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后期的前景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5 17:20:52

影视后期的前景

影视后期的前景篇(1)

一、“后影视期”的界定

在电影业中,有“后电影产业”,指的是电影除票房收入以外,因电影而产生的并与之密切相关的所有产业。后电影产品包括随片广告、录像带、VCD、DVD等音像制品;有线电视和非影院的传播方式,如家庭影院HBO、在线点播VOD、飞机火车汽车等公共场合的放映收费;电影品牌衍生的玩具、服装、电子游戏、特色旅游等,是囊括了所有与电影内容相关的产品和收益[1]。

影视旅游属于电影产业的后电影产品,从1963年西方影视旅游开端,几十年来,众多学者都对“影视旅游”进行了研究。2010年度的《旅游学刊》中两度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综述[2-3],本文不再做赘述。本文采用的为以下定义:由于旅游目的地出现在荧屏、影带、银幕上而促使旅游者造访这些旅游地和吸引物的旅游活动[4]。因此,本文中所指旅游产品指的是影视剧外景地(不包含影视城和主题公园)所提供的旅游产品。

在影视作品播出后的数月内,旅游目的地的客流会大幅度增加,而影视作品影响力的持久度以及影视作品流行期内旅游地旅游产品的持续开发则会影响到旅游目的地的长远发展。因此本文借1998年,Roger Riley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的Dwayne Baker的研究来界定“后影视期”。1998年Roger Riley和Dwayne Baker对美国有一定影响力的12部电影进行数据分析:他们分别将12部影片放映前10年和放映后的5年期间拍摄地游客接待量为样本,进行定量研究。从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显示:一部具有影响力的电影对拍摄地旅游的影响至少历时4年,使游客量增长了40%到50%[5]。因此,文中所指“后影视期”主要针对旅游目的地而言,指的是从影视剧播出后旅游目的地知名度提高到影视剧影响逐渐减弱的4年时间内。

二、后影视期旅游目的地的产品现状

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看,影视剧对旅游地的宣传作用毋庸置疑。这种方式越来越被各地政府和旅游地认可,因此,近几年来,各地政府和旅游地纷纷主动与影视公司合作来对旅游地进行推广,但旅游地知名度提高后,后续的产品却跟不上旅游发展的步伐。

1.重前期宣传,少后期营销。当各地意识到影视剧对旅游目的地的带动作用后,纷纷主动寻求与影视剧组的合作,如杭州市委宣传部与《非诚勿扰》的合作,充分显示了这一趋势。

影视剧对旅游目的地的带动不是长久的,在影视剧播出的数月内会出现急速上升,但随着影视剧流行期的消逝,游客人数会逐渐下降。

以山西祁县的乔家大院为例。1989年,乔家大院的年游客接待量为8万人次,1990年张艺谋拍摄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上映后,迎来了第一波游览高峰,1991年游客人数达到15万人次,门票收入突破20万元。2009年晋商剧《走西口》热播时,通过百度对“乔家大院”进行搜索的人数大幅度提升,但随着影视剧流行期的逐渐消逝,搜索量也不断下滑。而乔家大院并没有进行后续宣传,到目前为止,乔家大院还没有建立起官方网站,而其所在城市晋中在2011年才开始对其进行旅游定位并广泛收集宣传语和标志,但至今并未大规模应用。

因此,单纯靠影视剧的宣传只能获得短期效益,而旅游地的长期发展不仅需要前期知名度的提升,更应注重后影视期的宣传和开发。

2.产品单一,缺少文化内涵。目前影视旅游目的地虽已着力于前期的宣传,但旅游产品并未与影视作品结合,从下表可以清晰看出,目前大多数取景地的旅游产品还是立牌简单介绍此地为某某影视剧拍摄地,大多数影视旅游活动也只停留在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层面。很多场景只能依靠游客对影视剧的记忆来寻找,缺少互动,无法引起游客共鸣。此外,旅游地的产品也缺少当地文化的融入,几乎没有游客参与互动的环节,游客在景区只是参观游览,缺乏体验,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山西乔家大院可谓是影视旅游的最大受益者,随着1990年张艺谋《大红灯笼高高挂》、2005年《乔家大院》和2009年《走西口》的相继播出,使得乔家大院的门票收入节节攀升,虽然影视剧播出后的一两年门票收入会有所下降,但乔家大院的热度不减。影视剧给乔家大院带来客流的同时,乔家大院却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只是在各个院落、厢房里摆放一些民俗道具和宣传画来讲述当地的婚嫁、节庆习俗,但这种向游客宣传当地民俗风情的方式由于缺少体验和互动使得游客的评价不高。

3.缺少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再开发。和其他产品一样,旅游产品也要经历发生、发展、衰退和消亡的过程。即产品的投放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生命阶段。旅游地伴随着影视剧的上映推出旅游产品,在影视剧的流行期内旅游产品进入快速成长期并逐渐走进成熟期,而伴随着产品的成熟大多数旅游地都只是依托原有景观来吸引旅游者,并没有对旅游产品进行再开发或对景区进行扩充或寻求新的创意,从而使得产品渐渐进入衰退期。虽然研究表明:一部具有影响力的电影对拍摄地旅游的影响至少历时4年。但在我国,大多数影视剧的影响期要远远短于4年,因此,旅游经营者应对旅游产品进行再开发来延缓衰退期,延长生命周期。

三、后影视期旅游目的地的产品开发策略

1.运用互联网媒介及现代营销理念,进行持续的影视旅游营销。影视旅游中影视剧是景点的主要宣传媒介,但在影视剧上映之前,可以借助强大的互联网来进行宣传。从目前影视旅游发展的现状来看,有些旅游地在影视剧拍摄期就已开始了大规模的营销,如2006年芒果网与《夜宴》剧组的联合营销,使得《夜宴》外景地浙江安吉、内蒙古额尔古纳在影片未上映已获得较高人气。通过芒果网这样的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对影视剧与外景地旅游资源的整合,利用影视明星的影响力推出影视旅游专线,极大地推动了外景地旅游景区的发展。

大部分影视旅游地到了后影视期则不再进行影视营销,只依靠影视剧带来的余温开展经营。对于旅游地来说,在不同阶段可以借助多渠道对景区进行宣传。如乌镇在影视剧《似水年华》播出后,邀请剧中女主角“英小姐”刘若英来为乌镇代言,拍摄了创意和内涵绝佳的形象宣传片,并定期在央视播出,这对乌镇的后续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此外,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除了传统媒体外,旅游地应与时俱进地采用事件营销、节庆营销等方式,并跟随大众潮流借助新型营销方式如微电影、微信公众号等向旅游者进行宣传。

2.注重游客体验,挖掘文化内涵,提升产品深度。我国大部分影视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不足,大多是对某一特定空间和事件的简单再现,忽视了对文化氛围的营造。因此在后影视期初期应进一步挖掘影视剧本身的文化内涵来开发相应的影视旅游产品,如家喻户晓的韩剧《冬季恋歌》在播映后,外景地南怡岛对剧中许多有意义的场景进行了还原,还制作了《冬季恋歌》场景地图,满足了影视旅游者到外景地探寻回味影视剧的基本需求,也成功地将观众的身份转化到游客。

场景还原虽增强了旅游产品的体验性,但若要加强游客的参与性,则需要对产品进行深入挖掘,并将影视文化与当地民俗文化结合,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发旅游产品,如《似水年华》剧中出现的邮局、酿酒坊、染坊等都可以加入参与性活动,让游客体验网络时代下工业化生产所体会不到的手工制作的乐趣。

3.根据生命周期规律开发或创新旅游产品。旅游地处于后影视期时很少对旅游产品进行再开发和创新,这无疑会影响到整个旅游地的长远发展。运用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对产品进行开发能够延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或焕发新的活力。

影视后期的前景篇(2)

传统电影特技包括利用摄影机本身的性能和胶片洗印技术完成的特技,以及缩微模型拍摄,机械和电子模型所产生的特技,还包括利用化妆技巧产生的特技。而在现今,电影特技呈现的是一种传统特技与计算机特技相结合的局面。一方面,传统电影特技还在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计算机特技在大展身手:计算机电影特技的效果在与传统电影特技的结合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计算机在电影特技中的应用主要有两大方面,分别是硬件应用与软件应用,或者说是前期拍摄应用和后期制作应用。

1.前期拍摄应用。计算机化摄影机及计算机控制摄影是特技电影在计算机技术参与下的又一大突破。在实际拍摄中,计算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计算机对摄影机的控制和操纵上,用带有电脑控制装置的摄像机来拍摄画面。尽管这种方式目前并不是主流的摄制手段,但是它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电影制作人的青睐,其原因是它所具有的优势。一方面用它来完成那些用传统方法无法完成的拍摄,可以拍摄到高难度的镜头,或者在惊险场景中摄影师无法到达的位置拍摄,这时用计算机控制摄影机运动便成为非常有效的选择。另一方面可以用于复杂的场景合成。用计算机控制摄影机进行的多个自由度的运动和操作,可以精确按照指令而动作。由于可以精确重复原有动作,因此能够用多重曝光合成复杂的特技画面。虽然许多效果可以靠在后期制作中应用计算机软件直接处理画面来完成,但是在做画面合成时,比如把计算机生成的画面和实拍的部分合成时,尤其是二者画面内的人物之间要有严格的互动关系时,需要有精确的对位关系,这就需要用计算机进行摄影机的运动控制。

2.后期制作应用。计算机影象合成是后期视觉处理的主要功能。通常一部电影由1000-1500个左右的分镜头(甚至有超过2000个)组成,场景画面的制作和对复杂场景的控制,将对影片的精彩程度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数字电影场景画面镜头不仅包括场面宏大、场景复杂的镜头;也包括观众不易察觉、但在镜头画面中客观存在有较多层次的中景镜头:或者在制作中使用了三层以上的实拍素材或三维生成素材的镜头。这种场景镜头是通过对来源不同的多个素材进行多层控制、协调,最后使所有素材有机地合成为同一画面而实现的。

二、电影制作中计算机应用的软、硬件

计算机化摄影机是由计算机、可以接收计算机控制信号的伺服电机和机械臂组成。安装在机械臂上的摄影机可以做上、下、左、右、俯、仰六个自由度的运动,机位也可以变化。这一切过程都由计算机来控制,可以预先设计,可以重复。计算机控制摄影机无疑拓展了摄影画面的表现力,它所带来的精确而完美的画面效果,使得越来越多的新颖创意被提出、被探讨、被采纳,而这些创意往往是用传统手段无法实现的。摄影机控制是由专门的软件来完成的,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方面是可以从控制软件系统输出摄影机的运动数据给生成画面的工作站,用此数据去控制生成画面的软件(如三维动画软件)中的虚拟摄影机的运动;另一方面是先用三维动画软件进行摄影机的运动参数设置,然后再把对摄影机的控制数据传送到运动控制系统引导摄影机的操作。

如今较为流行的数字合成软件有:Paint、AfterEffect、MayaFusion、Flint、Flameolnferno等。这些软件的功能都非常强大,而且在此基础上又有各自独特而擅长的功能,以处理各种不同的合成特技镜头。Autodesk公司的子公司Discreet Logic。是一家著名的专门开发和生产影视后期数字非线性编辑、特技效果制作系统的专业公司,它提供了一整套全范围的影视后期数字制作工具,囊括了从后期数字制作开始到制作完成的整个过程。它的产品Inferno、flame、flint、fire曾多次获得各种奖项,是被世界公认的最优秀的制作系统,目前在美国好莱坞已经成为特技电影的制作标准。

三、场景多层拍摄与合成的计算机实现

场景多层拍摄与合成是计算机在电影制作中的典型应用,下面以一个Flame 8.5制作的镜头为例,简单介绍场景多层拍摄与合成的创作过程。

看图1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多层中景镜头,画面的前后景区分的非常清楚,表达的主题也很明白,即通过画面里的反光镜传达出后面有士兵拿着武器追来的内容。此镜头只有短短的53帧(电影画面24帧为1秒),也就2秒钟多一点点,观众的所有精力都集中在紧张的剧情中,虽然观众不易觉察这种细节,但是只有场景营造得越真实,带给观众的感受就越紧张刺激:只有做到这步,才能达到使用视觉特效的基本目的。

作为此镜头的制作,必须在开始策划时就对镜头中所有的元素进行创意设计和安排,其技术重点为如下几点:

1.士兵跑动的位置必须能准确地反映到画面当中的镜片上;

2.背景演员的表演能与士兵的跑动进行准确的对应;

3.灯光的设置能更好地表现前后景的关系:

4.摄影机的焦距变化能准确地突出镜里的画面内容。

为了解决上面的几个问题,可以选择分层拍摄的方法,即将此镜头分拆成4个单独的部分分别进行拍摄,分别是士兵跑动层、士兵跑动背景层、汽车内部前景层和画面主背景层(包括演员表演的元素)。分别拍摄了上述4段的素材后,进入后期合成阶段,其制作步骤如下:

1.图2中的士兵跑动层抠像后与士兵跑动背景层进行合成:

2.对汽车内部前景层进行抠像,把背景绿色去掉,以便给主背景留好位置;

3.把合成好的士兵跑动层,与汽车内部前景层的反光镜进行匹配;

4.把主背景层放入汽车内部前景层的后面,根据反光镜内士兵跑动的位置,安排好背景演员的起始点;

5.所有元素齐备后,根据画而的色彩和亮度关系,适当提高前景反光镜内十兵跑动层的亮度,以突出要表达的情节;

6.调整好镜面后,把主背景层进行整体虚化,强调摄像机的焦点从全部集中在前景 反光镜内的情节里面。

至此,一个简单的中景多层拍摄与合成即告完成。制作过程看似简单,但由于这个镜头是由4个不同的素材合成的,所以,对细节的要求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每层之间的透视角度必须一致,即符合同一视角原则。如果出现运动物体透视角度不一致,即使分层的动作很精彩,观众也会感到很不舒服,无法接受。其次是画面的整体颜色、色调的协调问题。分层拍摄有很多优势,但对于灯光的控制,实现每个层之间都达到完全一致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就需要在合成的环节进行统一解决。去掉物体上绿背景的反光色是基本的,也是第一步;然后考虑前景和背景的主次色调关系,以哪个为标准,当然还要考虑到整个影片的整体调子,进行标准确定;最后就可以把各层按照重要程度进行分别调整了。在这些基本技术如能顺利通过,再加上使用者的经验积累,就能够制作出有较高水准的电影来的。

四、场景多层拍摄与合成的技术特点

数字电影大场景画面多层拍摄与合成,在不同影片和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解决方案,但就其制作技术归纳为:

1.蓝/绿屏拍摄

用于合成的电影实拍素材,背景一般使用绿色而电视一般使用蓝色,这与电影拍摄是曝光在胶片上,而电视使用的载体是录像带有关,胶片对绿色的反应微强于对蓝色的反应,所以拍摄电影胶片一般情况下使用绿色。

2.透视角度的匹配

即使采用计算机控制,在实际拍摄过程中,控制多层拍摄透视角度的匹配还是很困难的,因为它的原理是使每次摄像机运动的轨迹完全相同,这样在后期合成时才会天衣无缝。但是,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向,这种匹配并不能完全保持一致。

3.场景跟踪点的放置

画面里跟踪点的设置,对于后期合成非常重要,跟踪点发生问题导致素材无法使用的事情常有发生。跟踪点使用的前提:在分层拍摄中,只要摄像机的镜头和机位发生运动和产生位移,所拍摄的场景里,就必须放置跟踪点。跟踪点在完成跟踪任务后,要在后期把跟踪点修掉,如果在拍摄时巧妙地利用场景中的道具来做跟踪点,就可以一举两得了。比如拍摄火车车厢里的戏,我们可以做一个车厢的座位编号牌放在背景上作为跟踪点,既增加了画面元素也给后期带来了方便。

4.背景的虚化处理

在分层拍摄时,无论处于多么次要位置的元素在拍摄时都是以清晰焦点拍摄的,即所有层的原素都是清晰的,所以在合成时就要对背景画面或次要场景进行主观的优先顺序排列,对处于焦点之外的元素就要进行虚化处理。

5.电影的全片调色

电影的计算机制作应该把全片调色作为计划之一,在后期开始时就进行统一要求,即影片前期拍摄的所有原始素材,在后期合成的工作中,画面颜色的对比度是不可改变的,这个要求给多层合成带来一定的难度:但对于电影的整体色调质量而言,这是是非常有益的。

影视后期的前景篇(3)

一、影视绘景的含义及作用

绘景顾名思义,就是绘制背景,将绘画应用于影视拍摄中当做背景,便产生了影视绘景。近些年,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影视绘景也越来越多地得力于这门新兴技术所提供的广阔平台。影视绘景利用数字技术,为绘景创作者提供了更自由的创作空间和想象空间,其使得创作不必再拘泥于自然法则,甚至打破了时空的界限。银幕上以假乱真、震撼的背景画面一次次冲破人们的视觉极限,这些都是影视绘景创作借助数字技术的力量而成就的视觉奇迹。

二、以自我作品为例,谈影视数字绘景创作

(一)数字绘景的创作构思

影视绘景用在特技拍摄镜头的后方,以作为渲染画面气氛的背景,通常前景是被抠像了的演员影像,这些影像都是在特技拍摄画面所获得的。所以在创作绘景之前,一定要观察拍摄画面的画面,这时候应注意几点:1.透视――由于摄影机的镜头焦距、摄影机的摆放位置,使拍摄画面的画面呈现一定透视;2.光线――前期素材有其光线关系,有其亮面、暗面和阴影;3.色调――拍摄画面有其冷暖、色相、饱和度等色彩关系。这就要求所使用素材在透视、光线、色调中所要求的各个方面,都要和拍摄画面保持基本一致。

接下来就是寻找素材,一切有关的素材,只要能达到要求的都要收集,例如图1(左),是电视剧《乔家大院》中的拍摄画面,绘景要做的是把荒凉景象绘制成冰雪壮丽的画面,首先就是要寻找一些雪景素材图片留以备用。图1(右)就是准备的一些素材,这些素材都是用来帮助制作雪景的。图2是电视剧《大明王朝》中的拍摄画面,及其绘制夜景的前期素材准备。

构思画面,这一步需要有较高的绘画审美素质,需要预知画面的最终效果,做到心中有数。拍摄画面中去掉的部分,需要用怎样的画面来补充,既要满足拍摄画面的需要,又要强化气氛以提升画面效果的感染力。

(二)数字绘景的创作过程

在平面软件Photoshop中完成素材的拼贴,确定画面大效果,例如图3电视剧《乔家大院》中的雪景制作。前期素材中的天空被去掉,这时候从素材库中再选择透视、光线、色调,与拍摄画面可匹配的天空素材贴上去。然后以此方法,将原画面的各个区域,远山、雪地、寺院、植物等都用软件,逐一替换拼贴。图4是电视剧《大明王朝》中的一幅雨景的数字绘景创作过程。在大效果基本确定前提下,进行局部修饰,这一过程和绘画很相似,要求对造型的结构和色彩要有深刻的体会,例如图3在山丘上加雪,要仔细观察山丘的结构,哪里是山谷,哪里是山脊,两者的结构是不同的,所以雪堆积形状也有很大差异。山脊上的雪层是凸形,厚度薄,能透出下面的植被。山谷里的雪层是凹形,雪厚,颜色纯净。依据这些特点,将备好的素材使用Photoshop剪切、变形、羽化边缘、调节透明度,再贴在需要的位置上,造型结构确定后就是调节色彩,这一定要充分的理解大自然的色彩关系,因为自然界中空间透视、光线透视、空气透视的存在,也造成了其自身的色彩规律,例如近景和亮部,色彩暖,色彩饱和度高,而其远景和暗部又恰恰相反。

如果只是概括地阐述数字绘景的创作过程,一切当然都显得很简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面对的却是极其复杂繁琐的局部调整和绘制。如素材的形状、边缘、色彩、位置等细节,都需要一遍遍的反复调整。数字绘景创作画面,不仅要与拍摄画面完美对接,浑然一体,还要关注自身的画面效果,将气氛美感推向极致,例如图4雨景的创作。首先,把拍摄背景色彩的明度调暗,加强对比度,以营造雨天里阴暗的环境。远处的墙要调暗做脏,以表现潮湿的墙面渗透水迹的模样。前景的香炉,找到能存积水的地方勾画选区调暗,以形成潮湿感觉。然后是在地上、台阶上、香炉上添加积水并在出水中的倒影。如果遇到调色和素材不能涉及的地方,只能使用Photoshop或者painter的画笔工具进行绘制了,但一定要注意笔触的痕迹不要太多,否则画面会产生舞台背景的效果,会显得很假。要得到真实的画面效果,就要尽量在原图上进行调色和修饰,使其拍摄像素保留,从而增强真实感。图5是电视剧《乔家大院》中的雪景创作和电视剧《大明王朝》中的夜景创作。

三、影视数字绘景的特性及其发展前景

影视后期的前景篇(4)

影视作品的接受过程是观者的期待视野与作品的影像完成视域融合的过程,在影院环境中,观者以购买来的身份实现自身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自我救赎,影视中的形象在无意之间将观者拉向一个“内模仿”的语境,当闵斯特堡的 “孤立”在这个过程中无限消失的时候,艺术品的特质将让位于生活品。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在影像与观者的互动中得到无限的宣泄,观者在生活中被压抑的在虚拟的身份下得以启动,当今影视在从“传统电影”向“现代电影”过渡的过程中,通过对待观者期待视野的遇挫与顺承,是满足观者成功与学习的欲望,激发观者凝视的重要因素,但是在当前语境下,重复性冲动的影视创作观念,弄不好也会将观者凝视的推向死亡而造成艺术品的失败。

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初就存在对作品各方面的期待,艺术理论中所提倡的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是传统影视作品中最理想的接受状态。但是正如姚晓蒙在《当代电影》1986年第3期“电影观念的现代化――试论现代电影观念产生的社会条件和历史”中所分析的,当代电影已经告别注重表现戏剧性故事的传统电影,而是以真实再现社会生活作用于人物,从心理的变化,达到引起人们对生活进行思考和联想为目的的现代电影时期,按照理论发展,追求以情节取胜的期待已然成为过去,满足观者的何种期待应当成为现代电影着重思考的课题,告别传统电影的戏剧性,现代的对碎片的整合成为现代电影引导观者所亟待完成的使命。俞学雷老师认为,现代的中国导演们用他们所谓的大片证明,这些艺术家们忽略了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那就是在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代社会,人们并没有倦怠,更没有麻木,他们只是在变动不居的生活状态中,感到一种内心的焦虑和无所适从,需要的是艺术作品能够帮助他们停下太过于匆匆的脚步,来寻思生活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于是,“局部而基本的图景”成为影视作品所追求的表现方式,总是过分依赖影视作为视觉艺术的天然优势,一味地在视觉效果上下工夫,而视觉后所留下的心理刻痕则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所以,过多地满足于形式美的景观电影引起观者感官的满足,成为现代的大片能满足观者期待的为数不多的途径,但心理刻痕的存留,需要满足观者更多的期待,行色匆匆是现代人生活的写照,那么艺术形象在观者头脑中的行色匆匆则是艺术品真正的失败,影视首先应当是一门艺术,其次才是商品。

因此在现代影视作品中缺少凝视的而只有景观冲击感官的满足,对观者期待的满足也就相当单调,在现代影视艺术中如何满足观者多方面的期待就成为当务之急。重拾叙事是弥补观者期待严重缺失的重要途径,但优秀剧本毕竟难得,重拍经典就成为当代影视剧的创作热点。

窥视是对不同东西的好奇,重拍的经典在叙事上不成问题,但经典叙事在观者这儿是耳熟能详的,能够吸引观众的也就只有演员及其表演的与众不同,这些情节和人物在不同的版本中先后作用于观者时,就形成了对观众视域的“重复冲动”,而“重复冲动”被弗洛伊德看做是死亡的本能。弗洛伊德认为“在‘重复冲动’之下再次经历某事,大多会引起自我的‘不快’,因为它揭露了压抑的本能的冲动行为。我们遇到一个新的值得留意的事实,即重复冲动也会唤起过去的经验,这经验不仅不包括可能性,且从未(即使是很久以前)将满足带给一直被压抑着的本能冲动”。所以,重拍经典可以成为当今影视剧创作的一条出路,但是这条路线不应当成为经典叙事的一个简单的重复,而应当成为经典叙事中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的再塑造,故事是在人物典型性格的决定下自然发展的,而不是在原有故事的框架中加入人物,故事是由人物性格所决定的,而不是预先设置好的。若是顺着原有故事情节展开,就更加需要更丰富的典型形象的塑造,靠人物来推动故事。观众随着情节的展开跟随叙境中的人物去体会它们的故事,而不是追随导演的步伐,导演是隐藏在叙境之中的。这应当是现代影视剧创作的一条出路,而不要单单在西方所倡导过的景观上下工夫,景观电影自有它发展的魅力,已经在西方社会取得了较大艺术成就,但是景观电影也有特有的审美构成。“不论是绘画还是别的艺术,哄骗眼睛的艺术都不受到重视。”丹纳如是说。

居伊•恩斯特•德波在《景观社会》中首次将现实社会把握为景观,这是在后现代语境中,对艺术生存环境的一种真实认识。现代社会已进入景观社会,无休止的“读图时代”就是对当前语境最真实的认识。景观社会成为后现代艺术最真实的生活场,在这个场域里面,无数后现代艺术发挥着它们独有的艺术魅力,“景观电影”就是其中最璀璨的艺术门类。

德波提出景观社会,但并未将“景观”运用到艺术中。这个具有后现代特色的语汇在从社会学领域进入到艺术学后,鉴于艺术学学者消化吸收的态度未变化,当把“景观”与“电影”并置在一起,这是对德波社会学理论的认同,同时也是艺术学相对于社会学失去的自信,于是,在艺术学领域里,赋予“景观”以社会学的理解,没有给景观电影以更加清晰的认识。

《当代电影》开办的“博士论坛”,最近讨论“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影影像”,将探讨的重点回归电影本体。其中对“景观电影”介绍了西方最经典的阐释,读过之后认为电影作为一项艺术形式,更应将其置于艺术学门下,看看在后现代语境下的景观电影艺术究竟是什么,而不是将生活中的景观直接运用到景观电影中去。景观电影研究的很多,但是,什么是艺术学上的景观电影,景观电影的美学特征是怎样的?如影片《花木兰》中平静的战场突然刮起一场罕见的大风,冲击观众视觉,这就是“景观”了?

德波在《景观社会》开篇便明确界定:“景观不是影像的堆积,而是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1]景观电影也就是对景观社会中所反应社会关系的反应和认识。景观电影告别传统电影的叙事只是对作为一个全知叙事者身份的告别,在后现代语境中人的生活本来就是断裂和拼贴的,如何让影视作品去做一个全知的叙事者去整合杂碎的生活?人们的社会关系是复杂的,反映在影视作品当中那就更不简单,断裂和拼贴就成为景观电影的美学特征。反映在电影观看上,观者就告别了传统电影观看的“焦点透视”,而为“散点透视”所取代,这也是后现代语境下作为观者主要的观看方式,因为单纯的故事性不明显了,观众开始告别心里对传统叙事的期待,而用眼睛在银幕上搜寻自己喜欢的信息,搜寻到的结果因人而异,看的东西断裂了,观者自己拼贴了,景观电影的故事性相比传统电影下降了,“视觉性”体现出来,景观和叙事这两个电影的主要组成特征中,叙事好像就没了。

在景观电影下,通过散点透视搜寻到的是对社会关系的反应,在观者那儿是零碎的,貌似没有了叙事,实际上,叙事是以一种隐秘方式体现出来的,与传统电影的经典叙事相比:传统电影是在较强的叙事性下把故事强加给观者,而景观电影则鼓励观者通过散点透视去搜寻银幕中景观所体现的故事;传统电影的故事让人感动,而景观电影的故事则有可能让人看不明白;传统电影的叙事是封闭的,观者在无意识下顺着创作者的思路去完成故事的感受,而景观电影的叙事则是开放的,观者可以赋予景观不同的故事,拥有更广泛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传统电影是由故事到故事,典型人物在电影中只是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支撑整个故事的完成,而景观电影则是由画面到故事,电影人物在电影中起到支配作用,引领着故事的完成。所以,景观电影是对电影语言更高一级的要求,而不仅仅是追求画面的简单堆积,是对社会生活更深层次的探索,而不是对无厘头的戏谑,是对“庄周梦蝶”般哲理的诉求,而不是电影《功夫》那般镜头的滑稽,你究竟看到了什么是景观电影所关注的主题。当然,后现代语境所不提倡的深度模式决定了这种接受在广度上的走向,但是,广度的叙事并不是对叙事的否定。

德波在他的《景观社会》中认为:“景观的本质是拒斥对话。景观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无形控制,它消解了主体的反抗和批判否定性,在景观的迷入之中,人只能单向度地默从。”[2]告别传统电影的戏剧性,对碎片的整合成为现代电影引导观者所亟待完成的使命。所以在影片观者那,作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并不能被忽视。景观社会在社会学范畴之内培养了生活其中的人们观看的无意识,但当他们带着自己购买来的身份走进电影院的时候,是结合所看到的“景观”对自己内心情境的“完形”。在现代社会,桑塔格在她的《论摄影》中提到人们已经毫无保留地被留在了柏拉图的洞穴里,在正常的生活环境下,人们处在“我思故我不在”的境遇下,只有在黑暗的影院中才能真正走出柏拉图的洞穴来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故事。

所以,景观电影并不排除叙事,而是对叙事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后现代的语境中,传统经典叙事电影的单向度与封闭性不能满足观者的口味,才有适应景观社会出现的景观电影,将“景观”从社会学领域挪用到艺术学领域是可以的,但是,只是生搬过来就用社会学领域的景观来理解艺术学领域的景观则有待商榷。景观电影体现的是后现代语境下的景观美学,而不仅仅是社会生活反映的生活景观,把同一个概念放到不同的领域之中,对待它当然也就需要不同的态度。

“艺术到底走到什么地方去,三十年来,他人是在摸索,而我们则在模仿:摸索者多已感到空虚,模仿者也应有些迷惘。我觉得大家应当暂时放下‘传统’‘现代’这类硬壳子的招牌,先下一番工夫,了解传统、现代、有关艺术的说明,到底是些什么意义。”[3]徐复观先生对当前中国文化有清醒认识。“景观”可以“拿来”,但需鉴别,后现代处于一个纷繁的状态,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规则,在中西方艺术及其理论交流上纯粹的“拿来主义”,很容易使自己“被景观”了。

[参考文献]

[1] 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 周宪.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 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5] 张法.20世纪西方美学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影视后期的前景篇(5)

引言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应用普及,对影视后期制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影视行业需要高素质的后期制作团队,来为更多经典的影视作品服务。如今全球的影视力量越来越雄厚,不同国家的文化底蕴也给大家带来风格各异的影视作品,但影视后期制作中的编辑流程和特效审美是大同小异的。

1老式影视后期制作的缺点

在原来还不具备数字电影摄影机时,人们都是采用磁带进行录制的,采用线性编辑,编辑人员必须对相关镜头的组接做出准确的判断,在编辑之前就要对影片的前后顺序做好构思,一旦编辑完成之后,镜头的组接顺序就不能轻易改变了,后期也不便于修改。由于编辑人员个人水平参差不齐,不能过分地依赖剪辑人员,可能会造成影片镜头衔接不顺畅,如果造成实在无法挽回的剪辑失误,不但要把影片相关人员(服装、化妆、道具)召回重新进行拍摄,还必须承担额外的拍摄成本,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2多媒体技术在21世纪影视后期制作中的应用

2.1多媒体技术的作用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影视后期制作中,其中又涉及许多软件与硬件之间的配合使用,正好弥补了传统影视的缺点。2.1.1保证了影视节目质量数字电影机不断发展,和传统磁带摄影机相比,画质有了很大提升,从原来720P到如今4K,6K分辨率[1]。更为便捷的画面存储方式,以SD,CF卡为代表的存储介质,更方便快捷的、读写拍摄的镜头画面,由于数字信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使得影片画面在传输过程中更稳定。2.1.2提高了影视作品制作效率和以前线性编辑方式不同,如今广大后期制作人员普遍都使用了非线性编辑软件来制作影片。如果制作人员有备份的剪辑文件,就再也不用担心剪辑发生错误。制作人员可以随意替换到之前保存的剪辑状态,可以很容易地进行修改,还可以整体预览剪辑好的影片片段。2.1.3更丰富的制作技术支持,强化了影视作品的表现力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各类大片容易见到的“抠像”技术,随着人们对影视作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复刻真实的生活画面已满足不了观众的审美。借助于3D视觉后期特效的成功运用,越来越多的摄制团队热衷于室内“绿幕”拍摄[2]。2.1.4降低了制作的成本如今主流的影视后期制作采用的是非线性编辑模式,这一方式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制作的成本,很好地控制了制作过程的准确度。从原来多台设备才能完成制作完善到如今一台电脑就能统筹所有。在计算机安装专业的编辑和特效制作软件后,能体验功能完善的编辑过程,完成特效合成处理。

2.2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影视制作带来的改变

2.2.1后期特效制作的改变依赖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后期特效功能越来越强大,制作人员可以通过在指定的一个场景建完模型、动画、材质贴图等全套工作,还能对光线强度、形态进行设定,利于这些技术来完成影视作品的特殊效果,并最终获得更生动、形象的三维动画[3]。更关键的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创造出许多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场景或者人物,可以将无法拍摄的场景和真实的人物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使观众体验到日常无法想象的真实感。2.2.2后期剪辑的改变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影视作品的后期剪辑有很大的影响,它能够使影视编辑与剪辑变得更加方便高效。在制作软件中可以随意调动每个画面的时长以及镜头组表达的前后逻辑性,可按照要求添加画面转场,对单个或多个画面进行调色处理,更贴切地表达画面语音,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此外,在音乐制作方面,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也可以对音乐进行特效处理,来达到人们所需要的效果。

2.3计算机多媒体针对影视后期制作的提升

2.3.1计算机整体硬件配置的提升近年来,虽然为了达到影视后期制作特效与剪辑完成度而对计算机配套硬件性能做了很大改良,但是却始终无法满足创作人员的工作需求。例如在影视后期3D场景特效制作中,三维软件已经提供了4个默认的摄像机位,分为顶视图、正视图、侧视图和透视图。而每个面都要做不同的处理,才能符合逻辑思维。不仅要考虑空间存在感,还要兼顾光源的衰减、环境雾、景深等效果。通过渲染数以万计的图像,最终才能得到想要的画面,这就需要对计算机硬件有一个较大的提升。2.3.2影视制作配套软件的提升伴随着多媒体硬件性能的提升,致力于影视后期制作的特效软件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软件自身功能的不断完善,其协作性和开放性也不断提升。原来软件不兼容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随之越来越多的插件并入,使新版本软件具有更高的集成化。一套完整的软件制作包也是影视后期制作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制作人员带来更丰富的效果处理选择,更利于创作出观众喜爱的影视作品。

2.4具体应用举例

2.4.1绘制图像与视频绘制图像在影视专业有一个专业的名字叫作数字绘景。数字绘景是影视行业发展下的产物,它是因为在影视拍摄过程中,很多实景无法满足导演、剧情的需要,但是又为了不影响影视的表达效果,或者能够达到导演理想中的场景,从而形成了数字绘景。现在都是通过电脑数码来绘制数字绘景。数字绘景既可以用来对已有场景进行扩充,也可以用来创建一个完整的场景,同时还为导演和剧组节约不少搭建场地的费用。2.4.2跟踪动态影像影视作品为了表达某种特定效果时,制作人员会遇到要求某一特效素材层始终跟随另外一个素材中的指定画面内容进行空间、角度和比例上的变换,这时就要采用“跟踪”特效的合成方法来解决问题了。例如好莱坞电影中电影拍摄基础提到的汽车摄影,利用动态跟踪影像技术,可以达到拍摄两台车辆之间的相对静止。

3我国影视后期制作发展方向

和全球知名影视制作团队相比,我国目前影视制作行业存在一定的差距。影视后期制作作为一个新型的专业,其发展必须要与国际接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影视后期制作行业也是在不断摸索中前进的。欧美、日韩的制作方法不能全部生搬硬套,必须进一步加强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改良,开创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影视后期制作之路。

3.1提升影视后期制作综合能力

虽然我国影视作品内容较为丰富,但就影视后期制作水平来说,其技术和外国顶尖后期制作团队还有很大差距。国内影视作品中对特效的运用普遍较少。因此,必须重点培养一批优秀且艺术价值观高的人才,提高我国影视后期制作的综合水平,并配备国际先进的后期制作设备和相关软件。

3.2正确认识后期制作应用方向

一般情况下,一部影视作品离不开画面和声音,由声音和画面共同作用来表达作者传达给观众的思想。虽然数字技术可不断提升影视作品的表现力,来达到更加完美的表达效果,但是数字技术却不能替代人的思想与感情。观摩众多好莱坞的影视作品,我们可以知道,想要拍摄出好的影视作品,并不仅仅是后期特效做得多么逼真和震撼,最重要的还是特效技术和叙事主题的完美融合,只有将后期制作技术与拍摄内容无缝对接,才会使影视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活。

3.3开拓后期制作新道路

从目前我国影视作品暴露的问题来看,很多影视作品不仅仅是缺少摄制的经费和先进的后期特效技术,更缺乏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要想我国的影视作品更上一个新的台阶,还需要影视行业不断探索,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影视行业发展的数字化道路。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正如一股清泉,解决了影视后期制作的燃眉之急,为影视行业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现状,还需更清晰地找出更多的可运用空间,弥补其中的不足,以此获得更适合自己的应用效果,共同推动我国影视行业健康持续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园园.影视后期制作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教育,2016(23):57.

影视后期的前景篇(6)

一、问题的提出

平面广告是商品宣传的主要途径之一,其带来的销售利润占总销售利润的20%左右。日常生活中,消费者周围有很多平面广告,但是能引起消费者注意、能使消费者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工的广告则不是很多。根据AIDMA原则,广告只有捕获消费者的注意,才能引起消费者的兴趣,触发其购买欲望,加深对商品的记忆,最终促成购买行为。在这一过程中,注意是起始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采用眼动记录技术来评估广告的认知效果[2]。由于眼动记录法具有实时性、实景性和客观性等其他方法所不具备的特点[3],因此,通过记录和分析消费者观看广告时的眼动轨迹,可以了解消费者对广告的认知加工特点,进而可判断广告设计是否实现了客户目标。

一些研究采用眼动记录技术探讨了广告内容对平面广告的认知效果的影响。Rayner等人记录和分析了大学生浏览平面广告时的眼动特征,发现大学生对文本区域的注视时间显著长于图案区域,同时还发现,对广告浏览的指导语影响被试的注视顺序和注视时间[4]。Wedel等人研究发现,平面广告内容对消费者的注视顺序有很大影响,消费者通常先是关注关键信息区域,注视顺序是产品图片、文本,最后是背景[5]。Duchowski采用主观报告与眼动记录相结合的方法,发现消费者对平面广告中的自认为重要区域的注视时间显著长于其他区域;90的消费者首先浏览图案区域,其次浏览文本区域[6]。

还有一些研究从排版方式的角度探讨了广告的注意效果。Lohse等人采用眼动记录技术考察了黄页广告的认知效果,研究者操作了黄页广告的类型和颜色。结果发现,幅面大小影响被试的注视顺序、注视次数和注视时间,大幅广告会被首先注视,并且被注视次数多,时间也长;广告图案影响注视顺序,有图案的广告先被注视;人们注视彩色广告的时间比黑白广告要长,注视次数要多,但颜色不影响注视顺序 [7]。白学军等人采用眼动记录法探讨了香水广告的版面设计效果,发现背景图案影响消费者对香水的注意加工过程,当以人物为背景图案时,消费者对位于广告左下角的香水注意更多,当以广告词为背景时,被试对位于广告左上角的香水注意更多[8]。丁锦红等人探讨了消费者浏览平面广告时的眼动特点,发现文本位置不影响消费者的注视时间;广告中适当的文字有助于广告内容的记忆[9]。

从上文可以看出,已有研究主要关注广告内容和广告排版方式对广告效果的影响,很少探讨广告中背景图画对广告效果的影响。已有关于场景视觉搜索的研究发现,复杂背景中目标的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显著少于简单背景[11],表明图画背景影响人们对目标的加工。对于平面广告的构图而言,都是将目标商品放置于一定的图画背景之中。那么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是,不同类型的背景对消费者加工目标商品的过程有无影响?

基于此,本研究采用眼动记录法,探讨消费者浏览平面广告时广告背景图片对目标商品注意加工的影响。经过对现有平面广告进行分析,确定了两个关注因素,一个是背景图片类型,分为实景图和抽象图;二是背景图片信息与目标商品的关系,分为有关和无关。研究假设,实景图片比抽象图片更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背景信息与目标商品相关时比无关时更能促进目标商品的加工。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采用招募的方式随机选取42名成年消费者为被试,其中男性23人,女性19人,平均年龄26.9±7.3岁,所有被试的裸眼视力或矫正视力均在1.0以上,没有色盲等眼疾患者。

2.实验设计

实验为2(背景类型:实景图、抽象图)×2(背景与产品关系:相关、无关)两因素完全被试内设计。

3.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的选择主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1)搜集了多张平面广告的彩色图片,组成材料库;(2)对材料库中的平面广告进行分析,结合实验设计,选取符合实验要求的图片32张;(3)根据实验要求对图片进行进一步加工处理,去除了商标和一些可能会干扰被试评价的线索。另外,选取4张图片作为练习材料。

4.实验仪器

实验仪器为SMI RED型非接触式眼动仪,采样率为250Hz。实验材料通过21.5英寸液晶显示器呈现,显示器的刷新率为60Hz,分辨率为1920×1080像素。被试眼睛平视正对显示器中心,距离在65~70厘米之间。材料呈现和数据记录均由眼动仪专用软件完成。

5.实验程序

整个实验在隔音和匀光的实验室中进行。被试进入实验室后坐在仪器前,主试首先对眼动仪进行校准。校准结束后,呈现指导语,指导语如下:本实验的任务是请你认真观看每一张图片,看完后立即对图片进行喜欢程度的评价,请口头报告你的评价等级,1代表非常不喜欢,2代表比较不喜欢,3代表说不清,4代表比较喜欢,5代表非常喜欢。评定结束后,请按键盘上的空格键呈现下一张图片。被试明白实验流程后,进入练习阶段,熟悉实验流程。练习阶段结束后,进入正式实验,整个实验大约需要20分钟。

6.数据处理

(1)兴趣区的划分

兴趣区是指眼动研究中研究者关注的关键区域。本研究的兴趣区根据平面广告图片的成分划分,具体分为两个区域,即商品区域和背景区域。

(2)眼动指标的选择

本研究选用的眼动指标有前5个注视点落在商品区的次数、目标商品的注视率。各指标的计算方法和意义如下。

前5个注视点落在目标区的次数:在广告浏览中,前5个注视点的位置反映了吸引消费者注意的区域,前5个注视点落在某个区域越多,说明这个区域越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目标商品的注视率:指将对目标商品的注视次数除以整个图片总注视次数所得的比率。这个比率的高低反映了被试搜索目标商品信息的效率。

眼动数据首先通过眼动记录与分析软件BeGaze进行分析,然后导入SPSS for Windows16.0进行统计处理。

三、结果分析

1.前5个注视点落在目标区的次数

本研究中,目标区是指平面广告中的商品区域。被试在不同背景条件下前5个注视点落在商品区域的平均次数见表1。

表1 前5个注视点中落在商品区域的次数

背景与商品相关 背景与商品无关

M SD M SD

背景

类型 实景 3.27 0.57 3.30 0.51

抽象 3.59 0.44 3.87 0.49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1)背景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41)=34.87,p

2.目标注视率

被试对不同类别广告图片中目标的注视率结果见表2。

表2 被试对商品区域的注视率

背景与商品相关 背景与商品无关

M SD M SD

背景

类型 实景 0.72 0.18 0.61 0.20

抽象 0.82 0.17 0.71 0.18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1)背景类型主效应显著,F(1,41)=10.30,p

3.喜欢程度评价

被试对不同类型广告喜欢程度的主观评定结果见表3。

表3 被试对汽车广告喜欢程度的主观评定等级

背景与商品相关 背景与商品无关

M SD M SD

背景

类型 实景 3.41 0.71 3.11 0.65

抽象 2.88 0.77 3.00 0.54

本研究中,主观报告采用5点评定法(1代表非常不喜欢,5代表非常喜欢),对某个广告的评定分数越高,表示被试越喜欢这幅广告。从表4中可以看出,被试对不同背景类型广告的喜欢程度,评价最高的是实景背景且背景与商品相关的广告,最低的是抽象背景且背景与商品无关的广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1)背景类型主效应显著,F(1,41)=6.60,p0.05。(3)背景类型和背景与商品相关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41)=1.89,p>0.05。

四、讨论

1.背景图案对平面广告注意效果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眼动记录技术考察了平面广告背景对商品注意加工的影响。研究操作了背景类型,一种为实景图片背景,另一种是抽象图案背景。前5个注视点落在商品区域的次数反映了被试浏览平面广告早期阶段的注意分配特征。本研究结果表明,实景背景条件下前5个注视点落在目标区域的次数显著少于抽象背景,说明实景背景吸引了较多的注意,从而影响了目标商品的注意捕获。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实景图片中蕴含较为丰富且有意义的信息,消费者的注意就被这些信息所捕获,从而影响了目标商品的注意捕获。而在抽象图片背景条件下,背景图片中的信息量较少且没有明确的意义,这种条件下目标商品是有意义的图形,所以就容易捕获注意,从而吸引了较多的早期注视。

实验中,目标注视率的结果表明,实景背景条件下对目标商品区域的注视率显著低于抽象背景条件。由此可见,实景背景吸引了被试大量的注视。Rayner等人指出,在图画浏览中,被试会及时把眼睛移动到凸显的物体上,对感兴趣的物体比对不重要的物体注视的时间要长,注视次数要多[10]。具体到本研究中,实景背景条件下,目标商品捕获了消费者的注意,同时背景图片也捕获了消费者的注意,说明这种条件下消费者对商品和背景两者都比较感兴趣。在抽象背景条件下,目标商品捕获了消费者较多的注意,而背景图片则捕获了消费者较少的注意,说明这种条件下消费者只对目标商品感兴趣。这进一步说明,蕴含丰富信息的实景背景会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从而干扰对目标商品的注意加工;而抽象背景中的信息量较小,对目标商品的干扰也就较小。

对广告喜好程度的主观评定结果表明,消费者喜欢实景背景的平面广告。对于这种现象,可能的原因是,实景背景条件下,背景图案中信息丰富,使消费者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从而喜欢此类广告。

2.背景与商品相关性对注意加工的影响

已有的关于场景知觉的研究表明,背景信息与目标之间的深层次联系(如语义联系、情感联系)会影响目标的加工[11]。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大多数广告的背景与目标商品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本研究操作了背景信息与目标商品之间的相关性,目的是探讨背景信息是否会影响消费者对目标商品的加工。结果发现,背景信息与目标商品相关条件下前5个注视点落在目标区域的次数显著少于背景信息与目标商品无关条件。这说明在广告加工的早期阶段,消费者在关注目标商品的同时也比较关注背景图片中的信息,如果背景图片的信息与目标商品信息存在一定的相关,那消费者就会对背景图片也进行一定的加工。

目标注视率反映了消费者对广告进行深层次加工的程度,即注视率越高,表明消费者对目标的加工程度越深。本研究中,在目标注视率这一指标上,背景信息与目标商品相关条件下的目标注视率显著高于背景与商品无关条件下的,表明背景信息与目标商品存在联系会促进对目标商品的加工。

将两个眼动指标结合起来就会发现,当平面广告的背景信息与目标商品存在联系时,在早期加工阶段,背景会吸引消费者的部分注意;在中晚期加工阶段,背景则很少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而当平面广告的背景信息与目标商品没有联系时,早期加工阶段背景较少地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中晚期加工阶段,背景则得到了消费者的较多加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在于:在二者存在联系的条件下,消费者在早期阶段就获得了背景中的信息,理解了背景与目标商品之间的关系,在后期的加工阶段就不需要再对背景进行太多的加工;而在二者没有联系的情形下,消费者在早期阶段就知晓背景信息与目标商品无关,就不对其进行加工,但在随后对目标商品进行进一步加工时,就需要对背景进行进一步的加工,试图理解背景与目标之间的关系。

五、结论

本研究发现:(1)背景类型影响消费者对目标商品的注意加工,实景背景比抽象背景更能干扰消费者对目标商品的加工;(2)背景信息与目标商品存在相关时,背景对目标商品的早期加工影响较大;当背景信息与目标商品无相关时,背景对目标商品的中晚期加工影响较大。

注:本研究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项目(CBA090125)的资助。

[1] 黄合水.广告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朱郭奇,孙林岩,崔凯.基于眼动行为分析方法的平面广告效果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评论,2012,24(9):119-129.

[3] 沈德立.学生汉语阅读的眼动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 Rayner,K., Miller,B. & Rotello,C. M..Eye movements when looking at print advertisements:the goal of the viewer matters[J].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2007,22(5):697 - 707.

[5] Wedel,M.,& Pieters,R..Eye fixations on advertis?ements and memory of brands:A model and findings[J].Marketing Science,2000,19(4):297-312.

[6] Duchowski, A.T..A breadth-first survey of eye-tracking applications[J].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Instruments and Computers,2002,34(4):455-470.

[7] Lohse,G.,& Wu,D.J..Eye movement patterns on Chinese yellow pages advertising[J].Electronic Markets,2001,11(2):87-96.

[8] 白学军,张钰,姚海娟等.平面香水广告版面设计的眼动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3):172-176.

影视后期的前景篇(7)

最近国内大兴建设影视基地之风,仅2009年11月份就有唐山、大鹏所城、锦河、潍坊、兴国、湘西里耶等多个地区宣布将建设大型影视基地。自1987年起,我国影视基地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我国影视基地的数量已达上百个。一些影视基地不仅为各类影视作品的拍摄创造条件,而且通过影视作品的辐射力量,大大推动当地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但我国影视基地的发展并不成熟,在众多影视基地中真正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不多。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影视基地的现状做一个全景式的考察,冷静对待近两年来这股大建影视基地的热潮。

一、我国影视基地发展概况

影视基地是影视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每一部电影或者电视剧都需要在不同的场景中拍摄完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设施场所往往都是公共场所,不可能专门为某一个剧组服务,因此需要斥资修建不同拍摄场景。早年人们并没有影视基地的概念,往往戏拍完了就把场景拆除。后来,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这些场景其实并非“一次性”的,完全可以通过一定的运作将其转变为“耐用消费品”,提供给今后的影视剧组。这样就形成了影视基地,即由拍摄影视作品时所搭建的一些场景所组成的一个专门的场地。

我国影视基地最早起源于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各大影业公司的片场、摄影棚和外景地,三四十年代在上海、长春等地已见雏形。随着影视市场的繁荣,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1987年无锡中视影视基地建立为起点,国内兴起建设影视基地的高潮。1987年中央电视台规划建设无锡中视影视基地,这是我国最早规划建设的影视拍摄基地。当时无锡中视影视基地的开放引发了旅游高潮,成为当时我国规模最大、游客最多、效益最好的影视基地和旅游景点。随后全国各地纷纷利用当地优势规划建设影视基地,如涿洲央视影视基地、央视威海影视城、镇北堡西部影城等。

到上世纪末,这轮建设之风逐渐平息下来,原因是大多数影视基地的建设属于盲目跟风型,没有严谨的规划和完整的运营模式,很长时间没有剧组进驻,基本上处于闲置荒芜状态,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家调整文化政策和影视市场的成熟,影视基地建设再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5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广电总局《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逐步放宽外资进入影视业的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影视行业。影视领域对民资、外资的部分放开刺激了资本的投资热情,各种资本背景的影视基地纷纷成立。在这轮新的投资风暴中,全国规划建设20余个投资上亿元的影视基地。有学者指出,这一轮影视基地建设的高潮与上世纪八十年代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资本来源由单一转向多元;影视基地的服务对象由捆绑转向市场,由国内市场向国外市场拓展;影视基地的功能由初期的提供一个拍摄的场景拓展为提供一个影视制作平台。[1]但无论如何,我国影视基地的快速发展成为不争的事实,一批影视基地开始了完全市场化的经营和运作,其完整的服务体系和配套设施,完善的经营理念和营销措施,既降低了影视拍摄的制作成本,推动着中国影视业的良性发展,同时又带动了地方旅游经济的快速增长。[2]

总的来说,我国目前影视基地的呈现以下特征:一是数量众多,并形成了几个规模较大的影视基地。全国有上百个影视基地,其中投资上亿元的就有30多个,如横店影视城号称“东方好莱坞”,总投资30亿元,是目前国内拍摄场景最多、配套设施最全、历史跨度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象山影视城占地1091亩,总投资1.2亿元,是目前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二是影视基地以搭建仿古建筑为主。古装剧影视片是我国影视作品中主力军,剧组对仿古建筑需求较大,这使众多影视基地都走人造仿古建筑的道路。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共同评选的“2006中国十大影视基地(影视城)”中,就有横店影视基、焦作黄河文化影视城、北普陀影视城、象山影视城、涿州影视城等多家以古装戏为主的影视基地。 三是大多数影视基地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有数据显示,我国绝大多数影视城处于亏本经营的状态,只有少数知名影视城处于温饱和盈利状态。

二、我国影视基地发展模式分析

影视基地并不是我国所特有的,美国的好莱坞、印度的宝莱坞、日本的京都电影文化村都是在世界享有盛誉的影视基地。与国外影视基地以影视后期制作或影视文化为主少有实景基地不同,我国影视基地具有一下几方面特点:一是影视主题设计上以影视文化为特色,具有鲜明的主题和衍生的特殊文化内涵;二是项目设计上以模拟和再现为特色,拥有影视文化的实际载体;三是兼具影视外景基地和旅游的双重功能,影视与旅游双业协同共生。[3]中国影视基地的特点决定了其形成模式和盈利模式的特殊性。

(一)形成模式

在影视基地的两次建设高潮中诞生了形态各异的影视基地,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我国影视基地的形成模式可分为以下几种:

按照影视基地的主题分,我国影视基地主要可分为三类,即自然景观类、民俗文化类和历史题材类。

1.自然景观类

这类影视基地主要利用当地的独特的自然风光打造而成,一般集中在风景秀丽、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如西塘影视基地、安吉影视基地、同里影视基地和象山影视基地等。

在2007年6月18日第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具特色影视基地的评选活动中,古镇西塘被评为最具水乡魅力影视基地。西塘镇2003年时与中国电影家协会成立“中国西塘影视摄制基地”,在这里相继拍摄了《画魂》、《天一生水》、《别爱我》、《五星饭店》等影视作品,西塘原汁原味的水乡风情和淳朴的民风民俗形成一个“天然摄影棚”,深受国内外电影公司的推崇。云南的束河古镇影视基地是云南十大影视基地之一,景区地处玉龙雪山脚下,海拔2440米,年平均气温12.6度,气候温润,四季如春。古镇坐西朝东、背风向阳,北瞰玉龙、南眺文笔、东临象山,被称为“丹凤含书”之地,享有“雪山下的世外桃源”、“神秘的纳西原生古村落”、“千年清泉之乡”等美誉。历经岁月沧桑,古貌依然,村落与原野浑然一体,生态优美,形成“古道、泉水、人家”的独特景观。这里曾先后拍摄过《摩梭女儿国》、《一米阳光》、《茶马古道》、《千里走单骑》、《铁色高原》、《天使的翅膀》等多部影视剧。

2.民俗文化类

民俗文化类影视基地以当地的风俗文化为主,突出展现民族文化。这类影视基地的典型代表是镇北堡西部影视城。

镇北堡西部影视城坐落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镇北堡,上世纪90年代初由作家张贤亮创办。镇北堡西部影视城以其古朴、原始、粗犷、荒凉、民间化为特色吸引着众多影视剧组和游客,成为中国三大影视城之一,也是西部唯一著名影视城。西部影城被逐步打造成为一个充满着浓厚历史和文化气息的古代西北小镇,通过再现先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娱乐方式吸引展现当地的风俗文化;对荒凉的地貌和残留的古堡中的文化包装和艺术内涵,提升了荒凉和废墟的文化价值。在镇北堡西部影视城内明城堡的街道两侧有各式中国传统手工艺:捏面人、做木雕、剪纸、现场画像、书写春联、椴木烙画等。许多在全国各地“卖艺为生”的民间艺人,在镇北堡西部影视城扎下了根。从2007开始,每逢节假日和双休日,影城的明城内都会变成真正的中国古代北方小城镇的集市,艺人们为游客免费表演。[4]

3.历史题材类

历史题材类影视基地以经典著作为蓝本,再现历史建筑、古代风貌等。目前我国大部分影视基地都属于此类,比较著名的有央视四大影视基地(无锡中视影视基地,南海影视城、威海影视城、涿州影视基地)和横店影视基地等。

横店影视基地现在已经建成“广州街”、“香港街”、“明清宫苑”、“秦王宫”、“清明上河图”、“江南水乡”、“横店老街”、“屏岩洞府”、“大智禅寺”、“明清居民博览城”等13个景区,这些景区大多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建成,跨越了几千年的历史时空,汇聚了南北地域不同的建筑风格,远至秦汉、唐宋,近至明清、民国,两千年不同历史阶段的影视题材均可在这里找到合适的场景;上至皇宫、官府,下至民居、老街,不同朝代、不同人物的题材均可在这里入镜;从历代的重大历史变革,到百姓的起居冷暖均可在此展现,宫廷、市井、言情、武侠、枪战等多种不同内容和风格的影视作品均可在此拍摄。

按照影视基地形成的因果关系可分为以戏带建类和以剧带景两类:

1.以剧带建类

此类影视基地一般是现有剧本再有拍摄场景,按照剧本要求建造特定的拍摄场景。随着影视剧的走红,拍摄场景成为旅游热点,从而形成影视基地。但是一部剧的播出时间和流行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以戏带建类的影视基地不断开发出新的景点吸引其他剧组和众多游客。央视打造的四大影视基地基本都属于此类。以无锡中视影视基地为例,1991年10月,央视决定拍摄《唐明皇》,随即在大孚山麓苍翠清幽的群峰环抱中修建唐城,包括唐宫、唐街、御花园、华清池、骊山图阁等。之后有《杨贵妃》、《武则天》等名噪一时的影视剧在此取景。受影视剧热播的影响,当时游客最多时1天达5万人。1992年,为拍摄《三国演义》,三国城开始建设,主要景点有桃园、甘露寺、七星台、点将台、古战船、曹营水寨等。1995年水浒城启动建设,主要景点有京城区、梁山、州县区、水泊区、清明上河街、紫石街等。

但是,以景带建类的影视基地主要服务于参与投资的影视集团的拍摄行为,这种运作方式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影视基地只是某个电视台或者影视集团的片场,并没有真正进入市场运作。[5]随着市场经济的浪潮的涌起,此类影视基地逐渐减少。

2.以景带剧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景带剧类的影视基地越来越受到剧组的欢迎。近年来,国内建设的影视基地大多属于以景带剧类,有利于拓宽产业空间,提高影视基地的效能。以景带剧类影视基地的“景”既有自然风光,也有人工建筑。前者如自然景色:安吉生态影视基地、同里影视基地、象山影视城等,后者如中山影视基地、北普陀影视城、焦作黄河文化影视城等。安吉生态影视基地坐落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境内,它是“中国毛竹产业化示范基地”、“毛竹科技现代园区”,更是中国独一无二的“生态影视基地”。安吉影视基地以万顷竹海为背景,以亘古奇石为点缀,有山的雄伟,有水的灵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环境使得安吉深得剧组的青睐,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使安吉声名远播,周润发和章子怡在安吉竹海里打斗那场戏十分精彩。李安在获奥斯卡奖之后说过:“是安吉的秀丽山水让《卧虎藏龙》走上奥斯卡领奖台”。[6]

以景带剧类基地更加适应市场经济时代影视基地发展的需要,较多考虑贴近时代背景、贴近地域特色,创造一个较为真实的年代环境,具有广泛的普适性,以使各种剧组能够各取所需。

按照影视基地的投资主体的不同,可将我国影视基地分为三大类:公有资本投资型、民营资本投资型和中外合资型。在影视基地出现的早期,投资主体是单一、固定的,而随着新世纪经济体制改革的加深,国家允许民营资本和外资进入影视业,影视基地的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1.公有资本投资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的影视基地大多是公有资本投资型的,这是由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所决定的。这些影视基地依靠行政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和资金建造而成。央视的四大影视基地都是由央视出资建设,上海车墩影视乐园、青岛影视基地、焦作黄河文化影视城等也是由影视集团和当地政府投资共建。在计划经济时期,公有资本投资型的影视基地发展情况较好,因为会有电视台或者影视集团源源不断送来影视拍摄剧组,不必考虑市场化运营。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这类影视基地与电视台或影视集团的紧密关系逐渐被打破,它们的生存面临极大的威胁。2007年1月,焦作市政府将焦作市黄河文化影视城产权转让,在其资产评估中净资产7494万元,负债3146万元,可见其经营状况并不理想。此类影视基地目前都在试图突破原有模式,寻求市场化运作方式。

2.民营资本投资型

早在上世纪就已出现民营资本投资型的影视基地,但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此类影视基地没有固定的电视台和剧组入驻,经营十分困难。上世纪90年代浙江横店集团投资兴建横店影视城,是当时惟一一家背景单纯的民资影视基地。1996年,为拍摄历史巨片《鸦片战争》,横店集团全资建起了东阳市境内第一个影视拍摄基地“广州街香港街”。但直到1999年横店影视基地的经营并不顺利,每年接待电影剧组只有一部,接待拍摄的电视的电视剧集在百余集到三百集之间,游客规模只有二三十万人次的水平。[7]依靠横店集团的强大财力,横店影视基地才得以生存。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深入,横店影视基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从2000年实行“免场租政策”以来,成为我国目前发展最好最具活力的影视基地。

2004年以来,随着影视业资本市场开放后,越来越多民营资本进入影视基地。2008年香港导演唐季礼代表中国国际传媒集团,投资30亿元人民币在云南大理建设一个占地4000亩的国际影视文化产业研究基地“东方好莱坞”。导演陈凯歌将与云南世博集团投资120亿元,联合打造的“东方影城”。

3.中外合资型

资本来源的开放意味着外国资本也可以进入中国影视业,资本来源的多元化为中国影视基地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目前由于国内影视业对境外资本投资有着严格的控制,中外合资型的影视基地并不多见。中山影视基地是一个具有中外合资背景的基地,它位于中山市翠亨村孙中山故居旁,是国内唯一围绕某个伟人生平反映伟人历程的影视基地。

(二)影视基地的盈利模式

纵观国内数百家影视基地,虽然大多数运营状况堪忧,但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的也不少,对影视基地盈利模式尤其是较为成功的盈利模式进行分析将有助于影视基地未来的发展。目前影视基地的盈利模式主要分为几大类,一是以收取场租费作为主要收入来源;二是以影视业带动旅游业发展;三是发展影视主题公园等其他盈利模式的探索。

1.收取场租费

依靠场租维持影视基地生存是中国早期影视基地盈利的主要模式,直到本世纪,场租费仍是一些影视基地主要的收入来源。上影集团旗下的上海车墩影视基地在建立之初,按照错位经营、差别化竞争的发展理念,希望达到影视拍摄和旅游双赢。但几年运营下来,除了前两年旅游业务还不错外,之后一直是拍摄收入多于旅游。目前上海车墩影视基地场景、摄影棚的租金收入每天约有2000元至1.5万元不等。但随着影视基地数量的增加和同质化现象的加重,单纯依靠场租费盈利几乎成为不可能。

2.影视业带动旅游业

以影视基地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是我国影视基地较为普遍的一种盈利模式。通过低廉的成本和大手笔场地建设吸引剧组,打造知名影视制作,进而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追星族、群众演员等,带动旅游业发展。以横店影视城为例,旅游业是基地最主要的盈利来源,约占整个基地收入的80%左右。

按照旅游方式的不同,这种盈利模式还可以分为前期拍摄+观光型旅游、后期制作+体验式旅游和混合型三类。前期拍摄+观光型旅游主要是指让游客参观拍摄场地,感受基地的影视文化,这是影视基地发展旅游业最常见的一种做法。典型代表如无锡中视影视基地等、束河茶马古道影视基地、昆明玉龙湾影视基地等。后期制作+体验式旅游可以让观众亲身体验电影的拍摄和制作过程。北京的中国(怀柔)影视基地是一家集影视创意、拍摄、后期制作、影视体验等于一体的专业功能聚合型部级影视基地,怀柔影视基地二期项目完工后,将向游客全方位展现电影的魅力,游客不仅可以看到电影是如何制作出来的还可以亲身参与电影的拍摄制作过程。

3.其他盈利模式的探索

影视基地处于影视产业链条中的一环,将影视基地本身打造成复合式产业链,把各种影视产业要素的聚集到影视基地,将原来的拍摄基地打造为拍摄、制作一系列产业链是影视基地盈利模式的全新探索。很多影视基地已经悄然开始谋求转型和升级。横店影视制作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江表示,与国际影视公司签约成立战略联盟,就是为了完成“集聚影视要素,实现从拍摄场景到制作发行的完整产业链”的打造。“与4家有国际影响力的影视机构合作将进一步增强横店的影视拍摄能力,加快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国际步伐。”

发展影视主题公园是近年来影视基地转型的一个方向,所谓影视主题公园是指不以影视拍摄功能为主,而是成为以影视拍摄内容的场景、场地、道具、服饰、片段等为资源,以影视文化为主题的娱乐公园。影视基地市场主要面向影视拍摄剧组,随着基地旅游化发展之后,市场逐渐转向游客。根据国家旅游局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主题公园的主要消费对象是国内旅游者和港澳台同胞及亚洲文化圈内的海外旅游者。好莱坞环球影城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围绕电影拍摄场景建立的主题娱乐公园,在这里游客可以亲身体验电影拍摄的神奇世界。经过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好莱坞环球影城已经成为游客游览好莱坞必不可少的一个景点。

目前国内也有不少影视基地在做这方面的探索。长影世纪城是我国第一家世界级影视主题公园,它借鉴了美国好莱坞环球影城和迪斯尼模式,以高科技含量、高新颖程度、高制作水平和高民族特质,充分展示了中国特有文化的魅力,开辟了电影工业旅游的新途径。自2005年5月正式开园以来,已接待海内外游人100多万,在中国旅游市场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可观的经济效益。2005 年长影世纪城被评为国家 4A 旅游景区,2006 年入选中国十大影视城。

三、影视基地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

中国影视基地的建设经历了二十年的发展变化,只有少数影视基地在体制转型、产业变革的巨浪中走了出来并且经营得有声有色,大部分影视都基地面临着发展困境。据2005年金鸡百花节资料显示,截止2004年底,我国各类影视城和主题公园共2500多处,其中70%亏损,20%持平,10%盈利。我国影视基地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盈利模式单一,效益低下。靠收取场租费和发展旅游业是我国影视基地目前最主要的盈利模式,而这两种盈利模式实际暗含着巨大风险。影视基地在整个影视业的产业链条中处于下游,扮演更多的是生产要素而非获利工具的角色。以无锡中视影视基地为例,“一个剧组,成本的70%支付劳务,其中演员占总成本的50%,设备、道具等总共才占30%,影视基地作配套服务的大部分在30%花费内,一般只能赚总成本的10%左右。”[8]一个影视基地占地几千亩,但盈利只有一个剧组成本的10%,处于产业链低端位置。目前国内有大大小小上百家影视基地,影视旅游也并非“摇钱树”。没有常建常新的旅游景点和强大的影视作品的支撑,游客未必肯买账。

缺乏对盈利模式的深度开发使得那种仅仅依靠影视剧的拍摄来吸引游客的简单粗放的盈利模式,已经基本失去了生存空间。这种盈利模式不仅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更影响了整个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是盲目投资,重复建设。近年来各地企业和政府纷纷看好影视基地,大兴建造大型建造影视基地之风,动辄占地面积上千亩的影视基地在国内各地全面开花。在工业区建设已经进入到注重亩产集约率、优化产业结构的时候,影视基地又步入圈地、同质竞争的阶段。按照国家旅游局2002年的一份统计显示,全国2000余家各类主题公园赢利者仅一成,亏损占七成,2/3投资难以收回,被各种影视城项目套牢的资金保守估计有上百亿元。[9]据了解,重庆市上马或者即将上马7个影视基地项目,7个项目总投资接近百亿元。在这7个项目中,除九龙坡和长寿的项目定位于拉动房产和商业外,其余5个影视基地项目都意在成为旅游景点。而从国内其他影视城的运营情况来看,重庆根本容不下7个影视城。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导致市场严重饱和。

三是风格雷同,缺乏特色。目前国内影视基地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风格雷同,缺乏特色,这是由于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导致的后果。各家影视基地往往不在差异化和特色化上下功夫,而是追求“大而全”,恨不得将国内所有影视基地的内容全部包含在内,结果导致同质化。国内不少影视基地都建有秦王宫、广州街、香港街等景观,毫无特色,导致市场严重饱和,许多影视基地根本吸引不到拍摄剧组和游客,只能草草关门。

一个良好的影视基地不仅能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更能为地区注入影视文化,带动整个区域的全面发展。尽管目前我国影视基地的发展面临种种困境,但资本投资热情不减,基地建设高歌猛进。鉴于我国影视基地面临的重重困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快影视基地的发展。影视拍摄提升人气,带来市场认知度;游憩设施配套,深度体验参与,吸引并留住游客;创意产业支撑,扩大产业链条,做大影视产业;文化注入提高基地品质,

1、完善产业链,寻求盈利模式的多样化

国内目前已有不少影视基地试图改变单纯依靠场租或旅游业盈利的模式,向着产业纵深化方向发展。影视主题公园和影视产业基地是目前影视基地正在摸索的两条道路,前者是向着旅游业的纵深发展,后者是影视业的集群化发展。

影视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影视基地盈利模式的另一种突破,即与影视产业密切相关的,如影视拍摄、影视后期制作、影视产品营销、影视宣传等影视制作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聚集一处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这样,便形成了影视城的另一种发展趋势——影视产业基地。

单纯的影视基地与影视产业基地的有明显的区别,影视基地单纯提供影视拍摄场地、场景等,是影视产业中的一个环节,且由于收入渠道单一,经营状况一般,有时甚至很难维持下去。而影视产业基地的升级,一方面延伸影视产业链降低了发展成本,另一方面影视产业集群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因此,影视产业基地比单纯的影视基地更具备成功的特质。与旅游化的影视基地不同,影视产业基地是以影视制作全过程为内容的产业发展区域,其面对的客户群是影视制作各个环节的“影视人”,包括影视拍摄剧组、影视后期制作团队、影视前期策划人、影视公司、电影院,也包括培养影视精英的相关培训、学习机构。

横店影视城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它将整个城市建设成一个庞大而完备的影视产业配套和后勤服务基地,而不是单纯而孤立的几个拍摄基地。1999年起,横店集团全面整合影视、旅游和服务资源,宣布所有拍摄基地免收场租,同时为前来拍摄的剧组提供从场景搭建、道具制作、演员中介到餐饮、住宿等的系列配套服务。此举摆脱了依靠场租维持影视城经营的单一模式,尽一切可能整合影视拍摄所需要的所有基本要素,吸引了大批剧组前往。

2、创意为王,与文化创意产业全面结合

目前世界各国掀起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高潮,所谓文化创意产业是指那些源自个人创造力、技能和天分,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在世界各国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中,影视业都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视产业链包含剧本、融资、制作、营销、播出、产品开发等主要环节,影视基地的功能需要适当从制作环节向两端延伸,在同一个影视基地内拉伸产业链。向上游延伸,将影视基地建成内容研创基地,并搭建融投资平台;向下游延伸,将影视基地建成节目交易平台。逐步聚集产业要素,形成聚合优势,降低制作成本。

以中国(怀柔)影视基地为例,张纪中影视文化公司、尤小刚全视听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华谊兄弟娱乐投资有限公司等一批国内外影视公司纷至沓来。截至2008年年底,怀柔区共有在册的影视制作策划、文化艺术交流等文化创意类企业累计达到2379家,其中影视类企业达141家,仅影视产业累计完成投资16.3亿元。到2010年,集聚区将完成影视制片公司总部集聚、动漫制作、影视教育培训、影视旅游等四大功能区的建设;将引进国际级影视企业10至15家,国内外中小型影视企业100到150家,吸纳劳动力2万至3万人,实现年产值100亿元以上。

3、文化为魂,注入民族化元素

国内成功的影视基地大多将影视、旅游、文化三者纳入了影视基地的定位当中,倡导“影视为表、旅游为里、文化为魂”。影视基地包含的文化内涵尤其是民族化元素对基地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必须将影视基地和文化紧密地糅合在一起,将文化作为产业来经营。通过发掘和宣扬文化来综合地发展影视基地,以多种方式全方位展示文化,赋予影视基地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创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文化。国内目前在发掘影视基地文化方面做得较好的是镇北堡西部影城。

镇北堡西部影城正在逐渐告别传统影视拍摄基地的模式,朝着能够代表中国西部古代风貌的小城镇格局发展,最终成为代表和囊括中国西部各年代风貌、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影视剧拍摄基地和主题公园。张贤亮设想将其发展成一座西部地区的中国民俗文化博物馆,利用影视城的空间充分展示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再现消失在中华大地上的古代民居。按照他的设想,若干年后,西部影视城将作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里程碑”而存在,作为“原始的、古朴的、西部的、民间化和乡村化的博物馆”供广大游客参观。“这个影视城可以像邻近的、距今有近千年历史的西夏王陵那样,成为民俗古迹永远留下来。”从78万元的投资发展到现在总资产超过两亿元的文化产业,宁夏镇北堡西部影城已成为立足民族文化发展影视基地的典范。

[注释]

[1]项仲平、邵清风:《中国影视基地现状和产业化发展对策》,《现代传播》2007年第6期,第10-11页。

[2]邵培仁、李思屈主编:《2009年:中国娱乐与创意产业发展报告》(中国传媒报告蓝皮书 第一辑),中国传媒报告杂志社,2009年,第179-180页。

[3]郭文、王丽:《影视型主题公园旅游开发“共生”模式研究及其产业聚落诉求——以央视无锡影视基地为例》,《旅游学刊》2008年第4期,第65页。

[4]李哲:《发挥自身优势,各大影视基地拓展发展新路径》,《经济日报》2009年9月6日第6版。

[5]项仲平、邵清风:《中国影视基地现状和产业化发展对策》,《现代传播》2007年第6期,第10页。

[6]宋笑梅:《中国首个生态影视基地落户安吉》,《都市快报》2004年11月。

影视后期的前景篇(8)

最近国内大兴建设影视基地之风,仅2009年11月份就有唐山、大鹏所城、锦河、潍坊、兴国、湘西里耶等多个地区宣布将建设大型影视基地。自1987年起,我国影视基地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我国影视基地的数量已达上百个。一些影视基地不仅为各类影视作品的拍摄创造条件,而且通过影视作品的辐射力量,大大推动当地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但我国影视基地的发展并不成熟,在众多影视基地中真正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不多。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影视基地的现状做一个全景式的考察,冷静对待近两年来这股大建影视基地的热潮。

一、我国影视基地发展概况

影视基地是影视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每一部电影或者电视剧都需要在不同的场景中拍摄完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设施场所往往都是公共场所,不可能专门为某一个剧组服务,因此需要斥资修建不同拍摄场景。早年人们并没有影视基地的概念,往往戏拍完了就把场景拆除。后来,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这些场景其实并非“一次性”的,完全可以通过一定的运作将其转变为“耐用消费品”,提供给今后的影视剧组。这样就形成了影视基地,即由拍摄影视作品时所搭建的一些场景所组成的一个专门的场地。

我国影视基地最早起源于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各大影业公司的片场、摄影棚和外景地,三四十年代在上海、长春等地已见雏形。随着影视市场的繁荣,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1987年无锡中视影视基地建立为起点,国内兴起建设影视基地的高潮。1987年中央电视台规划建设无锡中视影视基地,这是我国最早规划建设的影视拍摄基地。当时无锡中视影视基地的开放引发了旅游高潮,成为当时我国规模最大、游客最多、效益最好的影视基地和旅游景点。随后全国各地纷纷利用当地优势规划建设影视基地,如涿洲央视影视基地、央视威海影视城、镇北堡西部影城等。

到上世纪末,这轮建设之风逐渐平息下来,原因是大多数影视基地的建设属于盲目跟风型,没有严谨的规划和完整的运营模式,很长时间没有剧组进驻,基本上处于闲置荒芜状态,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家调整文化政策和影视市场的成熟,影视基地建设再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5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广电总局《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逐步放宽外资进入影视业的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影视行业。影视领域对民资、外资的部分放开刺激了资本的投资热情,各种资本背景的影视基地纷纷成立。在这轮新的投资风暴中,全国规划建设20余个投资上亿元的影视基地。有学者指出,这一轮影视基地建设的高潮与上世纪八十年代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资本来源由单一转向多元;影视基地的服务对象由捆绑转向市场,由国内市场向国外市场拓展;影视基地的功能由初期的提供一个拍摄的场景拓展为提供一个影视制作平台。[1]但无论如何,我国影视基地的快速发展成为不争的事实,一批影视基地开始了完全市场化的经营和运作,其完整的服务体系和配套设施,完善的经营理念和营销措施,既降低了影视拍摄的制作成本,推动着中国影视业的良性发展,同时又带动了地方旅游经济的快速增长。[2]

总的来说,我国目前影视基地的呈现以下特征:一是数量众多,并形成了几个规模较大的影视基地。全国有上百个影视基地,其中投资上亿元的就有30多个,如横店影视城号称“东方好莱坞”,总投资30亿元,是目前国内拍摄场景最多、配套设施最全、历史跨度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象山影视城占地1091亩,总投资1.2亿元,是目前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二是影视基地以搭建仿古建筑为主。古装剧影视片是我国影视作品中主力军,剧组对仿古建筑需求较大,这使众多影视基地都走人造仿古建筑的道路。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共同评选的“2006中国十大影视基地(影视城)”中,就有横店影视基、焦作黄河文化影视城、北普陀影视城、象山影视城、涿州影视城等多家以古装戏为主的影视基地。 三是大多数影视基地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有数据显示,我国绝大多数影视城处于亏本经营的状态,只有少数知名影视城处于温饱和盈利状态。

二、我国影视基地发展模式分析

影视基地并不是我国所特有的,美国的好莱坞、印度的宝莱坞、日本的京都电影文化村都是在世界享有盛誉的影视基地。与国外影视基地以影视后期制作或影视文化为主少有实景基地不同,我国影视基地具有一下几方面特点:一是影视主题设计上以影视文化为特色,具有鲜明的主题和衍生的特殊文化内涵;二是项目设计上以模拟和再现为特色,拥有影视文化的实际载体;三是兼具影视外景基地和旅游的双重功能,影视与旅游双业协同共生。[3]中国影视基地的特点决定了其形成模式和盈利模式的特殊性。

(一)形成模式

在影视基地的两次建设高潮中诞生了形态各异的影视基地,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我国影视基地的形成模式可分为以下几种:

按照影视基地的主题分,我国影视基地主要可分为三类,即自然景观类、民俗文化类和历史题材类。

1.自然景观类

这类影视基地主要利用当地的独特的自然风光打造而成,一般集中在风景秀丽、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如西塘影视基地、安吉影视基地、同里影视基地和象山影视基地等。

在2007年6月18日第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具特色影视基地的评选活动中,古镇西塘被评为最具水乡魅力影视基地。西塘镇2003年时与中国电影家协会成立“中国西塘影视摄制基地”,在这里相继拍摄了《画魂》、《天一生水》、《别爱我》、《五星饭店》等影视作品,西塘原汁原味的水乡风情和淳朴的民风民俗形成一个“天然摄影棚”,深受国内外电影公司的推崇。云南的束河古镇影视基地是云南十大影视基地之一,景区地处玉龙雪山脚下,海拔2440米,年平均气温12.6度,气候温润,四季如春。古镇坐西朝东、背风向阳,北瞰玉龙、南眺文笔、东临象山,被称为“丹凤含书”之地,享有“雪山下的世外桃源”、“神秘的纳西原生古村落”、“千年清泉之乡”等美誉。历经岁月沧桑,古貌依然,村落与原野浑然一体,生态优美,形成“古道、泉水、人家”的独特景观。这里曾先后拍摄过《摩梭女儿国》、《一米阳光》、《茶马古道》、《千里走单骑》、《铁色高原》、《天使的翅膀》等多部影视剧。

2.民俗文化类

民俗文化类影视基地以当地的风俗文化为主,突出展现民族文化。这类影视基地的典型代表是镇北堡西部影视城。

镇北堡西部影视城坐落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镇北堡,上世纪90年代初由作家张贤亮创办。镇北堡西部影视城以其古朴、原始、粗犷、荒凉、民间化为特色吸引着众多影视剧组和游客,成为中国三大影视城之一,也是西部唯一著名影视城。西部影城被逐步打造成为一个充满着浓厚历史和文化气息的古代西北小镇,通过再现先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娱乐方式吸引展现当地的风俗文化;对荒凉的地貌和残留的古堡中的文化包装和艺术内涵,提升了荒凉和废墟的文化价值。在镇北堡西部影视城内明城堡的街道两侧有各式中国传统手工艺:捏面人、做木雕、剪纸、现场画像、书写春联、椴木烙画等。许多在全国各地“卖艺为生”的民间艺人,在镇北堡西部影视城扎下了根。从2007开始,每逢节假日和双休日,影城的明城内都会变成真正的中国古代北方小城镇的集市,艺人们为游客免费表演。[4]

3.历史题材类

历史题材类影视基地以经典著作为蓝本,再现历史建筑、古代风貌等。目前我国大部分影视基地都属于此类,比较著名的有央视四大影视基地(无锡中视影视基地,南海影视城、威海影视城、涿州影视基地)和横店影视基地等。

横店影视基地现在已经建成“广州街”、“香港街”、“明清宫苑”、“秦王宫”、“清明上河图”、“江南水乡”、“横店老街”、“屏岩洞府”、“大智禅寺”、“明清居民博览城”等13个景区,这些景区大多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建成,跨越了几千年的历史时空,汇聚了南北地域不同的建筑风格,远至秦汉、唐宋,近至明清、民国,两千年不同历史阶段的影视题材均可在这里找到合适的场景;上至皇宫、官府,下至民居、老街,不同朝代、不同人物的题材均可在这里入镜;从历代的重大历史变革,到百姓的起居冷暖均可在此展现,宫廷、市井、言情、武侠、枪战等多种不同内容和风格的影视作品均可在此拍摄。

按照影视基地形成的因果关系可分为以戏带建类和以剧带景两类:

1.以剧带建类

此类影视基地一般是现有剧本再有拍摄场景,按照剧本要求建造特定的拍摄场景。随着影视剧的走红,拍摄场景成为旅游热点,从而形成影视基地。但是一部剧的播出时间和流行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以戏带建类的影视基地不断开发出新的景点吸引其他剧组和众多游客。央视打造的四大影视基地基本都属于此类。以无锡中视影视基地为例,1991年10月,央视决定拍摄《唐明皇》,随即在大孚山麓苍翠清幽的群峰环抱中修建唐城,包括唐宫、唐街、御花园、华清池、骊山图阁等。之后有《杨贵妃》、《武则天》等名噪一时的影视剧在此取景。受影视剧热播的影响,当时游客最多时1天达5万人。1992年,为拍摄《三国演义》,三国城开始建设,主要景点有桃园、甘露寺、七星台、点将台、古战船、曹营水寨等。1995年水浒城启动建设,主要景点有京城区、梁山、州县区、水泊区、清明上河街、紫石街等。

但是,以景带建类的影视基地主要服务于参与投资的影视集团的拍摄行为,这种运作方式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影视基地只是某个电视台或者影视集团的片场,并没有真正进入市场运作。[5]随着市场经济的浪潮的涌起,此类影视基地逐渐减少。

2.以景带剧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景带剧类的影视基地越来越受到剧组的欢迎。近年来,国内建设的影视基地大多属于以景带剧类,有利于拓宽产业空间,提高影视基地的效能。以景带剧类影视基地的“景”既有自然风光,也有人工建筑。前者如自然景色:安吉生态影视基地、同里影视基地、象山影视城等,后者如中山影视基地、北普陀影视城、焦作黄河文化影视城等。安吉生态影视基地坐落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境内,它是“中国毛竹产业化示范基地”、“毛竹科技现代园区”,更是中国独一无二的“生态影视基地”。安吉影视基地以万顷竹海为背景,以亘古奇石为点缀,有山的雄伟,有水的灵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环境使得安吉深得剧组的青睐,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使安吉声名远播,周润发和章子怡在安吉竹海里打斗那场戏十分精彩。李安在获奥斯卡奖之后说过:“是安吉的秀丽山水让《卧虎藏龙》走上奥斯卡领奖台”。[6]

以景带剧类基地更加适应市场经济时代影视基地发展的需要,较多考虑贴近时代背景、贴近地域特色,创造一个较为真实的年代环境,具有广泛的普适性,以使各种剧组能够各取所需。

按照影视基地的投资主体的不同,可将我国影视基地分为三大类:公有资本投资型、民营资本投资型和中外合资型。在影视基地出现的早期,投资主体是单一、固定的,而随着新世纪经济体制改革的加深,国家允许民营资本和外资进入影视业,影视基地的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1.公有资本投资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的影视基地大多是公有资本投资型的,这是由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所决定的。这些影视基地依靠行政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和资金建造而成。央视的四大影视基地都是由央视出资建设,上海车墩影视乐园、青岛影视基地、焦作黄河文化影视城等也是由影视集团和当地政府投资共建。在计划经济时期,公有资本投资型的影视基地发展情况较好,因为会有电视台或者影视集团源源不断送来影视拍摄剧组,不必考虑市场化运营。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这类影视基地与电视台或影视集团的紧密关系逐渐被打破,它们的生存面临极大的威胁。2007年1月,焦作市政府将焦作市黄河文化影视城产权转让,在其资产评估中净资产7494万元,负债3146万元,可见其经营状况并不理想。此类影视基地目前都在试图突破原有模式,寻求市场化运作方式。

2.民营资本投资型

早在上世纪就已出现民营资本投资型的影视基地,但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此类影视基地没有固定的电视台和剧组入驻,经营十分困难。上世纪90年代浙江横店集团投资兴建横店影视城,是当时惟一一家背景单纯的民资影视基地。1996年,为拍摄历史巨片《鸦片战争》,横店集团全资建起了东阳市境内第一个影视拍摄基地“广州街•香港街”。但直到1999年横店影视基地的经营并不顺利,每年接待电影剧组只有一部,接待拍摄的电视的电视剧集在百余集到三百集之间,游客规模只有二三十万人次的水平。[7]依靠横店集团的强大财力,横店影视基地才得以生存。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深入,横店影视基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从2000年实行“免场租政策”以来,成为我国目前发展最好最具活力的影视基地。

2004年以来,随着影视业资本市场开放后,越来越多民营资本进入影视基地。2008年香港导演唐季礼代表中国国际传媒集团,投资30亿元人民币在云南大理建设一个占地4000亩的国际影视文化产业研究基地“东方好莱坞”。导演陈凯歌将与云南世博集团投资120亿元,联合打造的“东方影城”。

3.中外合资型

资本来源的开放意味着外国资本也可以进入中国影视业,资本来源的多元化为中国影视基地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目前由于国内影视业对境外资本投资有着严格的控制,中外合资型的影视基地并不多见。中山影视基地是一个具有中外合资背景的基地,它位于中山市翠亨村孙中山故居旁,是国内唯一围绕某个伟人生平反映伟人历程的影视基地。

(二)影视基地的盈利模式

纵观国内数百家影视基地,虽然大多数运营状况堪忧,但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的也不少,对影视基地盈利模式尤其是较为成功的盈利模式进行分析将有助于影视基地未来的发展。目前影视基地的盈利模式主要分为几大类,一是以收取场租费作为主要收入来源;二是以影视业带动旅游业发展;三是发展影视主题公园等其他盈利模式的探索。

1.收取场租费

依靠场租维持影视基地生存是中国早期影视基地盈利的主要模式,直到本世纪,场租费仍是一些影视基地主要的收入来源。上影集团旗下的上海车墩影视基地在建立之初,按照错位经营、差别化竞争的发展理念,希望达到影视拍摄和旅游双赢。但几年运营下来,除了前两年旅游业务还不错外,之后一直是拍摄收入多于旅游。目前上海车墩影视基地场景、摄影棚的租金收入每天约有2000元至1.5万元不等。但随着影视基地数量的增加和同质化现象的加重,单纯依靠场租费盈利几乎成为不可能。

2.影视业带动旅游业

以影视基地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是我国影视基地较为普遍的一种盈利模式。通过低廉的成本和大手笔场地建设吸引剧组,打造知名影视制作,进而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追星族、群众演员等,带动旅游业发展。以横店影视城为例,旅游业是基地最主要的盈利来源,约占整个基地收入的80%左右。

按照旅游方式的不同,这种盈利模式还可以分为前期拍摄+观光型旅游、后期制作+体验式旅游和混合型三类。前期拍摄+观光型旅游主要是指让游客参观拍摄场地,感受基地的影视文化,这是影视基地发展旅游业最常见的一种做法。典型代表如无锡中视影视基地等、束河茶马古道影视基地、昆明玉龙湾影视基地等。后期制作+体验式旅游可以让观众亲身体验电影的拍摄和制作过程。北京的中国(怀柔)影视基地是一家集影视创意、拍摄、后期制作、影视体验等于一体的专业功能聚合型部级影视基地,怀柔影视基地二期项目完工后,将向游客全方位展现电影的魅力,游客不仅可以看到电影是如何制作出来的还可以亲身参与电影的拍摄制作过程。

3.其他盈利模式的探索

影视基地处于影视产业链条中的一环,将影视基地本身打造成复合式产业链,把各种影视产业要素的聚集到影视基地,将原来的拍摄基地打造为拍摄、制作一系列产业链是影视基地盈利模式的全新探索。很多影视基地已经悄然开始谋求转型和升级。横店影视制作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江表示,与国际影视公司签约成立战略联盟,就是为了完成“集聚影视要素,实现从拍摄场景到制作发行的完整产业链”的打造。“与4家有国际影响力的影视机构合作将进一步增强横店的影视拍摄能力,加快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国际步伐。”

发展影视主题公园是近年来影视基地转型的一个方向,所谓影视主题公园是指不以影视拍摄功能为主,而是成为以影视拍摄内容的场景、场地、道具、服饰、片段等为资源,以影视文化为主题的娱乐公园。影视基地市场主要面向影视拍摄剧组,随着基地旅游化发展之后,市场逐渐转向游客。根据国家旅游局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主题公园的主要消费对象是国内旅游者和港澳台同胞及亚洲文化圈内的海外旅游者。好莱坞环球影城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围绕电影拍摄场景建立的主题娱乐公园,在这里游客可以亲身体验电影拍摄的神奇世界。经过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好莱坞环球影城已经成为游客游览好莱坞必不可少的一个景点。

目前国内也有不少影视基地在做这方面的探索。长影世纪城是我国第一家世界级影视主题公园,它借鉴了美国好莱坞环球影城和迪斯尼模式,以高科技含量、高新颖程度、高制作水平和高民族特质,充分展示了中国特有文化的魅力,开辟了电影工业旅游的新途径。自2005年5月正式开园以来,已接待海内外游人100多万,在中国旅游市场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可观的经济效益。2005 年长影世纪城被评为国家 4a 旅游景区,2006 年入选中国十大影视城。

三、影视基地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

中国影视基地的建设经历了二十年的发展变化,只有少数影视基地在体制转型、产业变革的巨浪中走了出来并且经营得有声有色,大部分影视都基地面临着发展困境。据2005年金鸡百花节资料显示,截止2004年底,我国各类影视城和主题公园共2500多处,其中70%亏损,20%持平,10%盈利。我国影视基地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盈利模式单一,效益低下。靠收取场租费和发展旅游业是我国影视基地目前最主要的盈利模式,而这两种盈利模式实际暗含着巨大风险。影视基地在整个影视业的产业链条中处于下游,扮演更多的是生产要素而非获利工具的角色。以无锡中视影视基地为例,“一个剧组,成本的70%支付劳务,其中演员占总成本的50%,设备、道具等总共才占30%,影视基地作配套服务的大部分在30%花费内,一般只能赚总成本的10%左右。”[8]一个影视基地占地几千亩,但盈利只有一个剧组成本的10%,处于产业链低端位置。目前国内有大大小小上百家影视基地,影视旅游也并非“摇钱树”。没有常建常新的旅游景点和强大的影视作品的支撑,游客未必肯买账。

缺乏对盈利模式的深度开发使得那种仅仅依靠影视剧的拍摄来吸引游客的简单粗放的盈利模式,已经基本失去了生存空间。这种盈利模式不仅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更影响了整个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是盲目投资,重复建设。近年来各地企业和政府纷纷看好影视基地,大兴建造大型建造影视基地之风,动辄占地面积上千亩的影视基地在国内各地全面开花。在工业区建设已经进入到注重亩产集约率、优化产业结构的时候,影视基地又步入圈地、同质竞争的阶段。按照国家旅游局2002年的一份统计显示,全国2000余家各类主题公园赢利者仅一成,亏损占七成,2/3投资难以收回,被各种影视城项目套牢的资金保守估计有上百亿元。[9]据了解,重庆市上马或者即将上马7个影视基地项目,7个项目总投资接近百亿元。在这7个项目中,除九龙坡和长寿的项目定位于拉动房产和商业外,其余5个影视基地项目都意在成为旅游景点。而从国内其他影视城的运营情况来看,重庆根本容不下7个影视城。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导致市场严重饱和。

三是风格雷同,缺乏特色。目前国内影视基地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风格雷同,缺乏特色,这是由于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导致的后果。各家影视基地往往不在差异化和特色化上下功夫,而是追求“大而全”,恨不得将国内所有影视基地的内容全部包含在内,结果导致同质化。国内不少影视基地都建有秦王宫、广州街、香港街等景观,毫无特色,导致市场严重饱和,许多影视基地根本吸引不到拍摄剧组和游客,只能草草关门。

一个良好的影视基地不仅能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更能为地区注入影视文化,带动整个区域的全面发展。尽管目前我国影视基地的发展面临种种困境,但资本投资热情不减,基地建设高歌猛进。鉴于我国影视基地面临的重重困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快影视基地的发展。影视拍摄提升人气,带来市场认知度;游憩设施配套,深度体验参与,吸引并留住游客;创意产业支撑,扩大产业链条,做大影视产业;文化注入提高基地品质,

1、完善产业链,寻求盈利模式的多样化

国内目前已有不少影视基地试图改变单纯依靠场租或旅游业盈利的模式,向着产业纵深化方向发展。影视主题公园和影视产业基地是目前影视基地正在摸索的两条道路,前者是向着旅游业的纵深发展,后者是影视业的集群化发展。

影视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影视基地盈利模式的另一种突破,即与影视产业密切相关的,如影视拍摄、影视后期制作、影视产品营销、影视宣传等影视制作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聚集一处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这样,便形成了影视城的另一种发展趋势——影视产业基地。

单纯的影视基地与影视产业基地的有明显的区别,影视基地单纯提供影视拍摄场地、场景等,是影视产业中的一个环节,且由于收入渠道单一,经营状况一般,有时甚至很难维持下去。而影视产业基地的升级,一方面延伸影视产业链降低了发展成本,另一方面影视产业集群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因此,影视产业基地比单纯的影视基地更具备成功的特质。与旅游化的影视基地不同,影视产业基地是以影视制作全过程为内容的产业发展区域,其面对的客户群是影视制作各个环节的“影视人”,包括影视拍摄剧组、影视后期制作团队、影视前期策划人、影视公司、电影院,也包括培养影视精英的相关培训、学习机构。

横店影视城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它将整个城市建设成一个庞大而完备的影视产业配套和后勤服务基地,而不是单纯而孤立的几个拍摄基地。1999年起,横店集团全面整合影视、旅游和服务资源,宣布所有拍摄基地免收场租,同时为前来拍摄的剧组提供从场景搭建、道具制作、演员中介到餐饮、住宿等的系列配套服务。此举摆脱了依靠场租维持影视城经营的单一模式,尽一切可能整合影视拍摄所需要的所有基本要素,吸引了大批剧组前往。

2、创意为王,与文化创意产业全面结合

目前世界各国掀起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高潮,所谓文化创意产业是指那些源自个人创造力、技能和天分,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在世界各国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中,影视业都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视产业链包含剧本、融资、制作、营销、播出、产品开发等主要环节,影视基地的功能需要适当从制作环节向两端延伸,在同一个影视基地内拉伸产业链。向上游延伸,将影视基地建成内容研创基地,并搭建融投资平台;向下游延伸,将影视基地建成节目交易平台。逐步聚集产业要素,形成聚合优势,降低制作成本。

以中国(怀柔)影视基地为例,张纪中影视文化公司、尤小刚全视听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华谊兄弟娱乐投资有限公司等一批国内外影视公司纷至沓来。截至2008年年底,怀柔区共有在册的影视制作策划、文化艺术交流等文化创意类企业累计达到2379家,其中影视类企业达141家,仅影视产业累计完成投资16.3亿元。到2010年,集聚区将完成影视制片公司总部集聚、动漫制作、影视教育培训、影视旅游等四大功能区的建设;将引进国际级影视企业10至15家,国内外中小型影视企业100到150家,吸纳劳动力2万至3万人,实现年产值100亿元以上。

3、文化为魂,注入民族化元素

国内成功的影视基地大多将影视、旅游、文化三者纳入了影视基地的定位当中,倡导“影视为表、旅游为里、文化为魂”。影视基地包含的文化内涵尤其是民族化元素对基地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必须将影视基地和文化紧密地糅合在一起,将文化作为产业来经营。通过发掘和宣扬文化来综合地发展影视基地,以多种方式全方位展示文化,赋予影视基地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创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文化。国内目前在发掘影视基地文化方面做得较好的是镇北堡西部影城。

镇北堡西部影城正在逐渐告别传统影视拍摄基地的模式,朝着能够代表中国西部古代风貌的小城镇格局发展,最终成为代表和囊括中国西部各年代风貌、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影视剧拍摄基地和主题公园。张贤亮设想将其发展成一座西部地区的中国民俗文化博物馆,利用影视城的空间充分展示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再现消失在中华大地上的古代民居。按照他的设想,若干年后,西部影视城将作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里程碑”而存在,作为“原始的、古朴的、西部的、民间化和乡村化的博物馆”供广大游客参观。“这个影视城可以像邻近的、距今有近千年历史的西夏王陵那样,成为民俗古迹永远留下来。”从78万元的投资发展到现在总资产超过两亿元的文化产业,宁夏镇北堡西部影城已成为立足民族文化发展影视基地的典范。

 

[注释]

[1]项仲平、邵清风:《中国影视基地现状和产业化发展对策》,《现代传播》2007年第6期,第10-11页。

[2]邵培仁、李思屈主编:《2009年:中国娱乐与创意产业发展报告》(中国传媒报告蓝皮书 第一辑),中国传媒报告杂志社,2009年,第179-180页。

[3]郭文、王丽:《影视型主题公园旅游开发“共生”模式研究及其产业聚落诉求——以央视无锡影视基地为例》,《旅游学刊》2008年第4期,第65页。

[4]李哲:《发挥自身优势,各大影视基地拓展发展新路径》,《经济日报》2009年9月6日第6版。

[5]项仲平、邵清风:《中国影视基地现状和产业化发展对策》,《现代传播》2007年第6期,第10页。

[6]宋笑梅:《中国首个生态影视基地落户安吉》,《都市快报》2004年11月。

影视后期的前景篇(9)

最近国内大兴建设影视基地之风,仅2009年11月份就有唐山、大鹏所城、锦河、潍坊、兴国、湘西里耶等多个地区宣布将建设大型影视基地。自1987年起,我国影视基地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我国影视基地的数量已达上百个。一些影视基地不仅为各类影视作品的拍摄创造条件,而且通过影视作品的辐射力量,大大推动当地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但我国影视基地的发展并不成熟,在众多影视基地中真正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不多。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影视基地的现状做一个全景式的考察,冷静对待近两年来这股大建影视基地的热潮。

一、我国影视基地发展概况

影视基地是影视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每一部电影或者电视剧都需要在不同的场景中拍摄完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设施场所往往都是公共场所,不可能专门为某一个剧组服务,因此需要斥资修建不同拍摄场景。早年人们并没有影视基地的概念,往往戏拍完了就把场景拆除。后来,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这些场景其实并非“一次性”的,完全可以通过一定的运作将其转变为“耐用消费品”,提供给今后的影视剧组。这样就形成了影视基地,即由拍摄影视作品时所搭建的一些场景所组成的一个专门的场地。

我国影视基地最早起源于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各大影业公司的片场、摄影棚和外景地,三四十年代在上海、长春等地已见雏形。随着影视市场的繁荣,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1987年无锡中视影视基地建立为起点,国内兴起建设影视基地的高潮。1987年中央电视台规划建设无锡中视影视基地,这是我国最早规划建设的影视拍摄基地。当时无锡中视影视基地的开放引发了旅游高潮,成为当时我国规模最大、游客最多、效益最好的影视基地和旅游景点。随后全国各地纷纷利用当地优势规划建设影视基地,如涿洲央视影视基地、央视威海影视城、镇北堡西部影城等。

到上世纪末,这轮建设之风逐渐平息下来,原因是大多数影视基地的建设属于盲目跟风型,没有严谨的规划和完整的运营模式,很长时间没有剧组进驻,基本上处于闲置荒芜状态,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家调整文化政策和影视市场的成熟,影视基地建设再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5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广电总局《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逐步放宽外资进入影视业的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影视行业。影视领域对民资、外资的部分放开刺激了资本的投资热情,各种资本背景的影视基地纷纷成立。在这轮新的投资风暴中,全国规划建设20余个投资上亿元的影视基地。有学者指出,这一轮影视基地建设的高潮与上世纪八十年代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资本来源由单一转向多元;影视基地的服务对象由捆绑转向市场,由国内市场向国外市场拓展;影视基地的功能由初期的提供一个拍摄的场景拓展为提供一个影视制作平台。[1]但无论如何,我国影视基地的快速发展成为不争的事实,一批影视基地开始了完全市场化的经营和运作,其完整的服务体系和配套设施,完善的经营理念和营销措施,既降低了影视拍摄的制作成本,推动着中国影视业的良性发展,同时又带动了地方旅游经济的快速增长。

总的来说,我国目前影视基地的呈现以下特征:一是数量众多,并形成了几个规模较大的影视基地。全国有上百个影视基地,其中投资上亿元的就有30多个,如横店影视城号称“东方好莱坞”,总投资30亿元,是目前国内拍摄场景最多、配套设施最全、历史跨度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象山影视城占地1091亩,总投资1.2亿元,是目前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二是影视基地以搭建仿古建筑为主。古装剧影视片是我国影视作品中主力军,剧组对仿古建筑需求较大,这使众多影视基地都走人造仿古建筑的道路。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共同评选的“2006中国十大影视基地(影视城)”中,就有横店影视基、焦作黄河文化影视城、北普陀影视城、象山影视城、涿州影视城等多家以古装戏为主的影视基地。 三是大多数影视基地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有数据显示,我国绝大多数影视城处于亏本经营的状态,只有少数知名影视城处于温饱和盈利状态。

二、我国影视基地发展模式分析

影视基地并不是我国所特有的,美国的好莱坞、印度的宝莱坞、日本的京都电影文化村都是在世界享有盛誉的影视基地。与国外影视基地以影视后期制作或影视文化为主少有实景基地不同,我国影视基地具有一下几方面特点:一是影视主题设计上以影视文化为特色,具有鲜明的主题和衍生的特殊文化内涵;二是项目设计上以模拟和再现为特色,拥有影视文化的实际载体;三是兼具影视外景基地和旅游的双重功能,影视与旅游双业协同共生。中国影视基地的特点决定了其形成模式和盈利模式的特殊性。

(一)形成模式

在影视基地的两次建设高潮中诞生了形态各异的影视基地,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我国影视基地的形成模式可分为以下几种

按照影视基地的主题分,我国影视基地主要可分为三类,即自然景观类、民俗文化类和历史题材类。

1.自然景观类

这类影视基地主要利用当地的独特的自然风光打造而成,一般集中在风景秀丽、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如西塘影视基地、安吉影视基地、同里影视基地和象山影视基地等。

在2007年6月18日第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具特色影视基地的评选活动中,古镇西塘被评为最具水乡魅力影视基地。西塘镇2003年时与中国电影家协会成立“中国西塘影视摄制基地”,在这里相继拍摄了《画魂》、《天一生水》、《别爱我》、《五星饭店》等影视作品,西塘原汁原味的水乡风情和淳朴的民风民俗形成一个“天然摄影棚”,深受国内外电影公司的推崇。云南的束河古镇影视基地是云南十大影视基地之一,景区地处玉龙雪山脚下,海拔2440米,年平均气温12.6度,气候温润,四季如春。古镇坐西朝东、背风向阳,北瞰玉龙、南眺文笔、东临象山,被称为“丹凤含书”之地,享有“雪山下的世外桃源”、“神秘的纳西原生古村落”、“千年清泉之乡”等美誉。历经岁月沧桑,古貌依然,村落与原野浑然一体,生态优美,形成“古道、泉水、人家”的独特景观。这里曾先后拍摄过《摩梭女儿国》、《一米阳光》、《茶马古道》、《千里走单骑》、《铁色高原》、《天使的翅膀》等多部影视剧。

2.民俗文化类

民俗文化类影视基地以当地的风俗文化为主,突出展现民族文化。这类影视基地的典型代表是镇北堡西部影视城。

镇北堡西部影视城坐落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镇北堡,上世纪90年代初由作家张贤亮创办。镇北堡西部影视城以其古朴、原始、粗犷、荒凉、民间化为特色吸引着众多影视剧组和游客,成为中国三大影视城之一,也是西部唯一着名影视城。西部影城被逐步打造成为一个充满着浓厚历史和文化气息的古代西北小镇,通过再现先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娱乐方式吸引展现当地的风俗文化;对荒凉的地貌和残留的古堡中的文化包装和艺术内涵,提升了荒凉和废墟的文化价值。在镇北堡西部影视城内明城堡的街道两侧有各式中国传统手工艺:捏面人、做木雕、剪纸、现场画像、书写春联、椴木烙画等。许多在全国各地“卖艺为生”的民间艺人,在镇北堡西部影视城扎下了根。从2007开始,每逢节假日和双休日,影城的明城内都会变成真正的中国古代北方小城镇的集市,艺人们为游客免费表演。

3.历史题材类

历史题材类影视基地以经典着作为蓝本,再现历史建筑、古代风貌等。目前我国大部分影视基地都属于此类,比较着名的有央视四大影视基地(无锡中视影视基地,南海影视城、威海影视城、涿州影视基地)和横店影视基地等。

横店影视基地现在已经建成“广州街”、“香港街”、“明清宫苑”、“秦王宫”、“清明上河图”、“江南水乡”、“横店老街”、“屏岩洞府”、“大智禅寺”、“明清居民博览城”等13个景区,这些景区大多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建成,跨越了几千年的历史时空,汇聚了南北地域不同的建筑风格,远至秦汉、唐宋,近至明清、民国,两千年不同历史阶段的影视题材均可在这里找到合适的场景;上至皇宫、官府,下至民居、老街,不同朝代、不同人物的题材均可在这里入镜;从历代的重大历史变革,到百姓的起居冷暖均可在此展现,宫廷、市井、言情、武侠、枪战等多种不同内容和风格的影视作品均可在此拍摄。

按照影视基地形成的因果关系可分为以戏带建类和以剧带景两类

1.以剧带建类

此类影视基地一般是现有剧本再有拍摄场景,按照剧本要求建造特定的拍摄场景。随着影视剧的走红,拍摄场景成为旅游热点,从而形成影视基地。但是一部剧的播出时间和流行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以戏带建类的影视基地不断开发出新的景点吸引其他剧组和众多游客。央视打造的四大影视基地基本都属于此类。以无锡中视影视基地为例,1991年10月,央视决定拍摄《唐明皇》,随即在大孚山麓苍翠清幽的群峰环抱中修建唐城,包括唐宫、唐街、御花园、华清池、骊山图阁等。之后有《杨贵妃》、《武则天》等名噪一时的影视剧在此取景。受影视剧热播的影响,当时游客最多时1天达5万人。1992年,为拍摄《三国演义》,三国城开始建设,主要景点有桃园、甘露寺、七星台、点将台、古战船、曹营水寨等。1995年水浒城启动建设,主要景点有京城区、梁山、州县区、水泊区、清明上河街、紫石街等。

但是,以景带建类的影视基地主要服务于参与投资的影视集团的拍摄行为,这种运作方式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影视基地只是某个电视台或者影视集团的片场,并没有真正进入市场运作。随着市场经济的浪潮的涌起,此类影视基地逐渐减少。

2.以景带剧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景带剧类的影视基地越来越受到剧组的欢迎。近年来,国内建设的影视基地大多属于以景带剧类,有利于拓宽产业空间,提高影视基地的效能。以景带剧类影视基地的“景”既有自然风光,也有人工建筑。前者如自然景色:安吉生态影视基地、同里影视基地、象山影视城等,后者如中山影视基地、北普陀影视城、焦作黄河文化影视城等。安吉生态影视基地坐落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境内,它是“中国毛竹产业化示范基地”、“毛竹科技现代园区”,更是中国独一无二的“生态影视基地”。安吉影视基地以万顷竹海为背景,以亘古奇石为点缀,有山的雄伟,有水的灵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环境使得安吉深得剧组的青睐,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使安吉声名远播,周润发和章子怡在安吉竹海里打斗那场戏十分精彩。李安在获奥斯卡奖之后说过:“是安吉的秀丽山水让《卧虎藏龙》走上奥斯卡领奖台”。

以景带剧类基地更加适应市场经济时代影视基地发展的需要,较多考虑贴近时代背景、贴近地域特色,创造一个较为真实的年代环境,具有广泛的普适性,以使各种剧组能够各取所需。

按照影视基地的投资主体的不同,可将我国影视基地分为三大类:公有资本投资型、民营资本投资型和中外合资型。在影视基地出现的早期,投资主体是单一、固定的,而随着新世纪经济体制改革的加深,国家允许民营资本和外资进入影视业,影视基地的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1.公有资本投资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的影视基地大多是公有资本投资型的,这是由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所决定的。这些影视基地依靠行政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和资金建造而成。央视的四大影视基地都是由央视出资建设,上海车墩影视乐园、青岛影视基地、焦作黄河文化影视城等也是由影视集团和当地政府投资共建。在计划经济时期,公有资本投资型的影视基地发展情况较好,因为会有电视台或者影视集团源源不断送来影视拍摄剧组,不必考虑市场化运营。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这类影视基地与电视台或影视集团的紧密关系逐渐被打破,它们的生存面临极大的威胁。2007年1月,焦作市政府将焦作市黄河文化影视城产权转让,在其资产评估中净资产7494万元,负债3146万元,可见其经营状况并不理想。此类影视基地目前都在试图突破原有模式,寻求市场化运作方式。

2.民营资本投资型

早在上世纪就已出现民营资本投资型的影视基地,但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此类影视基地没有固定的电视台和剧组入驻,经营十分困难。上世纪90年代浙江横店集团投资兴建横店影视城,是当时惟一一家背景单纯的民资影视基地。1996年,为拍摄历史巨片《鸦片战争》,横店集团全资建起了东阳市境内第一个影视拍摄基地“广州街香港街”。但直到1999年横店影视基地的经营并不顺利,每年接待电影剧组只有一部,接待拍摄的电视的电视剧集在百余集到三百集之间,游客规模只有二三十万人次的水平。依靠横店集团的强大财力,横店影视基地才得以生存。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深入,横店影视基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从2000年实行“免场租政策”以来,成为我国目前发展最好最具活力的影视基地。

2004年以来,随着影视业资本市场开放后,越来越多民营资本进入影视基地。2008年香港导演唐季礼代表中国国际传媒集团,投资30亿元人民币在云南大理建设一个占地4000亩的国际影视文化产业研究基地“东方好莱坞”。导演陈凯歌将与云南世博集团投资120亿元,联合打造的“东方影城”。

3.中外合资型

资本来源的开放意味着外国资本也可以进入中国影视业,资本来源的多元化为中国影视基地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目前由于国内影视业对境外资本投资有着严格的控制,中外合资型的影视基地并不多见。中山影视基地是一个具有中外合资背景的基地,它位于中山市翠亨村孙中山故居旁,是国内唯一围绕某个伟人生平反映伟人历程的影视基地。

(二)影视基地的盈利模式

纵观国内数百家影视基地,虽然大多数运营状况堪忧,但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的也不少,对影视基地盈利模式尤其是较为成功的盈利模式进行分析将有助于影视基地未来的发展。目前影视基地的盈利模式主要分为几大类,一是以收取场租费作为主要收入来源;二是以影视业带动旅游业发展;三是发展影视主题公园等其他盈利模式的探索。

1.收取场租费

依靠场租维持影视基地生存是中国早期影视基地盈利的主要模式,直到本世纪,场租费仍是一些影视基地主要的收入来源。上影集团旗下的上海车墩影视基地在建立之初,按照错位经营、差别化竞争的发展理念,希望达到影视拍摄和旅游双赢。但几年运营下来,除了前两年旅游业务还不错外,之后一直是拍摄收入多于旅游。目前上海车墩影视基地场景、摄影棚的租金收入每天约有2000元至1.5万元不等。但随着影视基地数量的增加和同质化现象的加重,单纯依靠场租费盈利几乎成为不可能。

2.影视业带动旅游业

以影视基地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是我国影视基地较为普遍的一种盈利模式。通过低廉的成本和大手笔场地建设吸引剧组,打造知名影视制作,进而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追星族、群众演员等,带动旅游业发展。以横店影视城为例,旅游业是基地最主要的盈利来源,约占整个基地收入的80%左右。

按照旅游方式的不同,这种盈利模式还可以分为前期拍摄+观光型旅游、后期制作+体验式旅游和混合型三类。前期拍摄+观光型旅游主要是指让游客参观拍摄场地,感受基地的影视文化,这是影视基地发展旅游业最常见的一种做法。典型代表如无锡中视影视基地等、束河茶马古道影视基地、昆明玉龙湾影视基地等。后期制作+体验式旅游可以让观众亲身体验电影的拍摄和制作过程。北京的中国(怀柔)影视基地是一家集影视创意、拍摄、后期制作、影视体验等于一体的专业功能聚合型部级影视基地,怀柔影视基地二期项目完工后,将向游客全方位展现电影的魅力,游客不仅可以看到电影是如何制作出来的还可以亲身参与电影的拍摄制作过程。

3.其他盈利模式的探索

影视基地处于影视产业链条中的一环,将影视基地本身打造成复合式产业链,把各种影视产业要素的聚集到影视基地,将原来的拍摄基地打造为拍摄、制作一系列产业链是影视基地盈利模式的全新探索。很多影视基地已经悄然开始谋求转型和升级。横店影视制作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江表示,与国际影视公司签约成立战略联盟,就是为了完成“集聚影视要素,实现从拍摄场景到制作发行的完整产业链”的打造。“与4家有国际影响力的影视机构合作将进一步增强横店的影视拍摄能力,加快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国际步伐。”

发展影视主题公园是近年来影视基地转型的一个方向,所谓影视主题公园是指不以影视拍摄功能为主,而是成为以影视拍摄内容的场景、场地、道具、服饰、片段等为资源,以影视文化为主题的娱乐公园。影视基地市场主要面向影视拍摄剧组,随着基地旅游化发展之后,市场逐渐转向游客。根据国家旅游局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主题公园的主要消费对象是国内旅游者和港澳台同胞及亚洲文化圈内的海外旅游者。好莱坞环球影城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围绕电影拍摄场景建立的主题娱乐公园,在这里游客可以亲身体验电影拍摄的神奇世界。经过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好莱坞环球影城已经成为游客游览好莱坞必不可少的一个景点。

目前国内也有不少影视基地在做这方面的探索。长影世纪城是我国第一家世界级影视主题公园,它借鉴了美国好莱坞环球影城和迪斯尼模式,以高科技含量、高新颖程度、高制作水平和高民族特质,充分展示了中国特有文化的魅力,开辟了电影工业旅游的新途径。自2005年5月正式开园以来,已接待海内外游人100多万,在中国旅游市场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可观的经济效益。2005 年长影世纪城被评为国家 4A 旅游景区,2006 年入选中国十大影视城。

三、影视基地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

中国影视基地的建设经历了二十年的发展变化,只有少数影视基地在体制转型、产业变革的巨浪中走了出来并且经营得有声有色,大部分影视都基地面临着发展困境。据2005年金鸡百花节资料显示,截止2004年底,我国各类影视城和主题公园共2500多处,其中70%亏损,20%持平,10%盈利。我国影视基地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盈利模式单一,效益低下。靠收取场租费和发展旅游业是我国影视基地目前最主要的盈利模式,而这两种盈利模式实际暗含着巨大风险。影视基地在整个影视业的产业链条中处于下游,扮演更多的是生产要素而非获利工具的角色。以无锡中视影视基地为例,“一个剧组,成本的70%支付劳务,其中演员占总成本的50%,设备、道具等总共才占30%,影视基地作配套服务的大部分在30%花费内,一般只能赚总成本的10%左右。”一个影视基地占地几千亩,但盈利只有一个剧组成本的10%,处于产业链低端位置。目前国内有大大小小上百家影视基地,影视旅游也并非“摇钱树”。没有常建常新的旅游景点和强大的影视作品的支撑,游客未必肯买账。

缺乏对盈利模式的深度开发使得那种仅仅依靠影视剧的拍摄来吸引游客的简单粗放的盈利模式,已经基本失去了生存空间。这种盈利模式不仅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更影响了整个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是盲目投资,重复建设。近年来各地企业和政府纷纷看好影视基地,大兴建造大型建造影视基地之风,动辄占地面积上千亩的影视基地在国内各地全面开花。在工业区建设已经进入到注重亩产集约率、优化产业结构的时候,影视基地又步入圈地、同质竞争的阶段。按照国家旅游局2002年的一份统计显示,全国2000余家各类主题公园赢利者仅一成,亏损占七成,2/3投资难以收回,被各种影视城项目套牢的资金保守估计有上百亿元。据了解,重庆市上马或者即将上马7个影视基地项目,7个项目总投资接近百亿元。在这7个项目中,除九龙坡和长寿的项目定位于拉动房产和商业外,其余5个影视基地项目都意在成为旅游景点。而从国内其他影视城的运营情况来看,重庆根本容不下7个影视城。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导致市场严重饱和。

三是风格雷同,缺乏特色。目前国内影视基地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风格雷同,缺乏特色,这是由于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导致的后果。各家影视基地往往不在差异化和特色化上下功夫,而是追求“大而全”,恨不得将国内所有影视基地的内容全部包含在内,结果导致同质化。国内不少影视基地都建有秦王宫、广州街、香港街等景观,毫无特色,导致市场严重饱和,许多影视基地根本吸引不到拍摄剧组和游客,只能草草关门。

一个良好的影视基地不仅能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更能为地区注入影视文化,带动整个区域的全面发展。尽管目前我国影视基地的发展面临种种困境,但资本投资热情不减,基地建设高歌猛进。鉴于我国影视基地面临的重重困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快影视基地的发展。影视拍摄提升人气,带来市场认知度;游憩设施配套,深度体验参与,吸引并留住游客;创意产业支撑,扩大产业链条,做大影视产业;文化注入提高基地品质,

1、完善产业链,寻求盈利模式的多样化

国内目前已有不少影视基地试图改变单纯依靠场租或旅游业盈利的模式,向着产业纵深化方向发展。影视主题公园和影视产业基地是目前影视基地正在摸索的两条道路,前者是向着旅游业的纵深发展,后者是影视业的集群化发展。

影视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影视基地盈利模式的另一种突破,即与影视产业密切相关的,如影视拍摄、影视后期制作、影视产品营销、影视宣传等影视制作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聚集一处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这样,便形成了影视城的另一种发展趋势——影视产业基地。

单纯的影视基地与影视产业基地的有明显的区别,影视基地单纯提供影视拍摄场地、场景等,是影视产业中的一个环节,且由于收入渠道单一,经营状况一般,有时甚至很难维持下去。而影视产业基地的升级,一方面延伸影视产业链降低了发展成本,另一方面影视产业集群具有显着的规模优势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因此,影视产业基地比单纯的影视基地更具备成功的特质。与旅游化的影视基地不同,影视产业基地是以影视制作全过程为内容的产业发展区域,其面对的客户群是影视制作各个环节的“影视人”,包括影视拍摄剧组、影视后期制作团队、影视前期策划人、影视公司、电影院,也包括培养影视精英的相关培训、学习机构。

横店影视城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它将整个城市建设成一个庞大而完备的影视产业配套和后勤服务基地,而不是单纯而孤立的几个拍摄基地。1999年起,横店集团全面整合影视、旅游和服务资源,宣布所有拍摄基地免收场租,同时为前来拍摄的剧组提供从场景搭建、道具制作、演员中介到餐饮、住宿等的系列配套服务。此举摆脱了依靠场租维持影视城经营的单一模式,尽一切可能整合影视拍摄所需要的所有基本要素,吸引了大批剧组前往。

2、创意为王,与文化创意产业全面结合

目前世界各国掀起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高潮,所谓文化创意产业是指那些源自个人创造力、技能和天分,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在世界各国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中,影视业都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视产业链包含剧本、融资、制作、营销、播出、产品开发等主要环节,影视基地的功能需要适当从制作环节向两端延伸,在同一个影视基地内拉伸产业链。向上游延伸,将影视基地建成内容研创基地,并搭建融投资平台;向下游延伸,将影视基地建成节目交易平台。逐步聚集产业要素,形成聚合优势,降低制作成本。

以中国(怀柔)影视基地为例,张纪中影视文化公司、尤小刚全视听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华谊兄弟娱乐投资有限公司等一批国内外影视公司纷至沓来。截至2008年年底,怀柔区共有在册的影视制作策划、文化艺术交流等文化创意类企业累计达到2379家,其中影视类企业达141家,仅影视产业累计完成投资16.3亿元。到2010年,集聚区将完成影视制片公司总部集聚、动漫制作、影视教育培训、影视旅游等四大功能区的建设;将引进国际级影视企业10至15家,国内外中小型影视企业100到150家,吸纳劳动力2万至3万人,实现年产值100亿元以上。

3、文化为魂,注入民族化元素

国内成功的影视基地大多将影视、旅游、文化三者纳入了影视基地的定位当中,倡导“影视为表、旅游为里、文化为魂”。影视基地包含的文化内涵尤其是民族化元素对基地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必须将影视基地和文化紧密地糅合在一起,将文化作为产业来经营。通过发掘和宣扬文化来综合地发展影视基地,以多种方式全方位展示文化,赋予影视基地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创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文化。国内目前在发掘影视基地文化方面做得较好的是镇北堡西部影城。

镇北堡西部影城正在逐渐告别传统影视拍摄基地的模式,朝着能够代表中国西部古代风貌的小城镇格局发展,最终成为代表和囊括中国西部各年代风貌、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影视剧拍摄基地和主题公园。张贤亮设想将其发展成一座西部地区的中国民俗文化博物馆,利用影视城的空间充分展示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再现消失在中华大地上的古代民居。按照他的设想,若干年后,西部影视城将作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里程碑”而存在,作为“原始的、古朴的、西部的、民间化和乡村化的博物馆”供广大游客参观。“这个影视城可以像邻近的、距今有近千年历史的西夏王陵那样,成为民俗古迹永远留下来。”从78万元的投资发展到现在总资产超过两亿元的文化产业,宁夏镇北堡西部影城已成为立足民族文化发展影视基地的典范。

[注释]

[1]项仲平、邵清风:《中国影视基地现状和产业化发展对策》,《现代传播》2007年第6期,第10-11页。

邵培仁、李思屈主编:《2009年:中国娱乐与创意产业发展报告》(中国传媒报告蓝皮书 第一辑),中国传媒报告杂志社,2009年,第179-180页。

郭文、王丽:《影视型主题公园旅游开发“共生”模式研究及其产业聚落诉求——以央视无锡影视基地为例》,《旅游学刊》2008年第4期,第65页。

李哲:《发挥自身优势,各大影视基地拓展发展新路径》,《经济日报》2009年9月6日第6版。

项仲平、邵清风:《中国影视基地现状和产业化发展对策》,《现代传播》2007年第6期,第10页。

宋笑梅:《中国首个生态影视基地落户安吉》,《都市快报》2004年11月。

影视后期的前景篇(10)

前言:

影视行业的发展,推动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随着中国影视也的快速发展,对于影片的后期制作要求,也越来越高。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于影视后期制作,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计算机技术对于视频图像的处理,为影视后期制作带来便利,减少人工成本,节省财力,提高影片效果。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于影片的场景,人物形象进行加工,进行特效渲染,制造出科技玄幻的场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于视频图像的处理,是计算机科学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为影视行业做出巨大贡献。

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下影视后期制作的范围

1.1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于视频图像的处理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多媒体编码、多媒体采集技术、编辑技术的组成体,其可以提高作品的画面感,提升作品的质量,带给观众更加炫酷的效果。

计算机视频图像处理技术,是计算机多媒体对影视作品,进行后期的加工处理,对影片进行剪辑,对环境、画面进行特殊处理,添加各种特效的技术。

视频图像处理技术,加快影视后期制作的速度,为影视后期制作带来便利,减少人工成本,节省财力,提高影片效果。视频图像后期制作,为小成本电影提供机会,促进独立电影的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于视频图像的处理,是计算机科学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为影视行业做出巨大贡献[1]。

1.2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于动态影像的加工

动态影像加工对电影行业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在计算机技术未被应用之前,影视后期制作技术落后,操作手法受限,影视作品仅靠简单的剪辑与拼接进行后续处理。计算机媒体技术的动态影像加工,可以为影视作品添加特效,进行人物动态处理,添加柔和的光影,设计气势磅礴的场景。动态影像加工多用于玄幻、科幻类影片,此类影片需要展现出玄幻科技的场景,是现实环境中没有的,而动态影像处理技术,正好可以构建影片所需的环境,整体提高了影响效果。优质的动态影像处理,能够造就一部出色的电影,影片中美轮美奂的场景,人物的特技,都是动态影像处理完成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动态影像加工,为电影业带来便捷,为影片添加更真实的玄幻效果[2]。

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影视后期制作面对的问题

2.1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水平落后

电影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行业,国家给与大力支持。虽然我国在影视后期制作上取的一些成绩,但是与国外技术相比,我国扔处于落后阶段。我国的影视行业,后期制作技术水平落后,影片的制作效果、场景描绘,很大程度上不逼真,效果生硬。影片的处理手段劣质,明显存在处理痕迹,与美国的影片相比,3D效果、场景设置、人物特技,都存在较大差别。

国外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影片处理上十分自然,与实际场景融为一体,带给观众良好的观影感受。对于我国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水平低的问题,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吸取国外的技术,进行自主研发,从而提高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水平[3]。

2.2制作速度慢抄袭率高

基于我的计算机多媒体水平落后,影片的后期制作,多采用国外的技术进行处理。虽然采用国外的技术,但仍与原创技术有所差别,经常模仿国外技术,导致国内对计算机技术缺乏自主研发意识,使得我国在计算机领域技术薄弱。在发达国家,具有专门的团队与充足的资金,进行计算机多媒体研发。

其后期影视制作具有较大的规模,展现出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我国的影视后期制作中,技术水平落后,资金存在不足,导致制作速度较慢,制作规模较小。制作速度慢抄袭率高,是我国影视后期制作的基本特点。

三、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下影视后期制作的范围,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下影视后期制作面对问题的论述,表明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于影视行业的重要性。现今我国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比较落后,我国应该大力开展计算机技术自主研发,提高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为影视行业的发展提供便利。

参 考 文 献

上一篇: 投资理财的措施 下一篇: 教学设计的案例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