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病人护理措施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5 16:46:20

高热病人护理措施

高热病人护理措施篇(1)

森林脑炎(简称森脑)是一种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病原体即森林脑炎病毒,在我国东北其主要媒介为森林蜱(俗称草爬子)[1]。森林脑炎主要是蜱叮咬后经血、淋巴道传播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高热是森脑病人急性期最早的表现及共同的特征,也是主要症状之一,因此对森脑高热病人进行正确有效的护理至关重要。现将2005年4月~2008年7月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业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56例森脑高热病人(体温≥41℃)的护理措施进行归纳总结。具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56例病人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12~70岁,平均年龄42岁。病人均有明确的蜱叮咬史,化验室检查森脑抗体均阳性。急性期体温均在41℃以上。经过护理人员正确精心地观察与护理,其中49例病人1周内体温降至38℃以下,热程明显缩短,疾病转归较快。

2护理措施

2.1降温措施应用退热药物萘普生0.275 g加入0.9%氯化钠100 mL中2次/d静点。每次用药后随即给予温酒精擦浴降温,并配合在病人足底使用热水袋。酒精温度最好在40℃~50℃之间。因为温酒精挥发快,又可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加,使体温下降。温酒精略高于皮肤温度,不会因冷刺激引起病人不适。另外,足底加放热水袋,可避免酒精挥发过程中引起寒颤,病人易于接受。

2.2积极改善病室环境室内要通风,通风时应避免对流风直接吹到病人身上,病室要力求安静整洁,床距应在1.5 m以上,设床挡。因为森脑病人起病急,病情变化较快,有足够的空间才能为及时抢救安装所需的器械提供有利条件。室内定期消毒,保持卫生,防止用具污染及患者的交叉感染,这对气管切开的病人尤为重要。室温要适宜,控制在20℃~25℃之间,有利于高热病人降温要求。

2.3密切观察病情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病人的全身情况,要随时掌握各项生命体征及意识、瞳孔的变化,严格记录出入量,液体、热量供给等情况,以便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时采取必要、有效的措施。因森脑病人病情进展快,体温常突然升高,轻症患者很快可以发展成重症,故应严格按时测体温,至少1次/h。病情不稳定者,每1~2 h测1次。由于物理降温及意识的影响,最好测肛温比较可靠。

2.4饮食护理鼓励患者多饮水,给予清淡易消化食物,避免进食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发热期间,可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清凉果汁和流质饮食,也可给予冰糕之类的冷饮。要注意热量、水分、盐、维生素的供给。大多数病人因体温升高,全身乏力、倦怠、不愿进食,护理人员应耐心劝慰,鼓励进食。对不能进食的意识障碍病人可鼻饲饮食,但要注意总入量应有一定的限制,总入量应稍低于出量,一般约1 500~2 000 mL/d。

2.5皮肤护理皮肤清洁可使汗腺及皮脂腺的分泌物排泄通畅,促进血液循环[1]。患者多汗应经常擦洗。对意识障碍的病人要注意褥疮的预防与护理,要经常更换,局部受压处给予按摩,还可给予气圈、棉圈等柔软衬垫。

2.6口腔护理对清醒的病人要解释清楚以取得合作,可让病人多喝水,定期漱口。对昏迷、意识不清的患者给予2次/d口腔护理。嘴唇干裂者应涂油。

2.7心理护理病人及家属因缺乏森脑疾病的有关知识,会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心理负担很重。对此,我们要用亲切、和蔼的态度与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耐心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耐心解答所提出的问题,使其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病人及家属能积极配合治疗。

高热病人护理措施篇(2)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069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056-01

目前,构建科学有效的患者安全保障体系,已成为护理管理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原有的护理管理模式即单纯被动处理差错的事后管理模式,逐步向预警防范与积极干预的前瞻控制管理模式转变。护理干预措施主要为加强知识宣教和进行心理干预。在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之下,住院病人烧烫伤事件成了护理质量中重要的指标之一,其皮肤完整性受损产生合并症会延长病人住院天数、降低出院后的活动力,甚至影响病人家庭及社会的负担。因此了解烧烫伤发生的原因,制定相关的防范措施,进而降低烧烫伤的发生,是有效提升护理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1烧烫伤的种类

热液烫伤、火焰烧伤、接触烧伤、化学伤、电伤。

2康复科烧烫伤容易发生的地点

病房、康复治疗室、理疗室、浴室、配餐间、开水房。

3烧烫伤的的危险因素

3.1热敷方法使用不正确及时间过长。

3.2使用在感觉异常或无知觉的肢体部分。

3.3使用烤灯、艾灸、热水袋、电热毯、取暖器方法不适当。

3.4消毒剂管理不当。

4烧烫伤的预防措施

病人入院及转入8小时内需进行高危险人群筛选,24小时针对高危险病人进行护理指导。

4.1使用热敷指导。

4.1.1告知病人及家属使用热敷时需要在外层包一层干毛巾,避免直接接触皮肤。

4.1.2热敷3分钟需观察皮肤有无发红、若有发红立即停止热敷。

4.1.3每次热敷约15-20分钟(热敷温度约40度)。

4.1.4使用热水前先以手腕内侧测量水温,预防无知觉肢体烫伤。

4.2使用烤灯指导。

4.2.1烤灯与治疗部位的距离:25W距离35cm以上,40W距离45cm以上,60W距离75cm以上。

4.2.2使用烤灯3分钟需观察皮肤有无发红、若有发红立即停止热疗

4.3艾灸治疗注意事项。

4.3.1对于昏迷、局部知觉迟钝或知觉消失的患者,注意勿灸过量,避免灼伤。

4.3.2艾炷或艾条灸治疗结束后,必须将燃着的艾绒熄灭,以防复燃导致灼伤事故发生。

4.4消毒液管理。妥善放置消毒液,避免因泼洒而导致化学性烧伤。

4.5张贴警示告知牌。在病房、康复治疗室、理疗室、浴室、配餐间、开水房、热水器旁张贴警示告知牌。

5烧烫伤的紧急处理措施

5.1迅速以流动自来水冲洗,或将烧伤部位浸泡于冷水内,以快速降低皮肤表面温度。

5.2冷水内充分浸泡后,再小心除去衣物,必要时用剪刀剪开衣服,并暂时保留黏住的部分,尽量避免弄破水泡。

5.3在冷水内浸泡30分钟后用清洁的布类覆盖,勿涂外用药,以免影响判断伤情和紧急处理。

5.4电烧伤急救时要迅速切断电源,受伤者呼吸或心跳停止时,应立即施行人工呼吸及体外心脏按摩。

5.5化学剂烧伤后立即用大量的自来水冲洗受伤部位至少60分钟,以降低皮肤表面的化学剂浓度,如果波及眼睛,应睁开眼睛以大量的自来水冲洗至少2小时,再做后续处理。

6成立烧烫伤项目小组

烧烫伤项目小组是对烧烫伤管理的改革,它的成立更完善了烧烫伤的管理方法,使烧烫伤的管理更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个性化、科学化。烧烫伤项目管理小组对烧烫伤的预防与护理实施系统的监管,能有效地降低烧烫伤的发生率。烧烫伤项目小组的主要职责包括:对护士、病人及照顾者进行烧烫伤防治知识培训,组织评估,查看烧烫伤风险预警病人,制订烧烫伤预防及护理措施并指导、监督落实。

7健康教育

7.1将预防烫伤的相关预防常识列为健康宣教内容。制作宣传图册或视频资料,向病人及陪护人员宣传有关预防烫伤的知识,并以真实的病例使患者及陪护人员认识到烫伤的危害,使其提高对烫伤的重视,增强安全防范意识,避免烫伤的发生。

7.2评估住院病人潜在烫伤危险因素:①评估患者曾经有无烫伤史。②评估患者有无要热敷或保温的需求。③评估患者及陪护人员对宣教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7.3加强住院病人的自我防范意识:对高危人群加强健康安全教育,反复宣教加深知识;提高其对意外伤害的预见性,使其主动采取避免意外伤害的措施,从而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

8结论

烧烫伤事件多因为病人肢体感觉迟钝,耐受性差,对热的敏感性低,即使温度、距离合适,正规操作,仍有可能造成烫伤。因此,我们应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做好预见性工作及措施。全面评估可能发生烫伤的潜在危险因素,做好健康教育,提高病人及陪护的防范意识,可减少低温烫伤事件发生。针对低温烫伤特点,采取的防范措施可以总结以下几点:①低温烫伤好发于取暖季节,因此在室温低时要格外注意;②使用取暖物品时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及长时间接触相同部位;③肢体感觉迟钝的病人严格在护理人员看护下使用;④皮肤敏感度低的病人应尽量避免使用各种取暖物品,如需使用应及时观察皮肤情况,避免低温烫伤。发生烫伤后应及时处理。因此,对无痛感或面积较小的创面也应高度重视及时治疗。烫伤创面一般较深,治疗时间较长,让患者和家属积极参与到治疗和护理中,对患者树立信心,强化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对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都有重要意义。总之,通过有效护理干预加强病人及家属对烫伤的重视,是预防烫伤发生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汤培,黄道强,史洁锐,等.老年人低热烧伤37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1(7):137

[2]艾深海,黎鳌.低热烧伤.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1;7(2):140

[3]刘森.MEBO治疗92例小面积Ⅲ度低温热源烧伤的临床体会.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00;32(4):22~23

[4]庞聪慧,宋殿荣.术前不良心理状态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1;3(1):149~150

[5]唐静,李感芝,张广守.电子支气管镜下冷冻治疗66例支气管结核的配合与护理[J].中国医药导刊.2011;3(1):143~144

[6]龚竹云,张翠娥,陈玉敏.德莫林在老年腹部手术后腹泻病人皮肤保护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1;3(1):151

[7]何慧芳.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病人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1;3(1):154~155

高热病人护理措施篇(3)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2(b)-0174-03

医院感染的预防及控制是当代临床医学、医院管理学以及预防医学的重要内容。加强医院管理、规范诊疗及护理操作、提高医院感染防控意识、积极改革机构及制度等是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重要举措[1-2]。本院在医院感染防控工作中,通过成立发热疾病科,有效预防并控制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提高了医院感染性疾病的防控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7月~2013年7月采用系统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的弋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84例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412例,女性272例;年龄12~85岁,平均(44.6±14.3)岁;其中,流感发热322例,病毒性感染144例,药物引起白细胞降低致发热12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93例。应用1∶1配比法选择成立发热疾病科之前的住院患者684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412例,女性272例;年龄10~84岁,平均(46.1±13.8)岁;其中,流感发热298例,病毒性感染157例,药物引起白细胞降低致发热11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1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为未建立发热疾病科之前收治的病例,所有患者均实施常规护理以及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发热常规护理、消毒隔离措施等。观察组患者均为成立发热疾病科期间收治的病例,由发热疾病科监督指导并实施相关的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1.2.1 成立发热疾病科

为强化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组建发热疾病科,主要接诊发热患者。科室由1名主任、1名副主任、1名护士长,2名主治医生、2名医师、10名专科护士以及相关保洁、外送人员组成。科室设置留观床、抢救床、观察床、常规诊室以及备用诊室等。同时,明确发热疾病科工作职责,主要包括检查、监督并指导辖区内各疾病防控机构的各项工作,负责全院各类发热疾病以及肠道疾病患者的诊治、外科特殊感染抢救和传染病患者的隔离观察以及救治,处置各类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并配合感染疾病控制科组织、协调患者的登记、报告以及消毒隔离工作等。

1.2.2 健全管理体系

成立感染防控管理小组,由科主任以及护士长负责,并特设1名感染检测员,以负责全科的感染检测及检查工作。各个班次设置主责护士,以全面督促各类管理制度措施落到实处,加强就诊高峰期的分诊巡视工作,以缩短患者的等候以及就诊时间,从而缩短患者在院内停留的时间,从根本上预防医院感染。

1.2.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发热疾病科应设置在较为独立的区域内,设置门诊接诊区、留观区以及医护工作区等区域,各个区域均应设置相应的装置及设备,同时,应严格划分污染区、半污染区以及清洁区,区域之间应设置缓冲地带。发热疾病科内应多处粘贴醒目的标识以及空间指示牌,合理布置各项医疗设施以及基础设施,以防止细菌的扩散以及疾病的蔓延。

1.2.4 加强组织建设,完善感染管理体系

1.2.4.1 加强制度建设 根据医院以及科室的实际情况制订医院感染以及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指南,制订针对各科室的感染监控手册,并将其纳入到医院感染管理的质量控制标准之中,确保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得到全面落实。不断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强化疾病感染监测工作,确保医院感染防控工作落到实处。针对确诊传染病或者疑似传染病患者制订切实可行的处理流程以及应急预案。同时,建立感染管理小组,明确感染管理职责,落实分级管理目标,建立并落实完善的考核制度,落实医院感染防控目标。

1.2.4.2 完善传染病例报告流程 根据临床实际制订、落实并不断完善传染病例报告流程,发放传染病报告卡,使每位医护人员均能够掌握传染病例或者疑似传染病例的发现、处理以上班流程,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送至感染管理科进行登记分析,以便于及时将感染病例上报、查询以及统计分析,有利于及时查找医院感染的发生原因以及感染防控工作的薄弱环节,评价各类防控措施的效果,从而提高医院感染防控质量。

1.2.4.3 严格消毒隔离制度 医院感染以及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是所有医护人员的职责,应将其作为继续培训的首要课程[3]。针对科室所有医务人员开展医院感染以及传染病防控知识的教育培训,明确具体的职责和分工,落实科室各物品表面、地面、空气、体温表、房间紫外灯、医务人员的手、留观区以及特殊感染病房等的消毒隔离措施。设置专科感染检测员,主要负责不定期地对消毒隔离工作进行检查和记录,并将问题汇总,与护士长以及科室骨干进行分析讨论,及时制订合理有效的整改措施,保证医院消毒隔离制度能够得以全面、有效地落实。

1.2.4.4 医疗废弃物的分类管理制度 如何对医疗废弃物继续规范化管理是现代医疗机构所面临的普遍问题[4]。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科室具体情况,制订并落实严格、科学的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首先,应继续对科室保洁人员进行有关医疗废弃物分类知识的专业培训;其次,严格分类放置医疗废弃物,要求垃圾工具专区专用,患者及位置均应定点专用,并设置明确的标示。医疗废弃物应按照医疗垃圾、生活垃圾、锐器垃圾以及特殊感染者垃圾等进行分类放置;对于医疗锐器容器,如装满3/4时应立即密封并贴上标示;收放时应将不同的垃圾放入不同颜色的垃圾袋内进行分类保存,且所有的废弃物均应注明科室以及时间,将其统一送到指定的处理站;对于特殊感染者的垃圾,应标注有明确的科室、疾病名称以及时间,同时将其送至指定地点进行消毒或者处理,并做好相关记录[5-6]。

1.2.5 加强健康宣教

定期组织科室医院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加强职业道德以及岗位教育,设置医院感染疾病防控知识宣传栏,全面提高全体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医院感染防控意识。与此同时,要求分诊护士不定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诊前宣教,并要求治疗护士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实施诊中宣教,并针对不同的疾病制订疾病防控宣传手册,提高患者及家属的健康知识以及自我防护意识,全方位杜绝医院感染的发生[7-9]。

1.2.6 改善医务人员的卫生及健康条件

所有工作人员均应定期接受健康检查,对于有不适感或者疑似传染疾病者,应立即上报,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时,应根据需要予以注射相关疫苗,如有必要还可予以被动免疫或者药物预防[10]。要求医护人员加强个人防护措施,避免自身感染疾病或者将病毒带出病房,防止将病菌传染给易感者。所谓个人防护,主要包括穿戴各类防护装备,如鞋帽、手套、防护衣物、口罩等,并严格洗手消毒制度。

1.3 观察指标

出院时调查统计两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患者对医护工作的满意度以及医患纠纷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的院内感染率、医患纠纷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以及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医疗质量不断提高,对于临床管理工作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由于医院感染一旦发生,可导致病情加重,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严重时还将危及生命[11-13],因此,医院感染管理质量已成为评价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标志。因患者的病情反复,导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增加,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也不利于医院医疗资源的整合利用,严格制约了医院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这也是引发医疗纠纷的关键环节之一[14],故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及防控工作非常重要。成立发热疾病科,有利于集中诊疗发热及感染或者感染高危患者,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及效率。同时,通过不断完善各项设置建设,全面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医院感染各个环节的管理质量,不断总结感染管理及防控经验,检查、指导并监督辖区医院感染防控机构的管理工作,大大降低了医院感染率[15]。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成立发热疾病科后,医院感染率及医患纠纷率仅为1.75%和1.02%,较建立发热疾病科前显均显著降低,护理满意度达98.25%,较建立发热疾病科前明显提高。提示成立发热疾病科,全面开展医院感染防控及管理工作,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并可提高患者对于医护工作的满意度,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率,有效提高医疗质量,促进医院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爱梅,于春艳.实现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持续改进预防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3):1897-1898.

[2] 张乐乐,涂冬洁.预防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护理管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2):1439-1440.

[3] 黄水香.规范医院感染知识培训预防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7):1526.

[4] 宋晓莉,李艳芳,杨玉萍,等.发热门诊的医院感染管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8):276.

[5] 张印兰,黄河清,李秀银,等.医院感染现状与预防控制措施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2):5079-5081.

[6] 殷群芳.加强医院感染在职教育预防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2):1750-1750.

[7] 盖秀花.护理管理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7):137-138.

[8] 钟玉梅.普外科医院感染的管理与预防[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z3):361-361.

[9] 李宁,殷国东.发热门诊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3):396.

[10] 唐平.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及控制[J].广西医学,2010,32(10):1275-1277.

[11] 孙存琼.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3):404-406.

[12] 肖红菊,刘刚,杨晓秋,等.发热疾病科护理常规制定及效果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3):1902-1903.

[13] 王群,罗湘宁.加强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预防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1):85-86.

高热病人护理措施篇(4)

小儿肺炎是以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和肺部固定湿啰音、肺部X线检查有斑片状阴影等为特点的小儿肺部疾患中常见的一种病证。祖国医学早在《素问·通评虚实论》中就有“乳子中风热,喘鸣息肩”类似肺炎喘嗽的描述,故本病属祖国医学肺炎喘嗽的范畴,病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外因为感受风邪,内因为小儿形气未充,脏腑娇嫩,抵抗力差所致。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节或气温骤变时多见。由于患儿年龄体质因素均不同,感邪有风寒、风热之分,病情有轻重深浅之悬殊,故临床上可分为常证和变证两类:风邪犯肺、痰热闭肺属常证,邪陷厥阴、心阳虚衰则属变证。

1 常证

1.1 风邪犯肺证

本病为疾病的早期,根据受邪不同,可分为风寒闭肺和风热闭肺证。

1.1.1 风寒闭肺证的辨证施护

(1)主症 发热无汗、呛咳气急、不渴、痰白而稀,舌苔薄白、舌质淡,指纹青、多在风关,脉浮紧。

(2)施护原则 疏风解表、辛温开肺。

(3)施护措施 ①方药护理以三拗汤合葱豉汤或华盖散为主,每日1剂分2次服。②室内保持空气流通,但注意保暖,温度、湿度适宜。③饮食以清淡易消化、高营养为主,忌腥荤、油腻、辛辣之品。教会家长正确喂养的方法,防止因喂养不当而引起呛咳、吐奶导致窒息,咳嗽时停止喂养,无力吸吮者可用小匙或滴管喂,或暂禁食。④症状护理要注意体温的变化,可每4 h测1次体温。

1.1.2 风热闭肺证的辨证施护

(1)主症 发热恶风、咳嗽气促、微有汗出、口渴痰多,咽部红赤、舌质淡红、苔薄白微黄、脉浮数,此为轻证;重者则见高热不退、咳嗽频频、气急鼻煽、涕泪俱无、鼻孔烟煤、喉中痰鸣、口渴烦躁、面色红赤、小便黄少、大便不畅,舌质红、苔黄、脉浮数。

(2)施护原则 轻证辛凉轻剂、宣肺化痰;重证辛凉重剂、化痰定喘。

(3)施护措施 ①方药护理方面轻证用银翘散,重证可选用麻杏石甘汤,每日1剂,分2次服。②保持室内湿度适宜,温度应偏低,光线要暗。③穿衣盖被不宜过暖。④观察体温,有无咳嗽、气喘,二便的情况。⑤症状护理方面如有咳嗽、痰多者,帮助患儿翻身拍背,以利痰液排出;如有高热者可头置冰袋或酒精擦浴;气急鼻煽、喉中痰鸣者可给予氧气吸入。⑥饮食上可给患儿喂服竹沥汁或梨汁之类的饮料,高热期应多饮水,保证营养和水分的供给。

1.2 痰热闭肺证的辨证施护

(1)主症 发热烦躁、咳嗽而喘、呼吸困难、气急鼻煽、口唇发绀、面赤口渴、喉间痰鸣、声如拽锯、胸闷胀满、泛吐痰涎,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

(2)施护原则 清热宣肺、涤痰定喘。

(3)施护措施 ①方药护理: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每日1剂,分2次服。②病室宜凉爽通风,避免直接吹风。③饮食以竹沥粥(粳米100 g、竹沥100 mL,加适量的水,文火蒸或炖)为主,每日2~3次,多喝凉开水。④必要时可针灸大椎、曲池等穴。⑤气急鼻煽、口唇发绀、发热烦躁者可给氧气吸入并头置冰袋,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⑥心理护理:因本病起病急,症状明显,患儿烦躁不安,因而家长产生焦虑紧张等情绪,此时首先要安慰家长,以精湛的技术取得患儿及家长的信任,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⑦病情观察:观察患儿呼吸频率、节律和神志变化。⑧急性期卧床休息,并取舒适体位,勿使气管受压;咳喘或呼吸困难时,可取半坐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恢复期逐渐恢复活动,避免过度劳累。

2 变证

2.1 心阳虚衰证的辨证施护

(1)主症 突然面色苍白而青、口唇发紫、呼吸浅促、额汗不温、四肢厥冷、虚烦不安、右胁下可出现瘀块,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微弱疾数。

(2)施护原则 温补心阳、救逆固脱。

(3)施护措施 ①方药护理:以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②生活起居:病室温度宜偏高,可四肢放置热水袋保暖,但要防止烫伤,避免强光、噪音刺激。③取头低脚高位,头偏向一侧,保持气道通畅,并给予氧气吸入。④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尿量、面色、肤温、舌象、脉象、汗出等。⑤病情好转后,可选择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恢复期可给热米汤或正常软食,还可给大枣、山药、糯米粥。⑥加强口腔、双眼、皮肤护理,及时清洗臀部或更换尿布。⑦做好卫生宣教,防寒保暖。

2.2 内陷厥阴证的辨证施护

(1)主症 壮热神昏、烦躁、谵语、四肢抽搐、口噤项强、两目上视,舌质红绛、指纹青紫、可达命关或透关射甲。

高热病人护理措施篇(5)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204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9-2468-01

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新型传染病,人体没有特异免疫力,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该病传染性强,致死率低,临床上以发热、咽痛、咳嗽为主要症状,重症病人可合并肺炎。自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我院发热门诊共确诊并隔离治疗了14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平均住院时间6天,治愈出院14例,占100%,无死亡病例。针对确诊病例在进行及时报告、分开隔离、有效治疗同时并给予系统化整体护理,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确诊并留观治疗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14例,其中男14例,女0例,最小20岁,最大34岁,平均年龄25岁,体温>39℃的占50%,发热持续1-7天,白细胞总数正常或低于正常。

1.2评估患者体温:高热病人及时给予药物退热或物理降温,呼吸重点评估呼吸次数、频率,观察有无胸闷、气促、呼吸困难;心理方面:主动与患者沟通,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减少因社会因素及隔离环境对其造成的不良影响;营养方面: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必要时静脉补充。

1.3护理评估:根据甲型H1N1流感患者症状、体征、临床特点进行评估,并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及时评价所取得的护理效果。

1.4临床症状和心理问题。

表114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临床症状与心理问题统计

由(上表)可得,发热是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主要症状,全部1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发热;约有90%的患者表现为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在精神心理方面有35.7%患者出现恐惧、焦虑。

2.护理问题分析及措施

2.1体温过高。护理目标:体温降至正常范围,患者不适症状消失。

护理措施:①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变化,监测各项生命体征:体温>39℃的患者,每30分钟测一次体温;体温在38-39℃之间,每1小时测一次体温,并详细记录。②降温处理:体温>38.5℃患者,遵医嘱给予解热镇痛药物降温处理,体温过高患者,如不适症状明显或应用解热镇痛药物体温未能降至正常时适当给予糖皮质激素;体温

2.2恐惧、焦虑症状。护理目标:患者恐惧、焦虑症状消失,心理压力缓解。

护理措施:①针对确诊并需要隔离治疗的患者,护理时需要主动与患者交流和沟通,因隔离治疗,做好解释工作,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护理及治疗。②认真做好宣教工作,详细讲解甲型H1N1流感的相关知识,特别是该病是可防可控并能够治愈的疾病,消除患者的恐惧、焦虑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2.3营养支持。护理目标:患者体重未下降或增加。

护理措施:①患病早期多伴有发热、纳差,护理时饮食方面多给予软食或半流食为主,鼓励患者多进食。②恢复期鼓励患者多进食新鲜的水果及蔬菜,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增强患者体质,促进疾病的恢复。③考虑到患者需隔离治疗,不能随便外出,同时没有家人陪护,护理人员要做好临时家属这份工作,满足患者饮食方面额为的正当要求[2]。

3.讨论

通过这阶段的护理工作,我科护理水平有所提高,同时我们对护理工作有了更新的认识,针对甲型H1N1流感这种特殊疾病,与普通疾病有很大的区别,在护理工作中不但要重视疾病的护理,同时要关注该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心理变化,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的不足,进一步完善护理措施,调整护理方案,使患者的身心得到整体的护理,身体能够早日康复。

高热病人护理措施篇(6)

本文就我院收治的小儿高热惊厥患者,给予现代模式护理,并取得良好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85例小儿高热惊厥患者,分为研究组(n=40)和对照组(n=45)。研究组40例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患者年龄在6个月至7岁,平均(3.11±1.36)岁;体温:38℃至40℃有28例,40℃以上有12例;首次惊厥有25例,复发惊厥有15例。对照组45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患者年龄在5个月至6岁,平均(3.03±1.31)岁;体温:38℃至40℃有32例,40℃以上有13例;首次惊厥有28例,复发惊厥有1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史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模式,护理内容主要包括应急处理、呼吸道保持通畅、体温观察、药物指导及病情观察等。而观察组患者行现代模式护理,护理过程如下。

1.2.1病情观察对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主要包括患者呼吸、血压、体温、心率、瞳孔及意识状态等进行严密观察和记录,并做好相应的急救护理措施。当患者生命体征出现异常情况下,需及时告知主治医师,并严格按照医嘱进行相应急救工作。

1.2.2心理护理当患儿出现惊厥现象时,很多患儿家属容易产生紧张、焦虑、不安、恐惧等心理情绪,导致患儿家属在临床配合治疗中的作用未能得到发挥。这时,护理人员必须掌握患儿家属心理状态,对惊厥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心理疏导,以消除患儿及时家属内心顾虑,积极配合护理人员治疗护理工作。

1.2.3高热护理高热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等。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中,需对患儿降温情况进行密切观察,主要包括呼吸、意识、面色、体温等,并做好急救准备[1]。在患儿退热时,出汗量较大,护理人员应定期擦干汗液,更换衣被,避免患儿着凉。在高热状态下,患儿容易唾液分泌将有所减少,口舌较为干燥,容易引发齿龈炎或舌炎,因此应定期清洁口腔。

1.2.4惊厥护理若惊厥时间较长,容易出现缺氧性脑损伤。所以,当患儿出现惊厥时,需及时采取急救措施,使患儿能够在短时间范围内减少或停止抽搐,同时采用针次或按压患儿人中穴和合谷穴,并采取强刺激干预措施[2]。但是注意不可在短时间范围内多次使用镇静药物,抽搐时必须做好相应的安全护理措施,以避免患儿出现坠床意外。

1.2.5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该主动向患儿介绍和节将高热惊厥疾病相关知识,以提高家属对疾病知识的认知程度,并指导患儿家属掌握准确的惊厥急救方法,叮嘱患儿及其家属需加强身体锻炼,使患者体质得到增强。

1.3统计学方法全部数据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则用均值标准差(χ±s)来表示,组间对比资料用t来检验,若P

2结果

研究组平均住院时间(5.1±1.8)h,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为(7.6±2.5)h,研究组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观察组惊厥复发率为3/40(7.5%),研究组惊厥复发率为8/45(17.8%);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39/40(97.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36/45(80%),两组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高热惊厥属于常规儿科急性病症之一,常见于婴幼期人群,主要是患儿神经纤维髓鞘未发育完善时,在各种刺激应激反应下,大脑呈现出非常兴奋状态,使得大量神经细胞异常放电,骨骼肌群收缩,并发意识障碍,对脑细胞造成严重损害.目前,临床上未存在有效的根治方法,主要以对症治疗和护理干预为主,能够降低惊厥复发率,并具有良好的预后效果。

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小儿高热惊厥患者,给予现代模式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病情观察、心理护理、高热护理、惊厥护理及健康教育,取得了显著性的效果。严密观察患者病情,能够及时掌握患者病情,保证在发作第一时间进行急救和处理;给予心理疏导,能够消除患儿及其家属内心咕噜,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工作;采取有效的高热护理措施,避免由于高热引发再次惊厥;给予惊厥护理,有效防止缺氧性脑损伤症状的产生;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儿家属疾病知识知晓率,提高疾病预后效果。

总之,给予小儿高热惊厥患者现代模式护理,能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疾病复发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高热病人护理措施篇(7)

doi:10.14033/ki.cfmr.2017.8.0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8-0092-02

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突发高热及肌肉强制性收缩等,小儿高热惊厥通常伴有面色灰暗,以及四肢冰凉等症状,其起病急且较为迅速,如患者高热惊厥反复发作,可导致智力发育和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1]。小儿高热惊厥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儿科疾病,其发病人群的年龄跨度较大,其中,年龄6个月~4岁的患儿人数居多[2]。近年来小儿高热惊厥发病年龄越来越小,发病率随之而呈增长趋势,如患儿反复发病或者长期处于高热,则较易导致患儿出现脑损伤,对儿童的身体发育及身体健康均造成严重影[3]。本文选取76例高热惊厥患儿为研究资料,对小儿高热惊厥的急诊处理实施护理干预措施进行评价,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6例高热惊厥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8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4个月~10岁,平均(6.36±1.21)岁。观察组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4个月~11岁,平均(6.47±1.22)岁。两组患儿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发生惊厥,均立即取平躺位,并将头偏向一侧,清理口腔内、鼻内、咽喉内异物,避免阻塞导致患儿窒息,同时将患儿下颚抬起,保持呼吸道通畅,用压舌板避免咬伤舌头,辅助患儿排痰。必要时使用鼻导管或面罩辅助患儿吸氧,给予患儿药物治疗。使用稀释的10%水合氯醛灌肠,保持药物药效持续1 h以上,立即给予患儿注射0.1 mg/kg的安定注射液,注意观察患儿情况。若患儿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则立即停止注射。

1.2.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密切观察患儿各项生命体征,如体温、心率、呼吸等,积极配合医生为患儿实施降温,指导家属观察患儿病情,发现异常立即告知医护人员。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为患儿营造安静、温馨的住院环境,保持病房内的环境清洁、空气流通。做好安全护理措施,必要情况下在病床上增加护栏,同时,对患儿的体温、皮肤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并记录,保持患儿的皮肤干燥。(2)对患儿家属实施心理干预和健康指导,向患儿家属介绍小儿高热惊厥的相关知识及应对措施,获取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同时,使用玩具、故事书等转移患儿注意力,提高患儿治疗配合度。(3)高热干预:指导患儿家属及时为患儿更换衣物,采用物理方法或药物降温,并对患儿的体温变化进行密切观察。(4)增加饮水量,并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5)出院指导:出院后家长为患儿制定体育锻炼计划,定时进行身体锻炼,可增强患儿的体抗力,强健身体。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变化,如果患儿的体温超过38.5 ℃以上时要及时治疗,避免复发。对患儿家属实施小儿高热惊厥疾病的健康教育,使其掌握正确的降温方法,避免家属慌张处理不当而加重病情。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小儿高热惊厥患儿的治疗有效率、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1.4 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小儿高热惊厥的相关诊断标准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情况进行评价,显效:患儿的疾病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体温正常;有效:患儿的疾病症状及体征明显缓解,体温下降;无效:疾病体征、体温均无明显变化[4]。总有效=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对照组为7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治疗后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复发2例,复发率为5.26%;对照组复发10例,复发率为26.32%。经统计分析,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5.26%,对照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2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高热惊厥是小儿时期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之一,主要发病原因为患儿的体温骤然升高,受到年龄的影响,患儿对高热的耐受性较差,在此情况下极易导致患儿出现惊厥[5]。尤其是针对发育尚未完全的新生儿而言,高热惊厥对其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小儿高热惊厥具有发病急、病情发展快等特点,因此,医护人员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病情变化[6]。当患儿发生高热惊厥时,护理人员首先需保持患儿的呼吸道顺畅,并给予吸氧、降温等常规治疗,同时对患儿脉搏、呼吸、血压、精神、瞳孔及体温等情况的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并记录[7]。在患儿接受急诊抢救后,可从住院环境、心理干预、高热干预等方面对其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稳定患儿及家属情绪,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8-10]。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复发率均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采用紧急有效的急诊处理措施,并增加综合护理是提升小儿高热惊厥患儿生存质量的关键,可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更有利于患儿早日康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朱丽萍,周子花,吴爱华.护理干预在小焊呷染厥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0,17(4):561.

[2]雷小丽,朱燕华,王静.小儿高热惊厥急诊的护理措施探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5):1039-1041.

[3]郁林倩.急诊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护理方法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4):248-249.

[4] Tuncer O,Karaman S,Caksen H,et al.Lymphocytes subsets in children with febrile convuls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science,2007,117(7):919-925.

[5]张春香.56例小儿高热惊厥患儿临床分析及护理干预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32):130-131.

[6]杜惠娟.综合护理干预预防小儿高热惊厥复发的效果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8):1118-1119.

[7] Kawada J,Kimura H,Kamachi Y,et al.Analysis of gene-expression profiles by oligonucleotide microarray in children with influenza[J].The Journal of General Virology,2006,87(3):1677-1683.

[8]罗用,何刚.小儿高热惊厥93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47-148.

高热病人护理措施篇(8)

[中图分类号] R2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4(a)-0185-03

Nursing effect of different nursing care modes in children with high fever

HE Ting-xi

People′s Hospital of Yangjiang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Yangjiang 5295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the routine nursing care and the specific nursing care in children with high fever respectively.Methods 100 children patients with high fever from January 2016 to January 2017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randomly as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50 cases in each group.Patients in both groups were given the routine nursing care.On the basis of the routine nursing care,the specific nursing care was given to patien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Nursing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Results Temperature of children patients in intervention group was(37.5±0.2)℃,lower than(38.3±0.2)℃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he nursing care(P

[Key words]High fever in children;Specific nursing care;Routine nursing care;Clinic effect

研究@示,当高热患儿体温达到39.1~40.0℃时,便会对患儿造成极大的危害,若难以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将会对患儿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形成高热后遗症[1]。目前临床对于小儿高热患者的治疗,多采用药物治疗,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小儿患者治疗依从性较低,且容易出现一些临床并发症。所以需要注意,针对小儿高热患者不但要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还应给予患儿相应的护理措施,方可取得最佳疗效[2],因此针对我院收治的100例高热患儿分别给予不同的护理措施,研究护理效果差异,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小儿高热患者100例,按就诊时间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50例。干预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10~30个月,平均(19.0±1.4)个月;体温37.9~40.7℃,平均(38.8±1.3)℃;病程0.4~5.1 d,平均(2.1±0.8)d。对照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9~31个月,平均(19.5±1.0)个月;体温38.0~40.5℃,平均(38.7±1.2)℃;患儿病程0.5~5.0 d,平均(2.0±0.7)d。本次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儿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温及病程等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临床常规性、基础性护理措施,详细护理服务:为患儿家属介绍常规用药药效及必要性,并告知患儿家属药物的常规用法及剂量等;嘱咐患儿家属注意患儿的日常饮食,以易消化、提高免疫力食物为主[3];嘱咐患儿家属保证患儿的充足睡眠;若患儿高热长期难退,患儿家属出现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时,进行沟通安抚,并向其介绍小儿高热相关症状及知识等,使患儿家属在对疾病了解的基础上,改善自身情绪,更好地照顾、安峄级;保证病房环境的舒适度,保证安静,经常通风,使室内空气清晰,且要保证病房湿度、温度处于正常水平,利于患儿休息;对于病房人员流动量进行限制,避免出现细菌发感或诱发其他疾病的情况;对患儿血压、体温等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密切的观测[4]。

干预组在给予上述护理措施基础上,同时给予患儿针对性护理措施:①对患儿基本情况进行评估,了解不同患儿的个体差异,从而制定相应的个性化护理方案;②对患儿的饮食爱好进行了解,为患儿制定出不同的特色食谱;③针对患儿及其家属心理情况,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降低患儿家属的精神压力,提高患儿及其家属配合治疗的积极性;④针对患儿临床症状,给予患儿高热护理、惊厥护理措施,如采用药物降温法或物理降温法对患儿进行护理;采用相应的急救措施对惊厥患儿进行处理,使其停止或减少抽搐,或对患儿人中穴、合谷穴进行同时按压,适当给予患儿刺激。⑤在解决个体问题的基础上,严密实施有效护理措施,形成良好护理循环,得到最佳护理效果[5]。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护理效果、护理总满意度、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前后患儿体温变化情况。

采用满意度调查表针对临床护理服务情况统计患儿家属的满意程度,满分100分,共包括满意、较满意、一般满意及不满意4项,其中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评分90~100分为满意;评分80~89分为较满意;评分70~79分为一般满意;评分

护理效果评价标准:通过对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记录,评价患儿的临床护理效果,痊愈为经临床治疗护理后,患儿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且没有任何其他不良反应;良好为经临床治疗护理后,患儿体温明显下降;改善为患儿体温有轻微下降,但仍需给予观察治疗;无效为患儿病情改善程度无进展,体温无明显变化或加重[7]。总有效率=(痊愈+良好+改善)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儿护理前后体温变化情况的比较

两组护理前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干预组患儿体温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儿护理效果的比较

干预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0%,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儿护理总满意度的比较

干预组患儿护理满意度为98.0%,高于对照组的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两组患儿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干预组患儿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6.0%,低于对照组的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小儿高热属于儿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多发病,尤其是近几年来该病发病率逐年升高[8-9]。患儿行腋下温度测量后,体温超出37℃且1 d内体温波动超出1℃,既属于小儿高热疾病患者[10-11]。研究显示,体温异常升高后便会出现高热症状,体温的升高与身体的耗氧量呈正相关,所以高热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身体无氧代谢[12-14]。随着体内环境的失调,容易造成细胞损伤,出现血清α-氢丁酸脱氧酶及肌酸激酶升高的情况,使得心输出量增加,对于患儿心肺负担造成严重影响,同时还会对患者的脑神经造成损伤,所以必须给予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避免对患儿身体及生命造成危害。

研究显示,护理干预措施在小儿高热惊厥患者治疗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不但可提高患儿家长对疾病的认识和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还可改善患儿预后[15]。在本研究中针对小儿高热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护理与针对性护理措施,与前者相比,行针对性护理措施的干预组患儿临床护理效果较佳,总有效率高达96.0%,且患儿临床症状恢复较快,护理后患儿体温为(37.5±0.2)℃,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的(38.3±0.2)℃,可见针对性护理措施效果明显,利于降低患儿体温,促进症状恢复;另外干预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对于患儿预后具有较好效果,进一步证明给予高热患儿针对性护理措施的重要价值[16]。

综上所述,临床给予小儿高热患者针对性护理措施,可明显改善患儿高热症状,且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曹琳.复方小儿退热栓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8):87-88,91.

[2]斯格灵,阿斯娅・帕塔尔.赖氨匹林在急诊儿科发热性疾病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2):61-62.

[3]吕琦玲,梁汝青.小儿高热惊厥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4):101-102.

[4]马志红,梁进娟,屈丹,等.46例小儿高热惊厥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有效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2):92-93.

[5]张凤伟,郭秋菊,陈小萌,等.阶段性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0):29-30.

[6]殷伟芬.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158.

[7]林梅芳,韩天娥,姚桃金,等.小儿高热惊厥危险因素的探讨及门诊护理干预[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4):647-648.

[8]耿润红.小儿高热护理认识思索[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50):179.

[9]张薇,李兵,冯静,等.个性化护理在小儿重症肺炎高热惊厥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4):405-406.

[10]牛琼英.不同降温方法对小儿高热的效果与护理方法探讨[J].甘肃医药,2014,33(10):791-792.

[11]李冬梅,陈楷珠,林金生,等.院前急救指导应用于小儿高热惊厥治疗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 13(13):19-20.

[12]莫君.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与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1):123-124.

[13]杨毅.小儿高热的护理体会[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3):106.

[14]郑景仙.小儿重型化脓性脑膜炎致高热的护理要点分析[J].中外医疗,2016,35(20):152-154.

高热病人护理措施篇(9)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32例,其中男24例,女8例;年龄17~26岁,平均41岁;全瘫26例,不全瘫6例。合并其他脏器损伤5例。32例病人均由急救中心接入医院,院外救治措施无记录。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本组病人均属意外事故损伤致残,临床上会出现多种不良心理反应,如恐惧、焦虑、烦躁、紧张不安,个别病人会产生自残或轻生的念头,有些病人或家属不配合治疗,针对以上情形,护理过程中要关心安慰病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多给病人介绍康复的情况,鼓励病人以积极的态度乐观面对人生,勇敢面对现实,积极配合治疗。

2.2 并发症护理

2.2.1 压疮:又称褥疮,多因病人长期卧床不能按时翻身引起。受压部皮肤长时间血液循环受阻,造成皮肤缺血坏死,而致压疮。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2.1.1 保持床整,干燥无渣屑。

2.1.2 应用气垫床,以减轻局部压迫。

2.1.3 定时翻身,每2~3h翻身1次,按摩受压部位。

2.1.4 加强全身营养。

2.1.5 已经发现褥疮,应按褥疮治疗方法具体治疗对待。如用重组表皮细胞因子喷洒局部,每2d 1次,1w左右痊愈。

2.2 泌尿系感染:因病人失去排尿能力,或长期留置导尿管,因此必须做好尿管的护理,具体措施包括如下:

2.2.1 导尿时动作轻柔,严格无菌操作,每周更换1次导管。

2.2.2 保持会清洁卫生,每天2次会阴擦洗。

2.2.3 保持尿管畅通,注意尿液的性质、颜色。

2.2.4 每日2次膀胱冲洗,每日更换引流袋,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2.2.5 定时,每4~6h1次,每次450ml,坚持盆腔肌功能训练,促进排尿功能早日恢复。

2.2.6 如发现泌尿系感染,应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选择合适抗生素。

2.3 呼吸道感染:高位截瘫病人诸多呼吸肌麻痹导致气体交换不足,出现胸闷气短,咳嗽无力,分泌物难以排出,而发生呼吸道感染甚至呼吸衰竭而危及生命,护理时应注意。

2.3.1 密切观察呼吸特征。

2.3.2 定时翻身拍背。

2.3.3 如发生呼吸道严重感染,脓痰多不易排出,应及时行气管切开术。

2.4 关节畸形或肌萎缩

2.4.1 每2h协助患者活动瘫痪肢体各关节,活动力度要适宜。

2.4.2 要鼓励有部分自主能力的病人积极活动。

2.5 胃肠道护理

2.5.1 做好饮食调节,多食纤维丰富的食物,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

2.5.2 便后软纸擦拭,肛周糜烂可用烤灯照射,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2.6 高热护理:脊髓在体温控制和维持中起重要作用,当体温调节中枢传导路受损时,散热障碍,同时汗腺失去了交感神经支配而不能出汗,导致高热,特点是出现得快,体温高达39~40℃,应迅速采取降温措施。

2.6.1 调节室内温度,夏季有条件者住空调房间,室内温度保持在20~22℃。

2.6.2 物理降温,可用冰袋、酒精擦浴或冰毯降温。在降温时应注意防止降温过快、过低。

2.6.3 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和床单。

2.6.4 多饮水,防脱水,进高蛋白、高热量食物,以补充丢失的热量。

高热病人护理措施篇(1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443-02

围术期低体温是麻醉和外科手术常见的并发症,Sessler将体核温度在34~36℃认定为低体温【1】。综合国内外文献资料,大约有50%~70%手术患者发生低体温,引起各种并发症,出现寒战、苏醒时间延迟、伤口愈合时间延长、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增加等问题,患者常主诉术后初期的寒冷不适是住院期间最痛苦的体验之一,有时甚至超过了对疼痛的反应。本文通过对围术期及术后不同时间段病人体温的变化及相关指标的监测,探寻引起患者围术期低体温的各种因素,分析围术期保温措施的实施与病人体温变化的正向关联性,寻求综合保温防护措施的高效、恰当、适用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心功能正常的成年胃肠道常规手术病人160例,年龄32~76岁,平均年龄61±1.2岁。将病人随机分为防护组和对照组,防护组选取80例病人,其中胃癌病人45例,肠道病人35例。对照组选取80例病人,其中胃癌病人43例,肠道病人37例。两组病人均为择期、非急症手术病人,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均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营养及文化知识层次、麻醉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手术室环境要求:调节室温22~25℃,湿度45%~60%。

1.2.2 研究实验方法

1.2.2.1 将病人分为防护组和对照组。防护组病人术中给予电热毯保温,温度设为36~38℃;围术期所输注及冲洗体腔的液体均为加温液体,温度要求为:输注液36.5~37℃,宜接近病人体温;冲洗液36~40℃,宜略高于病人体温;加强了麻醉诱导初期、手术开始时、手术结束转运环节、术后后续处理等一系列保温防护,加强心理支持及人文关怀,消除病人紧张及不利因素;对照组病人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围术期持续测量病人鼻咽温,获取切皮前、术中最高最低、出室前的体温值,术后观察病人有无寒战并随访获取术后第1天、第3天的随机体温值,以及病人的拆线时间、切口愈合和寒战发生情况。数据获取后应用统计学方法(对比实验法)进行分析整理,得出两组病人术前平均体温、术中最高最低平均体温、出室平均体温、术后第一第三天平均体温、拆线时间及切口愈合等级的数值,将两组数据进行对比。

1.2.2.2监测体温方式:

在麻醉及手术过程中使用专用体温监测探头,持续测量病人鼻咽温;它的关键器件是热敏传感器,测温灵敏、快速[2],能够根据鼻咽温监测结果及时调整保温措施,从而达到实时监护[3],具有方便、安全、精确、无污染等优点。

1.3整理数据

2 结果

通过表1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对照组病人术中最低体温及出室体温均低于了36℃,即出现了轻度低体温。而防护组病人体温一直高于36℃。从术后吸收热高发时段随机体温平均值来看,防护组病人的体温同样低于对照组。从切口愈合等级来看,两组病人基本没有差异,但从平均拆线时间来分析可以看出,防护组病人拆线时间平均为8.56天,而对照组病人拆线时间平均为9.18天。从术后病人寒战情况统计来看,防护组病人为1例,比率为1.25%,对照组为4例,比率为5%。

3 讨论

综合文献资料,手术病人在围术期发生低体温十分常见,姜凌雪等认为麻醉期间非人为性低体温是围手术期普遍存在的体温失衡现象,是体温调节功能抑制和手术环境温度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研究,我们探寻到成人腹部手术患者围术期低体温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具体的防护方法:

3.1围术期低体温发生的相关因素:

3.1.1麻醉及麻醉用药对患者体温的影响:

3.1.1.1 麻醉对手术患者的影响:全麻抑制机体对温度改变的调节,使机体代谢率降低40~45%【4】;机械通气的维持又减少呼吸做功;使麻醉后机体产热减少,散热增多,核心体温缓慢下降,并呈直线性降低。

3.1.1.2 全麻药物对患者体温的影响:物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及血管收缩反应,以及肌松药对寒战反应的抑制,使体热由核心向外周分布,核心体温快速下降。

3.1.2 手术室的环境温度对患者的影响:

3.1.2.1室温:Morris证实,若手术室的室温低于21℃时,病人往往出现体温过低现象【5】。通常情况下手术室的温度一般控制在22~25℃。

3.1.2.2 手术床的温度:通常手术床的温度与患者体温的温差差异在6~10℃,患者接触手术床时,由于传导散热导致体温快速下降。

3.1.3 消毒范围及消毒液的影响:腹部手术消毒范围较一般手术的消毒范围大,通过皮肤散热而使体温迅速下降;同时皮肤消毒时,消毒液温度低,消毒液的挥发带走大量的热量,使体温下降。

3.1.4 腹部手术病人体腔的暴露:体腔暴露使散热增加,核心体温降低;

3.1.5 术中病人输注、冲洗体腔的液体及所输血液制品的温度:由于术中所用液体及血液制品直接进入患者体内,在血管内或体腔发生作用,会直接影响患者体温的再分布;手术过程中大量与手术间等温液体的使用,会起到“冷稀释”作用,机体辐射散热增加【6】。

3.1.6 手术时间的长短与围术期低体温及术后寒战的发生关系:研究发现两者之间成正相关。

3.2围术期低体温管理综合防护措施:

3.2.1 手术室温湿度适宜,手术部中央空调系统保证手术室内部室温在22~25度,湿度在45%~60%。此种环境对患者皮肤等体温调节系统影响较小,患者围术期体温波动不大;

3.2.2 手术期间采取保温措施,在手术床上加铺电热毯保温,电热毯温度设为36~38℃,同时注意病人身体不要过分暴露;

3.2.3 消毒液加温使用:Wistrand C【7】等研究显示,加温至38℃消毒液能增强杀菌效果,增加患者舒适感;

3.2.4 在呼吸机管路中使用“呼吸过滤器”维持气道加温湿化,在麻醉回路中通过减少热量丧失而有效维持体温。

3.2.5 术中加温物品使用:采用手术薄膜覆盖手术切口,减少皮肤散热,同时避免湿敷料对皮肤冷刺激;给予电热毯保温,电热毯温度设为36~38℃;

3.2.6 患者术中所输注的液体及冲洗体腔的液体均加温后再使用,对于手术时间长、体腔暴露时间长的患者,术中使用38℃盐水纱布止血和覆盖肠管,并及时更换,保持纱布温度接近38℃【8】。

3.2.7 患者术中输注血液制品时宜加温后再给病人输入,可以防止输血时及输血后体温下降,避免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具体方法:将输血器近肢体端的35-40cm置于盛有37℃、500ml生理盐水的玻璃瓶中,水温降至36℃及时更换,保持水温基本恒定。

3.2.8 重点环节加强心理支持及人文关怀,在患者接触手术床、麻醉诱导前期病人高度紧张时、手术结束转运环节给予细致呵护,消除病人紧张情绪及不利因素,同时采用已加温的毛巾被或小棉被遮盖保暖等辅助保温措施。

综上所述,通过综合保温防护措施在成年腹部手术患者围术期低体温防护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使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围术期保温护理的重要性,并学会采取综合保温防护措施有效防止患者围术期低体温及其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加速术后康复、减少后续治疗费用、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轻病人痛苦和不适感觉、对围术期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围术期护理措施的实施更加注重病人的舒适度与满意感,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和贴心的护理服务,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护理服务理念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Sessler D I. Complications and treatment of mild hypothermia [J].Anesth,2001, 95(2):531.

[2] Smith J.Are electronic thermometry techniques suitable alternatives to traditional mercury in glass thermometry techniques in the paediatric setting[J].Adv Nurs,1998,28:1030.

[3] Lisa S,Jutie KL,Knight BCL, et a1.The uncertainty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ree eletro theflnomenters in therapeutic modality research[J]. Journal of Athletic Training。2005,40(3):207―210.

[4] 姜凌雪,王宝忠,雷燕,高杰,邱利飞。围手术期影响体温调节的因素及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J] 河北医学,2009,(10).

[5] Kasai T,Hirose M,Yaegashi K,et al.Preoperative risk factors ofintraoper ative hypotherrnia in major surgerg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 [J].Anesth Analg,2002,95(5): 1381-1383.

上一篇: 水利水电工程面试问题 下一篇: 土木工程就业分析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