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农村如何发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1 17:18:37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篇(1)

1 山区农产品生产、流通与销售现状

1·1 山区农产品生产现状

山区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农产品生产的自然条件优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分地到户以后,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在优越的农业区条件下,山区农产品生产迅速发展。由于最初农户是为了获得农产品实物而不是以生产商品化的农产品为目的,所以,尽管缺乏现代化商品农业所需要的交通、信息技术、资金等关键条件,且农业生产都是以单个农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经济效益不明显。但农产品产量仍不断增加,种类也不断多样化。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山区农业生产开始注重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并将其作为追求目标。当农产品的经济效益难以实现时,农户开始重新考虑如何组织生产,如扩大或缩小规模,放弃已有品种或引进新品种,继续从事农业生产还是外出务工等等。于是就形成了山区农产品生产的现状:外出人员增加,务农人员减少;农户从多种作物同时种植转变到以单一作物为主,多种作物为辅;单一作物产量增加,产品种类减少;产业化生产只在少数山区的少数农户中进行,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不了解市场行情,农产品生产缺乏技术指导,导致农户不知选择种植何种作物,不知如何从事生产;虽有丰富的特色产品,受交通不便的影响,产品出不去,客商不愿来,农民又无法自行拓展市场,造成农产品滞销积压,大大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

1·2 山区农产品流通现状

(1)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不健全。山区地形崎岖,交通通讯成为瓶颈,交通运输不通畅,公路密度不及平原地区的40%,运输工具效率低下。

山区运输以公路为主,大部分山区境内没有高速公路,部分乡村公路尽管是水泥路但依然曲折狭窄,过境干线(省到或国道)单一并且距离乡村公路较远;运输工具以机动三轮车和小四轮拖拉机为主,速度慢,运量小,成本高。

(2)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缺乏。一些山区尚未建立农产品集散地、经济合作组织、农村经纪人队伍和经销企业等流通中介组织,有些地方虽已建立,但机制不健全,功能尚未发挥。主要表现在,总体力量较弱,成立时间短、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的竞争意识及其自身的素质与见识面的局限性,导致农民对农业中介组织的参与意识不强,降低了组织效率;管理水平不高,农业中介组织的经营管理者多数来自于头脑灵活、富有创业精神的农民,他们基本上没有接受过必要的专业教育和职业训练;企业和组织运行机制不灵活、技术落后,人员素质偏低。(3)物流缺乏系统的流通体系,农户个体是农产品流通的主体,以单个农户面向市场力量薄弱(如图1)。

图1 山区农产品流通形式示意图1·3 山区农产品销售现状温表 近年来经常出现农产品“滞销”现象,其实农产品“卖难”对于山区农村来说已不是特殊现象。一方面,流通渠道闭塞是边远山区农产品销售过程中的致命障碍,流通不畅致使农产品输出困难,造成成本增加,规模缩小,对农产品保质保鲜提出更高要求。

另一方面,市场匮乏。边远山区农产品在销售过程中与郊区和平原地区相比,存在着先天不足。从内销方面分析:第一,边远山区农村人口分散造成消费能力分散;第二,通过购买来消费的人群较少,家庭多能自给自足;第三,山区县城的消费半径仅局限在县城附近的农村,且消费人群有限。所以,边远山区农产品内销市场极其狭隘,无法承担起帮助农民致富的重任。从外销的角度看,受远离市场和农民开拓能力的局限,山区农产品运往大中城市的运费负担沉重,国家大型农产品基地多在平原地区,边远山区缺乏生产销售的典范,山区农民一直徘徊在外部市场之外。

没有政府的帮助,边远山区农产品在打开外部市场上困难重重。

对山区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的现状不能孤立地看待,分析其原因还得从链接内部着手。农产品生产、流通与销售中任何一环受阻,将会导致整个链接不畅或中断。

笔者认为,销售环节是该链接的关键,一旦农产品出现“卖难”现象,必然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信心,迫使农民改变生产计划,从而又影响到农产品的产量、种类和品质。

当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低下而不能成为农民致富的手段时,农产品销售环节的问题就无人愿意去解决,而这些问题又重新影响农产品生产,这样就出现了山区农产品产销的“低效循环”。(如图2)图2 山区农产品生产销售低效循环示意图图2清晰地反映了山区农产品生产、流通和销售的现状,以及各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从中可以发现是销售终端最先出现问题,从而导致生产环节出现问题。生产环节的问题与流通环节的障碍形成合力,加剧了销售困难。因此,要解决山区农产品“卖难”问题,实现农民增收走出低效循环,就必须从销售环节着手。先帮助农民解决市场问题,再扫清流通环节的障碍,最后才能鼓励并引导农民搞好生产。

2 山区农产品链接市场的政策建议

2·1 建立稳定的主销市场———城市“绑定”农村,拓展广大支线市场与销售终端

建立稳定的主市场的具体措施是实施城市“绑定”农村政策。在坚持利益最大成本最小原则的基础上,将边远山区农村划分给就近的大中城市,这些大中城市负责消费所划分农村的外销农产品,将农村“绑定”在城市上,使城市成为所“绑定”农村的主销市场。

为山区农产品建立一个稳定的主市场,是立足于先从销售环节着手而采取的措施。一旦为农产品建立了稳定的主市场,就消除了农民对农产品“卖难”的担忧,只需一心一意地忙生产。城市“绑定”农村应作为一项惠农政策,依靠行政力量来保证实施,也是先富地区帮助后富地区致富的一项举措。

通过城市“绑定”农村,建立稳定的主销市场,为农户解决了后顾之忧。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仅仅依靠类似于计划经济式的城市“绑定”农村的政策是不行的。山区农产品在立足于主销市场的基础上,应向其他市场延伸,建立一个以主销市场为主,同时拥有广大支线市场的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农产品销售网络。这些支线市场是没有行政作保证的,凭借市场竞争去开拓。

2·2 完善自我,建立新型流通机制

2·2·1 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道路、运输工具、农产品集散地是农产品流通的载体,是农产品从产地到市场整个链接的关键环节。如何采取具体措施解决山区农产品流通的交通、运输工具和农产品集散地问题并保持农产品流通顺畅,值得我们探讨。基于山区农产品流通现状,笔者建议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拓展乡村公路,缩短村级公路与干道之间的距离。因山区地形条件的限制以及村落分散的现状,使道路曲折局面无法改变,但可以通过加宽路面提高运输速率,从而拉近乡村公路到干线的时间距离。

(2)政府连同其他组织出面或牵头,组织运输人员和运输工具建立农产品运输队伍。克服和扭转单个农户无力解决的农产品运输能力分散和运输能力不够的局面。

运输队伍应由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中介组织统一调度,运输成本由农户承担,但国家应给与予补贴。

(3)建立统一的农产品集散地,统一收购,集中运输,为山区农户、加工者、批发商建立一个交易平台。

2·2·2 强化专业合作组织等中介机构的流通主体地位

(1)以经济合作组织和经纪人队伍等为中介,取代农户作为流通主体并承担流通任务,活跃在农户与市场之间。同时搜集市场信息并及时反馈,配合政府为农产品开拓市场、寻找卖点、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为农民进入大市场提供科技、信息等方面的支撑和服务。

(2)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虽是农户自发形成的自主组织,但政府要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比如帮助建立办公场所,配置农产品流通设施。解决专业合作组织的主体资格等问题,赋予其独立法人地位,增强其社会公信力。

2·2·3 简化中间环节,建立新型农产品流通体制

把山区农产品从产地向消费者输送,运输方式主要包括公路运输、本地机动车运输、城际卡车运输、铁路运输、货运等。农产品经营销售者所选择的运输配送方式,就决定其要承担的物流成本,从而也决定了所经营销售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山区农产品流通呈多重循环格局:一是自循环或微循环。也就是农民的自留消费和使用以及周边城镇居民的消费,这是山区农产品消费的主体。二是县域、传统区域范围的小循环和省域范围的中循环。这是由流通成本、边际效益和信息局限所决定的优先级循环,它保证了区域内城镇非农居民和加工企业的农产品供给,是进入消费流通领域的农产品循环的主体部分。三是省际间的大循环,也是域外循环和全局性的循环,具有很强的宏观调控要求和信息驱动性,是保证大中城市和非农产区的农产品消费供应和农产品战略性调配的循环。分析以上3个循环类型的具体情况,在确保山区农产品拥有稳健的主市场之后,还要统筹考虑能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产后农产品销售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运输配送方式。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1)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或农产品集贸市场中心的形式建立并完善山区农产品集散地。主要功能是统一收购,集中运输,克服以单个农户面向市场力量薄弱的缺陷,为山区农户、加工者、批发商建立一个交易平台。

(2)加强农产品集散地与农产品批发零售地之间的联系,或直接由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目标市场建立批发地,确保销售终端畅通,为农产品批发商、加工者、分销商、零售商、运输商建立一个交易平台。

(3)鼓励外部大市场微型化移驻山区。国家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吸引大中城市农产品经销企业在农村建立农产品集散超市,统一收购,集中运输,包销所在地的农产品。通过外部市场主动直接与农户联系,可以避免农户由于信息闭塞无法找到市场的问题,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成本。

通过以上措施改变原来单个农户面向大市场的局面,建立“农户———农产品集散地———市场”为主的新型农产品流通机制。

3 结语

生产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流通和销售则是生产不断延伸和发展的动力,是山区农业发展、农民致富的关键。国家和社会帮助山区农民解决农产品销售和流通环节的难题,优惠政策向山区农民倾斜,并承担山区农村发展的部分成本,为山区农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消除担忧,提供保障,这样,山区农产品可以顺利走向市场,充分发挥潜在的经济效益,使山区农民致富就不再是难事。

参考文献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篇(2)

路南区拟建设赵田庄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如何加快农业发展、帮助农民致富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唐运新一行考察了唐山路南区荷花坑配菜中心及赵田庄基地建设用地。教授们提出,要把本身特色充分利用起来,提高技术能力,并就路南区整体规划设计、蔬菜保鲜、食品安全、示范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观光农业、扩大物流范围、科技培训、培养新型农民、科技支撑合作等方面提出了规划和建议。他们还建议调整农业布局,发展现代农业,创新农村发展模式,带动农产品质量提高,形成农业品牌产品,探索出一条新农村建设新路。在就合作项目如何开展进行了商讨后,双方表示要扎扎实实合作,产生效果,帮助农民致富脱贫。(中国农业大学老科协 供 稿)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老科协会长唐运新一行赴唐山市路南区参观考察,与唐山市老科协进行经验交流,并为当地企业和新农村建设发展“支招”。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篇(3)

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山地、丘陵和高原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3。我国的山区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山区耕地大多分散,山区农业用地多为梯田,地块小,有坡度,加上道路狭窄,坡陡弯多,地理环境的复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山区农业机械化的进程,限制了农业机械化作业,给农机作业带来了诸多不便。

2.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只有9.01万千瓦,农用拖拉机只有117台,一些大型农业机械(如联合收割机、农用载重汽车)基本上是空白,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不到1%。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截止到2010年8月,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8.91亿千瓦,高性能、大马力和复合式大型的农业机械高速增长,农机的总装备结构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然而,这些农业机械大都集中在平原地区,山区农村还是比较少的,分布极不平衡。我作为一个地道的农村人,从小目睹了山区农村的农业耕作,以家乡所在地――内蒙古乌兰察布丰镇为例,山区农民采用的仍然是自封建社会传承下来的耕作方法,靠畜力维持日常的农业活动,不仅生产效率低,造成大量闲置土地的浪费,而且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浪费劳动力,同时,购置牲畜饲料及其他的加工农具,投入一定的时间管理,在闲时的养殖,等等,都是目前山区农民日常要考虑的。

3.山区农村的现状分析

山区农村根本不具备靠山吃山的条件。交通不便,水源紧缺,经济收入无保障,祖祖辈辈日夜操劳,依然只能保障温饱。

所有山区群众的心愿就是发家致富。他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生活远远落后于东部农村。他们渴望改善生活状况,过上富裕的生活;渴望引进适合山区种植的经济作物,拓宽经济收入来源;渴望走出去打工,学点技术,挣点钱。他们认为不能仅仅靠政府的救济。

山区农村农业的发展落后,归根结底是没有充分发挥科技的元素,没有恰当地引入符合农民购买力的农机,农业生产的科技化对我国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而我国的人口问题使农业生产必须注重高效率的利用土地,适时地加入科技的元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4.推进经济实用型农机的迫切性

农业机械的作用在于农民的购买、使用和取得效益,但是,许多山区农民收入水平低,支出负担重,资金筹措困难,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购买力不足。虽然许多地方都出台了购买农机补贴政策,但效果不是非常明显,许多农民还是买不起。另外,由于农民文化素质比较低,培训机会少,不能科学合理地使用调度农机,影响和制约了农机水平的提高。

农村山区基础设施落后,道路条件差,致使农业机械在田间转移不便,有的根本无法移动。

山区农民购机补贴有别于灌区和平原地区,这就要求农机进行的是符合山区丘陵地带、田块小而分散、高坡梯田、三角地带的作业,具有需求多样化、小型化的特点。山区农民迫切需要结构紧凑,重量轻,操作简单,效率高的经济实用型农机。

5.推进经济实用型机械的建议

针对山区农业的发展客观情况,应用经济实用型农机才是山区农民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

5.1在发展经济实用型农机的过程中,由于燃油价格的不断提高,用户对节能产品的要求更加迫切。要以“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战略为导向,走“绿色化”产业道路,融合高新技术,发展节约型农业装备,力争达到低能耗、零排放的标准。此外,要加强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研究和开发,走“产、学、研、推、管”相结合的新路子。

5.2政府对于致力于研究经济实用型农机的相关企业和个体要给予支持,逐步形成“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的政策。

5.3可以加大对山区农村机械的燃油补贴,鼓励山区农民积极购机。

6.经济实用型农机的推进对山区农村的意义

农业机械化不仅是代替人畜力作业以减轻劳动强度的工具,而且是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综合工程和技术手段。农业机械化可促进山区设施农业的发展,发展设施农业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山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山区农业的机械化将促进山区农村经济又一次腾飞。

参考文献:

[1]秦和平.浅论当代我国农业机械化推广体系的现状[J].科技资讯,2010,(20):234.

[2]余顺金.山区农村农机合作生产初探[J].贵州农机化,2009,(03):19-20.

[3]何克玉.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4):85-86.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篇(4)

看桃花水母,听百年《牡丹亭》

遂昌作为旅游目的地,有着天然的优势。

作为浙江生态屏障地区,遂昌县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区县,全县千米以上的高山有703座,森林覆盖率达到82%,空气的负氧离子含量平均达9100个/立方厘米,高出世界清新空气标准6倍以上,生态环境质量居于全国领先地位。

流出遂昌交接段位的水都是二类水,可以直接饮用,这是遂昌的标签。遂昌金矿边上的水库里,每年12月份都有桃花水母出现,桃花水母是距今6.5万亿年的研究人类进化的活化石,有水中大熊猫之称。桃花水母活体能够呈现,证明周边的环境、水质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

此外,遂昌的文化历史渊源,积淀非常深厚。汤显祖曾在此做官,并在此创作了传世名作《牡丹亭》,可以说,正是遂昌的山水与文化触发了这位文化巨匠的灵思,成就了一段传奇佳话。此外,遂昌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乡土文化、黄金文化,这些都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宝贵财富。

在县长何卫宁眼中,遂昌坐拥金矿、森林、红色古镇、温泉、湖泊、农家乐等景区,称得上中国少有的“金木水火土”齐全的旅游目的地。

《休闲·榜》:现在在业界提到最多的是“遂昌模式”,您能说一下遂昌模式的核心内涵吗?

何卫宁:这几年,遂昌县县委、县政府从实际出发,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制定遂昌的旅游发展战略,即经营山水,统筹城乡,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它主要是以乡村休闲旅游为赢利点,一二三产业统筹发展的新格局。初步形成了以乡村休闲旅游业为引领,原生态精品农业和低碳生态工业融合发展,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统筹推进的山区发展模式,探索出一条具有遂昌特色的山区科学发展之路。

从农业来看,主要体现在农业转向高效精品农业。在农产品品牌创建中注重文化内涵,使得遂昌的农产品身价倍增。如遂昌土鸡不用现代孵化技术,而是采用老鸡孵小鸡传统方式产出小鸡,不是用饲料喂养,而是靠鸡自己捉虫,吃虫长大。这样的鸡肉非常香,市场价格高而且需求大。目前,每公斤120-160元的黄泥岭土鸡已经成功进入杭州、上海市场。再比如山茶油,我们每年都搞山榨节,用最传统的方式来压榨山茶油,国外众多媒体都慕名来到我们这里采访,说我们这是中国最原始的榨油方法。

从工业角度来讲,遂昌从唐朝初年开始开采金矿,直到现在遂昌的金矿还每年生产500公斤黄金和5000公斤白银,这些都是在全国罕见的。但是,可开采的矿产资源越来越少,矿山收益难以有效增加的事实,已经告诉我们必须要转变现有发展模式,向旅游等第三产业转型。于是遂昌金矿开发古代采矿遗址,建成国家矿山公园,吸引游客前来观看,此外还开发游客淘金项目,增添了娱乐活动。

上海人喜欢的泥坯房

做乡村旅游最难的是什么?是对乡村环境的保护。遂昌政府发现了这个问题后,特别在新农村建设中保护了一批原汁原味的建筑。“以前以为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把老房子都拆掉,但发展旅游后我们发现,城里人看到这里跟他们在城里一样的房子,谁还要去住呢?所以还是要保留乡村原来的味道、风格、气质。”何卫宁说。

在离遂昌不远的乌石村,原来用黑石头盖的房子极受上海客人的欢迎。遂昌也从中得到启示,极力保护当地带着乡土气的环墙带瓦的泥胚房,并准备作为精品乡村住宿来改造,或者是承租经营,或者政府成立公司来运作。很多泥胚房老百姓还是住在那里,客人来了,又可以成为接待的服务员、卖旅游纪念品的售货员,解决了就业,发展了经济。

在离县城一个半小时车程的黄泥岭村,穿过湖,爬上山,就可以到达一个“世外桃源”——躬耕书院。这一座粉墙黑瓦的农庄,里面按“琴棋书画”四个主题打造文化会所,但这里并非因会所而闻名,更有特色的是,这里像是农村转型的实验田:农庄所有土地只是向农民租赁,农民继续在这里耕作,甚至在年终还有分红。改变是明显的,过去不大识字的农妇现在可以全文背诵《朱子家训》;每年不用出家门,就可以看到“躬耕书院嘉年华”。用躬耕书院老板阿戴的话说:与土地、中国传统文化最贴近的农民没有断掉文化的根。何卫宁说:“这些年遂昌乡村旅游发展、引进一些工商资本后,农村转型了,农村变农庄,农民变工人了,最后实现了农业的翻身。”

何卫宁:围绕快乐健康休闲这样一个主题来打造乡村旅游,是健康之旅、休闲之旅、快乐之旅。我们已经做了两届的“到遂昌过大年”的品牌,吸引了众多上海、杭州、宁波人到遂昌乡村,体验乡村民俗过大年。

《休闲·榜》:做“大景区”遂昌的优势是什么?

何卫宁: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改革的初衷是什么?就是想让中国国力提升,老百姓生活富裕起来。今天生活是富裕起来了,综合实力也提高了,但吃到放心的食材、呼吸到清新空气变成一种奢望了。遂昌的自信就是与发达地区相比,我们可能经济落后二十年,但是在生态文明受重视的今天,我们保护下来的这般绿水青山,足以让我们追赶,让我们超越。现在有钱有闲的人追求的是健康快乐,而健康快乐休闲正是我们县里主打的旅游产业。我们相信,只要把这个生态保护好,就是成功的。

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提升“农家乐”,如保护泥胚房乡村民宿,做精品农家乐。外墙还是古朴的,里边现代一些。

县长的烦恼

后发优势明显的遂昌,在如何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不是没有苦恼。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全方位的,遂昌旅游发展到这个阶段,很多旅游设施建设都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只有改善旅游相关设施,推动旅游事业进步才能够赢得更多的游客对遂昌的青睐,获得更好的口碑。这些年来,遂昌的旅游做得风生水起,但遂昌的工业受空间的制约,跟旅游比起来,是经济发展的一块短板。

对此,县委、县政府提出“发展生态工业”,确保发展任何工业都以环境不受损害为前提,提出建设“风生水起”项目,风即风力发电,水即水能,生即生物质发电。并将工业与旅游相结合,开发工业旅游项目。

“既然认准了乡村旅游作为我们战略支柱产业,那就要坚定不移地发展下去。这个需要有耐心,需要坚持,其实是很难的。”何卫宁说。

《休闲·榜》:您认为遂昌休闲旅游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何卫宁:现在,我们硬件的投入不足,有那么多的游客量,四星级的宾馆就只有一家,一到旅游旺季一房难求。由于山高路陡,景区里边的通景公路都要换乘。这些都是需要投入的。我们是钱塘江和乌江的源头,不能过度发展工业,但钱从哪里来?财政支付转移与生态补偿现在虽然有,但量很少。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篇(5)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三农”问题日渐凸显,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继续前进的“瓶颈”。实际上,“三农”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如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加强农村经济区域合作,有效增加农户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简括而言,就是在新时期如何增加农民收入。2004年国务院下发的“一号文件”,其基本精神就是关于如何增加农民的收入。这是关系到我国改革事业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井冈山市政府在近几年里为了提高农民的收入,大力发展旅游业,并在一开始就把工作重点放在发展红色旅游上,多方法、多渠道地促进农民增收,这为其它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例证,同时也为其它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好的榜样。

一、井冈山旅游业的发展

井冈山市自1988年组建井冈山旅游局以来,主打“红色旅游”的牌子,同时整合“绿色旅游”资源,他们依靠旅游行业自身的滚动积累和政府的少量投入,使旅游业不断壮大,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现在又通过“依靠旅游,发展旅游”的精神不断努力和全面发展,先后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4A级旅游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市)”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井冈山市外承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内接广大内陆地区,与国内现实的和潜在的客源市场以及国际旅游的主要客源国都比较接近或有直接的交通相连,随着赣粤、昌泰高速公路和井冈山机场的开通,泰井高速公路的完工和吉井铁路的即将开工以及319国道的改造,赣江航道的开辟,形成了完善的“水、陆、空”一体的交通体系和各旅游景点之间的“半小时”到达圈。便利的交通使游客的到访量不断增加,大量的游客到访也使农民的增收成为现实。

2003年井冈山全市客流、货流和信息流明显升温趋旺(除去因非典造成的客流减少)。全市客运周转量达13150万人/公里,仅比2002年下降了4%;货运周转量达到3865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了20%;邮电业务总量达6338万元,比上年增长了16.3%;移动电话用户21940户,比上年增长了62.5%。运输和邮电事业的发展为风景区内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①。

井冈山市旅游业在这几年的时间里,逐渐实现了由“渐变”到“突变”的跳跃式发展。井冈山市对内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对外积极做好旅游宣传促销,狠抓旅游经济,使全市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并进一步巩固,序列结构实现了由“一、二、三”到“三、二、一”的大跨越。2002年“三、二、一”产业分别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42.58%,33.37%和24.05%,旅游业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占全市GDP的近三分之一,且每年以高于20%的速度递增。这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实现当地的财政增长,旅游增收注入了一支强心剂。(如下表1)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除1998年因全国的特大洪水影响,到访的游客减少外,井冈山旅游接待人数几乎每年都在以10%-15%的速度递增。仅2004年上半年就接待海内外游客78万人次,与2002年同比增长了1.68倍。今年“五一”黄金周,游客如潮,风景区内的旅游景点全面火爆,共接待国内游客11.03万人次,比前年同期增长122.8%,超过了历史最高年份2001年。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100万元人民币,比前年同期增长75.58%②。2004年“七一”前后,就有20架次旅游包机、12趟专列、58个团队近10万人赴井冈山举行党团活动,开展社会实践,接受传统教育。大量游客的到访有效地拉动了井冈山市商贸、餐饮、住宿业的发展,农民们也积极加入到旅游服务的大军中,使自己的收入大幅增加。宾馆的个数与床位数的增加都代表着到访游客在井冈山过夜的人数增加,过夜则可以加大游客在当地的消费,更好地促进当地的财政收入及农民收入的增加。第一产业农业的变化并不是非常显著,这就要求井冈山风景区更好地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观光农业,带动农民增收。井冈山的旅游经济正在给人们一片欣欣向荣的感觉。

现在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占井冈山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40%左右。无疑,旅游业这个“无烟工业”已成为井冈山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据估计,在未来的几年里,井冈山的到访游客会继续上升,达到400万人次/年。那么,风景区的门票收入即可实现16000万元,按照1:5的相关产业的发展比例,旅游收入即将突破10亿元,直接提供财政收入上亿元,旅游业将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经济生命线”③。

二、井冈山农民收入的增加

井冈山市的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80%左右,共计11.02万人,是一个“九山半分田,半分水路绕庄园”的典型山区市。原来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业和伐木业。因山区气温偏低,不适宜种植庄稼,年亩产粮食仅600斤左右,远远低于山下的农田产量,再加上山上许多部级野生动物的破坏,例如野猪的偷食和践踏,致使产量更加低下。依靠种植业,大多数农民只可以养家糊口,想要致富,困难重重。砍伐竹林原也是当地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现在为了保护井冈山风景区内的自然环境和国家禁止乱砍滥伐的法律限制,伐林的收入来源早已变得非常微薄,所以农民们原有的谋生途径已经不再能解决温饱问题。那么井冈山农民们增收的路在何方呢?旅游业的兴起为农民们收入的增加开辟了新的道路,旅游业的发展让老区农民真正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据井冈山市旅游局办公室主任张华介绍,今年以来,井冈山“红色旅游”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全市的宾馆入住率在70%-75%之间,进入旺季以来,每逢周末,宾馆的入住率均达到90%左右。井冈山市旅游局统计,今年上半年,井冈山市旅游收入达4.2亿元人民币,与2002年同比增长1.77倍,上半年共有一万多名来自港、澳、台、东南亚和欧洲等地的游客踏足井冈山,此外,赴井冈山自驾车旅游呈上升趋势。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黄洋界保卫战哨口、等领导人的旧居等景点参观者众多。

新华网记者在对红军医院旧址所在地小井村调查中了解到,过去村里年人均收入仅300元左右,如今39户人家,有的经营工艺纪念品,有的开餐馆,人均年纯收入在5000元以上。小井村农民黄谦淼现在已拥有上千平方米经营场所和数十万元资金,他深有感触地说,是红色旅游帮他圆了发家致富梦。

我们在旧居所在地的大井村调查时了解到:大井村位于旧居旁的公路两边,全村共45户人家,172人。优越的地理位置使他们享受到“红色旅游”带来的诸多好处。旧居旺季时每日游客的到访量2000人左右,淡季时每日也有500人左右;部分村民旧居入口处摆摊设点,每月平均收入可达400元左右;部分村民在当轿夫,每月平均收入可达600多元,而井冈山市内一间“准二星”宾馆的服务员月收入才300多元。我们访问了部分村民,他们对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业,使他们“洗脚上田”感到非常满意。大井村村民李玉红,23岁,湖南客家人,前年从湖南嫁到江西,她自己靠贩卖纪念品每月可赚400多元,她的丈夫是轿夫,每月有800元左右收入。据她介绍,原来她婆家依靠种植和饲养家禽为主要生活来源,仅仅能解决温饱问题。自从从事旅游服务业后,他们全家每年的收入可达11000元左右,除去一年里的一切开销,可节余6000多元。因为大井村的农民依靠从事旅游服务有较好的收入,所以全村仅有12人外出务工,远远低于其它村庄,并且许多的外村人到此地打工谋生。大井村的旅游经济已经步入了良性循环。我们在大井村调查时碰到了一位来自荆竹山村的农民,他叫徐有长,原来靠养路为生,每月收入200多元,据他介绍,荆竹山村里共有30多户人家,绝大部分到大井或小井旅游景点入口处做生意,现在每人每月可赚300多元。他自己今年过年后和妻子小孩一起出来,近几个月生意特别好,每月收入比从前大有改观。大井村支书邹秋平向我们介绍说,现在有三四百外村人在大井旅游景点从事旅游服务行业,外地务工者的增多,使大井村村民的竞争意识加强,服务态度比以往更好,从而吸引了更多的游客购物消费。村委会从7月初对本村农民的收入情况调查中了解到,2004年4月中旬到6月底,每户都有2000元以上的存款,人均纯收入大幅增加④。村民们主要从事的还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服务业,如果再大力发展农家游等项目的话,村民们的收入将会变得更加可观。

从上面两个村庄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井冈山市政府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旅游业,使风景区内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调整,农业已经不再是农民们谋生的主要手段,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对景区内农民收入的增加起着决定作用。依靠旅游业的发展,农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焕然一新(如下表2)。

三、小结

井冈山旅游资源的特色就是红色旅游,井冈山市政府紧紧抓住这一特色,同时整合绿色旅游产品,积极改变和提高农民的收入。旅游业的发展已经给农民带来了许多的实际利益,它受到了农民朋友们的广泛欢迎,井冈山农民的生活正在进行着“第二次”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井冈山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在全国仍然比较落后,但是我们知道经济的发展不是一躇而蹴的,它所表现的是厚积薄发。我们相信井冈山农民的生活会伴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会有辉煌的明天。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井冈山旅游发展的不足之处,例如:井冈山的旅游经济辐射范围较小,景区近的村庄经济较好,而离景区稍远的村庄经济相对薄弱。公费旅游造成井冈山的旅游消费结构不合理,旅游产品的促销能力不够,包装档次不高等等。井冈山市政府应该集思广益,认真听取农民兄弟们的建议,合理使用经济和行政杠杆调节景区内和非景区内农民的收入,同时积极提高井冈山旅游产品宣传力度和包装品位,不断扩大旅游带动经济发展的辐射圈,让“红色井冈山”的经济永葆活力,让老区人民真正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注释:

①《井冈山市统计指标提要》(2003年)。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篇(6)

1 课题研究的意义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中国面向新世纪的重大战略。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是人才资源的开发和积聚。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和积聚的基础,基础教育是奠基工程,而其中西部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范为本。建设高质量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是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保证。在新世纪初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范院校的学科建设,支持西部地区师范院校的建设。“制定适应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的师资培训规格与课程计划,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增强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与终生发展能力。”我国西部的高师院校,这里主要是指西部12个省(市、区)的地方师范学院(包括师范类为主的学院)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分,2003年我国西部的地方高师院校有53所,占西部高师院校数的81.53%,全国高师院校数的27.46%;2003年广西的地方高师院校有8所,占广西高师院校数的80%①。列举这些数字,说明西部的地方高师教育的重要地位。但西部高师教育更重要地是体现在新世纪它对西部大开发的作用上,即主要为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为主要目标。教育学、心理学等主干教育课程是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直接影响着数十万师范生的职前培养和数十万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在职培训、提高”②,对实现高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教师教育的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课题立足于广西山区农村特别是河池贫困山区基础教育的实际,进行高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期望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所突破和建树。

2 课题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从中国农村教育研究的历史看,20世纪20、30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提出过多种农村教育的理论和模式,如陶行知的“乡村教育”理论,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雷沛鸿的“民众教育”理论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如在我国一些地区开始探索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新路子,现在已构建起农村“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的农村教育新模式。一些专家、学者在农村教育理论研究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如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教育系编的《农村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郭道明教授主编的《农村教育经济学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余永德主编的《农村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李少元研究员的《新世纪农村教育走向何处》(《人民教育》2002年第5期);谈松华研究员的《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教育学》中国人大复刊2003年第5期)等。在国外,当代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重视农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如菲律宾、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积极开展农村社区教育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并实施“亚太地区教育革新为农村服务计划”等。

然而,从总体上看,当前在我国对农村教育的研究,还未引起真正的重视。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深刻地指出:“要重视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我有一种感觉,今天谈教育改革,讲教育现代化,总是着眼于发达地区……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教育需要什么,如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似乎还很少有人研究。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教育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③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地方高师的教育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着严重脱离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问题。例如,教材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教育学家睢文龙指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大头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师专培养的学生,今后主要去发展农村初中教育。可师专教育学教材对适应农村教育需要的问题,反映也很不够。”④这一突出的问题,至今在地方高师教育课程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如何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构建高师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改革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尤为匮乏。

3 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围绕师专的培养目标,注重联系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讲授教育学科理论;探索教育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在经常性教育见习和教师角色模拟教学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试图结合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进行,如组织师范生去乡村初中开展教育见习和教育调查活动,以培养学生热爱和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教师职业感情及品质。这方面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中,我们做了相关的探讨,黄白等的“教育学科进行教师角色摸拟教学研究”⑤、“经常性教育见习研究”⑥,罗之勇的“少数民族地区师专教育改革研究”、“西部大开发与西部高师教育研究”⑦,唐毓首的“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⑧,谢春艳的“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⑨等。在这些研究中,我们注重结合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总结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经验。在教育学教材改革方面,黄白等主编的《新编教育学教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在教材中增编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内容,反映了山区农村教育的实际。关注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如黄白的“农村中小学生辍学问题的教育社会学研究”⑩。

本课题在2002年立项之后,为了使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更具针对性,首先,我们对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及教育课程教育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对象主要是河池地区各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及乡镇初中和小学校长、教师等。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二是当前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三是应采取什么措施提高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四是师范院校如何加强和改进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教师教育,培养适应山区农村基础教育需要的教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设计并实施了面向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改革方案。

其次,参编出版课题教学改革所需的教材:一是《现代教育学》(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该书由宋书文教授主编,本课题负责人黄白为副主编之一,课题组成员谢春艳参编。该书凸现了现代的“大教育”观,其内容从宏观教育到微观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环境教育、教育管理等),探索和构建面向21世纪教育学教材体系。它既体现了教育学的基本原理,阐明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又凝聚了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如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等,反映了教育改革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并突出教育实践训练的内容。二是《现代心理学》(专著性教材,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宋书文教授为主任委员,本课题负责人黄白为副主任委员之一,课题组成员谢春艳参著。该书在整体结构上打破了以往单纯以普通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为主线编写教材的惯例,整合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学等有关理论和内容,力求反映现代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彭聃龄为该书作了序言,他评价说:“本书是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学教材建设的一项创新的研究成果。”这两部教材已在我校2001级师范生中使用,增强了教育课程教学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进行教师教育和培养师资的适应性。

4 课题研究的期望目标

本课题围绕新世纪地方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目标,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进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提高教育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师范生的教育素质。教学改革的目标是:(1)适应培养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所需要的初中和小学教师,构建高师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系;(2)根据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改革高师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3)探索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高师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使其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前瞻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对同类师范院校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借鉴作用和推广价值。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解决地方高师院校教育课程理论教学脱离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突出问题,打破封闭式的教育学科课堂教学,从而构建高师院校教育学科课堂理论教学与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整合化的新型教学模式。本课题完成的关键是处理好教育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根据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在师范生学好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师范生适应基础教育特别是山区农村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师教育素质。加强常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优化教育课程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创新素质,适应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注释:

①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2003年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名单”做的统计,《中国教育报》2003年5月8日.

②国家教委师范司教材处编:《教育学改革论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版,第2页.

③顾明远:《世纪的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的发展前景和任务》,《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1期,第2页.

④睢文龙:《师专教育学教材编写的反思》,《教育学改革论文集》(国家教委师范司教材处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版,第242页.

⑤黄白:《教育学科进行教师角色模拟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课程·教材·教法》(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1999年第9期,第55-57页;2001年11月在南京·国家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主办的“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作交流并在圆桌会议上作主题发言,收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等主编的《新世纪教师教育的专业化走向》一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4-258页.

⑥黄白等:《经常性教育见习的尝试》,《高等教育》(中国人大复刊),1987年第10期,第47-50页;《谈师专经常性教育见习》,《河池师专学报》,1990年第4期,第93-96页.

⑦罗之勇:《对少数民族地区师专教育改革的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年专辑,第128-129页;《西部大开发与高师教育》,《河池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第68-70页.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篇(7)

1 课题研究的意义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中国面向新世纪的重大战略。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是人才资源的开发和积聚。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和积聚的基础,基础教育是奠基工程,而其中西部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范为本。建设高质量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是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保证。在新世纪初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范院校的学科建设,支持西部地区师范院校的建设。“制定适应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的师资培训规格与课程计划,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增强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与终生发展能力。”我国西部的高师院校,这里主要是指西部12个省(市、区)的地方师范学院(包括师范类为主的学院)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分,2003年我国西部的地方高师院校有53所,占西部高师院校数的81.53%,全国高师院校数的27.46%;2003年广西的地方高师院校有8所,占广西高师院校数的80%①。列举这些数字,说明西部的地方高师教育的重要地位。但西部高师教育更重要地是体现在新世纪它对西部大开发的作用上,即主要为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为主要目标。教育学、心理学等主干教育课程是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直接影响着数十万师范生的职前培养和数十万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在职培训、提高”②,对实现高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教师教育的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课题立足于广西山区农村特别是河池贫困山区基础教育的实际,进行高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期望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所突破和建树。

2 课题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从中国农村教育研究的历史看,20世纪20、30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提出过多种农村教育的理论和模式,如陶行知的“乡村教育”理论,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雷沛鸿的“民众教育”理论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如在我国一些地区开始探索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新路子,现在已构建起农村“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的农村教育新模式。一些专家、学者在农村教育理论研究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如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教育系编的《农村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郭道明教授主编的《农村教育经济学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余永德主编的《农村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李少元研究员的《新世纪农村教育走向何处》(《人民教育》2002年第5期);谈松华研究员的《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教育学》中国人大复刊2003年第5期)等。在国外,当代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重视农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如菲律宾、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积极开展农村社区教育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并实施“亚太地区教育革新为农村服务计划”等。

然而,从总体上看,当前在我国对农村教育的研究,还未引起真正的重视。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深刻地指出:“要重视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我有一种感觉,今天谈教育改革,讲教育现代化,总是着眼于发达地区……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教育需要什么,如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似乎还很少有人研究。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教育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③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地方高师的教育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着严重脱离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问题。例如,教材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教育学家睢文龙指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大头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师专培养的学生,今后主要去发展农村初中教育。可师专教育学教材对适应农村教育需要的问题,反映也很不够。”④这一突出的问题,至今在地方高师教育课程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如何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构建高师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改革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尤为匮乏。

3 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围绕师专的培养目标,注重联系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讲授教育学科理论;探索教育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在经常性教育见习和教师角色模拟教学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试图结合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进行,如组织师范生去乡村初中开展教育见习和教育调查活动,以培养学生热爱和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教师职业感情及品质。这方面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中,我们做了相关的探讨,黄白等的“教育学科进行教师角色摸拟教学研究”⑤、“经常性教育见习研究”⑥,罗之勇的“少数民族地区师专教育改革研究”、“西部大开发与西部高师教育研究”⑦,唐毓首的“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⑧,谢春艳的“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⑨等。在这些研究中,我们注重结合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总结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经验。在教育学教材改革方面,黄白等主编的《新编教育学教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在教材中增编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内容,反映了山区农村教育的实际。关注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如黄白的“农村中小学生辍学问题的教育社会学研究”⑩。

本课题在2002年立项之后,为了使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更具针对性,首先,我们对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及教育课程教育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对象主要是河池地区各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及乡镇初中和小学校长、教师等。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二是当前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三是应采取什么措施提高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四是师范院校如何加强和改进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教师教育,培养适应山区农村基础教育需要的教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设计并实施了面向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改革方案。

其次,参编出版课题教学改革所需的教材:一是《现代教育学》(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该书由宋书文教授主编,本课题负责人黄白为副主编之一,课题组成员谢春艳参编。该书凸现了现代的“大教育”观,其内容从宏观教育到微观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环境教育、教育管理等),探索和构建面向21世纪教育学教材体系。它既体现了教育学的基本原理,阐明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又凝聚了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如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等,反映了教育改革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并突出教育实践训练的内容。二是《现代心理学》(专著性教材,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宋书文教授为主任委员,本课题负责人黄白为副主任委员之一,课题组成员谢春艳参著。该书在整体结构上打破了以往单纯以普通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为主线编写教材的惯例,整合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学等有关理论和内容,力求反映现代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彭聃龄为该书作了序言,他评价说:“本书是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学教材建设的一项创新的研究成果。”这两部教材已在我校2001级师范生中使用,增强了教育课程教学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进行教师教育和培养师资的适应性。

4 课题研究的期望目标

本课题围绕新世纪地方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目标,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进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提高教育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师范生的教育素质。教学改革的目标是:(1)适应培养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所需要的初中和小学教师,构建高师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系;(2)根据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改革高师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3)探索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高师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使其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前瞻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对同类师范院校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借鉴作用和推广价值。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解决地方高师院校教育课程理论教学脱离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突出问题,打破封闭式的教育学科课堂教学,从而构建高师院校教育学科课堂理论教学与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整合化的新型教学模式。本课题完成的关键是处理好教育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根据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在师范生学好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师范生适应基础教育特别是山区农村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师教育素质。加强常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优化教育课程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创新素质,适应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注释:

①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2003年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名单”做的统计,《中国教育报》2003年5月8日.

②国家教委师范司教材处编:《教育学改革论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版,第2页.

③顾明远:《世纪的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的发展前景和任务》,《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1期,第2页.

④睢文龙:《师专教育学教材编写的反思》,《教育学改革论文集》(国家教委师范司教材处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版,第242页.

⑤黄白:《教育学科进行教师角色模拟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课程·教材·教法》(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1999年第9期,第55-57页;2001年11月在南京·国家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主办的“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作交流并在圆桌会议上作主题发言,收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等主编的《新世纪教师教育的专业化走向》一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4-258页.

⑥黄白等:《经常性教育见习的尝试》,《高等教育》(中国人大复刊),1987年第10期,第47-50页;《谈师专经常性教育见习》,《河池师专学报》,1990年第4期,第93-96页.

⑦罗之勇:《对少数民族地区师专教育改革的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年专辑,第128-129页;《西部大开发与高师教育》,《河池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第68-70页.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篇(8)

画里有山有水,不过,山是荒芜的、水是黑色的、天空是灰蒙蒙的。这是20世纪末期在徐州市铜山区广为人知的一个小朋友的画作。当老师问这位小朋友为什么要把画画成这样时,小朋友回答,因为他看到的就是这样。

这幅画反映的就是铜山当时小作坊式工业企业遍地开花的情景。作为江苏省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是20世纪末期铜山最真实的写照。

面对环境治理的重任,铜山决策者决定遵循自然规律,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展生态功能区划,采用分类考核,用顶层设计斩断粗放发展的老路,为生态预留广阔空间。

铜山区辖18个镇(场)、11个街道办事处,经济实力差别较大。以往的考核,始终是工业重镇位次靠前,农业乡镇垫底,影响了一部分镇域发展优势的释放。近年来,铜山一改过去“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考核方法,根据各乡镇功能定位、区域特色和发展重点,结合生态功能区规划,因地制宜确定考核项目。

汉王镇位于云龙湖风景区,风光旖旎,山青水美,发展旅游经济优势明显。镇党委书记潘公志介绍,分类考核前,汉王镇在全区的综合考核中每每“垫底”;实行分类考核后,该镇不再考核工业,而把开发旅游资源、发展观光农业作为重中之重,已连续三年在全区分类考核中名列前茅,全镇财政收入连续三年突破亿元。

实践证明,分类考核也是生产力。它不仅促进了铜山工业经济的集约集聚发展,还结束了以往“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历史,全区镇域经济呈现出错位发展、各显神通的局面,乘数效应正在彰显。

“三大工程”打造碧水蓝天

微山湖碧波荡漾,渔帆点点;吕梁山连绵逶迤,郁郁葱葱;黄河故道风景如画,百里飘香……

俯瞰徐州,铜山犹如一条绿色的丝带,将古城紧紧环绕。作为徐州生态腹地,铜山正在用“绿化工程、清水工程和蓝天工程”全力打造都市人回归自然的生态家园。

为扩大徐州的生态腹地,铜山启动“二次进军荒山”行动。通过5年艰苦努力,铜山山区造林在面积和质量上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在石质山地共营造生态公益林5.6万亩,昔日光秃秃的山头已披上了五彩缤纷的新装。

同时,为从源头上杜绝污染,铜山区痛下决心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共有200多家企业实施了污染治理改造,180家污染严重企业被取缔关闭,36个非法排污口被封堵,52家企业因环境违规被罚款,100多家“十五小”、“新五小”企业被清理取缔。

目前,铜山区所有火电企业全部安装了高效、独立的脱硫设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由2005年的12万多吨减少到目前的不足2万吨。水泥行业除尘率从80%提高到了现在的99%。

健康的城乡水环境,是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居民幸福指数的必要条件。投资6000多万元实施生态补水工程,通过南水北调通道将长江水引入娇山湖、楚河、玉泉河三条城市河道。投入3亿多元,建成龙亭、利国和柳新5个污水处理厂,日污水处理能力已达14多万吨,新增污水收集管网总里程170多公里。

河流水质改善后,铜山人没有止步。如何让城乡居民感受水的柔情、享受水的滋润,使之成为运动、休闲和游乐的好去处?铜山的决策者们把目光投向了亲水景观。

铜山的城区,有两条东西贯穿的河流,一条名楚河,一条叫玉泉河,是城区主要的景观资源。玉泉河生态整治完成后,铜山又邀请上海同济大学担纲楚河的规划设计,定位为宜人亲水景观环境,从而创造出山水相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环境。

浓墨重彩描绘田园风情

早春的拔剑泉,潺潺流淌,水面飘着淡淡的轻雾,粉墙黛瓦和纤纤细竹倒映水中,一派水乡的清新宁静。行车在铜山区乡村,天蓝水碧,翠竹挺拔,村舍俨然,处处洋溢清美恬淡的田园风情……人们印象中的脏乱差的农村,已彻底变了样!

改变从何而来?铜山的决策者告诉记者:“落实群众路线,就要把群众身边的事、关心的事办好。这些事不惊天不动地,也不增加GDP,但老百姓能实实在在感受到享受到。”

铜山区环绕徐州,虽然由县改区,但还是一个农业人口占80%的区。农村垃圾处理更是环境建设的盲区。

清洁活动离不开真金白银。在“清洁城乡美化家园”行动中,铜山制定了“一人一月一元钱、农村垃圾全扫完”的长效管理机制,即区财政按农村人口每人每月一元的标准拨付专项经费,用于农村保洁。仅此,区财政每年要拿出1000多万元。

目前全区农村污水处理率超过60%,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100%,无害化处理率超过70%,受益人口超过70万;319个行政村全部成为市级生态村,两个村获“部级生态村”称号。

垃圾处理只是铜山“清洁城乡,美化家园”活动的一个方面。此外,该区还进行了农村道路建设、路灯安装、改厕、村庄整治、河塘整理、河道疏浚、园林绿化、文体设施建设等,实现城乡净化、绿化、亮化、美化。2014年,铜山区仅村庄整治总投入就达到2.8亿元。

有产业支撑的美丽村庄,才是真正可持续发展的美丽村庄。单集镇马园村,过去曾是省级经济薄弱村。通过村庄整治和产业扶持,现在的马园村,东有禅河流过,西有葡萄飘香。以肉鸭养殖和黄瓜制种为主要产业,去年人均收入达到9288元。

绿色洁净、各具特色的村庄环境促进铜山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业的发展,吕梁山风景区、微山湖风景区、玉带河风景区等建设都被纳入徐州市重点项目,台上摘草莓、马集采金杏、“开心农场”种蔬菜等成为广受市民欢迎的旅游项目。

科技创新给力绿色崛起

进入新世纪,铜山的决策者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发展“小煤矿、小炼油、小水泥、小玻璃、小火电”虽是农转工道路上的必然选择,但是“五小”的高耗能、低效益、高污染等于自杀,不转型就是死路一条。2006年以来,铜山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一举砍掉“五小”企业300余家,经济的大半壁江山轰然倒下。

如何补元气、求发展?铜山借“伤筋动骨”搞“脱胎换骨”,以国家高新区、利国循环经济产业园、张集维维产业园和三堡物流园“一区三园”为主战场,推进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对钢铁、装备制造、食品等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同时主攻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环保、传感网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降耗,大打环境“翻身仗”。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篇(9)

柑桔简易保鲜五法

遵义县发展“公司+农户”的调查

架起联结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桥梁——东台市推行一体化经营的调查与思考

油菜看苗移栽四措施

发展农村股份合作制需要攻克的难点

靠科技田中求温饱寻富路荒山展宏图

发展股份合作经济促进山区综合开发

从实际出发开发利用非耕地资源——道真县非耕地资源开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饲养晚秋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选准突破口开发非耕地——田坝管理区“绿色企业”成效显著

养猪新法——倒喂

红子开发之我见

贵州农民经济生活状况简析

养鸡致富小窍门

贵州奶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水稻种子的贮藏保管

抓住优势求发展

五倍子带虫提灯藓的冬季管理

开创性的步伐历史性的变化——20年农村改革在贵州

农民离市场有多远

富民兴村的带头人——记水洞村党支书成俊

假冒味精鉴别法

一个药材大户的情怀

做农村致富的领头人

贵州坡耕地防护林营建模式选择及营建技术

发展山区水利经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牛蛙安全越冬方法

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稳压器”——孝义市农村财务规范管理经验谈

什么是不合格产品

科技致富又一村——天台村发展商贸型科技经济

促进西部地区农民进入市场的策略选择

深化农村改革的有益探索——对三岔镇拍卖小山塘使用权情况的调查

鸡舍防寒保温五法

有感于兴办“粮食银行”

教育农民与农民教育

扶贫:不可重“增收”轻“节支”

小额信贷实践中的三个原则

何谓“绿色照明”

如何做大普安天麻产业蛋糕

息烽西瓜产业“萎缩”引发的思考

白果村农民“上班”忙

青山着意化为桥——看黔东南州如何发展特色农业

金沙:以“四个带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新思路带来大发展——息烽县杉林村“三基一调”促经济发展

三把火三盆水三桌酒

加强农村道德建设的思考

浅谈村级资金收支预算方案的编制与执行

大力培育主导产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从江县农业结构调整的调查与思考

有感于香蕉兵败大连

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大方县发展豆制品产业化初见成效

鲁班建畜禽营销公司拉动畜牧业发展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篇(10)

看厌了钢筋水泥的繁华都市,寻一处静谧山水悠然小憩,成为当下诸多都市人的选择。乡村旅游变得热门,民宿这种新型旅游业态也如雨后春笋,在浙江蓬勃发展。

民宿是乡村旅游的新业态,是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民宿经济在浙江城镇、乡村的兴起,外来资本和本土风俗两股力量推动着民宿经济的发展。作为一种新的旅游业态,它被开发出多种可能性,也面临着多样的路径。

民宿的兴起,为那些没有传统旅游资源的地方发展旅游提供了可能;民宿的兴起,为小而散的工商资本投资旅游提供了可能;民宿的兴起,为广大城市居民寻找乡愁记忆、感受父辈生活提供了可能;民宿的兴起,为有志人士和返乡青年就地创业提供了可能;民宿的兴起,也为保护传统文化和古村落、古建筑等历史遗存提供了可能

民宿像一扇窗户,打开了乡村旅游和农村建设崭新的世界。民宿也像一面镜子,折射出经济转型和人文回归复杂的面向。但无论如何,我们的民宿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应该是区别于中国台湾地区,也区别于日本和欧洲的模式。这就需要我们站在更高的视野,立足于更远的未来来看待民宿。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共享是其中之一。我们的民宿要探究主客共享的问题,无论是外来投资者的建设还是本地农家乐的升级,都要有利于当地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与所在地环境亲和共处,与所在地民众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是中国转型的大势所趋,也是人民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民心所向。生态更是发展民宿最重要的精髓。我们的民宿在起步和发展的同时,更要考虑可持续性的问题,盲目扩张、抱团发展,是不是一定是力量的积蓄,又或者是饱和的陷阱?客人走了,留下什么——里面有个绿色环保理念的普及和影响;客人来了,带走什么——其中涉及健康、原生态土特产的开发与利用而这些问题的探讨和议论,才将更加有助于民宿的良性发展,在更高层次上的不断拓展。

而浙江,尤其需要发现和珍视这方乡土发展民宿经济的本源与根基,不就民宿而论民宿,不以物质利益驱赶民宿前进,也不以情怀之名,给美丽乡村带来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甚至是留下一堆堆被废弃的现代建筑。

正如浙江省旅游局政策法规处处长李伟钢所言,民宿的核心是有思想、有文化的主人,而这更需要个性化,因为思想、文化本身都应该是相异的。民宿需要品牌建设,需要政策规范,但更需要让市场规律和游客需求来决定它的走向。

有识之士,把宗族文化、乡愁、传统作为连接点,在“活着的乡村”中,为村民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乡建途径。形成新的区域服务型经济,这不仅能圆所有人的儿时旧梦,还能帮助乡村复兴。也有人想以民宿为载体,将运动休闲的概念与农业结合,做出民宿+的全产业链。李伟钢认为,民宿不单单是乡村旅游的一种新业态,更应成为农村经济社会新的激活点,带来农村活力,融入农业复兴,增加农民获得感。

事实上,对于真正热爱民宿的人们,民宿从来也不是一种现象、一个话题,而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自觉选择,无论是做民宿,还是住民宿。如此这般,民宿方能回到初心,也才能步入正轨。

新闻列举:

民宿经济:农民致富的大平台

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的民宿经济,在二十多年农家乐发展的基础上,把乡村旅游推向一个更新更高更好的境界。这是一个农村发展的大市场,是一个农民致富的大平台。在更高标准坚守绿水青山的同时,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不断提升绿水青山的竞争力。这是践行习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的至高境界。一座著名的莫干山,蕴藏着多少金山银山?记者专题采访中曾经拿到过两个数据,一个是这座山有60多家“洋家乐”,实现直接营业收入2.36亿元,另一个是带动农民房屋出租收入、流转土地收入等财产性收入超过1.83亿元。这当然只是莫干山上流淌着的真金白银的一部分。

安吉的山特别舒缓秀丽。果树、白茶、毛竹、杜鹃构成多元的色彩板块。安吉是习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的发源地,是长三角核心城市群里最美的绿水青山,是乡村旅游、民宿经济发展的最理想目的地。这里的山山水水创造了“一山三吃”的农业现代化经营模式,即“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仅仅是一片茶叶、一支毛竹,就能让全县每位农民收获12800元真金白银,占全部收入的60%。乡村旅游的农家乐和民宿更是成为农民增收的新经济业态。一个有后劲、有活力、有个性的县域经济正在绿色崛起。

临安市太湖源镇白沙村,依托天目山的一条涓涓溪流和青翠欲滴的群山,一个拥有1100人口的小村,办起了156个农家乐,有6000余张床位,比杭州8个之江饭店的床位总和还要多。75%的村民参与乡村旅游,人均收入在5万元以上,一个全新产业链已经形成,名副其实的浙江民宿第一村。

丽水莲都区雅溪乡,每个自然村差不多都有一条潺潺流水的小溪,沿着溪流形成一条条景色优美的山垅,资本已经开始进入这里的民宿。一个山垅小溪新经济形态在不久的未来定会呈现出来。

更高标准坚守绿水青山,浙江最艰辛的那一幕已经挺过来了,即使用“悲壮突围”这样的字眼也不为过。为了绿水青山,我们舍弃了很多,放下了许多,特别是“五水共治”让浙江“杀”出了一条生态文明建设的光明大道。我们已经筑起一道牢固的坚守绿水青山的堤坝,我们只会不断地让绿水青山的标尺提升,决不会再以破坏绿水青山为代价换取金山银山。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一个重大的转变,一个全新的开始。如何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不能仅仅只是单一的、粗放的、不可持续的、低效益的经济产出,而应是综合的、精细化的、可持续的、高效益的经济增长。不回答好这一道题,最终也不可能坚守住绿水青山。

十年的探索和努力,浙江已经找到了这条路子。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农家乐、生态+民宿、生态+互联网、生态+家庭农场等,还有美丽乡村建设、美丽经济发展、文化礼堂建设,浙江农村已经走在更高标准的绿水青山和更大竞争力的绿水青山相统一、相协调、相融合的路子上。

特别是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的民宿经济,在二十多年农家乐发展的基础上,把乡村旅游推向一个更新更高更好的境界。这是一个农村发展的大市场,是一个农民致富的大平台。让农村变为景区,让农业变为商业,让农民变为老板,这是一个美丽的理想,一个美丽的创意,一个美丽的行动。民宿,也只有民宿,才能实现这个美丽的梦想。

习书记当年在安吉余村首次比较系统地阐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就是对余村发展农家乐的积极回应。绿水青山最大的含金量,就在于它是乡村旅游的最大资源。只有山清水秀,城里的人才会来旅游休闲度假,此时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了。如此辩证,如此简朴,如此直白。真理任何时候都是如此。

民宿经济,可以把农村一、二、三产业连接在一起,可以把都市市场和农村市场连接在一起,可以把生产和市场连接在一起,可以把线上线下商贸活动连接在一起。在这里,农村所有的自然资源都成为了市场要素,农民从一个个劳动者成为市场主体,景区、商业、老板三个属性将改变农村和农民。

民宿经济,资本和农户两股力量共同在推动发展。绿水青山和乡村风俗,是乡村旅游最优质的资源,也是当代农民致富的“财富盛宴”。农民,也只有农民,才是这一“财富盛宴”的主角。如果这一场农村最大财富盛宴里,让农民缺席,怎么也说不通。只有让大量的农家乐尽快升级为民宿,让有资本积累的农户进入民宿开发,让农村的资源和农民住房、劳动力在资本运作经营的民宿中有稳定持久的收入,才能最终保护好农民群众的利益。

没有资本的进入,民宿是走不远的,也是走不好的。当下从总体上看,资本进入还远远不够。资本,也只有资本进入,才能让优质资源得到有效的最佳配置,才能发展出各种风格、多元素的中高端民宿,才能让民宿创造出财富。

农家乐和民宿是相通的。可以是以景区景点为依托的乡村旅游,也可以是无景区依托或以大自然为目标的休闲旅游度假的乡村旅游。如果说农家乐还是以餐饮为主体、条件比较简陋、价位较为低廉的乡村旅游,那么民宿经济则是强调以住宿为主体的,条件、档次、价位都要更高一些的乡村旅游。民宿,是把农宅改造成“外土内洋”的旅馆酒店,是把精致小屋安放在绿水青山之中,是把城市现代生活转移到乡村里来过。民宿,是让游人在绿水青山中享受宁静,在蓝天白云间行走呼吸,在乡村农家里休闲度假。民宿,一个成熟的旅游市场,一个规范的旅游产业,一个可复制的经营模式,一个新颖的经济业态。

民宿经济,是改变农村的一个很好的支点。广大农民像当年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创办乡镇企业那样充满极高热情和积极性。相比而言,我们的一些领导认识还没有到位,热情还不够高,积极性还跟不上,弹钢琴的力度还远远不够。这是当下制约民宿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民宿经济,是农村发展的一件新生事物,是农村改革的又一次新浪潮,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一个重要通道。这是浙江发展的一次极好机遇,是改变浙江农村的一次难得契机,是农民致富“千年等一回”的大好机会。在全省纪念习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大科学论断十周年之际,浙江高高举起民宿经济发展这面大旗,让绿水青山这个农民致富的大平台,为浙江经济增长助力,为浙江农村发展加力,为浙江农民致富聚力。这是何等的好事,值得期待!

生态为王,一业举百,民宿经济是“三农”持续发展的一个原动力

民宿经济就是一个支点。委员们认为,发展民宿经济,可以引导和吸引大量农民直接或间接参与接待、旅游服务和农产品零售等行业中。其中“吃”和“购”与农副产品密切相关,并可有效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和向非农领域转移,这对于优化农民就业结构,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拉动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形成“一业带百业,一业举而百业兴”的联动效应。

2. 产品

根据调查,我了解到在浙中金华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山乡精品民宿,主要为农家乐,XX山庄,旅游村等,这一块的主要品牌有德清大乐之野,松阳过云山居,德清云溪上,杭州山舍,温岭海山生活等,普通的宾馆,酒店不是我们的同类竞争对手,越是住惯五星级酒店的人越是我们的潜在客人,我们卖的不是房间,是生活方式

上一篇: 资产证券化的内涵 下一篇: 税收征管金点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