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的工艺流程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6 17:26:48

雕刻的工艺流程

雕刻的工艺流程篇(1)

中图分类号:J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074-02

在中国的工艺美术史上,竹雕以其简朴、典雅的艺术形象倍受文人雅士的推崇,是我国工艺美术史上不可多得、独树一帜的工艺门类。我国的竹雕工艺历史源远流长,远在笔墨纸砚出现之前,我们的先人们就已经学会了用刀在竹子上刻一些符号。先秦时期,中原及以北地区不生长竹子,所以在兽骨上刻字,而南方地区盛产竹子,就将一些符号刻在竹子上,只是“竹刻符号”不如“甲骨文”易于保存,没有流传下来,所以学术界、考古界中有一种说法,认为“竹刻符号”是早于“甲骨文”存在的。虽然这一点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是根据古籍记载,我国竹雕工艺始于先秦是毋庸置疑的。

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竹雕工艺由实用性到实用性和工艺性并重,再到以工艺性为主,既是艺术价值理念的变化过程,也是竹雕工艺发展过程。从早期的用竹材制作的生产生活用具,到当今的竹雕工艺品,竹雕工艺的技艺不仅越加成熟、精湛,亦形成了丰厚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一、明清时期的竹雕工艺

纵观中国竹雕工艺美术史,唐宋时期,竹雕工艺初显锋芒,明清时期已至鼎盛,无论是工艺水平还是文化意蕴都有着相当高的水准,出现了百花争鸣的景象。明清之前,遗存下来的竹雕制品很少,现今所见到的许多传世佳品都是明清时期的。一直以来,“竹”文人雅士的心目中都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唐宋时期的很多诗词歌赋、名篇佳作的主题都是“咏竹”的,发展至明清时期,文人雅士写竹、画竹、种竹、刻竹蔚然成风,加之,当时文化画的兴起,更加密切了竹雕与书画、雕塑等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使得竹雕工艺空前繁荣。这一时期,竹雕工艺主要表现出浑厚古朴,构图饱满,布刀工深峻,线条刚劲有力等艺术特色,对后世工艺美术影响深远。

任何一种艺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总会形成流派,根据雕刻技法和风格特征的不同,明清时期形成了两大派别,即“嘉定派”和“金陵派”。从明代正德、嘉靖之后,竹雕艺术空前发展,每一阶段都会涌现非常多的杰出竹雕家,大部分集中在江南嘉定和金陵一带,由于两地区竹雕工艺的雕刻技法和风格特征的不同,演变成了“嘉定派”和“金陵派”两派。嘉定派竹雕的主要特征为“深刀刻法”,画面层次感、立体效果突出,注重意境美、自然美,颇有高雅、野逸之气;金陵派竹雕以简朴、意境深远为主要特色,文人气息浓厚。据相关史书记载,“嘉定派”能在方寸之间雕刻山水、人物、楼阁、鸟兽等景象,刀法精巧、艺术造诣深湛,甚为繁盛,一直延续到清中期。反观“金陵派”,由于“嘉定派”的盛行,金陵派竹雕工艺受到了严重影响,直至今日,能够表现出金陵派风格的竹雕高手已经寥寥无几,几近失传。

在竹雕工艺辉煌的明清时期,曾涌现一批兼具文人、工匠双重身份的竹雕大师,他们的作品刀工刘畅、寓意深远、富有创意,将“竹”的文化寓意刻画地淋淋尽致,基本上无工匠气,书卷气十足,深受竹雕工艺爱好者推崇,使竹雕工艺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民间宝贵的文化财富。

二、明清时期竹雕工艺的艺术特色

明清时期,中国竹雕工艺已至鼎盛,故其工艺形式丰富多变,形成了圆雕、浮雕、留青、透雕、贴黄、镶嵌等雕刻手法,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色。具体内容如下:

圆雕,是一种完全立体的雕刻,在不依附于任何背景的情况下从四周的任何角度进行雕刻,具有三度空间,立体感十足。圆雕大多以竹根为材,根据竹根的自然形态进行创作,巧妙构思,刀工精致。尤其封氏家族所展现出来的圆雕技艺更加突出,他们的竹雕模仿现实写生,奇形异状、鬼怪离奇,在圆雕工艺中极具代表性。例如,《刘海戏金蟾》就是代表性作品之一。

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艺术形象,界于绘画和雕刻之间的一种艺术造型艺术。根据浮雕立体程度不同,划分为“高浮雕”、“浅浮雕”、“薄意雕”、“线雕”等。其中,高浮雕与圆雕相近,浅浮雕与绘画相近,薄意雕则强调意到即止,不必台突出,而线雕一般以阳线和阴线为造型手段,在竹雕应用中较少。

留青,是以竹子表面一层薄薄的竹青为雕刻图案对象,铲去图案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下面的竹肌。这一种雕刻手法,不仅技法精巧,而且竹器外表色泽温润如玉、光滑如脂,时间越久,竹肌颜色越深沉,图案也就越清晰。

透雕,是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其背景部分。所以在这里,“透”意味着“穿透”,层次清晰,富有立体感。透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其背景部分,有的为单面雕,有的为双面雕;二是界于圆雕和浮雕之间的一种形式,称凹雕,或镂空雕。

贴黄,其工艺是削取竹筒内壁的黄色表层,经煮压后,贴在木胎的器物上的一种雕刻手法。由于木胎形状不受限制,所以这种雕刻手法突破了竹材圆筒形的限制,能够制作成各种形状的器物,加之,精工华美,清宫中非常常见。

镶嵌,这一种雕刻手法主要是为了增强竹制器物的层次感,把材质不同、色泽不同的材料镶嵌在竹材上,以形成新的不同图案。现如今,这一门技艺不仅存在于竹雕工艺领域,在其它工艺领域亦广泛存在。

在多种多样雕刻手法的作用下,使竹雕工艺的艺术形式愈加丰富,拥有了不同的艺术特色。而我们通过雕刻手法也可以更深入了解竹雕的艺术魅力,体验到不同的“美”,感受深刻的文化内蕴。

三、明清时期竹雕工艺的审美意蕴

在古代文人雅士的笔下,“竹”是谦虚、高雅、有气节、刚正不阿等美德的象征,通过“咏竹”表意、言志,抒发心中所感、所想,显而易见,在他们的笔下,“竹”已经被人格化了,寓意深远。因此,以竹为材料的竹雕工艺在文人雅士、普通百姓心目中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赋予了竹雕不一样的意蕴。对于使用竹制器物的人而言,也会因“使用”带来心理上的某种满足或愉悦。另外,在几千年的农耕文化中,人们早已形成了“简朴”、“节约”的美学观,崇尚简朴、反对奢华,当这种美学观反映在现实中时,具体通过两种方式表现出来,一是通过繁复的艺术手段提高廉价之物的审美价值和精神能量,二是通过艺术手段使廉价之物产生奢侈品的审美幻觉,恰好这两种方式在竹雕工艺上都有明显的体现。

首先,竹雕工艺有着让人叹为观止的精湛工艺。例如,嘉定派能够在方寸之间雕刻出人物、山水、花鸟等精致的艺术形象,令人感到惊奇。香港曾经拍卖过一件“瑶台祝寿”竹筒,狭长的竹筒上竟有几十个人物形象,周围还刻有云彩、神兽等物象,不得不让然感叹雕刻技艺的精湛,完全具备了“化腐朽而神奇”力量,使这件竹雕工艺品的艺术价值显著提升。其次,因“竹”的关系,竹雕有了和君子一样不同流俗的形象,在很多文人雅士的眼中,是与奢侈品相对的。加之,竹雕工艺精湛,成了奢侈品最佳替代。再次,竹雕作为一种纯粹的自然物,与田园、山水的意象极为符合,所以很多人寄情于竹雕,使竹雕工艺带有了浓厚的意蕴。

由于中国人的审美观念深受儒家、道家文化影响,故很多艺术门类都主张不偏不倚,中正平和,如人物形象要饱满,行止要端庄。可是,竹雕工艺却与此不同。现今所见的许多传世圆雕,其人物形象大多骨瘦轻健、肌肉强健,即使是刻画丰腴的人,也会程序化地在其手背刻上三条横杠,用以表示骨节的粗大。除了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明清时期的竹雕也十分强调意境的营造。例如,清中期的“竹雕荷蟹笔筒”,竹雕家在薄薄的竹面上,将荷花、螃蟹及背景有层次的刻画出来,荷花形态不一,唯美动人,突出了自然和谐的主题,加之圆形竹筒外形,更添圆浑之感,更衬托出整体造型的意境之深远。

竹雕工艺从先秦到唐宋,再到明清,历经千年,无论是用色、工艺、图案,还是其中蕴藏的文化内蕴都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文化之中,文化内涵丰富,意蕴丰厚,是工艺美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相信只有深谙中华传统文化和具备较高艺术感悟力的人才能完全体会这一古老艺术的内在意蕴,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明清时期的中国竹雕工艺最为鼎盛,呈现出了“百花争鸣”的现象,但时至今日,许多流派的精湛技艺都已失传,能够展现明清时期竹雕工艺神韵的人寥寥无几。我们不得不承认,现代工艺手段的确提高竹雕工艺的制作效率和精美度,但是在工艺水平和艺术成就上却没有发挥出巨大作用。面对明清时期的繁荣景象,当代的竹雕工艺不免有一些落败之象。在竹雕工艺发展像是如此严峻的形势下,需要加大扶持力度,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寻求新的突破,进一步深化其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才能推动这门简朴而高雅、古老而现代的工艺美术艺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华铛.中国竹雕艺术纵横谈[J].竹子研究汇刊.1992(03).

[2]张宗登,张红颖.湘西民俗竹家具的特征探析[J].世界竹藤通讯.2013(01).

[3]星空.传统艺术 绽放时尚光彩――共赏竹编之“素生”系列[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3(03).

[4]郁波.浅谈传统竹材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竹子研究汇刊.2013(01).

[5]曹昊,张妹.明清竹雕的审美理念研究[J].竹子研究汇刊.2013(01).

雕刻的工艺流程篇(2)

一、传统竹刻手工制作与现代机械加工工具的比较

主要的竹刻手工制作工具有以下几种:毛料造型工具:砍刀、锯子、刮刀;雕刻刀:平口刀、斜口刀;异型刀:圆口刀、三角刀、槽口刀、铲刀。主要的机械加工机器有以下几种:切割机、机械打磨设备、雕刻机。手工与机械加工工具的功能可相互对应。机械切割机与打磨机类似于毛料造型工具,像锯子,刮刀等,能高效完成竹子的粗加工处理。而电脑雕刻机相当于各种类型的雕刻刀,能快捷准确地雕刻出设计好的图案。手工工具多样复杂,创作周期长而机械加工工具单一简单,创作周期短。为适应竹刻的刮、削、切、冲、剔、铲、平等多变化多表现的手法,手工竹刻工具尤其是雕刻用刀具种类繁多,传统竹刻很讲究用刀,雕刻刀以弹簧钢制成,风格不同,用刀也有区别,以留青竹刻为例,用于切边线,用斜口刀;铲去平白处,用平口刀;刻留青部分,用平口、圆口刀;刻划毛发之类,用槽刀。而在现代机械雕刻的过程仅仅是由一台电脑雕刻机来实现的。在竹刻的粗加工过程中,数控切割和机械打磨可有效地提高竹材切割及打磨的效率和质量,减轻操作者的劳动强度。传统手工竹刻制作周期短则半月多则数年,机械竹刻的制作周期则只要几个小时或几天。手工工具对比机械加工工具在竹刻生产效率上的优劣势。手工竹刻工具的制作原理简单,成本低廉,手工切割灵活方便,充分发挥竹刻创作者的智慧与灵感,但手工切割质量差、尺寸误差大、材料浪费大、后续加工工作量大,同时劳动条件恶劣,同一时期同一竹刻制作者只能完成单件作品,生产效率低下。数控切割相对手动切割来说,可有效地提高竹材切割的效率、切割质量,减轻操作者的劳动强度。在打磨的方法中,手工用各种型号的砂纸打磨,虽灵活方便,适用范围广,但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质量不稳定。机械打磨效率高、质量好,劳动强度低,应用广泛,效果稳定,但在一些细节处理上不如手工打磨灵活多变。人工雕刻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雕刻错误,原稿不错,手工雕刻时一刀失误,整个作品就有缺陷了。机械雕刻具有高效快捷、精准、清晰的特点,方便竹刻的批量化生产及普及。但对比手工雕刻,雕刻机也有其局限性,复杂题材的作品以及需要表现丰富艺术人文内涵的雕刻,深浅层次的变化,刀工笔触的流转,形与神的融合,这些都不是机器能完全实现的。

二、传统竹刻手工雕刻法与现代机械雕刻方式的比较

手工竹刻的技法传承千年,追求细致生动,在雕刻方法上很有讲究:有讲求空间立体的圆雕;有介于绘画与雕刻间,在平面基础上雕刻艺术形象的浮雕;所雕的物象低于雕面的水平面的阴刻;在平面的雕面上以阴刻线条造型,与绘画中白描相似的线刻;雕透镂空贯通的透雕等。现代机械雕刻方式有切割雕刻、凹模雕刻与凸磨雕刻三种。手工雕刻法与机械雕刻方式有很多相似之处。切割雕刻类似于手工雕刻中的线刻,是利用切割方式在竹材表面加工出要求的图案,具体就是先将图案以线条形式表现,再用激光切割出线条,从而得到用切割线条表现的图案。凹模雕刻类似于手工雕刻中的阴刻,所雕物象低于基准面,对图案部分进行切除加工,而对图案的部分保留竹质材料表面原样不动。凸模雕刻与手工雕刻中的浮雕相似,这种雕刻加工形式只切除图案的材料,且各点处切除力度相同,而对图案本身材料保留不切除。这种雕刻方法适于文字、图形轮廓等的表达[2]。手工雕刻与机械雕刻在细节的处理上有很大差异。机械切割雕刻出的线条粗细均匀,深浅一致,看上去整齐规律,但不如手工雕刻出的线条有刀触深浅的变化,少了流动感。手工浮雕是在雕刻前先将画稿贴在刻板上,然后依据画稿进行雕刻的,机械凸模雕刻则是将图案输入电脑后控制机器雕刻的。手工浮雕根据浮雕立体程度的差别,可分为“高浮雕”“浅浮雕”“薄意雕”“线雕”等,而机械凸模雕刻的划分没有如此讲究。手工雕刻往往因形造式,手法灵活,尤其在雕刻形状不太规则的部位时,这种优势体现得更为明显,因而雕出来的图像也都活灵活现,人物、动物的表情、神态生动自然,不会感觉呆板凝滞。对于形状比较规矩的物体,手工雕也讲究阴阳明显,层次分明,线条流畅舒展。在横平竖直,线条拐角,以及有规矩的回纹、万纹、花瓣之中,总会有那么点的缺陷,虽然手工雕刻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完美,但这也正是手工雕的魅力所在。机器雕刻的深浅全由电脑事先输入的数据控制,则非常规矩,横平竖直,线条的粗细一致,深浅一致,每颗云珠都一模一样,每个花瓣都一模一样,在技法的表现形式上就略显单调,表现的人物、动物的表情动作也比较生硬、呆滞。

三、传统竹刻手工制作与现代机械加工的一般程序的比较

竹刻手工制作的一般程序:选材—煮竹—凉竹—修竹、整形—上稿、描图—刻竹—打磨—上油—作品保护;竹刻机械加工的一般程序:选材—干燥、去青—开剖、蒸煮—炭化—定形—精刨、砂光—覆膜、雕刻[4]。手工制作与机械加工的一般程序有很多相似处。都需要经过竹材的筛选、竹子的粗加工处理、创作前的整形、作品题材的绘制及雕刻等主要程序。每个程序所要达到的目的也很相近。机械竹刻作品的加工程序一定程度上参照了手工制作的一般流程,只是简化了在机械雕刻中作用不大或效果不明显的部分工序,使得雕刻过程看上去更为简洁现代化。手工加工较机械加工过程繁琐复杂、严谨讲究,制作时间长。无锡竹刻手工取材要求高,一般是竹龄在五年以上的阴山竹,表面不能有任何的斑点和损坏,雕刻者在原材基础上进行雕刻创作;机器雕刻一般选用的是三年竹龄的毛竹。手工制作的防蛀、防霉处理是蒸煮后晾干,机械加工方式中除了蒸煮还可用炭化代替,它除去了竹材中的营养物质,防蛀防霉效果更好。在修竹,整形过程中,手工制作是先将竹材制成各种形状的物件,再用砂纸将其侧面和内面打磨光滑,保留了材料原来的部分形态;机械加工则是将蒸煮或炭化后的竹筒捞出并定形成平竹片后进行精刨砂光[3]。为了方便机械雕刻,材料以片状形式呈现。手工刻竹过程中,是先粗处理后深处理和细雕,以不同的刀具根据要表现的内容细细雕琢的;而机械雕刻是将电脑制作的图案输入雕刻软件后,对设计图稿进行数字编辑,把艺术家的想法通过电脑控制机器雕刻来实现的。手工打磨需备好不同型号的砂纸,在打磨时按花鸟人物的条纹打磨,先粗打后细打,打磨出骨骼般细腻光滑的效果来;机械打磨在拐弯和精细处不如手工打磨那么有技巧,有些地方打磨不到,比较适合表面平整竹刻作品的打磨。手工竹刻加工的优势在于雕刻创作者们可以因材施艺,结合原材的形体进行创作,艺术雕刻者能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化腐朽为神奇,斟酌每件作品原材的特点后赋予其不同的灵魂。机械加工的对象多以平面板材为主,或是规则几何形状的竹材,一来方便固定,二来不会出现计算以外的错误,较为局限,一般单件器物雕刻花费的成本会比较高,适合批量生产。机械雕刻对于图形化,图案化,规律性强的设计,有着天然的优势,是手工无法企及的,精确性、细致性、规范性都是机械雕刻的优点,但刻板、简单、层次感差的缺陷也十分明显。

四、传统竹刻手工艺与现代机械雕刻艺术审美的比较

传统竹刻与现代机械雕刻的题材有些微不同。前者具有中国画中线条的弹性和动势,受绘画书法影响,题材内容多为文字、山水、花鸟等。而机械竹刻的题材多为吉祥寓意的图案与文字。传统竹刻手工艺与现代机械雕刻在造型风格上也有很大差异。传统竹刻手工艺:质朴淡雅,没有对竹子进行过多的处理,主要体现艺人精湛的工艺和艺术修养;水墨情怀,通过铲刮过的竹子表层青筠与第一层竹肌间色泽的微妙对比,尽可能地来表现中国写意画水墨淋漓和墨分五色的特有韵味;变化多端,造型上留给艺人很多发挥想象的空间;精巧细致,对实物的塑造入木三分。现代机械雕刻:规矩工整,对竹子的形状进行了几何化的切割处理,表现出机械雕刻的精准细致;均匀和谐,机械加工的艺术审美体现在电脑数据的输入及图案的设计部分,输出的雕刻精密准确,雕刻的线条深浅粗细均匀到位,在空间及刀工变化的表现上虽不如手工雕刻来得灵活生动,但也有其理性化特点。不过对比手工雕刻,机械雕刻在精神审美高度的实现上还是略逊一筹。传统竹刻手工艺的形式美感表现是全方位的,多种雕刻手法的巧妙结合,塑造出难度较大的形式造型,富层次美感。手工竹刻的作品具有较强的精神性,创作者把情感融于其中,每个局部都成为了情感的化身,使得作品更有意蕴,更耐人寻味。但手工竹刻在造型题材方面仍过于追求传统,涉及的领域较少。创作者应该在保留其原有文化精神深度的基础上发扬雕刻者的创造性,鼓励个性风格的多样化,在题材上融入较易被现代社会接受的元素,增加自身造血功能,结合先进机械加工技术承担部分不影响作品精神高度及审美的工作,使传统竹刻呈现出崭新的精神面貌,生生不息地传承发扬下去。

五、传统竹刻手工艺与现代机械雕刻工艺的应用与发展

雕刻的工艺流程篇(3)

我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表现在设备仪器的现代化,在传统工艺雕刻中,精密仪器也为雕刻手法带来了方便。在雕刻手法中,有很多工程可以使用,其中逆向工程是一种主要工程。在逆向工程中,需要很多现代化精密仪器的测量。现代化仪器应用于传统工艺雕刻手法中,能够让雕刻工艺蓬勃发展。尤其是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在计算机技术帮助下,雕刻工艺成为了我国新兴行业。笔者以雕刻工艺主要工程逆向工程为例,阐述其中精密仪器的主要作用。

一、传统工艺雕刻逆向工程中精密仪器的运用

传统雕刻手法中的逆向工程是对雕刻产品布置流程的一种描绘。逆向工程的布置实际上是一个“雕刻实际物品从图纸上的过渡”布置流程。这种逆向工程是运用了3D先进技术和数字化的精密测量仪器,可以迅速、精确地测量出雕刻的零件或者样品的大体外观的精确数值,通过创建曲线的剖面、编辑改动等程序以后,再利用计算机输送到cad设计软件里,然后再通过cam或者cad产生的刀具模型nc的再次加工途径在cnc机床里面创造出我们需要的模型器具,用这种方式让大量的加工成为现实。同时这样也能帮助雕刻工艺的发展。①

从传统工艺雕刻逆向工程的定义和技术特征能够得出,这种技术使用的主要范围一般是一些与模型相关的行业,当然雕刻工艺也在其中。虽然这是一种传统工艺,但是传统工艺在现代技术的帮衬下会更加有实用价值。这种逆向工程对精密仪器要求比较高,所以应用于测量基于首位的行业之中。在最近几年中,伴随着物种、材料等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逆向工程操作水准也因为测量的精密而应用于各行各业,比如说人造骨骼、微型雕刻等。在模型b—n的创建流程里,经常要求一遍又一遍地实验和调整模型器具做模型。加入测量得出数字化模具,能够满足模型器具的生产需要,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模型器具的生产效率,让器具模型的制造成本进一步降低。

二、在传统雕刻工艺中精密仪器的应用

在传统雕刻工艺应用中,逆向工程是一种不可忽略的过程。而在逆向工程中,少不了精密仪器的帮助。笔者以逆向工程中的传统雕刻工艺品为例,介绍在逆向工程技术中,在物件的设计和模型器具雕刻加工中的使用。

(一)物件的3D扫描度量长度

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器进行长度的扫描,采用收集传统雕刻工艺品的外观测量长度。激光扫描器具用的是激光的方法,用激光作为光源,采用的原理是光学三角的方法,利用测量长度的3D仪器。它的构造方法分别是光的点状和光的条状,把这种光的照射投影在被测量物体的外面,并且利用光电敏感物件在不同的位置接到激光的反射程度,凭借光的点状和光的条状在想要测量物体头像成立物象的偏离长度,通过整个物件的标准层面、成像的焦点、像和距离等的作用联系,就可以获得所需测量物件的最精确的信息数据。②

为了提升物件表层对于光的反射程度,在扫描测长度之前,用一种可以让白色显性的液体对传统雕刻工艺进行均匀涂抹。然后再进行零件的测量处理,用这种精确的测量,达到想要的效果。先要利用3D的手法测量出每一个零件的的厚度,这种测量也可以采用光学镜头的方法,即使是很小的部分,也可以用很高的光学倍数来放大。对于雕刻物品进行扫描的时候,使用ppscan软件。将扫描仪器调整到对于雕刻品最合适的焦距,设计好想要的模样,测量这种模型的长度、宽度和所需要的距离,这样就能够对雕刻物品进行扫描了。

假设需要的是一个扇形的形状,就要对其正面和反面进行扫描。在所有数值设定完成以后,在正面扫描五分钟,完成以后,3D扫描软件就会把测量数据的结果存在计算机里,需要的时候可以采用。用viewer这种软件能把结果展现出来。Ppscan软件可以运用四种方式进行,分别是txt、stl、iso和pht。同时反面也用同样的方式处理。③

(二)对于扫描数据的处理

对于这个雕刻工艺品中的扇形形状进行扫描,确定了长度和宽度之后,接下来就是对扫描所产生的数据进行进一步处理。主要的方式就是打开ppscam软件,把上述文件进行保存之后,通过这种软件对刚才扫描之后的杂点进行去除,并且可以对所扫描的图片进行等高化、同比例缩放、正向反相旋转等,然后再将修改后的文件做进一步保存。

(三)模型器具雕刻加工的数据参数调整

雕刻模型可以运用cimagrafi软件进行细小部分的加工。最先开始的就是对雕刻的细节参数进行调整。将p2p模式打开,同时打开文件的iso模式,对轮廓进行修剪。然后再在cad文件中设置一些关键点,再对这些点进一步加工。设置刀具途径,以便进行剪裁。

还可以设计加工的材料,比如钢材、铝材等,设置完刀具的途径,能够有效利用这些刀具进行加工,在这个层次也是粗略加工。下一步就是对雕刻的精细加工,设置成比较精细的规格,可以雕刻出光滑的表面效果,这样能够提高雕刻的精确程度。④

(四)在现实中进行雕刻完成

在精密仪器进行加工之后,最后的雕刻工作还是要在实际过程中完成。可以利用这些软件自动生成并且输送出nc加工软件,凭借互联网和数字调节、控制的机床的相互联系,把nc程序在机床的计算机中体现。这些工作完成以后,就可以进一步加工了,运用雕刻机进行加工,省去了传统雕刻人工加工的麻烦,而且最后的成品还非常精确,具有很高的价值。

注释:

①袁哲俊.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术的新进展[J].工具技术,2006(3):3—9.

②产文良,张文凡,罗琴.逆向工程技术在模具雕刻加工中的应用[J].工具技术,2008:78—80.

雕刻的工艺流程篇(4)

砖雕作为我国建筑装饰的主要形式之一,其外在精美,带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意蕴,能够把建筑中的艺术美感表现出来。而就目前来看,当代的建筑与景观往往充满了现代化的气息,缺少艺术的沉淀,砖雕艺术的继承创新,能够为单调的当代建筑与景观增添艺术的气息1.同时,砖雕艺术应用在当代建筑与景观中,能够提升建筑以及景观的整体内涵,增强意境,形成一种独特的风味,既能够实现砖雕艺术的创新应用,使之得到传承,也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全新的感受。

二、砖雕艺术特点

(一)造型元素

砖雕中的造型元素主要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选取,有动物、有植物也有人物,在雕刻的过程中,把某些自然物象的谐音、象征性以及各种类型的民间故事,安排好合理的题材,借助造型元素表现出来。同时,在雕刻的过程中,民间艺人也会运用这些动植物等造型元素的谐音,把吉祥美好的寓意组合起来,体现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2.

(二)艺术风格

砖雕作为在我国源远流长的一门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呈现出了风格多样性,其中主要可以分为苏派以及徽派等。顾名思义,苏派砖雕起源于苏州,在发展的过程中,风格富有诗意,讲究的是“精”“雅”“细”“气”,其中,“精”指的是苏派砖雕的用料皆出自于陆慕御窑,雕刻十分精致;“雅”指的是苏派砖雕在内容以及题材等方面,体现出了清新淡雅的审美观念;“细”指的是在雕刻中注重细节的处理,惟妙惟肖;“气”指的是苏派砖雕气韵生动,线条表现流畅。而徽派砖雕是以徽州盛产的青灰砖为载体,进行雕镂而成的建筑装饰品,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在镶嵌之时往往处于显着位置,注重表现题材中的人伦性,传递出社会教化的意义。

(三)工艺形式

砖雕作为砖的艺术,其工艺形式的表现离不开载体。砖有耐磨、耐湿以及容易雕琢的特点,而工艺形式则是形成砖雕艺术特色的重要因素,其具体的工艺形式主要可以分为印模、浮雕以及透雕等。其中,印模主要是在进行表现的时候,使用模印进行制作,通常是被用作数量较大并且纹饰较为简单的砖雕;浮雕指的是在平面上雕出凸起形象的一类雕塑,可以分为浅浮雕以及深浮雕两者类型,往往同时使用在同一件作品中;而透雕是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背景部分,在砖雕中运用这种手法,能够使得雕刻面显得更有深度3.

(四)工艺流程

砖雕艺术作为我国古代建筑中必不可少的装饰,在进行制作的过程中有着严格的工艺流程。首先,最为重要的一步就是要选好砖雕的载体,即选料,好的材料是保证砖雕后续工艺开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要重视选料的过程,选取一些质地坚细的材料;其次就是磨面,这一过程指的是,在进行制作的过程中要把砖按照所需的尺寸进行切割,并把需要雕刻的一面及其四周进行磨平;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放样下料,即由工艺人员根据图纸,按照所需尺寸对砖进行内容的设计以及放样,并把放好的图样拷贝到所用的砖料上;再次就是雕刻,这也是砖雕工艺流程中的关键一步,只有把握好这一步,才能够确保砖雕内容得到形象的体现,在雕刻之时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要用小錾对砖料进行加工,使得图案形状可以显现出来,进而对图案的深浅关系进行表现;最后就是要用磨石或者是砂纸对图案进行打磨,防止因为表面粗糙而影响艺术效果4.

三、砖雕艺术在当代建筑与景观中的应用

(一)应用场所

由于其体积较小,而当代的建筑体积较为庞大,砖雕艺术的应用较为艰难,因此,在当代建筑与景观中的砖雕艺术,往往会应用在室内、屋顶、墙壁、庭院以及窗户等场所。同时,由于砖雕艺术既是一种装饰艺术,也是一种文化,在其应用过程中应当注重文化的传递,使人们了解砖雕艺术的内涵,因此,在应用的过程中,除了居住的场所之外,还应当应用到一些公益性的场所,例如,公园、广场等,让人们在休息、娱乐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砖雕艺术的内涵,为砖雕艺术的保存提供保障。

(二)应用原则

由于当代的建筑和景观与过去相比,结构以及材料都发生了极大地改变,随着新建筑技术的应用,砖雕艺术作为一门源远流长的工艺,在当代建筑和景观中应用的过程中,一定解决好砖雕与建筑和景观之间的矛盾,在把砖雕艺术的特色表现出来的同时,也要顾及到当代建筑和景观自身的特点,以便于使砖雕艺术更好的应用。除此之外,在应用的过程中,也要处理好砖雕艺术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不能够显得太过突兀,防止影响到建筑和景观的整体效用5.

(三)应用方法

由于当代建筑和景观的体积与过去建筑相比有着极其明显的变化,因此在应用砖雕艺术的过程中,小体积的砖雕很难在体型较大的建筑以及景观中发挥出其应有的装饰作用,因此,必须要增大砖雕的体积,以满足当代建筑和景观体积的需要;同时,在应用的过程中,要利用数量众多,大小形态类似的砖雕吸引人们的目光,从而体现出当代建筑物以及景观的内在价值6;除此之外,砖雕艺术在当代建筑和景观中应用之时,类似于方形的砖雕很难适应当今外形各异建筑的需求,因此,在应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改变砖雕的外形,使其能够符合当代建筑和景观的造型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民居屋顶上的走兽等砖雕装饰已经不适合当今建筑和景观的需求,因此,在应用砖雕艺术的过程中,需要把这部分装饰当成独立的艺术品进行展示,丰富其内在的含义,使其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

四、雕刻

在当今时代下,在砖雕的雕刻过程中,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传统手工雕刻的方式也越来越少。在雕刻的过程中,现代化设备的采用,使得雕刻的流程呈现机械一体化,极大地提升了砖雕艺术品的数量,使得社会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并且,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在雕刻的过程中,对于砖材图案的计算也越来越精密,材料浪费的现象也得到了极大地降低。同时,砖雕的艺术表现形式也逐渐多样,根据时代的发展,增添了现代化的文化气息,呈现仿古性,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意味,能够更好地与当代建筑和景观的发展趋势相适应。

五、修补

由于砖雕艺术本身材质的原因,再加上在供人观赏之时的人为因素,导致其在应用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损坏,而一旦损坏就必须要对其进行修补,因此,砖雕艺术在当代建筑和景观中应用的过程中,需要组建专业的修补团队,并对其进行系统化的知识以及技能的培训,使其能够掌握好砖雕修补的技巧,使得破损砖雕得到及时修补。

雕刻的工艺流程篇(5)

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众多,其中象牙雕刻是一门独具特色的工艺品种,它作为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载体,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是别树一帜的,不仅可以体现不同时期的工艺水平,还能体现出不同朝代和民族的文化特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

象牙是一种有机质品,它的表面光滑莹润,光泽柔和,纹理美观且细密有规则,非常适合精雕细刻,不仅光洁而且耐用,由此也被称为有机宝石,象牙同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特殊功效,能够用来鉴别各种毒物,有很强的生物相容性,能够美容,隆鼻,还能够用来止血、拔毒生肌,清热定惊,治疗惊疯癫痫、痈疮肿毒等多种病状,具有很高的药物价值。

1.2牙雕工艺的历史发展进程

中国象牙雕刻工艺历史悠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比如说商代的华丽繁密,西周的厚重简朴,秦代的生动别致等等,逐步形成了不同特点的象牙雕刻。在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帝王也都把象牙雕刻作为皇家贡品,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当象牙材料不足时,各朝代也积极开拓象牙进口材料,发展对外贸易。建国之后,随着党和新中国对象牙雕刻工艺的重视,发展创新,象牙艺术家们创作出了大批珍贵的牙雕工艺品,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遗产。

1.3 牙雕工艺发展面临的问题和现状

据调查,目前我国牙雕工艺正在生存线上挣扎,一方面是因为改革开放后,大批从事象牙雕刻的国有企业因为资金的缺乏而纷纷倒闭关门。另一方面象牙雕刻技艺的发展必然离不开象牙材料, 1989年在瑞士举行的《濒临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大会上,各国代表团一致决定将大象列为濒危物种,我国因是该公约成员国,大会之后,不再从国外进口象牙,从此我国材料匮乏,牙雕工艺的发展日趋没落。

现在,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全国的象牙雕刻企业已有37家,数量较前些年有一定发展增长,但是生存发展状况仍然堪忧,以北京象牙厂为例,生产制作环境极其简陋,制作象牙雕的工具破旧不堪,,现如今也只有几十人,大多数象牙雕刻师早已过世,仅存的几位雕刻大师岁数已高,国宝技艺濒临失传。

2.牙雕工艺之“生”——缂丝工艺为鉴

2.1 缂丝工艺之“生”的经验

缂丝作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世代相传,为华夏儿女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古代缂丝的生产成本很高,生产周期长,大量产品用于出口而不是流通在国内市场。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之后,工业化的发展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缂丝工艺在市场经济形势下举步维艰,很多从事缂丝的企业难以为继,纷纷倒闭,手工艺人员的待遇很低,缂丝工艺师们转行的转行,流失的流失,继承人也难以寻找,同样面临过难以发展传承下去的窘境。然而现在的缂丝工艺经过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重新迸发活力,成功的传承发展,以下列举我国在当展缂丝工艺采取的举措,可以用于借鉴如象牙雕刻等其他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第一,政府部门的保护和推广。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将缂丝工艺和许多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范畴,让整个社会更加关注和保护这门技艺,并加大对缂丝工艺发展资金上的投入,同时,我国在教育上也积极普及缂丝工艺,为吸引高素质人才,寻找缂丝工艺的继承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国内的缂丝研究机构积极探索发展的新道路,开拓了许多新的缂丝领域,古代的缂丝工艺主要用于服装纺织业,应用面较窄,现在经过对缂丝工艺的开发,把它与多种艺术相结合在一起,比如摄影,装饰画,甚至雕刻艺术,而不再是像过去那样单一发展。同样,对缂丝工艺材料也大胆开发,把其他织法改革创新并应于缂丝工艺技法中,使缂丝工艺效果增强,比如生动性增加,更具有立体感等。在开拓新的缂丝应用领域方面,缂丝应用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产品,比如装饰画,靠垫,枕头,箱包,甚至说领带,首饰品等都可以应用发展。

第三,结合传统工艺,打造现代品牌。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人类的需求也是变化多样,人们总是期待新的产品来迎合时尚,体现自己的独特品味,一些时尚品牌顺应时局打上了复古轮回的旗号,把缂丝工艺与现代的品牌相结合在一起发展,让缂丝工艺与时代特征完美交融,结合现代品牌的开发,推广和科学化的管理体制来发展,这样就让缂丝工艺产品以崭新的面貌走向全世界,愈发成为人们更加青睐的消费品。

2.2 牙雕工艺之“生”的思考与建议

牙雕工艺要想发展应该有创新,可以考虑借鉴其他技艺发展的精华,“走出一条新路”,比如,创作出牙雕跟木雕、景泰蓝、花丝等结合的新产品,或者一些雕刻作品可以用乌木、金银等材料作为主题,在脸和手的部分才用象牙来表现[dylw.net ],将象牙料用的少而精,起到提神、画龙点睛的作品。创新方面,根据象牙材质特点,创作出既实用又符合现代人审美的产品。此外,象牙雕刻制品不提倡规模生产,而是走艺术收藏的路子,更多的是应该集中到博物馆由国家统一保护,在保护和传承中走出一条可持续的道路。

牙雕工艺的发展必然离不开象牙材料。因此,保护发展象牙雕刻,必须抓住象牙雕刻材料这一核心问题进行解决,根据象牙的特质,要积极去开发象牙的替代品,如人造象牙,“假”象牙,或者寻找能代替象牙的其他原材料,像鸵骨,牛骨等。把象牙雕刻技艺成功移植在其他工艺材料中,并加以改进和创新,对因面临材料枯竭而几近灭绝的象牙雕刻工艺绝对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保护象牙雕刻工艺也要从保护象牙雕刻的人才做起,现在的象牙雕刻从事人员稀少,象牙雕刻部级大师更是不到10位,在他们有生之前,加大对其的保护是非常有必要和迫切的,需要依靠国家的资金支持,给予大师们特殊的照顾,国家可以考虑每年给予其一定数量的象牙材料和经费补贴支持大师们进行研究创作,同时大师们也定会用精美的作品回报国家的资助。还要加强重视培养下一代接班人,在国内工艺美术高校里,尽可能的开展象牙雕 刻相关专业,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投入到象牙雕刻事业中。

除此之外,还可以对象牙雕刻的制作流程进行整理并记录。尽最大可能利用现有的科技手段对象牙雕刻工艺制作的整个流程进行整理和记录,汇编成册,将这门工艺记录下来,为后世留下宝贵财富,让后人在材料富足的时候可以继续学习和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王平 ,王海港等,中国工艺美术及其在当展的可能性断想[J].装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李研祖.物质与非物质: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J]。文艺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2

[3]吕品田 .传统工艺美术:“保护”与“发展”互动 .中国民族报,2008-07-11

雕刻的工艺流程篇(6)

千百年来,灵璧磬石雕刻承载着我国灵璧磬石工艺的精华,具有鲜明的工艺特征与持久的艺术影响力,是我国雕刻工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灵璧磬石雕刻作为一门精美绝伦的雕刻艺术,2010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本文试通过以吴河江及其线刻工艺为典型,对灵璧石雕刻和线刻工艺传承状况与现实境遇进行分析,就传承状况、革新与发展以及风格特色三个方面来一窥灵璧磬石雕刻艺术能够持久传承的缘由。

一、灵璧磬石线刻工艺的传承状况

灵璧磬石作为中国四大观赏石之首,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成为中华璀璨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而它的雕刻工艺更是磬石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灵璧磬石的雕刻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作为皇室贵族祭祀或祭孔的器具,其制作工艺代表了当时社会的较高水平。灵璧磬石雕刻后期吸取了汉代石刻线画以及古代优秀的雕刻工艺,形成了它自身独树一帜的雕刻手法。灵璧磬石线刻工艺经过千年的积淀,在历代能工巧匠的传承、发展、创新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下,灵璧磬石雕刻作品走出国门进入国际舞台,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起到了展示中华文明的作用。

在社会快速发展和表现手法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一批继承灵璧磬石线刻工艺美术师,其中宿州市灵璧县磬石线刻工艺师吴河江、赵君等人为此中的代表人物。灵璧点睛斋的主人公吴河江,是一位深识磬石之美,又能够创造美的优秀工艺大师,他的线刻工艺在一定程度上对灵璧磬石雕刻方面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2010年,灵璧磬石雕刻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河江作为安徽省省级“非遗”灵璧磬石雕刻的代表性传承人,他的灵璧石线刻工艺品多次在部级大赛中获得金奖。基于他在灵璧磬石雕刻、线刻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以及在我国传统工艺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他被授予“中华传统工艺大师”的称号。当然,任何成功的取得皆非偶然,自幼就喜爱书画、篆刻的吴河江也不例外。20世纪80年代初,他应招进入灵璧县工艺厂并因其表现突出,被送到上海漆器雕刻厂继续深造,为其以后研究灵璧磬石雕刻艺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凭着过人的毅力,克服诸如材料和工艺方面的诸多困难,推陈出新创作出“磬石茶壶”。为了弘扬磬石线刻艺术,吴河江查阅了大量的线刻绘画书籍,观赏国内的优秀石刻线画,并对石刻手工作坊进行了实地的考察,积极借鉴我国从古至今不同地区的优秀线刻技艺,融会贯通,转益多师,兼收百家之长,又自出己意,走出现代工艺美术的创新之路,使磬石雕刻艺术得到跨越式的发展。并根据灵璧磬石的特点调配出雅致的着色颜料,对灵璧磬石雕刻做了具有革新意义的创作尝试,为古老的灵璧磬石雕刻工艺注入了活力和生机。

随着当今社会城镇化的发展,新的生活方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在现实机遇下,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何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工艺道路,在保留传统雕刻工艺精华的同时,合理地发展、创新成为灵璧磬石雕刻艺人们的当务之急。吴河江对灵璧磬石线刻工艺的精湛追求,使其作品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让人深切体会到灵璧磬石雕刻艺术的精美和神奇,领悟到中华灵石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吴河江对于灵璧磬石雕刻工艺的革新与发展

放眼我国工艺美术的“百花园”,灵璧磬石雕刻工艺无疑是一朵艳丽的“花朵”,在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美术史和民间审美文化中有其特殊的价值。灵璧磬石雕刻拥有历史悠久的文化内涵,且它的传承是连续的、不断创新发展的,因此,在这样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中,更应跟紧时代的步伐,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焕发全新的生命力。是以,在国家加强传统工艺保护的进程中,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对于灵璧石雕刻工艺的保护与传承也不断加大力度,成绩斐然。另外,高校、学术界对灵璧磬石雕刻的学术调查与研究,还有越来越多的爱好者、收藏家、艺术家的关注与收藏,都为灵璧石雕刻艺术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吴河江的灵璧磬石雕刻、线刻艺术品,在保持自身独特审美欣赏价值的基础上,根据天然的肌理纹路,游刃有余地将具有深厚功底的线刻技艺与灵璧磬石独特的材质纹理结构完美结合,那些灵璧磬石自身所具有的纹路经过创作之后成为线刻艺术品完美的一部分。吴河江线刻技法功底深厚,通过其孜孜不倦地努力,创作出了一批题材广泛、精美绝伦、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灵璧磬石线刻工艺品。如《清明上河图》《金刚经》《永恒世界》等都是其微雕线刻的代表作,屡次斩获省级、部级大奖。

《金刚经》是在10.5×11.1厘米的灵璧磬石板材上,采用正楷繁体微雕5600多字,是吴河江凭借其顽强的斗志,克服重重技术上的困难,不断改进雕刻技术,在材质硬度大、并不适合进行微雕的灵璧磬石上进行雕刻,创作出的首件微刻佛家经典线刻工艺品。线刻工艺给吴河江带来取之不尽的创作灵思,也给他在灵璧磬石雕刻线刻艺术品探索之路上带来了无尽的信念与力量。就吴河江线刻画工艺的代表作而言,其用半年多的时间刻绘的《清明上河图》,是在90厘米长、8厘米宽的磬石板上采用微雕技法雕刻而成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宋代风俗画的无限魅力,还给人带来了一种“磬石名传几千年,河江线刻亦无情。清明上河一览后,似乎真游汴梁园”的艺术享受。

如今的磬石雕刻发展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一件件前所未有的精美磬石雕刻艺术品不断涌现出来,使磬石雕刻艺术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全新境界。简约而不简单的线条,情感丰富的内容,匠心独运的构图,使灵璧磬石雕刻艺术在中国线刻艺术界独树一帜。 吴河江很多优秀的灵璧磬石雕刻作品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国外友人,使得灵璧磬石工艺声名远播。

三、吴河江灵璧磬石线刻的工艺特色

灵璧磬石雕刻,其传承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代表着灵璧磬石雕刻的发展方向。吴河江运用中国古代山水绘画中的线条,充分展现了我国传统线刻艺术的神奇魅力,集中体现了中国东方哲学的美学思想,并对当代雕刻美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吴河江孜孜不倦地学习传统文化艺术,充满激情地投入到灵璧磬石线刻艺术的创作中。在继承传统线刻工艺的同时,取百家之长,既能传承又善于推陈出新。虽然灵璧石线刻工艺历经了千百年的沧桑变化,但其线性意识和线性表现作为创作艺术之魂一直贯穿其中,经久不衰。吴河江将线性艺术作为他一生的研究课题,并通过线性艺术向我们传递了他的思想内涵和审美情趣。他用自己的方式对灵璧磬石雕线刻工艺进行继承、发展、创新,其线刻技艺继承前人博大精深的传统,坚持本民族的艺术特征,坚持中国文化、中国艺术之精神,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使当代灵璧磬石雕刻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吴河江创作的磬石茶壶为磬石工艺品增添了一个新门类新工艺,在并不适合雕刻的球面上脱稿创作,每根线条起止、承接和呼应的力量感,变化丰富的节奏感,线条组合的立体感,使每一个茶壶都富有中国特色的艺术韵味,不仅填补了“磬石无壶作”的空白,而且把磬石茶壶行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克服种种困难配制的磬石雕刻、刻专用颜料,诞生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也给磬石雕刻线刻艺术品增添了无限的魅力。如今,吴河江的创新还在路上,灵璧磬石雕刻、线刻技艺的创新也还在途中,但他不断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无疑会给灵璧石线刻工艺带来新的突破。

社会是养育灵璧磬石雕刻发展的土壤,灵璧磬石的发展不应该只依靠传承人的发展,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让更多对灵璧磬石雕刻艺术有兴趣的人参与进来,使灵璧磬石雕刻文化不断成长。只有不断发展、完善灵璧磬石雕刻的制作工艺、文化内涵以及艺术底蕴三个体系,才能更好地将灵璧磬石雕刻艺术延续下去。灵璧磬石雕刻独特的文化魅力,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使灵璧磬石雕刻工艺焕发勃勃生机,保持灵璧磬石雕刻旺盛的生命力。

四、结语

灵璧磬石雕刻的传承之路还存在不少困难,这种线刻工艺的发展和探索之途还很漫长,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能不断地推陈出新,对灵璧磬石雕刻传承人来说无疑是极具挑战性的。灵璧磬石雕刻作品要想更大限度地走入民众的视野,成为部级“非遗”,甚至是石刻艺术的典范,除了手工艺人们的坚持不懈和努力探索,还需要社会不同阶层的接纳和推动,也离不开文化主管部门的扶持和引导。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灵璧磬石雕刻作品有了更多向世人展示的机会,不同的文化交流更能激发灵璧磬石雕刻工艺创新的潜力,灵璧磬石雕刻将会给中国的石刻艺术带来不庸于俗、不流于众的独特魅力。■

本项目为安徽大学部级“非遗”灵璧磬石雕刻工艺与产业化调研(部级、项目号N31314024);安徽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安徽省民间美术实践教学》;2014年安徽大学素质教育精品课程《民间美术》(校级教研项目J10118540025)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朱纯军.论灵璧石文化在当代的发展[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2).

[2]赵焰.石与鬼――关于灵璧石[J].江淮文史,2010(05).

[3]宋康年.形神兼备,意韵并蓄――读几件灵璧石[J].收藏界,2011(05).

[4]余凯莉.灵璧县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0).

雕刻的工艺流程篇(7)

根据装配工艺要求,合理连接各个零部件,组成产品的工艺过程称为装配。

本雕刻机主体框架采用工业PVC材料,装配后雕刻机加工范围为13×20×4CM左右,整机尺寸43×36×35CM左右。根据设计参数,雕刻机装配完成要求装配精度达到各项设计精度。根据装配图纸分析,装配过程中涉及到装配件非常多,其中PVC板35件,三轴丝杆和光杆共计9根,其他标准件若干。

一、雕刻机装配流程

根据装配工艺的基本原则,为了保证雕刻机装配精度,我们通过不断的测试与研讨制订了本雕刻机的装配流程。先部件装配,最后进行总装。雕刻机部装流程图如图1所示。

图1-1 雕刻机部装流程图

二、雕刻机装配过程分析

(1)部件组装分析

直线轴承的组装时应该注意,直线轴承配合的固定板内孔加工不规则,有倾斜角存在。所以组装的时候注意作用力位置。丝杠与轴承套件组装的时候,发现轴承配合精度要求高,所以进行先丝杆外径修磨。回差螺母与丝杆的组装之前,先进行装配灵活度测试,修磨双铜螺母工艺毛刺,同时修磨丝杆的端部,组装丝杆弹簧系统时,弹簧只要可以压缩即可。步进电机装配时,需要修磨步进电机的轴,大概就是2-3丝的误差。

2.雕刻机总装过程分析

图2 雕刻机组装完成图

完成预组装后,整机总装容易完成。按照XYZ三轴顺序安装组件。安装完成后,测试整机安装精度,旋动联轴器,观察丝杆转动,转动灵活,阻力均匀,即符合装配要求。测试完部件模块性能后,部件进行组装,整机装配完成后,装好电控系统,开始通电测试。通过静态和动态试验测试,雕刻机装配精度达到设计精度要求。

三、雕刻机加工实验

根据本雕刻机设计加工对象,通过CAD/CAM软件对复杂字体进行雕刻仿真和机床实际加工实验,验证小型数控雕刻机床的可行性。

1.选择加工零件

字体雕刻在加工中能够充分体现雕刻机的各项功能,所以实验选择在100mm×100mm×20mm的铝件上雕刻0.1mm深的宋体阴文汉字,该零件模型用MasterCAM X5软件进行造型,模型材料为有铝块,MasterCAM中模型零件造型如图3所示:

图3 雕刻汉字

雕刻机实验流程如图4所示:

图4 加工实验流程

2.MasterCAM软件仿真

Mastercam是数控程序生成CAD/CAM软件,通过零件建模、选择加工参数,生成刀具轨迹,后置处理生成零件程序。比较手工编程,自动编程具有诸多优点。刻字仿真过程如下:

(1)选择绘图工具栏中绘制文字功能,在打开的对话框中选择真实字型,参数中选择字体大小,选择好对齐方式后,在文字内容中输入汉字。

(2)选择雕刻机床类型,刀具路径中选择雕刻,在对话框中选择雕刻刀具、设置好雕刻参数,雕刻加工参数中设置安全平面、雕刻深度等参数,切削方式选择往复。

(3)生成刀具轨迹,仿真模拟,后处理生成雕刻机NC程序。

本实验汉字建模仿真流程如图5所示:

图5 建模仿真流程

图6 样机试验加工

3.雕刻机实例加工

(1)操作雕刻机床,运行Mach2软件,点击下拉菜单“配置”选项,分别对里面的相应选项进行设置,包括单位、端口和引脚、电机反转等设置,在端口和引脚选项框中,设置X轴信号、X轴方向分别用端口1的2、3引脚输出;Y轴信号、Y轴方向分别通过4、5引脚输出;Z轴信号、Z轴方向分别用端口6、7引脚输出,在Mach2软件里打开qumianl tap,导人里面的G代码运行。

(2)零件实际加工时,将毛坯工件固定在雕刻机工作台上,通过找正,使得毛坯工件与主轴垂直,由于没有自动换刀装置,所以进行手动安装刀具。设置好工件坐标系以及刀具长度后,选择自动进行切削加工,加工过程如图6所示。

(3)通过实际零件的加工验证,表明本课题开发的小型龙门式数控雕刻机符合设计要求,同时也验证了本课题雕刻机设计可行性。

根据装配和加工试验,制造出雕刻机样机一台。通过两年教学实际应用,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雕刻的工艺流程篇(8)

紫檀雕刻技术的历史背景

紫檀雕刻技术开始流行于明清时代,在刚开始的时候,人们只是运用雕刻来做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具,只是把自己的喜欢的一种事物掉了在紫檀上边,没有过于繁琐的修饰,而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紫檀雕刻技术逐渐变的更加具有文化内涵,开始涉及一些人文的情感,人们开始借助于景物来流露自己内心的情感,使紫檀雕刻更显得古朴端正,沉着文雅。从史料来看,我国的木雕有着悠久的历史,1977年在浙江佘桃河姆渡村,曾发掘出大量木器,就有别具特色的木桨、圆雕木鱼等,到了盛唐,木雕艺术的造型已趋完善,特别是佛像、菩萨等,宋元木雕受到社会变化的影响,作品着重以写实为主,突出生动,传神和俊健,明清时期的木雕艺术得到空前的发展,无论从技法上或是造型上,都强调艺术与写实相结合,并逐步形成不同门类和风格的木雕艺术,紫檀雕刻以其独具的纹理和质地,成为民间流传的优质雕刻用材,特别是在苏州地区盛行。

紫檀雕刻技术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紫檀雕刻制品作为民间工艺美术组成部份,虽然他被流传下来,但是人们对于它的雕刻艺术和审美价值都没有完全理解,仅仅是把他作为一种家里的一种装饰品,根本没有完全发挥他的价值。而实际上历史上紫檀雕刻工艺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手工艺术,他主要是根据各种技术的相互结合,比如说绘画、手力等等多方面的影响,而对于工匠来说,这是他们一种谋生的方式,他们会通过家族的传承和沿袭,进行雕刻技术的发扬。而这种雕刻技术的传承绝大多数是属于师徒传承,但是也存在严格的规则,如徒弟学艺先要请客拜师,并举行一定的仪式,然后才开始学徒生涯,而师傅并不马上授艺,学徒必须先干些杂活,而技艺的真正传授往往需要在师徒间有了相当的信任感后才会开始,所以一些不太灵活的徒弟,甚至在学完三年满师时,还不知道红木制品是怎么回事。满师时往往也要举行很隆重的仪式,徒弟以各种食品谢师,而师傅以做红木雕刻的各种工具相赠,这种仪式结束,便意味着徒弟可以独立操作了,这种谢师形式不仅反映了中国老百姓尊师爱徒的优良传统,而且也表达了师傅对徒弟的殷切期望。

紫檀雕刻艺术的创新的几点建议

紫檀雕刻的艺术构思必须借助现代审美意识和传统艺术特点,才能产生高雅的品味和意境,在紫檀雕刻创作中,风格的转变最能直接表达作者个性的展现。在发展寻找旺盛的生命力,在研究和探索中从单一向划一的僵化模式里解脱出来,紫檀雕刻的创作探索就是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技法的同时大胆地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我们改进的地方,以下是根据我多年的研究提出的几点建议:

1.选择年份悠久的材料

紫檀木材的处理和选材是极其重要的,原料的处理和选材配料水平的高低,是制作整件家具的基础。据了解,中国紫檀博物馆陈丽华馆长在三十年前刚开始做紫檀家具时,对于材料的选取是十分讲究的,由最开始用电烤、锅煮,到后来有才用最原始的方法浸泡通分晾干,这样才能确定下来选用的木材,而这个过程中虽然耗时比较长,但是却是成功的关键步骤。

2.材料拼板要注意同时性

选材拼板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件作品要尽量选择同一批次、同产地、树龄接近的木材来拼做。如果材质不一样,它的抽胀比就不一样,遇温度和湿度变化就容易开裂。

3.紫檀雕刻的过程中要注意结构的合理

中国明清宫廷家具之所以被世界重视,其结构合理是首要的。家具的构件之所以可以提现它的美观,主要凸显的就是它的结构合理化,能够完美的使在雕刻的过程中,一丝不差的雕刻出精致的作品,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它是需要结合多重的因素考虑的,做到连接合理,扣合紧密,这绝不是三两句就可以理解的。而紫檀雕刻按照家具的设计图样,科学地掌握雕刻中的粗细紧密和力学平衡的合理性,运用巧妙的构思,不用一根钉,采用精巧准确的结构,便将紫檀家具的各个部件紧密相连,成为一个牢固的整体。其工艺之精确,扣合之严密,间不容发,这是现代工艺所无法企及的。

雕刻的工艺流程篇(9)

中国木雕在浩瀚的艺术长河中形成以建筑装饰木雕与宗教雕刻为主的门类。福建福州、广东潮州、浙江东阳是中国木雕的三大发源地。

我生长在福州著名的工艺雕刻之乡――鼓山镇。少年时就受到雕刻工艺的潜移默化和熏陶,14岁学艺,并爱上雕刻。1961年和1964年两度被选送福建省工艺美术雕刻培训班深造,学习素描、泥塑、艺用解剖学和中国工艺美术史论等课程,从而开阔了艺术视野,增强对艺术的观察能力,奠定了一定的美术理论基础。1961年在福建省工艺美术培训班学习期间就受到被同行誉为“福州木雕第一把刀”的当代木雕大师阮宝光的亲自指导。阮宝光大师毕业于浙江美院雕刻专业,他功底深厚,注重人物动态塑造,特别讲究人物面部效果处理,他深深地影响了我的术雕创作。所以我的黄杨木雕里有阮宝光的影子。

此后,我在福州鼓山雕刻厂负责龙眼木、黄杨木雕以及象牙雕刻的设计、创作工作。1973年参加福州市工艺品赴美国参展创作小组,创作的黄杨木雕作品《红绸舞》被电影《武夷风光》作为特写镜头,1977年木雕作品《盼统一》获福建省工艺美术展优秀奖。此后有20多件术雕作品在省级以上工艺美术专业评比中获奖,以及被国外收藏家所收减。

在50多年木雕艺术的创作实践中,深刻体会到福州木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工艺。要把传统发扬光大,既要沿前人已走过的道路,不断探索,又要另辟蹊径,打开思路,才能永葆艺术青春的真谛。

我从木雕材质的选择、作品的立意、形象的塑造、表现的手法人手,十分强调材佳工细艺美。

罗丹曾说过,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因而,艺术家心灵深处的纯净,对美的迫摹,是其塑造艺术羡的动因。

我的木雕艺术创作,题材较广,大凡仕女、仙怫、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等,均有涉及,但更多的是对仕女形象的塑造。

天生丽质,婀娜多姿,仪态典雅是多数人对女性美的评判,而我则从古典美的角度,审视仕女形象的再创造,即如何利用本雕艺术创造一种女性的古典美。

美的形象创造,是艺术家热爱生活,细心观察生活并对生活具有强烈表现欲望的结果。

传统仕女形象具有秀丽、娴静、端庄、典雅的特征。如何运用木雕表现这些特征,对作者来说,具有很高的要求。除技艺之外,首先要求选择材料。在众多的木雕材质中,黄杨木是最佳的选择。

黄杨术,是一种珍贵树种,逢冬开花,春季结子。质地坚韧,纹理细腻、光洁,色泽黄亮、庄重,有象牙般的色泽,随着年岁久远,颜色由浅而深,能够给人以端庄古朴的美感和高贵典雅的品位。所以选择黄杨术雕刻仕女形象有不二之选的优势。

为了创作木雕仕女形象,我注重选择黄杨木中细腻光洁且无疤结的树干,多角度审视,然后依形态,或塑泥稿,作必要的取舍。这需要艺术家不断地探索,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创新。

在创造每一件作品之前,我都要进行充分的准备。特别是创作木雕仕女作品,从多方位进行构思,再进行调整形态或塑泥稿。在打坯时,人物之间的位置、物像前后的透视关系,以及物象本身的比例,人物衣纹处理等需精心安排,方能设计到位。如木雕《母爱》《天仙配》《宝黛读西厢》等,都注重形象刻画,表现人物典型性格特征。《痴情》犹如再现宝玉黛玉互诉爱慕之情的场面。《听琴》表现了卓文君的那种身姿微侧,双眸含情沉醉于音乐之中的情态,似“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瞬间凝固。而《贵妃醉酒》却以对比手法,将醉意朦胧的贵妃,与矮丑的太监组合在一起,形成美与丑,的对比和反差,反衬出醉意的贵妃,虽醉犹美。《贵妃醉酒》除了给观者留下过目不忘印象的脸部表情外,人物的肢体语言也极为生动,太监借扶贵妃,使自己的身体整个紧贴贵妃,以及另一只没有出现的手,均隐喻出太监的卑陋,给观者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阮宝光大师是福州木雕艺术的代表性人物,其为工艺美术界所尊崇。他要求我要十分注意观察生活和注意素材积累,在看戏时,要特别注意演员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要默然于心,并作形象的构思,以作雕刻创作时的参照。黄杨木雕《黛玉荷锄》《仙女散花》《飞天》《西施》《宝玉与黛玉》等,多取之戏剧舞台的人物形象,是平时注意观察的结果。

除了生活积累,我还不断汲取艺术养份,向古典文学学习如何表现形象,向西方雕塑学习如何塑造形象。我在学习的过程中,开阔了自己的艺术视野,在继承传统风格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在构图、设计、雕刻技艺和内容上都有了新的发展,而且还作了不少大胆的创新。黄杨木雕《反弹琵琶》,取自然黄杨木树根,依型取势,显现婀娜姿态,手法概括简约,不作过多雕刻,以突出其自然形态。而脸部则细致刻画,使女性所具有的美,都集中于头部;秀丽的脸庞,端庄的神韵,纤细的手指,反弹的舞姿,无不表现女性的古典美。这是我所要表现的。创作手法上采用圆润流畅、富有变化的刀法。既有概括、简练、粗犷、有力的大块面手法,又有精雕细刻,如衣纹处理上采用与传统截然不同的手法,以简练概括处理,使人物造型显得更加明确流畅,清新传神;头部则严格按照比例,从发髻到眉眼口鼻都十分注重精雕细刻,意在准确,达到惟妙惟肖。

这是我在学习西方雕塑表现手法后注重人物造型、解剖、比例、块面、衣纹等多方面的技术处理,同时又有自己的传统风格。

雕刻的工艺流程篇(10)

一、公共雕塑与雕刻的概念

公共雕塑艺术是公共艺术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公共艺术与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连,它所呈现的复杂性和特征性与多元的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雕塑在公共环境中起到了视觉焦点和标志的作用,是公共艺术中重要的创作手段。[1]雕塑是通过雕、琢、刻、塑等手段制作出具有实在体积的各种艺术形象的总称,它与建筑、绘画、工艺美术并称为造型艺术。在众多的艺术种类中,雕塑作为一种空间凝固的艺术,它的多维展示极为丰富,能给人视觉、触觉、听觉甚至嗅觉多方面的感受,它以静态的美传达艺术家们的思想情感与审美理想。在雕塑中,雕是通过减少物质材料,塑是通过堆增物质材料来达到艺术创造的目的。用各种可塑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2]雕刻是指在原本就存在的硬质材料(如石头、木头、石膏)上以雕、凿、敲、磨等方式把不需要的部分去除,直到做出自己想要的样子。就创作过程来说,艺术家在创作雕塑时,用的是“加法”;而雕刻时,用的则是“减法”,其创作过程使用的材料是不一样的。雕塑的价值不仅在于反映现实、表现生活,从历史的角度讲,它还凝固个人记忆、民族记忆和时代记忆。[3]雕塑作品审美价值的高低,不在于制作过程的难易和制作时间的长短,不依赖于文字的说明,只在于他是否能通过展现自己的魅力来影响观众。

二、中国玉雕工艺概况

玉石经加工雕琢成为精美的工艺品,称为玉雕。中国玉石雕刻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美学思想、智慧、宗教观念等内容。由于历代琢玉审美情趣、工具、技巧和风俗习惯的不同,每个时期的玉雕作品主题及风格造型也是不同的。从玉雕艺术的发展可以看出不同时代人们对美的追求。

1.玉雕的发展简史

早在新石器时期,人类就开始使用玉器。其中最知名的一件红山玉龙,造型古朴雄浑,极富动感。春秋战国时期,玉器工艺技术更加完善,制作更加精致,对于型的把握更熟练。两汉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动荡,玉器的生产制作受到了限制,玉器开始走向民间,雕刻风格简单,用途简化。唐宋时期是玉器发展史中的一个辉煌时期。自唐朝开始,玉料大多使用和田玉,这个时期雕刻纹路非常细腻鲜明。明清时期是中国玉器的鼎盛时期,其玉质之美,琢工之精,都是前所未有的。明清皇室爱玉成风,缅甸的翡翠得到了皇室的青睐,由此玉渐渐走向民间。此时,南北派玉雕的风格也逐渐形成,南派玉雕以苏州、扬州为中心,北派玉雕以北京为中心。南派玉雕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北派玉雕古朴庄重。随着工艺的发展和进步,玉雕作品越来越精美,玉雕师的想象力不再受到限制。同时,一批醉心于玉雕的艺术家,在传承传统玉雕技法的基础上不断摸索创新,发展了全新的雕刻技法,使得玉雕成了可以用心品味的艺术。

2.中国现代玉雕的四大流派

中国现代玉雕流派,分别为海派、扬派、北派、南派。这四大玉雕流派风格各异,却又殊途同归,共同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赏心悦目的玉器世界。中国四大玉雕流派是当代的持莲观音(玛瑙)分类,而在古代,我国玉雕界只有南工和北工之分。南工做工细腻、工巧,致重雕刻,更有时代感;北工风格豪放粗犷,讲究少用刀工,偏古朴典雅。

三、在“雕”与“塑”之间磨练探索,努力提升作品的文化内涵

雕塑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作为大的环境艺术下的玉雕,它与雕塑同是空间的艺术。二者相互交叉、渗透、影响,形成了一系列表现自身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语言。其构思与表达,怎样将公共艺术理论与玉雕实践有机结合,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紧密相关,同时又受到各个时代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传统的观念认为雕塑是静态的、可视的、可触的三维物体视觉的空间形象来反映现实,是典型的造型艺术、静态艺术和空间艺术。[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在现代艺术中出现了四维雕塑、五维雕塑、声光雕塑、动态雕塑等。传统的玉雕工艺,是一项复杂的工艺过程,原料材质、设计理念和加工技巧是作品成功的关键。因此“因材施艺”的设计理念贯穿于制作过程的始终。一件完美的玉雕作品,应该是玉石材料与造型设计的高度和谐。这就要求设计人员不仅要懂得美术设计,更应了解各种玉石的各种特性,如韧性或脆性、硬度、裂纹及瑕疵延伸情况等。设计人员要根据玉料在制作中发生的变化,随时改动设计稿,逐步引导完成制作。将公共艺术理论与玉雕实践有机结合,如在玉雕设计中加入“灯光、轨道”等现代雕塑思维,能使玉雕工艺从更高的层次上认识和表现世界,向多维的时空心态方面探索。玉雕的品种很多,主要有器具、花卉、鸟兽、人物等大件作品,也有别针、印章、饰物等小件作品。[5]在最初接触玉雕时,我被浑然天成的原石所吸引。与雕塑作品相比,未经人工修饰过的原石有着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美,让人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喜欢玉石观赏,在某些特定的角度看玉石,能够唤起我的意象创造。在校期间,我创作大量的泥塑作品,并以这些作品为原型,运用雕塑的思维设计创作玉石作品,如《心莲》《古道悠悠》等作品得到了玉雕界和工艺美术界肯定和认可。在玉雕设计创作中,难免会受到限制,所以我努力克服,将传统与时尚结合。我希望通对各种材料的尝试,提高对玉石材料的理解与使用,并提升达到一定的高度。例如,因为水晶的晶莹剔透,我用水晶雕刻佛教题材的作品;因为玛瑙色彩斑斓,所以用这种材料来练习“俏色”创作,利用黄龙玉水草材料来练习表现“环境自然”题材的内容。每遇到一种材料,我都会去查相关的文史资料,了解材料形成条件、类别、产地、历史发展、珍贵原因和相关典故,努力提高作品内涵、胸怀境界和审美主张。几年来,我在泥塑和玉石雕刻之间找联系,找差距,在泥塑中锻炼自己的魄力和胆量,在玉石设计雕刻中学会精致和严谨。

四、运用公共雕塑艺术思维,进行玉石设计创作

公共雕塑作为新的艺术实践,它采用形、色、声、光等多种知觉感受,融进了许多现代精神。运用公共雕塑的思维设计玉石作品是我尝试方法之一。我认为艺术创作是人类情感的表现,一件作品首先必须有属于作品自己的强烈的生命力。我努力探索一种崭新的表现方式,来提高对玉石材料的理解与使用,提升作品的内涵。公共雕塑注重以公共空间中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为背景,以造型与空间为核心,吸收东西方传统造型艺术精华,并与当代艺术思想观念融会贯通。公共雕塑中常用的一种思维方式是意象思维,意象思维超越了概念和逻辑,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注重直观的意象,通过对事物由渐到悟的认识,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如作品青金石作品《古道悠悠》,我就是运用公共雕塑中的意象思维方式,从题材、表现手法、材料的运用等不同角度来创作探索的。并运用了“倒流香轨道”的设计,通过美的读解和自我反省来达到欣赏差异的共享,从而实现对人性和人文诉求的“唤醒”。青金石是通过”丝绸之路”从阿富汗传入中国的,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之一。除了美学价值,在中国民间中,青金石的颜色是蓝色,蓝色是一种希望之色,是知性灵性兼具的色彩,象征着理想和希望。青金石又是自古以来人们喜爱的佛教七宝之一,可帮助催眠及深层冥想,提升灵性。所以在设计上,我用“古道”来唤醒人们对中华古老悠久文化历史的回忆。当我久久地凝望着这块满载着岁月痕迹的青金石,我眼前的画面是:一条绵绵的历史古道开始在我眼前漫延,一个个遥远的故事,从山脉深处、汉唐遗风中款款而来。古道一头连着过去,一头连着明天,一头连着故土,一头连着梦想。士兵在这里集结过,诗人在这里流连过,行人在这里休憩过……它尘封在深深的岁月长河中,每一个角落,都是一首典藏在山水间的史诗。在这块青金石上,我竭力地捕捉着周秦遗风、汉唐古韵的瞬间。这就是无数先贤走过渐成的古道吗?祥云缭绕,四季如春,翠柏林立,蜿蜒通向山顶。我仿佛看到老子如一位慈悲的老人,正牵着青牛向我们走来,南山不老松下与人们谈古说道,讲述人与自然的故事。传达“道法自然”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在设计上,我选择了这块材料上方最纯净的位置,雕了一位慈悲的老人,将老人的胡须与山川河流融为一体。并通过倒流香轨道的设计,使“香”带着古韵和清幽,顺着河道而下,如高山流水般,滋润万物。材料的侧面多泥沙包浆和杂色,为了能保留材料的原型,我将有杂色的整个侧面设计成饕餮纹牛图腾。因为牛图腾是人类第一图腾,最高崇拜物,牛的双角象征着对宇宙重生的护持。牛头顶的太极图意为派生万物的本源。有裂纹的地方设计成古松、河流,代表宇宙万物中的自然形态。材料的侧上方的一个平面,我用一个大大的篆体“道”字来表现。“道”字在这里有双重的意思:一种是代表“先贤走过渐成的古道”,另一种“道”是中国(含东方与西方)哲学的最高范畴。在雕刻上没有用精雕细琢技巧,尽量保留着青金石原始的形态。我认为一块玉石,就是一段悠久的历史。如青金石,它经过漫长的岁月沉淀,从阿富汗传到中国,我希望人们在欣赏这件作品的同时,和我一起探索人类历史的渊源,了解传统文化,从圣贤文化中汲取营养,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学会做人做事,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使浮躁的心复归宁静!思考:玉雕本身承载着审美、实用、文化传承的作用。用雕塑艺术思维创作玉雕作品,能够更好地推陈出新,在宣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走出一条新路。我们应学习历代艺术家们从艺态度和敬业精神,坚守玉文化,传承玉雕技艺,关注玉雕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发展,在传统技艺中融入新的审美理念,创造出时代经典应是我们研究的课题。

作者:顾焓冉 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注释:

[1]康乐.关于公共艺术中公共雕塑的思考[J].科协论坛,2009(1).151.

[2]若惜.798雕塑之旅[J].青春期健康,2010(13).12-13.

上一篇: 给排水施工技术要求 下一篇: 初高中语文文学常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