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管理基础知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8 17:12:46

商业管理基础知识

商业管理基础知识篇(1)

(二)专业平台课+模块课的课程模式

工商管理专业群的专业课程体系由专业基础课平台、职业技术课模块和职业拓展课模块组成。首先,专业平台课为5门左右。包括经济学基础、经济法实务、管理学概论、统计实务、会计基础。开设专业平台课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较宽的领域内掌握经济和工商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学习职业技术模块课奠定基础。

其次,职业技术模块课为6门左右,主要培养学生毕业后首岗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各专业方向可开设的职业技术模块课程见表1。再次,职业拓展课为6~8门,主要培养学生毕业后升迁岗位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包括战略管理、项目管理实务、供应链管理、企业文化、商务组织与协同、创造性思维与方法、财务报表分析与财务核算。不同的专业方向可根据需要对上述课程进行选择。

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应在第一学年完成,采取集中上课方式;职业技术模块课在第二学年完成,采取分专业方向上课的方式;职业拓展课在第二和第三学年完成,采取集中上课的方式。职业基础课注重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基本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职业技术课注重岗位单项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职业拓展课注重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体系

1.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体系

对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群所涉及的不同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不同工商管理类职业岗位包括单项管理岗位、专项管理岗位和综合管理岗位,分布在决策层、职能层和执行层;其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协调、监督、控制,按照工商企业管理系统中不同岗位的管理职能及其相应的职业联系,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群所涵盖专业可包括人力资源、营销、现场作业、设备、物流及其资金管理等。无论哪一层级和类型的职业岗位,所涉及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均应体现管理职能和管理方法,以此为依据构建专业群基础理论知识体系,详见表2。

2.技能训练体系

商业管理基础知识篇(2)

二、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面宽但不够深入的“万金油”现象;教学内容与时展脱节,没有特色课程和能力培养;专业实习困难,没有固定实习基地等。就民族院校而言,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定位趋同,缺乏特色当前,我国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一般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定位与国家教育部表述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几乎雷同。由于各民族院校均把教育部确定的培养目标作为定位目标,因而在课程设置方面基本统一,培养方案趋于一致,看不出不同院校间在培养定位上的差异性,也看不出不同区域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在教育定位上的差异。

(二)忽视工商管理专业在高教系统中的定位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要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有明确的定位,形成特有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然而,当前民族院校工商管理教育中常常存在与国内其他重点高校角色混同的问题。由于其他重点高校在人才、教学基础设施和资金等方面都拥有民族院校无法比拟的优势,如果民族院校盲目照搬国内重点高校的培养模式,势必失去自身的特色,更不可能构建自己的竞争优势,从而使其在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陷入被动和盲从。

(三)人才培养中体现不出“民族”特色许多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漠视本地区、本民族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渐偏离地方性的本义。这种盲目发展、盲目培养必然会使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难以适应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这不仅造成了工商人才培养中奇特的“供”“求”,也会造成因需而生难以就业而导致生源质量下降,从而使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陷入“生源差”“培养质量不高”“就业难”“生源差”恶性循环的怪圈。

(四)培养忽视当前的形势背景当前,民族院校面临着:(1)学科建设内涵不足,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不强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强劲的矛盾;(2)教育资源短缺,投入不足与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教学质量的矛盾;(3)扩招带来的生源质量相对下降与人才需求规格不断提高的矛盾;(4)民族院校地处民族地区的区位劣势、信息闭塞、品牌弱势与人才的引进和稳定的矛盾等。由于上述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使得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在学生生源质量、人才培养过程和毕业生就业等方面难以与其他同专业的重点院校争风而处于不利地位。

三、民族院校培养复合型本科人才的必要性

(一)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实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需要工商管理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综合性学科。事实上,在企业没有不涉及技术的纯管理,管理和技术常常是一对共生体。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工商管理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有广泛的技术知识或语言知识。过去那种培养纯管理人才的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已是势在必行。在人才招聘现场,我们已能深深感受到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青睐和招聘。复合型人才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融于一身的人才。复合型人才具有多方面能力且在某方面能出类拔萃。在知识方面,复合型人才首先具有宽厚的学科基础,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且能自如地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其次,复合型人才的知识具有交融性。复合型人才兼有的多学科知识并非无关联的松散知识,这些知识往往具有互补性、交融性,这些知识相互交叉、融合就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而这种新知识体系有助于复合型人才构建新的思维模式并成为其综合能力提升的始点,这不仅有助于解决本学科、本专业的问题,而且更容易有所创造。事实上,学科知识能否融合并综合地发挥作用是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标志。在能力方面,复合型人才首先是综合能力强。宽厚的基础和多学科知识的融合虽然有助于能力的形成和提升,但绝不是各学科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取长补短而在多种能力基础上形成新的综合能力;其次是能力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可以通过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而超越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极限,形成一种全新的思维定势来思考各种管理问题并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当前我国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着大量管理难题,这些难题的解决仅依靠过去的习惯和思维定势显然难以解决,必须从多角度、多学科进行创造性思考才能解决,而这显然有赖于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

(二)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但大部分少数民族分布在社会和经济相对落后的省、区和市。虽然民族地区的面积有690万平方公里,人口也有3.69亿,但其经济总量仅为全国的17%,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总体来说还处于相对落后状态。民族地区发展的滞后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影响了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因此,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已成为我党和我国政府必须面对且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众所周知,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经济要发展,企业须振兴。而人才,尤其是工商管理人才又是地区企业振兴的关键和基础。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但目前国内民族院校在为民族地区培养优秀管理人才,尤其是复合型管理人才方面还做得很不够,不能满足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顺应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必将对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三)是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生存发展的需要据统计,在全国的700所本科院校中,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学校就有356所之多,约占高校总数的53%,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竞争是多么激烈。在这些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校中,民族院校由于地处民族地区,无论是师资条件、生源还是其他办学条件都难以和东、中部其他院校相比,缺乏竞争力。民族院校要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走特色之路,培养满足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唯有如此才是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生存之道。

四、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的教学定位

要确定合理的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进行人才培养定位。为此,我们有必要先了解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特征。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工商管理专业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管理方法众多且各有千秋,没有统一的应用标准。在应用各种管理方法时必须根据管理的情景来选用管理方法;二是管理理论多,适用面广。对于各理论,除理解和记忆外,更重要的是把学到的理论转变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在适宜场合加以灵活运用;三是所学内容难以立竿见影。学生难以马上体会到学习的效果,往往是在今后较长的工作中才能体会到它的用处。根据民族院校的特点和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特征,我们认为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复合型本科人才教学的定位应该是:

首先,要以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是毕业生就业的基础,是专业发展的生命线。民族院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在教学中必须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根据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特点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必要的调整,切不可照搬照抄其他院校的培养模式,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为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其次,要在夯实学科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突出能力培养。不同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虽不尽相同,但相同专业人才素质的基本结构是相似的。为此,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处理好能力教育、通才教育和专业教育三者的关系,做到以学科知识教育为基础来构建学生的综台能力体系和知识体系,不仅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知识基础,也为其构建有竞争力的实践能力奠定能力基础;

再次,要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创新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的灵魂。当今国内外的经济、政治环境变幻莫测,由此导致企业的许多管理问题可谓是日新月异,这些新问题、新情况往往没有现成的答案可循,需要管理者用智慧创造性地去解决,否则,企业将永远深陷“问题”的泥潭。没有创新,企业就只能是跟随者,难以成为领跑者。因此,新时代的工商管理复合型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开拓能力。

最后,要立足地方,体现“民族”底色。民族院校在为民族地区培养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的过程中,要立足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培养具有自身特色的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如广西民族大学地处广西南宁市,毗邻东南亚国家,办学宗旨是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走“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三性结合的道路。基于此,广西民族大学在工商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中就应深挖“三性”特色,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通过实施“3+1”模式着力培养具有东盟国语言能力的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

五、民族院校工商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应有清晰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管理学理论认为,做任何事情都要根据目标来选择手段和方法。因此,民族院校在实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时,必须首先理性地确定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设置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时,学校不仅要充分考虑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特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学校自身的师资队伍结构、可复合的专业状况等,而且还要考虑民族地区工作环境的特点和变化趋势,如产业结构现状及趋势、企业结构、区域分布状况及趋势等因素,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切不可随大流或好高骛远。如此制定的人才目标才具有可操作性和培养指导作用;否则,就只能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种摆设,毫无用处。

(二)强化课程体系建设,构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遵行的往往是“专才”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方面尽管也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分,但课程结构较为单一,且设置的基础课知识面狭窄,仅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服务,且缺少提升学生整体素质所需要的人文社科和理工科课程。专才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把人才培养局限于本专业学科之内,而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把专业教育与一般教育相结合,要为扩充学生的其他专业学科知识奠定基础。显然,过去的课程体系不利于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必须进行课程体系的综合化改革。所谓课程体系的综合化就是将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与一般教育结合起来,将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融入到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三者兼顾、齐头并进。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进行课程体系的综合化改革也切忌在课时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否则,也将收效甚微,得不偿失。

(三)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工商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实践环节能使学生面对各种现实难题而深刻认识到构建复合知识体系的重要性而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热情,从而最终成为符合目的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实践环节能加快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用技能的速度,也能加快学生将不同学科知识融合的速度。为此,学校应该与企事业单位或科研机通过实行“3+1”或“3+0.5+0.5”的模式进行教育合作,以提升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水平。

(四)建设一支与培养复合型人才相一致的师资队伍众所周知,师资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必定会给人才的培养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而且也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作为教育人、培养人的教师,如果不懂得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就难以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因此,教师必须善于运用系统的方法,精心训练学生自学能力,促使学生朝着创造性思维的方向发展。课堂教学、社会实践、考试制度等,都要通盘考虑,周密安排,使教学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合力,为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奠定基础。教师队伍建设要看重提高全面素质,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表现为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办好教育,教师是关键;提高学生素质,教师同样是关键;在基本素质方面,除了在政治上有较高的素质,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必须拥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艺术。此外,还应掌握相关学科知识。教师队伍不能只重数量,不顾质量,更应注重能力和实绩,还要看是否掌握了传授知识的技能和教育艺术。

商业管理基础知识篇(3)

电子商务专业就业方向主要为两大类企业,一类是专业的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另一类是流通企业的电子商务部门。人才需求从决策层到基础服务层,需求非常广泛。其需求主要特点是分工细化,每个岗位专注于整个电子商务流程的一部分,如网络编辑、技术维护、美工、营销等。对于传统企业的电子商务部门,在人才需求方面更倾向于具有专业背景、良好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综合型电子商务人才,其用人特点主要是要求知识面广,涉及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都要有所了解,而对于专项技术不必精通。

1.2从电子商务对企业物流系统作用分析

在流通企业,尤其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已广泛开展信息化建设的今天,电子商务对企业物流系统运行和管理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企业物流系统中信息流的作用范围更为拓宽,成为整个供应链系统运营的环境基础。而电子商务是实现运营的手段。信息环境对供应链的一体化起着控制和主导的作用。②物流系统更大程度地由客户需求拉动。物流系统得到网络技术的有效支持,满足顾客需求的同时,会反过来拉动物流系统更高效率的运行,降低物流成本、缩短产品开发周期、为客户提供有效的服务。③传统物流系统运行环节(点)将会有所变化。由于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网上客户可以直接面对制造商(即原始供应商),获得个性化定制服务,故传统物流渠道中的批发商和零售商等中介环节将逐步淡出。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对于已开展信息化建设的流通企业,尤其是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熟悉物流专业知识,而又具备电子商务专业背景、掌握电子商务技术和管理的人才是企业所需要的和缺乏的。

2“三位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分析,结合电子商务师职业标准和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中的职业技能要求、典型岗位需求,构建以工学结合为主线,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按照“专业基础培养+专业技能培养+生产性实习实践”分三个阶段进行。

2.1专业基础培养

专业基础培养主要在第一学年,在掌握电子商务专业基本素质(公共必修课)的同时,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掌握专业基础知识,通过基础知识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运输经济学、电子商务基础、电子商务技术基础、VB语言、商务统计、会计基础等专业基础知识,为学生掌握电子商务专业技能及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2专业技能培养

专业技能培养主要在第二学年,在学生掌握电子商务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考虑学生今后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拓展能力。主要课程包括电子商务网页设计与网站管理技能、网络营销实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电子商务安全、电子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实务、物资采购与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网络编辑、商务谈判技巧、Photoshop图片处理与应用、物流信息系统等。根据专业认知过程和学习内容的前后承接,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开设课内实践和集中实训课。其中实践课主要遵循三条主线:技术类实训课、管理类实训课、综合实训课。①技术类实训课主要包括:数据库技术、VB语言实训、电子商务技术基础实训、电子商务网页制作与网站管理实训、POS实训。②管理类实训课主要包括:供应链管理实训、管理基本技能实训、商务礼仪实训、立体库业务实训、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实训等。③综合实训课主要包括:电子商务综合实训、生产性电子商务综合业务实训等。通过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既了解经济活动基本规律,又懂得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既掌握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又深谙现代流通企业商务运作流程;既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又具有较强的业务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2.3生产性实习

实践生产性实习实践主要在第三学年,学生可以到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生产性综合业务实习和顶岗实习,通过实习实践,使学生在企业真实工作岗位上得到进一步锻炼,熟悉企业管理制度,业务流程、以及企业文化,拓展和提升专业技能,培养职业习惯,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加贴近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完成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为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基础,最终实现零距离上岗。

商业管理基础知识篇(4)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的旺盛,工商管理专业已成为各高校设置率最高的专业之一。目前全国共有522所本科院校设立了工商管理类专业,以二级学科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院校也达到了300多所,这还不包括各类民办院校。

专业的大发展导致了该专业的培养对象及规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及素质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却未能及时跟进,这使得本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及素质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直接导致了高校的“就业难”现象。与此同时,很多企业却难以招聘到合意的人才,加之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趋同,进一步加剧了“就业难”与“招聘难”的矛盾。因此如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立足自身特色,解决目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的人才缺乏核心竞争力,易受跨专业求职者威胁、所学方向与企业职能化职位的不相匹配、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寻求破解“两难”困境的方法,是一个重大而迫切的问题。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通过引入胜任素质模型对本科课程方案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案。

一、胜任素质模型在教育改革中的应用

胜任素质模型(competency model)是指为完成某项工作、达成某一绩效目标所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等一系列素质要素的组合,包括不同的动机表现、个性与品质要求、自我形象与社会角色特征以及知识与技能水平,是近年来心理学、教育学、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探讨的热点问题。胜任素质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当时人们就曾通过构建胜任剖面图来说明一名优秀的罗马战士的属性。1973年,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里兰(David·McClelland)关于“胜任素质运动”的研究成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一种更有利的工具。

以胜任素质为基础的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CBE)是加拿大教育家提出的一种职业技术教育模式,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育模式。基于胜任素质进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计研究,为企业在招聘工商管理类学生时提供科学标准的素质测评模型,同时为学校基于行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也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素质能力提升的目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 21 世纪教育的中心特征是发展素质教育,在教育目标中要体现对“人格”的培养,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的目标层次正好相反。如传统教育目标层次结构为:知识、实用技术、态度和技能;而素质教育目标层次为:态度和技能、实用技术、知识。其中人格,即非智力因素成为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这一理念正是素质模型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

国内一些高校和学者已经对素质模型在教育改革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如郑州大学西亚斯学院的学者就已经构建了基于会计专业的素质模型并进行了相应的课程体系改革(柳东梅,2010)。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在对其现有课程体系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基于胜任素质模型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建议(贾建锋、马钦海等,2011)。

二、工商管理本科专业胜任素质模型的构建

建立素质模型是一项系统性、专业性的工作。该模型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其构建方法有很多,最常见的主要有五种:行为事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演绎法、评价中心法、专家小组法和外部标杆法。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在资料收集以及与MBA学员、校外重要校友交流的基础上,通过企业人员访谈,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专家小组法,总结归纳出用人单位通用的一些素质要求。

以往的很多研究中已经对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学生所需具备的素质进行归纳和整理,但是这些素质的概括往往没有结合用人单位所在的行业背景。本研究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会计专业的素质模型并进行了相应的课程体系改革,柳东梅,2010),结合了学院及学校的建筑及房地产业背景以及本专业的学科积淀对该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也结合了房地产行业的用人要求和特点,通过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工商管理本科毕业生的在校表现与职业发展状态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对该素质模型进行了检验与修正,最终建立如图1所示素质模型。

素质层级 内容

知识 通用知识——数理知识、人文社科知识

专业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应用知识、

关联知识——学科相关知识

能力 以英语及计算机应用为主的基本技能

行业基本技能

专业技术与管理能力

经济评价与决策能力

法规与合同管理能力

初步创新与研究能力

人格 自信

无所畏惧

责任感

合作精神

执着追求——对所从事的工作始终保持较大的兴趣

图1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素质模型

三、胜任素质模型在课程体系改革中的应用

1.知识素质培养方面

在知识素质培养中,应注重良好的知识结构的建立,为此要特别强调基础知识和关联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基础和桥梁作用。

从工商企业管理实践来看,其在知识和能力上的需求具有两大显著特征:一是综合性,二是应用性。在课程体系改革中,该专业坚持管理学科培养要求与行业需求相结合;坚持知识、能力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坚持现实管理实践与人才培养的前瞻性结合;提出了课程设置“宽专交”的原则,即基础知识面宽、专业知识面专、知识的交叉渗透性强。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提出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职业迁移课程及训练”的循序渐进、逐步深入、迈向职业阶梯的课程体系:

项目投资决策方向模块包含建设项目评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投资风险管理、项目后评价等课程;房地产营销策划方向模块包含房地产项目策划、房地产市场调查、房地产预测、房地产估计、消费者行为等课程;运营管理方向模块包含质量管理、招投标管理、采购与供应链管理、成本控制、生产计划及管理等课程;人力资源管理方向模块包含薪酬管理、人员素质测评、员工激励与绩效考核、员工培训方案设计、劳动争议处理实务等课程。职业迁移模块课程的教学以系列讲座、课程学习和专题研讨的形式进行。在整个课程设计中,每学期都设置了专业外语课程、双语教学课或美方教授的访问授课,坚持四年英语学习不间断,计算机学习不间断。

2.技能素质培养方面

技能素质属于更高层次的素质,决不能被知识素质简单代替。课程体系设置,只是从人才的知识需求出发而进行的课程配置,而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形成具备知识和知识应用技能,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才,这一从知识到人才的转化过程,需要全方位科学化的教学模式来保障。

我校工商管理专业在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实践教学的思想指导下,不断研究教学规律,逐渐形成了“4个教学阶段+6个课程平台+9个能力训练模块”的特色教学模式。所谓“4阶段”是指课程学习经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职业迁移课程及训练”的四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迈向职业阶梯的课程类型;“6平台”是指课程体系赖以建立的6大平台课程:包括基本素质与技能、行业技术、经济、管理、法规及职业素质等6大平台;“9能力”是指课程体系中所涵盖的专业基本技能、经济评价能力等9种技能训练。如图3所示。

3.人格培养方面

在麦克利兰的冰山素质模型中,冰山水面以下的部分,即角色、自我形象、品质与动机等属于人格的范畴。具有健全的人格对大学生应付调整、自我发展方面十分重要。在课程建设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着重加强针对人格方面的培养,提高了人文社科内容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

同时在授课方式上也进行了较大改革。按照知识掌握及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规律,设置了四个在知识应用综合度以及应用深度、难度要求上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环节: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其中实习环节又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细化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基础与认知能力、基本应用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和初步创新与研究能力。除此之外,实践教学环节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决断力、责任感以及合作精神等人格方面的素质。为了达到预期的培养效果,学院还设置了内容丰富、极具特色的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实践教学的有效补充。如图4所示。

4.课程改革效果

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以其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多年来一直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先后有多名毕业生被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浦发银行、万科集团等世界和全国著名企事业单位录取。

四、结语

通过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的调查研究,认为将胜任素质模型的思想引入到课程设置当中是解决“就业难”与“招聘难”的有效方式。该课程改革前期效果显示,我校2009级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全国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整体签约状况良好,多名毕业生被中海地产等知名企业录取。需要说明的是,本文虽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为例进行研究,并不排除其研究结论适用于其他专业,但其适用的有效性需进行进一步探讨。总之,在研究或采取某种课程体系时,必须坚持从本校特色出发,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以及社会需求对课程体系进行创新。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改革之路任重道远,新的课程体系需要丰富的教学方式辅助配合才能发挥更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坤.工商管理专业特色问题探讨[J].管理观察,2008(13)

[2]张文彬.胜任素质模型在校园招聘中的构建与应用——以建筑施工企业为例[J].案例与技术,2005

[3]贾建锋,马钦海,关志民等.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本科专业课程设计研究: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J].管理学报,2011,8(10)

商业管理基础知识篇(5)

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如何培养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这一直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到底该如何培养,这个问题回到本质上,就是我们培养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将来在社会中需要他们致力于哪些方面的工作,也就是培养的目标要明确,而这也正是如今大学教育中的一个盲点。

2013 年数十所高校所做的调查报告显示学生自身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就业目标定位不准确。从管理层面来学校认为学管理的学生,就是要知道每个部门的大框,作为企业领导人,他们要了解各个部门是干什么的,会给企业带来什么。但是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是没有哪个企业会起用毫无经验的学生去做相关的管理工作的。每一个人都需要从基层做起。这个就是学校教育与社会企业信息不对称,所需非所求的矛盾所在。

从管理的分层上来看,现如今企业更加急需的人才是中层和基层的管理人员,这两类人才,才更加符合企业近期的发展与需要。而学校的期望较高,总是希望能把学生培养成高级管理人才,让他学到更多的管理知识,这样有的时候反而会适得其反,是学生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从而不能较好的估计自身能力,从而导致在就业的竞争之中,无所适从,处于依着被动挨打的地位。

(二)培养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高校的调查中显示,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整体考虑的是设置的课程理论上的是否连贯,而没考虑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需要的知识。在课程的整体设计方面有些较重复,在一些内容相近的课程上,还是设计了几门学科,这样不仅是浪费时间的,而且作用也不大。还不如只涉及一门,将其主要知识学的精一点,学的精了,理论自然也就融会贯通了,更有利于我们在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的实践。

1.课程的实践性不强。首先,课程中所学的内容与实际生活实践联系的不够紧密。工商管理这门学科对实践性有着很强的要求与标准,工商管理所学内容也必须要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应该以现实应用性为指导原则。具体有以下两种原因,第一,由于受教材因素的影响,教材内容和现实生活与工作的结合不够紧密,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基本没有用到实际生活与工作中。因此,所学理论得不到应用日渐生疏,很难运用所学的理论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其次,课程的内容赶不上经济发展所谓脚步。当今,诸多高校借鉴国外比较先进的实践经验和一些具有前沿性的理论,将其与中国的实际环境相结合,开设了部分课程,对一些学科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和改进,这些教材对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在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影响下,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迅速转型发展的条件下,这些不足以满足我国需要。再次,我国的教材大多数都是从国外借鉴的,即使是通过我国高校资深教师的改写,还是有大部分知识和国外的教材相似,甚至有部分的知识和分析都极具相似性。我们确实应该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知识和经验,但是国外所谓的先进知识和理论也未必能切实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而且学科知识有的对理论有过多偏重,更有甚者,有些内容就是纯理论的知识,虽然设置了相关实验课程,但是教学生实践性知识的课程安排的实在不多。

2.课程间关联性不强。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所学课程比较杂乱无章,是只要属于管理方面的学科都需要学习,这就会产生学生学艺不精,所学过于广泛等诸多问题。最后会让学生产生只学到了皮毛,精髓完全不懂的情况。使之只知道其一,不知其二。这样的话,对学生未来以后的工作与学习当中,其实作用并不明显,还有可能使其造成知识结构混乱,可能会适得其反,不知道如何应用,从而手足无措。

二、完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问题的干预机制研究

(一)明确定位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熟悉企业管理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和惯例,具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等方面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能将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地综合应用于科学研究或管理实践,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工商管理专业领域中的管理实际问题。本专业下设企业管理方向和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企业管理方向的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企业管理方法与技巧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和人才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操作技能的基本训练;本专业的毕业生应具有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系统化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课程设置

为了达到开拓专业能力的目的,培养更高层次的学生,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科规范应加强这三个方面的建设:排在第一位的是能力型基础课程,如物理、地理、以及法律等方面的学科,排在第二位的是实践型基础课程,如数学、计算机、金融学等。排在第三位的是管理学的基本课程,如管理学等。这三个方面的基础课程能够为以后的学习奠定知识的基础。工商管理类专业具备很高的实践性,所以能够很好地满足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需要。经过严谨的审查确定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生所应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才能够能好的满足外部市场的发展。

商业管理基础知识篇(6)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和“社会就业更加充分”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从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这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创业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创业”,从狭义上讲即创建新企业,从广义上讲还包括在己创建企业中的创业。目前国际上关于创业的多数定义都强调了对机会的追求。国内一些学者也认为,广义的创业概念既包括白手起家创建一个新企业,也包括对一个老企业进行组织、制度、技术、市场等的创新和再造。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学者都强调,创业是一个发现并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和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创业型”人才,一般是指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创业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应包括: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知识等。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要求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基础,具备工业和商业企业管理能力与技巧,具备敏锐的眼光和国际化视野,具备把握商业机会的能力,掌握国内外工商管理发展趋势,能够追踪理论与实践发展前沿,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业能力。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创业型工商管理人才,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一)较强的创新意识

 

对于普通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尤其要培养其创业的意识和创业信念,具体来说,就是要具备“勇于创业、敢于创业、敢于拼搏和实现梦想”的创业意识。

 

(二)突出的创业能力

 

创业型工商管理人才应该具备运用所学工商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工商管理实际问题的一般能力和较强的创业能力。鉴于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全球竞争的形势以及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应突出强调环境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前瞻预见性等能力。

 

(三)全面的创业知识

 

工商管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是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融合的产物,基本要求是厚基础、宽口径,强调知识交叉与综合。作为一名创业型的工商管理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一般的工商管理专业基础知识,也需要行业性的专业知识,还需要补充有关创业知识和方法的学习。

 

三、创业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

 

针对以上培养目标,普通高等院校的创业型工商管理人才素质培养,需要将意识、知识、能力的培养集于一体。根据创业型人才三方面的素质要求,创业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如下:

 

(一)创业意识模块

 

意识模块最主要的内容是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理想和创业信念的建立。

 

首先,普通高等院校,其生源大多来自农村、偏远地区,许多学生都有学成以后回家乡创业、报效家乡的愿望,如果学校采取适当措施对其到家乡创业的意识进行激发和鼓励,就可能使这种愿望变为现实。

 

其次,学生在大城市就业己变得越来越拥挤,而且工资水平、住房条件、交通状况、生活质量并不令人满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到工资待遇逐步改善的地方进行创业。

 

其三,在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的形势下,涌现了许多创业成功者,经常讲创业成功者的故事,对刺激学生到家乡创业会起到促进作用。

 

其四,向学生全面介绍一些地方的投资政策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并结成学校和当地政府、企业的合作机制,会有力地促进学生到该地区创业。

 

此外,培养创业型工商管理人才,还特别需要强化其艰苦创业意识、勇于拼搏意识和敢于实现理想的信念。

 

(二)创业知识模块

 

对于创业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构建以下的知识结构。

 

1.创业知识

 

除了在必修课中加入创业方面内容,主要在选修课程模块中増设职业生涯规划、创业管理概论、企业家精神、创业实务、风险投资、项目管理、技术创新管理等课程。

 

2.一般知识

 

包括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和选修课程模块,应符合工商管理专业一般课程设置要求。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建立起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基础。

 

3.行业性知识

 

工商管理创业型人才还需要对创业的行业有基本的了解,掌握本行业领域相关的基础知识。

 

(三)创业能力模块

 

为了培养学生的一般专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一是支持学生社团开展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对于増强学生的科研创新素质,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也培养学生的管理意识及管理能力。二是鼓励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团,使其了解基层、了解社会,増加对社会的认识,也便于自身以后的职业定位。

 

2.全面加强实践教学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不断増强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会实践(活动)能力。要实现上述目的,必须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工商管理专业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课程、不同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努力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了适应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必须积极进行工商管理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使得学生所学理论能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为了取得更好的实习效果,学校应建立一批稳定的实习基地,加强实践环节的组织与指导,加强实践指导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加大经费投入,重视模拟实验室建设,建立实习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3.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鉴于部分学生渴望在校期间自主创业,学校和学院建立学生自主创业帮扶体系。包括建立自主创业基金,提供自主创业场所,健全项目评审机制,实施校企双导师制,疏通贷款、融资渠道等等。一是鼓励学生成立由学生自主管理、自主经营的科技服务公司、学生超市、学生餐厅、学生茶社、学生家教社等实体,以使学生体验创业全过程,积累创业经验、提升创业能力。二是借助于社会力量,为学生自主创业牵线搭桥,寻求外部企业和机构的资金、技术、场地、品牌等方面支持。

 

商业管理基础知识篇(7)

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创业精神,伴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创业教育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展开。但目前创业教育依然处于边缘状态,未能纳入高等教育学科和专业体系之内。许多人把创业教育看成是为解决生存问题的就业培训或企业家速成教育。事实上,创业教育应该渗入专业教学中,因为人的创造性必须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所内含的文化精神的熏陶和教化才能潜移默化地生成。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工商管理专业由于人才培养处于“大一统”状态,特别是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人才培养缺乏特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许多学者如王鲁捷、岑丽阳、金春花等人都提出应该进行创新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改变传统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弊端。但很少有人明确从创业教育角度,研究创业教育和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的关系,并进而提出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对策,以提升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尝试从整合的角度,探讨创业教育和工商管理专业整合的必然性及其内涵,并据此提出工商管理专业五个方面的教学改革,以解决该专业人才培养缺乏特色的问题。从根本上说,工商管理专业拥有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的天然基础。两者的整合不仅能促进创业教育融入现有学科和专业体系框架,而且也有助于解决工商管理专业目前遇到的各种难题。

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创业精神教育,它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业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理念与目标方面和创业教育的内在要求相互吻合,两者具有整合的现实条件;按照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工商管理专业属于“场域”的范畴,而创业教育的内在规定性一创业精神则可被称为是“惯习”。一定的“场域”总是需要与一定的“惯习”进行有机结合,这构成了推动创业教育和工商管理专业整合的理论动因。

1.1 理念与目标的相互吻合:整合的现实条件

创业教育的核心理念和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业型人才。与此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创新型管理人才。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具有三个内在规定性:通用性、创新性、实践性。这三个内在规定性与创业教育的理念和目标非常吻合:首先,工商管理专业是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通用性经营管理人才,它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广泛扎实的经营管理知识,如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等知识。

首先,扎实的经营管理知识有助于提升创业型人才的基础管理能力,对创业过程中诸多管理活动也大有裨益。其次,工商管理专业也强调创新性。虽然课堂上教授的是成功企业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但知识和经验的活学活用,特别是在不同现实情景下创新性的应用也是管理型人才的内在要求。而创业型人才最核心的素质是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意味着打破常规,独辟蹊径。第三,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管理活动需要的是职业水准而非学术水准,市场需要的管理人才不一定是“知识分子”,但一定是“能力分子”(主要不是“学术研究能力”,而是“动手实践能力”)。而创业教育所培养的创业型人才,发挥的功能就是在组织外部进行独立创业活动,或者在组织内部进行内创业活动。这些创业活动都是以创业者独特的“动手实践能力”作为基础的。基于以上分析表明,创业教育与工商管理专业拥有天然的整合基础。

1.2场域与惯习的有机结合:

    整合的理论动因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布迪厄借用物理学中的磁场概念提出了场域概念,他认为,“在高度分化的社会里,社会世界是由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小世界构成的,这些社会小世界就是具有自身逻辑和必然性的客观关系的空间,而这些小世界自身特有的逻辑和必然性也不可化约成支配其他场域运作的那些逻辑和必然性”。尽管场域是一种客观的关系系统,但在场域里活动的行动者并非是_个_个的物质粒子,而是有知觉、有意识、有精神属性的人;每个场域都有属于自己的“性情倾向系统”一惯习。布迪厄认为惯习就是以某种方式进行感知、感觉、行动和思考的倾向。场域和惯习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一定的场域总是与一定的惯习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对于创业教育来说,学科和专业就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场域,创业精神就是该场域的惯习。基于前文的分析,工商管理专业和创业教育具有天然的整合基础,因而与其他学科专业相比,工商管理专业更有可能成为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场域。创业教育本质上是要培养具有创业精神的人才,想去创业和敢于创业的意识和心理就是创业教育想要训练学生实现的“惯习”。这个惯习的养成必须借助工商管理专业这个教学平台,这个专业平台即布迪厄提到的“场域”。通过工商管理专业这个场域,培育创业型人才,主要任务是要通过各类创业课程的设置,各种创业教育专家的引导,让创业意识和创业心理惯习性的指导人的行动,使每个人具有对创业机会敏感洞察和大胆行动的习性。离开工商管理专业这个天然场域,创业教育融入到现有学科和专业体系内的难度将会加大,学生“创业惯习”的养成也会更加困难。

2基于整合枧角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2.1 教学改革的内涵

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之间不是一般的结合关系,而应该是一种全面的整合关系。这种整合是基于两者理念和目标的吻合,也是基于布迪厄所谓的“场域和惯习”理论,整合的目的在于解决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问题,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创业教育融入现有学科体系中。现实中,由于受办学定位、师资队伍等一系列问题的影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三个内在规定性一直未能顺利实现,因而需要通过与创业教育相互整合来进行教学改革。工商管理专业与创业教育之间的整合体现在教学理念和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五个方面。基于这五个方面,传统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和教学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概括地说,以理念和目标的相互吻合为现实条件,以场域和惯习的有效结合为理论动因,与创业教育相互整合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应该着眼于培养具有开创型个性特征、具有创业“惯习”的通用型人才。

在这个教学理念和目标的统帅下,它的教学内容应该包含创业意识、创业科技创业月刊2010年第6期心理品质、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四个方面创业者素质的熏陶和训练,并基于此设计一系列学科课程,并与环境课程、活动课程和实践课程相结合。它的教学方法应该体现主体移交性规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情景式教学,倡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体验性。它的教学活动实践性倾向明显,指导学生亲身参与创业实践活动应该成为课程活动的主流。它的教学评价不再是单纯的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更加强调的是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评价;不再是单纯的考核学生的知识存量,而应坚持以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多元评价。

2.2 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2.2.1教学理念和目标的改革

传统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而非创新意识的熏陶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这与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内在要求相违背。加之缺乏可实践的平台导致学生掌握的只是格式化的知识,缺乏活学活用的能力,因而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差。而创业教育倡导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理念,在保护和发展学生的自由人性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意识。工商管理专业和创业教育之整合意味着打破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三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业和创新“惯习”为导向,在深入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使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出具有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创新型管理人才,从而弥补传统工商管理专业创业精神培养的缺失。

2.2.2教学内容的改革

传统的管理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在现有大企业中开展管理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并围绕企业职能或功能展开、细化,为大公司培养职业经理人。而美国百森商学院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创了世界公认的成功的创业教育模式:用创业过程模式来取代传统的职能管理模式。彭钢认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一般有四大板块,即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学科课程;有机结合创业意识类的任务和要求的活动课程;营造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的环境课程;参与现实的创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实践课程。从现实角度看,创业者素质应包含有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四个方面。因而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出发设计一套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工商管理专业原有的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等职能课程不应简单地摒弃,可以尝试把它们融入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形成综合化、一体化的工商管理课程体系(见表1)。这样在承认工商管理专业传统教学内容合法性的基础上,增加创业模块的学习,从而逐渐推动两者的整合。

2.2.3教学方法的改革

工商管理专业主导教学方法是案例教学,由于所选案例离学生现实较远,教学依然由教师主导,未能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案例教学在“知识本位意识”影响下日益“空壳化”。创业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开创型个性”,特别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因而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必须实现主体移交性规律,通过有意识地构筑使教学主

体性能顺利移交、学生能够顺利接受的学习与活动方法,使学生较快地进入主动性学习状态。基于此,在现实中对于案例教学法的改进是:尝试让学生成立小组,去企业组织中进行调研、编写案例,然后在班级内进行交流,由教师进行点评。从根本上来说,案例本身就是一种教学情景。工商管理专业传统教学过多强调格式化的知识灌输,无法为学生提供一个在参与中形成认知、并不断领悟的教学情景。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可以尝试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参与模拟创业活动,撰写商业计划书,访谈企业家等教学情景过程中,投入身心、情感、理智,从而逐渐成为具有团队协作、情知合一、实践创新的创业型管理人才。

2.2.4教学活动的改革

知识可分为陈述性、过程性和策略性知识。由于管理是一种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因而策略性知识在管理活动中非常重要。因为策略性知识只有通过实践积累才能得到,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应特别强调策略性知识的掌握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防止课堂理论教学的独尊性和对知识讲授的偏爱。可事实上传统的工商管理专业理论教学较多、实践教学教少,使管理教育异化为_种_般学术性专业的培养模式。而创业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导向,它培养学生在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基础之上进行创新和创业。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应该学会整合校内外资源,强化实践教学,综合运用经营模拟、创业计划竞赛、专业化课程、与企业家座谈、案例研究、实际公司项目等教学活动。特别地,在校内应该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同时也可利用学校后勤服务实体吸引学生参与管理和经营;在校外可以与社区企业加强联系,为学生提供特定的创业实践活动情境,通过参观、考察、调查等方式,使学生形成创业的意向,培养创业的兴趣。当然指导学生的模拟创业活动也应该纳入到教学活动的范畴之内。

2.2.5教学评价的改革

商业管理基础知识篇(8)

电子商务是21世纪经济活动的核心,是推动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目前,电子商务专业正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之中,电子商务行业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

一、电子商务专业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尽管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但由于受传统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并不合理,依然采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老三段”课程体系结构,严重影响了电子商务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设想

1.变“老三段”式的课程体系为“新四类”式的课程体系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业务培养规格与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根据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对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岗位和岗位群的分析,分析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在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遵循高职高专教育学习规律设置职业素质课程、专业知识课程、职业能力课程和拓展课程。

(1)首先确定电子商务专业的就业岗位,并以此确定“职业能力课程”

要根据市场调查的结果确定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就业岗位,如确定第一岗位为助理电子商务师、网络应用师、单证员、报关员等;第二岗位为电子商务师、网站运营主管、高级业务经理等。根据第一岗的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职业能力课程”,如《电子商务实务》,介绍电子商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电子商务实用技术基础、网上支付与交易安全、企业站点建设、网络营销、网上购物与网上开店、客户关系管理等知识;《报关实务》,介绍海关的基本知识、货物报关基本知识、国际贸易方式、国际贸易电子实务一般进出口货物的报关程序、进出口税费的征收、进出口商品归类、进出口货物报关单填制,以及保税进出口货物、其他进出口货物和进出境运输工具及物品的报关程序等内容。

(2)根据“职业能力课程”的要求设置“专业知识课程”

为了顺利完成“职业能力课程”的教学,设置“专业知识课程”,如《电子商务概论》,介绍电子商务的概念、电子商务交易模式、电子货币与网上支付、物流信息管理、电子商务交易安全、网上销售与营销策划、移动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法律、客户关系管理与数据挖掘、电子商务网站规划与建设、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案例等知识;《电子商务案例分析》,根据国内外一批知名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经验,选择零售业、农业、国际采购及国际贸易业、政府采购、旅游业、会展业、物流业、服装业及移动电子商务等多个行业中一些最具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剖析现实的电子商务系统,开展各类案例分析,从多方面研究企业在网上的商业活动,为综合学习与掌握电子商务理论、融汇各方面知识提供有效的途径等。

(3)根据“专业知识课程”的要求设置“职业素质课程”

为“职业能力课程”和“专业知识课程”教学的需要,设置“职业素质课程”,如《计算机网络基础》,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网络互连设备与技术、网络协议、操作系统概述、计算机账户和组的管理、利用NTFS管理数据、Windows中实现安全性、Internet信息服务器、配置DNS、DHCP和WINS、配置打印机、将基于Windows 2000的服务器配置成路由器、活动目录和网吧的组建等知识;《C语言》,介绍计算机语言的功能、分类,C语言的结构、构成、特点、上机步骤;介绍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输入/输出函数;介绍算法、结构化程序设计和模块化程序设计;介绍数组、指针、结构体和共用体;同时,结合丰富的实例讲述文件的使用方法等等。

(4)根据学生职业发展的要求设置“拓展课程”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毕业后第一就业岗位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还要从学生的职业生涯长期发展的角度为学生的第二岗位,以及今后发展做好基础性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储备。因此,要设置“拓展课程”,如《企业管理》,介绍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市场调查、市场预测、经营决策、生产计划和生产作业计划、质量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市场营销》,介绍市场营销理论、定价方法、促销手段、竞争策略等知识。

商业管理基础知识篇(9)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专项课题《新农村建设中商贸经营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XJK08BJD001;主持人:彭建国)

中图分类号:C96文献标识码:A

一、涉农商贸人才的特征

(一)涉农商贸人才的概念。涉农商贸人才是指在各类农副产品生产、经营企业或各类农副产品流通中介组织从事农副产品的采购、储运、销售与销售、信息传递、服务等经营活动,以及独立从事农副产品经营或中介活动的个人。他们是农副产品流通的主要促进力量和承担者,是保证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高效运转的中坚力量。

(二)涉农商贸人才的主要特征

1、应用性。涉农商贸人才是工作于各类农副产品生产、经营企业或各类农副产品流通中介组织管理和服务一线的、从事实践操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优秀的实践动手能力是岗位对涉农商贸人员的最首要要求。因此,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也成为了涉农商贸人员的最主要特征。

2、人文性。商贸经营类专业从业人员提供的主要产品是服务而非实物。服务产品所具有的无形性、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离性、不可贮存性、质量测评的复杂性等特性,不仅使与消费者直接发生联系的从业人员成为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而且使商贸经营类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个人修养等因素对于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高更具有决定性意义,也使商贸经营类专业工作岗位对其从业人员具有比其他工作岗位更强的人文性要求。

3、复合性。涉农商贸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无论从事农副产品的采购、储运、销售还是信息中介活动,都应该拥有足够的商务和农副产品两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这种复合型特征,绝不意味着是一堆现有商务知识和农副产品商品知识的随意组合,而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他们应当掌握现代商务知识与技能,并在深入了解农副产品商品知识和流通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商务组织、管理和业务方式,来对传统的农副产品商务运作体系进行改造,以提高农副产品流通服务体系的效率。

4、多元化。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所涉及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和农副产品流通中介组织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形式多样。各类企业、组织都有着自身的特殊性,随着类型、地域、规模等的不同,企业、组织对涉农商贸人才的层次、类型以及知识能力结构要求也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涉农商贸人才归为某一个类型或某一个层次;相反,必须充分认识到涉农商贸人才在类型和层次上的多元化特征。

5、通识性。工科、农科等专业人员强调通过个人专业技术和技能直接生产有形产品,工作内容相对固定,主要强调的是知识和能力的专业化水平;而商贸经营类专业人员是通过专业服务,与各种类型的消费者直接打交道,工作内容具有极大的灵活性,除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和技能以外,合作能力、沟通能力、承受挫折和应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等更是其取得良好工作成果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所以,这些能力和素质已成为各类型、各层次涉农商贸经营人才的通识要求。

6、热爱农村。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就行业景气度、个人收入与社会地位而言,与“农”有关的行业、企业与其他行业、企业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一个不热爱农村的人,是很难以服务农副产品流通为己任,花大力气了解农副产品流通市场、掌握农副产品流通知识与技能的,也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涉农商贸经营从业人员。

二、涉农商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析――以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经纪与专业为例

(一)农产品经纪与专业的培养目标。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旨在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领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农产品经营及销售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创业能力,能在各类农副产品生产、经营企业从事农产品收购、储运、销售以及销售、信息传递、服务等工作,适应现代农产品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毕业生主要面向各类农副产品生产、经营企业,从事农产品市场调研、市场开发、信息传递、收购、储运、销售及等工作。其主要业务工作范围是:从事农产品市场调研、信息传递等市场咨询工作;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市场开发、管理、维护等营销管理工作;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储存、运输管理工作;从事农产品收购工作;从事农产品销售工作。

(二)企业对农产品供销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调查主要以问卷的方式进行,问卷设计参阅了杨群祥(2004)对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项目。被调查企业共涉及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和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45家,回收有效问卷218份。问卷设计采用Likert五点量表设计,从“很不重要”到“很重要”分别给予1~5分。(表1)从表1可知,企业最为看重的知识(平均分超过4分的项目)主要集中在市场营销(推销与谈判、现代市场营销、市场调查)、商品知识(农产品鉴别与等级评定、农产品质量标准、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法律法规与物流管理等四个方面。

有关职业能力要求的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表2)从表2可知,企业最为看重的职业技能(平均分超过4分的项目)主要集中在营销能力(商务谈判、拟定合同、信息收集、营销策划)、商品质量鉴别与管理能力(农产品鉴别与等级评定、农产品质量管理、农产品分析检验)、沟通协作能力(口头表达与文字写作、沟通与协作)、储运操作能力(农产品储存运输)与网络应用能力(计算机操作)等五个方面。

有关素质要求的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表3)从表3可知,企业最为看重的素质(平均分超过4分的项目)主要集中在职业道德(服从管理,忠诚于公司;吃苦耐劳的精神;诚实守信)、道德素质(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文化素质(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解决实际问题)等三个方面。

(三)农产品经纪与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1、知识结构。根据调研结果并结合各方面的要求,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的农产品经纪与专业形成了以公共基础知识为前提,以专业知识为重心,以专业扩展知识为辅翼的应用性知识结构。其中,公共基础知识是高职涉农商贸类专业人才必备的基本知识,分为思想政治、人文素质与科技基础三个方面。主要包括“思政”概论、“思政”基础、大学语文、大学英语、经济数学、经济学基础、大学体育、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等课程。

专业知识是从事专业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分为商品知识、经营法规、市场营销、期货交易、物流管理与交易核算等六个方面。主要包括农业概论、经济地理、农产品商品学、农产品市场准入与安全标准、经纪法律法规、农产品信息采集与分析、农产品推销与谈判、农产品经纪理论与实务、农产品品牌策划、农产品物流管理实务、期货交易实务与会计基础知识等课程。

专业扩展知识是高职涉农商贸类专业人才提高其后续发展能力所必须具备的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分为经营与管理两个方面。主要包括公共关系、会展策划、农产品国际贸易实务、农村经济管理、企业管理等课程。

2、能力结构。根据调研结果,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构建了以沟通协作能力与网络应用能力为基础、以营销能力和商品质量鉴别与管理能力为核心、以储运操作能力与企业管理能力为补充的专业能力结构体系。其中,沟通协作能力是高职商贸类专业人才从事任何岗位工作均需要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分为口头表达与文字写作、沟通与协作等两个方面,其培养主要通过大学语文、个人团队管理、演讲与口才、农产品推销与谈判、农产品推销与谈判实训等课程实现。

网络应用能力是现代商贸类专业人才从事信息收集与分析、信息、网上贸易等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其培养主要通过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实训、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实训、农产品信息采集与分析实训、期货交易实务等课程实现。

营销能力是高职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毕业生从事未来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核心专业能力,分为市场信息采集与分析、商务谈判、产品销售、合作拟定、交易核算、期货交易、会展与品牌策划等七个方面。其营销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农产品信息采集与分析、农产品信息采集与分析实训、农产品推销与谈判、农产品推销与谈判实训、农产品经纪理论与实务、期货交易实务、农产品品牌策划、品牌策划实训、会展策划、会计基础知识、农产品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实现。

商品质量鉴别与管理能力是高职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毕业生从事未来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又一核心专业能力,分为质量鉴定与等级评定、质量管理两个方面。其培养主要通过农产品商品学、农产品商品学实训、茶叶商品学、棉花商品学、食用菌商品学、湘莲商品学、经纪法律法规、经济地理、农产品经纪理论与实务等课程实现。

储运操作能力的掌握有助于农产品经纪与人员降低农产品在储运过程中的损耗,提高供货的及时性,从而极大地提升企业的利润空间和竞争能力。其培养主要通过农产品物流管理实务、ERP综合实训等课程实现。

企业管理能力的具备不仅能使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毕业生更好地理解其本职工作岗位与企业其他部门、工作岗位的关系,使毕业生具备全局观念,也能为将来参与企业的管理做储备。其培养主要通过企业管理、公共关系、沙盘实训等课程实现。

3、素质结构。根据调研结果,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构建了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以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培养为两翼的素质培养体系。其中,职业素质的培养旨在使毕业生具有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和团队精神,自觉遵守企业行为规范,善于处理职守与变通、竞争与协作的关系。主要通过就业指导、心理素质教育、毕业教育、毕业实习等课程实现。

道德素质的培养旨在使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熟悉并自觉维护与本职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通过思政概论、思政基础、“两课”假期社会实践、时势政治、经纪法律法规、入学教育与军训、农产品经纪理论与实务等课程来实现。

文化素质的培养旨在使毕业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具有行业眼光、知觉能力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具备钻研新领域知识的智力和打破思维定势发明革新的创造能力,具备较强的再学习能力。主要通过大学语文、计算机应用、大学体育、经济数学、经济学基础、农村经济管理、供销合作经济等课程来实现。

(作者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商业管理基础知识篇(10)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对于各类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经济法律知识的教育,使之能运用经济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工商管理活动中的实际问题,是实现工商管理活动法治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高素质、宽基础、懂经济、知法律、会管理、善创造、能应变”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1]。正因为如此,各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多设置了经济法这门课程,都趋向于将经济法课程确定为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程。

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大多只是简单地将法学类专业同名课程的基本内容进行移植,很少有人研究基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特点的经济法课程体系、教育手段和方法,导致目前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开设的经济法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还不能令人满意。主要存在经济法总论与经济法部门法律制度脱节,经济法具体法律制度与案例教学不能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中师生联系不紧密,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普遍存在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制约了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与法学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相比较,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有其独特性,本文拟从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的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等教学模式改革方面进行探讨。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特点

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是讲述这一部门法的理论、制度以及规范的法学学科,但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与法学类专业经济法学课程的性质和设置目的不同,教学要求和基本内容也不相同。通过与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比较,明确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特点,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课程内容涉及法律范围更广泛和综合

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基本内容涵盖经济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部门以及国际民商法等知识。具体来说,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导论,介绍法理学基本知识、民法基本知识、经济法基本知识。第二,市场主体部分,介绍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企业破产法等具体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第三,市场行为规制部分,介绍合同法、证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知识产权法等具体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第四,宏观调控部分,介绍财政法、税法、价格法等具体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从范围上看,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内容要远远大于法学经济法课程所包含的具体子部门法。因此,相对而言,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即它不是一门独立的单一的学科,而是包括多门法学学科专业知识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2.教学重点偏重法律知识的实践应用性

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课程设计必然根据教学对象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和侧重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法学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其学习本身强调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相较于法学经济法对理论性的高度关注,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特别注意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辩证关系。课程不宜也没有必要过深地介绍法学专业理论,而是侧重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经济管理工作中所必须的法学基础知识和常用的经济法律法规。

3.教学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主和通俗易懂

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启发式教学,在介绍必要的教学内容的同时,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注重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来示范思维方式和思维特点;注重分析方法的传授,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和法学视角,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自我建构知识与拓展能力结构的能力,提高学生自己学习知识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经济法在教学中要注意适当补充作为非法学专业学习法律所必需的知识,适当介绍各种法律制度制定的理论依据及其意义,并注意避免使用生硬难懂的法律术语。要尽可能将复杂问题使用通俗易懂的一般性语言作深人浅出的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经济法课程而言,应该着重研究经济法课程建设如何与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相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应该以配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教学为导向,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

1.课程内容设置要体现出实用性和包容性,符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

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是作为学科基础课设置的,考虑到工商管理类人才未来参与社会工商管理活动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经济法课开设前并没有学习相应基础法律知识的实际情况,在课程内容安排上,要打破纯粹法学意义上的学科分类,体现课程的实用性与包容性。既要学习法学专业体系中的“经济法”、“商法”,还要学习“民法”中的法人制度、法律行为制度、制度、所有权制度、时效制度等基本法律制度。另外考虑到上述法律知识的实际运用,与之相关的程序法律制度在经济法课程内容范畴中也是不能缺少的。

在课程学习内容安排上,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应当以商法制度为主要内容,全面讲解商事主体、商事行为等商法制度;考虑到学生的法律知识状况,有必要先行介绍部分民法知识为学生提供应当具备的基础法律知识,最后再辅之以民事、行政及仲裁等法律知识;同时设置相应的经济法内容,讲解宏观调控法律制度。这几个方面制度内容的设置于内容本身而言彼此具有密切的关联性,是可以彼此相容的;于学生而言应当具有的法律知识体系也是实用的、相对完备的。内容设计上更加丰富,也充分体现了课程开设的目的,完全能够满足相关专业人员对经济法律知识的需要,由此其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

2.教学方法应该以范例教学法为主,注意知识讲授的通俗易懂

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应避免采用,要让学生从原有专业思维方式中跳出来适应法学的理性思维,准确理解掌握法律知识,而且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2]。要改变学生对法学类课程死板枯燥的固有印象,惟有“范例教学法”才是首选的教学方法。经济法范例教学即是将精选出来的示范性、典型性的经济法重点法律制度和案例材料作为教学内容,通过个别来说明一般,使学生能由点到面,从部分到整体来理解和推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能够产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3]。这种教学能够激发学生思维和热情,鼓励学生根据具体的情景去检测和修正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更能引导学生从重点知识的学习入手掌握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特点和方法,为以后更好地学习其他经济法知识奠定基础。应说明的是,在工商管理专业经济法教学中引入范例教学法,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如案例分析、专题讨论、多媒体教学等,让学习者从选择出来的有限的例子中主动地获得本质的、结构性的、原则性的、典型性的东西,借助这些东西理解并解决一些结构相同或类似的单个现象。

另外还应当注意,要将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与法学专业经济法的教学区分开来,不仅仅是在内容上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在讲授难度、方法上的区别。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讲授,必须立足使学生掌握在未来工商管理活动中应当具备的经济法律知识为教学中心,注重知识点的讲授、注意知识的难易度、讲究讲授知识的通俗性。因此,经济法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使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具备相应的经济法律常识,而非成为法学专业人才。

3.教学手段的丰富化和现代化是提高经济法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为了更好地发挥范例教学方法的实际教学效果,必须配合采用丰富多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和主体,教师成为学习过程的策划者、教练、指导者、导师和顾问,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双方平等式、对话式、探讨式、互动式教学场所,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手段如下:

(1)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研究。以案说法、以案讲法,形象、生动、深刻地讲授经济法律知识,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准确理解与掌握,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提供保证。当然,案例教学必须以大量典型的案例为依托,由此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文件,除了课程体系下的实用教材外,相应的教学案例库或者案例教辅材料也是必备的。

(2)专题讨论:组织学生对经济法中的重点、焦点问题迸行讨论。程序是教师事先拟订讨论题目并将其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课下搜集资料、撰写发言稿,讨论时要求学生登台发言,在学生各自表述完他们的观点及论据后,教师再作点评和总结性发言。专题讨论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逻辑思维、文章写作、法律论证等能力,更有利于加深其对经济法律法规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多媒体教学:经济法课程应该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购买教学光盘、制作教学课件、录制电视台播放的“今日说法”、“经济与法”、“庭审现场”等法制节目,编辑整理制作成与课程教学目的相适应的教学视听资料等方式进行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直接再现社会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明了法律和现实社会生活的紧密关系,明确学习法律的意义,坚定法律信仰和社会使命感。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注重案件的发展过程,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使学生在法官、学者、律师“以案说法”中将使其所学的法律知识融会贯通,增长法律语言和文字的表达能力、法律逻辑思维能力、法律逻辑判断能力、运用经济法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 传统文化类别 下一篇: 地理学科的魅力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