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基本知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4 17:09:39

物流管理基本知识

物流管理基本知识篇(1)

目前,在整个物流行业竞争激烈、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缺口较大的情况下,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以期培养更多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来满足物流企业的需要。然而近几年毕业的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却很难在物流企业找到合适的位置,出现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与物流企业用人要求不相匹配的状况,这就不得不反思本科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保障机制。

1 职业资格与高校培养目标的启示

1.1 社会需要的物流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

依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根据《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和相关的职业资格管理条例对物流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评价和鉴定,目前社会需要的物流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如表1所示:

从表1物流师、高级物流应当具备的相关知识得知,物流管理要求兼具管理学、工学两大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知识模块:

(1)现代物流理论:物流基础知识,物流系统及其构成,物流成本服务,质量与标准化;第三方物流,物流技术及其设备,供应链管理及国际物流。

(2)现代系统工程知识:物流市场分析与管理,物流市场经济技术分析,采购与供应物流管理及销售物流管理;物流信息管理及运输管理;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及配送管理;物流战略规划及物流网络规划;物料搬运系统设计及企业物流系统解决方案;配送中心规划,物流系统的经济效益分析及物流系统评价。

1.2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知识结构

目前,国内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多达数百所,比较其课程结构,基本上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类是以管理学科为主的物流管理专业。该专业要求学生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进行企业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的能力;

(3)评价与选择物流技术方案和进行物流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的能力;

(4)掌握物流公司经营管理方法和运作,从事物流管理的初步能力;

(5)调查研究、综合分析、从事物流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6)熟悉我国关于物流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7)了解物流在国内外发展的理论前沿和科技动态;

(8)能用一种外语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书刊、文献、资料,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另一类是以工科为主的物流工程专业。该专业要求学生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现代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

(2)现代物流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有较强的现代工程基础;

(4)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5)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

(6)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研究的科学和实际工作能力;

(8)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及管理的基本能力。

1.3 启示

综合社会对物流人才的要求、本科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我们对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思考是:

现代物流管理需要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兼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外向型和增值型的服务行业,其涉及的领域中,物流管理和运营工作需要各种知识和技术水平的劳动者。同时,企业为降低物流运作成本,就必须在提高科技应用水平的同时,降低单位作业的人力投入,在定编定岗时,就要压缩人员编制,采取多个岗位交叉合并的策略,反映在实际中,就是岗位的设置并非无缝连接,而是岗位与岗位之间有一定比例的重叠,这样,就需要岗位多面手来完成重叠环节的作业。与此需要相对应的物流管理人才,就应该兼具管理类和工程类的知识。

正是由于物流具有系统性和一体化以及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运作的特点,同时,企业面临降低成本的压力而增加对岗位多面手的需求,因此,具有较为广博的知识面和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日益受到企业青睐。

2 本科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块化设计思路

高等院校培养的本科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应该是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变化频繁,和行业垄断界限打破的形势。这就要求物流管理人才兼具管理学和工学的知识;要求物流管理人才必须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我们对本科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以“能力本位”教育观为指导,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应用学科专业,加强通识教育,突出实践教学,鼓励个性发展,培养基础扎实、适用面较宽、综合能力较强的专业应用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这里所要求的“能力”不仅是岗位能力,更应是工作适应能力;不仅是专业能力,也是综合能力;不仅是就业能力,也是一定的创业能力;不仅是操作性技能,也是创造性技能。这里所要求的“技术”是在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上,超越于一般技能,具有一定复合型和综合性特征的技术;是适应高技术的要求,掌握专业技能和实用的工程生产技术,需要大量的实践能力和技能训练予以保障。

因此,将本科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必备的专业知识、基本能力、素质设计为知识结构、基本能力、基本素质。

2.1 知识结构

2.1.1 必修课的知识结构

必修课的知识结构包括下列七个模块,物流工程培养方向可以选择②③⑥⑤模块;物流管理培养方向可以选择①③④⑤⑦模块。

①国际贸易和通关知识:国际贸易方面包括国际采购、国际结算知识以及国家对外汇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通关方面,国际贸易活动必然要涉及到通关作业、通关环节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对物流方案的设计和物流流程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影响。

②运输、仓储等专业知识:综合性物流企业所从事的业务通常要涉及多种运输方式和手段,多式联运的执行水平也是衡量企业综合能力的指标之一。在与客户洽谈和进行物流方案设计及任务执行时,就必须熟练掌握多种运输工具的使用知识。在仓储管理方面,随着物流服务需求的个性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仓储管理除传统的货物进出仓、堆玛摆放等工作外,还要包括库存控制、自动化控制、配送管理、包装、加工、检验、维修及其他增值服务职能。

③物流工程知识:管理学科应融合工科知识,本科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应包括物流市场与经济技术分析、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管理、物流网络及配送中心规划、企业物流系统解决方案、物流系统的经济效益分析及评价。

④财务成本管理知识:物流管理人员不仅要了解作业费用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等情况,而且要具有进行成本分析的能力,能向客户提出有针对性和说服力、客户易于接受的合理的解决方案,包括分析企业需要外包的业务类型、业务量、向分包方支付项目、支付数额、企业内部需要投入的资源、执行该项物流服务资源的消耗和占用状况、资产的折旧和运作成本等。

⑤外语知识:随着物流活动区域的国际化,英语被广泛应用在物流活动的各个领域,从商务谈判、合同签订到日常沟通、单据书写等各个环节,都能见到英语的作用。

⑥安全管理知识:物流企业处于供应链的中间环节,事故的影响将蔓延到企业的上下游各个环节,引起交货延迟、船期航班延误、人员加班、生产线停产等一连串问题,最终造成的损失将无法估量。

⑦法律知识及其他。

2.1.2 选修课的知识结构

各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在选修课中办出自己的物流管理人才特色。例如,立足服务地方经济的培养目标,结合区域物流发展,以交通运输业为龙头,设计公路、铁路、内河航运课程,以及港口规划、运输路线优化课程;或者以各院校的学科门类为依托,培养特色物流人才,如既有机电、食品加工等工科专业,又有工商企业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管理学科的专业的院校,则在培养物流管理人才时,可以整合上述专业的优势,增加机械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的基础知识,结合企业管理和营销学的内容,培养适应生产物流管理、销售物流管理、第三方物流企业岗位需要的物流人才。

2.2 基本能力

①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

②外语:对外交流能力;

③物流及相关岗位职业资格证书:执业能力;

④计算机等级证书:计算机操作能力;

⑤公共关系资格证书:社会交往能力;

2.3基本素质

①思想道德素质: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实干创业的精神;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②体能素质: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身体健康;

③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及一定的美学修养。

3 本科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教师素质

这是实现本科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现行教师队伍中的教师大多是通过毕业分配这一主渠道扩充的,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校期间接触生产实践较少,生产知识不多、实践能力不强,这种情况在部分青年教师中尤为突出,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极不相适应的。提高教师尤其是缺乏实际经验的教师的实践能力是当务之急,而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安排这些教师到生产第一线去或者经过实验室岗位轮训,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提高,练就过硬的真实本领,先当学生,后当老师。有了高质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3.2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制定《物流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能力与素质培养图表》

在本科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块化设计思路下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具有的能力与素养如表2所示,并调整专业课程计划设置,建立教学实施机制。

3.3 构建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以《物流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能力与素质培养图表》为中心,制定适应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构建该体系的宗旨是:所确定的课程教学内容应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毕业后服务经济社会是最有用的或者说是价值最高的,应是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应是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较好地掌握的。根据新的专业业务培养目标和业务培养要求的需要,选择课程教学的知识单元,并将这些知识单元进行整合组装,形成内容先进、逻辑严谨、层次清晰的课程体系;在选择和整合教学内容时,应贯彻始终的是必须加强科学方法论教育,注意传授动态的、发展的、整体的科学方法,以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如,应讲授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革新的过程,而不是仅仅将这些结论告诉学生。处理好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重复与脱节,做到教学内容的综合化和“少而精”。

3.4 以“能力中心模式”组织教学,加强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应用型人才

要实现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采用“能力中心型”教学模式组织教学。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在分析服务经济社会要求的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确定所需要的专业和基础知识内容,它不单纯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重要的是强调其综合性和实用性,即筛选出学科中与能力培养直接有关、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知识内容,配合实践性教学环节,形成一个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的教育体系: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强调实用性或技艺性。实践是大学生增长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外部条件。通过生产劳动、实验课教学、教学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熟练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极为重要的一环。

改革教学方法和改进教学手段,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智力水平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而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课程教学过程应努力营造使学生思维活跃的氛围,以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是难于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的。

3.5 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培养应用型人才

物流学科是一个综合型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复合型和聚合型产业,物流管理人才能够满足不同区域、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需要,坚持不同院校一定要办出各自的特色,产学研合作办学是十分有效的途径。产学合作教育运行机制的核心是寻求高校、企业、学生三方利益的共同点,高校与企业随时沟通,根据企业对人才要求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实践环节等,制定出企业标准与教育标准相融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立校内专业实验室与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的实验实训课程体系,建立产学合作教育运行机制。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具备方向导引、教学环境保障、教学实施、质量保证机制;同时,高校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调查、研究、解决现实问题,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体系建设,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培养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义生.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物流科技,2009(11).

物流管理基本知识篇(2)

一、确定技能型物流人才培养方向

确定人才培养方向是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高校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要面向物流业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作技能的培养。同时还应关注新物流技能和新技术手段的出现,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建设的方向,不断为学生提供新的技能训练,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物流管理人才。1.分析物流企业运作流程,确定职业岗位。现代物流包括企业物流和第三方物流,高校物流专业面向物流行业的教育目标主要包括:物流公司、企事业单位内部物流部门、电子商务企业、储运公司、大型配货中心、货运企业等,其职业岗位有:物料计划、采购、运输组织、车辆调度、仓储管理、配送、商品分拣和包装、物流设施设备的作业和管理、跟单、揽货、物流信息处理、报关、报检等。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要对物流企业的职业岗位展开调查和分析,从而为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提供导向。2.分解岗位技能,制定职业标准。根据物流企业对应用型物流人才的技能要求,确立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标准如下:①专业技能。专业技能是指对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要求物流人才不仅要掌握物流专业知识,更要掌握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以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因为物流企业具有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域运营的特点,并且物流企业当前的工作重点是降低物流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物流人才应掌握丰富的知识面,并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满足物流企业发展的需求。专业基本技能要求是物流人才从事物流活动必备的基本操作能力,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采购、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运输管理、运输管理、国际货运、物流信息管理、和物流成本核算与分析构成了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基本技能标准。②职业适应能力。职业适应能力是指劳动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社会责任心、群体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自我管理与控制、行为的规范性和社会适应性,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心理承受等相关能力,以适应物流企业的要求。物流作业是一个具有连续性和传递性的多环节链状操作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物流作业的效率。因此,要求物流人才应当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组织管理能力,除了做好本岗位的工作,还要协调相关岗位的任务,有效利用企业的设备和技术,及时与客户协商沟通,使整个物流作业环节高效地实现无缝化操作。③职业发展能力。物流业的迅猛发展使行业内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从而提供给物流人才的岗位越来越多,职业素养的外延也在动态的变化,工作的迁移性日益凸显。这就要求物流管理毕业生在职业生涯应中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保持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从而适应多变的现代物流社会。3.将职业要求转换成学习内容。针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异,围绕职业岗位的需求,构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基本思路是:根据物流管理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成长规律进行教学设计。首先确定物流行业的职业岗位;按照物流企业运作流程,分析每个职业岗位所对应的技能要求,对知识和技能性分析,从而确定学习内容。

二、构建创新性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在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方面,要按照“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原则优化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的专门人才。以物流企业工作环境为教学情景的课程设置需要考虑学科、学生、社会的相互关系。要让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能够对口就业,并胜任自己的职业岗位,就要求课程的设置必须将物流企业有效纳入其关注范围,以实现课程与岗位之间吻合。如果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与实际的工作岗位高度配合,那么企业用来岗位培训的成本将大大降低。1.设置全程职业指导课程。应从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整个阶段全程定期进行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教育、行业规范学习、职业实践和就业指导等,从而使学生早早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方向,制定发展规划和学习计划,使其具有对职业机遇的预测能力。2.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随着现代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和物流产业技术进步的迫切需求,“以人为本”的观念越来越受到物流企业的重视。技术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使从业人员的职业岗位更新周期加快。物流管理人才要适应转岗需要,就必须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很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在此可借鉴临沂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平台+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基础专业教育,夯实专业基础,拓宽知识面,扩大自主学习空间,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及职业岗位实践能力的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平台课程以现代物流理论和基本职业技能为主,目标是打好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专业模块课程以强化物流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紧跟社会需求变化开设创新性和设计性的实训,保证职业能力训练,提高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①“宽基础”的课程结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本着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的原则,着眼于创新能力、职业技能训练和岗位更新能力的培养,对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开设课程,强调理论知识与职业素质的全面性。“宽基础”的课程结构由物流理论课程和职业技能两部分组成,其课程设置的扩展性强,通过此部分课程的学习,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扎实的现代物流理论、管理理论,能系统地掌握与物流相关的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全面熟知仓储知识、财务知识、市场营销、商务贸易、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等知识,从而使其具备物流系统规划的能力。②“活模块”的课程结构。在构建扎实的物流管理基础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还应构建加强专业技能实践模块的课程。针对每一个职业岗位的需求,设计出知识部分和技能部分,科学整合设置课程,以专业的职业训练为主,改变以往学科式的课程结构,促进职业岗位素养的提高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活模块”课程结构主要包括职业技能训练领域和技能拓展领域,课程的设置具有较强的动态性和前瞻性。“活模块”的课程结构要根据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和物流技术变革的发展,不断补充新的可能内容和实习实训,联系本地区物流业发展的实际、职业实际及物流企业运营管理活动中的典型案例,及时扩充课程模块的容量,及时改进实训环境,缩短教学与物流岗位需求的距离。比如,在实训中,让学生用学过的物流知识和技能对物流企业进行模拟的物流运作;同时与相关物流公司合作,让学生在公司实习,进行实际物流运作。这样的实践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活模块”的课程结构还可通过设置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兴趣爱好学习不同的课程模块内容,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课程模块内,要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根据物流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安排课程顺序,打破原有的学科体式教学模式,其最终的成果就是制定以培养创新性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为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作者:李信利卢中华单位:临沂大学

物流管理基本知识篇(3)

通过对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招聘会、南昌市招聘会、物流人才网、中华英才网、51JOB前程无忧网、智联招聘网等关于对物流岗位招聘的职责要求调查。调查的情况是500家公司,范围有南昌、北京、上海、深圳、长沙等地,涉及行业包括物流、电子、汽车、医药、服务等。通过对现在企业对物流岗位的要求与职责,分析出物流人才需要构成怎样的知识与能力体系才能适合社会经济发展。得出的物流人才需要构成怎样的知识与能力体系如下。

1.物流人才的知识要求

1.1 物流专业知识

(1)运输方面知识。物流系统的运输功能是物流的核心功能,因此掌握运输的各方面的知识。运输市场分析;不同运输方式的比较与选择;运输路线的优化,运输计划与排程管理;运输作业管理和调度,运输安全管理;运输价格的制订与费用的计算;运输保险和理赔的程序;运输成本的计算;安排和监督现场货物装卸搬运和执行特殊货物装卸搬运与运输;特种货物的运输;国际运输作业的调度和过程管理;海运、空运、铁路和公路的运输单证等。

(2)仓储方面知识。装卸、验收、入库、补货、拣货、复核、整仓、退货整理、流通加工管理、环境清洁、储位整理、库存盘点;仓储的范围和类型;区分仓库的不同运作方法和流程;仓库内使用的各类设备及其使用方法;仓库类型和运作系统进行仓库布局;仓储管理的主要经济指标;信息技术改善仓库运作的环节;管理和改善库存绩效等。

(3)配送知识。配送中管理的一般原理与方法;配送中心选址、功能和设施装备规划;出货计划;进行配送中心的进货、装卸搬运、储存保管、盘点、订单处理、拣货、补货、流通加工、分货、配装、输送、回收退调;信息处理、业务数据分析、仓储成本核算与控制;资源利用统计与管理等运营管理销售配送运输管理;销售配送合同管理;销售配送客户管理;销售配送应收款管理等。

(4)采购知识。采购的计划;采购的供应商选择;采购的供应商管理;采购质量管理;采购合同的签订;采购绩效管理等知识。

(5)包装知识。包装的作用;包装的材料选择;包装的形式的设计;包装成本的计算等方面知识。

(6)生产物流知识。生产物流管理的目标;制订和管理生产物流管理的业务、资源、财务等规划;订单驱动生产方式和库存驱动生产方式,制订和管理主生产计划及其流程;制订和管理物料清单、物料需求和管理能力计划;精益制造、JIT、大批量定制;监控和改进生产物流绩效等方面的知识。

(7)库存管理知识。订货方式,库存的控制、库存的计划、库存的安全量等方面的知识。

(8)商品的保护与养护知识。掌握不同的性质产品,保证其的价值等方面知识。

(9)物流机械设备知识。对物流设备性能参数;物流设备的使用方法等方面知识。

(10)物流客户服务知识。物流客户服务基础知识(物流客户服务流程)、物流客户服务战略联盟建立、物流客户关系管理具体业务动作、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客户服务、物流客户信息的收集与整理、物流客户的巩固与开拓、物流客户服务的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物流客户服务人员宴务等知识。

(11)供应链管理知识。能够建设企业的供应链,供应链的风险管理、供应链的利润的分配等方面知识。

1.2 基础管理知识

(1)财务成本管理知识。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因此需要成本管理知识。

(2)管理学知识。掌握管理方面的一些知识,管理学的主要原理,为管理企业物流能够进行计划、执行、组织、领导、控制。

(4)营销方面知识:能够分析物流市场,制定物流方案等方面知识。

(5)人力管理方面知识:对物流部门的人员的管理方面的知识。

1.3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知识

(1)基本计算机的知识。WORD,OFFICE、PPT、EXCEL等基本的办公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的一些基本知识。

(2)信息处理知识。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利用等方面的知识。专业的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管理、条形码应用(BAR--CODING)、IC g-设备选用、无线射频(RFID)技术应用、POS系统设备选用、全球定位系统fGPs)设备选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在物流系统中的应用、电子数据交换(EDI)等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描述物流信息的基本处理流程,在物流客户服务巾会应用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自动订货系统(EOS)、射频(RF)、智能标签(RFID)、条形码(BAR―CODING)、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操作、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物流信息技术。

1.4 国际贸易知识

国际贸易包括国际采购、国际结算、国际物流的流程等。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融合程度日益紧密,物流企业的从业人员,也就需要掌握相关的国际贸易、国际结算知识以及了解国家对外汇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在报关方面,国际贸易活动必然要涉及到通关作业,通关环节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对物流方案的设计和物流流程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影响。

1.5 高级管理知识

物流人员的职业生涯中可能成为一个高层的人员,这就需要掌握企业经营理念、系统工程观念、成本效益意识、技术创新及制度创新等方面的知识;优化流程,设计和规划物流厂房的一些高级管理方面的知识。

1.6 语言知识

(1)基础的语言的知识。语言的表达;办公的文件的写作等方面的知识。

(2)外语知识。外语的写作,表达等方面知识。

1.7 法律法规知识

了解国家有关涉及物流行业的法律法规,并在签定合同的时候灵活准确地运用这些知识,如经济法、海关法、合同法、公司法以及国际法等。其它如保险、环保等知识,物流从业人员也应有所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有关物流的常用法律法规.包括涉外综合法规、争业法规、集装箱、铁路、公路、水路、港口、船舶、航运等法规知识。

1.8 数据统计与分析知识

很多物流人员需要对一些儿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为决策提供依据,因此需要一些统计与分析的知识。

1.9 保险与金融知识

2.物流人才的能力要求

2.1 专业能力

(1)组织运输作业的能力。

(2)安排和监督现场货物装卸搬运和执行特殊货物装卸搬运与运输的能力。

(3)填制、识读、制作修改运输单证的能力。

(4)合理选择存储设备以及配送设备的能力。

(5)存储货品进、出、存相关作业流程的计划及实施能力。

(6)仓库安全、返品处理和流通加工等相关作业能力。

(7)能使用装卸搬运设备,计量设备,保管设备,养护检验设备,消防设备,监控设备操作能力。

(8)物流软件的操作和运用能力。

(9)使用条形码技术、POS系统、RF技术、EDI技术等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

(10)制定物流发展规划和具体工作计划的能力。

(11)物流企业成本、利润核算能力。

(12)国际物流业务操作能力。

(13)商品养护能力。

(14)供应商选择能力。

(15)供应商管理能力。

(16)供应链协调能力。

(17)供应链设计、风险管理能力。

(18)库存订货控制能力。

(20)物流质量的持续改进能力。

(21)订单处理能力。

(22)货物配送设计与组织能力。

(23)熟悉国际物流操作流程能力。

(24)物流客户服务能力。

(25)物流合同的签订与管理能力。

2.2 物流专业相关能力

(1)物流市场分析与开拓能力。

(2)成本计算与消减能力。

(3)计算机运用能力。

(4)常用办公软件运用能力。

(5)外语运用能力(读、写、同能力)。

(6)客户心里分析能力。

(7)统计分析能力。

(8)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

(9)流程优化能力。

(10)质量控制管理与改进能力。

(11)系统工程分析能力。

(12)理解与运用法律法规能力(国际贸易、经济等法律)。

(13)判断和分析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能力。

(14)生产运营能力。

(1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知识获取能力。

(16)机械设备保养维护能力。

(17)运用管理知识进行管理的能力。

(18)分析与预测能力。

2.3 基本能力

(1)沟通能力(语言理解能力)。

(2)问题处理能力(思维方式)。

(3)语言表达能力。

(4)语言写作能力。

(5)学习能力。

(6)管理、计划、组织、执行能力。

(7)协调能力。

(8)风险控制能力。

(9)谈判能力。

(10)处理突发事情的能力。

(11)充分计划和利用时间能力。

(12)创新能力。

(13)团队合作能力。

(14)严谨周密的系统思维能力。

(15)对环境分析与适应能力。

2.4 基本素质

(1)良好的身体素质。

(2)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承受工作压力。

(3)吃苦耐劳、积极主动的精神。

(4)拥有很强的责任感。

(5)认真仔细。

(6)勤奋努力。

(7)安全意识。

(8)为人诚恳、踏实稳重。

(9)原则性强。

(10)效率意识。

3.小结

根据调查500家企业用人单位,企业青睐的人才是拥有丰富全面的现代物流专业知识与管理知识,拥有独当一面的能力,有良好的素质与素养的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昕,杨浩雄.北京地区物流人才需求调查与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9.

[2]李红梅.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第35期

[3]李宝珠,王颖.毕然.基于ANP的物流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天津理工大学学报,2009,8.

[4]刘永明.我国未来物流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分析与培养[J].科技信息,2009,3.

物流管理基本知识篇(4)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与手段,了解前沿问题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培养目标的具体定位上,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却有着较大的区别,经对国内数十所高等院校专业培养目标的调查和统计分析,发现大多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比较重视本专业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强调学生对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掌握,在教学方法上,本科院校虽说也强调了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但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上,许多本科院校还是以理论教学为出发点的,将理论教学环节放在了更突出的位置。相比较而言,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上具有更强的岗位针对性,强调学生对岗位需求能力的掌握,在专业素质的要求上,可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总结为:具有为达到本专业培养目标所必需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外语会话、计算机应用等知识,具有较强的物流管理的基本操作技能及其相关的基本管理技能,有分析解决本专业一般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具有物流管理一线工作需要的实践能力。

喻立:面向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CDIO能力指标体系研究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第25卷第6期在高等院校的工程教育的模式改进中,CDIO从具体的操作和应用方面提出了系统的能力培养、全面的实施指导、完整的实施过程和严格的结果检验的12条标准。CDIO标准是直接参照工业界的需求制定的,因而能完全满足产业对工程人才质量的要求。CDIO的关联原则标准明确指出,采用产品和系统生命周期的开发,以及使用这一工程教育方法论,是强调它作为知识和能力培养的载体及环境,即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联,而不是具体内容[1]。CDIO重视培养学生的个人和人际技能,以及对产品、工艺、系统的掌控技能,使学生能够引领新产品、工艺、系统的创新和运行[2]。CDIO培养目标涵盖了在组织中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全部能力,包括专业技术知识、实践能力、个人能力、职业能力和态度、团队工作和交流能力等,每一个能力点都要具体落实到课程和课外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一种学习情境和学习经验,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养成个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产品系统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的能力[3]。

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专业知识特性分析

对物流管理专业主要课程中的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特性分析,可将各类知识分为4种类型,即:常识性知识、逻辑性知识、技能性知识和创新型知识。

常识性知识指本专业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基础性理论和应用知识,通过对常识性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本专业的课程知识体系的内容和背景产生初步的认识,常识性知识是学生进行后续课程学习并形成专业能力的基础。

相对于常识性知识,逻辑性知识是逻辑思维的反映,一般具有因果逻辑关系,通过逻辑性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理论分析工具,要强调的是,逻辑性知识间的复杂关联决定了该类知识的隐性特征,因此,在制定专业学习进度计划时,需要厘清逻辑性知识之间的交互关系,既要避免课程之间的知识重叠,又要注重知识之间的相互融合,在进行CDIO项目设计时,应充分把握逻辑性知识的更新迭代规律,使知识的传授更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

技能性知识是学生所需掌握的与本专业操作流程相关的程序性知识和控制性知识,包含有大量的程序、规则、流程等方面的知识,技能性知识将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运作流程中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专业领域特性,需要强调的是,学生专业能力的产生和提高,体现在学生对物流系统的全面认识和整体把握上,将技能性知识模块化和单元化很容易造成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片面性,难以形成从系统的角度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在CDIO项目的设计中,既要突出模块化技能知识的鲜明特性,同时也要考虑到技能性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将模块化知识与项目整体有机结合。

系统性知识是系统性思维和系统规划能力在专业领域中的综合体现,具有隐性知识特征,知识的系统性不仅体现在知识内容的前沿性上,而且还体现在知识结构的复杂性上,CDIO培养大纲将学生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在CDIO项目教学计划中,应该让学生有足够的参与物流系统过程设计和规划的经历,让学生在“做中学”积累扎实的系统性专业知识。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CDIO指标体系构建

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物流专业的学生需要形成面向具体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和素质,美国工程教育认证组织ABET制定的认证标准EC2000提出学生应具备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知识等应知能力,除此之外,学生还应具备全面的设计、分析、抽象和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应会能力。表1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CDIO能力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应知能力应会能力物流系统认知物流技术认知方法论认知基本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系统分析能力采购物流系统生产物流系统销售物流系统回收物流系统供应链系统运输管理技术库存管理技术信息管理系统其他技术运筹学统计学计算机编程外语应用计算机办公应用书面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炼调研主题问卷设计能力文献调研能力总结与归纳能力定性分析能力定量分析能力环境协同能力系统运作能力团队协同客户关

系管理外部环境

的认识系统构思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团队意识沟通交流能力技术合作能力客户行为理解能力客户需求预测能力客户关系处理能力宏观环境评估能力微观环境评估能力物流系统目标确定能力物流系统建模能力物流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跨学科知识应用能力物流系统诊断能力物流系统综合设计能力物流系统软硬件整合能力物流系统调试能力设计实施过程管理能力物流系统优化能力物流系统交付及培训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基于物流系统服务生命周期的客户服务意识在具备上述应知应会能力的基础上,学生还应在职业道德、人际交流以及自我学习方面具备应有的素质。参照EC2000标准及CDIO培养大纲对工程教育应达到的能力目标的全面表述[4][5],结合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本文从应知能力、应会能力、环境协同能力和系统运作能力4个方面提出面向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CDIO能力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1.应知能力

(1)物流系统认知

了解物流系统的基本构架及运作机理,熟悉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的系统特征以及各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约束关系。由此,设定以下5个评价指标:采购物流系统知识、生产物流系统知识、销售物流系统知识、回收物流系统知识和供应链系统知识。

(2)物流技术认知

掌握现代物流技术的基本特征,理解物流系统对物流技术的需求趋势及发展规律,熟练掌握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所涉及的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环节中所涉及的相关技术知识。运输、仓储和信息管理是物流系统运作中的核心环节。由此,设定以下4个评价指标:运输管理技术、库存控制技术、信息管理技术及其他技术。

(3)方法论认知

掌握物流系统规划的基本方法。从战略、战术和运作层次上掌握物流系统规则中所涉及的客户服务目标设计、设施选址战略、库存规划与管理以及运输网络规划与设计所涉及的运筹学、统计学、计算机编程等方面的知识。由此,设定以下3个评价指标:运筹学、统计学、计算机编程。

2.应会能力

(1)通用基本能力

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基本的对话交流,阅读相关的外文专业文献;熟练运用常用的计算机办公软件;撰写有说服力的专业技术报告或项目建议书,具备一定的演讲和呈现技巧。由此,设定以下4个评价指标: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办公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2)信息获取能力

了解各种信息的综合来源,熟悉一手信息和二手信息的来源特征,熟练掌握访谈、焦点组、问卷调查及文献调研的基本方法和流程。针对大量的信息能够提取其中的有效知识并予以诠释。由此,设定以下4个评价指标:提炼并阐明调研主题能力、调查问卷设计能力、文献调研能力、总结与归纳能力。

(3)系统分析能力

了解物流企业诊断和调查的基本流程和方法,针对所收集的信息和资料的讨论与整理、掌握特征分析、趋势分析、假设检验等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并能对具有相似性的系统案例进行归纳和分类。由此,设定以下2个评价指标:定性分析能力和定量分析能力。

3.环境协同能力

(1)团队协同及交流

了解物流服务系统的总目标和分阶段目标,明确自己在服务供应链中的个体任务和目标,自觉地以系统的终极目标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通过与团队成员的不断交流和沟通来实现流程任务中的全面协同。由此,设定以下3个评价指标:团队意识、沟通交流能力、流程技术合作能力。

(2)客户关系管理

“以客户为中心”是物流服务企业必须遵循的理念。在对客户需求进行分析时,关键是要把握客户需求的原因和本质,避免出现理解的歧义,因此需要从业人员具备积极处理客户关系的能力。由此,设定以下3个评价指标:客户行为理解能力、客户需求预测能力、客户关系处理能力。

(3)对外部环境的认识

包括对区域中与物流相关的地理自然条件、政策法律环境、交通基础设施、行业竞争态势以及供应链合作伙伴等宏观和微观环境的综合评估能力。由此,设定以下2个评价指标:宏观环境评估能力和微观环境评估能力。

4.物流系统运作能力

(1)物流服务运作的系统化构思

具备面向整体的系统化思维能力,凡事能从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系统视角出发,进行总体的构思和局部项目的设计,能够厘清服务供应链中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关系。由此,设定以下2个评价指标:系统目标确定能力、系统建模能力。

(2)物流系统的设计

了解物流系统中流体、载体、流量、流速、流程等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能够对物流系统进行合理的规划,对物流系统存在的问题作出准确的诊断,并能进行简单的物流系统设计。由此,设定以下4个评价指标:物流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跨学科知识应用能力、物流系统诊断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

(3)物流系统的实施

在设计的基础上,能够进行物流系统的整合和调试,了解客户的需求和系统运行的各阶段目标,随时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系统的改进和调整。由此,设定以下3个评价指标:物流系统软硬件整合能力、物流系统调试能力、设计实施过程管理能力。

(4)物流系统的运行

随着客户需求的变化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物流服务系统随时面临着改进和升级。这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具有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和为客户提供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服务的职业素养和意识。由此,设定以下4个评价指标:物流系统优化能力、系统的交付及培训能力、学习能力、客户服务意识。

[参考文献]

[1] 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16.

[2] 康全礼,陆小华,熊光晶. CDIO大纲与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12):1518.

物流管理基本知识篇(5)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物流信息化发展规划(2010-2015)》(2010年2月完成)、《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10年6月公布)和《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2011年3月公布)等物流政策相续出台,物流作为新的专业领域和国家新兴战略性产业,日益成为地方政府和有关企业关注的热点,因而物流管理专业成为各个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物流管理是建立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基础上的应用学科。物流管理的学科性质和业务领域决定了物流管理专业应当培养知识技能复合型物流人才,才能为物流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物流管理专业群及其教材体系是实现培养知识技能复合型物流人才的载体和途径。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群及其教材体系建设成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课题。

1 物流管理专业群内涵界定

1.1 专业群内涵界定

所谓专业群,就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专业作为核心专业,由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专业集合。专业群的特征是:一是专业群内的专业往往是围绕某一行业设置形成的一类专业,各专业具有相同的工程对象和相近的技术领域,在教学上各专业可以利用同一实验或实训设施、设备完成各自实训任务。二是专业群内的专业是学校长期办学过程中,依托某一学科基础较强的专业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类专业,各专业具有相同的学科基础和良好的师资队伍环境。专业群各专业可以是同一专业大类中的专业,也可以是不同专业大类中的专业,能否归为一个专业群主要以是否拥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技能)要求来划分,并且专业群中的各专业或专业方向、面向企业中的岗位群,均能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完成其基本的实践性教学。我国2004年《全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的分类就是坚持“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进行划分的,专业大类中的二级类专业体系可称为专业群。但高职院校专业群如何规划和建设是由学院的行业背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学院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专业发展过程确定的,各院校专业群内的专业数量和分布并不一定与专业目录中的专业划分一一对应。

1.2 物流管理专业群内涵界定

所谓物流管理专业群,就是由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物流管理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由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集合。按照“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群的“相关专业”可由2004年《全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工商管理类(6205)、水上运输类(5204)、港口运输类(5206)、经济贸易类(6203)、市场营销类(6204)、计算机类(5901)和电子信息类(5902)的下级子类有关专业进行组合形成。“横向”组合的物流管理专业群可由物流管理、国际物流、冷链物流、港口物流、生产物流和报关与国际货运等专业(有些是专业目录外新建专业)组合形成;“纵向”组合的物流管理专业群可由物流管理、国际商务、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和连锁经营管理等专业组合形成。究竟采取“纵向”组合还是采取“横向”组合进行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应由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发展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课程、师资队伍结构、主要实践环节、专业方向、就业面向和物流服务水平等内容来综合决定。

2 物流管理专业群、教材建设学科基础

物流管理专业群的教材体系是物流管理专业群内涵建设主要载体和表现方式, 所以进行物流管理专业群及其专业教材体系建设,需要我们对物流管理的理论基础和业务过程有深刻的认识和掌握。现代物流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相互渗透形成的应用性新兴学科,是一门汇集了经济科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等多门学科精华的交叉学科,是在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和自动识别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支持下,研究物质实体流动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是为以合适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满意的服务水平,对正向及反向的物流过程及相关信息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物流管理主要包括物流作业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服务管理、物流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和物流战略管理等内容。由于组成物流学科的知识技能要素很多,虽然国内外专家和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还没有形成完善合理物流学科体系,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目前的物流学科研究缺少对物流学科发展的理论构成、发展条件、应用领域、技术手段、系统集成、平台建设等方面的系统全面研究;二是物流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是为区域经济的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物流管理是建立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基础上的应用学科,不是基础学科,具有明显的行业特点和区域特色;三是物流管理强调运用系统方法解决问题。现代物流(logistics)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物流系统方法就是利用现代管理方法和现代物流技术,使物流各个功能环节共享总体物流信息,把所有物流功能环节作为一个一体化的系统来进行组织和管理,以使系统能够在尽可能低的总物流成本条件下,提供有竞争优势的物流客户服务。以上这些原因导致在全社会范围内或全行业范围内形成统一的学科体系具有一定困难,造成各个高校依据各自的资源条件构建自成体系的物流学科,其优点和不足一样明显,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群及其教材建设具有一定难度。

3 物流管理专业群、教材建设理论研究

3.1 国内现有研究内容

目前国内有关物流管理群、专业教材建设的研究不多,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如下:韦克俭等在《优化知识与技能结构,大力培养物流类实用性复合型人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6月)一文中,在物流类“实用性复合型人才”的提出、内涵和外延以及物流管理专业群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状等分析的基础上,对物流管理专业群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实践进一步探索,围绕专业优化知识与技能结构,提出大力培养物流类实用性复合型人才,并对物流管理专业群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实践进行总结。张钦在《我国物流管理教材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教育教学论坛,2012.2)一文分析了我国物流管理教材建设的问题及其根源,提出了要加强行业自律、加强对教师的培养、以需求为导向,以及注重对内容的研究等对策和建议。周艳军在《物流管理专业教材建设探析》(科学咨询,2006.11)一文中认为确定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进行物流专业教材建设的前提;确定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物流专业教材建设的基础;加强教材建设的规划和管理,建立一支教材编撰的精品队伍,是物流专业教材建设的基本保证;构建立体化教材体系是现代物流教育的新时代需求;引进、借鉴国外物流教材的成果和经验,推进物流教育的国际化。杨嘉伟在《高职类企业物流管理模块化教材编写初探》(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28卷第三期)一文中认为企业物流管理教材的编写应重点从社会需求出发,结合学校规模教学、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和特点进行编写。应依据高职教育培养定位来合理设置编写内容,既要避免过分强调理论分析与研究,又要防止与社会上短期操作培训相雷同。

3.2 国内现有研究空白

以上有关物流管理群及其专业教材建设的代表性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和探讨,但是有关物流管理群、专业教材建设研究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和充实。一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群的教学内容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规划导向实施问题。从总体上看,我国在物流管理专业群的培养体系尚未形成以岗位技能要求和业务流程为主线的高职物流教育目标体系,以致教学内容设置不实用,课程体系规划不合理,人才规格与企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二是物流管理专业群现有教材内容没有得到及时更新,前沿或热点的物流知识技能没有较好融入现有教学体系。如许多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开设有物流管理专业,主要侧重点在港口物流管理、交通物流管理、生产物流管理、仓储与配送物流、连锁物流管理(有些是专业目录外新建专业),而没有开设冷链物流专业和国际物流管理专业,所以相应的教材建设也就没有能够把这些前沿或热点的物流知识技能教育给学生。三是没有围绕物流管理专业群的岗位群进行教材建设。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不仅需要物流专业人才,还需要物流信息技术、国际商务、电子商务、营销与策划和经济信息管理等专业人才;所需要的物流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物流专业知识技能,也需要掌握其他专业知识技能,如冷链物流知识技能、国际物流知识技能、物流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国际商务知识技能、电子商务知识技能等,所以物流管理专业群的专业教材体系建设内容尤为重要。为了实现物流管理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目标差异化和特色化,必须整合资源优势,打造品牌专业,而这些目标也需要以物流管理专业群的教材体系建设为载体来实现。四是物流管理群的发展定位有待进一步调整。高等院校的物流人才培养都是为物流行业领域或某区域物流发展提供专业物流人才,因而物流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的行业特点和区域特色,因此高等院校要根据本院校物流管理群的发展定位构建相应的教材体系,才能实现物流人才培养的行业特点和区域特色,提高知识技能培养的针对性。

4 物流管理专业群、教材建设框架体系

4.1 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框架体系

物流管理专业群的建设一般由区域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决定。区域产业(链)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决定了该区域产业(链)所需人才结构的层次与内容,也决定了高职院校毕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体系下,区域经济产业(链)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也就决定了区域内高职院校重点专业的规划与发展定位,使专业群的战略规划建设与区域产业集群、产业链的战略要求相一致,实现高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物流产业(链)是为区域经济产业提供相应物流服务的,因此区域经济产业的发展规模、结构层次、发展水平、物资流向、货物特性、货运通道和流通方式等内容决定了所需物流服务的岗位群结构和相应知识技能。由物流产业(链)职业岗位群的知识技能结构和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条件,可制定相应的物流专业群建设与发展规划。因此,由我国区域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看,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应采用“纵向”组合方式,满足我国现行物流行业粗放型发展的需要。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采用“横向”组合方式重新建设,以适应物流行业服务专业化和精细化发展的需要。本文提出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框架(某高职院校为例)如表1所示。

性专业目录(试行)》;(2)2011年核定招生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外专业名单。

4.2 物流管理专业群的教材框架体系

(1)物流管理专业群的专业教材建设思路:首先引入物流行业标准,以物流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际项目为载体,以典型物流任务为驱动,以物流岗位技能培养为目标,构建 “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然后召开实践专家访谈论证会,把物流管理专业群毕业生从走上工作岗位到成为一名成熟的经营管理者的职业成长过程进行实证研究,把经过业务员岗位、业务主管岗位、业务经理岗位等3个阶段完成的系列典型工作任务所具备的知识技能进行分析,转换为相应的学习领域。最后对学习领域进行归类和提炼,校企合作编写相应的专业课程教材,培养知识复合型的适用性人才,为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

(2)物流管理专业群的专业教材建设系列:物流管理专业群的专业教材建设内容是由专业群的组合方式决定的,不同的组合方式决定了不同的专业课程体系,不同的专业课程体系也决定了不同的教材体系。如果采用“横向”组合方式,相应的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物流行业内的知识技能的优化与提炼,形成“横向”知识技能复合构建的教材体系。如果采用“纵向”组合方式,相应的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物流行业与其他行业的知识技能优化与提炼,形成“纵向”知识技能复合构建的教材体系。不管是“横向”知识技能复合构建的教材体系,还是“纵向”知识技能复合构建的教材体系,按照专业群和物流管理专业群的基本内涵界定,物流管理专业群的课程体系都可划分为三大类,即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基本技术能力(技能)课程和专业技能拓展课程,构成相应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教材系列、基本技术能力(技能)课程教材系列和专业技能拓展课程教材系列。三大系列的具体教材内容构架,不同的高职院校应由专业发展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课程、师资队伍结构、主要实践环节、专业方向和就业面向等多种因素综合确定。

5 物流管理专业群、教材体系建设的建议

综上所述,完成了物流管理专业群及其教材体系内涵界定、学科基础和建设框架的研究探讨,但是在物流管理专业群及其教材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及时融入物流前沿热点知识和先进物流技术,引入系列物流标准,规范物流知识技能体系,并善于改革创新,拓展建设全新专业学科领域,才能使得物流管理专业群及其教材体系建设进一步得到优化发展,建议具体内容如下:

5.1 及时融入物流前沿热点知识和先进物流技术

目前我国物流前沿热点和先进物流技术往往通过国家政策形式明文颁布、推动实施和推广应用。2009年3月国务院颁布《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该文明确提到热点知识有冷链物流、国际物流、保税物流、物流信息化、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标准化体系、集装技术、单元化装载技术、物品编码体系、条形码、智能标签、无线射频识别(RFID)、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托盘共用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道路交通信息通信系统(VICS)、不停车自动交费系统(ETC)和智能交通系统(ITS)等。2010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制完成《物流信息化发展规划(2010-2015)》,该文明确提到热点知识有主制造商供应链信息化、电子商务与物流服务集成、集装箱多式联运信息化、物流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物流信息基础标准、物流信息采集标准、物流信息交换标准、物流基地综合管理系统、智能集装箱管理系统、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信息化管理系统等。2010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该文明确提到热点知识有农产品冷链物流、储藏保鲜技术、HACCP(危害分析和临界控制点)认证、GMP(良好操作规范)管理技术、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冷链物流监控追溯系统、移动物流信息技术等。2011年3月公布《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该文明确提到热点知识有商贸物流、供应链金融创新、城市配送、城际配送、绿色物流、物流模式创新、运输技术、配送技术、装卸搬运技术、自动化技术、库存控制技术、包装技术、可视化技术、货物跟踪技术等。其他热点知识技术还有物联网技术应用和智慧物流运营等。以上这些热点物流知识技术的综合应用将是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发展的方向,因此我们应该及时把这些物流知识技术纳入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群的知识体系,相应教材体系也需要及时更新和补充,物流管理专业群的教学体系才能满足物流行业发展的需要。

5.2 引入系列物流标准,规范物流知识技能体系

随着物流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竞争的需要,现代物流越来越强调对物流过程的系统化管理,以通过物流系统的优化降低物流成本。物流标准化是实现现代物流系统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物流标准化是指以物流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装备,包括专用工具等的技术标准,包装、仓储、装卸、运输等各类作业标准,以及作为现代物流突出特征的物流信息标准,并形成全国以及和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2011年9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编制完成的《物流标准目录手册》,共收集了我国已颁布的现行物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共计601项。按其内容分为基础类标准(包括术语/导则/图形符号与标志)、公用类标准(包括通用类标准/物流设施设备标准/物流技术、作业与管理标准/物流信息标准)、专业类标准(包括冷链物流标准/汽车物流标准/医药物流标准/家电物流标准/煤炭物流标准/粮食物流标准/邮政物流标准/出版物物流标准/木材物流标准)和标准化指导性文件四大部分,在每部分中又按基础性标准、物流装备、物流技术、物流服务及管理、物流信息进行分类。随着系列物流标准相续颁布实施,目前现存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技能内容需要根据最新物流标准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进行梳理、调整和修改,物流管理专业群的教材体系也需要相应改动。只有使用融入系列物流标准的教材体系开展教学,毕业生的知识技能才能适应物流行业标准化发展的需要。

5.3 善于改革创新,拓展建设全新专业学科领域

物流管理专业群及其教材体系建设是动态过程,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在1992年之前,教育部公布的专业目录中还没有出现“物流管理专业”。1992年北京工商大学(原北京商学院)向教育部提议将“仓储运输管理”专业改为“物流管理”专业,经专家论证,教育部同意,1993年北京工商大学成为全国第一家招收“物流管理”本科生的大学,从那时起开始了我国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生的培养。随着我国物流行业不断发展壮大,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和自动识别技术等高新技术不断应用到物流业务过程中,导致物流服务向专业化和精细化发展,涌现出很多全新的物流服务领域和全新的物流专业技术。原先“物流管理”的专业内涵和发展定位越来越显得模糊,而全新的港口物流管理、生产物流管理、国际物流管理、冷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管理和物流信息技术等已经申报获准开设或准备申报新建招生的相关物流领域专业学科,其专业发展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和就业面向等方面比较清晰明确,具有较强的行业针对性和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其发展前景比较看好。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群及其教材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归纳和改革创新,拓展建设全新专业学科领域,为物流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实用和适用的复合型物流人才,提高我国物流行业运行效率和经营效益。

L芑鹣钅浚罕疚氖枪阄鹘逃蒲А笆晃濉惫婊翁狻侗辈客寰们咧霸盒L厣放谱ㄒ到ㄉ柩芯俊罚ü鸾炭蒲А?010〕8号,2010C203)课题和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群教材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课题(桂职院[2009]20号,项目编号为092203)交叉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韦克俭等.优化知识与技能结构,大力培养物流类实用性复合型人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2] 韦克俭.关于物流定义、分类、岗位技能要求和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定位的几个问题.教学与科研,2006(3):17-20.

[3] 兰必近.北部湾经济区高职国际物流人才培养研究.生产力研究,2009.7(14).

[4] 兰必近.广西高职院校国际物流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10.1(1).

[5] 兰必近.冷链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研究.中国电子商务,2011.8(8).

[6] 兰必近.广西物流产业基础设施投资研究.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7.

[7] 兰必近.南宁市物流地产发展态势及对策研究.金融经济,2011(8).

物流管理基本知识篇(6)

关键词: 物流管理;复合型人才;能力结构;培养路径

Key words: logistics management;compound talents;ability structure;cultivating path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2-0023-02

0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的不断加快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模式均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物流在国内经济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各类企业的重视。我国物流业在经过前些年的概念炒作、理念推广后,逐步走上了相对务实的发展轨道并呈现出稳定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与之相适应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尤其是具有较为广博知识面和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却未能及时跟上我国物流业快速发展的步伐,众多国内物流企业正遭遇这种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瓶颈”的煎熬。可见,顺应现代物流快速发展的势头,培养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合作交流和学习能力以及较高的外语水平,具备国际视野能参与全球竞争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已经成为我国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刻不容缓的任务。

基于此,结合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新特点,本文首先对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的能力结构进行刻画,之后提出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路径,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更好地开展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指导。

1 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的能力结构

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新特点对物流管理岗位的复合化和专门化提出了新要求。物流管理岗位的复合化是指物流人才知识结构的复合化,要求物流人才首先接受“宽带式”培养,做到:厚基础、宽口径、应变能力强,可以胜任多个物流岗位。物流管理岗位的专门化是指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由低至高有不同层次的专门化,即物流人才经过“订单式”、“定向式”等多渠道培养,构建起从一线物流操作到物流运营、高级物流管理及物流决策,以及同时精通国内物流与国际物流运作的各个层面的合理能力结构。

综合来看,要满足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新要求,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方面的能力。

1.1 基础能力结构 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基础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职业道德素养和较为广博的知识面,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

②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适应终身学习的自学能力与习惯,形成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③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本专业外语书刊及文件,并具有较高的外语听、说、读、写、译能力。

④精通物流国际惯例与规则、具有良好的跨文化商务交际及国际商务谈判能力。

1.2 专业能力结构 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因此,其专业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物流管理运营能力:掌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能根据物流的具体情况,应用相关理论知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整个物流管理活动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能够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提高物流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

②物流管理技术能力:在掌握物流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拓展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具备能够对物流专业技术、物流管理方法和手段等进行创造性应用的能力,另外,还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国内外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新思路等,逐步深化自身创造性地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③物流系统分析能力:物流管理系统及相关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中已受到广泛重视,并被应用到订单处理、仓储管理、货物配送等各个环节。作为一个合格的物流管理人员,必须熟悉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实际作业中的应用状况,能够综合使用这一技术提高劳动效率,具有独立分析、解决物流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在使用的过程提出建设性、可操作性的建议。

④物流实际操作能力:具有较强的物流业务实际操作技能,擅长物流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实际应用,具有较强的物流技术与物流管理运营的思维能力,具备较强地解决国内外物流管理与运作、物流业务操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路径

2.1 转变物流本科教育的教学理念 我国的本科物流教学大多沿用过去仓储、运输等专业的课程体系,这种传统的物流教学模式导致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传授与物流实务联系并不紧密。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兼有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外向型和增值型的服务行业,其涉及领域十分广阔,在物流整个运作链上,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知识流贯穿其中,可见,物流管理工作需要具有各类知识和技术水平的劳动者。

此外,随着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货运、国际转口贸易业务的快速发展,物流国际化也是必然趋势,物流管理人才除了熟悉现代物流理念和现代物流管理外、还需要精通物流国际惯例与规则,并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国际商务能力。因此,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现代物流业在不断地发展,这就要求物流教育理念也要不断更新改进,为现代物流产业培养适用的复合型人才。

2.2 创新物流本科教育的教学模式 新一代的本科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以及富于挑战的事物,传统的教师以教为主、学生以学为主的教师唱主角、学生唱配角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于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差异化和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更容易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思维,可见,创新本科教育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复合型的物流管理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此,本文认为物流管理本科教学模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基于典型案例互动式教学,其目的并不在于陈述真知灼见,也不是提供唯一真理,而是通过营造一种开放轻松的环境,逐渐培养学生对于企业实际经营事务分析与决策能力。案例教学倡导学生对任何合理的答案都抱合理的怀疑态度,敢于挑战权威,各抒己见。二是以实验室及实训中心为平台,让学生不再“纸上谈兵”,将课堂学习导寓于真实的物流模拟实务环节和职业训练环节,学生相互讨论和协助,促进学生思维发散能力、创新能力、系统整合能力及综合素养的提升。三是基于各类物流竞赛平台,通过自主探索、老师指导、专家点评这样一系列环节,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贯穿竞赛的全过程。

2.3 优化物流本科教育的知识体系 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知识结构体系的支撑,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才能满足其各方面能力培养的要求。知识结构体系主要由通识教育模块、知识模块、学科基础模块、学科专业模块和教学实践模块组成。

①通识教育模块:包括外语、体育、哲学、思想品德等方面的课程。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学体育,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在这个模块,还可以考虑适当增加英语写作、英语阅读、英语听力(初、中级)、英语口语(初、中级)等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②学科基础模块: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管理学,基础会计学,财务管理,西方经济学(微、宏观),运筹学,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跨文化商务交际与谈判、商务形象礼仪,经济法,合同法,国际商法与海事法等。

③学科专业模块又可细分为三个方面的课程。培养物流管理运营能力的相关课程包括:物流管理概论,供应链管理,国际物流管理,物流运营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战略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等。

培养物流管理技术能力的相关课程包括:生产运作管理,电子商务概论,客户关系管理,国际采购管理,国际货运与海上运输,物流标准与法规,集装箱与多式联运,第三方物流,报关实务,物流专业英语等。

培养物流系统分析能力的相关课程包括:管理信息系统,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物流系统分析,企业资源规划,物流中心设计与运作,物流管理前沿与热点问题讲座等。

④教学实践模块:掌握物流设备设施的使用技能,物流现场的实际运作,理论与实践结合,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相关课程与教学环节有:物流技术装备与作业仿真实验,物流管理流程模拟实验,物流管理综合实验,ERP系统模拟实习,物流沙盘演练,物流管理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3 结束语

具有较为广博知识面、较高外语水平和综合素质、具备国际视野、能参与全球竞争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是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新需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新目标。高等院校应顺应物流产业发展新需求,逐步转变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理念和模式,找准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的能力定位,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这类人才的培养新路径,从而有效解决这一制约我国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勇,余冰,秦仲篪等.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2):134-136.

[2]秦小辉.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价值工程,2012,31(13):189-190.

物流管理基本知识篇(7)

    1 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依据。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必须审视毕业生就业岗位职责和应具备的各种知识技能。从总体上讲,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扎实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信息科学技术方法与手段,具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物流活动的能力,从事现代物流运作与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将这一培养目标具体化,笔者认为应从三方面进行考虑。

    1.1 物流行业就业岗位群物流是指从采购原材料到生产出产品,一直到达用户的系统设计与管理。现代物流技术,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讯技术基础上的实物流动,包括包装、配送、装卸、搬运、运输、保管、通信等活动。对于企业来说,按物流发生的位置可分为企业内部物流、企业外部物流和社会物流(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由此可见岗位群主要分布在两大块:企业物流和物流企业。企业物流岗位群又分为内部和外部:内部有原材料、能源、配件、工具等采购、储存保管、半成品库、包装、分拣、整理等岗位。外部有分销计划、发送、运输、电子商务和接受购销信息等岗位。不同类型的企业具有不同经营管理特点,如零售企业的百货店、专卖店、大卖场、连锁企业,设置的岗位不尽相同。从部门划分来说,连锁企业有总部、配送中心和门店的岗位,还有前台后台岗位等,岗位要求也各不同。某些特殊行业物流需要专门知识技能,如药品物流、危险品物流等。物流企业不生产产品,是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岗位群有:储存、运输和调配、保管、分装、加工、信息和接受、集装箱管理、报关、结算、货运、计算机软件编程与操作、物流服务器管理等。

    1.2 职业层次在市场经济时代,某一类型、层次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对应的不再是单一的职位层次,而是对应着一个职位层次带。如大专层次物流专业主要是培养操作型人员,他们应是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管理人员,如仓库管理员、配送员、报关员、电脑操作员等,毕业生经过几年基层岗位锻炼,逐步晋升为中级或高级经营管理人员。

    1.3 物流行业对知识能力的要求无论物流企业还是企业物流都具有连锁化、综合化和信息化的特点,它对职业岗位复合化和专门化具有双向驱动作用。职业岗位的复合化就要求知识能力结构的复合化。如现代仓库管理员不但应掌握物资储存保管技术,还要会驾驶多种类型叉车、维修专送机械和电器,还要能熟练运用仓库管理软件。职业岗位的专门化就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专业方面的知识能力结构。如传送机械维修员、仓库管理软件程序员、电脑服务器管理员等对专门化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较高,是需要专门化人才的岗位。

    2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物流管理是操作性较强的管理活动,同时又要运用高新技术,它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是管理类和技术类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既要掌握物流优化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又应具备计算机和网络、自动化技术方面的知识,因此,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2.1 以信息技术为导向,促使物流人才加速知识更新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人类已跨入信息时代,信息的传输手段日益更新,信息的发生量也日益增大。新的电子商务知识不断涌现,加速了知识的更新,这就要求各类物流人员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不仅要求尚未入门的物流人员要学习,原来经过专门学校训练的物流管理人员也要进一步更新知识。物流技术装备的日益更新,新的电子设备物流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物流人员的培养是一种机遇,同时也是客观要求。

    2.2 专业方向准确定位,知识结构合理物流管理活动逐渐趋向于诸多行业和领域的横向联合,从事物流管理的专业人才应具备多专业领域的知识结构才能与之适应。面对这种形势,物流人才在知识结构方面首先要确立主干学科,并且下大力掌握这门学科的精髓。其次要扩大知识面,尽可能多地掌握了解诸如管理科学与工程、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电子商务、交通运输管理等相邻学科的基本知识,使之成为一专多能人才。因此,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示范课程应包括:物流管理、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信息管理、配送与配送中心、企业物流管理、物流系统分析、物流自动化、物流规划、全球化物流、电子商务物流等课程。

    2.3 从企业需要出发,培养应用型人才现代物流管理其最大价值就是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物流系统涵盖多个领域:第一,从物流业务分工体系看,可分为物流配送、物流保管、流通加工、物流分销与包装、物流自动化装卸技术、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第二,从企业的物流系统建设看:有现代流通中心、零售业的商品中心、综合运货中心、物流共同化、零库存物流、物流管理公司和批发业的物流;第三,从物流行政管理业务看,有整治流通业务效率化用地的法律、物流据点政策、中小企业流通业务效率化、机场、港口、码头、集装箱运输规划;第四,从物流信息化管理看,有物流信息处理、物流配送中心与连锁超市经营、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网络、EDI标准化管理。

    3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任何人才的成长,都要经过严格的教育和培养,物流人才也同样需要认真教育与培养。物流管理人才的教育与培养要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不断提高现代物流的管理水平。

    3.1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现代教育提倡素质教育,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概括起来,可用“德、识、才、学、体”五个方面来描述。德,主要指应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具有献身社会、服务人民的精神;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心,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知识,尊重科学,推动整个物流事业的迅速发展。识,主要指应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战略眼光,在物流运作的各项业务活动和管理活动中,能够洞察本专业、本行业的发展动向,把握发展规律和顺应物流环境,运用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前景,制定合理适度的措施。才,主要指应具有观察、思维、想象、判断、应变、指挥、管理、创新、表达、交际等方面的才能,能对物流业务的开发、经营工作实施科学管理,对遇到的问题能给予控制和处理,提高管理水平,能拟定有关的专业文件,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学,是指要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

    基本原理,懂得现代管理科学、领导科学与计算机知识,懂得与物流专业有关的工程技术知识,熟悉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知识等。物流管理人才应结合个人的工作岗位,在紧紧抓住物流工作的基础上,知识面应尽量开阔一些,同时要讲求知识的科学性、完整性和系统性,构成一个科学有序的体系。体,是指必须具有良好的体质和强健的体魄。

    3.2 建立多层次教育体系,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需求在高等教育的学科设置中建立“物流管理”专业,建立健全物流专业教育的层次。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高等学校教师、科研人员和高层次管理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知识结构。大学本科主要培养中、高级管理人才,应该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比较宽的知识面和比较强的适应性。专科层次主要培养中级管理人才,培养的重点是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

    3.3 建立从业资格认证制度,开发企业物流职业教育我国的物流在职教育比较贫乏,通过委托培养方式培养员工的企业极少,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培养学校。建议相关部门成立全国物流职业人员业务技术资格培训认证体系,不仅要组织各种短训班,还应该系统地培养,将参加物流培养并获得资格证书者作为企业管理人员和职工的上岗基本资格。结合我国物流业实际,尽快建立物流从业人员的终身教育制度。

物流管理基本知识篇(8)

(一)我国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情况

我国最早的物流教育起源于1930年在上海交通大学管理系开办的材料管理专业[1]。1993年以前,我国还没有以“物流”命名的物流专业,只有部分属传统物流概念的物流类专业,如仓储运输管理、铁路运输、交通运输管理工程、包装工程等相关概念的物资管理专业。1993~1997年,现代物流教育开始起步。1993年根据当年国家教委新修订的大学本科专业目录,将“仓储、运输管理”等专业改为“物流管理”专业,由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工商大学首先招收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随后北京科技大学开设物流工程专业。继而北京交通大学、郑州工程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等开办物流管理专业或专业方向,培养本科、硕士或博士生。1998年教育部大规模修订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根据高等学校拓宽专业面的要求,将新设立5年的“物流管理”专业取消,并入“市场营销”专业,专业调整大大抑制了物流教育的发展[2]。

直到2001年中国入世,随着经济全球化,物流业作为新型服务业,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企业以及国外发达国家投资者引起了广泛关注。2001年8月,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召集下,教育部恢复了“物流管理”专业,并于当年批准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目录外专业开始招生。2002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北方交通大学等7所高校招收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2003年增加到47所。2001~2010年全国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大学数及近年该专业的招生毕业情况(见表1、表2)[3,4]。

(二)我国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学科特点

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管理学科为理论基础,经济、管理、工学学科相互渗透,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具有较好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坚实的外语、数学、计算机基础,扎实的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科学及相关学科理论基础,熟悉物流管理相关法规,掌握系统的供应链及物流管理理论知识,能够从事物流系统优化、物流业务运作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干学科是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相关学科为经济学、管理学、交通运输等,其学科理论基础为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运筹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等。

二经管类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核心专业能力

构建以经济管理为学科背景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以下简称为“物流人才”)培养体系,需要明确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核心专业能力要求。本文根据目前经济全球化的态势和当今企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提出物流人才应具备的核心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物流运作能力。根据物流的功能要素,物流人才应熟悉掌握采购、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等主要物流业务环节,了解现代物流设备的性能及控制方法,并能进行实际操作,这是最基本的能力要求。

(2)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能力。作为物流人才,必须初步具备企业物流系统改造与再设计能力,具备区域物流园区(中心)规划与设计能力,并具备一定的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及物流系统综合评价能力等。

(3)物流项目组织及管理能力。对于中小型的物流项目能够对其进行组织与管理,对遇到的问题能够给出解决的途径和方案。所以物流人才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还应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与技巧[5]。

(4)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物流的发展的核心支撑平台。因此,现代物流人才不仅要全面熟悉物流的主要信息技术,也应具备一定的数据挖掘与物流系统优化决策能力[5]。

(5)国际物流运作能力。随着全球制造链和供应链管理的兴起,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越来越频繁,国家之间、洲际之间的原材料与产品的流通越来越发达,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国际物流市场。因此,现代物流人才不仅要了解进出口贸易专业技能,也应具备如保税仓库经营、商品检验等国际物流技能,并熟悉各国有关的通关制度和法律、法规及各国的物流环境。此外,现代物流人才应掌握企业物流成本的构成、预算、核算和控制,对企业外部的各种物流费用要能够判断其合理性,并能够对有限资金进行优化配置。

总之,在基本能力结构上,应具备一定的获取知识的能力、一定的应用知识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在专业知识要求上,应具备一定的工具性知识、一定的人文社科知识、一定的自科知识及扎实的经济管理学科、统计运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知识,系统掌握供应链及物流管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熟悉供应链物流系统规划、物流业务运作及组织管理,掌握从事物流系统优化、物流业务运作及物流管理的基本技能与方法,熟悉经济建设和企业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掌握国内外物流发展状况及趋势,了解国内外制造企业、流通企业和物流企业的基本物流运作模式。

三经管类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分析

(一)目前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尚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在整个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安排上,有些学校借用其他院校的培养方案,在其基础上根据本校的办学特色进行适当修改;有些学校为应付专业申报,不顾实际需要勉强将一些课程凑合在一起,在没有专业教师的情况下不顾课程整体性任意增删课程,没有严谨的分析和论证。

(2)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物流管理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技能。我国的物流教育现在比较注重传授理论知识,而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显得较为薄弱。未来物流人才必须要突出综合素质,具体体现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3)专业学科缺乏引导性。引导型学科可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师资尽量由长期从事物流管理、运输业等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来担任。通过引导型学科的学习可以提早的告诉学生学习的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理解。

(4)物流教育缺乏数量性。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特别是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管理信息系统的运用使物流活动同数量化分析方法结合得十分紧密,物流业务管理和综合评价都离不开数据分析,物流管理系统也是建立在极其准确的数据基础之上的。因此,未来的物流教育要强化定量分析,加强学生数理知识的培养[6]。

(二)经管类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经管类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大体分成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及大类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四大块。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品德、外语、体育、军事训练及计算机基础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等课程;学科及大类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经济学、管理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流学、供应链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物流系统分析、仓储运输管理、物流信息管理、国际物流、物流工程、物流经济学等课程;专业课程,主要体现该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具体包括物流战略与管理、物流系统论、物流网络规划、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采购管理、运输管理、集装箱与多式联运、运输经济地理、库存控制与仓储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物流成本管理、配送中心规划与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等。在实践教学上,物流管理专业包括实践教学课程、实践环节或实践性教学活动,如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建议各高校选开物流管理综合模拟、物流管理课程设计、供应链管理系统、ERP系统模拟实验、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等。

四经管类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思

从目前企业对物流专业人才需求情况来看,有绝大部分企业认为目前物流专业的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但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学生对专业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与企业的需要既有相同点同时又有较大的偏差。如学生认为装卸和包装的相关知识不重要,而这些操作恰好是配送、仓储与存储及采购等的重要环节与基础,企业也比较注重这一物流环节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企业对于制约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有不同的看法,认为“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程度不高是物流发展瓶颈”的比例相对较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企业对相关物流人才的需求。基于此,本文对经管类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如下构思。

第一,将“物流管理”专业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方向延伸。即重视物流过程的实现技术与装备,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加工、配送、仓储,定位,检测,企业信息化及其信息处理等实用技术。

物流管理基本知识篇(9)

1.1物流行业就业岗位群物流是指从采购原材料到生产出产品,一直到达用户的系统设计与管理。现代物流技术,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讯技术基础上的实物流动,包括包装、配送、装卸、搬运、运输、保管、通信等活动。对于企业来说,按物流发生的位置可分为企业内部物流、企业外部物流和社会物流(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由此可见岗位群主要分布在两大块:企业物流和物流企业。企业物流岗位群又分为内部和外部:内部有原材料、能源、配件、工具等采购、储存保管、半成品库、包装、分拣、整理等岗位。外部有分销计划、发送、运输、电子商务和接受购销信息等岗位。不同类型的企业具有不同经营管理特点,如零售企业的百货店、专卖店、大卖场、连锁企业,设置的岗位不尽相同。从部门划分来说,连锁企业有总部、配送中心和门店的岗位,还有前台后台岗位等,岗位要求也各不同。某些特殊行业物流需要专门知识技能,如药品物流、危险品物流等。物流企业不生产产品,是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岗位群有:储存、运输和调配、保管、分装、加工、信息和接受、集装箱管理、报关、结算、货运、计算机软件编程与操作、物流服务器管理等。

1.2职业层次在市场经济时代,某一类型、层次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对应的不再是单一的职位层次,而是对应着一个职位层次带。如大专层次物流专业主要是培养操作型人员,他们应是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管理人员,如仓库管理员、配送员、报关员、电脑操作员等,毕业生经过几年基层岗位锻炼,逐步晋升为中级或高级经营管理人员。

1.3物流行业对知识能力的要求无论物流企业还是企业物流都具有连锁化、综合化和信息化的特点,它对职业岗位复合化和专门化具有双向驱动作用。职业岗位的复合化就要求知识能力结构的复合化。如现代仓库管理员不但应掌握物资储存保管技术,还要会驾驶多种类型叉车、维修专送机械和电器,还要能熟练运用仓库管理软件。职业岗位的专门化就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专业方面的知识能力结构。如传送机械维修员、仓库管理软件程序员、电脑服务器管理员等对专门化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较高,是需要专门化人才的岗位。

2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物流管理是操作性较强的管理活动,同时又要运用高新技术,它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是管理类和技术类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既要掌握物流优化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又应具备计算机和网络、自动化技术方面的知识,因此,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2.1以信息技术为导向,促使物流人才加速知识更新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人类已跨入信息时代,信息的传输手段日益更新,信息的发生量也日益增大。新的电子商务知识不断涌现,加速了知识的更新,这就要求各类物流人员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不仅要求尚未入门的物流人员要学习,原来经过专门学校训练的物流管理人员也要进一步更新知识。物流技术装备的日益更新,新的电子设备物流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物流人员的培养是一种机遇,同时也是客观要求。

2.2专业方向准确定位,知识结构合理物流管理活动逐渐趋向于诸多行业和领域的横向联合,从事物流管理的专业人才应具备多专业领域的知识结构才能与之适应。面对这种形势,物流人才在知识结构方面首先要确立主干学科,并且下大力掌握这门学科的精髓。其次要扩大知识面,尽可能多地掌握了解诸如管理科学与工程、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电子商务、交通运输管理等相邻学科的基本知识,使之成为一专多能人才。因此,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示范课程应包括:物流管理、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信息管理、配送与配送中心、企业物流管理、物流系统分析、物流自动化、物流规划、全球化物流、电子商务物流等课程。

2.3从企业需要出发,培养应用型人才现代物流管理其最大价值就是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物流系统涵盖多个领域:第一,从物流业务分工体系看,可分为物流配送、物流保管、流通加工、物流分销与包装、物流自动化装卸技术、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第二,从企业的物流系统建设看:有现代流通中心、零售业的商品中心、综合运货中心、物流共同化、零库存物流、物流管理公司和批发业的物流;第三,从物流行政管理业务看,有整治流通业务效率化用地的法律、物流据点政策、中小企业流通业务效率化、机场、港口、码头、集装箱运输规划;第四,从物流信息化管理看,有物流信息处理、物流配送中心与连锁超市经营、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网络、EDI标准化管理。

3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任何人才的成长,都要经过严格的教育和培养,物流人才也同样需要认真教育与培养。物流管理人才的教育与培养要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不断提高现代物流的管理水平。

3.1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现代教育提倡素质教育,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概括起来,可用“德、识、才、学、体”五个方面来描述。德,主要指应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具有献身社会、服务人民的精神;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心,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知识,尊重科学,推动整个物流事业的迅速发展。识,主要指应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战略眼光,在物流运作的各项业务活动和管理活动中,能够洞察本专业、本行业的发展动向,把握发展规律和顺应物流环境,运用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前景,制定合理适度的措施。才,主要指应具有观察、思维、想象、判断、应变、指挥、管理、创新、表达、交际等方面的才能,能对物流业务的开发、经营工作实施科学管理,对遇到的问题能给予控制和处理,提高管理水平,能拟定有关的专业文件,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学,是指要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懂得现代管理科学、领导科学与计算机知识,懂得与物流专业有关的工程技术知识,熟悉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知识等。物流管理人才应结合个人的工作岗位,在紧紧抓住物流工作的基础上,知识面应尽量开阔一些,同时要讲求知识的科学性、完整性和系统性,构成一个科学有序的体系。体,是指必须具有良好的体质和强健的体魄。

3.2建立多层次教育体系,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需求在高等教育的学科设置中建立“物流管理”专业,建立健全物流专业教育的层次。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高等学校教师、科研人员和层次管理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知识结构。大学本科主要培养中、高级管理人才,应该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比较宽的知识面和比较强的适应性。专科层次主要培养中级管理人才,培养的重点是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

3.3建立从业资格认证制度,开发企业物流职业教育我国的物流在职教育比较贫乏,通过委托培养方式培养员工的企业极少,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培养学校。建议相关部门成立全国物流职业人员业务技术资格培训认证体系,不仅要组织各种短训班,还应该系统地培养,将参加物流培养并获得资格证书者作为企业管理人员和职工的上岗基本资格。结合我国物流业实际,尽快建立物流从业人员的终身教育制度。

物流管理基本知识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0.026

O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Promote Student-centered Playing as the Perspective

CHEN Xiaoling, ZHAO Wanqiuzi, HUANG Zhonghan, NIE Antong

(International School,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81)

Abstract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to the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opened with Singapore Logistics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To promote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tudent-centered to play on the course training objectives, business training basic requirements, graduates should have knowledge of all aspects of the corresponding capacity accordingly Comment discussed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student-centered to play the students to have a global vision, knowledge of international practice, with cross-cultural competence common international talents can learn 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mode.

Key words logistics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China-Singapore cooperation

0 引言

在中国语境下,国际合作办学特有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对学生过往的学习方法、行为范式、思维常态存在巨大冲击。根深蒂固的本土文化、异彩纷呈的外域文化、庞杂无序的网络文化交织形成国际合作项目独有的课堂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规约、影响、重塑合作项目学生的人文价值与学科信仰。武汉科技大学(WUST)和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NP)合作办学的国际学院物流管理项目自2008年创办以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创建了优良的口碑。作为该国际合作项目的师生,本研究以合作项目直接参与者的身份为视角,以亲历合作项目教学全程的体验为基调,对合作项目进行全面介绍与评析,探寻国际合作办学的可借鉴模式。

目前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通行做法,或是成套引进合作方的课程与教材,或是单纯引入外方优势课程,或是在本土课程体系基础上引入外方的核心课程。在招生宣传或自我评估时,倾向于将“国外原版教材”、“国际化教学理念”、“原汁原味的国外教育”作为合作项目亮点,借以标榜办学质量的国际标高。这样一个以原版教材为教学起点,无缝接轨为教学方向,原汁原味为教学终点的合作项目设计,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能多大程度“无缝接轨”和“原汁原味”?有了这样的顶层设计,是否就能确保将学生培养成国际通用人才?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课堂文化中教师主导性有余,学生自主性不足。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助推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今天,课堂实施的基本理念已经被简化为:学生自己会的,坚决不讲, “教学,即教会学生学”。义安理工学院与国际学院物流管理(国际)专业从课程内容到课程设置再到评价体系,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教是为了不教”的现代教育学习理念,将教师的教学界定为一个根据具体情况、条件、要求和认知规律不断调整和争取适应学生的过程,将学生的学习视为一个学生争取独立且日益独立自主学习的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推进学生“独立性”的形成,发挥学生作为主体的能动性与创造性,达成教与学的双赢。本课题以亲身课堂教学体验为基础,近距离考查、研究课堂上师生的角色定位与转换,立体学习环境的构建。

1 课程设置

1.1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是培养目标的具体表现形式,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质量。物流管理(国际)专业课程的设置强调将最新的物流理论与实践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让学生了解国际物流行业最新前沿和未来发展动态,进而掌握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案中的具体表述为: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信息需要,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系统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现代货物流通领域的实践与管理、国际货物买卖、营销等工作能力,熟悉国际市场行情并能够对流通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分析的应用型、外向型专业技术人才。

培养目标强调学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定性分析方法,掌握市场营销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拥有从事管理及物流系统设计能力,市场开拓与策划能力,人际交往与业务谈判能力。课程设置强调营销理念和管理特色,强调管理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与延伸,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全球物流理念及对物流行业发展的预测、分析能力,实际工作中的创新能力。

1.2 业务培养基本要求

物流管理(国际)专业课程的设置对学生业务培养的基本定位是具有迎接物流行业的不断变化与挑战的物流领域中高层管理人员。课程强调帮助中国学生体察各国都在扮演“世界工厂”角色(中国也不例外)的现实,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英语运用与跨文化沟通能力、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能力、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与现代科技同行的扎实的理论知识。通过物流管理学、库存管理、采购与供应链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经济学和法律等基本知识和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接受物流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基本训练,拥有分析和解决物流管理相关问题的基本能力,突出强调现代物流管理和现代物流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

现代物流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连接社会经济的各部门,如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邮政、电信、保险、法律等。学科具有多行业性、综合性、基础性、服务性等特点。建立在物流实践和规律认识基础上的物流学科因此而具有多学科性、交叉性、综合性的特点。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与物流相关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涉及面广,现有学科中没有哪一门能完全覆盖或包容。物流既是一门集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理学的新兴交叉学科,又是一门有着自己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的独立学科。基于物流管理科学在世界范围内尚处于不断发展阶段的现实,各国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多与各国自己物流业的发展历史与发展现状相适应。义安理工学院与国际学院物流管理(国际)专业的课程设置对学生业务培养的基本定位,即以两国各自物流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两所高校自身办学特点和优势为取向制定的。

1.3 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

(1)具有较强的英语会话、写作能力与沟通技巧;(2)系统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的各种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3)掌握系统的经济和管理基本理论,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分析工具和运用手段;(4)熟悉国际准则及物流企业管理的有关部门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国内外物流管理模式及最新发展动态;(6)具有运用计算机从事物流管理的能力;(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方法,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方法,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体而言,中、新两高校对合作培养的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做了全面的要求。与此同时,课程特别要求毕业生熟悉国际准则,了解国内外物流管理模式及最新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方法,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课程设置体系

整体而言,物流管理(国际)专业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四大块。公共基础课以英语为主导,从听、说、读、写全方位铺开,力求为学生的专业课程全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同时为学生开设创意与思维(Creativity and Applied Thinking Skills)和创业精神(Entrepreneurship)两门课程,突出强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创业理念,贯彻了高职教育培养实用人才的教育理念。

物流管理(国际)专业学科基础课的设置非常务实,突出强调培养学生通过计算机获取最新信息的能力,分析、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Internet的普及和发展,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便捷的手段。信息化社会经济发展更迅速,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更快,它对教育的滞后性提出了严峻挑战。学校课堂教学在数量、质量及知识更新速度等方方面面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为此,人们必须从数字化的媒体中获取信息,具备信息观念和信息处理能力已成为新世纪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与重要内涵。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应用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效能,已成为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管理(国际)专业学科基础课中的网页编程(Web Publishing)、计算机与信息处理(Computer & Information Processing)和商业计算机应用(Business Computing Applications)三门课程的设置,体现了课程的务实理念。

物流管理(国际)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具体而直追学术前沿、行业实践前沿。如专业基础课中的服务营销和电子商务都是当下商务领域的时尚思潮、流行理念与贸易实务。新加坡是物流现代化水平高,工业化生产与物流管理相结合最为有效的国家之一。从课程体系安排上可以看出,课程不仅强调多元化,突出实用人才培养理念,更在“宽口径、厚基础”上下足功夫,培养学生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

物流管理(国际)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注重知识的实用性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所开设的客户关系管理、企业系统工程、六标准差原理等,无不以实用为取向,25周的工业实习,更是将这一取向量化得淋漓尽致。

从表1中列出的课程不难看出,物流管理(国际)专业的课程体系不求涵盖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不以系统性为课程设置原则,而是突出强调课程的实用性。具体而言,课程设置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为学科体系的主线,以经济学、管理学、系统科学为学科理论与方法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现代物流技术等为方法和手段,结合贸易、运输、储存等实务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等构筑其学科体系。课程体系设置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物流管理(国际)专业整个课程体系把英语、数学、计算机、经济学、系统工程等方面的知识纳入到物流管理的整体框架中,力求课程的设置为学生提供宽厚的学科知识体系,以适应物流领域的多方位需求。专业课程设置重视课程的广泛性、实时性与实用性,强调学科前沿知识入课堂,强调知识的即学即用,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新理论与新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如新流程、新方法的设计和开发,新经营管理理论、方法和效果分析等。主张课程设置的“适应性”原则,根据物流学科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设研究与应用并举的课程,提升学生理论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设置着眼全球,紧跟国际物流管理发展前沿,与国际物流教育接轨,专业培养方向为具有熟练英语技能,熟知国际贸易知识和物流管理新理论、新实践的国际型、复合型管理人才。

2 课程实施

回到前文叙及在国际合作项目招生宣传或自我评估时,合作办学举办方倾向于将“国外原版教材”、“国际化教学理念”、“原汁原味的国外教育”作为合作项目的国际标高。国际学院与新加坡的合作办学项目以其鲜明的“新加坡”特色,让我们亲身体验、见证到这些可以为我们所借鉴的国际标高。

物流管理(国际)专业课程设置在以下方面值得推介:

(1)国外原版教材、粗放的课堂教学。课程选用的原版教材信息量大,数据详实、图文并茂、语言纯正、印刷精美,内容直追学术前沿,把最新近的内容(up-to-the minute social issues)纳入课堂,为学生快速接近世界学术前沿,了解学科最新成果和进展提供捷径。课堂上,教师串讲知识的速度极快,只是提纲挈领地对整个章节做梳理性的介绍。厚厚的原版教材,讲授所需的时间仅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真正对课本的学习是课后的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和小组学习。每次课后学生面临的,是少则十几页,多则几十页的全球通行的最新英文原版教科书的内容。每个章节的小测验对日常的学习进行监控。

(2)国际教学理念、立体的课外学习。选定服务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等理论显雏形、实践露端倪的课程,目的是引领学生至物流行业学科理论知识的前沿和行业实践的前沿,让学生即学即用、现学现用,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课堂上,教师用PPT节省板书时间,将知识点的讲授立体化、可视化。通过Project,将课堂教学前、后向延伸,成倍提高课堂容量。通过网络,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课前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教师推荐的MOOC等相关优质资源,引领学生走向专业纵深。通过原版书作者提供的各类互动练习,学生可以随时与专家“面对面”,教学的深度、广度得到全方位提升。

(3)原汁原味国外教育、国际的测试理念。选定商业计算机应用、计算机信息处理、网页编程等课程,目的是全面提升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走出学校后仍能受用终身。根据课程设置特点而实施的国际测试体系重视学习过程,重视对能力的考核,多以Project的形式张开,将笔头、口头、开卷、闭卷、小组、个人、课内、课外等测试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重视学习体验与学习过程的现代测试理念,将学生的学习导向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与提升上。

3 结语

本研究意在推介义安理工学院与国际学院物流管理(国际)专业“以促进学生主体性发挥”为特色的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体系,合作外方新加坡教师全英文教学时追求的国际标高,以国际化的教学视野、教学能力与教学手段施教的教学实践,目的是为我国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课堂教学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

本文为武汉科技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上一篇: 行政会议流程 下一篇: 股票投资技巧策略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