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素质教育的特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4 17:09:38

简述素质教育的特点

简述素质教育的特点篇(1)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龟速构防守)(规、速、构、方、手)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两再一新促生产)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2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两传选新促文化)

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①教育目的受生产力的制约;

②教育目的也受生产关系以及政治观点与政治制度的制约;

③教育目的的制定还受到各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影响。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5简述美育的主要任务和意义

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观,发现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修养。

美育在全面发展中起动力的作用,是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美育能够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美育能够促进体育,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

6简述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课程内容的设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个层次。

(1)课程计划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安排的指导性文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

(2)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知识范围、深度结构,教学进度一级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因此人们通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7

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

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知识范围、深度结构,教学进度一级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8

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学科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9

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统一的的规律

学生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

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智力)的基础

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品德的提高是知识学习的基础

两者有机结合

10

简述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通过观察或描述对所学知识建立清晰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

贯彻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言语直观教学

(4)防止直观教学的不当和滥用

11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地能力。

贯彻要求:1)加强学生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地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地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12

简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要求:

1)教学要有系统性

2紧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教学

3)按照学生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教学

4)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13

简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14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的年龄特征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5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课外辅导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

16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结构合理

语言艺术、气氛热烈、板书有序、态度从容

17简述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注意力

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做斗争的能力

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18简述如何有效的组织复习(防止遗忘的方法)

时间:及时复习,经常复习,合理分配时间

方法: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反复阅读与试图记忆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

次数:数量要适当,不宜过多;适当过度学习,过度学习50%

19简述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及条件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

(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20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知识观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③对于知识的理解由学生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

(2)建构主义学生观

①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3)建构主义学习观

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③学习的情境性。

21

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创情境、控水平、妥奖惩、善归因)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2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需要励志,自我归因)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23

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24简述学习策略的类型

学习策略分为三类:

(1)第一类是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即信息加工的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2)第二类是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即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3)第三类是资源管理策略,是指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环境和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

25简述最近发展区含义及启示

(1)最近发展区的含义: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最近发展区的启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26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

27

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2)道德情感: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3)道德意志: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4)道德行为: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是道德行为培养的关键

28

促进品德形成良好方法

(说服榜样群体奖惩价值)

(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5)价值辨析

29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30疏导原则的贯彻要求

(讲正‘正面教育’道‘因势导利’)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1

尊重与严格要求原则的贯彻要求

严要有度

严要有方

严要有恒

尊重学生人格个性,充分信任学生

32依靠积极与克服消极因素原则贯彻要求

(一分为二的转变认识)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启发学生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33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组核成发)

(1)组建阶段:具体标表现为一个个孤立的个体,靠教师组织

(2)核心形成:这个阶段班级会涌现一批积极分子,出现核心人物

(3)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学生逐渐学会自我管理

(4)成熟阶段:这个阶段班级会形成平等、和谐、上进的氛围,学生个性发展

34班集体形成标志

(健全班风是组织目标)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

(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

(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35

个别教育工作

(恒心才能发光)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36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看别人,看自己,多练习,多反思)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37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全、民、多、现、身)

教育的终身化(包括各年龄段的各种教育)

教育的全民化(必须面向所有人,人人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的民主化(对等计划、特权化、专制化的否定,强调平等)

教育的多元化(培养目标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

教育的现代化(现代科技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并由此引起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38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体内性质两权一目的)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2)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教育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39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2.阶段性,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3.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以及不同方面发展速度不同。

4.互补性,机体在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它方面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5.个别差异性,每个人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其身心发展的实际面貌总会表现出一定的个别差异。

40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三有一训练,控制很全面)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④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41简述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

(1)社会依据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②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③受文化传统制约。

④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2)人的依据

学制的建立,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确定入学年龄、修业年限、各级各类学校的分段,都要考虑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他们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水平。

(3)学制本身的依据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42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义务要延长)

(2)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职业要综合)

(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大众要高等)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终身要构建)

43简述教育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44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优点

用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

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2)缺点

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不利于因材施教

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启发。

45

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

要深入准确的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要有针对性,适应学生的特点

要根据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和学生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备课的内容

要充分和周密考虑教学设计诸因素的关系和结构,并做好课前的各种准备

46简述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

分量适宜,难易适度

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47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学习材料的性质

实际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的程度

实际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实际的方法

时间因素

情绪和动机

48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记忆容量逐渐增大,短时记忆的广度接近成人

记得有意性加强

意义识记成为主要技术手段

抽象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49简述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a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b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c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a保护好奇心b解除个体对回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c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d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e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a发散思维训练b推测假设训练

c自我设计训练d头脑风暴训练

50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情境。(2)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

(3)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4)原型启发。

(5)情绪与动机。

除了上述因素,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51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52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53

简述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54

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55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完成;

(2)在复杂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3)在简单的任务中,较高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56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心向与定势。

除前面所涉及的影响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57简述前运算阶段的特点

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的年龄是

2

7

,此阶段的特征有:

(1)“万物有灵论”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4)没有守恒概念;

(5)做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

58

简述榜样示范法的贯彻要求

简述素质教育的特点篇(2)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除日常用语外,还有着各不相同的专业用语。数学语言是我们数学教师的专用语。古人曰:“不懂专业语,难以入门”。这就明确地指出使用专业语的重要性。数学教师要教好数学课,获得好的质量效益,就必须重视数学语言的修养,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的意义是指体现数学思维特点的一种特殊语言。例如:“970÷68=14……18这个算式”,可以这样口述:“970除以68(或68去除970)得到的商是14还余18”。数学思维的特点是严格的逻辑性,高度的抽象性,表述的形式化等。下面就怎样加强数学语言的修养,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谈点肤浅的看法。

一、把握数学语言的特点

数学语言的特点是准确、简炼、严密的抽象化。

(一)数学语言的准确性

数学语言是准确的语言,不是含糊其词的语言。比如,要求学生指出下面算式中的错误:

[TP26A.TIF,Y,PZ]学生口述积的末尾数字“2”没有和乘数的“3”对齐。而正确的叙述应为:第二部分积或第二次乘得的数的末尾数字“2”应和第一次乘数十位上的数字上下对齐。

以上实例说明:准确的数学语言不允许有歧义,更不允许似是而非。又比如:在讲解质数与合数的概念时,就要分析它们各有何特点,比较它们有什么差异和内在的联系,使学生具体地明白它们的外延是相互排斥的,内涵是相反的,它们共处于自然数之中。只要理解了两个概念,学生对“1”和“0”属不属于质数的问题就不难理解了,并为以后的分解质因数打下了基础。

(二)数学语言的简炼性

简炼性体现在直接显露事物的本质。在传授时,数学语言尤为重要,要把与反映对象无关的文字去掉。如:“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这是小数的性质。想一想,这样的语言是多么的简炼啊。

(三)数学语言的严密性

词语之间结合得紧,没有间隙,切不能随心所欲。如:“乘以”和“乘”仅一字之差,所表达的意思就各不相同。

(四)数学语言的抽象性

抽象是指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本质的属性,保留共同的本质属性。它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比如:“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它既不是手电和太阳等射出来的光线,也不是电灯放出的灯光的射线,而是舍去了具体事物的一切特征,只留下“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这一本质特征的抽象概念。

二、理解数学语言是正确使用数学语言的关键

正确地理解数学语言是正确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而正确理解数学语言的关键是根据数学语言的特点去分析和研究。

(一)数学语言中句子中的定语要素要理解透彻

这些句子中的定语是为了表达得严密、精确,或是为了判断、推理。因此,要分清它的要素组成部分。理解透彻有利于记忆和运用。比如:“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显然,构成三角形的要素有:(1)三条线段;(2)围成的;(3)图形。

(二)注意较长复句的层次结构

先分析句子可分几层意思,再连起来完整地理解。如:小数化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把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能约分的要约分。这是小数化分数的法则。

(三)数学名词的理解

数学专用名词是数学用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词是多方面的,涉及面广。教材每一单元都有数学专用名词。比如,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二册三单元“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数学用词有“个”“十”“百”,“个位”、“十位”、“百位”;“读数”、“写数”、“高位”等。

三、熟悉数学语言的表现形式

数学语言的表现形式分类两种:一是书面数学语言;二是口述数学语言。所以为师者不但要求学生学好书面语言,而且也要学好口述语言。目前,教材上的书面数学语言有三种表达形式:

一是文字语言。如:“6321除以21”,“400的15倍是多少?等。

二是式子语言。如“848÷53×452”,“80+4x=200”等。

三是图示语言。(图示举例略)

以新大纲的要求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趋势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具有上述三种书面数学语言的“互译”能力。

四、数学语言修养的几个重要方面

数学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数学语言修养,必须从下列几个方面去努力。

1.数学语言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随教育改革的趋势,要实现汉语规范化的三个准则。(1)说普通话,不说不读方音;(2)以北方话为基础方音,不说本地流传的方言土语;(3)以标准化的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范,说完整通顺的话。

2.数学教师不论是口述数学语言,还是书面数学语言都要标准规范。为学生正确地使用数学语言提供条件,作出示范。对教材上没有做出明确指向性的部分要依据其意思得出确切的结语,而结语要富有特点,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数学语言应利于学生的理解,从教师的教育教学规律能力,获取处理信息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着手,结合教育对象的知识状况得出幽默、风趣的语言。

4.在传授知识的程序中,每句、每词一定要语言准确清晰,富有感召力,并且要有完整、简明、切合教材的现代教育技术的科学用语。

5.语言素养必须起源于扎实而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具有广博的相关科学知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极强的知识应变能力和教育的预见能力。

6.数学语言要以育人者的教育艺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现时代信息化程度,全面而顺利地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及水平为中心,奋力躬耕于新时期的教研改革的广阔田垄中。并在不断的工作中求实创新、开拓进取、充实和丰富自己的学科用语。

简述素质教育的特点篇(3)

基础教育阶段的外语课程对于培养各方面的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将为青少年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并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外语教学中如何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已为广大的外语教师所关心的重要问题。在我的教学工作中,近年来一直在探索和实验简笔画教学法,现将我对此的浅薄之识及做法简述如下,愿与广大教学英语的同仁进行探讨。

I、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对于那些资金短缺,特别是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或农村学校来说,要达到教学现代化这一目的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缺乏现代教育辅助设备的条件限制下,实施简笔画教学无不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另一类良方。

简笔画,顾名思义,主要指的是通过线条勾勒出人物、动物、事物、动作行为的大体轮廓。突出其“快”和“简”的两大特点。它具有表现、揭示、对比、解析、联想、愉悦、审美等功能。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运用简笔画时可以充分利用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力求充分发挥其各种功能与课堂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从而达到辅助教学,弥补课件、设施不足的目的。

II、实施简笔画教学的理论依据

1、英语教学中,学生每天要接受大量的语言材料,如果只靠教师读和听录音,这种传统的灌输教学法,这些信息往往不易被记住。简笔画作为一种展示现实生活的艺术手段,能将智育和美育融为一体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具有生动直观的特点。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他们的记忆,还能培养其健康的情操,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有效手段。

2、实施简笔画教学适合青少年学生身心成长发展规律。在课堂上利用简笔画教学,形象直观,便于操作及有助学生对所教内容的理解。如果适时画上几笔简笔画,当学生认识到眼前的学习与其兴趣相投时,学习动机就会增强,他们的注意力和情绪就会及时得到调整,从而使他们自始至终以较高的热情上完一堂课。

III、实施简笔画教学具有独特优越性

相对于电化教育技术,实施简笔画教学法还有如下独特的优越性:

1、政府、学校所需投入少,基本不需投入资金去购买设备、仪器,不需花很长时间去专门培训师资,省钱、省时,普及、推广较方便。

2、运用简笔画教学比制作电化教学所需的课件简单,随意性、灵活性大,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表达出丰富的语言信息或概念。

3、能为语言学习创设一个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师生互动的机会更多,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更高。

4、课堂上运用简笔画进行语言教学,形象直观,生动活泼,不仅有助于学生直接理解所学知识,而且视听结合易于使学生加深印象,强化记忆。只要方法得当,有效发挥其教学辅助功能,最终导致的教学效果同样不亚于电教课。

IV、简笔画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用简笔画介绍、讲解新词汇“生动形象,妙趣横生”。

由于教材中只有少量的单词能用实物和挂图呈现,而且图片资料往往不全,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困难。如果我们能以新教材和新大纲为指导,应用简笔画教学,从而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in、on、above、beside等介词时,只要用寥寥几笔,在黑析上画下如下简笔画就能帮助学生把这几个词的区别清楚地表示出来,同时也便于他们对词语的记忆:

又例如教学表示动物的词时,也可以画下相关动物的简笔画。

2、利用简笔画组织学生进行口语表达活动,或进行对话练习,“设计情景,创造英语学习环境”。

新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有大量内容丰富且明白易懂的对话,而且每一段对话都有一个情景,要表达的内容也比较多。如果用简笔画设计情景教学会话,使学生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看图说话,教师巧妙一点,学生就通。

3、运用简笔画进行整体教学“提高阅读,语言运用及交际能力”。

要处理好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在课堂上运用简笔画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其具体的操作可分为两步:

其一,先将课文分为几段,每段包含一个信息,然后根据信息点配置一些简笔画,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故事内容。然后在教师的提示下让学生看图复述,只要学生多看多读几遍课文,他们就有可能将课文背出来,通过教学实践,及从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他们普遍认为这样学课文比较容易学,比起死记硬背更有趣。

其二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画。

鼓励学生动手用简笔画描述课文内容,帮助他们将内容形象化,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看图说话的能力,从而为看图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4、用简笔画教学动词的时态(语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想象力的方法多种多样,看图造句(一图多句)是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例如:在学生掌握了过去的几种时态之后,我在黑板上夸张地画了一个哭泣的人像(用简笔画)请同学们用过去时造句(一句话或几句话均可)。

学生们看着那样一个眼泪迸发的画面,大家兴趣陡增,热情高涨。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简单明了的画面,谁都熟悉,人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学生带着兴趣去思考问题,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所以其教学效果要比简单的汉译英大不相同,这样的教学方式做到了学生乐意,教师满意。

V、应用简笔画教学时教师应明确的几个问题

简笔画教学方法是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阶段可尝试的一种易掌握的教学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运用简笔画教学便可直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因此在运用简笔画教学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设计每一幅简笔画要有明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有的放矢,确定通过这幅画要教些什么,学生要学会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层次,而不是为简笔画而画简笔画。

2、要有恰当的教学场合,而不是处处使用简笔画。过多的和盲目的做法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反而会起干扰作用。

3、要理解教学的内在要求。比如,在进行课文教学时,因其文篇长,体裁广,学生不易学懂及掌握故事情节,在这种情况下利用简笔画教学有利于学生顺着简图去思考问题,识记课文和句型,比较符合学习的心理规律。

4、利用简笔画教学最后应注意的是取舍得当,简笔画组合的结构要合理。

VI、关于运用简笔画教学的几点建议

1、初学运用简笔画教学首先应当大胆,不必考虑像不像的问题,先用几笔勾勒出来,如有不满意之处,可以再画一次。

2、英语教师练习运笔,不一定非在课余时间,完全可以直接在课堂上练习,一开始画时,可能形象不理想,但这并不影响教学效果。只要经常在课上作画,运笔技巧自然会有提高。

3、在英语课堂上运用简笔画教学,还应当边画边说,画完了也就说完了。这样做就不会影响教学进度。更重要的是,从简笔画教学的专门要求上讲,许多画都应当在说英语的过程中完成。

4、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简笔画进行学习。中学生对简笔画有敏锐的感受力和理解力。但是涉及到教材内容,教师仍然有一个启动学生运用感受力和理解力的问题。

结束语 利用简笔画辅助教学既是一种教学创造活动,又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在运用简笔画教学时,在明确上述问题后,教师还要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教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在这方面还需要进行多方面专门探讨。总之它对课堂教学的益处是很明显的,问题在于老师们是不是肯在这方面多花些气力,多动些脑筋。作为新世纪的教学工作者,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勤于思考,努力创新,多做尝试,就会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就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主要参考书目:

1、卢家楣:心理学[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2、宋学侠:关于改革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思考[J]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1)。

3、王松美: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东北师大出版社,2000年

简述素质教育的特点篇(4)

A.苏霍姆林斯基

B.凯洛夫

C.马卡连柯

D.克鲁普斯卡娅

2.夸美纽斯的教育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

B.《教育论》

C.《教育漫活》

D.《爱弥儿》

3.赫尔巴特的教育主张被称为()

A.现代教育派

B.传统教育派

C.形式教育论

D.实质教育论

4.以杜威为代表所倡导的教育理论主张被称为()

A.现代教育派

B.传统教育派

c.形式教育论

D.实质教育论

5.近代最早一部系统沦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

A.《教育漫活》

B.《大教学沦》

C.《爱弥儿》

D.《教育论》

6.《教育过程》一书的作者是()

A.斯宾塞

B.根舍因

C.赫尔巴特

D.布鲁纳

7.《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作者是()

A.克鲁普斯卡娅

B.苏霍姆林斯基

C.马卡连柯

D.赞科夫

8.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A.《中庸》

B.《礼记》

C.《论语》

D.《学记》

9.在西方,占罗马昆体良的教育名著是()

A.《理想国》

B.《论演说家的教育》

C.《大教学论》

D.《教育论》

10.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论述教育基本原理的著作,是杨贤江以李浩吾化名于1930年出版的()

A.《普通教育学》

B.《新教育大纲》

C.《教育学》

D.《教育原理》

二、辨析题

1.教育规律足指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教育学等同与二教育方针政策。

三、简答题

1.简述教育学与教育科学的关系。

2.学习教育学有哪些意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A

3.B

4.A

5.B

6.D

7.B

8.D

9.B

10.B

二、辨析题

1.错误。此说法不全面。教育规律既包括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问的本质的联系,也包括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如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等。

2.错误。教育学不等同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因此客观性是教育学的特点。而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既要体现人的主观愿望,同时又要遵循教育规律。

简述素质教育的特点篇(5)

《吾国教育病理》是北京大学教育社会学系郑也夫教授又一力作,出版于2013年9月,直至现在,短短半年时间已印刷六次。正如此书扉页所写:《吾国教育病理》一反时下不涉病灶、不究病理,治标不治本的教育论述。直指中国教育的病因,直陈其解决之道,言辞犀利,一针见血,穷根问底,论据详实。既呈现了对教育病理的追问,也体现了对当下国情的关怀。笔者通读之后,认为此段按语十分中肯。下面笔者首先概述其主要内容人,然后简评其主要观点。

一、内容概述

本书共分两编,上编名为分流,下编名为放权,上下编各七章。上编:第一章空洞素质论,第二章教育与发展,第三章德国教育的分流制,第四章中国职业教育的困境,第五章中国传统分流的终结,第六章官员的学历,第七章复习与复读。下编:第八章学校教育模式批判,第九章知情志,第十章兴趣,第十一章创造力,第十二章科目,第十三章选材,第十四章行政专权:单一化的根源。可以说,分流与放权是本书的两个核心词汇,也是作者想表达的中心思想。上编讨论的主要是中国教育的一些现状,例如素质教育的空乏、学历竞赛、高校扩招引发的乱象,等等。下编主要是针对上编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以求解决之道,讨论的主要是中国教育的生态,其特征是行政放权,其后果是多样性的全面流失。分流意识的缺失以及放权道路的艰难,两者共同摧毁着中国教育。

二、简评观点

作者在前言中说:“写作这本书的动力是愤懑,一个超龄愤青的双重愤懑之情。”在笔者看来,本书写作绝不是作者的一时兴起,更不是简简单单的情绪波动,而是一个深谙中国教育现状,一个有良知的教育家的内心哭诉与呐喊。正如李公明所言:“也夫对中国教育的积弊与癌变的批判一剑封喉,令人有掩卷拍案之痛。作为行走在学术研究与社会思考之间的思想者,强烈的情感动力、深刻的认知追求、睿智的情理论辩和脚踏实地的实践探索是也夫最可贵的个人特色,所有这些在本书中再次鲜明地体现出来。”本书中有很多观点以及论述都让人醍醐灌顶、振聋发聩,如对全社会性的“学历军备竞赛”的剖析、“消极教育观”的阐述以及对学校科目设置的建议等等。下面笔者主要按本书编排顺序拣每章要点进行简略评论,顺道也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与思考。

简述素质教育的特点篇(6)

一、线性思维方式造成的弊端

1.知识本位倾向严重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

一直以来,生物教育强调“刺激―――反应”,认为“学习是知识的获得”。这一简单线性思维方式,仅仅将学生视作个体信息的处理者,忽视了人脑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特殊的认知过程这一本质。造成了教师采用“灌输式教学”强调“接受性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简单化,偏重于死记硬背,缺乏对知识的思考和整和,教学文化是一种“快餐文化”,由此学生必然缺乏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缺乏体验的能力,更缺乏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生物教学中的应试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当前,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对教师、学生的评价标准仍很简单―――成绩。教师通常通过加班加点、机械训练、题海战术等短平快的方式来应对各种考试、评比。生物教科书中规定的必做实验,有85%的教师和学生懒得去做,即使考也可以变做实验为讲实验,学生亲自做实验变为听实验。所谓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们也只能“望本兴叹”。这种现象严重扭曲了教育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育教学的功能,严重背离了教育的本真。

二、复杂科学视域中生物教育的特征

1.生物教育具有自组织特征

自组织是一个系统的要素按彼此的相干性、协同性或某种默契形成特定结构与功能的过程。首先学生作为个体生命,是自然生命,具有自组织特征;能主动地从外界系统中获取阳光、空气、水分等营养物质,自主地生长;同时从学生的精神生命看,学生能主动地获取书本知识、社会经验,不断调整自己与外界的相处方式。在自组织的启示下,教师必须重在引领、激活学生的自组织系统,唤醒他们内在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其次,生物教学系统具有自组织特征。这里至少存在教师系统、学生系统、教材系统。这些系统在教学活动中经过其内部和系统与系统的相互作用,逐步向合理、有序化发展,呈现出教学的无限丰富和发展性。这里教师要起到优化教材系统,积极激活学生系统的关键作用。

2.生物教育具有非线性特征

一直以来,在线性思维的指导下,人们在生物教学中认为,人的发展是线性的,可以看作一个连续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被测定分解为一个个小的不连贯的步骤。强调行为的客观性和因果制约性,追求因果的透明和相互作用的简单性为求在每一种情形中都辨认出原因和结果。实际上人的发展具有差异性、多样性、可变性。而教育事件的发生与否还取决于具体的情境等随机出现的条件,基于此我们不能对某一教育结果的出现作简单归因,也不能对即将出现的教育效果作断然的预测。因此要求:①教师要不断提高示范、引领作用,重视自身素质、修养的提高。要自觉践行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②鼓励学生的“超越”“质疑”与创新。③重视学生的实践探索与亲身体验。重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④重视挖掘和利用生物教育的资源。

3.生物教育具有整体性特征

整体性是系统的一个基本特征。系统的整体行为决不是所有局部行为的简单相加,一般情况是整体大于各组成部分之和。因此生物教育不能简单地分离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必须确认教学是师生精神生命共同生长的过程,不能还原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要从生物教学的总体上去把握教学特点及学生的发展趋势。在此过程中要把握师生充分交流这一关键。对生物教学内容不可分离得支离破碎,不管是介绍人、其他生物,还是环境都要从生物圈这一整体去理解把握。生物教育整体性关注青少年生命整体的发展,明确认识生命发展的复杂性,以期实现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

总之,生物教育作为一个复杂系统,一是要注重体现系统的整体性和自组织性的理念,从而克服传统生物教学的片面性和强制灌输性;二是要以非线性、开放性、不确定性等复杂性思维方法为指导,优化课程组织、教学过程与方法,使生物教育从简单、封闭、线性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走向健全、科学与高效。

【参考文献】

简述素质教育的特点篇(7)

数学作为学校最重要的学习科目之一,其教育的意义不仅见之于物,还应当见之于人. 数学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数学教育的价值首先应当从人的发展方面去衡量,中学数学教学应当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但是现行的数学教材所罗列和陈述的只是作为结论的知识,并没有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现过程,更没有展示数学家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奋斗历程,从而大大限制了数学教材的育人功能. 数学教材的处理应当深刻挖掘数学知识的思想内涵,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知识的学习过程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深层理解和消化数学知识的需要. 那么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教材处理,应当从哪些方面入手去挖掘人文知识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呢?

一、介绍与数学知识相关的丰富的历史文化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已经把“数学文化”增加为新的学习内容,这将大大改变目前数学课程枯燥乏味的现状,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加强历史文化知识的传播与渗透.

首先是数学史. 数学史是数学产生、发展的历史.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当了解自己这门学科的历史渊源、因果关系、发展规律、理论体系、思想方法和名人传略. 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过:“数学发展史给我们提供了关于数学概念、方法、语言发展的历史道路的重要信息,它常常指示我们在学校教学中形成和发展这些概念、方法、语言的途径. ”同样,英国数学家格雷舍也说:“任何企图将一种科目和它的历史割裂开来,我确信,没有哪一种科目比数学的损失更大. ”由此可见,数学教学应当充分利用数学史知识.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结合课本我们可以补充介绍许多数学史知识. 如集合理论的产生与集合理论对近代数学发展的影响,复数的起源与背景,自然数幂和公式的历史发展,帕斯卡对数学归纳法的贡献,尤其是我国悠久的数学历史和辉煌成就,如在学暅原理时补充介绍祖氏父子的生平事迹与数学成就以及圆周率在西方的历史境遇,在学项式定理时补充介绍我国南宋数学家杨辉和《详解九章算法》,纠正历史错误(据考证杨辉三角最先的研究者是贾宪,故应更名为贾宪—杨辉三角,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在学习解三角形时可以介绍刘徽的《海岛算经》,学习数列时可以介绍《张邱建算经》等.

其次是一些其他文化知识. 比如在学习递推数列和数学归纳法时可形象地引入中国古代用以传递信息的烽火台来阐述递推过程,在学习排列组合内容时引入田忌赛马的故事来说明排列与组合的不同,在学习数列内容时引入被称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的沈括与《梦溪笔谈》中有关数列求和“隙积术”知识的叙述(高中语文书本中收录了沈括《梦溪笔谈》中的文章《雁荡山》),同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向学生介绍“李约瑟难题”,即英国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数学的最后一节中提出的三个问题:中国传统数学为什么在宋元以后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中国传统数学为什么没有发展成为近代数学?为什么近代自然科学不是发生在中国古代和外国古代,而是发生在伽利略时代的欧洲?

另外可以在教学中运用一些“古文”,以丰富数学课堂语言,增强数学课堂“文学味”. 如描述祖暅学习的专注程度“…当其诣徽之日,雷霆不能入”,描述祖暅原理的“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描述极限的“一日之棰,日去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篇》),描述圆周分割的“…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描述锥体体积原理与公式的刘徽理论“邪解立方得两堑堵…”、“邪解堑堵,其一为阳马,一为鳖”等.

二、重视数学美独特的育人功能

在素质教育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重视开发数学美独特的育人功能应当成为全体数学教师的共识,数学美所包含的数学概念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命题和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还有奇异性、序列性、节律性等,无不在教材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是揭示教材中的数学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教材处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数学形式的简单性

数学的特点决定了数学形式的简单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简单是美的特征,也是数学所要求的. 数学中一些概念、定理比较复杂难懂,我们应当从中归纳出最根本的特点,用最简洁的语言进行教学. 比如“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一节,无论是判定的依据还是性质的结论都与交线有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点突出“垂直交线”.

2.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数学建模教学已被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列入教学内容,数学知识应用的重要性也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教材处理应当加强数学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比如利用对数计算预测2012年人口,利用三角函数知识进行建筑物高度的测量等,这样的教学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强化学习兴趣.

3. 数学结构的对称性和和谐性

简述素质教育的特点篇(8)

第1题单选 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是()。

A.确立了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B.选择和培养了得力的班干部

C.有无正确的集体舆论

D.教育活动的多样性

第2题单选 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

A.复式教学

B.分组教学

C.个别教学

D.班级授课制

第3题单选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

A.巩固性的教学原则

B.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C.直观性的教学原则

D.启发性的教学原则

第4题单选 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最基本、最经常的途径是()。

A.校外活动

B.课外活动

C.社会实践活动

D.教学

第5题单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体现教师劳动特点的()。

A.连续性、广延性

B.长期性、间接性

C.主体性、示范性

D.复杂性、创造性

第6题单选 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A.评定学生操行

B.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C.做好家长工作

D.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第7题单选 人的不同素质都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期,这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

A.不均衡性

B.顺序性和阶段性

C.个别差异性

D.稳定性和可变性

第8题单选 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昆体良

C.杜威

D.赫尔巴特

第9题单选 提出“两条腿走路”办学方针的学制改革颁布时间是()。

A.1951年

B.1958年

C.1985年

D.1993年

第10题单选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段话讲的是()。

A.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B.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C.直观性的教学原则

D.启发性的教学原则

第11题单选 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是 ()。

A.《论语》

B.《大学》

C.《礼记·学记》

D.《理想国》

第12题单选 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是()。

A.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B.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统一

C.不断提高家长的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

D.要理解和尊重孩子

二、辨析题:13~14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第13题简答 在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中,高中阶段应以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为主。

第14题简答 如果两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一致,则这两个国家的教育就完全一样。

三、简答题:15~17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第15题简答 简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依据。

第16题简答 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的哪些规律?

第17题简答 简述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四、论述题:18小题,15分。

第18题简答 阅读下列案例,并回答问题。

年轻的黄老师每次教完生字后,总是让学生回去把每个生字抄10遍,准备第二天听写,但学生的生字听写成绩总是不理想。黄老师想,肯定是抄写不够,又让学生每个生字抄20遍甚至30遍,但学生的听写成绩仍没有明显提高。黄老师逐渐意识到,学生学习生字的方法需要改进。通过思考,黄老师向学生宣布了“新规定”:老师不专门布置生字抄写作业,但要学生保证第二天的听写过关。于是,在学生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习字方法。除了抄写外,有的学生口读、手写、心记“三管齐下”;有的学生将生字做成卡片,随时随地记一下;有的学生采用组词、造句、编顺口溜的方法……结果,学生的听写成绩非但没有下降,还大有提高。

问题:请用“巩固性教学原则”的相关原理分析案例中黄老师的“新规定”出台前后教学效果不同的原因。

五、选择题:19~30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第19题单选 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指的就是()。

A.从众

B.服从

C.依从

D.盲从

第20题单选 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是()。

A.真实坦诚

B.自然

C.留有余地

D.克服羞怯

第21题单选 在韦纳的归因理论中,属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是()。

A.能力

B.努力

C.任务难度

D.运气

第22题单选 维持个体和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称为()。

A.目的

B.期望

C.动机

D.需要

第23题单选 技能的活动方式是()。

A.合乎法则的

B.不随意运动的

C.遗传获得的

D.知识经验的

第24题单选 直接影响活动效率,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技能

第25题单选 情绪兴奋性比较弱,心境平稳,行为缓慢,墨守成规,沉着冷静但热情不足。这是对哪一种气质类型的描述()。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第26题单选 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心理学家是()。

A.冯特

B.卡特尔

C.马斯洛

D.吉尔福特

第27题单选 创立了交朋友小组的治疗方法的心理学家是()。

A.荣格

B.罗杰斯

C.卡特尔

D.阿德勒第28题单选 时间保持在5~20秒,最长不超过1分钟,容量为7±2的记忆为()。

A.短时记忆

B.瞬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即时记忆

第29题单选 思维的最基本过程是()。

A.分析、比较

B.分析、综合

C.综合、抽象

D.分析、抽象

第30题单选 工人操作机器时,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并用,是下列哪种注意品质()。

A.注意的转移

B.注意的广度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分散

六、辨析题:31~3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第31题简答 注意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第32题简答 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优劣之别。

七、简答题:33-35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第33题简答 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34题简答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简述素质教育的特点篇(9)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001-05

[作者简介]郭燕波,渤海大学研究生(辽宁锦州 121013)

教育起源不可能是一个实证的问题,而只能是一个逻辑论证的问题,其结论甚至只能靠想象和推测,因而是不可能有定论的问题。因此,研究教育起源问题的探讨应该尽量着重于当代,侧重于它的现实意义。对教育起源问题的探讨,已有一个世纪之久。由于观察和分析教育这一现象的基本观点不同,所以存在各种不同学说,存在三种主流的基础性论述为生物学起源论、心理学起源论和社会学起源论。这三种学说各有偏重,其实都是从一个方面来论述教育的本质来源。教育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它自产生以来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的形式、功能、目的等都在不断地改变,但是其核心本质并未变化。因此,研究教育起源,必须走出形式追寻本质,从本体角度探寻教育起源。

一、三种传统的教育起源论及启示

(一)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

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最早是由法国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Charls Letourneau)提出,他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中解释教育的起源,认为教育是由生物进化而来,教育现象不仅人类社会有,早在人类产生以前,在动物界就已存在,甚至在蚂蚁群里也有“教师”和“学生”,并断言生存竞争的本能就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教育从它的起源上说是一个生物学过程”,“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流”。教育起源于动物保存物种而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幼小动物的本能。人类教育仅仅是在已经存在的教育形式上做了某些改善,其本质与动物并无区别。英国的沛西・能(Thomas PereyNunn)和斯宾塞(Herberr Spencer)都持有这类观点。沛西・能在其著作《教育原理》中指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我之所以把教育称之为生物学的过程,意思就是说,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相应的种族生活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待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

由此可以看出,教育的生物起源论以人的“生物性”特征为核心,但是其完全忽视了人的特征,注重教育的形式而忽视实质。仅仅看到了人的生物性特征,而忽视人的社会性和创造性。如果教育仅仅从形式上逐渐发展了完善,那么这种观点也只能是称之为教育的前形成阶段,甚至连教育的萌芽也谈不上。忽视了人的特点,否认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教育生物起源论的致命缺点。但是,它提供给我们的思路是,教育作为一种活动必然有主体的参与,尤其是学的部分,没有学,所谓的教只能是一种华丽的表演或者形式。

(二)心理学起源论

美国教育学者孟禄(Paul Monroe)在批判生物学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他在《教育史教科书》(1914)一书中,从心理学观点出发,认为“原始社会只有最简单形式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因此判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向成年人的“单纯的无意识的模仿”。

教育的心理起源注意到了人的心理与动物,6N的差异,但是过分夸大了模仿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但否定了教育的目的性和意识性,还抹杀了人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只关注人之无意识方面。本质上并没有把人与动物的心理进行区别。心理起源论与生物起源论其实并未有本质的区别,二者都提到了人与动物的比较,把人作为动物的一种,逐渐形成出来的。因此,研究教育起源首先应该把主体放在“人”这个关键概念上,其次,这两个起源说都侧重在学习者的角度,客观上认为“学”是教与学的前提,但是应该注意到教育场域的主体间性,仅仅依靠无意识的模仿只能定义为“本能”,始终不能达到教育的层面。

(三)教育的生产劳动起源论

苏联教育界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教育起源于劳动的观点。该学说以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等著作为依据,认为从猿转变为人的根本原因是劳动。劳动与教育都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劳动表现为制造和使用工具以及劳动的社会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从事生产劳动获得生活资料,并把在劳动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下一代,教育就是这样起源的;教育不仅和劳动有关,还与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有关,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产生了教育。同时教育产生于生产劳动是以人类语言为条件的,在生产劳动中,语言和教育同时产生。

劳动起源论在我国教育界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意识形态等因素所造成的。因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所以劳动创造了教育,即教育起源于劳动。在对“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作了非真实理解的前提下,赋予了它过分的真理性。劳动起源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论断的教条化理解,其原意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理解这一论断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在某种意义上”的涵义。但是劳动起源论中却准确地把握了语言的作用,语言是教育起源中不可忽视的作用,教育作为有目的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也精准地界定了教育行为与动物行为的区别,但是并没有深刻把握教育的结构特征。

(四)教育的语言起源论及其他

对于以上三个理论,我国学者或赞扬或批判,又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教育起源说,如道德起源论、交往起源说、语言起源说以及生活准备说等。其中教育的交往起源论更注重的是语言的功能,交往是一个社会组成的基本结构,交往造成了语言的非说不可,这种非说不可的工具才是教育首先要传承的东西。如果放在语言产生的远古时期,人们首先最终要的是生存,而不是音乐、艺术、美术、甚至道德,生存是迫使人必须团结、产生社会性的初始动机。比如远古人的结绳计数法、或者在甲骨上划线法的传承开始则是第一次教育,唯有此种意义上的教育要素才完整地构成教育行为。

教育起源于语言,虽然不是什么新鲜的论题,但是把语言从教育起源的条件说中提取出来,赋予给教育的现象以普遍意义,区别于已有教育的语言起源说,语言成为与教育共生的因素,才能更充分地说明教育起源于语言。教育起源于语言认为,语言是教育的必备要素,语言联系了教育的各要素,语言产生之前没有教育,语言诞生之后把教育各要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教育或者说一种动物性的模仿转化成为教育。已有的教育起源的语言说又称社会化影响说。该学说认为,语言提供了把个体经验转化为类经验的载体,也提供了人类广泛地进行思维交流的手段。只有人类社会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需要传递并且有了传递载体语言之后,教育才可能发生。因此,教育起源于产生语言后的原始人类对年幼一代所施加的社会化影响活动。我们所要验证的教育的语言起源论与社会化影响说并不一致,语言并非仅仅作为教育起源中的一个条件,而是把语言的地位提升至更高的位置――教育即语言。

二、语言作为教育起源的论证

通过对以上教育起源论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教育起源论不仅表现为多元,而且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如同儿童发展的复演说所描述的那样,人类的发展和儿童语言的学习正是这样的阶段性过程,从开始动物性的模仿,到区别于动物的语言结构的形成,以及学会语言创造能力后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果说无意识的模仿是教育的起源,那么模仿应该是“教育”的最初形式,今天的婴幼儿仍然具有无意识的模仿但是这与教育的概念是具有本质区别的。因此模仿不足以称其为教育的起源,历史也雄辩地证明动物依靠模仿不可能进化成人。因此教育的心理起源与生物起源论与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行为有着先天的矛盾性。但是,也给我们一些启示:教育是以人为核心的社会活动区别于动物;语言与教育是同时产生的,教育中不可能没有语言;教育必然是以人的社会关系为基础。因此,在教育起源论中教育的各个属性几乎都与语言遥相呼应。

那么,教育的起源能否是语言呢?语言绝不仅仅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语言本身就是思维,语言也不仅仅是教育的媒介,它本身就是教育。教育与语言统一之后,传统的教育起源论就可以称之为教育的前语言阶段,教育的语言阶段,教育的后语言阶段。前语言阶段包含了动物性的模仿和人类心理创造性的起源;语言阶段意味着人类开始对“原始母语”的传承,是真正意义上教育的产生;教育的后语言阶段一般意味着教育的多种形式和层次的区分。语言承载着教育的核心要素,验证教育的语言起源说就要从人的本质特征、教育与语言的共生性以及语言对教育要素形成的作用来进行分析。

(一)人的本质特征与语言

1.语言起源与人类社会

人类语言的起源一般包含两个问题:一是语言的社会起源问题,即语言作为人类社会交际工具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产生的;一是语言的结构起源问题,即人类语言最初是什么样的,大致有神授说、人创说、手势语、感叹说以及劳动号子等。后来形成了“进化说”,认为语言是在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产生的,是由前语言交际手段(动作、面部表情、手势、声音等)演变发展而成的。基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我们可以理解前语言阶段表象式的形式思维。有声语言的起源是建立在思维能力的发展、发音器官的形成和社会客观环境的要求之上的。语言的三个条件是与人的特殊性分不开的,包括潜意识、意识、社会性、创造力等。而人的本质特征则是社会性,这是人的群体区别于动物群体的主要因素,而语言交流即思维的表象是人类社会形成的首要条件。这里的语言是人类思维与社会形成的后期出现的完整交流的语言,而思维、器官与客观环境还未臻于成熟时则处于前语言阶段。人类社会的群体则处于半动物性的联合而不能称之为部落。

2.人的语言本质

真正把人类与其他灵长目区分开来完成“生命的最后转变”的事物是语言。缪勒把人定义为“会说语言者”,他认为语言和思想,事实上是语言与合理性,相互不可分割不可或缺。语言是一种自明性的东西,甚至可以说是公理,不需要去怀疑和解释,但是语言是有结构的,表现为语法规则,而语法是可以解释的。去探究人的本质则不能脱离语言,语言自明性地被人所创造和使用并传递,如果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没有社会意义上的生产劳动,语言作为人类创造力的第一产物也是人类联合的基础,逐渐形成真正的社会分工。缪勒指出:“他未能找到一种半理性、半发展的语言,因此他不能假定半理性、半发展的人的预先存在”,“除了人这种动物以外,没有其他任何动物在朝向知觉对象的概括化,在朝向一切语言的真正要素,这些概念化了的知觉对象的符号――词根方面迈出了一步。”张楚廷先生在其《教育哲学》一书中,其基本观点认为,语言是人的基本特性之一;反对把语言学课程只是当作工具课程的观点;“语言不只是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的承载者,语言教育有其独特的生命意义”。因此,“语言是人的本质所在,人之成其为人,就是因为他的语言@。

(二)教育与语言共生关系

1.教育本质

教育本质是指教育的内在要素之间的根本联系和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有教育,它的职能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传递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是现代得到普遍认同的教育本质定义。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特有活动,其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对社会知识、文化的传递和在此基础上对人的培养,并通过培养人来维持人的生存、发展和为社会服务。这一特点贯穿于古今中外一切教育活动之中。因此,随着教育的逐渐发展教育的多元化都仅仅是在教育本质特点的基础上所做的限定,回归教育本质是研究教育起源的基础。关于该教育本质的说法是否正确暂且不论,这种教育本质论述过分抽象化,难以从中抽离出教育的结构,因为此类教育本质观都是从教育现象经过加工总结,从中抽离出的也是变化后的教育观,研究教育起源必须历史地还原到起源时代,必须从教育的简单要素出发分析教育现象的起源型态。

2.教育与语言

尽管我们应该从教育的简单要素出发去追寻教育起源。但是在教育本质的研究中我们也能看到语言的核心地位。刘铁芳先生的《语言与教育》一文指出:“任何教育都发生在语言中,没有语言就没有教育。语言之所及即教育之所及,语言的界限即教育的界限,语言之外无教育(不言之教同样离不开,只是语言表达在不言中)。语言不仅是教育的手段,而且它本身就是教育,语言就是教育的目的。教育并不是语言的产物,但教育离不开语言。教育发生在语言中,教育展现在语言中。在此意义上,语言的特性即教育的特性,什么样的语言表达什么样的教育。”王涛先生在其硕士论文《追寻教育的语言基础――一种交际民族志学视野》中,以交际民族志学中的“语言能力”概念为基础,从语言能力的掌握视角论证了教育离不开语言。李政涛在《教育研究中的四种语言学取向――兼论通向语言的教育学之路》一文中论述了语言使教育存在成为教育存在,使人的发展具有了可能。谢延龙先生在博士论文《通往语言途中的教育》中,从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综合的角度分析了教育与语言的相互依存,提出了语言是教育存在的家园。因此,“语言”是教育的本真性内涵。

(三)教育的要素与语言的逻辑

1.教育的简单要素

研究教育的起源,必须还原到最初教育现象的特征同时不失为教育本质的特点,因此必须分析教育的简单要素,“分析‘教育的简单要素’,是从理论上考察教育问题的起点”,从教育自身出发,立足于相互联系的各要素发生关系时所出现的实践活动,即在教育形成后必然存在着教育的核心要素,这是质的范围。“所谓教育要素,是指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教育的要素并不包含构成教育活动的所有因素,只有那些必要因素才被称为要素”。陈桂生先生认为“其简单要素当包括:教育者有目的的活动、教育对象(受教育者)、作为教育者与教育对象联系中介的‘教育资料’”,而“教育资料”应包括如下五方面,即教育媒介、教育材料、教育手段、教育组织形式与活动方式、教育场地与设备。张国霖先生认为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可概括为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观念三部分。。因此,我们界定教育的核心要素为教育主体、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此处的教育目的包含着教育双主体的主动意识。语言与人的本真关系前面已经论述,语言作为人类的第一个创造物以及教育的第一次传承。语言第一次以经验的方式存在于教育内容之,其还是教育过程中不言自明的教育手段,“缺乏语言,就缺乏了教育的媒介,无法传达意思,使进行教育成为不可能的事情。另外,人们借助于第二信号系统使积累经验成为可能,当第二信号系统尚未形成时,积累经验是不可能的,传递经验就更谈不上了”。教育起源时期,任何事物的产生都必然以生存为目的,语言的产生则是在人不得不说的时候诞生的,然后语言作为经验开始传递,并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完善。因此教育的语言起源与“教育起源于人类始祖的原始母语传承”,大体上还是相近的。但是教育的语言起源并非仅仅是一个传承母语的目的,而是语言形成了教育的基本结构。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语言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因素,语言联系了人的主体,语言促成了人类的经验传递,语言是人类文化的“基因”;正是因为有了语言的产生,教育作为特殊的社会活动中得以产生。语言作为储存和传递经验的工具,使人走出了动物的范畴;创造性的语言凸显了人的主体性,使人走出无意识的桎梏;语言是社会分工的基础。语言的获得必然是教育的结果,通过简单模仿不可能获得语言的能力。语言是交流的结构,是意义的承载工具。

三、语言作为教育起源的理论意义

(一)树立了教育的核心要素,为教育理论研究拓宽了视野

教育语言起源论的树立以教育的简单要素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要素则成为教育不断演化发展和分化中始终保持不变的核心本质。因此,在任何教育领域内都必须涉及其基本要素,只是视角不同形成不同的研究和实践思路。

1.教育必须注重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教育的语言起源论立足于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与人的先天能力与后天需求相联系,始终围绕着教育主体的本质进行分析。因此,在何种教育形式下都必须始终立足于以人的现实条件为基础,着眼于人的发展为目的。尽管我们探讨教育的起源时没有涉及教育的价值目的,但是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的社会活动,其目的明显是为了更好地生存,这是基于当时的客观环境不得不进行的目的。教育始终都是围绕着人来进行的。教育一旦对“人”造成伤害,那么它就走入了歧途。

2.教育必须注意教育主体的交互作用

教育的语言起源论重视语言的作用,语言反映的是人的社会性,语言是在交往中产生的。语言起源说强调了教育中教与学的双向行为,弥补了生物及心理起源论中“教”的缺席,使我们实践教育活动时,注意师生之间的交互作用,师生交流的阻塞或者任何一方的缺席,都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甚至不能称其为教育行为。

(二)从语言角度为教育功能的实现提供实践途径

良好的交流方式能够形成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教育中教师的语言选择包括语种、语气、身体语言等,都深深地影响着教育目的的实现和教育关系的形成。语言与教育的共生性给我们提供了表征和管理教育的更直接的和更现实贴近生活的方式。

1.以语言性质表征教育性质

简述素质教育的特点篇(10)

动作要领指身体练习的技术基础。它包括身体练习的主要环节及其动作顺序。在体育课教案中,对新教材的技术的描述用动作要领的概念,这种描述是比较细致的。

与动作要领比较接近的概念是动作要点(有称技术要点)。它是对动作要领的简洁描述。在体育课的教案中,对复习教材的技术描述多用动作要点的概念,这种描述比较简单,它常常用技术口诀的形式表达。

3.重点

体育课教案中重点的涵义有两种。

其一是教材重点。它是指身体练习的主要部分,即某一个身体练习的技术关键或技术环节的重要连接部。教材的重点是客观的,它不以学习对象的不同而改变。

例如:跳远教材的重点就是助跑与起跳的结合。

其二是体育课的重点。它是指一节课的主要任务或主要教材,一般而言,短短的一节体育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完成所有教学任务。它仅仅是学期或单元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因此,一节体育课应该有一个重点。在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中,体育课的重点一般是指新、难、险的教材及其要达到的目标。

4.难点

教材的难点是指学生对某教材在技术上不易掌握的部分。教材的难点具有主观性,它不仅与教材有关,更与教学对象的学习能力、身体素质等有关。

例如跳远教材,从难点的角度出发,有些人可能是起跳与助跑的结合(从这一点上看,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一致的)掌握不好,从而影响了整体技术的提高;有些人可能是因为助跑速度不好(从这一点上看,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又是不一致的),从而影响了整体技术的提高;也有些人可能是助跑步点不准确;腾空时不平衡甚至前倾;落地时小腿不能前伸等等。总之,教材的难点是因人、因时而异的。

5、一般性练习

一般性练习指为了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或充分全面调动学生的机体,使之进入良好工作状态而进行的活动。一般性练习多用于一般性准备活动和课课练的教学活动。

6.专门性练习

专门性练习指为了学习某项基本教材而选用的身体练习。它包括诱导性练习、辅助性练习。专门性练习多用于专门性准备活动。诱导性练习是指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较难动作而采取的技术结构与所学身体练习相似,技术又较简单的练习。这种练习多是通过调整身体练习的要素,降低所学身体练习的难度,从而有利于学生较快、较顺利地学习运动技术。

上一篇: 欧姆定律问题 下一篇: 机械类实习小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