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理财方式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7 17:52:28

大学生的理财方式

大学生的理财方式篇(1)

对于刚刚步入大学的人来说,他们有着依照自己的消费偏好、消费习惯独立支配生活费的能力。由于不懂得如何理财,如何合理支配生活费往往陷入过度消费以至影响到正常生活的窘境。为了培养广大学生投资理财观念,树立正确消费观,结合他们实际生活状况对其理财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我们开展了本次调查研究。

我们采取问卷调查法,共发放调查问卷345份,主体调查对象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在校学生及部分研究生。

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大学生除必要生活开支外,资金仍有较大结余,存在理财空间。

第二,冲动消费广泛存在于大学生之中,对理财的敏感性不强。

第三,大学生消费金额集中,结构成橄榄型。

第四,大学生消费主体依然为饮食日常方面,理性消费依然是主流。

调查统计显示:南航金城学院学生生活费普遍集中于1000~2000元之间,生活费刚好够用或略有结余者占84%,一半以上学生表示有自己的小金库,由此可见半数以上大学生手头较为宽松。分析消费去向发现,伙食与日常用品支出普遍占据65%~85%的比重,社交娱乐方面支以18%的平均水平位居第二。大学生对品牌认知度提高,对生活品质追求提高,这一部分也占据相当消费额。六成以上同学表示自己偶有冲动消费但并不会影响正常生活,少部分同学会由于冲动消费导致生活费入不敷出而向父母、同学求援或节衣缩食弥补漏洞。近半数的同学表示受奢侈攀比之风的裹挟、媒体宣传引诱时常有盲目消费、过度消费的行为,2.3%的同学曾通过各种渠道获得贷款但都及时还清。部分学生消费金额巨大,内部存在明显差异。

结果上来说:

第一,大学生理性消费为主流,理财为需求学习。

第二,大学生消费水平明显提高,消费数额和方式差异较大。

第三,“攒钱”品牌消费成主流。

二、大学生投资理财能力与渠道分析

(一)大学生理财意识薄弱,存在认知误区

在调查问卷中,认为自己理财能力较强的只占6.67%,理财方式则大量集中在银行储蓄和余额宝等理财app之中。有记账节流行为的有76人。对于理财的看法中,有些同学认为自己资金紧张无财可理,有些觉得众多理财平台风险性大,也有少部分学生认为投资理财会耗费大量的精力致使学习分。由此可以发现,大部分同学对于理财持相对激进的观念。学生们知道理财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但是理财包含很多方面,往小了说就是开源节流,理性消费。

(二)大学生理财能力不强,方式单一,倾向于学习成本较低的理财方式

通过分析该院学生生活费来源,仅有2.6%的同学通过投资渠道获得收入,具体的理财方式则局限于银行储蓄和余额宝生息,超过七成的大学生表示由于缺少相关知识,担忧投资风险等问题对股票投资望而生畏,在基金、债券投资方面浅尝辄止,反映出大学生投资理财能力比较薄弱。对于目前采用的投资理财方式,余额宝等应用app占了40.2%,银行卡储蓄在其次,占36.71%,记账节流占12.62%,而采用股票债券的则很少,仅10%左右,可见余额??等app是目前投资理财的主流方式,这是一股新兴势力,正一点点取代传统的银行卡储蓄等方式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互联网金融产品,股票,债卷等学学习成本高,鲜有人问津。

三、大学生投资理财现状及存在问题总结

经由以上分析发现,该院半数以上大学生有意愿且有一定资金基础进行投资理财。

一是大学生在财务上缺少独立性,行为模式没有转变,认为有需要可以找父母,家长也愿意为自己的孩子提供帮助,大学生也就没有要自己准备资金的必要,以家庭供给为主导、资金数量受限高因而对资金流动性有较高要求。

二是大学生普遍缺乏相关理财投资知识,在这一方面缺乏一定的专业教育,都是以非专业的广告、宣传等渠道得以了解,加之资金数量限制故而对理财产品稳健性有极强的偏好;传统的认为理财就是储蓄,储蓄就是存钱,对于何种储蓄没有概念,忽视了其他能够获得更多收益的途径。

三是由于理财观念薄弱,相关知识的欠缺,诸多理财方式对于大学生而言难以操作并且市场上针对大学生的投资理财极少,致使投资理财行为囿于储蓄生息。

四是该院仅有6.67%的同学自认为投资理财意识较强。大部分人则认为理财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投资理财应该是父母做的,在理财意识、理财渠道方面,经管类学生对比其他专业并未体现出任何优势,学校整体投资理财氛围寡淡。

四、针对大学生投资理财现状的建议

(一)社会层面针对高校大学生的理财特征设计出多元化的理财产品满足他们不同层次的需求

提高理财氛围,出台一些优质的财经类节目并在在电视广播等媒体上提高财经类节目的占有率。提倡金融机构与学校合作推出对大学生具有针对性的理财产品。

(二)大学生自我突破层面

1.端正理财观念,理财目标。大学生炒股、买基金、买理财等方式进行投资,并不是为了“一夜暴富”。参与理财最主要的动机了解理财工具和“练手”,其次才是“提高个人生活水平”、“为下一步创业积累资金”等。

2.改善消费习惯,提高理财意识。大学生尝试自立,适当的尝试兼职活动对培养理财意识有积极作用,有利于激发上进心同时弥补钱不够花的尴尬,制定生活预算并抽空整理开支以掌握自己的资金去向,减少冲动消费,合理安排生活费

3.丰富投资理财知识,进行尝试性投资行为。仅仅记账节流的方式理财并不能实现财务的保值和增值,大学生的资金量虽比较有限,风险承受能力较弱,但还是可以尝试购买一些中低风险、起点低、高流动性、投资比较便捷的理财产品。了解一些高口碑的理财机构购买合适的理财产品,按照自己的风险偏好分散投资,摆正心态谨慎操作。

大学生的理财方式篇(2)

(一)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是笔者于2013年12月面向某大学在校大学生投放的调查问卷中的数据;调查问卷共发放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16份,回收率为90.1%。其中,男生和女生的比例分别为27.2%和72.8%;金融、其他方向金融、保险、投资、会计和其他专业人数的比重依次为59%、14%、11%、7%、4%和5%;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学生的问卷分别为46份、47份、90份和133份,各占15%、15%、28%和42%。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大学生个人理财现状

根据调查问卷得出,个人基本情况中,大部分大学生收入来源于父母提供,当然也有一部分来自于兼职或奖学金这类学生自己赚来的,但比例不多。生活费的数量主要是1000到1500,占比45.6%。个人的理财情况中,大多数人有着良好的理财意识,对自己的理财现状不是非常满意,但却很少理财;记账方面,大都认为记账必须,但都几乎不记账。理财状态方面有规划,但还是有很多预测不到的情况是多数人的选择。当问及首选的理财方式时,储蓄仍是大家的首选;其次则是股票基金债券等方式;保险更像是一种保证,所以不为大家所理解;而房地产和收藏品之类的方式只是极个别人才会选择的理财方法。

2.理财方式偏好分析

通过对被调查的大学生在调查问卷上对各种投资理财方式的喜好程度的统计分析得出:储蓄、股票基金债券、房地产、保险和收藏品的比例分别是75%、45%、4%、18%、9%,表明大学生最为偏好的投资理财方式是储蓄,其次是股票基金债券、保险、收藏品和房地产。由此可见,大学生在选择投资理财方式上首先考虑的是风险性,其次是收益性,总体来说较为理性。

3.理财方式偏好差异分析

大学生不同年级在储蓄、股票基金债券、房地产、保险和收藏品等理财方式上没有显著差异,而对于储蓄和房地产这两种理财方式则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不同生活费数量在储蓄、股票基金债券、房地产、保险和收藏品等理财方式上没有显著差异,而对于购买股票这一种理财方式则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记账方面没有太大差别,都倾向于不记账和大概知道钱的去向;不同生活费数量的学生在记账方面差异较大,钱少的学生多数有着良好的记账习惯。

三、结论和建议

根据上文的实证分析,大学生理财方式受到生活费、记账习惯、投入额范围和周围善理财者等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通过调查结果的对比分析,不难发现大学生自身理财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及高校方面加强大学生理财活动的参与同样重要,就如何提高大学生理财方式,建议如下:

(一)鼓励参与理财活动

校园理财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大学生的广泛参加,但是,从学术性讲座的实际效果来看,我校超过一半的大学生不愿意参加此类讲座,此外,类似理财规划大赛的活动也集中在少数理财爱好者,针对类似现象,只有健全鼓励机制,才能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在活动中形成理财的基本理念。

(二)培养良好理财习惯

大学生理财能力的提高一方面需要在正确理财意识的指导,这要求我们必须明白自己理财的意义何在,是为了盈利还是为了实现更高层次的人生规划,显然,为了盈利而投资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在大学阶段,理财能够帮助我们培养一种良好的投资习惯,为将来个人、职业和家庭的长远发展与合理规划打下基础,因此,大学生不应该把赚钱作为理财的首要目的。

另一方面,大学生要学会记账和编制预算,培养正确的理财方式。记账的作用在于使日常消费支出一目了然,通过分析大学生每月的开销记录,能够发现生活中不必要的开销部分,优化消费结构;随着科技发展,记账的方式也更加便捷,手机APP应用中都出现众多专业记账程序,如:随手记,只需将程序下载到手机,根据不同类别输入消费金额,每月末程序就会自动弹出各类消费记录,大学生可以根据最终记录制定新的消费预算,督促自己在下个月遵守适度消费的原则,从性价比和自身的承受能力出发,远离消费陷阱和商场打折诱惑,把钱花在刀刃上。

(三)增加理财资金来源

大学生的理财资金较少,很大程度取决于单一的经济来源和主要集中在500元以下的每月盈余,因此,只有增加理财的资金来源,才能解决大学生理财资金紧张的问题,下面介绍几种方法实现理财资金的“开源”:

1.奖学金

我校设有奖学金制度,其中国家奖学金8000元,一等奖学金1500元,二等奖学金1000元,三等奖学金600元;通过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每个班30%的大学生都有获得奖学金的机会,而这些奖学金都可以作为他们的理财资金。

2.有奖征文活动

我校校园网上经常会转载有奖论文活动的通知,比如:2013“进出口银行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有奖征文,2013年度“中国平安励志计划”论文奖评选活动等,以后者的奖励为例,一等奖10000元,二等奖5000元,三等奖2000元;参加社会上鼓励大学生学以致用的带奖活动也是积累理财资金的一种有效方式。

3.兼职

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兼职是一项不需要预付任何资本的增值方式,找一份合适的校外兼职工作,不仅可以锻炼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又可以扩充自身的理财资金;适合大学生兼职的很多,比如:家教,作为一名大学生,教授他们最熟悉、最擅长的课程,是最常见的兼职工作,此外,推销和校园也是大学生兼职的不错选择。

4.假期实习

大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在金融机构或其他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在了解企业管理和运作和积累社会经验的同时,他们还能够得到实习机构的补贴和提成,这同样也是增加大学生理财资金的好方法。

5.微创业

在学校期间,可以进行一些自己的小买卖,比如摆摊,二手市场转卖,或者在格子铺占有一席之地。

(四)选择合适理财产品

大学生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学术讲座、社团模拟投资比赛以及图书馆和网上的免费资源等各种渠道学习和掌握理财知识,明确定位自身的风险承受程度,选择适合的理财产品。

1.储蓄

从理论上来说,储蓄并不能算作一种投资的方式,对于多说大学生来说,他们没有对月末盈余资金进行任何操作,这些资金在银行卡上自动闲置,最后计入活期存款,这种被动的储蓄并不能作为大学生理财的主要方式,然而,存款风险性极低,品种多样,对于风险厌恶型的大学生来说,选择定期存款或者通知存款也是简单易行的理财方式。

2.债券

债券按发行主体分为国债、企业债券和金融债券,从盈利性来看,债券收益率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从安全性来看,国债的安全性最高,相比储蓄,国债流动性较差,起始金额较高,因此,国债适合有一定闲置资金的风险厌恶型大学生。

3.基金

证券投资基金按投资对象分为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混合型资金,其中,货币市场基金流动性好,风险性相对较低,适合大学生进行理财投资;以华夏基金为例,华夏活期通的存入起点为100元,7天年化收益率6.056%(截止2014年2月10日),明显高于银行存款利率,流动性强,适合风险中立型的大学生。

4.余额宝

余额宝作为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针对淘宝用户推出的余额增值工具,受到众多大学生的青睐,尤其是热衷网上购物的大学生群体,在方便转账购物的同时,余额宝还能实现保值增值,因此,投资于天弘基金增利宝货币基金的余额宝非常适合大学生中的网购一族。

5.保险

保险的主要目的在于转嫁风险,而并非生财之道,大学生购买保险也是一种分散风险的理财方式,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做出合理的顺序安排,即意外伤害、医疗、重疾、住院医疗和投资理财;以PICC人保健康-关爱专家定期重疾个人疾病保险为例,每年保费290元,缴费年限20年,享有重大疾病保险金10万元和身故保险金10万元,从该险种的保费金额来看,在大学生的承受范围之内;因此,关注身体健康状况,购买人身保险,也是实现人生规划的重要部分,是大学生都应该具有的理财意识。

6.股票

在股票市场上,有人赚的钵满盆满,有人赔的血本无归,除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入市还需要科学的技术分析、国内外宏观环境和行业等基本面分析,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自身又极度缺乏专业的股市分析方法和投资经验,因此,以股票为主的理财方式,只适合有丰富模拟操作经验和大量闲置资金的风险偏好型大学生。

7.外汇

外汇是利用汇率利差实现保值增值的一种理财投资方式,包括即期和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货、期权、互换交易,涉及货币相关性、黄金分割理论、K线理论以及市场走势分析等专业知识,操作程序复杂,除了热衷外汇交易的一些国际金融专业的大学生,该方式不适合其他专业的学生。

同时,建立理财投资组合也同样重要。根据马科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大学生也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手中的资金,实现多元化的理财投资组合,逐渐完善自己的理财方案,实现自己的短期和长期的理财目标。

(五)加强理财经验交流

对于大学生而言,与学术性讲座相比,同龄人对理财态度和方式上有更多相似点,因此,获取周围人的理财经验对提高自身理财能力往往更加行之有效,通过与实现成功理财的同学积极自发的交流,以及参与“藏龙金融投资协会”等社团的理财经验交流的活动,大学生能够从同龄人身上得到启发,寻找适合自身的理财方式。

参考文献

[1] 白志华. 谈对大学生理财意识的培养[J]. 经管视线, 2011.

[2] 褚宝萍. 青海高校大学生个人理财能力分析 [J]. 青海大学学报, 2011, 29(4).

[3] 陈克娥. 对大学生理财规划辅导的思考[J]. 社科纵横, 2010, 25(2).

[4] 曹维佳. 关于武汉地区大学生个人理财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 华商, 2008, (15).

大学生的理财方式篇(3)

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大学生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悄然兴起,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分期消费服务的网络分期平台,如余额宝、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紧接着,传统的电商平台也开始参与大学生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产品得到了在校大学生的认可,参与程度迅速提高,影响了大学生的消费习惯。张玉涛(2011)分析了大学生理财的可能性与重要性;刘思婷(2014)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指出大学生进行互联网金融理财的研究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为2695.8万人,近年来随着各大高校的扩招,大学生消费市场的容量还在继续扩大。但目前大学生对互联网金融产品存在认知偏差,对互联网金融产品存在知觉风险,并没有树立良好的理财观念。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对理财方式的选择及影响因素。

二、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大学生理财方式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本课题组于2017年8~10月对江苏省扬州市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走访调查。调查对象主要为扬州本地各大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本组采取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通过借助问卷平台和走访发放纸质问卷两种方式作了调研。共设计了21道问卷问题,其中15道与互联网金融的认知、主观判断以及采取的行为有关。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学生有325人,问卷回收率100%,数据有效率97.5%。本次问卷调查对象中女生占55.8%,男生占44.2%,其中大三学生占大多数,经管专业的学生占主要部分。(见表1)

(二)调查结果分析

1.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大学生理财方式选择

从被调查者的理财方式来看,64.29%的学生选择了购买活期存款,51.19%的学生选择余额宝等P2P理财,购买股票和基金的各占3.57%。对于大家使用过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调查中得知,有80.95%的同学使用过余额宝,40.63%的学生使用过蚂蚁花呗。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在理财方式的选择上更加青睐传统金融银行卡活期存款,但是,余额宝类产品的兴起对高校学生使用银行存款起到了分流作用,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进行过互联网金融理财。这说明,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以及普惠金融的发展,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理财方式,理财产品更加的丰富多样,这对大学生理财市场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见表2)

2.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理财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1)性别对大学生理财方式的影响。在本次调查中发现,性别对大学生理财方式的选择有较大的影响。对理财方式的选择和性别做交叉分析发现,在选择传统理财方式的学生中,女生占64.20%,男生占35.80%,女生多于男生,而在选择互联网金融理财方式的学生中,女生占50.80%,男生占49.20%,女生仍旧多于男生,但差距缩小。由此可?,性别对大学生选择理财方式存在影响,女生比男生更乐于参与理财活动,但是互联网金融理财方式的出现正在逐步缩小性别差异。(见表3)

(2)专业对大学生理财方式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专业对大学生理财方式的选择有一定的影响,商科专业学生理财的人数占比普遍高于非商科专业的学生。而选择互联网金融理财的学生中商科和非商科人数比例逐渐趋于一致,分别占51.02%和48.89%。这说明,专业的影响固然存在,但是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出现打破了专业的界限,降低了理财的门槛,让更多想要理财的大学生加入其中。(见表4)

(3)理财最低金额限制对大学生理财方式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大学生中,没有使用理财产品的人数占比,随着月均可支配费用的增长,呈现下降趋势,并且6.02%的大学生认为互联网金融产品理财最低金额没有限制,所以选择互联网金融理财。由于大学生每月生活费有限,所以每月结余的生活费也有限,理财最低金额决定了大学生所掌握的流动资金能否用于理财。余额宝的一大特点就是低门槛,理财金额低至1元,为大学生理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4)理财收益对大学生理财方式的影响。收益是影响大学生理财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调查中,19.28%的大学生认为收益率高是他们选择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主要原因。高收益往往能吸引大学生理财,较低的收益则不能有效地激发理财的欲望。以余额宝为例,它的年收益率高达3.5%~4%,甚至高于许多商业银行5年定期存款利率。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收益高于传统金融产品这一特性,使得一批大学生从传统金融理财转向互联网金融理财。

(5)操作的便捷程度对大学生理财方式的影响。如今大学生都偏好用方便快捷的方式处理问题,在调查中57.83%的大学生认为互联网金融操作方便快捷,这是吸引大学生理财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没有互联网金融之前,大部分大学生选择存活期户或存定期,常常要去线下银行办理。而互联网金融产品,把所有复杂的、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搬上线,直达手机端,而且以极其快捷个性的方式让客户迅速掌握操作方法,简洁、方便。互联网金融产品以其便捷的操作方式为大学生管理月末生活费结余提供了存储平台,方便了大学生理财。比如余额宝,交易不受时空限制,非常便利,大学生使用余额宝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习惯。(见表5)

三、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大学生在理财方式选择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难以获得系统的金融理财学习机会,缺乏理论知识

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大学生从网络上或周围的人了解财务信息,少数学生通过报刊、校园课程和经验积累获得金融理财知识。这表明大多数大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财务管理,但通过互联网获得的分散知识对了解互联网金融行业没有多大帮助。只有少数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金融知识,大学生很少有机会获得系统的财务学习机会,学校的不重视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二)大学生缺少必要的理财经验,没有清晰的投资方向

许多大学生认为财务管理等于投资,但事实上,投资只是财务管理的一部分,它是保存和增加资本的有效手段和工具,而不是最终目标。对于大学生来说,相关的投资理念只停留在书本上,缺乏实际的投资经验。因此,在财务管理时,盲目追求高收益,忽视其背后的高风险,不能选择正确的理财方式,对投资方向也愈加困惑。

(三)大学生资金有限,理财意识薄弱

大学生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每月的生活费有限,这影响了大学生理财的积极性。此外,许多大学生错误地认为,理财是“一锤子买卖”,也就是说,当他们有闲钱时才会管理金钱,没有闲钱时财务管理是没有必要的,因而不能持续理财。这也是理财意识薄弱的体现。

四、政策建议

(一)国家应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加强指导、鼓励创新

为了应对高校对互联网金融认知应用的问题,国家必须整顿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准入制度,完善法律法规,规范互联网金融秩序,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罚力度,努力打造有序、公开、公正的互联网金融市场;国家应该发挥指导作用,积极引导高校做好金融教育工作;国家应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接触、使用互联网金融,促进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

(二)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理财教育,联合家长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财

首先,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理财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和消费观念,同时开展网络诈骗教育工作。学校可以开设相应的理财基础课,增加大学生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认识;开设与理财相关的社团,搭建大学生与资深投资者面对面交流的平台。此外,家长应该与高校合作,做好对大学生的理财教育,了解孩子的消费支出情况,从而避免不恰当、不合理的理?投资。

大学生的理财方式篇(4)

摘 要:本文通过对国内本科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的调研,分析现阶段财务管理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财务管理课程教学KAQ目标导向,探讨财务管理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应采用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为提高我国高校本科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KAQ;财务管理;教学模式;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8-0224-02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的逐步靠拢,国家对高等教育会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不断提高,拥有注册会计师执照的实用型、综合型、国际型和创新型的会计专门人才成为社会、企业的主要需求目标。财务管理是会计学本科专业的核心基础专业课程。笔者通过对我国部分高校和香港部分高校的调研发现,我国现阶段大部分高等学校均开设了财务管理课程,课程教学模式上各有不同,师资力量层次不齐,但与香港高等学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相比,总体水平较为落后,学生培养目标单一,实践能力较弱,供需结构性矛盾较大。因此,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培育适应时代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急需优化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基于KAQ目标导向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模式。

一、关于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调研分析

为了深入调研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笔者将调研分成三种类型:社会需求调研,主要针对财政部门、金融部门、教育部门等政府部门调研,采用访问形式;企业需求调研,调研对象为高校就业排名前100名的企业,主要采用网络调研问卷方式;高校财务管理教研室及相关教师学生调研,调研方式主要采用座谈会、问卷、网络调研等方式进行。调研中各高校均发放30份调研问卷,共540份,其中有效问卷521份,通过spss软件的精确度进行分析,达到较高值。

1.社会需求调研分析结果

通过对财政部门、金融部门、教育部门等政府机构的教研,认为财务管理课程的培养目标较低,专业素质的满意度较高,但是实践技能和综合技能,比如专业英语等方面,满意度较低。所以,应该顺应时代需求,学生除了专业技能外,还应该熟练掌握英语、计算机、常用财务软件等技能。笔者参加了2014年西部地区关于建立会计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意见讨论会,会计学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的建设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因此,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不仅要紧密结合国家标准的要求、还要符合会计准则的规定,并且能够根据自身专业优势进行合理的定位。

2.企业需求调研分析结果

2014年中国财会网中的数据统计会计行业每年需要增加接近200万的会计从业人员,专业市场需求量排名位居第二,需求量较大。学历需求比例方面,博士学位需求增长到8%,研究生学位增长到10%。财务管理教学方面需要增强学生预测和决策能力、财务计划的编制以及综合分析的能力,满足企业的财务需求。另外,企业认为财会专业的学生还应该具有较高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管理能力,以及较高的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具备一定的领导才能。

3.高校课程教学调研分析结果

通过调研发现,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培养目标较低,甚至模糊,培养特色不突出。培养目标的设置只停留在让学生对财务管理课程知识体系的掌握,财务管理教材内容的理解,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应该培养学生理财意识、财务报表分析能力、财务前沿问题的理解分析能力、财务资料阅读与综述的能力以及沟通等各方面能力。

(2)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可以分成课堂教学课程与实践教学课程两部分。课堂教学课程的课时量大多学校是64学时、72学时,非会计学专业课时量32学时。按照财务管理理论基础、筹资管理、营运资本管理、利润分配等企业资金运动的过程进行课程内容的讲述[1],调研中部分教师认为课时量基本能够满足教学内容的讲述,但是对某些知识不能够充分、深入的讲解,可以适当增加课时量。从教材上看,已经有部分学校使用了注册会计考试教材。财务管理教材较多,大学课堂教材除了课本以外还应该有较多的参考教材。实践教学课程部分学校只设置了一周的财务管理课程设计。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教师认为实践部分的课时较少,实践内容应贯穿整个课程中。

(3)教学方式传统单一。在教学方式中,多数学校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除了讲述外,多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1]。学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互动方式,比如职业情景模拟、研究型讨论等。

二、财务管理课程KAQ目标导向

KAQ是“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三者合一的综合人才培养模式。在KAQ模式中,三种要素不是单一的,而是相互融合的。知识是能力与素质的基础[2],能力与素质是对知识的升华。能力是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训练和实践锻炼形成的。素质是一个综合体,不仅包括科学素养、专业素质,还应该包括心理素质。KAQ目标导向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就是按照市场、企业与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按照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的多维一体的立体教学培养模式与体系。通过多元的教学方式,丰富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财务管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整合知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升华为自身素质。因此,建立财务管理课程KAQ目标导向,是实现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实用型、综合型、国际型和创新型的有效路径。

三、KAQ目标导向下的本科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构建

1.“基础深、口径广”的理论教学模式

理论教学是KAQ目标实现的基础。财务管理主要是以资本市场为背景,资金运动为线索,研究资本市场的融资、投资与利润分配的决策问题,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财务管理理论较为多,比如货币资金时间价值,公式复杂,计算多变;风险管理理论、资本结构理论深奥难懂;比如实物期权理论,较为抽象。财务管理课程的基础课程涉及到会计学、管理学、金融学、证券投资学、统计学、高等数学等多门知识学科[2]。在教学学时的安排方面,会计学专业的课时可以增加至72学时,非会计学专业可以增加至64学时。可以开设财务管理前沿讲座,作为对财务管理课程前沿知识与研究的补充。

在教材方面,调研问卷中对财务管理教材的满意度较低,理论较为落后,与当前经济形势有脱节。因此,教师可以积极汲取中外财务管理、公司理财方面教材的精髓,结合全球经济的发展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自编财务管理教材。自编教材不仅可以充分的考虑学校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发展方面,而且可以定期的进行教材内容的更新与完善。比如,在财务管理目标的讲解中,除了教材中介绍的内容:“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以外,还可以增加近年来,国资委对央企推行“EVA”指标,EVA是在利润最大化的基础上,考虑到企业股东资本成本的部分,是对利润指标的进一步完善。在筹资渠道和方式的讲解中,可以针对现阶段我国科技型企业的新型融资方式进行介绍,比如“天使融资”。通过对企业现实问题的研究讲解,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考,而不是仅仅以课本为中心,引导学生关注经济发展宏观形势,企业的财务实践,把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新意识。

案例教学与情境教学是财务管理课程教学通常采用的方式。笔者在对香港城市大学的调研中发现其案例教学主要以学生为主导,采用团队讨论的方式进行。案例教学的素材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和企业财务管理实务中的例子,比如新闻、财经类节目中企业的财务管理实务中的典型案例。分组讨论的案例分析活动方式,是国外和香港不少大学普遍采用的,教室内的桌子最好不要固定,方便移动,以利于团队的讨论。团队根据老师提出的思考问题,迅速写出案例分析报告,进行数据分析,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可以涉及SPSS软件、MATLAB软件等数据分析软件的使用与学习。每组同学要轮流代表本组进行案例的汇报,其他组同学可以踊跃提问。案例分析的深度与广度根据课堂的时间进行灵活的调整。

情景模拟中,把授课班级模拟成为一个上市公式,请同学们为公司命名,设置组织机构,设立董事会、股东会、管理层、财务部门、生产部门等,并给每个部门进行标牌,为每位同学制作工作证件,呈现真实的工作场景,进行仿真练习。比如,在筹资管理部分中,财务处制定筹资项目的策划书,包括目的、原则、渠道与方式、估算方法。管理层根据财务部门提交的筹资项目策划书进行方案的评价与比较,做出最终的决策。资本成本、利润部分的分配都可以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模拟训练,不仅是学生迅速的掌握筹资管理部分的理论知识,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和管理沟通的能力。

2.“高素质、强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

相比香港高校的财务管理教学,国内没有建立系统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实践教学往往形同虚设,形式较为单一。实践环节部分可以分为:认知环节、实验与实训。认知环节主要是认识财务管理的工作职能,了解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流程与内容,现在内地高校这部分主要通过让学生进行假期的认知实习,书写实习日记与财务报告的方式进行,不能够进行有效的监督与学习。所以,认知环节还可以通过聘请企业财务总监定期进行讲座的形式和观看相关的会计实践活动录像的方式。香港高校财务教师有50%以上兼职企业财务工作,内地高校应加大对财务教师的培训与实践工作的学习。实验与实训环节主要是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和EXCEL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对于企业经营模拟沙盘部分的训练,锻炼学生对企业物流、生产、材料、财务等整个系统的管理运营。财务是其中的一部分,主要涉及到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应加大对沙盘中财务管理部分的内容实训。EXCEL在财务中应用部分的实验学时一般不少于10个,应有统一的教材,对于课堂学时不能满足的部分,让学生课外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自学。

3.建立“竞赛+科研团队”的财务管理学科平台

通过学科竞赛、本科生科研立项、创新团队等多种形式,激励大学生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挖掘科研潜力,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创业能力。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本科生的科研训练,带学生进企业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的调研,让学生了解企业现阶段存在的问题,通过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将课本知识与企业实际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 王辛平.对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J].时代经贸,2007(5):106-107

大学生的理财方式篇(5)

引言

教育部在1998年把“财务管理”列入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专业目录并于1999年正式批准高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在我国已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目前,我国本科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在这种形势下,对于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而言,通过接受学校的专业教育培养其实际应用能力以提高其就业竞争力的需求就显得尤为突出。为了满足现实需求,我国学者就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人才的教学进行了较多的研究,本文主要从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四个方面予以梳理归纳。

一、教学方法方面

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创新式应用型人才培育的要求,为了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效果,我国学者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研究。

王海侠(2011)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深入分析旨在培育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互动式教学的实施状况及影响因素,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提升互动式教学效果的建议:首先,应注重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其次,可以通过“小组辩论式”、“学生讲课式”、“问题讨论式”等多种互动式教学方法,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式教学;再次,通过推进教师及学生考核标准等方面提升互动式教学管理质量。

陈国栋(2012)指出Spreadsheet教学法是在电子表格软件下将所需解决的问题进行描述与展开,建立数学模型,并使用电子表格软件的函数和命令进行预测、决策、模拟、优化等运算与分析。采用Spreadsheet教学法,可以使得财务管理易于被理解与掌握,因此,在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可以部分引入Spreadsheets教学法,以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张云华(2013)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参与式”教学方法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三个环节的运用予以设计,应用到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并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能力。

胡静(2013)根据其数年的教学实践,认为研讨式教学最重要的是对特定的教学内容如何提出合适的研讨话题,不仅要能够使学生产生浓郁的学习积极性,还要通过话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讨论内容以抽茧剥丝方式层层递进引导至相应的知识点。

何威风(2014)在分析我国财务管理专业陈旧的“灌输式”讲授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应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开放式、研究型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提倡启发式教学,鼓励采用案例教学法,积极倡导开放教学法三方面提出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方法创新的建议。

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方面

我国学者对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方面的研究是从本世纪初开始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在近几年逐渐得到了专家学者的重视。

张功富(2004)较早对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研究,他指出自1998年国家教育部把“财务管理”列入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专业目录以来,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材建设等已初具雏形,但是对培养人才意义重大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还远远不够。为此,提出构建包括实验室模拟实习、校外实习、学生科研活动三大方面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想。

管静,万义平(2006)是较早提出构建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想的学者。在分析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一个目标(培养介于技能应用型和研究型之间的应用型人才)、两个保证(时间计划、实践教材)、三个结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四个层次(与公共基础课教学相对应、与专业基础课教学相对应、与专业课教学相对应、与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相对应)”的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方案。

余四林(2010)提出构建和完善独立学院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措施: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计划和内容、加强校内实验室模拟实习、优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以及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杨焕玲(2011)以社会对财务管理人才需求的特点为出发点,分析了当前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设计了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基础理论与技能培训实践教学体系、专业理论与技能实践教学体系、高层次理论与综合技能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实践教学管理平台建设。

金燕(2011)认为财务管理专业应构建模块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集基础实验模块、综合实验模块、企业实习实训模块、毕业设计模块、课外素质拓展模块“五大模块为

体”。

姚华云(2011)提出了构建和完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措旋:形成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完善实践教学课程评价体系;加大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加强实训教材的建设工作。

姚艳(2014)不仅研究以能力目标为导向、分年级实践教学实施体系的包括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实施体系和专业实验室实践教学实施体系的构建,还有针对性的构建了保证实践教学实施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估体系。

王林(2014)以金山学院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学院在实验教学上相对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建议:通过聘请客座教授对教师进行培训等方式构建高素质的教学团队;通过建立优秀的案例库完善课内实践教学体系:扩大课外实验教学范围:加强相关政策的支持。

罗富碧,王静(2015)针对当前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实习实训基地缺乏,难以满足培养学生的要求、实践教学指导老师缺乏,且指导能力尚待提高这些问题,提出建立多层次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并从实验课程的建立、校内校外实训类活动的开展等方面提出建议。

宋保胜(2015)通过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的现状调查分析,发现财务管理专业实训I教学运转中存在的实训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制定不科学、实训课程教学方式不切实际且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内容涉及极少等问题。对此,提出了构建财务管理学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措施,并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李伟,底阳阳(2015)分析了T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提出了主要包括增设应用型选修课、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三个方面的实践教学改革路径。

三、培养模式方面

为更好的提高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增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我国学者以实现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在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

朱朝晖(2012)通过调查发现,社会对“专业管理型”和“综合管理型”等“管理型’’财会类人才的需求呈增长趋势,传统的教育模式亟待改革,进而提出基于CFO知识能力体系的“管理型”财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优化财会专业知识结构;创新能力教学;改革财会专业教学方法;关注学习能力提升。

王彬(2012)针对财务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对校企合作的实施进行了阐述:精心挑选拟合作的企业,组建校企合作办学的组织机构;按合作办学要求,合理设置实践教学体系;按照项目管理原则,对实践教学进行全过程控制;对实践效果进行评价,总结实践教学经验。此外还分析了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李莹等(2014)从定位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构建财务管理专业综合实践平台、建立财务管理专业复合保障机制四个方面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

吴疆等(2015)提出创建“四位体”教学模式的构想,所谓“四位”即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验模拟教学、创新型综合教学四个研究方面,“体”即为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验模拟教学、创新型综合教学四个方面综合为

个统的整体,最终完成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杨芳(2015)选取江汉大学文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部分学生,从学习能力、专业素质、努力程度和动手能力四个方面进行学情分析,提出完善财务管理专业培养体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建立分层化的培养目标;逐步实施弹性学制模式;探索有效的专业导师制度;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武志勇等(2015)以波特五力竞争模型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来源及成因。基于此,提出地方本科院校应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准确定位培养目标,使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相致。最后,以齐齐哈尔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实践为例,构建了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四、课程建设方面

不论是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目标的实现,还是创新教学培养模式的实现,都不可能脱离具体课程教学活动而独立发挥作用,与此相适应,课程的设置与建设也十分重要。

王彤彤(201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比较研究(仅限于理论课程),提出优化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路:提升公共基础课程的有效教学、加强学科基础课的学科特性以及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按照专业方向整合。

刘其冰(2012)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设置提出建议,尤其强调即使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不能陷入“重实践,轻理论”的误区,因为理论是实践的基础。

大学生的理财方式篇(6)

在财会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是专业课程中的核心课程,有着极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是对财务管理理论中的应用理论的研究。这门课程是在学生学习了财务管理原理和中级财务管理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开设的,是财会专业学生在高年级才能够学习的专业课程。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中涉及的财务理论,需要学生全面掌握了经济学、企业管理、会计实务、高级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金融学、财政学、经济数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等相关知识才可以较好地领会和掌握的,因此,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在财会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高屋建瓴的作用,是各种知识的综合应用,体现了财务理论研究的全面性、综合性和应用性。

由于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受财务管理环境的影响,不同的政治经济发展阶段对财务管理理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而且还反映在财务管理方法上,所以,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中包含了对所有企业都适用的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对各类企业都有的通用财务管理业务适用的通用财务管理理论(如,投资理论、筹资理论、分配理论和只对特定时期、特定企业才有的特殊业务适用的特殊业务理论(如,并购理论、企业集团财务管理、跨国业务的财务管理。这些理论分别反映了财务管理的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不同层次,高级财务管理针对的是特殊业务理论和发展理论,居于财务管理的最高层次,应用研究性很强。与财会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其他课程(如,中级财务管理相比,高级财务管理学的内容设计和安排的侧重点是那些突破了财务管理假设的有关内容。其内容更具有探讨性和研究性,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活动在实践中的丰富和完善,在本课程都得以很好体现。本课程的开设通常安排在大学三年级,对高年级学生确定毕业前论文写作方向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二、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高级财务管理是一门应用性理论研究学科,在教学方面不可仅仅局限于目前通行的传授式言堂”方法,尽管这种方法在有限的授课课时中讲授了丰富的知识,但是不符合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定位要求。所以,笔者认为,为了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水平,在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上应加以改革,应在使用传授式言堂”方法之外,还需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认识实习和课堂讲授相结合法等创新方法。

(一)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和对已掌握知识的运用能力。采用该教学法的形式比较灵活,可随时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听课情况,就某方面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不必点名让学生回答,学生思考后可即时讲出自己的想法。该种方法有利于引导学生认真听课,跟随教师授课内容积极思考,活跃课堂气氛。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法律专业的课程中被运用得较多。该方法通常的做法1般是先由教师对某章节的主要内容进行讲授,然后给出学生案例,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这种案例教学方式的好处是,学生可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对案例进行分析;其不足之处表现为有的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不甚重视,对案例分析应付了事,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是浪费时间。对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来说,这种先讲授后案例分析的方法仍可运用,但不可频繁,避免学生得案例分析运用疲劳症。

考虑到修学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学生都是大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较多的财会知识、金融知识、企业管理知识、统计学知识和数学知识等,所以,在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另外一种可以使用的案例教学方式是先案例后讲授。教师可对某一章节的重点内容先给出案例,让学生运用以前已经掌握的各种知识先对案例分析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由教师针对其不足,将本案例中所需要的本章节内容讲授出来,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且还可以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将丰富的知识结合案例传授给学生,也规避了学生案例分析应付和知识内容重复、课堂时间浪费等问题。

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中的并购管理和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两部分内容涉及的知识广泛,都各包含两章以上甚至三章内容需要讲授,其中的大量案例都是企业的实际操作和实践,所以,并购案例和企业集团筹资管理案例、投资管理案例等都需要学生加以分析。笔者认为,这些内容应将先讲授后案例方式和先案例后讲授方式交替使用,效果会更好。

(三)认识实习和课堂讲授相结合法

作为财务工作者,最主要的任务是解决企业经营活动、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分配活动出现的资金问题。所以,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与中级财务管理课程1样,都要求学生在学修该课程后能具有很好的财务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财务管理课程时应作出课时的科学安排,应给学生到公司财务部门顶岗实习的时间和机会安排。这个实习任务的时间最好安排在授课学期的前一个假期或授课学期开学之初,让学生对财务人员所从事的工作和企业财务活动有感性认识之后,带着对相关知识的渴求在课堂听课,事半功倍。

(四)授课方式与课程考试方式相结合

过去教师满堂灌的知识注入式授课方式下对应的考试方式往往是考卷测试,但在高级财务管理课程采用多种授课方式并存的情况下,只通过一纸试卷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显然有失偏颇。对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测试方式,可以在学期内就同步进行。每堂课或每个内容学习结束之后,就可采用实习报告、学习心得、案例分析报告、问题论述、问题简答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加以考核并计入平曰成绩,期末考试可采用闭卷测试、写小论文等形式对学生考核,对平曰成绩和期末成绩综合计算,最后得出学生的本门课程的总成绩。该种课程考试方式和成绩计入方式不仅是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手段,更是促进教与学、提高听课率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认真度的一种有效方法。

大学生的理财方式篇(7)

我国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前身是理财学专业,它是从会计学科中独立并加以发展形成的一门年轻学科。1998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中将“财务管理”列为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一个本科专业,许多院校陆续开设了这一专业。经过几年的发展,虽然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各院校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仍然存在争议,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

1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 培养目标不明确,不同类型高校培养目标差异小,缺乏特色。各高校对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均过于概念化和抽象化,目标不明确,脱离高校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现状。

(2) 课程体系不科学。按照高等院校教育规律,有了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才有可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由于各高校对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过于概念化、抽象化和无差异化,使得课程体系设置大同小异。由于很多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是从原会计学、财政学、金融学中分离出来的,在课程的设置上始终摆脱不了原专业的模板,体现不出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各相关课程或各相关课程群之间在内容上互不兼顾和承应,未能围绕专业方向要求进行统一协调和轻重相宜的合理安排,同一内容往往在不同课程中反复讲授,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被动而机械地接受书本知识,学习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各高校在教学计划中压缩基础课程,增加专业课程,从而对基础理论的学习明显不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普遍存在专业课程繁多、基础课程太少的情况,致使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窄、工作适应性较差。

(3) 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与现时经济生活脱节,文理知识互不兼容;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传统教学方法仍占主导地位,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极少采用;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具体表现为校内财务管理实践缺乏,校外财务管理实践环节薄弱,新的财务管理环节尚待开发,教师的实践能力欠缺等问题。

可见,我国的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

2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思路

2.1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都有决定性的影响,是整个学科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部分主要是归纳总结已有的对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观点,指出各种观点的特点和不足之处并重新定位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各高等院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应具有3个层次:第一层是总体目标。它统领各类高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一个高级目标和终级目标。它的实现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周期。第二层是类别目标。它体现了各类高等院校的特点,如财经类、理工类、综合类、农业类等院校的目标有所不同。第三层次是校级目标。这一层结合了各类高等院校自身的特色与优势而确立。作为统领类别目标和校级目标的总体目标应是最高层次的、适应面最广的、最能体现学科特色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应确立为“培养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相关各方的需求,具有以财务管理知识和能力为主体,同时具备经济、法律、金融等知识和能力,能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复合型专门人才”。该目标反映了几个方面的内容:适应发展需要,满足相关需求,体现财务管理学科特色。复合型专门人才包含了“理论与实践结合”、“创新与务实兼备”要求,并同时也包含了“宽口径、厚基础、强素质”要求。结合各类高等院校的特点,在总体目标的统领下,各类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类别目标突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不仅财务管理学、会计学、金融学等专业知识基础扎实,而且必须具有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如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调查研究能力,终生学习的能力等。另外,还要注重数学、英语、计算机、法律、写作能力、体育等公共基础课的学习和第二课堂的学习,如参加各种社团、知识竞赛以培养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因各类高等院校在发展目标、发展定位、学科优势等方面各有不同,各高等院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校级目标存在较大差异。校级目标既强调了财务管理目标的一般性,又突出了结合自身优势的特点。上述目标体系既有高层次的、广泛性的总体目标,又有特色化的、针对性的类别目标和校级目标。

2.2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构建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财务管理课程的设置应提倡以能力为基础而不是以知识为基础,强调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对财务管理人才能力的培养,要符合高等院校教育“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要求。

课程体系应包括4个层次:

(1) 公共基础课。使学生在人文、社科及自然科学方面获得相应的基础知识,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其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公共基础课应该包括财经应用文写作,英语,高等数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心理学,体育等课程。

(2) 学科基础课。使学生获得本专业学科领域(主要是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及基本技能,打造宽厚的学科基础平台。在掌握相关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科基础课应该包括管理学、运筹学、现代经济学、运筹学、应用统计、国际贸易实务、金融学、货币银行学、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统计、税法与纳税筹划等课程。

(3) 专业课。任何一个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内容设计,本质上取决于该专业学科内容及其构成的特征。现代财务管理学科内容及其构成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 以公司财务为基本研究对象。虽然财务管理活动广泛地存在于一切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但其中以企业财务活动最为典型。在各种形式的企业组织中,又以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财务活动最为丰富多彩。所以,尽管财务管理学的研究对象覆盖各类组织的财务活动,但公司财务是其重点。② 公司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是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利润分配管理及营运资金管理。现代财务管理学通常将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及利润分配决策列为三大财务决策,而营运资金管理亦称日常财务管理,则是任何企业在任何时候都无法摆脱的一项经常性的财务管理活动。③ 日益增多的派生内容,比较典型的有:企业购并财务、破产与重整财务、通货膨胀财务、跨国公司财务、中小企业财务及集团企业财务等。根据上述特征,目前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大致有4种方式: ① 按照财务管理主体的不同,设置财务管理学基础、企业财务管理、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宏观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和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等课程,其优点是主体鲜明,缺点是课程之间的教学工作量和难易程度差别大,不利于教学组织。② 按照资金运动的不同环节,设置财务管理学基础、企业筹资管理、企业投资管理、企业利润管理和财务管理专题(特殊业务的财务问题)等课程,其优点是内容集中,便于教学,缺点是系统性不强,且不能体现不同类型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③ 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设置财务管理学基础,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优点是层次感强,缺点是可能形成“大杂烩”。④ 按多元标准设置。各种设置方式各有利弊,不能要求以一种方式适应所有的需求,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原则应该是多层次立体模式,应强调用发展的眼光,注重该专业的前瞻性和国际性。

  (4) 实践环节。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实习和实训。

2.3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方法体系的完善

要适应现代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变以传授知识为主为培养能力以为主。

(1) 在教学中应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即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动因,以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式、探索性的学习。在互动式教学中,可以采用案例研究、角色扮演、课堂报告或演讲、小组协作、专题讨论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从目前的情况看,案例研究法应用比较少。各高等院校在采用案例研究法时应注意:第一,选取高质量案例。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应该能使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课程中的某些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并能利用课本中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案例中所涉及的实际问题,能启发学生深入地思考,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维空间。 第二,设计高效的实施过程。首先,教师要组织好案例的分析与讨论,要善于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表明自己的观点,特别是“与众不同”的思考,使学生成为讨论的主角;其次,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总结不是给出某个案例的标准答案,况且很多案例不一定有标准答案,而是指出本次案例讨论所运用的理论知识、讨论难点和重点,需要深入思考之处,并指出本次讨论的成功与不足。最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案例报告的撰写,引导学生由口头表达上升为文字表达,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2) 加强实践教学。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应用学科,永远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在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中,可以根据专业培养模式和课程特点,采用实验、实训、实习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此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检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吸引更多的专业教师参与其中,促进教学相长。学校应该为学生构建多元化的实践平台,如在银行、管理咨询公司、证券交易所等单位建立实习基地;学校和企业合作建设erp实验室;学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学校邀请企业家、财务总监等来校进行专题讲座等。同时,学校要创造条件,鼓励、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创新性的实践活动。

总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具有层次性,包括总体目标、类别目标和校级目标;在课程体系设计时,构建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强调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对财务管理人才能力的培养,要符合高等院校教育“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要求;在教学方法上,要适应现代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培养能力为主。

主要参考文献

[1] 陆正飞. 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若干问题[j]. 会计研究,1999(3).

大学生的理财方式篇(8)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张立勤,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上海200433,浙江财经学院财经新闻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杭州310018

全国高校财经新闻教育肇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有5家高校开设了财经新闻专业,其余均为2000年之后创办,办学历史普遍较短。截止2010年7月,国内在本科阶段开设财经新闻专业方向的普通全日制高校约27,多数高校财经新闻教育缺少新闻传播的教学与科研基础,属于“摸着石头过河”式的发展模式。总体来说,财经新闻教育还没有为教育界和新闻界普遍认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无论是新闻院校还是传媒机构,都还需要继续作大量探索。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其类型

所谓“模式”,法国哲学家、教育家莫兰认为,一个群体内多数人认可的目标和大家共同实施的行为就是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依据一定教育理念、培养目标,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和素质培养,并使其达到预期培养标准的组织框架和运行方式。如果以简化的公式表示,即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过程与方式。其中,过程与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从理论层面可将人才培养模式大致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学生中心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大学教育要聚焦于大学生个体学习的需要,人才培养计划应配合各个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尽力激励学生学习兴趣、避免不必要的学习内容;比较排斥学生接受教育以迎合社会需要的思想。该模式的优点是比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和自由发展,有可能打破人为的学科壁垒;缺点是课程效率低,针对个体学生需要设计培养方案的成本效益低,同时学生对自己未来真实需要的判断可能出现误区从而很难适应社会。

学科培养模式。这是大学人才培养中最常见的组织模式。其核心思想认为,存在着按某种自然方式相关联的内容进行要素分组的学科或知识体系,每一学科的学者已经或能够开发出可靠的、精心设计的认知体系,学生学习起来更容易。这种模式传统悠久,受到普遍尊重;学校管理者对这种模式比较自信,组织比较容易;教材建设容易。但缺点是学校课程跨学科化不足;学科或专业越分越细,学生成为牺牲品;学科内容可能落后于社会发展;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较差。

社会需要模式。该模式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具有维持和拓展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训练学生在社会中发现信息的能力、把握机遇的能力和创造新机会的能力。教学计划以帮助学生形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相关的洞察力和技能为目标,属问题主导型教学。其优点是职业或行业教育取向被授予优先权;围绕现实组织课程计划,使教学计划在适应社会变化上有较大的机动性;不太强调知识传授,重能力培养;比较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其缺点是教师在认定哪些需求在培养计划中体现比较困难;事实上会造成鼓励大学生过早地作出选择。

二、我国高校财经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一)我国高校财经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概况

很多高校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等方面均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概言之,现阶段我国高校财经新闻人才培养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模式。

1 以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学科培养模式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国高校财经新闻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既是因应社会经济生活快速发展和财经媒体加速扩张的需要,也是财经类院校寻求多科化、专业化发展的结果。对蓬勃兴起的财经媒体来说,既通晓财经知识又能熟练采写新闻报道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匮乏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以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学科培养模式成为许多高校的首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财经类院校。

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1998年该校财经新闻专业开始招生。为了解决财经和新闻“两张皮”问题,该校十分注重融合型师资的培养,创新办学模式,例如采用双学位、辅修专业的方式加强学生的经济学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事实也表明,这种既懂新闻传播又懂经济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就业门路很广,2003年首届毕业的40名财经新闻专业学生中,除了考研和出国占了25%以外,50%的去了新闻媒体如《中国财经报》等。目前,这种以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学科培养模式,被大多数财经类院校普遍采用。其主要特点是:(1)在课程设置方面,以新闻学+经济学为主打;(2)充分利用财经类院校的学科资源优势,帮助学生提高财经知识理论等专业素养;(3)注重培养学生的新闻实务能力。

2 以创新型、外向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社会需要模式

全球化背景下经济生活的日趋复杂多元,使得能深度解读、预测复杂的经济现象和问题的高层次财经新闻人才越来越成为财经媒体的急需。国内一些高校以创新型、外向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探索媒体“订单式”的社会需要模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这方面均做出了积极的尝试。

北京大学财经新闻研究中心成立于2002年(因机构调整现已被撤销),自2003年起该中心每年都与英国《金融时报》联合举办“财经新闻国际培训高级课程”,这是国内首家面向新闻界高级采编人员与管理人员的专业课程。2007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多渠道媒体公司――环球资源合作,大力推进清华新开办的“全球财经新闻”硕士项目。该项目包括一个两年制硕士班和一个针对全国在职记者的财经报道高级培训班。课程设计重点放在中西方企业和财经市场的比较研究、中国企业案例分析、财经调查新闻的报道技巧。。此外,清华还和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财经媒体《日本经济新闻》合作成立“清华日经研究所”,共同培养高层次财经新闻人才。这种社会需要模式的特点是:(1)面向有一定从业经验的新闻记者和编辑,培养高层次的财经新闻人才,(2)校企联手,发挥双方的资源优势;(3)因针对性强,在实践中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二)我国财经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顺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受众对财经新闻的需求,我国财经媒体正处于急剧增长的过程中,对财经新闻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目前我国财经新闻教育无论从量和质上都无法满足社会需求,这种矛盾、割裂的现实急需对现有的财经新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改革。

1 专业高要求与学科低起点的矛盾制约着人才培养

2009年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课题组对全国开设了财经新闻方向的22所本科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专业高要求与学科低起点的矛盾是当前财经新闻教育中的根本矛盾。财经新闻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特征,在报道内容、报道手法、受众需求等方面有显著的差异。而财经类院校的新闻学专业是在学校多科化发展过程中的产物,由过去承担公共基础课的中文教学师资团队创办,往往既无财经知识的积累、又无新闻传播的知识储备,与新闻业界也缺少有机联系,发展起点较低。另一方面,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固,教学之间未形成有效的良性互动。以上种种,形成了财经新闻专业高要求与学科低起点的位差。

2 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过于泛化,缺乏层次感

当前我国高校在财经新闻人才培养上多采用学科培养模式,大多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名,不顾自身的办学条件,盲目克隆兄弟院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忽视了新闻媒体对财经新闻人才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具体表现为:教学缺乏针对性,教材选择与综合性新闻院校趋同,难以体现财经新闻专业的课程特色;培养目标缺乏层次感,造成学生就业目标不够明确,无法适应社会需求,加重了新闻学毕业生供过于求的现状。

3 课程体系缺乏科学规划,造成财经和新闻“两张皮”

目前高校财经新闻专业主要设置两类课程,一类是新闻类专业课,如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为学生打好新闻功底;另一类是财经类专业课,如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等课程,为学生打好经济学基础。这种通行的“财经专业课+新闻专业课”的课程设置模式大多不过是课程内容的简单相加而非有机融合,结果造成财经和新闻“两张皮”的割裂现状。

各院校的新闻类课程设置比较统一,中外新闻史、传播学、新闻学理论、以及新闻采访写作课的开设率最高(见表1)。课程总体上与一般新闻学专业高度一致,体现财经新闻专业特色的融合型课程开设得较少。目前之所以未开设此类课程的原因中,首要问题是缺乏师资,此外还受到专业教材、设备以及资金的限制(见表2),这些现实困难需要学科整体建设加强。

4 缺乏既掌握经济学理论又熟谙新闻业务的融合型师资

2009年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课题组的调查发现,目前许多院校财经新闻专业的师资普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实务经验缺乏等问题,其中有86.4%的专业教师需要加强新闻工作实务经验,有63.6%的师资需要加强财经领域从业经验;另一方面,具有新闻实践经历的教师往往缺乏专业的、系统的经济学素养教育,有77.3%的教师有待弥补经济学知识(见表3)。可见,融合型师资的匮乏是制约财经新闻教育的瓶颈之一。

三、浙江财经学院财经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反思

(一)浙江财经学院在财经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探索

浙江财经学院财经新闻与文秘方向正式设立于2001年9月,依托省级重点学科――财政学,主要为各类新闻媒体培养熟练掌握财经专业知识的高级新闻人才,同时为政府管理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培养文秘、宣传等专业人才。该专业方向开办近十年来,在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学生就业等方面均取得一定突破,获得良好的社会评价。到目前为止,约有30%左右的毕业生进入新闻媒体,30%左右的毕业生进入政府管理部门,30%左右的毕业生进入各类企事业单位,历届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100%。

1 确定“以财经理论为基础,以实践教学为支撑”的培养模式

浙江财经学院确定了“以财经理论为基础,以实践教学为支撑”的培养模式,即把财经新闻和文秘专业方向设置在以省级重点学科――财政学为依托的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突出培养具有经济学基础和新闻文秘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此举可充分利用经济学科的优势资源,为学生打下深厚的经济学基础。在专业设置中,重点学习财经理论,兼学新闻理论,培养学生财税知识结构的同时,不断提高其文字表达、计算机等应用能力。在教育理念上,注重社会实践,在多个媒体建立了教学科研基地。

2 实施“l+3”教学培养模式,以实现“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

从2005年起,财经新闻与文秘专业方向开始实施“1+3”教学培养模式。具体做法是,学生在各二级学院学习一学期后,第二学期初通过考核,第三学期转入财政学专业学习。实践证明,这种培养模式更有助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学生修读完财经新闻与文秘方向的全部课程后,将获得财政学专业的学士学位,同时又拥有财经新闻专业的学历背景。

3 实行综合导师制度,为复合型财经新闻人才培养发挥师资力量

2001年该校财经新闻与文秘专业方向率先提议并实行综合导师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选择导师,导师像带研究生一样带本科生。该制度通过“思想上引导,学习上辅导,生活上指导,心理上疏导”,把专业课教师与学生之间松散、阶段性的关系转变成明确、稳定的关系。经过十年多的探索和实践,综合导师制工作已步入制度化轨道,其创新之举及其获得的实践成果获得了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被《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争相报道。

(二)反思浙江财经学院财经新闻人才培养模式

浙江财经学院在财经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探索,对于当下高校财经新闻教育的创新不无启示。但同时也应看到,该培养模式在践行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师资素质等方面还有诸多亟待改革之处。

1 课程体系中通识类和融合类课程相对不足,财经类课程缺乏针对性

财经新闻与文秘方向自2005年起实施“1+3”的教学培养模式。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进入财经新闻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院系和专业,专业背景杂陈,因此真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并没有完成。另外,由于现有课程体系中涉及的财经知识内容庞杂、过于专业,而且财经类课程教学采取合班上课的形式,这些都使得原本缺乏经济素养的外专业学生难以真正消化吸收经济学理论知识,导致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再者,由于师资力量薄弱等原因融合类课程开设得较少,一些基础的融合类课程如《财经新闻报道》、《财经新闻评论》等均无条件开设,所谓财经和新闻“两张皮”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切实解决。

2 实习阶段缺乏有效的指导,造成教学和实践相脱离的局面

目前该校财经新闻与文秘专业方向实行阶段实习和毕业实习制度,虽然能使学生对一般性的新闻实务操作有所了解,但由于实习和专业课程学习是分开的,实习过程并非由授课教师亲自指导,新闻媒体虽然接纳了学生却不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和指导。该专业方向曾提出了“师傅带徒弟”、“请进来走出去”等教学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新闻实践能力。但由于师资力量等原因,这种教学方法曾一度被忽略,结果又形成教学和实践相分离的状态。

3 融合型师资的匮乏一直困扰着财经新闻教育的发展

近年来由于学校内部的师资调整等因素,财经新闻和文秘专业方向的专职教师只有3名,总共要承担9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其中担任融合型课程教学的教师面临着年龄老化等问题,师资正处于青黄不接时期。由于国内财经新闻教育远远滞后于蓬勃发展的实践,既具备经济学素养又有新闻从业经验的人才尚十分稀缺。因此,现阶段宜有计划地引进具有新闻学或经济学教育背景的专职教师,制定相应的个性化培训方案,多方面创造条件提升师资的综合素质。

四、财经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对策和建议

浙江财经学院在财经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探索或许给当下高校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但囿于办学条件等因素影响,该校依然固守传统的学科培养模式,未能实现新的转型。鉴于此,正视问题,提出对策,实为当下财经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之根本。

(一)有必要实现从学科培养模式到社会需要模式的转型

当前国内高校财经新闻人才的学科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尚存在不少问题,这与模式本身的内在缺陷有着紧密联系,比如学科培养模式的专业化细分特点必然造成课程的跨学科化不足,直接影响了“财经”和“新闻”学科的深度融合;学科内容的滞后性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财经媒体实践;学生的自主性不足亦在相当程度上无法满足社会对财经新闻人才的高要求。可见,转变现有的学科培养模式是当前高校财经新闻教育的当务之急。另一方面,从培养目标、过程和要求来看,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的高校财经新闻人才培养有必要实现从学科培养模式到社会需要模式的转型。这种社会需要模式体现在财经新闻人才培养上必然包含以下两方面要求:(1)以职业为取向的财经新闻本科教育必须密切关注社会需求的变化从而及时调整培养方案;(2)高校必须依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办学历史、发展定位等条件,选择适合自身的财经新闻人才培养模式。

(二)构建“通识教育+经济学知识背景+新闻学教育”的课程体系

从财经新闻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合格的财经新闻人才至少应具备如下知识结构:深厚的人文社科素养即通识教育,扎实的经济学基础和良好的新闻学功底。依此来考虑财经新闻专业课程体系,宜按照“通识教育+经济学知识背景+新闻学教育”的模式来构建。通识教育是打造“厚基础、宽口径”人才的第一步,为专业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美国高校对财经新闻人才的培养就非常重视通识教育,威斯康星新闻学院规定本科生的四年期学习课程,必须由四分之一的新闻课程、四分之三的人文社科课程组成。密苏里新闻学院本科教育以人文社科基础课程为主,甚至占到了75%。而目前国内高校财经新闻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仅仅作为课程体系的补充,不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建议增加人文社科课程的比例,开设社会学、法学、心理学、文秘学、文化产业等与新闻工作相关度较高的课程,且通识教育课程应占总学分的50%。经济学学科基础是提高学生用经济学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财经新闻教育的重点,因此应将经济学课程“前置”于新闻专业课程提供给学生修读,同时,在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上应有别于其他专业开设的同类课程。当前各高校财经新闻专业开设新闻类课程存在的问题是,课程内容几与一般新闻学专业雷同,没有体现财经新闻专业的特色,且“接近1/3的学校甚至未开设财经新闻概论类课程,其它具有专业方向特色课程开设更少,说明对专业方向的特色挖掘还不够,未形成具有个性的教学体系”。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财经和新闻“两张皮”的融合问题,必须开设一些融合类课程比如《财经新闻概论》、《财经新闻报道》等。

(三)借鉴“密苏里方法”,切实加强财经新闻实践教学

所谓“密苏里方法,是依据这样一个主张,即学生通过新闻实践学到更多的知识……这是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基石。我们相信这种方式已经被证明是最好的为学生进入现实世界做准备的方式。”目前国内高校亦开始重视新闻实务训练,上海财经大学在财经新闻教育中注重实践教学的做法颇值得高校借鉴。该校经济新闻系建设有现代化水平的报纸编辑、电视实验室、摄影实验室、网络传播实验室,硬件条件优越;并且与解放日报、文汇新民等大型传媒集团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新闻媒体普遍反映该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工作适应力强,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同时,有必要借鉴北大、清华校企合作的经验,实行校企深度合作,探索合作形式的多样化之路。近年来《21世纪经济报道》已主动和北太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新闻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合作,由报社提供奖学金和部分有实践经验的师资,从学生中挑出合适人选进行财经新闻报道方面的专业培训,学生毕业后到报社实习,考核合格后报社留用。对于媒体和高校来说,此举可谓实现了“双赢”。

大学生的理财方式篇(9)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虽然各行各业都需要财务管理人员,但具体到实际工作之中,不同行业对财务管理人员的需求是不一样的。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都开设了财务管理专业,而且规模不断壮大。相对于综合性大学和各类财经类院校来说,地方工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无论在办学实力、师资力量、科研能力、生源质量还是在教学模式等方面都不占优势,加之这些地方工科院校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大多缺乏一个合理的市场定位,导致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与综合性大学大同小异。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制约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创新,而且还导致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缺乏特色,就业前景非常不容乐观。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地方工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必须进行重新定位,培养有特色的、具有竞争优势的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才能确保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生存与发展。

一、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何谓“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在1998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的主文件《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其内涵是一种教育思想和体现教育思想的教学运行方式,包括教育目标和培养方式,其外延是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活动运行机制和非教学培养途径等。人才培养模式包含三个关键要素:一是目的要素:培养目标,是全部教育工作的核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结果的依据。二是内容要素:教育内容是为实现教育目标经选择而纳入教育活动过程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的总体,一般以课程的形式体现。三是方法要素:培养方式是为实现教育目的、掌握教育内容而采用的程序、方式和手段的总和。培养方式既包括教育活动的方法,也包括教育活动的程序。

为了揭示地方工科院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笔者搜集了华东地区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培养方式,并将其与这一地区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院校进行比较,发现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无法体现其“工科特色”与“地方特色”

财务管理专业是1998年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大类下的一门二级学科。从地方工科院校的发展历史来看,其学科发展重点集中在工科学科方面,财务管理专业大多是这些学校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学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和追求规模扩张的大背景下开设起来的。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主要是学生在毕业时能够掌握很好的操作和实践能力,能从事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及中小企业等各类组织机构的财务管理和咨询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但大多地方工科院校在制定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大多忽视了学校的整体定位与办学特色及专业自身条件,一味盲目跟从其他高校的做法,致使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根本没有体现其“工科特色”和“地方特色”。

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缺乏特色

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主要是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院校的师资条件及学生特点制定。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满足就业为导向,以金融学为理论基础,以会计学为商业语言,以管理学为工具或手段,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我国大多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没有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和办学优势,或者盲目跟风,模仿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或者将会计学科与金融学科的相关课程简单拼凑,或者是因人设课,而且大纲多强调对理论课的考察,对实践课的要求相对较弱。这种课程体系不仅没有反映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更没有体现出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3.培养方式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有其特殊性,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强调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协调发展。但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理论教学所占课时比重较大,课内实践教学课时不足。即使建立了相关实训模拟实验室,但由于实践教学软件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不高,实验室使用的软件版本滞后于企业实际使用的网络版操作系统,致使学生所学与企业实际操作相对滞后。再加上财务管理部门属于敏感部门,学生很难找到较对口的单位实习。结果,实践教学环节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学生只能掌握一些抽象化的概念和原理,实际操作能力较差。

二、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剖析

1.教育观念滞后,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

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取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否清晰准确,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办学较晚,加之地方工科院校长期以来受地方政府的扶持,在计划经济体制及“以我为中心”的惯性思维和制度影响下,这些高校大多缺乏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和超前意识,办学理念也不十分明晰,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缺乏认真、系统的分析和思考,导致人才培养缺乏合理的市场定位,专业课程设置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学校办学与市场实际需求之间严重脱节。

2.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从师资队伍看,地方工科院校在一定程度上主要原有的会计专业师资,或者是从其他相关管理学科上临时转过来的老师,具有金融学、投资学、理财学知识背景的老师所占比例偏少,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所占比例更少。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基本还是空白。加之目前,很多地方工科院校师资管理的激励导向和激励机制不合理,在唯科研论激励机制的驱动下,许多专业教师只专注于做科研,而教学只要做到学生不提意见就了事,再加上开新课的收益很少,导致教师既不愿改进和更新所教授的课程,更不愿意开设新的课程,只是维持现有的教学秩序正常运行而已。

3.实践环节经费投入不足,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地方工科院校的学科发展重点集中在工科学科方面,财务管理专业大多是学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和追求规模扩张的大背景下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获取经济效益开设的。相对于工科专业来说,财务管理专业普遍被认为是低成本高收益的投资,因此,许多工科院校都积极开办财务管理专业,但是一旦开设后,由于资金投入的力度远达不到所需的要求,结果只能购置水平较低的设备,导致相关实验室的建设水平不高,再加上地方工科院校在财务管理领域建立的实习基地普遍较少,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

三、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议

1.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彰显“地方”特色与“工科”特色

地方工科院校是面向地方、面向市场办学的主体,具有地方性、工程应用性和大众性的办学特征。[2]由于其办学定位、资源优势、服务对象、招生对象、就业面向都在地方,因此,其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应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直接驱动力,既要准确把握地方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与地方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密切结合,又要了解行业和企业对财务人员的需求,坚持地方特色,体现地方特色,为本地区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服务。

此外,建设富有特色的专业也是高校在新形势下求得生存和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地方工科院校在制定其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时应从人才市场细分和就业目标定位的视角出发,依托其工科背景,体现其工科特色,培养具有工科优势的复合性会计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构建以目标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大学生的理财方式篇(10)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为满足企业所需新型人才的要求,不仅财会专业的学生需要学好财务管理,其他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同样要求具备一定的财务管理知识。本文将针对市场营销专业,重点从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来探讨提高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市场营销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老师授课专业针对性不强

市场营销专业财务管理课程一般都是由财务管理专业的老师来讲授,部分老师自身对市场营销专业并没有足够的了解,也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导致他们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习惯按照财会专业的讲解模式进行讲授,只是在讲解内容上以初级内容为主,而并没有结合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讲解,导致学生对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机不强。

(二)学生对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认识不够

财务部门和营销部门是企业的左膀右臂,营销部门不仅肩负着将企业产品转换成现金流入,回笼企业资金的责任,而且还是企业诸多财务决策的重要参与者。在实际工作中,财务部门和营销部门的工作人员交流甚多,因此,学好财务管理,能有效减少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与财务工作人员之间的摩擦。同时,财务分析的方法有助于更好的对市场做出预测、更好的分析竞争对手的策略,从而有助于更好的开展营销工作,做好营销工作。因此,财务管理这门课程对市场营销专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就是为什么高校将财务管理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必修课程的重要原因。然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大多不够清楚企业财务部门与营销部门之间的关系,他们对财务管理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和今后的实用性并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就要求老师在课程开始时就应明确阐述财务管理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学生基础薄弱

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来讲,财务管理其实是一门非常难的课程,里面有太多的计算,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一般都没有接触过财务管理,对会计学也只是了解皮毛,因此,他们学习的基础非常薄弱,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应先注重基础、再深入讲解。

(四)学习目标不明确,抓不住学习重点

在财务管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虽然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几大模块,但在每一个模块内容的讲解中,知识点还是非常繁多的,这让学生有点抓不住学习的重点,因此,在每次课程教学之前,首先有必要回顾上次课的重点内容,同时提出本次课程的学习目标。只有通过提出学习目标,再在下次课前回顾重点,才能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的把握。

二、设计模块化教学,科学搭建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框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围绕关键概念而构建起来的网络结构,并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的搭建财务管理知识结构,以便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解并掌握财务管理知识。学习的社会性和情境性要求老师在讲解时要结合专业的特点,并适当运用实际案例来进行分析。因此,针对财务管理教学内容,我认为以下两点是非常重要的:

(一)明确六大模块、紧抓一根主线

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大多包括货币时间价值、财务分析、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收益分配管理六大模块。那么,如何将这六大模块联系起来,搭建一个严谨科学的课程框架呢?我们可以从财务管理的概念出发来寻找答案,财务管理就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有价值的管理。首先,企业财务管理是一项有价值的管理,它非常注重货币的时间价值,这也是财务管理的理论基础,也就是第一大模块货币的时间价值。其次,企业财务管理无非就是围绕资金运动而展开的一项价值管理,它的主要工作或任务是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既然财务管理主要是围绕企业资金运动而展开的,贯穿于资金运动的各个环节,因此,我们可以抓住 “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收益分配管理”这根教学主线,简单来讲就是“资金从哪来――投放到哪里去――经营回收管理――增殖资金的分配”,这就是四大核心模块。最后,企业财务状况最终会通过财务报表的形式进行反映,因此,阅读财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教学中一大非常重要的模块。从整个教学内容看,财务管理的教学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上述六大模块展开,这就是财务管理的知识结构。从这个结构的任何一点出发,学生都可以展开进一步的学习。

(二)结合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重点讲解

财务管理的教学不仅在于基本知识点的讲授,更重要的是应紧密结合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来重点展开,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应明确营销部门在企业三大财务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如筹资管理这个模块,首先我们应明确市场营销专业工作人员在企业筹资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具体的举例,企业筹资活动首先就是要解决筹集多少资金,在教学内容中,销售百分比法是常用的确定筹资规模的方法,而销售百分比法的前提就是利用预测的销售收入,因此,营销部门的销售预测就对企业筹资规模决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企业筹资规模决策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在明确营销部门的销售预测在企业筹资规模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以后,再讲述财务人员如何来进行融资规模的确定,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程学习的必要性和实用性。

三、优化教学方法

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学习财务管理的基础薄弱,学习的重点在于理解运用,如果沿用财会专业财务管理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达到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应围绕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针对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我认为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这两种方法能较好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来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科学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兴趣。在市场营销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往往能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授应收账款产生的原因时,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假如你们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到企业营销部门工作后,你们将产品赊销给客户,就会形成应收账款,那么你们为什么会将产品赊销给客户,你们将产品赊销给客户的原因或理由有哪些。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特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二)案例教学法

在财务管理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大多财务决策都是需要进行计算的,而显然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普遍认为,他们几乎不需要进行财务决策,因此,他们对这种计算并不感兴趣,再加上基础薄弱,很难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而导致厌学。在教学中,讲解固然是重要的,但如果我们在讲完计算的原理后穿插着实际案例来讲,效果就完全不一样。这样既起到巩固知识点的作用,又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如应收账款的管理,在讲解相关知识点后,我们可以用一些实际案例来代替习题作业,让学生课后进行分组讨论,主要围绕案例公司现有信用政策存在的问题,以及应该如何解决展开,当采取不同的方案,会有什么不同的经济后果。这种开放式的讨论更胜于简单的习题计算,往往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选择恰当的考核方式

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学习财务管理的主要目的不是要进行财务决策,而是更好的理解公司的财务政策,并适当具备相关的财务管理知识,以便日后更好的开展营销或管理工作。因此,课程考核的重点应在于对财务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当然,平时成绩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考核方式可以选择期中财务分析报告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财务分析这一章的内容,重点在于理解、运用,而不是简单的计算指标大小,因此对该部分内容的考核,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家上市公司,并对该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以财务分析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这种方式重在考察学生对趋势分析方法和财务指标分析方法的掌握情况。期末考核的内容也可以不必像财会专业的学生那样注重计算,毕竟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不是去财务部门工作,对财务决策只需要理解,而更多的在于理解企业财务政策,因此可适当选择案例分析题和简答题,重点考察理财环境变动对公司财务的影响后果。如公积金政策的变动对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公司可以采取什么样的营销策略加以应对,这样既结合了专业特点,又对理财环境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这一知识点进行了考核,具有更好的实用性。再比如营运资金管理那一部分内容,可以将应收账款政策变动与存货管理结合起来考核,如公司放宽信用政策,对公司财务管理具有什么影响。综上,课程考核的内容应密切结合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以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财务管理知识为基准,真正达到考核的目的。

五、结束语

财务管理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必修课程,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力做好教学的引导者、调节者和反思者。本文主要针对市场营销专业,探讨了如何科学严谨的搭建财务管理知识结构,并以现有的学习理论为基础,阐述了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讲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教学方法上,我们认为启发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能有效提高市场营销专业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最后,在考核方式的选择上,期中财务分析报告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有助于实现考核的目的,而且也普遍受到学生的认可。

参考文献:

1.邢有洪:《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高效课堂构建浅探》,《财会通讯》2013年第11期。

2.张颜瑜:《财务管理课程在非财会专业教学上的改革探讨》,《企业研究》2014年第2期。

3.邹晓琴:《高校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进研究》,《商业会计》2014年第5期。

上一篇: 建筑工地安全生产标准化 下一篇: 良好品德的培养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