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22 15:45:16

高三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

高三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篇(1)

二、社会文化能力的概念

社会文化能力,包含社会文化知识和知识运用技能,它以社会文化知识为基础,最终体现在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过程的运用中。人类学家将文化分为三类:高级文化,大众文化和深层文化。为了便于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本研究采用学者王振亚的分类,将社会文化分为普通文化和正式文化[2]。普通文化,即日常社会习俗,涵盖日常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反映了深层文化对人们的日常交往行为的制约。正式文化,则包含历史、地理、政治、文学常识等文化知识,与高级文化范畴相同。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抽取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非英语专业(财务管理、会计学、计算机专业的三个班级)二年级下期本科生113名,其中男生31人、女生82人。

(二)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由两部分组成:社会文化能力测试卷和听力测试卷。社会文化能力测试卷改编自《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问卷》[7]和《社会文化测试卷》[2]。该测试卷包含个人信息和社会文化能力测试题。个人信息包括:学号(便于与听力成绩匹配)、性别。社会文化能力测试包含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和英语国家文化知识三个部分。语言交际部分含15个对话情景题,要求学生判断是否得体,内容涉及人际交往行为,如赞美、邀请、请求、道歉、拒绝等;非语言交际部分涵盖中西文化差异较大的肢体语言、社交规约、会话原则、时间观念等内容,共15个选择题;英语国家文化知识部分主要涉及历史、地理、政治、词汇文化含义等知识内容,共15个选择题。该测试卷共45题,每题1分,共45分。听力测试卷采用2012年6月CET真题听力部分的前25个选择题,每题1分,共25分。

(三)研究实施和数据收集

两项测试于2014年3月在三个班的课堂实施。社会文化能力测试采用闭卷、限时(20分钟)完成。共发放113份,回收有效卷109份。文化测试完成后,进行听力测试,听力结束后立即回收试卷,评阅并记录分数。共发放113份,收回有效测试卷107份。两项测试均有效且匹配的试卷共102份,有效率为90.27%。全部数据采用SPSS18.0处理。

四、结果与分析

(一)社会文化能力水平

1.社会文化能力总体水平

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总体呈正态分布,最高分29.00,最低分11.00,平均分20.42,标准差3.447。由此可见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较低,反映出该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较弱。

2.社会文化能力各部分得分情况

学生社会文化能力各部分得分情况:语言交际部分成绩最好,最高分14.00,最低分5.00,平均分9.44;非语言交际部分成绩最差,最高分9.00,最低分1.00,平均分4.58;文化知识部分成绩居中,最高分13.00,最低分3.00,平均分7.99。三个部分的平均得分率分别为62.94%、30.52%、53.27%,表明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好于非语言交际能力和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水平,其中非语言交际能力最差。

3.失误题项原因分析

社会文化能力测试的三部分中,学生在语言交际部分的请求、赞美和寒暄表达失误率较高;在非语言交际部分,肢体语言、社交规约、时间观念上失误严重;在文化知识部分,政治常识和词汇的文化意义失误率也较高。学生在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部分失误的主要原因有三。(1)受汉语文化负迁移影响,学生将我国高语境文化中的交际习惯(如委婉、谦虚、隐晦)直接移用到英语低语境文化中。如语言交际部分的第3题“李明有事要报告给部门主管Smith先生,于是他走到Smith先生的办公室,进门之后问:‘CanIhaveawordwithyou,Mr.Smith?’”,65.71%的学生认为“may”才是标准答案,can不够委婉,然而在英语文化氛围的企业中,部门主管与员工之间的等级观念并没有中国企事业单位内的等级观念强,在上下级间正常的工作事务中“can”更适合,“may”则过于谦逊。(2)不理解英语文化有文化观念。如语言交际部分第7题“一天,年近五十的布朗夫人在学校作报告,身着一条新裙子,她的一个学生对她说:‘Youlookniceandyoungerwearingthisdress.’”,该表达违背了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年龄的忌讳,尤其是对已经上了年纪的女士,绝不能谈及其年龄,语句中“younger”暗示你之前看起来“old”。而英语人士不愿意被称为老人,在他们眼中老人意味着独立能力丧失、没有活力、思想陈旧。对于女士而言,“old”更意味着美貌丧失、丑陋、没有吸引力。他们崇尚独立、竞争、创新,赞美新生,这一观念恰恰与中国的“尚古”、“尊老”的文化观念相反。语言深深地烙上了文化的印记,理解语言还需理解语言所包含的文化。(3)学生不了解英语国家社交规范也是导致交际失误的重要原因。如非语言部分的第13题,“在英语国家,打电话时,是否应先询问对方的名字?”竟有70%以上的学生选择“是”。如果学生在与英语人士的交往中先问对方姓名,会使人觉得粗鲁、不懂礼貌,导致尴尬,甚至交际失败。同样,第7题“当你在英语国家作报告时,听众在报告开始和结束时鼓掌向你表示欢迎或感谢,你应如何回应?”75%学生选择了“鼓掌并说谢谢”,而该行为在英语文化中被认为是不谦虚的行为。不同文化有不同的社交规范,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对方文化的社交规范十分必要。在文化知识部分,失误题项显示,学生对英、美两国的政治知识了解较多,而对其他英语国家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则了解较少,这与英语课程所选篇章主要为英国和美国相关内容有关。在词汇的文化意义上,不了解词汇文化意义以及盲目猜测是导致学生选择错误的主要原因。如该部分的第14题“在西方文化中,把某人比作‘鸭子(duck)’,意思是这个人。A.胆小,B.聪明,C.可爱”,84.67%的学生选择了A或B。而duck除了有鸭子的字面意思外,用于人时还是友好的称呼。学生对词汇的学习还主要局限于指示意义,对其丰富的联想意义尤其是文化意蕴掌握不佳。

(二)性别对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的影响

由于抽取班级中女生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对调查后数据进行分层抽样,从中随机抽取男女生各30名。男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最高分29.00,最低分11.00,平均分21.98;女生的测试成绩最高分25.00,最低分14.00,平均分19.77,且男生成绩的标准差3.879高于女生成绩的标准差2.980(见表3)。这说明男生的社会文化能力参差不齐,而女生的社会文化能力较平均,个体差异不大。男女生的社会文化能力存在一定差异,但这种差异是否显著?对男女生社会文化测试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生和女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存在显著差异(t=2.515,df=58,p<0.05):男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显著高于女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MD=209)。为进一步分析男生社会文化能力在哪一方面显著高于女生,对男女生社会文化能力测试三个部分的成绩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生的非语言交际部分成绩与女生非语言交际部分成绩存在显著差异(t=2.624,df=58,p<0.05):男生的非语言交际部分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该部分的得分(MD=1.494)(见表5)。以上数据说明男生的语言学习视野较开阔,对非语言交际更敏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也较好。而女生在英语学习中更关注语言本身,视野较狭窄,对非语言交际和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关注不足。既然男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显著好于女生,是否其听力成绩也随之更好?男女生听力成绩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女生听力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t=0.952,df=58,p>0.05)。虽然男生在社会文化测试的非语言交际部分表现更优,但在听力测试中与女生并无显著差异。可见非语言交际能力与听力能力之间相关度不高,同时也体现出,目前的CET-4听力测试部分主要考察学生的语言能力,对非语言交际能力涉及较少。

(三)听力成绩与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的相关性

皮尔逊r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听力成绩与社会文化测试成绩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但听力成绩与语言交际部分成绩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关系(r=0.57,p<0.05),且听力的短对话、长对话和篇章各部分成绩分别与语言交际部分成绩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关系(r=0.453,p<0.05;r=0.351,p<0.05;r=0.499,p<0.05)。而听力短对话、长对话、篇章各部分的成绩均与非语言交际、英语国家文化知识部分成绩无显著相关。这表明听力成绩与社会文化能力整体相关性较弱,但与其中的语言交际部分关联性较强。这也证实了CET-4的听力部分主要考察学生的语言能力,而对非语言交际能力和英语国家文化知识考察力度不大。然而,在实际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必然伴随非语言交际,如手势、体距、交际规约,以及对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使用。为了更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近年来“CET-4考试中交际文化考点比重也逐年上升”[9],但考试改革仍任重道远。

高三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篇(2)

1.什么是“梳理探究”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第二个理念就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自我发展的需要。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材中“梳理探究”共有15个专题,每册安排三个专题。这些专题有的侧重对以前所学的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有的则通过自主思考或合作研讨,培养探究能力。

2.“梳理探究”的内容

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梳理探究”部分具体包含的内容是:第一册包括“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第二册包括“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第三册包括“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第四册包括“逻辑和语文学习”“走进文学大师”“影视文化”;第五册包括“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有趣的语言翻译”。其中,“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交际中的语言文字应用”“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这七个专题侧重于梳理,其他八个专题更倾向于文化探究。这十五个专题都很注重知识的传递性,因为几乎没有一个专题对高中生来说是很陌生的新知识、新概念。

3.“梳理探究”的设计

其源于《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的课程目标中的几项对学生素质发展的要求,如:第一,积累。整合是“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过程中,注重梳理。”例如教材中“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修辞无处不在”“古代文化常识”等侧重于积累、梳理、整合,同时在整合中能够训练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第二,应用。拓展是“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例如“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等都有利于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第三,发现。创新就是“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4.“梳理探究”分析

刚开始分析“梳理探究”中的专题,可能会进入一个误区:“梳理探究”就是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写照,比如“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等,以为大体上就是汉字、对联、词语(成语)、修辞等生活中常用的语言文字与必备常识。仔细研究一下,其实,人文性的“语文味”是很浓厚的。“梳理探究”不完全是人们想象中的“综合实践”或是“课外活动”课程,它是和“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名著导读”相并列的。“梳理探究”中的专题牵涉到语文学科的几大方面如语言学、文学、文艺学等。就以小专题“奇妙的对联”来说,分别从对联的常识、对联欣赏、对联作法三个方面去分析。在对联常识和对联作法上介绍了上下联的平仄、字数要求,同时还列举了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实例;在对联欣赏中还运用了写意、锤炼等一些文艺学方面的知识来说明。

5.“梳理探究”考题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高考语文要求考察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都有难易不同的考查。考试范围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必修一至必修五这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无论是必考题还是选考题,都涉及到“梳理探究”这个大专题的内容。例如必考题“现代文阅读”中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和分析概括内容要点等类型的题目都与“逻辑和语文学习”这个小专题有关;古代诗文阅读中的理解、翻译、文言句式等题目都与“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专题有关联。而必考题中的大类型“语言文字运用”与选修课本中的一本书的书名相似,其实是与“梳理探究”中的知识一脉相承的。

从课程标准开始分析,到教材、高考考纲、试卷的大致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梳理探究”这个专题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它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贯穿始终,突出了语文的实践应用。所以,如何开展、组织“梳理探究”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在人教版必修五册“梳理探究”中,每册都包括三个小专题。第一册中的三个小专题主要是语言文化常识,第二册是语言积累应用,第三册是语文学习方法,第四册是语文学习空间拓展,第五册是文言文能力提升。特别是三、四册说明语文的外延是生活,是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所以,语文学习要注重趣味性,学会自主、合作、探究。

总而言之,在“梳理探究”中,如果教师让学生亲身体验有趣的学习过程,尝试新的学习方法,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将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正吻合了新课标的精神,语文老师可以大胆尝试,勇于实践。

【参考文献】

高三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篇(3)

关键词:全国卷;文言文;命题设置;策略

2016年湖南告别了持续多年的高考自主命题,采用全国统一试卷。文言文考题是高考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分值大户,分析近三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试题,掌握其文本选择的内容,明确其题型设置的规律,对我们平日的文言文教学及高考复习都有重要意义。

一、考题设置

分析近三年全国卷文言文试题的设置,我们发现,全国卷取消了对文言虚词的单独设题考查。前两道客观题考点分别是文言实词的理解、文言断句、文化常识的理解。这三个考点有轮换出题的趋势。客观题最后一道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主观题考查的是文言翻译,考查点涉及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全面考查文言知识点。

温儒敏老师说:“文言文命题的改革将不满足于‘读懂’。”全国卷考题设置已明确了文言文考查的核心能力不再是“识记”,而是把对文化知识的考查延伸到文本中,侧重于“理解”和“运用”能力。这提醒我们文言文的教学要从细碎的文字、句子教学中摆脱出来,依据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认知规律,站在更高的角度解读文本。

二、文本内容

分析近三年全国卷文言文试题的文本,我们发现,全国卷文言文的选文在时间范围上涉及朝代非常广,从五代十国到元、明、清皆有。从题材上看,都是人物传记,而且多选择官吏一生的小传。从内容上看,选文都涉及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等,从结构上看通常第一段介绍传主人物、出生地、身份等。然后用三四段文字来写和传主相关的典型事件,在叙述传主典型事件时,传主的官位会经过多次变动。在选文中有中国传统的仁、义、礼、智、孝,记载着传主对时事政治的看法,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因此,在阅读时要弄清以下内容:知人,即清楚文本写了几个人;明事,要弄清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明志,即分析作者对传主的观点态度。弄清了这些问题,也就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备考策略

通过分析近三年全国卷文言文试题及选文,我J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应对。

1.夯实课本基础

在高考复习中高中教材中的文言文必须全面掌握。这要求教师强化读背环节,让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增强记忆。在朗读时要求读准字音,弄懂字义,看清字形。对大纲明确要求的篇目必须背到滚瓜烂熟。教师要帮助学生整理课内文言知识,形成体系,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教师要对课内知识及时进行迁移训练,把知识点由课内向课外转移,选择长短适中的文段,用改变语境的方法把死知识用活。

2.帮助学生搜集整理纪传体特有的知识点

教师要帮助学生搜集整理纪传体文言文当中容易出现的古代文化、文学知识,包括古代数量词、古代科举、古代礼仪、古代少数民族特称、天文历法、古代地名、敬辞、谦辞等。帮助学生总结古代官职称谓、官职变动的词语。例如:表示授予、提升官职的词语,表示官职调动的词语,表示降职、罢官的词语,在人物传记中,传主的主要经历就是通过这些词语连缀起来的。

3.强化答题方法

实词辨析题主要采用科学推断法,包括语境推断、联想推断(联想旧知,联想成语)、字形推断、词性推断、句式(结构)推断等。

断句题主要借助文言文写作规律划分句读,包括依据文言文句首句尾常用虚词定句读,依据文中对话定句读,依据句中名词为句子主语或宾语定句读,依据文言文语句工整,句式整齐,常用对偶、排比、反复、顶针等修辞手法定句读,依据文言文常用语句形式、固定句式定句读。

文意评述题,要熟悉常见错误类型。这类题的错误主要涉及细节,在具体的表述上,命题者往往会故意夸大事实,或拔高人物品质,或在“人物―事迹”“原因―结果”上张冠李戴,或在选项上故意缩小(扩大)原文有关信息的范围、作用、程度,从而干扰考生的判断。做这类题时一定要准确理解,确定区间,细心比对,尊重原文。

文言文翻译题,要强化扣点意识,每个句子都有得分点,要把握大意,结合语境,进行翻译,切勿断章取义,主观臆断。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遵循“留”“补”“调”“删”“换”的原则。

分析了全国卷近三年的高考真题,我们可以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只要我们把握考题设置规律,明确选文特征,平时加强练习,以正确的方法阅读和解答,拿到高分是完全可以的。

参考文献:

高三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篇(4)

一、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这已是不可置疑的事实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掌握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语言知识的使用能力,它也是一个人是否能得体的运用语言的前提。从事英语教学者已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即西方文化的导入与中国学生的外语素质的提高息息相关。对文化差异的忽视,不仅会导致社会语用知识的失误,造成判断失误,交际受阻,更严重的在于培养学生英语实用能力将无从谈起。所以说,进行外语教学时,必须同时注意语用知识的教学,即进行跨文化语用对比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文化因素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教师应该自觉的传授文化知识,并以此为补充来丰富和完善英语教学,使学生能够准确恰当地运用英语,并同操英语的本族人进行初步交际。因此,培养学生对英语的一般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进而发展成为一种文化能力是当今中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文化教学之所以处于不可忽视的地位,细作研究,原因有三:

(一)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中国现代化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文化产品的沟通。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研究文化差异这一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入到各个阶层、领域。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学者,更是不容不忽视。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教材有意识的安排了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力求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授文化知识,让学生不自觉地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氛围,从而培养学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使用语言的能力。

(二)了解文化知识是学习语言知识的关键

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习语言,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

(三)文化知识的教学是达到语言教学目标的关键

发展交际能力是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应包括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文化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达到语言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内容。

三、外语学习中文化差异的表现———文化教学的内容

语言与文化关系十分密切,要想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必须了解产生、使用该语言的特定文化背景。

从文化背景知识的功能角度来看,文化背景可分为两种—知识文化(culture knowledge information)和交际文化(culture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交际文化着重于两方面内容:一类是民族的日常言语行为,包括问候、致谢、道歉、称呼、称谓等语言俗套;另一类指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委婉语、谦逊语、客套语、禁忌语等词语的使用。而这些都是文化差异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和文化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称呼语:

在Go for it! 教材中,出现“Uncle Wang/ Zhang”,这是中文思维套用英语的现象。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运用于社交。在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汤姆大叔。

(二)致谢:

致谢语的使用可充分反映出英汉两种文化的明显差异。在英美国家里,“Thank you”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礼貌用语之一。不论什么时候,只要受益于他人,受益者就会说句:“Thank you”。

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他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以后一般也不会当面拆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所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的道谢。

对于别人的赞美,在操英语的国家里,人们常用“Thank you”,从而以“迎合”的方式予以拒绝,以示对对方的肯定或尊重;在中国,人们往往采用:“否认”或“自贬”的方式予以拒绝,以示礼貌或谦逊。

在中国,“谢谢”这个词对陌生的人或不太熟悉的人用的多,对熟悉的人用的少,越熟悉就越不用谢。如果用了反而使人见怪,这是我们的文化习惯。

由此说明,在中、西方交际文化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程度的差异,是否注重交际文化中的文化差异,是能够有效进行交际的关键所在。

(三)恭维和赞扬:

在美国社会中,人们通过赞扬、夸奖来鼓励某些合自己心意的行为。人们也通过赞扬和恭维来建立及维护社会关系,通常是地位高的人称赞地位低的人,称赞他们的表现、能力等。而地位低的人称赞、恭维地位高的人时,通常是赞美他们的外表或个人拥有的财物等。

(四)介绍:

在英语中,“介绍”也带有较为明显的文化特征。在正式介绍中,通常要使用头衔加姓,而在非正式介绍中,一般不用头衔。

如:—This is Mr. Green and this is Mr. Brown.

—Nice to meet you.

(五)禁忌语:

不同语言中的禁忌语常常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在中国,人们询问年龄、收入、婚姻、体重等似乎是常事,但在英美国家,这些被视为个人隐私的问题都要回避,否则,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因为询问这些问题,是对他人不尊重,不礼貌的言语行为。因此,文化因素的教学应该引起语言教学者的高度重视,以避免出现尴尬的局面。

语言与文化关系十分密切,离开特定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要想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必须了解产生、使用该语言的特定文化背景。明确这些道理对英语教师和英语学习者来讲至关重要。因此,我们把英语作为语言来学习的同时,还要学习英语赖以生存的文化,以便提高学生对日常交际用语中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四、文化差异敏感性的培养与中国英语教学——文化教学的对策

中学英语教学怎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我认为主要应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首先是态度问题

这就是说,教师要让学生正确对待外国文化,努力去理解外国文化,要使学生认识到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美国社会学家G .R .Tuckered和W .E .Lambert对于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 “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调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基础。”

(二)将语言与文化同步传授给学生

本着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原则,教师应当找出影响语言有效传递的文化部分,密切结合语言知识,进行同步传授。这样可以使学生真正学会不同语境中礼貌而得体的“言语行为”,达到初步运用英语同操英语的本民族人民和谐交往的目的。简言之,文化知识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文化内涵而易于掌握。在基础教学阶段,如能选好重点,把握时机,便能消除影响交际的障碍,为正常交际铺平道路。

(三)加强文化差异的教学,做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

在外语教学的一定阶段,文化导入的内容应当包括介绍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词语、表达法在意义及运用方面的差异。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设法引导学生进行情景对话,使他们真正进入“角色”。实践日常言语行为,通过汉英两种文化的对比,有意识地展示两种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些表达法所涉及的文化内涵,从而帮助学生恰当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四)充分利用图片、幻灯片、电影、电视、多媒体等视听直观教具

为了使学习更形象生动,并借此了解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言语行为,体会英美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图片、幻灯片、电影、电视、多媒体等视听直观教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其实效性。除此之外,教师应当加强对外活动的指导,如:English Corner、Spoken English等。

(五)做好归纳总结

在教学中,将日常生活交往方面英汉文化的主要差异、以及在语言形式和运用中的表现进行归纳和总结,对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文化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既要注意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能力的培养,也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能力去汲取英语文化知识,了解文化背景,这是培养语言得体性的重要前提。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应尽可能具体化,形象化。在教学中,应不断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消除由于文化差异给英语教与学所带来的障碍,达到有效进行交际的目的。让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扩大知识面,从而更好地、更清楚的将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外语及外国的文化。

参考文献:

高三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篇(5)

关键词:文化教学 比较 文化策略

引言

长期以来,人们发现在外语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学习一门外语,仅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是无法满足同外国人实际交往需要的。缺乏一定的文化知识,易导致交际失误。在中国,随着文化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说的介绍引进,许多学者致力于在外语教学中导入文化教学。

一、文化教学的内容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张占一等独树一帜地将文化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胡文仲,高一虹指出,“就‘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而言,我们主张二者并重,且应将知识文化贯穿于交际文化的传授之中”。Kramsch提出了“多元合一”的文化观:过去以国为界的单一民族文化的描写已经不符合当今现实。此外,顾嘉祖,王斌华从知识、行为和意义这三个方阐述语言教学中的“文化”。不管是借鉴还是白创文化教学中的文化界定,国内学者越来越注意文化定义的完整性和可行性并结合文化教学的实际操作。

1.交际文化的提出和应用

文革之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外语教学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有着人文主义的传统。高校外语系一般会开设英美文学史,英美国家概况等有关“知识文化”的课程。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人们认识到仅有的“知识文化”不能解决实际同外国人交往的需要,而且在日常交际中经常会犯一些现在看起来很可笑的错误。从70年代末、80年代处开始,交际教学法被介绍进我国外语教学界。广州外国语学院率先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从课程设置、教材、教法到测试等各个教学环节作了交际法教学的全面实验。国内一大批学者,如浦小君、陈林华,袁霁等致力于推广交际教学法。现在,从小学英语开始,情景对话的操练就已经成为英语教学的重头戏,这可以说是交际教学法的一大功劳。

2.语言交际的提出和应用

胡文仲,高一虹综观语言文化研究成果,主张从五个方面进行文化教学: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交际习俗与礼仪,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价值观念。这五点基本上囊括了文化教学的方方面面,笔者认为这里所提出的最容易实施而又经常被外语教师遗忘的就是语言交际。

语言交际中应包括词汇、习语、语法和语篇在外语文化环境下有别于母语文化的那一部分。比如,作为语言中最活跃、最有弹性的成分—词汇,就是文化载荷量最大的成分。词汇的外延、内涵以及象征意义都因文化环境的不同而不同。浦小君以labor, pure, silly和tiger为例说明汉英两种语言有不同的词素和语义结构,分属不同的概念系统。对于国内的文化教学,语言交际是最大的漏洞,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结果英语学习者很自然的赋予词汇以汉语概念,由此引发的误解更使人迷惑不解。

    3.隐蔽文化的提出

顾嘉祖,王斌华创造性地提出了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体系的构建,他们认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体系应以外语民族的交际文化为突破口,以公开的文化和隐蔽的文化为主线,并注意对比民族的相关交际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应涵盖以下三方面的基本内容:l)跨文化交际模式;2)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3)目的语的民族心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隐蔽文化的提出使我们对文化教学范围的认识不断深化。

    二、文化教学的策略

1.“知识文化”教学策略

“知识文化”的教授在我国具有悠久的传统,基本上各个高校的外语系都会设有相关课程。在语言教学的交际法兴起之前,语言文化教学基本上是一种“分离式”:将文化看做是一种可以和语言剥离开来的“知识”,在语言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加入这一“知识”课程。经常使用的方法是:从文化作品中寻求有关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文化旁白(Culture aside),文化作品分析,文化讲座,文化参观。

2.“交际文化”教学策略

此类教学方案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目的语中各种交际功能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实际操作技能。交际法的流行是文化教学一个新的阶段,革除传统外语教学中的“哑巴英语”弊端。但在我们当前的语言文化教学实践中,还是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那就是,将“文化”看做是听、说、读、写“语言四会”能力之外的“第五技能”,也就是说,这种语言文化教学的模式仍然是将文化附着与语言教学的“附加式”。常用的方法是:比较法,模拟交际实践融合模式,文化会话。

3.“语言交际”教学策略

这一教学内容是最能体现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是可以不多费时间教授且对学生收益最大的教学方式,但遗憾的是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学者在这方面远没有培养“交际知识”,跨文化技能等下的工夫大。正如我们前而所讨论的该方法一般是研究词汇和习语的文化背景,并将它们与本族文化进行比较,如此长期进行,就会对本族文化的异国文化有一个较详尽的了解。胡文仲,高一虹认为可以延伸到语法和语篇的教学。 

4.跨文化教学策略

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为主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从原有的本文化中心主义当中解放出来。跨文化交际策略有很强的理论基础,通常以内容为重,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在其次,一般包括非语一言交际。课堂交流法,研究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文化片段(Culture assimilators),文化包(Culture capsules),文化丛(CultureClusters) ,文化合作,文化表演是通常所采用的教学方案。

5.“多元文化”的教学策略

Kramsch对语言文化教学的独特见解打破了国内外语界语言与文化“二元论”,即语言与文化相分开,相对立的局面。Kramsch认为,要走出这种“两分法”带来的困境,应该把语言和文化看做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使语言文化教学融合为一体。这就是语言文化教学的“融合观”。文化多棱镜,文化冲突都是“多元一丈化”教学策略的典型代表。这些方法肯定了多元文化的存在.文本和上下文密切的关系,鼓励学生不要回避问题而是在互动中解决问题。

三、英语文化教学策略比较

1.教学可行性比较

高三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篇(6)

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一个新理念。理解“语文素养”,是解读新课标的一个关键。

一、语文素养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素养”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平日的修养”,《辞海》里解释为“经常修习培养”。对于“修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辞海》的解释是:1.指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文学修养;2.儒家指以反省体察为主的“修身养性”之道;3.特指逐渐养成的有涵养的待人处世态度。

从相关工具书关于“能力”“素养”的解释来看,“能力”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有的心理学书里定义为“足以使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重在“功用性”;“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两者作一比较可以看出:一个是强调“条件”,一个是强调结果(达到的高度),两者在范围和程度上是有所区别的。

对于什么是语文素养,不同的专家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倪文锦对“语文素养”理解则是广义的,他指出:“语文素养首先是一个复合性概念,它的内涵和构成要素是十分丰富的;其二,这里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听、说、读、写,这是形诸于外的显性言语行为;支配这些行为的智能因素是语文知识、言语技能、语文感悟和语文思维;参与和支配这些行为的直接心理因素是语文动机、情感和态度、语文习惯和语文行为意志;言语行为的背景要素则涉及言语主体的思想品德修养、文化知识积累、智力水平、人格个性以及具体的语言环境等等。”

王尚文对“语文素养”持狭义的理解态度,他认为“语文素养”应包括四个方面:语感、语文思维、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语感是核心,是指语文自觉,即对语言、文学的直接感知能力;语文思维是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和思考;语文知识包括语言知识(语音、语义、语法)、言语知识(言语主体、语体、语境等)和语文文化知识(文学、典籍、成语、音韵、书法等);语文技能是指语文动作技能(如识字、书写等)和语文心智技能(如记忆、注意、联想等)。

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崔峦认为,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能力。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

我们认为,语文素养是一个公民最基本的素养。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等的有机整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在生活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总之,语文素养是综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

二、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

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包括:(1)热爱祖国语文。这是爱国主义情感在语文教育上的具体体现。热爱祖国语文包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语言文化。(2)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主要包括:尊重祖国语文的态度;关心当代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的态度;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主动学习语文的态度;敢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的态度等等。(3)丰富的语文知识。《语文课程标准》除对语文知识有相应的规定外,还要求把社会常识、科普常识作为教学内容安排在各年级的课程、教材之中。(4)发展语文能力。包括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并促使这些能力适应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5)培养语感。语感指的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领悟和品味能力,主要包括形象感、意蕴感、情趣感。语感强调个人经验、个人感悟和个人的语言修养。(6)提升思维水平。语文课程以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为重点,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7)养成良好的个性。个性是个人面貌的独特侧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良好的气质和性格,如自信、自主、创意等。二是良好的语文品质,如个人的语言习惯、语言风格和语言品位等。(8)完善健全的人格。包括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审美情趣、文化品位、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健康的生活情趣等等。(9)借助其他工具学习的能力。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10)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素养具体阐述为上述十项目标,总的来说包括三个维度,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学者对语文素养这三个维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这三者是互为目标、互为基础、互为手段和途径的关系。这种由一维到三维的转变,正体现了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的最大区别;尤其是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强调,也正体现了语文课程理念从对知识的重视转向对学生自身的重视。

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理念的阐释

1.“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所体现的特点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应包括三个层级:(1)听、读、说、写(显性言语行为);(2)语文知识,言语技能,语言感悟和语文思维(支配行为的智能因素)。(3)语文动机,情感和态度,语文习惯和语文行为意志。(参与支配行为的心理因素)。(4)言语主体的思想品德、修养、文化知识积累、智力水平、人格个性以及具体的言语环境等。(言语行为的背景要素)。由此可见,其内涵呈现出的特点有:语文素养是由多因素组成的动态系统;养成过程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相长相生的过程;结构和运作总是存在于一定的语文环境之中。“语文素养”的提出,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开发语文教育实用之外的功能,重视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增强底蕴、提高修养的功夫。

2.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能力的全面提高

对语文能力,从课程的逻辑范畴层面和主导价值层面,《语文课程标准》作了重新认定:(1)识字写字的能力(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2)阅读能力(包

括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3)写作能力,能用文字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能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45分钟能写500字左右的文章。(4)口语交际能力,学会汉语拼音,会说普通话,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5)综合性学习。

以往的语文课程目标只有识字、阅读、写作三大块,而《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思想。在课程目标上,以上述五个方面作为横向结构,对不同的学段,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具体要求,增设了“口语交际”的学习内容,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公民之语文能力的新要求;“综合性学习”,强调了语文课程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以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协调发展。这“五个方面”的学习,适应社会的需要,体现了语文素养的全面性和综合性;这五个方面的学习是相对独立的,又是有机统一的,如进行识字与写字的教学,随机地创设情境进行说话训练和口语交际训练;阅读教学结合小片断的写作训练,把识字与说话、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写作中应对阅读过的材料进行“反思”,把写与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综合性的学习中,要注意把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训练有机统一起来,还要尽可能地把课内“小”的综合练习与社会实践运用的“大”的综合练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体现语文学习内容的“全面”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形成

从人文素养看,语文课程要教学生做人。“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做一个“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人。个性是第一次在课程标准中提出,具有重要的意义。个性与人的创造性相连,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法国教育家卢梭说:“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世界如此斑斓,勃勃生机,就因为它的子民永远遵行着一条原则――“成为你自己!”语文教学就应该张扬学生的个性,陶冶学生的性灵。其“个性”和“人格”的要求是:有“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体认中华文化,厚植民族精神”,能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兴趣”,有了这样的情感态度就能主动求知,一辈子受用无穷。

4.全面学习和了解语文基础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附录了有关语法修辞知识,简明扼要。有词的分类、短语的结构、单句的划分、复句(限于二重)的类型、常见的修辞格。语法修辞知识反对繁琐,克服片面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学术性,贴近生活实用,介绍语文常识,为学生“解缚”“减负”起了导向作用。语文新课标,虽然降低了对语文知识学习的要求,但并不等于说语文知识不重要,从语文学习的规律来看,语文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因此,应当加强对这方面知识的关注。

下面,以“语言积累”为例说明。语言积累包括四个基本方面:(1)语言知识的积累。包括字、词、句、段、篇等知识的逐步积累和丰富。(2)语感的积累。积累语言中所蕴含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3)语言法则的积累。包括词法、句法、章法和修辞法则。(4)规范语言的积累。如课文精彩片断的记忆、优秀诗文的背诵等。可以说,语言积累不只是对语言现象的简单记忆,而需要经历一个理解、感悟、鉴赏、应用的复杂过程。由此看来,拥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是学好语文的前提条件。

总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总目标,语文能力是关键,必须做到“四化”:内化,语文能力要稳定地落实在学生的个体身上,成为学生个体生理属性和心理属性的一部分;外化,将能力在实际的语文活动中运用出来;物化,能根据不同需要,用书面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活化,能不择时间、地点,在任何场合都表现出自己的语文能力,出口成章,下笔为文。有了这样的“四化”,语文能力就能真正的形成了,语文素养也就能真正地得到提高了,语文课程的育人目标也就可以顺利实现了。

参考文献:

[1]彭小明.试论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4)63.

[2]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7.

[3]王尚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4―36.

[4]王敏,康淑聪,梁建业.构建语文课程的全新理念――小学语文教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首要任务[J].阴山学刊,2004,(2)115―116.

高三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篇(7)

一、淡化语法知识学习,加强综合语言训练

语言包括了文字、语法、语音、词汇、逻辑、修辞,各部分都有其规律和特点。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运用规律,并在语言实践中顺利地运用。”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书面语和口语区别不是很大。日常的口语学习已经渗透了语法知识,在语文学习中,过多地引入语法知识,反而不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语言的学习不能被语法学习所代替。在实际教学中,语法点的选择要适度,选取的知识点要规律性强,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有较大的帮助。尽可能地选择教材中涉及的语法,并结合学生的语感程度和语言水平进行讲解,让学生尽快地理解和掌握,并在语言实践中运用。在语文学习中,逻辑性很强的关联词语是学习的重点。例如,在学习《争论的故事》一课,“果然”“如果……就……”是重点学习的关联词;而《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一课中,“一面……—面……”“只好”则是重点学习的关联词。这些关联词语就是教学的重点,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训练,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

二、重视常规训练,落实学段目标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常规训练。这里说的常规训练,指的是语文教学中传统训练经常涉及的、基础的语言文字内容,包括标点符号、重点语句、生字新词、划分段落、概括段意、书面写作等。这些训练内容都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重点,也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语文能力。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结合教材为学生设计适当的训练内容。例如,在学习《只拣儿童多处行》这一课时,就可以这样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朗读课本的生字新词,然后分段朗读,并思考: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画出表述作者行踪的词语。其次,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隙地、忸怩、烂漫。查字典理解:成千盈百、儿童不解春何在、使出浑身解数。在学生理解了这几个词语之后,再进行后续教学。最后,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段,并归纳段落大意,分析重点语句。这些传统的语言文字训练方式是十分有效的。新课程改革教学并不是要抛弃所有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合理运用。

三、扩大识字量,增加阅读内容

语言文字训练,要通过增加学生的阅读篇数、扩大识字量来加强。让学生多阅读,可以强化的语言输入,逐渐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语言本身具有模糊性的特点,这就决定其学习是一个长期的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学生潜心读书,积累语言。随着现代社会各种传媒手段的发展,学生读书的时间日益减少。他们接受各种语言文字知识往往是通过网络、电视等新兴媒体。这就造成学生的书面语学习不充分,语言贫乏,词汇和语句积累较少。在语文学习中,遣词造句能力的提高,语感的培养,都是以大量阅读积累为前提。如果没有足够的词汇积累,学生是很难从根本上提高语言能力。因此,在日常语文学习中,要努力扩大学生的识字量,让学生多阅读。例如,在学习了《武松打虎》这一课后,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水浒传》。在学习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一课后,要让学生去试着阅读《史记》。扩大学生的阅读内容,除了课本上涉及的,还可以选择《唐诗三百首》、《成语故事》等书籍,让学生在日常的阅读中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

四、遵循语言学习规律,体现语言学习过程

高三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篇(8)

前言

网络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网络语言的发展。网络语言的幽默和简洁对广大网民的影响非常深远。这种语言在网民的喜爱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运用并在应用中快速发展。网络语言发展之初主要是广大青年网民为了提高聊天速度而自创,后来慢慢成为了突出自己个性的一种特定语言,并且形成了很多类型,如新造词语、叠加符号、自创拼音、自创英文、数字等等。

一、大学校园网络语言的特点

(一)开放性

高校问的信息与文化交流、借鉴经验及学科竞争恰恰体现了校园网络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涉及到校园外的文化与信息交流,直接形成了校园网络语言的开放性。为了给青少年营造健康的学习氛围,又能够在促进文化交流的基础上保证网络正常的开放性,需要学校管理者对网络的正常管理和对学生网络语言开放性的正确认识和规范。

(二)活跃性

大学生个性的差异,文化素质的不同,以及他们天生的好奇心,决定了校园网络环境的活跃性,也决定了网络语言的活跃性。网络语言的活跃性一方面表现为上网主体在运用网络语言上的创造性特点,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上网主体运用网络语言的随意性。

(三)互动性

当代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已经离不开发达的网络,于是也就孕育了校园网络文化,这种文化氛围影响着学生学习。教师作为创造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师生都对铸造一个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网络语言在主体的相互作用性形成语言互动,为规范网络语言提供了可行性。

二、大学校园网络语言的构成分析

知名作家王希杰在其所著《修辞学通论》中提到,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修辞格对语言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的发展离不开修辞格,它已经逐步成为了创造新句式、新词语的方法。显然修辞也成为网络语言构成的主要方式,另外网络表情的运用也使网络语言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一)谐音词

谐音词是指读音相近或相同的词。谐音修辞在网络语言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喜欢使用谐音词来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或情感。在我国,拼音输入法是很多网民进行打字聊天时所采用的主要输入法,这种输入法在输入一组拼音后,常常会出现很多种词组,广大网民在选择词组时,往往会故意使用谐音词来进行网络沟通与交流,使网络语言具备了谐音修辞的特色。

(二)缩略语

陈望道在其所著的《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提到了“节缩格”,其主要是指缩合和节短语言文字,使语言表达达到简洁明了的效果。而今我们在文化生活中常常会发现大量的英文缩写词,如CAD、IT、MNI、BVD、CEO等等,同时,网民在网络交际时,为了提高打字速度也常常使用大量的缩略语。互联网世界在出现英文缩写词的同时,网民们还自创出了大量的中文缩写词,这使得字母缩略语在网络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三)比喻造词

文学作品之所以读起来给人一种美的感觉,是因为其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句,这是很多文人喜欢的一种修辞方法,然而,比喻这种修辞方法在网络交际语言中的应用也开始广泛起来,特别是暗喻手法,网络BBS系统就是使用暗喻手法来表述词汇的一套完整系统。

(四)比拟造词

比拟是指作者根据想象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物当成人写的一种手法。比拟是人的物化或者物的人化,思想跳跃性是这种手法的一大特点,使用这种修辞会使读者想象的空间变得宽广,从内心深处体会作品内涵。适当地使用比拟手法,不仅可以使读者深刻领悟作者的深意,而且还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网络语言是网络主体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主要方式,这种比拟造词的修辞在网络语言中的运用频率也越来越大。

三、网络语言对大学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

(一)大学生民族语言兴趣丧失,传统文化精华逐渐淡化

很多大学生对网络语言的使用越来越感兴趣,他们学习传统民族语言的兴趣正在逐渐消退。在网络文化环境中,规范语言的使用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并且这些所占的份额还包括一些混杂符号、汉字、英文等,中华民族传统的语言文字正遭受网络语言沉重的打击。不仅如此,中华民族语言凝结我国传统的文化特征,使用不规范的民族语言意味着中华民族文化继承意识在逐渐淡化。

(二)大学生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建构被削弱

英文是网络上使用最活跃的语言,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欧美等国家的意识形态。世界文化的主导者正是因为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科技和经济实力被他们所抢占,从这个意义上理解,网络成为了我国广大青少年学习西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主要渠道。西方的文化意识对我国网民影响越来越大,他们传统中华民族文化意识正在逐渐淡化。而大学生的控制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这些意识的误导,因此,他们常常会做出一些不利于国家发展的事情。

(三)大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受到扼制

网络语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由大量的字母和符号组成,使之变得通俗易懂。大学生比较喜欢阅读和接受那些通俗易懂的文章,对于那些有些乏味的传统文化有时感到厌烦。这样,他们就逐渐喜欢上了网络语言而在不经意间疏远规范语言文章,这对于他们文学素养的培养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四、大学学生管理中规范网络语言的对策

(一)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提高规范意识

高校应积极建立一支思想觉悟高、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团队。思想觉悟高者和计算机高手是这支教育的主体,当然也要尽量吸收一些心理咨询医生加入这个教育团队。他们应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网络互动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和强化规范网络语言的手段,形成一套规范网络语言运用激励机制,在校园网络的建设与完善中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和法制观念

高三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篇(9)

商务英语专业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导入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让学生能在日常的商务活动中自如地与外国客商进行沟通,这正是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商务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它通常指一种文化背景的人或者群体与另一种背景的人或者群体所进行的交际。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中西方人无论是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还是在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必然导致不同国家的人对同一词义、句义理解上的差异。不了解他国的文化,这会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及日后的商务交往中遇到文化障碍,甚至是文化休克。如跨文化谈判实践中的语言技巧与非语言技巧的掌握;跨文化翻译实践中的文化符号不对称问题等等。

这就要求我们在涉外交流时必须具有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就是指对于影响人们行为和观念的自身文化和其他文化的理解,包括对人类行为的表现和文化模式差异的理解。

商务英语专业在各高职院校均有开设,但其教学大都依照“英语十商务知识”的模式进行,单一模式往往使学生误以为会说英语,懂得商务知识,就能进行跨国商务活动,造成学生缺乏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有的学校往往将跨文化交际课程与日常的商务英语教学完全分离,只是简单地用中文讲授跨文化知识,但在商务英语的专业课中(如外贸函电、商英阅读)却注重语言知识技能,其教学目标是讲授语言知识,分析语法结构,培养阅读能力。这种偏重语法训练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但同时造成了交际障碍。

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导人对商务英语教学的影响,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基本商务知识和英语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到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为日后熟练运用英语语言进行涉外商务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商务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意识的原则

商务英语专业课时安排有限,专业知识繁多,而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在教学过程中导人文化因素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以保证教学效果。

(一)实用性原则

现阶段许多英语专业都开设口语课,有的还是外教任教,但教学内容常常局限于一些生活用语,与商务实际运用联系不大。另一方面,我国当前的商务英语教学没有完全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学生多为应付考试而学习看书,这种模式很难培养出适合国际竞争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导人跨文化知识必须要注重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要求导人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紧密结合,那些课堂上教授的跨文化知识,应该与学生在各商务情景中的英语交流结合起来,而不是孤立的,就文化而学文化。

(二)阶段性原则

跨文化教学过程中要求文化内容的导入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由浅人深、由简单到复杂,便于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导人的文化内容。

(三)持久性原则

文化一词涵盖的内容博大精深,非短期内能很好的融会贯通,这就要求文化的学习必须长期坚持下去。持久性原则要求将目的语的文化持久、系统、高强度和循序渐进地导人。通过案例法教学、任务法教学、情景法教学,让学生系统地全面地分析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结构和商务文化方面的异同,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商务交际的文化敏感性;再通过介绍目的语文化的历史、文学、典故、习语等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接受、理解目的语商务文化。

三、商务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策略

(一)在商务英语基础阶段多开设文化欣赏类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为了卜富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应开设一些英语文化方面的课程。如英语国家背景知识、跨文化交际、中外礼仪、英语视听说、英美文学选读、国际经济贸易地理、国际商业文化等课程。 (二)将跨文化意识渗透到各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实用性

每一门商英专业课程其中的语法、课文、词汇、听力材料、泛读材料,无不包含文化内容,只有将语言知识、专业知识、文化导入三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多渠道的合力教学,才能最终达到培养合格跨文化商务交际的人才。

如以商务英语写作为例.过去人们往往都过多的专注于商务英语写作的书面格式、语用规范等方面的“技术性”要求,而对商务英语写作中非常重要的“跨文化意识”重视不够,或根本就还没有这方面的意识。

实际上,将“跨文化意识”纳人商务英语写作框架之中,可以使商务交流的目的和用途表达得更明确、更容易被对方接受。我们在商务英语写作时尤其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1.词汇表达方面

在商务英语写作过程中我们尤其要注意不同文化中对于同一词语理解的差异性,我们在使用某个表达时不能只注意其语意层面,还得从跨文化知识的角度进行揣度。比如,在中国成语中带有“狗”字的往往都是含有贬义的,如狼心狗肺、猪狗不如等等,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视狗为忠实的伙伴,"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因此,在平常的词汇积累时注意从文化异同的角度加以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2.语体风格方面

除常规的语体格式和篇章规范外,还应该注意中西商务书面交流时语体风格方面的文化因素。一般而言,英美商务人士更注重商务书信、函件等的简练、准确和直观;这与中国人的间接、委婉的表达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当用英语进行商务写作的时候,就要有意识的避免写作中母语文化习惯的干扰,从篇章大局把握,在整个语体风格上与国际商务写作保持一致。

(三)多渠道文化沟通,提高跨文化意识

高三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篇(10)

目标不同,因而初高中教学重点不同,学习要求不一样,使得初高中文言学习的断层。 高中老师抱怨初中教师没有把学生教好,送上来的学生文言文基础不扎实,知识欠缺较多,没有较好地具备基本的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而初中老师则满腹委屈同样劳心劳力,却吃力不讨好。

如何实现高初中文言文的有效衔接和谐过渡呢?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三点:一是做好高初中教材内容的有效衔接;二是做好教学方法的有效衔接;三是做好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的有效衔接。

一、教材内容的有效衔接

由于知识的连续性,新知识教学必须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布卢姆认为学生的已有知识对于学习目标达成影响作用可占50%。这说明,教学的一个关键就在于使学生的认识前提行为达到一定的水平,以便他们能够顺利地进入下一任务的学习。因此,在教学新知识之前就必须为学生学习新知识作铺垫工作,清除和缩小学生之间存在前置知识差别,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新知识所必要的基础知识,以提高群体学习效果。做好高初中教材内容的衔接,教师要熟悉高初中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明确哪些是初中已有知识,哪些是要进一步深化的知识,教学时各种情况要区别对待,对症下药地进行补充和深化。

1.需要补充的知识

由于初中“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语法知识在初中被淡化、弱化了。学生大多对实词、虚词、短语结构类型、句子成分知之甚少。而高中对实词含义、虚词用法、特殊句式的考查却是重点内容,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视情况对语法知识作适当补充。而古代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两者之间具有相似性,要使学生突破文言文语法这个教学难点就必须学好现代汉语语法。先补习基本的语法知识,便于学生理解文言特殊的语言现象

2.需要强化的知识.

联系生活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同时帮助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文言文特殊的语言现象,运用语法知识加以判断,以增强学生对词法、句法知识的运用能力,在巩固所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运用语法知识判断词类活用的能力。

3.需要巩固引申的知识

除了要掌握常用的语法,还要熟练地掌握常用的句法。文言句法包括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疑问句等,还包括一些固定格式。这些句式在初中文言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出现过。

高中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特殊句式时联系初中学过的典型例句,再结合句式的特点系统讲解,学生定会恍然大悟。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又能在以后的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教学方法的有效衔接

1.指导学生课前的预习,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

教学中要使学生有一种意识,那就是不能等和靠,学生要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要主动去解决。在正式上课之前,让学生把要学的文言文抄在作业本上,要求隔行抄,以个人为单位,充分利用课本注释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自我阅读,解决力所能及的字词句问题,疏通文意,概述全段或全文大意。对文段中出现的疑难字词句和不理解的思想内容,一一圈点出来。每个同学都在动手了,对课文也有了初步的感知。 转贴于

2.采取交流、合作、激励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养成质疑习惯

有时上文言文课,教师还按部就班不厌其烦串讲,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抑制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老师往往吃力不讨好。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我们不妨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上课大胆质疑。对于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在组内讨论解决,通过互问互答和提问解答来进行, 或把问题拿出与全班进行交流,或有疑难但已通过合作解决的,也可把解决的过程讲述出来,喜悦共享。讨论交流的内容不能局限于文章字词句的疏通、理解,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向文章的思想、写作背景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生生、师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提高,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等全面深刻的认识。当然,放手让学生在讨论、合作中学习,教师并不是完全放手不管,教师要不断巡查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也可加入适当的讨论,在关键时刻起点拨作用,并对有创新、大胆的观点的个人或小组给予表扬、鼓励。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实现了教学过程的真正有效。

3.指导学生科学背诵,实现有效教学

要求学生能把课文给背诵下来。大部分初中学生学习并不自觉,基础多数也不太好。让他们在接触课文一两天,才读了课文五六遍的情况下就去背,实在是超越了他们的能力。因此,在指导学生背默古诗文中应做到两点:帮助学生科学地安排背默时间和背默内容;重视指导学生自己总结背默方法。学生之间在学习习惯和方法方面均存在差异,利用每次默写后要求学生进行反思自己复习存在问题,改进方法,用学生自己总结的方法去指导学生能达到更有效的背诵效果。

三、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的有效衔接

古人说:“授人以渔,只备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生受用。”教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能有效正确地进行各种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是授人以渔之举。

1.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东坡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反复诵读是中国古人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也是现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文言文字词组合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决定了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初步把握文意最有效的途径。学生对文字材料诵读越熟,体会就越深,意义就越明白。文章的语气、节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是通过富有情感的诵读表现出来的。经过反复诵读、反复揣摩、思考、比较,领略语言之美,正是培养语感的过程。

上一篇: 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基础知识 下一篇: 供应商财务风险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