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工程管理专业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3 14:58:05

系统工程管理专业

系统工程管理专业篇(1)

从系统的角度,管理科学为基础,信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优化管理工作。遵从软件工程的原则,开发运行稳定、质量可靠、互动性好的MIS软件系统,配置合适的硬件环境,构建新的管理信息系统,涉及硬件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管理开发过程的项目管理、质量管理和网络技术。

项目管理包括配置管理、质量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规划阶段进行可行性研究,涉及技术经济学方面的指示,如投资分析。分析阶段,涉及管理信息系统、系统论、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方面的知识;设计阶段涉及管理信息系统、系统论、管理学和通信网络技术;实施阶段涉及软件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配置管理、测试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体系

结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理论基础和体系结构,结合现有文献提出的管理信息系统改革方法,提出以下改革建议。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减少MIS开发方法和开发过程所占的比例,添加MIS与企业竞争优势、MIS管理、经管领域MIS应用等知识模块。工商管理类专业MIS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

(一)管理信息系统基础理论篇

1.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

2.管理信息系统理论基础:管理理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行为科学、数学以及运筹学等基础理论学科的把握。

3.管理信息系统的分类:基于管理层次的分类、基于管理职能结构的分类、信息资源的空间分类以及技术架构分类。

4.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结构:概念结构、层次结构、功能结构、软件结构和硬件结构。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基础篇

1.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

2.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条件:企业业务流程分析与企业业务改革,领导的支持与参与。

3.系统的开发方法:结构化开发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和计算机辅助工程。

4.数据库技术基础:概念模型、关系模型、概念模型和关系模型的转换、关系模型的规范化。

5.通信与网络: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

(三)系统开发与管理篇

1.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必要性、目标、内容与组织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规划模型,系统规划的主要方法。

2.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系统分析的目标、任务及步骤,系统详细调查与分析,新系统逻辑方案的建立。

3.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系统设计的任务与原则,系统功能结构设计、系统配置方案设计、系统流程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

(四)典型应用篇

1.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生产管理系统的发展、物料需求计划、制造资源计划、企业资源计划。

2.决策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的概述,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历程,决策支持系统功能与支持,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群体决策支持系统。

3.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的概念、分类,电子商务的应用框架,电子商务中的支付,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课程教学改革尤其是教学内容改革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一些文献分析了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措施和方法,如梁妍和王知强针对信息管理系统学科的特点,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教材、实践教学、教学方法、教师素质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研究。

关于教学方法已有较多研究,如讨论法、案例法、项目驱动法、自主实验法等。管理信息系统是管理科学、系统科学、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和通讯技术等多学科综合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它既具有较深和较宽的理论基础,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上避免以纯理论和纯技术的观点描述信息系统,而应将信息技术、管理方法和组织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从管理和应用的角度介绍信息系统。在教学手段上应多采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际系统调查等加强对信息系统的整体认识,结合上述教学内容提出一种专题讨论和案例启发相结合的教学法。

(一)并非课程全部内容均适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根据教学实际从上述四部分内容中选取一些作为案例讨论的专题。如管理信息系统对管理的影响,管理信息系统与企业竞争优势、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成败的因果等。

(二)建议对学生分组,如每组4-5人,小组式任务安排可使任务量合理化,学生间团结协作。

(三)针对专题内容,选择有针对性。本土化的新颖案例可由教师指定或由学生小组自行确定。

(四)为保障教学效果,要求学生课前认真准备。

如,讲解管理信息系统成败原因分析这一专题时,安排学生准备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学生分小组准备资料和课后在课堂讨论互动,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成功案例总结管理信息系统成功的经验有哪些?通过失败案例分析失败的教训是什么?如何准确把握企业信息系统的需求?如何确定信息系统的开发策略?如何分析和选择软件供应商等,最终由教师总结归纳管理信息系统成功的关键因素。这种教学方法注重营造开放、互动的课堂气氛,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培养信息化环境下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四、结论

如果对于案例教学的方法没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很多人会将案例教学当做是教师讲述理论概念后的故事举例,进而总结结论,再要求学生提交阅读案例的心得,而实际上,案例教学是以具体问题为学习和讨论的焦点,选择贴近现实的问题要求学生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的学习过程。在案例教学中,学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升,学生挖掘隐含在案例之内的知识点的过程更是一个深化知识理解和掌握的过程,希望以上的探讨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三鸿,许鑫,王昊,等.案例教学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的实践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120-125.

系统工程管理专业篇(2)

杨学英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 山东)

【摘要】通过企业人才需要和岗位调研,重新明确了物业管理

专业职业岗位群,对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作出优化调整,对课程教

学内容进行了重组和整合优化,打破原有学科体系,构建出基于工

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关键词】岗位群;工作过程;学习领域

项目信息:本文为山东省职成教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工

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编号:

2011ZCJG044)研究成果之一。

高职教育要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的发展,更好的服务于区

域经济发展,为行业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必须根据区域

经济和行业企业需求的发展变化,不断的调整培养方向和培养模式,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适应行业企业的不断发展和人才需求

变化。通过企业人才需求和岗位调研,重新明确了物业管理专业职

业岗位群,对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作出优化调整,对课程教学内容

进行了重组和整合优化,打破原有学科体系,构建出基于工作过程

系统化的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一、明确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修正培养目标

(一)开展行业企业调研,明确职业岗位(群)及典型工作

针对物业管理专业岗位和典型工作需求开展企业调研,根据调

研结果讨论分析,明确了物业管理专业的典型职业岗位(群)以及

岗位的典型工作。

物业管理专业的典型职业岗位(群)是:物业客户服务管理、

物业环境管理、物业维修养护管理、物业市场开发。

根据调研,这些岗位(群)的典型工作分别是:

1、物业客户服务管理:基本服务素养养成管理、入住服务管理、

日常客户服务管理、社区文化服务管理、简单涉外客户服务管理;

2、物业环境管理:保洁服务管理、绿化服务管理、公共秩序

维护服务管理;

3、物业维修养护管理:房屋本体维修养护管理、设施设备维

修养护管理;

4、物业市场开发:物业市场调研、客户需求分析、物业服务

方案设计与投标。

(二)对照职业岗位(群)需求,重新修正培养目标

按照企业职业岗位群的设置及对人才的需求,我们重新确定了

专业的培养目标,分三个层次描述——面向何种单位、面向何种岗

位、培养何种人才:面向物业管理企业(目前是二三线城市)、面

向物业企业一线的客户服务管理、环境管理、维修管理、市场开发

等岗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学生具

备“客户至上、服务第一”的服务理念、能够吃苦耐劳、善于沟通

协调等综合素质,同时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包含专业能

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三个方面,尤其是在社会能力和方法能

力的确定上,希望培养的学生是会做人、会做事、会生活的全面的

人。比如要求学生具有控制情绪冷静处理问题能力、制定计划并执

行到位的能力,这些能力不仅是从事物业服务与管理工作应具备的

能力,同时也是适应社会、营造美好生活、终身学习所应具备的能力。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

(一)明确课程体系开发思路,确定学习领域课程

明确培养目标、职业岗位群及典型工作后,首先明确课程体系

开发的思路是:

开展调研分析岗位工作过程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岗位

能力

在分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支撑典型岗位

工作的职业能力,从而确定能够提供相应职业能力培养的学习领域

课程。

(二)确定各门课程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和学习内容

参考企业实际工作过程,按照职业能力培养规律和学生学习成

长规律,由简单到复杂,打破原有学科体系,优化整合重组有效的

学习内容,确定各门课程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和学习内容。

例如《物业客户服务》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该

课程面向物业管理客户服务管理岗位(基础岗位:客户服务员发

展岗位:客户服务主管助理客服主管项目经理),通过课程学习,

使学生熟知物业客户服务管理的内容,掌握物业客户服务管理的方

法,能够在物业管理客户服务部门从事入住服务管理、日常客户服

务管理、社区文化服务管理、简单涉外服务管理等岗位工作。教会

学生针对客户心理特点及服务内容有效组织物业服务活动,使学生

树立“客户至上,服务第一”的工作意识,养成爱岗敬业、善于协作、

诚实守信、耐心诚恳、精心服务、为客户保密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

质。课程内容选取时侧重于服务(管理)工作流程化和标准化学习,

将日常客户服务及环境管理中可能发生的纠纷内容统一划入《物业

纠纷防范与处理》课程中,以便于进行比较系统的物业纠纷防范与

处理能力培养。课程针对物业客户服务岗位工作需求,充分融入《物

业管理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相关内容,按照学生学习认知规律和

能力形成特点,设置基本服务素质养成、入住服务、日常客户服务、

社区文化服务、简单涉外客户服务5 个学习情境,12 个学习任务。

(三)明确课程地位,构建课程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突出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按照工

作任务由简单到复杂、遵循学习循序渐进的规律,根据课程性质和

作用,确定各学习领域课程在整个体系中的合理位置,构建出以工

作过程为导向的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基础性学习领域单

项职业能力学习领域综合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职业素质与能力拓

展学习领域。

1、基础性学习领域的任务是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打好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和接受继续

教育深造的基础。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概论》、《管理学基础》、《公共关系》、《管理心理学》等11 门课程。

2、单项职业能力学习领域面向某一单项工作任务开设有《建

筑识图与构造》《建筑设备安装识图与施工工艺》、《物业管理基础》、

《房地产市场调研与分析》、《房地产经纪实务》、《物业统计》、《物

业企业财务会计》等9 门课程。

3、综合职业能力学习领域按照工作岗位任务开设有《物业客

户服务》、《物业环境管理》、《建筑维护与预算》、《物业设施设备管

理与维护》、《物业智能化系统操作与维护》、《物业纠纷防范与处理》、

《物业管理服务方案设计》等11 门课程。

4、职业素质与能力拓展学习领域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学生的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而开设有:

(1)素质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代文学赏析》等;

(2)职业能力拓展:《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

等;

(3)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拓展:《实用口语与交际》、《社交礼仪》、

《文献检索》等。

三、结语

高职物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要适应物业管理行业

企业的发展和需求,按照行业企业需求不断调整适应。本文在行业

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探讨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体

系,确定了基础性学习领域单项职业能力学习领域综合职业能

力学习领域职业素质与能力拓展学习领域斯四大学习领域课程体

系,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使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习内容

与工作内容对接,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新构

建的课程体系培养效果需要在以后的学习实践中不断证明和调整优

化,不是一蹴而就和一劳永逸的,将会在以后的改革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 狄寒梅. 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 职业时空,

2010,6(8):87-88

[2] 刘韵凤. 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 中

国经贸导刊,2010,1 :103

[3] 王健朴. 物业管理专业能力单元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践

系统工程管理专业篇(3)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注重工作过程的整体性,遵循职业成长规律,有利于学生工作过程性知识的学习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一、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建设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打破了学科体系的束缚,从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出发,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选取教学内容,以实际工作过程安排序化教学体系,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个性能力发展联系起来,是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显著特征是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紧密相连,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适应高职学生思维特征。

目前全国职业院校课程的开发设计全面展开,但课程开发往往停留在研究层面,真正走进课堂的很少。本研究吸收和借鉴了行动导向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从岗位需求、能力培养、学生未来五年之内的可持续发展和树立终身教育观念等方面充分考虑到学生全面发展与职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课程体系。通过行动导向教学,在训练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强化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生对自身发展的要求以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以确保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1.专业培养目标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是以培养酒店行业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通过调查研究,我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以酒店服务与管理所涵盖的基本知识为基础,以调酒和制作咖啡为特色、以酒店服务与管理能力培养为重点,以酒店管理职业素质为核心,面向酒店及相关行业,具有较强酒店业务操作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 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注重工学交替,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产与实习相结合。课程设置依托行业工作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来确定,课程内容根据实际工作过程和任务进行整合与序化。全面促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的合理化培养,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推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同步快速发展。

3.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分析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专业酒吧和咖啡厅、星级酒店、国际酒店集团管理公司、自主创业等方面就业。主要从事调酒、制作咖啡等饮品和星级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等部门服务与管理方面工作。

这些岗位要求学生具备人际交往的沟通、外语应用和计算机应用等一般通用知识;具备调酒与咖啡制作和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管理与服务及食品营养卫生等专业知识。

4.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取决于专业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完善,取决于设置哪些课程,通过什么方式去完成。专业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前提。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如何突出特色,把握核心专业课程,明确它们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显得尤为重要。我校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如下表所示。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导,基于工作过程对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使核心课程对应核心技能,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知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使各课程衔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吴琦.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软件导刊,2013(11).

[2](德)劳耐尔.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系统工程管理专业篇(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131-02

一、引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下文简称信管专业)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管理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步兴起。我国信管专业成立于1998年,是一门以现代管理理论为基础,借助先进的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对信息进行管理和处理的学科,包含计算机、网络、管理、自动化,经济和财务会计等多种专业知识,具有管理与信息技术相互渗透,知识面广,学科背景复杂等特点。[1]

软件工程通常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的必修课之一,涉及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基本原理、概念与技术方法,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研发理念和良好的研发习惯,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和产品质量。[2]为了培养信管专业学生的信息系统开发能力,信管专业开设了软件工程课程。

由于信管专业学科跨度大,师资背景和生源结构复杂,教学思想差异较大的影响,软件工程在信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存在异议,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亦有诸多不足。文章结合信管专业和软件工程的特点,本着“理性用户培养”[3]的目标,从课程定位、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形式等方面分析软件工程的教学现状,提出相应对策。

二、信管专业《软件工程》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定位不明确

在信管专业中,软件工程主要指导学生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及维护,侧重系统的研发和维护的原理和方法。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则是让学生全面认识管理信息系统,涉及的知识面广,但内容浅显。两者在系统开发和维护部分的内容上存在交集,部分院校因此未将软件工程加入专业培养计划。另外一些院校为强化学生的系统开发能力,将“软件工程”与“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同时开设,出现课程重复的现象。这些都是软件工程定位不清晰的结果。

2.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

信管专业中的软件工程与诸多信管专业基础课程联系密切,需要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但目前部分院校的课程体系将软件工程与管理学、程序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显然不合适,教学安排缺乏层次性。

3.师资力量存短板

信管专业教授软件工程的教师几乎都毕业于计算机专业,不仅缺乏管理学相关知识且在教学思想上沿袭了理工科的风格,偏重程序研发流程,忽略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的多学科交叉特点,导致学生把管理信息系统等同于一般的计算机软件,使得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内涵认识不足,甚至产生误解。此外,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实际参与大型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的开发,缺乏实际的研发经验,故难以全面、深入地介绍管理信息系统研发过程和特点。

4.适用教材缺乏

一方面现有信管专业软件工程的教材大都沿用自计算机专业,着重从理论方面介绍各种经典分析和设计方法,所选案例也缺乏与管理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结合,且很少结合最新的设计方法和工具进行介绍。这种教材选择方式难以和信管专业内的其他课程有机结合,自身形成知识孤岛,无法体现信管专业管理为主、计算机为辅,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同时也不能反映信管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本质区别。

5.教学方法古板,实践不足

软件工程的教学内容多为以往研发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知识点多以各种概念、原则、规则和要点等形式出现,缺乏完整案例,内容抽象晦涩,教师多采用单向注入和强行灌输的教学方式,不利学生的理解和应用。此外,信管专业课程体系庞杂,无法为软件工程分配足够的实践课时。其他系统开发相关课程,或因项目过小而无需使用软件工程思想,或因课时限制而侧重系统的实现和测试方面。这些问题导致软件工程思想难以完全付诸实践,使学生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的训练。

6.学生评价机制不合理

成绩评定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也是反映教师教学能力的参考指标。本校统一采用“平时表现+期末笔试”的考核机制,比例为3:7。其中,平时表现包含期中考试成绩、日常考勤、课后作业和实验成绩等。这种成绩评定机制存在诸多问题:(1)期末考试比例过大,不能全面客观反映学生的表现。(2)闭卷理论笔试不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难以考查知识的实际综合运用能力。(3)笔试为主的考核机制容易诱使学生产生应试教育的倾向。

三、《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的若干对策

针对信管专业软件工程课程的问题,结合本校教师的教学经验提出相关的应对措施。

1.明晰教学定位

系统工程管理专业篇(5)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为“信管专业”)是“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下属二级学科,其核心课程体系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带有非常明显的工程性特点,但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师教学能动性不足、教学水平不尽如人意、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等4所国际一流工科大学发起并创立的、我国教育部大力倡导的先进工程教育模式。目前,汕头大学走在工程教育改革的最前沿,提出了EIP-CDIO工程教育理念。文献[4]针对中国学生的特点,提出了基于兴趣和自主的CDIO教学模型IACDIO。文献[5]把CDIO人才培养理念引入到课程建设中,提出了基于CDIO的“软件工程”课程建设方案。

CDIO代表构思(cone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CDIO工程教育模式倡导工程教育应该以项目的CDIO全过程为载体,将实践与课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通过项目的研发过程,使学生掌握工程基础知识,提高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的适应与调控能力。在“如何培养人”方面,CDIO采用了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并通过CDIO的12条标准指引工程教育的实施方法,这12条标准从基本理念(标准1:背景环境)、培养目标(标准2:学习效果)、课程体系(标准3:一体化课程体系;标准4:工程导论;标准5:设计实现经验;标准7:一体化学习经验)、自主学习模式构建(标准8:主动学习)、师资与环境保障(标准9:教师工程能力;标准10:教师教学能力;标准6:工程实践场所)和考核与评估(标准11:学生考核;标准12:专业评估)等各个方面指导工程教育的实践,围绕培养目标一体化而实现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

针对信管专业工程类课程群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分析了信管专业的工程性特点,并基于CDIO的12条标准,从培养目标、课程群组织架构、自主学习培养模式和学习考核体系等4个方面提出信管专业工程类课程群建设方案。

1.信管专业的工程性特点

信息系统是实施信息管理的基石,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设计是信管专业知识架构的核心,而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设计所采用的方法学和过程都借鉴了工程化思想,即要以工程理论、原理、方法和技术来指导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过程,因而使得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带有一定的工程性特点。

在培养目标上,信管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工程人才的知识和能力。实际上,信管专业毕业生就业后所从事的也多是信息管理工程师、软件开发工程师、软件实施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等工程类职业。

在教学内容上,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是信管专业知识架构的核心,其相关课程与实验、相关课程设计构成了信管专业工程类课程群。如表1所示是信管专业工程类课程群主干课程,显示了各课程及其在信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定位。其中,“软件工程”是整个课程群的核心,它提供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的方法论,也就是说要以工程理论、原理、方法和技术来指导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过程。

2.工程类课程群培养目标

不同的地区性产业,不同的学生生源,决定着教学手段的差异性。经统计,我们发现中南民族大学有三成左右的生源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基础相对薄弱,导致学生在文化背景、基础知识、创新意识、各种能力素养等诸多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中南民族大学信管专业的定位应当与生源状况相适应,在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增加更多的基础训练环节。

根据CDIO大纲以及CDIO标准2,同时考虑工程师应具备的各种能力和职业素养,信管专业工程类课程群的培养目标是讲授信管专业工程类课程群的相关知识,以工程实践为教育的内容和背景环境,使学生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理论、方法;培养学生的工程价值观,使其具备工程技术能力、基本的工程创新能力、工程师职业道德、团队工作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达到CDIO大纲要求,能够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与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人才。

3.工程类课程群组织架构

依据CDIO标准3、4、5和7,以工程实践作为工程教育的内容和背景环境,增加实践、实习和操作训练,以指定项目或自选项目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将信管专业工程类课程群构建成一个图1所示的鱼骨型的阶梯递进式组织架构。

阶梯递进式组织架构分为结构化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以及毕业设计3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采用结构化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把算法(“C语言”与“数据结构”)和数据(“软件工程”与“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组织起来,进行课程传授和实训;第二阶段,按照面向对象方法,使用JAVA、JSP语言和UML,传授面向对象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并进行相关实训;第三阶段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引入“IT项目管理”知识,提供实训平台,让学生自主创新完成毕业设计。

在实验、实习与操作训练的组织形式上,按照“课程内实验课程设计综合设计”的阶梯递进方式,从左至右按时间顺序组织相关教学内容(标准3),使学生通过图1的阶梯递进式组织架构中的3个递进阶段的学习任务,完成3个级别的设计实现训练(标准5),使其获得一体化学习经验(标准7)。其中,“课程内实验”提供基础级实现验证训练;其后进阶为“课程设计”,综合基本方法和工具,提供进阶级课程设计训练;最后,进一步上升为“综合设计”,分阶段递进式提供3个阶梯的系统分析与设计训练。另外,“计算机组成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为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训练提供计算机基础知识支撑,但不提供设计实现训练,在图1中用虚线框标注。

3.1基础级实现验证训练

3.1.1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以课堂形式展开。课内实验以指定的典型案例为依托,让学生以个人为单位,指定技术手段,完成指定内容的验证与实现。实现验证训练成绩由任课老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审定,并计人课程最终考核成绩,一般所占比例为20%-30%。

3.1.2内容组织

为进一步夯实基础,在表1中除专业基础类课程外,其他课程均需组织课内实验,以保障充分的实现验证训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工程师职业道德,在“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中,按照CDIO标准4,特别引入了“工程概论”的知识内容。

3.2进阶级课程设计训练

3.2.1教学方法

1)教学组织。

以二级团队为单位,2-3人一组,按照二级团队自主学习培养模式(见4.1节),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利用2-3周左右的集中时间,完成课程设计。

2)指导团队。

由一名指导老师和2-3名助教构成指导团队,指导所有的二级团队。

3)设计选题。

课程设计选题应该是操作性很强、复杂程度不高的设计类题目,大多数是由指导老师指定,亦可由学生团队自选,但自选题的可操作性和复杂程度需由指导老师论证。

4)所用技术。

课程设计的技术手段由指导老师根据课程指定。

5)成绩评定。

按照二级团队成绩评定方法(见4.1节),由指导老师和学生共同评定成绩。

3.2.2内容组织

进阶级课程设计主要包括“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数据库课程设计”和“JSP课程设计”,即图1中的中心水平线上方的课程设计。其中,“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要求使用“c语言”组织相关的数据结构,进行诸如DES加密算法、大数四则运算等中等难度算法的实现训练,以帮助学生熟悉C语言,完成算法的实现与优化。“数据库课程设计”要求按照软件生命周期的流程,完成指定的诸如校园图书馆、超市等环境相对熟悉的案例的数据库设计与实现。“JSP课程设计”则要求使用JAVA和JSP语言,采用面向对象方法学,完成与“数据库课程设计”相同案例的设计与实现工作,以帮助学生熟悉JAVA和JSP语言,掌握面向对象方法学。通常,同一个二级团队的“数据库课程设计”的选题要与“JSP课程设计”的选题相同,这样,两个课程设计完成之后,所得的数据库和JSP程序就可以集成为一个相对完善的信息系统。

3.3综合级系统分析与设计训练

3.3.1教学方法

1)教学组织。

以一级团队为单位,4~6人一组,按照一级团队自主学习培养模式(见4.2节),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开发任务。

2)指导团队。

1-2个一级团队配备一位指导老师。

3)设计选题。

课程设计选题应该是操作性较强、中等复杂程度的分析与设计类题目,大多由学生团队自选,但自选题的可操作性和复杂程度需由指导老师论证。

4)所用技术。

课程设计所用的技术由指导老师根据课程指定,或由学生自选。

5)成绩评定。

成绩按照一级团队成绩评定方法(见4.2节)由指导老师组共同评定。

3.3.2内容组织

综合级系统分析与设计训练主要包括“结构化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和“毕业设计”3个阶段,均串联在图1的中心水平线中。其中,“结构化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要求学生自选题目,按照结构化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流程,让学生在6-10周左右的时间内,完成中等复杂度的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如果条件允许,学生(优秀学生)可自选语言实现该系统。“面向对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要求学生自选题目(自选题可与“结构化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选题相同),依托面向对象方法,按照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的流程,使用JSP语言,或自选语言形式,让学生在6-10周左右的时间内,完成中等复杂度的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现与测试任务。而“毕业设计”则要求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选题(需经过老师论证,也可由老师指定选题),自选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在15周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复杂度较高的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现与测试任务。通常,在“毕业设计”环节,每一个选题可考虑组内配备1-2名学生负责完成所选题的项目管理工作。

4.自主学习培养与考核

针对图l所示的课程群组织架构,我们按照CDIO教学大纲和CDIO标准8与标准11,构建阶梯式自主学习培养与考核模式。考核小组由指导教师团队与学生评审团组成。该培养与考核模式也相应分为3个级别:基础级、二级团队级、一级团队级培养与考核模式。其中,基础级培养与考核模式依托课程群,主要在课程讲授和基础级实现验证训练中体现。学生以个体为单位,接受老师的课堂传授,配以课堂作业、实现验证训练以及学生课堂汇报环节,辅以多种形式的答疑,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级培养与考核模式基本基于日常教学,操作形式相对简单,在此不予赘述。

4.1二级团队级培养与考核模式

4.1.1自主学习培养模式

二级团队面对的是操作性强且复杂程度不高的训练任务,因此在进阶级课程设计训练的实际流程中,引入敏捷开发、极限编程以及测试驱动开发等概念,相对精简地组织二级团队的自主学习培养模式。

二级团队的任务不进行分工,所有工作任务均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团队成员在任务期内共同作息、共同讨论、共同接受老师的指导、共同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协作能力、团队工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为帮助二级团队按时完成工作任务,指导老师在任务期内,每天均需与所指导的团队碰面,以帮助成员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答疑过程中,指导教师不要求直接回答二级团队的疑问,但要求指导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自己掌握“渔”的方法。针对典型问题,在问题解决后,我们组织相关二级团队进行现场展示,并由他们回答其他二级团队的问题。通常,二级团队的现场展示每两天进行一次。

4.1.2学习考核模式

由学生自行推选优秀学生组成学生评审团,学生评审团人数通常占学生总人数的10%。二级团队完成工作任务后,组织答辩会,由团队成员介绍项目完成情况,由指导老师和学生评审团共同进行评审。最终评审成绩由指导老师评定成绩(60%)和学生评审团的平均成绩(40%)加权平均获得。

二级团队的考核主要从知识掌握程度(涵盖原理与方法掌握程度、语言熟悉程度和工具熟悉程度等)、课程设计成果(包括实现的程序以及分析、设计、实现和测试过程中的相关文档)、个人贡献与能力(涵盖工程技术能力、工程师职业道德团队、团队工作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多个方位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

4.2一级团队级自主学习培养与学习考核

4.2.1自主学习培养模式

一级团队面对复杂程度较高的实际项目任务。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应用整合与划分,即“分为治之,合而击之”的团队协作思想,由学生在团队内分化项目任务,由学生自主控制项目过程,完成团队任务及答辩。

一级团队项目开发与过程控制的主体均是学生团队,教师只负责监督、指导与答疑。在项目开发过程中,主要由学生团队自行分解项目任务、组织项目开发过程、进行项目进度控制与管理、完成项目任务。

为了保证项目任务的有效完成,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我们借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思想,以周为时间管理的基本单元,要求一级团队每一位成员每周周末向指导老师提交周报和下周计划,并在本周周末或下周周一由指导老师主持召开周例会,实时监督项目的完成情况。其中,周报是项目成员完成本周工作任务后的总结性文档,要求与上周计划对应,主要包括每个工作日的工作进展、学习情况以及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周计划是项目成员展开下周工作的纲领性文档,周计划的制订要兼顾本周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和项目的总体计划,以便于解决本周存在的问题,推进项目进度。周例会是每周指导老师与学生的碰头讨论会。在会上,项目组成员介绍本周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下周计划,并在指导老师的主持下,针对项目成员所遇到的问题及下周计划展开讨论,以给出解决方案或合理化建议。

此外,为进一步帮助学生及时完成项目任务,指导团队建立“一周一讲”机制,通常在周中进行。在项目初期,“一周一讲”主要由指导老师主讲,介绍项目开发的相关方法、语言、工具以及典型问题的解决方法;项目中后期,则主要由一级团队的项目成员主讲,介绍其近期所学到的新知识、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这样,既可以帮助项目组成员互通有无,拓展知识面,使其学得更多,学得更快,也可以提高项目组成员的团队工作和人际交往能力。

4.2.2学习考核模式

由全体指导老师一起组成评审团。一级团队完成工作任务后,组织个人答辩会,每个成员在会上独自介绍项目完成情况,由指导教师评审团进行评审。最终评审成绩由该一级团队指导老师和其他指导老师的成绩加权平均获得,其权重分别为70%和30%。

系统工程管理专业篇(6)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课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也随之兴起并不断深入,逐渐由大量借鉴外来职业教育方法与理论走向职业教育研究的自主开发。高职教育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物流综合职业能力,物流综合职业技能主要包括专业通用能力和除专业以外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应具备的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也称关键能力)。物流职业素质能力是从事专业职业工作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客观条件;物流专业核心能力是本专业的关键技能,必须通过学习物流专业的专业知识、技能、行为方法和态度,以及系统的专业训练后才能获得;专业能力包括物流管理工作方式与方法、对物流作业劳动生产工具的认识及其使用和劳动绩效的管理与控制等。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实质就是为高职学生毕业后打开了“零距离”就业的大门。

一、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与教学

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性是工学结合,学习的内容是为了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这就要求职业教学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模式、课程开发方法和内容上实施重大变革。课程的开发应把握三个方面:物流专业的教育目标,学习者和物流管理专业学习内容。首先,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的最基本的目标就是使学习者具备能够胜任物流管理工作岗位的能力并顺利就业,这与普通教育课程的不同,它决定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其次,物流管理专业的学习者在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上也有着自己明显的特点,当前这方面讨论最多的就是职教学生中的大多数具有形象思维倾向。学习者的形象思维认知倾向决定了学习者需要在具体的实践情景中去认知和学习,这一特点应在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中得到集中的体现,如实训和实习教学环节的设置。第三,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学习内容的性质和属性也是影响专业教育课程概念的关键因素,学习内容属性和性质的不同在课程构建上也就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物流管理专业的学习内容是工作岗位中所涉及的任务、内容和所需的能力等。正是基于对学习内容的深入研究,我们认为当前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更应该着眼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方法的开发与研究。

在教学方面,让学生了解熟悉自己所学专业的行业、企业背景,了解将来走向社会工作岗位时可能从事的职业是什么,为了完成这些职业需要掌握一些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将整个培养过程从理论学习、校内实习、实验室实训转向企业现场实习,就会实现由学生向物流行业的从业者的转变。

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

基于物流专业教学实践的反馈和经验总结,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启发式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解决教学难点、重点。课前提问,每次课都设计出重点和难点,还要保持内容的完整,注重知识的一贯性,课后总结。

(2)案例和实务操作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引用大量物流作业的实例,将现场作业引人课堂,实现一对一的技能训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紧紧相连。

(3)互动和激励机制教学法。课程教学按照学生的感知性、运动性、思维性、记忆性的学习过程,循序渐进地诱导、启发和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见解。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主动发问,主动参与课堂内容的学生给予奖励,允许答案的发散性和非确定性从而增强学生分析判断力和留给学生思考与讨论的空间。

(4)现场认知+视频及图片教学法。在教学过程走进工作现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将书本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增加感性认识。

另外,还有课题项目任务驱动与角色模拟法。在职业教学中,项目常是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为目的的任务,有时也表现为方案设计等形式。以小组为单位模拟机构或公司,分角色模拟岗位人员,完成实际任务,任务执行步骤体现企业工作流程,同时完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以及工作和学习方法。

三、基于工作过程物流专业课程构建

在职业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从经验到知识,然后再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变过程是最理想的。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课程是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通过职业的典型人物、学习目标、学习与工作内容、学识要求、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说明、学业评价方式等内容确定的教学单元。

1. 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的特点

工作过程是对人的职业行动这一复杂系统进行科学分析的工具。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的特点是:能体现工作过程的各项要素,并反映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学生能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能够借以获得“工作过程知识”,而不仅仅是操作技能。

2.工作过程的组成要素

工作过程的组成要素包括工作任务、工作环境(情境)和工作成果。如下图1所示。

3.工作过程的结构

工作过程的结构是一个完整的行动模式。它首先要明确任务或获取信息;其次,根据任务要求制定计划;第三,依据任务和行动计划产生行动指令,并组织人力资源和设施设备;第四,按照计划要求实施作业;第五,对实施的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最后,对作业成果进行评价,并反馈评价结果,用以指导下一次作业过程的实施。

4. 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专业课程系统构建

(1)构建原则

如何基于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物流专业课程呢?针对专业的基本要求,可以归纳出以下几项主要构建原则:

①以问题为中心构建课程。以问题为中心是保证学生进行预期学习的最基本手段。在工作实践中,学习并不是漫无目的,而是需要围绕预先设定的问题来进行。这些问题是工作中所要面对和解决的,其中包含着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就是相应的认知和技能获取的过程。

②设置必要的工作情景作为课程构建的基础和条件。工作情景是工作任务和问题发生的基础性因素,是任务实施和问题发生的必要条件,因此需要在设置工作情景的条件下构建工作任务和问题。针对不同的学习目的和工作任务可以安排和设置必要的工作情景,而不需要完全再现所有工作情景。

③根据整合性认知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物流专业课程内容。整合性认知是行为认知并不是按照由事物的一个局部然后顺之进入下一个相关局部的认知顺序来完成对事物的认知学习,而是进行整体性认知,然后进行认知细化。现实中这种认知是呈现层次(面)化的展开,即在总体认知把握的基础上由外侧递进到内部。在总体把握整体的功能后,认知流方向才能继续深入,逐个击破。

(2)工作过程导向物流专业课程的构建

工作过程导向的物流专业课程面向工作体系,反映了实际工作的内在逻辑关系,同时又体现了学习者在工作过程中认知思维倾向和学习特征,其实质就是将现实工作内容经过教学加工变为可实施的课程教学内容,因此,基于上述构建原则,工作过程导向物流专业课程的具体构建如下。

①基于工作过程确定课程系统内容框架

德国最先针对本国的职教问题明确提出了以工作为导向、以实践为特征的职教课程概念,在双元制课程开发中将学习域(或称学习领域)作为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组织的一个课程单位来构建开发课程。学习领域根据工作任务和工作行动过程来构建,完全打破学科体系的构建模式,值得我们在物流专业课程开发中学习和借鉴,利用学习领域来确定课程教学的结构性内容。与学习领域紧密联系的一个概念是行动域。行动域是工作实践和社会情景中的行动和能力,学习领域就是在行动域的基础上形成的针对课程教学所确定的内容,总是围绕一个主题目标来构建,在这个主题之下会包含着多个工作任务。如图2所示的物流专业课程构建框架。

当然,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确定并不是将工作任务内容进行简单的划分。从行动域构建学习领域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以行动域来确定学习领域的主题和内容,另一方面是分析行动域中的能力来确定学习域的具体目标。学习领域确定的是课程的框架性内容,这些内容需要在实践性教学情景中进行具体化构建和实施,也就是构建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实施这些框架性内容。

②在教学情景中进行具体课程内容的构建

在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开发中,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具体教学情景的课程内容构建。第一,通过工作岗位的分析来构建具体的教学情景和教学内容等。基于工作任务的具体内容构建都有着一个相应的工作分析,通常工作分析的内容包括工作场所、所用工具、工作职责、操作过程等。第二,根据各种能力要求来设置和构建具体课程教学活动。需要注意的是,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应该具体化,每一个具体的任务都需有一定的标准,否则,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专业教学方法的实施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总之,我们所探索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物流专业教学方法思路紧紧围绕企业实际运作,努力将教和学的过程落实到模拟工作过程上,帮助学生顺畅的实现从“学校环境的学”到“企业环境的用”的转化。

参考文献

系统工程管理专业篇(7)

1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它关于知识及与知识相关的资源和过程的管理方法与管理技术可以为专业教学的创新与应用的拓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从宏观角度来看,知识管理关注整体,是对一个组织系统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及相关资源的管理,任何一个管理过程都应考虑组织整体效益的实现。知识管理的目标定位是实现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提升组织的竞争力。知识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显隐知识的转换。在实际的转换中,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即隐性知识社会化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外化为显性知识、显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重新组合、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这四个转换环节是知识转化理论的核心内容,并由此形成一个循环上升的知识增值系统。

从微观角度来说,知识管理的实质就是对知识价值链的管理,清除影响知识价值链形成的阻碍因素,加快价值链的形成速度,使组织的知识在运动中不断增值。

在具体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知识管理又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环节,即知识生成管理、知识应用管理、知识交流管理,由此又形成诸多知识管理工具。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在知识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较常见的专家系统、数据仓库等都在知识管理中得到了应用。

    2知识,理在专业教攀中应用的可能性

    2. 1知识管理与专业教学都具有以下共同点

 1)知识管理与专业教学所需实现的都是组织的整体效益。2)知识管理通过对知识的一系列开发过程,实现和完善自身的管理理念,达成管理目标。3)以人为本的思想既存在于知识管理中,也存在于专业教学领域。

    2. 2知识管理与专业教学的结合点。知识管理与专业教学在技术层面也有着共同之处,即两者都运用了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由这两种技术还衍生出来许多新型的交流和学习方式,如blog、网络社区、电子邮件系统、知识资源库等。知识管理和专业教学可以相互借鉴彼此在应用这些技术手段时的经验和成果。

    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利用学习平台,营造学习环境,促进学习者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管理知识的过程实际上直接影响到学习者学习效率的提高,吸收知识管理的理念,也是专业教学中的重大变革。

    2.3利用知识管理,创新专业教学。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分类思想、知识转化理论、知识价值链的形成等理念,均可以引入到专业教学中来。通过借鉴这些理念,可以为学习者营造更为有利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面对面交流、网络社区等直接或间接共享到他人的经验、技能等,从而最终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教师的工作能力,进而提升整个教育系统的组织智慧。

 知识管理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而且更关注隐性知识。专业教学在多年的发展中一直致力于将显性知识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给学习者,并为学习者所熟知和掌握。学习者对更加重要的隐性知识的学习则处于一种未知的状态。在面对面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学习者或多或少能够通过一些亲身体验的方式学习到隐性知识。但是在非面对面的教学过程中,这种隐性知识的学习就被完全忽略了。知识分类思想提醒专业教学相关人员应该更加关注开发和利用隐性知识。

 

 2. 4知识管理环节的划分对专业教学的启迪。知识管理通过总结知识价值链,得出知识管理包含四个过程:知识生成管理、知识积累管理、知识应用管理和知识交流管理。从这点出发,专业教学在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时,首先必须解决的是明确教育知识的来源:应该包括已经被认识到的可以拿来学习的知识、还掌握在少数教师、专家、学习者头脑中不能被传播的知识以及新创造的但还未纳入到教育领域中的知识。其次,应该运用一定的鼓励机制和技术手段识别、提取和组织这些知识,使之有序化、系统化。当拥有了大量的知识之后,专业教学可以利用教育资源库、专家系统等手段将这些知识积累起来,并进行管理。学习者和教育者可以通过教育资源库获取大量的知识,同时又可以将自身独有的知识拿出来供所有人使用。知识通过交流和共享获得增值,这也为产生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了前提条件。

    3知识,理在我校车辆工程专业段,中的应用

3. 1专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建构专业知识管理系统是知识社会对于专业教学提出的要求。专业教学通过构建专业知识管理系统为学生提供适当的知识源和知识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校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和校园网工程后,为信息的获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途径。专业教学利用技术手段建立专业知识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对专业内存在的信息  (如学生信息、教学信息、教育资源、头脑中的知识、知识行为、知识资产等)进行开发、利用和管理,促进知识的共享,同时也可以利用教育者和学习者的集体智慧完成创新知识的目标。

    3. 2专业知识管理系统的使用情况。车辆专业知识管理系统在构建过程中就开放使用,广大学生经常访问该系统,最近二个月平均每天的校内师生访问量已经达到1000多人次(注:该专业每届学生数90人,全部在校生400人左右),而且有不断增长的趋势,而且论坛跟贴人数也不断增长。

    知识库的内容不断增长,目前有3个管理人员在作专门管理,审核上载内容和会员资格,目前有注册初级会员600余人(校内360人),高级会员35人(校内教师、政府机关处室、行业协会、行业商会),平均每天上载内容达1. 6gb。

系统工程管理专业篇(8)

引言

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最初由清华大学试办,至今已有30余年时间。它是一门边缘性学科,是管理学、信息学、系统学、统筹学和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它应用范围较广,例如高速交通管理信息系统,利用该系统,工作人员可以实时监控交通状况,处理突发事件;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为物流管理者及其它组织管理人员提供战略、战术及运作决策的支持,以达到组织的战略竞优,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与效益等。虽然该门学科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日渐显著,但是工科院校学生因为自身专业特点,更加侧重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工科型的文科类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关于其在实践中的应用的认识较为匮乏。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我校的办学特色,将工科专业知识与管理信息系统融会贯通,提高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力度,培养社会所需的综合型应用人才 [1-2]。

1.农业院校工科学院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体系分析

工程管理信息系统采用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是多学科相结合的一门学科。针对工科学生以实践应用为主、管理理论知识薄弱的特点,在讲授理论知识过程中,关于管理类理论知识采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不侧重理论的深入讲解。实验教学依托理论教学。学生结合个人在企业中的实习、组织的集体活动以及参加相关的竞赛项目的经验,开发一套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加深相关知识的学习。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涉及管理学、数据库、网络技术等相关知识,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以上课程,由于农工科学生并未选修数据库等部分课程,学生在解决问题、研究创新方面能力不足 [3]。

2.农业院校工科学院管理信息系统探索

目前,我院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 学生在管理、数据库等方面基础薄弱,课程理论学时比重大,教学局限在知识传授阶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包括管理理论基础、系统设计、决策支持系统、网络技术等方面内容。这些内容涵盖的知识面较广,其中包括管理、数据库、网络技术等。它们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中相辅相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缺一不可。学生首先需要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概念、开发方法,掌握开发方法的步骤,其中包括系统分析中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的绘制,系统设计中数据库设计、模块化结构图的绘制,系统实施和运行中主要利用Access、Dreamweaver完成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农工学科教学计划侧重工科教学,在开设本门课程之前,并没有管理、数据库等方面知识的铺垫。学生以零基础的方式接触该课程,为了使得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不得不增加理论教学环节的学时。虽然课堂上通过课件演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及应用,但是在综合设计性方面,学生缺乏实践锻炼,不能提高其综合应用能力。

(2) 实验学时少。管理信息系统在某些高校专门开设两周课程设计,学生以小组方式,共同完成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能力。前面已经提及,由于农工院校侧重工科教学,文科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较弱。也因此学生在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提高。

3.关于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的几点建议

针对学生农工科专业知识扎实、文科知识相对薄弱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高专业与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使得专业理论与管理信息系统理论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争取做到当开发农业工程领域中某管理信息系统,离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内行很难开发该产品时,我院学生可以利用相关知识,独当一面,开发出产品。

关于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的几点建议,如下述所示:

(1) 增加课程总的教学学时,在理论教学中采用避重就轻的方式,即重点讲解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需的数据库等知识,一般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农工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以专业技术型人才为主。结合该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避开难于理解的关于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着重讲解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框架。

(2) 增加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理论教学学时。数据库技术与网络技术作为信息系统的核心技术,在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将它们有效地结合,可以高效地获取与处理数据,使客户及时地获取有用信息,从而为客户带来较大收益。数据库、动态网页设计在计算机等相关专业作为独立课程开设,课程知识点较难。作为农工科学生,侧重实际应用、降低理论知识难度。如何建立关系型数据库作为本门课程的难点、重点。学生在掌握了数据库的概念、数据结构的规范化处理、关系数据结构的建立及E-R图设计的基础上,可以有效地利用Access完成数据库的建立。动态网页设计涉及到静态网页设计、网页链接数据库等相关知识。在以往教学过程中,由于分配给它们的理论学时少,仅讲解静态网页设计。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强,可以顺利地完成简单静态网页的设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显体现出意犹未尽。因此需要合理地增加数据库与网络技术理论学时,通过本门课程学习,学生可以利用Dreamweaver完成管理信息系统网站的设计。

(3) 增加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实践学时,使得学生可以独立开发与本专业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农业生产机械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农机的使用离不开农机维修,人们尚未将农机维修信息系统化,而汽车维修管理系统早已得到广泛应用,例如汽车维修行业管理系统、普大汽车维修管理系统等,若能开发出农机维修管理信息系统,就可以避免由于农机具故障,而降低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在该门课程理论教学环节结束后,学生以小组方式,以农业工程领域中某企业为研究对象,开发它的管理信息系统,以网站的形式提交作业。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综合应用能力。

4.结语

在农工院校中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是侧重应用的一门学科。它采用将工科思维与文科思维相结合的方式开发系统。为了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学院可以采用组织竞赛、与企业结合等方式,开放学生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出为社会所需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红兵,闫卫华. 加快交叉学科建设 提升高校有效竞争力[J].中国高教研究,2007,(1): 44-46。

[2]赵文华, 程莹. 美国促进交叉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借鉴[J]. 中国高等教育, 2007,(1) : 61-63。

[3]何继善,王孟钧.工程与工程管理的哲学思考[J]. 中国工程科学,2008,10(3),9-12。

系统工程管理专业篇(9)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135-01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日趋明显,全国的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含内地与港台地区合作办学项目)已达900余个。中外合作办学对于学生的语言能力有相对较高及特殊的要求,强调学生完成基础课程外,要突出重点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除了强化外语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另一特色就是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本文聚焦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工业工程专业双语课《管理信息系统》,探讨该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

一、本科中外合作办学工业工程专业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一)教育部政策的引导

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指用两种语言教授非外语类课程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以两种语言为工具,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运用。[1]在高校开展双语教学是我国为了应对激烈的世界竞争,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有益尝试,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2]从2001年起,教育部就先后提出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的要求”, “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

(二)培养目标和方案的要求

对于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用双语进行专业课的讲授不但响应教育部的政策号召,更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的要求。

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工程技术和现代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能熟练应用工业工程的知识对企业的生产系统进行管理、评价和创新,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应用型、国际型高级经济和工程管理人才。为了实现“应用型和国际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开展专业课双语教学势在必行。

二、《管理信息系统》双语教学的探索

(一)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被列为很多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比如计算机类、经济管理类以及工程类专业。但是不同的专业对于《管理系新系统》课程的需求是不同的。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掌握信息系统的开发技术;非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如何应用信息系统的各项技术。比如,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侧重于应用信息系统影响企业的管理和发展;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则更多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改变传统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工业工程专业来说,《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旨在研究企业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和系统实现企业目标。学生不需要开发系统,只要认识到信息系统是帮助企业实现卓越的运营、开发新产品和服务、提升决策制定和实现竞争优势的主要工具之一,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遇到了生产经营中的问题能够应用适当的管理信息技术解决问题或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由于信息技术更新速度快,课堂讲授的知识很快就会过时,所以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重点在于思维模式的构建和能力的培养,而非知识体系的构建。

采用双语教学的另一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专业词汇。世界最先进的信息技术都以英文呈现,以双语形式开展《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为今后学习和掌握先进的信息基础奠定语言基础。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考核形式都应该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二)多样化课堂活动

正如前文所述,信息技术更新速度快,任何教材所涵盖的内容都会成为“历史”,对于未来的实际应用并没有太多价值。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讲解教材内容将会导致课堂枯燥无味,学生仅靠被动灌输也很难理解信息技术如何帮助企业实现卓越的运营。相对于传统的单向教学,互动式教学更适合《管理信息系统》。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案例”的形式,通过企业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产经营问题的案例介绍各种管理信息系统要素的作用,再让学生查找相似的案例,掌握相关要素的最新技术。遵循这一教学模式,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Presentation等多种教学活动,既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习惯,还能提升学生的外语表达能力。

(三) 多样化考核形式

鉴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特点,考核可以采用组合式考核方式取代传统的考核方式。出勤情况、课堂参与、语言表述、知识应用这些都应该列入考核的范畴,以月考的形式考核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报告考核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以案例分析和小组展示考核学生信息收集、知识点整理、逻辑思维以及语言表述能力。考核形式的多样化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终与教学进程保持一致,认真揣摩每一个知识点,避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

三、结语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双语课程的实践需要任课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既要不断提升专业知识能力和外语语言能力,还要积极探索双语课程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寻找更适合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特点的教学模式,推动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双语教学的质量与水平的提升。

系统工程管理专业篇(10)

关键词:网络工程专业;专业方向;专业能力;示范课程体系

一、研究背景

网络工程专业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专业交叉、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专业。从1998年网络工程专业被教育部列入本科专业目录以来,至今全国已有近300所高校设置了该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网络专业技术人才。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从横向规模发展转变为纵向深度应用发展,社会对各种类型的网络技术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也正在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

1.不断扩展的互联网应用需求,不断涌现的新信息技术对网络体系结构的适用性、网络协议性能与服务质量、网络应用的可靠性与安全性等提出了新的挑战,科研院所需要高层次的关于网络理论与技术的科学研究后备人才。

2.网络设备制造企业和网络应用开发企业迅速崛起,网络相关软硬件产品更新换代以及产品系列化、企业规模化等,需要大量的网络软硬件系统研发人才。

3.不断涌现的新企事业单位网络系统规划设计、建设与施工需求,大量原有的企事业单位网络系统扩容、升级与改造需求,需要大量的网络系统规划设计、信息系统集成、网络软硬件产品安装与调试等组网工程技术人才。

4.政府、军队及企事业单位对网络与信息系统应用的不断深入,网络系统已成为各单位的一种基础性设施,急需大量的网络与信息系统管理、维护及安全保障人才。

5.各行各业的网络应用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岗位、新职业需求。

为了适应上述应用需求,一方面,作为一个跨学科、实用性强、服务面广的专业,网络工程专业的内涵、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首先,在专业内涵方面,需要涵盖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互联网、无线网络与移动通信、物联网、社交网络以及空间网络等多个领域的理论基础、技术原理和工程方法等内容;其次,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需要培养包括网络软硬件系统设计与开发、网络工程规划设计与施工、网络系统管理与维护等多层次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从培养规模来看,网络工程无疑已是一个较大规模的专业,而且未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人们不禁会问,网络工程专业具有哪些专业方向?每个专业方向需要掌握哪些专业知识?具有哪些专业能力?将来可就业于哪些工作岗位?为此,我们必须思考网络工程专业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知识体系?应该包括哪些核心知识单元?各专业方向需要开设哪些核心专业课程和专业扩展课程?应该进行哪些实践环节的训练?网络工程专业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等相关专业差异与特色何在?本科、专科与培训机构之间的培养定位又各是什么?

本文将围绕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方向、专业能力和专业课程体系等问题进行探讨。

二、人才培养目标

必须根据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面向网络工程的整个生命周期,适时调整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使之覆盖网络设备的设计与开发、网络协议的设计与开发、网络工程规划设计与实施、网络应用系统开发以及网络系统的管理与安全等方面。

因此,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义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深厚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网络工程专业能力,能从事网络设备和网络协议研发、网络应用系统开发、组网工程的规划设计与实施、网络系统的管理与维护、网络安全保障等技术工作,具有一定的工程管理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团队协作精神的中、高级网络技术人才。

三、专业方向设置

为了满足调整后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可在网络工程专业设立“网络设计、组网工程、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3个专业方向。覆盖网络工程生命周期中的网络产品设计与开发、组网工程建设、网络系统管理与维护3个阶段,如图1所示。

图1 网络工程专业方向

各专业方向的内涵如下:

1.网络设计。包括网络理论与网络体系结构研究、网络硬件系统设计与研发、网络协议分析与新协议研发、基于网络的通用服务系统设计与研发、基于行业的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研发、网络应用新技术与新型网络计算模式的研究等内容。

该方向侧重于科学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毕业生适合到网络技术相关的科研院所、网络设备生产厂家、网络软件开发公司与网络服务公司、高等院校等单位从事网络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网络设备、网络协议、网络应用系统等的分析、设计、开发以及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等工作。

2.组网工程。包括网络系统需求分析、网络系统结构设计与规划、组网方案设计与论证、网络软硬件产品安装与配置、局域网络系统、广域网系统和互联网系统集成、多层构架的网络应用系统集成、跨平台多数据源的数据集成、网络系统测试与验收等内容。

组网工程方向侧重于工程型人才的培养。毕业生适合到系统集成公司、网络服务公司、电信运营公司等从事网络系统规划、设计与集成及IT领域技术支持与市场拓展等工作。

3.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包括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协议及相关技术研究、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需求分析、方案设计与系统部署、网络故障分析与维护、网络性能测试、评估与优化、网络安全策略制订与实施等内容。

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方向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毕业生适合到政府、军队、企事业单位从事办公自动化网络的管理、维护、安全保障与信息化建设决策支持等工作。

通过专业方向的划分,调整网络专业人才培养结构,使研究型、工程型和应用型人才协调发展。形成以研发、工程、应用人才队伍为主体,管理、市场及服务人才队伍规模适度的人才体系。

根据上述专业方向的分工,不同类型的学校可以充分发挥本校师资队伍的水平和学生的特长,设置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目标。例如,有的可以侧重于培养与网络技术的研究、网络新产品与网络新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等相关的科学研究与系统设计型人才,有的可以侧重于培养与网络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网络组网工程的实施等相关的工程型人才,有的可以侧重于培养与网络系统的使用、网络系统的管理与维护技术、网络系统安全防护等相关的应用型人才。

四、专业能力构成

综合不同专业方向、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目标和用人单位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以及网络工程生命周期各环节的技术要求,我们将网络工程人才专业能力归纳为“网络硬件设备研究与设计、网络协议分析与设计、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网络工程规划设计与实施、网络系统管理与维护、网络系统安全保障”6个方面。

1.网络硬件设备研究与设计能力。熟悉网络设备与系统的体系结构和物理层、链路层的工作原理,掌握网络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网络硬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方法,具有初步的网络硬件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设计等方面的能力。

2.网络协议分析与设计能力。熟悉网络协议体系结构,掌握包括局域网协议、广域网协议、TCP/IP、网络安全协议、网络管理协议及其他网络应用协议等的工作原理,具有初步的协议分析与设计、协议实现、协议测试与验证等方面的能力。

3.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熟悉客户机/服务器、浏览器/服务器、P2P等网络计算与服务模型,掌握软件设计、开发与测试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掌握Web服务技术、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技术(如网格计算、网络存储、云计算技术等)、网络多媒体技术以及套接字API、.NET、J2EE等主流的网络程序设计技术,具有初步的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方面的能力。

4.网络工程规划设计与实施能力。熟悉网络设备与系统的体系结构与工作原理,掌握主流网络设备与系统的安装、配置与使用方法,具有网络拓扑结构设计、网络路由设计、子网、VLAN与IP地址规划与设计、网络可靠性方案与安全性方案的设计与部署、网络服务部署、综合布线方案设计、网络施工方案设计以及网络测试与验收方案设计等方面的能力。

5.网络系统管理与维护能力。熟悉常见网络设备与系统的工作原理,掌握主流网络管理模型和网络管理系统功能与结构,掌握网络设备与系统的配置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计费管理、网络性能评价与优化等技术与方法,具有初步的网络与信息系统的管理与维护能力。

6.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能力。熟悉信息安全基本理论和常见的网络安全产品的工作原理,掌握主流网络安全产品如防火墙系统、入侵检测系统、漏洞扫描系统、病毒防杀系统的安装配置方法和使用方法,具有从事网络系统安全策略与措施制订、安全系统部署、安全事故预防、监测、跟踪、管理与恢复等方面的能力,具有初步的网络安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能力。

各专业方向应具有的专业能力和典型的工作岗位如下表所示。

专业方向、能力与岗位对应表

专业方向 专业能力 典型工作岗位

网络设计 网络硬件设备研究与设计能力 网络硬件工程师、网络设备测试工程师等

网络协议分析与设计能力 网络协议分析师、网络协议测试工程师等

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 网络软件工程师、网站设计师等

组网工程 网络工程规划与设计能力 网络规划师、网络架构工程师等

网络工程建设与系统集成能力 网络组网工程师、系统集成工程师等

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 网络系统管理与维护能力 网络管理员、网站设计与维护工程师等

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能力 网络安全评估、安全管理与维护工程师等

五、课程体系设计

在设计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时,既要充分考虑对计算机、通信等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的继承性,同时还要考虑与这些专业的差异性,以体现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

围绕网络工程专业3个方向和6种能力的培养,我们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示范课程体系。该体系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扩展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组成。

1.专业基础课程。首先,由于网络系统仍然是一个特殊的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的基本原理、硬件与软件体系结构等与一般的计算机系统一脉相承,所以,网络

图2 网络工程专业示范课程体系

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应继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其次,数据通信是网络的基本功能,通信技术是网络工程专业区别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标志,所以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必须涵盖通信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最后,电子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网络工程等专业硬件系统基础,所以,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也必须继承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综上所述,专业基础课程必须包涵电子技术基础、通信技术基础、计算技术基础和计算机系统基础等多个学科基础,以体现该专业多学科交叉综合的需求。

2.专业核心课程。作为3个专业方向都必须修学的知识,必须覆盖网络领域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为各方向的深入学习和能力培养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专业核心课程由5门课程组成,覆盖了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网络应用系统开发方法、组网与系统集成基本技能、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基本原理等内容。

3.专业扩展课程。为了加强各专业方向的核心能力培养,对每个专业方向设计了一组扩展课程。其中,网络设计方向的学生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是网络系统的设计与研发能力,必须熟练掌握网络路由与交换技术、嵌入式技术、计算机系统体系结构、网络协议设计与分析和软件工程等相关原理与技术。组网工程方向的学生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是网络系统集成能力,必须熟悉Linux操作系统、传感器与物联网技术、项目管理技术等相关原理与技术。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方向的学生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是网络故障维护、网络性能分析、网络安全防护等能力,必须掌握网络测试与性能评价、网络故障诊断与维护、信息安全基础等相关原理与方法。

4.专业实践课程。为了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在实践环节中可包括以下5个层次的实验与训练:(1)网络原理验证类实验;(2)网络设备与网络系统操作配置类实验;(3)网络应用系统设计类实验;(4)专业方向综合课程设计与学科竞赛、创新实验计划;(5)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训练。

参考文献:

[1] 徐明,曹介南等. 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 蒋宗礼. 计算机类专业人才专业能力构成与培养[J]. 中国大学教学,2011(10).

[3] 陈鸣,胡谷雨等. 网络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9).

[4] 徐明,曹介南.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0).

[5] 蒋宗礼.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 提高计算学科教育教学水平[J]. 中国大学教学,2008(8).

[6] 蒋宗礼.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10(10).

上一篇: 房地产开发经营 下一篇: 当代文学思潮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