少照明设备的耗电量。

其次,加强对于水资源的利用。一方面,可以建设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对雨水、生活废水等进行收集、储存和循环利用,经过沉淀、净化和消毒处理后,可以用于洗车、景观水池用水、冲洗地板、浇灌植物等,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可以设置相应的节水措施,如对卫生间的水流大小进行调节、对洗车用水进行限制等,从小处入手,节约水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3.3节能效果

经过重新设计后,服务区建筑在功能布局、节约能源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与原有方案相比,建筑的总能耗可以节约50%以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4结论

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交通运输行业得到了飞速发展,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建筑设计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对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进行绿色设计,实现建筑的节能减排,是时展的要求,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杨本昭,张芮.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设计第略研究[J].华中建筑,2008(1):103-104.

[2]黄艳,孙薇,凌宇,唐成.低碳型高速公路服务区帕环壤设计[J].科技信息,2013(12):18.

[3]任有才.高速公路服务区综合楼的设计[J].中华建设,2008(15):45-46.

[4]马建兴.略谈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建筑节能[J].山西交通科技,2008(21):124-125.

绿色建筑的理解篇(3)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建筑业是目前较为特殊的一种产业模式,一方面为人们带来了居住平台与便利的同时,另一方面又会造成大量的自然资源消耗与大量的环境污染物质据不完全统计,建筑业消耗了40%的自然资源,40%的能源,而因施工而制造的建筑垃圾也占据了人类产生各种垃圾总量的40%绿色建筑的发展离不开施工当地的气候、形态模式、地理环境、使用方式、建筑材料、管理制度、建造过程等一系列客观原因的影响,还要考虑到建筑内部进行健康、舒适的设置,与此同时,对投资方、建筑用户、建筑内设备与设施的设计、安装、以及运行与维护人员之间的利害关系也要妥善协调本文通过对绿色建筑进行分析,形成可持续的设计理念、健康无污染的环境维护、用户与投资方受益的关系等良好的互动效果,最终建立建筑整体绿色优化的发展模式。

一、绿色环保施工概况

绿色环保施工庄要是在工程施工实践时,利用良好的规划、合理采购材料确保建筑质量安全稳定的基础上,尽量节省资源碱少环境破坏。绿色环保施工要求施工全部环节贯彻好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两方面工作。就目前建筑工程施工现状来看,绿色环保施工理念可以有效推动建筑行业彻底转变原有的粗放式发展模式确保建筑对各项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环境影响。绿色环保施工理念,满足国家法律法规要求,能够将社会、经济与环境三方面效益统一捉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建筑理念出现的必然性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能源需求缺口越来越大各种自然资源消耗越来越多,资源和能源不断出现危机环境污染呈现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根据我国的能源矿产储量和开采特点月前我国还是以煤为主要燃料,油气资源不足城市能源结构不合理,天然气等优质能源和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利用率还很低,据统计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至倍消耗的水泥和钢材占全世界的,建筑业总能耗占全中国的对社会发展造成了沉重的能源负担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同时建设中还存在土地资源利用率低、水污染严重、建筑耗材高等问题。据统计月前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建筑面积近亿平方米,其中以上为高耗能建筑。中国要在未来巧年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以上将面临巨大的资源约束瓶颈和环境恶化压力。建筑是供给人类生产、生活和活动的人造空间是建筑企业按一定要求、一定规律,将各种材料进行化合和组合所形成的以一定形态存在的各种特殊功能空间。面对着资源匿乏的压力和环境的持续恶化的挑战,为了实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未来建筑业的发展中树立“绿色建筑”的理念革新绿色施工的过程就成了战略性的、必须要选择的措施和方法。

三、绿色建筑理念的意义

绿色建筑理念的施工,其基础为建筑整体的施工质量,通过先进的施工理念与工程技术手段对传统工程当中不合理的现象进行改变与优化,比如传统施工当中对于建筑材料大量的浪费,以及施工时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等对于绿色建筑来说,一般情况下对于施工的要求都包含了各种资源的节约、对于建筑工地附近的生态环境加以保护、施工过程当中注重水资源的再利用、减少电力等能耗的浪费、对于不合理利用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使用、建筑材料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减少使用,最重要的就是对环境进行充分保护,这也就是绿色建筑理念当中的“四节一保”因此,可以说绿色建筑的核心意义就是节省资源与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避免造成污染以施工的管理减少对建筑材料的消耗,进而降低建筑施工消耗的成本;以对水的节约使用与再利用对水资源进行保护;以减少建筑时造成的能耗对能源进行节约;以减少建筑施工时对土地的占用进行土资源的保护在满足工程质量与客户满意程度的前提下,对各项资源进行节约、保护以及再利用,并对工程的施工工艺进行改革。

四、绿色环保施工理念在建筑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一)门窗绿色节能施工技术

在房屋建筑中,门窗是重要的环节。门窗的特点是有较差的保温性能和较好的光投射性,如果多研究门窗的节能效果,就会使建筑整体的节能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升。具体可做好以下几个方面:所选择的建筑材料要经济实惠,并且有较强的实用性。如低辐射镀膜玻璃和节能环保玻璃,可使门窗的反射率有效降低。从目前分析,在建筑行业中,这种节能环保玻璃的应用非常普遍,但还是有一些的问题和不足存在。因为并没有健全相关的行业监督机制,导致很多进入市场的产品并没有达标。以至于节能环保的目标在实际的应用中,并不能真正的实现;其次,要将门窗的比例控制好。若有较大的比例,就会使建筑整体欠缺保温性能。

(二)建筑物光照节能施工技术

在节能中建筑物的顶面的作用非常大。因为受到很多自然因素的影响,如霜冻、冰雪堆积、光照和雨淋等,这样会受到很大的辐射面积。若在施工中加热控制不强,则住户在顶层,一旦到了冬天,就会感到很冷。而到了夏天,就会闷热。因此,为了改变这个状况,可采用绿色节能施工技术。首先,可在建筑物顶面的施工中,采用新材料,若在顶面采用新型高效的保温材料,或者是有较低导热率的建筑材料,会隔离顶面的下部分和外界;其次,应用顶面种植技术。在防水要求及建筑物能承受的范围内,可充分利用顶面种植技术,在建筑物顶面种植一些绿色的果蔬,这样既能发挥绿化的效果,又可在夏天抵御暴晒;最后,随着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可将太阳能铺设在建筑物顶层,并在采暖或者是制冷系统中应用采集到的太阳能。这样不仅可以使冬冷夏热的情况得到缓解,还可将新的能源提供给建筑物,这些都体现了绿色施工技术。

(三)节能施工

在施工工艺与设备方面,通过对能源的使用结构进行合理改善,能够将施工当中的能耗进行有效控制,并且按照施工当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地组织施工流程、开展新型节能技术及工艺,达到节能施工的最终目标在具体的施工过程当中,在设备方面应当优先选择国家与行业中推荐使用的高效节能环保的设备与机具,采用节电型的机械设备进行机电安装,利用这些措施来节省电力能源另外,机械与设备的燃料可选用节能型的油料添加剂,并加强回收利用的意识,节省油耗量在建筑采用的节能材料方面,隔墙可选择舒布洛克轻质混凝土进行砌块工作,这种材料最大的特点就是重量较轻、吸水率以及收缩率较低,强度、保温以及隔热等方面的性能极为出色外墙保温材料可选用水泥面层聚苯板,不仅保温性能强,而且防火性较好,安装与拆卸也相对方便工程当中其他工艺可选择干粉砂浆与商品混凝土,在混凝土施工中可以采用粉煤灰以及外加剂的双掺技术以及泵送施工的新型工艺,达到节能施工的最终效果。

(四)资源节约化管理

一方面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应当注意减少能源资源的损耗尽可能使用高效率、低能耗的机械设施,并提高电、油、气等能源的使用率应优化施工设备的能源消耗结构,积极主动采用具备良好可再生性的能源,并针对建筑施工能耗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应当结合施工地所在区域,调整施工技术与工艺,尽可能多采用新型材料并在材料的运输及应用时减少消耗。另一方面应当有效提升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针对施工所消耗的能源制定严格指标确保资源有效利用率全面提高通过配合采用监控措施强化对能源消耗的管理。

(五)施工噪声污染控制

绿色建筑的理解篇(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01-02

1. 绿色建筑发展与人才培养概况

1.1 我国绿色建筑人才培养的迫切性

绿色建筑作为建筑界应对环境问题的回应,已经成为世界建筑研究与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并在发达国家被不断实践与推广。在国内,绿色建筑的概念开始为人们所熟悉,绿色建筑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也已经成为业界的热点。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要求把绿色建筑产业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重点,建设工程在建项目和新建项目到2015年必须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这就大量增加了社会特别是建筑行业对绿色建筑专业人员的需求,给加快绿色建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1.2 绿色建筑思潮对高校建筑学专业发展的影响

建筑学是研究建筑物及其周围环境的学科。它旨在总结人类建筑活动的经验,以指导建筑设计创作,构造某种体系环境。高校建筑学专业是培养具备建筑设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摇篮,在推动绿色建筑人才的培养这一需求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与任务。要使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不但了解与熟悉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更能够掌握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与一般性方法,在日后的实际工作中能够贯彻绿色建筑的指导方针,身体力行地实践绿色建筑设计,这就要求高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学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革,将绿色建筑设计理论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本文旨在站在高校建筑学专业教育的角度对此展开的探讨与分析。

2.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学调整与应对策略分析

绿色建筑概念贯穿于建筑物的全寿命周期,其涉及的学科较传统建筑学更加广泛。其研究内容及相关学科包括:绿色建筑文化与历史、绿色建筑基础理论、绿色建筑技术基本知识、绿色建筑分析、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评价、绿色建筑运营与管理。只有通过对建筑学专业教学大纲的改革与修订,才能将绿色建筑的知识体系融入到建筑学专业长达五年的教学过程之中。本文旨在从专业理论课课程结构调整方面着手进行策略推导。

高校建筑学专业现行的专业理论课体系中,和绿色建筑设计密切相关的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建筑概论》、《建筑设计原理》、《城乡规划概论》、《城市设计》、《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结构选型》、《建筑设备》、《建筑心理学》、《建筑法规》、《建筑师职业基础》等。

《建筑概论》开设于一年级第一学期,是建筑学专业学生开启建筑学习之路上的第一道门。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初入大学,对建筑既陌生又好奇,同时也不乏希望和遐想。相当多的建筑学专业学生会在大学里受到思维方式上强烈的冲击,他们将要身处一个完全截然不同的新世界,经历两次重要的转化:首先是由传统教育的逻辑推理思维方式向以视觉思考为核心的领域转化;紧接着,又要从纯视觉思考(构成、造型训练)转向对功能、技术、经济等要素的综合权衡(含有功能要求的设计)。【图1】传统教学大纲要求学生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全面而概括地了解建筑的相关基本知识,掌握建筑识图的基本方法,熟悉民用及工业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筑物的基本组成及构造原理等内容。此课程中,应增设绿色建筑概论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与方法、发展与趋势,为之后其他课程的开设奠定基础。

《建筑设计原理》、《城乡规划概论》、《城市设计》等课程为开设于二年级至四年级期间的理论基础类专业理论课,其课程环节主要由课堂讲授、理论分析、案例解析等形式为主构成,其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设计的基本原理与一般规律,并在实践与设计过程中起到指导性作用。在《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中,应开设绿色建筑设计原理的专题,从建筑外部环境、建筑室内环境、建筑能耗几个方面详细地剖析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并通过实例的展示与剖析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在《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设计》课程中亦应介入绿色设计的理念与思路,从选址的基本原则、自然环境因素、节约用地方针、乡土文化等方面,帮助学生建立起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设计理念。

《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结构选型》、《建筑设备》等课程为开设于二年级至四年级期间的技术类专业理论课,其课程环节主要由课堂讲授、理论推导、实验数据演算与分析等形式为主构成,其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与建筑设计紧密相关的工程技术基本知识。而这些技术知识恰恰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有效地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的物质载体与手段。如《建筑物理》的三大主干课程建筑声学、建筑光学、建筑热工学,均与绿色建筑设计中室内环境品质及控制技术、建筑节能设计及技术等内容密切联系。再如《建筑设备》课程中,给排水部分应融入建筑节水技术、雨水的收集与利用等知识;暖通部分应融入室内新风系统、自然通风技术、高性能空调设备的运动、能量回收等绿色建筑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电气部分应考虑适时适度照明、高效节能灯具、待机能耗控制等绿色环保理念。《建筑材料》课程应增设绿色建材篇章,系统介绍绿色建材的概念、绿色建材的选择与运用、建筑节材技术与方法等课程内容。而在《建筑构造》课程中,通过对最新材料、最新技术构造节点大样的剖析与讲解,可以帮助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进一步掌握绿色建筑设计的具体手段和操作方法。

《建筑心理学》、《建筑法规》、《建筑师职业基础》等课程为开始在五年级毕业班的专业理论课。作为建筑学专业毕业班的学生,他们即将告别五年的大学学习生涯,走向建筑师的职业岗位,担负起建筑设计从方案构思到施工图绘制再到各专业配合,以及与甲方、施工方各方面配合等一系列具体工作之中。在这些课程中,应通过增加建筑环境心理学、绿色建筑相关法规、绿色建筑运营与维护等知识点的章节,帮助学生完善绿色建筑知识体系的构建,并在他们今后的实践与工作中积蓄发挥作用。

除了对传统课程大纲的修订与调整之外,还可以增设《绿色建筑概论》、《生态与可持续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方法与理论》、《绿色建筑设计》等专业选修课程,供有兴趣有余力的学生学习。【图2】

绿色建筑设计教学的建立与发展以及绿色人才的培养,是在高校建筑学专业本科建筑设计课程原有教学框架的基础之上,应时代需求而开展的教案研究与教学方法的探索,具有体系化、进阶式和强调实践性的特点。这样的教学改革引发了建筑学专业指导教师对绿色建筑教学与科研的深层次思考,也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绿色建筑设计教学将由原来个体自发的实验转向系统化、整体性的推进。更为重要的是,它激发了一个传统深厚的学科面对当下全球关切的发展活力,孕育着我国高校建筑教育发展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绿色建筑的理解篇(5)

二、我国绿色建筑人才发展的现状分析

目前无论是从事技术研发的高科技人才,还是建筑行业一线工作的技能人才都存在着较大缺口,与绿色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存在巨大差距。近年来,政府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这就标志着我国绿色建筑产业已开始进入快车道,对绿色建筑人才的需求将更大。绿色建筑涉及的领域广阔,不仅涉及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而且还涉及政策、规划、设计、能源、水处理、施工、监理、结构、材料、暖通、设备、运营管理等多领域、多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运用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进行多学科的综合和融汇。目前本领域内虽然拥有了较强的专业队伍,从业人员具有专精的建筑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以及丰富的工作经验,但可能因为观念、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对新能源的发展、绿色建筑的发展了解甚少,缺乏良好的建筑节能工程观、系统的绿色建筑工程科学知识和工程实践方法。例如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往往因为缺乏具备“绿色”意识的建筑管理人才,没有相应的操作经验和节能的施工工艺,导致施工质量不能达到绿色节能的效果;还有在绿色建筑的评估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绿色检测人才,没有科学的检测方法,加之对检测装备使用的不够熟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绿色建筑技术的推广和示范;再者,对于已经建设好的绿色建筑,由于缺乏具备相关知识、技能的运营、管理与维护的人才,使得一些已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建筑不能真正实现绿色和节能,不能满足绿色建筑运营标识的要求。现有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专业技术、综合素质、经验积累等还无法满足建筑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已成为绿色建筑发展的重大障碍。

三、建筑类高职院校培养绿色建筑人才的使命和优势

加强绿色建筑人才的培养、提升绿色建筑人才的职业素质、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已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目前,从事绿色建筑的人员多由传统建筑从业人员转型而来,对绿色建筑相关知识的学习主要通过参加一些行业协会组织的关于绿色建筑内容的短期培训、项目实践和自学的方式展开,由于培训时间短,往往只能针对已经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进行强化和突击学习,造成绿色建筑知识的学习缺乏前瞻性,知识体系不够完整,甚至出现了部分拥有绿色建筑标识资格的评审专家对绿色建筑一些理念的认识也不尽相同的现象。部分绿色建筑的从业人员对绿色建筑的认识还停留在只是节能建筑或只需要墙体保温隔热的层面。因此,依靠学校、社会和企业的力量加速绿色人才的培养来应对绿色建筑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通过设置相关专业和开设相应课程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培训,是缓解绿色建筑人才不足、优化绿色建筑人才队伍的重要选择。随着绿色建筑工程的建设规模持续扩大,新建建筑绿色化和已有建筑节能改造与更新换代的任务更趋繁重,需要大批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方面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建筑类高职院校,培养具有绿色建筑理念和绿色建筑技术的行业人才,对优化生态环境,促进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的再生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最终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氛围均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四、建筑类高职院校培养绿色建筑人才的做法和思考

1.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绿色人才

在顺应时展趋势的要求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应以适应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的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管理整个过程各个岗位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涉及规划、建筑、结构、材料、设备、能源、环境、自动控制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要求培养的人才拥有绿色建筑技术的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具备绿色建筑工程决策、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和工程管理各方面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在工程建设全过程中与建筑规划设计、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人员进行沟通和协调,共同解决工程实施过程中发生关联的技术问题。

2.紧贴行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

建筑类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该紧贴建筑行业发展的需求,根据建筑行业职业岗位结构的变化,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发新专业,改造老专业,进行专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如开设建筑节能专业,关注建筑节能的全过程和全方位,在原有各专业的基础上,在建筑工程活动的时间轴上与原有专业错开,克服原来各个专业的局部性和缺失;开设建筑材料专业,结合节材、节能、环保和太阳能光伏及建筑装修一体化等方面的知识,在原有施工类专业的基础上,讲授材料的各种性能,通过考虑材料的选用,节约建筑工程施工、建设和营运成本,实现节能环保,提升建筑行业的技术含量;开设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讲授降低供热、通风和空调系统的能耗、对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进行改进的相关知识;开设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专业,在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上,讲授相应的经济管理系统方法与工具,培养具有技术和管理综合知识的人才。

3.更新课程体系,增添绿色元素

建筑类专业的课程设置要与我国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相适应,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及时将规划、设计的绿色建筑理念和施工中的新工艺、新材料及施工技术管理的理念和方法纳入课程之中。平时注重对现有绿色建筑行业、企业和建筑类高职院校的调研,分析如建筑规划、建筑设计、施工、工程监理、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和安装、楼宇智能化、物业管理等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找出与绿色建筑企业对人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存在的差距,挖掘和塑造“绿色”元素。在建筑发展的全生命周期的理论指导下,以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节能为目标,课程内容一方面需要注重不同阶段建筑系统空间、不同功能子系统之间的知识集成;另一方面需要考虑建筑围护结构体系以及外部环境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如在确保室内物理环境的同时,如何依靠建筑设备系统提高建筑能源的利用效率;如何依靠各种自然条件和可再生能源,尽可能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如何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进行相关设备、系统的运行维护;等等。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可开设“绿色建筑概论“”绿色设计理念与技术”“建筑能耗模拟与评价“”绿色施工技术“”低能耗围护结构“”绿色建材“”绿色水系景观“”新能源技术“”中水回用“”建筑设备系统安装和调试“”绿色建筑运营和管理”等课程来传授这方面的知识。

4.注重师资培养,传播绿色理念

由于绿色建筑本身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因此要求专业教师要树立绿色建筑的理念,具备系统科学的思维、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目前,各高职院校还没有专门从事绿色建筑教学的师资队伍,教师需要进行持续充电和及时转型,除了到高校进行学历提升和专业深造外,可以到绿色建筑设计科学院、绿色建筑材料与设备的生产厂家、绿色建筑咨询服务公司和政府机构节能科研中心或建筑绿色建筑行业协会等机构进修学习和挂职锻炼。除此之外,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这一平台,聘请行业协会的专家、建筑企业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到校开设绿色建筑的专题讲座和课程,让教师及时掌握建筑行业的发展动态以及技术前沿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应用案例教学法,选择绿色建筑的典型案例,将理论知识点融合到具体案例中去分析,培养学生工程应用的能力和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应用信息化教学的手段,进行绿色建筑的环境分析和模拟,对绿色建筑的节能效果进行虚拟仿真,把抽象、复杂的原理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重视绿色实践技能的培养,通过校内绿色建筑产品演示实验室的建设,展示节能建筑材料与产品、绿色建筑节点构造模型;通过设置各种绿色建筑节能节点的样板间来建设绿色建筑施工技术实训室,让学生了解节能、节点的做法,外墙外保温节点的做法,屋面节点的做法等;通过建筑节能检测实训室,让学生进行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检测、建筑幕墙和门窗保温性能检测及建筑物的气密性测试,加深对一些技术参数的了解;也可多渠道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安排学生到绿色建筑示范工程现场和工地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跟踪绿色建筑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从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上得到全面提升。

5.建设绿色校园,营造绿色环境

在校园规划、建设、管理、运行的过程中将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而对建筑类高职院校来说,无论是单体的绿色建筑还是区域的低碳节能的环境组成的绿色校园本身就是活教材。无论新校区的建设和老校区的改造,都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尽可能采用多种建筑、道路结构形式,运用多种建筑、装饰、路面的新型和节能环保材料;在建设和改造的过程中尽量将各类建筑的施工和装饰节点、围护结构、设备和管道外露,供学生观察学习;在一些绿色建筑技术的运用过程中充分考虑其教学功能的要求,如在地源热泵区域能源站建设中将运行机房通过玻璃隔断供教学参观,在一些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建筑部位留有观察和检测的位置;在建筑中合理设置绿色标识系统,形成有主线、有组织、有体系的标示与引导,并将绿色建筑技术与节能性能参数置于大楼醒目处,也可制作一些宣传短片,通过精彩的解说与图示,全方位展示相关的技术亮点,并据此设计校园慢行线路来进行绿色建筑技术展示体验;结合信息平台或能耗管理平台集中展示绿色校园规划、绿色示范建筑、绿色建筑技术、环境监测、资源消耗监测等系统,通过触摸式屏幕,让学生以3D立体的视角来观察建筑仿真模型,深入了解感兴趣的绿色技术,从而让学生在绿色校园环境下,接受绿色建筑技术营造的环境熏陶,自觉主动地学习绿色建筑的知识和技能,并成为绿色建筑的传播者、设计者、建造者和管理者。

6.构建绿色文化,践行绿色生活

通过深入研究行业文化、地方文化、校园文化、专业文化的内容,积极构建以绿色文化为主线的校园文化体系。建设绿色建筑体验系统、绿色人文展示系统、校园低碳慢行系统和绿色生活养成系统,精心打造绿色建筑体验馆等特色文化场馆,配置碳排放检测设施等,通过绿色建筑引领人感受绿色技术,通过绿色校园培育人传播绿色理念,通过绿色文化熏陶人践行绿色生活。

绿色建筑的理解篇(6)

绿色建筑,是指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在建筑的运行过程中,节约资源(包括: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为人们提供健康、高效的使用空间。目前,我国政府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提出绿色建筑的发展理念,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其实,绿色建筑并不是一定要采用高新技术,它可以利用常见的健康材料向人们提供一个清洁而舒适的室内环境,达到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然而当前我国正处于绿色建筑发展初期,在绿色建筑的设计与规划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分析与探讨。

1 当前我国的绿色建筑设计现状

目前,绿色建筑在我国发展得比较缓慢,而且绿色建筑设计城乡差别大,各学科研究的重点多是发达城市,缺乏对农村居住环境的系统研究。大部分学者在研究时都从本专业出发,缺乏对绿色建筑的系统研究。加上我国在绿色建筑设计方面发展起步较晚,对绿色建筑还缺乏真正的认识和了解,片面认为绿色建筑需要大幅度增加投资,是高科技、高成本建筑,我国现阶段难以推广应用等等。我国缺乏绿色建筑的实例,设计师在实践时,没有可供参考的例子。设计师在工作中缺少通盘考虑,很多项目是在建筑完成后才考虑绿化、围护结构节能和新材料的应用。如果仅考虑围护结构节能、提高建筑周围的绿化率,并不能提升建筑的整体性能。

另外,当前我国缺乏健全的绿色建筑设计激励政策,而绿色建筑设计较易增加企业成本。对于企业来说,虽然绿色建筑更加节能与环保,从长远来说更加经济,但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建造本身可能会增加一定的成本;加上企业在法律不强制、政策不优惠、受众没要求的客观环境下,绿色建筑所带来的初期投资增加,多数没有自觉开发绿色建筑的动力。对于消费者来说,由于绿色建筑的建造成本通常高于普通建筑,这部分附加成本往往会转化成用户的负担。加上部分地方尚未将发展绿色建筑放到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缺乏紧迫感,缺乏主动性,相关工作难以开展。

2 绿色建筑设计与规划原则

绿色建筑不同于一般建筑的绿色特性,它的目标是使建筑得到充分利用和适应气候条件。因此,建设者在工作中应当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环境资源,以规划、设计、环境配置的建筑手法来改善和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使建筑有效地成为环境的过滤器和调节器,创造出健康舒适的室内外环境,因此,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与规划时,应遵循以下两方面原则:

2.1 生态化设计原则

生态化设计原则主要是通过在设计过程中,充分采用自然采光及自然通风等自然元素、条件,促使居住环境冬暖夏凉,为住户及居民提供充足的阳光照射,有利于住户的身体健康的建筑环境;通过充分利用自然元素,采用更多的环保、生态建筑材料,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大量采用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建筑原材料进行设计,尽量避免能源的过度浪费,以便降低能源的消耗,可以对保护地球环境起一定的作用。此外,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可以通过向下设计发展,即设计地下购物商城、地下停车场等,减轻地面压力。

2.2 能源循环利用原则

当前,太阳能这一绿色能源被广泛运用到绿色建筑中,它旨在“以人为本”的宗旨下,把自然条件与人工手段相结合,为人们创造出一个健康舒适的生存环境。绿色建筑设计,应把建筑物和太阳能设施综合考虑,以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既节约建筑成本,又保持了建筑物整体的美观性。同时,设计师也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做好太阳能的防风、防雷、防雪等各种安全防护工作。

3 绿色建筑设计与规划分析

3.1 正确理解建筑设计与规划的理念

目前绿色建筑设计规划存在的问题,从控制性规划直接到建筑设计,主要是缺少综合的考虑,因此,应该增加中间详规层次的研究,对一些生态城市规划作研究,给规划人员提供规范、导则。

首先,从设计目标上看,绿色建筑在满足功能和空间需求的前提下,还应该强调集约资源、减少污染。设计师在工作中应该遵循绿色建筑的基本原则,即尊重自然,增加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协调统一,使人们的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发展协调统一起来。因地制宜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和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正确处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及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必须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减轻环境负荷,营造舒适与健康的环境。避免使用易破坏环境、产生废物的建筑材料;完善建筑空间的灵活性,坚持越小越好,将建设运行的资源和不利因素降到最少;减少建筑过程中对环境的损害,为所有人提供舒适的空间环境。此外,发展绿色建筑,应注重地域性,尊重民族习俗,依据当地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状况、气候特点等因素,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绿色建筑。尊重当地的历史,加强对已建成环境和历史文脉的保护和再利用,尽量在建筑中融入当地独特的人文风情。

3.2 优化绿色建筑节能技术

根据我国建设部门的标准,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分三个级别。一星级包括绿色照明、公共建筑能耗监测与评比、建筑太阳能一体化应用、屋顶与立体绿化;二星级包括延长建筑寿命、全面推行住宅配件化,高级别绿色建筑普及;三星级包括被动式建筑、超低能耗建筑、分布式能源小区。不同国家的环境、气候条件都有所不同,因此,中国的绿色建筑要走本土路线,不应对国外技术生搬硬套。绿色建筑的最终目标不在于细节的最优而是整体的最优,因此提议应该推广地域性适宜技术和相关的手段(制定导则并将其细化)提供给一线设计人员。建筑师在建筑过程中,应当注意结合公众需要,按照当地的气候采取相应的设计策略、利用简单的实用技术、使用节能的建筑材料。

3.3 培养具备专业化素质的绿色建筑设计师

建筑师是绿色建筑设计发展的关键,建筑师对绿色建筑的理解和可持续技术的全面掌握是真正实现建筑绿色特性,而非简单技术堆砌的关键因素和有效保证,是建筑设计实现全面“泛绿”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培养具备专业化素质的绿色建筑设计师。从一开始设计时就考虑到绿色建筑的理念,建议通过强制性和引导性手段相结合,让设计师主动的思考绿色节能。绿色建筑有些应是强制性的,有些应是引导性的。在设计导则中有必要加上对环境的分析。导则应是选择标准与方法的结合。

此外,技术人员缺乏培训,要提高技术水平,必须实行知识管理。关于绿色建筑设计师的培训提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传播大责任、大智慧;另一方面是练习具体的基本功。对于专业论坛建议选择专业人士采用对比分析讲解有助于设计师的理解,设计师应当不断进修,提升自我素质能力,才能更好的致力于绿色建筑设计事业。

3.4 健全绿色建筑设计激励政策,进一步推动绿色建筑设计发展

当前,要想进一步推动我国的绿色建筑设计事业发展,首先必须完善各种财政税收刺激政策已刻不容缓,真正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借鉴国外经验,政府应制定一系列符合国情的激励政策,建立市场机制和财政鼓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提高相关行业、企业和消费者的积极性。对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建筑投资者、消费者实行一定的政策优惠,采取经济补贴、低息贷款、税收减免等激励政策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由于绿色建材生产成本将高于普通建材,绿色建材面市了,还得下游消费方认可。绿色建材价格较高且公众对绿色建材认识不足,直接导致消费者认为其性价比低,在购买时会考虑价格因素而放弃购买,同时也不愿意付出较高的价钱去购买绿色建材建造的商品房,开发商缺乏使用绿色建材的动力。因此,国家应该有相应的政策,一方面制定鼓励政策,给生产者或是消费方补贴,包括绿色建筑评价中能加分,招投标加分等,鼓励下游选用绿色建材;另一方面,通过法律法规,宣传、引导生产和消费绿色建材。

此外,对于没有达到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建筑,采取一定的前置性措施进行限制,对于符合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建筑,给予财政补贴、减免税收等的优惠政策,从而增加开发商对绿色建筑项目的开发。尤其在初级阶段,如果没有一定的政策优惠,就不能促使开发商按照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来完成建筑工程项目,推广绿色建筑的过程将会曲折而艰难。

3.5 绿色建筑规划与设计的注意事项

其一,关于水生态系统,要规划节地型的污水处理设施、分散式污水厂,雨水收集系统、灰色水与黑色水分离、水系生态化改造、膜技术、低冲击开发模式;非工程式洪水管理系统、节地型生态化污水处理。

其二,垃圾处理方面,要规划专业收集、卫生焚烧、卫生填埋;严格分类收集并循环利用、厨余垃圾就地降解、分散循环利用;分区真空管道收集,就地降解利用。

其三,城市绿化方面,要规划平面绿化、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建设;立体绿化、道路封闭式绿化;景观绿化、生态绿化、新型都市农庄等等。还有与整体城市规划的土地混合使用、地下空间综合开发等,都属于绿色建筑规划应考虑的范畴。

其四,建筑绿色设计不仅要着眼于减少能源的使用,还必须考虑尽量采用低能值转换率的能源,如地热能、太阳能。在建筑设计中尽可能应用简单技术,如自然通风、外遮阳等,达到能源节约的目的。

其五,利用低能值转换率的能源进行建筑整体性或基础性调温,利用高品质能源进行局部性、精细性调温;第四,让建筑本身成为能源产生体,如屋顶墙面太阳能利用。

其六,从单一产能建筑走向集合产能,最终让园区、城市成为分布式绿色能源园产出园区、城市。

4 结语

绿色建筑不同于一般建筑的绿色特性,它不单单是指绿化的设计,它更多的是指建筑整体的环保节能特性,以及建筑物充分利用相应的气候条件,来实现绿色、节能、环保建筑目标。因此,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规划与设计时,应当结合具体的地理特征及气候条件,因地制宜,设计与环境资源相符的建筑,为居民提供舒适的居住及生活、办公环境,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震.绿色建筑的应用与发展[N].潍坊学院学报,2010(2).

绿色建筑的理解篇(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恶化使人们愈发重视绿色环保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被人们重视,在此背景下,绿色建筑工程在建筑领域重要性愈发凸显。绿色建筑工程是指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既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又能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在建筑过程中绿色建筑工程也融入了多项环保材料与技术。绿色建筑工程具有节能高效的优势,使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之间的矛盾得到明显缓解,已成可持续发展理念视野下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通过研究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提高绿色建筑工程质量,降低建筑工程成本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和成本控制特点

首先,绿色建筑工程包含多种环保技术,对工序等施工技术层面的要求十分严格,相关层面的投入必然有所增加,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和成本控制的难度也随之提升。其次,相较于传统的建筑工程,绿色工程在施工时需要将绿色环保理念贯穿始终,对建筑器材、建筑材料等细节要求也十分严格,影响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和成本控制目标的因素十分复杂,进而产生了管控因素多、管控难度大的特点,使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和成本控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途径

2.1提升工程造价预算人员工作能力与绿色建筑理念

从上文所述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特点中可以得出结论,相较于传统的建筑工程,工程造价预算人员开展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工作时面临的情况与考虑的因素更加复杂,工作难度更强,对其工作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有效控制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工程造价预算人员必须提升工作能力,树立绿色建筑理念。施工单位首先要加大对工程预算造价人员的职前、职后教育培训力度,从根本上提升其工作能力,并使其树立科学的绿色建筑理念,在建筑初期奠定绿色建筑基调。施工单位一方面要通过职前教育,为工程造价预算人员明确绿色建筑工程概念、特点及其工程造价预算、控制工作的特点,使其能够了解绿色建筑工程预算造价及控制相关知识,并熟知相关法律法规,以此为开展工程预算造价控制工作建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要通过职后教育积极学习、借鉴、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完善相关工作,并结合市场与工程实际情况,建立起一套完备的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体系。其次工程造价人员要在绿色建筑理念的引导下,通过加强对施工场地水文、绿化等实际情况的了解,拓展工作深度,制定与当地绿色环保理念契合的工程造价预算控制体系,因地制宜地开展绿色工程造价预算工作,进一步提升工作质量与效率,进而使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工作得到根本保障。

2.2科学、合理地制定绿色建筑工程综合预算编制

在科学的工程造价预算控制体系框架下,工程造价预算人员要综合分析绿色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及施工特点,并以此为据制定综合预算编制,完善绿色建筑工程细节,以此实现对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的有效控制。工程预算人员一是要熟知施工单位实地勘察、图纸设计与规划等前期准备工作,并结合绿色建筑工程施工方案,确定新型绿色建筑的预算定额、计费标准、工程量计算方式、材料定价预算等细节,清晰、准确、高效完成工程造价预算工作;二是要强化采购环节,深入了解市场动态,以市场价格为基准严格控制材料预算成本。

2.3强化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动态管

从绿色建筑工程整体角度分析,当出现相关政策调整、建筑商临时改变建设建议等问题时,工程预算管理工作会随着工程进展产生动态变化,若以固定的形式与方法进行管理,势必导致工程预算与实际结果产生较大差异。因此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管理工作必须强化动态管理工作,动态追踪与计算工程量与成本,定时排查预算控制的各个各环节,及时整改出现较大误差的环节,进而为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工作的持续开展提供根本保障。

3绿色建筑工程成本控制途径

3.1完善成本控制体系

为实现对绿色建筑工程成本的有效控制,工程造价人员应结合科学的工程预算控制体系及预算编制,完善绿色建筑工程成本控制体系,从各个角度降低绿色建筑工程成本,以此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施工单位首先要梳理编制预算、成本控制以及建筑施工各个环节的流程,明确相关职责,建立一套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绿色建筑工程成本控制体系。其次要根据这一体系,建立健全配套考核体系,将责任明确到个人,强化对建筑材料等资源利用、材料采购等环节的监督力度,提升每一位员工参与成本控制的积极性,以此为绿色建筑工程成本控制体系的高效落实提供根本保障。

3.2积极引进先进成本控制技术

为实现对绿色建筑工程成本的有效控制,工程造价人员还要与时俱进,在工作中积极借鉴、学习、引进最新的成本控制技术,不断完善成本控制工作,为绿色建筑成本控制工作的持续开展提供根本保障。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环节引进最新的绿色建筑工程技术及建筑环保材料,不断优化整合建筑施工方案,降低建筑成本,将绿色建筑成本控制理念贯彻始终。此外,还应在设计环节充分利用建筑地的自然资源,如日光、水文、地势、风能等优势,多角度节约建材资源,降低建筑成本。

3.3结合绿色建筑理念,强化运营维护管理

绿色建筑的理解篇(8)

1、绿色建筑发展面临的一些困惑

近几年绿色建筑数量的迅速增加与绿色建筑效果及体验之间的差异,也导致绿色建筑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惑。

(1)设计标识项目多、运行标识项目少,导致重“措施”、轻“结果”。据统计,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总计通过绿色建筑评价认证的项目为4071项,总建筑面积达到4.7亿m2,其中,设计标识项目占比近95%,运行标识项目仅占约5%。这样,许多项目(尤其是在设计阶段)只重视是否具有与绿色建筑要求相关的技术措施,而忽视其实际使用效果。忽视运行阶段相关工作的结果是一些得到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的实际运行效果并不理想,绿色建筑的等级似乎与能耗等运行消耗、室内外环境满意度等并无明确的对应关系。而且这类问题在国际国内都并非个案。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现在的所谓“措施导向”,即各相关方更多地关注项目是否具有与绿色建筑要求相关的技术措施,而忽视这些技术措施是否适用与有效。而且,由于缺乏工程实践的反馈,绿色建筑采用的相关技术措施无法得到充分验证,也使得部分绿色建筑设计项目出现了照搬、照抄现象,认为增加了一些技术措施就是绿色建筑。

(2)绿色建筑由“零售”转向“批发”,如果后续管理不配套,可能形成重“说明”、轻“设计”,甚至技术措施都可能缺失的不利情况。近年来,我国每年新开工和建成的项目面积数以亿计,2013年之前我国绿色建筑主要靠标识评价进行认定和推动,绿色建筑的数量不多;2014年之后为了加速推动绿色建筑普及,逐步出现了在施工图审查环节增加“绿色建筑专项审查”、对设计阶段是否达到绿色建筑要求进行核查,替代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评审的趋势,以解决绿色建筑数量激增的问题。可是实际中出现了有些项目仅仅在设计说明中陈述了一些绿色建筑的“设想”、设计中并没有完全落实相应技术措施的现象。这些项目中的绿色建筑“设想”显然难以实现,尤其是在大多数绿色建筑项目止步于设计阶段的现实情况下,可能形成比“措施”导向更加流于形式的“图纸”导向(甚至可以说是“文字”导向)。

(3)现有设计模式和人员能力面临挑战,导致部分设计人员比较迷茫。绿色建筑涉及的专业多、考评指标的综合性强,部分指标受项目运行情况影响较大。现有设计工作模式(专业划分和配合方式等)和人员能力(工作内容增加、能力要求提高)均面临较大挑战,有时设计周期也难以满足绿色建筑设计的需要。这些都导致了部分设计人员面对绿色建筑设计项目时有些迷茫、难以下手,以至于简单敷衍。

2、绿色建筑发展中的几种思潮

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出现这些情况,在一部分设计人中逐步滋生了“应付”或者“否定”的思潮。(1)简单对标,绿色建筑标识(或通过施工图审查)代表一切。我国绿色建筑已成“燎原之势”,随着数量与规模的迅速扩大,难免出现“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现象。部分绿色建筑项目忽视客观条件机械地照抄照搬标准条文、简单地堆砌技术措施,在设计中应付审查与评价,简单“对标”成为一条“捷径”(尤其是针对设计标识)。(2)否定绿色建筑(标识)。虽然绿色建筑发展使得我国在思想观念更新、公众认知普及、从业者自我提升、以及对于标准及其体系的再认识等诸多方面都有巨大进步,但是,由于一些绿色建筑项目没有能够给人们带来明显的实际感受,也使得一部分人对绿色建筑产生了怀疑,认为绿色建筑有些虚无缥缈,甚至认为绿色建筑是“假、大、空”。

3、进一步认识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尤其在是我国目前面临着因经济发展引起的需求增长和有限的资源条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绿色建筑是一个很好的工作抓手。现行标准体系下,绿色建筑更多地着力于理念和建筑的实际运行效果,其实施途径、方法、措施等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尤其是在设计阶段需要将这样的理念、以及体现建筑实际运行结果的指标逆向分解成为设计要求,才能通过适当的技术措施真正落实。因此,我们需要认真梳理、客观分析和认识与绿色建筑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

(1)客观认识绿色建筑评价绿色建筑评价是民用建筑领域第一次尝试涵盖设计、建造、运管等各个阶段工作的一项综合性工作,原有建设管理模式、责任主体、工作界面、考评方式等均需要有所改变和创新。由于绿色建筑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不长,受到行业管理范围、专业工作界面、工程实践经验、技术体系支撑等因素的局限,使得绿色建筑评价难以从方法到指标等都考虑得很完善,其相关要求的可操作性也受有一定局限。所以,需要客观看待绿色建筑标识评价对于我国绿色建筑(设计)的启蒙和推动作用,不必求全责备;也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获得了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项目也并不是完美无缺。

(2)客观认识绿色建筑设计的作用。一般来说,设计需要解决的是在预计的需求及设定的条件下、建筑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保障、以及如何提供等问题,更多地体现在建筑的“规模”和“硬件”方面(例如:体形体量、系统设置、材料选择等);而建筑的实际使用效果、尤其是在使用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保障等往往需要通过设备、系统等的运行来实现,这更需要依赖运管团队的努力、甚至会受到用户行为习惯的影响。所以,建筑的实际运行与使用效果是设计、建造、运管、以及用户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按照传统的设计界面,设计在绿色建筑中的作用是存在较大局限的。而好的绿色建筑设计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种状况,需要设计工作适当向后续环节延伸。

(3)客观认识用户的需求与反馈。绿色建筑需要能够满足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需求。但是,绿色建筑不是高舒适度的代名词。对于市场的需求和用户的反馈、尤其是涉及必须以增加资源消耗和环境负荷才能维持的、非必须的需求,可能需要区别对待、适当引导。绿色建筑必须考虑现在及未来的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例如:在极少特殊项目中存在的恒温、恒湿、恒氧等需求,因其消耗过大、同时也未必符合人体自然规律等而未必值得推广。

(4)客观认识技术的作用。技术不是万能的。在建设中,由于观念、决策、运维、行为等方面出现的偏差,仅仅依靠技术手段去解决,往往代价很大、甚至难以承受。例如,一个由于建筑布局不当而形成的巨大内区,单纯依靠空调、或者设置太阳囱(拔风道)等技术措施解决非夏季降温问题,不如通过适当的建筑设计尽可能减少内区面积有利得多;又如:如果忽视了有效遮阳措施,在夏季室内的太阳直射区域仅仅依靠空调保证室温和人体舒适度,其难度和代价是很大的。

(5)客观认识模拟分析的作用。风、光、声、热等各种模拟分析,是辅助设计的有力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我们在项目建成与运行之前分析预测各种技术措施的使用效果,起到优化设计和辅助运行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到计算方法、模型建立、边界条件整定、尤其是运行规律等因素影响,其预测的准确性还有较大的局限,不能过于盲从。

(6)客观认识数据的作用。运行与检测数据是评估建筑运行效果和各项技术措施实际作用的重要依据。但是,在一些项目中忽视了其数据真实性、一致性、数据量大小等影响数据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例如:(在线)传感器的校验、安装,以及数据分项计量、采集等问题往往导致运行数据无法真实反映实际情况,使得分析与评估结果失真。

4、绿色建筑设计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虽然有主观方面的,但是,这里主要探讨一下其客观原因,以便我们能够更好地寻找解决途径。

(1)时间短、经验少。我国目前颁布执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主要是结果评价,在设计阶段必须将针对运行结果的评价要求逆向分解整理成为各个专业的设计要求;绿色建筑要求所涉及的专业更广泛、较之以往的要求也更高。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刚刚十年,在许多方面(专业划分、技术体系、工作方法等)认识尚不充分、缺乏经验。

(2)相关主体参与的程度不同。绿色建筑要求考核建筑全生命期的表现,需要业主、建造、运管等责任主体在设计阶段就积极参与,以解决项目定位与设计需求、施工工艺与材料选择、运管方式与考核办法等影响设计工作的问题。但是,大多数情况是其他责任主体在设计阶段的参与度很低、项目功能与定位等设计要求过于笼统。而受设计周期、工作量增加等因素影响,设计人员开展绿色建筑设计的积极性也不高。

(3)专业发展不同步。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中,工程师参与的多、建筑师参与的少;建筑技术考虑的多、建筑设计引领的少。如果作为民用建筑设计主导的建筑师游离之外,必然影响绿色建筑设计的整体效果。

(4)分析预测能力不强。适合建筑工程应用要求的理论分析与运行效果模拟工具、手段、经验和能力等尚需增强,还难以完全满足绿色建筑设计对运行效果预测分析的要求。

(5)技术、设备、材料等还不能完全支撑。满足绿色建筑要求的适用技术、设备、材料等还存在品种不多、适用面窄、维护复杂、成本较高,以及生产端能耗高、污染大等问题。

(6)绿色建筑设计的工作模式尚待优化。绿色建筑设计不仅指标要求更高、各专业之间的配合更密切,而且要兼顾建造、运行等各个阶段的需求。因此,传统的设计流程、分工与配合等管理模式,已难以完全适应绿色建筑设计的要求。

5、绿色建筑设计需要不断创新

为了绿色建筑设计能够更好地适应我国绿色建筑发展需求,更加有效地发挥设计在绿色建筑中的作用,需要从几个方面做出改变。

(1)对绿色建筑设计目标的再认识,由措施导向逐步向效果导向转变。以往设计阶段主要考虑建筑的“规模”和“硬件”问题,关注的是否能够满足项目运行阶段的最大需求,是否能够以设计状态的“不变”应对实际运行阶段的使用功能、气候因素、人员行为等的“万般变化”。即设计阶段更关注的是设计能否“包的住”的问题。绿色建筑既然要求运行使用中建筑能够有良好表现,绿色建筑设计就必然需要更加关注项目的服务对象、功能定位、气候特点、运管模式等设计影响因素,设计阶段就必须由只关注技术措施的有无、向更加注重其使用效果的好坏转变。即设计阶段需要更加关注建筑是能否“用的好”。

(2)对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再认识,全面掌握、理解到位。以往设计、施工、运行、检测等各有自己的标准,互不关联。绿色建筑的要求是一个体系、需要许多相关标准的支撑,涵盖了各个方面。绿色建筑的要求涉及面广、涉及的相关标准也很多,绿色建筑标准中相对于以往的设计标准,有些指标确实提高了(例如: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优于现行节能设计标准等),有些指标只是将现有标准要求加以明确、而并未提高(例如:构件隔声和楼板撞击声等必须到达《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的相关要求)。此外,涉及安全、健康、环境影响、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指标应当严格执行;对于仅仅影响舒适度的指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有一定弹性,需要在保证建筑正常运行(用户正常需求)与资源消耗及环境影响之间寻求合理的平衡。

(3)对专业知识和工作界面的再认识,打破专业界限、提高专业能力。绿色建筑设计对于设计人员能力的要求提高了,不仅需要掌握更多的建筑物理、建筑材料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更加了解施工和运行阶段的特点与要求。所以,要做好绿色建筑设计,需要打破专业界限、强化专业能力,需要跨界思考和专业融合,工作界面也可能需要重新确定。例如:要利用好天然采光,就要综合考虑外窗设置、晴天时的眩光、太阳辐射得热、以及与人工照明的配合等问题;而地源热泵也不仅仅是暖通专业的问题,还需要考虑土壤含水率、地下水径流等地质条件。

(4)对绿色建筑设计工作模式的再认识,延伸服务、主动配合。为了达到绿色建筑要求和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的预期效果,设计流程、专业配合、成果确认等各个环节均需要适应绿色建筑的要求,而设计与咨询、建造及运行等各个责任主体的配合方式也需要进一步探索,开展必要的延伸服务。

(5)对精细化设计的再认识,不仅是“接单干活”、还有细究“订单”。绿色建筑设计所要求的精细化设计,不仅要求各个专业自身设计工作的精细化,也要求专业配合与相关影响分析、尤其是需求分析的精细化。不能是简单地坐等甲方等相关方提要求,设计环节将“设计”变成了“画图”。可能需要协助甲方等相关方共同研究确定设计要求、为项目建设当好“参谋”,力求缩小设计状态与实际状态的差异。

(6)对效果预测的再认识,积极尝试、积累经验。做好绿色建筑设计往往需要借助模拟分析等手段对项目的风、光、声、热等方面的运行效果进行模拟分析,甚至需要将部分运行指标逆向分解、梳理成为设计要求。例如,如果某建筑的年能耗需要控制在一定的指标之内,那么就需要在设计阶段通过能耗模拟等手段模拟计算运行状态下该建筑的年运行能耗,验证所采用的各项技术措施是否能够满足要求,以便设计中进行选择落实。

绿色建筑的理解篇(9)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引言

由人类物质活动规模膨胀和地球人口增长带来的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世界各国对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环境空前重视。人们对建筑与城市影响的认识也从单纯的能源方面,扩展到全面审视建筑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成为全人类的共识,绿色生态建筑应运而生,并得到飞速发展[1]。绿色建筑理念的引入,也使得人们对于建筑的理解有了新的变化。

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基础研究起步较晚,区域差异性也很大,导致国内新建的绿色建筑项目中技术方案的选择存在许多问题。绿色建筑的各个生命周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2]。绿色建筑的建设依赖于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支撑,需要采用诸多新设备、新技术集成。

2 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有时也被人们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绿色建筑的内涵也在不断充实和丰富。绿色建筑理念已经从单纯的节能走向“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保护环境”、“全寿命周期”的综合概念。按全寿命周期的理念,在绿色建筑中需要注意五个环节:一是绿色建筑规划;二是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三是绿色建筑施工;四是运行和管理;五是建筑拆除后的再利用。

绿色建筑希望消耗最少的能源和资源,给环境和生态带来的影响最小,同时为居住和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的建筑环境和良好的服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源消耗少和居住环境好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3~4]。以大量的资源消耗和破坏环境为代价,获得高舒适性的建筑,不符合绿色建筑的要求;而放弃舒适性,回到原始的农舍中,虽然消耗能源和资源少,但也不是绿色建筑所倡导。

因此,绿色建筑成功的关键就是要通过合理的规划与设计、因地制宜的集成技术,来协调解决这一矛盾。

3 社会对绿色建筑认识的一些误区

作为新事物,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社会上对绿色建筑的认识还存在许多误区,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基础研究起步较晚,区域差异性也很多,导致国内新建的绿色建筑项目中技术方案的选择存在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绿色建筑的发展。

3.1 社会对绿色建筑的认识不足

许多人认为绿色建筑就是绿化建筑,其实不然。绿化是改善城市小气候的最有效的生态因子,能够起到美化环境和净化空气等作用。然而,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非指一般意义上在建筑周边种树植栽的绿化或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指一种综合周边自然环境,进行全面性、系统性的建筑环保设计理念。

但是,当前绿色建筑这个概念被开发商所滥用,认为绿色建筑就是有绿化,并盲目地将这个概念向市场普及,导致大多数人误以为有植被水景以及高绿化率的楼盘就是“绿色建筑”。

3.2 技术的不恰当应用

主要表现为:在一些新建的绿色项目中,不考虑绿色建筑技术的适宜性,盲目地将借鉴的“高新技术”照搬到工程项目中去,导致该项技术“水土不服”。一些项目业主认为技术越难就越高级,节能效果就越好,或仅考虑项目的宣传、示范意义,忽视实际的节能效果。例如:区域供冷和冰蓄冷系统往往被视为集中空调系统的有效节能途径之一,但是由于高校用冷时间短、大学城规划的商业项目形成规模时间较长等因素导致负荷不足,该系统的综合性能系统不到1.0,即冷价高于电价[5]。而已经被国家淘汰的节能等级为5级的分体空调器的COP为2.6~2.8[6]。

实际上,绿色建筑并不就是高科技建筑,不应该一直强调高科技,而忽略建筑设计的本质。

3.3 经济评价不够重视

经济评价不够重视主要表现为项目开发商的观念错误,认为“一旦和绿色建筑沾边,建筑的成本造价一定会增加很多,绿色建筑是高成本的代名词”,错误的观念导致市场上的绿色建筑成本显著高于普通住宅,无形地将绿色建筑标榜为贵族建筑。例如:“锋尚”系列建筑综合技术做法的成本比普通住宅建筑提升了32%;深圳“蓝牙水晶”写字楼采用了一系列高新技术,理论上每年可节约电费一千万元,但整个建筑的总造价却比普通甲级写字楼贵出20%以上[7]。

虽然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需要增加一定的初始投资,但并不简单地等于高成本。我们可以用现有的、成熟的技术为支撑,用低投入的方法对自然通风、遮阳、隔热和可再生能源应用等节能技术进行整合,使居住者可以享受到高舒适度、低能耗的建筑。

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新技术都适用于某个绿色建筑项目,技术与建筑的形式、功能、所处的区位和运行的状况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4 绿色建筑的工程技术体系

建筑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实质上贯穿于整个生命周期内,包含了建筑材料的生产、建筑材料的运输、建筑建设过程、建筑运行使用过程、直至建筑的消亡等过程。绿色建筑的低耗理念就是在全寿命周期内控制消耗、保护自然环境、创造出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

绿色建筑的建立依赖于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支撑,绿色建筑技术体系则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以恰当的比例整合集成诸多绿色环保技术,将建筑技术根植于建筑本身,使其融入建筑的形态设计和使用功能,最终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在实际工程项目建设中,基于全过程控制原则,绿色建筑在其全寿命周期范围内包括以下五个阶段(见图1所示):一、建设规划阶段;二、施工图设计阶段;三、施工建设阶段;四、运营管理阶段;五、拆除阶段。

4.1 建设规划阶段

绿色建筑的建设规划阶段又包含了两部分,一是绿色建筑的策划、选址;二是生态总体规划。

在建筑策划与选址阶段,首先要制定建设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节约土地资源;2、自然水系、湿地、农田及各种生态区的保护;3、建设场地安全及污染源处理;4、旧建筑利用及废弃场地建设。

在生态总体阶段,充分考虑建筑能源和资源消耗的各个方面,制定最优化的解决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营造良好的建筑室外环境;2、建筑能源综合利用规划;3、建筑水系统综合利用规划;4、建材与建筑结构使用规划;5、建筑地下空间综合利用规划。

绿色建筑首先强调节约土地资源,尊重原址原貌生态环境,减少不合理的建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另外,项目的总体规划则需要从整体环境方面进行全面的规划和思考。在整体环境规划中,还需要强调的是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解决建筑与地貌、植被、水土、风向、日照与气候的关系。

图1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技术体系

4.2 施工图设计阶段

绿色建筑设计应合理控制建筑规模、容积率和面积,改善场地生态环境。借助计算机模拟工具,对建筑窗墙比、体形系数、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和采光性能、采暖空调系统、生活热水系统等进行综合优化设计。

建筑施工图设计是详细表达建筑单体或群体的外形轮廓、大小尺寸、结构构造和材料做法的过程。绿色建筑要求在施工图规划设计阶段,不仅充分考虑倒节约建筑建造过程中建材、资源、能源等,还必须对建筑使用过程中节能、节水、室内外环境进行规划和思考,统筹考虑建筑设计的各个环节。施工图设计技术体系见图2所示。

图2建筑施工图设计阶段技术体系

4.3 施工建设阶段

绿色建筑施工建设阶段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严格控制噪声、大气污染、光环境污染等,尽量减少施工队环境的不利影响。另外,还需要注重在施工中节约用水、用电、用材等。采用有效措施保障施工人员的健康安全。

绿色施工与绿色建筑一样,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上的,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施工中的体现。绿色建筑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建筑材料回收再利用三个方面,见图3所示。

图3建筑施工建设阶段绿色建筑技术体系

4.4 运营管理阶段

运营管理阶段是建筑寿命中持续时间最长的阶段,该阶段使用的能源一般占建筑总能源消耗的80%以上,对于居住使用者而言,建筑运行管理的实施效果是直接决定其舒适性、节能性的重要因素。绿色建筑要求通过设计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激励体制来落实绿色建筑的各种理念。

绿色建筑的运营管理一般是通过物业管理公司来实施的。运营管理阶段应当处理好建筑使用者、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为使用者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同时保护周围的自然环境,做到节能、节水、节材与绿化等工作。实现绿色建筑各项设计指标。

运营管理阶段主要包括节能管理技术、节水管理技术、绿化管理技术以及生活垃圾管理技术。

4.5 拆除阶段

在改造、拆除阶段,绿色建筑应对建筑性能进行全方位的诊断,合理规划拆卸,将拆除的建材和设备进行资源化有效利用,避免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5 总结

作为新事物,绿色建筑需要采用诸多新设备、新技术集成。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基础研究起步较晚,区域差异性也很多,导致国内新建的绿色建筑项目中技术方案的选择存在许多问题。

绿色建筑的建立依赖于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支撑,绿色建筑技术体系则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以恰当的比例整合集成诸多绿色环保技术,将建筑技术根植于建筑本身,使其融入建筑的形态设计和使用功能,最终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同时,绿色建筑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跨专业、多层次和多阶段的特点,材料的循环再利用,新能源开发等很多问题都不应停留在个体建筑上,而应将其放在区域或城市规划中进行思考。绿色建筑中出现的许多技术问题,比如污水处理、太阳能的采集和利用,都需要建筑专业和其他专业的相互配合,共同解决。

参考文献:

[1]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绿色建筑(2010)[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 刘加平,董靓,孙世钧. 绿色建筑概论[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 姚润明,李百战,丁勇,等. 绿色建筑的发展概述[J]. 暖通空调,2006,36(11): 27~33.

[4] 林宪德. 绿色建筑:生态·节能·减废·健康[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绿色建筑的理解篇(10)

2绿色建筑的概念释义

绿色建筑是一个全新的名词,“绿色”并不是指颜色,而是泛指环保、节能、生态、可持续,在室内布局、材料的选择、资源的利用等方面都遵循自然生态原则,在建筑建造的各个环节进行渗透,进而形成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是建筑行业发展的最高境界,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成为国内外建筑行业最为关注的话题,既有利于提高建筑行业的发展水平,也有利于将绿色、生态的观点进行传播与发扬,是现阶段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目标。绿色建筑的出现,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的感受和居住的满意度[1],大大提高了建筑行业的发展水平,提高了资源的使用率,达到了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目的,体现了绿色建筑的真谛,以营造更具人性化的居住环境。

3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现状分析

我国与国外绿色建筑的发展水平还有所差距,绿色建筑的概念起源于生态建筑,是在生态建筑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优化与升级而形成的具体性的绿色建筑设计观念,且生态建筑概念是由早期的美国人保罗·索勒提出的,通过一系列的演变,最终形成了绿色建筑。为了提高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水平,应了解当前绿色建筑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为绿色建筑管理模式的构建提供建设性的意见[2]。

3.1观念相对传统

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水平相较于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起步较晚,其中在观念上就有所体现[3]。对于绿色建筑而言,建筑企业在认识上存在偏差,绿色环保观念不够深入,致使绿色建筑的发展受到制约,大大影响了绿色建筑水平。部分建筑企业对绿色建筑认知不到位,一味的追求节能、节源、绿色生态,而往往忽视了对建筑工程质量的控制,在材料使用上多于节俭与吝啬,导致建筑极易出现质量问题,绿色建筑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政府对绿色建筑的建设与设计工作不够重视,只是一味的开展建筑项目,并未将绿色观念融入其中,对建筑企业的独处力度不够,影响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水平。

3.2技术得到优化

绿色建筑对技术的要求很高,要在原有建筑设计技术的技术上融入节能技术,以绿色生态建设为基础,进行建筑的科学、合理设计,大大提高了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建设水平。就目前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情况而言,虽然已经具备了高端的建筑技术,但是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双层玻璃幕墙、真空玻璃、光导采光系统等都在现代绿色建筑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并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以求探究出更为完备的绿色建筑技术。另外,轻质建材ALC板性能与技术应用、ETS污水处理系统等技术被广泛应用到绿色建筑的建造之中[4],相信通过不断的推广与使用,技术会得到优化与完善,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条件。

3.3激励政策不健全

现阶段,在绿色建筑的发展进程中,激励政策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经济激励。我国在经济激励方面还处于严重缺失状态,对绿色建筑的推广工作产生制约。激励政策不健全,与绿色建筑相关的优惠政策短缺,会让建筑投资方心生顾虑,且绿色建筑的盈利性相较于一般建筑要低,投资方的兴趣不高,很难吸引投资商进行新绿色建筑的承建,影响绿色建筑的发展水平。另外,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需要科研、技术、建材等的投入,需要大量的经费予以支持,针对此类问题,我国给予了相应的重视,但是提供的资金有限,节能技术与工艺的探索、材料的研发等都需要大量的支出,仅靠政府的资助只能解燃眉之急,是激励政策不健全的重要体现。

3.4管理制度不完善

新型社会背景下,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永恒不变的目标,但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注重对社会形态、环境等的考虑,只有具备优质的环境,才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如今的绿色建筑管理工作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政府对绿色建筑管理的力度不够,监管不到位,对绿色建筑设计、施工等环节的干预度不够,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管力度不够,对绿色建筑的工程管理流于形式,导致绿色建筑管理质量下降,工程质量、造价、技术等控制不到位,影响施工质量。

4构建绿色建筑管理模式的有效策略

4.1加大政府干预力度,优化绿色建筑的相关政策

为了加强对绿色建筑的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应加大政府的干预力度,增强对绿色建筑的重视程度,在有关绿色建筑建造方面的政策应不断完善与丰富,及时顺应时代的要求和当前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政策,以彰显对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重视程度。绿色建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由原有的生态建筑概念衍生而来的,后续传入中国,我国针对绿色建筑相继出台了多个法律条文和相关政策,来为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建造提供依据和标准。因此,政府部门人员应注重对绿色建筑行业的重视,充分衡量绿色建筑的设计价值和可持续性发展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等的连续出台[5],为绿色建筑的设计、建造提供了政策与法律依据,可见我国对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视程度。为此,应加大政府干预力度,对原有的政策、法律条文进行优化,构建绿色建筑的专项成套法律,为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和依据,提高绿色建筑水平。

4.2优化绿色建筑发展技术,对技术进行不断的革新

在绿色建筑建造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多种技术,尤其是了绿色环保技术、节能技术与节水技术等,每种技术的使用都会对整个绿色建筑产生影响,加强对技术的不断优化与创新,是提高绿色建筑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由于绿色建筑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存在滞后性,绿色建筑的技术相对落后,在各项技术实施的过程中遭遇阻碍,建筑节能技术设备、环境控制技术、绿化配套技术等都有待完善。我国应紧紧抓住技术这个关键点,引进国外先进的绿色建筑技术,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并将其应用到我国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建造之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与优化,实现技术的革新与升级。在绿色建筑管理过程中,应建立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对公共建筑的空调采暖情况进行严格的控制,适度的改造节能标准、技术标准等,并将整个项目建设整合起来,制定整套的绿色建筑技术战略。绿色建筑技术的开发与创新,应在设计阶段,将水、电、暖等进行优化设计。例如,可以借助太阳光来增强室内的明亮度,利用太阳光可再生的特点,来达到节能、绿色环保的效果,以提高绿色建筑的技术水平[6]。

4.3构建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以提高建筑管理的积极性

绿色建筑是是对全寿命周期的记载,建筑的建造只是生命周期的初级阶段,建筑的使用过程最为关键,在使用过程中居住者的满意度、绿化效果等都是衡量绿色建筑的关键。我国重视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将绿色建筑的构建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应构建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满足绿色建筑对资金的大量需求。为此,国家应加强对绿色建筑的重视,设立绿色建筑专项资金,对绿色建筑的建造给予扶持和支撑,并对表现优异的建筑企业予以奖励,组建绿色建筑技术研发队伍,并利用专项资金提供技术资金和材料资金,实现对绿色建筑的全面激励。我们以武汉为例,该地区普遍采用地源热泵技术,对符合技术标准、技术合格的可进行减免费水资源的处理,可通过建筑企业进行申请即可实现;在绿色建筑中采用太阳能技术进行建造,补助不超过5元/Wp[7];对采用地埋中央空调的建筑,给予不超过50元/m2的补贴。经济激励政策在武汉地区得到了很好的实施,大大调动了建筑行业的积极性,纷纷投入到绿色建筑的建设中来。

4.4健全绿色建筑管理制度,强化管理者的权责问题

绿色建筑管理制度是构建绿色建筑管理模式的关键和核心,应从不同层面来对管理制度进行优化与设计,强化对管理者的权责问题,将权责问题落实到个人,一旦发生问题,可立即找到相关责任人,是绿色建筑管理制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绿色建筑建设过程中,应建立咨询机构,咨询机构可以与建筑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等进行及时沟通,并为各个环节提供信息咨询和建议,进而构建完整的工程项目组织体系,一旦在组织体系某个系统脱节,应立即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可提高绿色建筑管理中各项问题的解决效率,实现了权责的明细化。政府部门应从管理制度着手,应制定绿色建筑设计标准、施工验收标准、运营管理标准等内容,以增强管理制度的约束力。以运营管理标准为例,其主要以运行和管理维护为主,如物业管理的相关标准,绿色建筑的供水以及节水设备、照明、采暖和空调等设备的日常管理标准也具有必要性,通过不断的规范与完善,提高管理水平是必然结果。与此同时,构建绿色建筑评估机制,加强对绿色建筑的审核。对绿色建筑建造的材料、设计、技术、施工现场等进行控制,严格杜绝不符合绿色建筑建造的一切进入施工现场,对材料的规格、技术的设计、材料的选择等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估,邀请专业人士对相关材料、设备的节能、生态特点进行评估以及检测,然后对所评估的内容进行最终的审核和认证,摒弃不符合绿色、节约理念的要素,为提高绿色建筑管理水平创造条件。

上一篇: 城乡一体化规划 下一篇: 各种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