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保值增值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4 16:34:03

固定资产保值增值

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篇(1)

二、新时期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途径

1.做好采购验收

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部门应该深入开展可行性研究与调查分析,避免出现重复购置盲目购置的问题,避免购置一些价值不高、无法保值的固定资产。高校方面应该建立固定资产集中采购与招标管理领导小组,对固定资产招标、采购的整个流程实施全方位的监管,确保采购资产的质量,避免资金的浪费,保证固定资产质量与采购资金之间的平衡。另外还应做好验收管理,确保采购回的固定资产符合质量标准,坚决防止暗箱操作或腐败问题的发生。

2.完善核算方法

其一应该引入权责发生制,固定资产一直以来都是高校重要的资源,因此我们必须对固定资产从采购、使用、报废整个流程进行科学的确认、计量,因此我们在对固定资产的核算过程中应引入权责发生制;其二是高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我们知道固定资产无论使用与否,其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损耗,自身价值也会逐渐降低,为了客观的反映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建立与高校资金循环相符合的补偿机制,同时还可以实现高校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与形态管理相统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也应该进行投入与产出的计算,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能够按照固定资产的不同种类来考虑有形损耗与无形损耗,从而帮助我们选择正确的核算方法。

3.加强计划管理

一方面是实施经费预算指标控制,高校固定资产的预算编制工作必须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结合高校自身发展目标以及固定资产的存量情况,科学的制定购置预算,做好固定资产使用效益的可行性分析,确保实现统一管理,避免固定资产闲置而导致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是要做好固定资产统筹管理调度,合理使用目前已有的固定资产资源,不断提升固定资产的综合利用率。要努力打破高校内各院系、各部门、各专业的限制,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的具体教学教研任务,将相近的实验室做好分类、重组,建成跨专业、跨学科的综合实验室,最终实现资源贡献,也别是对于一些比较贵重的实验教学设备以及实验室,应该尽可能减少其空闲时间,让其使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4.盘活存量资产

要切实转变现阶段高校固定资产由各个部门所分散占用的局面,集中统一进行安排,避免固定资产的空置率,充分发挥出高校固定资产的价值,不断优化各院系各部门的资源配置,从而实现全校固定资产的共享,确保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

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篇(2)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7-0055-02

一、固定资产的概念

目前,在学术界并没有对固定资产管理做一个具体明确的定义。有些只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范围进行了定义,也有从固定资产的对象出发对固定资产管理进行定义,例如郝净、高卉在《固定资产管理资产标识码系统及其开发》中认为,固定资产管理就是以固定资产为对象,面向资产增加、变动、减少全寿命周期,以保证既有资产安 全、完整。笔者认为,固定资产管理更主要的是一种过程,因此在本文中,固定资产管理指的是通过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活动以提高资产利用率,减少资产的无谓损失,最终使固定资产的效用达到最大化的一种活动 [1]。其具有以下特点:长期性。固定资产管理活动贯穿于在企业生产活动的始终,从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到报废等环节;广泛性。固定资产管理的对象包括企业房产、地产、设备等多种内容,牵涉到的管理部门也较为广泛,包括生产、经营、会计等部门;多样性。固定资产管理活动的方法较多,如日常监督、定期维护、评估等。固定资产是国有控股企业资产的核心部分,是企业正常开展各项工作的物质基础,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都能占到该企业总资产的90%以上,因此管好用好这些固定资产,充分发挥其效率,延长资产使用寿命,减少资产流失,不仅是每个管理者和使用者的责任,更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物质保障 [2]。

二、加强国有控股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1.固定资产实物管理与财务核算脱节,账实存在差异。(1)管理人员分工不明确、责任不落实、资产管理出现脱节现象。实物管理部门、财务部门、资产使用部门之间的相互衔接和制约关系不清楚,有问题互相推诿。购置资产时由于单据传递的不及时,导致实物管理部门账卡与财务部门台账不一致 [3]。(2)资产来源复杂,在资产购置上有集团控股公司购置、有下属二级单位购置、有集团控股公司内部互相调拨、有新建项目投入,尤其是新建项目所形成的资产,由于前期财务部门与实物管理部门沟通的较少,形成了资产台账的不准确性。(3)职能部门负责人、业务管理人员及资产使用者变动频繁,而资产移交工作未同时跟上,对存在问题资产的责任互相推诿。部分基层领导主观上对资产清理不够重视,而资产清理工作既费时又费力,往往不够彻底,导致人走后而接管人员对资产的来龙去脉不清楚。(4)在资产管理上缺乏主人翁责任感,认为资产是国家的、是集体的,与个人和我的小集体关系不大,出现对资产不爱惜,听说或发现有损资产的行为不关心而听之任之 [4]。(5)资产的计量不够准确。由于历史原因,对房屋和建筑物有的未办房产证和土地使用证,在面积的登记上不准确,也有过去有房产证而是按优惠政策计算,楼道走廊未计面积,造成登记面积与实际面积不符。

2.固定资产报废制度不完善。一项固定资产从采购进来,调拨使用,再到最后的报废,一般都要经过一套规范环节才能正式退出企业的生产经营。而我单位对固定资产采购、调拨、使用等环节都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但却往往忽略了固定资产的报废管理。对一项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去向,残值收入,管理部门无法提供上述事项的完备资料。不少人认为,报废的固定资产其价值已在使用中消耗,本身已无多大价值,不是管理的重点。但在我们这样的大企业中,投资、技改项目多,导致大量的固定资产一次报废,其残值收入金额较大。废旧物资的市场不像产成品市场那样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其销售价格没有一个客观的参考标准。很多废旧物资的购买单位都为个体私营的物资回收公司,再加上此环节的内部控制薄弱,缺少相关的相互牵制制度,很容易出现舞弊现象。

3.编码不统一,导致固定资产实物与账务难以核对固定资产在购入时,管理部门为了便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往往有一套固定资产的编码,而财务部门为了便于账务处理也有一套自己的编码。两个部门的编码又往往有各自不同的标准。由于两个部门间编码不同,在实物管理部门的台账上要查找一项财务账上的资产只能通过固定资产的名称、型号来查找。在一般的小企业中,资产相对较少可能查找不会很困难,但在拥有几十亿固定资产的大型企业中,由于资产品种繁多,查找起来却犹如大海捞针 [5]。

三、国有控股企业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管理研究

1.强化设备前期管理是降低设备管理成本的基础。设备的前期管理是对设备投产前的管理。设计、选用什么样的设备,对投产后运行的经济效益、设备维修投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方面,合理设计、科学选型是设备前期管理的关键。设计选型时既要考虑到设备的可靠性、适用性、维修性、安全性等因素,又要考虑到厂情。尽量同原有的设备系列化,只有这样才能为设备后续生产、运行、维护的经济性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设备前期的合理投入有利于降低设备的运行成本。传统的设备一生管理中,由于各环节都是以行政单位为界,前期管理与运行管理常有脱节的现象,有时候设备刚投运,就出现改善、改造情况,既影响生产又增加了投资,因此推行运行维护与前期设计、投资控制相结合的办法就可解决这一矛盾,不能单纯追求在设备前期管理中降低投资,从设备寿命周期最经济这个角度看,前期的合理投入有利于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2.建立设备管理状态评审制度,维护设备资产的使用价值。设备是物化了的资本金,同时存在着价值和使用价值。设备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就设备工作本身而言反映在设备价值形态的管理上。设备价值形态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设备价值管理,就是对设备投入方式、投入的回收和投入后创出最大限度的效益等方面进行管理;二是设备使用价值管理,设备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载体,通过管理手段和措施,减少设备的功能损失,保持和恢复设备的功能性。设备使用价值的保值在生产活动中主要靠正常的维护和保养等手段来实现。在设备管理工作中的宏观调控、监督和增强约束机制,就是对设备使用价值情况进行评审考核,为此,建立了设备评审制度和有效的监督监察制度,以状态监测等现代化手段对主要生产设备进行状态监测、动态分析。定性定量评价各单位设备的管理成效,提高了经济效益[6] 。

3.控制设备运行风险,增加经济效益。设备风险控制的方法从企业角度来看有以下几方面:(1)风险规避。风险规避是指为了免除风险的威胁,采取企图使损失发生概率等于零的措施。(2)冗余储备。冗余储备是指备用设备或备用计划的准备。当原有设备等失效时,这些备用措施就可立即起作用 [7]。(3)风险分散。风险分散的目的是降低设备对特定事物或人的依赖程度。分离是将某事物或作业程序区分成好几个部分。(4)风险转嫁。风险转嫁的途径有两个:一个为通过保险契约转嫁出去;另一个为通过非保险契约转嫁出去。常见的形态有四种;买卖契约、出租契约、外包契约、辩护(或免贵)协议。将运行阶段的设备管理工作通过外包契约转嫁给承包人就是风险转嫁的一种形式。(5)风险自留。即企业把风险事件的不利后果自愿接受下来。如在风险管理规划阶段对一些风险制定风险发生时的应急计划,或当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数额不大、不影响大局时而将损失列为企业的一种费用。

四、加强国有控股企业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的相应措施

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管理的任何疏漏都会导致管理链条的松动,需要各部门和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参与和配合,以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要在建章立制上狠下工夫,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明确管理职责,落实岗位责任制,按照钱物分管的原则,也符合内控管理需要,固定资产要有专门的实物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购置、处置、调配、报损,一切资产的进出都要通过实物管理部门。财务部门需有实物管理部门出据的手续才能付款和登记台账。二者的分工是:财务部门负责资产的总账和明细账,实物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实物账和卡片账。而实物保管部门根据“谁使用、谁保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责任领导人和责任人[8] 。 统一固定资产编码。对一个单位而言,每项固定资产需要这样一个统一标准的编号。当一项固定资产购进时,就需要根据它的基本信息给它编号,这个编号要包含一定的信息,如原值、结构、购进时间、型号等。固定资产管理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将固定资产规范化管理贯穿于日常工作,使之经常化、制度化。每年至少要对固定资产进行一次清理,对需要修理的要及时进行修理,达到报废年限的,或者虽未达到报废年限,但实际上已损坏无法修复的要按规定办理报废手续,及时消账。做到账实、账卡完全相符。使资产管理趋于完善,从而达到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向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迈进。固定资产是企业竞争力的储备。完善固定资产的管理不仅是为了企业的生产,更是为了满足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的需要。市场竞争瞬息万变,也要求我们义无反顾地去创新实践,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姜伯昊.卓有成效的成本管理体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2]郝净,高卉,固定资产管理资产标识码系统及其开发[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8).

[3]钱建芳.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浅议[J].企业与经济管理,2007,(9).

[4]王顶柱.预算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2004,(9).

[5]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篇(3)

固定资产会计政策是企业对固定资产进行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过程中的会计处理方法与具体原则。准则规定:对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这两个条件,且符合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等两个特征的有形资产可确认为固定资产。其初始计量按其成本入账。除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按规定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外,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所含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在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折旧方法中,选择适用的折旧方法计提折旧,并不得随意调整。当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企业应当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并不再转回。

而从会计实务上看,企业在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和《企业会计制度》,办理固定资产会计事项时,存在如下问题:

(一)不同方式取得固定资产的初始计价口径不一致,造成相同的固定资产出现不同的计量结果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与相关会计准则及《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不同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采用了不同的成本计量方法,现将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方法归纳如图所示:

图固定资产初始计价方法分类图

固定资产初始计价上的差异产生的经济后果是:在物价变动的情况下,固定资产取得的方式不同,使各个企业在相同的会计期间取得相同的固定资产,或同一企业在不同会计期间取得相同的固定资产出现不同的计量结果,形成不同的入账价值,造成各个企业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额出现差异。在同一会计期间,各个企业即使采用同样的折旧方法,所发生的折旧费用必定不一致,在折旧抵税的作用下,使各个企业的所得税负可能出现不公平。

(二)固定资产按应计提折旧额计提折旧形成的折旧基金无法维持固定资产的简单再生产,造成固定资产再生产能力障碍

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提折旧额进行的系统分摊。其中,应计提折旧额是指应当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的原价扣除其预计净残值及减值准备后的余额。可见,决定固定资产应计提折旧额的最主要因素是固定资产的原价――即固定资产的初始计价。折旧的最终目的,是在某项固定资产使用期满时,能将其所有的成本以折旧和其他方式(如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处置固定资产等)列入使用期内的成本费用,并通过业务收入得到补偿,形成固定资产简单再生产的能力,保证企业能够持续经营。

对固定资产应计提折旧额计提折旧的经济后果是:形成的固定资产补偿基金无法保证固定资产的简单再生产,造成了固定资产再生产能力的障碍。究其原因十分简单,固定资产作为长期资产,其使用寿命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在如此长的时间内,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固定资产的价值与技术性能都在发生变化,用一成不变的固定资产原价作为折旧基数所形成的折旧基金当然无法保证与时俱进的固定资产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投入。

(三)对固定资产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用可能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可比,非法手段的运用导致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

由于固定资产折旧具有税收档板的作用,为了达到多提固定资产折旧、减少所得税税负的目的,某些企业在固定资产会计政策的运用上作了一些选择,甚至采用了非法手段。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高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达到提高折旧基数的目的。主要手段有通过互相投资,提高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特别是在关联方之间);通过债务重组,将难以收回的债权转化为固定资产;更有少数企业钻了现行税法空子,动了“现在多付3.3,今后少交33”的歪脑筋,在建造固定资产时弄虚作假,提高固定资产的造价,以多交3%的营业税及附加税费为代价,人为地提高固定资产的原价,通过折旧抵税达到少交33%的企业所得税的目的。二是合理地缩短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现行财务制度对各类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作了一个控制幅度的规定,如《工业企业财务制度》规定生产用房的折旧年限为30年-40年。企业往往选择下限作为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以提高年折旧额。三是尽可能选择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快速折旧法,使前期折旧费用增加,以取得货币时间价值收益。

在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上出现合法与非法交织的情况下,产生的后果是:会计信息的不可比,甚至产生虚假的会计信息。

二、调整固定资产会计政策的设想

针对固定资产会计的现状及其产生的经济后果,采用"市价法"确定固定资产的期末价值,据以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是解决存在问题的较好办法。其做法是:

(一)在平时,企业仍按原先确定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按月在月初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但将计提折旧的基数调整为固定资产上年重置完全价值和当年增减固定资产计算的账面余额,其计算公式:

固定资产折旧基数=固定资产上年重置完全价值+本年新增固定资产原价-本年减少固定资产的上年重置完全价值

(二)在首次采用本方法时,由政府授权的有关部门公布各类固定资产的当地购置价格作为固定资产的重置价值,企业据以计算全部资产的重置完全价值,并调整累计折旧金额与折旧费用,其计算公式是:

固定资产重置完全价值=∑(某项固定资产数量×当地购置价格)

调整后的累计折旧金额

=固定资产重置完全价值×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原价应调整的折旧费用=调整后的累计折旧金额-固定资产已计提折旧

(三)以后,在每一会计年度终了时,均由政府授权的有关部门公布各类固定资产的当年物价变动指数,企业据以调整固定资产的重置完全价值及累计折旧,其计算公式是:

固定资产重置完全价值=∑[某类固定资产上年重置完全价值×(1±物价变动指数)]

调整后的累计折旧金额

=固定资产重置完全价值××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固定资产折旧基数

应调整的折旧费用=调整后的累计折旧金额-固定资产已计提折旧

(四)会计处理

假定某企业固定资产原价为1200万元,已计提折旧300万元,月折旧率0.5%,于20×1年末开始采用“市价法”计价,确认全部固定资产的重置完全价值为2000万元。20×2年末固定资产物价调整指数为+6%,则会计处理如下:

① 确认20×1年末固定资产增值部分

固定资产增值=2000-1200=800(万元)

借:固定资产――增值8 000 000

贷:资本公积――固定资产增值8 000 000

② 调整20×1年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调整后的累计折旧金额=2000×300\1200=500(万元)

应调整的折旧费用=500-300=200(万元)

借:管理费用――折旧费 2 000 000

贷:累计折旧――增值调整2 000 000

③ 20×2年计提每月折旧

固定资产原值部分月折旧额=1200×0.5%=6(万元)

固定资产增值部分月折旧额=800×0.5%=4(万元)

借:管理费用――折旧费100 000

贷:累计折旧――原值折旧60 000

――增值折旧40 000

④ 确认20×2年末固定资产调整额

固定资产重置完全价值=2000×(1+6%)=2120(万元)

固定资产增值=2120-2000=120(万元)

借:固定资产――增值1 200 000

贷:资本公积――固定资产增值 1 200 000

⑤ 调整20×2年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调整后的累计折旧金额=2120×500+2000×0.5%×12/2000

=657.2(万元)

应调整的折旧费用=657.2-(500+2000×0.5%×12)=37.2(万元)

借:管理费用――折旧费 372 000

贷:累计折旧――增值折旧372 000

若固定资产物价指数为负数,则相应调低固定资产重置完全价值,并调整累计折旧金额。假如上述企业20×3年末公布的物价指数为-2%,则20×3年的会计处理如下:

① 20×3年计提每月折旧

固定资产原值部分月折旧额=1200×0.5%=6(万元)

固定资产增值部分月折旧额=920×0.5%=4.6(万元)

借:管理费用――折旧费106 000

贷:累计折旧――原值折旧60 000

――增值折旧46 000

②确认20×3年末固定资产调整额

固定资产重置完全价值=2120×(1-2%)=2077.6(万元)

固定资产增值=2120-2077.6=-42.4(万元)

借:资本公积――固定资产增值424 000

贷:固定资产――增值424 000

③ 调整20×3年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调整后的累计折旧金额=2077.6×657.2+2120×0.5%×12/2120

=768.712(万元)

应调整的折旧费用=768.712-(657.2+2120×0.5%×12)

=-15.688(万元)

借:累计折旧――增值折旧156 880

贷:管理费用――折旧费156 880

(五)会计信息披露

运用“市价法”对固定资产进行期末计价并调整固定资产折旧后,应当对固定资产的相关信息予以披露,在资产负债表中,可在固定资产大项的固定资产原价下增设:“固定资产增值”栏,用于固定资产增值金额的披露;在累计折旧栏下增设:“其中:固定资产增值折旧”栏,反映根据固定资产增值所增提的折旧额。同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固定资产增值调整的依据,固定资产增值金额的计算和固定资产折旧金额调整的情况。

三、固定资产采用“市价法”计价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计价标准问题

固定资产采用“市价法”的计价依据是固定资产的重置价值,也就是在现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购置相同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为了防止各企业高估或低估市价,产生固定资产不合理计价的现象发生,市场价格的确定应当采用政府集权办法。建议由国家有关职能部门编制“固定资产类目表”统一固定资产分类方法,并由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在每一年度终了时公布固定资产的物价变动指数,同时注明各省市的调整系数。各级地方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以此为依据确定当地的物价变动指数,企业据以调整固定资产的重置价值,从而可以避免各企业在固定资产初始计价中弊端。

(二)与税收政策的衔接问题

按固定资产的重置完全价值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结果,必定增加企业的成本费用, 减少企业的会计利润,影响到应纳税所得额的确认和所得税的计算。从理论上讲,按固定资产重置完全价值计提折旧的结果,也只能保证企业固定资产的简单再生产,为了保证企业的持续经营,应当允许企业在税前列支。

(三)按固定资产增值额计提折旧额的会计处理问题

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篇(4)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于2008年12月以财税[2008]170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规定从2009年1月起,在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即从“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这一转变,标志着我国的增值税制度更趋于规范和完善,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能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生产型增值税和消费型增值税的比较

增值税是对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取得的货物或应税劳务的销售额,以及进口货物的金额计算税款,并实行税款抵扣制的一种流转税。从计税环节上讲,增值税是对商品生产和流通各环节的新增价值或商品附加值进行征税,所以称之为“增值税”。但在实际当中,商品新增价值或商品附加值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是很难准确计算的。因此,我国采用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税款抵扣的办法,即根据销售商品或劳务的销售额,按规定的税率计算出销项税额,然后扣除取得该商品或劳务时支付的进项税额,其差额就是增值部分应交的税额,这种计算方法体现了按增值因素计税的原则。

“生产型”增值税是指计算增值税时,不允许扣除任何外购固定资产的价款,作为课税基数的法定增值额除包括纳税人新创造的价值外,还包括该项固定资产的外购价款,从宏观经济角度看,这一基数大体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统计口径,故称为“生产型”增值税。

“消费型”增值税是指计算增值税时,允许将当期购入的固定资产价款一次全部扣除,作为课税基数的法定增值额相当于纳税人当期的全部销售额扣除外购的全部生产资料价款后的余额,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这一课税基数仅相当于消费资料价值部分,故称为“消费型”增值税。

从纯粹财务角度上讲,“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抵扣外购固定资产取得的进项税,而“消费型”增值税允许抵扣外购固定资产取得的进项税。

增值税从生产型转向消费型的必然性分析

1994年,我国按市场经济要求实施财税体制改革,鉴于当时的具体情况,选择了“生产型”增值税制。十五年来,“生产型”增值税制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促进财政增收、增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就其整体发展来看,目前已经难以满足改革开放的需要,一些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并阻碍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确实需要转向更加科学合理的“消费型”增值税。

(一)“生产型”增值税存在重复征税的现象

在“生产型”增值税制下,企业在购入固定资产时,其获取的进项税不能抵扣,只能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因此,在计算购入固定资产当期应交增值税时,由于可抵扣部分少了,就需多交税金。而在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的各期内,已计入生产型固定资产成本的进项税额逐期通过折旧的方式进入了企业产品成本,企业产品成本加上适当的利润,构成了企业的产品售价,而销售产品则需要根据售价和相应的税率计算销项税,从这个角度上讲,重复征税现象在“生产型”增值税制里普遍存在。

(二)“生产型”增值税虚增产品成本

如上所述,企业购进的生产型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通过折旧的方式进入产品成本,但增值税属于“价外税”,通过流转环节可以把税负最终转嫁给消费者,即这笔税负并不是由生产企业负担,在账面上却把这笔税负算入了产品成本,使成本虚增,扭曲了市场经济最重要的信号——价格形成机制。如果这些商品是用于出口,由于价格虚高,则会削弱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虽然我国按“交多少、退多少”的原则,对出口商品在流转环节交纳的税款给以全部退回,保证其零税率,但通过折旧方式进入产品成本的固定资产进项税是不能够退回的。

(三)“生产型”增值税制使企业财务核算过于复杂和税收征管难度加大

在“生产型”增值税制下,企业需对购入货物或劳务获取的增值税进项税按经济业务的不同性质分别进行财务处理。如企业在购进一批原材料时,从财务角度上讲,由于其不属于固定资产项目,可以将获取的进项税用于抵扣。但如果在日后的经济活动中,该批原材料部分使用于固定资产,比如企业自建固定资产领用原材料,财务上则需将该部分原材料购入成本对应的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计入自建固定资产的成本。在实际生活中,企业自建固定资产的各项预算都不可能非常准确,如果少领,则需要继续领用,对应的增值税进项税继续转出,如果多领,则需将多领部分退回,而对应的已转出的进项税额则需要转回,可以用于今后继续抵扣。这种情况下,企业财务就必须对增值税进项税在转出与转回之间不断进行处理,以保证财务核算的正确性。如果企业的内部控制不严密,可能出现原材料领用时,财务部门抵扣了进项税,而实际上该部分原材料用于固定资产项目,从而客观上导致增加抵扣,减少应交税金。而少数别有用心的企业和财务人员则会利用这种方式,进行偷漏税活动。

正是基于此,税收征管难度也相应增加。征管人员为了准确核算企业应交税金,需要将会计账簿的记录与经济活动一一对应检查。在实际生活里,会计账簿虽然需要长久保存,但其记录的经济活动可能早就结束,一一对应的难度更大。

(四)“生产型”增值税制不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09年经济工作主要的着力点主要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三方面。在结构调整过程中,无论是高新技术产业还是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基础产业,都需要大量投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但在“生产型”增值税制下,企业外购固定资产进项税不能抵扣,这就造成了外购固定资产越多当期税负越重的不合理现象,这将极大地挫伤投资者的积极性,进而阻碍了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进步,最终会影响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目标的实现。

以上这些问题在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制后,都会自然得到解决,并且因“消费型”增值税可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减少现金流出,会有效刺激企业的投资欲望,拉动国内需求,从而为实现“保增长”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注意的问题

虽然“消费型”增值税比“生产型”增值税更加科学完善,但也并非完美无缺,在实行过程中需要认真处理好可能出现的问题。

近期内可能出现的财政减收问题。我国财政收入的约90%来自税收,而税收的45%左右来自增值税,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后,由于购置固定资产的进项税也可以抵扣,这将极大地缩小增值税的税基,从而导致购置固定资产当期增值税的大幅减收。

可能进一步加大劳动就业压力。受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我国经济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大幅下降。在实行了“消费型”增值税后,企业购置设备的负担减轻,根据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大量企业会从利润率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转向利润率更高的资本密集型,这就会进一步排斥劳动力,加大就业压力,给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隐患。

参考文献:

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篇(5)

为了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和不断增值,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益,增加资本积累,发展经济,国家有关部门在1994年颁布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试行办法》中规定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指标为:

根据这一指标与“1”的关系判断保值增值情况,等于1为保值,大于1即为增值。该指标的特点是简便易行,可以前面反映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情况,直观的显示国有资产运行状况。这对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这一指标过于简单、笼统,不能详细反映国有资产运营的内部情况,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指标站在宏观的角度考核国有资产的总量,而没有对国有资产的结构加以考虑。这给人一种假象:认为,考核期末的国有资产价值同期初相等,即为保值:大于期初,即为增值。在实际工作中,保住资产的总量就是保值了,资产总量增加了就是增值了,甚至认为企业不亏损就是保值,盈利就是增值,似乎保值是增值的前提,增值就一定保值了。然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不能局限于总量上,还应注意国有资产结构上的保值增值。

简单的说,国有资产分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市场运作中,具体的形式会不断的转化。固定资产在使用中会有损耗,这部分损耗的价值转移到其生产的产品中去,产品或形成企业的存货,或实现销售,成为货币资金。其结果都是固定资产的价值转化流动资产的价值。使国有资产的结构发生变化。因此,即使国有资产的总量增加了,其结构的变动可能导致其中的某一部分减少了,即没有实现结构上的保值。因此,增值了不一定意味着保值了。

2.由于没有对国有资产进行结构细分,该指标也没有考虑到各类资产的损耗。例如,固定资产会有折旧,目前我国企业考虑到市场风险与固定资产本身的特性,普遍采用加速的折旧方法,计提折旧准备,以便实现固定资产价值的补偿;而无形资产一般也要按年限平均摊销价值,计入管理费用;流动资产会发生减值。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指标应将这些因素考虑进去,才更具有实践意义。

3.指标没有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任何社会都普遍存在着通货膨胀的因素,这是经济运行的必然,也是经济的需要。如果不考虑物价指数的变动,就会导致利润的虚增,而且会使企业无法在原有规模持续经营,这样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的指标将失去评价意义。

4.指标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货币是具有时间价值的,不同时点上等量的货币,其价值是不等的。作为各种形式存在的资产也都如此。一项资产闲置不用,其机会成本就是将这一资产转化为货币,存在银行中,这样可以获得的利息。因此,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就是要将银行利率考考虑进去。

二、评价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新思路

在现实和具体的经济活动中,不同国有资产的功能与使命各不相同,因此,对其增值的界定与考核也必然不一样。所以,对现实经济活动中国有资产的增值问题,不能用一个统一的和不变的指标来笼统的评价国有资产的增值能力与增值程度。但从科学评价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角度出发,国有资产增值,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

1.资产结构改善。由于国有经济有其特殊的产业适应性,如果选择不科学,就使得一些国有资产配置在国有经济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产业面上,必然导致国有资产的结构不合理,从而导致国有资产的低效配置,弱化国有经济控制力和国有资产增值力。所以,国有资产必须要在经济发展变化过程中真正选择和确定关键领域、命脉部门和战略产业,而不是固定的不分轻重的守住一个领地,无视产业结构的变化升级与产业中心的转移。

2.资产关系对称。产权关系对资产的质量与功能都是影响重大的因素,国有资产中的产权关系,应该在权责利险等方面,表现出对等关系,不能让现在广泛存在的权责利险关系不对称的现象继续影响国有资产增值动力的形成与强化。

3.资产质量提高。对于一般的资产质量而言,主要是考察其在市场关系中的竞争力,在发展过程中的竞争力,在发展过程中的生命力。国有资产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形成和发挥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不是依靠超经济力量,而是依靠自身所在的产业地位和所在产业的资产质量,所以,资产质量提高了,就等于控制的力度增强了。能够发挥更多的低质量资产所不能发挥的功能,这也等于国有资产增值了。

4.资产功能增强。国有资产的功能增强,主要是指在国民经济中能够真正的重要部门、关键领域和战略产业中占据支配和主宰地位,并使自己所支配的领域要能够较好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运用市场经济机制,在开放的竞争环境中表现出生机与活力,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争取以示范和榜样的力量来确保发挥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这样,才真正意味着国有资产的功能增强了,同时也意味着国有资产增值了。

三、提高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新对策

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篇(6)

一、外商投资购入设备的入账价值

我国政府为鼓励外商投资影视公司,根据相关的政策规定,在外商投资我国影视公司的总额内采购免税范围内国产设备的,能够全额退还该设备缴纳增值税。《企业会计制度》也明确规定,外商投资我国影视公司收到的税务机关退还增值税款,可以冲减购买固定资产入账价值。这样的会计核算方式存在一定问题。第一是违背可比性的原则。同国内的其他影视公司比较而言,相同的购置条件之下,外商投资我国影视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入账价值低17%(设备增值税通常是17%)。要是同进口设备比较而言,在效用、性能以及出厂价类似条件下,外商投资我国影视公司固定资产入账价值机会存在较大的差别。国内的影视公司在会计核算方面需要统一,这时因为影视公司的身份差距日益降低,资产计量不可比,会导致在分析相关经济指标的过程中,会计信息使用人员作出不当判断选择。第二是扭曲影视公司间公平竞争。我国已经加入WT0,外国资本持续涌入我国市场当中,并且享有国民待遇。不过因为固定资产入账价值有所区别,影视公司计提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不同,会影响到我国影响影视公司影视作品制作的成本以及利润,导致那些经济实力较为雄厚以及享有优惠措施更多的外商投资影视公司有着超过国内其他影视公司的竞争优势。第三是可能招致反倾销报复。目前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各个发达国家相继采取反倾销措施。我国的产品往往质优价廉而成为牺牲品。外商投资影视公司固定资产入账价值,需要避免扣除退还增值税。税务机关退税作为政府的产业政策行为,并非是影视公司的经济行为,目的主要是鼓励外商投资影视公司,同时采购国产的设备,从而给予相应的采购补贴,实施关键主要是确保利益流入到我国的影视公司,同时影视公司可以从采购国产的设备当中享受好手。不过通过哪一种形式体现并不重要。同国内的其他影视公司类似,两者在取得固定资产过程中的成本相同,因此应该同国内的其他影视公司一样来核算固定资产入账价值。

二、固定资产使用期间入账价值

固定资产管理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后续支出,可以说是影视公司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分成更换、增添、改建、改良以及修理等情况。针对这方面的情况,《企业会计制度》当中没有明确具体给出相应的会计处理措施,只是在改建扩建的方面明确规定在固定资产基础上改建扩建,需要根据原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再加上因为改建扩建而导致该资产在预定使用状态之前的耗费,并且减去在改建扩建的过程当中出现的变价收入。针对影视公司的固定资产在使用的过程当中发生的后续支出,如果改建结果可以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或者提高固定资产的质量,那么就应当作为资本性的支出来计入影视公司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要不然的话只为保持影视公司固定资产的工作效能,就需要计入收益性的支出。影视公司固定资产使用列入到当期费用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是增添。也就是影视公司对原有的固定资产加以扩充或者是增加附属物,从而增加并改善固定资产利用能力,例如将影视公司的办公大楼从十层加高为十二层,那么全的部支出成本需要扣除在增添的过程当中出现的变价收入,从而作为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第二是更换。影视公司将固定资产某个部分用相同装置替代,从而恢复原有的质量,可以视作修理而计入收益性的支出,要是更换关键的部件则需要根据原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并添加更换成本,再减去更换的过程当中出现的变价收入,来作为会计入账价值。第三是改建扩建。影视公司固定资产的原有前提下,进一步改变结构形式,或者是扩大规模容量,质量通常情况下会大为提高,《企业会计制度》当中有着明确会计处理的规定。第四是改良。影视公司着重提高自身固定资产质量,将某个部分装置替换成为品质更好的器材,从而可以大幅改善质量,并且耗费较多的支出,会计处理同关键部件更换的情况一样。第五是修理。影视公司为确保固定资产处于良好使用的状态,而进行保养维护以及修缮,由于固定资产效能的影响比较复杂,并且支出金额差距较大,就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决定计入当期费用或者是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影视公司的会计制度逐渐发展完善。在新会计制度实施之后,固定资产清理、盘盈以及减值核算都发生一定情况的变化。这就要求影视公司在进行固定资产入账价值会计处理的过程当中,根据新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每年对固定资产进行测试,一旦影视公司的固定资产出现减值,就需要及时进行减值的处理,并且根据减值之后的账面价值来计提折旧,相应调整固定资产使用年限预计,确保影视公司对于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处理符合新会计制度的要求。

作者:闫喜英 单位:河南文化影视集团有限公司

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篇(7)

在2012年的经济工作中,贵阳市政府初步安排,生产总值增长确保17%、力争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确保55%、力争60%,工业增加值增长确保23%,力争25%,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确保25%,力争30%,使主要经济指标在省会城市和各市(州)中的排位有新提升,创造新的"贵阳速度"。(来源:贵州都市报)

遵义市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增长60%

遵义市2012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60亿元以上,增长1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80亿元、增长60%,规模工业增加值520亿元、增长25%,财政总收入252亿元、增长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2万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5626元、增长16%。(来源:遵义市人民政府网)

六盘水市

招商引资到位资金拟增长110%以上

2012年六盘水市工作预期目标: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0%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30%以上,一般预算收入增长40%以上,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11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际增长1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任务。(来源:“中国凉都・六盘水”网站)

安顺市

未来五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8%

安顺市未来5年经济社会发展奋斗目标: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8%以上(未扣除物价因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55%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年均增长5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来源:金黔在线)

毕节市

招商引资到位资金900亿元

毕节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生产总值增长18%,其中工业产值增长28%,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00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900亿元,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来源:毕节市人民政府网)

铜仁市

未来五年招商引资年均增长20%

未来5年铜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地方生产总值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辖区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2%以上,市属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5%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5%以上,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年均增长20%。(来源:贵州先锋网)

黔东南州

生产总值拟增长16%

黔东南州2012年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生产总值增长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0%以上,其中:工业投资占40%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25%,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6%和18%以上。(来源:黔东南在线)

黔南州

未来五年人均生产总值

计划突破4000美元

未来5年黔南州将确保生产总值实现1000亿元,力争达到1200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人均生产总值突破4000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5%以上;财政总收入达到18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年均增长16%以上。(来源:金黔在线)

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篇(8)

【关键词】消费型增值税;高新技术企业;固定资产投资

自2009年1月1日起,我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开始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即由生产型增值税转型为消费型增值税。在维持现行增值税税率不变的前提下,允许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抵扣其新购进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额,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结转下期继续抵扣。作为配套措施,取消进口设备增值税免税政策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将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统一调低为3%,将矿产品增值税税率恢复到17%。

一、增值税转型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增值税转型改革将企业购进设备和原材料一样,按正常办法直接抵扣其进项税额,这样就降低了企业设备投资的税收负担,从而腾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有利于刺激企业改进技术,采用先进设备,提高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产业改造和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特别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装备制造业等资本有机构成比较高,需要大量固定资产投入的企业效果尤为突出。

(二)避免重复征税更好地体现税负公平

消费型增值税允许企业抵扣其购进设备所含的增值税,这一措施可避免企业设备购置的重复征税,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的税收负担,有利于企业的公平竞争。

(三)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在实行生产型增值税条件下,由于固定资产所含税额不能抵扣,企业不愿意更新设备,造成设备老化,技术陈旧,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增值税转型有利于鼓励投资、更新设备、提高技术,从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同时,在增值税转型中国家对金属矿和非金属矿采选产品恢复按17%的税率征税,有利于矿产品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进一步促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四)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取消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促使内外资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这样一方面能降低企业税负,使征税更加公平合理;另一方面还可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同时保证了企业产品以不含税的价格进入市场,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二、生产型增值税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不利影响

(一)重复征税,阻碍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生产型增值税制度,只允许企业抵扣购进原材料所含进项税额,不允许抵扣固定资产所含进项税额,存在对资本的重复征税的问题,限制了高新技术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积极性。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间的市场竞争已演化为资本实力竞争、高新技术实力竞争,提高企业技术含量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而生产型增值税恰恰阻碍了这一发展进程。

(二)税负不平衡,阻碍科技产业结构优化

实行生产型增值税,税负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在生产型增值税下,高新技术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外购的固定资产比重大,税负要明显高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投资于税负高的行业成本高,风险大,产业结构得不到优化。

(三)税率抵扣不足,削弱科技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实行生产型增值税削弱了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由于生产型增值税抵扣不足,我国出口商品即使按照增值税的法定税率计算退税,仍然含有一定的增值税,这样不利于科技产品开拓国际市场。

三、增值税转型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影响

众所周知,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较高,设备更新非常快,基础设施投资非常大,增值税转型优惠政策的出台,高新技术企业将受益更大。

(一)增值税转型对高新技术企业净利润的影响

消费型增值税允许企业抵扣其新购进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额,而新增设备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可以在一定的折旧年限内被摊销,由于折旧的抵税效应,相当于增加了企业的税前利润及净利润。同时,由于消费型增值税对投资的刺激力度较大,再加上高新技术企业又是资本密集型投资企业,固定资产增加的企业当年其经营收入可能有所增长,同时固定资产折旧费用上升,财务费用也有可能由于贷款的增加而上升,从而抵消部分由于增值税抵扣所带来的利润上升好处。

(二)增值税转型对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现金净流量的影响

在生产型增值税制度下,企业购买的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能抵扣,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在现金流量表上体现为企业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出。增值税制度转型后购买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现金流出量减少,现金净流量增加。消费型增值税制度最终通过降低产品销售成本来提高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税制转型并不影响其他各项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因此一年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等于每年新增设备折旧中包含的进项税额,但以后各年的现金流量将不再受增值税的直接影响。

(三)增值税转型对高新技术企业税负的影响

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篇(9)

本文所指的高校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失真,是指高校固定资产从形成到处置的过程中,由于核算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原因,造成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虚列或少计。核算方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高校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后续计量以及高校基建项目等的核算方式,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特殊规定,造成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其取得成本和存续期间的动态价值。管理手段的影响,主要包括固定资产的入账和处置不及时、不同步,或者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监管不到位,甚至为了某种需要而人为粉饰报表等,导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失真。核算方式和管理手段对高校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失真的影响,可能是单独的影响,也可能是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具体分析。

一、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失真问题分析

核算方式和管理手段两个因素对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失真的影响,贯穿于资产整个存续期间。以下通过典型事件,进行具体分析。(1)高校固定资产入账价值,不包括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借款费用,影响账面价值的准确、完整。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招以来,多家高校因资金不足而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按现行的收付实现制,高校利息支出不进行费用化和资本化区分,而是在实际发生时,由学校财务会计直接列作当期事业支出,未按照具体固定资产项目进行成本分摊。(2)高校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计提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法反映因自然损耗、技术进步等引起的价值减损,保持不变的账面价值,势必背离其实际价值,导致账实不符,资产价值虚增。固定资产在运行过程中通常会产生有形和无形损耗,高校固定资产也不例外。经过十几年的扩招,高校在校生人数增加,实践教学任务增多,房屋、家具、仪器、设备等资产的使用更加频繁,有形损耗加速。另一方面,高校固定资产中,仪器设备、电子产品众多,其技术含量高、更新换代快,无形损耗愈加突出。这些都导致固定资产实物价值减少迅速,而其账面价值仍然保持为取得时的价值,造成资产价值虚增。(3)现行高校基建会计核算的特殊性,造成资产账面价值少计。高校利用国家拨款和自筹资金进行固定资产基本建设时,首先通过“结转自筹基建”科目将全部建设资金一次性转入基建会计,视为支出发生;建设资金在实际支出时,由基建会计进行独立核算。待工程完工决算并交付使用后,才能将工程支出反映到高校会计核算主体的“固定资产”科目,增加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从建设资金转入基建账户到工程投入使用,建设周期较长,实际支出无法通过“在建工程”科目在高校财务会计主体反映,导致高校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记录不完整。(4)固定资产入账、销账不及时。高校购置的设备等固定资产,一般是在投入使用并验收合格之后,才通过财务部门支付款项,增加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自行建造的房屋等固定资产,即使已经投入使用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和移交手续的,也不能作为高校固定资产核算。在实际工作中,款项支付可能会滞后,竣工决算、移交手续也可能会经过较长时间,这就造成账面价值与实物价值变动不同步,出现价值偏差。同样,在固定资产报废处置环节,资产管理部门对各类固定资产的报废年限有明确要求,且许多都超出了实际可用的年限;实际处置时,审批手续也比较复杂。于是,在高校拿到准许报废某固定资产的文件之前,该固定资产可能早已进入报废状态,甚至在仓库堆积很久。这也造成账面价值失真。(5)管理缺失。高校固定资产核算范围大,数量多,高校内部各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分工不够明确,人员有限,无法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定期清查盘点。尤其像图书、桌凳等价值较低的大批同类物资,数量多,保存、使用相对分散,容易破损和遗失。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定期盘点不能落实,很容易出现账实不符现象。(6)为了粉饰财务报表,人为造成账面价值失真。高校办学过程中,要接受本科教学评估等各类评估、考核,生均占有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数量也常常被列为重要考核指标;同时,高校为了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提高其偿债能力,也要求有较高的固定资产价值总量。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在固定资产价值管理方面,力争多增加、少报废,甚至有些固定资产实际已经无法使用,但仍然不予报废,使账面价值保持在较高水平。

二、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失真问题解决思路

解决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失真问题,需要高校和上级管理部门共同面对实际,完善制度、认真实施。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引入权责发生制对高校固定资产进行核算。高校引入权责发生制核算固定资产,将借款费用等初始费用计入取得成本,可以使资产的入账价值更合理、完整;在后续计量中,通过计提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既可以动态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信息,又有利于高校进行成本核算和绩效考核。(2)改变现行的基建会计独立核算制度,将基建项目纳入事业会计主体,通过“在建工程”科目统一核算;在工程完工投入使用后,即以暂估价计入固定资产,保证资产入账及时。(3)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高校内部资产管理部门要合理分工,明确职责,确保资产安全;同时,定期开展资产清查、盘点,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账账相符、账实相符。高校内部和上级资产管理部门要不断完善资产入账和报废处置的管理制度,简化审批手续,提高操作效率,保证固定资产账面价值随着实物的变化及时调整。(4)高校自身要明确办学方向和办学措施,合理规划,理性融资;各级主管部门也应该修正高校考评标准,合理评价高校的办学水平。通过内外环境的变化,改变高校对固定资产价值总量的依赖状况,消除人为因素对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影响。

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篇(10)

一、引言

高校固定资产是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科研、生活的基本保障。是反映高校教学投入。衡量学校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近几年来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针对高校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许多专家学者对固定资产管理进行了研究,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有所改善。随着高校教育快速发展,高校对固定资产的投人大幅度增加,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和核算中的薄弱问题却仍然存在。本文主要分析高校固定资产总账与所属明细账、实物账及固定资产实际价值不相符的原因,探析高校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进一步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的核算和管理,最终实现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的目标。

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方法多样,但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类是设置资产统一管理机构,设置一级实物总账、资产卡,对固定资产实物进行统一管理,分管部门和使用部门进行二级、三级管理;另一类是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实行分散分块管理,即设备管理部门管理教学科研设备,后勤管理部门管理家具和房屋建筑物,图书馆管理图书资料等。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则根据资产管理部门并具的固定资产验收单、发票及报废、调拨等相关原始凭证,设置固定资产总账和分类账进行固定资产的增加与减少的核算。据调查,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发生固定资产会计总账、分类明细账与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实物总账、明细账、资产卡不相符,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物价值不相符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究其原因如下:

(一)相关的管理、会计核算人员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政策、法规了解不深,管理意识薄弱,固定资产增、减变化时登记、建卡不够规范,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不规范,造成固定资产账账不符、账实不符。

1 系统设备固定资产登记不正确,会计核算不规范

(1)系统设备是指由多个可单独使用,且使用寿命不同的设备组合。一些高校没有按系统里的单独设备登记实物账及记录会计账,整套设备作为一项固定资产进行验收登记和核算,当系统中的某个设备需更换时,资产管理部门对新更换的设备不再开具固定资产验收单进行重新登记,财务也不作固定资产增加核算,而只作为设备修缮费支出。由于所购设备时间、地点、品牌、初始入账价值等存在差异,即使同一设备,新更换的设备往往与原设备金额不相等。由于新更换的设备不进行固定资产的核算,反映在会计账上该套设备只是初始入账固定资产原值,使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物价值不符。

(2)一些高校对系统设备虽按所组成的单独设备进行了登记,但设备投人使用前的税费等在各设备之间分配不合理,造成固定资产初始计量不准确,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物价值不符。

2 各教学部门、科室订购的图书资料和一些属于固定资产的设备,没有开具验收单进行固定资产登记,财务部门也没有告知管理部门就进行固定资产增加的会计核算,使得资产管理部门的实物账与会计账产生了差异。

3 因各种原因不及时清理已淘汰、报废的固定资产,在清理报废时也不按规定程序办理固定资产出售、报废、毁损、丢失等手续,资产管理部门没有做减少固定资产的登记,财务也不进行固定资产减少的核算。已淘汰、报废的固定资产早已不存在,也没有人去追究固定资产减少的原因,造成固定资产账账、账实不符。

4 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建的固定资产,应按改建、扩建发生的支出减改建、扩建过程中的变价收人后的净值增加固定资产价值。但实际操作中,由于改建、扩建工作主要是后勤部门、基建部门负责实施,工程结算审计后,财务部门按审计结果进行财务决算,会计核算只作修缮费支出处理,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及使用部门均没有意识到要进行固定资产增加登记和会计核算,造成固定资产实物价值与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不相符。

5 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有些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登记了实物账,但因为不用支付款项,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需要开具固定资产验收单进行会计核算;有些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既没有登记实物账,财务也不作任何固定资产增加的账务处理,这样就造成固定资产账账、账实不相符。

6 对已经注册独立经营的校办产业投入的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实物已转出学校,但没有办理投资转移手续,不做固定资产减少的账务处理,学校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仍是原价值,使得学校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物不符;同时,经营单位不进行固定资产增加的核算,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产权不明,账务不清。无形中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二)原有的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相关制度、法规对固定资产价值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的影响

1 由于高校会计制度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会出现以下情况:固定资产验收后,资产管理部门根据本部门填写的固定资产验收单,对固定资产的增加及时地登记实物账与明细账,建立了卡片;而财务部门有时会遇到资金困难,拖延付款的情况,会计制度对未支付款项的会计事项不要求做账务处理,付款时才进行增加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这种时间上的差异使得会计账与固定资产实物账不相等。

2 现行高校会计制度规定,已经投入使用但尚未办理移交手续的固定资产,可先按估计价值记账,待确定实际价值后,再进行调整。对这部分固定资产,财务部门按规定先进行会计核算,做固定资产增加的账务处理;资产管理部门则在固定资产实际价值确定后,才填写验收单登记固定资产实物账,并建立卡片。有些高校对这部分固定资产既不按规定估价入账也不登记,有些工程竣工几年都未结算,这种时间上的差异,使会计账与固定资产实物账不相符: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物价值不相符。

3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一般情况下,高校的固定资产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二是使用年限在1年以上,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单位价值未达到规定标准的固定资产是否入账的不确定性,使各高校固定资产投入指标缺乏可比性,会不同程度地造成固定资产管理的混乱。一是横向可比性差。由于对单位价值未达到规定标准的固定资产的“大批量”理解不同,即使是同一类物品。同样的批量;各高校园

办学规模不同,管理观念不同,对单位价值未达到规定标准的物资记入固定资产账务的标准就有差别,因而高校固定资产投入指标横向可比性差。二是纵向可比性差。高校发展的不同时期对固定资产入账价值有不同的做法。因各时期发展的需要,还有对“大批量”理解的不同,单位价值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在不同的时期会做不同的核算和管理,因此,同一高校在不同时期固定资产投入的纵向可比性也差。同时,同一高校的同类物资,大批量购入时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小批量购入时则作为低值易耗品处理,这种会计政策的不确定性,会导致固定资产实物管理的混乱,使得此类固定资产账实不符,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4 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高校会计制度不要求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而是在购人时作一次性支出处理(也可理解为一次折旧完毕),同时增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固定资产在使用期间账面价值不变,报废时一次性处理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账面记录。实际上。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实物的磨损及技术进步,固定资产的价值是逐渐减少的;其价值随着使用将逐步转移到使用成本中,且其原值与净值的差距会越来越大。现行高校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不符合固定资产价值的运动规律,造成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不能体现其实际价值。

三、解决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问题的途径

(一)在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加大其执行力度

制定固定资产购置的申请、审批、采购、验收、使用、维护、维修、盘点、清查、对账、报废等管理制度;明确每个环节应办理的手续和管理人员、经办人应履行的职责;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考核和奖惩办法。对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不称职而给国家财产造成损失的要严肃处理,对管理工作做得好的要给予表彰,使部门之间管理和核算统一口径、相互合作、相互监督,做到固定资产账、卡、物相符,使固定资产管理逐步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健全固定资产的管理机构,充分利用现代管理手段,加强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

根据高校的具体情况和管理需要,实行“统一领导,分块分级管理”的办法。设置固定资产一级机构统一管理全校固定资产;教务部门、后勤部门、图书馆等为二级机构,分管本系统固定资产实物;使用部门为三级机构,管理本部门的固定资产实物,并明确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职责范围。一级管理部门利用计算机管理等科学手段,分部门、分类别进行固定资产登记与建卡,通过固定资产记录,分析设备分布情况;结合使用部门的实际和教研发展的需要,分轻重缓急,统一全面优化配置教仪设备,以免资产多购重购,确保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按学校的盘点、清理制度,一级管理部门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使用部门、财务部门对学校固定资产进行清理、盘点、对账,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的现状,并监督使用、保养、维修等情况。使固定资产账实相符。对盘点中发现的闲置资产实行优化配置,或以出租、投资的形式提供给需用的单位或个人,以减少固定资产的有形和无形损耗,最大限度地提高固定资产使用率。

(三)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固定资产管理知识和责任意识

培训内容要结合会计核算的有关知识,使管理人员从固定资产的购置、登记、建卡、入账,到固定资产的使用、保养、维修,再到固定资产的损毁、报废、清理、核销等一系列的程序和相关手续都有所了解,达到应知应会,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共同提高管理理念。

(四)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使用与核算部门及相关人员的沟通

固定资产管理和会计核算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从固定资产的申请、审批、购置、验收、核算、使用、维护、修理等需要多个部门的合作才能完成。在此过程中。需进行一系列的工作,经过相关部门、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信息交流,可以减少固定资产的管理核算工作出现差错,保证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顺利进行,真正实现预定的目标。

(五)改革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方法

上一篇: 商业经营基础知识 下一篇: 数字乡村发展现状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