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文化设计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4 17:20:53

藏族文化设计

藏族文化设计篇(1)

摘要: 文化景观的再生设计已经成为当今景观设计的主流,没有文化性的景观是空洞且经不起历史推敲的。而民族文化景观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地域文化景观中重要的部分。在景观设计中作为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地域性藏族文化景观至关重要。在云南德钦阿墩子古城广场设计中演绎了现代景观的文化再生设计。

关键词 : 藏族文化;景观设计;文化再生

中图分类号:TU98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3-0110-02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3Y591。

作者简介:苏晓梅(1984-),女,云南昆明人,工艺美术师,讲师,昆明理工大学设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景观设计。

0 引言

“藏族文化”是我国最具神秘感的民族文化之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鲜明的开放性和世界性。景观装饰元素作为民族文化的物化表现形式,呈现出异彩纷呈,形式多样的特点。从卡瓦格博到转经筒、白塔,再到吉祥八宝都是藏族文化的典型代表。深入挖掘藏族文化,并把这些文化元素运用到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创造出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

1 文化景观

1.1 文化景观——一种新型的文化遗产类型 文化景观就是人与土地之间无法割舍的、在生存和精神上的联系,土地上文化和自然的要素都只是这种联系的证据,它表达了一种人、地关系的遗产。[1]

1.2 文化景观再生设计的方法 ①保护或修复。对一些文化价值极高的建筑场景给以保护,对已经有损毁的场景,在保持原状的基础上进行修复。保护一定要是原址保护,修复要注重于景观风貌与景观风格的修复,力求还原历史的本源。②情境再生。即在可能和必要的条件下,通过建筑场景,人文活动的有效组织,建构起地方文化的再现和再生,在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找到其再现的地标、仪式、场景、人物和工具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创造一个适合的“文化空间”载体。③景观重塑。通过对历史环境的重新整治和塑造,再现其自然和人文景观。景观重塑一定要依据一定的历史背景,不能伪造。

2 德钦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的藏族元素分析

2.1 藏族传统图案的运用 藏族的传统图案有几何图案,其中以圆形、方形、三角形、“卍”、长城纹、寿字等为基本形。藏族植物纹主要是以藏族化的卷叶纹和花头纹为代表。动物纹在藏族纹饰题材中非常重要,大多是以具象形态出现。这些典型的藏族传统图案通过抽象、简化之后用于特色广场的地面铺装及景墙之上,作为藏文化空间的升华。

2.2 藏传佛教文化元素的运用 ①八宝吉祥。在藏族人生活中,藏传佛教文化元素图案以八宝吉祥最为常见,是由八种吉祥的图案组成。它们分别为:金鱼、胜利幢、宝伞、莲花、白海螺、宝瓶、吉祥网及金轮。八宝吉祥与佛法息息相关,它们代表着佛陀身体的不同部位。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将这些传统图案化繁为简,取舍之间进行创新。这些图案多用于地面铺装与景墙之上。通过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渲染了整个古城空间,让其藏文化更为浓郁。②白塔。白塔可谓是藏区的标志性符号之一。自从印度佛教开始在我国藏区传播,佛塔也就开始出现在雪域高原的大地上。据说白塔是根据尼泊尔带来的佛塔样式所建造,它的蓝本是古代印度比较原始的覆钵式佛塔形式。这种覆钵式塔被藏传佛教所惯用,被人们称为“喇嘛塔”。由于表面一般都涂抹着白灰,颜色洁白,又称“白塔”。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以情景再生的手法将白塔以雕塑式的景观小品形式置于卡瓦格博广场中,以一种静谧的形式向世人展示着藏传佛教的文化底蕴。

2.3 历史人文景观的运用 ①卡瓦格博神像。卡瓦格博神在藏民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其塑像供奉在山下的寺庙中,他的形象是一个身骑白马、手持长剑的英武战将。每逢农历三月十五日,德钦县城及附近的藏民会在贡卡湖边燃烧柏枝及杜松子枝,让袅袅香烟招来巡游的卡瓦格博神。据说他会在燃烧尽的香灰里留下马蹄印,藏民就能依此预测一年的吉凶。在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以情景再生的手法将卡瓦格博神像还原于广场中,让游客了解这段历史,感受藏区浓郁的历史人文景观。同时让当地人民可以拜祭这位他们心目中的神。②藏民喜爱的体育活动。作为藏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射箭的历史几乎与藏文化的历史一样悠久。射箭的雏形是原始社会的狩猎。据史料记载,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时,西藏就有与射箭的相关岩画。箭既是当时的生产工具,又是战争武器,到后来射箭逐渐发展成为强身健体,兼具娱乐性的体育活动。为了保留及弘扬藏区的这一特色体育活动于阿墩子古城中设计射箭广场,为喜爱这项运动的人们提供一处适合的场地。

3 德钦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的藏族文化表达

3.1 植物景观中的藏族文化 ①景观植物寓意上的运用。藏族人民是热情好客的典范,而柳树的特性正好与其吻合。古人赠柳寓意情意绵绵,其次柳与留谐音,具有挽留之意。在阿墩子古城中水边遍植柳树,正是当地人热情好客的体现。②景观植物色彩上的运用。藏族人民最喜欢的五种颜色分别是白色、绿色、蓝色、红色和黄色。白色是纯洁神圣的象征,而白、绿、红、黄在佛教文化中还象征着“四方“和“四业”,蓝色则代表“空性”。德钦属于高寒地区,可选植物偏少,植物景观的营造也就尤为重要。其中绿色系植物以冷杉属植物及云杉属植物为主,如中甸冷杉、长苞冷杉及丽江云杉等,其它还有德钦杨及柳树。白、红、黄色系植物以高山杜鹃及菊科植物为主。而蓝色系植物则选用龙胆,少量种植。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植物种类虽不多,但却能形成丰富的植物景观色彩。

3.2 特色广场中的藏族文化 ①卡瓦格博广场。卡瓦格博广场是阿墩子古城中最核心的广场,以情景再生的手法进行设计。整个广场呈梯形,核心处放置铜质卡瓦格博神像,两边为转经筒及白塔,是藏族核心文化元素的体现。在这里游人及当地人可以祭拜和瞻仰卡瓦格博这位当地人民心目中的神,还可以转动转经筒为自己及家人祈福。在这里能够感受到藏区浓郁的历史人文景观。②康珠卓拉广场。“德钦”意为“太平盛世,歌舞升平”,所以在这片土地上载歌载舞是生活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康珠卓拉广场是一个以休闲娱乐为主的广场。广场以硬质铺装为主,辅以遮荫乔木的种植,铺装纹样采用藏族传统纹样的抽象化表达。在这里,市民们聚集起来跳民族舞,男女老少手舞足蹈,其乐融融。③射箭广场。射箭广场是专门为市民每年的射箭比赛而设计,作为藏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射箭的历史几乎与藏文化的历史一样久远。设计为两层空间,下层为射箭比赛空间,以现代材质为分隔。上层为观看空间,是架空走廊的形式,这样市民及游客既得到了不一样的观赏乐趣,又保证了安全。

4 小结

本次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挖掘了民族文化中的藏族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元素诠释了现代景观设计中民族文化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建成后阿墩子古城将重放异彩,把历史的厚重和民族的特色展现在世人面前。

参考文献:

藏族文化设计篇(2)

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的今天,各国间的设计理念与方法逐渐走向趋同,为使我国设计理念永富活力和生命力,因此,寻求一条特色的设计发展之路迫在眉睫。在此,我们唯有应立足于本土,深度挖掘民族传统文化符号,并赋予其审美情感,将其运用到现代设计当中。设计同样作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承载和传播着民族文化的的历史重任,作为设计领域的一种设计形式――标志设计,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发挥着愈加重要的时代性作用。

一、藏族文化元素的表现形式

藏族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的元素符号,皆体现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它不仅展现着藏族古老苯教的文化风貌,也传递着远古藏民的精神希冀。其中最常见的文化符号有:雍忠、八瑞相、八瑞物、五妙欲、转轮王七政宝、转轮王七近宝、七珍宝、六长寿、和睦四瑞、祥麟、、三胜兽,以及一些宗教器物,军事兵器和各种动植物图案等。丰富的藏文化元素体现了这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体现着这个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寄托与向往。为了能够更好地说明藏族传统文化元素的艺术本体,选取了常见的两种种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分析,并从传统元素的特征和所代表的象征意义进行阐述。

和睦四瑞是藏族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副图景,其画面内容是:在一颗枝叶繁茂并结有丰硕果实的卢树下有一头健壮的大象,另外一只猴子蹲在大象的背上,一只手还捧着果实,猴子的肩上也蹲着一只兔子,兔子的头上站着一只鹧鸪鸟,构成了一副金字塔式的图案。其主要表达团结和睦、幸福吉祥的道德理念,以此来表达藏族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景。

曼陀罗或称曼荼罗、满达、曼扎、曼达。意译为坛城,指一切圣贤、一切功德的聚集之处。它是僧人或藏民日常修习秘法时的“心中宇宙图”,共有四种,即所谓的“四曼为相”,一般是以圆形或正方形为主,相当对称,有中心点。它的基本特征有火焰之内为金刚杵,镇压一切邪魔。内城为方形城,四面有门,门口有梯,城楼矗立,内有侍卫,每面都有把守人。中为殿堂,内居金刚。殿堂顶层为圆形,内有小殿,内居金刚之传法师。各种不同内容的坛城,里面布置的佛像及装饰也不一样,每座曼陀罗都有自己的本尊。曼陀罗寓意吉祥和平,造型给人一种神秘、多变的审美体现。

综上,藏族的文化符号元素的内涵是丰富的,视觉效果是富有美感的,因此为了对其有更深层次的艺术分析,便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1、从造型上看并不是自然的形体,而是在真实自然形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综合归纳之后得到的视觉艺术符号,具有较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淳朴的意境,另外图案的变幻无常也是藏族文化符号元素造型的一个突出特点。不过,藏族的文化元素符号中有多数以上都是对真实事物的抽象与模仿。如植物、动物,还有一些天象等,将这些实物进行一定的抽象与再造,使得原本的轮廓以及特点逐步地转化为图案,最后呈现出一副能够给人教育意义和启迪作用,并富有一定美感的图案。

2、藏族艺术在色彩的使用以及制作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水平甚高,大多的藏族文化符号元素皆体现了宗教性,它是世俗社会的产物,因此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藏族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色彩是一种较为直接的情感表达要素,藏族人在对色彩的选取上体现了情感表达和人生需求。在选取色彩的时候很注重红、黄、蓝三原色,以及黑白色的比例,使得色彩鲜明,和谐,过渡较为自然流畅。色彩所带来的视觉印象除了安静、和平,还有一定的庄严感与神圣感。藏族的白色崇拜,五色观念,万物有灵等等在色彩的选取上体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

在设计和使用色彩时所体现的不是对真实物体的描摹,体现的是一种象征意义。如白色的意思是善良,代表了吉祥和慈悲心,而黑色是邪恶的象征,红色代表着威严、博爱和地位,蓝色代表着正义和凶猛,黄色则代表着高贵、优雅,绿色代表着和平、宁静和安详,金色则代表着财富与丰腴等。色彩的象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藏族的思想,它还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原始文化,宗教文化以及审美情感,色彩不再仅仅限于艺术的视觉感官效果,它还体现了象征意义的审美观。而在体现宗教文化的文化符号元素中,色彩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更加明显。

3、藏族文化符号元素在构成的方面也基于以下几项基本准则:

(1)对称与均衡的法则。如万字符,曼陀罗等。其中均衡主要展现了力学结构的原理,它是量同形不同的完美体现,从而最终形成一种平衡和稳定的发展态势。对于对称的自认法则主要表现在同形同量的组合,揭示了藏族人民对理性和规律的一种追求。

(2)对比与调和的法则。藏族文化符号元素由于藏传佛教的思想影响,在颜色方面偏爱红色和绿色。同时注重颜色的搭配和图案的视觉效果。这样形成的作品往往会形成鲜明的色对比,其实这种审美观透漏出了藏族人民内心的真切渴望。由于地区气候条件恶劣,物质资源相对匮乏,所以人们通过鲜艳的颜色表达对新生活和美好自认环境的憧憬与渴望。

(3)比例与尺度的法则。在藏族文化符号图案的制作工艺中体现了一种比例协调和尺度合适的生存方法。在制作工艺中用到比例和尺度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与藏族人民服装装饰有密切的联系,在图案装饰上运用比例和尺度可以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二十与物体结构的尺寸和功能相关。比例和尺度在本质上其实体现了一个数字问题,但它同时又包含了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协调的自然法则。从外观视觉美的角度考虑,藏族人民在文化符号中使用比例和尺度法则最多的是黄金分割比例,这一种形态美学的体现。

二、体现在标志设计中藏元素

标志,是表明事物特征的记号。它以单纯、显著、易识别的物象、图形或文字符号作为直观语言,来传达各种信息、意图、情感。标志以其简洁的形象、多样的形式、鲜明的个性差异借住人们对符号信息的识别、联想等综合的思维能力,准确地表达涵义、传达特定的信息,具有强大的传达信息的功能,有时甚至超过语言文字,并因此而被广泛地用于现代社会的政治、文化、商业等领域。

藏族吉祥结是吉祥八宝中的艺术造型之一,其形态优美,通过简单的绳子相互串联形成了和谐一体的形态,同时也是团结的象征,凝聚力的体现。在对吉祥结的运用中,最为著名的是中国联通公司的标志。

回环贯通的藏族吉祥结线条,象征着中国联通作为现代电信企业的井然有序、迅达畅通以及联通事业的无疑穷尽,日久天长。该标志造型中的四个方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意,留个圆形又路路相通,处处顺畅,而标志中的10个空处则有圆圆满满和十全十美之意,整个标志都洋溢着吉祥之气,这种吉祥寓意的沿用,使我们的现代设计少了许多商业意味,而多了一些文化气息和亲和力。

其二,海螺,古称贝,作为藏族乐器的一种,在藏语中称为董、措董、董嘎尔,其也完美地运用到中国藏族音乐网的标志设计当中。在藏传佛教流传地区,白海螺作为宗教仪式的吉祥乐器,给神圣的仪式增添了多少肃穆的气氛;白海螺被风味藏传佛教的八吉祥之一,出现在藏族人生活祈福的每个场景之中。藏传佛教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把海螺当作法器了,在各种典礼上吹奏。吹奏的海螺形象符合中国藏族音乐网的行业属性。藏传佛教中认为声音传得悠远的白海螺的声音就是吉祥的福音,象征了佛法胜利地传遍四面八方、三千世界,中国藏族音乐网的标志则被赋予了美好吉祥的寓意。

其三,哈达和经幡最为藏族文化特有的元素在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当中随处可见,哈达,在藏族人民的价值观念中象征着真诚、纯洁、明净。经幡,象征着吉祥与好运随处可有。航空便选取最富民族文化的两种代表性文化,将两者进行组合和抽象,寓意着航空热情好客、服务周到,并祝愿旅客旅程顺利平安的民族情怀,同时也表达着与世界人民结交友谊至天长地久的美好夙愿。标志造型具有动感效果,好像一对飞翔的翅膀,寓意航空穿越雪域高原,带着人们的愿望远航。它也可看作一道彩虹,寓意架设在世界屋脊的空中桥梁。

其四,转经筒,藏语称之为嘛呢廓罗。它是以六字大明咒为核心的藏区特殊的宗教法器。其在宗教仪轨中在于隔与助,隔开世俗世界,消弭人与佛的界限,达到助人修行的目的。转经筒使用起来简单易行,口诵六字真言,顺时针转动藏经筒,随时随地为藏民暂时隔开世俗世界,满足了他们在俗世间修行的需求。

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基金会是藏族文化保护研究的慈善公益事业,利用藏族文化――转经筒这一元素,并提取为具象的符号,寓意其致力于保护和发展文化,维护人权,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和睦和共同繁荣进步。

三、结束语

由此,藏族文化符号元素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是值得肯定的,藏族的文化符号价值和藏族、藏传佛教也是一脉相承。在重点阐述藏族文化符号元素在标志设计中应用的同时,我们应该反思我国其他设计领域对民族文化符号的应用情况。在国际化的今天,我们必须先认识到各民族符号元素的魅力以及民族文化精神本质之所在,并不是符号本身,然后从各民族的文化符号元素的特点出发进行反思和延伸,把握好各民族文化符号元素的内涵与形式,不是仅仅局限于自身的符号元素本身,在设计中融入民族特色,努力增加设计的文化附加值,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中国式的现代设计作品,使其既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又具有巧妙的创意和新颖的设计理念,并努力使我们的特色成为国际设计领域中的一朵奇葩。

参考文献:

[1]白雅红.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运用[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2]萧冰.现代艺术设计与民族文化符号浅析[D].长春:吉林大学,2006.

藏族文化设计篇(3)

甘肃藏族地区位于我国五大藏族地区的中心腹地,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对整个藏族地区都会产生重大影响。藏文是我国第一个具有国际编码标准的少数民族文字,藏文信息技术为藏文信息处理和交换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从1984年开始,西北民族大学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先后投资500余万元,成立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同元公司,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以藏文视窗平台为核心技术的多功能系列组合软件。该软件包括藏文操作系统、藏汉双语信息处理系统、藏文视窗系统、藏文字处理软件、藏文网站、藏文工具软件与通用软件等。同元藏文信息技术主要用于为藏族地区信息化建设提供基础平台的软件支持,包括藏文字处理、用高级语言编写藏文应用程序、藏汉双语电子政务、藏汉英三语教学课件、制作藏文网页、藏文多媒体软件、藏文视频节目等。受到了广大藏族群众的欢迎。目前已在甘肃、、青海、四川、云南、北京等6省(区、市)推广使用了2000多套,并建立了13个“藏文信息技术示范基地”。

2 甘肃省藏族大学计算机教育现状

2.1从藏族软件业的历史看甘肃藏族计算机教育的发展

藏族软件业朝着产、学、研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注重课程教育的综合性,强调应用性,逐步从操作系统转向更为实际的应用程序,其发展趋势如表1所示。重点建立在藏文操作系统平台之上的面向用户的应用软件,它们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将决定软件的价值,未来的软件服务,将更加与藏族实际问题相结合,藏文信息化专业就是专门为此开设的,学习者既要掌握藏文领域的一定知识,又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用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于洪志、王维兰、祁坤钰、戴玉刚等组成的中国民族信息技术研究院与同元公司团队的不懈努力下,藏汉信息技术研究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得成果数十项,其中“藏汉双语信息处理系统”获199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藏文视窗平台、字处理软件和藏文网站”获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并在互联网上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藏文网站,该网站的建立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

同时,考虑到软件开发的开放性,设置了多门前沿性的课程,跟踪最新前沿技术,适应软件业发展的需要,从以前的多文种信息处理发展到图像处理、语音处理、视频处理等各个领域。对藏文字联机手写识别的研究,对藏语语音分析、合成与识别的研究,对藏族唐卡图像、敦煌壁画的研究,对藏族视频会议的研究等等,涉及到甘肃藏族计算机教育发展的方方面面。

表1西北民族大学计算机教育调查表

2.2加快藏族高等教育信息化进程是实现藏族高等教育飞跃式发展的关键

藏族高校信息化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速度和效率,而且对推动藏族地区各生产领域的信息化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藏族高校是未来信息社会的人才与文化的孵化器,在网络化环境下成长出来的一批批大学生群体,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必然会努力在全社会推行信息化,藏族高校信息化程度越高,对全社会的信息化的作用就越大。藏族高等教育信息化的优先发展,可以利用其科研力量集中技术设备优良的优势,在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中发挥出它对整个社会信息化的推动作用。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全面振兴教育事业的重大工程之一是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原有远程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可以有效地发挥现有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符合世界科技教育发展的潮流,是在我国教育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办好大教育的战略措施,要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加大建设力度。这在藏族高等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表2-表4所示。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藏族高等计算机教育正处于高速发展期,无论是受教育人数,软、硬件及资源库建设及其资金来源,还是教师、学生使用计算机及网络情况,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其计算机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同时也看到,目前的投资是远不能满足正常计算机教育需要,还需要更大的投入与培训。

藏族高等教育是面向藏族地区服务藏族经济和科技进步的重要阵地,在实现我国藏族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迎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挑战方面, 藏族高等教育担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如何通过现有藏族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改变藏族地区低质量的人口素质现状,实现藏族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是当前藏族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藏族高等教育的传统运作方式不可能培养出现代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队伍,只有藏族高等教育自身完成现代化的转变,实现教育的信息化,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才能承担时代赋予的重任。

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在藏族高校中的广泛运用,为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最优化教学创造了条件。信息技术媒体以其电子化和形声化的特点,为学生直接展示各种事物的现象与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感知水平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智能的培养,教学手段和育人方式的信息化可以极大地增进教学效率,提高教学速度,节约教学时间,增加教学容量,加快藏族人才培养的步伐。

3甘肃省藏族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现状

3.1 总体概况

近年来,藏族中小学通过国家资金和省、州拨款,县、校自筹等多种形式,积极筹措资金,全州教育信息建设累计投资达600多万元,有227所中小学被列为“二期义教信息技术教育项目”学校,237所中小学被列为“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设备己全部安装到位,投入使用;80多所中小学建立了电教室,甘南州教育主干网与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实现链接,合作地区在2005年年底实现“校校通”,并逐步向各县延伸。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建设等虽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较大缺口。到目前为止,全州仅有3座教育电视传播站,两个校园网,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十分缓慢,教育信息资源不畅通,严重影响全州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开展;只有37所中小学配备了计算机教室,且全部集中在城镇学校,仅占全州学校总数的4%;计算机人机比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266∶1,31∶1,16∶1,而据统计结果,截至2004年底,甘肃省全省中小学校共有计算机13. 43万台,小学、初中和高中的生机比已经达到 55.93∶1,39.7∶l和11.35∶1,而且部分学校还在使用若干年前从别的单位淘汰下来的旧计算机,计算机配备和应用水平较低;有485所学校有光盘播放系统,占学校总数的68%,313所学校有卫星收视系统,占学校总数的44%。随着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开展,学校都不同程序的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教学软件,但以传统的幻灯、投影机、VCD/DVD碟片居多,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利用、积累和计算机网络教学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调查显示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对幻灯机、投影机、VCD/DVD播放机、录音机、录像机等传统媒体的使用率较高,教学方式仍然处于传统教学状态,计算机、网络在教学中也开始逐渐进入课堂,但整体应用水平相当低。

可见,藏族中小学的计算机生机比与全省平均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使占全州学校总数的90%以上,占学生总数70%左右的广大农牧村中小学和寄宿制学校无计算机教室,无法开设计算机课,根本不能满足学校教学的需要,使广大农牧村中小学生不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造成接受教育信息闭塞,学习方法落后,严重影响着藏族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2 藏族中学计算机教育现状

藏族中学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是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怀和支持下起步的。自1984年9月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藏族中学计算机教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如表5-表6所示。此后,藏族中学计算机教育的发展逐渐从依靠拨款、救济等形式向自我造血方向发展,从软件、课件引进的方式向自我制作、开发的方向发展。

3.3 藏族小学计算机教育现状

藏族小学教育是双语教育,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对提高其教学质量与容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确保藏族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从教育平台硬件设施、专业技术人员配备、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 三种模式”的应用效益等方面制订出相应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适合甘肃省农村小学教育平台的评价体系。从表7可以看出,远程教育和多媒体课件应用都取得了相当的进展。

4 甘肃省藏族计算机教育分析与展望

4.1 制约藏族计算机教育的因素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策略之一,而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是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信息技术素养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

制约藏族计算机教育的因素如表8所示,影响教师利用光盘播放设备、多媒体教学课件、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主要因素依次是:软硬件资源数量、现代教育技术理念、教学资源不符合学生实际、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计算机操作技能、信息素养,这表明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建设落后、教师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是制约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首要因素。

4.2 藏族计算机教育教师的培养

通过调查统计,我们发现教师最希望得到的教育技术培训内容依次为:现代教育理念、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图像处理、动画制作技术,网页制作技术等在教学中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实用技术,计算机基础和网络知识由于近年来对教师的培训较多,其需求则相对较少。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应用研究、计算机辅助教学技能等也有较大的培训需求。

4.3 甘肃省藏族计算机教育展望

藏族文化设计篇(4)

关键词:色彩 文字 图形 启示

在民族艺术长流中,藏族人民创造了他们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了解学习藏族传统艺术,与平面设计相融合。

一、藏族色彩、文字、图形的历史形成根源

地处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高原,有着“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那里雪山林立,气候寒冷,常年白雪皑皑,所以生存在雪域高原的藏族人崇尚白色。同时,“宗教活动……的各种戒律或信仰几乎像一道圣旨色彩也就是感情圣书”。藏族信教且虔诚,他们信仰的宗教大致分为三类即本教、藏传佛教(喇嘛教)、密宗教。在这三大宗教中,本教崇尚大自然的生命,顽强、勇敢。藏传佛教所宣扬的一套宗教教义,包括和平、反战的思想 ,密宗教宣扬仁慈友善。三大宗教相互学习、相互接纳,形成藏族五大色彩喜好:白色纯洁善良,红色兴旺刚猛,绿色阴柔平和,黄色仁慈博才,蓝色勇敢机智 。

原始的藏族文字以“结绳齿(刻)木为约 ”。距今1300年吐蕃松赞干委派吞弥・桑布札赴印度学习“声明”(文学及修辞辞学)、“兰札”(天成体梵文)、天竺文、乌尔都文书法。吞弥・桑布札以梵文五十声韵字母为蓝本,结合吐蕃语言实际,创制了30个藏文根本字母,从梵文的16个元音中造出4个藏文元音字母,还从梵文34个子音字母中,去掉5个反体字、五个重叠字等,便创造出4个母音字及30个子音字的藏族文字。藏族图形形成可以追溯距今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至清朝时代。具体受到三方面的实现。一、原始岩画艺术,早期的岩画其内容多描绘马、牦牛、藏羚羊等动物。二、中原与的通婚,受到中原汉族文化的滋养,三、由于印度、尼泊尔等佛教文化传入,其意识、宗教思想影响。当本土艺术图形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加以完善时便形成今天藏族独特的图形艺术。如八吉祥徽、八瑞相、七珍宝、七政宝、五妙欲等。

二、藏族色彩、文字、图形的特点分析

1、色彩 藏族用色特点突出表现在色彩的依次递曾递减和构成关系上。以藏族的皮袍色块构成为例分析,藏族皮袍常用冷色调蓝色、绿色、紫色、青色和暖色黄色搭配竖立色块,依次组成五彩色带,在肩部和袖口同时用暖色调红色和冷色调绿色、白色等色条依次排列,给人以慈善,友好的联想。

2、文字 藏族文字可读性强、具有装饰性和创造性。可读性上,藏族字体分为有头字体和无头字体,有头字体以直线、钝角为主字体呈方形常用于楷书,无头字体笔画转角处棱角突出常用于行书。装饰性上藏族文字行书体漂亮、流畅富有节奏感,楷书工整,稳重韵律感强烈。同时藏文字以基字为中心,文字结构又有创造性。

3、图形

藏族图形艺术表现手法和造型上完美的展现传达其艺术思维及寓意。以藏族八瑞相:白伞、金鱼、宝瓶、秒莲、右旋白螺、胜利幢、金轮、吉祥结 为例。八瑞相在表现手法上,以单独、组合、变异、重叠、连续、规则等形式进行配置,表达藏族人的审美,又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藏族人把自己思想当中美好的意愿融入了图形当中,既追求了图形本身造型的脱俗,又把对美好生活理想注入其中。

三、藏族色彩、文字、图形对平面设计的运用启示

1、关于色彩

藏族色彩代表了其民族感情,他们用色彩表达情感。“把视觉形象呈现在欣赏者眼前的主要依靠色彩,色彩在本质上是表现感情的” 。在平面设计中以不同的色调营造出不同的感情,而且用色不拘泥于其中。如把暖色调红色与橙色、黄色搭配呈现温馨、热情的氛围,冷色调绿色、紫色搭配给人宁静、高雅的感觉。同时把握好敌对色的关系也能避免俗气达到色彩间的和谐。

2、关于文字

藏族文字的静态结构与动态结构是共存相辅相成的。功能与形式的兼得,便形成文字设计的“灵魂”。因此设计中的文字应当避免复杂零乱,使人易认、易懂,不要为了设计需要而忽视了文字本身的目的,向人们传达信息。在视觉上,要表现出文字的情感功能,文字必须具有视觉上的美感,给人美的感受。根据不同的设计需求,突出文字的个性,创造与众不

同的文字艺术,给人新鲜独特的感受。最后,还要考虑文字的整体诉求效果,文字在画面中的位置要考虑全局,视觉上不能有冲突,画面的主次要分明。

3、关于图形

藏族图形形式感强但更注重传达深刻的寓意。图形直接感知人的思想,图与图之间的和谐统一关键影响平面设计的诉求激发。图形基本特性大致分为三大类,即抽象图形、写实图形和夸张变化图形,平面设计中通对图形变异、分形、组合等原则,利用非常规的构图表现形式对不同特征图形进行合情理的解构重组,重组解构,能够设计出直观传神的图形便能够将观众目光紧紧抓住。艺术源于生活又表现与生活,在大多数艺术形式中,“形式与寓意是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图形创作中如果我们过于注重图形形式感而忽略其图形的深刻内涵便会造成视觉传达与文化内涵的沟通断裂。形与意的结合是共存,相辅相成才能创造完美的图形设计。

综上所述,我们应当根植于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色彩、文字、图形沃土,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站在传统文化的视角上审视平面设计的运用。“语言文字符号是一个理性的符号系统,而艺术样式的符号(非语言符号)是人的感性的或是情感的符号系统”。则不然,不管是语言符号还是非语言符号都是人类感情的依托。所得启示,在平面设计中色彩、文字、图形不论理性也好还是感性也罢,平面设计艺术为人所造,同样为人所用都应当具备理性和感性的双重性格。当一个好的平面设计作品出现时,我希望人们不在是欣赏而是交流。

参考文献:

[1]王辅仁,索文清.藏族史要[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61

[2]朵儿.五彩风马旗 风中的祈祷[J].旅游,2009.3:50

[3]黄奋生.藏族史略[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68

藏族文化设计篇(5)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071-01

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很多精美绝伦的寺庙建筑,考察了扎什伦布寺、白居寺、贡嘎曲德寺、萨迦寺、布达拉宫等等,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雅鲁藏布大酒店”,它座落于拉萨著名的阳城广场。一进门,一种神奇的魅力吸引了我,让人有一种进入到博物馆的宽阔心境。停下脚步环顾四周我被它那独特的艺术气息深深吸引,每一个地方都充满了浓郁的艺术氛围,它的墙饰、布艺、室内陈设及整体的风格等都让我感受到了它与普通的酒店与众不同的味道,像是进到了神秘的艺术国度。该酒店是使用功能和文化功能的综合体,但同时又是一个独特的文化载体,饱含着大量社会的,人文的精神功能。下面我对“雅鲁藏布大酒店”的室内设计做一些研究,并探讨它在设计领域的价值和可借鉴性。

一、考察“雅鲁藏布大酒店”的基本设计定位与设计核心

酒店需要设计定位,它就像是一个酒店的外包装,“雅鲁藏布大酒店”的设计定位反映在这样两个方面:首先,它是世界上唯一能住的具有博物馆功能的酒店;其次,它是中国首家藏文化主题博物馆式超豪华酒店。

作为酒店一体化的岗日民俗艺术馆,是在以宏伟壮观的雅鲁藏布大酒店为载体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整个空间的室内设计处处洋溢着大气和奢华,而它的华贵却是以用不同的方式实现,真正的豪华不仅仅表现在材料上,更重要的是文化、特色和品质以及对客人心理的影响力,豪华与文化的结合更能满足顾客的需要,而文化常常需要通过物质载体来表达,室内设计与装饰就是表达酒店文化的重要途径。对客人而言,亲切、舒适和内心感受到的审美愉悦即是豪华。

二、考察“雅鲁藏布大酒店”设计中的功能区域的格局

整体视觉感给人以静谧深邃的艺术气息,走进大堂空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厅中央的铜质胜乐本尊坛城,是由民间工匠手工敲制的,作为视觉中心的一个景观作品出现,坛城体现了藏传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全开放式的总台,带给客人舒适、便捷,优质的服务,使人倍感亲切。酒店中文化气氛的营造可以通过陈设来达到突出酒店主题与装饰的效果,从而很好的展现了设计者想表达的思想内涵。以金色厅为例进行功能区域分析,以雅拉香波大堂吧为例进行功能区域分析,以转经筒厅为例进行功能区域分析。与以往酒店的会议厅相比,它利用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设计手法,设计师运用本土化的民族元素并结合了现代设计手法,采用各种藏饰品、藏族图案与大理石、水晶灯这样两种文化的结合,形成了一种别样的味道。

三、考察和思考“雅鲁藏布大酒店”的设计理念

酒店室内设计中的材料、图形元素、色彩的搭配运用等等都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体现民族化与酒店整体空间环境和谐的设计理念。艺术陈设是酒店室内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藏民俗文化主展厅展示着琳琅满目的文化艺术品,有质朴的油灯,吉祥的转经筒,夸张的挂件,精巧的法器,传统的藏式器皿,无数民间工艺作品在这里点缀着神奇的光耀色彩,无数精雕细琢的饰品在这里绽放着独特的民族韵味。抓住民族差异的猎奇心理进行设计,每一位客人在人住酒店之前或多或少的对酒店怀有一种潜在的期待,渴望这个酒店会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甚至是惊喜,并使这次经历和体验成为他旅行的一部分,通过酒店了解当地文化、生态环境,得以增长见识和阅历。

四、结语

藏族文化设计篇(6)

马克思说:“古代各族是在幻想中、神话中经历了自己的史前时期”,还说:“哲学最初是在意识的宗教形式中形成”。原始的藏族人的认识发展史正是这样。在原始社会里,藏族祖先因生产力的发展和自己思维能力的提高,所以开始思考着自己同周围世界的关系,诸如万物的形成和变化、人类的来源、生老病死的原因等。以下这几种不同的崇拜形式反映了原始的藏族人寻找人生答案、窥探世界奥秘并获得平安幸福的一种欲望。

一、自然崇拜对藏族图形形成的影响

自然物崇拜说是由近代宗教学的创始人麦克斯・缪勒明提出的。自然物体被神赋予了人格化为精灵是自然物崇拜的最大特点。在人类的早期生活,由于人们把自身命运与神秘莫测的大自然紧密联系着,所以最原始的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产生了。古代藏族人们生活在一个神灵的世界中,他们认为在萦绕在他们身边的一切都是有灵气的,神灵是自然界的万灵之首,藏人们崇尚自然,也就意味着他们崇尚神灵,因为他们觉得,生活中草原的变迁、生活中的风雨雷电、牛羊的生长、藏人的安逸生活、部落的兴衰等,简单的说就是人世间的一切福祸都是神灵赐予的。若要违抗自然,必将会受到诸神的惩罚。这种藏人自然崇拜的观点,实际上反应了人们一种万物合一,人与自然同在的生活理念。今天,青南、藏北的牧民仍然有这种观念。

二、图腾崇拜对藏族图形形成的影响

藏族同其他的民族一样,从远古时藏族就开始信奉图腾了,这种崇拜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的早已绝迹或者变形,而有的却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流传至今。藏族图腾崇拜是在藏族远古社会向前发展时,氏族与部落形成后产生的。所谓的图腾崇拜,不是别的,就是一个氏族或是部落把一种动物或是植物作为他们共同祖先,共同信仰。在他们认为图腾物是与人有着血缘关系的。这显然是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制社会的反映。有一种说法说藏族图腾崇拜物是牦牛,因为有部史料中记载说“甲戌人供牛头人身像,墙上用白石嵌牛头,屋顶供牛头”(王庭良《甲戌与牦牛羌》),《羌族史》中也说,“至今阿坝藏族自治州内的嘉戎藏人,家中供奉的大神是“牛首人身”。藏族的《五部遗教・神鬼部》中描述的“年”图腾中,其第五位便是人身牦牛头的年酋共公。这证明牦牛在藏人民的生活中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三、祖先崇拜对藏族图形形成的影响

祖先崇拜,是藏族人们为了求得为了求得这些昔日是本氏族的长辈、今日是本氏族的神灵的保护和帮助,对祖先们的供奉。藏族史书《朗氏家族》中有这样的记载:“人若不知自己的身世传承,就如同密林中的野猴,人若不知自己的生身血统,就如同一条假的苍龙,人若不知祖先的光辉史迹,就如同门隅小儿迷归途。”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古代藏族的祖先崇拜是以世系传承、血统和祖先的业绩为主的。

在苯教众多的神灵之中,“恰”神和“穆”神,就是部落的祖先。还有“赞”神系列里的神祗,许多都来自赞普和英雄的祖先。吐蕃赞普的祖先祟拜,渊源在于此。吐蕃赞普自称为”天神之子“,那当然,他们就是天神的子孙,自然就要祟拜天神,因此,祖先祟拜,是当时一件非常庄严隆重的祭祀活动。

吐蕃赞普和赞普的家族,在逝世一周年的时候,要举行一次盛大的供奉祭献,它非常的隆重,并把祭祀的活动记载于大事记里。直到今天,长辈死后七七四十九天内,每逢”七“都要设供祭奠,做过”七七“后,据说才能人鬼相隔,连死者的名字也不再提,以免惊扰灵魂。

四、动植物崇拜对藏族图形形成的影响

在原始社会时期,动植物都是藏族先民赖以生存的源泉之一。肉类、果实可以疗肌,兽皮、树叶、根茎的纤维可以御寒。可是那些经常出没干山林的凶兽猛禽,那些有毒的果实和长满荆棘恶刺的树干树叶,又给人们的生存带来威胁和恐惧。但藏族先民们的生活又必须仰给于这些动植物。在当时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情况,人们要想获得这些赖以为生的东西,真是谈何容易,有时自身还得受到伤害,甚至赔上性命。由于在生活上得不到保障,所以在人们每次寻找这些赖以生活的动植物以前,往往都会抱着一种侥幸的心理,幻想着能成功,常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获取对象的支持和赐予。当猎取到野兽,采撷到果实时,就认为是依赖对象的支持和赐予。同时,又把动物的被捕杀。果实的被采撷当作是对这些依赖对象的损害。这样便产生了对依赖对象――动植物的初级宗教行为:对其支持和赐予表示感谢,对其受到损害表示歉意和给予安慰。这种宗教行为,就是我们说的动植物崇拜。正如费尔巴哈在《宗教的本质》一书中所说。“动物是人不可缺乏的,必要的东西;人之所以为人要依靠动物;而人的生命和存在所依靠的东西,对于人来说,就是神。”虽然,在这里费尔巴哈是就人类对动物崇拜的产生而言,实际其道理用之于植物崇拜,仍然是适用的。

五、结语

分析了藏族图形元素的成因,体现出藏族图形元素所富有的独特艺术魅力。将藏族图形的自然美,形式美,民族个性应用到现代招贴设计中,不仅使现代招贴设计润入浓厚的民族气息,而且通过现代招贴设计充分挖掘其背后的藏族内在文化精神,使民族传统元素在现代招贴设计中得到升华,体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底蕴。在招贴设计中对民族文化元素的运用不能只是简单地原封不动地照搬和借用,不能只是表现外在形式,要协调和平衡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包装设计的各种关系,要注重设计本身所应具有的整体意境和招贴设计所呈现的深沉内涵。设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观和美学观的体现,在日渐成熟的中国招贴设计中,创造出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传统的、具有个性化的和国际化的招贴设计风格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将民族文化推向并融入世界,更体现了现代招贴设计多元化发展的理念。

藏族文化设计篇(7)

 

关键词:四川藏区;文化产业;思路

一、概况

四川藏区地理上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区,以高山峡谷、高原山地为主, 行政区域由“两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一县”(木里县)共计32县构成,土地面积25. 01万km2,是全国14个连片贫困区之一。四川藏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长期滞后于四川乃至全国藏区平均水平, 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有关。由于四川藏区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带上,是长江、黄河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决定了四川藏区不能走传统的工业发展道路,必须要立足于特色和生态资源来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文化产业就承载了四川藏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

 

二、四川藏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资源状况

四川藏区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格萨尔王的故里、大香格里拉的核心区和康定情歌的故乡。四川藏区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神奇的宗教文化资源和特殊的地域文化资源,是开发民族文化产业的巨大宝藏。以藏戏、康定情歌、巴塘弦子、甘孜踢踏、新龙锅庄,等为代表的歌舞戏曲绚丽多姿;藏族史诗《格萨尔》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小说《尘埃落定》等为代表的民族文学闪耀文坛,藏历年等民族节庆特色突出,藏族德格印经等民族工艺享誉国内外,白玉戈巴父系文化等民族风俗独具特色,自然与民族特色文化交相辉映。

 

2.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宏观背景下,四川藏区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大进步,四川藏区将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规划了发展的重点和蓝图,形成以民族文化旅游、民族工艺品制造、特色节庆为重点的特色产业体系。甘孜州提出构建“县县一特一品一台一队一中心”的“五个一”文化产业体系;阿坝州借力灾后重建,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藏羌文化特色的魅力乡镇,提出了构建“一线五片”文化产业总体布局的工作思路。在文化品牌的建设上也初见成效,“阿西土陶”、“白玉河坡藏刀”、“色达藏戏”、“藏谜”等文化品牌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发展思路

四川藏区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始终围绕民族地区发展稳定大局,以当地特色资源为依托,把握“文化经济化、文化科技化”的发展趋势,强调产业协调发展,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旗帜鲜明地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巩固民族团结的大前提下,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更加注重文化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属性的关系,发挥文化产业发展在富民安藏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坚持以突出民族特色为核心,在产品打造和品牌塑造上突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充分挖掘、整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既不贪大求洋,也不混搭求奇,以民族特色作为自身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独特吸引力的产业之魂。

 

三是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将产业化开发与资源保护和文化传承相结合,以开发促保护、促传承,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实现产业发展与资源保护和文化传承“双赢”。

 

四是坚持文化产业与旅游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作为重点产业来培育,用文化提升旅游品质和档次,用旅游彰显文化内涵,促进二者相融互动、共同繁荣。

四、发展四川藏区文化产业的建议

1.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在四川藏区,要充分发挥重点文化产业在推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加大资源产业化开发力度。通过大力发展区文化旅游业、演艺娱乐业、工艺品制造业等主导产业,形成以重点产业为主导,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格局。积极培育藏区文化旅游市场主体,深入挖掘康巴文化、安多文化、嘉绒文化,整合格萨尔文化、戈巴文化、情歌文化、宗教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开发文化旅游产品。依托藏区丰富多彩的歌舞,如锅庄、弦子、踢踏、热巴、山歌以及藏戏音乐,大力发展具有藏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演艺娱乐业,以及衍生出的相关产业。在保护和传承的前提下,开发相关藏民族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逐步壮大民族工艺品产业。

 

2.建设重大文化产业项目

按照资源配置的集中度和项目的辐射力,做好四川藏区文化产业重大项目规划。依托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投资建设一批发展水平高、集聚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发挥项目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加大投资和项目管理力度,把现有项目做实做深做强。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为契机,规划建设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增强四川藏区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招商活动,利用好展会平台,做好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引资。推动四川藏区文化产业区域内公共文化设施、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公益性重点项目建设,实施重大藏区文化产业项目工程,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

 

3.打造特色文化产品

突出特色、突出重点发展文化产业,对促进四川藏区的文化产业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着重发展文化旅游、演艺娱乐、艺术品、创意设计等新兴业态,充分发挥文化产品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承载作用。

 

一是发展文化旅游业,依托丰富的人文与自然资源,建设文化名镇、名街、名村,打造文化旅游集聚区和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二是发展演艺娱乐业,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数字技术、全息成像技术,研发创作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内涵的影视剧目、实景演出以及参与性、互动性较强的体验情景剧目。三是发展民族工艺品业,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艺技艺基础上,开发文化用品、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逐步壮大民族工艺品产业。四是发展创意设计业,促进民族文化元素与音乐制作、时尚设计、广告设计、家居装饰结合,大力发展文化创意设计,围绕四川藏区人文、自然资源,打造世界级摄影基地。

4.培育文化产品品牌

藏族文化设计篇(8)

中图分类号:C953;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2)06—0054—05

前言

一千多年来,藏族先辈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古籍文献资料,这些文献版本种类多、数量庞大、分类繁杂,〖HJ56x〗内容涵盖广泛,保存着周边各民族翻译过来的大量知识信息,是藏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现在这些古籍文献分布在中国、英国、法国、美国、印度、日本、外蒙古、俄罗斯等国家;国内藏文古籍文献分布在北京和五省藏区的各大图书馆、科研所、各大民族高校的图书馆、藏区各大寺庙。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民族古籍的整理保护工作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1984年7月,国务院成立了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下设办公室,开始进行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抢救、收集、整理、出版、研究等工作。2005年中国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工作列入《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2006年《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列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2008年国家民委、文化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工作的的实施意见》。藏文古籍文献工作又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HJ〗家在五省区成立古籍办公室,及时保护抢救藏文古籍文献,对藏区的寺庙、印经院进行维修,加大对寺庙文物和古籍文献的保护抢救工作的力度。各地大力组织人力对民间文学、诗歌进行收集整理,对残缺和属于孤本的古籍文献进行整理出版发行。各地民族出版社每年均出版藏文古籍整理书籍。各地民族高校图书馆、各地民族研究所、民族博物馆纷纷建立藏文古籍文献的图书室,收集整理藏文古籍文献。藏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大量研究藏文古籍文献,形成的学术期刊、论文、专著不计其数。藏文古籍文献不仅成为藏族人们了解历史和学习文化知识的主要工具,也成为研究青藏高原历史、人文、宗教等传统文化的重要文献资料,现阶段无论是现代藏族文化教育,还是在藏学研究、传承传统文化方面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藏文古籍文献载体的多样化

〖JP2〗藏文古籍文献的载体种类很多,有刻在岩石、动物骨头、印章、钱币、钟鼎、石碑、木刻等上的,有用金汁、银汁、朱砂等许多矿物质调制写成的,还用藏香调制写成的。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藏文古籍文献载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量的木刻版、手抄体的古籍文献通过电脑输入进行翻新出版,纸张的质地、封面的设计、文字的清晰等方面也有了很大改进。现阶段还运用现代科技技术,出现了运用录音、照片、扫描、输入等现代技术制作新型电子藏文古籍文献。如:西南民族大学藏学文献馆通过图片形式制成的电子藏文经典文献有2000函,录入移动硬盘的藏文古籍文献有3000函。有的通过影印方式出版藏文古籍文献,如:西北民族大学、法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敦煌藏文古籍文献》。同时国内藏文古籍文献数字信息化的建设工作也不断进行,国内各民族高校都在积极投入这项工作。西南民族大学申请的国家民委科研项目,民族语言文字数据库建设,于2002年投入工作。到目前已输入三百多万字的藏文文献,内容包括藏族文学、历史、诗歌、医学等十一种学科的内容,可在网上直接查阅。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藏文古籍文献载体方面发生很大的变化,体现了美观、快捷的时代特征。

二、藏文古籍文献馆藏形式的多样化

在以前,藏区各大寺庙保存了大量的藏文古籍文献,还有部分文献收藏在有经济条件的土司官寨和民间收藏人手里。随着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藏文古籍文献馆藏形式,现在除了寺庙有藏文图书馆以外,各地也纷纷建立了不同类型的藏文图书馆。有科研单位建立了藏文图书馆,如: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图书馆、中国藏研中心图书馆等。有学校建立了藏文图书馆,如: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等。也有博物馆馆藏古籍文献,如:自治区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等。目前国内藏区各地寺院、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各大院校的图书馆保存了大量的藏文古籍文献。同时藏文古籍文献的馆藏形式与现代社会发展相结合出现了多样化。有的把藏文图书馆与当地的旅游业相结合,如:阿坝州若尔盖县达扎寺藏文图书馆。藏文图书馆不仅是人们学习的场所,同时也是宣传藏族传统文化的景点。有的把文献的收集和保护、整理目录、研究出版为中心工作的,如:西南民族大学藏学文献馆。也有把文献作为文物古籍进行考古研究和收藏工作的,如自治区博物馆。随着国内这些博物馆、图书馆、文献馆等机构的建立,人们不仅认识到古籍文献的重要性,也加强了古籍文献的保护工作。

三、藏文古籍文献分类的系统化

藏文古籍文献数量浩如烟海、内容繁杂,其分类方式也是多样的。按宗教教派分为苯教古籍文献和佛教古籍文献,如:苯教的《甘珠尔》、《丹珠尔》,佛教的《甘珠尔》、《丹珠尔》;按学术标准分为学术性著作和非学术性著作,如:涉及藏族十大学科的古籍文献均属于学术性著作,而故事、谚语、民间歌词等不属于学术性著作;按古籍文献的类型分为:甘珠尔类、丹珠尔类、从书类、文集类、甘珠尔单行本类、零散类。随着国内文化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国内藏文书籍不断增多,学科不断完善,传统藏文古籍文献的分类也走向科学化。著名藏学家东嘎·洛桑赤乃在《藏文古籍文献目录学》中把藏文古籍文献分为19种,即:甘珠尔类、丹珠尔类、语言学类、建筑学类、医学类、诗学类、词藻类、韵律类、天文星算类、音乐文艺类、历史类、文献目录类、哲学类、教派文献类、程次修心类、后弘期密乗文献、前弘期密乗文献、个人文集类、零散文献类;①[1]这充分体现了传统藏文古籍文献向系统化、学科化分类方面改进。大学图书馆的桑丹、达琼、央宗等人出版的《藏文图书分类法》,将藏族传统学科分类同现代国内图书分类法结合在一起;并运用现代图书馆管理方法,对藏文古籍文献和现代藏文图书目录分类作了较为详细的分类,为现在的藏文图书管理提供宝贵的经验。[2]

与此同时,各地从事文献研究的单位整理出版了大量的藏文古籍文献目录工具书,不仅对馆藏的藏文古籍文献进行了整理、编目,而且为今后查阅藏文古籍文献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如:北京民族图书馆整理的《藏文典籍目录》共三册,汇集了180多位藏族学者的文集类子目录;[3]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藏汉对照德格印经院藏版总目录》,汇集了德格印经院的所有文献;[4]还有百慈藏文古籍办公室整理出版的《哲邦寺藏文古籍文献目录》整理了哲邦寺馆藏的所有文献。

四、再生藏文古籍文献成绩突出

再生文献是对原生文献整理、校对、复制成新版文献的过程,当然再生文献不完全局限于对原生文献的简单复制,而是通过转抄、选录、汇编、翻译、校勘、编撰等多种整理方式进行文献的再传承。[5]现阶段政府机构、各大民族院校、民间组织机构等积极投入这项工作。国家先后成立的各地区民族古籍办、民族出版社等单位进行整理和出版藏文古籍文献。民族出版社、民族出版社、四川民族出版社、青海民族出版社、甘肃民族出版社、云南民族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每年均在出版藏文古籍文献。据不完全统计,这七家民族出版社每年出版的藏文古籍文献有500多本。还有从事藏学研究的单位组织人力对藏文古籍文献整理出版,如:中国藏研中心组织校勘的中华藏文版《大藏经》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藏文古籍文献整理项目,这项藏文版《大藏经》的校对、整理、出版工作不仅时间长,而且参与工作的藏文专家多,最突出的贡献是对藏文《大藏经》的不同版本进行校勘,找出异同加以注解,《甘珠尔》用了八个不同的版本、《丹珠尔》用了四个不同的版本,经过校对出版了十六开版本的书籍《甘珠尔》108本,《丹珠尔》124本。各地民委古籍办也出版了古籍文献,如:四川省民委古籍办整理的《 古译宝藏 》,甘肃省民委藏文古籍目录调研组编辑出版的《古藏文苯教文献》。还有各大民族院校组织藏文专业的教师对藏文古籍文献进行的整理、翻译、出版,如:西南民族大学藏学文献馆整理出版的《文集丛书》和《目录编撰史》的两套丛书系列,还有民间机构百慈藏文古籍办整理出版的《噶当派文集》。各古籍文献单位组织人力通过整理、校对,对原文进行注解,补充编撰史等方法再版的藏文古籍文献,不仅具有时代的特色,而且提高了再生文献的质量。

五、海外藏文古籍文献的收集工作

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量的藏文古籍文献原件流失到了国外。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十分重视这部分藏文古籍文献的收集和再生文献工作,全国各大民族学院、各地图书馆都在做这项工作。从2004年起,上海古籍出版社和西北民族大学联合与英国、法国国家图书馆取得联系,整理出版流失海外的敦煌古藏文文献,双方通过协商,2007年由西北民族大学、法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法藏敦煌藏文古籍文献》和《英藏敦煌藏文古籍文献》在国内发行,两套丛书共有四十多本,通过影印的形式出版,这项工作填补了国内敦煌古藏文文献的空白。西南民族大学藏学文献馆与美国藏传佛教文献中心积极联系,2007年11月双方正式签订了文献捐赠意向性协议书,美国藏传佛教文献中心将一万多函藏文古籍文献捐献给西南民族大学藏学文献馆②。这部分藏文古籍文献内容包括宗教、医学、历算、文学等多种学科,其中有些文献在国内失传,属孤本文献,具有一定的文献研究价值,这项文献捐赠工作已在逐步落实。这些文献的回归,不仅增加了国内藏文古籍文献的数量,而且填补了国内藏文古籍文献某些版本的空缺。

六、藏文古籍文献的研究成果硕果累累

随着藏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藏文古籍文献在藏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除了大量整理藏文古籍文献外,藏文古籍文献研究领域也日趋成熟。首先,出现了一批翻译和研究藏文古籍文献的藏、汉专家,在藏文古籍文献领域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如:王尧老师研究敦煌古藏文文献,出版和发表了有关敦煌古藏文文献方面的大量学术成果。刘立千老师在藏族历史文献研究方面翻译和出版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东嘎·洛桑赤乃老师研究藏文古籍文献目录学、版本学等内容,对现阶段藏文古籍的编目和研究总结了具体的方法;巴桑旺堆老师对藏文古籍文献的鉴定、古藏文碑文对堪均有研究成果;西热桑布老师参与自治区图书馆、哲蚌寺、色拉寺、夏鲁寺等古籍编目工作,编撰《哲蚌寺古籍目录》,并对早期手抄体文献进行研究形成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其次,藏文古籍文献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有苯教文献研究、有吐蕃时期文献研究、有伏藏文献研究、有文献版本研究、有文献目录研究、有某文献特点研究等。研究内容也涉及多种学科,有宗教、历史、文学、人物、哲学等。藏文古籍研究方法也不断成熟,有的运用古籍文献原文来论证说明;有的利用汉文古籍文献、藏文古籍文献、外文文献进行对比研究来证明,也有通过文献资料的记载和实地考古来研究论证,也有借鉴国外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对古籍文献的版本、类型等进行研究的。

七、藏文古籍文献的保护和利用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国内对抢救少数民族文化方面的工作越来越重视,很多机构组织人力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大部分藏文古籍文献得到了合理保护,而且这些文献走进大学校园、科研机构,被少数民族民族学、哲学、逻辑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生、博士生充分利用,在藏学科研领域和学术交流方面发挥了其文献的价值。藏文古籍文献中可开发利用资源的工作也循序渐进,如:随着藏区各地藏医院的建立,藏医古籍文献在藏医界发挥积极的作用。祖辈留下的藏族绘画艺术、藏族建筑艺术等工艺技术与现代的科技结合不断更新。藏族生活日用品服饰、藏香、器具等制作方法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与时俱进。藏族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藏族音乐、藏族文学在现代视频技术的处理下出现了大量优秀的影视作品。但藏文古籍文献浩如烟海,包含内容繁杂,文献的收集和整理,保护和利用等工作任务仍然艰巨,这些工作不仅需要专业的人才,还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现阶段还需要逐步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藏文古籍文献统计、分类、目录的工作

通过对藏文古籍文献这几方面的调查,发现国内各大高校图书馆、博物馆、寺庙等馆藏单位大部分没有目录和统计数。所以给藏文古籍文献的统计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其主要原因有:一是藏文古籍文献分类方面的问题。藏文古籍文献载体种类多、内容繁杂,这些文献进入各大馆藏单位,大部分单位没有对其进行系统分类;二是大部分馆藏单位缺少专业人才,整理不出馆藏的目录;三是由于没有区分现代藏文书籍和藏文古籍文献,所以统计数据相差很大;四是藏文古籍文献数量单位非常混乱。现在藏文古籍文献的统计工作中有的用函、有的用册、有的用卷、有的用部,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传统藏文古籍文献有一套统一的统计单位,但翻译成汉文时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对应单位,量词的不统一给藏文古籍文献的统计工作带来不便;五是藏文古籍文献本身的不便统计。由于藏文古籍馆藏地多且分散,文献形成的时间长,现阶段藏区各地不断发现古籍文献,所以藏文古籍文献的统计工作相当难。对这些情况,现阶段藏文古籍文献工作应完善以下的几方面工作:

1-做好藏文古籍文献的分类工作

传统藏文古籍文献载体种类多。随着科技的发展文献,载体还会呈现多样化,古籍文献的分类首先要从文献的载体分类,对馆藏文献按纸制文献、刊刻文献、电子文献、影像文献等进行分类,纸制文献还可分为特制文献和手抄体文献,载体类型分完后要按藏文古籍文献和现代出版古籍书籍进行分类,不能把现代出版古籍书籍与古籍文献一起统计。现阶段有的馆藏单位按照甘孜州德格印经院的分类方法,把古籍文献分为五大类型。有的馆藏单位按照东嘎洛桑赤乃先生的19种分类法分类。由于各馆藏单位馆藏的古籍文献的类型、数量、馆藏的条件等不同,所以藏馆单位均可按自己的馆藏条件进行布局和分类。

2-统一藏文古籍文献的统计单位

结合传统藏文古籍文献的数量单位,从藏、汉两方面对数量单位进行统一,从函到章节,每个单位都要从藏、汉两方面明确规定。如:藏文中的是“pod”汉文对应就是“函”,藏文古籍文献的每个数量单位,汉文规定对应翻译词,以后就约定俗成,比如:苯教的《甘珠尔》178函,《五世达赖喇嘛的文集》25函,只要版本相同,无论用藏、汉哪种语言统计,无论馆藏在那个图书馆,它的函数和叶数永远都相同。

3-加强整理藏文古籍文献的目录工作。有了统一的单位和明确的分类,目录可分为总目录表和细目录表。总目录表反映整个馆藏文献的具体情况,介绍该单位馆藏古籍文献数量、名称、版本、函数等问题。细目录表反映更细、更全面的文献信息:文献名称、作者、形成的年代、文献内容、版本说明、文献的缘起、叶数等包括二十几种内容。做好系统的分类、统一的单位,细致的目录工作,各馆藏单位的古籍文献统计数据就准确无误,并且从目录表中反映该馆的大量信息。

〖JP3〗第二,进一步加强藏文古籍文献保护的工作

〖JP2〗藏文古籍文献的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这方面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建立藏文古籍文献鉴定机构,配备相应的藏文古籍文献学专家,对国内的藏文古籍文献进行统一的鉴定,分出特制本、孤本、善本等加以妥善保护;加大藏文古籍文献保护经费的投入,完善各馆藏单位的馆藏设施,配备专业文献研究员和管理人员,制定严格的保护管理措施,做好馆藏单位的文献保护和管理等基础工作;在各大民族院校开设藏文古籍文献学专业课程,完善少数民族古籍文献学的学科建设,大力培养藏文古籍文献学的专业人才,积极为藏区各地寺庙、各地藏文古籍图书馆、古籍办公室等机构输送文献学专业人才,及时发现藏区各地藏文古籍文献,做好藏文古籍文献的各项工作。

〖JP3〗第三,国内藏文古籍文献数据库建设的工作

藏文古籍文献数据库建设不仅及时为社会各界提供方便快捷的文献信息,同时对一些孤本、善本的古籍文献起到了保护作用。但藏文的语言文字、词语结构、文献类型等均有自己的特点,并且藏文古籍文献数量大、载体多样、分类繁杂,建立藏文古籍文献数据库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正如陶晓辉在《藏文古籍文献的开发和利用》中认为,必须要有一套适合藏文古籍文献特点的计算机软件和信息检索统一平台,在此基础上,确保数字化产品的通用性、标准化和资源共享的要求,促进藏文古籍文献信息资料在国内网络上进行交流。[6]现阶段国内各大民族高校研究所、民间古籍整理组织机构均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但成效仍不显著。所以这方面的工作应建立一个职能部门,统一规划国内藏文古籍文献数据库建设的具体工作,建立统一的计算机软件系统,整合国内各馆藏单位的古籍文献资源,调配专业的古籍文献人才,统一安排,具体分工,逐步实现国内藏文古籍文献的数据库建设。

总之,保护“昨天的文明”就是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标志。国内藏文古籍文献的各项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收集、整理、出版、数据库建设等工作不仅是对藏文古籍文献保护的基础工作,也是研究和传承藏族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现阶段国内藏文古籍文献的整理研究需要该领域的专家、工作人员充分发挥积极性,献计献策、共同努力,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国内藏文古籍文献的各项工作才能逐步完善。 

注释:

①东嘎·洛桑赤乃先生著的《藏文古籍文献目录学》31页,对藏文古籍文献分类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并结合藏文古籍文献的特点对古籍文献进行了19种分类。

②国外第一个藏传佛教文献中心是著名文献学家金·史密斯先生创建的,他通过四十多年的收集和整理,现收集的1万多函藏文古籍文献,同时也在做藏文古籍文献数据库建设的工作。 

参考文献:

[1]东嘎·洛桑赤乃著-藏文文献目录学[M]-民族出版社,2004

[2]桑丹,达琼,央宗等著,大学图书馆《藏文图书分类法》[M]

[3]民族图书馆整理-藏文典籍目录文集类子目[M]-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

[4]噶玛降村著-藏汉对照德格印经院藏版总目录[M]-四川民族出版社,2004

藏族文化设计篇(9)

一、藏语汉化的历史根源

(一)藏族

藏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是分布在自治区和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中国境内有人口约640万余人。另外,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不丹等国境内也有藏族分布。

藏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7世纪初期吐蕃(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上建立的政权,松赞干布通常被认为是实际的立国者)建政之后,吐蕃与唐朝的接触日益频繁。10世纪到16世纪,是古代藏族文化兴盛时期。1951年,人民进驻,和平解放。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卫藏(拉萨地区)、康方、安多三种方言。现行藏文是7世纪初根据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

(二)汉语与藏语

1.世界语系划分

汉藏语系。下分汉语和藏缅、壮侗、苗瑶等语族,包括汉语、藏语、缅甸语、克伦语、壮语、苗语、瑶语等。

2.藏语

古代唐朝以来汉族与藏族(吐蕃) 的密切交往及汉语藏语同属一大语系,彼此同源词相互交错有力地证明了汉族、藏族,汉语、藏语一脉连枝,藏语汉化的趋势、现象有章可循。

藏语族有300来种语言,包括10个语支。像这样复杂的语法形式主要表现在古藏文、羌语支、景颇语支、喜马拉雅、那嘎-波多、库基-钦等诸多语支里。

3.汉语藏语同源

我们设想原始母语的类型应该是一致的,经过长期的分化,类型开始改变,有亲缘关系的语言在类型上可能会变得面目全非,这是历史实事,而这也可以被认为是使汉、藏语在语法结构上出现巨大差距的原因之一。

二、藏语汉化的现实原因

(一)国家对藏相关教育政策

1.财政与师资支持

为了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十分重视教育工作。40多年来,国家为发展教育已累计投资11亿元,仅1987年就为教育投资6000万元,帮助建设了34个教育项目。1985年至1991年国家每年定额拨款200万元,作为班学生到内地上学的路费、伙食费、服装费、医疗费等经常费用,1992年以后增加到40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自五十年代中期以来,全国各有关省市还为选派教师6640余人次。

2.内地藏族班

(1)创建初始

1984年,中央发出(84)22号文件,要求在内地举办班并筹建中学:"要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在内地省市办学,帮助培养人才。可考虑在北京、兰州、成都等地相对集中办班,其他有条件省市分配一定名额,选送10-12岁小学毕业生,以培养获得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为主,其中少数优秀的可以选送高等院校深造。"

1985年,来自各地共1300名小学毕业生(拉萨400、山南200、日喀则250、林芝100、昌都200、那曲100和阿里50)被送往中国内地16个省份开始学制四年的初中教育(第一年学习汉语)。初中毕业后,他们回参加中考,随后在内地继续高中教育。

初中与高中教育并举的"北京中学"于1987年开班,随后几年其他城市的班也陆续建立。借鉴内地班的成功经验,2000年中国又开办主要面向维吾尔族学生的内地新疆班。

(2)发展经过

2005年底,共计29000人次的学生在内地22个省份求学,其中三分之一的内地班的高中毕业生继续升学进入大学学习,并且这个比例在不断增加。

截至2015年,全国21个省市办有内地班,累计招收初中生4.32万人、高中生2.89万人,中专以上毕业人数达3万余人,约占总人口1%。

(3)历史回顾、变革新篇

最早的一批学生需要先读一年预科班,然后再进行三年初中学习。之后小部分毕业生进入三年高中学习,而大多数则在内地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例如教师培训等。

第二批学生初中毕业后,有更多机会在内地读高中,就读大学几率更高。1994年,内地班有5081名初中学生、2041名职业技术学生、866名普通高中学生和563名大学生,多数为三年制大专。

随着初等教育的改善,最新一批学生不再需要一年的预科班学习,越来越多学生在读完初中再去内地读高中,而且多数内地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进入四年制大学学习。

(二)教学环境

国家制定的对藏教育扶持政策(以内地藏族班为例)让一部分藏族同学走向内地,更近距离地接触到汉语,但在在藏文课时较少,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藏族同学的藏文水平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退化;在为汉语环绕的学习环境下,在和汉族同学的生活,语言、情感的交流中,藏语汉化有了必然性的趋势与条件。

三、探究影响(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的反馈与分析)

(一)教育

本地生源:随着初等教育的改善,最新一批学生不再需要一年的预科班学习,越来越多学生在读完初中再去内地读高中,而且多数内地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进入四年制大学学习。

1.异地求学对综合素质的拓展: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生性活泼。从访谈中也得知,内地班的藏族学生大都喜欢运动,还有很多学生具有歌舞表演和艺术模仿方面的天赋。为了抓好这些远离家乡父母的孩子们的素质教育,学校都比较重视其音、体、美方面的素质挖掘。在学生的记忆中,大部分学校开设了音乐、美术、体育、计算机等素质拓展课程,还有些学校开设了劳动技能课,让学生参加一些生活实践,比如,喜欢做饭的同学可以到厨房帮忙、喜欢做针线活的也可以得到任课老师的专门指点等。在此次调查中,高中阶段除规定的文化课程外开设的如艺术、体育、计算机、劳技或均无的所占比例如下,注:部分同学对高中开设多种课程。

2.异地求学中的藏文课程:

从上述统计数据来看,93%的藏族同学认为藏语课程所占教学份额少了,90%觉得会影响藏语的使用(其中被调查者中有两位在大学以前在区内上学,故认为藏语课程教学份额适中)。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是藏族学生身处跨文化的环境,除了本乡本土的可以用藏语进行交流外,周边缺乏藏语言的使用环境;其二是藏语言的语法和使用在地区间都存在较大差异,来自不同地区的藏族学生也有交流方面的障碍,多数情况下不同地区的学生也只能用汉语进行交流;其三是由自治区派出的藏语授课老师,也因为地区方言的差异,导致很大一部分藏族学生听不清楚或理解不了老师的语言,进而挫伤了一部分藏族学生的藏语学习积极性。从问卷调查和访谈中得知,在内地生活的时间越长,他们的藏语言书面运用能力下降得越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内地班的学生存在藏语言书面应用能力普遍下降的趋势,而在对藏语言重要性的认可度上却表现出惊人的一致,也充分说明了其跨文化特性。

3.对汉语的使用:

(二)就业

1.在此次问卷调查中,从反馈的样本数据来看,返乡就业率达100%,下表为他(她)们的理想职业统计:

2.我们也对进入内地班学习,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后返藏就业的毕业生的就业与收入情况按学历的不同层次做了后续的调查:总计40人,其中一本20人,二本和专科20人,但同时也引入了在高校的本地毕业生20人的就业与收入的数据作对比分析。

2.所有受调查者就业时间均不超过五年。

分析:

(1)从表1-2和表1-3的数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内地班的学子在返藏就业的过程中,他们的就业率相对较高,学历与就业收入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及学历越高,收入相应增多,但两者差距较小。

(2)不论是内地藏族班的毕业生还是本地的毕业生都对本地的公务员国考情有独钟,90%的受调查者都参加过自治区的公务员考试,100%的调查者都曾经怀有过公务员的想法和决心。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归咎于特殊的就业形势――针对公务员:公务员职业稳定,收入处于全社会的较高水平(平均上高于企业单位、自主创业的个体户),如表中所示,公务员的工资普遍落在(6500,8000)元这个区间内,并且会随就职时间的延长而提高。

(3)除了表格中披露的稻荩在与受调查者的交流中,我们惊讶得发现:

①在,如果最终目标是考公务员,那么大学是在本地就读或者是去内地深造对最后的就业结果影响不大。

②在,公务员的工作地点距离拉萨越远,工资会有不同程度的逐级增长。

③在受调查者中只有不到5%的大学生选择出国继续深造或创业自营,这个比率在实际上也远低于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估计值。总之在,不论是内地藏族班的毕业生还是在本地毕业生的出国率和就业率都非常低。

(三)文化

文化这个角度是十分宏大而复杂的,所以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我们这次采用访谈法,将目标对准两大主体:与藏族学子接触较多的汉族群体、交往互动较少的汉族群体,从他们的视角中去观察藏族学子的民族身份带来的文化意义及藏语汉化的趋势、现象在民族之间的密切交往中究竟是怎样的体验。(访谈回放请见附录)

访谈分析:

1.基于与藏族学子接触较多的汉族群体的视角

这个汉族群体和藏族同学的互动是相对较多的(多为舍友、同班同学、非以上两类的好友),在他们的眼中,藏族同学有着热情爽朗的天性,彼此的交流:不论是在学习上――研讨各种各样的学习问题,还是生活上――对电视、电影、音乐的兴趣爱好,都有着高频的互动。藏族的语言、文字、服饰、民族性格、艺术(建筑、音乐、舞蹈、)宗教、美食等文化符号令大多数的这些汉族同学也充满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就所有受访者就“会听见室友说藏语吗?会不会出现一些疑似普通话的词汇,瞬间有种听到中国方言的错觉?”这个问题上,都无一例外的与本小组有了一致的结论,由此可见藏语汉化这个现象在生活中的传播之广。

2.基于与藏族交往互动较少的汉族群体的视角

这个汉族群体和藏族同学的互动是相对较少的,从访谈反馈的信息来看,就“会听见室友说藏语吗?会不会出现一些疑似普通话的词汇,瞬间有种听到中国方言的错觉?”这个问题,大多数受访者表示由于关系不是很密切,基本不会刻意去听对方的语言,即使听到了藏语也因为听不懂而不太上心。他们对藏族文化的知识大多数是从课本上涉猎的,对藏族文化的兴趣不如第一个群体那么浓厚,可他们却十分欣赏藏族同学真诚坦率的个性、能歌善舞的特长,尤其对他们信仰的宗教暗暗燃起了极大的兴趣,秉承着尊重差异、平等共融的文化理念,和睦相处。最后在谈及内地藏族学子孤独而艰辛的求学历程答,第二组的同学都纷纷表示对于他们克服了语言和生活上的不便 为了求学和建设家乡来到外地生活 这样一种刻苦勤奋的家乡情怀是十分珍贵而尊敬的。

(四)影响综述

1.藏语汉化虽然只是一种趋势、现象,但它实际上代表了国家对藏教育政策和藏族青少年在接受教育时走向汉藏文化交融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我们能够看到,藏语汉化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并不意味着藏族本民族语言的丧失,其实更体现了藏族同胞汉语水平(或者英语水平)的提高,这可以为他们更迅速地接受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加快经济建设;同时也为输送了大量人才,促进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来看,藏语汉化这一现象所在的群体也夯实历史上汉藏两个亲缘关系最接近的民族沟通桥梁。

2.但藏语汉化的趋势、现象对经济和就业的影响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隐忧。的公务员考试大部分采用汉语出题并作答(部分地区可能不同),远赴内地求学的藏族学子在比本地就读的藏族W子接触了更多被汉语文化所包融的环境,也更为集中地吸收了以汉字为载体的文化知识,可能会对公务员考试怀有更多的期待和信心,拥有更多的资源和优势,然而这就使得为工业进步和经济发展服务的工程师、自主创业者们的数量相对较少,他们在未来长期远低于政府体制内公务员的收入会削弱其在教育求学阶段内攻读自然科学专业的热情和兴趣。

四、对传承古老藏族文明,促进汉藏文化的有机融合的建议

(一)开设内地藏族班的省、市、自治区可以在维持或适量增加藏文课程比重的基础上要求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如藏语发音的准确性,普及藏语普通话。

从文献回顾以及问卷调查反馈的数据来看,99.9%的藏族同学认为内地藏族班中藏文的教学份额有所减少,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母语―藏语的使用。同时自治区派出的藏语授课老师,也因为地区方言的差异,导致很大一部分藏族学生听不清楚或理解不了老师的语言,进而挫伤了一部分藏族学生的藏语学习积极性。

(二)通过考试(笔试、口语)、成绩的手段和机制定期定量对藏文教学进行质检,督促远赴内地求学的藏族同学温习藏语,保持一定的熟练度。甚至在异地高考中也可以分出一定比例的分数考察藏语的使用。

(三)鼓励在校内开展多种藏语艺术文化节:可以让来自各个地区的学子彼此分享独有的地域文化,增进民族感情,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同时,也向其他民族的同胞学子宣传丰富而厚重的藏族文化,扩大藏族文化、文明的影响力。

(四)号召汉藏两族同学多交流、交往,分享汉藏语言、文字、风俗人情等,尊重差异,保护文化多样性,增进理解,促进汉藏文化的有机融合。

(五)自治区的政府也应该采取更为积极合理的就业政策,如平衡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自主创业者们的收入和社会福利保障,同时引导内地藏族班和本地毕业生自主择业、主动就业、努力创业,释放多年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将其更快速高效地转化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产力。

【参考文献】

[1]孙宏开.汉藏语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节选)[J].汉字文化,2009(04):11-12.

[2]郭龙岩.内地班(校)藏族学生跨文化社会化的实证分析[J].研究,2008(05):100-111.

[3]中国新闻网[EB].2011.05.19 17:19.

[4]城读(笔名).内地班30年:过去、现在与未来[EB].2015.10.02.

[5]王珍.说说内地班(校)的教育成效[EB].在线,2015.09.08 16:19.

藏族文化设计篇(10)

二、充分发挥藏族雕塑艺术的特点

早在两万多年前,勤劳勇敢的藏民族就在广袤的高原大地上扎根、繁衍。通过翻阅资料和参观藏博馆,我们看到新旧石器时代的工具、石器、饰品,看到精美的阿西土陶和石刻作品,还有藏民族精细生动的木雕作品;在寺院,我们看到神圣庄严的佛像,美轮美奂的酥油花。对这些作品我们惊叹雕工们的精湛技艺,透过这些雕塑艺术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了藏民族雕塑在选材、造型、用色等方面的特点。在设计幼儿园雕塑中我们充分发挥藏民族雕塑艺术的特点,并大胆创新加入现代元素、卡通元素,使幼儿园的雕塑别具一格,辨识率极高。

三、牢固把握藏民族元素雕塑设计的原则

步入名校,我们常会感叹有浓厚的文化气息,而且每个学校各不相同,这正是不同的校园文化传递的极具本校特色的精神文化和价值内涵。如北京大学的华表、石碑、名人纪念碑无不彰显着历史的厚重感与民族振兴的责任感。又如清华大学的雕塑“碑”“道”“和合之舟”等不仅有中国艺术家的作品还有外国艺术家的作品,体现着兼容并蓄的大气、科技兴邦的勇气。因此,甘孜州幼儿园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多方收集资料,深入挖掘本民族、本地区、本园的特点,在雕塑作品上力求“精美而不失民族气息”“独特而不失卡通气息”,要用独特的雕塑语言形成自己校园的人文景观,要体现自身文化历史和价值取向,在设计中甘孜州幼儿园把握了一些重要原则。(一)整体性原则。校园雕塑艺术设计与幼儿园中的建筑物、楼道、围墙、山水、树木、花草等其他景观相互呼应,有机融合,同时与幼儿园的历史文化融为一体,恰到好处地体现本地、本园人文风情和悠久的历史脉络。如甘孜州幼儿园的前大门和后大门坡道的历史浮雕墙,分别采用40、50、60、80、90年代的照片,展现出幼儿园的变迁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同时雕塑的色彩和造型均与校园内其他建筑和造型相呼应。(二)文化性原则。藏民族在发展的历程中,不仅传承发扬着本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同时还积极汲取汉族与其他民族、甚至国外的优秀文化。因此在雕塑作品的设计中幼儿园尽可能多方考虑、恰当融合,使之体现出不同的文化气息。如甘孜州幼儿园的五个动物雕塑(藏羚羊、雄鹰、藏獒、骏马、牦牛)是校园文化总体设计思路下的产物,其文化气息和教育价值深厚。五个动物不仅蕴含着坚韧、勇敢、奉献、拼搏等优秀的品质、在藏区也流传着许多它们的民间故事;五个动物分别对应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教育(艺术领域、科学领域、语言领域、健康领域、社会领域),将雕塑艺术作品与幼儿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三)以人为本原则。幼儿园的雕塑作品不仅仅是为了美化校园,或者博取孩子们的开心一笑,而是要注重雕塑与幼儿、教职工、家长之间的互动,让雕塑活起来,与人感应,产生良好效应。如甘孜州幼儿园的历史浮雕墙引发教师思考:作为甘孜州幼教人,我们如何续写州幼教的历史,该为州幼教做些什么,引导孩子们知晓以前条件虽然很差,但是一代代的孩子依然健康长大,而今各方面的条件如此优越,自己应该怎样面对生活、怎样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同时这些兼具现代卡通特色和藏民族元素的雕塑还能陶冶情趣、提高师生审美与艺术欣赏力。(四)民族特色原则。校园文化雕塑学校都有,发达地区的一些学校雕塑气派、华丽,现代感十足。民族地区的校园雕塑也走这样的设计思路显然是不行的,我们要吸取民族地区的精华,充分利用藏族雕塑艺术的特点,让雕塑独一无二,散发出特有的魅力。甘孜州幼儿园的雕塑在造型设计上吸取了藏民族图案,如祥云、吉祥图案的变形、排列、重组等等。色彩方面,大门处的立体园徽色彩醒目具有很强的识别性,承载园徽的基座为深灰大理石,显得庄重沉稳;园内雕塑则色彩鲜明、丰富与园内建筑色彩融为一体。造型方面,五个具有藏民族元素的卡通动物身着藏服,神态各异,如藏羚羊头戴仿绿松石的珠串,仿佛在翩翩起舞,藏獒则豪放地弹着三弦琴,骏马则跳起欢乐的锅庄,牦牛聆听,雄鹰俯瞰。

四、凸显藏民族元素雕塑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优秀的雕塑艺术是人们百看不厌的立体艺术,它不但能充分调动人的感官细胞,而且能够彰显幼儿园的核心价值观、育儿观,引导教职工团结向上、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引导幼儿从小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文化对话与沟通功能。优秀的雕塑作品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幼儿园中的每一个人,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拉近了时空的距离,拉近了历史与现在的距离。让我们仿佛触摸到幼儿园发展的历程,触摸到藏民族发展的历程,实现了师生与优秀藏民族文化的历史对话。(三)审美教育功能。寓意深刻的雕塑作品能够激励教职工奉献进取,激励孩子们勇于挑战、健康成长。同时优美的雕塑艺术能非常有力地提高幼儿对美的感受力,培养表达美、展现美的能力。精心设计并充满藏民族文化气息的校园雕塑丰富了校园景观,营造了文化氛围,提高了师生的精神境界,从而提升了幼儿园的品位和实力,对幼儿园长远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刘琪琳 单位: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幼儿园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工程建设项目安全管理 下一篇: 资产证券化理论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