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什么教学设计汇总十篇

时间:2023-01-22 20:35:55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

教学活动 问题设计 初探

幼儿园的语言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设计是一种最直接的师幼互动活动,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要素之一,有位学者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可见在教学活动中,问题的重要意义。教师准确、恰当的提问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是开发幼儿智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认真设计每一个提问,它不仅能将教学活动逐步引向深入,而且有助于引发幼儿思考与学习主动性。我们班的孩子喜欢挑战,好奇、好问,他们喜欢对所有问题作出反应和追问,因此,如何优化大班语言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设计,激起幼儿的求知欲望是我一直期望的目标和追求的效果。根据我从幼教工作20多年的经验,和不断的探析,我觉得问题设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问题设计应具有灵活性

语言教育活动中应注意采用各种方式灵活地设计问题,如在《大象手帕》的活动中,有这样一个环节:大象先生的手帕被风吹落掉进了河里,小青蛙捞起并玩耍,大象先生告诉小青蛙这是它的手帕,并要小青蛙还给它。当我问:大象先生是用什么样的语气和小青蛙说的时,有的孩子说是“高兴的”、有的说是“生气的”等,但 是没有人想到应该用请求的语气。我请小朋以们表演了高兴的语气是怎么样的,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孩子虽然觉得这两种语气不是特别合适,但他们还是没想到要获得别人的帮助,应该作出请求。后来,我在设计这个问题时就换了一种方式问:如果别人捡到了我们丢失的东西,我们是应该用高兴的语气、生气的语气,还是应该用请求的语气,让别人还给我们呢?孩子们经过慎重比较,认为请求的语气更合适。再如在欣赏诗歌《春风》时,我设计的问题是:“春风吹来了,我们周围的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课堂陷入了静默状态,我赶紧换了一种提问方式,把问题具体化、缩小化,问:“春天到了柳树有什么变化?”“桃树,小草有什么变化?”“小朋友的穿着打扮有什么不一样了?”……这下,教室里马上活跃起来了,大家说出了许多春天的变化,把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分为若干个小问题,由浅入深逐步追问,让幼儿了解问题的构成,找到最终答案。所以,我们教师的问题不要绊住自己,在原地转圈,而要灵活地变换方式,让幼儿更快地理解提问的意图,从而延续对话的进行。

二、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启发性

启发式的问题能开启幼儿的心智,使幼儿乐学、好学,并能引导幼儿的思维步步深入,教师若将问题置于一种情景中,逐步引导幼儿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如《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中,我以往在教学时,常常设计成这样几个问题:“小蝌蚪分别问了哪些动物?”“它们是怎么说的?”“小蝌蚪为什么没有找到妈妈?”,这学期我把这些问题综合成“小蝌蚪为什么问了那么多动物都没找到妈妈呢?”其它问题答案都隐含着对事物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的理解,等孩子们回答了,我再追问,“为什么?”“你从什么地方知道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这样就启发幼儿不断地思考,而不是单一的问:“它遇到了谁?”再如:我在执教《盲人摸象》这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五位盲人各自摸的大象是怎样的?”幼儿按照故事的内容回答后,我又提问:“你认为他们谁说的对?为什么?”幼儿说:“都不对”,在这里我有意设计了一个错误问题,我说:“四位盲人都说对了,不信,你们来摸一摸!”接着幼儿带着问题触摸大象的模型,由于幼儿迫切想知道自己的判断是对还是错,听课注意力非常集中,通过触摸,我又问:“为什么不对?”话音刚落,幼儿就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并得出了比较客观的道理:“看问题要全面,看到他的全部,不要只看他的一点及部分”。整个设计民主、和谐,启发了幼儿的思维。

三、问题的设计要有双向性

常言说:一个巴掌拍不响,问题的设计也是如此。如果只有老师的问,没有孩子的疑问,也不能很好地启迪孩子的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孩子自己提出问题,这样的互问互答,才能使其语言流畅思维深刻。例如:看图讲述就是让孩子自己提出问题,老师在设计看图讲述活动时把问题留给了孩子们,老师可引导孩子思考,你们觉得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回答?我再讲一遍,你们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举手问我,看谁能把老师问住了。又如在大班语言《爸爸、妈妈和我》这一诗歌中,我首先出示一幅挂图,问: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开了,有的孩子就问我:“老师:为什么把爸爸说成是大树?把妈妈说成是雨露呢?”这些都是孩子们通过思考,给老师出的问题了。这种师生之间相互合作地开展讲述,问答活动常常会给幼儿带来积极愉快的情绪,可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有利于帮助教师针对幼儿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教学,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好奇心、好问、好学的良好习惯。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篇(2)

对课程设置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一个检验的标准或者标准过多。那么,计算机课程如何设置才科学?那些课程含金量,也就是它的比较价值高一些?哪些是社会最需要而我们的学生又能达到社会所定的标准,而且我们的计算机教师又能胜任的?我认为应从四方面去考虑:一是学生,二是市场,三是教师,四是证书。

一、学生

商家是把顾客当成上帝,而我们教师则常常把自己当成上帝,要学生绝对的服从我们、要学生迷信我们、要学生崇拜我们,我们不是上帝,也无法企及这个高度时,最后的法宝是不懂装懂。在我们的国家,有多少老师有勇气敢在学生面前说:我不知道,我不懂。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是没有学生的教学,教学的对象本来是学生,但却常常把学生“关在了门外”。学生成绩好,自然是老师教学有方,而学生成绩不好或无心向学,是由于学生的素质差。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用教师的行话就是:素质好一些。可这只能说明他们的文化基础相对于其它专业好一些,致于开什么课,最好先了解一下他们报计算机专业目的是什么。就象饭店老板先问顾客想吃什么,然后才告诉顾客饭店有什么菜。当然开饭店和办学校毕竟不同,但他们有些方面是相通的,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有了学习兴趣,学生的表现往往会出乎老师们的预料,由一条虫几天之间变成了一条龙。比如我班上有的学生,平时上课总是盼望着早点放学,可在做毕业设计时,放学了还不愿离开电脑室,天天跑到图书馆翻书。他们用于毕业设计的软件,在技术上也有一定的难度,如autocad、3dstudiomax、authorware。还有一些软件我这个多媒体技术的教师也不会用,但他们却用的得心应手。毕业设计结束,每个学生都如期完成了设计任务,有几个学生的作品,容量竟达600M之多。

这一事例说明了什么呢?虽然我们天天讲: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而在实际操作上,学生则被遗忘了。可以看到,当我们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他们的学习热情、学习能力、他们的创造力便在短时间内迸发出来。如果我们再加以科学的引导,结果又会是怎样呢?

二、市场

课程设置确实要照顾到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才有动力。但我们并不是在办兴趣班,最重要的是我们培养的学生在社会上受不受欢迎,因为我们是职业中学。

所以,课程设置最重要的依据-----市场。

但市场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呢?

现在不少家庭购买计算机已不象前几年:出于对计算机的迷信,更多的是考虑实用。我有一个亲友想买计算机,他先向我咨询,作为计算机教师,我当然是义不容辞,而且也想尝尝做专家的滋味。可他第一句话便把我问的张口结舌。他想用计算机打印条形码,问我怎么打,我教过五笔输入、文字处理,BASIC语言、数据库语言,多媒体技术,但并不知如何打条形码。我的外父是一位民间音乐家,他用录音机把自己弹的古筝曲制成录音带,要我用计算机把录音带转刻成CD。当然这些问题后来都解决了,但很被动。我举这些事例就是想告诉所有计算机教师。课程设置除了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外,还要考虑实用。就是怎么样把学校学的知识和技能用到社会上。普通中学可以不考虑市场,因为它盯的是高考指挥棒,学校、教师专心致志考虑是怎么考高分就行了。而职业中学不能不面向市场,因为它面向就业。所以我们不能不考虑市场、社会需要什么。就如一个商店,必须考虑顾客需要什么,而不是我这个商店有多少货物。这一切,单纯的争论是无法解决的,而是要深入的了解社会,了解人们的需求,了解市场的需要才能科学的设置计算机课程。

三、教师

我们把差不多被遗忘的学生招回来的同时,当然不能象猴子摘玉米,又把教师给落下了。教师并不是百宝箱,学生要什么就有什么,市场需要什么教师就可以教什么。作为计算机教师,他们的翅膀也相当沉重。从课程设置我们可以看出,时代对计算机教师提出相当高的要求。他们不但要“学会学习”(每个计算机教师都要面对十倍速更新的计算机知识)、“学会动手”,(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且还要了解、熟悉市场,否则他们的“产品”—学生,将不被市场接纳。

但有些政府部门、学校的管理者,他们并不认为计算机教师和其它学科的教师有什么不同。其它学科教师12节满工作量,计算机教师自然不能例外。计算机教师需要知识更新,难道其它学科的教师知识不用更新?

所以“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

四、证书

在我们中国有这么一句话:名不正则言不顺。怎么才能证明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呢?

目前职业中学的毕业证书,人们普遍不认同。当然,我们可以说是:偏见,但从纯客观的角度我们又怎么检测它的“含金”量呢?有的职业学校为了证明自己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学生参加由国家人事部、电子工业部组织的计算机软件水平考试(初级程序员)或劳动部组织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以此作为横向对比的依据。如果是为了排座次,这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计算机软件水平考试由于通过率低,把关严格,确实有一定的权威性。比如我们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初级程序员的通过人数是以个位数记,而某市职中通过率则竞达50%,座次的排列当然是不言自明,但这样做势必又走高考、会考排名次的老路,同时我们是素质教育,面向就业;而非精英教育,面向选拨。再一,计算机水平考试的思路不是为了应用,所以通过率低,试题也以程序设计、算法、理论为主。至于等级考试,相对于计算机水平考试容易一些,也选择了模块化的发展方向,但缺乏时效性,不少内容如:DOS、FOXBASE已经过时。这两个考试有一个共同点,一年只考一次,失败了只有等来年再考了。还有如微软认证、ADBOE公司认证等,权威性、实用性确实是不容置疑,但费用太高。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篇(3)

在设计问题之前首先必须明确好这样三个维度:

1.问什么。即主题。你想提问学生什么内容,哪一方面。教师提问不能没有明确目标,不能随口所说,随意而为。如鸦片战争爆发于哪一年之类的问题还是少问些为好。只有主题突出鲜明的问题才有思考价值,才有回答必要。反之,则是浪费时间,降低课堂教学实效。

2.为什么问。即理由。你为什么要提问这方面的内容,你想考查的目的是什么,对此必须要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提问的过程其实也是用好教材,研读课标的过程。

3.怎么问。即方式。你打算怎样发问,以什么形式呈现。作为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相同的内容,不同的问法,学生接受的程度不一样,效果也自然不同。这些在设问前都要有所考虑。切忌拍脑袋,想到哪问到哪。

二、设问原则

要想使问题的设计更加规范,使课堂提问更加有效,教师在设计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针对历史学科特点,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科学性。任何问题的设置不能出现知识性错误,对所附的答案也不能让人产生歧义。即便开放性的问题也要力求做到主题明确,切忌天马行空,漫无边际。

2.逻辑性。问题设计以及各问题之间要体现逻辑性,要相互关联,避免各自孤立,零零散散。

3.趣味性。这是历史学科最基本特点。因此历史问题设计要有较强的趣味性,可读性。要能够激起学生回答的兴趣与思考的欲望。

4.梯度性。梯度似台阶,只有逐级而上,才能登高望远。问题设计也是如此,要有一定的梯度,体现层次性。既不要太简单,也不能难到底。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如果太难,让学生无从下手,也就失去思考的欲望与回答的价值。总之,问题设计应体现心理学上“最近发展区”原理。

5.简洁性。问题设计或表述一定要简洁明了,题干要简短,不要兜圈子、绕弯子,不要让学生感觉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不能让人产生歧义。

6.人文性。问题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不要难为学生,要体现学生的认知水平。既要让学生一看就懂,还要让学生找到自信与成功的台阶。从而使得他们愿意思考,敢于回答。若如此便是好的问题。

三、设问技巧

结合平时教学实践,本人作了简要归类与梳理,我觉得历史问题设计一般有这样几种方式与技巧。

1.抓关键词语追问。认真阅读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的语言非常精炼,用词也非常准确到位。细细品味很有启发。基于此,如果教师在备课时抓住教材中的一些关键字词进行发问或追问就是很好的问题设计。这里以人教版教材为例,略举一二。如必修一第1课依据书中小标题以及教材内容可以这样来设问:为什么分封制等级森严?为什么说宗法制要靠血缘关系来维系?第4课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第8课为什么说美国独立之初的形势非常严峻?第9课为什么说法兰西共和之路异常艰难?第12课为什么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等。类似这样的问题几乎每一课都能举出若干,而且有一定趣味性,问题的答案也基本都能通过阅读教材而获得。我觉得这是设计历史问题最常见也是最简便、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不妨尝试使用。

2.依思维顺序整合。我们知道,事物发展一般遵循这样三个层次,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而历史事件通常要具备这样三要素,即“背景、经过、结果”。基于此,我们在设计历史问题时就可依此思路,精心设计。如必修二《第5课开辟新航路》这一课教材主要讲了三个问题:东方的诱惑;新航路的开辟;走向会合的世界。我在教学实践地作了这样的尝试,有几个班级是按照教材顺序以及标题进行分析讲解,发现效果一般。另几个班我将教材内容设计成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合作讨论,发现学生参与踊跃,讨论热烈,效果也比我预期的好得多。问题如下:

①什么是旧航路?②什么是新航路?③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④凭什么开辟新航路?⑤怎样开辟新航路?⑥新航路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其实,这几个问题就是围绕教材提到的新航路开辟的背景、经过、结果等三个方面设计。经过简单的包装整合,其效果大不一样。通过实践,我越发感觉到问题设计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中的作用与影响。

3.从熟知现象入手。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教师要善于从身边学生熟知的现象入手来设计教学问题,这样便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也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必修一《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可以这样设问:2010年5月11日,在英国伦敦,保守党领袖卡梅伦在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前发表讲话,卡梅伦当晚接任首相职务,他应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要求着手组建新一届政府。请问卡梅伦就任首相需要经过哪几道程序?享有哪些权力?自然引入本课正题。

4.用事例引出结论。事例往往具有一定的情节性与趣味性,可读性较强。学生爱听,容易接受,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与年龄特点。而结论常常比较抽象,若教师直接陈述,学生难于理解。如教师在讲述必修三思想史模块时,若直接呈现这样一个结论: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等,学生肯定会难以理解与接受。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列举几个事例来说明,也许就容易多了。

比如据说在美国历史上曾有这样两个家族。一个是爱德华家族,其始祖爱德华是位满腹经纶的哲学家,他8代子孙中出了13位大学校长,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20多位议员和一位副总统。另一个家族的始祖叫珠克,是个缺乏文化修养的赌徒和酒鬼。他8代子孙中有300多名乞丐,7个杀人犯和60多个盗窃犯……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篇(4)

中图分类号:G63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0091-01

一、设问方式的选择要有张力,具有开放性

陶行知曾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教师在导学上的问题如何设计,“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选择是否成功,不仅对巩固与检测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优化学生的思维与能力,而且对课堂交流展示的高效学习是否成功,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是否到位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导学案中自主学习部分,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认真的阅读、学习教材的内容对即将要学的知识有一个粗略的认识和了解,为后面深入的学习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因此,问题的设计要顾及全班不同层次的同学,对这一部分知识点的设问,问题要紧紧围绕教材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来没计,采用“是什么”设问方式会比较好。其次,对需要深化和拓展的知识点多可采用“为什么”的方式设问。例如,导学案中的自主探究部分,学生需要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经过思维的加上、运用课堂讨论与交流等方式对课本知识点进行归纳、整合才能解决的问题。对有益于学生生成独特的有价值的见解、生成宽于教材的鲜活的知识,采用“怎样做”的设问方式,更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更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之外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我们都爱玩》这课时,我设计了“(1)玩与学有冲突吗?生活中你是怎样处理好两者的关系的?(2)在生活中如果父母剥夺我们玩的权利,你将怎样维权?”的问题。

二、设问方式的选择要符合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意识及智力水平是不一样的,一份优质的导学案在设问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有关知识的准备,心智技能的掌握,教材结构等要素”(1)设计出每个人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思的问题,让优秀学生从导学案没计的问题中能感受到挑战,一般的学生能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大大提高学习的自信心。例如,导学案中要有简单的,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就能独立完成的“是什么”的问题;要有需要经过学生思考、分析找出新旧知识的差异和联系才能生成答案的“为什么”的问题;要有需要教师的适时点拨,同学之间互动、研讨、交流的方式才能完成的有一定难度的“怎样做”的问题。

三、问题设问的方式要遵循循序渐进、难易适中的原则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篇(5)

1. 结合教学中的概念去设计问题 高中生物新课标教材中有很多重要的概念,概念的理解是基础,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围绕生物学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去设计问题。

(1)围绕概念中的核心词去设问。一个概念的内涵中,必然有核心词、关键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能够根据核心词进行设问。如: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中枢神经系统在这个概念中是核心词,我们可以围绕它设问“中枢神经系统是指什么?”、“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中枢有什么区别?”等等。

(2)围绕概念的外延去设问。概念的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如:自养生物的概念是指能够利用无机物合成自身的有机物的生物,这样我们可以从概念的外延的角度设问“自养型的生物有哪些?”。

(3)围绕概念的例证去设问。某一概念必然有对应的例子,而与概念相关的例子包括正例、特例和反例。概念的正例指的是包含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具体事物;概念的特例指的是特殊的例子,属于概念的外延这一集合;反例指的是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具体事物,它不在某一概念的外延中。根据上述理论,我们可以从某一概念的不同类别的例子考虑设计有关问题,如:微生物是一类形体微小、结构比较简单,一般要借助于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类微小生物的总称。从正例的角度可以设问“微生物通常包括哪些类别的生物?”,从特例的角度可以设问“蘑菇 、银耳、黑木耳等生物是否属于微生物?”

2. 结合新课程中的探究式学习去设计问题 高中生物新课程中有好多生物学知识是通过学生的探究学习获得的,那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设问是非常关键的。如:在“基因分离定律”的教学过程中,关于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孟德尔用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杂交,子一代表现为高茎。子一代自交,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既有高茎又有矮茎,比例为3:1,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F1都表现出显性性状?”“为什么F2代会发生性状分离?”“为什么F2代性状分离比接近3:1?”。随后,孟德尔提出假设进行解释,孟德尔假设的关键点是杂合子中的等位基因相互独立、互不沾染,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产生两种相等的配子。据此教师可以设问“如何证明孟德尔的假设?”“具体的证明方法都有什么?”于是学生提出可以用测交法或者是F1高茎豌豆自交进行验证。此时我们可以设问“根据假设,测交及自交的实验结果出现什么情况,可以证明假设成立?”。

3. 结合教材中的实验去设计问题 新课程下必修模块中的实验内容主要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及材料、实验步骤、实验原则等等。我们可以在不同的环节进行设问,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强化学生对于实验过程的反思。如“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围绕实验原理设问“叶绿体中的色素可用什么化学试剂提取?为什么?”,围绕实验材料我们可以设问“叶绿体中色素提取分离实验的材料如何选取,为什么?”,围绕实验过程可以设问“画滤液细线时用毛细吸管,你还能找出什么更好的替代实验用具?”围绕实验结果设问“滤纸条上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分别是什么色素?你得到的实验结果与此一致吗,为什么?”,从实验拓展的角度设问“如果把色素提取液放在自然光和三棱镜之间,从棱镜的另一侧观察光谱中明显变暗的区域是哪个区域?”,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设问“为了使光合作用达到最好的效果,在大棚蔬菜生产中,应选用哪种透明的玻璃罩?”。围绕实验各环节问题的设置,强化了学生对于实验的理解、回顾和反思。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篇(6)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7-0199-01

一、精当

教学设计要精当,这不仅仅是对教学设计的要求,更是对教师把握课标、教材、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一个展示。如在设计《邮票齿孔的故事》的品读课文时,教师:“邮票齿孔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个故事又为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发呢?让我们打开书,认真地读读课文。1、学习第一自然段。(1)谁愿意读第一自然段?大家边听边想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了解,师相机出示“最早的邮票”和“现在的邮票”。)(2)最早的邮票和现在的邮票有什么不一样?书上怎么写的?(指导学生朗读本自然段的二、三两句话。让学生明白在1848年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小刀是裁邮票的必要工具。)(3)齐读第一自然段。(通过直观的视觉对比以及有针对性的读书,在学生的头脑中树立起小刀是使用最早邮票必不可少的工具,为后面的感悟文本作铺垫。)2、学习2~4自然段:(1)带齿孔的邮票是谁发明的?他又是怎样发明的呢?自由读2~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师相机板书:阿切尔)(2)出示图片,指导学生观察阿切尔的神情。书上哪一句话写出了此时的阿切尔看得很认真、很入迷的样子?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阿切尔被那个人的举动吸引住了。”(3)那个人指谁?那个人的什么举动吸引了阿切尔?师:拿出笔默读课文2、3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那个人举动的词或句子。(请学生说说自己画的地方)(4)再读读你画的句子,边读边试着做做那个人的举动。以文本的中心句为突破口,让学生在自主读书的基础上,有个性地展现读书成果,在合作学习的状态下,加深对文本的认识,回归文本读出感情。一方面凸显“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另一方面潜移默化的指导学生学习收集处理文本信息,发展学生的思维,可谓之精当。

二、精巧

教学设计要精巧,这要求教师在把握课标、教材、学生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将其三维目标的达成巧妙的溶入于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达到授人于无行之中。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中,(在教师让学生从长方形纸片、1分米长的线段、4个小正方体中,任选一种创造分数,交流完利用长方形纸片、1分米长的线段创造的分数后)师:刚才这几个小组的同学,分别把一张长方形纸片、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平均分得到了一些分数,他们平均分的都是一些什么,这是我们以前已经学过的。哪个小组敢于挑战,利用“4个小正方体”来创造分数?生1:我们组把4个小正方体看作一个整体(用“圆圈”圈起来),平均分成2份(画线),其中一份是它的1/2。生2(着急):老师,我认为应该用2/4来表示,你看,那一份不是2个小正方体吗?(众生附和)。生3:不对,应该是1/2。(有相同的声音。教师略显迟疑后,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师:这一份是2个小正方体,到底是这个整体的1/2,还是2/4呢?你们想不想和组内的同学商量商量,把它弄明白啊?(沉静的课堂沸腾起来了,学生们比划着、争论着。通过讨论,学生已经把握了分数的本质,但老师并没有就此完事,而是又杀了一道回马枪。)师:怎样分,是1/2?怎样分,是2/4?有区别吗?(这样学生对分数有了深刻理解,又为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埋下了伏笔。)这位教师将“球”踢给学生,带领学生经历了一次思辩的过程,生成了一个个各不相同的对分数不同层次的理解。并把这些教学资源开发、放大,设计可谓之精巧。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篇(7)

2. 英语教学评价在英语课程发展中的功能是什么?

3. 以往的英语教学评价存在哪些问题?

4. 以往的英语教学评价目标有哪些问题?

5. 我们应当对英语教学评价的实施机制进行哪些调整?

6. 我们应当怎样调整评价心态?

7. 英语教师如何调整自己的教学决策?

8. 教学评价可以分为几种?

9. 什么是形成性评价?

10. 什么是终结性评价?

11.什么是内部评价?

12.什么是外部评价?

13.什么是连续评价?

14. 什么叫高度结构性评价?

15.什么是低度结构化评价?

17.不用测试怎样进行教学评价?

18.学生是否应当参与教学评价?

19.教师对教学评价应当采取怎样的态度?

20.教师个人应当怎样对待教师合作评价?

21.学校管理部门应当怎样对待教师合作评价?

22.学生的自我评价很重要吗?

23.英语课程的形成性评价应当如何设置整体目标?

24.语言认知目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5.语言情意目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6.语言运作目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7. 如何理解形成性目标?

28.如何设置形成性目标?

29. 形成性目标应该由谁来配置?

30. 学生应当怎样参与形成性目标的配置?

31. 如何表述形成性目标?

32.如何在目标表述时限定目标的难度?

33. 表述形成性目标的具体技术是什么?

34. 形成性评价可以分成几种类型?

35.测试性课堂评价可以分几种类型?

36. 什么是封闭型试题(close-ended tasks)?

37.什么是半封闭型试题(limited tasks )?

38.什么是开放型试题( Open-ended tasks)?

39.教师在测试型课堂评价的设计与创意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40.非测试型课堂评价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41.什么是现场笔记?

42.什么是教学过程记录?

43.什么是教学日志和教学日记?

44.什么是个人教学报告?

45.什么是言语报告?

46.什么是课堂教学观察?

47.什么是问卷?

48. 什么是访谈?

49.什么是个案研究?

50.什么是课业档案(卷宗)?

51.使用课业档案(portfolios)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52. 什么是商谈?

英语教学评价FAQ

1. 为什么要进行英语教学评价的改革?

在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素质教育工程”被列为第一工程,目的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早在1998年下半年,基础教育学科课程的整体改革就已开始酝酿,英语教育的课程改革是这项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的改革必然要涉及教学评价问题,目前英语课程评价改革的内容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如:评价的观念,评价的内容,评价的形式,参与者的成分和参与者的功能,以及教育评价的机制和评价的工具。英语课程评价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将对整个的改革起很强的支持作用。当前,英语教学评价存在着6个方面的问题:(1)评价缺乏明确的评价目标和系统设置。(2)评价实施机制存在缺陷。(3)评价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4)在评价的具体运作上,存在着用单维度的评价代替多维度的评价的现象。(5)评价形式单一。(6)评价对评价结果缺乏科学的分析和解释方法。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推出一整套有效的改革措施。

- back to top -

2. 英语教学评价在英语课程发展中的功能是什么?

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清楚课程发展(curriculum development)的概念是什么。Curriculum的原意是“路程”、“跑道”的意思,发展是指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的表现形式是不断地增加新的内容,不断地调整和完善,逐步地向前推进。根据这一概念,我们可以把课程发展分成三个部分,即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这三个部分是什么关系?传统观念和当代观念是有很大区别的。传统观念认为,课程设计(包括教学大纲的制定、课程设计的颁布等)在先,然后是课程实施(即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教学,以及围绕教学的一系列活动),最后进行教学评价。因此不少教师认为这三个部分是首尾相接的三个程序。当代课程的观念是:课程设计要接受课程评价的影响,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也要进行课程评价,课程结束还要进行评价。教学评价与课程发展三个部分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关系,并贯穿课程发展三个部分的始终。由此我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不仅是课程执行者,而且是课程的设计者。2)课程发展分不同层次。目前我国的课程设计分三个层次,一是国家在课程设计上提出总体方向。二是各省市地区在国家课程设计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课程实施方案。三是各学校根据国家和省地市课程设计要求,设计“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sign)。3)校本课程在设计和实施的各个环节上,都需要课程评价的多元性参与。4)课程多元性评价主要是内部评价形态。所谓内部是指课程发展系统中的内部。5)课程评价在设计和实施中不断反馈信息,使课程发展过程不断调整、完善并得修订。6)在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三者之间,有一个互动的过程(interaction)。互动就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过程。课程发展应当是课程设计、实施和发展三者之间的互动效果。英语课程评价是课程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与课程设计和实施密切相关、不断互动相互施以影响,最终达到有效推动课程发展的目的。

- back to top -

3. 以往的英语教学评价存在哪些问题?

教学评价是指课堂教学实施中的评价。以往英语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是:1)教师在教学评价概念不清楚的情况下进行教学评价,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和负面影响。由于概念不清,教师在教学评价中就不能很好地区分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高度结构化评价和低度结构化评价、一次性评价和连续性评价、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2)教学评价目标存在缺陷。3)能力评价和知识评价的关系处理存在较多的问题。一般认为,知识目标容易进行教学评价,能力目标较难进行教学评价。另外在实际教学评价中重知识轻能力。4)在英语教学评价过程中,用终结性评价代替过程性评价的现象是严重存在的,这是当前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区域。学生学习有一个过程,对过程中的情况要用形成性手段进行评价,对学生的最后学习效果要用终结性手段进行评价,二者不能混淆。但目前的情况是,这二者往往被混淆。5)教学评价实施机制存在问题。6)教学评价形式趋于单一化。英语教学评价并不等于英语测试。但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评价形式就是测试,而且是套用中考和高考形式的测试。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并不知道在英语教育领域中还有许多行之有效的评价形式。另外在评价活动中,被评价人和评价的关系也趋于单一。教师运用试卷对学生进行检测,似乎是教师和学生的唯一一种评价关系。教师较少想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也较少想到和学生进行合作评价。7)教学评价心态存在的问题。一是被动接受外部评价。二是盲目相信分数指标。三是评价问题合理化倾向。也就是说出现问题归于客观原因,把存在的问题合理化。四是使用两极标准进行评价。要么好(yes),要么坏(no),没有分析性的评价和解释性的评价。8)教学决策问题。教学决策在课程发展的三个部分中都起很重要的作用,形成性评价要随时指导教学决策,教师日常的决策依赖于各种各样的教学评价。我们认为,教师在进行日常的过程性决策中,由于不一定能够正确吸收反馈信息,所以,决策失误往往多有发生。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篇(8)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B-

0089-02

初中政治课的教学内容通常是围绕人性、思想、品德、哲理等展开的,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的学习困难较大。实践证明,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将政治课的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能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政治教学的有效性。在此,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谈谈如何在初中政治课堂上进行有效提问。

一、要有针对性——突出重点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是能突出重点的提问。课堂提问的目的主要有三点:一是启发学习,二是承前启后,三是检验成果。在这三点中,启发学习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要使提问起到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能突出重点,具有很强的教学针对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针对教材内容设问。课堂提问首先应针对教材内容来设问。例如,笔者在教学《有朋自远方来》一课时,针对世界各地、各民族的文化习俗的差异及其对我国的对外交流所产生的影响等内容,设计了以下问题:①大家知道哪些国家的文化习俗?②我们为什么要重视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差异?③我们应当如何对待各国、各民族间的文化习俗差异?④这些文化习俗差异对我国的对外交流有什么影响?为什么?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学生不但能温习已学过的知识,同时也能发散思维,思考和学习本课的学习重点。

2.针对认知结构设问。课堂提问除应围绕教材内容,还应能切实帮助学生学习。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情况,因为只有在学生智力和能力范围内的问题,才是能真正发挥作用的问题。例如,笔者教学《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一课时,学生对“个人自由”和“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内容产生了疑问。为此,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①个人的人身自由和行动自由是否是不受限制的?②公民是否必须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③失去法律保护和限制的自由还可以称之为自由吗?④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会产生什么后果?为什么?通过回答这一连串有针对性的问题,学生逐步理解了“个人自由”和“责任”之间的联系和限制,同时也感悟到:只有每一个人都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才能拥有一个良好、有序、健康的社会。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笔者设计了有针对性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要有层次性——层层递进

学习不可能一步登高,而是需要逐步积累,层层递进。在课堂上,教师一开始就提出很难的问题,不仅无法帮助学生学习,还会引发学生的自我怀疑和厌学情绪。因此,课堂提问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1.纵向深入。所谓纵向深入,是指在逐步递进的基础上挖掘教学本质。例如,在教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时,笔者按由易到难的思路设计了以下问题:①中华文化指的是什么?②中华文化有哪些特点?③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和学习中华文化?④学习中华文化有什么意义?这几个问题一步步深入,每一个问题都能承前启后,在促进学生思考的同时,也为学生理清了学习的思路。

2.横向拓展。横向拓展主要指拓展问题的思维广度。在设计课堂提问的时候,不仅要考虑问题的深度,同样应该重视问题的广度。例如,笔者在教学《人生难免有挫折》时,首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在生活中遇到过什么样的挫折?这些挫折对现在的你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为什么?”在同学们回答后,笔者接着问:“一个人会因为哪些因素而遭遇挫折?为什么?”两轮提问过后,学生已大致了解了课程内容。这时,笔者再将“如何看待挫折和应对挫折”的知识教给学生,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问题设计得层层递进,兼顾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应设计好问题的提出时间,把握好问题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窄到广,让问题贯穿教学的始终。

三、要有思考性——预留空间

有效的课堂提问必须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带来无尽的思考,进而获得促进教学的效果。

1.在思维转折处提问。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不断出现问题和难关的。要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问题和跨越难关,教师必须做到在学生的问题出现处提问,也就是在思维转折处提问。例如,教学《正确对待和参与竞争》,学生对“怎样正确参与竞争”感到困惑,这时候,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帮助学生学习:①生活中存在哪些竞争?哪些对你有益,哪些对你无益?②竞争是与对手为敌吗?为什么?③什么样的竞争方式是既有益于自己,又有益于社会的?笔者让学生们针对这几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在问题的带领下,学生慢慢领悟并树立了正确的竞争观念,课堂教学也得以顺利有序地开展。在这个案例中,笔者抓住时机在学生的思维转折点处设问,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将自己思考得出的结论与他人的结论相结合,得出最终结论,实现了有效学习。

2.在思维开放处提问。学习是一个知识转化和累积的过程。要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并将其化为已有,教师要将课堂提问设计在学生的思维开放处。例如,教学《心忧天下向往和平》,笔者进行课堂问题设计时,没有采用常规的问法(如:什么是和平?为什么我们需要和平?),而是为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其内容涉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产生原因及其影响。在学生观看视频后,笔者首先要求学生们谈一谈自己对这两次世界大战的看法,然后提出以下问题:①战争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有哪些?②目前,世界上仍有部分国家存在战乱,请谈谈它的危害。③战争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④维护世界和平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重要的意义?⑤我们如何为实现社会稳定和世界和平贡献出自己的力量?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对“战争”“和平”“发展”等概念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笔者再用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学习,培养了学生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感。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篇(9)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8-0074-01

教学活动是一个对话的过程,而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对话的重要途径,它关乎课堂质量的提高,所以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 问题设计应紧扣教学目标

课堂的每个教学环节都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展开,因此课堂提问设计必须紧扣教学目标。优质有效的问题应具有目的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之前应明确教学目标。

课堂问题的设计应紧扣教学目标,离开教学目标的问题影响着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对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深有体会。在教授余光中的《乡愁》时,我在备课过程中确立了“让学生感受诗歌内容和感情”的教学目标。为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问题:(1)本文的作者把乡愁比做了什么?(2)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和感情来朗读这首诗?《乡愁》从题目就可以感知它在描写作者思乡时的惆怅,作者把乡愁比作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通过问题设计,一可加强学生对于诗歌内容的掌握,二可让学生借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感受诗歌的感情。通过两个设计的问题可以很好地实现“感受诗歌内容和感情”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紧扣教学目标。

二 问题设计不能脱离文本

我们知道文本对问题设计的重要性,因为读懂文本是精心设计问题的前提。教师设计问题前要仔细研读文本,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深切感悟文本语言情感的前提下,体会词句之妙、布局谋篇之美。

如课文《女娲造人》,笔者通过对文本的研读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分析鲜明的人物形象,感受文中的喜悦之情,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针对这个目标我们设计了以下两组问题:第一组:(1)女娲为什么造人?(2)女娲是怎样造人的?(3)女娲如何让人类繁衍生息?(4)我国的神话女娲造人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哪个更能让人信服?为什么?第二组:(1)课文处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找出有关词句,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2)文中女娲造人的原因是什么?请你发挥想象,试作另一猜测。(3)女娲在本篇课文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4)女娲造人的神话为什么能够世代流传?

结合教学重点,我们可以看出第一组问题属于浅层次的的问题,1~3题只能引导学生对文本做内容上的了解,对于发掘文本深层次的意义没有实际效果,而第4个问题则偏离了文本。这样的问题设计看起来更像是一堂生物课,而不是语文课,课堂的有效性无从谈起。第二组问题在充分关注文本的同时也考虑了语文科的性质,1~3题把关注点放在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所表现的情感,学生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才能对神话能够世代流传原因进行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因此,第二组问题是紧扣文本围绕教学目标所设计的很有效的问题。

三 问题设计要结合学生实际

教师的备课活动是一项复杂性极高的课前设计活动。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认真备教材的同时也要备学生。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首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状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然后紧扣文本围绕教学目标,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如果教师所提问题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围,学生势必很难理解,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如果老师所提问题过于简单,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也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掌握好度,提出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四 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问题的思考也应遵循这个规律。所以教师设计的问题也应由简单到复杂,有一定的层次性。在课堂教学中,有层次的问题设计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使教学过程一环扣一环,最终将学生的学习水平、认知能力与思维水平逐步引向更高层次与更广阔的领域。所设计的教学目标较简单时,设计简单浅显的问题就可以;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时,就应该有意识地设计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这样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如课文《祝福》:(1)阅读课文说说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祥林嫂是怎么死的,谁害死了她?(3)祥林嫂死在祝福之时,说明什么?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在本教学案例中这三个问题围绕目标层层推进,有一定的层次性,问题1、2虽然属于低层次的问题,但它们为后续问题3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让学生熟悉文本、理解教材内容,能够顺利进入后续讨论,问题3以理解小说的主题为目标,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总之,课前提问设计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保障课前提问设计的有效性才可实现语文教学有效性。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篇(10)

“准”就是问题设计准确、符合儿童的心里、不给学生造成歧义.所谓的准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能够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二是符合儿童的心里特点.课堂问题问得“准”,能使学生迅速进入思维状态,能够明白思维的内容和方向,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在平时教学中,经常听到一些年青教师由于提出的问题不准确,学生无法思考,更难以回答,教学活动因此而停滞.我认为作为低年级教师,你得“蹲”下来看孩子,按照儿童的心里去设计课堂提问,问题设计好以后,应当站在儿童角度“模拟”思考这个问题,看这个问题是否体现知识的本质,是否符合儿童的心里特点,是否有思维的成果,只有既体现知识本质又符合儿童心里特点的问题才是“准”的问题.

如,苏教版低年级“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内容,教材都是以生活情境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其目的有二:一是体现数学知识有用,数学知识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二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然而有的教师没有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教学时只是提出一些问题,而问题却没有数学味,经常专业问学生: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没有从数学角度来回答问题:我看到有小鸭、有小鸡,还有大树……师发现没有预期效果接着又问:你还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我看到大树是绿的,小鸡在吃虫子……这时教师耐不住性子了,也不知该怎样再问,只能硬生生告诉学生一些数学信息.这样的课堂提问由于没有抓住数学的本质,因此很难达到预期的提问效果,甚至使课堂处于尴尬的境地,白白浪费了课上宝贵时间.如果换种方式设计问题: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就会避开情境中的无关信息,关注情境图中的动物的数量,一下子就能收集到情境图的有价值数学的信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课堂提问设计要“精”

问题精就是问题设计要触及知识的本质,以较少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一问到底,该问的问了,不该问的也问了,表面上看学生是在问题的引导之下进行课堂思考和学习,但是细细推敲,真正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问题寥寥无几,所以课堂提问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质量质量高、数量精,以精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少量的问题探究出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如,在教学正比例意义时,有的教师问了很多问题:问题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是什么样的两种量?谁先变化谁后变化?是谁随着谁的变化而变化?什么一定?这两种量是成什么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关系?这样的提问实际上只是把正比例意义的语言表达分解成一个个小段落,学生只是按照正比例意义语言表达读一读,毫无思维价值,对学生理解正比例意义没有多大帮助.我在教学时设计里这四个问题:(1)问题中的路程与时间有什么关系?(使学生明白有运算关系的量就是相关联的量)(2)请你从路程及时间两种量中任意选两组四个数,看能否组成一个比例?可以组成多少组不同的比例?(使学生明白任意两组的四个数都可以组成比例,无一例外)(3)为什么任意两组四个数字都可以组成比例?(根据比例的意义,因为比值始终不变,所以任意两组四个数都可以组成比例)(4)根据路程与时间两种量中任意两组四个数都可以组成比例,想一想你认为路程与时间这两种量又是什么样的两种量?学生经历这四个问题的研究,就从本质上把握了正比例意义的实质,在此基础上揭示正比例的意义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课堂提问设计要有“度”

问题的“度”是指问题空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小了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不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太大了学生无法思考,思维就没有成果.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首先要了解学生有哪些数学基础知识、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哪些数学活动经验,这些数学活动经验对学生的新知学习起什么作用,教学起点定位在什么地方,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有的放矢地设计课堂提问.如,我在教学“认识方向”一课,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有关方向的经验,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方向知识,但是也有的学生不甚了解,所以我的问题设计就要兼顾全班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既让已经掌握方向知识的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也给不知道方向知识的学生有学习的机会,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每天太阳都会升起和落下,你知道太阳每天从哪边升起?用手指一指.(2)这个方位叫什么名字你知道吗?(3)除了东方还有哪几个方向?它们分别在哪个位置?(4)你们面向东边站,知道后面是什么方向?左边是什么方向?,右边是什么方向?(5)如果你面对北方站立,你的前面是什么方向?后面是什么方向?左边是什么方向?右边是什么方向?(6)现在给你一张纸,你站在这张纸上,以你为中心把四个方向写在纸上,你会写吗?(学生写方向)再把这张纸挂起来,看看这张纸的上面是什么方向?下面是什么方向?左面是什么方向?右面是什么方向?这样的问题空间正适合低年级小朋友,既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也能够得着,一步一步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图纸上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自然揭示出来了.

上一篇: 辞职报告范本 下一篇: 仪表工作经验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