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23 10:05:39

如何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

如何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篇(1)

第一,家长对孩子升学、就业乃至今后人生有较深的“不安”是造成乱象的一个主因。学校减负是好事,减负有益于孩子们快乐成长。可是减负会不会减质?是不是所有的学校、孩子都在减负?孩子的学业成绩、升学竞争力会不会因此受到影响?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会让自己的孩子在激烈的升学、就业等现实需求面前“吃亏”的。这恐怕是不少家长的“心病”所在。于是,为减轻“心病”,家长们寄希望于课外、校外,寄希望于补课班、兴趣班,一窝蜂地在课外、校外给孩子增负、增压,期盼借此增强孩子人生的“竞争力”。

第二,家长“跟风”是造成乱象的又一个原因。“不安”是会传染的。别人家的孩子补课、报班了,咱家的孩子也别“掉队”。在这样的“从众”心理驱使下,有一些家长选择了复制“不安者”的做法:别家的孩子补课,咱孩子也补,别家的孩子报啥班,咱孩子也报啥班。于是,这些“跟风”家庭的孩子也被家长安排进了校外增负、加压的行列。

第三,家长“无力”教育、管理孩子也是造成乱象的原因。学校减负,孩子在家时间增加了。一些家长由于工作等原因无暇顾及孩子,或者由于自身等原因无力教育孩子,把本该自主享受寒暑假、周末、节假日及课余时间的孩子“托管”给了家教、社会辅导机构,请他们对孩子进行管理与教育。家长认为,这样的做法既安全又有益,可谓一举数得。于是,被“托管”的孩子继续进行着又一种形式的“学校增负”。这也是一些家长的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

面对学校减负、家长增负,校内减负、校外增负这种教育现象和社会问题,社会、学校、家庭该怎样办呢?多年的减负探讨与实践告诉我们,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孤立、片面地去“围剿”;家庭、学校、社会必须三位一体,同向用力,才有可能产生事半功倍的实效。基于上述认知,笔者以为:在发挥评价制度这一指挥棒导向作用的同时,加大教育内强素质和社会外塑环境的合力,会让学生减负、减压有理、有力地成为现实。

第一,评价导引。评价是指挥棒,指挥棒的导向作用是巨大的。这从中高考对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指向性作用上就能看出来。着力研究并大力宣传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的教育评价理念,努力完善包括政府教育履职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庭教育评价在内的家庭、学校、社会同向机制。建设并发挥评价制度在观念、行为双方面对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方向性引导功能。如,积极稳妥地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规范社会关切的学校自主招生、入学录取机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评价等热点、难点问题。又如,科学务实地推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建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等规划意见。

第二,内强素质。教育系统要认真审视减负背景下的教育现状,内部主动加压,精准研究如何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状况下,减负不减质,减负且增效,以客观的实践成果接受社会各界的检阅,最大限度地消除包括学生家长在内的人们对学校减负、实施素质教育的疑虑与不安。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育工作者要用好用足教育政策,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用好用优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要严格落实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的要求,切实提高校长、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增强教育教学效果,努力提升学校依法办学、特色办学的能力和水平,打造规范且充满活力的学校教育。

如何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篇(2)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人们的养儿防老的观念逐渐转变。大多数的家庭都只要一个孩子,使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的溺爱心理也越来越严重,这导致了现在幼儿教育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家长们只注重了幼儿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智力水平的提高,而忽略了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这也是现在幼儿存在任性、自负、过分敏感、依耐赖性强、意志薄弱、抗挫能力差等不良心理问题的家庭因素,而学校教育和老师的影响则是社会因素的主要方面。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已成为学校和家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是学校或家庭单方面的事情,它需要双方密切配合与合作,才能更好完成这项任务。当前学校教育正尝试新课程改革,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现代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标志。本文就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通过有效的途径对幼儿心理素质进行培养,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改变不良的教育态度与方式,是培养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

人的生理发育是按遗传规律出现的,在幼儿时期,大脑发育尚不完善,兴奋抑制不平衡,经常有激动、注意力不集中、好动等表现,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但幼儿的心理发育则是一个学习和模仿的程,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学校的老师则是幼儿最尊重的对象,所以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都要加强自己的修养,改变不良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为幼儿树立正确的榜样,让自己成为幼儿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正确的教育态度应是和蔼可亲,切忌粗暴喝斥,甚至打骂,对幼儿的疑问要耐心的解答,切勿胡编乱造,要尊重幼儿,要使自己成为幼儿的朋友,教育方式要循循诱导,耐心讲理。

二、父母对幼儿的要求应合理,期望要适当,防止给幼儿造成过大的压力

“望子成龙”之心,每个做父母的都有,可不是每个幼儿都能“成龙”的,所以不管是父母还是教师都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对幼儿的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提出合理要求。只要孩子努力了,不管结果是怎样的,我们都要给予肯定、鼓励,并根据结果来调整我们的期望值。另外,我们要正视孩子所犯的错误,寻找孩子犯错的原因,根据原因对孩子进行恰当的批评教育,而对孩子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我们都不要吝惜自己表扬和鼓励,并与孩子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成人要用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影响幼儿,使他们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逆境中看到希望,只有对生活充满希望才能正确面对现实,笑对人生。

三、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培养幼儿的进取勇气

一个人是否具有自信心和进取的勇气,是他能否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现在的幼儿大多为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关爱太多,担心幼儿受到意外伤害,无论在家还是在幼儿园,都处于一个安全的环境中,这个不准,那个也不许,使得幼儿失去锻炼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会形成怯懦、自卑的性格,不利于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实际上我们要相信孩子,并且给孩子创造一些机会,让幼儿去接受锻炼,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要鼓励孩子,让孩子充满自信,勇敢的去面对,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加强意志力磨炼,培养幼儿的抗挫折能力

由于家长的担心和溺爱,现在许多幼儿的抗挫折能力较差,心理承受能力低下。要想让幼儿具备勇敢面对挫折的能力,必须从小锻炼他们的心理承受力。不管是父母还是教师都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遇到挫折时要勇敢面对,冷静处理,积极应对,使幼儿从父母和教师那里渐渐明白失败并不可怕。要把挫折看成一种财富,要积极的引导幼儿勇敢地面对挫折,鼓励幼儿积极去克服困难,不能逃避,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引导他们运用自己的力量,体验战胜困难的欢乐,使幼儿受到良好的心理刺激。我们应有意识地创没情境和机会给幼儿制造挫折,磨练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幼儿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培养其抗挫折的能力。

五、培养孩子尊重他人、团结友爱和合作的意识

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关键在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培养,而良好的性格是在与同伴友好相处过程中形成的。孩子从上幼儿园就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父母和教师必须培养孩子尊重他人、团结友爱和与人合作的意识,才能增强孩子的合作能力,并善于团结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才能取长补短,适应社会,取得成功。

总之,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庞大工程,是细小、繁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幼儿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父母或老师单方面的事情,这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多方面的密切配合,持之以恒,将心理素质的培养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学习甚至游戏之中,通过多种途径、多个方位的反复教育,才能培养出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陆燕.健康心理为孩子成长保驾护航――浅析幼儿爱听好话的现状[J].教师,2010(33)

[2]张迎春.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素质[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5)

如何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篇(3)

关键词 幼儿;心理素质;培养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人们的养儿防老的观念逐渐转变。大多数的家庭都只要一个孩子,使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的溺爱心理也越来越严重,这导致了现在幼儿教育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家长们只注重了幼儿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智力水平的提高,而忽略了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这也是现在幼儿存在任性、自负、过分敏感、依耐赖性强、意志薄弱、抗挫能力差等不良心理问题的家庭因素,而学校教育和老师的影响则是社会因素的主要方面。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已成为学校和家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是学校或家庭单方面的事情,它需要双方密切配合与合作,才能更好完成这项任务。当前学校教育正尝试新课程改革,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现代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标志。本文就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通过有效的途径对幼儿心理素质进行培养,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改变不良的教育态度与方式,是培养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

人的生理发育是按遗传规律出现的,在幼儿时期,大脑发育尚不完善,兴奋抑制不平衡,经常有激动、注意力不集中、好动等表现,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但幼儿的心理发育则是一个学习和模仿的程,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学校的老师则是幼儿最尊重的对象,所以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都要加强自己的修养,改变不良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为幼儿树立正确的榜样,让自己成为幼儿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正确的教育态度应是和蔼可亲,切忌粗暴喝斥,甚至打骂,对幼儿的疑问要耐心的解答,切勿胡编乱造,要尊重幼儿,要使自己成为幼儿的朋友,教育方式要循循诱导,耐心讲理。

二、父母对幼儿的要求应合理,期望要适当,防止给幼儿造成过大的压力

“望子成龙”之心,每个做父母的都有,可不是每个幼儿都能“成龙”的,所以不管是父母还是教师都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对幼儿的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提出合理要求。只要孩子努力了,不管结果是怎样的,我们都要给予肯定、鼓励,并根据结果来调整我们的期望值。另外,我们要正视孩子所犯的错误,寻找孩子犯错的原因,根据原因对孩子进行恰当的批评教育,而对孩子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我们都不要吝惜自己表扬和鼓励,并与孩子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成人要用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影响幼儿,使他们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逆境中看到希望,只有对生活充满希望才能正确面对现实,笑对人生。

三、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培养幼儿的进取勇气

一个人是否具有自信心和进取的勇气,是他能否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现在的幼儿大多为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关爱太多,担心幼儿受到意外伤害,无论在家还是在幼儿园,都处于一个安全的环境中,这个不准,那个也不许,使得幼儿失去锻炼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会形成怯懦、自卑的性格,不利于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实际上我们要相信孩子,并且给孩子创造一些机会,让幼儿去接受锻炼,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要鼓励孩子,让孩子充满自信,勇敢的去面对,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加强意志力磨炼,培养幼儿的抗挫折能力

由于家长的担心和溺爱,现在许多幼儿的抗挫折能力较差,心理承受能力低下。要想让幼儿具备勇敢面对挫折的能力,必须从小锻炼他们的心理承受力。不管是父母还是教师都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遇到挫折时要勇敢面对,冷静处理,积极应对,使幼儿从父母和教师那里渐渐明白失败并不可怕。要把挫折看成一种财富,要积极的引导幼儿勇敢地面对挫折,鼓励幼儿积极去克服困难,不能逃避,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引导他们运用自己的力量,体验战胜困难的欢乐,使幼儿受到良好的心理刺激。我们应有意识地创没情境和机会给幼儿制造挫折,磨练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幼儿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培养其抗挫折的能力。

五、培养孩子尊重他人、团结友爱和合作的意识

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关键在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培养,而良好的性格是在与同伴友好相处过程中形成的。孩子从上幼儿园就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父母和教师必须培养孩子尊重他人、团结友爱和与人合作的意识,才能增强孩子的合作能力,并善于团结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才能取长补短,适应社会,取得成功。

总之,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庞大工程,是细小、繁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幼儿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父母或老师单方面的事情,这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多方面的密切配合,持之以恒,将心理素质的培养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学习甚至游戏之中,通过多种途径、多个方位的反复教育,才能培养出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陆燕.健康心理为孩子成长保驾护航——浅析幼儿爱听好话的现状[J].教师,2010(33)

[2]张迎春.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素质[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5)

如何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篇(4)

1、学校不能推行素质教育。

学校之间的竞争很激烈,学校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教师的工资高低。中高考制度的存在,使得学校不择手段的提高自己的上线人数。一旦推行素质教育,学生的负担减轻了,可是随之而来的教学质量也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这对学校的竞争十分不利。当其他学校还在实行应试教育,而只有几所学校在那里大搞素质教育时,其结果在短时期内必然是素质教育的学校比不上应试教育的学校。

2、学生在短时期内无法适应素质教育

从上学的那天起,学生就是跟着老师一步一步地学,没有的老师的安排,真的给他们自由安排的时间,他们反倒不适应了。就这一点本人有着深切的体会。既然推行素质教育困难重重,那我们还要不要继续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那种“填鸭”式的应试教育存在着诸多的弊端。

3、从高等教育差异论学生素质教育。有人自然地想到的是我们高等教育的条件、经费上的不如人家。其实真正的差异在于教育体制。中国的大学是严进宽出,中国的学生经过中考、高考的层层选拔才能进入大学。可是一到大学后,由于缺乏以前的竞争机制,很少有人再像中学一样好好学习,混个文凭的人不在少数,结果四年过去了,真正的东西没学到多少。而在西方许多国家,他们的大学是宽进严出,只要能够支付得起大学的费用,谁都可以上大学,但在大学里充满了竞争,经过一次次的筛选、淘汰,最后留下的学生才能顺利毕业。这样一来,中西方大学的毕业生所具有的能力完全不同。我们所需要的不是一张代表你学历高低的文凭,而是真正的能力。

二、中西方学校社会的教育

1.对孩子基本态度的差异

中国家长受封建社会意识的长期影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孩子是“不懂事”、“无责任感”的,对孩子负有全面的责任,所以要求孩子顺从、听话,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这束缚了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自我发展。西方国家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家长并没有支配和限制孩子的行为,一般也不替孩子做选择,家长是要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对孩子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思考,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愿望和心理。

2.对孩子心理素质培养方面的差异

现实生活中我国不少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至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丧、颓废、自暴自弃。 孩子的自尊和自信,被西方社会视为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基础。他们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从培养其自尊和自信心开始的,不是靠说教,抽象地教孩子要自信、自爱、自强,而是重视对孩子的尊重。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与健全人格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3.对孩子创造精神培养方面的差异

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孩子往往在家长的严格管教下被熄灭了创造性火花。西方家长鼓励创新,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前者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后者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西方家长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

三、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

教育,千百年来,俨然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构成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的文化造就了教育的不同形式。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国的教育方式精致细腻,西方的教育方式则贴近自然,更接近社会。学校考试和对知识的透彻理解是中国学生的拿手好戏,而西方学生则更注重实践和锻炼各方面的能力。我们总结出来的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批判了的“中西方德育在哲学、理念和方法上有何差异”纯粹有名无实。西方讲究让孩子有个性空间自我发展,中国讲礼义廉耻、无规矩。

1、中国的教育理念

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它包括了许多传统的教育成分。如:德教为先,尊老爱幼,修身为本,以身作则,立志自强,博学慎思等等。而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里,家长更注重自由与平等相处,从小就尊重孩子,重视给孩子的个人自。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理念的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在内容上反映了儒家文化精神,注重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功能,强调社会重于个人,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特征之二是形式简明、语言通俗,容易为受教育者所把握;特征之三是以血亲伦常为基础,既有家规强制,也有亲情感化,强调忠君孝父,子女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家长,听话才是好孩子。

2、 西方的教育理念

西方的父母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并且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美国的孩子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父母经常给予孩子鼓励,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强调“个人奋斗”,同时西方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美国父母从孩子一出生就把他们看成自由独立的人,为孩子营造民主、平等的社会氛围,对孩子所做的事经常给予肯定,鼓励孩子去尝试、冒险,增强孩子的自信心。看重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纵观中西方教育的种种差异,我们应该对中国的教育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我们的教育确实存在着诸多不如意的地方。当然西方教育也不是十全十美,他们的也同样存在许多弊端。在此,我认为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在于“如何把中西方教育的优点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更能适应当今世界的发展需要的教育制度、教育形式。”为此,我认为中西方的教育负责人能够增进了解,加强沟通,能够早日找到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如何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篇(5)

1生存教育是孩子成长成材的必修课

生存教育就是通过开展一系列与生命保护和社会生存有关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向受教育者系统传授生存的知识和经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存态度,树立科学的生存价值观,从而促进个性自由全面健康发展。家庭教育是孩子最先接受的教育,在孩子们开始接受知识的时候就能将这些技能传授给他们,让他们对未来将要面临的困难有一定的了解和解决的方法,在困难面前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如今,我们的家庭教育存在着误区,大部分家长认为父母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就可以了,至于生存能力是学校应该传授的。显然这是不准确的,学校教育固然能传授新的知识,但社会实践的传授还是比较少的。当今社会,父母在社会竞争压力的影响下,最先考虑的是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家庭教育只是一味的求取孩子考高分,“高分低能”现象比比皆是。在教育孩子方面,日本人相信一句话:“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来获得”【2】。体育锻炼对生存教育的开展具有推进作用。通过锻炼,良好的身体能够帮助孩子在遭遇各种问题时有效应对。因此,家庭教育在给孩子灌输知识的同时,也需要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应该让孩子明白在社会上能很好的生存下去才是教育的关键。面对困难挫折,面对艰难困苦,孩子能勇敢的克服。生存教育应该在最优先的条件下给孩子传授,这才是他们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能力,而通过体育锻炼的方法进行锻炼确实是有效的手段之一。

2家庭教育中开展生存教育的建议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少年和儿童时代的教育重点在家庭,在家庭的教育中学会对生活的自理、自主、对情绪的自控以及自我防范的能力,为学校生存教育的培养奠定坚定的基础【3】。在家庭教育中开展生存教育是比较直接有效的,也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孩子在启蒙时期是比较容易接受知识的,而他们最先接受的是父母给他们灌输的思想,如果父母能在这一时期将生存教育理念教授给孩子,那么对孩子在以后的成长中是很有帮助的。笔者就如何在家庭中开展生存教育,以下几种手段:

2.1从小灌输危机意识

在社会中存在这各种各样不稳定因素,它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不可操作性。父母应该深刻的认清这点,适当的给孩子建立危机心理机制,可以提前打上“预防针”。这里所说的的危机心理,概括起来说,不过是人们在面对“严重地危害到成败生存的关节”时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个体人在面临“严重地危害到成败生存的关节”时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复杂组织,赋予了个体人在危机期生活的倾向和模式【1】。给孩子建立良好的危机心理有利于他们在面对各种危机活动中很快的平定下来,果断的处理危机现象,这对他们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

2.2增强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通常指的是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身体素质一般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的好坏直接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承受能力的强弱,身体素质的锻炼方法有很多,在家庭中进行身体锻炼不能凭借家长模糊专业知识给孩子进行所谓的“专业指导”。这时,可增加诸如游戏互动,郊游等组织形式进行,游戏是常用的方法手段。

2.3加强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是生存教育的普遍形式,是指灾难已经发生,人们根据事故现场做出合理的判断,运用自救逃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规避风险,保全生命。它是生存教育的二级概念。安全教育可以让孩子们在灾害面前展开自救,危险来临的时候能够主动保护自己。在国外,从幼儿园开始就有关于灾害和救生的教育,如识别自然灾害、地震中的自救等,专门设置了“after-schooltime”【4】。相比之下,我们的教育缺失严重,有待改进,应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2.4采用有效的教育手段

如何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篇(6)

生存教育就是通过开展一系列与生命保护和社会生存有关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向受教育者系统传授生存的知识和经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存态度,树立科学的生存价值观,从而促进个性自由全面健康发展。家庭教育是孩子最先接受的教育,在孩子们开始接受知识的时候就能将这些技能传授给他们,让他们对未来将要面临的困难有一定的了解和解决的方法,在困难面前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如今,我们的家庭教育存在着误区,大部分家长认为父母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就可以了,至于生存能力是学校应该传授的。显然这是不准确的,学校教育固然能传授新的知识,但社会实践的传授还是比较少的。当今社会,父母在社会竞争压力的影响下,最先考虑的是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家庭教育只是一味的求取孩子考高分,“高分低能”现象比比皆是。在教育孩子方面,日本人相信一句话:“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来获得”【2】。体育锻炼对生存教育的开展具有推进作用。通过锻炼,良好的身体能够帮助孩子在遭遇各种问题时有效应对。因此,家庭教育在给孩子灌输知识的同时,也需要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应该让孩子明白在社会上能很好的生存下去才是教育的关键。面对困难挫折,面对艰难困苦,孩子能勇敢的克服。生存教育应该在最优先的条件下给孩子传授,这才是他们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能力,而通过体育锻炼的方法进行锻炼确实是有效的手段之一。

2家庭教育中开展生存教育的建议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少年和儿童时代的教育重点在家庭,在家庭的教育中学会对生活的自理、自主、对情绪的自控以及自我防范的能力,为学校生存教育的培养奠定坚定的基础【3】。在家庭教育中开展生存教育是比较直接有效的,也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孩子在启蒙时期是比较容易接受知识的,而他们最先接受的是父母给他们灌输的思想,如果父母能在这一时期将生存教育理念教授给孩子,那么对孩子在以后的成长中是很有帮助的。笔者就如何在家庭中开展生存教育,以下几种手段:

2.1从小灌输危机意识

在社会中存在这各种各样不稳定因素,它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不可操作性。父母应该深刻的认清这点,适当的给孩子建立危机心理机制,可以提前打上“预防针”。这里所说的的危机心理,概括起来说,不过是人们在面对“严重地危害到成败生存的关节”时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个体人在面临“严重地危害到成败生存的关节”时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复杂组织,赋予了个体人在危机期生活的倾向和模式【1】。给孩子建立良好的危机心理有利于他们在面对各种危机活动中很快的平定下来,果断的处理危机现象,这对他们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

2.2增强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通常指的是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身体素质一般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的好坏直接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承受能力的强弱,身体素质的锻炼方法有很多,在家庭中进行身体锻炼不能凭借家长模糊专业知识给孩子进行所谓的“专业指导”。这时,可增加诸如游戏互动,郊游等组织形式进行,游戏是常用的方法手段。

2.3加强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是生存教育的普遍形式,是指灾难已经发生,人们根据事故现场做出合理的判断,运用自救逃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规避风险,保全生命。它是生存教育的二级概念。安全教育可以让孩子们在灾害面前展开自救,危险来临的时候能够主动保护自己。在国外,从幼儿园开始就有关于灾害和救生的教育,如识别自然灾害、地震中的自救等,专门设置了“after-schooltime”【4】。相比之下,我们的教育缺失严重,有待改进,应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2.4采用有效的教育手段

如何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篇(7)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普及度的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广泛关注。高校学生的心理疾患发生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如何协助患有心理疾病的高校学生有效得到及时的专业诊断以及专业治疗,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笔者在就读研究生期间兼职学校本科生辅导员,所带学生中,有一学生抑郁症再度复发,经过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对其心理测试后,建议尽快联系其家长将其送往医院接受专业治疗。专职辅导员在与其家长沟通相关事件后,家长以认为抑郁症与孩子内向同义及工作繁忙无法请假从外地赶往学校为由,先决定该学生无须进医院接受治疗,经辅导员再次详细告知其家长问题严重性并与其家长再次协商后,才同意该生先由辅导员陪同去往医院接受专业治疗。经医生诊断,该生情况较为严重需立即在监护人员的陪同下办理住院。校方在与该生以及其家长多次沟通无果后,该生拒绝接受治疗,最后因无法正常上课休学归家。

在该案例中,学生家长对抑郁症没有正确的认知,对孩子的心理状况没有深入的了解;学校在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工作中,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其在干预心理问题较严重或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治相关方面的机制不够完善。

笔者认为此类案例不会是个案 ,类似问题或多或少地存在于各大高校中,如何使家庭和学校有效联动帮助心理问题较严重或患有心理疾病的高校大学生及时得到专业诊断和专业治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一、增进家庭与学校有效联动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包括其心智、体质、思想、创新、科学文化等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政治素质,还要开展深入细致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承受挫折能力,促进他们的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新时期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拓展的新途径。

(一)家庭干预与学校干预两者互补,两者缺一不可

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在学校中进行的,但家庭环境也对广大青年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学校和家庭从不同的空间、时间上以不同的形式占据了学生的生活,无论哪方面出现疏漏,不良因素都会趁机侵入学生的心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交互作用、共同实施、相互制约,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功能。

一个人的成长,无不受到家庭的影响和家长的熏陶,家庭是教育的基本细胞,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具有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自身的知识水平、言谈举止、品德修养、心理素质等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导向和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直接关系到他们今后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家庭是孩子最早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往往是从家庭环境和父母的言谈举止开始的,很多心理问题较严重或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与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有着直接的关联。

学生的心理发展是连续性的,心理问题的产生不是单纯的在学校才产生的。任何心理问题都有其深远的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是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而且还体现在对学校教育的效果起促进、干扰或者抵消作用。许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是由于父母关系不良、父母期望值过高、家庭教养方式不良或家长的思想素质不良等引起的。

家庭对于孩子是最信赖的避风港,心理问题较严重或患有心理疾病高校学生在生活中感到心理不适时往往只愿意与最亲近的家人倾诉,所以家长作为最有可能最先发现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诊断者“,其对孩子心理危机的干预力量是最及时最直接的。

学校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课堂、主阵地。生活中一提起教育,人们便会联想到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作为专职教育机关,学校教育目的明确,有周密的计划、科学的组织和掌握青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专门教育工作者。高等学校教育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具有更多更明显的教育优势,这是学校教育以外任何教育都难以做到的。

高考后,广大学子远离家乡前往异地高校求学。其心理状况的直接负责人就转移到高校辅导员工作中来,心理问题较严重或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他们的心理问题有部分是在进高校前已产生还未被其家长或他人发现,也有部分是在进入高校后由于某些方面不适应或遭受某些经历而产生的。大学生活中,结合高校定期针对高校学生的心理测试的测试结果,与学生直接接触最多,负责学生生活情况的辅导员是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和引导学生有效接受心理辅助或心理治疗的主要力量。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双方共同承担育人重任,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把两种教育力量融为一体,有利于实现不同教育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形成合力,达到整体育人、全面育人的目的。

(二)忽视家庭与学校的有效联动将会产生不良后果

在已发现或已知孩子有心理问题或患有心理疾病,家长因没有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想自己的孩子受到异样的眼光,受到区别对待或不够重视相关问题,未能及时将相关情况告知高校辅导员。也有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到学校后,孩子的一切都归学校负责,与自己已无直接关系,包括其心理问题也归学校全权负责。所以,在校期间,学校未能及时给孩子制定相关的心理辅助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当孩子因为其心理问题发生某些不可控的后果后,家长和学校也会因此产生难以调解的误解和矛盾,给学校和社会的安定带来不稳定因素。

我国高校众多,高校里的学生数量也庞大,每个辅导员要对多个学生的在校生活负责,工作量庞大,当辅导员发现某些学生有产生心理问题的迹象时,未能引起足够重视,高估自己的心理健康辅导能力,未能及时告知上级告知学生家长,只是个人通过聊天或某些效果不佳的方式对其进行引导,如果学生反感此种沟通方式,认为自己被特殊对待,无处倾诉时,有可能做出极端的行为。这不仅对家庭会造成巨大的伤痛,也会给学校和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无论是家庭还是校方,当发现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或患有心理疾病时,应做到与对方的及时沟通,为孩子制定一套与之相适合的干预措施,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得到有效的专业诊断和专业治疗,才能避免家庭与学校的悲剧。

(三)家庭与学校两者联动,干预效果更佳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旨在源源不断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人才,而大学生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旨在让子女能够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因此说大学生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统一的,二者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在前文笔者也提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政治素质,还要开展深入细致的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同理,学校与家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中的干预,是目的统一,相互促进的。如果两者有效结合,将会有效引导心理问题较严重或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及时得到专业诊断和专业治疗。

很多大学生家庭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处于盲目又涣散的状态,缺乏统一的组织机构,也没有系统、科学的指导理论,很多家长因为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对孩子的专业所学并不清楚,加之无法把握高等教育的学习规律及处于特殊成长阶段的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因此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持续下降,教育作用也逐步弱化,明显呈现有心无力的现象。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出真知,理论对实践又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所以,大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乃至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才能增强学生家长的自觉性,才能对大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家庭教育,提升教育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家庭与学校的有效联动,为积极引导产生心理危机的学生及时得到有效治疗提供了很多有效的科学指导思想。这样,学校在引导家长对孩子进行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引导的同时,也可使双方的干预效果得到最大化,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二、增进家庭与学校有效联动的途径

(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了关心学生的经济、学习困难外,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状况,帮助他们正确调适自己的心态,战胜心理的困扰,从而促进他们的人格健康发展。首先,要建立学生辅导员、班主任联系有心理危机的学生的相关制度,定期与有心理危机的同学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学校领导、学生工作干部要经常深入到他们中间,开展深入细致的教育工作。其次,学校的心理咨询医生和辅导员应该深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去,组织开展生动活泼的专题教育活动,对学生在各方面的心理层面遇到的问题给予聆听、劝告、疏通等帮助。再次,对于心理问题较严重或者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学校能制定一套完善的应对机制和干预机制,做到有案可循,有计可施。最后,学校自身得对如何干预引导心理问题较严重或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接受专业诊断和专业治疗引起足够的重视,与家长保持及时的沟通,拓展辅导员心理咨询能力,这既是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有利于解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严重不足、学生一般性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疏导等问题。例如,学校可以针对不同的同学进行定期的家访或与家长进行电话沟通,使双方能对学生有一个较为全面地了解,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和实施与之相适应的学校教育引导和家庭教育引导。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激励机制来使辅导员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家庭与校联动机制的构建过程中,保证其才智的发挥和潜能的发掘,使其热衷于与家长进行更为及时有效的交流,保证家庭与学校联动的畅通,能够帮助高校和家庭进行更好地沟通,使高校和家庭能够更好地共同干预引导心理问题较严重或者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接受专业诊断和专业治疗,早日康复。

(二)家庭在认知、态度和行为上要加强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引导

虽然大学生在学校上学,但是家庭对他们的成长仍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大学生在经济上对家庭的依赖和亲情的信赖所决定的。同时,近年来独生子女已成为在校学生的主体,他们对家庭的依赖性更强。增进家庭与学校有效联动需要得到家长的理解、重视和支持,才能保证干预机制的构建能够顺利,才能将其作用发挥到最大程度,所以,要增进家庭与学校有效联动,首先家长要转变以往的教育理念,要更新自身的思想观念,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对孩子进行更好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乃至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家长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可以增进家庭与学校有效联动,他们给予一系列建设性的建议,能够增进家庭与学校有效联印F浯危家长得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如何应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一个正确、科学的了解和认知。家人得充分认识到,关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家庭与学校缺一不可,对于如何干预引导心理问题较严重或者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接受专业诊断和专业治疗两者更是缺一不可,只有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有效联动才能及时让这些学生得到有效帮助。再次,家长要对子女有责任心,做到关心子女,关注子女的心理状况,与孩子多沟通,做孩子的朋友,帮助有心理危机的孩子走出困境。最后,家长得通过加强主动与学校、孩子的辅导员多沟通全面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心理问题较严重或者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接受及时的专业诊断和专业治疗。

(三)社会要加大对家庭与学校有效联动的支持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主的先行者的努力下,大学生心理问题增多的新情况逐步受到政府重视,并且颁布了一系列文件为这项工作的开展创造各种条件。《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要增进家庭与学校有效联动,政府需要发挥自身的职能,为其提供必需的条件支持。所以,首先社会要通过公益广告、宣传片、引导网络舆论环境让大众引起对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其次,相关教育局可为大众印发相关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手册或书籍,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普及。使家长能够提高和转变教育认知,及时发现问题。再次,社会要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研究工作、提高学术水平、宣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为高校培训相关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研究工作者。最后,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要对家庭与学校的有效联动提供资金上的支持,进行专款专项。对于学校,相关部门可为其提供专业心理测试的设备和专业的心理医生在校坐诊;对于家庭,相关部门可为有心理危机的孩子的家庭提供相关保障,在解决其治疗费用上的担忧后,家长才能专心或安心对孩子的心理进行干预引导。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10).

[2]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Z].1994.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如何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篇(8)

少年志,则中国志;少年强,则中国强。如果中小学生在学生时期只是成绩优异者,而忽视了对其身心健康的培育,那么在未来激烈的竞争压力下,他们会没有足够好的身体去应对压力,更不易胜出。中小学生不愿出门运动时,作为父母应充分发挥启蒙老师的作用积极引导孩子去参与到运动之中。作为父母,他们一直认为孩子没有生病,体质健康状况就没有问题。其实不少孩子处于亚健康的状态,父母却对此不予关注,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父母应该意识到,中小学阶段孩子的身体素质和机能的降低很有可能会危害他们一生的健康,甚至诱发孩子心理的“亚健康”。

一、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增强体质的途径

在2010年全国学生营养日举办期间,设立了一个主题,即食品安全营养,孩子健康成长——远离肥胖与慢性病。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的一个关于我国中小学生营养与健康的报告,报告显示,高达60%以上的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严重不足,我国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不足的现象非常普遍,参与体育运动的比例不到37%,6到12岁的小学生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比例低于8%,13到17岁的中学生经常参与体育运动的也不到10%。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增强体质的方法有两种:营养,还有运动。这说起来是很简单,但具体实施的起来就是另一回事了,特别是让二者达到平衡状态就更不容易了。现在中小学生就面临此类问题,营养和运动严重失衡。一说到体质差,父母的想法就是增加营养,认为吃的好、吃得多,就能提高孩子的体质。当然结果并非如此,营养充足了,而孩子体质没有提升上去。形成这样结果的原因就是营养过剩而运动不足。营养需要补,但是前提是与运动平衡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增强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二、父母有责任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

在孩子幼儿时期,父母对孩子的运动给予最亲密的指导和关注,使他们学会了坐、爬、立、站、跑。这是中心小学生参与运动的最为基本的运动方式。那时,父母期望孩子多爬、多跑,以此增强抵抗力。当孩子成了小学生、中学生,父母的愿望有了倾斜,他们把上个好学校最重要的目标,而更多的忽视了中小学生体质状况。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已经有了一些运动的基础,父母可以给予一些规则性和指标性的要求。例如,在玩耍或娱乐中增加一些竞技性的运动,做一些提高他们运动技能和运动成绩的活动。比如,每天坚持上下台阶,可以设定一定的目标,做好记录,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很多父母认为,中小学生参与运动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其实,中小学学校里面虽有课间操和体育课,但受学生人数、场地、器材等条件的限制,活动时间和运动负荷都不能完全达到要求。所以中小学生能否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父母也有一定的责任。如果中小学生能从小坚持各种样式的体育锻炼,他们的体质状况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差了。国外设有诸多进行心理矫正的机构,然而他们对心理有障碍的孩子的处理方法你可能想不到,方法很简单,由父母亲自带着孩子一起在足球场上疯跑。好多原本心理压抑、抑郁的孩子,在足球场上跑跑跳跳的过程中,他们的心理产生了很大变化,原本的不良情绪得到了很好的宣泄。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贯穿于人生的始终。尤其是幼儿期和儿童期,体育运动的重要性更为突出,体育运动能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骨骼、神经系统、肌肉、脏器等的生长发育;不仅能为他们大脑所需的氧气与养料提供更为充足的保障,使大脑处于更为兴奋的状态,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运动能够增强中小学生的免疫力和抵抗力,经医学研究证明,体育运动作为防病治病的手段,不是任何一种或几种药物可以替代的。

父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跟孩子一起打打球、跑跑步、骑骑车、游游泳,跟孩子一起参与运动,不但能够强健身心、还能够增长知识和培养品格,而且这也是一种最为美好的亲子沟通途径。

三、运动是父母跟孩子进行沟通交流的最佳途径

从幼儿园毕业进入小学阶段,孩子的生活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作为父母,对他们的生活习惯作出相应调整以适应目前生活,孩子做完作业之后,父母可以带他出去做运动。在运动过程中,父母跟孩子进行慢慢地交流,告诉他这两种生活有何不同。相对于直白的直接的交流来说,后者的教育方式更加比较活泼、自然,而且孩子也能够很自然的了解并接受。

如果每天能够抽出一个小时进行运动,长期坚持的话,父母会发现孩子性格变得更加积极、乐观、开朗,他们也能以运动为中间媒介与同龄人进行自如的交流和交往。假如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小烦恼,那么一起运动就会使烦恼解决。在运动过程中,父母与孩子一起体验、一起参与,父母也会感觉到自己融入了孩子的生活,融入了孩子的快乐之中。

四、孩子心目中的榜样往往就是家长

在运动过程中,如果父母只是通过言语去告诉孩子这项运动的趣味性,远不如通过亲自展示更具有说服力,所以父母带着的孩子一起去运动,例如,骑车、游泳、远足、溜冰,或者只是跟和他们一起跳跳绳、打打篮球,都能够享受到别样的美好时光。我们所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指的不仅是在文化知识方面,同时也包括体育运动。孩子拥有良好的运动习惯需要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开始抓起,甚至从孩子开始学爬、学走路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因此,作为父母,在中小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方面所起的作用要远大于学校老师。因为中小学生的言行很大程度上是在模仿父母,当然也包括是否参与运动。父母为孩子做一个很好的榜样,对于这个家庭来说,运动为家庭成员的团聚,分享美好时光提供一个良好的机会。

五、结论

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不光是一个家庭的事,也是标志国家未来的发展问题。中小学生的健康问题是父母最为关心的问题,如何才能拥有好的体魄,我们除了要注意饮食,还要注重孩子的身体锻炼,父母对于孩子是否能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应该积极发挥启蒙老师的作用,转变态度、以身作则,积极引导,使孩子从小爱上运动,通过运动来增强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杜峰引.对农村中学生休育价值观的调查研究[J].教学广场,2005(10).

如何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篇(9)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9-0084-02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具有一副强壮的体魄至关重要,是完成一切社会活动的前提和保障。只有身心健康、体格强壮,才有机会参与社会的激烈竞争,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着个人的成长和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关系着整个民族的健康素质,关系着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关心、培养他们是国家、社会以及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教育摆脱了束缚,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只注重学习,忽视体育锻炼,使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等。探索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让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难题。它涉及到国家、社会、教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本文仅从体育教育的角度出发,谈一点个人粗浅的看法和认识,旨在提高人们对初中、高中体育课重要性的进一步认识,使孩子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当之处,敬请专家指正。

一、目前现状

从我校2010年大学生体质测试的情况来看,情况不容乐观。测试人数6875人,及格以上4574人,不及格人数2301人,不及格率竟高达33.4%。而这种情况呈上升趋势,2005年为25.8%,短短的五年整整提高了7.6%,令人担忧。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种因素:

1.社会压力

社会需求的匮乏,使得每一个步入社会的人都将面临就业难的问题。成才,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成为每个人最大的愿望。对于青少年来说,考大学便成为他们唯一的出路,高考就是就业的第一道门槛。激烈的竞争使孩子们从高中、初中甚至小学就已经开始了,压力自然也就产生了。在这样的心理压力下,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只想出路,很难顾及自身的锻炼。

2.家庭压力

社会的压力和望子成龙的心理愿望,使得家长早早地就背负起自己的使命。现在的家庭,基本上都是一个孩子,对孩子的疼爱是可想而知的。作为家长,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有个好的前程,出人头地。所以,家长们总是想让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比别人更高的起点,竞相让自己的孩子参加各式各样的补习班。如火如荼的各类补习班就是最好的证明,减负在此等社会环境下成为一句空话。

3.学校压力

学校同样面临着生存的各方面压力,排名、升学率是学校赖以生存的必然条件,使得学校不得不从入学的学苗开始就十分重视,随即便是近乎苛刻的要求和高压的管理。月考并以成绩分班,普通班、加强班、强中强,层层分班。此等做法虽早就被国家禁止,但在现实中却又普遍存在。谁都明白这样高负荷运转,必然带给学生高负荷的心理和不堪重负的压力,但是,没有办法只能违心地做下去。所以,留给孩子的空间越来越小。

二、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客观需求

我们知道人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是有其生理特性的,是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女孩子11~13岁,男孩子13~15岁的身体快速生长发育二期及其后3~4年的青少年生长发成熟期,这两个时期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这两个时期所对应的正是我们人生两个重要的时期――初中、高中阶段。

1.快速生长、发育期的身体特征及要求

快速生长、发育期主要表现在身高的增长和体重的增加,这样就出现身体各系统发育不平衡的现象。由于身高、体重快速增长(身高每年7~8厘米;体重每年5~6公斤),使得身体素质发展失衡,力量素质、速度素质、柔韧素质等身体各方面素质相对滞后。这时,需要注意的是减少孩子的身心压力,适当的进行一些系统的基本素质练习,以适应身体生长发育的要求。

2.青春成熟期的身体特征及要求

青春成熟期的到来,意味着身体生长、发育快速增长二期结束,标志着发展身体素质的最佳时期来临。这是青少年发展身体素质至关重要的3~4年时间,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阶段。这时,身体生长发育相对成熟,是发展各方面身体素质的最佳时期,一旦错过将永不再来。

事实上,这一时期对应的正是高中阶段,学生们早就为准备高考忙得焦头烂额,就连唯一的体育课也似有似无,根本就谈不上参加什么运动。素质锻炼几乎等于零。而身体生长、发育和发展身体素质时期的不可逆性,决定了学生素质下降是必然结果。

三、体育课在初中、高中阶段的重要性

由于综上所述的种种原因,体育课几乎成为学生唯一参与锻炼的户外运动,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使学生的身体得到良好的发展,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国家、社会、学校、家长都应高度重视,转变故有思维,改变目前现状,把青少年的正常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建议与措施:

1.在制度上保证体育课教学的完整性

国家应明令并监督学校从初中到高中实行正规的体育教学制度,不得以任何理由删减甚至取缔,保证体育教学的系统化。减负是国家屡次倡导并要求的,但缺少制度上的约束,难以奏效。

只有在制度上建立明确机制并加以严格管理,让学校、家长、教师、学生都认识到体育课的重要性。充分地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参与体育锻炼,并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正确处理好学习与体育锻炼的关系。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恢复与完善体育达标制度

长期以来,体育达标测试成为可有可无、形同虚设的产物,亦或没有亦或失去了真实性。虽然,在中考中算一项成绩,但实际上差别不大,根本起不到实际作用。必须建立完善的体育达标、体育加试制度,把体育成绩真正的纳入中考甚至高考成绩。从根本上解决重学习、轻体育的思想意识。

3.强化体育教学体系

对于体育课,不仅要在时间上给予保证,而且要在内容上、目标上实行规范化。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系统训练,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培养和训练,以期达到身体的平衡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要把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为己任。既要他们得到合理的锻炼又不能拔苗助长,更不能听之任之。

总之,学校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提高他们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和个体生长发育的特点决定了中学、高中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而学生身体素质的不断下降表明:学校体育教育正在被种种客观现实吞噬着、侵占着,如何使之纳入正规化、常规化的教育体系,是我国目前应该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如何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篇(10)

一、研究目的

通过指导家长对孩子从小进行抗挫能力的培养,实施正确的抗挫折教育。

1.探讨孩子抗挫能力弱的原因。

2.探讨如何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受挫折的教训经验,形成受挫折不慌不馁的良好心理品质。

3.引导孩子掌握抗挫折的有效措施和方法,增强抗挫折的能力。

二、研究方法

1.准备阶段:主要有文献研究法,辅以资料收集法。

2.实施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以个案研究。

3.总结阶段:主要用经验总结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增强了学生对挫折的认识,提升了心理健康水平。

2.增强了心理适应能力。

3.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研究结论

学生的挫折耐受力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磨炼而获得的。在学习、生活中经受多次挫折,又能在正确的教育和指导下以积极的态度和合适的方法克服障碍的学生,挫折承受力就比较强。因此,良好的耐挫折教育并不在于尽力保护学生免受挫折,而是要创设适宜的情境,安排适当的教育,使学生从中得到磨炼和开导。当然,所创设的情境应该是: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既不能使学生望而生畏、束手无策,又不能使学生轻而易得,而是需要学生付出一定努力,克服一定障碍后,才能取得满意的结果的,否则,所创设的情境达不到磨炼和培养学生耐挫力的效果。

在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中,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的主旋律。体育课需要通过体育活动锻炼、增强学生的体质,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而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遇到困难、挫折、突变等情况时,能够做到心理和谐,情绪稳定,精神饱满,从而正确地对待、处理和排除不利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体育课程教学基于自身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就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问题,我谈谈认识与体会,与同仁们共同探讨。

1.挫折教育的含义与产生挫折感的原因

(1)挫折教育的含义。

所谓挫折教育,是根据学生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创设某种情境,提出某些难题,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从而逐步提高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不怕困难、坚韧不拔和拼搏进取的坚强意志。

(2)产生挫折感的原因。

挫折感产生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总的来说不外乎两个方面的因素,即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①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灾害及由于自然因素影响而引起的疾病、事故等,这些都是不可抗拒的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教育者素质及教育方式、人际关系等,有关调查表明:受挫者中有57%是因为学习受挫。学习受挫主要表现在:学习成绩达不到家长的要求;作业过多,不能按时完成等。于是有的学生宁可在外流浪也不肯进学校,甚至个别学生走向极端。

②内部因素包括个体生理条件的限制与心理动机冲突,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自身的知识能力、生活适应能力、自身生理缺陷等,例如,个别有残疾的学生由于不能和同学在一起进行正常的体育活动,就不愿意和别人讲话和交往,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差,因而常常自己躲在角落里暗自伤心。这些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造成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种种困境,引发挫折感。

2.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优势

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有着自己的培养目标,体育学习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身心培养的过程。体育课的优势在于,体育课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培养大于一般的学科,运动时的学生,其身心处于积极的状态,对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困难,会在同学、老师的帮助下解决,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成功感。特别是性格内向和自卑的学生,教学的热烈氛围会感染他们,使他们主动和同学一起游戏与学习。经常在这样的氛围中,他们的性格、人格都会有积极的变化,成为身心健康的人,而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又会使性格得以相互影响,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培养。由于体育运动本身和体育教学的特点,要求人们在学习与锻炼过程中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战胜各式各样的挫折和失败,树立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挫折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

3.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挫折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如何把握和指导学生受挫后的心理自我调适及科学、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却是一个难题。我认为在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学生产生挫折感的原因。

学生产生挫折感的原因很多,前面我们已作过阐明,而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产生挫折感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学习某种运动技术时遇到了困难,如气候不适宜、器材短缺或破旧、人际关系紧张、身体条件差、缺乏自信或对自己估计过高等,因而影响到学习目标的实现,产生挫折感。因此,正确认识和分析学生产生挫折感的原因是我们进行挫折教育的前提。

(2)进行挫折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

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相互配合,父母对挫折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对挫折的认识。因此,父母在遇到困难或遇到挫折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做出表率,在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教师应该和家长及时进行沟通、交流,取得家长的支持。只有教师和家长携手共管,抓住一切机会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对待困难,及时克服缺点,与同学和睦相处,从而形成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3)注意把握挫折的适度性。

对儿童实施挫折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恰当地把握挫折教育的适度性。挫折教育对提高儿童心理耐受性来说,绝不是越难越好,也不是越“苦”越锻炼人。教师和家长应根据不同儿童的不同水平和特点,设置不同难度的挫折项目,使之既有利于提高儿童的心理耐受力,又不超过儿童心理的承受度。同时,挫折的实施还应有一个内在的程序如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在确保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前提下,设置挫折的程度和频率。在实施挫折教育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做好教育和鼓动工作,激发学生敢于挑战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另一方面要适时指导,当学生遇到困难或遭受挫折与失败时,指导学生调整好心态,并具体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摆脱困境,获得成功,从而达到挫折教育的目标。

4.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1)转变观念,注重挫折教育的价值。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体育教师必须改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挫折教育的重要意义。马斯洛说:“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对儿童来说,同样的挫折既可以使儿童产生消极的情绪,甚至心理障碍,又可以磨炼他的意志,使他奋发向上。处于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的儿童,其判断主要取决于父母和教师的判断与理解。为此,家长和教师应首先排除其对挫折的害怕心理,敢于让孩子面对形形的挫折,并鼓励孩子有意识地在挫折中磨炼自己,提高心理耐受力。

(2)创设情境,言传身教,进行分层挫折教育。

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和提高练习要求等方法,让学生承受一定的生理、心理负荷,可以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敢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如在搬运接力中,教师可创设汶川灾区的情境,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把伤员转移到安全的地带,增强练习的紧张性。又如以“勇敢者的道路”为题材,将障碍跑练习情境化,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磨炼学生的意志。同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积极地投入到情境中去,通过言传身教发挥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相信不管是一个简单的跑步动作,还是一个复杂的跳跃动作,都已远远超出了动作示范的意义。学生会被教师的行为震撼,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言、效其行的教育效能,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学会坚强、勇敢地面对问题。

(3)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体育教学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应注意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外向型的学生,活泼、乐观、开朗,易骄傲自满,据此,对他们可采用单刀直入、直言不讳的方法进行说服教育,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从而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内向型的学生少言寡语、不善言表,应采取婉转的方法,循循善诱,以情感化;抑郁型的学生往往表现为悲观失望、自卑、易怒、优柔寡断、回避交往,据此,应采取导引法,引其上路、导其上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让他们多参加集体性的体育运动,经常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4)给学生树立榜样,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榜样对孩子行为的形成和改变有显著的影响。给孩子树立不畏困难、战胜挫折的榜样,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勇敢面对挫折的信心,还可以向学生揭示出这样的道理:对任何成功者不应仅仅羡慕,更应敬佩和学习,世上没有唾手可得的成功,只有在挫折中不断进取的人,才能摘取成功的桂冠。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和家长应常向孩子讲述一些名人在挫折中成长并获得成功的事例,希望孩子以这些名人为榜样,不畏挫折。生活中最好的、最直接的榜样就是家长,“身教胜于言传”,家长对待挫折的态度和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态度和行为。孩子也可以成为自己的榜样,比如,对孩子战胜挫折的经历,家长应指导孩子将其记下来。这样,当孩子以后又面临挫折时,他可以唤醒大脑中的记忆勇敢地去面对困难和挫折。

五、结语

人的一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遭受这样那样的挫折,因此,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未来社会生活的基础。所以,从小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让孩子经历一些挫折,受到一些磨炼是非常必要的。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通力合作,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循循善诱、持之以恒,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使学生在成功中体验挫折,在挫折中走向成功。在教育中对学生实施挫折教育任重而道远,体育教师要勇担重任,为培养符合未来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作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循证医学的四个原则 下一篇: 初中物理浮力的定义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