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德育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5 17:07:48

青少年德育教育

青少年德育教育篇(1)

在应试教育的压制下,家庭、学校教育几乎清一色地重才智而轻德育,以至于无数人感慨当今的青少年是垮掉的一代,是不堪重任的一代。而德与才的孰重孰轻,坊间一度流传着这样几句话: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如果追溯,早在北宋时期司马光就曾给出了最为精辟的论断: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

从近年来不断攀升的未成年人犯罪率可知,更多的家长、教师忽略了德育的培养,使学生在身心即将成熟的最佳施教年龄段,过早地品味到了生命的苦涩,甚至身陷囹圄。在自身承受着失足痛苦的同时,给家人、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由此可见,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个体的未来成长,更是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乃至国家整体文明的优劣和续断。

二、学校生活的德育培养

不言而喻,德育教育的实质就是对青少年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以及道德意志的培养。在学生心灵深处播种下良好的做人道理和社会公德的种子,以此规范行为,砥砺心智,使学生最终成为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校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重要的场所,德育培养应贯穿始终,不遗点滴。

就整体环境而言,校园整体上宜彰显出和谐温馨、乐学向上的精神风貌,而不是简单的美化布置。比如,在娱乐室的墙壁上喷绘各民族莘莘学子同歌共舞的画面,增添团结友爱的校园氛围,渗透民族平等的人文理念,让学生们不自觉地感受到个体与群体间的关系,使之更好地融入到集体中来,与他人和睦相处,互助共荣。

将神舟航天图片醒目地展示在廊道的墙壁上,既可以有效地将学生们引领向知识的海洋,又可以借此宣传我国航天科技的高速发展,在学生们的内心中传播爱国主义思想,促其对知识的探索产生强烈的渴望,将来成人成才,报效国家。

把弟子规以书法装饰的形式镌刻于图书馆一隅,学生在感受传统书法魅力的同时,会不自觉地被字里行间所展现出来的行为准则、做人之道所感染,久而久之,逐渐会使自己成为一个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而在日常授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贴近现实生活,开展德育教育,即使学字、算数这样简单的事,都可以将德育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其间。在教学生认识生字时,可以把汉字的形声、会意等构造特点补缀其间,既可以突出华夏先祖的聪明智慧,又可在无形中增长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感受方块字独一无二的美,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记忆。在数字学习和算数上,也可以通过本周做了几件好事,帮父母做了几次家务等问题,来开发智慧,启迪心灵,不失时机地把中华美德融入其中。

三、家庭生活的德育教育

青少年德育教育篇(2)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文明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美德,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代表着中华民族整体的道德精神面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传统美德一代代传承至今,净化人的灵魂,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然而,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利益凸显和价值多元论,对传统美德提出新的挑战。社会不诚信、不道德、没有信仰已构成对社会的威胁,尤其是青少年传统美德的缺失已经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传统美德教育已变得刻不容缓。

一、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国学者王文慧指出,“所谓中华传统美德,就是指中国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其内容十分广泛”。中华传统美德从古至今代代言传身教,流传至今,最早的可见于《三字经》、《千字文》等过去的启蒙读物中及《论语》、《孟子》等中华文化重要文献中。关于传统美德的内容,没有固定说法,有学者概括为“忠、孝、礼、义、廉、耻”,最新的书籍将传统美德分为爱国、诚信、知耻等20个部分。结合青少年德育现状,中华传统美德集中表现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强不息、仁爱孝悌、重义轻利、“力行”等这些方面。

二、青少年中华传统美德缺失现象原因分析

青少年传统美德的严重缺失,与青少年自身特点密不可分。埃里克森曾提出:“人们的行为举止受心理和社会因素决定的,只有在这一前提下,人们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而不是出于他们的需要。”因此,青少年德育的缺失除了青少年自身的因素,受到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如社会、学校、家庭等。从国内外角度考虑,青少年传统美德的严重缺失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原因所致。

第一,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西方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渗透并侵蚀青少年的头脑。第二,社会对传统美德教育不予重视,近年来传统美德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脆弱。社会各层面把科研成果当做国家发展的指标,忽视社会文化与道德;同时,社会对传统美德的宣传力度不够,没有为青少年培养优良的传统美德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第三,学校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宣传力度不够、方法不对,没有引起教师和学生的关注。很多学校只注重对学生的智力培养,很少把美德纳入学期量化管理中,在日常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缺少对传统美德教育的指导。第四,从家庭方面看,一方面,很多家长溺爱孩子、娇惯子女的现象十分普遍,忽视对孩子传统美德的教育与培养,无意中拉大他们与传统美德的距离。另一方面,部分家长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与孩子交流与沟通,时间久了,很多孩子容易成为“问题少年”。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导致青少年德育缺失,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

三、加强对青少年传统美德教育方法的途径

首先,社会要大力宣传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并充分发挥教育部门在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教育部应针对青少年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改革教育制度,提高传统美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此外,社会其他部门应大力宣传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其次,家长要努力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并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相关教育。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家长是子女最早的、也是时间最长的老师。因此,家长应切实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义务和抚育义务,从小培养孩子形成一个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再次,学校大力宣传传统美德的相关知识与故事,并加强传统美德教育,提升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直接源泉,学校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宏观方面解决青少年传统美德的缺失问题。第一,培养当代青少年的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第二,引导青少年对社会尽责,勤奋学习,刻苦锻炼。第三,提高青少年美德修养的自觉性,培养青少年持之以恒的精神。

最后,青少年要自觉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自身修养。青少年应从小自觉学习传统美德,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克服“青春期”带来的逆反心理,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避免接触社会不良信息与外来文化,做一个自制的人。从主观上说,这是青少年传统美德观念培养的最关键途径。

传统美德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传统美德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体现着中华人民的优秀品质,代表着中华民族整体的道德精神面貌,传统美德对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支柱,是国家富强的强大力量,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是每一个中国人,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的历史责任。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成才先成人。要想让青少年成为担负新世纪伟业建设重任的一代强有力的新人,必须重视传统美德教育,使青少年一代在拥有智慧头脑的同时拥有一颗善良、勇敢的心,进而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使中华传统美德得以发扬和光大。因此,加强青少年传统美德教育是当务之急,社会、学校及家庭要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与家庭环境,同时为社会蓬勃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文慧.加强中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理性思考[J].社会科学,2006(5).

[2]丁祯彦,等.中国哲学史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青少年德育教育篇(3)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青少年早恋、流产、堕胎、性犯罪等现象与以往相比明显增多,已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不光给青少年自身的身心发展带来很大危害,对于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以及社会的安定、和谐、发展都埋下隐患。产生这种社会问题的原因很多,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也不尽相同,但性道德养成方面的教育缺失或不足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针对我国目前青少年性道德的现状,试图对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过程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当今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工作有所帮助。

一、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刻不容缓

(一)性道德养成教育是保证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的营养状况比以前大大改善,再加上外界环境的不良信息的刺激,导致青少年发育提前。据有关专家测定,当代青少年生理发育普遍提前,提早进入了青春期。据有关资料显示,男孩初次遗精的年龄比l960年提早了2年左右。而上海l964年l2—13岁的女孩,出现月经初潮的占15%,l985年已达57.9%,15岁女孩已达96.95%。笔者于2004年对徐州某一私立中学初一女生作了调查,女孩的月经初潮平均年龄是13.1岁。与此同时,青少年的性心理尤其是性道德发展却严重滞后于生理发展。青少年对与性相关的责任、义务等没有清楚的认识。往往对生理上的变化更多是好奇,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再加上本来这个年龄就缺乏自制力等原因,容易做出一些超出他们年龄应当做的事情。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性心理特别是性道德教育,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二)性道德养成教育是填充性道德领域真空状态的需要。近年来,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人们的道德滑坡,特别是人们关于性方面的道德滑坡,这种现象在青少年中更是明显。造成这种滑坡的原因很多,其中社会公认的性价值标准多元化、实际上缺失化,即所谓的“性道德真空”是其主要原因。在传统经济社会,经济形式是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的。适应这种需要,传统的道德规范尤其是性道德规范也是为这种家族经济服务的。它不光得到社会普遍认可、接受,社会还赋予其政治和法律的意义。而商品经济条件下,以家庭为依附关系的经济形式已不复存在,因此传统性道德规范也就自然丧失了其政治和法律的后盾,并且正变得日益不适合社会需要。再加上以往我们对传统道德规范打击、排斥过于强烈,近年来又受西方20世纪六七十年代性解放、性自由观念的影响等原因,导致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性道德标准多元化以至缺失化。传统性道德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而适应新形势的新的性道德标准又尚未确立,使得目前在性道德领域出现了混乱或多元化状态,即所谓“性道德真空”。而一个健全的社会是需要一种主流价值规范的,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性道德教育,对于建构一个适应新时期要求的性道德规范体系有重要意义。

(三)性道德养成教育是保证社会安定、和谐的需要。近几年我国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我国每年刑事案件几百万起,其中青少年犯罪就占了大约50%。一项调查表明:从14岁开始犯罪人数逐渐增加,l5—18岁是犯罪的高峰,约占犯罪青少年总人数的69.7%,而其中涉及性犯罪占了很大的比重。况且,伴随性犯罪、婚前、未成年人等问题而来的还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计划生育和国民素质问题,性疾病的传播与控制、婚姻家庭等诸多问题。其中AIDS的威胁是全世界都关注的问题。据WHO报告,绝大多数AIDS病人及感染者处在l8—45岁年龄段。l998年世界新感染HIV人数为580万,其中l5—24岁的青少年占一半。截至l998年6月,全球3400万感染者中50%以上是青少年。我国云南省宏州民族医学院对皮肤科门诊病人为期4年半的血清抗HIV检查,8例阳性病人全部是18—25岁的青少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直接决定我国未来的国民素质和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因此,青少年的性道德教育是关系社会安定、和谐的一件大事。

二、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的内容

(一)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所谓性道德,即是人们关于性方面的道德,它的高低是由人们的道德水平决定的。因此,性道德养成教育的根本是加强青少年的个人的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即“修身”。而传统性教育仅仅局限于性知识的教育,涉及性心理和性道德的很少。西方对青少年性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可以给我们提供借鉴。西方社会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性革命”思潮的影响,青少年早恋、婚前、性犯罪、少女流产等问题相当严重,他们针对这种现象向青少年传授性知识,希望消除他们对于性的神秘感。事实证明,这种生理性的性教育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的性问题。因此,他们吸取教训,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主要加强性道德教育,这被认为是治本之举。事实也证明的确如此:据美国《新闻周刊》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表的一项民意调查指出,认为发生婚外是羞耻的占62%;而根据芝加哥大学于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性调查,对婚外,美国人多视为例外,而不是常态,有75%的丈夫和85%的妻子都说他们从未有过婚外。中国儒家文化历来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修身”是个人立身处世乃至“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时代虽然不同了,“修身”的内容特别是关于性方面的内容可能有许多不同,但是其中对于性的理性认识是不会变的。人与动物的性的不同之处在于人对于性是有理性的,它不光是男女两个人之间的事情,它还具有社会性和伦理性,它是与责任、义务、荣辱等联系在一起的。因此,青少年在性问题上,应保持严肃、认真的态度,严守道德规范,正确认识由于性而带来的伦理责任与义务。在遇到外界不良刺激的时候,能够用理性去分析外界的诱惑,使内心无邪念而归于善。能够做到自尊自爱,坚守,自觉维护个人的尊严和家庭的稳定。

(二)树立正确的爱情现、婚姻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也是当前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的题中之义。伴随性自由观念而来的就是青少年对于爱情观和婚姻观的错误认识,他们视爱情和婚姻为儿戏。现在青少年早恋现象非常严重。北京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32.8%的学生认为高二以后没有异性朋友会被同学瞧不起,另据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最近对广州市青少年的婚恋状况的调查数据表明,在中学时期就谈恋爱的就占19.5%,其中15岁及以下就恋爱的竞有3.7%。有31.1%的学生不仅认为“性解放”、“性自由”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完全可以接受”,而且认为“这是人类爱情发展的必然结果”

,有21.9%的学生认为婚前是“可以理解的”,55.9%的学生认为婚前“只要相爱,毋须指责”,甚至有5%的学生认为“只要两人愿意、没有爱情也行”。很显然,这些青少年对于爱情和婚姻没有清醒和正确的认识,因此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至关重要。所谓爱情,是指一定社会经济文化状态下,两性间以共同的生活理想为基础,以平等地互爱和自愿承担相应义务为前提,以渴求结成终身伴侣为目的,而按一定道德标准自主地结成的一种具有排他性和持久性的特殊社会关系。“’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爱情并非两个人的私事,它是以一定的责任、义务为前提的,以婚姻和组织家庭为目的,是受一定标准约束和规范的,是一种社会性的关系。有了爱情不意味着就可以有性的行为,必须等到缔结婚姻之后。在缔结婚姻之前,男女双方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感情,对自己和对方负责。就像列宁所说的:“克己自律不是奴隶主义,即使在恋爱上也必须克己自律。”而婚姻是指两性基于当时社会制度或风俗公认的结合而形成的夫妻关系“婚姻是家庭的基础,而爱情又是婚姻的基础。因此,婚姻家庭道德的第一个要求便是“当事人双方的相互爱慕应当高于其他一切”(《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75页)。其次,婚姻应当有公证,在我国目前的合法缔结婚姻的方式就是到民政部门正式登记结婚,其他婚姻形式不承认。再次,夫妻双方必须忠实于婚姻,自觉维护和增殖夫妻双方的爱情,一切婚外情、婚外恋都是违背这一要求的。最后,坚决捍卫一夫一妻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一夫多妻、一妻多夫。理论和事实都已证明一夫一妻不光适应现在的社会,它也必定是未来社会的婚姻模式。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它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就像它过去那样……我们可以推想:它还能更加完善,直到达到两性间的平等为止。如果由于文明将继续进步,一夫一妻制家庭在遥远的将来不再能符合社会需要的话,那就不可能预言它的后继者将具有什么样的性质了。”

(三)弘扬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观。中国传统社会也提倡和弘扬观念,但那只是片面针对女性的,实质是钳制女性婚姻自由的思想枷锁。女性丝毫没有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的权利,她们的婚姻实质是包办买卖的婚姻。传统观显然早已不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应该建构一种新的适合时代要求的观。它不光针对女性,同样适用于男性。观在当今社会非但没有过时,反而在当今这个婚前日益增多和少女怀孕、不安全流产事件的频发,性病、爱滋病肆虐的时代尤其重要。新观对于青少年来说,主要要求他们严肃对待和珍惜自己的童贞。童贞是指不滥用不成熟的感情,维护自己的尊严,保持身心的纯洁。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女儿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那些追求,而且在思想上也不想成为真正男子汉的小伙子是无知的,随意在不负责任的感情的海浪中嬉戏的姑娘也是无知的。”童贞对于每个人,尤其是青少年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不光能使他们保持良知与身体的纯洁性,保持情感与心理的完美性,还能使他们有发展人格和学业的充分空间。保持性纯洁更能给人以健康,这是人类以生命的代价换来的经验。就连曾经倡导性自由的美国,也掀起了大规模的性纯洁教育活动(又称禁欲教育)。

三、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的途径

最终代表人类进步和文明高度发达的不是原子弹和经济指数而是道德指数。青少年是未来的主人,因此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是关系未来社会能否安定、和谐的大事,因此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国家多方形成合力,共同完成。

(一)学校层面。学校是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因为学校的任务不光是教书,更应该是育人。学校在青少年性道德教育方面应努力做到:首先,应构建青少年性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应把性道德教育纳入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卫生保健教育及法制教育的课程体系,逐渐完善课程的内容和评价标准。学校应从战略上重视青少年的性道德养成教育,配备专业的、优秀的教师担任该课程的教学,并把该课的考核标准作为青少年平时道德测评和评优的重要依据。其次,在性道德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还应注重方法。应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如教师可以利用班会、辩论会、讨论会等形式组织学生一起讨论,以达到集体教育的效果。由于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真正参与进去,亲身体会,况且最终的讨论结果是绝大多数同学的意见,具有权威性,因此,往往效果较好。对于个别有早恋倾向的学生,教师应找其谈心,做好心灵疏导工作,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替学生保密。再次,在性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分层教育。青少年的年龄段一般认为是13—25岁,这其中既有未成年人又有成年青年,因此针对不同年龄段进行分层教育是很必要的。如对小学高年级男女生进行互尊互爱的教育;对初中生在性生理、心理知识教育的基础上,进行自尊自爱、自我保护、珍视童贞的教育;对高中生进行性道德、性法制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爱情观、婚姻家庭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教育。

(二)家庭层面。家庭的性道德养成教育也不容忽视,毕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面对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不应对性教育问题避而不谈。在主动给孩子讲授性生理知识的同时,应当主要给孩子灌输性道德观念。应给孩子讲自己年轻时遇到的性的困惑,帮助孩子走出疑团。还应给孩子讲授正确处理男女两性问题的道德规范和原则。应主动关心、体贴孩子,及时发现孩子在性方面的问题和困惑,及时和老师沟通,配合老师共同解决好孩子的问题。同时,家长平时要注重自己的言传身教,在爱情、婚姻方面要忠贞,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且努力给孩子营造一种快乐、和谐的家庭氛围。

青少年德育教育篇(4)

关键词 青少年 思想品德 东西方教育 和谐发展

一、青少年教育体制现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逐步加大教育投入,对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尽了极大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总体仍存在一些问题。许多青少年公德缺失,生活无规律、学习没计划、行为少规范,纪律观念短缺乃至法制意识淡薄,集体主义观念缺乏以至于自私自利,奢侈浪费。结合陕西省未成年20年犯罪调查数据分析,自1985到2005年青少年犯罪比率由1985年的24%上升至2005年的74.4%,同时初犯的平均年龄由上世纪90年代的l4-l5岁降低至21世纪初的l2岁。

现阶段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学业轻品德、重分数轻能力。实用教育主义和崇洋思想无形中导致思想品德课地位下降。社会、家庭对此都颇有干扰。许多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独断专行,缺乏公德意识。溺爱娇纵使子女任性自私,粗暴专制使子女暴躁蛮横。社会的浮躁及网络,舆论缺乏正确导向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困难和阻力。

限于经济因素,应试教育和片面的素质教育对德育工作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大。当今教育体制和计划指标直接与学校评价,教师利益挂钩,为考试服务的这种本末倒置的教育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道德教育的目标、方法及途径都亟待改革。

二、东西方教育发展的对比分析

探索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一要纵向分析中国两千余年文明进程,这也恰好诠释中国品德教育发展的历程。

首先,“大学之道,在于明德”阐明了德育的地位,《大学》开篇指出德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学生要“明德”而后以此“修身”。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重要作用,而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正是古代德育的一贯要求。其次,“有教无类”,“弘益人间”阐述了古代德育方法和宗旨。提供平等、自由的教育机会。在儒家思想指导下,后来采用科举制度,八股取材,都继续贯彻儒家教育思想,造就一代代忠君爱国的典范,随后广泛普及东亚各国,影响深远。

进入近代以后,传统教育开始受到西方思潮冲击,这一时间教育以增进知识、健全人格、促动发展为目的。思想家斯宾塞指出“教育就是自我发展”,“是完美生活之预备”。近代教育一改传统教育中内容僵滞,体制散乱,效率低下,精神扭曲的局面,极大的解放了思想,造就大量科技人才,孕育热血维新志士,培养先驱革命同志。西方近代教育观念的引进和传播催生了新式教育,重新诠释有教无类的思想,倡导了义务教育理念。

西方文明的历程,也鲜明指出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早期欧洲,亚里士多德便提出了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他认为,为了把城邦治理好,必须注意公民的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中,亚里士多德强调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习惯。因为,在他看来,理性和习惯是人们具有“善德”的根基。因此,他指出,“在教育儿童时,我们当然应该先把功夫用在他们的习惯方面。”

从文艺复兴到科技革命的数百年间,西方国家贯彻杜威实用主义教育观,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对品德教育的忽略造成了道德的堕落,掩盖了教育理应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宗旨,扭曲了教育的本质。最终对利益驱促使近代资本主义野蛮扩张,直至世界大战相继爆发,究其根源必然也有漠视品德教育的原因。二战以后,在欧美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政府逐步认清实用主义教育观所留下了后患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开始注重发挥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发展青少年爱国主义品德教育。

现代教育的理念都可以找到历史的根源。从世界文明自我完善的发展史中也可以找到解决当今教育问题的方法。而当前针对应试体制所提倡和实施的素质教育,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正是在儒学教育和亚里士多德那里所找到的答案。

三、青少年思想品德问题几点解决策略

1.发挥家庭积极影响,倡导社会公德教育

家庭是配合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社会化环境,其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学校教育的成效。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教育越来越体现出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要营造宽容和谐的家庭氛围,创造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

第二,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同时完善对家长的教育问题。

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完善科学合理的青少年行为规范,约束其行为导向。积极发挥多方面影响,保证孩子在宽容和谐的氛围里健康乐观地生长。

2.发挥网络舆论教育,正确引导品德教育

近年来网络发展紧密关系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正确分析网络地位必将对教育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第一,把握思想教育的主动权,加强教育网站建设,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第二,加强网络道德法制教育,让教师和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规范上网行为,养成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活方式,“堵”与“疏”并举,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削弱网络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其对青少年成长的消极作用。

第三,建立监控引导机制,严格部署制定网络规范,确保网络信息安全。

3.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完善读书育人措施

新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指明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育体制改革需要总结我们自己历史的和现实的经验,借鉴国外发展教育事业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尤其值得注意。要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加强对外交流,使我们的教育事业建立在当代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础之上。

4.发挥教育能动作用,建立内因引导体系

内化是指自身思想与他人的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观点信念和其融为一体,构成完整的价值体系导向。以情感为中介将道德认知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同时解决了各种价值的矛盾冲突。这时便形成了稳定的品德。

社会公共道德内化指学生把社会标准转化为自身的需要。对青少年进行相关教育需要综合考虑其各个方面尤其是心理层面,应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自我加工和自我创造性,变成学生自身认识重组的需要。而国家公德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实现真正的内化。

四、结论

现阶段要完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最终实现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共同面对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而不仅仅依赖于学校教育,这一使命的最终实现需要一个正确的教育方针,完善的教育保障机制,需要教育者摒弃功利思想,长期贯彻执行。

参考文献:

[1]余会芹.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影响因素刍议.法制与社会.2009.10.

[2]李忠熹.古代教育理念之东西比较.亚洲教育论坛.2004.8.24.

青少年德育教育篇(5)

关健词:网络 青少年 网络道德教育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正在以神话般的速度将其触角伸向社会的各个领域。网络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交往方式、教育方式、消费方式、闲暇方式、社会组织方式六大革命。网络化给人类的生产、生活、教育等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变化。作为新兴事物,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最大。就现阶段而言,青少年是网络社会的主体。美国技术总汇联盟主席泰普斯科特曾分析,美国已出现了伴随数字技术和因特网而成长的新的一代,即网上一代。他们是1977年至1997年出生的美国第四代人,约9 000万人,他们将在21世纪初主宰美国。普斯科特描述的虽然是美国的情况,但基本反映了世界网络发展的状况。我们中国目前也形成了网上一代。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截至2001年6月,国内上网用户人数已达2 650万。其中,85%以上是35岁以下的青少年群体。青少年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212分钟。这些数字告诉我们一个事实: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正在满怀激情地走向网络世界,他们是当今网络使用的主体。

    网络的发展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为青少年学习知识提供新的课堂:为青少年获取信息提供便捷的渠道:为青少年的人际交流和沟通拓展新的空间等等。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正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与池田大作对话时所说:“技术每提高一步,力量就增大一份。这种力量可以用于善恶两个方面。”网络化在给青少年带来无限憧憬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逐渐接触和深人网络空间,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也日趋凸现。主要表现在:

网络对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构成潜在威胁。众所周知,互联网是一个无所不包的网络,它是一个信息的海洋,拥有各种各样的信息。不可否认,它对开阔青少年的眼界,满足青少年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互联网的内容良萎不齐,其中不乏色情的、暴力的、迷信的信息,这些不健康的信息难免会影响到青少年识别有用信息的清晰度和效用度,从而难免不影响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因为,青少年正处于旺盛的青春发育期,身心的发育还不成熟。在这一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在形成过程中,他们缺乏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对外界环境的影响缺乏抵抗力。尤其是网络文化帝国主义的流行,更是会威胁到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网络的开放性和全球交互性特征,彻底打破了原有信息的封锁局面,摆脱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社会性质的文化得到空前融合。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先进的计算机网络,迅速在全球形成了以少数发达国家为核心的网络传播体系,使其在国际传播中占据主导地位。互联网上占绝对主体的信息是英语信息,英语信息占95%,而中文信息仅占了不到1%。一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趁此之机通过网络信息来兜售他们腐朽的价值观念,企图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传播黄色淫秽、种族歧视、法西斯主义等信息。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来特曾毫不掩饰地说,中国不会拒绝网络,拒绝网络就等于是拒绝现代化,中国只要不拒绝,我们就有武器。西方国家对我国的“西化”企图昭然若揭。青少年在上网过程中很容易被裹着西方腐朽观念的“糖衣炮弹”所击中。可见,青少年在互联网上接触到的多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观念,在自身价值观形成过程中,难免会烙上资产阶级腐朽观念的印记。

    网络对青少年完美人格的铸造构成威胁。由于网络的虚拟化和数字化特点,人们看到的图象、文字,听到的声音都变成了数字的终端显现,人也退到终端背后,以一个“符号”作为身份在活动,人与人之间彼此不再熟悉,上网者可以完全隐去自己真实的社会身份,以一个或多个“虚拟”的身份从事网上活动和交往。一旦自己不满意,可以随时终止自己的某种“虚拟”身份。在网上,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夭马行空,到处乱闯。网络世界的自由自在使得许多青少年在网上流连忘返,逐渐疏远有一定约束的现实世界,甚至逃避现实,把网络作为理想的避风港湾。由于一些青少年终日与网络打交道,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事物,如虚拟朋友、虚拟情人、虚拟父母等,人与人之间直接交往的机会减少了,而且社会交往的领域也会日趋狭窄。于是,导致与其他人之间的感情联系变得冷漠。这样不利于青少年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完美人格的铸造。毕竟,人是社会的人,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离开现实社会这个大环境,人永远只能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一种非开化的状态。而健康的人格是在现实社会中,在不断地满足需要和追求自我实现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青少年德育教育篇(6)

一、青少年人格缺失的现象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都离不开他们的努力与拼搏。但是,或许是应了那句老话“不堪承受之重”,如今青少年人格缺失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人们评价青少年诟病中最严重的一种。主要的问题包括:“信仰虚无,游戏人生。“赚大钱”、“有跑车”、“嫁给有钱的男人”……很难相信这些回答就是一群十七八岁的学生向往的人生目标,一位在高校的教师讲述了近日她与学生之间的一次关于理想的对话,让她倍感忧心的是多数学生缺乏人生规划,只有物质追求而没有精神目标;缺乏诚信,言行不一。人无信而不立”。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据《中国青年报》的一次调查统计表明,在校学生中未说过假话的平均只有6.2%,其中,幼儿园小朋友占84%,小学生占51.3%,中学生占20.1%,大学生占0.48%。孩子的心灵本是纯真无邪的。但随着接触社会,童心却受到玷污,诚信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匮乏,到大学阶段达到了不诚实的最低点;礼仪失范,公德意识差。尽管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但青少年礼仪修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与礼仪相悖的现象日益严重,如无视课堂秩序,旷课、迟到、早退,课堂上随便说话、接发短信等;沉迷网络,迷失自我。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逐渐渗透到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来。在给他们带来方便和娱乐的同时,网络使用不当而产生的不良后果也日益突出,上网时间过长,或访问不健康网站等,严重地影响到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导致他们学业荒废,精神萎靡,人际关系紧张;心理脆弱,适应力差。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说以上关于青少年人格的缺失完全是由其自身造成的也是不负责任的,毕竟,青少年是由小学、初中、高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引导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等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造成以上人格缺失现象的原因极其复杂,需要我们深思。

二、青少年人格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原因。过度保护型。现在,独生子女现象很普遍,家长生怕孩子养不好,对其过度保护,甚至达到溺爱的程度。这样长大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以至于长大后来到复杂的社会上,各方面的能力差,工作起来往往困难重重,常常会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望子成龙型。培养孩子心理发展的综合统一性是现代教育的特点。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过分追求这种“综合性”,不顾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规律,“培养”孩子小小年纪就要会这、会那。使孩子们都成了毫无童真的“小大人”。

(二)学校的原因。智育第一。现在学校拼命抓分数,抓升学,缺乏真正的素质教育。这是孩子人格不健全的重要原因之一;知行脱节。道德品质是人格的一部分,与其它人格品质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个人统一的人格结构。学校在政治思想、道德认识的教育当中,在目标和方法上偏重于认知的灌输,未将道德品质当作一种内在的人格特征来培养,导致学生知行相脱节;缺乏民主的态度与科学的精神。简单的批评说教,不仅问题得不到解决,可能还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总是和一定的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决定了人是环境的产物。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市场经济高度发达。一方面它们促进了人类理想人格的总体进步,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唯利是图、弄虚作假、违法乱纪等社会现象的负面影响,使青少年道德意识在困惑迷茫之中步入了误区,失去了自我。

三、对青少年进行健全的人格教育的对策

优良人格的建塑和养成,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复杂工程,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和个体的多方配合、共同努力。此外,我们还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作更多的探索。

(一)人格教育应从娃娃抓起。我国素有“三岁看老”的说法,即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儿童时期对一个人的人格形成事关重要。

青少年人格构建的过程中,父母的人格状态对儿童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孩子小,可塑性强,父母人格示范都会直接反应到孩子身上。家长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做孩子的表率,做孩子的领路人。其次家长应该经常与孩子进行耐心的平等的交流,融洽亲子关系,以民主的态度给他们以一定的决定权和发言权,充分肯定孩子的自我价值。适当增加孩子在生活方面的挫折教育,培养他们自理自立的生活能力,从中学会生存。另外要努力创造健康向上的家庭氛围。建设学习型的家庭,让孩子感受家的温暖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学校在青少年人格的构建中的作用无疑是不可替代的。那么学校又应该如何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又全面的发展呢?

1、首先要转变智育第一的教育方式。据有关资料表明:在小学阶段,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学生约占13%,初中时约占15%,高中约占19%,大学阶段约占20%,这种增长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片面追求知识技能而忽略健全人格的培养所造成的结果。为了扭转这种心理障碍增长的趋势,有必要把传统的教育方式转变为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教育方式。通过各种人格教育的手段和途径促进学生发展潜能,探索自我与环境,对自我与周围环境有客观、全面的认识,把握自我的价值,人生的意义,从自立、自助到人格全面自由的发展。

2、其次是将素质教育与德育和政治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培养学生社会社会道德和法律品质,把奉献社会、利他和责任心作为不懈追求的优良品德。树立新时期的世界观,人生观、爱党、爱国等。解决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知与不知,信与不信,知与行三者的矛盾。

(三)社会的发展与青少年人格的构建是一个互动共进的过程。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二者既不是包含关系,也不是主次关系,而是相对独立、相互并列的两个方面,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关系。人格的健全发展以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条件,但社会的全面发展最终还是要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目标。

1、发展青少年的人格是为了社会的发展。将人格构建同青少年的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立足于中国目前的政治、经济、文化现状。在青少年的人格构建中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法制相协调,与传统文化相承接的德育系统和实践体系并化为青少年的信念和行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人是社会发展的根据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归宿。随着社会政治文明的发展、“生活世界”的回归。以人为本的人格构建将会与人的幸福、人的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根据社会和自身发展需要进行道德人格的选择权,道德教育不是禁锢人、约束人;而是创造条件发展人。

(四)人格的建构必须在文化的交融中进行。人格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产物。

青少年德育教育篇(7)

为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我省视察时的指示精神、省市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座谈会精神和全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方案》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县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高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特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结合我县工作实际,以培养青少年的基本道德观念、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社会责任感为宗旨;以18岁以下青少年为重点对象;以学校德育教学改革、少先队建设、开展读书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等为主要内容;以实践基本道德规范为着力点,坚持重在建设、以人为本和“三贴近”的原则,从基础工作做起,从具体事情抓起,整章建制、规范行为,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广泛参与、入心入脑,引导广大青少年努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活动安排(一)加强学校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1、针对不同教育阶段加强和改进德育教学内容。具体安排五项工作:(1)小学德育教学要从最基本的礼仪礼节、社会生活常识和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为主要内容,做好打基础的工作。(2)中学德育教学要以社会公德、遵纪守法、“五爱”为主要内容,引导他们提高思想觉悟,逐步树立“三观”。(3)高中德育教学要在抓好前两个阶段德育工作巩固提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知识、基本观点教育、加强国情教育和成就教育,逐步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4)职业学校要注重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创业精神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5)中小学校都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县教育局牵头,团县委、文明办参加)2、大力开展以“五讲五做”为主题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具体安排八项活动。1)广泛开展“六个一”活动,即各中小学校每年要组织祭扫一次烈士墓,参观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一次文艺演出,组织一次运动会,看一场好电影,参加一次公益性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陶冶和提高。2)广泛深入开展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加强好书推荐、好书点评、好书导读等方面的工作,引导广大青少年多读文学经典名著,多看文艺经典名品。要把读书活动与各有关方面组织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丰富多彩的各种团队活动结合起来,使读书活动的主题更加突出,内容更加鲜活,形式更加新颖,真正为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3)利用学雷锋活动日、清明节、五四青年节、七一、八一、一二.九等重大节日和纪念日,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征文、演讲、歌咏、舞蹈和社会活动,在活动中增强爱国主义,培养良好道德品质。4)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四进”实践活动,重在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5)组织开展鸡东县第四届“四有”少儿标兵和第二批百校百名“五小”公民形象大使评选活动。培养品德优良、勤奋好学、遵纪守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楷模。6)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红领巾助残”、“红领巾夏令营”、“艰苦磨炼营”等社会实践活动,重在培养社会实践能力。7)举办全县第三届校园文化艺术节。8)围绕“五讲五做”开展其他符合学校、学生特点的实践教育活动。(县教育局、县委宣传部牵头,团县委、县妇儿办、县文明办参加)(二)切实加强社区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县委宣传部、民政、教育、共青团等部门协调指导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完善组织机构,切实加强社区团组织建设,保证青少年德育工作有组织管,有人负责抓。逐步构建青少年德育工作社区化,社区活动教育化,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网络。1、加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社区要协调教育部门、中小学校和驻区单位,依据社区内的企业、街道、学校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尽可能地开辟青少年活动阵地。2、组织青少年参加社区开展的各种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1)以春节、五四青年节、七一等重大节日和纪念日组织社区青少年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使社区青少年在活动中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2)组织社区青少年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主题教育活动,号召青少年使用文明用语,拥有文明行为。制作宣传牌、警示牌。3)以镇中社区、警民社区、北华社区为重点,开展“青年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强化青少年的文明意识,促进青少年志愿者健康成长。4)开展城区青少年“三下乡”活动,强化青少年服务意识。使青少年在活动中深入社会,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在服务社会、传播文明的实践中长才干、做贡献。5)组织社区青少年开展“提升鸡东人形象”主题系列活动,以广场文化活动为主。(社区管委会牵头,县教育局、县文明办、团县委参加)三、保障条件1、着眼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成长过程的序次,搞好新《中小学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实施工作,规范学生言行,要体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县教育局牵头,团县委参加)2、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配套设施,为广大青少年参观学习创造条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面向广大青少年开放要实行优惠政策,学生集体参观学习实行免票,持学生证和18岁以下身份证的个人参观学习实行半票。搞好鸡东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举办好专题展览、巡回展览,扩大和延伸教育功能。(县委宣传部牵头,县财政局、县教育局、县文体办、团县委、县妇联参加)3、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文化体育活动。增加图书馆、体育馆的开放时间,节假日要全天开放,收费实行免费或半费。各中小学校要充分发挥阅览室、微机室、实验室、语音室等专业教育的功能,安排好青少年学生的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生活,节假日期间要全天开放,提高校内各种活动场所或相关设施的利用率。(团县委、县教育局牵头,县财政局、县文体办、县妇联参加)4、大力加强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管理,创造良好育人环境。采取对网吧实施监控、上网实名制等措施,加强对社会网吧的管理,切实把未成年人不得进入等规定落到实处。对网吧实行总量控制,取谛无证照经营或违法行为严重的非法网吧,规范其从业行为。做好软件开发的调研论证工作,开发鉴别和封堵一些网站特别是国外网站“黄赌毒”内容的软件。(县教育局、县公安局牵头,县广播电视局、县科学技术与信息产业局、县文体办、文管所参加)5、加强文化、影视、出版工作和市场监管,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动员和组织作家、艺术家创作生产一批儿童艺术作品。县电视台要办好儿童专题、专栏节目。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堵源截流,标本兼治,坚决查缴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出版物,净化文化市场,防止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侵蚀。(县教育局、县广播电视局分别牵头,县公安局、县文体办、团县委、县文联参加)四、组织领导为协调各有关方面推进落实,成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委宣传部社宣组。县领导小组要定期听取有关部门的工作汇报,加强督促检查,掌握工作进展情况。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深入试点单位搞好调查研究,及时发现、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细、抓实、抓出成效。五、几点要求1、提高认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领导的指示和省市委要求上来。各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当前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它作为一件大事摆上重要日程,成立组织机构,要配有专人负责。2、明确工作任务和职责,分头组织实施。各有关单位和部门要明确自己的任务和分工,要按照《方案》要求,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更加具体的实施方案,分头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的方案于1月15日前报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3、加强协调配合,合力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党政各部门及社会方方面面,工作难度很大。各有关部门既要按分工抓好自己牵头工作的落实,又要紧密配合,协调运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4、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强社会宣传和舆论引导。县电台、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单位要加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宣传,及时宣传报道工作进展情况和先进经验,创造有利于工作发展的舆论氛围。

青少年德育教育篇(8)

因此,作为班级建设者,思想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必须及时有效的采取措施,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

(一)用主题教育活动让未成年人树立远大理想

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班主任起引导作用,应开展丰富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如:

(1)班会课、(2)思品课、(3)活动课、(4)党(团)课、(5)团队活动、(6)模拟法庭等教育渠道。

通过这些主题教育活动,充分调动校外辅导员、法制副校长、关工委等积极性,在学生中开展民族精神教育、诚信教育、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寓教于乐,逐步形成特色,创出了德育教育品牌。

在开展主题教育时,针对不同年龄的不同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对中学生重点是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热爱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用道德实践活动促进未成年人文明行为的形成

1、开展丰富多彩道德实践活动。

如组织开展兴趣小组、公益活动、“手拉手”、“以诚立信,做诚信百德人”、“文明百德,美好家园”、“传承文明,培育新人”、“知礼向善”等道德实践活动。

2、开展创建文明集体活动。

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校园、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文明班级、规范示范班和公民道德建设先进集体等创建和评选活动。

3、开展专题宣传教育活动。

利用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和纪念日,依托升旗,入学、入队、入团宣誓等重要时机,集中开展思想道德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运用各种方式向广大未成年人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激励他们崇尚先进、学习先进。

4、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精心组织夏(冬)令营等活动。如组织学生到农村体验生活,感知农民的艰辛,从而发奋努力学习;还组织尝到积极参加县里举行的各种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活动的各种比赛,让他们在锻炼的过程中健康发展。

5、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

在学生中开展以“爱祖国爱家乡,建设美好百德”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以“知法守法用法,建设法治百德”为主题的普法教育活动,以“遵守诚信诺言,建设和谐百德”为主题的诚实守信教育活动,以“讲礼仪树形象,建设礼仪百德”为主题的知礼向善教育活动,把各项教育活动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纳入思想道德教育的全过程。

(三)言传身教,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

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要做到言传身教、依法执教、敬业爱岗、教书育人。要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要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

(四)针对不同群体特点,因材施教,让学生全面发展

班主任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各类学生的健康成长;要特别关爱班上特困生、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异常、留守儿童等特殊类型的学生;对他们实施结对帮教、分类指导。班主任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成绩、兴趣爱好、工作能力、交往情况、个性特点等,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因势利导,让他们的特长得以体现,使他们的潜力得到开发,让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发展,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五)整合教育资源,协调各方教育力量,形成“全员”关心未成年人的氛围

班主任是学生德育活动的主导者。班主任要善于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构建教育网络。在校内,班主任积极协调学校领导、任课教师、共青团、少先队工作者等关系,共同做好学生教育工作。在校外,班主任积极协调统一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指导家庭教育工作、社区教育。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充分利用社会德育资源,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强化学生在学校中所受到的教育影响。组织影视评论、书刊阅读、好电影观感等活动,抵制不健康录像、书刊等对学生的消极甚至有害的影响。同时,积极参与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工作。:

青少年德育教育篇(9)

以德治国就是依靠德治的力量来实现对社会公众的治理,德治就是以道德的说服力和劝导力来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觉悟,进而引导他们的行为举止。道德说服力可以启迪民众的道德思想觉悟,激励他们的道德情感进而强化他们的道德意志,从而增强民众产生规范道德行为的动机。道德劝导力就是要在社会上形成一个良好的道德舆论和道德环境,增强民众的道德责任感,让他们充分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应该负的道德责任,一旦违反了道德的要求,他就会受到道德舆论的谴责甚至是公众的批评。舆论的谴责和公众的批评会让他产生一种羞辱感甚至是痛苦,这样以来他与别人进行交往时就很难与他人融洽相处。迫于这种压力的存在他们就会给自己施加更大的压力从而弃恶扬善,做出与道德规范相一致的行为。作为祖国的未来,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质处于重要的形成阶段,需要有科学和系统性的引导,才能有助于他们道德品质的形成。青少年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不仅仅是学习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成为现代社会主义的“四有 ”新人。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一个环节,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关于青少年德育教育自古就有“黄金非为主,德重鬼神钦”之说,这也说明了品德对一个人的重要性。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人们的道德思想和观念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观念产生的转变更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作为青少年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要深入分析和研究他们在思想品德方面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采取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德育教育方法来帮助他们树立较为远大的理想,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青少年德育教育是其心理健康的客观需要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心理健康的定义是个体能够适应时刻处在发展中的环境,并且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认知能力、情绪反应以及意志行为等方面都处于积极的状态中,有正常的自我调控能力。在现实的生活中,他们能够对自我有正确的认识,对于外界的影响他们能够实现自我调控,进而保持自己的心理协调和平衡。然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30多年间,我国的经济社会取得较快的发展速度,取得较大的成就,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也有了较大的提高。然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情形却不容乐观,尤其是一些青少年产生了情感不稳定,思想行为缺乏理智而显得过于偏激;自我封闭性强而不愿意与师生相互沟通交流;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协调,导致心理发育略显滞后;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社会阅历较为浅显等等。在青少年群体中,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数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青少年犯罪的案件也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到了他们的健康成长,而且对社会产生了较大的负面效应。为了能够及时教育和挽回这些问题少年,有必要加大对其德育教育的力度,尤其是要加大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和教育的力度。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德育教育不仅仅培养学生们的思想行为的方法,更是教师对学生心理进行干预和疏导的重要途径。因此,青少年德育教育是学生们心理健康的客观需要。

德育教育是青少年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

通过学校教育而培养出来的学生最终是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因此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就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前途和命运,同时也直接关乎我国社会主语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在我们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就必须要重视青少年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为他们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青少年身心的全面发展就要做到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相统一和协调发展。由此看来,德育是实现青少年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一环和基础。这是因为德育教育的本质就是将社会道德传授给学生,并让他们将此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情感、意志以及行为,最终形成自身稳定的道德品质。与此同时,“德”也是我们的为人之道,也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最为基本的准则。在现代的学校教育中,我们不能顾此失彼,而是要全面平衡和协调这几种教育之间的关系。在当今社会中,无论是有多么完善的法律规章制度,都无法取代德的重要性。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不仅能够实现他们自身的完善,而且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有序进行。因此在当今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要做好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就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上以战略的眼光来充分审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进而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青少年德育教育篇(10)

一、新媒体的涵义

媒体是由“新”与“旧”“现代”与“传统”之间相互辅助来推进发展的。我国在汉朝就已经有《邸报》,这是世界上第一份报刊。1920年,世界上第一个广播电台在美国诞生。192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视机在英国诞生,此类事例众多。科学技术发生变革的同时,信息产生与传播的方式也在不断的演变。从媒介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脉络角度观察,人类的传播活动主要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以及电子传播这四个发展阶段。当然,每一个发展阶段并不是上一个阶段被下一个阶段完全的取代,而是彼此叠加的过程。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在每一个技术时代中,都有代表这个时代特色的“新媒体”。现在的网民已经不再使用2003年以前的第一代互联网传播模式Web1.0,而是使用不断出现的第二代互联网的新型传播模式。比如,以腾讯QQ以及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信,等等。

二、新媒体时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

1.个性独立,自我意识强。新媒体为青少年在现实中无法完成的事,提供了一个可以完成的虚拟世界。在这样一个虚拟世界中,沟通方式是方便及私密的极大的派出了相关因素对新媒体的干扰,使得人们的交流能够在一个安全、自由、平等的环境下进行。青少年们在这里能够将自己的看法、意志、观点等自由、自主的表达出来,并且将情感更好地传递。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平台,青少年们才可以普遍形成自主个性与独立意识。与此同时,新媒体所具有的互动、高效、方便等特性,也将青少年的自觉能动性与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在有了便捷的新媒体之后,青少年们能够对信息进行自主浏览,并对学习资料、内容进行选择性的下载,在这种环境下,过去必须依靠教师传授、学校监督的传统学习模式发生了改变。他们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将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解决掉,并以自己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制定学习计划。不仅如此,其中大部分青少年能够将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通过一定的方式排解出去,并且从困境中主动地走出。这些青少年们有主见,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观察,得出自己独特的看法与意见,并勇于发表,对于别人的意见也不会盲目的附和,也就是具备较强的判断能力。但需注意的是,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无障碍性”,恰好与某些青少年崇尚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心理相吻合。某些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同样会用虚拟世界中以自我为中心的这套准则与他人交往,这种多度对自我奋斗、个人意志的强化是不正确的,是不利于青少年的进一步发展的,因此,应当予以正确的指导。

2.价值取向多元,政治信仰淡化。总的来说,青少年的人生价值取向是积极的、向上的,绝大多数的青少年都能够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都能够清楚的认识到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目标的重要性。青少年具有积极进取、思想活跃的特点,对于中国的主导文化能够自觉接受,并信仰马克思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能够进行系统地学习及掌握;对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能够认同;对自身综合素质能够持续不断地提升,并将自我不断地完善。新媒体的开放性使得信息呈现多元化的传播模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生活方式、文化类型、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的相互碰撞。不仅如此,多元文化也对当代青少年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一方面,对人生的重要价值在于奉献这一观念表示赞同,另一方面,又做不到在自己的行为中真正付诸行动;一方面,能够对接受共产主义理想,并对共产主义理想产生认同,另一方面,也认为共产主义理想过于渺茫。由金钱、官职、成就至上等价值观组成了青少年的多元价值取向。这些价值取向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对媒体所宣传的“美好生活”非常向往,但是在择业标准上却将高收入、大城市、好单位作为自己的择业标准。这种多元化的趋势将新媒体时代青少年价值取向由相对统一走向差异的特点表现了出来,与此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青少年在人生观与价值观方面的矛盾与困惑。

3.思维灵活,易于接受新事物。信息垄断的局面,因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被彻彻底底地打破了。在网络织就的这一张信息大网中,青少年可以浏览全球文化、教育、艺术、经济、科学等各种信息。对于青少年来讲,获取与收集信息变得更加方便,青少年的眼界能够得到拓展、见识能够得到进一步增长,不仅如此,青少年的文化素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也就是说,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们开阔视野、交流信息的重要平台,与此同时,也逐步成为了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新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

1.塑造青少年的价值观。在改革开放与发展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我国社会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与发展,其中最为瞩目的是,人们沉睡已久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唤醒,人们潜在的创造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原有的价值观念与现在的价值观念的冲突与分歧。新媒体的产生,在极大地冲击了传统道德规范与价值观念的同时,也加大了青少年在道德价值观念与行为上的选择困难。有学者调查过当前青少年的价值追求与思想观念,调查结果显示,有一些青少年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在追求理想方面,对物质越来越重视,对理想目标越来越看轻。在青少年中,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理想是非常遥远的,是不可触及的,是虚幻且难以把握的,只有现实才是最实惠的;才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才是实在与具体的。因此,他们投入了更多的关心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也更多地关注现实的利益与自身发展的状态,并且通过努力将自己的个人生活变得更加的丰富、实惠以及优越。这些青少年所追求的目标就是“为自己”,在选择专业时,也是选一些“就业去向好”“工资待遇高”的专业,在学习中也是看重技术,而轻视理论基础。

2.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感。在对青少年责任感进行培养这一方面,媒体具有积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当中,直接学习的榜样是极为重要的。比如,同事与同事、老师对青少年,父母对子女,都存在直接学习的机会与榜样。但是,青少年们作为具有追求自由民主、独立、创新意识的新一代接班人,从媒体提供观察学习对象的质量、数量、效率以及社会学习的效果来看,青少年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主动学习的能力都比较强。大众传媒在日常的生活中可以通过宣传正面的榜样事迹以及榜样形象,为青少年树立学习的榜样,从而进一步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感。比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从2003年推出了年度优秀人物评选节目《感动中国》,对各行各业的优秀人物与群众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通过这种形式,我们可以很好的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促进青少年道德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彰显青少年主体性。青少年群体正处于青年时期,该时期是理想、信念以及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趋于完善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大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都会对青少年产生或促进或妨碍的影响。在现在的社会中,开放的信息环境使得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在德育工作中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提升。青少年在进行道德行为以及道德学习的时候,以自身的道德需要以及实际的道德情境为依据,自由且自主的选择相关的道德知识,并对道德事件进行评价。青少年在德育活动中能够逐步将主体性先露出来,从而有效的改变了过去青少年在德育中的被动状态,进一步提高了德育的时效性。

四、新媒体时代下的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创新

1.以“红色网站”建设为中心的主体策略。新媒体时代的德育主体构成发生了变化。目前,德育者已经不再是唯一思想行为的重要影响力量与信息的重要传播者,通过网络新媒体的互动各种网站、网页也在客观上起到了教育者的作用。因而,要对信息资源进行积极地开发并共享,尽快的建立起青少年喜爱的,并且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征的红色网站,稳步推进,进而构建起区域性,甚至全国性、全球性的德育网络体系,还要尽量地在网上扩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阵地。

2.指导和防控相结合的政府策略。在网络媒体逐渐普及的同时,相较于传统媒体,政府对信息的控制变得越来越难,已经不可能通过简单的行政手段,或者高压办法来阻止,甚至禁止上网的行为。必须通过网上讨论、开办讲座等疏导形式,教导青少年学会怎样在网上获取所需信息;怎样识别错误、虚假言论;怎样树立正确的上网意图;怎样培养正确的网络人格,以及怎样有效地在虚拟网络中进行自我管理,并树立网络安全意识。

3.以网络内外联动为中心的技术策略。德育工作者在现实生活中也必须是这方面的专家。将网络德育工作这一阵地有效占领,并且要准确的掌握切入点,做好德育教育的现实工作,构建全面覆盖、立体式交叉网络。在传统媒体中,电视为人们提供各种生动有趣的素材,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视听需求。绝大多数人在传统媒体下所受到的广播影响都是面对面的,并且是直接的。也就是说,在传统媒体下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是不通过言语进行交流的途径。报纸是人们自我陈述的世界,人们借由报纸可以获得参与的机会。因而,应当进一步加强网络与其他媒体之间的合作。例如,可以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优势,对网络媒体进行科学的介绍。在面对青少年网民思想上存在的问题与疑惑时,德育工作者仅仅依靠提供正面信息是难以达到德育教育目标的。因此,应当充分利用网络的匿名性、平等性、交互性等优势,组织广大请青少年在网络上进行讨论,或是充分利用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与青少年网民进行面双向讨论、沟通、交流,将网络媒体的渗透力、辐射力、感召力、吸引力充分的发挥出来。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网络德育。网络德育主要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方法论、世界观等,网络德育的产生解决了德育教育主客观相统一的问题。德育教育能够有效引导青少年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帮助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现阶段,我国德育教育的着重点在于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使青少年能够深切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以及方法论,提高青少年识别网络信息的能力,抵抗伪科学以及封建迷信活动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当尽可能的促进网络受众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培育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推动和指导青少年的实际学习、工作和生活。二是网络政治教育。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通过信息技术占据了网络世界的大部分空间,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西方发达国家也在利用互联网对我国的意识形态进行渗透,互联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已然他们的一个重要手段。一些青少年在互联网环境下面临着政治信仰危机和思想迷茫的考验。有些青少年政治意识淡薄,沉迷于网络空间。党和政府也认识到了青少年面临的问题,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做好“引导思想,规范行为”的工作,换句话说,也就是使青少年形成一个主流的、正确的价值信念,形成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只有在这种信念的引导下,我们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我国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担充分运用互联网展开相应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引导青少年深入地了解社会发展趋势,为国家发展与“中国梦”的实现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师帅.新媒体对青少年道德认识形成的影响[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08):61-62.

[2]周纯.论新媒体时代德育的创新维度[J].学校党建与德育,2014,(22):14-15.

[3]朱妍婕.论新媒体时代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3):4-6.

上一篇: 旅游企业财务管理 下一篇: 工程监理的主要职责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