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管理基本知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7 17:40:56

品质管理基本知识

品质管理基本知识篇(1)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3(a)-160-04

1引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质量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绩效,但是想要进一步地追求卓越需要整合新的知识。新产品开发(NewProductDevelopment,以下简称NPD)作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最重要的活动之一[1],也变成了一种知识密集型活动。在如今顾客需求不断变化,新技术不断更新,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的商业环境中,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知识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已成为质量管理中的重要一环。有效的知识管理是获得更好的产品质量,更短的交货期,更具竞争力的成本和更高的客户满意度的重要推动者,知识管理已成为提高NPD绩效的一种有效途径。研究表明,知识管理支持质量管理,质量管理和知识管理已经融入彼此,知识是驱动卓越质量的主要因素[2]。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知识获取是前提,知识共享是基础,知识应用是保证,知识创新是关键[3]。且知识管理策略的应用可以为公司提供一个成熟的组织文化,引导他们进行持续改进,提高顾客满意度,因此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要有效地管理产品和质量,也要掌握和应用知识管理。在NPD过程中更是如此,刘常勇等人[4]实证研究了知识管理能力对NPD绩效的影响,发现知识管理各项指标均对NPD绩效有显著的影响,加强知识管理基础建设,提高知识管理流程效率是提升NPD绩效的有效手段,且有实证研究表明知识管理对NPD绩效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本文将以制造业为例,从广义质量和大质量观的视角对NPD过程中的知识管理进行研究,从而梳理NPD每个过程中的知识管理,为企业进行知识管理提供帮助。

2NPD流程界定

ISO9001:2008对过程的定义为:通过使用资源和管理,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项或一组活动,可以视为一个过程。国内外学者和机构对NPD的流程进行了研究。APQP把NPD划分为:计划和确定项目、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设计和开发、产品和过程确认以及反馈、评估和纠正措施5个阶段;Cooper[5]的阶段关卡模型将NPD的流程分为5个阶段:概念设计、产品规划、产品设计、产品测试、批量生产。国内学者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也对NPD的流程进行了研究。郭斌等人[6]认为产品开发流程可划分为5个阶段:新产品战略规划、新产品构思、NPD、测试与改进、商业化。荆宁宁[7]基于前人的研究把NPD划分为:产品概念、产品计划、产品设计、过程设计、产品测试和产品推出6个阶段。本文认为产品开发包括产品构思、过程设计、试制、测量分析改进、产品推出5个阶段。

3NPD中的知识管理

3.1NPD中的知识需求

NPD是知识密集型活动,研发的每个过程都需要各种知识,比如:设计、制造工艺、财务、生态环境等知识。依据知识的来源,这些知识可分为企业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分布在各种知识库、专家库、新闻媒体、出版物,以及众多团体和个人等载体上。依据知识的可转移性,这些知识可分为显性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主要包括信息、标准、规范、法则等可编码的知识,隐性知识主要包括指导团队和员工决策或行动的信念、价值观、经验及直觉等。NPD具体每个过程涉及的知识内容如表1所示。

3.2NPD的知识管理

20世纪60年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创造性地提出知识管理这一重大概念以后,企业界和学术界就展开了对知识管理深入且全面的研究。知识管理是对信息或知识的获取、共享,显性和隐性知识的转化,知识资产的形成与运营等一系列过程进行的管理。Yang和Yu[8]把知识管理分为五个过程,即知识的获取、存储、转化、传播和创新。Salina[9]把知识管理分为:知识的获取、转化和应用三个过程。本文认为知识管理包含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整合和知识应用四个过程。其中,知识获取对NPD的成功有积极的影响,知识的有效获取能够为企业带来显著的知识结构优势和知识储备优势;知识共享是产品开发绩效提升的一个重要潜在因素,有效的知识共享,有利于企业内部知识的良性循环和增殖,增进企业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提高团队的合作能力,而且能够使成员之间真正共同拥有知识;研发、制造、市场等部门知识资源的整合能力是影响NPD绩效的主要因素,企业与供应商、客户及其他合作伙伴的整合对NPD绩效有正向影响,知识整合可以挖掘分散于企业每个人、每个组织及供应商和客户等的知识,摒弃无用的,将有用的知识融合到企业的知识系统中去。同时高效地知识应用能提高产品开发绩效,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近几年许多学者论证了知识管理与NPD的关系,采用结构方程的方法证实了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整合以及知识应用对NPD绩效的正向影响[10-11]。

4NPD的知识管理模型

IDEFO(ICAMDEFinitionmethod)法是一种系统建模的方法,通过结构分析法解析实体系统,建立实体内部构件间的联系和互动关系。在IDEFO模型中,实体系统可看成是一个包含输入、输出、控制和支持机制的活动单元,采用IDEFO法可得NPD过程的知识管理模型(参见图1)。

4.1产品构思阶段

产品构思是根据顾客需求及市场需求而对产品形成的一种初步构想。产品的构思来自于市场调查,通过调查获取产品开发所需要的知识。调查的对象主要包括用户、员工、竞争者、供应商以及科研机构。用户为NPD提供知事知识(Know-what),可以通过搜集他们对产品的不满、抱怨、疑问等来获取;员工为NPD提供的是技能知识(Know-how),这些知识大多是储藏于大脑中的“隐性知识”;供应商主要为NPD提供Know-how知识,而科研机构往往为NPD提供原理知识(Know-why)。在知识获取的基础上,NPD团队结合知识库中的知识,进行知识整合,并通过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知识共享,最后把知识转化为产品构思。同时,整合后的知识和产品构思又会储存到企业知识库,为下一次的NPD提供知识基础。产品构思阶段实施知识管理可以更好地保证产品构思满足顾客需求、市场需求,避免不必要的工作,节省时间和资源,提高NPD的效率和成功率。

4.2产品和过程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是把创意、构思转化为设计方案的过程,包括产品和过程设计。产品设计是通过使用多方面专业知识把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构思转化为设计方案的过程;过程设计阶段就是开发一个可以把设计方案转化为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的有效的制造系统。设计过程知识管理就是基于一定的产品设计战略目标与过程,在知识管理理论指导下,以产品设计知识为管理对象,借助相关的系统工具,通过对知识的获取、整合、共享、创新与应用等一系列管理过程,对产品设计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活动,以提升组织对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和创新能力。整个设计过程以知识库为基础,以知识的获取、整合、创新和应用为手段,将产品的构思转化为具体的设计方案,形成的新的设计方案又会被存储到知识库中,作为新的设计知识。产品和过程设计阶段实施知识管理可以确保设计方案的正确性,避免不合理设计的产生,也可以节省时间和资源,提高NPD的效率和成功率。

4.3产品试制阶段

试制阶段是产品质量形成的基础,是企业质量管理的基本环节。它的基本任务是保证产品的制造质量,建立一个能够稳定生产合格品和优质品的生产系统。新产品从设计到试制是知识应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会用到内部制造知识和外部制造知识。产品试制阶段实施知识管理可以提高产品的合格率,减少次品率,节约资源,节省时间,降低新产品的开发周期。

4.4测量、分析和改进

测量、分析和改进过程就是通过室内测试、客户测试、市场测试等方法发现产品的缺陷,进而改进产品。此过程中企业不仅要对产品与顾客需求的契合程度进行测试,搜集顾客的试用信息。企业还要通过标杆管理了解竞争对手的信息,帮助企业识别自己在技术拥有、资源控制、产品特色等方面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对于不满足需求的产品,研发团队根据用户反馈信息和竞争对手信息,以及员工自身和企业知识库的知识,分析试制产品的不足,通过知识交流提出满足顾客需求和市场需求的产品改进方案。可见,此过程也是一个知识的获取、整合、共享和应用的过程,充分体现了知识管理的动态性。测量分析改进阶段加强知识管理可以更快、更准确地对产品进行改进,提高产品的符合率(对顾客需求的符合程度),推进NPD进程。

4.5产品推出阶段

产品推出阶段即市场营销阶段,是一个通过市场营销把改进后的产品变为商品的商业化过程。在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已变成一种知识营销。知识营销是关于营销领域的知识管理过程,它是在获取与积累、整合与共享知识的基础上,实现知识创新和知识转化,最终实现顾客价值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过程。知识生产过程包括知识获取、知识整合和对接、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企业首先通过客户支持、市场调研、宏观经济分析、利用网络环境来获取客户知识、竞争者知识、市场知识和营销知识,然后按照产品分形、市场分形和组织分形对获取的知识进行整合和对接,并借助知识社区、内联网和外联网进行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通过知识流动和知识沉淀,实现知识创新。知识销售是通过传授、推送和宣传来进行知识的利用和。产品推出阶段实施知识管理可以使顾客更好地了解企业和产品,从而提升对产品和企业的满意度,增加销售额,提高企业绩效。

品质管理基本知识篇(2)

1 引 言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物流管理知识,能够熟练掌握各项物流功能操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等业务部门中的基层操作、基层管理,工商企业内部物流的基层作业和管理等岗位。物流服务的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客户的物流需求,各种物流基本功能的实现都是围绕具体商品展开的,因此,认识和掌握典型大类商品的自然属性,熟练运用商品检验、包装和养护中的技术方法,在工作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针对具体商品保质保量地完成物流任务。商品学作为一门传统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应用学科,商品学对物流管理专业能够发挥较强的理论基础作用,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对物流管理专业学习能够发挥较强的理论基础作用,其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助于物流管理专业技能的掌握。

由于学科的自身特点和高职教育的要求,在很多学校许多专业都开设有商品学,如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等。商品学作为物流管理专业职业基础课,通常开设在第一学期,此时,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尚处于感性阶段,商品学可以抓住这一时机,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性认识,增强职业意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衔接和将来从事物流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的特殊性

目前,各类商品学教材非常多,这些教材有的是针对本科专业、有的是针对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等,但内容和其他无二样。这些教材内容多、覆盖面广,商品学的教学目标较为模糊,大多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充分了解商品的特性,较为系统地获得商品使用价值的基本知识,熟悉并了解生活中主要的商品,没有结合物流管理专业需要突出重点,学生工作后“学的用不上,用的没学过”。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既掌握必要的商品知识,又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和再学习能力?这一问题使得物流管理商品学的理论教学更要求能结合专业所需,为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服务,应根据教学对象不同选取教学内容。物流管理专业对商品学的学习目标有其自身的需求特点,更强调的是其基础知识对物流技能课程学习的服务性,为今后学习后续课程、解决实际物流作业问题打下扎实的基础。

3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教学思路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基于建构主义和混合式学习理论,按照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应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物流管理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选取课程内容。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

3.1 确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教学目标

物流管理是一门交叉学科,具有经济学、管理学、工学和理学等多重属性,研究内容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现代商品学则被公认为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复杂融合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以商品体为基础、以商品质量为中心来研究商品使用价值及其质量变化规律的。

根据教学目标的性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物流管理知识、能够熟练掌握各项物流功能操作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等业务部门中的基层操作、基层管理,工商企业内部物流的基层作业和管理等岗位。商品学的教学目标应围绕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定位,集中考虑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突出职业化、技能化特点,在基本理论“必需、够用”的基础上,重点“增强实操技能、提高职业素质”,切实起到对专业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使学生掌握的商品学知识和技能能够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并适当兼顾学生的后续发展需要。

3.2 教材内容上突出物流管理专业性

商品学是一门研究商品使用价值及其变化规律的应用学科,知识体系上有自身相应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教学内容包括了商品学概论和各类商品知识,即包含了商品质量、商品标准、商品检验、商品分类、商品包装、商品贮存、商品养护等基础知识,以及日用百货、针纺织品、服装、鞋帽、家用电器、文化用品、首饰、工艺品、家具、食品等商品知识。因此,商品学基础性理论知识较多,所涉及的学习范围较广,并且内容中穿插着与物理学,化学,医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以及市场学,物流学,价格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

品质管理基本知识篇(3)

知识经济,毫无疑问,就是一种以知识为基础,通过物质财富促进知识财富同时利用知识财富创造物质财富的经济。在这样的经济形态下,劳动和资本将被知识取代,知识就是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从满足需求的方面看,在知识资本阶段,最有价值的有形要素就是知识型员,他们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知识、产业和消费体系。因此,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最重要的基础要素之一就是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盛发达的不竭动力和灵魂。但可以说,创新的第一步就是模仿,任何进步的东西,在发达国家有了成功的实践,我们也能使之适应中国文化和工业实践,并实现最终的超越。我们确信,没有对顾客的关注,没有持续不断的改进,没有会员的参与,没有社会关系网络,没有企业文化,没有相应的社会和全球环境,公司不会取得最终的成功。

一、全面质量管理是什么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包括实务、工具和培训方法在内的系统。它能够使各公司在急剧变化的世界中满足顾客的需求。他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公司的绩效:消除产品的缺陷,提高产品设计的造型美,快熟提供服务和降低成本,等等。“全面质量”涵盖了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工作质量等要素,是用工作质量来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整个质量管理包括了采购、设计、生产制造直至储存、销售、售后服务的全过程。它强调“好的质量是设计、制造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全面质量管理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由顾客的需要和期望驱动的管理哲学,它是以质量为中心,建立在全员参与基础上的一种管理方法,其目的在于长期获得顾客满意以及组织成员和社会的利益。目前,质量管理目标已从追求企业最大化利益向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转移。

二、知识经济下全面质量管理的意义

全面质量管理是迄今为止质量发展的最高阶段,在知识经济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1)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有助于改良产品的设计,提高企业产品品质和质量,为企业开拓市场及产品销售打下的坚实的基础,从而保证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2)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有助于增强员工的质量意识,改善生产的各个流程,从而激发鼓舞员工的士气。(3)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有助于改进产品售后服务,使其超出顾客的期望,提高了市场的接受程度;随着顾客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增高,提高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质量能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4)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有助于降低经营质量成本,减少损失。(5)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有助于企业市场营销,塑造品牌;顾客满意离不开产品质量保证,故较好的质量会给企业带来较高的利润回报;全面质量管理是公司品牌最强有力的保护伞,优良的质量可以提高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6)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维护人们生活以及身心健康的必要措施,是企业使命和社会责任的基本要求。(7)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国家经济管理水平的反映。随着顾客对产品品质的要求不断增高,低质量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损坏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价格被认为是争取更多市场份额的关键因素,现在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很多用户现在更重要的需求转向产品质量。高质量产品的定价可以比相对质量较低产品的定价高一些。同时,高质量也可以降低成本而成本降低也意味着公司利润的增加。

三、知识经济时代中国全面质量管理的新趋势

(一)质量的竞争已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焦点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国外品牌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中国的品牌也逐步走向世界。要想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全球环境下长远发展,就必须更加强调全面质量。

(二)全面质量管理必须建立可追踪的质量监督体系

建立可追踪的质量监督体系应该贯穿企业生产经营的终始。从采购、生产、销售到售后服务,运用条形码、全程记录等方法,明确记录企业运营的全过程,将责任落实的个人。

(三)全面质量管理应该为强大的品牌战略服务

光保证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工作质量还很难使企业兴旺发达。企业也应该注重企业自身品牌的运作和形象的树立。只有使强大的品牌与全面质量融为一体,才能产生聚合效益,发挥最大效用。

(四)满足顾客的需求是衡量全面质量管理的唯一标准

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早已从以生产为主导到以需求为主导的方向转变。顾客决定了一个企业的一切收入来源,全面质量管理只有以不断创造价值、提升价值,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需求,才能让企业长治久安,兴旺发达。

(五)全面质量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知识的利用、积累、和发展的过程。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本,对于知识型员工,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更多地尊重员工和发展员工。

(六)全面质量管理是企业经营战略的根本内容

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培养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不断开拓质量方面的新领域和潜在方向,以最经济、有效的方式从事生产,达到“高质量、低成本”的管理目标。全面质量管理(TQC)是经营的一种思想革命,是新的经营哲学,是即使企业赢利也必须以造福社会(用户满意)为前提的新的经营哲学。它强调全面质量管理(TQC)的全面性、整体性,不是把TQC看作一项专业管理,而是看作紧密围绕经营目标(质量、盈利、数量、交货期、售后服务)以及企业和社会效益等进行综合管理的理论和模式。

品质管理基本知识篇(4)

科学监管理念的思想基础就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正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认真调研国内药品研究、生产、经营、使用运行机制,分析各个监管环节存在的不适合、不适应问题,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进一步深化对食品药品监管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监管理念。科学监管理念,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础的监管理念;是以人为本,更加关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监管理念;是坚决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监管理念。科学监管理念的实施,要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树立科学的态度,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以人为本,切实把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与落实科学监管理念结合起来;既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全面提高监管队伍的专业素质,又要以队伍专业素质的提高,建立行之有效的科学监管方法,推动科学监管理念根本目标的实现,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 科学监管理念是以专业学识水平为基础的理念

科学监管理念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基本要求是推进依法行政,科学民主决策,依靠技术支撑,实现队伍保障;根本目标是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这样一个高度认识和理解科学监管理念,一个紧迫的问题是要解决专业学识水平的问题。科学监管理念是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而升华和发展的过程,没有专业学识水平就难以提高认识水平。“齐二药”假药事件、克磷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欣弗)劣药事件充分表明,除生产企业质量意识淡薄,对专业技术培训不够重视外,监管部门的监管人员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在检查企业的生产记录、质量检测数据时难以发现问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扭转这种状况,就要解决专业学识水平问题。要充实专业人员,改善队伍结构。目前,基层药监机构药学人员比例较低,对监督管理中的专业知识了解掌握不够,仅凭对法条的字面理解,容易造成认识不到位、能力不到位、力度不到位,难以有效履行监管的职责。国家、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行政管理、廉政建设、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培训非常重视,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对药学专业知识的培训做的不多,特别是基层非药学专业的监管人员对药学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对药械市场的监管“照猫画虎”、机械模仿,甚至错误运用法律、法规,监管效率低、水平不高的事实普遍存在。因此,加强药学专业知识培训,提高监管人员专业素质,是树立科学监管理念的基础。

品质管理基本知识篇(5)

1物流管理专业开设商品学课程的必要性

商品学作为一门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很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中都有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之所以开设商品学这门课程,是因为商品学中研究的商品与物流管理中的“物”的内涵基本是一致的,范围也大致相同,通过商品学中对商品使用价值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从而可以对物流过程中的“物”有更深的了解,在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等物流环节中,针对具体的货物知识进行相应的管理活动,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商品学研究的结果是可以用于服务物流管理的,因此,商品学课程在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开设十分必要。

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商品学课程,更多的还是沿用传统的《商品学》,即以自然科学为主,将社会科学、经济学融合起来的一门应用性学科,是研究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发现商品学的教学目标、研究对象与教学内容,还是与物流管理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很多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都在进行课程改革,力求把这门课程变得更有物流特色,能更好地服务于物流管理。

3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商品学的研究对象与物流管理的研究对象不完全一致

商品学研究的商品主要是指供他人使用,通过交换得到的劳动产品,研究的中心内容是商品质量以及与商品质量密切相关的问题。而物流管理中的“物”,不但包含了流通领域中的商品,还包括非流通领域的物品,如自有物品等。物流管理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货物以及货物在整个物流环节和物流活动中各个方面因素的变化规律。

3.2教学目标与物流管理专业要求不符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商品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模糊,仅仅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商品质量、分类、检验、养护、商标等基本理论知识;常用商品的基本知识等。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介绍商品、鉴别商品、正确使用商品、保养维护商品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而物流管理专业需要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达到上述目标以外,更强调基础知识对后续核心课程(如仓储)的服务性,还需要以具体的职业目标岗位(如仓管员、质检员)要求为基础,制定教学目标。

3.3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强,没有围绕物流管理展开

目前商品学的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强,很多内容注重营销领域而非物流领域,在商品质量、商品分类、商品包装等章节中,介绍的多是和营销相关知识而非物流领域的,而物流管理专业在学习这门课程时,除了需要以“物”为中心,研究物流活动中物品的本身性质以外,还需要重点研究这些物品在物流全过程中的质量变化规律,流通过程中的货物验收、包装要求,分类要求,养护环境标准和要求,货品的各种失效形式以及温湿度控制、防潮、防锈、防霉、防老化等养护技术的掌握,要突出在流通过程中对货物的保护。

3.4教学方法手段单一,实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在商品学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为主,对教材依赖性强,课堂知识点多,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记忆式教学模式下,互动少,实践少,而作为高职院校最为看重的实训环节,商品学的实训内容针对性也与物流领域有一定的差别,如商品检验主要针对的是营销领域、商品包装主要针对的是销售领域,等等。

3.5商品学教材与物流管理要求契合度不够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使用的商品学教材都是传统的商品学教材,而具有物流特色的商品学精品教材目前较少,教材内容的侧重点不同造成了很多高职院校在上商品学这门课程的时候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不明确,与物流管理契合度较低。

4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改革对策

4.1明确研究对象和教学目标

商品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开课的时间往往早于主要的专业核心课程,这时候学生对物流专业的认识往往还处于感性阶段。因此,商品学可以抓住这一时机,将商品学的教学目标与物流管理的培养目标结合起来,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加以明确,是为了围绕物流活动中的“物”,而展开的与之相关的各种研究,让学生能通过这门课程,除了掌握相关的货物知识与技能,还能加深对物流管理专业的理性认识,从而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从职业岗位要求为出发点,制定教学目标,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4.2重构教学内容,建立符合物流管理的商品学教学内容体系

第一,从课程服务于专业体系这个大原则出发,从传统的商品学、货物学、商品养护技术、各类商品的基础知识等知识体系中,各自抽出符合物流管理专业需要的知识内容,进行教学内容的重构。第二,还可以从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的角度出发,对于今后自己的学生有可能从事的物流专业服务领域,找出更有针对性的商品种类,以之为基础,展开课程的教学内容重构。具体来说,可以将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物流货物的基础理论和操作知识,包括对物流货物的验收、货物的包装,货物的分类;第二部分,物流过程中货物质量的保持,即养护技术,在这个部分里,把物流领域中最常见的几大类货物与它们的养护知识结合起来,划分为若干个章节,对各种常见货物介绍之后,并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养护措施。

4.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加实训操作内容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理论教学以PPT为主,配合板书、视频、图片、网页等多媒体教学模式。配合学校现有实训设施设备,开展实训课程,以及进行企业现场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也力求丰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与学生互动,开展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上课内容,辅之以视频、图片、动画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以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增加实训操作的内容,将理论点转化为技能点,例如各种常见货物的养护,在讲解时,将货物本身性质、货物储存条件、货物在储运过程中主要的失效形式等知识点,串联成一个技能点:货物养护方案的制订,变成一个实训项目,让学生通过这一个实训项目,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上述相关知识点。

4.4鼓励自编教材

加强兄弟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共同编制属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商品学教材。教材要从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际出发,以商品学的研究结果服务于物流管理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挑选内容,案例和课后习题要符合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周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改革对策[J].今日科苑,2009(23).

品质管理基本知识篇(6)

质量管理始于教育,终于教育,特别是质量管理基本知识的普及教育是提高全民质量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推进我国质量事业发展的基础工程。

1980年3月原国家经委颁发的《工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要求我国广大企业认真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由此指引,中国质协会同国家经委开始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巡回演讲,直接参加培训的积极分子近50000人,形成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骨干队伍。中国质协还在国家经委等单位的支持下,连续6年(1980-1986)举办了全面质量管理电视讲座,收看电视讲座的人数达**0万人次。与此同时,机械工业部、上海市质量协会等各部门和各省市质协也都广泛深入地开展普及培训,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方法在广大职工中得到了普及。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全国有3000万人次参加了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达标考试。全面质量管理的推行扩大到工业各部、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和服务业。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1年中国质协受政府经济质量主管部门委托,组织全国质协系统开展了新一轮的质量管理知识普及教育,截止到**7年底,全国累计有百万名企业员工参加了全面质量管理普及教育培训,超过90万人取得了合格证书。

全面质量管理知识普及教育对促进全民学习应用质量管理知识,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积极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小组活动

在我国广大企业中开展群众性的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是我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另一项重要活动。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主要是以企业中的班组为单位,以开展技术创新、降损节能、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活动。

自1978年在北京内燃机总厂诞生第一个质量管理小组以来,这项活动至今已持续开展了30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进程,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制造业发展到服务业,从内地发展到沿海。活动的课题类型也突破了原有的现场型、攻关型、管理型、服务型,出现了一些“创新型”课题。截至**7年底,30年来全国累计登记注册的质量管理小组达**0多万个,长年活动跃在生产第一线的质量管理小组近150万个。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不仅为国家和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提升了企业员工队伍的素质,培育了大批人才,塑造了全员参与管理、不断改进的企业文化,对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宝钢的QC小组活动始于1984年,至今已开展20多年,公司QC小组活动年年有进展,仅**6年一年,实施合理化建议89599条,创收12亿元,通过活动产生专利204件(其中发明39件),技术秘密872项,QC小组的普及率和成果率分别达到63.7%和85.2%。

三、贯彻国家质量标准,实施产品质量和质量体系的认证制度

提高全民质量意识,普及全面质量管理基础知识的落脚点,最终是要提高产品质量。而制定、实施国家产品质量标准和质量保证体系标准,是促进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的重要手段。

为此,1993年2月,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进一步明确了推行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和质量体系认证制度,并提出了对认证机构进行认可的要求。1993年3月15日,原国家技术监督局和中国质量协会,为了落实产品质量法关于“推行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和质量体系认证制度”的要求,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快贯彻GB/T19000idt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国家标准的通知》。自此,我国广大企业开始积极实施产品质量和质量体系的贯标认证工作。根据国家认可委员会年报,截至**6年底,我国共有16万余家企业通过了质量体系认证,通过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产品177443个,通过自愿性产品认证的产品11729个。

上述企业质量保证体系和产品质量达到国家质量标准后,有效的提高了我国产品、服务和工程质量的整体水平,提高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逐步改变了我国出口商品质次价低的现象,使国家经济效益和经济实力迅速提升。

四、引导我国企业追求卓越绩效模式

品质管理基本知识篇(7)

21世纪是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基于对知识及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而产生的。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企业中的任何一种知识资本都可以通过其投入和创新而得以转化,从而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这种知识经济的变革和创新对工业时代下的经济观念和生产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动摇。经济活动的空间也因此而更加广阔,经济活动的方式体现出两个新的特点,即网络化和虚拟化。信息技术网络作为知识经济的基础具有容量巨大、高速互动及知识共享等优势,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和普及,企业运作的传统方式逐渐消失,相互之间通过网络的竞争日显激烈。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要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对财务管理的理论及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

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是基于对知识及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一种重要资源逐渐取代了资金、设备及原材料在企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为以下三点:

(一)知识经济的生产要素构成与传统经济有根本性区别

对传统的农业经济而言,土地和劳动力是主要生产要素,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到了工业经济社会,基本的生产要素由土地和劳动力转变为劳动力和资本,进而产生了“劳动创造工资,资本产生利息”的观点。在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理所应当地成为第一生产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和财富,科技成果也可以通过入股而成为资本。要充分发挥劳动力和资本的经济职能,就必须以知识为基础。运用知识科学合理地对自然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相比于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具有明显的优势。知识可以不断地创造和发明,可以实现无限供给。

(二)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和灵魂是创新

知识经济发展所依赖的知识主要是指诸如信息、技术、软件技术及生命科学技术等的高新技术和基础性科研成果。知识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源自于这些高新技术领域的不断创新。如果不进行创新,只是一味地墨守成规,也难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效创新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部门更容易吸引资金投入。信息和通信技术如今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投资的主战场,用于研发的无形资产投资正呈快速上升的趋势。

(三)管理活动的革命性变革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大特征

在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要求企业对传统的组织结构进行革命性调整,扁平化的信息网络系统将逐步取代以职能为基础建立的金字塔形企业组织。这种对组织结构的调整可以进一步减少企业中层管理职能的设置,有效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减少因组织结构庞大而造成的负担,并对分散化的经营运作模式产生影响。运用信息网络系统,通过网络与供应商及客户进行交易,让客户在网上自行选购商品、开展网络广告宣传与营销、实现电子货币支付等都将极大地影响传统的财务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变革趋势

(一)风险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经营风险的加大主要受到三个方面的影响:第一,因财务信息披露而产生的风险。受企业内外部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充分的影响,或对来自于企业内外部的信息,企业管理者不能及时准确地进行选择利用,企业的抉择风险都会加大。第二,因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而导致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风险加大。第三,无形资产投入的快速性和变化性,进一步加大了投资风险。无形资产投资区别于传统投资,投资期限与阶段难以明确区分。因此,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便是如何在不断追求创新的同时有效防御各种风险和挑战。

(二)财务管理目标将重新定位

在工业经济时代,物质资本是企业生产的关键要素,在企业各要素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与之相适应,“股东财富最大化”与“企业价值最大化”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也需要重新进行定位,关键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

1.企业的资本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物质资本已不再是决定企业财务状况的唯一因素。企业的知识资本以及信息和创新能力已经超越物质资本,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拥有知识的人力资本成为企业经营最重要的资源。企业这一资本结构的变化使得企业的利益主体由原来的股东发展成为包括企业家、股东、债权人及公司员工在内的多个利益主体。

品质管理基本知识篇(8)

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商品学课程,更多的还是沿用传统的《商品学》,即以自然科学为主,将社会科学、经济学融合起来的一门应用性学科,是研究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发现商品学的教学目标、研究对象与教学内容,还是与物流管理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很多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都在进行课程改革,力求把这门课程变得更有物流特色,能更好地服务于物流管理。

3.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商品学的硏究对象与物流管理的研究对象不完全一致

商品学研究的商品主要是指供他人使用,通过交换得到的劳动产品,研究的中心内容是商品质量以及与商品质量密切相关的问题。而物流管理中的“物”,不但包含了流通领域中的商品,还包括非流通领域的物品,如自有物品等。物流管理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货物以及货物在整个物流环节和物流活动中各个方面因素的变化规律。

3.2教学目标与物流管理专业要求不符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商品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模糊,仅仅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商品质量、分类、检验、养护、商标等基本理论知识;常用商品的基本知识等。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介绍商品、鉴别商品、正确使用商品、保养维护商品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而物流管理专业需要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达到上述目标以外,更强调基础知识对后续核心课程(如仓储)的服务性,还需要以具体的职业目标岗位(如仓管员、质检员)要求为基础,制定教学目标。

3.3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强,没有围绕物流管理展幵

目前商品学的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强,很多内容注重营销领域而非物流领域,在商品质量、商品分类、商品包装等章节中,介绍的多是和营销相关知识而非物流领域的,而物流管理专业在学习这门课程时,除了需要以“物”为中心,研究物流活动中物品的本身性质以外,还需要重点研究这些物品在物流全过程中的质量变化规律,流通过程中的货物验收、包装要求,分类要求,养护环境标准和要求,货品的各种失效形式以及温湿度控制、防潮、防镑、防霉、防老化等养护技术的掌握,要突出在流通过程中对货物的保护。

3.4教学方法手段单实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在商品学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为主,对教材依赖性强,课堂知识点多,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记忆式教学模式下,互动少,实践少,而作为高职院校最为看重的实训环节,商品学的实训内容针对性也与物流领域有一定的差别,如商品检验主要针对的是营销领域、商品包装主要针对的是销售领域,等等。

3.5商品学教材与物流管理要求契合度不够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使用的商品学教材都是传统的商品学教材,而具有物流特色的商品学精品教材目前较少,教材内容的侧重点不同造成了很多高职院校在上商品学这门课程的时候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不明确,与物流管理契合度较低。

4.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改革对策

4.1明确研究对象和教学目标

商品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开课的时间往往早于主要的专业核心课程,这时候学生对物流专业的认识往往还处于感性阶段。因此,商品学可以抓住这一时机,将商品学的教学目标与物流管理的培养目标结合起来,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加以明确,是为了围绕物流活动中的“物”,而展开的与之相关的各种研究,让学生能通过这门课程,除了掌握相关的货物知识与技能,还能加深对物流管理专业的理性认识,从而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从职业岗位要求为出发点,制定教学目标,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4.2重构教学内容,建立符合物流管理的商品学教学内容体系

第一,从课程服务于专业体系这个大原则出发,从传统的商品学、货物学、商品养护技术、各类商品的基础知识等知识体系中,各自抽出符合物流管理专业需要的知识内容,进行教学内容的重构。第二,还可以从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的角度出发,对于今后自己的学生有可能从事的物流专业服务领域,找出更有针对性的商品种类,以之为基础,展开课程的教学内容重构。具体来说,可以将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物流货物的基础理论和操作知识,包括对物流货物的验收、货物的包装,货物的分类;第二部分,物流过程中货物质量的保持,即养护技术,在这个部分里,把物流领域中最常见的几大类货物与它们的养护知识结合起来,划分为若干个章节,对各种常见货物介绍之后,并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养护措施。

4.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加实训操作内容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理论教学以PPT为主,配合板书、视频、图片、网页等多媒体教学模式。配合学校现有实训设施设备,开展实训课程,以及进行企业现场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也力求丰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与学生互动,开展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上课内容,辅悉这些典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具体作业。通过顶岗实习,学生掌握了一项技能,又具备了一定的综合素质,为长远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在职业化教育过程中,鼓励学生报考物流师职业资格,既可检验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又可从职业化的角度审查自身知识的系统性。

5.结论

品质管理基本知识篇(9)

健康产业是指以维护、改善、促进与管理健康,预防疾病为目的,提、学、研产品与相关健康服务的行业总称[1-2]。健康产业包括了传统医药卫生产业、健康食品业、保健品业和健康保险业等多个生产服务领域,在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3]。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公众对健康的需求增加,健康管理产业必然成为促进人类健康的朝阳产业[4]。浙江省政府“十二五”期间确定了“健康浙江”的发展战略目标,伴随着健康管理产业的兴起,社会对其营销人才的需求也将日益增长。为了更好地了解健康产业营销人才的需求情况,本研究通过对杭州地区相关机构人员调研,获得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了杭州地区的7家健康体检中心、5家健康管理公司、6家健康保险公司作为调查机构,对各机构主管及营销管理人员共200名开展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0份,回收率95%,其中有效问卷180份,有效率为90%。 1.2调查内容与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开展现场自填式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当前市场对健康产业营销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健康产业营销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情况。问卷各条目得分统计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非常重要为5分,重要为4分,一般为3分,不重要为2分,非常不重要1分。 1.3资料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整理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使用率和构成比描述;单因素分析采用秩和检验。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参与调查的有18家健康产业相关机构,接受问卷调查人员共计180位,其中健康体检中心参与调查人员有89名,占49.44%,健康管理公司及相关机构37名,占20.56%、健康保险公司54名,占30.0%。被调查者对“健康管理”非常熟悉的为13.3%,较熟悉的为35.6%,一般的为36.7%,不熟悉或很不熟悉的分别为8.3%和6.1%。 2.2健康产业营销管理人才市场需求情况 对未来健康产业营销管理人才市场需求情况,68.9%调查对象认为需求非常大或比较大;认为需求一般的占27.8%,见表1。对各机构负责人访谈,其中65.6%的调查机构表示目前非常需要健康产业营销的毕业生。2.3健康产业营销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2.3.1知识需求情况 “健康产业营销人才所需知识重要程度”各条目得分呈偏态分布,采用中位数进行描述,得分最高的为健康保健知识、医学基础知识、营销学知识。得分最低的3个条目是法学知识、其他相关知识及经济管理知识,见表2。在所有知识中最重要的三项选择中,选择健康保健养生的为137位,占总人数的76.1%,其次是医学基础、营销学知识,如表3。 2.3.2健康产业营销人才素质要求 被调查者认为健康产业营销人员最需要的是能力素质(包括社会适应能力,实践经验、学习能力,在校获奖情况,人际交往能力等),有166位被调查人选择,占总人数的92.2%,其次是专业素质(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成绩、专业软件的应用等),有148位选择,占总人数的82.2%,再次是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人生观,价值观,工作态度等),有144位选择,占总人数的79.4%。其中,健康管理机构选择最需要的素质位于前三顺位的分别是能力素质(92.6%)、思想品德(85.2%)、专业素质(75.9%);健康体检中心选择最需要的素质位于前三顺位的分别是能力素质(93.3%)、专业素质(87.6%)、思想品德(83%);健康保险公司选择最需要的素质位于前三顺位的分别是能力素质(89.2%)、专业素质(78.4%)、思想品德(64.9%)。 2.3.3机构选拔健康产业营销人才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影响机构营销人才选拔的因素得分呈偏态分布,采用中位数进行描述。影响营销人才选拔得分最高的前3位因素是思想品德、综合素质、团队合作意识;得分最低的3个因素是毕业院校的名气、外语应用能力及学历。在所有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3项选择中,111位被调查者选择了综合素质,占总人数的61.7%,其次是思想品德(占总人数的41.7%),第三位是对健康专业知识运用能力(26.7%),见表4。 2.4健康产业营销人才培养工作中应加强领域 目前健康管理营销人才培养工作中应加强领域的情况详见表5,被调查人员普遍认为健康产业营销人才培养工作中应加强的领域为健康管理及养生方面的知识培养(67.2%)、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62.8%)、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及协作精神的培养(45.6%)。 3讨论与建议 健康产业涉及医药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休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5]。健康产业营销人员除具备一般市场营销人员必备的素质外,还要具备健康管理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以适应营销专业化的要求。健康产业营销专业应该培养适应健康产业发展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型、应用型和复合型的高素质营销管理人才。 3.1健康产业营销管理人才市场需求潜力大 本次调查中96.7%的人员认为市场对其营销人才有需求,大部分机构迫切需要毕业生。因此,健康产业营销专业的设置是符合市场需求的。健康管理产业营销人才培养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只有个别高校开设了健康管理专业,针对健康管理产业的营销人才培养没有可以借鉴的模式和经验,对于其培养目标和课程架构的设置还需要调研和讨论,需尽快制定并修订完善,其培养方案要符合健康产业尤其是健康管理产业市场对营销人才的要求,以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p#分页标题#e# 3.2专业课程设置要突出健康产业的需求 新兴的健康产业对营销人才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健康产业营销人才是复合型、专业型人才,不仅要具备营销管理和经济法律知识,还要具备医学和健康管理方面的知识技能。本次调查显示,健康产业营销人才最重要的是能力素质、其次是专业素质;“健康产业营销人才所需知识的重要程度”评分最高的为健康保健养生知识,其次是医学基础知识和营销学知识。健康产业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在专业平台课程基础上,需要系统地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健康管理学的知识;熟悉市场调研、服务营销、企业管理理论等方面的理论。健康保健养生知识被认为是健康产业营销人才最重要的知识体系之一,借鉴医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建议设置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两大知识体系,增加健康保健养生及健康管理知识体系[6]。 3.3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增强专业实践技能培养 健康产业中很多部门属于服务行业,如健康管理公司和健康体检中心,这些部门都需要高层次的营销人才。健康产业的营销模式也对高素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7-8]。市场营销作为管理类学科的一个分支,对实践操作应用能力方面有较高的要求。本次被调查者认为在营销人才培养工作中应加强的领域为健康管理及养生方面的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及协作精神的培养;在影响人才选拔的因素中最重要的3项内容是分别综合素质、思想品德和对健康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因此对未来健康产业营销人才的培养需要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探讨人才培养模式,如以订单培养、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使用人单位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增强专业实践技能培养,实现人才培养与使用之间的“零距离”[9]。

品质管理基本知识篇(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5-187-03

随着近期我国食品质量问题的不断出现,如有毒奶粉、毒罐头、地沟油等,同时许多食品企业已经意识到食品的安全质量、营养将会对食品企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迫切需要大量专门的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的人才。造成了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的专业人才缺口越来越大。据统计,2012年的食品安全专业毕业生不到5000人,但我国近期的需求量约为6万人,包括高、中、低级的人才。从2005年开始很多高校都纷纷开设了该专业。如广东的华南农业大学、仲凯农业技术学院等十多所高校。高校的目标是培养高级人才,而中、低级人才的培养还是空白。尤其是珠三角食品经济发达地区,对这类人才需求更为迫切。

我学院是珠三角学校第一个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校,目标是培养此类的中、低级人才。以往高职、中职、技校的课程源于本科或专科的课程,学科体系的特征较为明显,学术性较浓,实用性较少。并不适合中职、技校的特点。中等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所急需的技术、管理、服务地方性的人才。所以中专、中职、技校的课程不能照搬大学或大专甚至是高职的、也没有其他相同中专课程作参考。本文试从“职业能力本位”为原则,借鉴北美及澳大利亚的CBET课程开发模式,建立“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CBET”模式。“能力本位的教育和培训(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简称CBET。CBET的特点是依赖职业能力分析的结果,确立权威性国家能力标准。通过与这些标准相比较,可确定学员的等级水平。所谓国家能力标准,指的是按照就业中所必须履行的工作职责和所必须执行的工作任务,就其所涉及的知识技能以及这些知识、技能的应用所作的明确说明。国家能力标准的确定,制定全国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资格证书有高、中、低不同的等次。可满足不同层次的人。体现了很强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这种模式能增进公众和各行业对国家证书整体上的认可和信心。从事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人员相应考取国家食品检验工的高、中、低级的证书。

“能力本位”即CBET的课程体系有以下主要特点:

(1)将学习目标指向的学生个体,以及他们内部心理和外部行为所将要发生的变化,用能力指标来反映这些变化。因此,能力本位的课程开发需要研究学生的认识和学习规律,并重点去考虑如何安排各种学习任务,使之与学生的学习规律保持一致,让他们学得更好。

(2)面向企业,即市场,企业需要什么就培养什么。由企业代表参与选择课程甚至撰写课程。只有产业界代表才最能把握职业岗位现在与未来对于其从业者的能力要求。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教师也要参与,以便加深对各项能力的理解及企业的需求。

(3)教育程式由传统的“重教”逐步向“重学”转变。

在能力本位的体系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资源,是学习的促进者和组织者。而且课程的内容和学习时间、进度是灵活的,不一定要统一的。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学生可有不同的课程。可建立完善的学分制度。

根据以上的特点和要求,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中专课程设置如下:

1 普通文化课程的设置

职业教育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考虑,要强化学生在未来社会竞争中进一步提高自我的能力。要求职业教育也要提供给学生一个较宽的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以适应学习化社会。虽然这一功能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也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实现,但只是片面的。而普通文化课程则是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系统地为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和全面文化素质。

要处理好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两者比例适当。将普通文化课程的功能定位到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或素质上来,就是加强职业教育中普通文化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以适应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学生有了扎实的文化基础,其体现出来的一般能力和素质得到加强,也必然会更有利于专业的学习,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为专业服务。根据有关国家食品检验工的中、低级资格证的规定及本专业特点,学生应具备下列基本素养:

(1)政治理论素质: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但不必开设马克思主义和思想,只需开设必修《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理论》课程。因为邓小平理论是建立在前两者的基础上的,是它们的升华和发展。而且通俗易懂。

(2)思想道德法律素养:掌握思想修养必备的知识,能够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指导下加强自身修养,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具备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掌握我国法律的基础性内容;了解就业形势,具备良好的就业心态,掌握相关知识;了解国际、国内时事,理解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开设实用的必修《法律》和《职业道德和就业指导》课程。

(3)身体素质及国防意识: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理论和方法,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具备基本的国防知识。开设必修的《体育与保健》课程。

(4)外语素养: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开设食品实用的英语,能以英语作为工具读懂和获取专业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即开设必修的《实用食品英语》课程。

(5)计算机应用技能: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熟练掌握WINDOWS OFFICE等通用软件,并可应用互联网获取本专业相关的信息。开设必修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6)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素养: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了解当代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及关注的主要方向和领域。了解国内外食品质量及安全领域的发展动态等。开设必修《语文》、《数学》、《社会科学》和选修的《艺术欣赏》。

综上所述,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中专专业的普通文化课程应开设以下文化课程:

必修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理论》、《法律》、《职业道德和就业指导》、《体育与保健》、《实用食品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语文》、《数学》、《社会科学》和选修的《艺术欣赏》。这些课程体现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又符合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要求。这些文化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约占总课时的30%-35%,其中有许多内容的教学可通过活动课或与专业课结合进行,课程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使其达到理想的效果。

2 专业课程的设置

根据国家食品检验工初级、中级技术专业资格证的要求,培养的学生应达到以下的知识和能力:

(1)专业基础理论素质:掌握食品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即掌握化学、生物学、营养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食品工程原理及仪器分析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

(2)专业理论素质:掌握食品工艺,熟悉食品生产的标准、法规及政策,掌握食品质量分析与检测原理和方法、食品卫生及安全性评价原理和方法,具备在食品领域从事质量控制与安全评价的能力。

(3)实用操作技能:熟练掌握食品生产工艺、食品分析、检测基本技术和技能,掌握食品安全评价原理和方法。

综上所述,食品质量与安全中专(中职、技校)专业的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应开设以下课程(注:部分课程会根据企业的要求而开设或修改,或是由企业撰写的):

(1)食品化学(必修):食品化学是是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从化学角度和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对食品品质和加工性能的影响的一门基础应用科学。食品化学是多学科互相渗透的一门新兴学科。本课程主要内容有食品中的水分、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六大营养成分及食品色、香、味成分的结构、性质、这些成分在食品加工和保藏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变化,以及食品成分的结构、性质和变化对食品品质、安全性和加工性能的影响,酶和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2)食品微生物学(必修):食品微生物学是介绍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形态、生理、分类以及微生物生命活动与环境条件的相关关系。并介绍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方法,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和引起食品变质的基本原理。

(3)食品分析(必修):本专业的专业课之一。食品分析是研究各类食品组成成分的检测方法及有关理论,进而评定食品品质的一门技术性学科。本课程主要内容有样品的采集、制备和预处理的常用方法;食品中的水分、灰分、矿物元素、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与氨基酸、有机酸、维生素等一般营养成分及常见食品添加剂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分析的基本操作技能,检测结果的表示与数据处理,分析的质量保证等内容。重点介绍国内外常用的标准分析方法及一些新分析技术。了解食品分析在食品的开发、生产、质量控制和评价中的重要意义。本课程是一门理论学习与实验技术训练相结合的专业课。

(4)食品质量检验(选修,根据当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选取内容):课程主要介绍各类食品商品质量检验有关的内容。主要包括:粮谷、粮油制品、糕点糖果、蔬菜果品、肉蛋及制品、乳及乳制品、酒类、软饮料、调味品、茶叶等食品的检验。介绍每类食品商品分类或种类、商品及原料、质量特点、质量要求、质量标准、检验项目、质量检验方法选择等有关基本知识;介绍识别变质食品、伪劣食品商品和绿色食品等有关的基本科学知识及基本技能。介绍食品质量检验现状、必要性及前景。

(5)食品卫生学课程(必修):本课程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专业课,为考试课程。本课程主要讲授食品从原料到产品全过程(原料获取、贮运、加工、包装和销售)中可能存在的污染源、污染途径、危害及其如何预防,介绍各类食品的卫生标准和检测方法,使学生全面了解食品卫生学的基本知识。

(6)畜产品加工学(选修,则重选肉类加工):本课程为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专业课,包括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两部分,主要介绍畜产品中包括肉、蛋、乳等原料的组织结构、化学组成和性质,各种肉品、乳品和蛋品的加工原理、配方、加工工艺及生产中产品的质量控制等专业知识,使学生掌握畜产品的加工原理、加工技术及产品质量控制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我校处是中国腊味名镇,腊味的年产值过10亿元。

(7)食品质量管理(选修):本课程不但系统地介绍了食品质量管理的有关知识,而且增补了现代化管理所需的标准化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相关知识。主要内容包括:标准化与标准的制定(基础知识、分类和体系、标准的制定、结构和编写要求);食品质量管理概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意义和作用、发展趋势);食品质量决策(质量与经济、质量与社会、质量成本、新产品开发与设计);食品质量控制(质量数据、质量控制的传统方法、质量控制的新型方法);食品质量保持(重要性、途径);食品卫生质量管理(内容和目的、食品从业人员健康检查、食品生产企业建筑设计卫生要求);食品安全质量管理(食品污染及其控制、食品安全性评价);食品工业全面质量管理(概念和要求、推行);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与认证(认证概述、标准介绍、文件要求与编写)。

(8)食品标准与法规(必修):本课程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学生的专业考试课,主要讲授各类食品的国际与国内质量标准和要求、 食品生产的最新法规和政策,使学生了解我国与国际接轨过程中应遵循的国际规则,更好地监督食品的质量与安全。

(9)食品生产的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选修):本课程为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专业课,在教学本课讲授食品生产中可能存在的各种生物、化学和物理的危害,并对这些危害的关键点进行分析、控制,结合实际案例讲授食品生产的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的原理及方法。使学生知道食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或存在的各种食品安全问题,掌握危害分析和防止、控制的原理和方法,并熟悉其执行步骤,具备在食品各个生产领域、流通环节中管理、控制和监督食品质量、安全卫生的能力。

(10)食品毒理及其安全性评价(选修):食品毒理及其安全性评价是从毒理学的角度,研究食品中所含的内源化学物质或可能含有的外源化学物质对食用者的毒作用机理,检验和评价食品的安全性或安全范围,从而确保人类的健康。

上一篇: 智能建筑标准 下一篇: 财务作风建设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