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19 10:31:50

大学生的政治思想

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篇(1)

网络化生存状态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障碍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习惯于“超文本”的非线性思考,排斥独立的、逻辑的、理性的思考,消解了大学生的理性思维,给思想政治教育加大了难度。由于大学生处于“全天候”的网络生活状态,一旦离开网络他们就会非常不适应。庞大的信息量也使得大学生产生“信息焦虑”,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理性和辩证思维,给大学生健康心理的维护造成巨大挑战,并引发大学生这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教育的接受障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影响力式微,引发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把关障碍网络化生存状态为大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了可能,但网络宽泛的信息往往缺乏严谨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不同的价值观念又相互冲突和激荡,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力不从心,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影响力式微。一方面,这些巨大的网络信息量冲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传播,造成过多无关的信息影响大学生判断和选择有利于自身健康发展的信息。另一方面,教育者在海量信息面前“守门人”的职能弱化,难以及时地剔除垃圾信息。特别是网络信息的无归责性使信息的传播可以随心所欲,逃避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再加上单向度的传统教育模式,致使教育客体的质量和传播都受到了严重干扰,让教育者对网络信息难以进行适度的“把关”并把教育内容“配送”给大学生。话语表达鸿沟弱化了互动反馈,引发教育双主体间话语衔接障碍网络话语不仅作为一种新的沟通媒介,更是大学生亚文化的集中体现,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以诙谐幽默的表达为特征的网络话语,简明扼要、个性十足,但思想政治教育者对网络新生事物的敏感度和认同感远远低于大学生,对运用网络话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意识更是不强。因话语鸿沟引发的教育双主体间的沟通障碍,使教育者难以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特点,而大学生则对枯燥无味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敬而远之,最终导致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再弱化。另外,与注重严肃性、权威性和稳定性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相比,网络话语表达则具有娱乐性、草根性和多样性等特点,这也使二者之间形成了不对称的话语体系。负面信息的滋生冲击主题教育,引发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环境障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环境因素是一个重要的变量,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的网络化生存状态对负面信息的滋生提供了可能,它不仅使大学生容易产生非理性情绪,更加影响主题教育传播的可控性。由于传播的自由化,网络世界常常会有民族分裂、极端情绪和低俗拜金等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甚至煽动“”。大学生在面对网络突发事件或者社会热点时,往往难以辨别海量信息的真伪,同时伴随着这些信息的负面情绪,又使网络极易成为情绪的发泄口并形成“群体极化”,严重污染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最终导致具有批判现实精神的大学生,对与负面信息所反映出来的“现实环境”不符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心理。

网络化生存状态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思考

提高教育主体的政治素养,降低“维稳”难度当前,国内外的政治思潮与文化思潮相交织,主流意识形态与各种错误观点相交锋。互联网是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强化网络化生存状态下的大学生政治素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首场被称为“维基革命”的“茉莉花”革命就是以网络作为动员青年的手段之一,致使突尼斯政权在短时期内交替更迭。因此,教育者要主动、积极地占领网络思想阵地,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扞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其次,旗帜鲜明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同志在十报告中强调,“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是对当代大学生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政治要求。提高教育主体的媒介素养,增强大学生价值理性媒介素养主要包括信息选择和接收素养、信息解析素养以及信息再传播素养。因此,教育者可以通过三方面努力,提高自身以及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担负起构建和谐网络世界的公共责任。首先,大学生在信息的选择和接收过程中要有批判意识,不人[!]云亦云,养成良好的上网用网习惯。教育者在这一环节则需要明确“把关”职责,把错误的信息在源头就拦截下来。其次,大学生要重视自己网络技能提升,只有具备较高的信息解析能力,才能获取多渠道、全面和有效的信息,做到真实、客观。再次,信息的再传播素养要求大学生有自律精神,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与道德规范。教育者则需要将教育内容转换得含蓄有度、大象无形,从而促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外化。充分开发网络教育资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认同感适应青年特点,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突出教育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信息纽带。因此,开发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需要更加贴近大学生多元化的生活实际、性格特征以及利益诉求。大学生普遍关心自身的就业、深造、恋爱等问题,教育者可以通过主题网站、微博和即时通讯等各种网络手段与他们进行沟通,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和现实困难。另外,结合红色文化挖掘网络教育资源也是破解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性阻力的途径之一。如湖南首档主旋律微电影原创大赛就是利用微电影的形式将抽象的教育概念转化为可感可知、具体形象的影像。教育者不仅可以在教学课堂上播放这些红色主旋律的微电影,还可以组织大学生举办类似活动,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国家意识、民族精神和社会道德感。追踪社会热点,挖掘事件的思想深度,突出教育实效性大学生除了关心与自身利益相关联的问题之外,对社会热点问题及其解析的需求也十分迫切。教育者可以利用大学生的网络化生存状态,对国内国际的热点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使大学生在关注社会大事件的同时,培养其政治敏感性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实 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另外,虽然网络有自我纠错的能力,但当一些网络事件升温之后,庞杂的信息传播异化、部分网民的起哄围观再加上网络情绪的极化,会非常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判断,此时教育者对事件的及时跟进将有助于把握热点问题的发展轨迹。通过对热点事件的表态,同时挖掘事件的思想深度,教育者则无需干瘪的说教,就能收到满意的教育效果。科学把握网络话语体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嵌入大学生群体树立交往互动意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交往资质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线性思维,要求教育双主体树立交往互动的意识,建立符合主体间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哈贝马斯曾提出过“交往资质”的概念,主要是指个体与个体在交往互动中所形成的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一个主体,要提高这种交往资质,首先需要改变“独白式”的惯性思维,挖掘和激发大学生的发展潜能,共同实现教育目标。其次,在网络上创设基于生活、富于情感、注重形象的教学情境,这是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构建开放的话语模式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作为另一个主体,要有主体的自觉意识,发挥和使用自己的话语权,对感兴趣的话题和社会热点要主动积极地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体现自己的价值、提升自身的主体性。注重网络传播技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非工具化传播技巧的运用是为了增强传播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也需要教育者运用传播技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非工具化,真正将书本上死板的教育内容转化为大学生的感性体验,最终内化为理性认同。在网络化生存状态下,大学生不可避免地暴露在各种错误观点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并不简单排除这些观点,而是辩证地利用它们的反面价值。教育者可以运用“两面提示”的传播技巧,在微博等网络平台上,将利于和不利于己方的事实摆出,再通过驳斥不利于己方的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让大学生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另外,“情感诉求”和“理性诉求”的传播技巧可以帮助教育者实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教育正效果。

利用校园文化载体,促进历时教育与实时教育相结合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它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落脚点。教育者通过分析校园网站、高校论坛以及学生微博等,把握校园文化动向,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策略,“带着体温”与大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时教育。另外,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教育者应通过整合网络资源,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环境。通过利用建立在价值认同上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进行历史知识教育、民族自豪感培育和国家忧患意识养成。这不仅可以让大学生在国际视野中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感,也可以让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更为柔性。

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篇(2)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3-0082-01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分析

大学生作为一个重要的群体,对其不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正确引导,树立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头脑中的指导地位,会在全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从而会极大地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我们必须认清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必要性,我们必须始终把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

(一)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妥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必然要求

随着改革发展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的变革越来越快,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思想观念的差异明显增强,人民内部矛盾会激化,甚至发展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事件。而我们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正当利益诉求,避免采取偏激的方式来寻求矛盾的解决,可以避免普通的人民内部矛盾转化为群体性突发事件和恶性案件。

(二)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需要

大学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社会是否和谐,由此可见,抓紧建设和谐大学校园至关重要。在工作中我们发现,大学生们思维活跃、可塑性强,但由于年龄的原因,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式,特别是在那些别有用心的人编造的谎言面前,大学生们往往会无所适从,片面地看待某些社会问题。而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使大学生全面地辨证地分析社会热点问题,自觉地在思想上、行动上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做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事,使大学校园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先锋。

(三)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人才的需要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在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大量西方文化思潮正在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甚至有可能使道德素质滑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道德品质如何,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我们只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增强政治辨别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才能保证大学生全面发展,才能使他们更好的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力量,才能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合格、可靠的接班人。

二、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分析

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到应有的水平,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标。为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使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具体来说,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有如下几条:

(一)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对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相应的,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要求也更高了。为此,各级党政部门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抓好政工队伍的建设。针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思想理论水平不高,能力不强的问题,高校应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教育,教育他们加强对现代管理政策和现代文化知识的学习,形成先进的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教育政工干部树立应有所作为的思想,积极钻研,十分投入地把工作做好;高校应建立一套符合当代高校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为作好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有力保证;在此基础上,要通过各种方式,采取各种措施,切实落实思想政治工作的各项具体政策,从大学生深层次的思想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着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紧扣青年大学生关注的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展开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让他们的满腔热情化为实际行动,用于学习和工作之中,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积极参加者。

(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路,使之适应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局面

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学校工作整体之中。一是坚持思想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思想教育工作不是万能的,必须同管理工作密切结合。对于倡导和坚持的,要从制度上予以保证。二是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高校要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利用刊物、广播、电视等资源优势,提高时效性,增强影响力。三是树立典型形象。树立榜样,最终的目的是在同学中确立行为规范,形成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利用同学们的身边人、身边事,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先进事例作为激励因素,让他们处于一个充满活力、充满朝气的集体中。

(三)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应对国际各种思潮的挑战和冲击

为了应对国际各种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冲击,我们要切实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形式。首先,加强理论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为中心任务,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标。以此为教育主线,我们的学生才不至于在复杂的新形势下迷失方向。其次,要突出形势政策教育。积极帮助青年及时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青年正确地分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竞争的区别,科学地将他们的欲望和追求引向真正有利于社会和个人的方向。再次,建立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应建立法律和制定网络使用管理制度,发挥法律和制度的规范约束作用。要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流量,增强内容的丰富性,促进形式的多样性,加强素质教育,通过疏导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伦理教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网民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

(四)倡导情感教育,调动大学生的一切积极因素,让教育者的思想信息和目标要求顺畅地实现

人是有思想感情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把关心人和关心事结合起来,热切关心青年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深入了解他们的困难,关心他们的冷暖。近些年来,高校各级领导、政工干部主动深入班级、寝室,了解特困生的情况,发放补助及减免学杂费,这些都是关心大学生成长的具体措施。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还应重视感情投入,用真实的情感去凝聚人,调动青年大学生的积极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传递,必须具有一定的心理基础,如果在信任心理基础上进行交流,教育者发生的思想信息和目标要求往往会被受教育者顺畅地接受,并能产生积极的行动效应。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务必在工作实践中,做到以心换心,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切忌板起脸孔动辄训人,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形象在大学生心目中就会显示得高大,所做的工作就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篇(3)

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保持其生命力,增强针对性、有效性和实效性,就必须“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就必须着力于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认识、总体思路、形式手段、内容要求等方面的创新。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上自我满足

满足于思想政治工作以往的经验与做法,停留于既有的内容和手段,造成一讲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就片面地理解为是对以往那些固有经验与做法,特别是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的张扬与重视。自我满足的另外一个倾向就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有所忽视,致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说服力、战斗力减弱,许多理论问题、社会现象、道德观念说不清,道不明,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力、吸引力、号召力减弱,影响了一部分同志对思想政治工作作用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难以得到加强、改进和创新。

(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范围上自我划限

把思想政治工作人为地划定在某种圈子内,似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成了某些特定部门和人员的“领地”或“专利”,不属于其他部门和人员可以涉足的地方。由此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和创新问题一提出,相应地就会出现借“加强”、“创新”之机与其他部门争人力、财力、物力的倾向。这种自我设限、自我限制的倾向,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难以形成多方位、全过程意义上多方关心、多方参与的格局,另一方面则很容易造成与其他方面工作,以及相关部门、单位的矛盾,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局面的拓展。自我划限的另外一个后果就是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不到位,而靠全体人员共同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政工”格局尚未形成,造成了在一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能落实到基层、渗透到职工的问题,表现为“面”上活动多、“点”上活动少,上面活动多、下面活动少,党员干部活动多、职工群众活动少。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效果甚微,不能很好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作用和威力。

(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上自我封闭

由于过多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区别,忽视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诸如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职业道德建设以及学校发展建设相互的联系、渗透和融合,从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在其他方面工作内容得到加强的情况下,显得有所缩减,甚至本应是思想政治工作强项内容的工作,也由于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出现了某种“让位”现象,自我封闭导致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自我束缚。自我封闭的另外一个倾向就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性教育重视不够,造成了“重实轻虚、重近轻远”。一些政工干部忙于对大有用、能立竿见影的思想政治工作,而对潜移默化、长远起作用的基础性教育就不感兴趣。对教师的价值观念在市场经济发展、高校改革深化中发生的变化,对师生员工的思想特点发生的变化不适应,感到老道理不管用,新道理讲不清,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特点

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将更为重要。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将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样与日俱新,以改进求加强,以创新促发展,在继承以往的光荣传统,发扬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鲜经验的础上,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

(一)工作内容科学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社会转型的逐步完成,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核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完整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体系将建立起来。在这一基础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势必要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按照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总目标,根据变化了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实际,按照人的思想行为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从思想理论、社会价值观、社会文化和社会规范等层面上,科学地确定自己的内容,实现对师生员工全方位的引导。

(二)工作手段现代化

现代社会使人们的整个生存方式、思维模式和日常生活都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面对纷繁多变的社会生活和主体素质不断提高的工作对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将不能再停留在“一张嘴、一支笔”手工作业的层次上,而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手段现代化。

(三)工作方式多样化

在现代社会,人们生产、生活更加个性化和分散化。在这种背景下,影响人们思想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因素,也更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变化性。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方法,才能与情形各异、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的人们思想的实际相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将更加讲求创新、求新,体现人文关怀和感情寄寓,由集中、统一、大型的活动形式向小型、灵活、多样的方式转变,由千人一面为主向因人而异、把思想性和知识性、趣味性有机结合转变,柔性化、交互式教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特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将更加有条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路径创新

(一)认清新形势,树立新观念,实现思想认识的创新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如果固守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不仅会与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脱节,也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相背。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观念的现代化,需要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即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改变旧的传统的思维观念,突破和消除习惯势力和旧有模式的

束缚,把思想统一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大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任务上,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精神,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要依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发展要求,查找自身思想观念的封闭度、滞后度、陈旧度、解放度和转变度,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最新的知识,破除左顾右盼、安于现状的思维定式。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若再沿袭旧观念、老办法,则难以迈出新步子。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形势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环境变化、社会体制不顺等客观情况,也有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主观原因。观念现代化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位问题,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和发展的基础。

(二)构建新格局,形成新机制,实现总体思路的创新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思路要紧紧扣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跳出“自我循环”的小天地,进入经济建设的“大循环”,深入研究当前社会生产力的状况和发展要求,密切关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师生员工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环节中,把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多出人才、出成果、出生产力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落脚点,提高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抓住一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研究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强化师生员工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气候”,建立起完善的高质量、高品位、高格调、全方位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

(三)运用新方式,完善新功能,实现形式载体的创新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积极探索新时期工作的新形式、新方法,运用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和精神,去教育、组织、武装、激励广大师生员工,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切入点,把是否全心全意为师生员工服务作为衡量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标准。在工作载体上,要积极吸取和运用现代科技成果,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手段,深入研究师生员工的社会心理,了解把握师生员工的喜怒哀乐,以科学的方式作好思想引导工作。

(四)总结新经验,争取新成效,实现内容要求的创新

“科学作为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表现为社会劳动本身的自然力。”“高校是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地方,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最高学府”,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含量,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建立在现代科学理论、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必将使其生命力和针对性更强,成效性更大。

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篇(4)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存在偏差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任务、目标、途径等重大问题的基本认识和基本观点,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忽视“以人为本”的现象。

首先表现在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工作上流于形式,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部分高校辅导员在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不重视,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个体差异,以及学生的家庭背景等具体情况,因此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很少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很少把教育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整体,而是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施加的思想、观念和道德人格影响,都要经过大学生个人的观察、思考、领悟、练习和自觉运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本领与品德。片面强调教师权威,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育教学过程变得死板、僵硬和被动,这种教育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当前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

再次,当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不强,缺乏因材施教。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们注重的是步调一致性,用统一的标准开展工作,无视大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解决人的各种思想问题。而人的思想问题是多种多样的,由于个人的思想品质、个性、生理和心理的需要的不同,导致工作中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一刀切”的做法往往导致一些过高的目标,超出大学生的实际承受能力和接受能力,使他们陷入迷惘的地步,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2、部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素质存在问题

从管理队伍的数量来看,学生专职辅导员的人数还不足。按国家教育部的规定,每120~150名学生需要配备一名专职辅导员,而实际上,很多高校都达不到这一要求,甚至很多高校存在学生辅导员兼职的现象。

从学生辅导员的素质结构来看,目前从事学生专职辅导员工作的大多是新毕业的本科生,他们缺乏实际的思想工作经验,更缺乏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训练。从队伍稳定性来看,这是一支极不稳定的工作队伍,主观上的原因是社会和学校、领导和学生等各方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识不够,客观上的原因是对广大专职辅导员缺乏有效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二、加强和改进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建议

1、确立学生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面对上述问题,首先要确立学生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教育观念重师道尊严,这种观念反映在大学生思想工作中,则过分强调对学生的管教,弱化了对学生的引导和为学生服务。评价学生也往往强调单一标准和统一的模式,只重整齐划一,无视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完全把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使学生在自身成才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有效发挥。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和老师同是高校的主体,在双主体的相互关系中,学生应该居于中心地位,教师是服务者,教师的工作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学生是能动性的主体,所有的外部因素都要通过学生的选择和内化才会起作用,大学生根据自身成长和成才的需要对学生思想工作的理念和模式进行选择和认可,因此“以人为本”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重视学生在思想工作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这两方面的作用有机地统一起来。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注重调研,倾听学生的心声,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学生工作;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还应持有足够的宽容,承认真理面前师生平等,允许学生对任何具体的管理规范和规章制度提出质疑,允许进行争论或心平气和地交换意见,正确对待来自学生中的不同的声音,不能简单地一概将之视为不和谐音而加以压制,而应寻根究底找出症结的所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在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充分发扬民主,给每个学生公平发展的机会,使学生得到创造性的全面的发展。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积累了许多有效的做法,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持续变革,许多传统做法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改革开放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而思想政治工作从内容到方法没有及时调整到位,集中表现为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关系的错位,过多地强调或突出了教育者的外在作用,忽视了教育对象内心自我教育意识的觉醒。

解决这一问题,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从思想观念上进行深刻反思,在现实工作中平等对待大学生,彻底摒弃居高临下的指责和我讲你听,我打你逼等简单做法,以激发和调动其内在的精神力量为着力点,通过启发、引导、讨论、协商等方式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为他们的道德发展提供条件、搭建舞台,引导学生做自己思想的主人,使他们在思考与发现中体会成长的快乐。

3、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建设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建设方面,应成立相应的组织,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各学院书记、院长亲自挂帅,加强高校党委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在队伍建设方面,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稳定的党团辅导员队伍。在教学方面,加强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革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充分发挥学生党团和社团组织的积极性,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创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在经费投入方面,要加大对党团、辅导员队伍培养的力度,增加对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和学生社会实践经费的投入。

【参考文献】

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篇(5)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对于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期,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与矛盾,这些社会突出问题的解决都迫切需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和改革的深入进行,社会上许多矛盾和弊病也在高校中显现出来。我国高校近几年发展迅速,教育改革、管理体制调整和扩招等工作也暴露出许多新问题。由于以上情况使得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显得十分必要。

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其主题鲜明,体系完整,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从历史、现实和时展的高度,深刻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形式,全面阐述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提出了新时期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措施和要求,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部署和纲领性文件。

高校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因此认真学习和贯彻《意见》的重要思想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奋斗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线的高校教师,结合自己所授课程的实际,不断思考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和手段。

一、要分清形势、用战略性眼光看待其重要性

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是国家兴盛、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根本原因。当前正在接受教育的新时期大学生,是我国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生力军。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知识涵养如何、科技创新能力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如邓小平同志所强调的:“对于高校来讲,培养政治立场坚定的大学生就是政治。”因此,培养大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具有为祖国求学的拼搏奉献精神,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也是高校工作的首要任务。

长期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自1985年以来,共下发了6个中央文件进行对思想政治建设进行指导。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青年一代的关怀和厚望,体现了中央对广大大学生和思想教育工作者寄予的殷切希望。贯彻、落实这些文件,对当代大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政治状况的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的建设性影响。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奋斗目标,这一宏观战略部署,是我国未来20年发展和建设的主线,事关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所规划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的胜利实现和民族的伟大历史复兴。为了完成这一奋斗目标,就需要高等院校加快培养和造就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种人才讲求知识,讲求技能,更讲求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然而,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建设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其主要包括: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文化全球交流、冲击及文化多元化趋势对大学生文化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影响;国际政治形式和国际局势的日益复杂对大学生国家和民族意识的影响等等。从国内的环境来看,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德育工作产生了全局性的重要影响;高等教育事业自身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扩招、就业、收费等方面的改革,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市场经济强调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在某种意义上极易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再加上现实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增加了人们感情上的隔膜和思想上的波动性。高科技通讯设备及国际互联网络的发展,使国内外一些错误思潮和不良文化扩大了传播范围。西方势力宣扬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世界观,腐蚀人们的思想,这些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思想文化多样化和价值观念多样化的挑战。

为优质的完成选育高道德水准人才的使命,就要求广大高校的各级领导特别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的广大干部、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职责,认识到新时期青年学生事项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坚决防止只抓教学、科研而忽视思想建设的倾向,把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确保学校稳定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各学校要确立党委领导下的党政团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制,在领导班子中明确了相应的分管领导,进一步完善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机构设置。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去研究、探索和创新教育的方式与方法,坚持尊重、理解、关心的原则,有针对性的去解决不同人的不同思想问题,重视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形成高校、社会和家庭各负其责,有机配合,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建立成为全员化、全方位、全过程。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1.加大思想政治队伍建设,保证经费的投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必须要有一支专职和兼职结合的队伍,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学风、校风、教风建设结合起来,形成齐抓共管、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机制。同时要有一定的经费投入作保证,不能因经济状况或其它原因减少其投入。加大对特困生的援助,减少其生活和学习压力,建立心理咨询诊所,保证同学的心理健康。思想政治建设所需的经费,应列入预算、保证落实,并随着学校的发展相应增加。建立成为全员化、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想工作格局。

2.抓好政治辅导员的岗位技能培训。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什么人都可以做好的。要注重政工人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提高,知识结构、学历层次的优化,这些都一定程度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因此尽快提高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已成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需要。学校要像培养教学科研骨干一样,把培养思想政治工作骨干纳入学校年度整体师资培训计划之中。

3.擅长总结创新,提高思想教育的科学性。随着国家对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也会不断的发生变化。因此要加强制度建设,开展经常性的分析、研究和总结工作,定期召开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专题会议和研讨会,定期对政工人员进行培训等等。对于学校一段时间内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学校要组织专职政工干部和两课教师形成课题来研究,开展要有针对性的工作,找出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真正使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让它与学校的各项工作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4.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近些年由于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得部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出现了严重的下滑并引发社会的强烈关注。各高校应该增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设立心理咨询诊室,对学生心理进行正确的疏导和监控。

5.充分发挥各种传媒的引导作用。要通过广播、电视、校园网络、报纸、各种黑板报和墙报、宣传栏等媒介进行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同学恪守道德要求,树立新风尚。特别要注意在学生中增加电视的配置比例,使更多的学生能看到《新闻联播》等电视节目,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到党和国家的各种方针政策,国内外各种时事,激发同学的爱国热情和奉献意识。

6.建立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党课、团课进行政治辅导,学习和贯彻党和国家有关于思想建设的指导精神,学习和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重大的庆祝节日和纪念活动为契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多开展文艺活动、体育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研究、社会调研等活动,增强社会实践,并以此来丰富学识、陶冶情操。

7.采取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连续性和长期性的工作。要采用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是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有侧重地对专业知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由于从事课堂德育教学的教师和开展课外思想政治辅导员在相关环节或内容上协调不够等原因,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存在脱节、不协调、不连续的现象,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篇(6)

一、多元文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1.多元文化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深刻影响。一元与多元的社会文化矛盾,对于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既有利又有弊。多元文化在促进文化、社会和人本身发展的同时,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是多元文化导致多元价值观,使大学生无所适从,缺乏分析、判断和选择的统一标准,从而引起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混乱和错位。二是多元文化给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树立了多种价值标准,增加了价值选择和价值比较的机会,使大学生们失去了明确的文化权威和价值评判标准。大学生在文化冲突中处于被动境地,既缺乏对世界文化的判断、选择和认同,也缺乏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接纳,还缺乏对丰富文化资源进行选择的能力和跨文化的交流能力,常常陷入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的困境之中。特别是个体本位思想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冲击,在促使他们摆脱依附性、从众性、趋同性的同时,也导致他们的整体和全局观念淡化,甚至导致了各行其是以及“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主义、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滋生;也导致大学生思想的独立性、自主性、分化性逐渐增强,进而表现为个体选择性的逐渐增强。如果再与市场经济的趋利性相结合,又容易导致他们在利益选择上偏重物质利益而忽视政治、道德利益;在思想道德目标和内容选择上,注重个体目标忽视社会目标,注重多样性内容,忽视主导性内容。

2.多元文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复杂性。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复杂的,工作内容和过程也是复杂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据社会要求与大学生需求,提升和发展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为社会主义社会服务。从内容上看,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教育和灌输,是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从过程看,它是一个科学的过程,又是一个文化过程。教育者把教育内容传输给大学生,大学生通过思考、鉴别形成认识,相信并接受教育者的观点这一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完全在思想领域内进行,通过思维发生作用,由外化到内化,由他律到自律;同时,受到各种现象和思想理论的影响,大学生要经过长时间的比较、分析、选择之后,才能形成稳定的思想意识,并指导自己的行为,这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反复的过程。大学生的思想活动呈现出多变性、动态性,思想变化的结果呈现出更加突出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反复性。这为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把握和解决他们的思想认识问题加大了难度,也为我们及时、准确地把握和引导这些变化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增强的个体选择性强化了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的意识,导致他们对来自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容易产生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必然削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和主导性。多元文化并存,使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选择空间非常广阔,思想道德状况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参差不齐,相互差别不断扩大,认识问题的起点、角度和标准也多种多样,甚至大相径庭。另外,在单一文化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围绕着主流文化来组织,成为传承单一主流文化的工具。而在多元文化社会,多种文化和道德价值观都是合理性存在,若继续进行单一主流文化的传承,既不符合多元文化社会的要求,也没有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那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就难以取得真正的实效。因此,多元文化背景下,是坚持只传承单一主流文化和道德价值观,将其他文化和价值观剔除在外,还是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提倡多样化,取代“统一性”,思想政治教育感到无所适从。

二、多元智力理论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智力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大学生因对文化的选择不同而造成智力特点不同、认知模式不同,都以自己的方式来认识、理解事物和发展自我,因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途径的自觉选择和认可的特点不同,使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也能够做出多种选择、因材施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具有启发意义。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1999年在《智力的重构》(Intelligence Reframed,1999)一书中,提出智力是“在一种文化环境中个体处理信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可以被文化环境激活以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强调智力具有文化性,即智力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可以跨越不同文化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的某种特质,而是随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的为特定文化和社会所珍视的能力。加德纳教授特别强调文化环境及文化价值标准与智力的关系,认为智力是与一定的文化环境有关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的能力。在多元智力理论那里,文化被提升到了讨论智力问题的核心要素:文化不仅是人类多元智力发展的背景和源泉,而且不同文化珍视不同的智力模式并促进不同智力的发展――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其智力组成和智力特色不尽相同,其智力模式和智力发展方向有着鲜明的区别。指出智力的实质是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将“智力”从无形的东西发展成为有形的东西,并将“智力”从学校教育的领域拉回到了现实生活中,避免了学校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脱节,智力具有实践性;指出个体身上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和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多元智力,在个体的生活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智力结构具有差异性;指出智力的发展方式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建构起来的,智力是可塑的,具有发展性;指出智力的潜能有对后天文化环境进行选择的作用,智力具有选择性。

三、多元智力理论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启示

针对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与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相适应的载体,创新是根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过程中,借鉴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把握以下原则。

1.目的性原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中心任务来开展,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注重载体建设的思想性和选择性,使载体能够适应和承载得起先进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能够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

2.实践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实践性活动,其载体创新也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它的载体建设决不能从概念、意义出发,而必须立足于现实,从客观实际出发。我们既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实事求是地总结过去思想政治工作的得失,又要结合当前的新形势新任务大胆实践,大胆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方法,取得新成效。二是可操作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是能为教育主体所操作的,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和主体性的突出表现。载体必须能为教育主题所把握和操作,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能将教育主题的要求转化为教育客体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个自觉、有为的要素。

3.相容性原则。大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具有相容性,与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心理需要、发展和完善人格、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相一致。因此,载体建设必须立足于面向广大学生,尊重差异,促进载体的丰富多彩,使每个人都能够有机会参与,有一个展现自己才能的舞台。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具有不同兴趣、能力以及学习方式的大学生,从自己的文化背景出发,以自己的方式来认识事物、理解事物并发展自我,以能够启发和增强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注意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和发现真理。

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篇(7)

    Abstract:New concepts should be set up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college students in present situation.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there are five transformations: which are the transformations of values from the narrow field of vision to re-exami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college students; of the key work from the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to the actual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 of the purpose from “know” to “do”; of the institutions and mechanisms from simple work to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interactive open system; of the results from the short term effect to effectiveness and sustainability. In this process, an interaction of theoretical study with practical work .should be strengthened.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从社会历史发展的纵向和国际与社会经济的现实性和联系的广泛性、关联性出发,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实现从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到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向,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观念,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和挑战的适应和回答。为此,要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重新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新观念,找到新思路,努力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在价值取向上,从狭隘视野到重新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变

    大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是从无知到有知,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个体本位走向集体本位,从关注自身到国家以至国际的演进过程。在这个身心共同发展,知识和能力共同进步,思想和政治意识逐渐成熟,学识和思想道德共同养成的阶段,对于大学生而言,确立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大的意义。

    “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地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主体的自为存在,正如他在现实中既作为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享受而存在,又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一样。”[1]从整体角度看,大学生在大学时期所确定的方向和目标,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他们所具有的理想、信念、意志,对于他对社会的贡献和价值具有深远影响。从个体角度看,个人的价值,无论是物质意义还是精神意义上,都在于自我的把握,在于不断的发展、发现。所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要的是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乃至整个中国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能否真正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是事关中国教育全局和中国教育改革全局的大事。因此,根本上看,尊重大学生的价值,尊重他们的个性人格修养,高扬自主、自立和自强精神,尊重他们的选择权,尤其是依据社会要求、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兴趣、爱好,对于德育的内容、方式、途径、手段等的自由选择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价值取向。

    思想道德素质包含了政治方向、思想观念、道德水准、文明状况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包含了多个层次的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对于高校而言,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等各方面工作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而思想政治素质是其中的核心内容,是灵魂。思想素质总是集中地反映一个人在思想道德素质的各个方面的基本状况,渗透在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2]

    二、在工作重点上,从重视理论建树到面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转变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等看似无形的东西,实际上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不是抽象的,而是社会的、具体的、历史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要改造和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根本的出路在于加强实践。

    毛泽东同志指出:“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接合。”[4]在建国初期,毛泽东多次强调知识与劳动相结合。集中起来,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导向功能——解决的是为了谁的问题,这是人生的基本价值取向的问题;激励功能——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在社会和现实的校园生活中,大学生面对一个不同于书本知识的新的条件和环境,当他们已有的知识和观念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实践的“验金石”而被检验的时候,会有两种情况出现。如果一种理论或者是观念被检验为正确的,这些知识和观念就会得到强化,并且会不断地得到关注,建立在这种理论之上的信念也会得到不断地增强,与此相关的思想政治理论也会不断地深化;反之,大学生就会产生思想冲突和斗争,对某种理论提出质疑,逐渐产生动摇,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定位。这个过程的进行和完成,从整体看,是复杂、多向和曲折的,会有反复出现。但是,从根本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的确立,是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及积极的社会舆论的引导,能帮助大学生对信息进行鉴别、比较、选择,从而进一步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

    马丁?布贝尔认为,“教师只能以他的整个人、以他的全部自发性才足以对学生的整个人起着真实的影响。”“当他无意影响他们时,他的蓬勃的生气向他们倾注着,极其有力而彻底地影响着他们。”[5]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而言,应该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识与工作渗透到学生生活中,把抽象的道德规范的理念,变成现实中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实践的信条和规则,把工作着力点放在解决他们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困难方面。就是说,应该积极引导,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介入他们现实生活世界,帮助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调动和激励个人的道德修养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唤醒他们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形成团结向上、共同前进的德育气氛,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

    三、在目的上,从“知之”到大学生“笃行”的转变

    传统德育方式侧重的是单纯的“灌输”,采用的是以教师、课本、课堂为主和中心的集中式教育方式。在传统思想教育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如同被针钉住的蝴蝶一样被钉在各自的座位上,钉在课桌旁,张开着他们所得到的乏味的、没有意义的知识的翅膀,然而这种翅膀已失去了作用。”[6]虽然灌输的方式在教育中不能被完全地替代,但是,如果过度地灌输,会造成学生实践体验和独立思考的缺乏。尤其是今天,信息革命改变了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当代青年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强烈,勇于实践,有较强的思想独立性和自我意识。因此,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和规律,在启发和引导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参与中发挥主体性作用。

    “任何一种力求满足高度的道德要求和人的一般精神需要(即只属于人和构成人性特征的那些需要)的实践活动,就已经是艺术了。就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学当然就成了最高级的一种艺术,因为它力求满足人类最伟大的要求——人的本性的完善。”[7]一方面,要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另一方面,更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所有这些工作的目的,不是简单地让大学生知道一些现成的结论,而是知道这些结论的背景、原因和应用;不仅仅是让其知其然,而是让其明白之所以然;不是简单地让大学生知道事实是什么,而是给他们一个进行是非曲直评判的标准,让他们进行判断。  

    马克思曾经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3]54正如素质教育的核心不是让学生简单地知道结论一样,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在于启发,让大学生有自己的眼光和思维。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大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当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和受教育的主体性是德育中一对基本的矛盾,两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它们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中,两者统一的程度体现着德育的实效性,反映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艺术。

    四、在体制和机制上,从简单工作到建立健全互动开放工作系统的转变

    协同学理论认为,形成系统之间、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关系,有助于形成子系统之间时间、空间、结构、功能上有序。“一方面通过竞争一方面通过合作,间接地决定自己的命运。”[8]

    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渗透性”工作,是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的,也是与校园文明、文化、教育、治安等各方面的工作相联系的,是与其他工作共同推进、展开的。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自身的定位看,是一种与学校的整体建设相关、与其他工作相互配合的工作,是系统性的工作,也是一个社会性的系统工程。“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2]

    “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一种职能[9]。因此,管理是通过组织与协调人力、物力、财力、信息资源等方面要素,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看,应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互动性的理解,不仅把大学生当做工作的对象,而且,从他们的实践中,积极总结和提炼新鲜的经验,倾听他们的呼声。其中,关键的是, 应健全工作机制,保证领导的决策、学生的参与、工作的展开、信息的反馈、大学生沟通的畅通。要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各班级和年级在工作的计划、安排和部署中,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的工作,并且,在体制上积极地进行探索,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渠道的畅通,围绕社会热点展开工作,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变化,关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积极探索理论上的难点,解决思想上的疑点,扩大实践上的亮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

    五、在工作成效上,从短期效应到注重实效性和可持续性的转变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3]9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在于大学生对于学校的认同和积极参与学校建设的实践,在于形成更加健康向上的道德观念和更加高尚的、适合于现代化的思想道德观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评价,不应该是即时性的、静止的,而应是发展和运动的,采取运动性的思维方式,立足于长远,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机制完善和良性、健康运行的目的出发,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性、稳定性、持续性。

    从实践来看,有的学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有借鉴性的经验,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亮点”,但是,很多地方的“点”没有能够一直亮下去,随着时间的流逝,工作没有新的起色,在原地徘徊。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在于工作缺乏创新,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中,在各种思想纷繁复杂、相互撞击和各种思潮相互涤荡的情形下,在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大学生生活、思想、观念、意识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缺乏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因此,为了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就应该实现其可持续性,为了实现其可持续性,应该注意其实效性。为了实现这两方面的结合,关键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应该立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际,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系统化的工作格局,为全面创新提供基础性条件。

    在实施这五个转变中,要加强理论的探讨和工作推进的互动作用。一方面,用新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另一方面,用新的实践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并且,用卓有成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大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23.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4(1).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59.

    [5]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着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301.

    [6] 任代文.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59

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篇(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少知识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因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事倍功半。大学生多数处于相对被动的学习状态。因此,探索一种直观主动、富有吸引力、能够帮助学生轻松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各种分析综合思维能力、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社会实践性、能够达到人格逐渐完善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也就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努力追求的目标。本文试图从礼仪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角度,探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

一、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

1 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须遵循的原则。但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却存在一些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陈旧观念,普遍地过分注重理论的灌输,注重概念的演绎,过分强调对于理论内在知识体系的解释和理解,这样做的结果是,老师一味地偏重理论讲解,使学生更加难于理解和接受:学生一味地偏重理论的背诵,忽视自身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与提高。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师来说就形成了一种只注重纯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介绍的知性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则把思想政治教育当成一种纯理论知识的背诵与学习,从而应付考试的应试教育。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理想、信仰教育教化学生的功能,不能使之真正进入学生的头脑和心灵,不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

2 政治功能与育人功能相脱节。由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所在,偏重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教育,这当然非常重要,因为,思想政治素质是当代青年成才的核心,是青年个人信仰和价值取向的基础,也是青年调节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保证其正确发展方向的中心环节。但过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把它凌驾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之上,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大都偏重于政治和道德,对学生作为一个人的正常发展需要往往较为忽视,引发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感。因此。只有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大胆探索和实践,才能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天地。

3 学习空泛与现实生活脱节。反思二十世纪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误区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世界的脱节,概括性的政治理论讲述较多。行为养成强调得少:空泛的大道理讲得多。操作性的技能技巧讲得少:知识性的条条传授多,扎扎实实的行为训练少。从终极的意义上说,理论知识的学习,目的都在于应用,而理论知识也只有在指导人们的现实生活实践时,方能显示出它本身的价值。然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却缺乏“知”与“行”的转化。纵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实践,学生知行脱节、“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之情形已经相当严重,甚至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有的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表面化学习,骨子里却轻视或忽视理论知识的行为落实。笔者曾经见过一些大学生,有的坐在公共汽车上对老幼病残视而不见。概不让座;在校内外遇到老师扭头走过。连声招呼都不打。这些日常生活中最起码的思想道德意识大学生都不具备,可见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生活脱节的现象应该引起深刻反思了。

二、礼仪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1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是一个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同时推进的过程,而这些目标的形成离不开人的生活经验的融入和生活实践的锻炼,体验和陶冶。因此,强调联系生活实际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促进学生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加深知识理解的需要。人的发展是理性认识不断深化和感性认识不断丰富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理性知识。书本知识是学生的间接经验,这种间接经验的正确性、深刻性以及它的存在价值只有在学生自我的生活实践中真正转化为直接感受时,才能使学生去深刻认识,去真正接受。从而促进学生对理性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同时。从人的认识规律和认知特点看,感性认识又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形成直接经验,再通过教学过程加以归纳和升华,形成理性知识,将不断促进课程目标生成和发展。

2 礼仪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有效方式,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好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得益彰。从内容上看。礼仪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礼仪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做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礼仪等。

礼仪规范教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相比思想政治教育的抽象理论,礼仪教育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更易于为他们所接受。首先,加强大学生个人礼仪修养有助于提高他们好的素养,培养好的气质,使他们真正体现自己的自身价值。只有将大学生的内在美与外在美统一于一身,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才可谈得上“完美”二字。加强大学生个人礼仪修养是实现完美的最佳方法。它可以丰富大学生的内涵,增加他们的“含金量”。从而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内在实力,使他们在面对纷繁社会时更具勇气,更有信心,进而更充分地实现自我。其次,加强大学生个人礼仪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促进社会的发展。笔者是从2001年开始给大学生开设“大学生实用礼仪”课程的。这虽然是一门选修课。但选修的学生非常多,最初每年有三、四百学生,后来最多时每年有六、七百学生。为什么有这么多学生选修这门课呢,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老师。你的这门课太实用了。许多平时我们没注意的问题,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听了你的课,现在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对课堂上的一些师生互动活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也很强。有许多学生提出,为什么不把这门课作为我们的必修课。也有的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要求老师留下电话号码。以便今后请教。更有一些学生经常打电话询问一些礼仪方面的事。于是,笔者便尝试着把礼仪的一些知识点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如在讲大学生如何成人的问题时,就把礼仪的一些基本知识融入进去,大学生们不仅听得津津有味,而且努力去践行。这就给笔者一个启发,可以把礼仪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一种有效方式。

三、融礼仪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 礼仪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结合。(1)把礼仪

教育与公民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公民道德建设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在这二十个字的公民道德建设方针中,已经把礼仪教育的内容融入了公民道德建设这一系统工程。因此,我们应长期坚持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培养学生“明礼”这一道德规范,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2)把礼仪教育与纪律观教育结合起来。纪律观教育是任何一个人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条件,也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礼仪是以“自律”为特征的,但“自律”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通过“他律”逐步获得的,或者说是从“他律”发展而来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这个道理。(3)把礼仪教育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少数大学生存在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的现象。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升道德情操,构筑抵御不良风气的思想道德防线,是我们面临的紧迫课题。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明确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为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规范。我国传统礼仪的“廉义孝耻”可以说与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异曲同工之妙。

2 重视高校教师的礼仪素质培养。强化身教作用。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学校,教师对学生不仅授业解惑,而且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因此。加强高校教师的礼仪修养培养,是课堂教育的首要条件。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是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礼仪的价值所在是维护、体现人的尊严。大学教师礼仪的核心是对大学生的尊重和关爱。因此。礼仪不仅是大学教师自身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的表现,而且是大学教师职业道德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影响力量或要素。

3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礼仪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一靠人们的自觉来维持;二是靠社会舆论来监督。在礼仪修养过程中,环境的“他律”作用非常显著。众所周知。文化知识对人的精神气质的陶冶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也是带有根本性的。因此,建设优良的校园文化对于引导大学生礼仪有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规范自身行为,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逐步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克制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学校可以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失礼言行及一些不文明的社会现象,召开讨论会、演讲会、辩论会。举办专题讲座,或通过校园网络等形式,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接受教育,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礼仪修养,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篇(9)

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化作为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的特征,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网络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在高校中的日益普及,不仅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交往方式,而且逐渐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也给与此密切相关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关键问题。在网络时代,如何利用网络平台的特点趋利避害,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当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一、网络的特点及内涵

对于网络的理解,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诠释:一是认为网络是一种信息技术系统,是一种信息交往的平台。这是典型的“网络工具论”,以现实社会为出发点,把网络看成一种通讯技术和媒体介质,网络通过技术因素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二是认为网络是一种新型社会文化生活空间。这种观点基于网络世界审视现实社会生活,强调网络既是工具又是世界,网络的现实和虚拟二重性构造了人们的“双重生活世界”,人们在“虚拟”世界里演绎着“现实”生活。也就是说,网络是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以网际互动为生存方式构建虚拟世界而形成的新型社会文化生活空间。

网络在信息领域具有“不分国界、不分地区、内容丰富、传播迅速、影响广泛、能控率低、参与平等、服务个性化”等特点,是其他任何媒体所无法比拟的。网络最大的意义并不是内容的存在,而是交流的发生。世界正迈向新的文明,“网络”作为信息化的特殊代名词,从某种意义上说已是信息社会的一个缩影。

二、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除了以其数字化、网络化、高速化、信息容量大、虚拟性等技术特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的创新外,更以其平等、自主、交互性的社会性内涵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是技术和工具层面上的,而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转变;不仅指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而且指网下针对网络影响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指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且指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不仅是传统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在其领域、方式及手段上的拓展和延伸,而且是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理念,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一种新趋势。

高校是中国社会“网络化”的发展前沿。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网络几乎成了高校师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对于大学生来说,在校期间通过网络获得的信息已经远远超过了报纸、广播和电视等其它媒体途径。网络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方式、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社会行为等有越来越大的影响。

1.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难得机遇。

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渠道,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工作平台,拓展了新的思路和空间。一是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网络上的海量信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博大的资源库,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与参与性。二是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网络使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感更强、更加形象生动和直观,增添了趣味性、吸引力和感召力。三是为大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条件。网络技术拆掉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构建出跨越地域界限的开放式信息传媒,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四是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尊重并保护学生的隐私权,增强了教育对象对教育者的信任和教学互动性。

2.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

网络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处于复杂的信息环境之中,对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健康成长不可避免地带来冲击甚至误导;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使教育者的权威性受到挑战,教育的针对性难度加大,互动关系渐趋复杂,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体制和机制都提出了新要求,同时,网络环境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舆论控制、监管和导向带来了不利;网络亦使大学生个体行为发生新变化,如有的因沉迷于网络小天地,变得“闭关自守”,行为冷漠、人际关系淡化,产生孤独、苦闷、焦虑、压抑、消沉情绪,有的网络行骗或被骗,有的因此而走上犯罪的不归路。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研究

信息网络如同一把双刃剑,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良好机遇的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高校必须抓住网络大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大好机遇,勇于面对,大胆创新,趋利避害,因势利导,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天地。

1.更新思想观念,正确认识网络。

网络大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我们必须面对而无法回避:一要确立创新观念。必须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简单沿用过去老一套的方法是不行的;二要确立网络观念。要树立网络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观念,全面认识网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利用网络更多、更强地发出党和政府的声音,敢于参与网络实践,加强对网络和网民的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宣传,有效利用网络载体。三要确立学习观念。身处网络时代、学习型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知识老化周期变短,只有不断学习、学会学习,才能培养与时代同步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这是搞好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特别能战斗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一是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努力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掌握思想政治工作艺术;二是要提高信息把握和处理方面的素质,能够熟练使用网络、驾驭网络,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出现的问题,努力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成为既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输者”,又是网络信息传播的“监控者”。

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对学生党总支书记、党支部书记、思想政治辅导员、班主任等专职学生工作队伍的网络技术培训,推动各项工作向网络空间延伸;二是建设一支由教师参与的兼职网上辅导员队伍,选聘、选拔一批年纪较轻、能力较强并且有较好的网络知识和技术的专业课教师充实学校网上辅导员队伍;三是组织党员、学生干部、宣传骨干、学生信息员主动介入网络的正面宣传和引导。对于校园BBS论坛的管理、学生工作网页的制作、网络信息监控工作中,可以大胆地培养和使用一批学生信息网络骨干队伍。

此外,积极改进教育方式和载体也十分重要。在教育过程中要把握好教育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充分尊重教育对象,与他们平等相处。在载体使用方面,BBS(电子布告栏系统)、BLOG(博客)、微博、即时通讯(QQ、MSN、飞讯等)、对等互联(P2P)等都应逐步得到学习和尝试。

3.加强网站建设,占领网络阵地。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占领网络阵地,同时要大力加强宣传思想教育“红色网站”的建设。

高校校园网的全面开通为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提供了重要平台。搞好校园网络上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建设,第一,要在现有的校园网上开辟和完善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制度、经验材料、数字资料等信息输入网络,使思想政治工作在校园网中占据一席之地。第二,要在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或网页的基础上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软件,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组织起来,针对大学生在每一个阶段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用生动形象、易于接受的形式,做出一批思想性高、教育性强,具有生动性、说服力,适用于网络运行的多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网上轻松而愉快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第三,进一步实现校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享,逐步形成一套以全校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为基础、各学院工作网络和网页“百花齐放”的校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第四,形成校园网络对大众宣传媒体的整合作用。某些学校的各类宣传教育媒体,如校报、广播、闭路电视等,在形式上相对独立,要继续把上述所有的传媒通过数字化系统处理后移置到网络上,实现思想教育与大众传媒的有机结合和互补,从而拓宽学生的信息来源,大大增强思想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第五,要让大学生主动点击,就必须有丰富内容来吸引学生,令学生打开主页后不愿离开,对阅读栏目内容爱不释手。如可以建立电子布告系统、检索数据库、心理咨询网站等;注意利用网络收集学生对学校、学院、班级,甚至党团、学生社团等事务的建议及学生关注的问题;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以上这些方法,都会增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使思想政治教育由“平面”转为“立体”而更加生动活泼。

同时,作好舆情分析、加强舆论引导是开展好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保障。目前,很多高校都十分重视网上舆情分析工作,有的高校设立了“校长(院长)信箱”、“书记信箱”等,成为了解学生思想的新途径,有的高校专门成立了相关组织,收集网上学生关注的话题,进行分析,为领导决策和学校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依据,取得了良好效果。

4.加强教育引导,培养学生“网商”。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校德育跟进社会网络化趋势的行动研究”提出了“网商(IEQ)”这一概念,特指人们在信息网络社会拥有的一种智力商数,是驾驭和掌握网络的智慧,即通常所指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

(1)网络基本技能的培训

有研究表明,尽管目前大学生使用网络普及率较高,但对网络基本技能的掌握和使用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上网的积极性与正面效率。要提高大学生网络使用的基本技能,可以将网络培训与计算机及网络课程教学相结合;多组织一些网络知识讲座和选修课,制作生动直观的多媒体教育软件,或将网络应用渗透到有关课程教学之中;积极开展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网络素质的竞赛活动,如大学生网站设计大赛、多媒体设计大赛等。

(2)信息识别能力的培养

仅仅掌握基本的网络使用技能远远不够,还要加强大学生的上网引导与教育,提高他们的信息素质。将信息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补充,充分利用网络手段,使课堂教学与网上咨询相结合,学习书本知识与浏览多媒体信息相结合,知识学习与解决学生深层次思想问题相结合。

(3)加强网络伦理和法制教育

加强对大学生网络伦理、网络法制的教育,使其具备网络法制意识、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念,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的侵蚀,做到“不抛垃圾、不搞侵权、不看黄毒、不做黑客”,做遵纪守法的文明网民,自觉维护网络秩序。

5.创新管理手段,加强监督管理。

网络的出现,实现了信息的实时性、交互性、公开性和虚拟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受到很大冲击,以行政管理、灌输约束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式已经很难奏效,必须实现网络时代的管理创新。

(1)行政管理手段

一是成立专门职能部门进行监管。主要进行网络管理、网络引导、网络舆情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引导。如较多高校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成立校园网络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领导小组,效果十分明显。二是建立一支兼职队伍,实施网络的自主管理。建立审查把关、管理监控制度,使上网师生遵守网络安全规定和网上言行规范。三是积极倡导大学生网络自律组织,培养大学生的自律能力。

(2)技术手段的运用

加强技术开发,以科技手段应对科技发展带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发技术和产品,在网页浏览器中设置不良信息过滤“绿色软件”,在源头上过滤不良信息,包括过滤来自虚假地址的垃圾邮件技术、防止木马病毒攻击的技术、防止篡改网页的技术、防止网络成瘾的技术等。

(3)法律手段的运用

高校要加强网络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网络管理条例和网络行为准则,加强学生的网上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倡导文明上网。

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1.与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相配合。

网上与网下配合,网上了解动态,对具体问题特别是那些热点、难点和深层次问题,仍要坚持开展网下耐心细致的深入工作,进网络只是思想政治工作在网络领域的有效延伸和有益补充,与春风化雨般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并不矛盾,更不能取而代之。

2.与校园文化活动相依托。

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渗透力和熏陶力,是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信息资源,要形成网上思想政治工作与校园文化活动互为依托、互相支持的良性机制。

3.与学生学习生活各个环节相协调。

针对大学生成长的不同时期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设栏目,更新信息,设立论坛,邀请有关方面领导和专家与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与沟通,从入学、教学计划内的课程学习、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职业生涯规划、爱情观、就业观、择业观等环节,紧跟学生的思想动态,把准学生的思想活动脉搏,全过程服务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

4.学校与家长、社会形成合力。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高校应主动寻求对周边的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监督或干预,净化大学的生存环境,为引导大学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创造条件。可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与家长接待日、校园开放日等形式相结合,大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吸引家长参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可以通过网络建立校外教育网点,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校外延伸,依靠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校外思想教育辅导员等各种社会性的组织或其他社会团体,动员、组织、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高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韦吉锋.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界定的科学审视.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2).

[2]冯春芳.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涵义的新视角.江淮论坛,2004,(6).

[3]焦娅敏.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网络化途径探析.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04,(1).

[4]孙彩平.大学生网络游戏影响度研究.光明日报,2008-1-13.

[5]张文杰.高校网络建设对大学生道德状况的影响.高校道德建设,1998,(1).

[6]张再兴.十年:回顾高校网络思想教育.中国教育报,2005-11-30.

[7]何立新.大学网络先进文化建设研究.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2008年结题报告.

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篇(10)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很难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传统的方式已经很难体现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在当今的高校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理想和现实总是有一定距离的,在这里我仅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这个角度来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方面,随着高校的扩招,现在的高校已经不是曾经的象牙塔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代替了精英化,这本来是教育的一种进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随着大众化的推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也日趋明朗化。学生数量剧增,但是传统的讲授式或教师独白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仍在推行,一点对多点的思想传输,使思想得不到完全的交流,只能单方面灌输,忽视了师生互动的重要性,不能确保其很好地渗透到了学生的思想中。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在以改变学生错误的认识为目的的,学生在其中必须得到有关的启发,并且从中参悟出相关的道理,进而才能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方面,也存在不少脱离大学生实际情况的现象。教育者常常只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和内容,而把学生思想中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放在一边,这样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缺乏了兴趣,更谈不上作为教育主体参与到整个教育过程中去了。这种现状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思想脱节,未能及时意识到学生中出现的新的思想趋势,而进一步讲,这也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学生的选择自由而导致的。要发挥大学生这些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将其培养成为非异化的、有责任意识的、合规律的行为发出者的主体,还需要经过多方的努力。

越来越多的人发出了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呼声,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由目前的教师独白为主走向,以对话方式进行为主。在教育活动中,对话式教育有着特殊的含义,是指教育主体之间内部精神世界的敞开和沟通,是对对方真诚的接纳,是在教育对话的过程中实现的观点、思想和精神上的包容、相遇与相通,从而达到生命质量的提升和精神世界的完满建构。也就是说,教育对话是教育主体之间以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理解为基础,以寻求真知、意义创造和建构个体完满的精神世界为目标而进行的一种平等交流、相互沟通的过程,从而达到教育主体之间生命精神能量的转换,促进主体生命质量的不断提升。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一部分才是学习,才能获得发展,这就需要个体去思考即同主观世界对话,将与客观世界交流的成果融入到自己的认识体系中去给自己予以指导,这样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也是对话式教育所追究的成果。

综上所述,“对教育来说,对话是激发内部动力的策略”。下面我们再从两方面来谈谈对话式教育在凸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方面的现实意义。

第一,让学生在自己的独立探索中发展主体性。在对话式教育中,学生所面对的是一个对于师生而言都没有预设答案的主题。因此,学生在探索研究中的没一点进步,都体现着学生的思维向一个未知领域的深入;学生的每一点收获,都是学生创造性活动的结晶。在这样一种探索性活动中,学生真正摆脱了来自教师的禁锢,摆脱了“异化的能动性”。这使得学生能够真正的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从而发展自我,提升自我,成长自我,渴望独立,要求独立,这也就复归到了学生最初应该具有的自主的能动性上面。学生在教育中成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获取价值观、发展自我、不断走向独立的过程,也正是一个不断地确立自身主体性的过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了解大学生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切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然后就把这个主题的话语权更多地交到学生手中,让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遇到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接受对话式教育这样一种新方式,就需要教育者适时的用自己的发言来引导学生的思考,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这样一种适当的引导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到自我探索、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去。

第二,让学生在师生的真诚的对话中发展主体性。教育应该是一种师生“同在”、师生“同往”的沟通。因此,在反对任何形式的压制、奴役的同时,也要扬弃教师“独白”、“表演”式的教育教学方式,致力于在教育中建构一种对话式的师生交往关系,并通过这样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当教师把学生当成独立的个体看待,以一种平等友好的姿态出现在学生中间,教师就获得了一份信任、一份友谊,学生也流露出一种自信、一种欣喜,师生关系则表现为一种融洽、一种和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双方都是作为活生生的人投入教育过程,共同“卷入”真实的思维活动中。这使得学生和教师的对话更加真实,也更加真诚。同时师生双方真诚的交换意见,实现知识、经验和意义的共享,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就不仅仅是思想的交流与提升,更重要的是主体人的生成。

对话式教育是一种发展性的教育方式,是教育形式的发展趋势,这种教育方式既能培养学生的自立意识和创造意识,又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的应用与普及,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必定将会得到很大的改观。

参考文献:

上一篇: 无线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下一篇: 航空航天科普知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