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发展的意义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17 14:41:35

水利发展的意义

篇(1)

1.生态环境受水利工程影响的原因

生态环境受水利工程影响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水利工程自身存在缺陷;因为建设水利工程无法避免的将改变原河流的流向,而原河流流向的改变又必然将会破坏生态系统。

第二个方面,人类未能按着自然界的规律行事,缺乏自我约束。一些人往往只顾自身的利益,无节制地向大自然掠夺资源,一旦这种索取超出了水资源环境实际的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将会遭受严重的破坏。

第三个方面,因为受目前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人类在特定的时间条件下对大自然的规律没有充分的认识,很容易忽视建设水利工程中出现的生态问题。

第四个方面,监管不到位,管理制度存在缺陷;水利工程建设导致的生态问题,往往由于管理制度或者监管不到位,导致问题的加剧,解决起来变得非常的麻烦。

2.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必要性

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是指,在遵循生态平衡的要求与发展下,从生态的角度出发,建立符合可持续利用和良性循环的水利体系,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现如今,水利工程建设必须走生态水利的道路,也就是说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是必然的选择。

首先,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是保护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迫切要求。近几十年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气候变暖、冰山消融、海平面升高、动植物消亡、江河水污染等等。与此同时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洪水等频繁发生。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在一步一步的恶化,这对人类自身的发展与生存构成了直接的威胁,怎样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课题。我们都非常的明白,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和各行业、个人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就水利工程建设来说,其和生态环境密不可分,水利工程建设带来的环境影响也非常的广泛,主要包括土地淹没、生物多样性受影响、小气候的形成、库区移民等等。水利工程建设面对如此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利部门必须转变传统的治水思路,走生态水利的道路。

最后,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内在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对城市的品味也随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经济发达的地区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水利工程,在我国城市发展过程当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应该从传统水利向生态水利转变。

3.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

安全性原则是任何建设项目必须遵循的,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也不例外。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必须在满足供水、灌溉、发电、航运、旅游、防洪等基本需求外,还必须满足可持续性的要求。为了确保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安全性,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不仅要符合生态学的原理,同时也要符合水利工程的原理。符合水利工程的原理及遵循工程力学与水文学的规律,唯有遵循了工程力学与水文学的规律才能确保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安全。建设好的水利工程应该能够承受干旱、冰冻、风暴、洪水等自然灾害的破坏力。为了能够确保水利工程的耐久性,必须在建设水利工程时对河势运动的规律进行动态的研究。在进行河流横、纵断面设计时必须充分的考虑到河流侵蚀、冲刷等特征。经济性原则也是任何一家建设企业在建设时必须考虑与遵循的原则。在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中必须遵循效益最大、风险最小这一经济性原则。我们都知道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这风险是因为生态演替的过程与结果无法预先知道导致的。正是这种风险的存在就促使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时应该重视生态系统的长期评估与监测。而考虑到效益最大,在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时可以充分的利用河流的自我恢复规律,使投入最少,达到效益最大化目的。

4.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建议

4.1加强对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重视,注重生态效益

对自然河流实施控制是传统的水利工程设计的特征。而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要求水利工程师树立新的理念,放弃传统的控制自然界理念的动机。由于人类不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控制自然界,因此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才是人生存发展的最终目的。在进行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时为了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人们应该充分的利用生态系统的自设计与自组织这个自然界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由于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有其特性,不存在两条一样的河流,即使对同一河流在不同的区域其特点也是不同的,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时必须因地制宜,对该区域进行充分的考察,充分的尊重该河流在该区域的美学价值与自然属性,最终形成最好的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方案。另外,实现水资源的良性循环是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前提,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应该使得水利工程既满足生态环保的要求,同时也满足人们生活与环境质量的要求。

4.2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的重视,处理好污水弃渣

污水弃渣的处理对于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来说尤为重要。由于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特许性,可以采取自然沉淀的方法来处理污水弃渣。与此同时,可以通过建立化粪池与简易的厕所来接纳工程施工区域的污水,从而达到防止污水对河流下游的居民造成影响。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弃渣的堆放,必须确保施工区域原有景观在施工完成后能够恢复;首先开挖耕地的表土耕作层,并将开挖出来的表土耕作层做妥善的保管,以便在工程完工后用于覆土使用。

4.3做好水利工程环境监测工作,加强施工区域的保护

对已经或者正在建设的水利工程,应该建立相应的环境监测项目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遵循环保的标准。在该指标体系当中对相关监测人员与单位的职责应该做明确的规定,这样出现当出现问题就能及时的找到相关的责任人,使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

5.总结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关注生态是人们思想认识升华的必然结果。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加强对生态化水利工程的重视。生态水利建设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跨世纪重要工程。因而必须加强领导对其的重视,将生态水利建设纳入长期的工作计划。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to the China as a large agricultural nation tha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our country stable has important meaning. Irrig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as of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main lifeline, it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has laid an important material base, so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irrig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both for our country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or the improvement of economy has an important meaning.

Keywords: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最显著的特点是人多地少、水资源缺乏、降水的时空时间分布不均和水土资源不匹配。因此,才突出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在我国农业生产发展中占据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农田水利在我国农业发展生产和增强生产力方面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一方面使农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也大幅度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农田水利为农村的生态环境改善方面提供重要的保障。在相对干旱的地区,农田水利工程可以适时解决耕地灌溉、农民饮水和畜牧业发展等问题。所以,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工程,保障农田水利工程运营安全,对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现代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状况

自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同时农田水利工程也经过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总结来看,共有以下个阶段:

1、改革开放前期

我国农田水利开始迅猛发展,共建设了很多的水库和灌溉区,现在运行的大部分水利工程都是在这个时间段建设的。但后来因为受到包产到户的影响,我国水利工程经过了10年的低潮时段。

2、深化改革时期

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又重新发展起来,因为实施了“两工”的制度,所以农田水利工程得到迅猛发展,同时经过了一段高潮的时期。

3、新世纪至今

我国取消“两工”制度,并着手加大农田水利工程方面的投入,通过结果表明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农田水利工程对我国农业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近年来,某些南方省市连年持续干旱,降雨稀少,整体水资源总量也逐渐呈现下降态势,且同时随着农业产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不断提高了我国对水资源的需求,于是就出现了农业用水供需之间的矛盾。但自从实施农田水利工程后,水资源的供需日益矛盾的局面得到有效缓解。因此,全面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可以给我国农业的发展带来莫大的收益。

1、农田水利工程可以大幅度改善我国农业基本设备的排灌系统

农田水利工程在灌排的渠道上建设了分水口和农田制口,装设两个闸的连接,不仅能灌水而且实现了其排的功能,不仅缓解了干旱地区的困难状况,还实现冬种旱作的状况和夏稻的1年2季种植的生产布局,从而达到最佳的收益。

2、 通过对蓄水量的增加调度,可以使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缓解,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3、 通过改变农作物的布局,使我国农业生产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生活质量,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三、增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1、增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农村经济腾飞和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因为受到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季风进退经常出现较大反常的情况,我国的旱涝自然灾害也会经常发生,特别是随着近20年来旱涝灾害的频繁发生,不仅加剧了对我国的农业的威胁效力,也使我国农业经济造成的亏损也越来越大。要大力改善我国农业的生产发展,就必须着手加强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强力改善我国农田落后不发达的水利基础设备,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使我国农业发展走向顶峰。

2、增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不仅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的大力发展,而且增加了农民的基础收入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优良的水利工程设备条件,为增加农民效益及农民收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3、 增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可以有效缓解水资源的紧张状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降水量不断减少和旱灾频繁发生,在人民消费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我国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不断加大。为了有效缓解这个压力,就要增强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但要开拓新的水源,还要提倡节约用水的意识,才能达到真正缓解我国水资源缺乏压力的目的。

怎样具体实施农田水利建设政策

1、整合资源来制订农田水利建设的总体规划

2、广设投资渠道来推动水利配套工程建设

3、兴建蓄水工程

4、加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并全面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

4.1节水改造建设这种措施就是要把大中型灌溉区续建和节水改造作为主要部分,来增强灌区节水改造建设,大幅度推动田间工程的节水改造,把项目建设作为契机,积极主动地去引导农民开展田间节水工程建设、工程改造和工程维护,把整体效益充分发挥出来。

4.2大力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农村水利队伍并普及节水灌溉技术。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采取不同形式的相关措施,尽可能地培养出一支具有优良素质的农村水利从业队伍。

4.3改革税费制度并实施按方收费来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

5、明确产权以此来发展村级农田水利设施资产

五、结语

因为目前我国水资源相对短缺,所以急需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工程。且在政府及农民的不断努力下,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农业的增产增收,也缓解了我国的水资源紧张的状况。以后不仅要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工程来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发展状况,也要有效实施节水灌溉措施。我国是个人口大国,相对其他国家我国在水资源方面具有较大的需求,据统计用水量占全社会的70%以上,但是我们的利用率却非常低,仅仅占了40%左右,因此要促进国民经济和农业快速平稳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节约灌溉,才能真正达到高效利用水资源的目的,缓解用水资源的压力,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施斌.结合实例谈谈农田水利工程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J].经营管理 者,2010(13)

[2]王伟.王勇.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促进农业节水灌溉健康发展[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9(8)

[3]王玉玲,浅谈我国农业水利工程的发展远景[J].民营科技,2010(11).

篇(3)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不可替代的基础资源,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近年来,由于人们的过度开采和不合理使用,导致我国的水土流失现象日益严重,水土流失的危害日趋明显。首先,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导致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水旱灾害频发,削弱地力,已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其次,水土流失造成了江河、湖泊和水库的淤积,降低了水库发电、灌溉和防洪效益,增加了江河洪水威胁,降低了河道通航能力,而且还存在潜在的危害;再次,水土流失作为一种环境恶化和资源缺失的具体表现,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到我国一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大水土保持势在必行,其意义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一、水土流失的概念及成因

水土流失是指在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水力、风力、重力等营力导致的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水土流失是地表径流在坡地上运动造成的,可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使大量肥沃表层土壤丧失、水库淤积、河床抬高、通航能力下降,洪水泛滥成灾。在高山深谷引发泥石流灾害,危害生产生活安全。

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是由地貌、气候、土壤(地面组成物质)、植被等因素造成的。人为原因主要包括导致地表土壤加速破坏和移动的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如草原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矿、修路、林木采伐等。

二、水土流失的危害

一是导致土地退化,耕地毁坏,使人们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威胁国家粮食安全。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地矛盾突出,严重的水土流失又加剧了这一矛盾。我国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耕地平均每年约100万亩。

二是导致江河湖库淤积,加剧洪涝灾害,对我国防洪安全构成巨大威胁。由于水土流失使上游地区土层变薄,土壤蓄水能力降低,增加了山洪发生的频率和洪峰流量,增加了一些地区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机会。泥石流是水土流失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陡峭的地形、大量松散固体物质和高强度降雨是形成泥石流的三个必要条件,植被破坏、陡坡开荒、生产建设过程中的乱挖乱弃等不合理活动都会导致径流增加,加大泥石流发生的频率,扩大泥石流的规模,加重危害程度。

三是恶化生存环境,加剧贫困,成为制约山丘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水土流失破坏土地资源、降低耕地生产力,不断恶化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制约经济发展,加剧贫困程度,不少山丘区出现“种地难、吃水难、增收难”。水土流失与贫困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往往也是最贫困地区。

四是削弱生态系统功能,加重旱灾损失和面源污染,对我国生态安全和饮水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一方面,水土流失导致土壤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加剧干旱灾害;另一方面,水土流失作为面源污染的载体,在输送大量泥沙的过程中,也输送了大量化肥、农药和生活垃圾等面源污染物,加剧水源污染。全国现有重要饮用水源区中作为城市水源地的湖库,95%以上处于水土流失严重区。水土流失还导致草场退化,防风固沙能力减弱,加剧沙尘暴;导致河流湖泊萎缩,野生动物栖息地消失,生物多样性降低。

三、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

据统计,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到国土面积的38%,是世界上水土流失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m2,其中受水力侵蚀的水土流失面积165万km2,受风力侵蚀的水土流失面积191万km2,在水蚀和风蚀面积中有26万km2的水土流失面积为水蚀、风蚀交错区。以三峡库区为例,库区总面积约为5万km2,涉及重庆、湖北两省市的19个区(县、市),其中重庆为16个区(县、市),总面积为4.6万km2。库区重庆部分水土流失面积为3.06万km2,年土壤侵蚀模数为3751t/万km2,年侵蚀量为11481万t。水土流失给我国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据亚洲开发银行调查显示:水土流失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约相当于GDP总量3.5%。

四、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在水资源的利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时空分布不均匀,利用粗放。第二,洪涝、干旱灾害频繁。第三,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积少,灌溉技术落后,管理粗放,水的利用率较低。第四,我国现有水利工程有相当一部分工程质量不高,设计标准偏低,一些水利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大中型灌区工程配套不齐,致使工程效益衰减,有的工程甚至报废。第五,水污染十分严重,水环境问题突出。

因此,只有确保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障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确保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工程的运用与管理、水利的投资与建设、人才的开发与使用、水土保持、防洪除涝、体制与机制、科教与法规等。其中,水土保持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五、水土保持在水利发展中的作用

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科学技术。具体说来,水土保持在水利中的作用主要有:(1)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水土保持可以维持或增加土壤的入渗量,一些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如梯田、水凼、水库等)还可以拦蓄径流,一方面在汛期可以削减洪峰,提高防洪能力,另一方面,在枯水季节可以补充径流,减少径流的年际变化。(2)水土保持可以减少水土流失量,很多水土保持设施(如水平梯田、小山塘、排灌沟渠等)还可以拦泥拽沙,增加塘库蓄水,提高水利工程的效益,减少水库、湖泊、河道等的淤积,延长水库的使用寿命。(3)水土保持可以减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从而也降低了滑坡、泥石流对水利工程损坏率。(4)水土保持可以提高水环境的质量。

六、结论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必由之路,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行业,其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十分严重,加大水土保持工作力度是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由之路。

作者简介:曾海兰(1976―)现主要从事灌溉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孙富行. 资源水利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J].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2000,19(4):4-7。

篇(4)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回顾工作,总结经验,进一步增强做好水利精神文明建设的信心

两年来,全国水利系统各部门、各单位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的全局出发,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动员组织各方面力量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为促进水利中心任务的完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不断深化理论武装工作。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两年来,水利系统各级党组织始终坚持以党组(党委)中心组学习为龙头,以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广大干部职工踊跃参加的理论学习格局,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增强学习的系统性上下功夫,在提高战略思维水平上下功夫,在推进学习成果转化、解决本单位重大问题上下功夫,推动理论武装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水利部党组紧紧围绕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十七大精神,先后举办了多期中心组(扩大)学习班,坚持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中央作出学习《文选》的决定后,水利部党组及时组织召开学习《文选》座谈会,交流广大干部职工学习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经验和体会。结合总结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功实践,部党组举办“水利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党的先进性建设”论坛,总结归纳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和理论成果,积极探索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对学习贯彻提出明确要求,水利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积极开展学习、贯彻、遵守、维护的活动,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加强了党性锻炼,增强了意识和党员意识。

党的十七大是我国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党的十七大召开后,部党组及时召开机关党员干部大会传达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及时部署全国水利系统开展学习活动,及时举办部党组中心组(扩大)学习班,迅速掀起了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热潮。部党组中心组(扩大)学习班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着眼全局,谋大事、抓方向,在深刻认识党的十七大对水利工作的新要求,深刻分析人民群众对水利工作的新期待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思路和重点,为谱写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新篇章指明了方向。

(二)坚持开展宣传学习先进典型活动,大力弘扬水利行业精神。

开展典型教育是弘扬水利行业精神,加强广大干部职工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部文明委今年在全国水利系统组织开展了向谢会贵、崔政权同志学习的活动,组织报告团先后在部机关、广州、上海、西安等水利干部职工相对集中的9个城市做了10场报告,行程一万五千多公里,26个单位的8000多名职工现场聆听了报告,这场规模较大的宣讲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少同志感慨地说,这是多年来听到的最真切、最感人的一次报告会,想不到先进人物就在我们身边,这么普通,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组织开展了全国水利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的宣传活动,对“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和全国水利文明单位的先进事迹,在报刊网站上进行了专题报道,在部机关举办了“水利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展览,编辑出版了《水利精神文明建设巡礼》。围绕今年防汛抗旱工作,及时编发7期水利精神文明建设简报,举办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图片展,宣传了在抗洪抢险救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彰显了以人为本、科学防控、依法防洪、群防群控,夺取防汛抗旱斗争伟大胜利的成果。通过广泛开展学习宣传先进典型活动,弘扬了“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对于推动广大水利干部职工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学习先进、宣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激励广大干部职工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投身水利事业,为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坚持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

各种形式的群众性创建活动,是把和谐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各项任务落实到基层的有效载体。2006年,部文明委组织开展了全国水利文明单位评审和复审工作,评选表彰了43个全国水利文明单位,有111个部文明单位通过复审。为了加强全国水利文明单位建设与管理工作,在总结前几届部文明单位评审表彰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印发了《全国水利文明单位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和《全国水利文明单位考评(复审)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了部文明单位评选、表彰、建设、管理的内容、标准、程序和方法。

按照中央文明委和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的部署,部文明委在全国水利系统深入开展了群众性和谐创建活动,在部机关开展了“创建文明机关,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部文明办与建管司、人教司联合评选表彰了50个水利系统文明建设工地;与水电局联合评选表彰了25个全国农村水电行业文明示范单位,32个示范窗口,54个先进个人。

水利系统各部门、各单位也广泛开展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陕西省水利厅在全省水利系统开展了“创佳评差”竞赛活动;山西省水利厅在全省水利系统开展了文明和谐创建评比表彰活动;珠委开展了“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全行业以迎奥运为契机,积极开展了“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系列活动,组织迎奥运倒计时揭牌仪式;举办“全国水利系统迎奥运全民健身知识竞赛”,近5万名水利职工参与答题。部在京直属单位积极参加中央国家机关和北京市组织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2个单位获得“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标兵”和“首都文明单位标兵”称号,7个单位获得“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称号,3个单位获得“首都文明单位”称号。

(四)坚持加强行业作风建设,树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良好形象。

行风是党风、政风的具体体现,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两年来,各部门、各单位以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建设为重点,从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入手,大力加强水利行业作风建设。一是扎实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实践活动。总书记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后,部党组专门下发通知,部署全行业开展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活动。为了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践活动引向深入,部文明办和政研会在水利系统联合开展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弘扬水利行业精神”理论研讨活动,推动了这项活动的深入开展。长江委根据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和长江委的实际,制定了《长江委机关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试行)》。部文明办围绕构建水利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体系进行了调研,拟定了《构建水利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体系的实施意见》,并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为下一步在全行业构建水利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体系做好了准备。二是在全国大型灌区开展民主评议行风活动。通过着力解决农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推动灌区管理单位改进了工作,提高了服务水平,既发挥了农民用水户参与管理、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密切了灌区管理单位和农民用水户之间的关系,又推进了灌区“两改一提高”工作进展和行风建设。

(五)加强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水利精神文明建设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为了改进和加强各级文明办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部文明办对部直属单位和省厅一级单位文明办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现状进行了调研,摸清了底数,掌握了情况,为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提供了依据。今年部文明办组织了一期全国水利系统文明办主任培训班和两期全国水利文明单位党委书记培训班,共有216位文明办主任和党委书记参加了学习。通过理论辅导、参观考察、交流研讨,使参加培训的干部深入学习了中央有关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新政策和新要求,加深了对部党组治水新思路和工作部署的理解和把握,加深了对水利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了政策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当前水利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与部党组的新要求,与职工群众的新期盼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是:理论武装工作广泛开展,但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政风行风有了明显好转,但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取得积极进展,但水利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体系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意识普遍增强,但统筹安排、协调推进的保障措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普遍高涨,但创建活动的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此,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研究,切实予以解决。

回顾两年来水利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使我们加深了对水利精神文明建设内在规律性的认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就是必须把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摆在首位,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水利精神文明建设实践,才能确保水利精神文明建设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紧紧围绕水利发展这个中心,服从服务于水利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水利精神文明建设才能“虚”功实做,有效发挥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的作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职工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才能把精神文明建设变成广大职工群众的自觉行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必须坚持开拓创新,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坚持与时俱进,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突破,水利精神文明建设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二、认清形势,服务大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水利精神文明建设全局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我们一定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明确方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理清思路,使水利精神文明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水利发展与改革的需要,符合人们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为谱写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新篇章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

(一)围绕中心,深刻认识水利工作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控制性因素。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职责。陈雷部长在水利部党组中心组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扩大)学习班上的动员讲话中,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水利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从广大人民群众对水利工作的新期待的高度,认真分析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面临进一步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一是对水利的重视程度更加突出;二是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对加快水利发展更加有利;三是水利发展基础更加巩固;四是全社会广泛关注水利,水患意识、节约保护意识和生态环境意识明显增强。同时,水利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二是全球气候变暖和大规模人类活动导致我国水资源条件发生很大变化,加剧了水资源问题的复杂性,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三是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水利工作需要协调的关系更加复杂,影响水利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日益明显,水利改革任重道远。

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陈雷部长代表部党组提出了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思路和目标,即:要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把节约保护水资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统筹兼顾,把推进水利协调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与时俱进,把水利改革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现代化方向,把推进水利现代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指出当前要扎实做好的几项工作:一是加快水利发展,增强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和水平;二是解决民生水利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成果;三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利的经济社会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四是推进水利改革创新,不断完善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长效机制;五是加强自身建设,为水利发展与改革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精神动力。

各单位要以加快水利发展与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安排部署水利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与水利精神文明建设的自身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与水利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统一起来,把水利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目标与阶段性任务统筹协调起来,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采取有效的措施,使水利精神文明建设为推进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提供坚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二)抓住关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水利精神文明建设。

第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本质要求。水利与人民群众的生命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是关系民生的重要工作。水利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好民生水利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创造优良生态和优美环境。必须始终正确处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协调好各方面的水利需求,确保水利发展和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精神文明建设要抓住这个关键,服从和服务于这一根本任务。

第二,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要求水利精神文明建设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就是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以水利工作为中心,又要与水利发展同步推进;既要实现水利又好又快发展,又要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要在重点领域有所突破,又要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就是精神文明建设既要适应水利事业发展的要求,水利事业的发展也要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可持续发展,就是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跟上时展的步伐,适应可持续发展水利的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精神文明建设自身发展的规律,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使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可持续发展。

第三,要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做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谋划、兼顾全面,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要正确处理硬环境建设与软环境建设的关系,把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在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全面规划同步推进上;正确处理集中创建与经常性创建的关系,实现从集中性创建到经常性创建的转变;正确处理先进单位创建与其他单位创建的关系,引导各部门、各单位把创建活动的重点放到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争创文明行业上来。要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群众在水利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充分调动职工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以职工群众的满意不满意为检验尺度,着力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职工群众平等的享有水利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努力形成精神文明建设人人参与、精神文明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三、明确目标,抓住重点,切实做好水利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精神文明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和谐文化建设为着力点,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以创建文明行业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提升水利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为可持续发展水利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一)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为重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干部职工头脑。

十七大报告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光辉文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用党的十七大精神武装干部职工头脑,为做好新时期水利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要通过深入学习,使广大干部职工对党的十七大的主题要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党的十六大以来所取得的成绩要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要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要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要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要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部署要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任务要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二)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筑牢水利干部职工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水利干部职工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不断坚定干部职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信心。水利系统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和窗口,向广大职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要求,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要大力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通过构建水利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体系,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全面提升水利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培养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文化纽带,筑牢广大水利干部职工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以和谐文化建设为着力点,不断丰富活跃干部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和谐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我们要以和谐文化建设为着力点,积极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树立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充分发挥和谐文化的思想引导作用,价值引领作用和道德规范作用,以和谐精神启迪思想、传授知识、鼓舞人心,为水利发展和改革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使和谐文化渗透到水利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广大水利干部职工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一要坚持正面引导和正面教育,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舆论环境。大力宣传水利发展与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大力宣传具有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大力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大力弘扬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在全行业形成新风正气。

二要通过培养平等、协调、合作的和谐意识,形成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环境。要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尊重矛盾,着眼于发展,用建设性的态度去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要培育和谐心理,引导干部职工正确对待国家、集体和个人,形成自尊自爱、理性平和、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三要大力弘扬水文化,形成具有鲜明水利行业特色的文化氛围。党的十七大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战略部署。我们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大力加强水利行业的文化建设。要正确认识水的文化功能,注重治水过程中的文化建设。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赋予水文化新的时代精神和内涵。要把和谐的理念融入水文化,大力倡导人水和谐的新观念,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水相亲,人水和谐的思想深入干部职工的心灵。要积极引导广大水利干部职工增强水文化意识,提高水利工作的文化含量,陶冶情操,振奋精神,凝聚力量,使干部职工自觉地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要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形成优美的文化生活环境。要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不断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干部职工的精神境界和健康水平。

(四)以创建文明行业为目标,全面提高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水平。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把精神文明建设任务落实到基层的有效途径。从1997年以来,部文明委以争创水利文明单位为龙头,在全国水利系统广泛开展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154个单位被评为全国水利文明单位,其中有83个单位受到中央文明委的表彰。近年来,一些基层单位联线成片地争创文明单位,出现了创建活动由点到线,由线到片,整体争创文明行业(系统)的新局面。如天津市引滦工程管理局,通过坚持开展打造引滦文明一条线保障天津生命线的争创活动,现在全局7个管理处都被评为省、部级以上的文明单位,今年还被天津市文明委授予“文明行业标兵”荣誉称号。对基层单位创造的新鲜经验,各级文明办要及时总结,不断提升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水平。要把创建工作的着眼点从争创几个文明单位转移到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创建文明行业上来。

(五)以弘扬水利行业精神为切入点,着力推进水利行业作风建设。

“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是广大水利干部职工在长期治水斗争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培育起来的,既具有鲜明的水利特色,又富有强烈的时代精神,是水利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要以学习先进典型为契机,大力弘扬水利行业精神。继续深入开展向湖、高安泽、何贵平、张宇仙、谢会贵、崔政权等先进典型学习活动。要通过深化先进典型示范教育,带动和引导广大水利干部职工学习先进,争创先进,力争上游,创造一流业绩。要深入基层,深入干部职工群众,深入挖掘新形势下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水利行业精神,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先进人物和事迹,用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进行现实生动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改进学习宣传活动的方式、方法,用体现先进典型崇高精神的具体感人事例,对干部职工进行入情入理的教育,以增强学习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先进典型可亲、可敬、可学,树得起、立得住、叫得响。

要大力加强行业作风建设。紧紧抓住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本质和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这个核心,把广大人民群众对水利工作的要求作为加强和改进行业作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和“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管行风”的原则,坚持标本兼治,齐抓共管,把力量和资源整合起来,密切配合,全面推动水利行业作风建设。要在总结全国大型灌区行风评议工作的基础上,以水利基层管理单位和水行政执法队伍为重点,开展行风政风评议活动。继续推进政务公开和机关效能建设,加强效能监察和监督检查工作,促进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廉洁、勤政、高效,树立水利行业的良好作风和社会形象。

四、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全面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新形势、新任务迫切要求水利精神文明建设的干部队伍树立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水利精神文明建设干部队伍的现状,也迫切要求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自身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从今年全国水利系统文明办能力建设情况调研的结果看,水利精神文明建设干部队伍,兼职人员多,专职人员仅占13.4%;年龄结构偏大,50岁以上占42.3%,文明办主任平均年龄达49.5岁;相当一部分同志的素质和能力与其担负的职责还不适应。为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自身队伍建设。

一是提高队伍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水利精神文明建设队伍要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就必须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加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改造,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不断改进思想和工作作风,不断研究解决精神文明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不断提高有效组织推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把科学发展观作为谋划水利建设、促进水利发展的指导思想,把科学发展观作为衡量利弊、检验得失的价值尺度。这就要求水利精神文明建设干部队伍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统筹协调、整体规划、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全面推进。要从整体推进的全局中找准精神文明建设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理念贯穿到水利工作中去,把科学的理论转化为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转变成推动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

篇(5)

下面,我就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谈点认识和体会,同大家一起交流。

一、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对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已经作了科学阐述。我理解,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六个鲜明特征。

第一,科学发展观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一是确立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思想。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第一要义,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同时,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所追求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是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二是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三是确立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协调,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可持续,就是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永续发展。四是丰富和发展了统筹兼顾的思想。统筹兼顾,是我们党长期执政中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经验,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法。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第二,科学发展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准确把握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新的历史阶段,我国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我国发展新要求的基础上提出的。二是准确把握了世界发展趋势。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另一方面,国际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发展的外部条件复杂多变。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当代世界的发展理念,顺应了时展的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三是科学发展观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新水平。

第三,科学发展观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和以同志、邓小平同志、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理论精髓,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战略思想和重大观点,形成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丰富和完善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第四,科学发展观具有丰富的实践依据。善于总结经验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我们党既创造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也艰辛探索积累了发展社会主义的丰富经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历程,也是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探索和认识过程。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总结和坚持运用长期以来我国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在实践基础上创立、经过实践检验、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理论,为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第五,科学发展观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科学发展观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揭示了新世纪新阶段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得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认同,成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从以人为本的核心出发,揭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极端重要性,强调要坚持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尊重人民合理诉求,努力兴办人民群众所期盼的实事好事,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过程,成为不断保障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的过程,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科学发展的受益者、实践者和推动者。

第六,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科学揭示了发展的本质和内涵,科学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涵盖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广泛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严密的内在逻辑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当代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必须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

总之,我们要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全面、系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着力把握的几个重大水利问题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水利发展与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前进中也面临着一些新的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水利系统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是要把各方面的积极性真正引导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长时间、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全面发展,实现保障经济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城市水利与农村水利相统一、东中西部水利发展相协调的科学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河湖生态健康、水资源永续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必须牢牢把握水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是我们认识和发展水利的前提。水利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实践活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当前我国水利事业正处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关键阶段,呈现出一系列阶段性特征。

一是从水资源条件变化看,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和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依然是我国的基本水情。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大规模经济开发双重因素的交织作用下,我国水资源条件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二是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看,经过多年来特别是1998年以来的大规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逐步增强。同时也要看到,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比,水利发展速度远远滞后,东西部之间、大江大河与中小河流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水利建设的差距还较为明显,防洪减灾、供水保障、水生态环境保护能力亟待提高。三是从人民群众的受益程度看,近年来,城乡居民从水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水利在基本公共服务中的基础作用不断增强,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还有很多关系民生的水利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还会有许多新的挑战需要我们去应对。四是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看,在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带动下,全国用水效率和效益得到提高,用水总量增长趋缓,河湖生态系统有所改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还比较粗放,一些地方过度开发、无序开发、低水平开发不仅导致水资源的严重浪费,还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五是从水利管理看,水资源管理、河湖水域管理、水利建筑市场管理、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和安全运行管理等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同时也要看到,水利工作中重建设、轻管理的状况仍然没有根本改变,水利工作需要协调的关系更加复杂。六是从水利对外开放看,我国水利已经迈上国际舞台,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也要看到,我们在许多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不小差距。

分析水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目的在于帮助我们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既不要满足现状、放慢步伐,也不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把它作为认识和发展水利的基本依据,科学分析水利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深入思考关系水利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牢牢把握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方向、目标、原则和重点,进一步落实各项工作任务,更加自觉地推进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深入实践和丰富完善,不断提高领导水利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必须坚定不移地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这是破解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有效途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贯穿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顺应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把握了我国水资源条件的深刻变化,凝聚了广大水利干部职工的治水实践,在解决我国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国情水情、富有创新特色的对策措施,推动水利工作各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转变:防洪工作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注重给洪水出路,科学防控,依法防控,综合防控;水资源管理工作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注重水资源节约保护,建设节水型社会;水土保持工作从重点治理向预防保护、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转变,注重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建设秀美山川;水利建设工作从开发利用为主向开发保护并重转变,注重水利建设中的移民安置和生态保护问题,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水行政管理工作从行政手段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科技手段转变,注重依法治水、科学管水,提高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实践证明,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是科学发展观在水利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的必由之路。

我国是世界上治水任务最为艰巨的国家。当前,水利工作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坚持统筹兼顾,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现代化方向,在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上取得更大成效,在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上迈出更大步伐。一要进一步把握规律性。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以及水利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规律、运用规律的能力和水平。二要进一步体现时代性。牢牢把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资源能源战略、粮食安全战略,牢牢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水利工作新期待,不断提高水利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对改善民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建设生态文明的保障能力。三要进一步提高针对性。针对现阶段我国水资源条件变化和突出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影响全局的倾向性、关键性问题,促进水利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四要进一步强化协调性。继续推进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水利发展的支持力度,实现流域区域、城市农村、东中西部水利协调发展。五要进一步增强创造性。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基本要求与各流域、各地区的水利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进一步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破解事关全局的重大水利问题上有新的进展,在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上有新的突破,在推动水利科学发展上有新的成效。六要进一步提高开放性。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加强水利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借鉴国外先进治水理念、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力推进中国水利全面走向世界。同时,要立足我国水利发展实际,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现代水利发展道路。

第三,必须突出解决好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这是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人为本是一切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发展民生水利是可持续发展水利的应有之义,是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着力点,是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们以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库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等工作为抓手,在推进民生水利发展上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要看到,民生水利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从发展水平看,我们建设了一大批民生水利工程,但有的还没有达到规划和设计的标准,设施还不够配套,保障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有的管护和运行机制还不健全,人民群众长期受益问题还面临挑战。从发展内容看,我们解决了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生存发展、生活条件等方面最基本的水利需求,但与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成果、实现全面小康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民生水利发展还不全面。从发展区域看,东部地区起步早,发展快,覆盖广,群众受益程度相对较高,中西部地区起步晚,欠账多,问题还比较突出。

应当指出,民生水利具有阶段性、差异性和交互性等特点。阶段性表现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人民群众对民生水利的要求不同;差异性表现为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群体对民生水利有着不同的期盼;交互性表现为同一水利工程,往往具有改善民生、保障经济、治理生态等多重功能,这些功能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这些特点告诉我们,民生水利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长期的过程。必须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动民生水利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当前,要突出解决好五个方面的民生水利问题:一是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民生水利问题,如防汛抗洪、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和安全运行管理等。二是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活保障的民生水利问题,如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极端干旱情况下城乡供水保障、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小水电代燃料等。三是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民生水利问题,如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牧区水利等。四是直接关系城乡人居环境的民生水利问题,如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城乡河湖沟塘整治、血吸虫病防治等。五是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民生水利问题,如蓄滞洪区运用补偿、大中型水库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等。总之,我们要着重在解决矛盾最为集中、问题最为突出、群众最为需要的水利问题上下功夫,努力形成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格局,保障人人共享水利发展与改革成果。

第四,必须进一步改革创新,这是促进水利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根本的是要靠深化改革、靠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以改革的新突破、开放的新局面来赢得各项事业的新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确立了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形成了水权制度建设的初步框架,完善了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加快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水利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迈出了重大步伐。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水利发展中存在的诸多不协调,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矛盾和问题,很多是体制机制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其中有的属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老问题,有的属于水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我们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来抓,把解决现实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紧密结合起来,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力度,着力解决一些难度大的深层次问题。一要加快构建以用水总量控制和用水定额管理为核心的水权制度体系,促进水权有序流转,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效益,维护用水公平。二要加快完善流域与区域相结合、城市与农村相统筹、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相协调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三要加快健全能够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效益,保障水利工程安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四要加快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导的稳定增长的水利投资机制,努力提高各级政府基础设施投入中水利投资的比重,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筹集水利建设资金。五要加快理顺充分考虑水利工程造价和资源环境价值,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兼顾社会可承受度的水价形成机制。总之,要结合查找影响水利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更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为水利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第五,必须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这是实现水利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行为准则。目前,我国已基本建成以水法为核心的较为完善的水法规体系和覆盖全国的水行政执法网络,水行政执法力度不断加大,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得到加强,在水利发展与改革中发挥了重要的引导、规范、促进和保障作用。同时,也要看到,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相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相比,与推进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意识相比,水法规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水行政执法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化解水事纠纷和行政争议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全社会的水法制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强化,水利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实现依法行政、依法治水,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权责统一。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对依法行政、依法治水的认识,牢固树立法治理念,不断提高法律修养,切实强化法律在解决水利发展突出问题中的作用。一要着力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水情、覆盖全面、相互协调、功能完善的水法规体系。针对民生水利、资源配置与节约保护、水利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继续推进水法配套法规建设,加快抗旱条例、河道采砂管理条例、节水条例、太湖管理条例、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的制订和修订工作,努力做到立法进程与水利发展和改革进程相适应。二要着力建立健全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水行政执法体制。以贯彻实施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打击水事违法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水法规的有效实施。三要着力建立健全预防为主、预防和调处相结合的水事纠纷调处机制。把编制水事矛盾焦点地区水利规划、建立稳定的水事纠纷调处工程建设投资渠道、建立和落实水事纠纷调处责任制、加强水事纠纷排查作为主要工作措施,力争把水事纠纷化解在基层,有效防范和化解水事矛盾,促进水事关系和谐,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四要着力加强水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和修养,提升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自觉维护水法规的尊严和权威。五要着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机关。加快职能转变,促进政府职能向加强社会管理和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转变。推进政务公开,促进行政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向公开透明转变。

第六,必须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这是推动水利发展的重要保障。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在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推动水利又好又快发展中肩负重要职责,发挥关键作用。近年来,我们坚持推进水利事业发展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紧密结合,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为推进水利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保证。特别是今年年初以来,面对南方部分地区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黄河凌汛严峻险情、xx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沿海超强台风频繁登陆以及局部地区严重洪涝灾害,水利系统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干部职工不畏艰险,勇挑重担,顽强拼搏,无私奉献,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实践充分证明,水利干部职工队伍是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硬的队伍,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队伍,是一支敢于负责、能打硬仗、值得党和人民信赖的队伍。

当前,水利发展与改革的任务十分繁重,干部队伍建设面临新的要求,少数干部的思想素质、能力水平、工作作风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我们要把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促进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推进干部队伍建设。一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自觉改造主观世界,不断加强党性修养。二要切实加强能力建设。着力提高各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领,努力把各级党组织建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坚强堡垒,把干部队伍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骨干力量。三要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持正确政绩观,尊重客观规律,重实际,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四要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用党的先进性严格要求自己,用党的纪律严格约束自己,用法律法规严格规范自己,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恪尽职守,勤勉工作,廉洁自律,严格要求。

三、领导干部要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做出表率

中央明确强调,这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点是县级以上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能否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对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有着重要影响。借此机会,我对大家提几点要求。

第一,在深入学习上带好头。学习是领导干部增长才干、提高素质、做好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搞好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基础。科学发展观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必须潜心学习,深入思考,才能学懂弄通。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努力做到学得更多一些、更深一些,不断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要带头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努力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

第二,在调查研究上带好头。深入调查研究,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了解实情、联系群众、汲取智慧、推动工作的基本途径。各级领导干部要紧密结合本部门本单位影响科学发展的难点问题,带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基层单位、机关干部、党员、群众、专家学者和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问计于基层,求智于民众。要围绕解决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推进水利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确定调研课题,深化专题调研,带队进行调研,带头撰写有内容、有见解的高质量调研报告,在调查研究中掌握实情、找准问题、创新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要把困难大、问题多的地方确定为联系点,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及时发现和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努力把联系点建成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示范点,推动学习实践活动由点及面,扩大成效。

第三,在解放思想上带好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结合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发展民生水利、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党性修养、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水平等重大问题开展解放思想讨论,找差距,理思路,定措施,促改革,谋发展。要清醒认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清醒认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切实把思想认识从那些违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机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树立更高的目标追求,努力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好各项水利工作,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推动科学发展。

第四,在分析检查上带好头。分析检查阶段是承前启后、把学习实践活动引向深入的重要阶段。各级领导干部要抓好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和群众评议这三个重要环节。带头广泛征求意见,撰写发言材料,进行自我检查;带头开展认真严肃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认真查找班子和个人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把分析检查的着眼点放在取得共识、总结经验、明确方向上,努力做到既沟通思想又增进团结,既帮助同志又教育自己,既总结过去又谋划未来;带头组织群众评议,开门纳谏、汇集民意。

篇(6)

下面,我就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谈点认识和体会,同大家一起交流。

一、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对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党的*大报告已经作了科学阐述。我理解,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六个鲜明特征。

第一,科学发展观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一是确立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思想。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第一要义,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同时,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所追求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是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二是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三是确立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协调,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可持续,就是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永续发展。四是丰富和发展了统筹兼顾的思想。统筹兼顾,是我们党长期执政中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经验,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法。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第二,科学发展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准确把握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新的历史阶段,我国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我国发展新要求的基础上提出的。二是准确把握了世界发展趋势。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另一方面,国际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发展的外部条件复杂多变。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当代世界的发展理念,顺应了时展的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三是科学发展观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新水平。

第三,科学发展观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党的*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和以同志、邓小平同志、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理论精髓,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战略思想和重大观点,形成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丰富和完善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第四,科学发展观具有丰富的实践依据。善于总结经验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我们党既创造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也艰辛探索积累了发展社会主义的丰富经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历程,也是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探索和认识过程。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总结和坚持运用长期以来我国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在实践基础上创立、经过实践检验、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理论,为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第五,科学发展观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科学发展观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揭示了新世纪新阶段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得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认同,成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从以人为本的核心出发,揭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极端重要性,强调要坚持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尊重人民合理诉求,努力兴办人民群众所期盼的实事好事,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过程,成为不断保障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的过程,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科学发展的受益者、实践者和推动者。

第六,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科学揭示了发展的本质和内涵,科学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涵盖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广泛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严密的内在逻辑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当代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必须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

总之,我们要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全面、系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着力把握的几个重大水利问题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水利发展与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前进中也面临着一些新的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水利系统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是要把各方面的积极性真正引导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长时间、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全面发展,实现保障经济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城市水利与农村水利相统一、东中西部水利发展相协调的科学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河湖生态健康、水资源永续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必须牢牢把握水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是我们认识和发展水利的前提。水利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实践活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当前我国水利事业正处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关键阶段,呈现出一系列阶段性特征。

一是从水资源条件变化看,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和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依然是我国的基本水情。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大规模经济开发双重因素的交织作用下,我国水资源条件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二是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看,经过多年来特别是1998年以来的大规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逐步增强。同时也要看到,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比,水利发展速度远远滞后,东西部之间、大江大河与中小河流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水利建设的差距还较为明显,防洪减灾、供水保障、水生态环境保护能力亟待提高。三是从人民群众的受益程度看,近年来,城乡居民从水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水利在基本公共服务中的基础作用不断增强,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还有很多关系民生的水利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还会有许多新的挑战需要我们去应对。四是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看,在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带动下,全国用水效率和效益得到提高,用水总量增长趋缓,河湖生态系统有所改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还比较粗放,一些地方过度开发、无序开发、低水平开发不仅导致水资源的严重浪费,还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五是从水利管理看,水资源管理、河湖水域管理、水利建筑市场管理、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和安全运行管理等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同时也要看到,水利工作中重建设、轻管理的状况仍然没有根本改变,水利工作需要协调的关系更加复杂。六是从水利对外开放看,我国水利已经迈上国际舞台,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也要看到,我们在许多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不小差距。

分析水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目的在于帮助我们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既不要满足现状、放慢步伐,也不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把它作为认识和发展水利的基本依据,科学分析水利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深入思考关系水利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牢牢把握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方向、目标、原则和重点,进一步落实各项工作任务,更加自觉地推进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深入实践和丰富完善,不断提高领导水利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必须坚定不移地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这是破解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有效途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贯穿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顺应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把握了我国水资源条件的深刻变化,凝聚了广大水利干部职工的治水实践,在解决我国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国情水情、富有创新特色的对策措施,推动水利工作各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转变:防洪工作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注重给洪水出路,科学防控,依法防控,综合防控;水资源管理工作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注重水资源节约保护,建设节水型社会;水土保持工作从重点治理向预防保护、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转变,注重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建设秀美山川;水利建设工作从开发利用为主向开发保护并重转变,注重水利建设中的移民安置和生态保护问题,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水行政管理工作从行政手段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科技手段转变,注重依法治水、科学管水,提高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实践证明,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是科学发展观在水利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的必由之路。

我国是世界上治水任务最为艰巨的国家。当前,水利工作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坚持统筹兼顾,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现代化方向,在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上取得更大成效,在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上迈出更大步伐。一要进一步把握规律性。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以及水利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规律、运用规律的能力和水平。二要进一步体现时代性。牢牢把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资源能源战略、粮食安全战略,牢牢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水利工作新期待,不断提高水利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对改善民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建设生态文明的保障能力。三要进一步提高针对性。针对现阶段我国水资源条件变化和突出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影响全局的倾向性、关键性问题,促进水利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四要进一步强化协调性。继续推进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水利发展的支持力度,实现流域区域、城市农村、东中西部水利协调发展。五要进一步增强创造性。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基本要求与各流域、各地区的水利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进一步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破解事关全局的重大水利问题上有新的进展,在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上有新的突破,在推动水利科学发展上有新的成效。六要进一步提高开放性。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加强水利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借鉴国外先进治水理念、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力推进中国水利全面走向世界。同时,要立足我国水利发展实际,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现代水利发展道路。

第三,必须突出解决好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这是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人为本是一切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发展民生水利是可持续发展水利的应有之义,是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着力点,是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们以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库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等工作为抓手,在推进民生水利发展上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要看到,民生水利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从发展水平看,我们建设了一大批民生水利工程,但有的还没有达到规划和设计的标准,设施还不够配套,保障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有的管护和运行机制还不健全,人民群众长期受益问题还面临挑战。从发展内容看,我们解决了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生存发展、生活条件等方面最基本的水利需求,但与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成果、实现全面小康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民生水利发展还不全面。从发展区域看,东部地区起步早,发展快,覆盖广,群众受益程度相对较高,中西部地区起步晚,欠账多,问题还比较突出。

应当指出,民生水利具有阶段性、差异性和交互性等特点。阶段性表现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人民群众对民生水利的要求不同;差异性表现为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群体对民生水利有着不同的期盼;交互性表现为同一水利工程,往往具有改善民生、保障经济、治理生态等多重功能,这些功能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这些特点告诉我们,民生水利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长期的过程。必须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动民生水利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当前,要突出解决好五个方面的民生水利问题:一是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民生水利问题,如防汛抗洪、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和安全运行管理等。二是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活保障的民生水利问题,如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极端干旱情况下城乡供水保障、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小水电代燃料等。三是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民生水利问题,如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牧区水利等。四是直接关系城乡人居环境的民生水利问题,如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城乡河湖沟塘整治、血吸虫病防治等。五是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民生水利问题,如蓄滞洪区运用补偿、大中型水库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等。总之,我们要着重在解决矛盾最为集中、问题最为突出、群众最为需要的水利问题上下功夫,努力形成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格局,保障人人共享水利发展与改革成果。

第四,必须进一步改革创新,这是促进水利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根本的是要靠深化改革、靠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以改革的新突破、开放的新局面来赢得各项事业的新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确立了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形成了水权制度建设的初步框架,完善了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加快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水利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迈出了重大步伐。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水利发展中存在的诸多不协调,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矛盾和问题,很多是体制机制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其中有的属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老问题,有的属于水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我们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来抓,把解决现实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紧密结合起来,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力度,着力解决一些难度大的深层次问题。一要加快构建以用水总量控制和用水定额管理为核心的水权制度体系,促进水权有序流转,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效益,维护用水公平。二要加快完善流域与区域相结合、城市与农村相统筹、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相协调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三要加快健全能够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效益,保障水利工程安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四要加快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导的稳定增长的水利投资机制,努力提高各级政府基础设施投入中水利投资的比重,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筹集水利建设资金。五要加快理顺充分考虑水利工程造价和资源环境价值,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兼顾社会可承受度的水价形成机制。总之,要结合查找影响水利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更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为水利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第五,必须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这是实现水利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行为准则。目前,我国已基本建成以水法为核心的较为完善的水法规体系和覆盖全国的水行政执法网络,水行政执法力度不断加大,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得到加强,在水利发展与改革中发挥了重要的引导、规范、促进和保障作用。同时,也要看到,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相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相比,与推进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意识相比,水法规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水行政执法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化解水事纠纷和行政争议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全社会的水法制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强化,水利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实现依法行政、依法治水,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权责统一。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对依法行政、依法治水的认识,牢固树立法治理念,不断提高法律修养,切实强化法律在解决水利发展突出问题中的作用。一要着力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水情、覆盖全面、相互协调、功能完善的水法规体系。针对民生水利、资源配置与节约保护、水利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继续推进水法配套法规建设,加快抗旱条例、河道采砂管理条例、节水条例、太湖管理条例、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的制订和修订工作,努力做到立法进程与水利发展和改革进程相适应。二要着力建立健全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水行政执法体制。以贯彻实施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打击水事违法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水法规的有效实施。三要着力建立健全预防为主、预防和调处相结合的水事纠纷调处机制。把编制水事矛盾焦点地区水利规划、建立稳定的水事纠纷调处工程建设投资渠道、建立和落实水事纠纷调处责任制、加强水事纠纷排查作为主要工作措施,力争把水事纠纷化解在基层,有效防范和化解水事矛盾,促进水事关系和谐,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四要着力加强水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和修养,提升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自觉维护水法规的尊严和权威。五要着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机关。加快职能转变,促进政府职能向加强社会管理和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转变。推进政务公开,促进行政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向公开透明转变。

第六,必须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这是推动水利发展的重要保障。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在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推动水利又好又快发展中肩负重要职责,发挥关键作用。近年来,我们坚持推进水利事业发展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紧密结合,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为推进水利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保证。特别是今年年初以来,面对南方部分地区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黄河凌汛严峻险情、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沿海超强台风频繁登陆以及局部地区严重洪涝灾害,水利系统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干部职工不畏艰险,勇挑重担,顽强拼搏,无私奉献,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实践充分证明,水利干部职工队伍是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硬的队伍,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队伍,是一支敢于负责、能打硬仗、值得党和人民信赖的队伍。

当前,水利发展与改革的任务十分繁重,干部队伍建设面临新的要求,少数干部的思想素质、能力水平、工作作风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我们要把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促进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推进干部队伍建设。一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自觉改造主观世界,不断加强党性修养。二要切实加强能力建设。着力提高各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领,努力把各级党组织建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坚强堡垒,把干部队伍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骨干力量。三要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持正确政绩观,尊重客观规律,重实际,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四要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用党的先进性严格要求自己,用党的纪律严格约束自己,用法律法规严格规范自己,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恪尽职守,勤勉工作,廉洁自律,严格要求。

三、领导干部要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做出表率

中央明确强调,这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点是县级以上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能否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对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有着重要影响。借此机会,我对大家提几点要求。

第一,在深入学习上带好头。学习是领导干部增长才干、提高素质、做好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搞好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基础。科学发展观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必须潜心学习,深入思考,才能学懂弄通。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努力做到学得更多一些、更深一些,不断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要带头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努力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

第二,在调查研究上带好头。深入调查研究,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了解实情、联系群众、汲取智慧、推动工作的基本途径。各级领导干部要紧密结合本部门本单位影响科学发展的难点问题,带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基层单位、机关干部、党员、群众、专家学者和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问计于基层,求智于民众。要围绕解决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推进水利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确定调研课题,深化专题调研,带队进行调研,带头撰写有内容、有见解的高质量调研报告,在调查研究中掌握实情、找准问题、创新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要把困难大、问题多的地方确定为联系点,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及时发现和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努力把联系点建成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示范点,推动学习实践活动由点及面,扩大成效。

第三,在解放思想上带好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结合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发展民生水利、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党性修养、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水平等重大问题开展解放思想讨论,找差距,理思路,定措施,促改革,谋发展。要清醒认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清醒认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切实把思想认识从那些违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机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树立更高的目标追求,努力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好各项水利工作,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推动科学发展。

第四,在分析检查上带好头。分析检查阶段是承前启后、把学习实践活动引向深入的重要阶段。各级领导干部要抓好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和群众评议这三个重要环节。带头广泛征求意见,撰写发言材料,进行自我检查;带头开展认真严肃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认真查找班子和个人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把分析检查的着眼点放在取得共识、总结经验、明确方向上,努力做到既沟通思想又增进团结,既帮助同志又教育自己,既总结过去又谋划未来;带头组织群众评议,开门纳谏、汇集民意。

篇(7)

1、加强宪法的学习宣传。学习宣传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公民的权利义务,进一步增强水利系统干部职工的宪法意识、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依法治国、执政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理念,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法制意识。

2、深入学习宣传规范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法律法规。按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要求,加强对《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国家赔偿法》以及国家和省有关依法行政等规范行政机关、公务员以及行政执法人员行政行为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强化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侵权需赔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意识,提高用法律手段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3、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引导水利职工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领会并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的科学内容和本质要求,进一步提高对法治建设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二、深化水利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学习宣传

1、进一步加强对水法规的学习宣传。学习宣传《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防汛条例》、《河道管理条例》、《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等涉水法律法规,尤其是要加强对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新出台的《省水土保持条例》以及《省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学习,使保障民生发展、强化水资源管理和水生态保护、加强水域岸线管理、规范水利建设管理的各项重要制度为水利职工掌握,为公众知晓,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支撑和保障水利改革发展。

2、深入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宣传国情、市情、水情,宣传新时期水利的战略定位,宣传推进水利改革发展和推进我市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引导社会各界热心关注、积极参与、大力支持水利工作,共同推动水利的改革发展。

三、拓展水利法制宣传教育方式

1、做好“世界水日”、“中国水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水法颁布纪念日等集中宣传活动,将水法制宣传教育引向深入。围绕宣传主题,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纪念活动。

2、按照“六五”普法规划要求,继续深化“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的“法律六进”活动。总结经验,继续探索新的工作机制和方法,使“法律六进”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创新,针对性强,不断提高水利法制宣传教育水平。

篇(8)

中图分类号:S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320-01

在经济社会发展快速的的基础上,我国的城市进程不断推进,并开始循序渐进地实施城乡统筹发展,进入到“三化同步”的发展新时期。而在农业新时期的发展中,农民转而以从事其他非农产业为主,所以曾经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已经不复存在。面对农田水利的发展形势,最需要的就是研究确定农田水利发展的关键问题,把发展思路完善好,创新发展机制。

一、农田水利建设在农业发展中的意义

作为农业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我国农田水利从建国开始就很受重视,目前已经兴建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有2000多万处,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也对促进粮食的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产品供给,以及帮助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保障粮食高产稳产

我国社会发展不均衡主要体现在农业与工业的问题上,贫困地区以农业为主,发达地区以工业为主,而在农业中,又以种植粮食为主要。这证明,农村的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不仅受到农田水利的影响,还以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水平为基础。从总体效果的统计数据来看,受水利设施保障的耕地比普通耕地的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了2000多千克,是农田水利促进粮食增产的有力说明。

2、保障农民收入提高,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在我国农村地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就是粮食生产收入,所以只有粮食增收,农民的收入才能够有效增加,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再者,农田水利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成为推动县域经济的途径之一。

3、缓解灾情

农村地区曾经是靠天吃饭,随着四季的变换而种植符合季节气候的粮食。但是经济在不断地发展,传统的耕种方式渐渐跟不上发展的速度,再加上旱灾、涝灾的不定期侵袭,许多农村地区在自然灾害面前手足无措,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庄稼被摧毁,也使得人身安全和经济都无法得到保障。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遇到灾情时,能够使农业损失降到最小,妥善处理好灾情。

二、农田水利的发展新形势

农田水利发展最有利条件就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因为优先实现农田水利现代化是发展现代农业要求之一。

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首要条件,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实现了农田水利现代化才能为建设现代农业打好基础。在今后一长段时间内,农田水利建设必然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来开展。指导农田水利建设要利用到现代的思想观念,把先进技术融进水利的改造中,管理农田水利也需要科学的方法。

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二元结构的趋势,打破了城乡相互分割的局面,使得产业联系、农村形势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田水利不仅是关系国家发展的全局性问题,也是关乎农业、农村、农民发展问题所在。所以这就要求要用战略眼光,站在全局高度,根据城乡统筹的思路来发展农田水利。

三、农田水利发展的关键问题

1、责任主体缺位的现象

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转折点,但在改革开放实施之后,有些不适应经济发展速度是体制的就显露出其弊病来,就农田水利这一块来说,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原有的体制被打破,使得一直延续的农田水利建设出现了责任不清、主体缺位的现象。地方政府与农民不能做到对农田水利建设责任主体的统一认识,比如,政府注重的是形象工程建设,只从局部利益出发,不重视农田水利工程,而农民却认为农田水利是由国家管理,在政府没有奖励机制和有效组织的形式下,农民的积极性自然不高。所以,责任主体缺位不仅是目前农田水利建设的最大问题,还是根源性问题。

2、投入与运行经费保障机制的缺乏

农业税的取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民的负担,也在农田水利建设可持续发展和规范税收管理方面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农业税的取消直接影响到水利建设的资金来源,政府又没有相应地采取替代措施,只是简单地减少水利建设的投入,使得农田水利建设趋于断层,影响其稳定发展。

3、工程质量的衰减

20世纪60年代,在响应政府号召下,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当时政府和农民团结一起完成这项建设工程。但是时隔几十年,在建设标准低、工程不配套的条件下修建的工程缺乏管理,使得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功能锐减的现场普遍存在,从严重的效率衰减总可以看出我国农田水利工程总体水平下降。

四、农田水利发展的思路

1、把责任主体定位在政府

与我国义务教育的改革方式类似,农田水利发展也可以采用政府主导的方式来不断完善。从实际需求出发,政府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农田水利发展:首先,完善政策的标准。这就要求政府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等制度性的内容,把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的活动进行规范。其次,是规则的制定,这就需要政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征求农民的意见,科学制定相关规划,并展开统筹管理。最后,是关于资金投入的保障,这需要政府努力把建设与管理经费的落实。

2、全民对农田水利建设存在义务

随着农民收入在农业收入中所占比较逐年降低,农民增收中农田水利发展的贡献率也越来越低,农民作为农田水利建设的受益群体之一,对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提不上去,于是农田水利的发展重任不应该系在农民身上,因为这是不靠谱的。所以,应该在第一点中提到政府为责任主体的前提下,提倡全民化的义务体系。目前,城乡之间、不同产业之间都在农田水利中获取利益,有时候可能比农民还要依赖农田水利,受益程度不比农民差,所以农田水利越来越具有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的地位,对全民的意义更加突出。综上,要把传统的认识做恰当改变,农田水利的发展可以发动全民的积极性,建立全民支持农田水利的新局面。

3、推进物业化管理

按照现代化要求,利用好物业管理的新形势,相关单位在落实经费的基础上,把管理现代化落到实处,逐步实现。

篇(9)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决策,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继续,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推动我国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迫切需要,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迫切需要。

近日,水利部党组以及综合事业局党委系统周密地部署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一定要从领会中央精神、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等方面入手,为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组织准备、工作准备,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部党组的要求上来,从政治高度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落实可持续发展水利治水思路,推进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保证。

当前,我国水利事业正处于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关键阶段。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提高推动水利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贯穿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顺应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把握了我国水资源条件的深刻变化,凝聚了广大水利干部职工的治水实践,在解决我国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国情水情、富有创新特色的对策措施,推动水利工作各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转变:如防洪工作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水资源管理工作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水土保持工作从重点治理向预防保护、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转变,水利建设工作从开发利用为主向开发保护并重转变,水行政管理工作从行政手段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科技手段转变。实践证明,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是科学发展观在水利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的必由之路。

当前,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解决好涉及民生水利的问题。这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是一切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发展民生水利是可持续发展水利的应有之义,是实践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着力点。

水利工作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只有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转变发展观念,才能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可持续发展治水实践中。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坚持统筹兼顾,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现代化方向,才能在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上取得更大成效,在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上迈出更大步伐。正如陈雷部长在水利部党组中心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扩大)学习班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水利系统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是要深入思考关系水利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牢固把握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方向,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要不断以新的理念、新的认识、新的举措、新的经验和新的成效推进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深入实践和丰富完善,不断提高领导水利科学发展的能力。要把各方面的积极性真正引导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长时间、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全面发展,实现保障经济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城市水利与农村水利相统一、东中西部水利发展相协调的科学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河湖生态健康、水资源永续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水利对外开放,全面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中央在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为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日益扩大,面临的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使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这些都为对外开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水利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在资金及先进技术、管理理念、方法、经验的引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让世界了解了中国水利,提升了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正如陈雷部长在水利部党组中心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扩大)学习班上的讲话中指出,从水利对外开放看,我国水利已经迈上国际舞台,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重要。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在许多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不小差距。因此,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水利对外开放,全面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加强水利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借鉴国外先进治水理念、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力推进中国水利全面走向世界。

第三,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全面推进我中心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于我们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把握方向,更好地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中心是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壮大的。近年来,中心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提出了“抓住一条主线,树立一个形象,突出两个重点,培育业务优势,增强综合实力”的发展思路,确立了把中心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实力雄厚、运行协调、影响有力的外事、外资和国际河流管理支撑机构”的发展目标。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心已经在外资管理、国际河流基础工作及对外交流业务方面成为水利国际合作工作重要的支撑力量。

实践表明,中心的发展思路是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目标也是切实可行的。然而,中心的事业要得到全面可持续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理清思路,改革创新,谋划发展。清醒认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清醒认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切实把思想认识从那些违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机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树立更高的目标追求,努力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好中心的各项工作,推动科学发展。

二、正确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总的要求、目标原则、方法步骤,确保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实效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是要全面准确地把握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主要原则和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形成扎扎实实开展好学习实践活动的共识。

这次学习实践活动,在指导思想上,我们要高举一面旗帜,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突出一个主题,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一个总要求,就是“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把握一个重点,就是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抓好“三个着力”,就是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在目标要求上,要努力达到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的目标要求。在主要原则上,要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贯彻群众路线,正面教育为主。在解决重点问题上,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坚持什么问题突出,就着力解决什么问题,防止面面俱到,抓不住重点,找不准问题,影响活动效果。在方法步骤上,重点要抓好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及环节的工作。

我们要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理清制约中心发展的主要内外部因素,明确职能定位和业务核心,科学规划发展战略,统一职工思想认识,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中心各项工作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第一,在思想认识上有新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党情,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第二,在解决突出问题上有新成效。要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破解影响和制约中心发展的突出问题,积极解决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第三,在创新体制机制上有新举措。从中心改革与发展的大局出发,建立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和体制,使中心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第四,在提高促进科学发展能力上有新进步。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政绩观,增强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

三、加强组织领导,保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积极扎实有效地开展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全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中心党建工作的重点。我们要高度重视,在部党组和综合事业局党委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准确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方法步骤,抓实抓好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的各项工作。为保证学习实践活动稳妥地进行,在这里我再强调六点。

第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中心学习实践活动在党支部的领导下进行,支部书记是中心学习实践活动的第一责任人。中心成立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由我担任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范锐平、朱绛、陈霁巍同志为副组长。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指导协调和重大问题的决策把关。

第二,领导带头,发挥表率作用。党员领导干部既是学习实践活动教育的重点,也是活动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中心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努力做到学得更多一些、更深一些,不断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努力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

第三,解放思想,不断改革创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根本的是要靠深化改革、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创新,以改革的新突破、开放的新局面来赢得各项事业的新发展。因此,我们要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把解放思想,不断改革创新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来抓,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结合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发展民生水利、创新体制机制,以及中心的改革发展目标等重大问题开展解放思想讨论,查找问题和不足,理思路,定措施,促改革,谋发展。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工作机制,为中心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支撑。

第四,严格要求,准确把握活动实施的方法步骤。此次学习实践活动分为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我们要准确把握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和环节。在学习调研阶段要抓好学习培训、调查研究、解放思想讨论三个环节。分析检查阶段要着重抓好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组织群众评议三个环节。整改落实阶段要着重抓好制定整改落实方案、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三个环节。

篇(10)

熟知水利行业特点

水利行业是一个传统行业,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内涵又在不断拓宽。特别是2011年中央“1号文件”的出台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召开,赋予了水利行业更为特殊的重要地位。作为从事水利报刊网编辑的人员,无论是水利专业毕业,还是编辑出版专业或者其他专业毕业,都需要更进一步地认识水利、了解水利、熟知水利。(一)把握新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定位。水安则邦安,水兴则邦兴。新时期的水利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2011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在现代农业、现代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把水利提升到治国安邦、现代化建设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性和战略性高度。作为一名水利行业的编辑,必须深入学习,充分认识水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新定位,这也是作为一名水利报刊网编辑最重要的政治理论素质。(二)关注新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的重点、热点。水利改革发展新的历史定位,既给水利事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严峻挑战,有许多重点、难点、热点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突破。在此过程中,广大水利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实践探讨必然增加,水利系统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的典型经验也不断积累,大量在实践基础上的研究成果必然会更加丰富水利行业报刊网等各类媒体。为此,作为水利报刊网的编辑,必须时刻关注新时期水利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诸如水资源管理体制、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水利工程管理、水利投融资机制创新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提高编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三)了解新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政策。水利报刊网是水利行业发展的重要窗口,很大程度上承担了政策解读的职能。2011年中央“1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新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政策,包含了财政、投资、金融、税收、土地、价格、政绩考核等各个领域。这些重大举措,是对各地水利实践探索的总结升华,是对过去水利扶持政策的集成发展,是对水利发展体制机制的完善创新,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编辑人员只有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以上仅是对新时期水利改革发展共性内容的罗列,未必全面,还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针对自身出版物栏目设置特点增进了解、增加悟性、不断学习,尽力成为“专家”。

强化工作责任意识

编辑工作,从微观上讲是对一类出版物的加工、制作,从宏观上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保证出版物质量,还是传播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对编辑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最重要的,就是要求编辑人员在掌握专业知识和行业知识基础上牢固树立责任意识。(一)社会政治责任。出版工作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导向性,出版工作要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编辑作为出版工作的主力,肩负着传播先进文化,传承人类文明,激励、启迪、教育和引导人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与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的社会责任。因此,编辑必须具备明确的社会责任意识,始终坚持以党和国家的出版方针政策为指导,以党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为准绳,时刻树立政治意识和大局观念,确保图书出版工作不偏离正确方向,切实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二)文化传播责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水利行业的编辑出版工作是传承先进水文化的重要力量,在实际工作中要时刻树立文化意识,精心策划文化栏目,弘扬优秀文化传承,积极推进文化创新,以先进的水文化凝聚精气神,促进水利行业和谐健康发展。(三)质量担当责任。质量是出版物的生命,也是出版社(编辑部)经营生产的生命线。出版物的质量与编辑的责任意识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只有提高编辑的责任意识才能保证出版物的质量。作为把关出版物质量的第一责任人,编辑在日常工作中要牢固树立质量担当责任,加强自学能力,以复合型、通识型、学习型人才标准要求自己,增强稿件编校过程中的知识储备和判断能力。要坚持国家标准,确保编校质量,力争做到“零差错”。要秉持更高的责任心,以正确的心态看待编校差错,善于从自己以及他人的编校差错中总结经验教训,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本文作者:史新明工作单位:江苏省水利信息中心

上一篇: 大学生创业宣传文案 下一篇: 房地产推广宣传的方式方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