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体育路径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4 17:21:05

健身体育路径

健身体育路径篇(1)

关键词 河南省 农民 健身路径 体质健康

在2011年的全国人口普查中显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50.32%,虽然较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比重有所下降,但依然改变不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的现状。农民的体质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到我国国民的体质健康状况。

河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全省一共有2000多个乡镇,48000多个行政村和7800万农民,据有关资料显示,河南省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72%。农民的体质状况更成为河南省工作的重点与难点。随着我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以及“河南省万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推广,在农村建设了大量的体育锻炼场地及健身器材,它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场地器材急剧匮乏之间的矛盾,不仅给市农村老百姓的健身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而且对转变农民的体育健身意识、提高农民的活动质量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体育健身场地、器材在农村的使用、管理、建设等方面的情况和现状到底如何,却还未有体系的研究。本文通过对河南农业大市南阳农村体育健身路径现状进行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意见,以期为河南省全民健身路径的持续、健康发展和政府部门的正确决策上提供参考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发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河南省农业大市南阳农村体育锻炼路径现状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群众体育、新农村群众体育、农村体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查阅国家的相关文件、新闻报道以及政府部门的新闻发言。

2.访谈法

对南阳市政府机关及农村进行体育锻炼人口进行访谈,对其进行体育锻的具体状况进行走访。

3.问卷调查法

以南阳为主,对河南省内农村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口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957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869份,有效率90.80%。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全民体育健身路径配置现状

伴随着“十一五”期间全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以及“河南省万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开展落实,和近几年《全民健身条例》全面贯彻,以及《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河南省按照国家标准修建大量的农村体育活动站(点),推动农村体育组织建设。加大农村体育健身的资金投入,以中央资金引导、地方各级政府投资为主,社会支持为辅,体育公益金配置器材,利用村公共用地,农民自愿义务投工投劳进行建设的方式,修建大量农村篮球、乒乓球的场地,购置大量健身器材。以南阳市为例,2006年,开始在经济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群众热爱体育运动的行政村,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当年,内乡、淅川共有60个行政村的体育路径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随后,我市又在300多个行政村实施了该项工程。此外,一些相对富裕的乡镇也自己投资建设农村健身场地。例如西峡县双龙镇就规划了10余亩土地建设群众体育文化休闲广场,不仅有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台,而且还有10余套健身路径。仅在2009—2010年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项目中,共投资747万元,其中:中央总投资373.5万元,地方总配套373.5万元;项目场地路径投资498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49万元,地方配套249万元;器材购置投资249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24.5万元,地方配套124.5万元;项目涉及淅川、西峡、内乡、镇平、南召、方城、桐柏、唐河、新野、宛城、卧龙、高新等十三个县(区)。农村体育健身条件得到了有效的改善。随着2012第七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在南阳的召开,南阳市全民体育健身活动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二)全民体育健身路径管理现状

南阳市全民体育健身路径的建设规划,实行市、县、镇三级管理体制。南阳市体育局(群体处)负责全市健身路径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南阳11个县市体育局负责全民健身路径的组织实施和监督工作;乡镇主要负责宣传路径的使用、维护保养和健身指导等工作。

南阳全民健身路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当地的政治、经济等种种条件的限制,体育部门、科室设置单一,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南阳市体育局设立群体科负责平时的体育活动组织与管理、体育竞赛的组织与宣传、活动场地的管理与协调、全民健身路径的整体规划及管理等工作;南阳的11个县市并没有设立专门的体育机构或部门来负责全民健身路径的具体实施及监督工作;由于各个县市的政府没有系统的健身路径管理制度,缺乏经验,管理的滞后,给基层管理带了很大的难度。导致各个乡镇的健身路径点处于半封闭状态,相互联系不多,仅靠农村乡镇自身的力量来管理,不利于获取信息与经验,缺乏与外界的沟通,不利于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

县市及乡镇里的各类活动都处于市群体处的引导之中,自身的积极性尚未调动起来,导致没有发挥受赠单位自身应该发挥的主导作用。

(三)全民健身路径基层人员现状

健身体育路径篇(2)

一项世界范围内的调查显示,20世纪对人类影响最深远的3件大事:除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外,就是体育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繁荣和发展。奥林匹克盛会就是这样一个载体,2008年北京承办了“无与伦比”的第29届夏季奥运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后奥运时代,将对中国的体育产业发展造成怎样的影响,中国体育健身市场发展的路径是什么?这些也将是本文讨论研究的问题。

2.研究目的

总结北京市申奥以来体育健身市场的现状和日韩奥运会后体育健身市场的发展路径,总结出后奥运时代北京市体育健身市场的发展路径。

3.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

4.研究结果

4.1 体育健身市场的地位

体育健身娱乐市场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而涌现的一个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情趣为核心价值的新型服务市场,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活动社会化、产业化、消费化的产物,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运动现实的生存与运作方式。只要人类追求健康、快乐、幸福生活的脚步不停止,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就一定能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和不断拓展的发展空间。

1949-1978我国体育健身娱乐市场才开始起步。我国健身娱乐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大体上走过了两个基本阶段:一、起步阶段(1979-1992年)。这一阶段整体上处于育种和萌芽时期,体育健身娱乐市场规模小,市场运行也不规范。市场消费的主体是改革开放中先富起来的人,市场的供给主体是各级体育行政部门所属的各类公共体育产管开展有偿服务。从地域上看这一时期的健身娱乐市场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省份的大中城市。二、起飞阶段(1993年-至今),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市场中的供给主体、消费群体和地域结构都在发生质的变化[1]。

4.2 我国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现状

4.2.1 政策实施路径

我国各项政策的实施也是在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的,每一项政策法规的实施在我国体育产业和体育健身市场的发展中都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字1995年至2010年国家已经颁布了多种中央和地方的法律法规,其中都规定了要大力发展体育健身娱乐市场,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而且也对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健身教练等有明确的规定。但是仔细分析这些法律法规我们不难看到,虽然体育健身市场已经出具规模,但是在很多规范性和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利方面存在一些缺陷不足。

4.2.2 体育人口现状

所谓体育人口是指,一周至少参加三次体育活动,每次不低于半小时,活动的强度为中等强度的人群。国家体育总局分别在1996年、2001年和2007年进行了三次我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的先关调查。

如图所示,2000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为34%,2007年的跳车结果显示:全国有3.4亿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来看,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有较大差距。自我国成功申办奥运会以来,随着“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等项目的开展2010年我国的体育人口比例达到40%。

4.2.3 北京市健身企业数量变化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统计数量显示,2001年北京市拥有独立核算的健身企业200家,2004年为414家,到了2008年则增长为800家。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俱乐部的经济年规模不断扩大,有原来的单个俱乐部到后来的连锁经营,甚至出现了像中体倍力、青鸟、浩沙、亚历山大等大型的健身会所。健身娱乐项目也日益丰富,有满足高端要求的高尔夫球运动,也有适合大众消费的的器材健身、瑜伽、网球、保龄球、滑雪等。新兴的体育舞、潜水、攀岩、蹦极等受到时尚一族的追捧。

4.2.4 北京市体育健身市场体育从业人员现状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带动北京健身市场的发展,从事健身娱乐业的人员也不断增多。根据北京市统计数据表明2001年、2002年北京市从业人员的数量分别为2.3万、3.04万和7.7万人。由此可以看出从事体育健身的人员称上升的势头。

从事健身娱乐业的人员中既有从事经营管理的人才也有健身教练。根据查阅有关资料和数据表明,北京市的很多大型俱乐部,配套设施非常完善,经营者的管理也井然有序,能够为90%以上的消费者提供满意的服务。另外根据北京统计局调查资料显示,北京市俱乐部健身指导员的平均年龄约为30岁,85%的人具有体育学习的背景,具备健身指导的技能,并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清晰的认识。体育健身指导的综合素质有所提高。

4.3 奥运会对北京市体育健身市场的影响

奥运提升了市民参与体育健身的热情,体育消费之处有较大增长。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健身活动支出55.74元,比2007年增加7.24元,增长14.9%。广大市民多层次、多形式的健身要求为体育健身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开拓了空间。首先,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国家体育总局和北京组委会都制定了一些列奥林匹克宣传和为全民健身活动,这些活动的全面开展转变北京市民的体育健身观念和消费意识。

4.4 国外后奥运时代体育健身市场发展的路径研究

日本体育俱乐部的组织形式是日本大众体育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日本俱乐部的形式多种多样,既有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小学生、大学生俱乐部、中老年俱乐部,又有由公司和企业组织的俱乐部。如日本日历实业集团就拥有男女篮球、排球、垒球6支俱乐部。1984年日本已有利用公共体育设施的各种类型的体育俱乐部30万个,1994年达到37万个,2000年参加体育俱乐部的人的22%,日本文部科学省1995年提出在全国建立《综合型低于体育俱乐部模式》。2000年在全国指定的48个市区率先实施,并每年拨款13000万日元支持该项计划。这些不同形式的俱乐部成为开展大众体育最佳载体,极大地促进了体育健身市场的发展。

东京奥运会后,日本政府加大了体育场馆的建设力度。

5.结论

我们在对北京申奥成功之后,体育健身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同时对日本和韩国举办奥运会前后体育健身市场发展的路径进行研究,最终得出北京市后奥运时代体育健身市场发展的路径是:

5.1 完善法制建设。

5.2 政府要加大对健身市场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经费投入。

健身体育路径篇(3)

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全民建设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基于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建立充足的体育健身场地,并提供足够的设施以,提高全民健身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还应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不同逐渐实现我国不同地区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均等化。使得全民健身实至名归,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一、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模式

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依靠于政府对于公共资源的利用。因此,其实现模式为公共财政和公共服务两种。其中,公共财政水平是政府能力的体现,对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具有支配性作用。其核心内容是实现国内人均财政收入均等化。公共服务供给模式通过直接的健身器材和设施供给实现公共体育的均等化。其具体内容包括实现公共服务的标准化模式是指中央和上级政府制定公共服务设备、设施和服务的统一标准, 并按标准进行公服务设施的统一化。各国经济发展和体育发展水平不同,因此在公共体育均等化模式的选择上应具有差异。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应选择最低标准的公平模式。该模式是在既定原则基础上,通过经费保证与智能分工的结合为民众提供均等化设施和体育服务体系。总之,我国全民建设过程中,服务均等化模式选择最低标准模式具有可行性,符合我国地域发展差距大、全民体育观的渗透程度不高等特点。

二、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路径探索

基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路径应从中政府职能是实现和加强、公共服务意识的提高等方面入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公共服务职能

全民健身公共体育隶属于公共服务范畴,其主体为政府职能部门。在我国,传统的政治观念造成政府的服务意识浅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缺失。随着政治改革的进行,政府应意识到服务体系建立的重要性,摆正自身位置。致力于在社会中建立服务型政府。因此,为确保公共资源供给,政府应正确认识自身职能,以发挥其在全民健身均等化中的作用并致力于建立多元化的公共体育设施和体育项目,推动全面健身的发展。

(二)确立均等化服务内容标准

“均等化”全民健身模式的形成其重要基础在于民众如何认识“均等化”标准,政府如何将标准化的“均等化”服务提供给民众。在最低标准模式下,均等化服务内容标准应以民众的公共需求为基础,充分考虑到经济发展能力需求。为促进全民体育健身,在社区及农村成立小康体育村,提供完善的、免费的体育器材。针对社会团体开放体育场馆,尽量提供均等化的体育场馆面积,并根据当地民众需求进行适当调整。

(三)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发展

城乡经济发展差异大是我国经济的主要特点,这一特点使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发展受阻。因此,实现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根本途径在于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尤其是各地区体育发展差距。政府应为发展地区施用一定的经济辅助,但要在城乡公平、经济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以免出现不合理现象,对公共体育全民化的实施产生消极影响。对于我国来说,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最终途径在于提高公共体育的地位和作用,使公民获得切身利益,促进全民体育的发展。当然,城乡经济发展的不统一现象在我国具有长远的历史,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长期的过程,是民众能获得体育锻炼的乐趣与体育资源共享的权利。

(四)逐渐完善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机制

公共体育是全民项目,应具有广泛性特征,基于此,公共体育应致力于实现内容丰富、地域广阔等特点,实现真正意义的无差别性。完善我国体育服务项目的机制需要相关人员将其均等化作为前提,并且了解均等化的具体目标及途径。其中,其核心在于公共在体育资源的保障。相关部门要通过调查对公共资源需求进行分析,通过具体的评估方式促进公共资源的均等化,提高其利用率。对于政府部门来说,资金支出的合理性是其主要任务,确保资源的建立和利用,在此基础上完善健身服务体系,资金转移支付制度是目前政府部门的主要政策之一,其具体内容包括资金数额确认,根据地区经济差别确保运行方式的合理性,并对相关措施予以完善,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实现,促进全民体育健身,提高国民素质。

三、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民健身不仅成为一种口号,而且成为一种受民众欢迎的锻炼模式。全民健身有利于提高民众的身体素质,但在一些地区,受限于经济发展和观念问题,体育发展水平具有不均等性,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众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为实现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均等化,首先转变公共服务职能,加强政府部门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干预作用。缩小城乡经济差距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总之,民众对于体育的认识已经转变为个人权利诉求阶段,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使民众的权利,具有必然性。文章分析了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均等化的建立过程,旨在提高我国民众对公共体育锻炼的认识,提高公共体育锻炼的积极作用。(作者单位:华东交大通大学)

参考文献:

健身体育路径篇(4)

关键词 民族体育 全民健身

中华民族体育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与生产实践中逐步积累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全民健身计划的制定为全面提高人民的素质起到推动作用。民族体育也应融入全民健身计划实施过程中,可以使更多的人们接触到民族体育,弘扬民族体育文化。民族体育在全民健身计划中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将两者协调发展,才能共同促进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民族体育的价值

(一)民族体育的内涵

相对于现代世界体育的主流,民族体育是一种亚体育文化。中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体育活动形式。这些活动大多与民族经济活动(如蒙族的那达慕、侗族的三月三)、宗教活动(如伊斯兰教各民族开斋节时的体育活动)、民俗活动(朝鲜族春节的秋千、踏板)和青年男女爱情婚姻(如哈萨克族的叼羊)等有关,受到本民族的热爱。中国十分重视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多次举办民族运动会,这些活动已成橄笳髅褡宕笸沤岬氖⒒帷[1]。

(二)民族体育的特性

1.竞技性

竞技性是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竞争意识的体现。这项最能显示人们的强壮、机敏和征服的活动,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体育竞技的萌芽[2]。

2.娱乐性

民族体育的娱乐性是一种以闲暇消遣、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而又有一定模式的民俗文化活动。它是人类在具备起码的物质生存条件的基础上,为满足精神的需要而进行的文化创造。

3.趣味性

民族体育的趣味性是以一种轻松娱乐为目的,同时根据各地的地域特点,而举行的有趣的体育活动,使参加者在比赛中获得快乐。

二、民族体育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

(一)丰富多彩,便于选用

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大都来源于生活,因地制宜,简便易行,渗透着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学艺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不少项目有音乐伴奏,载歌载舞,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并与民族文化艺术紧密相连。宗教观念的影响,在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中也是随处可见。某些运动项目直接从宗教仪式中演化而来,如纳西族的“东巴跳”、黎族的“跳竹竿”、高山族的“竿球”“背篓球”等。

(二)具有独特的强身健体、身心兼练的作用

民族体育的强身健体、修身养性、自娱自乐的独特功能是其他体育项目所不能取代的。民族体育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修身养性为主,以追求“健”和“寿”为目的,以“身心合一、动静结合”为特点的体育项目。讲究“内外之合”,提倡“神形兼备”。尤为重视表现其“精、气、神”。同时,武术也看重天人合一。强调习武者要与客观外界保持高度的和谐一致,随着练习时日的推延和功力的增加,就不会再以逞强斗狠、征服他人作为其习武最终目的,而是通过不断的习武认真体悟武学的奥秘和人生的真谛,自觉地解决人伦与人格、个体与整体之间的矛盾。进入“天人合一”境界的习武者即可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促进学校体育与民族体育发展

学校体育是指以在校学生为参与主体的体育活动,通过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态度、习惯、知识和能力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意志品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目广泛有针对性的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利于培养学生身心健康,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在校园里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迎合了当代学校教育的即时需求,其意义能够实现国家对培养新一代接班人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学校这样的一个传播平台上,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深,体会各名族的文化特色,领略各民族体育项目的特性,也使其教育价值得到充分的利用。

三、民族体育与全民健身的协调发展

民族体育具有继承性,体育项目竞技性较弱,更看重身心和谐发展,从而更适合在全民健身中推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达到健身的作用。并且民族体育项目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不高,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任何环境下,人们都可以锻炼身体。因此,充分发挥民族体育项目的经济作用,有助于更好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在理论研究方面,民族体育的理论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深层面的研究。在全民健身计划的推广下,人们开始慢慢重视民族体育,许多体育研究者也投入到民族体育的研究中,挖掘民族体育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民族体育知识,健全民族体育的知识网络。

四、结语

民族体育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是增强人们体质,发挥全民族体育总战略的基本点。全民健身计划里含有民族体育内容,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是全民健身计划实施规律的必然。我们应采取适宜的政策将民族体育服务于全民健身中,将全民健身更好的利用民族体育,两者各发挥各自的优点,相辅相成。在我国全民健身过程中,应营造人人参与到民族体育活动中去,让人们有锻炼身心的意识,从中体会民族文化涵韵,使民族体育在全民健身实施中大有作为。

健身体育路径篇(5)

前言

全民健身路径指的是户外健身器材(室外健身器材),就是大家常在体育广场、公园、小区所见的那些人们用于活动身体的健身器材。自1995年,国家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大力号召人们“加强身体素质锻炼”,这时我国“全民健身”这一领域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2014年10月20日,中国政府网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并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本文主要是对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实施的意义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1、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1.1大力加强中西部地区和农村乡镇的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的投资力度,改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在《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思考》一文中,李志方、张建业、李相如指出:虽然国家投资的重点逐渐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可中西部地区路径工程的覆盖面积远比不上东部地区;李相如等人之前就在《我国健身路径工程特征与未来发展》这篇文章中,对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的意义和成进行了论述,对路径工程发展的三个阶段进行了分析,对健身路径工程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特征做了系统的阐述,给我国健身路径工程的未来发展给予了建议;2007年常乃军,郑旗,李俊明发表的《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章中指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中西部地区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可中西部地区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其经济、文化、体育等发展速度相对滞后,这主要是受经济基础、自然条件、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制约。现全民健身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更要大力支持建设全民健身路径工程:首先是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乡镇体育健身工程”“雪炭工程”的建设仍要继续实施。其次国家和地方体育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重点扶持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建设路径工程。再次要继续在土地、税收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并要引用资金完善健身路径宣传、冠名、制作广告牌等设施,对于有能力的个人和企业进行进行鼓励和引导参与建设健身路径。最后国家应考虑帮扶机制在扶贫中的作用,让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结对帮扶,争取达到双赢,加快中西部健身路径的建设。

1.2体育保险机制不完善,无法解除全民健身路径建设的后顾之忧。全民健身路径建设之初,全民健身器材政府采购应在那些为全民健身路径器材生产、安装的厂家为产品购买了质量责任险的供应商那置办;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也可以投入一定的经费,为全民健身器材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人身损害事故投保责任险。另一方面,引导参与健身锻炼的人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使伤害事故处治更加市场化。利用引进保险机制,为意外风险事故的发生做好充分的应对方式,使用合理手段转嫁高额责任赔偿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这样能解决全民健身路径建成后的意外伤害赔偿问题。

1.3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体系有待健全。裴立新,周结友《从“全民健身体系”到“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性认识》指出:我国群众体育还处于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袁小玲在《芷江地区体育公共设施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一文中做了总结: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行政色彩较浓,供给主体单一,;体育公共设施缺乏,种类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相关法律不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不足,多是兼职和离退休人员,在专业指导方面缺乏专业性与科学性。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涉及到社会各方面,需要当由地政府领导,体育、社区、保险、计划、园林、规划、等部门共同努力。

1.4完善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在《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现状与发展探析》一文中,谢恩杰等人探析了我国健身工程发展的现状,指出应在资源配置、体育体制、工程布局、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制约全民健身路径发展最主要因就是素资金问题,除了各级政府的财力支持,积极调动城市社区、企事业单位、房地产开发商等社会力量投入到路径工程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形成政府和社会多渠道地投入,共同建设的发展格局。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对捐赠赞助投资建成的健身路径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一定的奖励,由捐赠或赞助单位享有冠名权的同时,还应按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落实免税政策。

2、综合评价与分析

虽然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的建设在不断加强,但在管理路径工程方面却突显出很大的问题,缺乏专人管理、维修路径致使人员受伤的事件早就数见不鲜了,这反映出路径工程的管理问题。尽管有很多文章都积极探讨了我国当前路径的管理、社会效益,可在探讨的广度和深度上还极为不够,尤其突现在“全民健身路径”管理方面,国家对建设路径工程给予了很大的人力、财力支持,但就是由于管理不到位,最后达不到期待的效果,甚至造成伤害事故,所以在全民健身路径工程探索的道路中,管理问题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杨立超,刘婷,王广亮.中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发展历程、存在问题及对策[J].浙江体育科学,2010,(2):7-12.

[2]李钊军,张晓红.我国全民健身路径研究的文献综述[J].福建体育科技,2012(4)

[3]李相如,范青慧.我国健身路径工程特征与未来发展[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4):96-98

[4]李志方,张建业,李相如.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9.4

[5]郑旗,常乃军,李俊明.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01:16-19.

[6]黄彦军.全民健身路径伤害事故风险规避机制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9

健身体育路径篇(6)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239-02

通过文献资料调研与逻辑分析方法,对全民健身路径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探讨,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对决策部门提供一些参考。

一、构建和谐社会与全民健身路径的概述

1.构建和谐社会的概念。“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和根本精神。“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表达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首次完整提出,是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将其正式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有和谐社会的一般规律性,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是诚信友爱的社会、充满活力的社会、是安定有序的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这六方面特征规定着中国各项事业如何建构和谐社会。

2.中国全民健身路径建设的现状。健身路径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在欧美经济发达国家兴起,在某些国家称“室外健身设施”、“健身径”、“健身路径”或“多功能健身路径”等,目前统称“全民健身路径”。中国第一条健身路径于1996年9月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建成,向群众免费开放。截至2008年,国家体育总局共投入本级体育公益金5.9亿元,在全国建设了十二批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全民健身路径9 337个。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地在“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中的资金投入达到30多亿元,建设“全民健身路径” 近4万条路径,使全国公共体育场地增加了将近2 000多万平方米。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形式多样、亲民便民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服务体系 [2]。

二、建设全民健身路径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带动健身场地设施的建设。从路径工程开始,各级政府对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大体育健身基础设施投入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面向大众的各种类型的健身场地设施相继诞生。在路径工程的带动下,健身长廊、专项路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全民健身活动基地”等面向大众的各种类型健身休闲场地设施相继诞生,使中国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有利于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路径工程是各级政府从关心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出发,从根本上维护群众的利益,体现了政府以民所思为己任,适应了时展的要求,较好地解决了群众就地、就近开展健身活动的需要,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和拥护,被广大群众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路径工程的建设,树立了体育部门“增强人民体质”的健民形象,也树立了政府“以人为本”的为民形象。

3.有利于推动中国相关体育产业的发展。发行体育是中国政府给予体育事业的优惠政策。利用体育公益金实施建设路径工程,对体育是很好的宣传,树立了体育的良好形象,促进了体育的发行。同时,大批量的路径器材的安装、使用,促进了室外健身器材的研制、开发和生产,培育了健身市场,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健身器材生产行业的发展。目前,中国室外健身器材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已居世界前列。

4.有利于美化城市环境。路径工程的建设,配合了社区、广场、公园的建设,促进了城市社区、居民小区环境的改造,美化了社区环境,丰富了广场、公园、园林建设内容,成为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部分路径工程的选址在城市、乡镇的边缘地带,健身路径的建设配合小区、公园、水域的改造,促进了这些地方的绿化、美化,城市环境得到了非常显著的改善。

三、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全民健身路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全民健身路径建设的不平衡问题。健身路径工程建设在中国东部与西部、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先进社区与落后社区、城市与农村发展极不平衡。尽管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但是西部地区路径工程的覆盖率仍然很低,设施的数量与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健身需要还存在较大差距。据河北防灾科技学院李志方统计:1997―2003年,东部地区的城市社区建设路径工程 8 448 个,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城市社区分别只有 3 082 个和 1 763 个;东部地区农村乡镇共建有 6 650 个路径工程,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乡镇分别只有 898 个和 606个。

2.全民健身路径的安全问题。在全民健身路径建设的过程中,安全是首要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问题。目前全国已经兴建健身路径三万多条,广泛分布在社区、村庄、学校、体育场、街道、公园等各种场所。由于健身路径一般都是免费的24小时开放,同时在管理、维护、指导等方面存在缺失,极易造成安全隐患。近几年来,一方面,路径器械的管理维护不够,造成的人生伤害新闻不断出现;另一方面,由于锻炼人员缺乏必要的指导,造成的安全问题也层出不穷。

3.全民健身路径的规划选址问题。国务院在2003年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规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设选址应当符合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原则。但有些地区健身路径缺乏统一规划和科学布局,造成了人口密集区域基本上没有可供建设公益体育设施使用的土地,而设立在相对偏远地段又与满足居民日常锻炼需要的意愿相冲突的局面。同时,健身“扰民”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目前已成为健身路径建设中老百姓不满的最核心问题。

4.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与维护问题。在日常管理上,存在责任不落实,管理、使用不当,维护不及时,坏损现象严重等情况,这些都影响了路径工程形象。根据有关文件规定,全民健身路径具体受赠单位,负责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使用维护和管理。但目前各社区基本上没有落实全民健身路径的专项维护资金,器材维修和管理相对滞后。如何解决全民健身设施有钱建设无钱养护的管理问题,成为全民健身路径建设中的焦点问题。

5.健身路径投资来源的多元化问题。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全民健身路径发展的一个瓶颈,尽管已经有社区、个人和企业等等也开始投入资金建设路径工程,但是大多数中、西部地区的主体经费来源还是体育公益金,说明健身路径工程投资多元化的问题还有很长的道路要探索。

四、对全民健身路径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1.加大对西部地区和农村乡镇的投资力度,改善发展不平衡问题。结合现有的经验,一是继续大力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雪炭工程”的建设。二是进一步加强国家和地方体育部门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重点帮助西部地区和有一定经济条件和健身习惯的农村地区建设路径工程。三是继续给予土地、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及健身路径冠名、设置广告牌等方面的引资措施,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个人和企业建设健身路径。四是国家可以考虑扶贫中的帮扶机制,让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结对帮扶,援建西部部分健身路径。

2.借助保险手段分散和规避风险,解决全民健身路径建设的后顾之忧。结合现有的经验,一方面,在全民健身路径建设之初,可以要求从事全民健身路径器材生产、安装的厂家投保产品质量责任险,将这作为其全民健身器材政府采购供应商的前提条件之一;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也可以拿出一定的经费,为全民健身器材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人身损害事故投保责任险。另一方面,通过宣传,引导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投保人身意外伤害险,使事故处理逐步市场化。通过引进保险机制,为意外风险事故的发生做好充分地经济应对准备,运用合理的手段转嫁高额责任赔偿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全民健身路径建成后的意外伤害赔偿问题。

3.健全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体系。全民健身路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体育、社区、保险、计划、园林、规划、城建、土地等部门共同参与。第一,要将路径工程的建设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年度管理目标,纳入社区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第二,在选址上充分考虑到“方便群众、便于管理”,在征询专家和走访群众的“双保险”下,避免出现扰民的现象。第三,体育相关部门、受赠单位和生产厂家要签订捐赠协议书,明确产权关系,明确各自权力责任,强化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第四,建议将健身路径的后期管理与维护纳入社会公共资产管理,由政府买单实行长效管理。第五,强化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注重各类体育组织的骨干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在组织和指导体育健身活动中的作用。

4.完善多元化的投资体制。资金问题是制约全民健身路径发展的一个瓶颈,根据健身路径较完善地区的经验,在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占主要份额的同时,应积极调动城市社区、企事业单位、房地产开发商等社会力量投入路径工程建设,形成政府与社会多渠道投入,共同建设的发展格局。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在公共体育设施立项、选址、建设等方面给予优惠,政府优先安排用地,非经营性用地实行行政划拨,有关建设规费按政策规定执行;对企业、个人等赞助投资建成的健身路径,可由捐赠或赞助单位享有冠名权的同时,应按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落实免税政策,并对捐赠者和中介人给予一定的奖励。

健身体育路径篇(7)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0(c)-0221-02

全民健身路径是国家刚出台的新事物,其存在着很多问题,健身路径在被广泛使用的同时,我国对于健身路径的实践研究还比较薄弱,一方面,政府不断地投入资金,在建设更多的健身路径;另一方面管理部门对健身路径情况知之甚少,这使健身路径活动处于放任的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已限制了健身路径的可持续发展和完善,这样的管理不能科学地发挥健身路径的全部作用。从黑龙江省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上看,就器材设置而言就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种类少、数量少、布局不合理等;就管理上而言,存在着管理不及时、器械被损严重等问题;目前已有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很多健身路径破损严重,已经无法使用,对于这样的器械该如何报废更新,这都需要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当然还有更多没有被考虑到问题。总之,民健身路径作为一种正在发展中的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1 全民健身路径建设的意义

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全民健身路径上面,同时全民健身路径建设也是全民健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民健身路径的深入开展,它对提高国民身体素质、身体健康和丰富国民生活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为城市、乡镇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它已经成为中国健身人群所选择频率最高的运动项目之一。全民健身路径是政府从人民的实际需要出发为广大群众出台的“民心工程、惠民工程”,这为政府树立了良好的为人民服务形象;与此同时,大量健身路径器械的安装与使用,促进了我国对于室外健身器械的研发与生产,推动了健身市场行业的发展和繁荣。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为广大群众无偿提供了健身器械,丰富了群众强身健体的手段,增加了我国健身人口的数量,同时提高了群众的健身意识,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黑龙江省全民健身路径的现状

自1997年全民健身路径在全国大范围的建设以来,到十之后全民健身工程上升到了重要的战略地位,黑龙江省省一直都在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地投入到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当中。

根据调查,黑龙江省大多数全民健身路径设置在小区内,在小区内设置健身路径不仅可以为居民提供便利的条件,还可以为不同身体层次的居民提供安全保障,尤其是对儿童和老年人,避免了交通、路况等存在的安全隐患。经济发达的城市会设有1~2个规模较大的公园健身点,同时农村乡镇因为资金的缺乏,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使得健身路径的建设缓慢。48.07%的居民对于健身路径的种类、健身路径间的距离以及健身路径的布局环境是满意的,其中老年人满意程度最高,其次是青少年,而中青年的满意程度是比较低的。

因为黑龙江的冬季漫长而寒冷,很多人会选择冰雪项目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忽略了全民健身路径的使用。但是不管冬季还是夏季在使用全民健身路径进行锻炼的群众中仍然有31.32%的居民每次健身会保持在30~60 min。对于黑龙江省全民健身路径的使用情况来说。女性锻炼者大于男性锻炼者,老年人大于中年人。这是因为目前女性更注重身体健康,而老年人有更充裕的实践去锻炼身体,同时消磨时间。其中有46.78%的锻炼者是为了强身健体;有25.13%的锻炼者使用全民健身路径是为了放松、娱乐。同时全面健身路径的设置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

据调查,社区间各健身路径点仅靠社区自身力量来管理,缺乏与外界沟通,不利于交流经验,不利于提管理效应。对于公园的健身点来说,由于是公共场所,在管理上有一定难度。据调查,黑龙江省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人员严重不足,由于缺乏专业的健身路径指导员,再加上群众对于健身路径缺乏了解,这使很多群众无法正确的、科学的使用健身路径,这样的锻炼不仅伤害锻炼者的身体,还会加快健身路径的损坏率。健身路径完全受损占10.2%,部分受损占64.2%,这说明黑龙江省健身路径器械受损比例是非常高的。同时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制度需要改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部分受损的健身路径无人问津,器械的维修和经费无法落实。

3 结语与对策

黑龙江省全民健身路径参与锻炼者的锻炼效果和使用状况是比较好的,但是全民健身路径在建设和管理上所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严重的,这使全民健身路径很难发挥出其真正的作用。希望通过改善功能的开发、布局的合理、质量的提高、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等几个方面,更好地去解决黑龙江省全民健身路径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全民健身路径的发展有以下几点对策。

第一,功能上应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在全民健身路径的功能设计上,在设计符合大众的健身器械的同时,能够根据该省冬季寒冷而漫长的特点,设计出更符合我省人民需要的具有地域特点健身器械。

第二,在健身路径的布局上应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地点人群的需要。在城市当中,应安装在小区,机关单位住宅区;在乡镇农村中,应安装在乡、镇、行政村或自然村的中心地区;同时也可安装在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在器械安装的间距上,不要选择在路边或者场地范围太小的地方,同时健身路径最好不要建在道路两旁,因为长期吸入汽车尾气和灰尘对健身者的身体造成危害。

第三,全民健身路径的质量一定要比一般的室内健身器械的质量要高。主要是因为:首先,健身路径是放置于室外的,其磨损与损坏程度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其次,健身路径是面向全社会的各类人群,他们对器械的了解以及保护意识是不同的;还有就是人们对器材安全性的要求更高。全民健身路径选择的材料还要根据各地的不同进行适当的变换。如,南北的差异性。

第四,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的投资主体要趋于多元化,逐步朝着政府与社会多渠道投入,共同建设的方向来发展。所以,在积极引导地方加大体育公益金用于全民健身路径工程投资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多渠道的资金来源,从而实现全民健身路径建设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第五,管理的制度化,即在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上,必须要建管并重,健全责任制,同时建立路径管理维护的长效机制和防风险机制;人力资源的管理,即各个健身点应根据实际需要,配备合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中维修的制度化,即管理措施要跟上,这样群众对器械自觉保护的意识也会随之增强,就会延长器械的使用寿命;加强全民健身活动宣传的力度,营造良好的健身氛围,充分利用媒体等手段进行广泛宣传。

参考文献

健身体育路径篇(8)

关键词 全民健身路径 可持续发展 配建项目

河北省是我国健身路径的全民健身示范工程重点省市,对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十分重视。就邢台市而言,我们实地考察了市区内的建设路径,并查阅了相关资料,得出了邢台市的建设路径发展处于不健康的发展轨道上,体育场馆少,锻炼人群年龄呈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迫在眉睫。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邢台市市区内各对群众开放的公园、健身广场、社区健身设施、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健身以及一些家庭健身活动。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内容,通过计算机检索,并查阅图书、报刊,访问相关网站,以及近十年有关全民健身路径、群众体育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等方面的研究资料和文献。

2.问卷调查法

从邢台市全民健身路径建设现状,对邢台市市区内健身地点的使用及管理状况进行调查,就邢台市市区内全民健身路径的社会效益、健身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发展对策等方面对市区居民进行调查。发放问卷1000份,其中男性500份,女性500份。回收960份,回收率为96%,其中,有效问卷940,有效率为98%。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邢台市全民健身路径的使用现状

1.全民健身路径人群对健身路径的了解和使用方法情况

健身路径的出现既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也有社会体育本身的原因[2]。全民健身工程实施以来,邢台市市区内的健身路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常参加锻炼的人群能够理解“健身路径”,但是还有少数人群不知道,或是没听过“健身路径”。这说明有关部门的宣传力度还不够,人民群众的健身意识还不清晰,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健身路径生产商在生产器械时在器械上都标注了使用方法,这是为了指导人们科学合理的使用健身器械,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然而,调查显示,只有将近35%的人是按照器械使用说明进行身体锻炼的,其余人群只是随意进行身体锻炼或者只是随波逐流。这说明健身路径在人群的使用中还不能达到科学合理,健身器械的价值并未能被体现出来。

2.健身路径的使用时间和频率

从所调查的健身人员每天锻炼的时间分布看,邢台市市区内健身人群选择晚上进行锻炼的多,占65%;早上进行锻炼的人群少,约占25%;其余时间进行锻炼的约占10%。从所调查的健身人员的锻炼频率看,邢台市市区内健身人群利用健身路径锻炼2次以上的占到了70%,并且每次锻炼的时间达到30分钟的占到了80%,这说明参加健身锻炼的人多数属于体育人口。

3.性别、年龄、职业和学历特征

健身路径的建设作为一项实事工程,受到了人民大众的喜爱,在参与调查的全民健身路径的锻炼人群中,女性参与者的热情高于男性。从所调查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年龄是参与健身的一大影响因素,两级分化尤为明显,其中锻炼的人群以老人和儿童为主,而老年人又是参与锻炼群体的主体。这主要是因为,老年人退休在家或是劳动能力较低,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健身活动,同时带着家里的儿童一起;中年人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负担重的原因,在时间、资金和心理上无心进行健身锻炼。

(二)邢台市全民健身路径的布局现状

实地考察邢台市市区内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位置一般选择在接近居民休息的区域内,大致可以分为居民生活社区、公园广场、企事业单位内、接近湖畔的位置。从所调查的结果来看,邢台市全民健身路径的布局呈现出不均衡的特征,大型的健身公园或是广场远离居民生活区,例如森林公园。为此,邢台市市区内健身路径需要进一步完善布局现状,要求服务范围进一步覆盖居民区,争取人均使用率有所提高。企事业单位内的健身路径要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健身路径的样式可以多。接近湖畔的健身路径一定要做好安全保障,并要有创新的健身路径,满足群众的不同需求。总之,健身路径投入使用后,一定要注意避免打扰居民、与环境不协调等问题。

三、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邢台市市区内的健身路径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又具有了一定的优势,健身路径种类比较齐全,健身路径的布局比较合理,健身路径的使用率还没有到浪费的局面等等。但是其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人们对健身路径的理解不够透彻,健身路径的维修问题亟待解决,健身路径的使用不够科学等。

健身体育路径篇(9)

作者:柴世超 马海畅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我国是人口大国,农村比重较大,解决好广大农民参与全民健身难题,也是提高全民综合素质的关键,早在1995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群众体育“十一五”发展规划》这也为农村发展健身路径工程奠定了法律基础,紧接着1996年广州市体委、体育科学会根据我国国情,在吸取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研制了我国第一条全民健身路径(以下简称“路径”)并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投入使用。

16年来“路径”作为集公益性、健身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健身形式,对我国全民户外健身活动的开展和大众健身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也为全国其他地区发展健身路径工程提供了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尤其在新农村建设这个重要时期,农村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尤其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对健身追求强烈,这为健身路径工程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市场需求。健身路径作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参加健身的重要途径,将是探索增强农村居民体质和保障农民身体健康的切实有效方法,必将发挥重大作用。建身路径工程的发展很好的解决了,农村居民对参加一体育健身场地器材的强烈需求。并且具有投资小,占地少,普遍性强、趣味性多等特点,能满足不同阶层、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健身需求。

健身路径工程是探索新型农村体育发展体系的主要步骤。笔者认为健身路径工程项目应遵循“实践需要与理论指导并举、实践需要与创新开展结合、实践需要与全面参与共进”的实践需要理念,发展该工程要一点带线,一线促面,搞好试点,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善于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发展,敢于打破形式口号”高于“实践行动”的旧的发展格局,并不断创新发展形式,为全面推广新形势下发展健身路径工程引领航向。健身路径工程是探索发展新型农村体育健身体系的长效机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生活状况也随之改善,农民的身体素质本应得到提高,但根据卫生部近几年对我国农村农民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发现,我国农民身体素质明显下降,特别是农民中“三高”的人群不断增加,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这也充分说明农村的走、跑、球类、武术等原始的基本健身方式受场地,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已不能满足农民健身强体的需要。发展新形势下健身路径工程将会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更加多样的锻炼场所和器械,在很多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在农村体育场地的不足,其具有的全民性、普及性、科学性、趣味性等特色,是其必然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为探索发展和建立新型农村健身体系的长效机制提供了方向。

通过发展健身路径工程,增强农民体育锻炼的主动意识,健身路径这个有型载体无疑将是强健中华体魄的里程碑,从而推动全民健身,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把健身路径工程的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村体育的新途径,是从新农村建设课程设置改革、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入手,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以增强农村居民的体质健康为根本,以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中农村体育的蓬勃发展为目的,坚持特色,发扬创新,探索以实践促发展的新型农村居民健身体系。从健身路径工程和新农选材的良好效果几年来,训练和比赛所取得的成绩,得益于科学的选材。但现今的选材和以往又有所不同,特别是95后运动员的选材要根据时代的特点及心理、生理特点和文化知识重新设计科学合理的系统的选材方法。

健身体育路径篇(10)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086-02

国富民强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战略步骤,而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关乎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乎体育发展事业的大局,是群众性体育建设事业的基础性工程。随着国家对体育基础设施的重视和投入力度的加大,我国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路径建设不断增大,这就从整体上为国民体育健身提供了基础性的条件。但是,在稳步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有很多不足。比如,体育健身路径的管理不完善,各项制度还欠完善,体育健身的安全因素方面还不够全面,对体育健身的设施维护,修理等都还需要我们不断改进。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河南省不同县市部分社区2000名居民为调查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查阅法。通过各种学术期刊和网络资源等获取和搜集相关文献资料,通过对所搜集和整理的资料进行总结和归纳,初步形成论文的基本框架。

2.问卷调查法。这次调查,在河南省一共发放问卷2000张,回收问卷1500张,回收率88.5%,有效问卷1250张,有效率83.3%。

3.逻辑分析法。通过对比、归纳、演绎等方法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

4.数理统计法。通过计算机数据处理软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科学合理地分析。

二、调查研究论析

(一)河南省“全民健身路径”的组织形式

如要申请全民健身路径,将所要申请的理由和具备条件报告给相关部门。所在区域教育局及时将申请书递交上一级机构,由上一级相关部门严格按程序审批,给予意见和审批结果。经审批合格的,社区代表签订上级教育局的相关协议,达成上下级统一认定。而实际上大部分受赠单位没有按照管理要求和标准,组织散漫,不仅没有组织管理队伍,也没有对设施进行保护和维护。因此,必须将完成建设后的产权、管理权移交社区,实践证明这种形式是可行的,既有利于健身路径的管理,又有利于调动能够利用的一切积极因素,保护公共设施和利益,最重要的是有利于政府部门拿出更多的精力投入于宏观指导和服务。

(二)河南省“全民健身路径”的使用人群分析

1.性别分布与年龄结构。经过分析数据,我们发现从事体育锻炼的人中,男性和女性差距不大,分别为男性占46.4%,女性占53.6%,但从事体育锻炼的年龄比例存在较大差距,其中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居多,占据总数的60%,占比中最小的是22岁以下的年轻人,为11.2%。数据分析得出:老年人是从事体育路径锻炼的主要群体,青年人对此并不是很热衷,因此可以看出,这和各年龄阶段的人的体育观念、健康观念、工作性质、闲暇时间多少等有很大联系。

2.学历层次。从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中学历层次的角度来看,参加锻炼的人群偏重于学历层次较低的,参与路径锻炼的主要为专科及专科以下文化层次的人群,所占比例为43.2%,很明显文化层次较高的社会群体参与程度较低。这可能与各个层次的人的生活习惯和闲暇时间多少有很大关系。

3.“全民健身路径”参与者的健康观念和意识。(1)健身锻炼的心理动机。我们政府不断加强体育健身观念的正确引导,提升人们的体育素质,规范体育健身路径的合理化使用,使人们不仅明白了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要具备健全的体格,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华儿女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引导公民体育健身观念正确发展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通过体育锻炼我们扩大了人际交往,我们走出自己封闭的个人世界,同他人建立联系,扩大交际,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不同年龄段人群参加健身路径锻炼的动机也不一样。45岁以上的人群的心理动机往往与健康有关,在他们看来通过健身来获得健康和身心的愉悦和悠然自得是比较重要的。26~45岁的群体由于面临的生活和工作压力较大,他们则主要是通过锻炼来缓解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释放情绪,所以他们的锻炼就相对来说不是很有规律,或者说是情绪化的,随意的。然而对于年轻的人来说,所面临的生活压力很小,他们关注的焦点在于生活的快乐与自由,所以他们希望自己身心得到缓解和释放。年轻群体(26岁以下)由于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较小,更加强调自身的感受,他们有着喜爱运动的天性,通过运动来表现自己的欲望,从而达到提高运动能力的目的。(2)健身锻炼与时间方面。时间上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参与健身的季节分布,每天使用健身的时间长度以及每天健身的时段分布。春夏季节是人们活动的较为活跃和频繁的阶段,而冬天是淡季,这自然与天气有着很大的联系,春夏衣衫单薄,天气晴好适合锻炼放松心情,冬天严寒多雨雪,大大增加了锻炼的难度。四季均衡的比例占到31.2%,人数达到390人,夏季人数是330人。与此之外我们还发现,在冬天参加健身的老年人居多,这一方面与老人们极强和极有规律的健身意识和活动有关,更与他们日上零散的时间多有关系。而在春夏季节里,孩子们在其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主要是这时候孩子户外活动多,这些健身路径其实也就为他们提供了娱乐和玩耍的场所。在各个时间段中,早晨和傍晚参与人数最多,分别为490人、430人,中午的人最少,为50人。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一规律安排人员进行监管和保护,巡查,以避免健身路径的损失。充分利用调查结果的分析和报告,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时间段人数的规律进行设施的巡查和保护工作,这是我们进行调查研究的目的和归宿。

(三)河南省“全民健身路径”的组织管理情况

社区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方面包括:社区管理人员、社区体育教练、健身器械维修保养人员以及具体的管理办法等。所谓的路径管理人员往往身兼多职并且所具备的体育专业知识相当贫乏。对于设施维修方面,社区基本没有具体规定,更没有负责修缮的专门人员。仅仅依靠社区内部自发管理,缺乏外部的支援和帮助,既不利于获取信息和经验,也不利于社区健身路径管理的科学化。

几乎所有的社区都缺乏社区内集体性体育活动或比赛。原因有很多,比如,居民缺乏浓厚的兴趣,社区缺乏必要的体育器材,政府部门缺乏经常性的体育活动、体育宣传、体育竞赛的举办、经费的管理等。要想长期有效地管理好健身器材,必须培养专门的或兼职的维修保养人才。社区要经常开展形式丰富的体育活动,如早操队、体育表演、广场舞、家庭趣味运动会和闯关竞赛活动等。

三、河南省“全民健身路径”的发展策略

(一)“全民健身路径”要合理规划

全民健身是民生大事,需要政府科学合理规划,统筹协调,区域协调发展,结合河南省城市发展规划的蓝图,针对性地利用城市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根据区域人口、年龄结构、健康状况、学历层次、职业属性等方面的差异,在更新改造旧有的健身设施时,考虑不同人群体体育健身的需求,巩固和完善社区体育健身服务体系。

(二)“全民健身路径”要责权明确

我们进行体育建设要在政府各部门、社区负责人、人民群众的协作互通下进行,各负责单位配备专人负责对社区健身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对没有尽职的负责人进行通报批评,并将路径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列入街道、单位工作目标考核内容,社区要建立体育器材维修管理制度,做好损坏器材情况登记,我们要不断创新体育健身路径的组织和管理方式,以最人性化、科学化的方式进行管理。

(三)“全民健身路径”要走进人们生活

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发展体育和健身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为了让人民群众受益,使人民群众享受到体彩公益金的成果。如何让健身路径走近人民群众的生活,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想的事情,也是我们对公民的应有之义。体育健身领导部门要引导所属区域的机构建立健全健身教育机制,创造性地开发和创造各种各样的体育娱乐健身活动。定期开展群众性健身宣传活动和文娱活动,调动广大民众参与体育健身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推动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形成全民健身的高潮。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13(3):23.

上一篇: 产科特色服务亮点 下一篇: 体育教学的研究方向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