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经营和管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7 17:52:17

商业银行经营和管理

商业银行经营和管理篇(1)

本文通过深入学习关于矛盾论等的观点,试图利用该观点和方法,认真分析和研究当前大型商业银行二级分行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按照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之间、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之间相互转化的变化,试图通过不同角度和维度找出当前二级分行经营管理的科学发展对策和建议,并希望能够对当前二级分行的主要工作和重点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基本理论和文献检索

本文主要基于矛盾论的方法,坚持问题导向的工作原则,试图分析和研究大型商业银行二级分行经营管理的科学发展问题。本文涉及到关于矛盾论的观点、关于实践论的观点,关于科学发展的观点等,现将涉及的基本理论和文献检索介绍如下:

(一)关于矛盾论的观点

于1937年8月发表《矛盾论》。其主要论断为,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来看,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内。然而矛盾的斗争则是不断的,不管在它们共居的时候,或者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都有斗争的存在,尤其是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斗争的表现更为显著,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当我们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的和非主要的区别。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然而这种情形不是固定的,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势的区别[1]。

(二)关于实践论的观点

毛啥于1937年7月发表《实践论》。其主要论断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2]。

(三)关于科学发展的观点

于2003年10月14日发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文中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分重要的一环就是要正确处理增长的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增长是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的数量增长,没有物质财富的积累,就谈不上发展。但增长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发展,如果单纯扩大数量,单纯追求速度,而不重视质量和效益,不重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不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就会出现增长失调、从而最终制约发展的局面[3]。

三、当前经营面临的形势和困难

目前,大型商业银行的二级分行经营管理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竞争环境、金融环境、区域经济环境等,存在诸多的挑战和问题。

(一)二级分行服务走出去企业的能力还亟待提高

一是国家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中国企业创新能力在不断增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和兼并活动明显增加,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强,海外金融需求不断提升。二是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在逐步加快,货币互换协议签订国不断增多和人民币清算落户伦敦,人民币即将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人民币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三是国内大型银行在国外开设分支机构步伐不断加快,兼并海外金融机构力度加大。面对这些变化,二级分行服务客户走出去的办法还很有限,海外分行与二级分行的联动还不够。

(二)二级分行还难以适应国内金融业态的变化

当前国内金融业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当前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机制已经初步形成,不断放宽存款利率上浮空间导致存款市场定价不断上升,而提高贷款利率下浮比例导致贷款市场定价不断下降,银行业的利差日益缩小。二是随着互联网商业模式在中国的不断成熟和完善,互联网金融正在兴起和发展,互联网银行的设立,大数据金融应用,将改变传统的银行展业模式。三是智慧银行的出现,机器人大量应用,将会极大释放银行网点人力资源,不断改变传统银行的经营模式。四是保险、证券、租赁、信托、投行等机构以各种方式不断参与银行的竞争,使得客户的选择更加多元化。五是资本市场、债券市场等不断完善和发展,为客户融资活动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六是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银行破产现象将会出现,将会带来银行间主要业务流动和变化。面对这些金融业态和环境的变化,二级分行还难以适应。

(三)二级分行还很难适应客户多渠道融资和资金管理的变化

随着金融知识的普及,金融创新的层出不穷,金融工具的推广和应用,当前客户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了,在融资渠道上更加多元化,在资金管理上更加灵活。一是客户在筹资渠道上,加大了上市和增发等资本市场融资、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的比例,同时也扩大向保险、证券、租赁、信托、投行等机构的间接融资力度,减少银行贷款的融资,银行作为金融中介的脱媒现象越来越突出。二是资金管理上,更加趋向于集团内资金的高度集中管理,且大量的归集资金更加趋利,以存款的形式留存空间越来越少,资金的理财化要求多样化。三是客户在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应用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综合融资需求旺盛。面对这些客户金融需求的变化,二级分行还很难适应。

(四)二级分行还很难适应地方政府盘活存量资金的刚性政策变化

目前地方政府行政管理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处理经济发展与金融服务关系的能力越来越高,利用政府掌控的一切资源调控和调动金融资源的能力越来越强。一是地方政府大量引进股份制银行和村镇银行,使得地方政府不再过度依赖大型商业银行,导致地市区域内金融竞争的加剧。大型商业银行由于体制机制较为僵化正在不断丢失市场份额。二是地方政府采取以贷定存的政策来调动银行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利用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掌握的大量财政资金存款,通过设置存贷比和贷款新增投放量等指标来实现对政府账户和财政存款的银行间流动,迫使银行不得不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提高贷款投放量,以保障既得利益和市场。但大型商业银行政策的应对滞后导致大量财政存款的流失和市场份额的下降。三是地方政府不断要求提高财政存款的利率上浮比例,但大型商业银行十分抵制高定价存款,导致大型商业银行的存款波动较大,地方财政存款不断向高回报的地方商业银行、信用社、股份制银行流动。四是地方政府大量向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借入低利率长期限的优惠贷款投向优质重点项目,不断挤压大型商业银行优质贷款选择和投放空间。面对这些变化,特别是县级政府迫于经济发展的压力更加冲动地采取更加激进的政策调控金融机构,二级分行应对起来十分艰难,县域行面临更加困难的经营压力。

(五)二级分行自身的业务转型力度还不够

二级分行外部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的同时,二级分行内部也存在着诸多不适应竞争的问题。一是大型商业银行总行信贷政策制定往往带有普遍性,对区域差异性的扶持较弱,特别是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共用一个政策,导致信贷政策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特别是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力度越来越弱。二是二级分行客户综合服务能力还很弱,综合融资服务能力不强,应对响应能力较慢,导致很多客户金融需求被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不断蚕食。三是二级分行客户综合资金管理能力不强,银行结算产品和理财产品的创新和应用还不够。四是二级分行对重要客户的存款和贷款定价能力经常处于弱势地位,创利渠道单一,盈利空间收窄,创利模式需要不断创新和调整。五是业务转型亟待加强,如集团母子公司的联动,与海外分行的联动,与外部机构的联动,与同业合作,战略性业务、互联网金融等。六是客户结构、产品结构、业务结构、市场结构都需要进行不断调整。这些不足和问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二级分行乃至县支行的市场竞争能力。

四、对策和建议

前述分析大型商业银行二级分行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按照矛盾论的观点和论断,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那么二级分行原有的许多优势就会不断丧失,账户就会流失,存款会不断下降,贷款就会投不出去,产品就会难以出售,严重时将难以生存,相反,如果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就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二级分行的经营管理如何科学发展,如何找准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作者提出以下政策和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正确处理好中心城区行和县域行业务协调发展的关系

大型商业银行不仅要巩固和发展好地州市中心城区行的市场份额,同时更要加大对县域行给予信贷资源、财务资源、人力资源的支持力度。把对县域行的支持作为大型商业银行战略重点和重要业务支撑点,集中精力支持好县域重点客户和项目、重点优势行业以及重点政府投资项目,将普惠金融惠及h域经济,实实在在与地方政府结成利益共同体。同时适度拓展城镇化水平较高的乡镇领域和乡镇高端客户群体,探索乡镇现金支付外包创新和试点,积极拓展金融网络延伸,解决发展瓶颈,实现新的业务增长点。要建立以二级分行为经营主体的体制机制,搞活二级分行的经营活力,赋予更大的自,鼓励差别化经营发展,制度政策的制定和产品流程的创新要主动服从二级分行的经营实际和创新实际。这样一方面能有效支持地方经济建设,金融服务和地方经济发展实现有机结合,另一方面才能有效缓解政府采取以贷定存和盘活存量等刚性政策带来的矛盾。

(二)正确处理好业务条线部门之间联动协调发展的关系

针对客户需求的多样化、复杂化和专业化,二级分行更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注重业务条线部门之间的联动和合作。全面贯彻和落实大资产、大负债、大零售、大资管、大风险等先进理念,积极推进综合金融服务、综合营销、综合团队、综合考核、综合管理的新型营销模式,一切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统揽客户总需求,协调相关部门,调动一切资源和力量,解决好客户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和资金管理需求等矛盾。

(三)正确处理好传统业务和新兴业务之间协调发展的关系

在传统业务依然还支撑二级分行经营发展的情况下,二级分行还必须做好传统业务的同时,要抓住时机先于同业积极开拓和发展新兴业务。要不断适应金融新业态的发展和变化,不断把新兴业务做大做强,做成新的业务支撑点,新的收入来源,新的利润增长点。解决好新兴业务发展滞后的矛盾。

(四)正确处理好稳健发展和业务转型之间协调发展的关系

二级分行任何时候都要立足于稳健经营,只有实现业务发展和风险可控,才能做成业务发展、效益良好、风险可控的一流银行。这就要求二级分行一定要正确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的矛盾。在稳健经营的基础上,要不断关注金融业态发展、同业竞争对手的发展变化、客户需求的变化,加快业务的转型发展步伐,从改变营销模式、改变创新方式、改变产品设计、改变盈利模式、改变合作方式、改变管理方式、改变业务增长方式、改变金融服务方式等方面入手,以适应金融政策的变化,适应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适应金融快速创新趋势的挑战,适应金融服务的变化,解决好业务转型滞后的矛盾。

(五)正确处理好业务发展和资源配置之间协调发展的关系

二级分行要更加注重内部矛盾的解决,以实现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建成资源节约型、业务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组织发展模式。要处理好业务发展和资源配置的协调发展,将资源重点配置在重点发展的业务上,支持短板业务和战略性业务的快速发展,实现短期倾斜激励和长期支持的有机统一。要处理好业务部门和服务保障部门的协同发展,充分调动和发挥服务保障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力支持好业务部门的业务拓展;积极支持服务保障部门工作,为业务部门保驾护航。要处理好业务部门和党群组织的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工会、共青团、女工委等党群组织在意识形态上、组织上、思想上、生活上在不同领域的积极作用和带动作用,有效支持好业务的发展。要处理好业务发展和员工职业生涯的协同发展,要为员工营造积极工作、机会均等、激励公平、共享发展的环境,树立员工爱行爱家、行兴我荣、行衰我耻的正确的职业观,充分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和帮助员工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促进业务的发展。转变考核模式,坚持以利润和价值创造为考核核心,单纯存款考核向金融总量考核转变,单纯贷款考核向融资总量考核转变等等。

除了以上意见建议还有很多行之有效的对策,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但是我们始终要牢记,任何时候解决了当前的一些主要问题后,其他次要的问题又会变成现实的主要问题和矛盾,我们始终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原则,不断解决好层出不穷的新矛盾、新问题,最终取得新成绩。本文是我的思考和理解,当然也有一些思考还不成熟的地方,或还有一些偏颇的地方,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矛盾论》,著,《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9-337页.

[2]《实践论》,著,《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2-297页.

商业银行经营和管理篇(2)

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主要目的是盈利,而且商业银行与其他的企业一样,需要自负盈亏,所以商业银行在管理过程中同样承担着一定的风险,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作用下,商业银行面临着较大的市场风险,同时利率市场化也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利率化市场影响下,不同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资金成本面临的风险也在增加。也就是说经济资本的管理会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本文主要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应用经济资本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一、资本及经济资本概述

资本指的是用于生产的基本资料,通常我们所能看到的设备、房屋以及资金等均属于资本,但是在银行金融业中的资本指的是总资产和总负债在账面上的差值。在商业银行中提到的资本通常涉及到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1)实有资本,具体指的是银行资产负债中除过负债部分后剩余的那部分。根据我国新颁布的《中国新会计准则》中的相关规定,实有资本主要包括资本公积、股本以及留存收益等;(2)监管资本,这部分资本主要是为了满足对银行的监督,保证银行的审慎经营以及维持金融体系稳定性强制要求的一部分资本;(3)经济资本指的是银行在出现非预期损失后用于维持正常经营所需要的资本,也就是在某一时间内,银行遭遇风险后用于弥补损失的资本。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也就是银行为了避免出现非预测性的风险所准备的风险资金[1]。

二、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主要作用

1、为银行的经营管理提供了一种管理方法。

银行在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内容较多,其中经济资本管理属于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做好了经济资本的管理才能保证商业银行的资本稳定,从而保持银行的安全稳定运行。当商业银行中客观存在的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等突然发生之后,商业银行可以冷静的对待这些风险,维持了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核心竞争力。

2、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商业银行中的绩效考核机制通常只是客观的根据银行的经营状况实施评价分析。没有将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风险考虑进去,通过经济资本管理可以反映出银行根据资产风险程度的不同可能出现的一些风险,从而对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更科学、更全面,同时在不同的商业银行之间进行评价更具有公平公正性。

3、培养银行的风险管理意识。

从经济资本的定义中可了解到,经济资本主要是用于应对银行出现的突发事件,做好经济资本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根据不同风险大小建立相应的模型,并且量化,从而做好经济资本的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涉及到风险管理,长期的经济资本管理可让银行的相关人员具有风险管理意识,整体上有利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4、促进银行利益与风险的平衡发展。

商业银行获得的利益越大,则承担的风险自然也就很大,如果只是一味地去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可能在突如其来的风险因素下,造成商业银行的破产倒闭,而经济资本管理可反映出风险的大小,从而使得商业银行在利益和风险之间保持平衡,进而提高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

三、商业银行中经济资本管理的目的分析

商业银行既然是以盈利为目的的,那利益最大化当然就是其进行管理的目的,但是在管理过程中还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经营管理就要在最小的风险条件下,保证必要的流动性,同时确保利益的最大化。一旦出现风险,经济资本将用于弥补这些风险,如果经济资本远远地小于商业银行自有资产,那么在风险来临时,商业银行就具备抵抗风险的能力,而一旦经济资本超过了自有资本,当面对风险时,银行会无力偿还负债,造成破产。在经济资本管理中需要配置合适的资金保证,同时做好风险管理,当然风险和利益之间是有一定关系的,承担的风险越大,银行所能获得的利益也会最大,只有正确的处理好经济资本管理和银行利益之间的关系,才能提高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既规避了风险,同时有获取了一定的利益[2]。

四、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经济资本应用的建议

1、进一步完善经济资本管理理念。

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业务范围在不断地扩展,涉及面将会更加的宽广,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银行的利益,但同时商业银行所要承担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多。通过完善经济资本管理不仅可以做好相应的风险准备工作,同时经济资本管理也会在银行工作人员中得到重视。在这一经济管理理念引导下,商业银行相应的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风险意识,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管理中,提高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有效地降低了银行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2、实行安全有效的经济资本运行机制。

商业银行通过对不同时期的风险识别和计量进而掌握相应的风险情况,然后根据不同部门所能承担风险的大小,按照一定的比例将经济资本进行分配,并实行安全有效地经济资本运行机制,在运行过程中可进行动态监控,当某一部门承担风险的能力发生改变之后,需要及时地对其进行调整,保证不同部门之间正常的工作运行。

3、强化经济资本管理中的监管体制。

商业银行在正常运营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监管体制,但是随着商业银行的改革和业务范围的扩大,早期的部分监管体制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经济资本管理监管要求,在监管存在问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日常运营可能遭遇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多。所以需要对现阶段的经济资本管理监管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然后按照现阶段的要求,对监管体制进行改进。保证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经济资本管理得到有效监管。

结束语:

在当前条件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改革以及利率化市场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既面临着机遇,同时还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只有不断地加强经济资本管理,掌握市场规律,才能提高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在社会中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求得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商业银行经营和管理篇(3)

一、商业银行的含义

商业银行作为银行中的一种,与其他任何类型的银行一样,都是以经营货币资本和相关的业务为主,主要以赢利为主要目标的金融企业。商业银行不是一般的企业,但又具有一般企业的特征,它经营的是货币资本,主要活动范围是货币信用领域,它需要进行独立核算,要拥有足够多的自由资本。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虽然具有企业的性质,但又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它和一般企业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其业务活动作为社会再生产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商品价值和资本循环周转的一个必要环节。

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演变历程

以西方发达国家美国为例,它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通过了混业经营到分业经营,再到新一轮混业经营。在上个世纪经济危机以前,美国的金融业竞争自由,基本不受限制,证券业和银行业之间界限不太清楚,显得比较模糊,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和市场准入也十分宽松,证券市场的高额利润使得商业银行也转入到投资证券业务上来了。经济危机爆发后,人们对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进行了重新认识,这也就成了混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历史转折点,慢慢地美国政府就加强了对银行监督的法律建设,像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投资公司法、1968年威廉斯法都是在那个时期建立起来的,很快好的经营管理方法也就越来越多,逐步向新一轮的经营模式转变。

三、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一)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模式太守旧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已脱离传统银行的管理模式,采用的是股份制管理,在模式和方法上来看还是比较守旧。主要是通过制订相关制度,再进行制度的颁布,和检查执行,对于违反制度的行为进行处罚和纠正这样一种模式来进行银行内控的管理,常说的就是岗位分工法。这种管理模式有好处也有其不足之点,因为大量的制度和规定的处罚权掌握在在岗员工的手中,管理层和员工所面对的管理业务各不相同,操作时的领域跨度也太大,在专业能力上很受限制,所以在岗员工就很难以全面准确的掌握内控制度。再说商业银行内部员工的流动大,使得管理层对在岗员工的培训和检查的强度也越来越多,在这样一种工作状态下,导致普通员工和管理层都面临着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使得银行内部整个工作业绩和效率无法得以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使得银行的控制力和其发展不相适应,从而产生许多不良资产,要想解决不良资产,就得进一步加快发展,这样管理层及员工的工作量就又加大,久而久之,产生了负效应,导致整个金融业受阻。

(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缺乏竞争力

目前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各系统之间的竞争十分薄弱,主要是通过各项业务的进展来进行推动,如目标考核机制等等。因此导致很多管理层及员工为了通过考核,吸收更大更强的客户资源,多数员工或管理层或采用急功近利的营销经营模式,有些员工为了个人利益,通过与客户关系来给银行带来资源,以此来扩大银行的业务范围,各员工之间为了争抢客户之间产生了个人利益的竞争,过分强调员工带来的业绩,使得银行内部团队能力不强,而并非积极向上的竞争力。

(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没有科学的战略规划

到目前为止,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上还没有科学的战略规划,同时也缺乏明确的银行定位,主要采用的经营理念是在短期内做大做强,也没有长期的战备思想。由此看来,商业银行要想在短时间内加入大银行的行列,其增长速度是让人难以想像的,而且在规模扩张的同时,也会存在多方因素的制约,如经营模式、业务项目、功能定位和相应的国家信贷政策等,特别是在新技术的应用上和如何构建现代化管理理念上也会存在太多的差异。因此如何建立科学的战略规划也是目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所必须面对的一大工程。

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模式上产生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首先是主观原因。一般都认为提高银行竞争力需要有专业化的管理和服务,而对专业化的管理和服务的具体来源不太了解,还有只想提高银行的竞争力,却不知道是由更精细的专业化分工结合新技术的有效运用为依托,反而在权限的把握上做得不到位,因此要认识到管理构架的缺陷,尽可能更多的依靠管理层的主观因素相结合来进行管理。其次是客观原因。这与国有商业银行改造为股份制商业银行时的产业基础关系重大。从西方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可以了解到,跨国商业银行大都经历了从最初为区域中小客户和个人客户提供贸易融资或“自偿性”融资服务,到逐步参与大型制造业及投资项目的融资服务,再到工业资本逐步与银行资本紧密结合,形成以明确的产业支柱为基础的“全国性”银行兼并和业务扩张的过程。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商业银行对产业支柱的依托和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经营管理模式具有决定性意义。

总之,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上来看,要利用新的指导思想,建立更为清晰明确的战略管理结构,对银行内各项业务的流程和岗位分工要进行重组,还可利用目前发达的电子计算机系统,来建立网上银行经营管理模式,永保商业银行经营的活力,提高商业银行在日益高涨的金融环境下拥有强有力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黎清.商业银行转型的趋势和策略[J].当代金融家,2012,(5):76-79.

商业银行经营和管理篇(4)

商业银行人性化管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商业银行管理主体即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人性化管理;二是对商业银行管理客体即营业环境的拟人化管理;三是对商业银行服务的对象即广大客户的人性化营销.前者是指商业银行的现代化建设和各项服务实施都必须由商业银行员工来完成,每个人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人性化管理能让每个员工都能在自身的领域里更好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产生最大的服务效益;中者是指商业银行营业环境的布置更科学合理,各种服务空间和设施设计更符合人性化要求;后者是指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要求,让他们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享受到家一样的感觉,轻松愉快地办完各种业务,并获得精神的极大满足和人格的充分尊重。商业银行人性化管理的三个方面归根结底只有一个核心主题,那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实现广大客户的人性化存取。这三个方面中,后两个方面侧重于人性化营销。

1.商业银行要充分尊重客户的人格。过去。商业银行管理的重点是“钱”而不是“人”,是信贷资金而不是服务过程,是“被动”而不是“主动”。商业银行的业务虽然与社会其它企业不同,客户存贷不是消费而是行为,但性质都是一样,也是服务对象。所以,广大客户的人格理应受到充分的重视,而不应受到丝毫的贬损。

2.商业银行要以客户的需求为服务指南。商业银行的最高工作准则就是满足“客户对商业银行的一切要求”。人性化营销管理就是要努力追求这种最高目标,对客户的金融、信息需求惟命是从,把客户对商业银行的需求作为管理服务工作的指南。不仅要千方百计地满足用户的现实金融、信息需求,而且还要挖掘潜在的、未来可能的金融、信息需求。

3.商业银行要设身处地关心员工和客户的利益。在商业银行服务的各个层面、各个岗位,时时处处都应体现出员工和客户利益至上的精神,始终把维护和关爱员工和客户利益的思想落实、渗透到每一次服务、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微之处,使员工和客户真切地感受到商业银行的温馨,体会到在商业银行是一种快乐,是一种满足,是一种权利,是一种尊重,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商业银行实行人性化营销管理的必要性

1.商业银行人性化营销管理适应了知识经济的需要。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强调人力资本和学习的重要性,经济的发展和繁荣直接依赖于智力资源,所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知识经济是更人性化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商业银行应该具备以下人本主义的特点:①员工自身的知识素养和对商业银行的奉献态度,将决定自身和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的命运;②员工在信息社会对信息的取舍取决于自身的价值取向;③商业银行任何决策的实施有赖于高素质团队精神;④商业银行核心能力的形成有赖于员工的创新管理和服务;⑤员工和客户作为独立的个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⑥员工在行为上的自由追求都要遵循企业的共同信念。

2.商业银行人性化营销管理是管理创新的需要。商业银行传统管理的局限性,使企业和员工的发展都受到一定的抑制,人性化营销管理思想的导入,能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跃上一个更高的层次。这种管理思想突破了人们的习惯思维,强调把人当作首要的资源和财产来看待,赋予。了员工的保值和增值观念,利用这种观念去促进商业银行实现经营效益最大化,由此将会引发一场商业银行经营理念和管理手段的新突破。

3.商业银行人性化营销管理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在带来诸多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严峻的竞争和挑战。而现代商业银行的竞争虽然涉及方方面面,但其中主要的仍然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资金实力和经营效益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竞争。人的问题始终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最根本的因素。人性化营销管理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把每一个员工都当成人才,每一个员工都是企业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员,每个员工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都得到尊重和发挥,因此,人性化营销管理把“人才”的观念从一个狭窄的层面扩大到全体员工,从而大大地提高团队的战斗力,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能力。

4.商业银行人性化营销管理更能体现出商业银行价值观的核心。商业银行把人类根本价值的实现作为自身价值的源泉和基础,离开了人类的价值,商业银行的价值就无从谈起。商业银行的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其财富观、理财观和服务观,服务观正是商业银行价值观的核心。商业银行实行人性管理,是商业银行管理的重大变革,虽然它会带来商业银行管理方式的变化和技术手段的进步,但是商业银行的传统职能不会因此改变。商业银行的以人为本的价值核心不仅不会淘汰和改变,而且相反,向广大客户提供存贷业务、信息咨询服务、投资理财、代缴代管等的基本职能将进一步加强;同时,还向广大客户提供网络银行、电子货币等新的服务。

5.商业银行人性化营销管理是商业银行维护形象和获得发展的有效途径。商业银行在人们的心目当中,享有非常高的地位和良好的形象,商业银行要维护和提高自身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只有通过人性化营销管理,使自身的传统理财价值观和服务观进一步发扬光大才能做到。商业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遵循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团队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资金运作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相统一的经营规则。而以往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手段尽管也有持续发展的意识,但并不完全具有推动持续、健康发展的运作机制,因为传统的商业银行的人性化营销管理的管理思想和经营模式不能有效解决企业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团队目标和个体目标的有机统一问题,而人性化营销管理思想的导入,则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因此也就为商业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

三、商业银行实现人性化营销管理的措施

1.营造宽松的营业环境。商业银行的环境不仅对员工的工作情绪、工作效率等都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客户的情绪也有很大的影响,甚至还会影响到客户的存贷决定。商业银行的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硬”环境是指商业银行营业场所、设备设施、宣传资料、图书报刊、管理人员等;“软”环境主要是指商业银行营造的人文环境,包括管理制度、管理人员素质,商业银行周边环境、营业场所装饰文化等。就“硬”环境而言,商业银行的营业场所外形建筑首先要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而不能照搬照抄别的模式。商业银行的营业场所设计和安排以及设备设施和报刊资料的购进,则要从客户的实际需要出发。以是否有利于客户的存贷方便为依据和出发点,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商业银行管理人员的选择,更应重视其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把人文素质放在首要位置。就“软”环境而言,商业银行营业场所的室内装修格调一定要与周边环境和营业场所外形建筑保持一致。商业银行的周边环境宜静不宜闹,宜靠近闹市及人群集合的生活、活动场所。高品位的商业银行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人员素质,将是商业银行人性管理落到实处的根据保证,没有它的保证,其它一切均无从谈起。

2.保障客户多样化个性需求的满足。知识信息时代,“一对一”营销管理已是一种新的、符合多样化个性需求的营销方式。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利用“一对一”的这种服务思想观念,实行信息推送服务不失为明智之举。推送技术服务(PushTechnologyService)就是按照用户指定的时间间隔或根据发生的事件,把用户选定的数据自动送给用户的计算机数据库的服务。该服务能使不同客户定期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制并接收最新的信息,很好地满足了个性化需求。同时,建立商业银行信息检索系统和客户信息系统,也是从根本上满足不同客户的多样化个性需求的重要方面。

商业银行经营和管理篇(5)

1.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金融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一个国家或地区并不是商业银行越多越好,监管当局审批设立商业银行机构,一定要考虑一国或一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把设立商业银行与当地经济发展、市场竞争环境结合起来。不然,会导致银行业的恶性竞争,引发金融危机,反而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和社会稳定。2.符合金融业发展的政策和方向,符合商业银行合理布局、公平竞争的原则。我国金融业发展政策和方向是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要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和完善现代金融体系,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商业银行市场准入必须遵循这一要求,当前我国要加快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社区银行,扩大引进外资银行,就是这一要求的体现;合理布局就是要求审批设立商业银行时应考虑到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商业银行的数量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规模相适应。经济发达地区商业银行机构多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少一些;公平竞争原则,设立商业锒行机构要有利于形成竞争机制,避免行业垄断;要求商业银行机构依法台规经营和开展有序竞争,避免利用不正当竞争手段损害同业利益和同业形象。3.符合最低资本金及股权结构和股东资格要求。具有任职资格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一定比例有金融从业经验的人员。4.符合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的要求。在商业银行法人机构的市场准入标准中,要求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民主、高教的决策体制和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内部约束机制。要求有完善的内控制度,主要包括:统一、严格的业务标准、程序及相应的制度;统一、科学的授权、授信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系统;独立、高效的内部稽核审计系统;建立完善的内部报告及信息管理系统;重要业务岗位的监督、制约机制。5.符合经济核算的要求,确定的综合经营计划和预期财务指标水平比较合理。综合经营计划应对未来大部分业务的市场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并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和业务策略。6.符合商业银行营业场所的要求。商业银行有固定的营业场所,且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安全保卫防盗、防抢和消防设施,以及开展各项业务的必要设施,确保高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二、业务营运监管

1.业务营运监管的主要内容

(1)资本充足性。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关键的问题是要有适当的贷款评估和资产分类方法以及相应的会计准则。恰当地评价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就意昧着必须准确评估商业银行的贷款组合、拥有资产或其他表外资产业务,并对其资产组合进行分类,保证提取足够的呆账准备金。(2)资产质量。资产质量是衡量一家商业银行经营状况最重要的依据,商业银行经营出问题往往是从资产质量恶化开始的,然后才是相应收益和资本充足率的下降。因此.监管当局把资产质量作为最重要的监管内容。一是保证银行的信贷职能建立在稳健原则之上的,建立并保持信贷政策和贷款审批、管理程序方面的文件规定;二是监管当局必须对商业银行的单项信贷、资产分类和提取呆账准备金政策进行定期检查,评估这些政策和实际资产质量是否相适应;三是监管当局必须对商业银行有问题的信贷和回收逾期贷款的程序进行关注,在提供担保和抵押的情况下,还应对担保的可靠性、抵押品的质量进行连续的评估和监测;四是限制对单一贷款人和关联企业的风险,防止风险集中。(3)流动性。流动性比例的监控必须与商业银行的总体经营状况结合起来进行评估,流动性越高,说明商业银行掌握的低收益资产就多,资产的盈利性也就越差,就会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长远发展能力。(4)盈利能力。盈利是商业银行经营的目的,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有盈利,股东才能分得股息和红利,银行才能提取积累,增强抵御风险的实力和发展的能力。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主要取决于收入和费用支出水平。对盈利能力的监管,主要关注商业银行在财务会计核算中的不审慎行为,主要盈利不实。应付利息计提不足,表内应收未收利息长期挂账;果账损失和应收账款长期挂账不核销;呆账准备金计提不足;营业费用成本占比过高。上述现象的长期存在,将极大地损害商业银行的健康稳健发展。(5)管理水平和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和内部控制是监管当局检查评价商业银行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完善的内部控制是衡量商业银行具有良好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有利于保证商业银行业务操作的效率性和有效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行为准则的规范性。因此.监管当局在鼓励商业银行创新、发展的同时,必须要求商业银行贯彻“内控优先”的原则。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授信的内部控制;资金业务的内部控制;存款及柜台业务的内部控制;中间业务的内部控制;会计的内部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的监督与纠正。

2.业务营运监营的方式

商业银行经营和管理篇(6)

从商业银行的历史发展状况看,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将会呈现出下述几方面的趋势。

一、经营范围的扩大化、国际化趋势

从商业银行目前的发展状况看,经营范围的扩大趋势比较明显,主要表现为在业务领域方面的混业化(金融业内部银行、保险、证券等业务的混合经营)、跨业化(金融业与非金融业的混合经营)趋势和在业务地域方面的国际化趋势。

1.在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范围方面,世界范围内的混业经营趋势已经相当明显,199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关于分业经营的限制,允许银行扩展所有的金融服务,从而使美国的金融机构可以同时从事多种业务经营,标志着银行业进入了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时代。相对于分业经营的商业银行而言,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在成本、获利能力、抗风险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使得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在应对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带来的挑战中,表现出了更好的灵活性和更强的竞争力。这说明,国际银行业最终走向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模式具有内在的必然性。伴随着商业银行的混业趋势的发展,商业银行的跨业经营趋势也日渐明显。商业银行正迅速向综合服务机构转变,业务范围正在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扩展,除了提供财务咨询、委托理财、信用卡等新型金融业务,还提供关于旅游、交通、娱乐的公共资讯服务,向非金融业的渗透扩展已现端倪。同时,非金融业的企业也在图谋进入商业银行业,金融业与非金融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2.在商业银行的业务地域范围方面,国际银行业呈现出明显的国际化趋势。商业银行选择跨国经营,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赢利和谋求自身的更好发展,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金融自由化的不断深入、通讯与交通等方面技术的不断进步则为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提供了便利与支持。在全球经济继续增长、金融自由化继续深入、科学技术继续进步的背景下,可以预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商业银行,为了应对曰益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都会选择进一步拓宽业务领域以寻求更多的利润来源,和通过国际化获得更广阔的利润空间,从而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扩大化、国际化趋势将会继续下去。

二、经营方式的智能化、网络化趋势

1.商业银行经营的智能化。商业银行经营智能化是指商业银行通过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业务处理的自动化和信息管理的系统化。业务处理的自动化体现为商业银行用计算机系统逐步取代传统的手工操作,以电子化方式自动处理日常业务。信息管理的系统化体现为商业银行内部综合管理信息的系统化,即通过建立集中统一的银行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来提高信息的使用、传递效率。商业银行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建立在业务处理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运用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对银行的全部信息进行处理、分析、预测,从而实现风险控制和管理决策的高度集成化、网络化的人机信息系统。

2.商业银行经营的网络化。网络银行,又称互联网银行、网上银行或在线银行,是指以互联网为渠道,为客户提供多种金融服务的银行。网络银行是以国际互联网络作为传输媒介,以计算机及其他通讯工具为输入终端,使客户足不出户就能够安全便捷地享受金融服务。网络银行与传统银行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成本优势,网络银行的设置成本远远低子传统银行分支机构。正是基于这一优势,网络银行发展十分迅猛。

三、经营过程的创新趋势

商业银行的创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部管理创新和业务创新。内部管理创新也可以被称为“银行再造”,指的是商业银行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发展的需要,调整、改变内部的产权结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管理方式、业务流程,使银行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银行的管理效率与竞争力。业务创新则指的是商业银行在具体的业务方面的创新,主要是业务种类、金融工具的创新。

1.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创新。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创新一直处在不断发展中,表现为银行不断根据形势的变化调整、改善内部管理。由于不同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差异主要是由内部管理水平的差异引起的,因此,内部管理创新活跃的银行,往往比那些不能及时根据形势变化进行内部管理创新的银行更具有持久的竞争力。目前的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创新特点是以客户需要为导向,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持,以业务流程改革为核心。创新的主要策略包括根据客户价值定价、通过战略联盟实现非核心业务外包、整合业务流程、实行客户与银行单点接触策略、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扩大经营范围等。从趋势看,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创新,是商业银行为了应对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日趋激烈的竞争而采取的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变革之策,是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只要商业银行存在,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创新就不会停止。

2.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从商业银行创新的频率看,较大的内部管理创新只是偶尔发生,业务品种、工具的创新则可以不断出现。大多数的金融创新都表现为金融工具的创新和金融业务方式的创新。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一系列金融创新,如:可转让支付命令(NOWS)、超级可转让支付命令(Super--NOWS)、自动转账账户(ATS)、货币市场共同基金(MMMF)、货币市场存单(MMC)、现金管理账户(CMA)、浮动利率贷款、金融期货和期权、金融资产证券化等,都属于业务创新这一类型。总之,商业银行的创新,不管是内部管理创新还是业务创新,都是为了获取利润和提高竞争力。因此,商业银行的创新活动不会停止,创新的趋势会永远持续。

参考文献:

[1]王元龙.论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J].国

际金融研究,2002,(3).

[2]于良春,鞠源.垄断与竞争:中国银行

业的竞争与发展[ J ].经济研究,1999,

(8).

[3]姜海军. 商业银行发展的十大趋势[J].

新金融 ,2009,(3).

[4]杨建辉. 未来商业银行发展趋势与战

商业银行经营和管理篇(7)

随着全球经济与金融一体化的不断发展,金融中介机构在全球资金和分配流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商业银行又是金融中介机构中最重要的一环。在全球经济竞争日益加剧以及我国市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在全球金融市场环境中的冲击变得更加多变和复杂。财务管理工作是我国商业银行所有经营管理活动的关键,财务管理的水平高低是衡量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几十年,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但是,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商业银行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一、理论概述

1.商业银行的涵义。商业银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商品经济和信用制度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大的作用。商业银行主要是指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从中获取利润为目的的货币经营企业。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主要包括成本、费用、预算的管理以及银行的财务分析等常规的内容。但是,商业银行依据自身经营的内外部环境和业务发展的需求,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要求财务管理过程中,要进行科学的有效的组织、核算、计划、分析、监控、考核等一系列的工作,从而实现商业银行预定的经营管理目标。

2.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企业的财务管理在内容上是非常相似的。商业银行是一种金融企业,在经营和管理的范畴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具有其独特的内容和范畴,也就导致商业银行在财务管理中的侧重点与其它类企业存在很大的差异。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资金融通。商业银行资金融通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关键,包括筹资和投资决策两个方面。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财务管理中详尽、细致地分析资金需求的种类及变化趋势,来制定资金融通计划和选择资金筹资方式,选择安全性强、收益率高的投资方式。其次,资产和负债管理。商业银行在财务管理中的资产管理主要包括现金、应收账款、贷款以及固定资产管理等等。商业银行在财务管理中的负债管理主要包括银行负债的来源和相应风险管理。再次,财务内部控制。商业银行进行财务内部控制是对其他工作起监督和推动作用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的财务内部控制主要包括财务成本管理和财务风险管理等内容。此外,还包括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在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中信息披露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主要包括相关财务计划、财务预算管理、表外业务管理以及财务分析等。最后,商业银行的收益分配,主要包括商业银行的收益管理、利润分配和股利分配等财务分配管理等活动。除上述所列的内容外,还包括合并与收购、清算与破产等。

二、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正确的财务管理理念。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将企业利益和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活动的基本准则,并没有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理念。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与实际经营存在很大的差距,并与实际经营管理工作脱节。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经常片面的强调经营的规模和利润的最大化,强调存、贷款增长率等指标,使得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过程脱节。其次,我国的商业银行营业网点设置上都注重于有形网点的建设,造成了商业银行固定成本增大人力资源浪费等弊端。在具体经营管理中还不能实现每项业务都进行核算,无法进行收入、成本、利润、收益率等指标的考核与控制,还没有形成科学的财务管理的理念。这种错误的财务理念严重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效能的发挥,致使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缺乏市场竞争力。

商业银行经营和管理篇(8)

前言:

对于中国银行而言,外资银行竞争会有很大的压力,我国发展新兴股份制的商业银行,对于中国银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的逐步适应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但是,我国的商业银行在经营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从经营管理模式上来看,还比较落后,不能够结合市场的需求和环境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1]。

一、我国商业银行在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从定位上来看,长远发展战略比较欠缺,分业经营是当前商业银行主要运用的经营制度,银行与保险和证券机构在利益上,都具有竞争和冲突。商业银行与同行业之间合作氛围也欠缺,在很大程度上,使合作的深度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金融的创新产品相对比较少[2]。公司内部之间需要进行协调和沟通,才能够使金融控股集团发展得更快,但是,没有很高的整合力度,集团在管理上也比较松散。从当前来看,利用借贷将利息收入获得是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收入来源,但是,这样会增加投资业务的比重,银行经营的结构也比较传统。集团资源配置不合理和内部合作松散,都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中所存在的重要问题。1933年发生的经济危机,导致世界经济都变得比较萧条,金融行业经营上的不规范,加大了银行面对金融的风险,从当前来看,商业银行控制风险的系统还比较滞后,对混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发展非常不利[3]。降低了商业银行应对风险的能力。我国的国情比较特殊,因此,在金融市场上,商业银行必须要将抗风险能力提升。我国的商业银行法健全的法律依据比较欠缺,存在比较大的法律漏洞,商业银行的内部,虽然将相应的制度和法规制定了,但是,在选择和组建银行混业的经营模式上,交易和实施公司业务和管理上,以及监管方面专门的法律规范也比较缺乏。导致商业银行在经营中,风险挑战非常大,从而使经营风险加大了。商业银行的内部竞争力比较薄弱,绩效考核的机制也不科学,过分地强调将经营成本利用资金管理和客户关系统管理以及全面服务来进行降低,从而使资金使用的效率得以提升[4]。这种做法将银行潜在的综合性和资源价值的服务技能忽略了。从当前来看,金融方面在监督的成效上比较低,经营管理模式在交叉业务的监督上不到位。监管部门没有明晰的责任界限,浪费了监管资源,造成商业银行金融上的风险,从而使混业经营管理等产生了不稳定的因素。

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分析

虽然我国银行的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公司基础管理薄弱,内控机制不健全,治理也不完善,无论是控制能力,还是风险管理都需要提升,基层网点和分支机构也需要深入地进行改革,必须要提高金融服务水平。针对于外部环境而言,其一,经济全球化正在进行深入地发展,与金融市场的联系也更加紧密,金融创新更新很快,致使不确定的因素快速地增多,从而导致金融领域的竞争也非常激烈;其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处在完善的重要阶段,不断地调整产业结构和国民经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也容易增加,同时,金融法制建设虽然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但是还未完善,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也在刚刚起步。将商业化银行进行有效地改革,既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又具有长期性,商业化如果想要形成现代化的大银行,必须要具备内控严密、资本充足、服务优质、运营安全、效益良好、服务优质以及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都强,这就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5]。因此,在如今的金融法律的框架下,因为法律规定金融资本必须要与产业资本相融合,商业银行也想将自身产业的支柱建立起来,但是,却一直很难如愿,就是因为这些银行从资本形态上,没能够将工业资本的强力支撑获得,商业银行发展必须经历阶段的金融资本省略了。

(二)主观原因分析

必须要有专业化的服务和管理,才能够将银行的竞争力进行有效地提升,同时,专业化服务和管理的主要来源就是精细分工专业化,是最重要的,反而要求员工成为复合型人才;将银行运行的效率提升,才能够提升竞争力,但是,却没有注重提升效率的同时,必须将专业化的精细分工与新技术运用的依靠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反而只是徘徊在放与收之间;将有效内控机制建立,才能够提升银行竞争力,而却没有注重在业务流程和精细分工的内控要求的计算机化基础上,建立现代的内控,反而只是将制度不断地增加,以及对员工的道德素质的要求不断地提升,甚至对于员工8小时以外的言行进行全面的控制,都归到严厉处罚当中,作为主要的内控诉求[6]。所以,制度管理的制度管人良好的初衷,因为认识上过于肤浅和管理构架上的一些缺陷,将依靠人主观条件管理的人管制度的主观要求改变了。

三、建立科学经营管理模式的策略

(一)改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的对策

将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的现代化和科学化进行推动的必须要求,就是将金融体制进行有效地改革,商业银行必须要改革各分支机构的管理,从而将内部核心的竞争力得以提升[7]。将应对的金融风险能力进行有效地提升,并且将合理的考核制度制定出来,将改革人力资源进行加强,做到“以人为本”,对于组织内部机构进行优化,高质量的人才不断引进。将更多培训的机会提供给员工,员工专业素质得以有效地提升,从而使激烈机制形成。对于国内外的合作伙伴和同行的联系和沟通必须要加强,对金融内外部的信息应该及时地进行了解和掌握,需要有前瞻性的风险意识。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和组织内部设置以及金融产品,将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不断地进行提升。商业银行为了将融资的渠道增加,可以将工业资本引进,企业管理能力得以提升,从而将经营重心把握好[8]。这种方式能够使银行将金融的支持有效地获得,同时,还能够将资金的使用效率得以提升,从而使金融业抗风险的能力得以提升。将计算机等科学技术充分地进行应用,对于控制银行内部得以加强,从而使更加快捷的信息共享速度得以实现,经营成本降低,致使管理更加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科学化,必须要有健全的监督机制和法律法规,针对于企业的内部来说,必须要对高层领导职能进行明确地规定,同时,外部监督部门,也应该将责任界限进行明晰[9]。

(二)引进工业资本,作为强力支撑商业银行的有力支柱

按照商业银行历史发展规律,应该将工业的资本引进,从而成为强力支撑商业银行将产业取得的有力支柱。从当前来看,将工业资本进行引进,对我国的金融产业是一个巨大的创新。通过将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进行有机地融合,其一,资本作为商业银行的纽带,能够将产业支撑比较顺利地获得,按照资本的构成将不同的产业支柱形成,然后,使银行的后顾之忧得以解决,重点和精力银行有条件从生存确保,转到新的科学和现代经营管理模式的构建上来,同时,商业银行借此还可以将行业专才当前存在的严重不足进行解决,对因为行业变化所造成的风险缺乏的掌控能力困境,在很大程度上将自身应对市场风险能力进行了提升;其二,有效利用资本整合,产业资本既能够将金融基础更有力的支撑有效地获得,又能够很大程度地将金融服务条件得以改善,从而使资金使用效能得以提高。将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之间的优势进行互补,致使整个金融和经济的效率和质量,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有效地提升[10]。银行与产业这种资本的整合,一些弊端也会产生。例如,介入工业资本,对于商业银行所做出的非专业化决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业务关系过于紧密可能造成风险很难控制;银行决策层对银行专业经验支撑很难得到等。但是,首先,改革举措只要有利,产生一些新的问题都是再所难免的;其次,在国际上,这种资本的整合曾经有过广泛的经验,借鉴是完全可以的,可以利用法规法律界定以及制约监管的方式进行有效地控制;最后,引进工业资本,对于商业银行根据监管的要求,将专业团队进行聘用,专业经营商业争行,并不会受到影响,产生妨碍。总而言之,将利弊进行权衡,只是将商业银行发展历史的阶段跳过去,来将现有的商业银行进行改造的做法,会遇到很多很大的问题。所以,引进工业资本,作为强力支撑商业银行的有力支柱是一个关键性的战略选择[11]。

四、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我商业银行管理模式而言,有一个新的且明确的改造认识以后,在新的指导思想下,就能够将清晰的战略管理框架建立起来,同时,将银行各项业务的岗位分工和流程进行重新构建,在规模比较大的计算机系统上,将经营管理的各项要求进行有效地建立,然后整个银。行经营管理模式进行创建,就可以水到汇成。

参考文献:

[1]赵栓文,刘青.管理会计在我国商业银行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6,(04):19-22+45.

[2]钟倩.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6.

[3]李婧.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管理模式发展及对策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

[4]黄卫琼.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模式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5.

[5]王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5,(19):267.

[6]韦媚.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问题与对策[D].西南交通大学,2015.

[7]陆铭.商业银行条线经营管理模式的优化研究[D].苏州大学,2015.

[8]马棪.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D].河北大学,2014.

[9]姚晓翠.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

商业银行经营和管理篇(9)

我国商业银行大致分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合作银行和外资性的银行四个部分。商业银行经营的多种金融业务具有风险小的特点,近几年商业银行发展规模迅速在全国遍地开花。但伴随着商业银行的迅速发展,管理中同时出现了很多问题,制约着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发展。

一、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商业银行不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

风险度量和管理研究方法随着社会环境变迁和各种经济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受多方面体制因素的影响,信贷风险防范与管理手段较单一、陈旧,限于单变量财务比率等单一定性分析方法,已不能满足金融领域日新月异变化对商业银行发展的要求。近几年证券市场的发展使银行失去了资信等级较高的贷款客户和一部分传统业务市场份额,商业银行为保持盈利向信用等级较低的客户授信使银行贷款平均信用质量有所下降。

(二)商业银行信贷缺乏营销理念

许多商行实行的贷款营销都属于浅层次产品推销,没有真正掌握营销理念,认为营销就是推销,利用广告和展业等对销售产品和理财产品进行宣传,为客户提供微笑服务、优美舒适环境、拉拢关系寻找客户等浅层次的营销策略。而真正现代银行营销理念是将市场细分化,定位清晰化、产品创新化、营销控制效率化等等。贷款营销重心偏向大城市、大企业,可能会增大信贷风险,弱化对中小企业和县级经济区域的服务,造成贷款供需相脱节的矛盾。

(三)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不完备

由于缺乏经过系统的、高层次、专业培训的人才,管理人员的工作往往仅局限于完成日常性的工作,对自身要求不高,创新意识不足,缺乏独立的管理能力,无法适应现代金融业务的发展。

二、原因分析

20多年来商业银行制度创新始终是在围绕着梳理关系和完善经营机制层面上进行的。而产权制度以及由产权制度衍生出来的治理结构等深层次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触动。

(一)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

我国商行人才管理呈现“金字塔”式的组织架构,“官本位”现象非常严重,人才资源匮乏,员工对知识业务的吸收停滞不前,对现代商业银行随着时代变化所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带来阻碍。对商行的发展非常不利。

(二)财务管理理念不足

我国商业银行的成本核算管理理念严重不足。商业银行管理多层次,管理低效率,固定成本的开支较高。在营业店面网点的设置上,综合性营业网点覆盖面广,自助银行、网上银行还不够发达,管理费用较高,在具体业务经营和管理中还不能实现每一项产品、每一项业务独立、准确地核算其风险、成本和收益。

(三)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较落后

商行对全面风险管理理念的认识不到位,大多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反而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重视不够,防范风险意识不强。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采用定性分析法,很少使用定量分析法研究,尤其在风险识别、风险度量等方面不够精确。

(四)营销机制僵化

在现有商行营销管理中基层行承担营销和管理客户的任务,实际运行操作中呈现“大客户、小银行”的不合理现象,基层行自身拥有的资源、员工素质常常无法满足优质客户对高质量、高效率、多品种、大额度产品的需求。

三、规范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1.银行管理体制改革,首先要完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现代金融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2.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架构,如增设独立董事和执行董事及小股东派出的监事,充分发挥独立董事与外部监事的作用。建立对董事、高级管理层人员的问责制度,加强对高级管理人员尽职情况的管理、考核与监督。

3.建立现代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观念,要建立一个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银行业要树立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风险管理意识。在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建立垂直的、独立的、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和组织体系,加强银行中层以上高管人员、关键岗位人员的道德风险监测。

(二)树立现代商业银行信贷营销理念

1.增强信贷业务的营销意识,树立现代商业银行营销理念。要拓宽思路,更新观念,现代商业银行信贷营销应该包括广告宣传、微笑服务、细分市场、产品创新、市场定位、营销控制等一系列的促销活动。

2.建立信贷营销体系,加强整体策划与系统管理。一是要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主要职责是市场研发,新产品开发,规范操作流程,以及制定营销策略,对信贷营销进行全面的监督指导。二是要有专业的营销队伍,专职维护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为客户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三是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办法,促进贷款营销规范化、制度化。特别是要建立完善贷款营销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以及风险预警机制,并强化考核管理。

3.对市场进行细分,选择确定目标市场。把市场细分,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分析顾客需求的差异性分析政治、经济、地理、人口、心理、竞争对手、社会文化等因素,来测算效益期望值,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寻找能给自身带来价值的市场份额。

(三)完善财务管理体系,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目标

完善财务管理目标,将各项财务管理数据在网络系统中体现,使财务管理工作公开、透明,便于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及相关监督检查机构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实时监督和检查,树立效益第一的财务管理理念。要将利润率指标作为基层的任务指标,建立以效益为中心的考核机制和分配机制。

(四)加强专业型人才队伍的建设

加强专业型管理梯队的建设,增加系统性、专业性的培训课程与实践,促进财务管理人员之间的横向交流,培养一批接受能力强、适应性强,执行力强,综合能力高,符合现代商业银行发展要求的专业型技术人才。

金融危机之后,随着全球金融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在机遇来临前,及时发现和调整银行管理中的问题,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不断创新,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上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谢立华.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与创新,现代企业教育2009年10月下109.

商业银行经营和管理篇(10)

一、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带来的影响

(一)加大了银行之间的竞争,降低了银行的利润水平

目前阶段,商业银行的利润主要是靠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之间的差额形成的。然而,随着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之间为了更好的吸引客户到自己的银行存款,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它们一定会不断的提高银行的存款利率。然而,银行想要提高贷款的利率就不那么容易了,首先,在商业银行的贷款企业它们的议价能力都非常的强,再加上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更是提高了其议价能力,因此,存款利率不断的下降,贷款利率却不能得到相应的提高,这就造成了商业银行的利润水平的下降。

(二)导致银行现行的经营理念与经营方式的落后

我们国家的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模式非常的落后,这是长期受传统观念束缚所导致的。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缺乏自主经营与自我约束的机制,企业的经营目标不清晰,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速度。另外一方面,我们国家的商业银行主要从事的是信贷业务,商业银行的资产与负债的结构非常的单一,而且银行的资产与负债在规模和期限上都不能相互的对应,这种单一的资产负债结构阻碍了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速度。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门槛非常的高,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垄断性,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强化,我国商业银行现在的经营模式和先进国家的商业银行比较而言,经营理念与经营方式严重落后,这就会造成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三)造成了资产负债的管理难度加大以及经营风险的迅速上升

首先,随着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外汇管制的解除,国际资本在我国的流动性正在不断的增加,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也在不断的加快,我国的银行利率都是实行的管制利率,而国际上利率已经实现了市场化,随着国际资本流动性的加强,就造成了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经营环境的多变性,加大了银行对资产负债的管理难度。其次,随着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没有正确的理论做为指导,没有实际的经验作为借鉴,因此就提高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很多的商业银行在转型的过程中都借鉴了国外的经验,但是这种经验是否符合我国国情,是否能够加快商业银行转型的速度都是无从考证的。

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

(一)强化政策改革,顺应利率市场化需求

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特别关注央行针对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不断的研究利率市场化对于自身到底产生了哪些具体的影响,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与措施,逐步启动利率风险管理工作,从而有效防范与化解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流动性管理与盈利管理带来的不利影响。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还应该设置专门的机构来不断的跟踪政策的变化,深入分析其中的利弊,及时拟定应对策略,不断收集整理其他金融企业的成功的经验,扬长避短,保持与其它银行之间的信息沟通的顺畅,避免恶性竞争现象的出现。

(二)转变原来的经营理念与经营方式

随着我们国家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不断进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工作将面临非常大的挑战,我国的商业银行想要在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能够生存,就必须要站在市场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充分的认识到资产负债管理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彻底的转变银行的经营管理理念与经营方式,不断的强化资产负债组合,优化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的商业银行必须快速改变这种高资本占用型的经营方式,改变这种过度依赖信贷业务的现状,把质量放在首要,把效益作为最终目标,不断的降低银行的融资成本,提高企业负债的可控性,进而提高商业银行的发展速度。

(三)加强对资产管理的成本管控,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成本管控不是让银行通过节约开支来达到增加利润的目的,而是要通过对费用的管理,不断的优化企业的运营模式,不断的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减少银行的经营风险。首先,对于管理费用要进行精细化的管理,保证各项费用能够真正的转变为价值,能够真正的为银行创造更多的近期利润和远期收益。其次,不断优化商业银行的营运模式,通过进一步的搭建内部组织框架,打造出专业的、能够胜任的业务管理部门以及直营部门,节约商业银行内部的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最后,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必须通过不断的培养企业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打造专业化的管理和经营队伍,提高商业银行对于市场的反应速度和对客户的经营能力,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发展速度。

三、结束语

利率市场化给我们国家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我国商业银行想要在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高度重视对于资产负债的管理工作,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不断的转变经营理念与经营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让我国的商业银行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工程信息管理的方法 下一篇: 化学反应工程原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