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风险应对策略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18 10:04:33

财务风险应对策略

财务风险应对策略篇(1)

在新时期,我国许多商业银行都面临着不同种类的会计风险,而对于这些风险进行防范和化解需要相应的努力和智慧,尤其是提出有效的风险应对策略才能够避免风险的进一步扩大化。

一、银行财务会计面临的风险

银行财务会计面临着诸多的风险,主要体现在核算风险、出纳风险、结算风险、业务风险等方面。

1、核算风险

核算风险主要是指部分银行的财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没有遵循我国相关的会计核算制度或者是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存在工作不规范的问题,这会使得银行的会计核算中存在诸多漏洞,其结果是银行的金融风险也随之加大。除此之外,较为常见的会计核算风险往往还包括了会计核算信息不真实、会计核算信息泄露、核算账目外另设账目、随意篡改会计核算报表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必然会导致银行以及银行客户的资产和资金都会受到非常大的损害。

2、出纳风险

出纳风险的种类很多,按照业务上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收款的风险、现金收付的风险、金库管理的风险等等。通常来说出纳风险之所以存在,和银行工作人员没有按照规矩来进行现金的收付和运送业务都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除此之外,银行出现出纳风险还可能是因为部分工作人员在进行接单、收款、封箱、押运等工作时没有按照银行所规定的工作流程来进行,最终给予了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银行工作人员内部的也会导致出纳风险的出现,即部分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对出纳信息进行修改,在公饱私囊的同时也给银行的经济效益带来了非常大的损害。

3、结算风险

结算风险通常也被称为会计结算风险,顾名思义就是指银行在进行结算时所可能产生的风险。现今我国银行采取的结算方式多种多样。例如票据结算、现金结算、电子汇款结算、信用卡结算等不同的方式。这些不同的结算方式一方面给银行的业务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但是与此同时也给银行的财务会计工作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即由于部分商业银行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预警机制,并且在结算管理时还存在着结算管理不规范、结算流程不清晰、结算制度不全面、结算监控具有漏洞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在很大程度上放大结算风险所带来的损害,因此应当对于这些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

4、业务风险

业务风险主要是指银行的财务会计工作人员在日常业务中所产生的风险。通常来说造成银行会计业务风险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部分银行财务人员没有经受过非常系统、非常全面的会计培训,从而导致的业务生疏问题。并且在这之外存在着部分银行财务人员应当而没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现象,这一问题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银行会计业务风险的出现。需要注意的是,业务风险存在很强的长期性和隐蔽性,即由于在银行每天的日常业务中都存在有产生业务风险的可能性,并且由于其是由银行内部会计人员引起的,因此具有非常强的隐蔽性。

二、银行财务会计风险的应对策略

银行财务会计的风险应对策略是一项系统性的策略,其主要内容包括完善监管制度、提升工作水平、健全内控机制、强化风险预警等内容。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1、完善监管制度

完善监管制度对于银行减少财务会计风险有着非常直接的帮助。众所周知,金融监管模式本身就是一个银行得以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其进行合理的完善与优化就是一个银行长期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工作。除此之外,在完善监管制度的过程中银行应当遵循我国的《银行法》和其他金融监管的制度和条例,并且在法律的框架内开展业务,这也是确保银行金融工作健康运行的重要前提。另外,为了能够减少银行所面对的财务会计风险,我国有关部门应当注重对于银行准入和退出等相应条例进行持续的完善,然后将其迅速的投入到银行的金融实践中去,才能在根本上减少银行财务会计风险的出现。

2、提升工作水平

提升工作水平是指银行应当注重提升财务人员的整体工作水平。众所周知,财务人员作为银行会计工作的直接负责者和执行人,如果没有具备良好的工作水平则无法胜任这一重要的工作。因此,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银行应当注重周期性的开展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专业知识培训、综合素质培训等不同的培训工作,从而能够全方位的提升银行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在培训之外,银行财务人员也应当自觉地的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并且配合银行所开展的考察工作来进一步避免工作中失误和漏洞的出现。

3、健全内控机制

健全内控机制应当从不同的方面着眼。在健全内控机制的过程中银行应当首先对于之前存在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大力的整合与更新,这一工作的目的在于确保银行内控制度能够与银行实际的日常工作得到有效的结合。在这之后银行应当注重建立强有力的内部监督机制,并且在周期性的内控过程中对于发现的问题迅速的分清责任然后进行及时的追责。接下来将解决对策进行层层的落实,切实做到将内部控制机制与会计人员的岗位责任相结合。另外,在健全内控机制的过程中事后监督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稽查与复核等工作的开展能够在事实上避免之前出现的问题与漏洞再次出现,从而能够有效减少银行内部风险的出现。

4、强化风险预警

强化风险预警的核心在于建立“管理、监察、落实”相结合的综合预警体系。

在这一预警体系的建立过程中银行应当将联动监控机制的应用放到工作的重点上来,从而能够增强会计核算中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的能力。并且风险预警工作的开展还需要银行风险控制人员深入的研究导致银行财务会计风险产生的各种因素和风险出现的概率问题,从而能够有针对性的提出预警方案并且在风险出现之后对其进行迅速的抑制,来达到避免银行会计风险蔓延的效果。最终能够使得商业银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得到很好的保护。

三、结语

在我国新时期的金融体系发展过程中,银行之间的竞争变得日益激烈,因此只有良好的会计风险预防才能够避免银行整体金融风险的扩大。银行工作人员应当对于财务会计风险的种类有着清晰的了解,从而能够选择出合适的应对策略来促进我国银行整体的风险应对能力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吉亮.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J].当代经济,2013.2(10)56-58.

[2] 李勇.浅谈银行会计风险及其防范[J].商情,2011.5(16)78-80.

[3] 胡婷,赵莉娟.论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形成与防范[J].中国商界,2012.3(12)45-47.

财务风险应对策略篇(2)

农业在我国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对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农产品开发企业致力于农产品开发,可以对农产品进行充分利用,提升农产品经济价值,提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在农产品开发企业日常运营过程中,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一定的风险,有可能导致农产品开发企业出现财务亏损。要对财务风险进行细致分析与识别,综合金融风险管理知识,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促使农产品开发企业实现稳定高效发展。

1 农产品开发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意义

财务风险管理属于风险管理的一个分支。农产品开发企业开展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对于企业建设与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可以保证农产品开发企业资金安全。农产品开发企业有效分析与识别在日常运营及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类型,可以降低农产品开发企业投资经营面临的风险,提升农产品开发企业发展效率及水平。从本质上来说,在财务风险事故发生前,这些风险并不是显露在外的,而是一种隐性、潜在的风险类型。这种财务风险通常很难被发现。需要综合企业发展的各种数据以及市场发展的趋势进行分析与探索,及时发现企业制定的各项发展规划是否面临风险,分析并明确企业发展规划面临的风险大小。农产品开发企业开展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显得极为重要。通过该项工作,能够对农产品开发企业生产经营阶段面临的各类财务风险进行有效识别,知晓风险的大小,从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改善,防止农产品开发企业出现经营亏损。通过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提高自身获得的经济效益,对于农产品开发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要充分重视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为农产品开发企业经济效益持续攀升夯实基础。

2 农产品开发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

对于农产品开发企业来说,其在生产经营的过程当中必然面临着一定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会对农产品开发企业的发展效率及经济效益造成不利影响。从本质上来说,财务风险主要指的是在农产品开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当中所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这些因素可能使农产品开发企业的经济效益与预期收益之间出现偏离。在对农产品开发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要做到全面、细致。剖析农产品开发过程各环节所面临的风险类型,然后采取充分且有效的应对措施,防止财务风险给农产品开发企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总体来说,农产品开发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包含以下类型。

2.1 自然环境风险类型

所谓自然环境风险主要所指的是由于自然环境问题而给农产品开发企业带来的生产经营风险。这种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农产品开发企业的财务收入,影响其效益水平,所以对自然环境风险的分析显得极为重要。农产品开发过程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比较大。由于各种农作物生长都会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各种农作物是农产品开发企业生产原料的主要来源,所以自然环境风险成为农产品开发企业面临的一项风险。自然环境会对农产品开发企业原料采购价格造成直接影响,从而影响到农产品开发企业的经济效益。

2.2 行业风险类型

所谓行业风险主要所指的是农产品开发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中所面临的总体风险类型。产生该项风险主要是由于市场中同质性企业数量较多,导致竞争压力较大。一旦对此类风险处理不善,有可能影响农产品开发企业经济效益。通常情况下,农产品开发企业若想有效开辟市场并谋得一席之地,必须要对产业政策、市场竞争、竞争产业分布及行业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充分了解。规避其中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确保农产品开发企业充分符合市场发展趋势,从而提高经济收益。

2.3 技术风险类型

在农产品开发企业发展过程中,技术风险也是其中存在的一项风险类型。该项风险类型会产生一定的财务风险,主要是由于企业技术创新带来的风险。从本质上来说,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较高。企业技术创新受到的影响因素也比较多,例如企业人才团队的实力、风险应对能力、项目难度等。技术创新虽然可以为企业带来高收益,但也可能产生财务风险,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农产品开发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对自身技术实力拥有充分认知,降低由于技术实力不足带来的技术风险,避免出现盲目上新项目,从而达到科学合理规避技术风险的效果。

2.4 资金风险类型

对农产品开发企业来说,资金风险也是其面临的一项风险类型,主要包含筹资风险、投资风险、产品流动风险等。一旦应对不善,有可能降低农产品开发企业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严重的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出现血本无归、企业倒闭等问题[1-3]。当前发展环境下,大多数农产品开发企业依赖于当地资源优势,经营规模受到局限,品种较少,在经营阶段直接面向市场,所以资金不足便成为一项重要风险。由于银行贷款门槛比较高,部分农产品开发企业转而投向民间借贷进行资金筹集,加重了农产品开发企业的财务负担。一旦举债超过企业的偿债能力,便会导致企业财务工作陷入困境。

3 农产品开发企业财务风险的应对策略

3.1 树立科学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

在农产品开发企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应对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类型,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确保农产品开发企业稳定且高效运营,有效提升其发展效率及质量。在实际经营过程中,首先需要在农产品开发企业树立起科学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有效管理农产品开发中可能遇到的财务风险类型,科学防范财务风险。要科学分析农产品开发产业链各环节存在的风险类型,具有忧患意识,及时找出在其中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作出有效的应对,确保农产品开发企业实现稳定且高效的发展。此外,农产品开发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学习,树立起对财务风险管理的高度认知,借鉴其他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经验,有效防控在生产经营阶段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类型,确保企业高效运营。

3.2 合理利用企业资本结构

在农产品开发企业日常运营过程中,要充分合理利用企业资本结构,防止由于财务风险所造成的资金亏损。在实际中,部分农产品开发企业由于银行贷款门槛高而采取社会筹资或民间借贷的方式筹集资金。这种方式并不可取,不但加重了企业的负债压力,还有可能导致企业无法正常运转[4-5]。决策管理层需要充分了解企业的财务实力,合理安排资本结构,适度负债,避免企业负债超过偿债能力。同时,要对企业资本结构进行适当改革与调整,对来源不同的资金类型进行合理搭配,使资金正常周转,有效降低农产品开发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

3.3 构建财务预警系统

农产品开发企业需要构建财务预警系统。在面临财务风险时,及时发现并采取应对措施,确保农产品开发企业高效运转[6-7]。例如农产品开发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财务预警信息系统,将其中的原始信息向征兆信息进行转换,从而形成相应的预警信息;通过互联网收集各种财务信息,从而在企业发展与运行过程中拥有一定的信息反馈,并根据预警信息有效规避财务风险。此外,财务管理工作也需要做到全面、细致,确保各项财务核算工作准确、可靠,及时发现企业财务中存在的风险,从而达到风险预警的效果。

3.4 完善企业发展决策环节

为了规避农产品开发企业所出现的财务风险,还需要完善企业决策环节,使企业发展充分符合市场规律。例如需要在企业中设置市场调研部门,通过市场调研掌握市场发展的规律及趋势,使企业在制定发展规划的过程当中拥有足够的参考资料,使企业各项发展决策符合市场发展趋势。这样可以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提高自身发展效率,防止出现财务风险,有助于农产品开发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持续攀升。

4 结束语

在农产品开发企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财务风险会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一定影响。若是对风险考虑不周、处置不当,有可能导致农产品开发企业出现亏损。要科学应对生产经营阶段存在的财务风险,确保农产品开发企业实现稳定、高效运营。

参考文献

[1 ]谷亚洲.浅谈新形势下化工企业财务风险及防范策略[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8 (3 ):63 ,65.

[2 ]于文娟.浅析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及应对策略[J].时代金融,2018 (17 ):234 ,237.

[3 ]陈朝阳.浅谈新能源汽车营销企业的财务风险及应对策略[J].新财经,2019 (9 ):97-98.

[4 ]赵玉明.浅谈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管理[J].财经界,2020 (32 ):145-146.

财务风险应对策略篇(3)

财务风险是企业在生产运营时实际财务收益和预定财务收益有偏差时可能受到损失的可能性。在企业的生产运营过程中,财务风险是一直存在的。电力企业是重点国有资金密集的企业,以建设运营电网为核心业务,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电力保障。但是电力企业是国家垄断企业,由国家有计划地对其进行生产要素的配置,它的发展和经济效益都和国家密不可分,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有关政策的影响。但是随着不断深入的电力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力企业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管理挑战。所以,提高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和完善财务风险的预防体制可以不断提高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1 电力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

(1)电力体制改革引起的财务风险:日前,电力体制改革给电力企业运营带来了很大的财务风险。原来,电力企业运营方式是一体化垄断运营,所以经营成本高、资源配置不科学、服务质量差等。但是,电力企业在引入市场竞争体制以后,电力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包括管理方面和运营方面,这些挑战给电力企业带来了财务风险。同时,将厂网拆分以后,发电公司和电网公司的财务风险都增大了。

(2)资本市场发展引发的财务风险:我国不健全的资本市场也严重限制了电力企业发展。现在,我国还没有明确规定国有资产的变现形式、路径及变现资金的用途等,导致电力行业产生了不规范的资产重组和产权交易行为,以至于资本运作效果不明显,效率不高。资本市场的不健康发展,导致电网企业只能向银行大量贷款扩大生产,集资途径的单一,增加了电力企业的负债,同时也增加了其财务风险。

(3)自然因素造成的财务风险:引发电力事故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灾害。洪水、山体滑坡、地震、台风等造成的线路中断和造成的安全事故等,例如2008年南方的冰雪灾害和汶川地震给我过电力企业造成了严重的财务风险,只要企业运营,自然灾害会一直危害电力企业的安全。

(4)内部结构管理带来的财务风险:部分电力企业内部调控制度不完善,缺乏相关的机构控制结构,造成内部职责模糊;对授权批准缺乏监管,引起权利失控;同时管理功能控制体制不健全,控制力度不够,手段不强硬;还有就是内部机构的监管和评价体系不完善,有的企业甚至没有,降低了电力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

(5)电力营销引发的财务风险:产品销售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对电力企业来说,因为其产品客户是整个社会,生产、供应、销售一起完成,更重要的是 不可以储存产品,还有就是用户先用电后交费,有些公司企业经济困难,无法按时交费或者倒闭根本不缴费,所以说电力企业营销会带来财务风险。

2 电力企业财务风险的应对策略

(1)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正常来说,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应该由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高的员工、明确的权利和职责分工、合理的交易程序、独立公正的审计等组成。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并进行多种监管以使隐患消除、弥补漏洞、预防风险合理经营等。利用完善的内部控制获得详细可靠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及时预测财务风险,采取对策。

(2)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财务风险一直存在,电力企业无时无刻都面临着多种潜在的危机,所以企业领导应该一直都有危机意识,并在风险来临时从容应对,并且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培养员工的危险防范意识,尤其是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只有整个企业对财务风险足够重视,才能够在财务风险预警和应对方面取得良好的成就。

(3)制定全面的预防目标:自然灾害客观存在,要想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就要提前预防,应用科学的手段对电力企业的作业场所进行探测、分析、预测,谨慎杜绝自然灾害风险。同时,采取女增加日常巡检的频率、定期进行风险应对演习和对电力设备的检修并设计应急预案等措施降低自然风险。其次,还要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使电力企业在风险来临时决策传达顺畅,预警人员及时反应。最后还可以买保险降低风险所造成的损失

(4)监管部分落实职责,强化信息沟通:在电力企业在进行财务风险防范时,监管部分要落实监督职责,发挥监管作用,对财务风险防范的每个环节都进行监督,并实时对控制方式和程序进行调整,同时确保各部门沟通的信息的真实、完整、有效,以便各部门做出有效的防范措施。

3 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的深入和完善,电力企业及面对挑战,又面临风险,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康平稳发展,电力企业在生产运营的每个环节都要做好财务风险预防和应对策略,确保各个决策的科学合理和各个活动的顺利进行,不断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明.新时期电力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探讨及防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5).

[2]徐艺芳.发展中的电力企业如何应对财务风险[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0(6).

[3]杨为城,杨建基.电力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探索[J].现代管理科学,2009(2):104-106.

[4]苏长江.加强中小企业转型期的内部控制防范财务风险[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10):145-146.

[5]张晓娜.电力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63-64.

[6]田鸿春.强化企业内控管理防范财务风险的几点思考[J].长三角,2009(8):102-103.

[7]莫玉琼.浅析电力企业财务风险控制[J].今日南国,2009(6):56-57.

[8]胡志强.电力企业财务风险与防范研究[J].现代商业,2008(35):89-90.

[9]吴艳萍.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新问题[J].现代审计与会计,2008(03).

财务风险应对策略篇(4)

当今世界上因财务风险而倒闭破产的公司不为少见,因此绝不能忽视对财务风险的管控。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现实问题,它是客观存在的。企业管理者对其只能采取有效措施或控制来降低风险,不可能完全消除此风险。

一、财务风险的定义

广义的财务风险通俗来说就是产生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其成因系企业在财务活动中因内外部环境以及各种难以控制或预料的原因导致财务系统运行偏离预期值;狭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因负债经营可能导致企业丧失偿债能力和股东收益的变动。笔者认为,对于财务风险的分析应该从广义分析入手,因为广义的财务风险分析对财务工作管理者更加具有实际工作意义。

二、报业集团财务风险成因的分析

目前,部分省级报业集团已经完成了由事业向企业转化的工作,而国家也给予其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免交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返还。由于拥有各种优惠政策,报业集团的主要经济业务也从传统的新闻编采、报纸发行和广告推广朝多种经营方向转变。多种经营是近年来各大报业集团为转型求发展,依据自身优势所开展的各种紧贴时代背景的特色业务。以辽宁日报社(辽宁报业传媒集团)为例,近年来辽报也开始涉足于多种经营并收获颇丰,如房地产和小额贷款。众所周知房地产和小额贷款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单靠企业自身的存量资金是不可能立足于此行业的。虽然集团在上述行业收获颇丰,但是用于新项目的资金主要来自银行贷款。由于贷款增加,由此造成资产负债率上升及还本付息压力。综上所述,报业企业所存在的财务风险可分为以下方面。

(一)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国家政策对企业资本运营和经营活动产生的风险。由于目前平面媒体受到新媒体很大的冲击,纵观全国各报业集团都是通过多种经营来反哺平面媒体。如果国家在政策制定上有所变化,如政策制定的更加具体和有针对性,甚至取消各种优惠政策,这势必会对本就脆弱的平面媒体经营产生不利影响。目前,国家对党报和党刊的发行政策是采取保障订阅量的方式。如果国家取消或弱化这个政策,那么对党报和党刊的影响将会是致命的,毕竟党报和党刊的严肃性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像街边小报那样靠哗众取宠来赢得订阅量。

(二)价格风险

平面媒体最大的成本支出就是新闻纸,其占整个报纸成本(不考虑采编及发行成本)七成左右。受国际大宗商品期货价格的影响,新闻纸的价格也波动巨大。由于平面媒体对于新闻纸的需求属于“刚需”,因此在面对纸厂涨价的要求时,各媒体只有被动接受。被动接受的原因不仅仅是停刊一期所面临的经济损失,更大损失是读者对刊物的存续性产生怀疑。综上,新闻纸价格稳定,报纸出版就稳定,那么报社的经营也就相对稳定。

(三)融资风险和投资风险

目前报业企业都处于“转型期”当中,而各大报企主流转向皆为房地产和金融业。上述两个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而报业企业主要的融资方式是银行贷款和企业债。银行贷款和企业债皆属于刚性支出,如新项目的资金不能按时回笼,那么很容易使企业陷入偿债风险当中。不仅仅是报业企业对房地产和金融业行业十分青睐,社会上的其他各路资金亦密集于此。由此可知,项目成型后的竞争也是十分激烈。如果管理者在项目决策过程中出现失误,那么对于报业企业将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

(四)资金的管理与控制风险

资金管控风险包括资金回收和现金收款风险。资金管控风险是不可消除的,只不过各个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水平决定了资金管控风险的高与低,以报业集团的核心业务广告和发行为例对其进行阐述。广告收入属于报业企业的传统收入,广告收款平时是以一段时期刊登的版面数与广告公司进行结算。对于连续篇幅的广告业务,由于受客户要求和报纸版面所限,从首次刊登到回款的时间往往在一个月甚至更长。究其原因,这里有刊登时间跨度的问题,也有付款企业审批流程较长的问题,此种状况极易造成无法按时收回资金的风险,甚至造成坏账的发生。此外,报业集团发行工作往往是由各区站以下级的发行员开展,因此其在发行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现金收款的情况。因为现金具有很强的流通性,所以在发行员手中的订报款存在着丢失、挪用和被盗抢的可能性。

三、报业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策略

(一)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相关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很难控制和规避的,且其在整个报业行业客观存在。针对于此,报业集团很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和方法,如与上级政府部门建立良好的交流途径,针对经营中的障碍提出充分且合理的理由并获得职能部门的支持。通过上述方式和方法尽量地争取政府部门对集团发展给予充分支持与理解,确保集团的利益不因政策变更而受到较大的损失。

(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上文所述,报社的经营亦受到新闻纸价格变动的影响。针对于此,报社应对新闻纸建立相关的套期保值业务,以期将纸价波动对报社经营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套期保值业务对管理水平要求比较高,否则极易出现套保失误而加剧企业经营与财务风险的情况。在面对融资风险和投资风险时,报业企业需要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和完善企业议事程序与财务管理制度,使各项程序与财务制度的内容更加科学,让其在执行过程中能够发挥防范风险的作用。在建立制度体系后,应该严格执行,对违反财务管理制度的行为予以处罚和追责,使得财务制度不停留于表面,让财务制度真真正正地成为防范风险的重要手段。

(三)建立预警机制,构筑防范风险的屏障

财务预警就是对偏离预警线的高低水平显示出警戒信号,其偏离程度的高低主要通过财务指标进行衡量。虽然报业企业目前都在谋求转型,但是其核心业务还是报纸发行和广告业务。对于业务量多或应收额大的客户或发行员,资金回收是报业企业控制资金回收风险的重要一环。因此,针对上述类型客户或发行员的回款情况建立预警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对各类型的主要客户经营情况进行跟踪并掌握,以及对发行员收到的报款现金及时把握,一旦发现不良迹象尽早采取相应对策,最大可能地减少报社损失。

财务风险应对策略篇(5)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应对策略

一、建立财务风险管理的组织系统

财务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为了能较好地实现风险管理目标,企业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对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进行具体的规划,以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控制。风险管理组织就是指通过确定一定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关系,使企业各个部门成员协调工作,从而保证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企业应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主要包括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和法律事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职能部门、业务单位的组织领导机构及其职责。企业应建立健全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依法履行职责,形成高效运转、有效制衡的监督约束机制。

企业应设立专职部门或确定相关职能部门履行全面风险管理的职责。该部门对总经理或其委托的高级管理人员负责,主要履行以下职责:研究提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报告;研究提出跨职能部门的重大决策、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要业务流程的判断标准或判断机制;研究提出跨职能部门的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报告;研究提出风险管理策略和跨职能部门的重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并负责该方案的组织实施和对该风险的日常监控;负责对全面风险管理有效性评估,研究提出全面风险管理的改进方案;负责组织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负责组织协调全面风险管理日常工作;负责指导、监督有关职能部门、各业务单位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

二、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1.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意义

企业出现财务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但其财务危机与财务失败都有一个逐步累积、逐步显现、不断恶化的动态过程。因此,财务危机与财务失败是可以预防的。这就是建立财务预警系统的初衷之所在。财务预警被有关经济学家称为“触按经济脉络的手指”。财务预警则是指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相关的会计资料为依据,利用比率分析、比较分析、因素分析及多种统计方法,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财务活动等进行分析预测,以发现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潜在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并在危机发生之前向企业经营者发出警告,督促企业管理当局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潜在的风险演变成现实的损失,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财务预警系统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对潜在的风险进行监控的一个系统,它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

2.财务风险预警Z分数模型

在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选择上,可以在分析、借鉴国外学者对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采用Z分数模型作为基本分析模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的许多著名学者就已经对企业财务危机的预警模型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美国的爱德华・奥尔曼教授(Edward Altman)建立的Z分数模型。该模型是爱德华・奥尔曼在经过大量的实证考察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于1968年提出来的。Z分数模型是采用多元线性函数的模式,运用五种财务比率,进行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分(即Z的数值),来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预测的一种模型,初步实现了经济学家关于财务预警的梦想。

三、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体制

1.健全企业财务决策机制

企业财务决策包括筹资决策、投资决策、经营决策和利润分配决策等,财务风险是财务决策的结果。企业的决策者应本着“成本―效益”原则进行科学的决策,尽可能将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因而在财务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借助于定量计算方法并运用科学的财务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要认真分析评价,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如对固定资产投资应采用科学方法计算各种投资方案的投资回收期、投资报酬率、净现值及内含报酬率等指标,并对计算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在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选择最佳投资方案。

2.改进企业财务预算控制机制

企业要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必须搞好财务预算控制。财务预算控制是为了实现企业既定的经营发展目标,通过编制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等预算,并以企业内部控制保证决策所确定的最优方案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贯彻执行。一般企业均应编制全面预算,进行预算控制,其内容可包括经营预算、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现金流量预算等。

企业财务预算控制是一项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管理工作,除事前编制预算外,事中主要通过将期中预算与经营业绩进行对比并据以实施例外控制管理,事后则通过年度预算与经营业绩对比并据此奖优罚劣。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强化企业监督控制作用。

3.强化企业财务操作运作过程控制

强化企业财务操作运作过程控制:一是加强业务管理,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做到债务有人认,债权有人接,库存有人管,加强客户档案管理;严格控制结算方式,设定放账额度;规范业务操作。重视客户资信运用信用保险,减少贸易风险。二是建立核算跟踪体系,改革业务考核办法。核算到人,建立资金跟踪监控体系,以收付实现制考核业务员的经营业绩。三是强化责任制,健全逾期账款催收制度和奖惩办法。

4.强化企业的财务监督机制

财务监督机制主要由财务检查与内部审计两个方面构成。财务检查主要由财务部门对所属单位进行的财务检查。检查的重点是国家财经法规、政策的执行情况,公司重大经营计划、方案的执行情况等。对于检查出的财务问题,要求纠正并限期反馈纠正情况,涉及个人责任追究问题,按规定程序进行处理。

审计监督是内部监督的第二道关。审计部门可将不同部门的业务、所属企业的遵纪守法情况进行风险评估,然后确定审计单元清单,安排循环审计。审计工作的重点是评审某一项目或单位对财经法规和企业内部各项制度、决议、决定的执行情况,并提出改进的要求,以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四、建立企业财务信息系统

企业面临信息失真、信息滞后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通过在内部建立大型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将各系统的资金流转和预算执行情况都集中在计算机网络上,使其能够随时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实时监控其经营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高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另一方面,应建立完善的内部信息报告制度,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生产流程及价值增值的关键点制订信息报告模式,规范信息的质量,并明确各级责任主体对信息的真实、及时应负担的责任。

财务风险预警是基于一定的财务指标比率进行的,财务指标比率的基础是会计信息,所以,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财务预警机制的成败。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网络,是正确识别和分析风险的前提条件,也是风险管理成功的基石。企业只有在及时、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基础上,才能够对企业财务状况作出恰当的评价。建立财务风险信息管理系统,使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与管理信息有了交合之处,保证完备的追溯线索,使企业的财务预警能对财务征兆作出调查分析,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能否掌握充分的信息,抓住机遇是企业驾驭市场的关键,也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条件。因此,企业还应该收集行业有关部门数据,将企业置于整个市场去考虑,与同行业中的国内外其他企业相比较,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和本企业在行业中所处地位变化。企业应明确有关财务风险信息的传递路线,使信息传递畅通,反馈及时。开辟多方面的信息渠道,提高信息的加上程度,为进行风险预测和衡量提供数量多、质量高的财务信息,把企业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以获取尽可能大的收益,实现企业预期的目标。

企业应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风险管理的各项工作,建立涵盖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和内部控制系统各环节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测试、传递、报告、披露等。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能够进行对各种风险的计量和定量分析、定量测试;能够实时反映风险矩阵和排序频谱、重大风险和重要业务流程的监控状态;能够对超过风险预警上限的重大风险实施信息报警;能够满足风险管理内部信息报告制度和企业对外信息披露管理制度的要求。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实现信息在各职能部门、业务单位之间的集成与共享,既能满足单项业务风险管理的要求,也能满足企业整体和跨职能部门、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综合要求。

参考文献:

[1]刘秋萍.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2010.03.13.

财务风险应对策略篇(6)

在当下的市场经济中,企业面临着众多的考验,外部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内部企业资金结构、资本结构的不合理,都使企业面临着财务风险的威胁,财务风险又时时刻刻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活动。因此,正确认识财务风险的特征、认真分析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并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系统,从而实现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的有效监管和控制,成为每个企业不容回避的重大课题。

一、财务风险的含义

在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不合理的财务结构或资本结构,不恰当的筹资方式、投资方式、流动资金使用等因素,都有可能给企业的经济运行带来意想不到的打击,直接影响了企业营运资金的周转和企业经济效益。这就是财务风险。财务风险不仅包括了资金方面客观因素导致的风险,也包括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带来的风险,如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这两者相互融合进而致使了财务的实际情况与财务预期目标的偏离,导致企业整体利益的下降。因此正确地认识、衡量、控制财务风险是每个企业都要研究和掌握的内容。

二、财务风险的成因

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诸多,既有宏观经济环境引起的外部原因,也有来源于企业自身的内部原因。外因主要包括通货膨胀、国家经济政策、利率的变动等。外部原因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但是外因是不可控的,本文不再赘述。内因是引起企业财务风险的根本原因,主要包括:

(一)风险意识淡薄

普华永道(PwC)在中航油事件的分析报告中表示:中航油风险管理控制松懈,公司未能对它的期权组合进行正确估价,这导致了中航油5.5亿美元的亏损。看到这则报告,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便是:从事衍生产品交易的中航油公司难道没有风险管理机制吗?答案是:有。中航油不仅设有风险管理委员会,也配备了专职的风险经理和风险管理主管,并且对每个项目的亏损限额有明确的规定,事实上,中航油的实际亏损达到了设定限额的100多倍。可见其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机制早已沦为“花瓶”。同时,研究发现,COSO-ERM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框架,却不能真正落实到我国企业的实践中。究其原因,则暴露了我国财务管理人员对风险缺乏认识,不能很好地预见未来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构建风险管理体系还是流于形式。

(二)资本结构不合理

资本结构主要是企业长期负债和权益资本的比例关系。负债融资具有成本较低、利息抵税、弹性较大等特性,同时可以让企业在不分散控制权的前提下,掌握和支配更多的资源。即适度的负债可以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但是,负债是一把“双刃剑”。目前,我国的企业只看到了负债所带来的“杠杆收益”,而忽略了过度负债引起的财务危机。债务在资本结构中所占比例越大,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就越大,企业则面临更大的财务风险。德隆事件是指曾被人们称作“股市第一强庄”的德隆集团,2004年股票崩盘,导致德隆轰然倒下的事件。其爆发的原因便是资本结构的不合理。德隆借助上市公司,从银行取得了大量的借款;借助金融机构,进行了民间非法融资、挪用了保证金、信托资金。这样,德隆每年的利润都被用来偿还高额的利息。由于过多的短贷长投,德隆的资金链发生断裂,不能按时偿还到期债务,德隆的信誉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毁损。随着负债比例进一步提高,企业无力偿还借款致使融资成本加大,巨型集团最终崩溃了。

(三)缺乏科学的投资决策

一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盲目追求规模的扩大或是多元化的经营,在做出投资决策时普遍存在着经验主义现象,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决策失误的经常发生,从而产生了财务风险。部分企业在投资之前,财务预测工作不够,对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的分析,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项目的风险程度认识不足,这就造成了投资方面的失误。盲目的投资及决策的失误不但不能给企业带来收益,甚至会导致企业产生巨额的损失。对于那些为了赚取超额收益而盲目投资的企业来说,错误的投资决策不仅没能给企业创造预想的经济效益,反而带来诸多的不良影响,让企业陷入财务危机。

(四)资金管理的不完善

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景气,企业大多存在着“滞销”现象。为了扩大销售量,增加收益,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多数企业采取了赊销商品的形式,从而加大了应收账款的比重。与此同时,商品的销售没有带来实际的现金流,反而,相关的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增加了。企业的资金长期被债务人无偿占有,甚至无法收回,只能形成坏账,严重影响了企业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企业面临了巨大的财务风险。

三、财务风险防范对策建议

无论是美国的次贷危机还是近期被爆出的澳洲经济萎靡,造成经济危机的基础便是企业资本结构的不合理、资金期限不匹配、投资盲目、缺乏风险意识。小企业的破产,大企业的落马,严酷的事实一次次向企业敲响警钟,财务风险无处不在,企业必须建立风险防范体系,对风险进行预警与监测。

(一)提高财务人员风险管理意识,建立适当的人才激励机制

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可能存在财务风险,各个细小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基于这一点,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强化其素质,做到防患于未然成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财务管理人员需要有主观判断分析能力和扎实的操作水平;其次,财务管理人员要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防止暗箱操作;最后,财务管理人员要掌握现代科技,熟悉运用先进设备,快速合理解决问题。如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可以利用美国学者奥特曼提出的多元Z值判定标准,预先发现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并采取适合的措施及时应对,保证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总而言之,现代化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高素质、高职业技能、高技术水平。此外,企业还应在其内部建立激励机制,做到自我评估、责权统一、奖惩分明。企业在确定财务人员的薪酬时,建立EVA为基础的激励机制,以EVA的增加比例来确定财务管理人员的货币奖金,使EVA与薪酬挂钩,充分调动财务人员的工作的热情和潜力。同时,通过合理的财务衡量标准,提高工作质量,保证财务工作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减少工作中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带来的失误,进一步改进和健全财务工作。

(二)把握企业负债经营的“度”

企业在进行财务决策时,一方面可以利用负债的杠杆效应,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提高权益资本收益水平,控制财务杠杆的副作用;另一方面,也要考虑由于负债比率的提高,导致的财务风险加大。正如平衡理论认为,当负债程度较低时,企业价值会因税金的庇护,随着负债的增加而增加,而当债务达到一定限额时,负债的抵税作用开始被财务危机成本抵消。负债过度时,企业的生产经营环节稍有脱节,资金回收稍不及时,企业无法及时偿还债务,则有可能造成资本成本的大幅增加,必然导致企业利益受损。因此我们要把握好企业负债的“度”,找到获取最大受益的资本结构,有效利用财务杠杆的正作用抵消财务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在确定资本结构时,企业可以先预测自身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生产营运能力、资金周转能力和偿债能力,并考虑企业预期销售收入、营业成本的增长及稳定情况,结合所处行业竞争情况,综合分析,确定出最佳的资本结构,使负债比率与偿债能力相匹配,警惕财务杠杆的副作用。

(三)规范投资行为

投资决策科学化是避免财务风险的前提。企业应坚持投资决策科学化、规范化,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投资回收和盈利能力进行科学预测,并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统一调用资金,使资金投向合理配置。在投资之前,企业要对项目进行周密的分析。首先,分析投资项目所处的行业。一般而言,投资项目处于高新技术行业、证券业等,投资风险较大。其次,分析行业所出生命周期。处于成熟期、稳定期的行业投资风险最小,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行业投资风险稍大,处于衰退期的行业投资风险最大。最后,分析投资项目所处的市场。处于完全竞争市场的投资项目大于垄断竞争市场的投资风险,寡头垄断、完全垄断市场的项目风险最小。往往一个投资项目的失败便会带来企业的财务风险。因此,企业应加强对投资环节的预测、决策、控制,增强对财务风险的抵御能力。

(四)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

中航光电在最新披露的《投资者关系记录表》(2015年12月1日)中表示,尽管其部分行业回款周期长,但是应收账款大多在一年之内,风险在可控范围内。从中我们可看出,企业的应收账款会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对企业财务风险有着重大的影响。企业应先在收益与成本间进行权衡,确定企业的信用政策,主要应考虑企业不能收回款的可能性与销售金额的大小。对于信用度较低的企业,不予以赊销,防止出现“黑字破产”的现象;对于金额较小的销售,信用期限也可相对短一些。在应收账款的管理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对行业整体特征的把握,制定本企业的应收账款回收率。对于已经发生的应收账款,企业应经常进行应收账款总额分析、账龄分析等。针对每个客户,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并组织力量加强催付。企业也可以向客户提供现金折扣,吸引客户提前支付账款。经过努力,加速了资金的流动,有效降低了坏账风险。

企业必须认识到:防范和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绝不是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一个人的事,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因此,必须从生产、经营、销售的所有环节入手,将风险管理的观念落实到每一个人,对企业进行全面分析,趋利避害。当然,企业的财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企业可以通过加强对固定资产、流动资产、长期债务、投资决策等的动态分析与管理,使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在企业中占有一席之位,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位。

参考文献:

财务风险应对策略篇(7)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的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由于企业内部与外部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使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企业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从具体方面来看,财务风险一般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 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因负债经营而产生的丧失偿债能力的风险。在资本结构决策中,合理安排债务资本比率和权益资本比率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情况下,权益资本成本大于债务资本成本,因为债务利息率通常低于股票利息率,并且债务利息可以税前支付,具有抵税功能。因此,由于市场不完善的特性在特定时期内合理提高债务资本比率,降低权益资本比率,可以全面降低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提高公司价值。

    利用债务筹资可以获得财务杠杆利益,但是企业如果一味地追求降低资本成本,导致负债规模过大,则必然会使企业承担的利息支出过大,进而出现财务危机。因此,要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减轻偿债压力。

    当企业有资金需求时,坚持“先内部融资,后外部融资,先负债融资,后股权融资”的原则。所谓内部融资是企业内部通过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而形成的资金来源和产生留存收益而增加的资金来源。企业在举债过程中,要做好负债规划,长期借款与短期借款在时间上的相互错开,避免到期日偿债压力过大,同时负债偿还日期与利润分配日期均匀安排。总之,尽可能使长期负债、短期负债和利润分配日期在时间和金额上的均匀设置,避免同时“挤兑”情况的发生。

    从理论上讲,保守结构型资本结构(即企业完全不负债)的财务风险等于零。但是,笔者认为,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在世界范围来看,企业举债经营是普遍做法,很少有大型企业是零负债的。企业需要举债扩大生产规模,以及调整资本结构,并且可以产生相关的信用记录,与银行或投资人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今后的筹资需要打下良好的信用基础。

    但是,目前中国很多的民营企业零负债,如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等,除了主要是因为中国银行对民营企业发放贷款过于苛刻之外,另一个原因是中国的民营企业家缺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理念。从实际上来看,零负债在某种程度上看也意味着是高风险。

    首先,从整个世界趋势来看,不负债经营的企业几乎不能成为领先的大公司,不可能成为领先的大公司,就有被其他公司兼并收购的风险,这也属于经营风险,进而转化为财务风险;其次,企业在生产经营顺利时拒绝负债经营,这时不会有很大的财务风险。相反,企业的资金链发生问题时,自有资金已经很难维持运转,此时再求助于投资人或是银行时,由于企业很少与投资人或者银行有业务往来,没有良好的信用记录,投资人或银行更不愿意冒太大的风险提供融资,这时企业的财务风险同样很大,这在管理理论上也符合“马太效应”。

    企业在达到最优负债规模时,财务风险是最小的,同时零负债也意味着高风险。而当超过最优负债规模后继续扩大负债数额时,财务风险也与之递增。

    2 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主要是因为投资活动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企业的投资活动包括企业的主业投资和其他项目投资,企业的投资风险主要是根据项目的报酬率来确定,若项目利润率大于负债利率,则风险较小。反之,投资风险较大。企业的投资风险可以根据项目的期望报酬率和期望值标准差来衡量。 项目的期望报酬率K=∑piki 期望值标准差计算公式: σ=■(1) 公式中ki表示项目投资出现某种可能结果的报酬率,pi表示某种可能结果的发生的概率。项目投资过程中,可以把多个方案进行比较,根据“均值——方差”准则进行选优,选取其中期望报酬率较大、同时方差较小的投资项目。

    对于投资风险的防范,可以采用风险转移法,将企业所的面临的风险转移,以一定的代价转嫁给其他单位。

    笔者强烈反对有的学者提出的,诸如实行多种经营,选择一些与企业主业不相关的投资项目或利润率相互独立的产品,使得不同产品的旺季和淡季、高利润与低利润项目在时间或数量上相互补充或抵消等以及进行多元化投资。

    从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企业都应该积极地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达到行业领先水平,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盈利能力的增强,而不是分散企业的资本,投入到一些与企业的主业不相关的项目上,这样做只会弱化企业的竞争力,尽管某些项目在短期来看确实有利可图。世界级的大公司大都只在一个行业里具有领先优势,很少会同时在几个行业里都出类拔萃。举个很明显的例子,美国英特尔公司的芯片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但是英特尔公司不会因为IT业不景气,转而投资房地产或是其他行业,他仍然加大投资、加强研发力度,不断使芯片技术更新换代,始终在行业里保持领先优势地位。

    企业在保持主业健康发展的同时,可以把闲散的资金交由投资公司或是基金管理公司运作,获取利润。所谓“术业有专攻”,这既可以保证资金的安全,又能保证预期的利润。 3 资金回收风险

    资金回收风险是指企业在收益不错的情况下,因为销售实现原则的不同产生的财务困难。在权责发生制的原则下,不错的经营收益并不能表示销售回款的结清和销售利润的实现。信用工具作为繁荣市场的助推器,已经被企业广泛的应用,他一方面促进了企业业务的开展,但是同时也加大了企业的资金回收风险,导致大量的应收账款的长期挂账,坏账损失的可能性由此加大,财务风险应运而生。

    对于资金回收风险的防范,首先企业要做好对每个客户的资信记录与评估工作,把每一个商业往来的细节做详细的记录,并且每隔一个季度或者半年进行评估,动态调整其信用等级,以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建立风险偿债基金,也就是在损失发生前,以预提等方式建立风险基金,以便损失发生时进行抵消。如计提的坏账准备金、存货跌价损失准备等属于这类性质的基金。或是损失发生后及时弥补和消化,对规模较小的损失可直接摊入成本;对那些可能引起较大风险而无法直接摊入成本的风险损失,已经提取风险基金的,可用风险基金加以抵冲,未提取风险基金的,可以以借贷方式进行补偿,其后作为待摊费用或递延资产在一定期间内分摊记入成本。

    4 外汇风险

    外汇风险是由于汇率变动而引起的企业财务成果的不确定性也是一种常见的财务风险,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对外贸易额的不断增长,如附图。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四大进出口贸易国,所以外汇汇率的微小变动,对中国企业来说可能产生极大的财务损失。并且,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与世界经济不断融合,市场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人民币由官方利率逐渐转变为自由的市场利率,中国企业今后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汇率风险。如2004年年初以来,美国等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等等这些都给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提出了挑战。

    防范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可以采用套期保值法,其原理是,使一种货币的现金流入与该种货币的现金流出在时间上和数量上相对应、相匹配。当一个现有交易导致未来有一笔外币资金流出时,我们可以在现在运用一个在未来只有一笔外币现金流入的方式来对它进行套期保值,如买入一笔等额的、同期的同一币种的远期外汇。这种套期保值方法即“远期外汇套期保值”,如果现有交易或经营活动导致未来有多次外币现金流入或流出,则可采用多期远期外汇套期保值。

    参考文献

    1 蔡建民. 财务管理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

    2 甘华鸣. 理财 :资金筹措与使用[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9

财务风险应对策略篇(8)

一、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概述

企业并购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以及资源配置阶段,每一阶段都与财务紧密关联,在企业并购中,几乎每一阶段都面临着财务风险,因此企业在面对财务风险时应采取有效的决策予以应对,以使企业并购能够顺利进行。综上所述,并购中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财务风险。

二、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在目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的财务风险对并购的成功有着非常大的威胁,只有明确企业并购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才能采取合理的解决方案,以使并购顺利进行。对并购中财务风险成因进行分析,既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使企业在并购整合后增加竞争优势,又有利于改善我国企业的投资环境。导致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因素主要有:

(一)并购中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企业并购各阶段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带来财务风险。外部因素的可变性,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但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企业的财务状况;在选择目标企业时,很难预测到企业的市场环境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变化,这样会增加并购的难度。

(二)对目标企业估价不准确

对目标企业估价不准确也会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对被并购方实际运营情况的认识与其自身的真实情况有着较大的差异,有些企业对影响收购价格的信息不做披露,收购方对被并购方的资产情况、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缺乏深入细致的了解,加之目标企业隐瞒自身的负债、诉讼纠纷、以及资产潜在问题,造成并购方无法合理有效的估计目标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盈利潜力,企业无法有效的获得目标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及运营情况,无端增加了收购成本,最终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增加并购后的整合难度。

(三)并购支付方式不当

与目标企业确定了并购方式及定价模型后,就要确定并购的支付方式。可以说采用恰当的支付方式对并购后企业的运营及盈利情况有积极的作用,所以并购中支付方式的不当运用也会带来企业的财务风险。并购的支付手段有很多,常见的有现金支付、混合支付等,选择正确的支付方式会降低财务风险。所以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对其进行选择。

(四)并购融资的不合理

企业正确的融资方法应该是具有融资能力的,并且具有恰当的融资结构。融资能力的大小表现在并购方利用多样的融资手段在短期内获取资金,使并购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其中应该注意的是企业既要按照双方合同规定的条款进行并购的程序,也要保证企业在并购后能够正常发展。即收购方如果在融资阶段就产生资金上的压力,则在并购后更会使企业面临资金短缺等方面的问题,则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融资时机的不恰当也会给企业并购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寻求一个正确的融资方式至关重要。

三、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应对策略

(一)合理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

企业应对被并购方的状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各个方面深刻的了解目标企业的真实价值,降低评估风险,应认真调查被并购方的经营状况、自身资产、行业竞争能力等,使并购方对目标企业的认识更趋于真实情况。对目标企业的盈利潜力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评价,这样才能保证并购不会因为出价过高而造成企业自身资金压力过大,增加财务风险。

(二)合理选择融资手段和支付方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并购中的融资手段越来越多元化,如果企业只采用单一的融资手段会受到某种条件的限制,所以企业应对并购中的融资方式混合使用,融资手段的正确选择有助于企业并购的顺利进行。自有财产是否充足、企业的资本结构,都是企业在并购中应考虑在内的;企业应尝试不同的支付手段,既可以优化资金的合理配置,又使企业的每一笔资金得到高效利用,有利于企业并购的进行,为企业获取最大利益。

(三)做好并购后财务整合工作

企业并购之后的整合工作十分重要,只有做好并购后的整合工作,才能使企业产生预期的规模效应,优化资源配置;并购方需要及时处置好目标企业的运营和债务情况,如果企业没有及时采取措施改善目标企业的运营情况,可能会导致并购方亏损,进而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所以企业应当对并购后的整合给予高度重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只有充分发挥出企业并购的优势,才能降低财务风险,顺利完成企业并购。

参考文献:

财务风险应对策略篇(9)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是并购融资以及资本结构改变所引起的财务危机,甚至导致破产的可能性,同时,并购导致股东收益的波动性增大也是财务风险的一种表现形式。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是由于通过借债为收购融资而制约了买主为经营融资并同时偿债的能力引起的。

一、企业并购过程中产生的财务风险

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并购方式的财务风险

并购方式不同,导致并购各方主体及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也不同。因此,选择适当的并购方式是并购成功的关键。通常,依据并购的标准不同,并购方式可分为股权并购和资产并购两种方式。

(1)股权并购。股权并购的主要风险在于并购完成后作为目标企业的股东要承接并购前目标企业存在的各种法律风险、负债、法律纠纷等等。实践中,由于并购方在并购前缺乏对目标企业的充分了解,草率进行并购,导致并购后目标企业各种潜在风险的爆发,并不能达到并购的美好初衷。

(2)资产并购。采用资产并购方式的优势在于收购资产是对目标公司的实物资产或专利、商标、商誉等无形资产进行转让,目标公司的主体资格不发生任何变化,也就是说,这两个公司是各自独立的,并购方对目标公司自身的债权债务也无须承担任何责任。资产并购方式操作极为简单,仅是并购方与目标企业的资产买卖。与股权并购方式相比,资产并购可以有效规避目标企业所涉及的各种问题如债权债务、劳资关系以及法律纠纷等等。

2.定价风险

(1)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风险。在并购过程中,并购双方首先要确定目标企业的并购价格,主要依据便是目标企业的年度报告、财务报表等。但目标企业可能故意隐瞒损失信息,夸大收益信息,对很多影响价格的信息不作充分、准确的披露,这会直接影响到并购价格的合理性,从而使并购后的企业面临着潜在的风险。

(2)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风险。并购时需要对目标企业的资产、负债进行评估,对标的物进行评估。但是评估实践中存在评估结果的准确性问题,以及外部因素的干扰问题。

3.支付风险

现金支付产生的资金流动性风险以及由此最终导致的债务风险。现金支付工具自身的缺陷,会给并购带来一定的风险。首先,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是一项巨大的即时现金负担,公司所承受的现金压力比较大;其次,使用现金支付工具,交易规模常会受到获现能力的限制;再者,从被并购者的角度来看,会因无法推迟资本利得的确认和转移实现的资本增益,从而不能享受税收优惠,以及不能拥有新公司的股东权益等原因,而不欢迎现金方式,这会影响并购的成功机会,带来相关的风险。

二、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

在并购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控制风险的影响因素,降低财务风险。如何规避和减少财务风险,可以采取下列具体措施:

1.采用恰当的收购估价模型,合理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以降低目标企业的估价风险

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是产生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的根本原因,因此并购企业应尽量避免恶意收购,在并购前对目标公司进行详尽的审查和评价。并购方可以聘请投资银行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全面策划,对目标企业的产业环境、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对目标企业的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做出合理预测,在此基础之上的估价较接近目标企业的真实价值。

另外,采用不同的价值评估方法对同一目标企业进行评估,可能会得到不同的并购价格。企业价值的估价方法有贴现现金流量法、账面价值法、市盈率法、同业市值比较法、市场价格法和清算价值法。并购公司可根据并购动机、并购后目标公司是否继续存在以及掌握的资料信息充分与否等因素来决定目标公司的合理评估方法,合理评估企业价值。

2.从资金支付方式、时间和数量上合理安排,降低融资风险

并购企业在确定了并购资金需要量以后,就应着手筹措资金。资金的筹措方式及数量大小与并购方采用的支付方式相关,而并购支付方式又是由并购企业的融资能力所决定的。并购的支付方式有现金支付、股票支付和混合支付三种,其中现金支付方式是一种沉重的及时负担,资金筹措压力最大。

财务风险应对策略篇(10)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9-0-02

从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后,劳务派遣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几乎成了很多企业主流的用工方式。所谓劳务派遣,是指劳务派遣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再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协议,将劳动者派遣至用工单位从事生产劳动的用工形式。劳务派遣用工形式的出现,对于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灵活性的提升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降低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劳务派遣供需市场上,越来越多的用工单位对劳务派遣的需求就是为了进行“风险转嫁”,这一新型的用工形式究竟为何会背离了派遣业发展的宗旨,对劳务派遣机构的运营带来哪些风险呢?本文结合劳务派遣机构的实际经营,从财务管理的视角陆续展开对财务风险的探讨。

一、当前劳务派遣机构面临的财务风险

(一)资金运营过程引发的财务风险

按照派遣协议的约定,劳务派遣机构承担着派遣员工的工资发放、社保缴存等义务,各项资金的安全性、准确性和给付的及时性等均可成为财务管理中的风险因素。其中首先防范的就是应收账款所引致的风险。根据上海市人社保障部门的统计:派遣公司不同程度均存在垫付,资金垫付比例高达15%-35%。大量的应收账款增加了派遣机构资金成本和坏账风险,导致企业的财务危机。其次,派遣工资的计发和社保代收代缴具有范围广、金额大、标准不一、流速快等特点,操作过程中难免出现差错,资金支付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二)税收政策引发的涉税风险

首先在营业税方面,根据财税[2003]16号文件规定,派遣公司差额征税的收入扣除项目里只包括工资和四险一金,三费(福利、工会及培训)在计算营业税时也不应作为收入的抵减项。各地区税务分局对税收政策理解差异,所享受的税收政策不尽相同,操作不当就有可能会存在滥用差额征税、虚增扣除金额等的逃税嫌疑。

其次在企业所得税方面,派遣员工服务于各行各业,工资薪金水平不尽相同,很难满足税务机关规定按照的合理发放水平进行税前扣除;同时用工单位没有工资基数,不能合法列支三费(福利、教育及工会费)的支出。因此,这些矛盾应引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关注,出台新的文件加以明确。目前情况下,用工单位规避风险的办法是合同中约定由劳务派遣公司发放,劳务派遣公司开劳务费发票给用工单位在税前扣除。此操作无法律依据,并且劳务派遣机构可能会承担三费超标的所得税涉税风险。

最后在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方面,部分用工单位直接支付的福利、加班费等,劳务派遣人员适用“工资、薪金所得”还是“劳务报酬所得”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呢?个人所得税与劳务派遣单位按“工资薪金所得”项目代扣代缴不一致,出现同一个劳务派遣用工在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时,纳税所得项目不一致的矛盾。

(三)稽核审计带来的财务风险

日常派遣员工的劳动报酬、社保经费由派遣机构代为支付,这种操作模式本身存在诸多隐患:首先,用工单位为少列成本,如未按劳动条例规定如实缴纳社保费,这部分风险转嫁给与派遣员工签订合同的派遣机构;其次,派遣机构无法保证派遣费用支出的真实性。劳务派遣这一特殊用工形式带来的政策盲目,无疑给某些企业进行暗箱违规操作有了钻空子的机会。如何监管派遣成本的真实性,怎样维护派遣员工个人利益,这些都是政府管理部门进一步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四)连带责任引起的财务风险

连带责任是指各个责任人对外不分份额,不分次序,根据权利人的请求承担责任。《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务派遣机构与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责任的规定中,雇主责任规定条款模糊,不利于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和劳务派遣业的发展。一旦用工单位与员工发生劳动纠纷或工伤赔偿事件,最终往往由派遣单位出面解决承担主要赔偿义务。

二、财务风险存在的原因

(一)法律规章不健全,政府政策缺位

目前我国尚未颁布规范劳务派遣的专门法规,现有的劳动法对劳务派遣的规定存在的不足之处有:只对派遣机构的组织形式和注册资本进行了规范,不足以保护派遣劳动者的权益;连带雇主责任规定不详细,派遣机构不仅承担对派遣劳动者支付报酬、缴纳社保的义务,而且发生劳动纠纷,也得由派遣机构承担。其次关于劳务派遣的税收政策可操作性不强,尚需细化。

(二)经营不规范,派遣机构缺乏行业标准流程

由于派遣企业的经营本身带有规模化和持续性,业务特征决定了业务流程是风险的栖息地,派遣企业的内部控制流程设计决定着服务效率和扩展能力高低,还决定着派遣企业承受和化解风险的能力。从服务协议执行前的风险评估、合同管理,服务执行期间的财务管理、具体业务操作,到服务终止后员工遗留问题,上述工作流程设计是否规范,最终都会影响到派遣企业资金的非正常损失。

三、财务风险的应对策略

(一)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1.建立客户风险评估体系,为后续的服务执行提供保证。评估内容包括资金支付能力和企业管理理念,没有稳健的资金作为后盾,员工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劳动争议等法律风险将不断滋生;管理理念包括运营特征、企业文化等,对那些投机型、信用差、管理混乱、发展前景不好的,不宜提供人才派遣。

2.加强业务合同的管理

劳务派遣单位应与用工单位订立劳务派遣合作协议,协议除应当具备《劳动合同法》规定的法定条款外,双方还应就劳务派遣服务的终止条件、遗留问题解决方式及划分进行约定,避免因人员遗留问题造成劳动纠纷而产生财务风险。为派遣企业的资金运营管理提供风险屏障,从源头杜绝隐患产生。

3.树立风险保障意识

通过保险建立风险保障机制。具体包括:按劳务派遣协议规定,及时足额为派遣人员办理各类社会保险;提倡派遣人员自己购买意外伤害、疾病治疗保障等补充商业保险;派遣机构和用人单位应积极沟通和协调,为所有派遣员工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规避由于工伤事故以及人身意外伤害造成或有赔偿的财务风险,特别是高危操作的特殊工种人员。

4.加强财务管理力度

劳务派遣企业的财务管理应以财务制度为核心,以资金管理为中心,以信息平台为依托,建立监督制约机制,有效实行内部风险控制。坚持以收定支的原则,严格执行垫付资金的授权审批制度;其次应收账款建立明细科目,专人催收,保证资金及时足额收回;最后执行对账制度,财务部门、业务部门、用工单位加强日常管理的信息交换,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往来资金和社保缴存情况的核对。

(二)健全派遣法律制度

劳务派遣虽然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但已在我国显示出促进就业的重要作用。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更主要的还是法律规章不健全造成的劳务派遣缺乏规范、发展缺乏保障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健全我国劳务派遣法律制度:

其一,实行设立行政许可制度,建立派遣机构的管理机构。派遣机构设立前必须经过行政许可,并逐步加强工会、雇主组织和派遣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对劳务派遣的监管能力,营造良好的用工环境。

其二,备用金制度。建议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由政府对备用金的数额及缴纳、管理办法进行规定:用工单位和派遣机构分别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由第三方进行资金托管,避免资本自由支配而流动,此项举措对用工单位拖欠款和派遣公司偷逃资金的行为都能加以约束。

上一篇: 文物保护法律法规 下一篇: 社区环境卫生管理措施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