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电子行业市场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3 09:25:20

电力电子行业市场

电力电子行业市场篇(1)

1.1科学技术推力

技术创新,是源于技术发展的推动力发展而成的,科技进步的关键突破是技术创新的原动力,是推动技术创新活动有效开展及进步的关键因素。基于技术创新,确保科技研发成功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并因科技研发的成功,使研发成果转变为新产品,并引发新的产品需求,从而直接推动经济及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科技推力的动力模式更为关注由于科技推动力的影响而产生企业技术创新。电子信息行业技术创新的科技推力模型强调,因电子信息科技的发展而促进电子信息行业的科技创新,从而促进电子信息行业的进步与发展,技术创新的推动力是推进电子信息行业前进的关键推动力。在电子信息行业的前进中,信息技术创新研发结果的持续更新,关键不在于市场需求的影响,而在于因科技研发成果不断满足市场新需求而产生的重大推动力。

1.2市场拉力

市场拉力模式,更为关注实际市场需求对电子信息产业科技创新而提出的具体新需求,而产生的研发及应用层面的需求,并实际应用于解决市场需求,进而推进市场前进及社会发展。根据电子信息行业科技研发的市场拉力模型,市场实际消费需求及生产需求所引发的信息技术需求,所引发的科技研发业务,并将研发结果使用于实际生产活动中,进而推动电子信息行业的进一步快速前进。

1.3科学技术推力与市场推力的综合作用

对电子信息行业而言,市场需求推动力是社会进步对电子信息行业所产生的新的、持续的需求而提出的推动力,主要体现在电子信息行业的吸引力以及市场竞争力,进而不断推动电子信息行业的经济结构调整,并产生新的发展需求;而技术推动力,是科技研发进而进化为实际的物质发展的潜在推动力,在电子信息行业的实际发展中体现得十分明显,所能够发挥的作用主要源自于电子信息行业对科学技术的抉择。正确的科技抉择,能够让电子信息行业所拥有的增值更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否则会由于缺失市场需求而产生的更大风险而致使企业发展失败。

1.4市场竞争压力

电子信息产业大多数情况下必须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生存并得以进一步发展。在面对市场竞争所带来的压力时,部分电子信息企业为提高自身市场份额而更为关注科技创新,同样也有部分电子信息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的市场地位而持续创新,然而也有部分的电子信息企业由于缺乏居安思危思想而持续不开展创新活动。不管电子信息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面对多大的市场竞争压力,选择何种模式的企业创新模式,市场竞争均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动力之一,准确地说市场竞争是促使电子信息企业不断持续创新的压力之一,这一观点也得到整个电子信息行业的共同认可。因此,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电子信息企业只有更为关注科技创新,才能够在面对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时化压力为动力,才能够在市场发展中保持自身核心竞争力。

2电子信息企业技术创新策略

2.1构筑并完善电子信息行业创新环境

(1)建立并完善市场竞争环境根据国外的电子信息行业发展经验,支持并鼓励电子信息行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在于构筑统一、公平公正、井然有序的竞争体系。国内各级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支持并鼓励电子信息企业政策领域有着符合当地发展需求的重点体系。而在构筑公平公正、井然有序的竞争环境方面,北京、上海、江苏、福建等地由于市场竞争环境较好而促进电子信息行业得以更为高效、稳健的发展。另外,在日益完善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电子信息行业将会持续、有效地推出创新管理体系及技术创新完善机制,推进法人管理体系的合理构筑,并持续有效地促进电子信息行业技术创新业务的快速前进。同样,重点发展具备国际影响力的大型电子信息公司,提高国内电子信息行业的技术创新整体水平。(2)建立并完善技术创新融资渠道任何公司的快速发展,均离不开充足资金的支持,对于电子信息行业而言同样如此。在国内,虽然已相继完善了各种资金融资渠道,并力争开拓新的融资渠道而培育电子信息行业的稳健发展,但仍远不足以满足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资金需求。引导民间资金等社会资金投入到电子信息行业的前进中来,是处理电子信息行业发展资金需求的有效方法之一。所以,必须构筑相对完善的投资融资机制,促使民间资金更为轻松地进出电子信息行业资金范围中,最大化地激活资金流动。

2.2建立和完善电子信息行业创新支持体系

相对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不仅仅包括电子信息企业,同样还包括各级政府、各个服务机构,科研单位及高等院校等。在电子信息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得到外部支撑体系的有效支持,包括新兴市场开拓、科技研发、人才招聘、资金融资、提升管理水平等不同领域的服务支撑内容。根据国外的电子信息行业发展经验表明,培育电子信息行业的关键在于构筑完善的、有效的服务支撑体系,假如缺乏有效的服务支撑体系,电子信息行业就难以得到稳定、有效的技术创新力,大大减弱了其市场核心竞争力。另外,根据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的成功发展经验表明,为了不断满足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需求,不断构筑并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能够为电子信息企业提供发展所需的不同服务需求,为电子信息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进而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电力电子行业市场篇(2)

电子金融产业的前后产业联系

电子金融产业有着复杂的前向和后向联系。前向联系金融业,与金融业务、金融管理、金融制度相联系;后向联系IT产业和其它相关产业,比如说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媒资讯、生物特征识别等相联。从产业化的角度来考虑电子金融,有利于电子金融的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

我国现有电子金融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与产业政策不能适应该产业发展的需要,需要继续加大改革力度。中央实行大部制,就是由于信息技术革命使产业间关联度迅速提高,传统条块分割的政府管理思路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相互关联的职能部门必须整合。同样,确立电子金融的主导地位需要政策整合、政府部门职能整合、产业相关资源的整合。电子金融产业理应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资金、技术、扶持政策、法律、人才、教育形成横向配套,纵向的IT产业、金融产业、传媒产业、其它产业形成完善的产业链,这样电子金融产业的发展潜力才能够发挥出来。

电子金融具有复杂的前后产业联系,是战略性行业,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为电子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创造机遇。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的要意之一就是要主动,通过计划与市场手段结合的办法来加速电子金融创新的速度、质量、规模,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战略利益。

电子金融产业结构优化

(一)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

电子金融产业结构优化包括电子金融产业结构合理化和电子金融产业结构高级化。电子金融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指明了我国电子金融产业优化的方向。

电子金融产业结构合理化包括电子金融上下游产业链的就业人数、技术能力、潜力挖掘等方面。我国电子金融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所以,我国金融软件升级需要不断推倒重来,这种方式使大量的人才集中于终端开发,缺少基础研发投入和研发能力。电子金融下游产业(金融业)内部人控制,高级管理人才缺乏,国际化乏力,衍生业务开展少,金融产业化发展不足。电子金融产业地位依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电子金融对于那些长期从事金融IT工作的人员来说,并不难。但是,由于IT治理结构原因,我国金融业没有CIO机制,在决策层缺少电子金融高级管理人才。电子金融没有相应的地位,发展起来束手束脚。电子金融人才的培养、金融IT技术分工、金融IT产业链优化、金融IT前沿分析等等重要工作没有相应人去做。

电子金融产业结构高级化。我国金融IT安全所需要的核心技术需要依赖国外,金融IT的主要利润也由外资企业获得。所以,电子金融高级化非常必要。建立电子金融品牌,研发、推动、总结相应电子金融标准,研发高端电子金融技术,提高电子金融监管能力,是未来努力方向。

(二)电子金融产业结构优化的模式

纯市场机制。这种模式利用市场机制自动地调节电子金融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动趋势。产业结构成长的主要动力机制为公平竞争,政府在多数时期内不对产业结构的成长施加任何直接影响:有发达的市场机制为基础,产业结构的成长侧重于依赖结构内部的自均衡、自调节过程。外部的政策力量的作用是间接性的,是一整套以价格、税收、利率等为主体的市场参数体系。产业结构政策大部分侧重在需求方面。

市场垄断性模式。我国电子金融市场基础薄弱,表现为:市场主体规模偏小,高质量的人才供给不足,技术创新的能力弱;市场环境不好,如中介机构功能体系不完善、融资困难、产权保护不力,等等,导致企业单从市场竞争难以获得充足的成长资源,企业必须寻求市场之外的力量,以便生存和发展;政策环境不够理想,要实现电子金融的快速发展并使产业成长摆脱人才、资金、土地等资源短缺的束缚,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由政府规划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政府扶持企业成长,同时又要给产业以创新求生存的压力,大棒和胡萝卜相结合。

计划模式。通过大规模的国家投资和国家直接配置人力资源、科研资源等手段,带动行业整体实力的提升。国家出面弥补电子金融产业的薄弱点,消除瓶颈,以使产业潜力得到极大的发挥。目前,教育部、发改委、科技部、商务部等都有相应资源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进行电子金融创新。目前,我国依托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手段,已经实现了数据库、操作系统等领域的突破。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概述

产业组织由三个要素构成:企业个体、企业相互联系形成的市场关系和产业组织环境。产业组织理论是研究企业行为、市场关系、产业组织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及其产业效应规律的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具有两个相反的研究发展方向,一是微观;二是宏观。微观经济主要侧重个体(企业和消费者)经济行为及其经济性问题的研究;宏观经济学主要侧重宏观经济要素(包括供给、需求、价格、利率等)与整体经济发展(就业和收入)关系问题的研究。而产业组织理论则以产业组织为其研究对象,主要从中观角度研究产业组织内部企业的经济行为特性、相互作用关系、产业组织环境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及其产业效应规律。

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研究任务包括:产业组织内部,企业的市场行为与有效竞争,产业组织的市场结构及其对市场行为的影响,市场结构一市场行为一市场绩效分析模式和经济性评价,产业组织合理化标准与政府产业组织政策。

根据传统微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制度的基础涉及两个基本范畴,产权和公平竞争。产权多样化,并且以私有主导,有利于解决企业间竞争的根本动力。西方传统经济学特别肯定竞争、否定垄断,垄断与竞争是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根本问题。而对垄断与竞争的研究又细分为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市场绩效三个基本方面。对市场结构的研究有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进入壁垒、成本(费用)、垂直结合等,对市场行为的研究有价格策略、广告和销售、研究开发、合并等,对市场绩效的研究有资源配置效率、技术进步、技术组织效率、资源利用效率等。

根据垄断与竞争关系中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方面关系的不同,西方先后有五个流派研究产业组织问题。

哈佛学派的SCP分析范式认为,产业组织政策影响市场结构(S)、市场行为(C)与市场绩效(P),市场结构决定了企业的市场行为,企业的市场行为决定了市场绩效,而市场结构又是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的。对产业组织政策的研究包括反托拉斯、贸易管制、公共事业管制等,对需求的研究包括可替代性、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交叉弹性、增长率、周期性等,对供给的研究包括供给的交叉弹性、供给的价格弹性、工艺技术状态、原材料、工会组织制度等。

芝加哥学派认为,即使市场处在垄断或者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只要市场绩效良好,政府就不需要进行产业管制。因此,芝加哥学派又被称为效率学派。斯蒂格勒因对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贡献而荣获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以斯蒂格勒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研究认为,从短期看,市场的垄断势力和不完全竞争会影响市场绩效,但这只是暂时的现象。如果不存在政府进入管制,市场高度集中产生的高额利润会吸引大量新企业进入,从而打破原来的垄断。因此,从长期看,竞争的均衡状态在现实中是能够实现。

可竞争市场理论认为企业进出市场的唯一壁垒是沉没成本。在沉没成本为零的完全可竞争市场中,哪怕完全垄断也是有效率的,因为企业必须选择超额利润率为零的价格。提高市场绩效的关键是降低沉没成本。降低沉没成本的新工艺、新技术、新制度应该得到鼓励,同时,避免人为的进入和退出壁垒。

新产业组织经济学引入博弈论分析方法,从重视市场结构的研究转向重视市场行为的研究,并建立了动态的研究框架。博弈论对于分析市场参与双方出于利益动机而采取的应对行为十分有效,对于行政权垄断主体(政府)、经济垄断权主体(垄断企业)、人力垄断主体(工会)、思想垄断主体(传媒)、技术垄断主体(专利等)之间的博弈分析,可以运用于政策效果的预测和政策失效的诊断。

后SCP流派,即新制度经济学,从交易成本理论角度来研究企业与市场,打破从技术角度研究企业、从垄断角度研究市场的思维模式。新制度经济学从公司内部产权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变化来分析企业行为的变异及其对市场运作绩效的影响。

产业组织理论在我国电子金融产业中的应用

由于我国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特殊性,市场发育不够成熟,我国的电子金融市场结构呈现出特殊性。我国电子金融行业自2003年以来获得了爆炸式增长。我国金融改革在不断深入,金融行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扩大。那么,电子金融的供给如何改善呢?这就要考虑电子金融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和产业政策方面的因素。

我国电子金融市场结构的主要特征是规模企业少,除非是金融机构自身的金融IT部门。我国的金融IT公司无法达到中国工商银行的电子金融研发、维护、数据中心各千人规模的程度,独立金融IT厂商质量和数量不足。我国的金融IT公司大量的人力消耗在产品销售和维护方面,研发方面的人力资源少。金融IT企业规模小,核心竞争力不强,难以胜任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量的金融IT公司关门倒闭。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培育了一批金融IT公司,如恒生电子、信雅达、金证股份、华胜天成、浪潮软件、中国软件、东软集团等,行业能力得到迅速提升。

对于行业垄断来说,外资企业垄断了高端市场,根据绩效原则和高科技IT企业规模优势的实际,培植国内的规模企业与国外企业展开竞争才是上策。人为限制国外公司由于技术优势原因导致的垄断,对我国电子金融行业绩效提高并不利。企业集团、网络型组织、战略联盟、学习型组织是解决我国电子金融市场结构问题的解决办法。

结论

电力电子行业市场篇(3)

电子金融产业的前后产业联系

电子金融产业有着复杂的前向和后向联系。前向联系金融业,与金融业务、金融管理、金融制度相联系;后向联系IT产业和其它相关产业,比如说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媒资讯、生物特征识别等相联。从产业化的角度来考虑电子金融,有利于电子金融的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

我国现有电子金融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与产业政策不能适应该产业发展的需要,需要继续加大改革力度。中央实行大部制,就是由于信息技术革命使产业间关联度迅速提高,传统条块分割的政府管理思路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相互关联的职能部门必须整合。同样,确立电子金融的主导地位需要政策整合、政府部门职能整合、产业相关资源的整合。电子金融产业理应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资金、技术、扶持政策、法律、人才、教育形成横向配套,纵向的IT产业、金融产业、传媒产业、其它产业形成完善的产业链,这样电子金融产业的发展潜力才能够发挥出来。

电子金融具有复杂的前后产业联系,是战略性行业,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为电子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创造机遇。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的要意之一就是要主动,通过计划与市场手段结合的办法来加速电子金融创新的速度、质量、规模,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战略利益。

电子金融产业结构优化

(一)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

电子金融产业结构优化包括电子金融产业结构合理化和电子金融产业结构高级化。电子金融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指明了我国电子金融产业优化的方向。

电子金融产业结构合理化包括电子金融上下游产业链的就业人数、技术能力、潜力挖掘等方面。我国电子金融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所以,我国金融软件升级需要不断推倒重来,这种方式使大量的人才集中于终端开发,缺少基础研发投入和研发能力。电子金融下游产业(金融业)内部人控制,高级管理人才缺乏,国际化乏力,衍生业务开展少,金融产业化发展不足。电子金融产业地位依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电子金融对于那些长期从事金融IT工作的人员来说,并不难。但是,由于IT治理结构原因,我国金融业没有CIO机制,在决策层缺少电子金融高级管理人才。电子金融没有相应的地位,发展起来束手束脚。电子金融人才的培养、金融IT技术分工、金融IT产业链优化、金融IT前沿分析等等重要工作没有相应人去做。

电子金融产业结构高级化。我国金融IT安全所需要的核心技术需要依赖国外,金融IT的主要利润也由外资企业获得。所以,电子金融高级化非常必要。建立电子金融品牌,研发、推动、总结相应电子金融标准,研发高端电子金融技术,提高电子金融监管能力,是未来努力方向。

(二)电子金融产业结构优化的模式

纯市场机制。这种模式利用市场机制自动地调节电子金融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动趋势。产业结构成长的主要动力机制为公平竞争,政府在多数时期内不对产业结构的成长施加任何直接影响:有发达的市场机制为基础,产业结构的成长侧重于依赖结构内部的自均衡、自调节过程。外部的政策力量的作用是间接性的,是一整套以价格、税收、利率等为主体的市场参数体系。产业结构政策大部分侧重在需求方面。

市场垄断性模式。我国电子金融市场基础薄弱,表现为:市场主体规模偏小,高质量的人才供给不足,技术创新的能力弱;市场环境不好,如中介机构功能体系不完善、融资困难、产权保护不力,等等,导致企业单从市场竞争难以获得充足的成长资源,企业必须寻求市场之外的力量,以便生存和发展;政策环境不够理想,要实现电子金融的快速发展并使产业成长摆脱人才、资金、土地等资源短缺的束缚,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由政府规划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政府扶持企业成长,同时又要给产业以创新求生存的压力,大棒和胡萝卜相结合。

计划模式。通过大规模的国家投资和国家直接配置人力资源、科研资源等手段,带动行业整体实力的提升。国家出面弥补电子金融产业的薄弱点,消除瓶颈,以使产业潜力得到极大的发挥。目前,教育部、发改委、科技部、商务部等都有相应资源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进行电子金融创新。目前,我国依托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手段,已经实现了数据库、操作系统等领域的突破。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概述

产业组织由三个要素构成:企业个体、企业相互联系形成的市场关系和产业组织环境。产业组织理论是研究企业行为、市场关系、产业组织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及其产业效应规律的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具有两个相反的研究发展方向,一是微观;二是宏观。微观经济主要侧重个体(企业和消费者)经济行为及其经济性问题的研究;宏观经济学主要侧重宏观经济要素(包括供给、需求、价格、利率等)与整体经济发展(就业和收入)关系问题的研究。而产业组织理论则以产业组织为其研究对象,主要从中观角度研究产业组织内部企业的经济行为特性、相互作用关系、产业组织环境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及其产业效应规律。

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研究任务包括:产业组织内部,企业的市场行为与有效竞争,产业组织的市场结构及其对市场行为的影响,市场结构一市场行为一市场绩效分析模式和经济性评价,产业组织合理化标准与政府产业组织政策。

根据传统微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制度的基础涉及两个基本范畴,产权和公平竞争。产权多样化,并且以私有主导,有利于解决企业间竞争的根本动力。西方传统经济学特别肯定竞争、否定垄断,垄断与竞争是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根本问题。而对垄断与竞争的研究又细分为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市场绩效三个基本方面。对市场结构的研究有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进入壁垒、成本(费用)、垂直结合等,对市场行为的研究有价格策略、广告和销售、研究开发、合并等,对市场绩效的研究有资源配置效率、技术进步、技术组织效率、资源利用效率等。

根据垄断与竞争关系中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方面关系的不同,西方先后有五个流派研究产业组织问题。

哈佛学派的SCP分析范式认为,产业组织政策影响市场结构(S)、市场行为(C)与市场绩效(P),市场结构决定了企业的市场行为,企业的市场行为决定了市场绩效,而市场结构又是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的。对产业组织政策的研究包括反托拉斯、贸易管制、公共事业管制等,对需求的研究包括可替代性、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交叉弹性、增长率、周期性等,对供给的研究包括供给的交叉弹性、供给的价格弹性、工艺技术状态、原材料、工会组织制度等。

芝加哥学派认为,即使市场处在垄断或者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只要市场绩效良好,政府就不需要进行产业管制。因此,芝加哥学派又被称为效率学派。斯蒂格勒因对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贡献而荣获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以斯蒂格勒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研究认为,从短期看,市场的垄断势力和不完全竞争会影响市场绩效,但这只是暂时的现象。如果不存在政府进入管制,市场高度集中产生的高额利润会吸引大量新企业进入,从而打破原来的垄断。因此,从长期看,竞争的均衡状态在现实中是能够实现。

可竞争市场理论认为企业进出市场的唯一壁垒是沉没成本。在沉没成本为零的完全可竞争市场中,哪怕完全垄断也是有效率的,因为企业必须选择超额利润率为零的价格。提高市场绩效的关键是降低沉没成本。降低沉没成本的新工艺、新技术、新制度应该得到鼓励,同时,避免人为的进入和退出壁垒。

新产业组织经济学引入博弈论分析方法,从重视市场结构的研究转向重视市场行为的研究,并建立了动态的研究框架。博弈论对于分析市场参与双方出于利益动机而采取的应对行为十分有效,对于行政权垄断主体(政府)、经济垄断权主体(垄断企业)、人力垄断主体(工会)、思想垄断主体(传媒)、技术垄断主体(专利等)之间的博弈分析,可以运用于政策效果的预测和政策失效的诊断。

后SCP流派,即新制度经济学,从交易成本理论角度来研究企业与市场,打破从技术角度研究企业、从垄断角度研究市场的思维模式。新制度经济学从公司内部产权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变化来分析企业行为的变异及其对市场运作绩效的影响。

产业组织理论在我国电子金融产业中的应用

由于我国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特殊性,市场发育不够成熟,我国的电子金融市场结构呈现出特殊性。我国电子金融行业自2003年以来获得了爆炸式增长。我国金融改革在不断深入,金融行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扩大。那么,电子金融的供给如何改善呢?这就要考虑电子金融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和产业政策方面的因素。

我国电子金融市场结构的主要特征是规模企业少,除非是金融机构自身的金融IT部门。我国的金融IT公司无法达到中国工商银行的电子金融研发、维护、数据中心各千人规模的程度,独立金融IT厂商质量和数量不足。我国的金融IT公司大量的人力消耗在产品销售和维护方面,研发方面的人力资源少。金融IT企业规模小,核心竞争力不强,难以胜任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量的金融IT公司关门倒闭。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培育了一批金融IT公司,如恒生电子、信雅达、金证股份、华胜天成、浪潮软件、中国软件、东软集团等,行业能力得到迅速提升。

对于行业垄断来说,外资企业垄断了高端市场,根据绩效原则和高科技IT企业规模优势的实际,培植国内的规模企业与国外企业展开竞争才是上策。人为限制国外公司由于技术优势原因导致的垄断,对我国电子金融行业绩效提高并不利。企业集团、网络型组织、战略联盟、学习型组织是解决我国电子金融市场结构问题的解决办法。

结论

电力电子行业市场篇(4)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1)05-0028-07

一、引言

随着现代支付业和电子介质的发展,推广电子票据逐渐成为市场各参与方的共识。在人民银行的组织推动下,2009年10月28日,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以下简称ECDS)成功上线,截至2010年10月31日,ECDS共处理电子商业汇票业务186152笔,金额约6145.16亿元。其中累计承兑金额1713.3亿元,累计贴现(含转贴现)金额1605.27亿元。该系统的上线运行,开创了中国电子化票据领域的新纪元,标志着电子商业汇票作为全新的支付结算工具和短期融资工具的诞生,同时也意味着国内商业银行电子票据业务进入“跨行全流通时代”。本文旨在从现阶段中国电子商业汇票市场存在的问题及缺陷人手,进而提出建设全国性电子票据交易中心的路径选择。

二、现阶段我国电子商业汇票市场存在的问题及缺陷

(一)缺乏统一的交易平台

尽管人民银行开发了统一的ECDS。但由于办理电子商业汇票业务需要ECDS、企业网上银行系统和商业银行内部电子票据系统这三部分电子化系统配合对接完成,对企业和金融机构电子信息条件要求较高,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企业选择电子票据的意愿以及电子票据流通的便捷性。一是相当比例的中小企业尚未开通企业网上银行和电子票据业务,同时部分行业企业对企业网上银行和电子票据的接受和熟悉程度不高,对新型业务还需逐步了解和接受。二是中小金融机构因自身科技实力和资源有限在电子银行系统开发建设方面较为滞后,尤其是农村金融机构和经济不发达地区金融机构明显在网上银行电子票据业务开展方面与大中型商业银行和发达地区存在差距。三是目前金融机构内部票据系统存在兼容性方面的差异,同时ECDS操作功能和业务办理流程不尽完善,均对电子票据转贴现带来障碍。当前,我国尚未建立类似股票市场、资金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这样统一的交易平台,导致电子票据的流通渠道不畅,限制了电子商业汇票流转速度和区域间流通。

(二)缺乏合理公认的交易价格

现阶段,我国电子商业汇票贴现利率还不能完全适合市场需求。实践中,电票贴现利率一般高于同期限纸质票据,因没有公开报价平台,电子商业汇票贴现交易还不够活跃。一是电子商业汇票期限延长至六个月以上,但贴现利率形成的价格机制还不够充分,六个月以上货币市场交易不活跃,从而对长期限的电子商业汇票定价不具有可参照性,其贴现利率较短期限纸质票据贴现利率高出很多。二是由于电子商业汇票流通性较差,增加了企业贴现客户融资成本,企业开展电子票据的积极性受到影响,长期限票据交易量相对较少。三是由于电子商业汇票转贴现利率的确定需要考虑贴现利率、剩余期限、流通性等更多复杂因素。交易双方围绕交易利率确定的交易成本明显上升,从而也对电子票据交易的时效性产生影响,我国电子商业汇票市场缺少一个统一的报价平台。

(三)缺乏完善的法制环境

虽然《电子支付指引》确立了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和肯定了数据电文法律原件形式,但中国《票据法》并未随即作出修改。由于电子商业汇票在书面形式、签章、原件等方面已经突破了传统纸质票据的理论范畴,《票据法》无法调整电子商业汇票涉及的法律关系,相关的权益也得不到充分保护。法律的不健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客户办理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的积极性,制约了电子商业汇票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电子商业汇票市场的法治环境相对薄弱,尚缺乏由金融监管当局主导制定政策,创造适宜的市场环境,颁布完善的市场规则,附设多项配套政策的法制环境,而这样的法制环境是促进票据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并支持票据的投融资功能和支持货币政策充分发挥效应的必要条件。

(四)票据经营机构缺乏多元化

在市场机制建设上,我国电子商业汇票市场还处于初创阶段,票据经营机构缺乏多元化。同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我国电子商业汇票市场仍缺乏新兴的票据投资主体和中介机构,市场上信息透明度低,信用体系不完善。海外发达国家或地区票据市场设立了专门经营商业票据的承兑、贴现机构,如英国的贴现所、日本的短资公司,同时还允许具有准入资格的货币市场基金、机构投资者入市交易,我国台湾地区则建立了票券集中保管结算专门机构,施行票券集中保管结算交割。这些票据专业机构的建立,可以提高票据市场的运作效率,促进商业票据市场健康发展。

(五)缺乏信息技术安全性保障

我国目前的电子商务环境仍不成熟,全面的票据电子化在消除了纸质票据伪假风险的同时,是否会产生新的电子欺诈风险,也是电子商业汇票发展中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电子商业汇票以数据电全文的形式存在,就会存在安全隐患:一是数据传输系统遭到攻破,有可能造成电子票据用户资料的泄密并威胁到资金安全;二是网上银行应用系统的设计如存在缺陷,将会影响电子商业汇票信息的安全:三是如遭遇计算机病毒的攻击,ECDS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电子商业汇票的发展将失去支撑点。基于此,我国电子商业汇票市场还缺乏权威的法定认证机构。需要建立专门的电子票据交易平台,对电子信息系统、电子签名施以最安全的保障,确保电子商业汇票交易的合法性、唯一性和安全性。

三、上海建设全国电子票据交易中心的可行性分析

作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票据市场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票据交易中心,众多总行级的票据专营机构或资金交易中心设立于此,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为提升上海金融市场的多样性和上海票据市场的交易功能,有必要率先在上海搭建起全国性的电子票据交易中心。

1、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战略对建立电子票据交易中心具有政策优势。

目前,我国股票、债券、期货、黄金、外汇、央行票据、短期融资券等都建立了统一先进的全国市场,上海不仅拥有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外汇交易中心、央行上海总部、黄金交易所、石油交易所、金融期货交易所、人民银行征信中心、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等重要的金融管理机构,而且汇集了海内外有实力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及货币经纪、信托、金融租赁等金融机构。上海市政府更致力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战略,力图建立统一的票据交易市场。《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一五”规划>,的通知》(沪府[20061109号文)提出:“扩大票据市场主体,丰富票据种类,开发电子化票据,加快票据市场

的发展,将上海逐步发展成为覆盖全国的票据交易中心”。这反映了上海市政府对于在上海建立全国性的人民币票据交易平台是持积极和欢迎态度的。作为货币政策制定部门,人民银行也倾向于建立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地处上海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于2003年创建了“中国票据”网,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设立了金融市场管理部和公开市场操作部管理票据市场和票据交易,由人行上海总部等监管机构支持推动票据专营机构举办“上海市票据联席会议”和“长三角票据联席会议”,“银行承兑汇票转贴现交易统一合同文本”和“长三角票据贴现价格指数”等市场建设措施,都表明上海地区建立全国统一的票据中心具有独特的政策优势。

2、上海完善的金融交易品种和票据交易方式具有机制优势。

目前,上海已经成为全国资金拆借、外汇调剂及证券交易的中心,其金融交易在全国处于绝对的优势。以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和中国农业银行票据营业部为代表的总行票据专营机构设立于此。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anghai Interbank Offered Rate,简称SHIBOR)成为票据交易价格的重要参考指标。人民币换汇交易、锌期货、黄金期货等衍生金融产品已在上海市场推出,公司债发行的试点也在上海启动。人民银行推广电子商业汇票首要目标是搭建商业汇票这种零息票据的生成和流通平台,远期目标是成为附息票据生成和流通平台,市场可以据此创造出更多的、灵活的交易产品和交易方式,促进形成高度发达的电子化货币市场。此外,上海是我国最大、最发达的经济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相当强,跨国公司云集、金融市场发达、信用基础较好、城市功能先进、综合竞争力强,作为大陆的经济、贸易和金融中心,上海绝对具有其他经济中心城市所无法比拟的相对优势。目前,我国票据市场发展滞后,没有一个可以全面提供短期资金融通的统一票据市场,使得各金融市场之间的融通性不够。有鉴于此,在发展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同时,应在市场基础较好的上海首先建立一个流转全国的票据市场,让短期资金市场自由化,提高资金流动性。

3、上海票据市场规模日益增长,迫切需要更快捷、高效的交易方式。

上海市作为全国的经济、金融中心,票据业务发展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上世纪80年代,上海成功试办了全国第一笔同城商业承兑汇票业务,新中国票据市场建设就此起步。近几年来,上海市票据业务发展迅速,票据融资量持续增长,票据专营机构的市场积聚和辐射效应明显,票据贴现、转贴现和回购交易十分活跃,已发展成为全国票据流转的集散地。自2004年以来,上海金融机构票据承兑额实现了年均18%的增长速度,票据融资余额的年均增速更是达到36%,票据融资余额占全国总额的比重基本维持在15%以上,年累计票据贴现量占全国总额的比重在10%左右,成为我国重要的票据交易中心。

在业务规模扩大、交易不断活跃的同时,上海票据市场的创新变革和可持续发展一直为全国同业所瞩目。尤其是落户上海的商业银行总行级票据专营机构,在制定业务标准、创新交易品种、推出防险举措、引领市场走势等方面,在全国票据市场起着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交易规模的逐年扩大,迫切需要首先组建更为便捷、高效的电子票据交易中心,满足日益增长的票据交易能级,才能有力推动上海地区票据市场的规范健康发展。

四、上海建设电子票据交易中心的具体路径选择与思考

基于当前上海经济、金融在全国重要的地位。发挥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组织和推动作用,进一步培育电子商业汇票的运行环境,有必要在上海设立集票据登记、交易、查询、清算等功能于一体的全国电子票据交易中心。上海电子票据交易中心应在人民银行ECDS的基础上重点强化和提升交易功能。充分利用ECDS提供的基础结算功能,开发完善独有的结合报价、撮合、交割、清算等功能于一身的电子票据交易平台,且应符合票据交易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最终形成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票据集中交易场所。

这种票据交易中心应当是独立于电子票据交易双方的第三方电子票据交易中心,是不以盈利为目韵、带有国家公证性质的权威机构,是一个集登记见证、数据保管并提供可与商业银行、企业联网交易的服务平台。统一的电子票据交易平台建立之后,出票人签发电子票据,经付款行验证其委托付款的电子凭证后,由付款行将电子票据传送至电子票据交易中心登记保管,其背书转让、贴现、取消贴现、存入托收、退票、退回、作废等记录,都在电子票据交易中心这一平台上进行并保存登记,以后客户在电子票据流通中需要进行转让、抵押、贴现、兑付等业务时,就可以按照法定程序到电子票据交易中心办理有关手续,受理电子票据业务的商业银行就可以到电子票据交易中心查证电子票据的真伪、是否合法有效,以最终决定是否为客户办理有关业务。当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发生业务纠纷时,电子票据交易中心就能够为解决纠纷提供客观公正的数据电文。电子票据交易中心同时对票据信用资料进行管理,为电子票据使用企业建立基本资料档案,给予信用评级,定期向社会公布。方便客户了解票据市场的总体情况,从而约束票据市场成员的行为,有效防止票据欺诈和票据违约,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

(一)电子票据交易中心的基本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即上海电子票据交易中心的建设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各项交易规则的制定适合市场规范发展需求,尽力提升票据市场的运作质量和水平。

2、创新发展原则:即上海电子票据交易中心的建设必须以创新为动力,不断丰富市场交易品种,扩大市场参与主体,改进市场交易方式,提高票据市场在金融市场中的影响力。

3、规范运作原则:即上海电子票据交易中心的建设必须借鉴海内外票据市场实践和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的成熟经验,坚持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运作能力,促进票据市场可持续发展。

(二)电子票据交易中心的定位与功能

1、电子票据交易中心的定位。计划将上海电子票据交易中心建设成为实现票据无纸化操作,形成全国统一的电子票据报价、交易和清算的中心;强化票据市场交易秩序,规范票据业务交易行为,提升票据市场交易效率;加强票据市场创新发展,丰富票据业务内涵,扩大票据市场参与主体,不断提升票据市场服务能级,使票据市场真正成为央行货币政策的重要调控窗口和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和经济的全面腾飞。

2、电子票据交易中心的功能。

(1)确立票据登记托管制度,保证交易客观公正。

参考中国人民银行《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来制定类似登记制度,提供纸质商业汇票的登记查询服务,实现纸质票据票面信息的集中登记(存储)。保证网上电子票据交易的客观公正性。在银行为客户签发电子票据同时,银行间客户电子票据的有关数据报送电子票据交易中心集中登记、托管、查询、交易清算、

记账管理等,以后客户在电子票据流通中需要进行转让、抵押、贴现、兑付等业务,受理电子票据业务的银行可以直接到电子票据中心查证电子票据真伪、是否合法有效,以最终决定是否为客户办理有关业务,并为解决纠纷提供客观公正的数据电文。

(2)提供集中的竞价交易场所。形成公平的票据交易价格。

上海电子票据交易中心提供电子商业汇票和纸质商业汇票的公开报价服务,为商业银行转贴现业务的顺畅运行提供信息支持功能;方便需要票据或者资金的银行迅速寻找到交易对手,解决票据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高票据市场的运行效率。ECDS加入了支付信用信息查询功能,可对参与者票据交易的付款情况进行查询,有助于督促参与者恪守信用,按约付款,形成公平的交易价格。

(3)票据交易信息,引导统一的票据市场形成。

遵循全球发展的无纸化趋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上海电子票据交易中心可以提供统一的票据贴现、转贴现的买卖信息查询、在线业务洽谈以及票据市场的有关信息。推进现有票据市场的整合,消除票据市场的条款分割,逐步形成全国性的、一体化的整合票据市场。

(4)维护电子票据交易秩序,发挥统计信息监测功能。

上海电子票据交易中心依托ECDS对所有电子商业汇票集中登记管理,对银行电子票据业务的准入从技术上、制度上、管理上进行安全鉴定和认证,对客户自身的信誉度进行评价。维护良好的交易秩序,定期或不定期按出票人(或承兑人)、业务种类、行别、地区等维度统计相关业务量及业务明细情况。为中央银行的票据信用管理、反洗钱、征信等相关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对票据实际融资利率以及票据市场报价统计监测,及时了解票据市场利率的走向,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宏观经济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根据预先设定的可疑或异常票据业务参数,监控可疑或异常票据业务;根据临时或特殊需要产生特定用途的统计或监测报表。

(5)提供票据交易清算登记托管,防范票据风险,提高业务效率。

电子票据交易中心围绕创建信息平台、服务平台、交易平台和监测平台四大重点,可以对电子票据进行集中登记、托管、查询、挂失、交易清算,对电子票据间的交易、清算形成电子信息,并在电子票据交易中心进行传输中转,从而满足社会公众、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多层次的需要,实现企业一企业、企业一银行、银行一银行、银行一央行之间票据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无纸化、电子化和网络化。各商业银行之间缩短结算时间,简化流程,统一安全防范,便于各金融机构对电子票据的真实性进行辨别,提高避免和减少风险的免疫力,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效率和风险防范的目的。

(6)加强平台系统开发与维护,提高电子票据系统安全保障。

上海电子票据交易中心可以确立电子票据信息的安全性,对银行网上银行的准入从技术上、制度上、管理上进行安全鉴定和认证,对客户自身的信誉度进行评价,防止恶意侵占资金。提高电子票据信息的安全性,首先确保电子票据系统的网络安全、保密性能、避免因攻击或者客户电子信息泄露而造成重大损失。其次是保证电子信息真实完整的性能,确保接收到的信息确属合法发送者发出,且电子信息内容没有被篡改或者被替换。

(三)电子票据交易中心的组织模式

上海电子票据交易中心是电子票据市场交易的主体,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直接监管,负责交易价格的、交易指数的编制、交易系统的日常维护、交易规则的制定,以及对各交易主体的管理与服务。电子票据交易中心借鉴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运作模式,即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司或事业法人。电子票据交易中心实行会员制,会员由各商业银行票据营业部或票据中心、票据公司和货币市场基金等票据经营机构组成。票据经营机构只有取得电子票据交易中心会员资格才能在电子票据交易中心参加交易。会员按规定缴纳会费,强调自治自律,服从监管。

在筹备初期,建议可将票据交易集中登记结算的职能托管给商业银行的票据专营机构完成。随着各项配套政策与资源整合配备到位后,再挂牌设立中国电子票据交易中心或公司。

(四)上海电子票据交易中心的交易模式

上海电子票据交易中心的交易模式采用分级会员制,由主要交易商、一般交易商和投资者组成。建立做市商制度,由电子票据交易中心认证的主要交易商(大型票据专营机构、票据公司等)作为做市商,在交易平台上进行双向报价和不间断交易,保证交易的有序进行,提高市场活跃度。一般交易商(小型票据从业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票据交易中介等金融机构)可根据做市商的报价在交易平台上选择买卖电子票据。

投资者(企业甚至个人投资者)不能直接参与交易,但可以根据交易所报价委托交易商进行交易或购买货币市场基金参与交易。

(五)上海电子票据交易中心的交易品种

从近期看,在我国信用体系不够健全完善之际,上海电子票据交易中心的交易品种仍以商业汇票为主,并在发展银行承兑汇票的基础上,着力推动商业承兑汇票的发展。

从中期看,可将现行已推广使用的短期融资券、货币市场基金、中期票据及企业债券等纳入电子票据交易中心的交易范畴。

从长期看,上海电子票据交易中心的交易品种可扩大至商业本票、远期支票、资产支持票据等产品,更可以根据市场活跃程度不断推出票据远期交易、期权交易等衍生品交易,涉及更为广泛的票券范围。

(六)上海电子票据交易中心的交易规则

可按零星交易和大宗交易分别制定交易规则。

1、零星交易(如l亿元以下的)实行场内交易,交易价格由相应期限(1周、2周、30天、3个月以上)的SHIBOR价格加一定BP,确定当日相应期限票据初始交易价格,并限定在一定加减点幅度内波动,以时间优先、价格优先原则进行实时竞价交易。

2、大宗交易(如l亿元以上的)实行场外交易,价格申报限制在当日成交价的最高价与最低价之间。交易价由买卖双方商定,经交易系统确认后撮合成交。

(七)上海电子票据交易中心的监管

1、上海电子票据交易中心应承担市场监管职能,做好交易具体规则的制定和维护,维护交易秩序,规范交易商的交易行为,监督管理票据发行企业的信息披露,把好市场准入关。

2、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上海电子票据交易中心的监管部门,负责制定和实施电子票据中心的管理办法,提出有关专业法规的修订和完善,促进电子票据交易的公开、公正、公平,保证电子票据交易中心的规范、高效、安全运转。

(八)上海电子票据交易中心的实施步骤

按照“积极稳妥、分步实施”的原则,在人民银行的组织下分阶段实施建设上海电子票据交易中心,用5年左右时间,按照“上海-长三角-全国”的路径逐步推开、分层次推进构建电子票据交易中心。

首先,利用1年左右的时间,在票据市场发展较为完备的上海地区搭建平台,展开试点,借鉴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运作模式,成立上海地区范围内的

电子票据交易中心。在制定制度办法、组织框架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硬件上积极完善电子票据交易系统,软件上推进相关票据公司、信用评估公司和货币经纪公司的建立。这期间,在沪商业银行的票据专营机构应发挥积极作用,可将票据交易中心的集中登记、托管和结算的职能由其来承担。

其次,利用2-3年时间,在长三角地区搭建起区域性质的电子票据交易中心。通过区域联动和参与,政策与资源整合配备到位,可以挂牌设立中国电子票据交易中心或公司。长三角地区的主要交易商作为票据市场做市商。在电子票据交易平台上进行双向报价和不间断交易,保证交易的有序进行。

最后,再利用2年左右时间,将交易扩充到其他地区,扩大交易覆盖面和辐射能力,成立全国性的电子票据交易中心,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电子票据交易、登记、托管、清算、结算、兑付服务的一体化,提升电子票据交易中心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有效利用和开发信息资源,为市场投资者提供适用的票据产品和服务,构建市场统一互联的桥梁,促进中国票据市场全面发展。

五、当前形势下上海建设电子票据交易中心亟待厘清和解决的问题

基于当前电子商业汇票在全国的推广运行,如电子票据交易中心在上海初步建立,票据业务经营管理将面临新的挑战。首先是电子票据的承兑、贴现、兑付等环节更为密切,信息更加透明,各业务品种之间依存度更高;尤其是转贴现交易,由于有了公开报价和在线交易交割平台,对票据期限、承兑银行的选择非常灵活,电子商业汇票将成为商业银行资产运作、资金管理的重要工具。面对新的挑战,建设电子票据交易中心还需解决如下问题。

(一)完善制度建设,推动我国电子票据市场和谐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在电子票据法律体系方面的立法和理论研究都显得相对滞后,尤其在明确当事人权利与义务、损失责任的承担、法律适用等方面更是语焉不详,这不利于我国电子商业汇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我国现有法律体系框架内,一方面应合理借鉴国际上的成熟做法,另一方面应大胆引进其他法律部门的理论,完善电子化票据的立法建设。我国目前施行的《票据法》是建立在纸质票据基础上的法律规范。随着电子商业汇票的出现和发展,当时的制度设计已显得较为滞后,如传统票据结算的当事人分为基本当事人和非基本当事人。具体而言,汇票与支票的基本当事人是发票人、付款人与收款人。非基本当事人则包括受让人、背书人、保证人、参加付款人及预备付款人等。而电子票据的当事人则是转让人、受让人、发送银行、接受银行、电子票据交易中心,法律应对这些行为主体的权利、义务进行明确和规范。传统票据的流通是通过背书转让的形式进行实体交付的,而电子票据是通过电子数据的传输来实现流通功能的,与传统票据的流通手段已有根本的区别,《票据法》也应对电子票据的业务流程制定统一的规则。此外,《票据法》第33条规定:“……将汇票金额的一部分转让的背书或者将汇票金额分别转让给二人以上的背书无效”。而电子票据的背书转让是通过电子数据传输来完成的。它突破了传统的纸质形式,完全可以进行数据包的拆分来实现票据的部分转让和向二人以上的后手背书转让,而现行的法律限制是有违电子票据的高效性的。综上所述,如何规范、调整和制订电子票据运作的统一规范是当前修改《票据法》的当务之急。

(二)夯实运行基础,解决好ECDS建设初期纸票与电票的并行问题

1、电票与纸票如何共存与转换。虽然电子票据已经推广,但要在短期内全部取代纸质票据还需要相当长的过程。就目前的法律框架而言,要满足《票据法》和人民银行相关制度,需要寻求一个合理解决方案。具体构思如下:一是开办一种类似票据置换的业务,从出票环节实现电子化。即企业可以将收到的纸质票据向银行质押,申请开出相应额度的电子票据,以实现纸质票据向电子票据的转化。二是借鉴台湾地区票券市场的做法,通过交易环节实现电子化,即规定票据承兑可以是纸质票据也可以是电子票据。但是贴现和转贴现必须是无实体的电子数据形式。这样纸票一旦进入银行,就必须在电子票据交易中心系统上登记,以电子形式交易,纸质票据即不存在交易的可能,从而在机制上解决了电子票据和纸质票据的共存问题。

2、将金融机构作为推动电票交易的主体。电子票据具有办理效率快捷、杜绝伪假票据存在等纸质票据无可比拟的优势,但纵观ECDS上线的近一年多的时间,电子票据交易的笔数和金额跟传统纸质票据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不是所有的企业都习惯通过网上银行签发电子商业汇票。作为ECDS的推动部门――中国人民银行,可先向所有适合的金融机构推广使用电子商业汇票,力推银行间票据交易的电子化。ECDS是银行集中批量交易的需要。它更适用于转贴现交易,争取尽快将所有商业银行,包括具有贴现、转贴现资格的金融机构都纳入ECDS,以便实现票据转贴现的电子化交易行为。

(三)加强综合考量,建立并完善电子商业汇票利率定价机制

人民银行投产ECDS投产运行一年以来,金融机构在创新发展电子商业汇票业务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研讨电子商业汇票发展中客观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电子商业汇票转贴现流通性问题以及电子商业汇票利率定价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合理确定电子商业汇票贴现利率定价方法,主要考虑电子商业汇票产品性质、同类型金融工具交易利率和企业客户实际情况以及市场环境等因素,较好的做法是结合资金成本和参考同类型产品市场价格综合确定。对于短期限电子商业汇票,主要参考当前同期限执行纸质票据贴现利率水平并结合电子商业汇票市场状况来确定;对于长期限电子商业汇票贴现利率,可选定接近期限可交易国债利率作为基准利率,并参考流动资金贷款利率当期水平加以确定。对于电子商业汇票转贴现利率,应由人民银行制定合理的再贴现利率和相关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根据贴现利率、再贴现利率和自身资金规模和经营策略积极进行公开市场报价,同时提高电子商业汇票转贴现交易活跃程度,逐步形成电子商业汇票转贴现利率报价的市场条件。

(四)体现专业优势,票据专营机构在中心建设中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

前文所述,在上海电子票据交易中心筹备初期,可以充分利用在沪设立的票据专营机构专业化运作模式,整合人力物力,开展试点。随着各项配套政策与资源整合配备到位后,再挂牌设立专门的上海电子票据交易登中心或公司。现今,票据专营机构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提供服务与支持:

1、协助提出整体筹建方案、制定交易中心制度。建立上海电子票据交易中心,首要的是“制度先行”,即建立中心章程和相关制度,具体操作在有关章程、制度的指引下才能有序进行。票据专营机构凭借多年的票据市场运作经验和风险防控技术,能协助交易中心制定确保交易中心规范运作、有序交易的制度。

2、发挥专营机构的业务优势。在纸质票据向电子票据转化过程中,电子票据交易中心需具备票据的登记托管职能,因此该机构需要具有审验纸质票据的能力,以防止将伪假纸质票据登记成电子票据信息。电子票据交易中心还要对商业银行已办理质押的纸质票据进行托管,集中予以托收。这方面票据专营机构的专业优势可以发挥作用。

电力电子行业市场篇(5)

一、引言

长期以来,电力产业被认为是自然垄断产业,各国政府都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规制,不仅是对经营权进行垄断,而且按照电力本身的技术特点,包括了从发电、输电、配电到售电的电力生产的每一个环节,甚至还垄断了发电企业的规模及电网的建设。这种垂直一体化的结构在电力产业的发展中长期占据了主导地位,并且被认为是最有效的电力产业结构。

随着技术和经济的发展,电力产业的自然垄断特征在逐渐弱化,人们意识到电力产业垂直一体化的结构是缺乏效率的,会促成生产成本的增加以及产品价格偏高、服务质量差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经济学家在对具有相似结构的电信、供水、铁路等以网络为特征的自然垄断行业进行了不断深入地研究,提出传统的规制给电力产业带来的是竞争缺乏和激励不足,造成产业效率的低下和社会福利的损失,即产生了所谓的规制失灵。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对电力产业进行放松规制,引入竞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目前,我国也对电力产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撤销了电力工业部,经营权完全交给国家电力公司,实现政企分开。2003年,全国主要发电资产与电网分离,成立了五大发电公司和国电公司等。从总体上看,我国电力产业已经大致形成了“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市场格局。表面上,国家对电力产业的改革决心可见一斑,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对电力产业的规制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仅仅可以说完成了改革的第一步,即发电环节的拆分,而对于构建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仍然处于最初的尝试阶段,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目前,政府依然对电力市场准入干预过多,对现行电价的规制缺乏科学的依据,没有确立适当的电力规制价格模型等,这样的问题在电力产业中依然存在,并且成为阻碍电力产业改革的绊脚石。

二、电力市场结构双向拆分过程

从2002年至今,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电力市场结构改革过程,此阶段是以打破垄断、促进竞争、建立电力市场为主要内容的改革阶段。电力行业是自然垄断行业,但并不是发电、输电、配电、售电所有环节都属于自然垄断。为了减少重复投资,降低输配电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将电网企业定位于自然垄断企业,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发电环节是电力行业的非垄断部分,需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条件成熟时,电力销售环节也将成为电力行业的非垄断部分,同样逐步引入竞争机制。为了解决国家电力公司垂直一体化经营带来的发电企业间的不公平竞争,2002 年,国务院《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对电力工业实现了横、纵双向分拆的改革模式,实行厂网分开,重组了发电和电网企业,成立国家电监会,按照国务院授权,行使电力监管行政执法职能,并统一履行全国电力市场监管职责,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负责电力投资审批权和定价权。2002年12月,由国家电网公司拆分出来的五家发电公司、两家电网公司和四家辅助公司挂牌成立。至此,我国在体制层面上实现了发电侧的公平竞争。图1详细地解释了厂网分开的模式。

在发电侧,拆分形成的五家发电公司与原有独立发电企业一起,形成发电市场的竞争局面;在输配电网方面,由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双寡头垄断经营。这一“厂网分开、引入竞争”的市场结构调整,改变了由国家电力公司纵向一体化独家垄断的市场结构。发电独立结构下的“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模式如图2所示。

然而,厂网分开以后,电网公司作为电厂唯一的购买者和用户唯一的供应者而处于双重垄断地位。一方面,“竞价”双方是竞争性的发电公司和垄断性的电网公司,存在垄断电网对竞争电厂利益的剥夺;另一方面,由于电网对用户的垄断,导致电力用户并不能获得上网竞价的效益。因此,“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在输配垄断的情况下无法实现降低电价的目的。为此,《电力体制改革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开展发电企业向大用户直接供电的试点工作,改变电网企业独家购买电力的格局”,于是这种发电企业向大用户直接供电的模式出台,具体情况见图3。

如图3所示,实线箭头表示的是“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过程,虚线箭头表示大用户直接与发电企业签订购电合同,直接购电的过程。当然,发电企业向大用户直接供电方案是在“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基础上建立的,在垄断的输配售环节通过大用户从电厂直接购电,双方直接签订购电合同(包括购买电力的数量和价格)来打破输配售一体化垄断、引入竞争,使“竞价上网”带来的生产成本的降低通过大用户与电厂之间的合同价反映出来,从而实现对垄断的输配售环节的牵制作用,达到示范竞争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大用户从电网直接购电依然要通过输配售垂直一体化的垄断的电网传输,要求电网必须对所有使用者公平开放。2005年3月8日,吉林炭素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吉林省电力公司电网向吉林龙华热电股份有限公司直接购电,标志着中国大用户向电厂直接购电正式启动。大用户直接购电有利于完善电力市场建设,在售电方引入竞争机制,促进电网公平开放;有助于探索输配电环节的分开,加快形成输配电企业成本规则,在输配电环节建立科学、规范、透明的电价管理制度。

三、电力市场结构变迁的实证分析

市场结构是指某一特定产业内部竞争程度和价格形成的市场组织特征。影响市场结构的组成因素有: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进入壁垒、市场需求价格弹性、市场需求的增长率等等。

我国的发电市场虽然已经出现了前文提及的发电厂直接给大用户供电的情况,但情况是少之又少,大多数情况下依然是发电公司通过电网给用户供电,所以供给方是在各家发电公司不变的情况下,需求方大都还是国家的高压输电网。国家的高压输电网控制在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手中,按照国家的政策对各家发电公司平等开放,因此对于我国的发电市场,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是供给方的市场集中度,分析需求方的市场集中度几乎是没有意义的。

我国的发电公司规模比较大的,除了五大发电集团以外,还有一些大型的发电公司,比如三峡集团等等。放松进入规制以后,发电市场显然不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在这种环境下,规模较大的发电公司会有一定的市场势力,这些公司可以依据其市场势力,采用策略性的投标行为增加利润。这样的行为导致了不完全竞争市场环境下的高价格和低效率,使电力市场无法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在极端的条件下,厂商市场势力的运用使得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受到了强烈的影响,甚至会造成大面积拉闸限电。

1、市场结构度量指标的选取

对于市场结构的分析,通常会采取以下几种度量指标。

(1)直接市场集中度指标。最常见的市场集中度指标就是cr指数。

经济学家设计了很多以hhi(herhindahl hirachman index)指数为核心的市场集中度指标,hii指标的一般公式是:

hhi=(100pi)2(1)

  在公式(1)中,pi是i公司的市场份额,n是市场中公司的数量。

例如,市场中有甲乙丙丁戊五家公司,分别占有的市场份额是20%、10%、10%、30%和30%,则有:

hhi=(100×20%)2+(100×10%)2+(100×10%)2+(100×30%)2+(100×30%)2=2400

hhi指数简单明了,是直接度量市场集中度的良好指标,为评价市场结构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所以备受经济学家的推崇。美国政府的电力监管组织联邦能源管制委员会具体给出了基于hii指标的市场集中度范围:当hhi>1800时,认为市场高度集中;当1000

(2)直接度量市场势力的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对发电市场结构进行研究的意义在于研究发电公司的市场势力。拥有市场势力的发电公司会运用其势力抬高上网电价,导致影响到其他发电公司改变其上网电价,而同时电网却不得不采纳这些有较大市场势力的发电公司的电力入网,这些公司从而获得高额利润。采用lerner指数或pcm指数可以直接根据市场价格p偏离发电厂商的实际边际成本mc的程度,界定厂商是否在滥用市场势力。

lerner指标(lerner index)公式如下:

lerneri= (2)

公式(2)中,p为市场价格,mc为厂商实际边际成本。

pcm指标(price cost margin index)公式如下:

pcm= (3)

可以看出,lerner指标和pcm指标的设计想法是一样的,因而非常相近。lerner指标和pcm指标的优点在于能够比较直观地衡量厂商市场势力的大小,结合厂商的近期报价策略可以看出厂商是否在运用市场势力。但是这种做法也有其弊端,太过于偏重理论上的细节分析,对于一个国家的发电市场无法做出一个宏观的判断,因此这两个指数只是在理论上比较合理,难以在实际中发挥作用。

(3)引入“相关商品和地理市场”的动态市场集中度。在实际情况下,衡量任何生产厂商的市场份额都应该考虑到“相关地理市场”(relevant product and geographic market)这个因素。“相关地理市场”是一个反垄断经济学概念,相关地理市场中如果某个厂商企图抬高价格,那么消费者就会把需求转移到市场中其他厂商,因此市场的大小决定了厂商能够控制价格的程度。由于存在运输成本的问题,所以需求不会转移给太远的厂商,因此相关地理市场通常是在一个相邻区域内,需求转移的渠道在市场内必须非常容易,不能影响供给和需求的自由转移。

动态市场集中度指标(dynamic hhi index)就是在静态市场集中度的基础上,考虑到输电雍塞(transmission congestion),厂商竞价行为和市场需求弹性等综合因素的作用,全面衡量市场结构的指标。美国电力专家alvarado在文章中提出了一种动态hhi的计算方法,充分考虑到输电雍塞的影响,分别计算因为雍塞造成的各个大区市场局部hhi。bialek提出了加权动态hhi的概念,根据实际情况把网络划分为若干个子网络,分别计算各个子网络的hhi,再把各个子网络的输电功率在整个系统总功率中所占的份额作为系数,加权各个子网络的hhi得出整个系统的hhi。

alvarado提出了动态hii的计算方法:

在某一个特定小时中,各个发电厂商实际发电量占子网络中发电量的百分比,引出子网络hii(group hhi):

hhig=(100)2 (4)

在公式(4)中,mwhi表示第i家厂商的实际发电量,tota1g表示该子网络中总发电量。

系统hhi(system hhi):由系统中各个子网络hii的加权平均数得出的系统hhi:

hhis= (5)

公式(5)中,mwhj表示第j子系统的实际发电量,totals表示系统总的实际发电量,hhigj为第j子系统的hhi指数。

这种动态计算hhi的方法相对能够反应系统中存在雍塞时的实际情况,相对来说比静态的hhi指数更能反映发电市场的结构。

2、我国发电市场结构分析

根据《中国电力年鉴》统计的相关资料,由于我国的发电企业众多,数据资料难以统计整理,因此基本按照五大发电集团在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北和南方电网这六种区分方法,统计出各个区域的市场结构指标。

其一,东北地区。

市场集中度:cr8=xi/xi=70.37%

东北电网的子网络hhi指数:hhig=(100)2 =757

其二,华北地区。

市场集中度:cr8=xi/xi=76.04%

华北电网的子网络hhi指数:hhig=(100)2 =818

其三,华东地区。

市场集中度:cr8=xi/xi=60.28%

华东电网的子网络hhi指数:hhig=(100)2 =541

其四,华中地区。

市场集中度:cr8=xi/xi=55.7%

华中电网的子网络hhi指数:hhig=(100)2 =496

其五,西北地区。

市场集中度:cr8=xi/xi=80%

西北电网的子网络hhi指数:hhig=(100)2 =970

其六,南方电网。

市场集中度:cr8=xi/xi=51%

南方电网的子网络hhi指数:hhig=(100)2 =506

四、我国发电市场总体结构分析和评价

1、市场结构分析

全国的系统hhi,由系统中的上述六个区域电网的子网络hhi的加权平均数可以得出:

hhis==638

另外,本文收集了全国排名前八名的发电集团,其在各个区域的装机容量,通过这些数据来分析电力公司的资产分配等指标,从而对我国发电市场结构进行客观的评价。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在没有实行厂网分开以前,原国家电力公司的资产在各省区都占到60%,显然是一种高度垄断的市场。国务院拆分发电资产时制定的原则是:“通过重组形成3到4个各拥有4000万千瓦左右装机容量的发电企业,由国务院授权经营,计划单列。……每个发电企业在各电力市场中的份额原则上不超过20%。”这个原则基本上得到了贯彻。在各个地区前八家发电集团所占份额都没有超过80%,各地区电网的子网络hhi指标和全国电网加权计算以后的系统hhi指标均没有超出1000,按照美国联邦能源管制委员会的标准,属于正常市场。

2、对我国发电市场结构的评价

(1)市场集中度低。无论从各个区域还是全国来看,五大发电集团和国网公司保留的发电资产比基本上没有超过15%,地方投资的电力开发公司,独立发电集团和外资公司投资的发电厂已经全面进入发电市场,形成相当强的竞争力。东北和西北电网的规模较小,五大集团占有的比例比较大。华中、华东、华北和南方电网的规模均在8000万千瓦左右,各发电集团在区域内的份额都在10%以下,hii指标和cr8指标都显示出市场集中度比较低。

(2)鼓励各方投资。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我国发电市场上装机容量迅速提高,虽然和国家对电力的大量投资有关,但是这么快的增长速度显然也得益于地方和各个独立发电集团的大量投资。这证明了在发电市场放松进入规制、鼓励各方投资政策的正确性。

(3)形成了竞争机制。我国在发电市场上已经初步打破垄断,形成了一定的竞争机制,相对于较为分散的市场结构,为下一步全国竞价上网时避免出现大的市场势力奠定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国电力体制的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但是这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刘当武:美国电力市场对我国电力改革的启示[j].农电管理,2003(10).

[2] 张彬主编:中国电力工业志[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

电力电子行业市场篇(6)

一、深刻认识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是完善农产品市场机制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实践证明,电子商务可以为传统农产品产销注入信息化元素,以信息流带动物流、技术流、人才流、资金流,实时反映供求状况,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农产品生产者话语权,拓展新渠道、新客源和新市场;能够有效促进产销衔接,降低流通成本,同时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减缓价格波动,是建立健全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必然要求。迫切需要通过加快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有效引导市场主体广泛参与,促进资源要素合理有序流动,消除妨碍公平竞争的制约因素,推动全国农产品统一市场的进一步完善,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二)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和前提是市场化,农业电子商务是农业市场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将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融入农业,可以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全面深度融合,推动农业生产由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为中心,倒逼农业生产标准化、品牌化,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实现农业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提高农业产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拓展新的空间、增添新的动力。

(三)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是扩大和提升消费需求的重要动力。在经济新常态下,扩大和提升消费需求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日益凸显。促进电子商务创新发展,是实施“互联网+”行动的重大举措,对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推动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是顺应消费方式、生活方式深刻变化的现实需要,可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个性化、多样化、便捷性需求,能够突破购销的时空限制,进一步挖掘市场需求潜力,促进消费转型升级。同时,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还可以创新流通方式,带动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下乡,加快形成城乡产品和要素市场双向流动的新格局,激活农村消费市场活力,让农村居民分享信息经济发展的成果。

(四)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客观要求。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切实加强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职责。农业部门在继续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应更加重视搞活农产品流通,创新农业生产资料下乡渠道。农业电子商务作为农产品流通和农业生产资料销售的新业态,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政府部门转变观念、转变职能,切实把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强政策创设和规划制定,健全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监测预警体系、标准体系、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诚信体系和法律法规建设,强化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努力营造安全可信、规范有序的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环境。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五)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1号文件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两个持续提高”的目标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有效提升消费需求为主线,强化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着力解决农业电子商务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着力完善制度、机制和模式,着力营造开放、规范、诚信、安全的发展环境,为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提供新的动力。

(六)基本原则。一是市场主体,政府引导。正确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提高农业电子商务资源配置效率,同时加强政策、规划、信息指导,强化制度建设和市场监管,为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二是统筹兼顾,重点突破。注重农村与城市相结合、农产品与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分类别、分阶段、分区域拓展和推动农业电子商务应用。重点探索鲜活农产品与农业生产资料的电子商务模式,支持发展产地田头市场、城乡仓储、冷链物流、终端配送,突破发展瓶颈。三是创新驱动,示范引领。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制度创新,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到农业电子商务的各领域各环节,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注重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因地制宜探索发展适应当地实际的农业电子商务模式。四是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在发展中求规范,以规范促发展。立足需求导向,坚持必要和可行的原则,明确方向和重点,采取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策略,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有力有序推进,避免盲目跟风,保障农业电子商务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七)总体目标。到2018年,农业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制度体系和政策环境基本健全,培育出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农业电子商务企业和品牌,电子商务在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中的比重明显上升,对完善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流通体系、提升消费需求、繁荣城乡经济的作用显著增强。

三、重点任务

(八)积极培育农业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围绕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应用能力、支持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网络营销、推进农业生产线上交流与交易、壮大农业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目标,培育农业电子商务市场主体,推动形成各类市场主体竞相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的新格局。

专项行动1――能力提升行动:积极参与国家电子商务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充分利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项目,重点组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企业负责人,联合有关教育培训机构、电子商务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平台使用、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网上经营策略和技巧培训,有计划培养一批有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农业电子商务人才,切实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应用能力。

专项行动2――平台对接行动:充分发挥农业、商务部门牵线搭桥的作用,积极组织、引导电商企业,加强农业电子商务业务建设。依托各类会展平台和论坛,组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经销商、国有农场和农业企业等,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对接各类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和电子商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有效衔接产需信息,促进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实现网上销售。

专项行动3――电商拓展行动:加强政策和信息引导,鼓励综合型电子商务企业拓展农业电子商务业务,扶持垂直型农业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壮大,推动电子商务企业适当降低农业电子商务门槛,引导有条件的传统农产品流通企业和农业生产资料生产经销企业发展电子商务。

(九)着力完善农业电子商务线上线下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线上与线下协同发展模式,完善农产品监测预警、质量标准和追溯体系,推动农业电子商务相关数据信息开放共享,实现农业全产业链数据互联互通,完善农业电子商务线上线下公共服务体系,为农业电子商务提供公共服务支撑。

专项行动4――网络集货行动:构建农产品网络集货平台,依托农产品产地市场,完善电子商务平台集货对接功能,引导在集货过程中实现标准化、规模化,提高重复性购买产品的一致性。

专项行动5――产品推介行动:完善农产品展示推介平台,在继续做好农产品营销促销工作的同时,集中打造网上展示大厅,推动“名特优新”“三品一标”“一村一品”农产品上网营销,加强宣传推介,提高农产品网络销售的公信力、信誉度和美誉度。

专项行动6――信息共享行动: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监测预警体系,强化农产品产销动态监测统计,拓展信息获取渠道,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预警分析,及时全面准确农产品生产、消费、贸易、库存、成本收益、价格及未来趋势等市场信息,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公开力度,推动涉农数据信息开放共享。

专项行动7――质量监管行动: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快农产品质量、包装标准制修订进程,健全“名特优新”“三品一标”“一村一品”等电子商务基础数据库,健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系统,推进农药、兽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追溯系统建设,探索与涉农电子商务企业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实现质量可追溯、责任可追查。

专项行动8――运行保障行动:建立农业生产经营全产业链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在各行业各领域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发展基础上,实现种植、畜牧、水产以及种子、化肥、农药、兽药、饲料、农机等电子商务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为农业电子商务协同快速发展提供公共服务。健全诚信体系,整合银行、税务、工商、质检、商务等领域和电子商务相关主体的信用信息,推行信用档案制度,净化市场环境,提高农业电子商务信任度。

(十)大力疏通农业电子商务渠道。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加快推动网络、物流、冷链、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相关经营主体开展技术、机制、模式创新,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为全面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创造良好条件、提供经验。

专项行动9――渠道延伸行动: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加强部省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村级信息服务站建设,支持开展电子商务业务,为农民提供信息咨询、代卖代购等服务。加快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布局,实施快递“向西”“向下”工程,推动农村综合服务社、超市、邮政“三农”服务站、村邮站、快递网点等基层农村物流节点建设,鼓励物流快递企业向乡、村延伸业务。

专项行动10――市场转型行动:指导支持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有效衔接农产品品种、产量、产地、收获时期等生产者信息,促进农产品网络销售。鼓励产地和销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展信息技术、经营方式、服务模式等创新,充分发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优势,推动批发市场创新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促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基础设施、质量检测设备、产品流通渠道等应用于农产品电子商务。

专项行动11――模式创新行动:推动电子商务企业、国有农场、农民合作社与城市社区开展合作,共同设立农产品体验店、自提点和提货柜,试点“基地+城市社区”的鲜活农产品直配模式。推动销地批发市场发挥优势,支撑电子商务发展,探索满足城市日常消费的“批发市场+宅配”模式。鼓励种子、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企业,依托各地村级信息服务站探索“放心农资进农家”模式。配合相关部门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建立海外营销渠道,创立自有品牌,推动跨境农业电子商务发展。

专项行动12――基础支撑行动:加快农村宽带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在农村的覆盖面。支持农业生产基地加强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和质量追溯能力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农业电子商务产业基地、物流园、创业园。支持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在农村和城市建设仓储、冷链、分级包装、智能配货等设施设备,改善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条件。

(十一)切实加大农业电子商务技术创新应用力度。按照“需求牵引、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原则,开展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研究,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制定完善相关标准、法规,大力推广先进实用信息化技术在流通等领域的应用,全面提升农业电子商务技术创新应用能力。

专项行动13――技术创新行动:加强农业电子商务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着力在核心芯片、射频识别、智能终端、系统集成、网络与信息安全以及大数据处理、应用软件等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应用上取得突破,加大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专项行动14――示范推广行动:积极参与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继续开展两年一次的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申报认定工作,并向农业电子商务倾斜,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驻电商平台,树立农业电子商务企业典型。支持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电子商务全链条中的示范应用。鼓励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为农业电子商务企业、物流企业及相关用户提供安全、高效的支付服务,在农村地区推广网上支付、手机支付等支付方式。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电子商务技术应用,加快推进农产品电子结算、电子交易、电子拍卖、电子商务应用,提高流通效率和信息公开程度。

专项行动15――标准推进行动:鼓励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制定适应电子商务的农产品产品质量、分等分级、产品包装、物流配送、业务规范等标准,鼓励支持快递企业制定适应农业电子商务产品寄递需求的定制化包装、专业化服务等标准。加快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产品质量国家、行业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制修订进程,加快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引导各类电子商务主体共同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同时研究制定农业电子商务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

专项行动16――政策研究行动:依托各有关直属单位,与有关科研和教学单位、企业合作开展发展战略研究,追踪热点问题,提出政策建议,编制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年度报告。鼓励各级发展改革、农业、商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相关科研、教学单位和企业联合开展农业电子商务重大问题研究,为规划制定和政策措施出台提供决策参考。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农业电子商务相关技术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

专项行动17――智库应用行动:在每年中国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峰会和农业信息化高峰论坛期间组织举办农业电子商务分论坛,支持地方、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论坛、研讨会,总结交流各地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好做法、好经验、好模式,研究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引导农业电子商务快速健康发展。

(十二)加快完善农业电子商务政策体系。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的原则,强化顶层设计和政策创设,配合有关部门优化农业电子商务相关审批事项和流程,推动落实支持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扶持政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提供良好政策环境。

专项行动18――政策支撑行动:联合相关部门,大力加强农业电子商务政策创新,推动出台并落实支持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用地、用水、用电、用网等政策,建立健全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机制。配合相关部门全面清理农业电子商务领域现有前置审批事项,无法律法规依据的一律取消,严禁违法设定行政许可、增加行政许可条件和程序。

专项行动19――硬件支撑行动:针对农产品流通的特殊性,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田头集货、产地预冷、冷藏保鲜、分级包装、冷链物流、运输车辆、集散仓储、城市配送设施等方面建设给予扶持,按照相关规定,对符合条件的纳入农机购置补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等支持范围。鼓励保险公司开展鲜活农产品配送质量保险试点。

专项行动20――运营支撑行动:积极推动成立农业电子商务标准化技术专业委员会、协会。组织相关科研和教学单位、企业开展农业电子商务核心和关键技术研发。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农业电子商务企业依法享受相关优惠政策。推进信息进村入户,积极争取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信息员培训,以及政府购买公益服务支持。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农产品上线营销、市场推广,指导新型职业农民、大学生村官、返乡农民工、农村经纪人、农村信息员等依托电子商务创业。

四、保障措施

电力电子行业市场篇(7)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电子商务和义乌实体市场一样,都是一种商业模式,而运营成本和回报率是判断商业模式是否优越的标准。早在2009年年底,义乌要建“国际电子商务城”的消息就已传出。一个关乎义乌市场实现“有形+无形”发展格局的项目,该如何打造,它的兴起具备哪些条件,又有哪些劣势?业界没有停止过对“国际电子商务城”的讨论。本文对浙江义乌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进行调研,对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优劣势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开展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服务有所帮助。

一、义乌电子商务行业运行基本情况

1、网上交易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从网店数量看,淘宝C店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淘宝商城数量稳步增加,全市现有网店超过4万家,同比增长60%,淘宝商城B店超过2600家,增长200%以上;从交易规模看,电子商务年发送快递近9000万单,商品交易额同比翻番,部分企业销售额增长率甚至超过300%,涌现了浙中地区仅有的6家淘宝金冠卖家。B2B混批网站成为义乌电子商务发展特色,数量达到近200家,其中销售额过亿元的有2家,5000万—1亿元的约有8家,1000万—5000万的约50家。

2、第三方平台运用呈内外同步增长趋势。阿里巴巴、环球资源、中企动力等国内知名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在义乌市业务稳步增长,2010年阿里巴巴在义乌市外贸通会员达到4000家,会费收入超过1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诚信通会员1.3万家,会费收入3000万元,增长超过30%。本地平台发展取得长足进展,现有本土电子商务平台企业超过100家,初具规模并有一定影响力的有近10家。如ONCCC注册用户现已达到23.13万家,其中全国各地的专业采购商19.8万家,供应商3.3万家,网站产品总数109万个。中国饰品网先后获得“服装服饰类网站最具价值奖”、“行业电子商务网站100强”等称号。

3、行业发展环境更为趋好。义乌市相继出台了《义乌市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义乌市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扶持政策(试行)》等政策文件,与浙江大学、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等机构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明确了电子商务发展目标和重点。基金方创、天使等国内多家风投机构纷纷关注义乌市电子商务企业,对市场网、朵朵、爱就推门等电子商务企业进行了200万—2000万不等的投资。艾瑞咨询、Paypal、阿里巴巴、拍拍网、京东商城、伟雅俱乐部、新浪微博等先后开展推介活动,并与义乌市部分电子商务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或开设“绿色通道”。

4、虚拟与实体市场互动效应逐渐凸显。依托实体市场与物流等优势,义乌市网上零售业面向全国呈放射性扩展,网上零售已成为义乌市电子商务发展中的最大亮点。网上“小额混批”业态成为传统专业市场“单品大额批发”的有益补充,有效拓宽了义乌小商品的内贸批发渠道。义乌市C2C零售卖家70%的商品来源于市场,B2B小额混批企业50%的商品来源于市场。义乌市电子商务既依托实体市场,也反哺、拉动实体市场的发展,虚拟与实体市场的互动效应已清晰显现。

5、电子商务发展区域、范围扩张。从电商分布区域看,义乌市的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初期主要聚集在江东街道青岩刘、青口、工商学院周边,而现北苑成为又一较大的网商集聚区,如新后傅村就有100多家网商聚集。稠江、后宅等镇街的部分改造后的村居也逐渐出现网商聚集的趋势。从经营产品上看,义乌市网货以前主要以家居日用品为主,现各类行业呈百花齐放的局面。如玩具、五金、工艺礼品、户外用品、箱包、假发、袜业、饰品、食品等都成为热销网货,涌现了在细分行业的一批龙头企业。

二、实体市场与虚拟市场的融合,电子商务为市场添上“隐形翅膀”

义乌的电子商务发展得比较好,其实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义乌的传统市场,货源充足和物流便利让电子商务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义乌实体市场的外向度很高,义乌的实体市场可以算是一级市场,市场里很多经营户或者直接是生产厂家,或者是一级商、区域总。不少电子商务包括淘宝、天猫都是把商品卖到终端的消费者手里,中间越过的是二级市场、三级市场等环节,却为义乌传统市场这个一级市场建立起了很好的分销平台。通过调研了解到,很多采购商来中国采购之前,都有通过网络查询的习惯,如果有这样一个平台,让外商能够非常方便地寻找到线下经营户,为线下交易牵线搭桥,从而促使实体市场与虚拟市场的融合。

2012年上半年,电子商务保持了强劲增长态势,全市拥有外贸B2B卖家11000余家、外贸B2C卖家93000余家,活跃卖家9000余家,交易额实现翻番增长;淘宝商城B店超过2600家,全市外贸电子商务日均快递出货量达10万余票,70%的货源采购于义乌市场。在很多人眼中,电子商务和实体市场是两个相对体,电子商务的崛起必然会对实体市场造成冲击。但在义乌,这两者却实现了良性互动:实体市场成为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保障,电子商务成为刺激实体市场发展的新引擎。依托实体市场货源和物流资源优势,外贸电子商务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经营户加入到网商行列中。电子商务为实体市场插上了“隐形翅膀”。如义乌市拉浪饰品配件厂批发零售融合兼营,在有形市场开展批发业务的同时,应用eBay、速卖通等平台开展国际B2C业务,日均出货量超1200票。“真爱”、“浪莎”、“棒杰”等企业与义乌闪购达成合作,通过移动物联网平台的F2C(工厂到消费者)模式拓展业务。

三、发展义乌电子商务行业SWOT分析

1、发展义乌电子商务行业优势。那么,打造“国际电子商务城”,义乌具备哪些优势?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东说,义乌市场经过多年发展,集聚了大量的商品资源和物流采购配套,这些显然为“国际电子商务城”的打造提供了便捷和支撑。另一方面,合理的规划配套也将助力该行业迅速崛起,同时,义乌实体市场的外向度很高,义乌的实体市场是一级市场,市场里很多经营户或者直接是生产厂家,或者是一级商、区域总。不少电子商务包括淘宝、天猫都是把商品卖到终端的消费者手里,中间越过的是二级市场、三级市场等环节,却为义乌传统市场这个一级市场建立了很好的分销平台。

2、发展义乌电子商务行业劣势。浙江省网商协会会长邵晓锋指出,义乌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特有的实体交易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存在惯性,容易拖市场转型的后腿。邵晓锋分析,电子商务产业链看似与实体市场相似,实则有极大不同。在其产业链中,无论是商品的选择、定价、定量以及生产、仓储、物流、营销,都需契合网络市场。但是,目前商家在从事网络贸易时,只有少数人能完成一条龙经营,大多数环节如商品拍照、网页排版等,都需要第三方服务机构的支持。此外,义乌目前尚缺乏电子商务的专业高端人才,多举行业界交流会议,吸收尖端电商发展理念,有助于人才素质的提升。

3、发展义乌电子商务行业机会。整合科技资源、加快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积极推进新一代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与发展,基于多年来国内大型商业银行、金融、证券等行业提供信息化与电子商务整体解决方案的经验,以信息为主的第一代电子商务模式总体已经显出疲态,而新一代电子商务模式将是以企业电子商务门户为中心,以业务管理为基础的运营级电子商务模式。在新的环境中,运营级电子商务为每个有形市场的商铺,提供一个整合的面向全球的无形电子商务平台,既包括商品信息的多语种多地区网上、交易,还包括了现场展示交易、进销存管理、客户的通讯联系、物流、生产、支付、信用管理等功能。电子商务是有形市场商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但可以提高经营管理和自身的竞争能力,也提升了有形市场的增值和凝聚力。

4、发展义乌电子商务行业威胁。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在不断深化,网络化生产经营与消费方式逐渐形成。2005年,全国企业网上采购商品和服务总额达16889亿元,企业网上销售商品和服务总额为9095亿元,近年这一数字将更大。显然,日渐扩大的网上采购与销售已经不可避免地对义乌的传统有形市场造成冲击。据了解,目前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内约70%至80%的商家已成为阿里巴巴、慧聪等综合类B2B服务提供商的会员,并且已有大约20%的业务通过电子商务实现。如果义乌市场再不从传统“集市”的概念中跳出来,传统实体市场将会遭遇“危机”。

四、义乌发展电子商务的建议

1、政府加大资金投入与技术扶持,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制环境。加大对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的投入,改善服务质量,并调整资费标准,使网络基础设施服务更加完善;结合义乌市实际,认真贯彻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积极制定适合我市电子商务发展的规范意见;建立监督和协调义乌市电子商务发展的机构等。

2、加强宣传导向,营造良好氛围。发挥主流媒体的宣传导向作用,在义乌市形成积极应用电子商务的正确意识氛围。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联盟组织等社会团体的作用,加强企业协同和行业自律,推进行业电子商务发展和整体行业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提升,打造本地区最权威的电子商务平台。

3、大批引进高新尖人才,建立人才绿色通道,设立人才储备库。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提供政策资金支持,吸引更多从事软件开发、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高水平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加强建设自主培养人才的机制,为信息化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4、布局一批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制定配套政策。在城市功能区和城市拓展区重点鼓励具有产业特色的区域电子商务高端服务平台、运营中心和培训基地建设,在城市发展新区和城市生态涵养区吸引一批以现代物流为基础的电子商务企业聚集,建立一批电子商务孵化基地。

5、构筑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有效协作的综合现代物流系统。为促进物流行业与电子商务的配套发展,应广泛开展物流培训与教育,培养专业化、高素质的物流经营管理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物流效率,打破传统物流业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局面,实现物流业的空间优化整合。

综上所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义乌企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兴工业化道路的客观要求,也是义乌参与全球经济合作的必然选择。通过电子商务网络可将市场需求、采购、生产制造、保险、运输、银行结算、货运、报关等贸易环节有机结合起来,自动完成各个商业贸易过程。使中小企业随时掌握顾客和市场的需求,缩小业务的成本,降低贸易管理成本,改善服务质量,加快资金流动,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王立军、任亚磊:义乌电子商务发展路径研究[J].电子商务,2011(4).

电力电子行业市场篇(8)

一、电力系统电子商务的应用领域

破解电力垄断格局之后形成的分权体系下,电力商品从生产到消费,需要涉及到五类主体:电力原料及设备供应伙伴、发电企业、输配电企业、供电企业和电力用户。电力系统要走向电子商务,首先得从自身的组成部分入手。电力系统主要包含发电厂、输电和配电网络以及用户三个部分,三者联系密切。据此,电力系统的电子商务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领域:

1.电力企业内部的电子商务应用。最明显的表现是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发电企业、输配电企业、供电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以ERP、OA等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为主,小到企业邮件服务器的配置,大到企业财务、人力等资源的整合,实现基于企业基本数据库的生产流程控制、办公自动化、科学高效管理和企业自身资源的协调运作。

2.电力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应用。电能的发、输、配、供形成了一条产业链,同时各个部分又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因此链条内的上下游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电子商务的应用。发电企业通过竞价实现电力上网,需要有网络系统的支持,与此同时,输、配、供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电力调度、故障定位等,需要有GIS(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利用网络系统记录电力用户的缴费,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把大量的抄表工人转移出去,用于其他的操作,从而使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地利用。

3.面向外部伙伴的电子商务应用。电力企业的运营离不开相应的供应伙伴,发电、输电、配电设备采购需要供应商,尤其是发电企业需要电煤等原料供应,这些都可以利用电子采购来实现。浏览各大电力企业的网站,容易发现项目招标信息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各独立企业之间资金结算离不开金融机构,需要利用电子转账系统。

4.面向用电客户的电子商务应用。虽然电力行业长期垄断、电力供不应求使得电力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市场化改革分拆了电力产业,电力因此以商品的身份走进了市场,这使得电力营销成为关系到电力企业命运的工作,电力客户服务也逐渐提上日程。随着市场化的深入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用电客户需要通过市场来购买电力商品,获取信息、竞价购买、电费缴纳越来越依赖于网络来实现。近期伴随着电力危机的频繁出现而不断升温的需求侧管理,更加突显了电力资讯网、电力市场、电力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性和有效性。电力系统需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规律对电力商品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电力系统应用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电力系统应用电子商务目前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零敲碎打,缺乏全面规划。在国家政策导向和国家电力公司的要求下,一些电力企业往往为了赶上信息化浪潮,追求短期政绩纷纷触网,先上一点再说,导致电子商务的应用收效甚微甚至全面告败。比如安装一个财务软件,建成一个公司网站,就叫应用电子商务了。这样零打碎敲,没有战略规划,遇到问题再修修补补,就无法发挥电子商务的优势。

2.各自为阵,不能整体协调。电力行业长期的高度垂直一体化和垄断造成了企业机制不灵活、电价偏高等弊病,电力市场化改革要求以全新的电力运作模式面对市场竞争。业界纷纷擎起分权大旗,独立行事,各行其是,尽量减少上下游之间的联系,惟恐有“垄断复兴”之嫌。然而电子商务强调战略协同,单兵作战是无法体现“团队生产”优势和发挥“网络效应”的。

3.偏重硬件,理念尚需提升。众多电力企业着手开展电子商务,基本上完全依赖技术部门,而在经济规律的把握、投入产出分析、市场交易与竞争、客户需求导向意识等方面做得很不够。信息化的外壳完备起来了,但电子商务理念不能深入,依然无法体现优势。电力电子商务不是简单的将信息技术嫁接到传统的电力行业,而是全面的、彻底的、深入的电力企业革新,从管理体制、管理层级到电力交易、客户服务,都要渗透全新的电子商务理念。

4.注重技术,轻视商务环节。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应用中,明显偏重于技术,这种情况从各类技术人才在企业中的地位、技术方面的投资力度就可以看出,而竞争意识、营销观念、市场交易、客户需求等往往被长期处于国有体制,被技术出身的电力企业领导所忽视,因此当前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应用,远远没有达到真正的电子商务应用的要求。

5.偏爱实践,理论指导不足。电子商务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应用目前只是处于摸索阶段,而电力产业运行规律、行业电子商务的应用理论和应用模式探讨研究则严重滞后,跟不上实践的需要,使得电力行业电子商务的应用处于盲目、无序状态,缺乏理论指导,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三、电力系统推进电子商务的策略探讨

国家电力公司早在2000年就提出了“改造管理方法和手段,采用市场的、经济的、法制的、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智能化技术,提高管理水平”的指导思想,电力行业推行电子商务,应当在这一指导思想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特定的市场、业务特点以及电能生产、输送、分配和使用的特点,根据对电力系统运行的基本要求,深入研究当前国内外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新兴商品交易方式,把战略发展与管理创新、经营方式创新,以及先进的技术支持系统结合起来。

首先,我们要依托电子商务,充分整合资源,缔造电力航母,促进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应用的良性、高效发展。这就要求企业经营者要深刻理解电子商务的本质含义,将电子商务的理念融入各个操作环节,整合全行业的资源,形成整体优势,提升产业链条核心竞争力。其次,深入探究电力行业的运行规律,理解电力市场体制改革的精髓。电力商品的特殊性决定了电力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电力改革的目标不能以简单的垄断或竞争格局加以描绘。电力市场体制改革要打破的是电力行业的行政性垄断,塑造合格的电力市场主体,打造电力产业整体优势,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电力的及时、有效、安全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依托电子商务的资源整合优势,建构电力电子商务链,缔造电力航母,一方面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电力行业运营效率,另一方面借助整合优势和信息的充分畅通,保证电力的及时有效供应,防止资源浪费,也能防范电力危机。

电力系统在推进电子商务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全面规划、系统集成。电力系统要实现集约化规模经营,必须将产业链的上游至下游一条龙全盘规划、设计,无论是电能的生产、输送还是分配和使用,从发电、变电、输电、配电、用电组成一个始终处于连续工作的不可分割的电子商务运作系统。这个系统除了商品交易的功能子系统,还包括为保证供电安全所必须具有的调度、通信、保护等一系列服务于电能生产和供应的信息与控制系统。二者通过集成化信息平台有机融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一个从电力企业内部到电力企业之间,从面向外部伙伴的电子商务应用到面向用电客户的电子商务应用的全方位、全领域的电子商务应用系统。

2.强化管理、理念更新。电力信息化工程经过近年来尤其是九五期间,已具备了一定规模。覆盖24个省的国家电力公司信息内联网已有万余用户,网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有了一定的基础,部分信息化应用子系统已与电力工业的主要业务密不可分并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提高电力信息化应用的高度和深度已成为电力信息化工作的新任务。

研究和应用电子商务不仅把它当作一种技术工具的使用,而且应当作为企业经营观念、经营方式、经营技术支持系统的战略选择。企业应当从行业经济规律的把握、投入产出分析、网络采购与市场营销方式手段、客户需求导向意识分析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花大力气。使电子商务理念深入到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各个员工。

电力电子行业市场篇(9)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0-0040-03

一、引言

电子市场(electronic marketplace)是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主要平台,它的载体是行业或综合性企业间电子商务网站。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商务活动的不断拓展,电子市场对企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买卖双方促进和协调交易过程、交换和分析行业信息以及获取商业增值服务的虚拟市场空间(Chian-Son Yu,2006)。

Laseter et al. (2001)指出,2001年美国有2 200多家电子市场,Andrew White et al.(2007)发现,2006年中期仅有700多家电子市场还在运行,很多研究认为相对较低的电子市场采用率引起了电子市场的衰落。《中国行业电子商务网站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电子商务网站已超过2 000家,电子市场正在蓬勃发展。iResearch的《2007―2008中国B2B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数据表明中小企业是我国电子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其总体采用率仅为28%,很多行业的电子市场刚刚起步,参与率更低。

电子市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更多企业的参与。电子市场规模越大,对企业的价值越大,电子市场对企业的价值越大,其规模也会越大,两者之间遵循正反馈机制,相反的情况会使电子市场规模缩小甚至无法继续存在,电子市场要突破临界规模才能继续生存。

所以,研究企业参与电子市场的影响因素对电子市场和中小企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国内外该领域的代表性文献,从不同理论解释和研究视角进行梳理与评价。

二、不同的研究视角

对电子市场参与行为的解释,已有的研究大体分为三种视角:个体理性主义视角、制度主义视角和综合的视角,不同视角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各有侧重。

1.个体理性主义视角――创新扩散理论的解释

个体理性主义视角下,企业参与电子市场被看作是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采纳,假定个体具有获取信息、计算利益、作出选择的能力,按照利益的计算,以个体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对所需采用的方式手段进行选择。代表性的理论是Rogers(1983)的创新扩散理论(IDT),IDT注重技术和经济理性,出发点是技术本身的特征,关注的重点是技术本身的特征如何影响个体的采纳行为,提出了相对优势、匹配性、复杂度、可试用性、可观测性等技术因素对采纳行为的影响。其中,相对优势反映了理性决策的利益驱动,技术的匹配度、复杂度则反映了采纳的代价因素,这三个因素被多数研究支持。

Caroline Driedonks, Shirley Gregor(2005)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IDT为基础,结合Kambil和Van Heck的交易过程模型研究了澳大利亚牛肉行业第三方电子市场的采用情况,从不同的交易步骤分析了电子市场的相对优势,验证了电子市场的优势对企业的采纳行为的重要影响。在搜寻阶段,买卖双方都能找到更多交易伙伴,并且降低了搜寻成本;在议价阶段,由于面向更多买家,卖家拥有更好的谈判地位,从而提高了价格,买家虽然付出更高价格但提高了所购产品的质量,并节约了时间;交易过程中通过互联网沟通和处理交易事务,降低了信息成本。该研究还发现信息接收渠道的影响,通过大众媒体了解到电子市场的企业倾向于拒绝参与,而通过私人交谈对电子市场有更深了解的企业倾向于参与市场。

Andrew White, Elizabeth Daniel(2007)用IDT构建了分析框架,分别对卖家和买家采用企业联盟形式的电子市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电子市场的相对优势主要体现在:获得更多交易伙伴、降低价格、提高交易过程效率、促进企业间信息系统整合、降低菜单成本、加强企业间合作;兼容性因素主要包括:与企业流程兼容性、与现有信息系统和数据的兼容性、与企业高层管理者观点和战略的一致性;复杂性因素有:对信息系统整合的要求、流程和数据改造要求;该模型还引入了感知风险因素,包括数据安全性、平台可信任度。通过案例研究方法对Supply On、Global Healthcare Exchange、Eutilia三个电子市场及其用户的分析发现,相对优势、兼容性、复杂性等因素对企业的采纳行为有重要影响,而感知风险的影响并不显著。

2.制度主义视角――组织行为同化的制度主义理论

与个体理性主义相比,制度主义强调社会对个体的影响。DiMaggio将制度理论引入对组织形态相似性的研究,解释了组织之间在行为上会倾向于发生同化的现象。通过电子市场进行商务活动(电子商务的一种形式)是一种企业的运作方式,当这种运作方式反复发生,被社会所接受,逐渐就会成为一种规范,因此具有规范的性质。同时部分具有权力的组织,能形成强制的影响力。从理论分析上看,这些来自制度的对个体行为具有影响力的因素有:规范化压力、模仿压力、强制压力等。

Jai-Yeol Son, Izak Benbasat(2007)从制度主义视角研究了电子市场的参与意愿和参与度,引申出制度导向因素,包括模仿压力(竞争者的采用、成功应用的例子)、规范化压力(行业和政府的规范化力量、多数供应商的采用)和强制压力(主导供应商的要求)。通过对98家潜在参与企业和85家已参与企业的数据分析,发现模仿压力和标准化压力对企业的采用意愿有显著影响,但对参与度的影响不显著,他们的研究验证了制度因素对企业参与电子市场重要的推动作用。

3.综合的解释

综合分析考虑了更全面的因素,其基本逻辑是:电子市场带来的利益将诱使企业对市场的参与,参与电子市场需要企业具有一定的能力和资源;企业是否参与受到各种制度环境的影响,其应用电子市场的过程能对制度环境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别的企业所处的制度环境。

技术组织环境框架(TOE)是一种较常见的因素整理方法,它起源于Tornatzky对普通类型技术创新的研究,将技术创新采纳的影响因素有效地归纳到技术面、组织面、环境面三大类。Young-Beum Joo, Young-Gul Kim(2004)以TEO为框架研究了制造业企业参与电子市场的影响因素。其中,技术层面选用的因素是相对优势,环境层面的因素是外部压力和买方力量,组织层面的因素是资源状况和企业规模。分析发现,外部压力(特别是竞争压力)和企业大小对采用行为有显著影响,买方力量和资源状况(如资金支持、人力资源、信息技术能力等)影响不显著。与以往的研究不同的是,研究发现电子市场的相对优势影响并不显著,其原因可能是采用和未采用电子市场的企业都对相对优势有较高感知。

技术接受和使用的统一模型(UTAUT)将2003年以前出现的大多数针对个人层面IT采纳行为的研究模型进行全面综合。该模型将影响因素总结为四类:期望绩效、难度预测、社会影响、实施条件。Shan Wang, Norman P. Archer(2006)以UTAUT为框架,将模型中的社会影响改为制度影响,研究了美国第三方以及联盟式电子市场的采用行为。其中,期望绩效类因素包括降低搜寻成本、获得更多产品信息和交易伙伴、提高信息可靠性等;难度预测类因素是电子市场的易用性;制度影响类因素包括趋势跟随、客户要求、重要供应商推荐等;实施条件类因素包括系统兼容性、对网上业务的熟悉程度等。研究发现,绩效期望是企业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其次是制度影响和实施条件,易用性对企业的参与决策影响不显著。

4.其他一些补充

Ruey-Lin Hsiao(2003)分析了信任因素对采用行为的影响,解释了潜在采用者不信任新技术对电子市场采用的挑战。其中,不信任有两种类型:可靠性导向的不信任和价值观导向的不信任。他认为,电子市场可以改进技术以减轻可靠性导向的不信任,但价值观导向的不信任由于根源于社会文化结构而形成更大的阻碍。

王平平(2006)还探讨了产品特性对买方使用电子市场的影响,研究认为,产品特殊性、产品说明复杂度与电子市场的参与意愿负相关。

Chian-Son Yu(2006)将采用电子市场的影响因素概括为企业外部推动力、企业内部驱动力、企业领导层对电子市场的认识和态度三个方面,研究了台湾中小企业电子市场的采用行为。通过对115家企业的调研结果分析,发现上述三个方面因素分别有25%、49.9%、18.7%的贡献度。与其他研究结论相比,该研究发现中小企业CEO在采用决策中比大公司的CEO有更大的影响。

三、简单的评述

从因素提取方法来看,现有研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已有理论确定的因素模型,其特点是因素比较系统,不同研究的可比性较强。另一种是经验性的归纳,这种方法贴近实践,更有针对性,其中,也有的用了较为科学的归纳方法,如Hsin-Pin Fu,Yung-Ching Ho(2006)采用了模糊层次分析法(AHP)。两种方法可以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相互验证。

从研究方法来看,定性分析较多,案例研究比较常用,这种方法优势在于可以通过对参与和潜在参与企业的访谈来发掘更具体的影响因素,但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各种因素影响的显著性。也有一些定量分析,采用李克特量表来衡量对不同因素的认同程度和采用意愿,通过主成份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检验了各因素的显著性和贡献度。随着研究的深入,定量分析将会更多应用于该领域。

综观上述文献,影响因素基本可以归纳在电子市场、企业组织、外部环境三个层面。但在每一个层面中,二级变量的选取比较随意,缺乏统一的标准。另外,针对不同的情况如企业规模、所属行业类型、行业集中度、买方/卖方角色、电子市场类型等,各因素的影响会有所不同,这将是以后研究的重点。

四、我国的情况

现有的研究虽然大多基于国外的情况,但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对国内的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要注意到我国的企业、电子市场以及社会环境有其自身的特点,为有效促进我国电子市场的发展,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路径都有待深入和具体的研究。

参考文献:

[1]Chian-Son Yu, Influences on Taiwanese SME E-Marketplace Adoption Decisions[J].Journal of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6.9, pg. 5.

[2]Hsin-Pin Fu, Yung-Ching Ho, Roger C.Y. Chen, Factors affecting the adoption of electronic marketplaces: A fuzzy AHP analysi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06.12, pp. 1301-1324.

[3]Andrew White, Elizabeth Daniel, The adoption of consortium B2B e-marketplaces: An exploratory study [J].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16 (2007) 71-103.

[4]Caroline Driedonks, Shirley Gregor, Economic and Social Analysis of the Adoption of B2B Electronic Marketplaces: A Case Study

in the Australian Beef Industr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2005, Vol. 9, No. 3, pp. 49,72.

[5]Young-Beum Joo, Young-Gul Kim, 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adoption of e-Marketplace: an innov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J].

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10 (2004) 89-101.

[6]Shan Wang, Norm Archer, Business-to-business collaboration through electronic marketplaces: An exploratory study [J]. 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 13 (2007) 113-126.

[7]Ruey-Lin Hsiao, Technology fears: distrust and cultural persistence in electronic marketplace adoption [J]. Journal of Strategic

电力电子行业市场篇(10)

一、网上交易继续维持强劲发展势头。从网店数量看,淘宝C店继续维持快速发展,淘宝商城数量稳步增添,全市现有网店超过四万家,同比增长六0%,淘宝商城B店超过二六00家,增长二00%以上;从交易范围看,电子商务年发送快递近九000万单,商品交易额同比翻番,部份企业销售额增长率乃至超过三00%,涌现了浙中地区仅有的六家淘宝金冠卖家。B二B混批网站成为义乌电子商务发展特点,数量到达近二00家,其中销售额过亿元的有二家,五000万—一亿元的约有八家,一000万—五000万的约五0家。

二、第3方平台运用呈内外同步增长趋势。阿里巴巴、环球资源、中企动力等国内知名第3方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在义乌市业务稳步增长,二0一0年阿里巴巴在义乌市外贸通会员到达四000家,会费收入超过一亿元,同比增长三0%以上;诚信通会员一.三万家,会费收入三000万元,增长超过三0%。本地平台发展获得长足进展,现有本土电子商务平台企业超过一00家,初具范围并有必定影响力的有近一0家。如ONCCC注册用户现已经到达二三.一三万家,其中全国各地的专业采购商一九.八万家,供应商三.三万家,网站产品总数一0九万个。中国饰品网前后取得“服装衣饰类网站最具价值奖”、“行业电子商务网站一00强”等称号。

三、行业发展环境更加趋好。义乌市接踵出台了《义乌市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义乌市增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扶持政策(试行)》等政策文件,与浙大、中科院计算技术钻研所等机构达成战略合作协定,明确了电子商务发展目标以及重点。基金方创、天使等国内多家风投契构纷纭关注义乌市电子商务企业,对于市场网、朵朵、爱就排闼等电子商务企业进行了二00万—二000万不等的投资。艾瑞咨询、Paypal、阿里巴巴、拍拍网、京东商城、伟雅俱乐部、新浪微博等前后展开推介流动,并与义乌市部份电子商务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或者开设“绿色通道”。

四、虚拟与实体市场互动效应逐步凸显。依靠实体市场与物流等优势,义乌市网上零售业面向全国呈放射性扩大,网上零售已经成为义乌市电子商务发展中的最大亮点。网上“小额混批”业态成为传统专业市场“单品大额批发”的有利补充,有效拓宽了义乌小商品的内贸批发渠道。义乌市C二C零售卖家七0%的商品来源于市场,B二B小额混批企业五0%的商品来源于市场。义乌市电子商务既依靠实体市场,也反哺、拉动实体市场的发展,虚拟与实体市场的互动效应已经清晰浮现。

五、电子商务发展区域、规模扩张。从电商散布区域看,义乌市的电子商务企业发展早期主要会萃在江东街道青岩刘、青口、工商学院周边,而现北苑成为又1较大的网商会聚区,如新后傅村就有一00多家网商会萃。稠江、后宅等镇街的部份改造后的村居也逐步呈现网商会萃的趋势。从经营产品上看,义乌市网货之前主要以家居日用品为主,现各类行业呈百花齐放的局面。如玩具、5金、工艺礼品、户外用品、箱包、假发、袜业、饰品、食物等都成为热销网货,涌现了在细分行业的1批龙头企业。

2、实体市场与虚拟市场的融会,电子商务为市场添上“隐形翅膀”

义乌的电子商务发展患上比较好,其实很大程度上患上益于义乌的传统市场,货源足量以及物流便利让电子商务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义乌实体市场的外向度很高,义乌的实体市场可以算是1级市场,市场里良多经营户或者者直接是出产厂家,或者者是1级商、区域总。不少电子商务包含淘宝、天猫都是把商品卖到终真个消费者手里,中间越过的是2级市场、3级市场等环节,却为义乌传统市场这个1级市场树立起了很好的分销平台。通过调研了解到,良多采购商来中国采购以前,都有通过网络查询的习气,如果有这样1个平台,让外商能够无比利便地寻觅到线下经营户,为线下交易牵线搭桥,从而促使实体市场与虚拟市场的融会。

二0一二年上半年,电子商务维持了强劲增长态势,全市具有外贸B二B卖家一一000余家、外贸B二C卖家九三000余家,活跃卖家九000余家,交易额实现翻番增长;淘宝商城B店超过二六00家,全市外贸电子商务日均快递出货量达一0万余票,七0%的货源采购于义乌市场。在良多人眼中,电子商务以及实体市场是两个相对于体,电子商务的突起必然会对于实体市场造成冲击。但在义乌,这二者却实现了良性互动:实体市场成为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保障,电子商务成为刺激实体市场发展的新引擎。依靠实体市场货源以及物流资源优势,外贸电子商务飞速发展,愈来愈多的经营户加入到网商行列中。电子商务为实体市场插上了“隐形翅膀”。如义乌市拉浪饰品配件厂批发零售融会兼营,在有形市场展开批发业务的同时,利用eBay、速卖通等平台展开国际B二C业务,日均出货量超一二00票。“真爱”、“浪莎”、“棒杰”等企业与义乌闪购达成合作,通过挪动物联网平台的F二C(工厂到消费者)模式拓展业务。

3、发展义乌电子商务行业SWOT分析

一、发展义乌电子商务行业优势。那末,打造“国际电子商务城”,义乌具备哪些优势?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钻研中心主任汪向东说,义乌市场经由多年发展,会聚了大量的商品资源以及物流采购配套,这些显然为“国际电子商务城”的打造提供了便捷以及支持。另外一方面,公道的计划配套也将助力该行业迅速突起,同时,义乌实体市场的外向度很高,义乌的实体市场是1级市场,市场里良多经营户或者者直接是出产厂家,或者者是1级商、区域总。不少电子商务包含淘宝、天猫都是把商品卖到终真个消费者手里,中间越过的是2级市场、3级市场等环节,却为义乌传统市场这个1级市场树立了很好的分销平台。

二、发展义乌电子商务行业劣势。浙江省网商协会会长邵晓锋指出,义乌市场经由多年发展,已经构成独有的实体交易经营模式,这类模式存在惯性,容易拖市场转型的后腿。邵晓锋分析,电子商务产业链看似与实体市场类似,实则有极大不同。在其产业链中,不管是商品的选择、定价、定量和出产、仓储、物流、营销,都需契合网络市场。然而,目前商家在从事网络贸易时,只有少数人能完成1条龙经营,大多数环节如商品拍照、网页排版等,都需要第3方服务机构的支 撑。另外,义乌目前尚缺少电子商务的专业高端人材,多举办业界交换会议,吸收尖端电商发展理念,有助于人材素质的晋升。

三、发展义乌电子商务行业机会。整合科技资源、加快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渗入、踊跃推动新1代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与发展,基于多年来国内大型商业银行、金融、证券等行业提供信息化与电子商务总体解决方案的经验,以信息为主的第1代电子商务模式整体已经经显出疲态,而新1代电子商务模式将是以企业电子商务门户为中心,以业务管理为基础的运营级电子商务模式。在新的环境中,运营级电子商务为每一个有形市场的商铺,提供1个整合的面向全世界的无形电子商务平台,既包含商品信息的多语种多地区网上、交易,还包含了现场展现交易、进销存管理、客户的通信联络、物流、出产、支付、信誉管理等功能。电子商务是有形市场商铺不可分割的1部份,不仅可以提高经营管理以及本身的竞争能力,也晋升了有形市场的增值以及凝聚力。

四、发展义乌电子商务行业要挟。国民经济重点行业以及骨干企业电子商务利用在不断深化,网络化出产经营与消费方式逐步构成。二00五年,全国企业网上采购商品以及服务总额达一六八八九亿元,企业网上销售商品以及服务总额为九0九五亿元,最近几年这1数字将更大。显然,日渐扩展的网上采购与销售已经经不可防止地对于义乌的传统有形市场造成冲击。据了解,目前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内约七0%至八0%的商家已经成为阿里巴巴、慧聪等综合类B二B服务提供商的会员,并且已经有大约二0%的业务通过电子商务实现。如果义乌市场再不从传统“集市”的概念中跳出来,传统实体市场将会遭受“危机”。

4、义乌发展电子商务的建议

一、政府加大资金投入与技术扶持,创造优良的政策以及法制环境。加大对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的投入,改善服务质量,并调剂资费标准,使网络基础设施服务更为完美;结合义乌市实际,当真贯彻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以及国电子签名法》,踊跃制订合适我市电子商务发展的规范意见;树立监督以及调和义乌市电子商务发展的机构等。

二、加强宣扬导向,营建优良氛围。施展主流媒体的宣扬导向作用,在义乌市构成踊跃利用电子商务的正确意识氛围。充沛施展行业协会,同盟组织等社会集团的作用,加强企业协同以及行业自律,推动行业电子商务发展以及总体行业电子商务利用水平晋升,打造本地区最权威的电子商务平台。

三、大批引进高新尖人材,树立人材绿色通道,设立人材贮备库。加强信息化人材队伍的建设力度,提供政策资金支撑,吸引更多从事软件开发、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高水平人材以及复合型管理人材,加强建设自主培育人材的机制,为信息化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人材保证。

上一篇: 电子产品的营销策略 下一篇: 国际直接投资的方式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