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的意义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30 10:18:23

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的意义篇(1)

一、“健康第一”的流变

自远古时代到现代社会,健康一直是人们不变的追求,“健康第一”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发生着变化。远古及古代的生存条件恶劣,跑得快、跳得远、投得准等这些原始状态的“健康”是生存下来的必备条件;追溯到我国的现代,健康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权利,此时的“健康”主要指生物学意义的健康,也就是身体健康;再到当前社会,物质条件的富足,交通、通讯等条件的便利,健康内涵进一步延伸,相应的,“健康第一”也在发生着变化。

1.古代基于生存和长寿需求的“健康第一”

“健”的篆体写为“ ”,字意为:一个人的腰身高大魁梧、强健有力。“康”的甲骨文写法为“ ”,造字的本意是:一个人俯下身子拿水桶在井里打水(见《说文解字》)。从古人造字的本意上来讲,当时的“健康”是指人的体型高大、健壮有力。在古代通常把肌肤光滑有弹性、血脉通络畅达、筋骨坚固强壮、心态平和清静、精气通和畅达作为健康的标志(见《吕氏春秋・达郁篇》)。可见,在古代“健康”主要表现在身体魁梧、精神抖擞和体内循环通泰三个方面。

远古时代生活条件极其恶劣,人类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少食、少水、缺少居住条件、周围猛兽虎视眈眈,唯有具备力量大、跑得快、跳得高、投得远、能攀爬、射得准等条件,才能生存下来。此时的“健康”仅仅停留在生存和生活需要上的、最低端的生物学意义上的健康。

到殷商时期,人们生活中已有“五福”和“六极”的常识,开始有了模糊的健康和长寿意识。在西周和春秋时期健康意识进一步增强,当时贵族阶层已经把“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作为教育的内容。史料记载:孔子在传教的过程中不但传授射、御两项内容,还开设了登山、远足等科目。“五禽戏”、“导引术”和“吐纳术”等运动项目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健康的一种手段,运动是维系健康的手段也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认识,并且运动的强度和运动量也开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远古时代“健康”就是存活下来,近古时代开始有了健康长寿意识,并有了维持健康的手段,并开始注重运动量和强度。此阶段健康已被看作是生命中的一个重要事情,此时的“健康第一”只是模糊的意识形态。

2.现代人权、人格视域下的“健康第一”

在古代,运动已经成为维持、达到健康的一个手段,这些都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健康。直到近代,健康的含义才逐渐得以明确,健康不仅是一个人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时代赋予每个人的权利。马克思曾提出健康是人权的第一位,并说适龄儿童的全面发展不但要让他们参与生产劳动,还要把智育和体育加入到教育的过程中来。列宁也曾把健康的身体比作为青年一身于共产主义事业的条件[1]。可见,健康作为人的权利得到世界的承认,健康作为第一位的意识也深入人心。

著名教育家和革命家蔡元培先生提出了青少年要注重健全人格、完全人格的培养[2],人格的培养是教育的主要任务[3]。他认为养成完美人格,首先是体育的发展,然后才是智育和德育的发展。他曾说健康的思想来自于强健的身体[2]。蔡元培先生认为体育除具有健身功能外,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的发展都离不开体育,体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蔡元培先生“健康第一”的思想意识已经形成,也是我国教育界“健康第一”理念的首倡者。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我国提出“健康第一”的第一人,他把健康看成教育和生活的出发点,看成是德育和智育形成的基础。他认为生活的意义在于有健康的生活,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健康的人。他把“健康的体魄”作为“生活教育的五目标”的首个目标。他认为身心合一、身体健康是精神健康的基础。在育才学校创办的过程中,他把全校师生的健康放在第一位,提出“健康第一”的口号[4]。他推崇学校教育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德智体三育并重,坚持“健康第一”。在《每天四问》中把对身体的进步作为第一问,因为“‘健康第一’,没有身体,一切都完了”[5]!陶行知先生明确地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确立了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并且,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健康第一”具有较为深远的社会学意义,他所说的“健康”是人民大众的“健康”,而不是古代所谓的上等人或贵族所追求的“健康”。

同志是我国现代体育的重要倡导者之一,当他看到“民族日趋轻细”[6]的国民体质状况时,疾呼“吾尝…变从民质…”[7]。他明白之所以民族造成“轻细”的“体质”,是由于对体育的“真义”和体育课之价值认识不足所导致的[8]。为纠正重德智而“略于体”的状况,同志倡导“健康第一、学习第二”,强调德、智、体是同步发展的,且“德智皆寄于体”[6]。皆因体育是载知识的“车”,寓道德的“舍”。故,“善其身无过于体育。体育…占第一之位置…学问道德…收效远”,“其身善者,他事亦随”,“勤体育”致使“筋骨强”,“筋骨强”则会“体质变”,“弱可转强,身心可以并完”[6]。的“健康第一”体育观是宏观的、辩证的体育观,是唯物主义思想意识形态下的真义体育观。

从蔡元培的全人教育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再到的真义体育,可以看出“健康第一”的体育观已经逐步形成,并日趋清晰。“健康第一”不再仅仅局限于个体生物学意义上的健康,而是上升到个体权利的层面,开始上升到人民大众的层面,“健康第一”的社会学意义逐步提升。

3.当代社会健康多维度背景下的“健康第一”

世界卫生组织(WHO)1947年把健康认定为:“不再仅仅指身体没有疾病,而是个体表现出来的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完备状态。”[9]并相继确立了健康的十条标准(见表1)。1968年WHO提出:“健康就是身体精神良好,具有幸福感。”把个体的主观感受――“幸福感”,加入到健康的内容,健康的内涵进一步扩大。20世纪90年代,WHO又将道德的健康划入健康的范畴,强调完全健康的人不仅是心理的健康、身体的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融入能力,而且同时也要具备健康的道德(见图1)[10]。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134个国家的代表,1978年在前苏联哈萨克共和国的首府阿拉木图召开国际初级卫生保健会议,会议明确了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制定并通过了国际卫生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阿拉木图宣言》。明确指出:健康是每个人的基本人权,提出“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一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性卫生目标。将健康作为一种人权,在全世界范围内以文件的形式进行传达,这在国际上实属首次,健康的高度由生物学、社会学高度提升到政治的高度。

由此可见,随着“健康”内涵的变化,相应的“健康第一”的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古代生存意义上的“健康第一”,到近代生物学意义的“健康第一”,再到现代多维度的“健康第一”。随着“健康”内涵从单纯的身体层面过渡到身体和精神层面,又上升到人权和道德层面。“健康第一”不但成为人民大众的一种权利,人人都有追求健康、享受健康的权利;而且,“健康第一”又是赋予每个人的一种社会义务,人人都要具备健康的道德情操,人人都要具备为社会的发展、中国梦的实现而奉献的精神。

二、“健康第一”在学校体育中的现实意义

学生的健康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重申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要在学校教育中切实负起学生健康的责任,肩负起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助其掌握运动技能的重担。国务院2001年5月29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再次强调“健康第一”是整个教育系统的责任,学校体育一定要担负起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培养学生运动习惯的责任。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改革方向,学校体育“新课改”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提出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11]。强调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要围绕学生的“健康”这条主线开展,并确立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五大领域目标[12]。足见,当前“健康第一”理念在学校体育及体育教学中的现实意义是何等重要!

“新课改”在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内容的优化等方面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但在提高学生体质状况上还略显力不从心。据1985年至2006年期间对我国青少年体质与健康状况进行普查的情况看,截至2006年,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处于连年下降的水平。为改变这一现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于2006年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要求自2007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行实施“阳光体育运动”,提出要广泛传播“健康”理念,使“健康第一”等理念深入人心。为保证“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再次郑重提出:学校教育要严格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具体工作落到实处,学校体育要把增强青少年体质作为基本目标之一。

在严格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一系列举措下,青少年体质状况得到很大改观。2010年我国青少年体质第6次普查结果显示: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有所改善,中小学生体质连年下降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但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处于下降的趋势[13]。充分说明我国学校体育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成效是显著的,但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为更好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提高我国青少年的体质,2012年10月22日国办转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在学生全面发展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意义。

我国青少年体质状况不容乐观,提高青少年体质任重道远。要改善这一现状,学校体育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不动摇,学校体育要切实为提高青少年身心健康创造便利的条件。同时要加强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健康第一”的导向性作用,引领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向“关注青少年的体质状况改善,引导他们向往和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陶克祥,周志俊,周坤.陶行知健康第一思想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体育科技,2005(1).

[2] 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 何叙.中国近现代体育思想的传承与演变[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3.

[4] 潘明,鲁月强.论陶行知的健康教育思想[J].体育学刊,2002(3).

[5] 陈波.陶行知教育文选[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6] .体育之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

[7] 萧三.同志的青少年时代[M].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

[8] 中国近代史资料[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9] 郝树源.论体质与健康[J].体育学刊,2002(2).

[10] 胡小明.体育与健康新论[J].体育与科学,2005(1).

[11] 梁立启,邓星华.国外学校体育思想的传入及其对我国当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启示[J].体育学刊,2013(5).

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的意义篇(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对生存的质量有更高的要求,对于健康的定义也在发生改变,对健康和护理要求也有了新的需求,从而使护理从医院扩大到社区,服务的对象从患者扩大到健康人,这样一来护理观念和护理职能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护理工作要面向维护健康和促进健康,从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帮助人们提高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时代要求我们培养大批适应新形式的护理人才来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所以,职业院校的护理专业就要重视护理教学中的健康教育,有意识地培养护生的健康教育能力,明确健康教育是以人为服务对象,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使人们具有自我保健的能力。

一、健康教育的含义

1.健康教育以医院为基地,以患者和家属为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目标的教育过程,使患者了解增进健康的知识,改变患者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向有利于康复的方向发展。

2.健康教育是使健康者保持健康,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使伤残者最大限度的功能恢复,宣传相关疾病预防知识的教育工作。

3.健康教育是在有关健康理论及教育框架下指导人们更好地自我护理和保健的过程。

二、树立健康教育观念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健康教育已成为护理人员的根本任务,现代护理学的工作重点已从对疾病的治疗转变到对疾病的预防和促进健康,从以疾病为中心转移到以人、人群的健康为中心,指导人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护理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和造就出合格的护理人才。作为护理专业的教师,不仅需要观念的更新,更为重要的是引进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学话动中去,帮助护生增强新的健康观念,确立预防为主思想,树立健康教育意识。同时引导护生认识健康教育在医疗、护理、保健工作中的意义、地位、作用和任务,使护生明确健康教育是护理适应社会化发展需要不断拓宽的服务领域,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从而使护生转变观念,视健康教育为己任。

三、培养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对策

护理中的健康教育是护理过程中的重要部分之一,现代护士必须具有健康教育的能力,针对不同层次的人群进行不同方式的教育,要使得每个患者或家属都能接受健康教育,并做好自我护理、自我保健的目的。

我国护士管理条例对于健康教育有明确规定,第二十二条中指出:“护士有承担预防保健工作、宣传防病治病知识、进行康复指导、开展健康教育、提供卫生咨询的义务。”因此,开展护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对患者权利的尊重,也是护士应尽的义务。怎样使护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就需要一大批具有良好素质且具备健康教育能力的护理人员去实现。我们高职院校的护理专业是培养现代护士的基地,所以要加大护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力度,提高护生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水平,为护理学发展奠定基础。

1.准确的定位。首先要吃透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要与“卫生宣教”区分开。“卫生宣教”的目的在于普及卫生知识,是护士对患者的单向交流过程。健康教育是建立健康行为,通过计划的设计、实施、监测、评价的教育活动,影响和改变人们的不健康行为,引导人们养成有益健康的习惯,使之达到最佳健康状态的目的。从“卫生宣教”到健康教育,不仅仅是用词的替换,而且是观念和工作模式的转变,要有全程健康教育模式观念,即健康教育要延续到人的生命全过程,要做到持之以恒。

2.知识准备。护理人员要按程序有组织、有计划开展健康教育,必须掌握与疾病护理相关的知识,(包括专科护理知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疾病预防、卫生营养学、行业科学、伦理学、医学新进展等)。必须掌握与健康教育有关的知识,如:健康教育程序,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评估,患者及家属的教育方法、交流技巧,健康行为指导,健康效果评价及如何制定标准的健康教育计划等。指导学生掌握护患交流技巧,知识灌输技巧,即使走上工作岗位,在工作之余仍然要养成自修、自学习惯,多涉猎人文科学知识、培养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才能具备健康教育的条件,才能有的放矢,因时、因地、因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途径,保证有效的健康教育。

3.教师指引。今天的教师已不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要引导、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目前我国的护理健康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尽管人们的健康意识大大增加,而健康教育仍然滞后。中专护理教师必须认清形式,及时转变旧的医学模式观念,用正确的护理教学模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健康教育能力。可以通过讲授、专题讲座、情景教育、实物教育、办健康教育专栏、制作幻灯片、录像等多媒体、编印健康教育小报、健康教育手册等方式方法来达到教学目的。教学生自己动手,自制图文并茂的简易健康教育卡片,办与健康教育有关的板报,宣传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措施,自我保健方法,饮食禁忌等,让学生尝试给患者开健康处方。除学习健康教育理论外,同时让学生接受更多的人文知识,从始至终贯穿“以人为本”的教育,使护理教育建立在伦理及人道主义之上。

4.语言训练。语言表达及人际沟通是当代护士职业素质的重要内容,是顺利开展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为提高护生语言表达及人际沟通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带教老师要言传身教,注意措辞的准确性和艺术性,加强护生语言训练,提高人际沟通技巧。护生课余时间多去图书馆、阅览室,博览群书,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为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奠定职业素质基础。

四、实施护理健康教育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应提高法律意识。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和举证责任倒置的实施,一切医疗护理行为均应该留有记录,利于取证。实施护理健康教育也同其他医疗护理行为一样,必须有记录。护理健康教育实施单应是具有法律意义的医疗护理文书,要求及时、完整、真实、科学,并有患者或家属签名,切忌伪造、涂改。

2.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患者建立健康行为,而不是以患者或家属掌握疾病知识为目的。在进行效果评价时,不能单从掌握疾病知识上考虑,而应从患者行为改变和态度转变上考虑,即:从根本上改变患者不健康行为。

3.护理健康教育中护士承担着多种角色,护士应及时适应角色的转换。

4.尽可能多的掌握礼仪知识,用婉转修饰的语言艺术来实施健康教育,实施护理健康教育中多与医生沟通,明确分工协作问题,统一认识,解释到位,才能使健康教育工作得以深入及有效的开展。

【参考文献】

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的意义篇(3)

关键词:

生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生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界新兴的一种研究取向,自20世纪中期西方开始出现。21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开始更多关注这一研究取向,对其进行分类和界定,研究其理论取向及意义,根据其观点对心理学研究模式进行新的探索。研究内容也陆续从以生态危机及环境保护为初衷的生态心理学角度扩展至研究人—环境交互作用的注重实际应用性的生态心理学,谋求人与环境有机和谐,并致力于提升人类生活幸福感。生态心理学蕴含的生态哲学思想也为更加系统地、动态地、发展地研究心理打开了新的思路。生态心理学观点在各个学科当中都有运用。它系统宏观的思想可以给予各项工作许多启发,并十分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每个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实际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需不断提升,各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需不断改善。利用生态心理学观点整体把握、综合考量、系统操作并用发展眼光看待问题,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整体心理和谐、稳定,助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思路可结合生态心理学观点进行探索。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自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颁布以来,各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给予了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学生工作中逐渐占有较重的地位。2011年,教育部先后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各高校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1.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现状近年来,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机构设置、体制机制、队伍建设、硬件软件等方面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开展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正在逐步走向理念人本化、队伍专业化、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化、发展科学化的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形式主要体现为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相辅助,以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相配合,进行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心理危机排查,对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重点关注并及时加以疏导和干预。

1.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虽然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已有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与此同时,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也在不断带来新的考验。当前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多强调心理问题与危机的防范处理,除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外,重点针对已经出现问题和有可能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部分学校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错认为仅仅是心理咨询与治疗,缺乏对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的维护;第二,很多学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足,主要表现为: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专业素质不足,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面学时设置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不足,学校其他教师及行政人员不重视、不理解、不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导致工作开展不力;第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较为单一,目前大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往往只有课堂,相应的社会实践课程少,且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第四,由于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网络资源、社会多元思想等多方面的环境影响,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倾向[1],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受到诸多影响。

2基于生态心理学观点进行研究的价值及意义

生态心理学,狭义上可界定为:强调研究动物(人)—环境交互体的动态交互过程,尤其倾向于研究生态环境中的具有功能意义的心理现象(根据吉布森和巴克等人的思想),是一种新的心理学研究取向。有学者先后对国内外生态心理学本身进行了梳理、分类和界定,概括出其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在研究中学者们达成以下共识:第一,生态心理学受深层生态学理论影响,以整体主义为指导思想,认为生态系统(整个生物圈乃至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人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2];第二,生态心理学强调环境或背景性因素的重要性,反对脱离环境孤立研究有机体的心理或行为;第三,多元的交互的因果解释对应用学科具有很强的指导性[3];第四,生态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是交互作用,研究对象是人—环境,研究要在真实环境中进行[4]。从生态心理学观点可以看出,心理学不应该仅研究人的意识和行为,更应重点研究人的心理和所对应的环境因素。生态心理学的兴起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意义与价值。

2.1生态心理学观点对各个心理学应用领域研究的意义及应用概况整体主义是生态心理学遵循的原则,研究侧重于谋求人与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有机和谐,并致力于提升人类生活幸福感。自兴起以来,将实验室心理研究扩展到了社会应用性的心理研究,其观点对心理学研究及各个心理学应用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有很长远的发展趋势。研究者发现:“更为宏观的社会及自然环境同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塑造着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同时,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不仅仅是对外部宏观环境变化的被动响应,还能够反过来作用于塑造它们的宏观环境”[5]。因此,生态心理学观点将研究对象从个体与近端环境扩展至宏观环境,可以为各领域研究创建更多视角,将生态学理论融入各领域理论体系,更系统全面地、贴合实际地研究问题。目前在各个心理学应用领域,运用生态心理学观点进行的相关研究主要有对心理疗法的探索、对心理健康标准的构建、对学生学业成绩提升的作用、对教育活动的启示等。如在心理疗法领域,荒野疗法、家庭疗法都运用了生态心理学观点,行之有效,应用广泛;在教育领域,生态学习观、情境教学观应运而生。这些研究的结论将有助于系统全面地思考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2用生态心理学观点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研究价值生态心理学观点认为,个体与环境各自分别是一个生态系统,个体与环境的组合同样也是一个生态系统。同理,在高校中,大学生、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各自分别是一个生态系统,而大学生所处的环境本身也是一个生态系统。以往大多数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将大学生自身与外在环境隔离开,习惯于对学生做单一的心理问题、心理危机预防和处理,以不出现问题为目标,很少采用积极手段维护学生的和谐心理;在学校整体环境上,仅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负责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学生家长、学校其他教师及工作人员极少参与,如此很难真正实现各个独立生态系统与整体生态系统的协调与平衡。想要构建大学生和谐心理状态,不仅需要做针对大学生的工作,更应融合环境,把握整体情况,共同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使其更加系统、全面、行之有效、可持续。

3生态心理学观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根据生态心理学观点对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可知,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人与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整体研究,要考虑到其相互之间的共生关系,结合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可从整体环境入手,坚持横向全面发展,纵向可持续发展,系统地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1从整体环境出发构建和谐心理环境大学生心理本身是一个生态系统,需要依托于整体环境情况,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不能割裂联系孤立地看待心理活动。任何心理的发展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态环境中实现的[6],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发展。从整体环境出发,作用于学生心理这个整体的生态系统,将各种环境的资源相融合,形成系统的、整体的、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层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将有助于改善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3.1.1注重培养学生整体心理素质上文提到,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之一是过多强调心理问题与危机的防范处理,而缺乏对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的维护。若要构建整体和谐的心理环境,不能孤立来看学生的心理活动,应改善原有的仅针对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提高学生自身调节心态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培养学生整体心理素质,促进其内心全面和谐发展。

3.1.2建立全员心理教育的体制机制学校环境与校园文化直接作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而当前很多高校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仅由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一个部门来完成,学校各级人员(包括领导、行政人员、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学生所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片面并具有局限性。全员心理教育是指全校上下共同努力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在体制机制上,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加强每一位教师的心理知识素养。除对问题的处理以外,在日常管理、教学、活动、校园文化等方面传递心理教育讯息,培养学生积极心态,使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得到教育,共同营造一个时时温暖、处处温馨的和谐心理环境。3.1.3把握“互联网+”时代开展全面教育随着科技的进步,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不断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互联网+”时代为人的各种社会活动提供了新的媒介,社交、娱乐、学习……以上种种活动均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新媒体来实现。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基于生态心理学观点,有两方面启示:一是防范。即要注意大学生在新媒体获取的信息是否对其积极心态有不良影响。二是利用。即主动通过新媒体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对学生心理状态“察言观色”,如通过微信朋友圈观察学生实时心理状态,通过个人博客博文看学生的心路历程,通过微博使用情况观察学生的兴趣爱好取向,通过播客、小咖秀等作品上传观察学生的气质个性[7]。把握“互联网+”时代这个社会环境,开展全面的心理教育。

3.2从横向与纵向双向考虑全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据生态心理学观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整体主义和可持续原则,开展系统的、全面的、可持续的教育活动。可从横向和纵向双向考虑全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2.1从横向角度全面系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多项工作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授课、心理普查、心理咨询、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等,从生态心理学观点出发,每一项工作都应站在宏观的角度系统地探索其开展方式。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方面,结合人—环境的交互作用,第一,在课堂教学模式上尽可能多利用情境教学,创设相应的相对真实的情境,使学生更直观地处在真实情境之中,深入体会教育内容,掌握处理方法;第二,改善仅有课堂教学的现状,多结合实际的社会实践课程,加强学生心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在心理普查方面,除了利用相关心理普查量表进行筛查以外,可以基于生态心理学视角建立新的心理健康标准,以弥补目前心理健康标准存在的片面的、静止的、孤立的缺陷,形成系统的、整体的、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心理健康标准体系,宏观考查心理健康问题,全面地衡量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关注个体的症状表现,而且注意心理健康问题与环境的关联性,在相互影响中审视心理健康的表现及其影响[8]。在心理咨询方面,生态心理学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出现心理问题的人与环境的动态平衡状态被破坏,这时可采用荒野疗法、森田疗法、冒险疗法、自然疗法等,在行动上回归大自然,在思想上顺应自然,为所当为,从而改善与环境的平衡状态;对于未出现问题的学生应多注意动态平衡的维持,尽可能将工作重心从“治”转换为“防”。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方面,可在个人成长性质活动基础上开拓团体性质活动,重在协调学生与环境的关系。一方面,可以开展生生关系、师生关系、家庭关系等为主题的活动,加强学生与环境的互动;另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可以增添心理和谐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处于积极温暖的校园环境中,心理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2.2从纵向角度开展可持续的心理健康教育纵向开展主要是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应具有持续性,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不能只顾眼前,不能只把重心放在处理问题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使之积极关注自身的心理状态,学会遇到问题积极调节心态,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可持续,学生心理得以长久健康发展。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之才,其自身心理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我国未来各项事业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应加强师生互动、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加深校园文化影响,让学校、家庭、社会、文化形成合力,构建和谐的整体环境,使学生得到系统的、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共同保障大学生健康和谐的心态。生态心理学观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随着生态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更具实际意义的启示。

参考文献:

[1]王珲.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5,(14):63—65.

[2]雷毅.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易芳.生态心理学之界说[J].心理学探新,2005,(25):12—16.

[4]易芳,俞宏辉.生态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模式的转向[J].心理学探新,2008,(28):16—20.

[5]窦东徽,石敏,赵然,刘肖岑.社会生态心理学:探究个体与环境关系的新取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43—53.

[6]李梅.从生态心理学的视野看心理健康[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35—139.

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的意义篇(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209-02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的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形成了一定的常规工作模式,同时,随着教学实践的开展和教学环境的改变,加强心理社团的建设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日趋明显。正确认识心理社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结合现有的实践经验完善心理社团的建设,充分发挥心理社团的作用,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趋于完善,在当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极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意义。

一、心理社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

发挥心理社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作用的前提是对心理社团的重要性有充分全面的认知。正确认识心理社团才能对心理社团的建设提供正确的引导,才能有效的发挥心理社团的重要作用。

1.心理社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国政府及各级教育部门的有关文件要求,各高校以1:3000-1:5000的比例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同时承担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咨询、宣传、科研及危机干预等工作,往往感到分身乏术,力不从心。为了保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高校学生的每一个人身边,高校普遍构建了行之有效的多层次教育网络体系。设立学生心理健康社团是建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基础,承担了联系学生和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部门的纽带作用,是将学生心理状况信息反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执行的重要载体。

2.心理社团承担发扬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主体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自上而下的系统工程,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学生自发组织的心理社团的作用必须得到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是唤醒大学生自我保护、自我发展的意识,这种意识促使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主动地去寻求帮助。学生由被动接受教育和辅导,变为主动地学习和调适,这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所在。心理社团正是由很多具备这种心理健康意识的同学志愿组成,他们是培养和带动的心理健康意识的先锋军,是发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主力军,所以,心理社团承担了发扬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主体作用。

3.加强心理社团建设是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根据现有的调查来看,心理社团经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基本建设过程,在心理社团建设的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制约了社团的发展,创建加强心理社团建设的长效机制势在必行。

二、当前高校心理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

高校心理社团在专职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的指导下,自身的制度建设、活动开展和社团管理有了一定的基础形态。但是,还普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1.社团自身建设不足,理论学习缺少。大学生社团是高校体系中的一种组织形态,也是大学生活动的一种载体,是大学生为了实现共同意愿为了满足心理、文化、生活、社会需要而自发筹备具有一定目标的非群团性业余团体组织。作为服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社团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才能保证教育的效果。理论学习不足,心理健康知识的储备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落后是很多心理社团的通病。“打铁还需自身硬”,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加强自身建设才能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自我定位不准,心理健康教育特色不明显。大学校园是十分广阔、十分活跃的平台,大学生会因为个人的意愿组织各样的社团,开展各式的活动。心理社团区别于其他社团的根本是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宣传,但是,随着校园活动的活跃,心理社团出现“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强调活跃校园文化而忽视了活动开展的教育意义。不能准确的自我定位,突出社团的内涵和建设,将威胁到社团存在的根本。

3.自身视野受局限,活动的教育意义不足。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网络媒体的日益发达,大学生的思想得到大大的解放,社团活动的创意层出不穷,不可否认的是活动的形式越来越吸引人,但是,一些心理社团把创新活动的形式作为社团活动开展的根本,忽略或者无视心理社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与内涵。以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为基础的活动形式创新才是社团活动发展的长久之计。

三、积极创建加强心理社团建设的长效机制

加强高校心理社团建设要针对现有心理社团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遵循学术性、从属、自主的两体性和发展性原则,创建高校心理社团建设的长效机制。

1.建设“学习型”心理社团,提高社团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心理社团承担的责任特殊性要求心理社团成员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同时,学习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在社团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结合理论学习,更好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2.建设“服务型”心理社团,贴近学生生活,做学生的“知心人”。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工作以现有的学生实际情况为基础。只有真正了解了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心理社团才能根据学生需求开展深入人心、有教育意义的校园活动。

3.建设“高效型”心理社团,进一步规范活动开展。心理社团的活动开展情况良莠不齐,活动效果很难得到保障。心理社团活动要进一步规范。活动目的要进一步回归,所有活动的开展必须明确其教育意义所在;活动形式要进一步灵活,校园活动要与时俱进,紧跟社会热点和学生心理需求,单一、老套的活动形式完全对学生构不成吸引力,活动效果更无从说起;活动效果的推广要加强,活动的教育意义要在活动效果的推广中深化,单纯的活动现场效果只能达到活跃校园文化的目的,而活动的根本教育意义容易被人忽视。

4.建设“网络化”心理社团,合理利用网络媒体,提高服务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网络己经成为高校各个部分的连接纽带,是高校老师和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而它以其新颖、灵活、及时、快速、自主、自助、平等、双向、虚拟、隐蔽等特点和优势,为高校心理社团宣传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在网络上可以大量地传递心理健康及心理咨询知识,通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快捷地对学生进行网上心理咨询,把握他们的心理动态,及时地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利用网络的同时,必须端正学生上网动机,杜绝不良信息,也要避免学生“网络成瘾”现象。

5.建设“文化型”学生社团,重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意识,对心理健康也有相应的影响。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而不往,非礼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思齐”等经典名言,对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认识苦难和挫折等心理素质有极大的教育意义。心理社团要学会利用传统文化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四、加强心理社团建设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具有重大意义

心理社团弥补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和咨询服务的不足。随着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探索也有了一定成效,心理咨询室、心理放松室相继完善,心理健康公共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开设,形成了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但是,目前高校学生数量之众较之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匮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咨询服务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心理社团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学生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等交流活动,让心理交流活动成为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渠道。心理社团开展朋辈咨询服务,进一步扩展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的空间,基于相似的兴趣、爱好、价值观,朋辈之间更容易相互沟通和理解,彼此之间的信任关系很容易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会更明显。

心理社团倡导了良好的校园心理健康氛围,打破了错误的“心理健康”认知。当今高校里面,还有很多学生对心理健康认识不足,甚至一些学生错误的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针对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开展。心理社团通过在校园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学会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宽容,提升学生自我的心理健康调试能力,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成就自我中的重要作用,摒弃错误的心理健康认识。心理社团活动的开展,寓教于乐,提高了学生的热情,提高了个体的自信和自尊,使个体心情舒畅,体会到温暖,从而以点带面,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进良好的校园心理健康氛围形成。

加强心理社团建设是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应进一步给予心理社团建设全方位支持,促进其发展,使心理社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梁吉.试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社团建设.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年6月.

[2]洪丽.试论心理社团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论坛),2011年7月.

[3]陈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用对策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12月.

[4]张锷.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误区及对策.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6月.

[5]王椿阳.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调查与分析.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年3月.

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的意义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034-02

新时期社会竞争更加激烈,高职高专学院学生的竞争压力也更加巨大,心理健康问题增多也致使高职高专学院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度进一步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有了全新的认知。

1 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学校教育尤其是以社会需求为主的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工作在教育目标、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上都带有明显的社会色彩,高职高专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样如此。

首先,从新时期社会背景来看,接受了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状态良好的高职高专学院学生更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其次,高职高专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年轻人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对整个社会人群的心理健康状态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2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高专学院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期背景下,高职高专学院的教育任务和教育目标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学校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积极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学院向社会输送的人才都是身心健康的新时期人才。

2.1心理健康教育是学院综合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高职高专学院对学生进行的综合素质教育中,明确指出学生需要培养的综合素质主要是指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和身体与心理素质等四个方面。心理素质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主要依托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而心理健康教育也对专业知识素质与身体素质的培养与锻炼有重要影响。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高职高专学院开展的综合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还充分渗透到了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

2.2心理健康教育高中高专学院重要的人才教育方式

真正能够适应社会和职业现状的人才,不仅具有良好的动手能力,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适应能力。这些方面的需求只能依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来实现,所以,在高职高专学院中,心理健康教育又是培养职业人才的重要方式。学院主要是通过满足学生的被理解、被尊重、被肯定的心理需求,帮助学生实现自身价值,鼓励学生发挥特色、扬长补短等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来实现对学生各方面心理素质的培养。

3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防止心理问题带来的危害方面有重要意义

高职高专学生若是在心理上出现问题便会给学生个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许多不良影响,而预防、阻止和解决这些不良影响的方式中,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前就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

3.1消除学生心理问题对学生自身的不良影响

高职高专学院的教育基本上是为了替学生毕业后打基础,但是很多的高职高专学生在家庭和自身条件乃至学校专业条件方面都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所以这些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令情绪、心理状态不稳定的因素更多,若不能保持心理健康,摆正心态很容易产生落差感进而出现自卑、自暴自弃、妄自菲薄等心理问题。

对此,高职高专学院最有效的解决策略便是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积极开展健康有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向学生传递证明的心理健康元素,教授学生排解心理压力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各种压力状态下摆正心态,努力走到自强、自立、自信。其次,还要经常对在校学生展开普及调查,准确把握在校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然后“对症下药”解决学生之中已经存在的心理问题。

3.2消除学生心理问题对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影响

高职高专学生在家庭中是重要的家庭成员,也是家庭未来的希望,在社会中是重要的社会个体,承担着未来社会建设的重任。所以无论从家庭繁荣还是社会发展的角度都要求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便阻止学生心理问题对家庭和社会的危害。高职高专学院应用心理健康教育教导学生认清自身价值,主动承担责任,并善于从生活中寻找乐趣,对自己的生活充满希望的同时更要给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带去希望。

4 心理健康教育对高职高专学生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学生个人角度来看,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学生个人发展,因为高职高专学院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实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的七大心理健康标准,进而完成学生成才的关键步骤,所以高职高专学院积极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1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心理调整,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个人承压能力以及心理适应能力等

能参与高职高专教育学习的学生基本上都属于智力正常范围,可以产生基本的心理反应,不过在正常的心理健康教育下能得到更好的心理调整,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个人承压能力以及心理适应能力等各种能力。

4.2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让高职高专学生更加开朗自信的生活,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让学生活在希望之中。

4.3平衡学生的心态,稳定情绪

良好的心灵健康教育还能帮助大多来自农村的高职高专学生平衡心态,稳定情绪,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良好亲和力的人,能帮助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建立好人缘。

4.4培养学生健全的社会意志

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大学生健康全面健康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坚定信念,培养出健全的社会意志,能自主的协调各种社会活动,从而实现良好的适应社会劳动,并向社会更高层次发展的目标。

4.5增强学生的独立性和社会适应能力

正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助于帮助当代高职高专学生克服依赖心理、自私心理等心理缺陷,从而增强学生的独立性和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有勇气迎难而上,直面挑战。

4.6帮助学生的心理年龄能顺应学生的成长而成长,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身心和谐

心理健康教育能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自身心理反应,学习到如何根据社会状态改变心理行为方式的方法。还能帮助学生的心理年龄能顺应学生的成长而成长,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身心和谐。

由此可见,新时期对高职高专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本人、学生家庭乃至学校以及社会都意义非凡,所以我们更应该齐心协力,坚持做好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岳媛.浅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2013(54).

[2]古志华.试论新时期开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政策[J].世纪桥,2013(03).

[3]杨丽华,吕秀娥,宋均艳.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以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A),2011(01).

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的意义篇(6)

高等院校是青少年最为集中的组织机构,覆盖人群也十分广泛。在高等院校中,学生相互频繁接触,具备开展健康教育的良好基础。笔者在高校医务室共组多年,对在校师生的体检情况和健康教育情况最为熟悉,对学校开展的师生健康教育知识进行了多次的调查和分析,寻求到了一种更为有效的健康教育活动。

一、学校健康教育的实施

(一)组织

1、建立高等院校中完善的健康教育体系,有学校第一负责人校长亲自监督并执行,学校中的其他领导人员和相关的部门单位都要参与其中。强化宣传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向在校的师生介绍国内外各个高等院校的健康教育开展情况,明确开展健康教育的含义目标和意义,了解目前存在于我国高等院校中的健康教育问题,改善目前高校中广大师生的不良生活习惯,说明在高校开展健康教育的紧迫性,从上到下形成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2、建立健全高等院校的各种健康教育规章制度和应急措施。包括针对目前的各种传染疾病的记录,食品安全的控制,学校整个区域的环境卫生改善措施。一旦遇到突发性的传染疾病或者食品中毒事件时,要在第一时间组织相关人员开展工作和演练。

3、加强对学生的培训意识,提高他们对健康教育的认识。要定期在学校组织相关人员开展培训工作,让所有的医务人员熟悉各种健康文件,了解各种保健知识的预防措施。提升校内医务人员的健康教育理论水平,同时,鼓励他们多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知识水平。定期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培训学习,包括心理学,教育学,健康知识等各方面课程的学习,在不断扩展知识面的同时可以保证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序展开。

(二)制定好健康教育的培训计划

在每个学期学校都应该开展健康教育培训,在学期伊始就要制定出详细的培训计划和内容。包括培训的时间,地点,方式都要做好详细的安排。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季节的影响,针对各种流行病学的特点在不同的时间点展开不同的健康教育内容学习。比如:“4.7”世界卫生日、“5.31”世界无烟日“9.20”全国爱牙日开展各种宣传和服务活动。

(三)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高校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以教职工和学生讲座的形式展开,可以适当的举办各种知识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配合好个人的咨询内容展开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

1、群体健康教育。可以利用好学校的宣传栏,广播站进行各种专题性的健康教育,定期开展专题的讲座。结合目前高校的饮食情况,适当讲解一些常见性疾病例如:高血压,冠性病或者传染病的相关预防措施,普及各种健康知识,定期开展知识竞赛,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和健康知识水平。

2、个体健康教育。针对个体可以有效的开展好面对面的健康教育咨询活动,内容涉及各种常见的传染疾病主要以预防为主,一旦感染要做好相关药物治疗的讲解,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锻炼,控制好饮食习惯,定期参加学校组织的体检。

3、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利用教授讲解的方式定期开展教育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以小组谈论的形式展开,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辅助设施。

4、编写健康教育教材。一些健康教育活动开展比较超前的学校,已经编制的校内的健康教育相关教材,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心里活动,制定出各种健康教育培训资料,同时结合一定的图文,让学生阅读起来简单易懂,也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四)高校健康教育的评价

针对学校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定期对学校的健康教育成果展开测评,对教职工和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系统的分析,了解学生的现状,及时改善目前的健康教育计划,满足学生对于健康方面的需求。

二、高效开展健康教育的体会

(一)学校健康教育对师生健康效果显著

根据国内外的很多健康教育资料显示,学校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之后,整个师生的健康教育状况明显提升。不管是教职工还是学生对于健康知识的知晓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就说明在高校开展知识讲座和各种健康教育竞赛效果是十分理想的,也说明目前所有的高校师生对于健康知识学习的热情,不管是主动的和被动的,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都有了很大的改观,人们开始关注健康,重视健康。学校的食堂饮食也随着健康教育的开展有所改善,人们开始戒烟戒酒,增加日常的运动量,这也说明,健康课程教育是所有师生提高健康知识水平的有效途径。所有的健康教育课程,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按部就班的有序展开,选择最为恰当的教育方式,让教学的内容也从浅到深。

(二)提高校医及其他教师的健康教育水平

丰富的知识是开展健康教育及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作为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准确理解健康概念,具备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沟通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三)注重健康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如果能组织卫生界及教育界的专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共同研究编写符合健康教育学科要求的系列教材,在把握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趣味性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性别特征、心理生理特点进行编写,内容涵盖卫生习惯、合理营养、心理健康、常见病防治、传染病防治、急救、体育与健康等多方面知识,使健康教育教材更为系统化,那么健康教育的开展将有着更为广阔的前景。

三、结束语

WHO将健康教育列为初级卫生保健的八项任务之首,健康教育能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所以,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引起全体师生员工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郑福池.高校医务室的管理相应问题与对策[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1).

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的意义篇(7)

关键词:加强;定位;心理健康;咨询

Key words: strengthen;orientation;psychological health;consultant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3-0146-01

1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1.1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我校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他们的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1.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体,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高等教育逐步实现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学习竞争、就业压力等日趋增大。近年来,高校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大学生群体的规模逐步变大,他们的素质和结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于心理问题影响学业,一定程度上成为影响学校发展稳定的不良因素。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有效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正确认识和确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有着工作目标上的一致性、工作内容上的相关性和功能上的互动性等联系。即二者的根本目标都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从本质上而言,二者都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二者是相互渗透的。所以某些思想问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解决,而有些心理问题也可以通过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逐步化解。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显著的不同点。第一,理论基础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是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为基础的,要求从意向活动、认知活动、综合的心理活动方面去把握人的精神状态。第二,工作内容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包括专业与职业选择,人际关系的调整,工作学习、婚姻家庭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包括青春期心理卫生;认知障碍;心理危机的调治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爱国主义、理想道德、民主法制与纪律、形势与政策教育等。第三,方式方法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有心理测量、个别晤谈、团体辅导、心理暗示、角色转换、行为矫正等,具有保密性、教育者倾听等特点。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明确的政治导向,对于个体行为反映出来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符合导向的要公开肯定。价值导向是“显性”的,有社会本位的倾向性。其主要有说服教育、榜样示范、环境陶冶等方法,具有公开性、群众性的特点。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3.1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校园氛围。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板报橱窗等方式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积极开展心理沙龙、心理健康周(日)、心理健康讲座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陶冶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增进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增强大学生互信、互助、友爱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2 开展多形势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由于现实环境的多变性,对象心理的复杂性,心理素质发展的艰巨性,以及对象在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特有矛盾,决定了对象的心理问题不可能仅通过有限的课堂集中辅导来完成。还应根据对象的不同可以进行个别辅导或团体辅导,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不同可以开展个别咨询辅导,针对有共性的团体开展团体辅导。根据条件的不同开展面谈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网上咨询等,多管齐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能最大程度满足对象的要求。

3.3 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利于保证心理素质培养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课、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通过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方式,帮助教育对象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增进心理健康的水平。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当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在整个学校的教育过程中,不论是学科教学还是班主任(辅导员)的工作,不论是校内的教育活动还是校外的教育活动,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3.4 充分利用专业教学、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渠道,全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课教师要主动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辅导员、班主任要参加心理健康知识培训,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注意发现和识别学生的心理问题,积极主动地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各管理和服务部门都要关心和帮助大学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大学生正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在社会阅历、知识水平、生活环境和年龄阶段上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使得他们的心理需求特点、现象有更多的共性,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决定了他们基本上能够稳定有序地决定自己的思想行为,并对其产生的效果和所达到的目标有一定预见能力。大学阶段是人生非常重要的时期,是奠定人一生发展的基础,不管他们愿意与否,他们都要开始独立地面对真实的生活,自主地解决面临的人生难题。积极的接纳与奋进是美好人生的起点,而消极的对抗则有可能一事无成。因此,重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机制的建立在现代素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的意义篇(8)

一、引言生

命教育是一个新开拓的研究领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育人过程中的具体化和实践化。生命教育既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又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它将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取向。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新趋向显示,心理问题不仅仅是理想和现实矛盾导致的心理冲突,或是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人格障碍,还会是涉及到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核心问题的缺失,以及由此导致的生命活力和生存意义的缺失。本文探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发展模式,即从生命教育的视角出发,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为根本,选择贯通知、情、意、行的教学内容,创设参与、体验、成长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和情境,构建尊重生命规律,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立体化的实践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减少或避免心理问题的发生。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新趋

向调查和研究显示,当代大学生心理危机除具有传统特点以外,还出现了更为复杂和微妙的现象,一是北京大学徐凯文老师提出的“空心病”①,二是北京大学中文系钱理群教授命名的“精致的利己主义”倾向②。

(一)徐凯文提出的“空心病”现象徐凯文梳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展脉络:早期来访者大多是神经症水平的问题;近些年更多的是人格障碍水平的个案;而最近三年出现了精神障碍患者,比强迫症、神经症障碍以及人格障碍更加复杂,甚至让人感到束手无策———这就是“空心病”。“空心病”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或可称其为“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空心病”的主要表现为:

(1)情绪低迷,兴趣淡漠,但是在智力、性格、为人处事等方面与其他人没有明显差别,甚至非常优秀。症状上较为符合抑郁症诊断。

(2)孤独感和无意义感强烈,不知道活着的价值和意义,多年来就是为了追求出色的成就而拼搏,并以此为唯一的支撑。甚至当这些东西都得到的时候,内心还是空落落的,出现强烈的无意义感。

(3)人际关系良好,但协调人际关系中的一切都是为了别人而做,而且做得非常辛苦,感觉疲惫不堪。

(4)对生物治疗不敏感。常规的用于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以及生物疗法对他们都没有效果。

(5)有强烈的自杀意念。这种自杀意念并不是由现实中的困难、痛苦和挫折引起,而是由于缺乏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感,缺乏人生信仰和生活目标。

“空心病”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功利的应试教育。在这种教育体制和考试机制下,所有师生和家长都只关心分数,学生也完全被训练成分数的奴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活着,只知道高的分数可能获得奖赏,获得成就感,获得别人不能得到的东西。学生不仅在承受压力,而且其价值观也被扭曲、被功利化,生命的活力和张力被封杀,自我的需求被压抑。

(二)钱理群提出的“精致的利己主义”

钱理群提出的“精致的利己主义”倾向在大学生身上普遍存在,成为影响他们提升素养、塑造健康人格的瓶颈和障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指经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者’。精致指的是对生活有着自己的追求,不是一味地追求物质价值,有自己的生活品味的一群人;利己主义者就是一切活动都以利己主义为核心的人。高智商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最大特征。造成‘利己主义者’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孩子出生之始,经幼儿园、小学、中学不断强化,大学阶段不过使其越加‘精致’而已。”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养成是长时间、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家长的个性特征、贫穷狭隘的家庭环境或过于溺爱的家教方式,是造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家庭原因。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性格特点和个性特征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及行为。无论贫穷或富裕,农村或城市,家长自私自利的生活方式都将使子女过分注重个人利益。此外,贫苦的生活环境或过于溺爱的家教方式,生活资源的稀缺或资源的独占等,也会使孩子产生习惯化的自私心理。

其次,“唯分数论”是造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教育原因。中国的现实是人口众多,教育资源相对短缺或不平衡。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从孩子进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再到大学,无论家长还是教师一直都在强调分数。拿到高分似乎就赢得了一切,人们意识中以为上学的高分数直接影响着毕业后的好工作,最终影响着人生的成功。为了拿到高分数,学生可以不择手段,可以盘活各种资源,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显现出较高的智商和情商。

这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典型表现。第三,唯利是图的大环境是造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社会原因。社会环境中,为一己私利而导致的医患纠纷、食品安全、诚信危机、道德困惑等现象不断出现。高校环境中,教师为自身发展热衷于报课题、申经费,对本是主业的教学工作精力投入不足现象,是现成版的“利己主义”教材。大学生作为社会人不可能不受影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问题的要害,就在于没有信仰,没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关怀、大悲悯,缺乏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必然将个人的私欲作为唯一的追求和目标。

如果说“空心病”是自我的迷失,那么“精致的利己主义”就是对社会的迷失,无论哪种迷失都将导致个体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缺失,结果或伤害个体,或危及社会。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普遍化、复杂化态势,说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有所调整和改变。审视生命教育,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将其有机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方面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发展模式构建

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发展模式,就是从生命教育的视角出发,探寻生命本质,激发生命活力,丰富生命体验,塑造核心素养,实现生命价值。这需要融汇课上课下、校园内外、时间空间等全方位资源,打造立体多维的框架。

(一)以培养科学生命观为导向,确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科学的生命观唤起积极的心理,而积极的心理是核心素养的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则以核心素养为中心。近期,国际范围内都在关注培养人才的核心素养问题①②。2014年,教育部发文提出,要“组织研究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年11月6日,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彭凯平教授在第十五届明德论坛上提出“核心素养的本质就是积极教育”的理念。对大学生实施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具体化、实践化,教育目标的确定则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和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③由此,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围绕“三大要素”和“六大素养”确定塑造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

(二)以激发生命活力为主线,选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发展模式,旨在以生命教育为线索,以核心素养为框架,选择激发生命活力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为此,在传统、常规教学的基础上,笔者带领研究团队选择了与核心素养中“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核心要素有关联的三个代表性课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公选课,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发展模式的创新和课程改革尝试。第一,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大学生入学之后出现的目标缺失、动机乏力和生命困顿现象,为在校大学生开设《生命导航———心理学视角下生命解读》选修课。通过认识生命之贵、体验生命之美、跨越生命之痛、引爆生命行动力四个专题,帮助学生寻找自我,尊重、规划自我,实现自主发展。第二,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借助分析教育之异化现象、解读生命教育的内涵和原则、性健康教育、死亡教育等专题,引导学生一方面在发现自我、尊重自我的过程中接纳个体自我,另一方面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找到社会自我。通过个体自我与社会自我的相互融合,践行社会参与,实现自身价值。第三,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茶与茶文化”。通过介绍中国茶史、普及茶的基本知识、了解茶与身心健康的关系、展示茶叶的冲泡技艺等专题,宏观上使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民族自豪感,微观上促进学生思考人生,自我完善,并且在操作中让学生感悟那种崇尚自然之精神、待客之道及文明礼仪等。

(三)以互动体验为主要方式,改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种成长课,互动体验是其主要方式。首先,课上专题授课,师生互动。老师简要解读基本理念和规律,更多时间以学生展示、分享、体验与表达等方式进行。授课环节使学生对自我、他人、社会和生命理念的认知有所改变,丰富初步的情感体验。其次,课下参观体验、调查研究。通过参观茶楼、殡仪馆,对社会群体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获得直接经验,充实内心体验。“生命教育”课外体验课———“殡仪馆里的死亡教育”是一个集中体现。在殡仪馆里看到无人认领的死刑犯的骨灰,学生们认识到“路是自己走的,只有自己才能选择死后骨灰的存放方式。那就是好好做人,做好人,做令人尊敬的人,做服务他人的人”。体验式、分享式、成长式的教育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触动和震撼。第三,借助校内社团、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以情境教育入手,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心灵协会”社团,利用心理学专业优势组织策划相关活动,让学生们在体验分享中解疑释惑,化解交往、恋爱、生涯规划中的矛盾和冲突,并学会沟通与合作。“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团队以心理学、学前教育、教育学专业为依托,在全国心理学家大会、老年人心理疗愈、社区亲子教育、留守儿童、特殊儿童教育等领域开展专业型志愿服务。团队项目实施三年,学生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有所提高,学生专业认可度和自身价值感得到强化,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互动体验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的“三观”在知、情、意、行的相通相融中得到了塑造和固化。

(四)以全程式一体化为统领,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立体途径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融汇了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元素,是一种全人教育。全人教育需要汇聚学校资源,整合不同岗位、不同角色的教职员工统一思想、统一意识,在生命教育理念下,全力以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具有人性化的同一性的教育元素,并以此与培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相衔接。笔者以高校基层教学单位为平台探讨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立体途径。

1.强化管理,完善制度,制定规划,实现管理育人

强化管理是保障。通过建立组织机构,分解目标,责任到人,加强督促和检查等措施,确保实效。完善制度是根本。建立工作规程、明确导师职责,并与评优、考核挂钩,保证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制定规划是前提。针对大学四年中入学适应阶段、发展方向分化阶段、充实提高阶段和学用结合的冲刺阶段,制定相应规划。①管理育人环节旨在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目标、规划学习生涯、利用各种资源、实现生命价值。

2.发挥教师专业优势,实现教书育人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塑造

更多体现为专业能力的培养,并由专业教师来完成,他们在入学教育、课堂教学分类指导以及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具有独到作用。任课教师的入学专业教育突出专业性,帮助学生熟悉培养方案,介绍课程内容、作用及专业地位,巩固专业思想。实施课堂教学分类指导是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首先,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特长和职业倾向。其次,帮助考研和就业学生各自完成六个明确,从而有的放矢地规划好学习、实践、社团活动等。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专业老师的重心。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完成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环节,帮助学生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化。②教书育人环节,助推学生形成专业实践能力,使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彰显生命的张力与活力。

3.突出辅导员功能,实现服务育人

辅导员作为生活导师,在入学教育、生活指导、综合测评、社团活动等方面应给予学生帮助,对他们思想、品行、人格的成长与发展进行指导。辅导员老师在入学教育环节,重在帮助学生熟悉新环境,明确学生守则,组织其活动,缓解其孤独与陌生,增加安全感。生活指导方面,应把握学生信息,关注特殊群体,营造温馨和谐的班风。综合测评工作,要发扬民主,深入调查,细致组织,贯彻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弘扬正能量,塑造学生积极的“三观”。社团活动个性化指导,应帮助学生了解社团、自己、未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提高有效性。服务育人环节辅导员应该成为学生成长发展中的重要人物,传递正能量,激发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良好品行和健康人格,强化人生信仰和生命的意义。

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的意义篇(9)

随着社会的逐步转型与快速发展,人们的利益需求越来越趋于多元化,价值观念也不断出现碰撞与交融,使得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扰和冲突。近年来,大学生心理疾病比例日益增高,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单纯是政治问题、思想问题和道德问题,相当多的是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的心理问题。这不仅需要我们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解决,还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解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我们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学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高校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基地,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必须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前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与宗旨就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对大学生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对大学生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对大学生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高校培养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因此,在大学生各方面基本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无疑居于核心地位,它决定着大学生的政治方向和行为方式。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不仅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实需要,也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时展的现实需要。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协调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心理健康教育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有利于提高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自身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因此,学校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指导和咨询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学生增强自我心理调试能力,增强克服困难经受考验和承受挫折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较大的隐患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栋梁、祖国的希望。作为跨世纪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他们的心理健康及由心理健康引发的诸多问题正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据有关资料标明,大学生心理问题呈现出愈发严重的态势,它涉及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使众多的莘莘学子在学习领域、人际关系、自我方面饱受抑郁、焦虑、自卑、恐惧、压力和适应不良等情绪问题的折磨。因此,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到了迫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时候,而高校作为培养未来国家建设人才的摇篮,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大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要求的需要。

1.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关注社会问题和社会变革。但是,他们不太了解中国的国情和民情,不懂得改革开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缺乏清醒的认识和辩证的思考,容易出现心理困惑,产生不满情绪,导致对改革开放缺乏信心,甚至表示怀疑。

2.大学生的智力发展达到高峰,思想活跃,反应敏捷,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但毕竟缺乏社会实践,思想易脱离实际,有时好走极端,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和盲目性,甚至有时会受错误思潮的影响,缺乏分辨能力。

3.大学生感情丰富,对于理想的追求往往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自我设计愿望较为强烈,往往却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使得理想与现实之间出现巨大的差距,从而影响自身的行为。

4.大学生要求独立,但又存在较强的依赖心理。进入大学后,脱离了父母的管束和高考的压力,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教育体制存在的一些弊端,使得学生们普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准备,当生活、学习上碰到问题、遇到困难挫折时,他们往往最先想到的是家,表现出较大的心理依赖性,有的则采取逃避、抱怨的态度,严重的甚至走上自杀的道路。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正在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他们不停地在思考、选择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准确地把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和差异,加以正确引导和帮助,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

(二)部分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脱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落实环节上出现诸多问题,实际运行效果不理想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总体上来说不容乐观,其主要问题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够,落实不力。心理问题的形成一般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渐进性,而我们常常错误地估计“有心理问题者毕竟是极少数”,所以,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地疏导,导致问题积蓄越来越多。有一些高校领导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力度不够,认为只要保证学生别出事、别走极端就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做的多与少都无所谓。这势必为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留下隐患。然而,即使很多高校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并建立健全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机构,也引进和培养了一批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但实际运行的效果却并不理想,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同度不高,主要问题在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单调,没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跟踪不及时,针对性不强等。针对这些情况,高校必须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育规律,制定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不断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努力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积极开展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全面发展和进步。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一些实际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主要来自三方面:心理学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德育工作者。相比较而言,德育工作者所占的比例较大。在德育工作者的行列中,每年都有一批年轻的力量加入进来。他们的加盟,自然壮大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队伍,增强了工作活力。但他们大部分是非心理学专业毕业的老师,不仅自身的心理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而且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也不够,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就如何区分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关系存在难度。这些问题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给予解决。

1.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心理素质,培养健康人格,打造一支业务精、素质高、能力强的专兼职队伍,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是一项跨世纪的工程,是关系到民族未来、祖国兴衰的一项艰巨而迫切的任务,是十分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坚定工作信念,感受工作乐趣,为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贡献力量。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摆脱传统德育观念的束缚,正确处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要不断地适应新形势,真切地贴近学生,从心理学角度正确把握教育对象、有效地进行心理疏导工作,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的人。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机结合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全社会健康的心理,是和谐社会赖以存在的心理基础。同样,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是个体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们只有处在和谐的心理状态下,才乐于接受教育。因此,心理问题不能简单地施以大道理,而需进行耐心的心理辅导来加以解决。近年来,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等普遍加大,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增多,影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要采取切实措施,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确保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一性。两者在本质上都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用反映本阶级或政治集团利益和愿望的意识形态,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其思想行为向着符合社会主义高校培养目标和一定社会要求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包括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通过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方式引导和改变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反应特点,预防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的活动。两者在工作内容上也有同一性。健康的心理使学生更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心理条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合理扩展和延伸;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又会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性。两者在理论基础、具体任务、工作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机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既要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又要帮助大学生优化心理素质,使思想政治素质与心理素质相互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政治觉悟、道德品质问题,而且要注重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关注因思想问题而引发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解决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而且要努力解决思想问题,使大学生在努力为他人服务、为社会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遇到的问题层出不穷,学生的情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1. 必须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坚持和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树立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注重教育的层次性、实践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 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引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来,促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良性互动,实现优势互补;

3. 必须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4.必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培养一支兼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队伍,使其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融入到自己日常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来,真正成为大学生的朋友;

5.必须积极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充分利用课堂,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际教学效果,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我教育,形成健全的人格。

构建和谐社会,高校有着培养和谐人才的重大责任。和谐人才的标准应该是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而心理和谐是和谐人才的基础。面向21世纪的教育,更注重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自我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未来民族的素质好坏和祖国的兴衰。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其不断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不仅是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也是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的迫切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

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的意义篇(10)

1 健康教育的定义和含义

1.1 健康教育以医院为基地,以患者和家属为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目标的教育过程,使患者了解增进健康的知识,改变患者的健康行为和问题,使患者的行为向有利于康复的方向发展。

1.2 健康教育是使健康者保持健康,患者恢复健康,伤残者最大限度的功能恢复及临终者得以安宁死亡的一种获取相关疾病健康及预防知识的教育工作。

1.3 健康教育是在一个理论及教育框架下指导人们更好地自我护理和保健的过程。

2 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健康教育已成为护理人员的根本任务,其根本目的就是帮助患者确立健康信念,建立健康行为。患者或健康人既是教育的接受者,又是教育的执行者和评价者,而护理人员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计划者和评估者,这是一种双向的交流过程,护理人员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到教育、指导、评价作用。实际上,由于护士观念陈旧,知识储备少,加之缺乏教育能力,使护理健康教育不到位,即使进行,也多限于向患者介绍一些住院知识和一般的疾病常识注意事项,没有顾及患者是否掌握与满足,健康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时间安排不合理,对其效果也缺少评价;另外,我国属发展中国家,国民素质差,收入低,对知识接收程度有差别,患者受社会观念、传统思想及身心健康问题影响,对护士工作的职能不明白等因素,阻滞了护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落实;再有医护的分工不同,配合的协调性差,各项考核制度也不配套,都在很大程度上使护理健康教育没有落到实处。

3 护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对策

护理健康教育是护理计划的重要部分,护士必须具有健康教育的能力,针对不同文化、年龄、社会背景的人进行不同的语言、程度、水平的教育,达到每个患者或家属都能接受健康教育并做好自我护理、自我保健的目的。

我国护士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中明确规定了护士有承担预防保健工作、宣传防病治病知识、进行康复指导、开展健康教育、提供卫生咨询的义务。因此,开展护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对患者权利的尊重,也是护士应尽的义务。怎样使护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甚至推广、深化,就需要一大批具有良好素质且具备健康教育能力的护理人员去实现。基于我国还不能取消护理中专教育,所以要加大护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力度,提高护生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水平,为护理学发展奠定基础。

3.1 定位准确: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要吃透,要和“卫生宣教”区分开。“卫生宣教”的目的在于普及卫生知识,是护士对患者的单向交流过程。健康教育是建立健康行为,通过计划的设计、实施、监测、评价的教育活动,影响和改变人们的不健康行为,引导人们养成有益健康的习惯,使之达到最佳健康状态的目的。从“卫生宣教”到健康教育,不仅仅是用词的替换,而且是观念和工作模式的转变,要有全程健康教育模式观念,即健康教育要延续到人的生命全过程,要做到持之以恒。

3.2 知识准备:护理人员要按程序有组织、有计划开展健康教育,必须掌握与疾病护理相关的知识,(包括专科护理知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疾病预防、卫生营养学、行业科学、伦理学、医学新进展等)。必须掌握与健康教育有关的知识,如:健康教育程序,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评估,患者及家属的教育方法、交流技巧,健康行为指导,健康效果评价及如何制定标准的健康教育计划等。指导学生掌握护患交流技巧,知识灌输技巧,即使走上工作岗位,在工作之余仍然要养成自修、自学习惯,多涉猎人文科学知识、培养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才能具备健康教育的条件,才能有的放矢,因时、因地、因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途径,保证有效的健康教育。

3.3 教师指引:今天的教师已不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要引导、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目前我国的护理健康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尽管人们的健康意识大大增加,而健康教育仍然滞后。中专护理教师必须认清形式,及时转变旧的医学模式观念,用正确的护理教学模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健康教育能力。可以通过讲授、专题讲座、情景教育、实物教育、办健康教育专栏、制作幻灯片、录像等多媒体、编印健康教育小报、健康教育手册等方式方法来达到教学目的。教学生自己动手,自制图文并茂的简易健康教育卡片,办与健康教育有关的板报,宣传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措施,自我保健方法,饮食禁忌等,让学生尝试给患者开健康处方。除学习健康教育理论外,同时让学生接受更多的人文知识,从始至终贯穿“以人为本”的教育,使护理教育建立在伦理及人道主义之上。

4 实施护理健康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4.1 应提高法律意识: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和举证责任倒置的实施,一切医疗护理行为均应该留有记录,利于取证。实施护理健康教育也同其他医疗护理行为一样,必须有记录。护理健康教育实施单应是具有法律意义的医疗护理文书,要求及时、完整、真实、科学,并有患者或家属签名,切忌伪造、涂改。

4.2 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患者建立健康行为,而不是以患者或家属掌握疾病知识为目的。在进行效果评价时,不能单从掌握疾病知识上考虑,而应从患者行为改变和态度转变上考虑,即:从根本上改变患者不健康行为。

上一篇: 商业活动案例 下一篇: 数字信息学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