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概述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8 17:39:11

安全生产概述

安全生产概述篇(1)

〔中图分类号〕F30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2)05-0142-06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但翻开中国的历史,写满了“天灾”、“饥荒”等字眼,千年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竟是一个“饥荒国度”。〔1〕中国真正解决吃饭问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建国以来粮食安全问题逐步解决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一部粮食安全思想变迁史。研究建国以来粮食安全思想内涵的演变特征,有助于总结其中对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产生重大影响、做出重大贡献的思想成果,发现对粮食安全制度产生负面作用的思想因素,并为未来粮食安全发展提供启示。

一、粮食安全概念的发展

安全生产概述篇(2)

一、概述……………………………………………………………1

二、编制依据和原则……………………………………………………3

三、研究简要结论…………………………………………………4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议……………………………………………6

第二章市场需求预测…………………………………………………7

一、产品介绍………………………………………………7

二、市场分析………………………………………………………12

三、市场营销策略……………………………………………………18

四、价格预测……………………………………………………19

第三章产品方案及生产规模…………………………………………20

一、产品方案及生产规模……………………………………………20

二、提出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21

第四章工艺技术方案…………………………………………………22

一、工艺技术方案的选择………………………………………………22

二、技术进步………………………………………………22

三、生产工艺流程………………………………………………22

四、主要设备的比选……………………………………………………24

五、自控水平…………………………………………………25

六、消耗指标……………………………………………………25

第五章原材料及公用系统供应…………………………………30

一、主要原辅料、包装材料的品种、规格、年需用量、来源…………………30

二、公用系统供应…………………………………………………33

第六章承建厂概况……………………………………………………35

一、厂址条件…………………………………………………………35

二、厂址方案…………………………………………………………35

第七章工程设计方案…………………………………………………37

一、项目范围…………………………………………………………37

二、工艺………………………………………………………………37

三、总图运输…………………………………………………………45

四、贮运设施…………………………………………………………46

五、厂区管网…………………………………………………………46

六、给排水…………………………………………………………46

七、供电及电信…………………………………………………………49

八、供热…………………………………………………………51

九、冷冻……………………………………………………53

十、通风空调………………………………………………54

十一、土建……………………………………………………………58

第八章环境保护………………………………………………………………62

一、现状概述…………………………………………………………………62

二、设计依据…………………………………………………………62

三、主要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及治理措施……………………………………62

四、绿化概况……………………………………………64

五、环境监测体制……………………………………………64

六、环评结论……………………………………………………………………65

第九章消防………………………………………………………66

一、设计依据…………………………………………………………………66

二、项目概述…………………………………………………………………66

三、生产工艺特点及安全措施………………………………………………66

四、消防措施……………………………………………………………………66

第十章劳动安全卫生………………………………………………69

一、设计依据…………………………………………………………………69

二、工程概述…………………………………………………………………69

三、建筑及场地布置…………………………………………………………70

四、生产过程中危险、危害因素的分析……………………………………70

五、劳动安全卫生措施………………………………………………………71

六、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72

七、预期效果评价……………………………………………………72

第十一章节能……………………………………………………73

一、概述………………………………………………………………………73

二、节能措施…………………………………………………………………73

第十二章工厂组织和劳动定员……………………………………75

一、工厂体制及管理机构……………………………………………………75

二、生产班制及定员…………………………………………………………77

三、人员的来源…………………………………………………………77

第十三章项目实施规划……………………………………………78

一、建设周期规划……………………………………………………………78

二、项目实施规划进度………………………………………………………79

第十四章投资估算…………………………………………………80

一、概述……………………………………………………………………80

二、编制依据…………………………………………………………………80

三、基建材料……………………………………………………………………81

第十五章财务评价…………………………………………………82

一、项目总投资和资金筹措……………………………………………82

二、财务评价…………………………………………………………………82

第十六章项目风险分析……………………………………………85

一、政策风险………………………………………………………………85

二、市场风险…………………………………………………………………85

三、技术创新的风险……………………………………………………………85

四、人力资源风险……………………………………………………………85

五、财务风险………………………………………………………………85

安全生产概述篇(3)

一、 引言

食品安全问题,事关公众身心健康、市场秩序和社会诚信,所以一直以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期国内毒米线事件、僵尸肉事件、台湾黑心油事件等的发生,让我们深深感觉到食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是指参与各方同时选择一次性的策略,且参与各方对其他参与者的特征(包括策略空间、支付函数等)有完全了解的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是指博弈的参与者至少有一方不能完全地了解其他参与者的所有信息,但参与各方必须同时行动,或者不是同时行动,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先行动者的采取的策略。它强调各参与人之间行为的相互作用和影响。Henson和Caswell(1999)采用博弈论分析方法,认为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是政府监管部门、食品生产企业、消费者等各个参与方博弈的结果。金朗(2009)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从理论上讨论了食品安全问题中存在的道德风险以及逆向选择,指出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国家免检制度存在的天然缺陷以及政府部门监管不力等,是造成食品安全隐患的根本原因。刘任重(2011)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通过考察企业间重复博弈机制,并引入奖励变量,改变了企业选择生产不安全食品的纳什均衡解,提出应答搭配使用奖励和政府监管,才能提高食品企业选择生产合格的安全食品的策略的概率。

食品的安全程度,如化学残留、添加剂含量等,这些信息是很难获得的。企业隐瞒这类信息,给政府的监管带来了很大的障碍,企业对政府检查执行力度也不是很清楚。这就存在信息的不完全,即政府监管部门和食品生产企业对双方的支付函数都不是完全清楚地了解。此时采用不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模型分析是合适的。本文从简到繁,先抽象出一个简单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来分析政府监管部门与食品生产企业之间的博弈,然后在这个基本模型上进行进一步的扩展,进行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析。

二、 食品安全监管的静态博弈分析

为了便于模型的扩展分析,我们首先从最简单的监督模型开始,然后放宽一些假设条件,引入其他变量,以使我们的模型越来越接近现实。

1. 食品安全监督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将政府和食品生产企业设定为博弈参与人,食品质量监督部门行为选择有两个:检查和不检查;食品生产企业也有两个纯策略:生产安全食品和生产不安全食品。为方便起见,只单纯考虑经济效用,可以用表1所示的标准式表述来表示。其中,c表示监管部门进行食品质量检查的成本;r表示企业选择生产合格食品策略获得的收益;R表示企业选择生产不合格食品时获得的收益(r0。

假设政府选择检查的概率为p2,则其选择不检查的概率为(1-p2);企业选择生产安全食品的概率为p1,选择生产不安全食品的概率为(1-p1)。利用等支付法来求解该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E(p1)= E(1-p1),解得p2*=(R-r)/F。即在企业和政府对双方的支付函数(矩阵)都心知肚明的情况下,政府将以p2*=(R-r)/F的概率对企业进行检查,企业将以p1*=(F-c)/F的概率选择生产合格食品。

同时,我们观察概率p2*=(R-r)/F,分子R-r表示企业分别选择生产安全食品的机会成本,这个差值越大,政府对企业实行质量检查的可能性就越大。R-r越大往往意味着对消费者利益的损害越大,一旦这样的食品流入市场,对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对政府的威信的损害也就很大,所以政府对这类食品生产企业必须加强质量监管,以维护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这符合我们观察到的现实。概率p1*=(F-c)/F表明,企业生产安全食品的概率随着检查成本c的增大而降低。有的企业采用各种手段欺骗政府监察部门,其目的就是使政府检查的成本升高,企业知道理性的政府面对高额的检查成本会以较小的概率选择检查,也就是企业本身可以较大的概率逃过政府的检查,从而会以较高的概率选择生产不合格食品。

事实上,在混合策略均衡中只是要求参与各方以某个概率选择无差异的纯策略(张维迎,2004),但是真实的策略选择可能会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在食品安全事故频发(表现为媒体报道数量多、民众举报次数多、受侵犯消费者人数多等)的时期,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猜测政府为缓解舆论压力,会比较偏好于检查策略,那么企业会迫于政府的威严而以较大的概率选择生产合格食品。这表面媒体舆论在减少食品安全问题中发挥的不可忽略的作用。当然还有其他外生变量可以影响混合均衡的概率,例如法律法规、监管效率等。

另外,上面的分析作了这样的假设――只要质量监督部门检查,就一定能够发现生产不安全食品的企业的违规行为,现实却不是这样的。首先,食品安全问题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很大一部分是企业为了获得更大利益,采用虚假信息揭示、虚假检测报告等手段,给政府部门的监管带来很大困难。如果监督部门存在监管人员水平不高、行政管理混乱、等问题,那么可能的结果就是:即使政府投入成本c去进行食品质量稽查,还是没能发现企业的违规生产行为,违规企业还是可以获得预期的高利润。

若企业生产不安全食品,而政府部门没有检查,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企业违规行为被举报(尚未处罚),这时食品监管部门将被追究责任,导致的损失用L(L>0)表示;二是无人举报,企业违规生产行为没有被发现,对监管部门没有影响。是否被举报不会影响生产安全食品的企业。

事实上,此处的L也可以理解为公众对政府部门失职的不满给政府造成的信誉上的损失,我们实际上在支付矩阵引入了社会福利的考量指标。在信息流通迅速、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意识增强、民意上表渠道畅通的现代社会,生产不合格食品的企业可能会受到企业内部人员或者消费者的举报,或者集中表现为像三鹿奶粉这样重大的社会追责事件。

表2是我们放宽基本模型相应假设之后的静态博弈标准式表述,其中R>r,R-F< r,F-c>0。表2中,我们假设政府部门强势监管时,监督部门一定可以发现企业的违规生产行为并处以罚款;弱势监管时监督部门则无法发现企业的不法行为,从而不对违规企业进行惩罚。为了避免参数过多,这里假设两种情况下监管成本都是一样的,都是c。

观察扩展后的静态博弈,我们发现政府监管部门选择检查时,监督部门有两个类型:强势监督和弱势监督;不检查的时候,监督部门也有两个类型:有人举报和无人举报(事实上取决于政府以外的社会成员,但是政府对有无举报是知道的,企业不知道)。监督部门是知道的自己的类型的,而这些信息都是企业事先无法得知的,但是这些信息将影响到企业的决策。例如当有人举报时,政府监管部门面临损失L,为避免这一损失,政府可能以较大概率选择检查,如果这样的话,企业可能不会冒险去生产不合格产品。

对于p2**,相对于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母上多出了p3(0

3. 模型的进一步扩展――引入奖励机制。上面的分析仅仅考虑了政府监管部门对违规生产的食品企业的打压,而忽视了对按照安全食品标准生产的企业的激励。帕累托有效的生产状态下,即使政府监管部门不用去进行质量检查,每个企业也都有动力去生产安全的食品,从而节约全社会的寻租成本。有学者认为,如果缺乏适当的奖励机制,原来合规生产的企业看到那些违规生产而没有被查处的企业牟取暴利、垄断市场,威胁自己的生存,就有可能铤而走险加入到违规生产的企业队伍当中去,而政府也不得不花费更高的成本去进行食品安全监督。

究竟奖励机制的引入是否真正能够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的概率呢?下面的分析仍然采用上述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分析框架,但是引入了对安全生产企业的激励变量――e,来考察这一参数对均衡结果的影响。在政府选择检查行动的情况下,政府对没有发现违规生产的食品生产企业给予数量为e的奖励,变化后该博弈的标准式表述如表3所示。对前两个模型的假设条件同样适用于表3。

上述分析表明,在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上,引入激励机制不能有效提高企业选择生产安全食品的概率,反而起到负面作用。

三、 结论与建议

本文借助博弈论中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和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基本工具,分析了食品安全监管中政府监管部门与企业间的策略互动,得到了不同假设和行为设置下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并讨论了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变化时对均衡概率和行为主体期望值的影响。根据分析结果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从食品安全监管制度设计层面来说,应当加大对违规生产行为的惩罚力度,而不是引入对安全生产行为的奖励机制;(2)对政府监督部门来说,应当提高监管部门运作效率,降低质量检查成本,从而增大查出违规生产行为的概率; (3)对企业来说,应具有长远战略眼光,而不应存有获取短期暴利的侥幸心理; (4)从整个社会层面来讲,应当充分发挥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社会成员应当增强自我保护、相互监督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曹婧,孙绍荣.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博弈模型分析――以食品安全为例[J].经济体制改革,2010,(4).

[2] 金朗.食品安全问题的不完全信息博弈分析――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J].辽宁经济,2009,(5).

[3] 刘任重.食品安全规制的重复博弈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1,(9).

[4]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2.

安全生产概述篇(4)

目前,许多煤矿提高了对培训的重视,培训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培训的有效性还有待提高。在学术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对培训的研究比较笼统,主要是对定义和作用进行定性描述和概括,对培训形式对安全绩效的影响研究很少。本文通过对培训形式和安全绩效影响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为下一步深入实证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一、企业培训形式相关理论与研究

Byarsetal认为增进员工技能的培训,包括在职培训、工作指导培训、工作轮调、学徒制培训、课堂培训等。

G.Yohe认为不管在线课程采用了多么炫目的计算机技术,多数人还是偏爱有真人互动的学习课程;由此不难想见,何以最成功的在线学习课程,总是能结合先进计算机科技与传统会面授课者。

林佳蓉指出在线学习能有效降低培训成本及时间。学员通常特别偏好多媒体技术,因为这使他们能同时接受不同的感官刺激。陈艺在培训形式的选择分析中指出了8中培训形式,并找出影响培训形式选择的各种因素,经研究调查发现这些因素包括培训目标、学员构成、工作条件几方面。

盛丽萍、李振明在其文章中浅谈了欧美等国家基于职业安全教育培训的形式,并说明了对我国职业安全教育的启示。冯琪、王倩、谢立春、程怡民在文章中以计划生育工作为背景分析了各种培训形式的特点及培训效果的影响因素。

张建伟在其文章中例举了12中培训形式并进行了优缺点对比,对于培训形式的选择做了简单的论述。刘湘丽将培训分为传统型和新型培训形式,并对信息技术条件对培训形式的影响做了说明,对两种类型的培训形式做了对比。

郑常青指出随着科技进步和企业的成功实践,培训形式不断创新,除传统的讲授法外,有角色定位演示法、视听教育法、行为矫正法、参与式训练法等。各种教育培训的形式具有各自的优缺点,为了提高培训质量,往往需要将各种形式配合运用。

二、安全绩效相关研究

安全发展之初,Thomas Rockwell,Tarrants等人就开始关注安全绩效的测量,以揭示企业真正的安全工作水平和安全状况。80年代以后重大的灾难事故不断发生,由此各个国家也相继成立了安全监督机构和行业协会等,对各行业企业的生产提出了相应的硬性的、客观的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以指标的完成情况代表企业的绩效。随着安全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人们不断的研究各种安全影响因素,很多新的安全管理形式应运而生,安全文化、行为学、心理学都不断的引入到了安全领域,新的安全理论和形式的应用带来了怎样的安全绩效的提升由此受到关注。很多学者在研究中对安全绩效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U.Kjellen把安全绩效或是安全指标定义为测量组织(企业)控制事故风险的能力的一个度量。

张双文在《组织气候与安全绩效关系研究》中定义安全绩效:是指基于企业安全方针和目标,与组织的安全风险控制有关的,组织安全管理体系的可测量结果。安全绩效可以用组织安全目标的满足程度来表示,也可具体体现在对某类安全风险控制效果上。

于广涛指出安全绩效评定是对组织或个人与安全有关的优缺点进行系统描述。

王长建、傅贵在安全绩效指标探讨一文中指出安全绩效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在运作上的整体表现。

齐蕊将安全绩效的概念定义为:按照企业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和目标,建立的一系列用于衡量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和现状的可测量的结果。

王生年引入了关键绩效指标概念,即KPI,其目的是建立一种机制,将企业战略转化为内部过程和活动,从而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获得持续的发展。提及安全绩效的重要性。

尹晓贝在石油钻进HSE业绩测评及形式研究中,分别针对钻井公司的钻井队作业现场、车间、一类公司、二类公司等设计了不同的业绩测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安全管理、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和事故状况几个方面的指标。

三、培训形式对安全绩效影响机制的相关研究

国内外学者关于培训形式对安全绩效作用机制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大多数都集中在安全氛围、安全承诺、安全投入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很少直接从安全管理行为特别是具体安全管理行为的方向研究,现有的模型很少,而且基本上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又由于安全氛围、安全承诺等定义模糊不清,导致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来支撑模型。安全氛围常被认为是组织氛围的次组合,而安全绩效则为组织绩效的次系统;使得安全氛围会影响安全绩效的观点被广被接受。

Hoffinan和Stetzer的观察发现,即证明了安全氛围确实会通过工作实务对安全绩效造成影响。而Neal等也同样发现安全氛围对安全绩效会有所影响。French和Bell则是认为安全实务会产生安全氛围,且影响到安全的绩效;至于其它与安全相关的维度,同样与安全管理实务、安全氛围问都有相关关系,并进而间接影响到安全绩效。他们还将其对安全氛围与安全绩效间的复杂关系观点以图说明其彼此间的关系。

安全生产概述篇(5)

1.文化的概念

“文化”一词,可以有多种理解。从广义上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一定义将文化扩展到除了自然以外的人类社会的全部。文化的这一广义定义并没能给予我们一个对文化的明确的概念,因此利用广义文化的定义,我们几乎可以把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的任何事物(包括精神和物质)统统纳入到文化的范畴中。但是文化的涵义更多的还应该属于精神的范畴。笔者认为,由人类创造或改造的物质与文化密切相关,我们可以把这些物质看作是文化的“载体”,即任何一件由人所创造或制作的物品,其身上无不承载着制造(作)者的价值观、审美观、艺术或技艺修养等文化的涵义。

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用“文化”这一词汇时,一般并不是指广义的文化,而往往特指人类精神方面的事物,如文学、艺术、教育等。譬如人们常说的“从事文化工作”中的文化即为这种含义。相对于广义文化的概念,这种含义的文化可以认为是一种狭义的文化。比这种狭义文化的概念更狭义的文化概念仅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或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提高文化水平”、“学习文化”等。

2.安全文化的概念

由于对文化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因此目前对安全文化的内涵也有多种表述,同时在使用安全文化这一概念时,也极易产生混淆。

相对于广义文化,我国有人将安全文化定义成“人类在生产生活的实践过程中,为保障身心健康安全而创造的一切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本文姑且将这一定义所描述的安全文化称为广义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的首创者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则对安全文化给出了相对狭义的定义:“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英国健康安全委员会核设施安全咨询委员会(HSCASNI)对INSAG的定义进行了修正,认为:“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它决定于健康安全管理上的承诺、工作作风和精通程度。”这两种定义基本上把安全文化限定在人的精神和素质修养等方面,我们将其称为狭义的安全文化。

在国内许多有关安全文化的论文或宣传材料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诸如“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质”、“倡导安全文化”、“普及安全文化”、“学习安全文化”等字样,这些说法实际上都是将安全文化看作一种人们对安全健康的意识、观念、态度、知识和能力等的综合体,而不是广义安全文化的概念,这与狭义安全文化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笔者认为,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和探讨,提出广义安全文化的观点是应该的,也是合理的。但是对于促进实际的安全工作来说,则不宜使用广义安全文化的概念,而应该使用狭义安全文化的概念。要说明这个问题,就要从分析安全文化的本质入手。

3.安全文化的本质

“安全文化”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其英文为“SafetyCultrue”。而“Cultrue”一词,中文一般译为“文化”,但是该词还含有“教养、陶冶、修养、培养”等意思。按照INSAG和HSCASNI对安全文化所做的定义来看,将“SafetyCultrue”翻译成“安全修养”或“安全素养”似乎更确切。

实际上,我们不是为了安全文化而安全文化,促进安全文化发展的目的应该是为人类创造更加安全健康的工作、生活环境和条件。而安全健康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的实现离不开人们对安全健康的珍惜和重视,并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安全健康的要求。人的这种对安全健康价值的认识以及使自己的一举一动符合安全的行为规范的表现,正是所谓的“安全修养(素养)”。安全文化只有与人们的社会实践,包括生产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文化的教养和熏陶,不断提高人们的安全修养,才能在预防事故发生、保障生活质量方面真正发挥作用。这就是笔者认为的安全文化的本质,或者说是大力倡导推行安全文化的根本目的。狭义安全文化的概念就反映了这个本质。

广义安全文化的概念包含了人类所创造的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果将这一概念应用于企业安全生产实践或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必然会推论出安全文化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结论,并由此产生出安全科学技术、安全法规制度、安全设施设备、安全宣传教育、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理论知识等统统都是安全文化的范畴的观点。这种观点即使没有错误,对于推动安全工作也没有多少好处,因为它很容易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感情上的抵触或工作上的茫然。这种情况在实际工作中是普遍存在的。因此,笔者认为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应该使用狭义的安全文化的概念。

本文下面的论述中如不特别说明,凡用到“安全文化”一词,均指狭义安全文化。

二、安全文化在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地位

引起事故的直接原因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这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由于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物质、能量等的客观存在而可能导致事故和伤害发生的状态,不包括纯粹由于人的行为导致的物的不安全状态,如违章堆放的物料、私自焊接使用的压力容器等。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发生的根源,如果没有物的不安全状态存在(即达到了物的本质安全),则人的行为也就无所谓安全还是不安全。因此,安全工作首先要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问题,这主要是依靠安全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来实现。但是,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是有局限性的,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科技水平发展不够,另一方面可能是经济上不合算。

正由于此,控制、改善人的不安全行为也是十分重要的。控制人的行为一般采用管理的方法,即用管理的强制手段约束被管理者的个,使其符合管理者的需要。企业安全管理应该是在安全科学技术与安全工程技术基础之上,通过制定法律、规范、制度、规程等,约束企业职工的不安全行为,同时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使职工学会安全的行为,以保证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

随着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的发展,人们发现尽管有了科学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但对于搞好安全生产来说,还是不够的。科技手段达不到生产的本质安全化,需要用管理手段补充;而管理手段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管理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被管理者的监督和反馈,对于安全管理尤其是这样。被管理者对安全规章制度的漠视或抵制,必然会体现在他的不安全行为上,然而不安全行为并不一定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相反可能会给他带来相应的利益或好处,例如省时、省力等。这会进一步促使他的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并可能“传染”给同事。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大量不安全行为的结果是必然发生事故。在安全管理上,时时、事事、处处监督企业每一位职工遵章守纪,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甚至是不可能的事,这就必然带来安全管理上的漏洞。安全文化概念的应运而生,正是为了弥补安全管理手段的不足。

安全文化之所以能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是因为安全文化注重人的观念、道德、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通过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安全修养,改进其安全意识和行为,从而使职工从不得不服从管理制度的被动执行状态,转变成主动自觉地按安全要求采取行动,即从“要我遵章守纪”转变成“我要遵章守纪”。

当然,由于安全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层次的,因此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产生明显的、根本的效果。有人甚至指出,倡导安全文化的效果可能要在2~3代人的身上才能显现出来,必须从孩童时期抓起。另外,安全文化的推行,必须建立在完善的安全技术措施和良好的安全管理基础之上。无法想象,一个企业生产条件恶劣,事故隐患丛生,安全管理混乱甚至没有,不安全行为随处可见,而仅仅通过安全文化的建设即可使不安全的生产面貌发生有效的改变。

三、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

前文已经指出,安全文化可以补充安全管理的不足,就象安全管理可以补充安全技术的不足一样。因此,安全文化绝不应该是一种空中楼阁,而应该紧密结合企业的安全生产实践活动。如何建设企业的安全文化事业,许多专家学者和企业安全管理干部都进行了论述,笔者在此仅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1.坚持以同志“三个代表”重要理论为指导,坚持先进的文化方向,与时俱进。

安全文化作为人类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其发生和发展的条件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安全生产规律的认识。早先各个时期所形成的安全价值观、安全行为模式等,必然会对以后的安全文化产生影响。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应该总结、宣扬现代的安全文化与安全素养,摈弃陈旧的错误的安全文化,从被动型、经验型的安全观转向效益型、系统型的安全观。在我国已经加入WTO的情况下,更应该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安全文化理论和方法,不断完善自我。

2.以良好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为基础,创造提高安全素养的氛围与环境。

企业职工个人安全素养的提高,除了自身的努力外,往往还要依靠群体效应的引导,这与人的“从众心理”有关。企业的领导应该为职工创造一种“谁遵守安全行为规范谁有利,谁违反安全行为规范谁受罚”的管理环境,持之以恒,使职工将遵守安全行为规范变成自觉自愿的行动,而不遵守安全行为规范的举动变得与群体格格不入并遭到排斥,令行为人感到由于自己的不安全行为被同事们轻视,则职工整体的安全修养必将大大提高。

提高安全修养的工作氛围应该以班组建设为基础。

3.将安全文化融合于企业总体文化和各项工作之中。

在企业中开展安全文化建设,不应该把安全文化看作特立独行的事务,没有必要成立单独的部门和开展单独的活动,而是应该在企业的总体理念、形象识别、工作目标与规划、岗位责任制制定、生产过程控制及监督反馈等各个方面融合进安全文化的内容。在企业中也许看不见听不到“安全文化”的词语,但在各项工作中处处、事事体现安全文化,这才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质。

4.加强各类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提高职工综合知识与技能。“”版权所有

安全生产概述篇(6)

配电工程,即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送电、变电、配电网络安装工程。它包括10KV高压的输送,外线分支的接引,电力设备的安装(如开闭站、箱式变电站、变压器、高低压开关柜等),电杆组立和电力线路的架设,电缆沟井开挖和高低压电缆的敷设,高低压电缆头的制作,以及与之相关的土建施工。

二、编制要点

1.首要的要把图纸看明白。当你拿到设计图纸准备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时要对设计图纸中的设计说明、总体设计、分部分项设计以及材料表等每页每个细节进行认真阅审、核对,把设计图纸弄懂弄通,把设计意图吃透。

2.现场踏勘。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前还应携带设计图纸对工程现场进行祥细的踏勘。对工程概况、地形地貌、周边环境、现场状况、施工障碍等有所了解,以获得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必要的资料信息。

3.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时要先把工程概况交待清楚,让阅读者和使用者对工程总的概况有一个清晰的总的了解和印象,一看工程概况便知工程的全貌,描述时要言简意赅。

4.制定施工组织机构、人员安排、工期进度要力求详细具体,落实到具体人、具体天、具体工序。描述时既要用文字说明,也要用图表表述,使之直观清晰。

5.施工方案,技术质量措施,安全管理措施及文明施工措施要详细具体,方法步骤要合理,目标指标要分解细化量化,操作性强,易贯彻掌握。

三、基本步骤

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可分为下列步骤。

1.工程概况

这一步是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开篇,是对整个工程的概述。其内容:一是基本情况,即工程名称、工程地址、建设单位、建设规模等,这些内容应是全称,并与图纸标注一致。二是工程概况,即要投标或施工的工程项目的概况。用简洁的文字把本工程电源取电地方、路径走向、安装设备数量及位置、设备供电范围及回路、使用电缆的规格型号等写明就可以了。

2.现场施工组织及人员安排

这部分可用文字叙述和网络图表述。机构和人员安排可根据工程规模大小酌情安排,但一些基本内容必须具备。

(1)工程项目经理:应写明其任职资格、学历、职称、专业年限及相关业绩。

(2)工程技术人员:也应写明职称、学历、专业年限和相关业绩。

(3)施工队伍:包括从事本工程的施工队伍及工种的个数、人数或班组数。

(4)现场质检员:各工种质检员和项目质检员。

(5)现场安全员:各工种安全员和项目安全员。

(6)现场材料员:根据工程规模而定。

3.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是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重点部分,它表述的是整个工程从开工到完工按施工顺序每个步骤要做的事,采取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具体怎么做。它分整个工程的总体安排和分部分项工程的具体施工安排。以10KV住宅小区配电网络工程为例,其施工步骤的顺序应为:开挖、砌筑或浇注设备基础作接地网开挖高压和低压电缆沟电缆井敷设电缆保护管砌筑电缆井设备(开闭站、箱变、变压器)吊运安装高低压电缆敷设作外线接引作高低压电缆头电缆压接设备调试设备打压试验电缆井板井具安装验收回填现场清理送电。

4.工期和施工进度

这部分也是方案的重点。它分为施工工期和进度计划两个方面。施工工期应是整个工程从某年某月某日开工到某年某月某日完工共计需要的天数。施工进度计划则是从开工到完工每个步骤的具体时间安排,它需要用文字叙述和进度计划图表(即常说的横道图)两种方式来表述。

5.主要施工设备和材料供应计划

这部分分两个方面,应以文字和表格两种方式同时表述。一是为完成施工任务必备的机械设备,方案中要写清设备的名称、型号、数量、以及在本工程的用途。二是用于本工程的材料及供应计划。这部分应参考施工图的材料表,结合工程实际进行编制,与工程报价保持一致。

6.质量保证措施

一是质量目标。质量目标又分为总的质量目标和具体质量目标。总的质量目标是本工程应达到的质量目标,是必保合格,还是创优质,或是更高的质量目标。具体质量目标是把本工程确定的总的目标的细化、具体化。

二是保证质量目标实现的组织管理和检验程序。它包括从总公司分公司(项目部)施工队(班组),各层次的质量管理组织,各层次的职责分工,所采取的措施,解决质量问题的办法,达到的目标等。

三是对重点环节和薄弱环节采取的技术措施。制定这部分的措施,应明确工程的重点环节和薄弱环节,针对重点环节和薄弱环节采取相应的技术质量措施。

7.安全管理措施

(1)安全管理目标。它包括重大人身伤亡事故、重大设备事故、重大交通事故、重大火灾事故的指标及安全教育检查、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项目安全交底等。

(2)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和基本安全制度。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可用文字也可用网络图表述。其人员包括公司分管安全生产的经理、专职安全员;项目经理、项目安全员;施工队及班组的兼职安全员。安全管理制度是指企业安全生产制度和项目安全制度以及各工种安全操作规程。制定施工组织方案时可列出制度目录。

(3)施工安全技术措施。这部分是从建立项目安全管理体制,贯彻安全生产制度,落实安全责任制到项目的现场管理,分部分项工程,各工序及重点和薄弱环节的安全管理技术措施。

(4)安全检查和考核。应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具体办法。

安全生产概述篇(7)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一、粮食安全的内涵

(一)国际性粮食安全概念的表述与界定。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正式提出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以下三种不同的表述与界定:

1、1974年11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提出粮食安全是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粮食”。

2、198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根据世界粮食的新情况,将上述定义进行了修改,确定为:“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能够买得到也能够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物”。

3、1996年11月在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对粮食安全内涵作了新的表述:“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求及食物爱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以上三个不同的表述,表达了在不同时代人们对粮食安全由低到高的不同要求,说明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总的来说,我们应从以下两个角度来理解粮食安全的概念:

角度一:国家粮食安全-家庭粮食安全-营养安全。粮食安全是一个包括“国家粮食安全”、“家庭粮食安全”、“营养安全”三个层次的完整概念,这三个层次既紧密相连,又呈递次发展。其中,家庭粮食安全是一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同时也是粮食安全的基本目标;营养安全是粮食安全的最高层次,是一国粮食安全的最高追求目标;作为宏观层次的国家粮食安全,则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概念,是家庭粮食安全、个人营养安全的保证。在粮食安全的三个层面中,“国家粮食安全”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根据我国国情必须从国家粮食安全概念出发,把握我国的粮食安全。

角度二: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现代粮食安全的概念可包含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三层。即在保障充足的食物供给和分配数量的同时,还要求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食物的生产和获取要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可持续性利用的基础上。

从数量上看,要保障粮食的供求平衡,这是粮食安全第一个层次的要求。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粮食供求的平衡不再局限于一国国内,只要有足够的购买能力,各国可以通过世界市场来平衡本国国内的供求余缺。但其基本前提是世界粮食的供求必须达到基本平衡。只有这样,全世界粮食数量的安全才能得到保障。

从质量上看,食物质量安全已经成为全球的主要焦点,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各国开始越来越关注产品的质量和营养的搭配。植物性农产品存在的农药、重金属、化肥污染,及动物性农产品存在的抗生素、激素残留,转基因农产品的安全性等等,这些都是目前食品卫生中非常突出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在未来较长时间内,质量安全将继续接受挑战。

从生态安全上看,工业化过程中生态环境的受损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无法避免的,目前不论是中国还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生态环境都在逐步恶化,主要表现在:水土的流失及水资源短缺;耕地退化及沙漠化;外来入侵生物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濒危物种的逐年增多。这些变化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系统,削弱了食物安全的生物学基础,迫使我们减少了粮食耕地面积,由此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

(二)国际性粮食安全概念与我国粮食安全概念的区别。我国粮食安全的概念和国际性粮食安全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均有重大差别。首先,“粮食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本身就是这项工作的追求目标。无论是世界粮农组织的概念还是粮食首脑会议的概念,都是从全世界的角度出发,考虑世界上最落后国家、最落后地区、最落后民族的贫穷与饥饿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一个追求目标。这与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十七大”以后我国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国情不同,也与我们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奋斗目标不符;其次,这一概念的外延是限定于口粮范围内的安全,没有包括养殖业、工业及其他国民经济正常发展所需用粮的安全。从“十七大”报告的表述来看,我国的粮食安全与“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相联系,与“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紧迫感”相联系。进一步讲,就是与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相联系,与建立和谐社会相联系,粮食安全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我国粮食安全的概念还应包括养殖业、工业及其他国民经济正常发展所需的用粮安全,才符合“十七大”的战略精神。

二、影响湖南省粮食安全的因素

(一)人口因素

1、人口持续增长可能导致粮食缺口。目前,湖南省粮食产大于需。湖南省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84亩,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0%。湖南又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粮食产量的6%。近年来,湖南积极探索稳定农业和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在粮食播种面积下滑的情况下,全省粮食总产量连年稳定增产,2009年粮食总产量突破600亿斤大关,比上年增长3.5%。但是,持续的人口增长使得全省粮食安全出现了隐患。截至2009年末,湖南省户籍总人口为6,900.20万人,比上年净增55万人,年增长率为0.8%。按照这一速度增长,到2030年全省人口将达到8,055.2万人,以人均粮食占有量400公斤为标准,2030年全省粮食需求总量是3,222,080万公斤。而粮食单产不会无限增长,以2009年为标准计算,那么到2030年全省粮食需求总量将会出现222.08万吨的缺口,从而威胁到全省粮食安全。

2、粮农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全省粮食安全。粮农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一方面是由于种粮收益低从而不能从中得到足够劳动价值补偿而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粮农的种粮意识不够,大多数粮农都停留在种粮只为满足自己一家人的粮食需求这样一个认识阶段,没有把它当作一项产业来做,也没有把它提升到一个地区、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来重视。

(二)土地因素

1、耕地面积日益减少。据统计,近年来湖南省全省耕地面积呈逐年减少的趋势。2000年全省有耕地面积5,889.8万亩,2007年下降到仅有5,681.4万亩,8年内耕地面积共减少208.4万亩,全省人均耕地也由2000年的0.90亩下降到0.83亩;并且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这一趋势还会加剧。这主要是由于城镇规划建设占用地、地方乱占滥用耕地、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以及自然灾害,如山洪、泥石流等对稻田的严重损毁以致无法复原等原因造成的。虽然粮食单产可以随着科技进步不断提高,但这种增长是有上限的。换句话说,每亩粮食产量提高的速率,远远不能平抑种粮耕地面积不断萎缩这个大趋势,因此全省粮食安全不得不令人担忧。

2、土壤质量逐年下降。除了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之外,耕地质量也在逐年下降。湖南省农业厅土肥站对土壤监测结果显示:全省土壤有效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呈下降趋势,尤其是旱地下降幅度大。目前,湖南省耕地平均有机质含量只有3.07%,远低于发达国家3.5%~4%的水平。按有机质丰缺指标分类,全省有19.1%的耕地土壤有机质缺乏。高产田比重下降,中、低产田比重上升。1997年高、中、低产田分别占34.37%、36.86%和28.77%,目前全省高产田仅占耕地总量的33.4%,有些市区更严重,如岳阳。据岳阳市初步统计,全市约有26.4%的耕地养分失衡,25.9%的农田灌溉水源受到污染,高产田所占比例从1997年的34.4%下降到目前的27%。

(三)技术因素。据湖南省农业厅调查显示:目前乡镇农技站两大问题尤为突出。一是缺乏年轻的高素质专业农业人才,全省乡镇农技站人员中有中级职称的不到总人数的一半,且年龄老化,50岁以上的人占了1/3之多,不少农技站十多年来都没有调进新的专业人员;二是“空巢”现象严重,服务功能严重弱化。这主要是由于农技人员待遇低,一多半农技人员经费没有保障,有的几年没有发工资,没有养老保险,没有医疗保险,有1/3离岗外出谋生。有的地方把乡镇农技站全部撤销,种子公司、农科所这些单位改制后都推向了市场,农业事业单位改为社会化经营单位,技术推广得不到保障。由此导致全省粮食生产的科学化、专业化、信息化与机械化程度不高,这些势必从根本上影响到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最终将成为粮食安全的不稳定因素。

(四)生态因素。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的生态因素也是影响湖南省粮食安全的一大因素。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特别是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工业“三废”和农药中有害物质等对耕地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再加上长期以来重耕轻养和自然灾害频发等原因,使得耕地土壤养分分配失调,土壤结构破坏严重,地力大大下降。据统计,全省每年大约有58.6万hm2耕地受到工业“三废”、酸雨和化学品污染;大约1.7亿吨表土被地表径流带走,折合损失有机质高达248万吨,损失N、P、K等养料192万吨。目前,全省大约有59.1%的土壤缺P,22.9%的土壤缺K,78%的土壤缺Zn,70%的土壤生产力水平低于2级。耕地污染的直接后果就是单位面积粮食产量降低,粮食残毒含量升高,这样不仅从量上影响到全省的粮食安全,并且从质上影响到全省的粮食营养安全。

三、确保湖南省粮食安全的对策

(一)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强化国家粮食安全意识。目前,要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关键是要贯彻落实好中央[2004]1号文件精神及相配套的各项政策措施。一是要增加种粮补贴金额,改进补贴方式,将按种植面积补贴、按休耕补贴、环境保护补贴等多种方法结合使用,确保种粮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二是加强对农用生产资料的调控,逐步降低农药、化肥等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提高粮食的比较效益。三是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实惠;要建立科学、规范、统一的粮食收购保护价政策,对粮食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使农民减产年不减收,丰产年大增收,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要在粮农中展开有关国家粮食安全的教育,让粮农意识到种粮不仅是为了个人创收,更高级的目标是为了国家的粮食安全,若没有国家的粮食安全,部分低收入家庭的粮食安全就难以得到保障,更无从追求所有社会成员的营养安全。

(二)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是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目前,全省的农村年轻劳动力80%~90%选择外出打工,务农的基本上是中老年人,劳动力文化程度很低。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我们可以通过在农闲时开办夜校,搞讲座、出板报、看电视、听广播等多种形式,以增加农民的农业科技知识,提高文化水平。另外,政府应重视对新一代青年农民的培养,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把政治素质好、有闯劲、有干劲、有创新意识的青年农民送出去培训学习,以提高素质。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加大农村教育资金投入,统筹安排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三)依靠科技和投入,提高粮食产量和产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从根本上确保粮食安全,还得靠科技与投入。要使农业技术真正的进村入户,对农民的粮食生产实现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同时,我们还要看到目前湖南省高产田仅占耕地总量的33.4%,因此对中低产田进行改良势在必行,这就需要以生物技术为主导,结合工程等综合技术,研究应用沼渣还田、机械深施化肥和增施有机肥等技术,增加中低产田粮食产能。

(四)加强耕地开发和管理,切实保护耕地。保护现有耕地,积极开发宜农荒地是保证湖南省耕地安全的有效措施。这就要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工作,调整土地结构,严格非农用地审批制度,严控耕地流失,特别是要将各地滥设开发区圈而未用的耕地重新利用起来,将乡镇企业浪费的土地、基本建设损毁的土地以及撂荒耕地进行复垦利用,从而达到确保粮食安全所需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据统计,全省约有19万公顷的宜农荒地可供开垦,其中可开垦为水田的约7万公顷。因此,可通过兴修水利设施来改善灌溉条件,如在湘南、湘西及湘中丘陵区,有条件地改荒地、旱土为水田,合理开发后备耕地。

(作者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安全生产概述篇(8)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6月25日

引言

为进一步加强国防军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规范管理行为,确保项目任务完成质量,提高投资效益,近年来,国防科工局及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性政策法规和管理办法,并且结合国家新近出台的大政方针要求,及时更新补充了有关规定,这些文件的颁布一方面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全过程实施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也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规范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些规定之中,尤其针对项目投资管理进行了更加严格的约定,使得项目投资概算的管理与实施成为一项十分重要、复杂且繁琐的系统工程,其管理行为具有程序性强、系统性强、专业性强等显著特点。

在大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过程中,受到技术复杂、管理不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建设项目无法在批复的项目投资范围内完成全部建设内容,需要开展项目投资概算调整工作。根据国防科工局相关管理要求,对需要进行投资概算调整的项目,必须严格履行项目投资概算调整管理程序,编制在建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报告,说明项目建设总体情况与投资概算调整内容与原因分析等多方面情况。因此,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报告的编制成为开展本项工作的核心工作内容之一。但是,由于项目投资概算管理的特殊性,目前对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报告的编制内容与方法报道并不多见,再加上大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的独特特点,使得提供给此类工作开展借鉴的范本十分有限,无法为目前急需要开展这方面工作的项目建设单位提供指导,需要展开细致的讨论。

一、大型固定资产项目投资概算涉及对象分析

大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是我国现阶段广泛存在的基本建设项目,以某大型项目为例,其项目建设投资内容通常包括建筑安装工程分项投资、多个主工艺设备分项投资、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以及预备费投资等四个方面,如图1所示。其中,项目主工艺设备分项建设内容通常是项目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包含数百甚至数千台套工艺设备的研制与建设,也是项目建设投资的主要对象。项目建筑安装工程分项是围绕项目主体建设内容而产生的配套厂房工程,是整个项目建设内容的辅助部分。工程建设其他费用投资内容包含的各子项目基本上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而开展的管理性活动所需要实施的投资内容,这部分内容对应的相关规定比较具体。预备费投资是根据项目建设有关规定设置的项目投资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解决项目建设期间发生的不确定性事项。(图1)

二、大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概算调整报告编制总体策划

项目建设投资概算调整报告是开展本项工作的重要载体之一,是后续开展审计工作与评审会议的主要材料,通常包括项目投资概算调整请示报告及调整总报告自身两份主要材料。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总报告需要全面阐述项目建设的批复情况、组织管理情况、工程建设进展、投资概算调整依据及主要内容、投资概算调整原因分析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投资概算调整费用诉求及原因分析是该报告需要重点说明事项。根据大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实际情况,也可以编制包含主工艺设备、建筑安装工程、工程建设其他费用等方面的分册报告作为更加详细的支撑材料。

值得说明的是,在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报告编制过程中,针对项目建筑安装工程实施内容的调整报告编制可以主要依托承担工程设计工作的建筑设计院来完成,充分发挥设计院对此部分工作专业化的优势力量。而针对项目建设中具有独特实施技术要求的主工艺设备分项内容,并不容易找到胜任的外部力量予以承担编制任务,将主要依托对此部分实施内容熟悉的建设单位自身来完成,充分发挥建设单位全流程管理专业技术优势。另外,针对政策法规要求相对清晰的工程建设其他费用投资板块的报告编制,可以采取联合设计院技术人员共同承担的模式开展。由于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报告编制的质量对项目投资概算调整工作效果将产生直接影响,需要承担项目建设的各建设单位高度重视。

三、投资概算调整报告编制格式及主要内容

在某大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概算调整报告编制过程中,通过多方面调研与研究分析,确定了包含11个方面内容的总报告目录结构,通过多次研讨与沟通,历时两年完成了项目建设各方面内容与素材的确认,编制的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报告通过了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并顺利上报。报告编制格式与主要内容说明如下:

(一)报告编制说明主要内容。在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报告编制过程中,设置编制说明的目的是对报告编制相关情况的简要介绍,重点说明事项包括项目投资基准数据核定日期、项目投资测算周期以及承担单位等,以利于各级专家在阅读该报告时能够准确掌握编制该报告的各类信息和边界条件。在对报告各分册的承担单位基本了解的基础上,从专业的角度上去理解编制报告的项目建设状态,起到导读的作用。

(二)前言主要内容。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报告的前沿章节主要介绍项目立项背景以及简要的项目信息,强调项目建设特点、特殊性、难点以及由此产生投资概算调整的客观事实,点名主题,开宗明义。内容包括项目立项背景、项目总体规模、项目建设特点、项目建设主要难点、建设单位实施情况、项目投资调整诉求总体情况说明等内容。通过本章节内容的编制,使得各类审查专家能够快速对项目建设的背景情况有个全面了解,为正确理解项目建设投资概算调整需求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项目批复概述主要内容。通过本章节内容的编制,全面介绍上级主管部门批复的各项项目建设要素,内容包括建设单位、建设依据、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地点、建设周期、投资规模与资金来源等主要情况说明。达到的程度为:既不是对全部批复文件的简单照搬照抄,又不遗漏任何需要了解的必要信息。让审查专家在掌握项目建设相关信息的同时不需要再次翻阅各类批复文件,节约后续审查时间,方便地提供了可供判断的素材基础。

(四)项目建设组织管理情况主要内容。在某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报告编制过程中,根据审查专家的建议,增加了本章节,主要交代项目建设的组织管理实施情况。说明项目建设依托规范化的组织构架和健全的管控制度。主要包括项目法人责任制实施情况、项目组织机构建立情况、项目招投标与监理制度实施情况、建设内容、项目内部管理制度建立情况等内容,其中对项目招投标组织管理情况的说明是本章节需要交代的重点内容。通过本章节内容的说明,让审查专家全面了解该项目建设组织实施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对项目建设单位执行国家财政投资严肃性进行判断,有助于响应建设单位提出的投资概算调整诉求。

(五)项目建设进展概述主要内容。投资概算调整报告中设置本章内容的目的,是需要从工程建设形象进展与项目投资进展两大方面着手,全面阐述项目建设任务完成情况,为项目投资概算调整做好基础性铺垫说明。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建设包含的各分项工程建设实际进展、各分项项目投资执行进展、投资计划下达情况、项目建设合同签订情况、项目投资执行情况的详细介绍与说明。为审查人员正确认定已经执行并完成的投资情况建立建设的基础。同时,也为项目建设单位提出的投资概算调整需求进行正面的支撑。

(六)项目建设后续计划安排主要内容。由于项目建设投资尚未全部完成,在提出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总体需求之前,还需要说明项目建设后续工作安排,建立完整的项目建设概念,解答未完成投资的分布及组成,供审查人员判断使用。本章节内容主要包括主要计划节点安排、未完成投资任务说明、后续建设任务面临的主要风险等事项说明。

(七)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情况主要内容。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情况是全篇报告的重点内容之一,建设单位需要按照各类依据,论述在已完成投资基础上项目建设投资调整需求分布及各部分投资内容组成。包括调整说明、调整依据、调整范围、调整方法、投资概算调整需求等内容的详细介绍。其中,调整范围、方法与调整需求需要重点分类介绍,同时需要给出计算过程公式,计算结果依据原则与产生结果等主要过程。本章节内容的准确性直接决定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总体结果,是支撑审查结论的重要依据,需要各类专业人员仔细核算。

(八)项目投资概算调整原因分析主要内容。项目投资概算调整原因的说明是决定项目投资概算调整能否成功的关键,作为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报告的核心内容,必须逐一说明清楚。以某工程为例,面对工程项目投资概算调整原因错综复杂的实际情况,报告编制者力求按照“总体原因+分项原因”方式,全面论述项目投资概算调整的实际情况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总体原因分析、建安工程概算调整原因分析、主工艺设备概算调整原因分析、工程建设其他费用投资概算调整原因分析、预备费投资概算调整原因分析等主要内容。(图2)

同时,为了更加准确地论述项目投资概算调整变化情况,还需要根据项目建设实际情况,分别对各类原因导致的项目建设投资变化比例情况进行分析,形成针对某一分项的调整原因分析数据表,如表1所示。(表1)

(九)项目建设投资结构分析主要内容。本章节报告内容主要分析与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相比较的总体情况,从投资结构上对比分析投资调整变化情况,归纳说明投资调增的分布组成。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投资概算科目、项目初步设计批复投资结构、项目概算调整后投资结构、与初步设计批复投资对比、项目调增投资总体结构组成等情况说明与分析,具体格式如表2所示。设置本章节的主要目的是从投资结构上分析本次调整带来的投资分布变化,供决策者判断其分布合理性。(表2、表3)

(十)相关问题说明主要内容。在大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对项目建设进度或者投资带来不可预期的改变。在项目投资概算调整过程中,针对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典型问题,说明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和建设单位已经采取的处理方式,争取上级机关的理解。以某工程项目为例,本章节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建设周期超期问题、项目建设招投标管理问题、项目合同发票问题、项目建设投资外汇使用问题、项目建设安装调试费使用问题、项目投资概算调整启动条件等事项的交代与说明。

(十一)附表主要内容。在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报告编制过程中,还需要对照初步设计要求,将整个项目与各分项的综合概算表按照规范逐一列出,再加上必要的证据列表清单,主要包括实施证据列表、项目综合概算表、各分项投资概算表。这些附表是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正文的必要补充,这样就构成了完整的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报告。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投资概算的调整是一项系统性强,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综合型项目管理活动。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报告的编制是本项活动中的核心工作内容之一,是影响项目投资概算调整管理活动的重要因素,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来进行编制。本报告基于某大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践基础,系统介绍了项目投资概算调整报告的总体策划,编制格式与方法,重点说明了调整报告原因分析思路,可供大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参考。

主要参考文献:

安全生产概述篇(9)

2实验分析

2.1概念提取安全事件的获取可为系统提供数据支撑,也是确保物联网安全属性概念提取的基本前提。为了对上述提取方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本文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数据选择DARPA的入侵检测数据集来实施试验网络的训练,对于安全事件及日志信息的采集方面,综合运用了多种方法,如文件方式、Syslog及SNMPTrap等。此外,还综合应用了系统运行日志及数据库等,在Matlab程序设计实现方面则选择了数据的概念划分算法。在概念提取方面选择了属性CPU利用率作为案例,其中涵盖了系统运行48过程中产生的2880条数据。图1为CPU利用率频率分布情况,从图中可看出,大多数时间系统的CPU利用率相对较低,但当CPU利用率达到60%以上时,随着CPU利用率的逐渐升高,数据分布也表现出了越来越稀疏的状态,数据分布情况和系统实际运行情况之间保持一致。借助EAQC算法对系统中CPU利用率情况采取概念提取的方式进行评估,为尽可能简化计算,研究中假定梯形云的左右半云熵及超熵相同,借助云变换算法所得到的对应数字特征情况如表1所示。

2.2概念合并根据MAQC算法,对上述9个不确定性概念实施了合并,假设σ=2.5,则再通过两次合并后,就可获得5个不确定性概念,而这几个概念所对应数字特征的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在最终得到的5个定性概念能够相对准确地表现出CPU利用率的具体分布情况。同时,这些合并后的概念云中涵盖了原子概念云的取值区间,即使在进行概念提升后的云模型概念集合无法完全客观表现出原始数据的具体分布情况,但这些合并后的云模型概念集合相对更符合人的思维,因此可被接受并加以有效应用。其中属性值借助逆向云发生器的作用,就能有效判断其对概念的隶属度,只需根据极大判别法便可得到属性值所属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完成对物联网安全要素数值型数据的有效软化分。

安全生产概述篇(10)

《IEC61508.2 E/E/PE安全相关系统的安全生命周期》;

《IEC61508.3安全相关软件的安全生命周期》;

《IEC61508.4术语和概念》;

《IEC61508.5确定安全完整性的方法示例》;

《IEC61508.6 IEC61508,2和IEC61508.3的应用指南》;

《IEC61508.7技术和措施概览》。

其中前4个分标准是规范性文件,后3个是信息性文件。标准一经,就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该标准提炼了不同行业安全工作的经验,并总结出一套基本的思想方法,因此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目前国际上已基本形成了以功能安全为思路基础的,包括风险分析、基础安全产品生产、安全产品认证、安全集成、安全评估等在内的安全保障产业链。国际电工委员会也将这套标准作为IEC的基础标准。

为说明功能安全的理念,首先必须理解工业技术界安全的概念,及其理念变迁。

根据传统词典解释,“安”的含义是:平静,稳定,如安定、安心、安宁、安稳、安闲等;对生活、工作等感觉满足合适;没有危险,不受威胁;做动词,有使得平静、安定(多指心情)的含义,如安民、安慰、安抚。“全”的含义是:完备,齐备,完整,不缺少,如齐全、完全;整个、遍,全部;做动词有使得不受损伤,保全的含义。

“安全”的基本解释是: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从传统的理念上看,安全是一个美好而绝对的境界,表现出人们对这种境界的追求。但现实中的绝对安全是不存在的,以绝对安全为目标是不现实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安全工作,而是将安全工作的目标确定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点上。为此,工业技术界为安全作出一个全新的定义,即:安全是不存在不可接受的风险。

这个定义有两个划时代的意义:一是把安全从一个绝对的概念转变为一个相对的概念,在这个概念中,安全不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绝对目标,而是风险可接受即是安全。从此,安全成为了有现实目标的工作。此处引入了一个概念——可容忍风险(tolerable risk),根据当今社会的水准,即在给定的范围内能够接受的风险。在这个概念的引导下,安全工作的全部内涵就是将风险控制在可容忍的风险以内。

这个定义的另一个划时代的意义就是把对安全的控制转变为对风险的控制。此处引入了另一个概念——风险(risk),即:出现伤害的概率及该伤害严重性的组合。以这一概念为引导,安全工作产生了两种方式,一种是降低伤害的概率;另一种是降低伤害的严重程度。此处都含有一个伤害(harm)的概念,即:对人体健康的损害或损伤,以及对财产或环境的损害。也就是说,安全工作的保护对象可以是人、环境或财产。当然,再延伸一下,还可以是动物、植物等。不论对象是谁,风险一定要与保护对象连在一起才可以分析。

新的安全概念确立之后,我们就有基础来理解什么是功能安全。

首先看“IEC61508”的定义:功能安全(funetionalsafety),是与EUC(受控设备)和EUC控制系统有关的全部安全的一部分,它取决于E/E/PE安全相关系统和其他风险降低措施功能的正确行使。此处要说明,该定义是基于“E/E/PE安全相关系统的功能安全”这一狭窄领域的,但仍然可以看到功能安全的全貌。首先,什么是全部安全。人类面临的威胁来自很多方面,因此安全也是多方面的。对安全的分类有多种方式,比如以领域分类,像煤矿安全、非煤矿山安全、石油化工安全、建筑施工安全、电力安全、核工业安全等;再比如以危险源分类,像电气安全、机械安全等。为更好地说明功能安全,我们不妨做这样的分类,安全问题可分为内部的问题和外部的问题,对于内部问题,又可分为产品功能硬件随机失效产生的问题和人的错误产生的问题;对于外部问题,可分为自然的威胁(如地震、洪水、雷、雨等),外界其他非故意的侵害(如各种运行的电力设备之间的相互影响等),人的有意侵害(如外国入侵、敌对势力破坏、黑客、小偷、强盗等)。这就是所谓的全部安全。

关于外部安全问题,英语中有一词,叫security,其定义是:对实体而言,从外部考虑,没有不可承受的风险。

对于此词中文的翻译,业界有不同意见,一直用“安全”来翻译。问题是将safety和security都翻译成安全,其词义是不同的,用同一词来表示,显然有不妥之处。目前,部分专家建议将security翻译成“安保”,笔者个人的看法是,就其含义和用法来看,security有外来的对安全产生威胁的含义,同时又有人为故意的对安全产生威胁的含义,如:地震、停电、电磁干扰,都是外部的安全问题,一般不用security来描述其防护,但对于黑客、小偷、强盗等的防护常用security来描述。所以,在没有发现更好的词之前,用“安保”是一个可接受的翻译,这一观点仅供参考。

第二,功能安全是全部安全的一部分。什么是功能呢?人类自从开始生产以后,就产生了人为的产品和服务,随着人类的进步,生产和生活越来越多的依赖于自己生产的产品和服务。每个产品和服务都有其自身的功能,如:电话有通信的功能;笔有写字的功能;衣服有御寒、遮体、装饰等功能;车有运输功能。每个产品或服务为其用户提供的使用特性就是它们的功能。在诸多功能之中,有一些功能是与安全有关的,如:压力容器的功能可以承载内部压力,失效可能造成爆炸;铁路信号系统能够指挥火车按预设规程运行,失效可能会导致撞车;一条输油管线的功能是将油从一个地方输送到另一个地方,失效方式之一是爆裂,另一个失效方式是泄漏,肯定会造成环境污染,还可能会造成人员伤亡。所有的功能都有可能失效,产品或服务与安全有关的功能失效后就会产生安全问题,这也是目前安全生产领域中造成问题最多的环节。

所以,功能安全的定义,就是功能的正确行使。这里包括三重含义:

其一,我们让功能以一个预定的概率实现,比如一旦要求该功能实现时,其失效的概率要小于1/10、1/100、1/1000、1/10000等。也就是说,我们以与安全有关的功能能够实现的概率,来保证安全的实现。

上一篇: 传承文化的重要性 下一篇: 商业数据调研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