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育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3 09:25:20

浅谈德育教育

浅谈德育教育篇(1)

要想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将德育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突出的个性以及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在小学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有很多中途径和方法。笔者将浅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小学阶段实施德育教育的途径

(一)思想品德课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门系统性课程。教师可以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坚强勇敢的意志,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选择切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来开展教学工作,使德育教育更有针对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启迪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其他文化课课堂教学

学生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过程中,思想品德课的课时毕竟有限,只通过这门课程来完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还要充分挖掘其他学科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小学的各门学科都是学生学习系统扎实的文化知识的基础阶段,只有学生学好了这些课程才能逐步培养出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各文化学科的教学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分不开的。

(三)主题班会和少先队活动等

我们每个星期都会组织班会,这是一种很有效也很有针对性的教育形式,教师可以通过班会来进行各种德育教育活动。少先队是学生自己的组织,是学生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学校要充分利用少先队的先进性,发挥它的德育功能,使学生能够在自己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得到正确的德育教育。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教师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一味指责和批评,应该细心观察、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的问题,从而采取正确的方式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

二、小学阶段实施德育教育的具体方法

(一)说服教育

说服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一种教育方法。教师通过谈话、讲座、讨论等形式向学生讲事实、摆道理,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觉悟。这样的教育形式使教师和学生处于同等的地位,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思想教育,在与教师的沟通和交流中,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德育教育。

讲座是学校组织德育工作最广泛的一种教育方法。学校一般会邀请德育方面的专家来对学生进行生动、系统的讲座,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德育的内涵和意义,掌握正确的行为准则。他们会引导一些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例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的讲座通俗易懂,极具说服力。

谈话是班主任教师常用的一种教育方法。教师通过和学生对话的方式来进行德育教育。这种方法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全体学生采用,也可以针对个别学生进行课下的交谈。这种谈话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方式和内容因材施教。教师要注意交谈中自己的态度要亲切、真诚,使学生愿意敞开心扉,表达自己。

讨论这种教育方式在小学高年级运用的较多。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绪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集体讨论来实现德育的目的。这种教育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活跃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自觉性。特别是当学生的意见发生分歧的时候,教师可以以辩论会的方式展开讨论,使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得到正确的引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情感熏陶

情感熏陶一般包括三个方面:1.教师的影响。学博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要想让自己的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教师首先要具备高尚的人格,然后才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2.环境的熏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学生在强烈的环境感染下,产生自觉提高的意识和行为。3.艺术的陶冶。良好的艺术氛围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良好品质。教师要促进学生与教育环境的互动,让学生参与到环境的净化和美化的过程中,感受良好的艺术之美,用极具亲和力的道德环境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浅谈德育教育篇(2)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240-02

前不久,我所在的班级出了这样一件事,有位学生上课经常迟到,老师批评了她,结果这位学生怀恨在心,在老师的宿舍门前贴了一幅画谩骂老师,让老师很生气。联想到这一段网络上出现的许多校园事件,比如像殴打老师、校园暴力等,使我不仅对中学生的德育状况担忧起来。中学生是人才的摇篮、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肩负着祖国人民的重托和历史赋予的使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与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与党的事业能否后继有人,与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兴旺发达,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90后的中学生,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对这一代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如何对新形势下的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我们每个老师面临的重要工作,我想就这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首先,我想先谈一下造成当代中学生道德缺失的原因:

一是来自家庭的影响。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父母的教育水平如何,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今家庭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极端,一种是娇纵溺爱的家庭。在这种家庭成长的孩子,在家里有父母百般呵护,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中怕掉了,对子女是有求必应,不让孩子受一点挫折,养成了孩子娇纵任性的性格,不能受一点委屈。到学校唯我独尊,很难与其他学生相处,不能受一点的挫折,更不能忍受老师对他的教育和管理。第二是离异家庭的学生。现在由于受一些复杂因素的影响,离婚的家庭越来越多,这些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很大的伤害,造成了孩子孤僻、叛逆的性格,对社会充满了敌视,不再相信任何人,这样的孩子也最难相处和沟通。

二是社会的因素。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活等环境对德育思想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弱点会不可避免的影响学生的道德观,养成了他们过分强调索取、以自我为中心,物质欲膨胀,金钱就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泛滥。 另一方面,由于全球化的浪潮,我们在学习国外一些先进的优秀文化同时,国外一些腐朽的东西也随之而来,对中学生也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再加上互联网的发展,它是把双刃剑,内容良莠不齐,很多不健康的信息影响着学生的成长,特别是一些学生沉迷于上网,在网上聊天、玩网络游戏等,不仅耽误了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而且也使他们更容易脱离社会、自我封闭,严重的甚至可能出现人格障碍。

三是学校的因素。虽然现在素质教育提得很响,但只要有高考这个指挥棒,应试教育思想就不会消失。衡量一个学校的好坏,还是注重升学率,看考上重点大学的比率。在这种教育思潮的影响下,学校之间的竞争主要还是升学率的竞争。学校对德育的教育日趋弱化。“人的教育”从教育的“中心”退却为教育的“边缘”,德育教育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的教育。当我们面对学校弱化的德育教育,也真的是很无奈,为之心痛。

其次,针对上述中学生出现道德问题的原因,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是家长应该转变教育观念。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是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家长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爱护孩子固然没错,但要有正确的方法,一定不要溺爱孩子,让孩子学会面对挫折,面对困难,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的,也很难成才。家长应该有责任感,努力为国家培养出能够适应新形势的新一代的建设者。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学校应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家访等途径,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教育孩子的方式要得当,不能进行简单、粗暴的“棍棒教育”,也不能把孩子当成“掌上明珠”溺爱娇惯,教育方式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对有问题家庭的学生要特别留心,帮助他们克服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第二是净化社会环境。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努力为我们后代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多进行一些积极健康的思想教育,净化网络,打击网络上的不健康的内容。另外要多开展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在对外开放的同时,一定要抵制腐朽落后的东西对青少年的腐蚀,形成人人负责,共创良好社会环境的社会氛围。

三是加强学校教育。一方面,优化学校环境。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基地,学校环境的优化对青少年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与培养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学校在这一方面应做到:一、校园环境要优美,让青少年在整洁、优美、富有教育意义和时代气息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二、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青少年德育师资的整体素质,做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三结合,使青少年德育工作渗透到青少年的生活、学习、活动的各个方面。三、形成正确的校园舆论。正确的校园舆论,能起到表扬、鞭策、扶正祛邪、激励进取的导向作用。四、形成优良的校风和培养优良的学风,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也是青少年积极进取的动力源。另一方面,利用主题班会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和主题班会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同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技能大赛、田径运动会、球赛、文化艺术节以及通过各种社团组织开展的日常活动)让学生增长才艺,陶冶情操,着力培养广大学生尊重人、关心人、宽容人的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广大学生养成高尚的品格和健康的人格。再次,提高教师素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老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这就要求执教者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样他的一言一行会无声的影响着身边的学生,给学生以良好的熏陶。

德育的基础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所以诸如公平、正直、诚实、勇敢、仁爱、热爱劳动、艰苦朴素等应当成为中小学德育的奠基。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是德育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德育的基础工作。只有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学生才可能有健康、自觉的价值生活,才能有真正合乎道德的行为,形成真正的文明行为习惯。

如果说学生是一艘刚刚起航的船,教师就是掌握引航的舵手,家长则是护航的水手,社会是航行的大海,几股力量有机地凝聚在一起,教育效果才能是加法,才能促使航船顺利的到达成功的彼岸。让我们架起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桥梁,让家、校、社形成合力,共同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个目标服务,达成共识,相互配合,促进每一位中学生健康成长!

浅谈德育教育篇(3)

一、小学语文的生字及其书法书写

小学课文一般是短篇文章,一方面是为了灌输思想,另一方面就是想学习生字生词,对于生字,我觉得很多学生在书写时都有很多不足。

1.书写方法的不足

很多小学生在学习生字的时候,都觉得只要写出来就行,不管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在实际书写中,会出现倒笔字,就是笔画顺序不对,这些生字都是经历了几千年的文化发展最终形成的,其书写都有自己的章法,最简单的就是笔画的章法。小学生在对文化的演绎及内涵都是属于空白,在书写时,就忽略了笔画的重要性。再者就是很多老师在上课时为了板书的需要,不得不写草书或者行书,很多学生感觉那样很酷,有时候就照葫芦画瓢,写出来的字不伦不类。老师在板书的时候使用草书或者行书,是为了教学的需要,另外,就是老师是有书写基础的,毕竟写了十几年的字甚至是几十年的字,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正因为学生没有这样的认识,才追求个性,为今后的书写能力的培养埋下了隐患。

2.书法认知的不足

很多学生在书写或者练习生字的时候,也会很讲究,写得十分工整,每一个大小相同,笔画很轻,每一个字都在一个直线上,看起来赏心悦目,其实学生对于整洁、工整与书法之间的区别分得不清楚,干干净净的卷面、工工整整的字体不是书法的彰显。书法讲究的有自己的规律,即点画用笔,系于单字结构,成于整幅章法;美于风神气韵,寄情于点画线条之间,法度森严而又变化无穷,同时中国书法把线条曲直适宜、纵横有度,结构间架疏密自如、整散天然的形体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书法中的德育

中国书法经历了几千年的演绎和传承,历经甲骨文、大篆、小篆,然后又进化到隶、楷、行、草、大草、狂草等,每一种字体都有其本身的精髓和内涵,每一种书写方式都反映了一个时代或者一个人的思想和故事。它们对于小学生的教育意义是非凡的。

1.以古代书家的高风亮节提高学生人品修养

古代人一直强调书品与人品的统一,从书法中可以看出来一个的性格和人品,虽说对此了解不深刻,但是我知道古人既然这么说,肯定有他的道理。早在西汉时扬雄就提出了“书为心画”的著名观点,认为书法艺术作品是书家思想意识、德行、品质的直接反映。“书字不过一技耳,而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而小学生在练习书法时,其实就是对自己操行的一种陶冶,对自己性格的一种历练,一个学生如果可以静下心来学习书法,并且有所成就,那么,这个学生一定可以在书法练习中提升自己的修养。古代书法家可以用狂草来表达自己豪放不羁,可以用楷书表达自己的高风亮节。学生在自己的独立练习中,就会感悟到书写者的内心表达,是对自己的一种思想与德育的提升。

2.以名字碑帖的品评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向学生展示我国历代书法名字碑帖,可以使用电教手段,也可以参观展览,运用其直观、形象的效应,让学生了解优秀书法作品笔法、章法及气韵。让学生懂得书法欣赏,树立学习书法的信心,培养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欣赏、揣摩,领略祖国文字的优美和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并让学生通过对文字书写的形体美的认识,进一步理解文字的内容美,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特殊效果。

3.以古今书法家刻苦临池的故事来培养学生勤学苦练的品质

不管是孩子的现在,还是未来,要想做成功任何事情都应具备良好的习惯、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而每一个书法家在取得成功之前都是经历过千千万万的努力,这正是每一个小学生应该学习的地方。让学生知道王献之写尽十八缸水;“草圣”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楷书之祖”钟繇“静思三十余载”;怀素无钱买纸,以蕉叶代纸;智永退笔成冢;米芾“一日不字,便觉手生”;现代书法大家费新我以惊人的毅力用左手练字,形成自己独特的费氏书风,盛名享誉海内外。他们一定知道每一个果实背后都是有汗水的。这些事就是最好的老师,告诉他们,要想成功就要勤学苦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的积累形成了今天的书法体系,由于中学生学习压力大,课程多,将书法与德育等联系一起贯彻到教育中显然不切实际,所以,在小学阶段将书法教育融入德育中,意义重大,既是对新课改教学理念的迎合,也是对学生终生发展的一个奠基。我觉得每一个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者,应当引以为重。

浅谈德育教育篇(4)

体育课内容形式多样,通过掌握每堂体育内容,渗透德育教育,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提高教学质量。

一、依据课堂内容特点,渗透德育教育

老师要认真研究体育教学内容,形式,有选择的利用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抓住德育教育机会,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

二、活用合作组织教法,渗透德育教育

在体育课中的教学体现教师掌握教学的能力,将室外课堂开展得精彩有序,培养学生团结一致,合作学习的思想精神。比如在接力跑练习中,则需要几个同学同时完成训练,但是有的同学跑的快,有的同学跑得慢,接力技巧掌握程度也不一样,这就要求老师帮助好学生组队,根据学生跑步能力协调分队训练,让学生相互鼓励、交流,克服困难,同时要他们自己养成自律的习惯,坚持团队练习,共同进步。通过同学间技术、技能相互间养成的默契磨合,对学生间接性的进行尊重训练伙伴、团结互助,共度难关的思想品德教育。由于教授体育内容难度不一,比如说排球,需要两个同时练习,但是很多初学者不能掌握拍打排球的技巧,很沮丧,通过相互训练较好的掌握排球拍打技能,能够提升学生抗压、抗脆弱的能力。在篮球教学中,组队之间互相进球进攻,培养学生积极竞争,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团结协作得集体主义精神,而且通过体能训练,可以使学生具备持之以恒、勇于挑战自己的品质。

三、严格要求课堂常规秩序,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课是所有课中较为活跃的课,它一般采用室外课堂,即篮球场、跑步运动场、操场等地方作为教学课堂。这样学生纪律可能会散乱或者不能准时上课,更甚至上课时不按照老师讲课内容规范体育器材的使用对体育场地、器材等造成破坏。所以要严格要求学生上课纪律。首先,体育上课时要求准时集合整队,穿适合运动的服装鞋子,整队时要坚持快、静、齐;其次,在使用体育场地,器材时,要爱护珍惜;体育委员要发挥带头监督作用。将课堂常规秩序贯穿课堂全过程,树立学生严格的纪律观念,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设施、公物财产的公德心、社会责任心,提高学生独立自主,严格自律的能力。

四、对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行为准确评价,渗透德育教育

在体育课堂上,各种现象都在发生。老师要做好掌控一切发生的事情,对学生行为进行及时的评价教育。比如说在学生在奔跑时摔倒了能爬起来继续比赛;在武术练习中,练得好的同学帮助不好的同学练习;以前对掌握体育学习技能差的同学有进步了,老师就要表扬这种迎刃而上,相互协作,不断进度的良好品德,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在体育课中发生体育器材乱扔、同学间打架斗殴时,老师应该给以批评和教导,从心理上说服学生,在行为上提醒学生,要具有良好的责任心,让学生理解、宽容他人,正确和谐的处理自己与别人的矛盾。

五、通过体育故事和体育精神,渗透德育教育

我国2008年世界奥运会成功举办,各种体育项目中都包含着弥足珍贵的体育故事、体育精神,从中表现出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感动着世界人民。那种坚持到最后的选手,顽强拼搏,坚持不懈的精神完全可以鼓励学生不断超越自我,为国争光。比如说郭晶晶运动员的事迹,我们要在室内理论体育课堂教育时,引用这类典型是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从而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和维护民族荣誉的自觉性。

如今,2012伦敦奥运会即将到来,作为一个中国人,将奥运体育精神融入体育课堂德育教育,让学生关注体育、参与奥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六、老师做好带头作用,渗透德育教育身体力行

无论老师怎样改革体育教学方法、方式,如果不以身作则,学生是很难真正受到德育教育的影响。所以,老师不管在课堂还是在日常行为中,都要做好榜样作用,给学生效仿,学习,提高自己的机会。在课堂上,老师要注意保护教材设施,从而也让学生自觉保护器材,养成保护公共财产的好习惯。

在体育教学比赛中,老师是裁判,也是示范者。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在行动上表现出来。裁判水平的高低,能够影响参赛者的情绪,对参赛者能不能够全力发挥比赛技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作为裁判,要坚持公正公平,对发挥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对发挥差的同学进行鼓励。在日常基本训练中,坚持以学生为伍,培养学生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总之,作为一个体育老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体育各种技能,还要有良好的思想平品德,高尚的职业道德。这样才能够在不断改革体育教学手段中渗透德育教育,以自己作为最有力的示范,影响学生的身体力行,让学生强健自己的体魄,提高自己的体育技能,规范自己的课堂行为,并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徐静娟.浅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

浅谈德育教育篇(5)

1、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1自主读书的习惯

阅读是文化积累和文化建构的重要途径,对人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要在小学阶段就养成边读边想、圈点勾画、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注重知识的积累。要乐于读书,愿意和书交朋友,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杜绝阅读不健康书籍、看不健康光盘、浏览不健康网站。

1.2认真书写的习惯

认真书写不仅能提高作业的准确率,而且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小学生读写姿势要端正,会正确执笔,做到“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头,执笔处离笔尖一 寸。书写时要端正大方,保持卷面洁净,不乱用涂改液和修正纸。

1.3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认真、独立、按时完成作业,是进一步理解、巩固深化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环节。认真、独立、按时地完成作业,对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学习态度乃至成人以后的劳动态度都具有一定的潜在影响。要坚持复习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认真完成并细心检查作业:注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

2、教育学生要有正确的行为习惯

2.1举止文明的习惯

举止是指一个人在活动中的姿态。它包括站立、行走、就座、手势和表情等。文明的举止是一种修养。是一种财富。对小学生来讲,要养成热爱祖国,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的习惯:见到老师、客人主动问好;自觉使用“请”、“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礼貌用语。

2.2诚实守信的习惯

对一个人来说,“诚实守信”既是一种道德品质和道德信念,也是每个公民的道德责任,更是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对小学生来讲,诚实守信,就是要他们明白说了就要努力去做:答应的事确实难完成的,应向对方说明缘由,用诚挚的态度向对方表示歉意:借了别人的东西要按期归还,说话要算话。

2.3尊重他人的习惯

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与受人尊重一样,尊重他人是我们的需要。从小学阶段起,应该培养学生耐心听他人说话,不随便打断他人说话:听到别人的批评时,不要激动,平静地听他把话说完:学会保护自己的隐私,自己的家庭情况不能随便告诉别人等方面的意识和素养。

2.4守时惜时的习惯

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从小懂得“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率”,从而养成守时惜时的良好习惯。这就要小学生明白晚上按时睡觉,早上按时起床:放学后按时回家,不在马路上溜达玩耍。

2.5勤俭节约的习惯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目前培养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刻不容缓。小学生要养成爱惜学习用品,不在课本上乱写乱画,不随便撕扯作业本。不随便向家长要钱,不乱花钱买零食、玩具等;珍惜粮食,不挑食,不浪费饭菜;节约用电、用水,做到人走灯灭,水龙头用后随时关紧开关;对自己、他人、集体的财物要爱护,轻开关门窗,轻拿轻放物品;不

在桌子上凳子上乱写、乱画、乱贴等好习惯。

3、学会感恩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感恩优良传统的国家。“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历史上流传的许多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都是感恩文化的体现。孝敬长辈是一个人应有的良好品质。然而,如今的孩子徜徉在幸福里,不懂得体恤长辈的辛苦。《我从哪里来》、《家庭的亲情》等课,激活了学生心底曾经被忽视或漠视的美好情感,懂得父母对自己的悉心抚育体现了真挚的感情。作为晚辈要以纯真的感情和实际行动尊敬和热爱长辈,如进出家门主动招呼,结合“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给他们写一封信、为他们过个节等,以此报答家人对自己的辛勤付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的教诲,在教学《我们敬爱的老师》一课时,我们可以通过一组组镜头,让学生了解教师工作的繁忙,从心里感激老师为他们付出的劳动。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学习表达自己对教师的感激之情。

4、严格管理,用心管理

浅谈德育教育篇(6)

教书先育人,一个人只有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更好地学习与发展,所以德育与体育在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当对全体学生进行德育,使其认真地对待每一门学科,在学习与生活中都形成认真严谨的态度。目前,体育教学没有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将德育带入到体育中,可以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使学生健康而全面地发展。

一、中学体育教学现状

在中学阶段,学生面临着繁重的课业,无形的压力让他们无心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所以对体育学习不够重视。学生往往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文化知识,没有注重身体素质的发展。学校对体育课的安排时间较少,学生在体育课上往往不进行体育锻炼,而是自由活动,或学习一些文化知识,导致中学生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而且学习中的压力得不到缓解,学习效果比较差。同时,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而且在体育课上缺乏责任心,他们甚至把体育课时间让给其他教师用来补习文化知识。这对学生的综合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要想改变这个局面,首先要进行德育,提高师生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

二、德育对体育教育的作用

1.提高师生道德修养。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应当首先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爱岗敬业,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以严谨认真的态度进行体育教学。教师应当以规范的体育动作、扎实的体育理论知识来为学生进行示范,并将优秀的体育精神传授给学生,使其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其次,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德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来面对体育教学。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学生认真努力,逐渐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和顽强拼搏、不怕苦的精神品质。学生切切实实地意识到了体育的重要性。在德育中,学生还体会到了教师在教学中付出了许多心血,也感悟到了教师对其热切的希望,教师也逐渐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思考问题,师生关系更加和谐了,班集体更加和睦友善了。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进行德育后,学生的思想品质普遍得到了提高,他们热爱学习,认真努力,积极向上。在体育课堂上,学生以严谨的态度,认真地对待每一项体育锻炼,他们努力使自己的每一个动作熟练而规范,用汗水浇灌体育知识之花。在以往的体育课堂上,教师需要重复两三遍的体育知识,如今学生很快便掌握了。因为,他们喜欢体育课堂,在课堂上集中精力进行学习。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能力得到了增强,对各项体育活动有了新的认识。3.促进学生自主进行体育锻炼。在进行德育后,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一定的改善。他们不仅在体育课堂上积极锻炼,而且在课下也进行一些简单的体育活动来强健体魄。学生积极地进行跑步运动,参与篮球、足球活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生的身体素质随着体育锻炼而增强,学习中的巨大压力在体育活动中也随着汗水逐渐消失。学生能够以更加良好的精神状态去面对以后的学习,将德育渗透到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都饱含热情,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每一个挑战。4.促进学生参与运动比赛。学校时常会举办一些运动比赛,但是参加的学生少之又少。学生都在集中力量学习文化知识,他们认为参加运动会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在进行德育后,学生对待体育的思想发生了变化,逐渐意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他们积极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并用实力拿下一枚枚奖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体育活动逐渐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他们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体育知识,而且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将德育融入到体育教学后,学生的身体与心理都得到了进行与发展。

德育与体育教育对中学生的生活与学习都至关重要,只有拥有了良好的道德修养,学生才能明辨是非,在生活与学习中认真努力。只有拥有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学生才能远离疾病,以更加精神的面貌去迎接之后的学习与生活。实施了德育之后,中学体育教学效率得到了提高,师生关系更加和谐了。学生对体育知识也有了重新的认识,他们还感悟到了体育精神,体会到了体育的内涵。但是,体育教学之路还十分漫长修远,需要广大教师共同努力,以此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浅谈德育教育篇(7)

小学体育教育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的教学形式、内容与其它学科都有明显的区别。它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组织性、纪律性,要求学生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较强的集体主义责任感。它的某些项目能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拼搏精神。这恰恰是小学德育教育在体育课中的具体反映。所以,从这一角度看,体育教学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校体育中渗透着德育教育。体育教师在德育教学中的作用

体育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主体,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德育教学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烙在学生的心里,给他们直接的视觉和思想冲击。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学习环境、优化课程进程、突发事件德育教育、课外活动安排、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等教师作用的体现都会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习环境是一种对学生情感、认知、个性、道德、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隐性课程,它包括物质化的环境和人际关系的精神环境。教师应在学校已有体育物质环境基础上,根据学生思想情感发展的需要和教育要求,精心优化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风雨操场等设施,包括田径场周围的标语、橱窗、绿化、体育专用宣传画廊等,充分发挥物质环境对学生思想发展的陶冶作用。体育教师应发挥主体地位,起到表率作用,真诚地关心和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和维护学生的基本权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可进行模范评比,以及体育明星、冠军事迹讲座,等等,在学生心中树立偶像参照物,规范其品德行为。

体育教学中的每一个项目都有其适应学生学习的规律,体育教师应该找到其内在规律,制定科学的课程目标;挖掘和合理利用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合理的体育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补充适宜的教材内容,扩展学生的思想境界。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精神生活,促进学生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师应根据学生思想情感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在校课外活动加以规划。一是精心设计和组织好活动,规划好活动的内容、方式等;二是指导学生的自由活动和交往。学生在大型活动如运动会中会培养诸如团结、友爱、坚强等精神,而在自由活动中可以养成独立、自信等可贵的品质。教师应指导和优化学生的课间十分钟活动,提高课间十分钟对学生情绪调节、情感交往、审美等方面的教育功能,避免在课间找学生进行训诫性谈话,提倡教师和学生进行思想情感交流。

教师是德育教学的主体,也是影响学生德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德育效果的好坏。要想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对体育课认识更为全面,体育教师就应当从自身做起,让学生从内心佩服自己。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除了具备一名普通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过硬的学科技能外,还应该继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文化具有教化、劝善的功能,文化的熏陶可以加深人们对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认识。体育教师只有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在学生面前才能有说服力;也只有这样,体育教师的内在气质才能在学生面前有所展示,才能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榜样。

德育和学校体育教育相辅相成的关系决定了体育教师在德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体育教师要在自己的岗位上体现上述作用,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真正体现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浅谈德育教育篇(8)

一、德育教学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幼儿时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更是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德育作为一项以思想意识教育为重点的学科,对于幼儿的成长有着重要作用。首先,德育教学有助于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幼儿阶段,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不加以正确的指导,就容易使儿童误入歧途,德育教学能够运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幼儿进行指导。其次,德育教学有助于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与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样,幼儿的个性品质这一时期也尚未形成,德育能够运用中华文化传统中的优秀品质对幼儿进行感染,培养幼儿诚实、守信、认真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最后,德育教学符合幼儿阶段的认知水平和发展规律。幼儿阶段处在前运算水平,对符号信息有一定的理解能力,通过强化能够掌握一定的德育知识。

二、当前幼儿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教学在我国已经有较长的发展时间,其成果也比较理想,但是关于幼儿的德育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德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高。从当前幼儿教育的形势看,许多家长送孩子去参加兴趣班、特长班,注重培养孩子的特长,然而在德育方面比较欠缺,不注意培养孩子的思想道德和个性品质。同时幼儿园在这一方面做得也不够。二是教育目标不明确。德育主要是培养幼儿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而在当前的幼儿教学之中,这一点体现得不明显。三是教学方法不恰当。与一般的教育方法不同,德育教学有其特殊性,针对幼儿阶段的德育教学就更有其特殊性了。幼儿的德育教学不仅要考虑到幼儿的接受水平,还要考虑到幼儿的兴趣爱好,引起幼儿的注意力,同时还要注重强化练习,才能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

三、加强幼儿德育教学的策略

针对幼儿教学的特点,综合考虑幼儿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接受水平等因素,结合我的教育经验,认为,做好幼儿的德育教学需要从家庭、学校、教师等方面着手:

1.创建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围

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学习有较大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氛围能够为幼儿学习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更加利于幼儿的学习。尤其是对幼儿来说,家庭的氛围至关重要。幼儿阶段,幼儿的心智尚未成熟,对父母的依赖性较重,父母在幼儿心中有着较高的权威,幼儿的行为是对家长的一种模仿和学习。在家庭中,父母要以自己的实际言行做好表率,让幼儿接受良好的个性品质和道德的熏陶。同时,父母也要做好生活中的德育的渗透,通过一件小事让幼儿明白一个道理,如在吃饭过程中将饭菜吃干净,教导儿童粮食来之不易的道理,培养孩子爱惜粮食的习惯。

2.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幼儿教学有其特殊性,对幼儿的德育教学必须考虑到幼儿的兴趣爱好和接受水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考虑到什么样的方式才是幼儿感兴趣并且喜欢的。游戏是幼儿乐于接受的方式,如在一次教学中,德育的任务是要培养幼儿尊敬师长的品质,通过设计一个游戏来完成教学。教师先将游戏规则宣布出来,规定谁先完成相应的任务,谁就可以领到最多的糖果和玩具,通过游戏内容,幼儿懂得了尊重师长的重要性,在加上奖励的刺激和强化,这一品质逐渐在幼儿思想中成型。

3.加强幼儿园和家庭的联合

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也是家长的责任。鉴于幼儿教育的特殊性,为了巩固教学效果,可以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在学校教育中的成果通过家庭教育来强化。因此,就要加强幼儿园和家庭的联系。如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教导幼儿要热爱小动物,在放学时将这一内容告知家长,通过家长来观察教学的效果,如果幼儿在家中做到了关爱小动物(如关爱小狗),那么家长可以对孩子进行奖励;如没有做到,家长要进行指导。双方联合,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共同促进幼儿的成长。

浅谈德育教育篇(9)

德育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国民教育体系的灵魂,是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特别是在党中央明确提出“以德治国”的方针之后,学校教育在提升国民道德素质方面的意义便凸显出来。历史学科是中学课程教学中的主要科目,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培养意义非凡。因此在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将德育教育渗透进教材以及课堂教学之中,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是当前广大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密切关注的问题。对此,笔者拟从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实际出发,浅谈如何做好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一、重视史观培养,树立学生的唯物史观

高中历史是一个人接受系统的历史教育的初始阶段,在这之前,人们对于历史史实的了解一般只能通过耳濡目染和有限的课外书籍。因此,在接受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之前,受众们的历史观念往往区别很大,甚至一些封建迷信内容和野史传言信息都掺杂其中,歪曲了人们的思想和情感,进而影响了人们的道德定位和价值观念。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另一大目的就在于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解和启发诱导,帮助学生纠正过去错误的历史观念,树立唯物主义历史观念,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太平天国运动的讲解为例,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教师应当按照唯物主义历史观念的关注两点内容,一是从两分法、两点论的方法论角度来引导探究太平天国的先进性和落后性,即既要从太平天国运动中所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以及后期的《资政新篇》中看到本次运动中对于平等思想的阐发和对于当时先进的资本主义思想的引进和利用,表达出太平天国运动对于中国近代历史前进的推动作用,又要看到大规模的战争对于生产力的破坏和对于生命的杀戮,使学生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同时,对于太平天国运动最终的失败,教师应当善于引导学生将原因归结到阶级性上,即利用阶级分析法分析整场运动中的各个细节,从而使学生由“学会”上升至“会学”。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善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如在太平天国运动的规模讲解过程中,教师应当及时的向学生传递有效信息,使学生们从太平天国东征、西征等大事件中看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进而加深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一唯物史观论断的理解和认同。通过唯物史观的培养,端正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境界,进而更好地落实中学历史德育教学的目标。

二、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操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历史书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民族未来的命运”。因而可以说,历史学科在普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同时,还担负着学生的品德教育和价值观养成重要责任。在所有的品德培养之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最为重要和必先考虑的部分。爱国主义体现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是鼓舞人们保卫祖国,建设祖国和复兴祖国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因此,对于历史学科任课教师来讲,首先应当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引导学生认识我们的国家,熟悉我们国家的过去和现在,畅想国家的未来。因此,任课教师应当全面的认识到历史学科德育教学中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培养的重要意义。以中学历史八年级历史课程讲习过程为例,在近现代史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先从古代史中所提到的我国古代重大发明创造成果为出发点,向学生讲解中国历史上的辉煌,引导学生的思路,在温习古代史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崇敬之情,然后转入《鸦片战争》的课程教学中,使学生的思路从对于古代强盛的崇敬突然转向对于近代被侵略的耻辱与困惑,进而使学生愿意并强烈要求了解近现代史上中国家遭受和瓜分的过程以及原因。在进入20世纪之后的历史课程内容讲习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根据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所面临的种种危难入手,对各个政治派别所做出的努力进行了解、甄别和分析,由此在教材的引导下认识共产主义者对中国解放和民族振兴的巨大贡献,从而对当前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有一个初步的认同。这种以历史盛衰民族兴亡的史实联动学生思想情绪变化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真正的走进历史课本之中,身临其境的感受近代国家的发展之路,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尊心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养成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民族情操,实现中学历史德育教育的目标。

三、通过先烈榜样,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所谓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道德情感或道德认知能力支配下所采取的个人行动,是一个个体在特定的道德情境中充分调动自身的道德认知能力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道德行为是一个人道德指标的评价标准,也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学的最终目标。笔者认为,对于学生道德行为的引导和培养,任课教师应当把握主教材中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先进思想,及时地向学生灌输有效地、优秀的道德行为规范内容。以八年级历史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第七课为例,康梁等人在民族危亡之时挺身而出,不畏艰险,不惧强权的倡导改革,为国家的复兴和民族的生存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戊戌六君子面对反革命屠杀时表现出的大义凌然的慷慨,谭嗣同舍弃逃生、以死殉国,在刑场上“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绝笔,这些道德典范都是极好的教育材料,教师在历史课程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了解杰出的历史人物的高尚行为以及引发这种行为的道德动机,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行为观,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道德冲突时能够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选择。这种方式对比与单纯的道德宣讲,学生有着更为感性的认识和更为清晰的行为框架,能够真正从内心深处对“道德”二字产生深刻的认识。另外,“抗日战争”课题的讲授过程中,通过对杨靖宇、张自忠等国共两党抗日先烈的英雄事迹的分析讲解,教师应及时的向学生们传递“为国献身”“舍身为国”等高尚的理念,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危亡中革命先烈的奋勇行为是取得国家解放的根本动力,另一方面通过对抗战中中国共产党人所奉行的“团结抗日,一致对外”的行为产生认同,进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和艰难取得共鸣,以此端正学生的思想,影响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的境界,同时配合了当前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潮流,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思想基础和信念保证。

结论

高中历史课程是一个人了解历史的初始阶段,而历史观念又是影响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因素。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对于学生准确客观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着决定性作用。德育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没有一劳永逸的方式,只有持之以恒,全面着眼、细节入手,才能真正的发挥其效用。因此在今后的高中历史教学中,任课教师应当及时的将德育教育放置于历史教学规律之中,立足课本,发散思维,在普及学科知识的同时将高尚的道德情感渗透进课堂教学之中,以达到中学历史教学的德育目的,为中学生高尚情操的养成发挥应有的效用,最终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林.关于高中历史德育教育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11).

浅谈德育教育篇(10)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79-02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科目课程的最大区别在于它具备很强的实践性,计算机既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工具,又是具体的学习对象。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既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又要锻炼学生对信息内容进行处理和整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观,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如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渗透道德教育:

一、提升教师素质,加强德育渗透

第一,提升教师的知识水平。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要求教师跟上其发展的脚步,不断更新这一领域的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和课堂教育的需要。第二,提升教师自身的道德水平,教师不仅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引导者,而且是学生的道德榜样、学习楷模。如果教师自身的道德水平都不高,何谈去培养道德水平合格的人才呢?第三,改进落后的教学方法,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精讲多练,让学生在不断地操作过程中熟练计算机的使用技巧,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第四,优化课堂设计。教师在进行信息教育课程的时候,需要以课程标准为核心,结合丰富的教学手段进行备课。备课时需要将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了解学生学习的兴趣所在,将丰富多彩又充满趣味的话题引入信息技术的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二、督促学生爱护教学环境,加强德育渗透

学生具有可塑性强的特点,教师应该利用这一特点对学生的不良习惯进行纠正。在信息技术课上,要提示在使用计算机时爱护计算机,注意保持计算机课堂的干净和整洁,严格制定操作规范和相关各项使用制度,从而共同维护教学环境。

机房是学校公共财产的一部分,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告诉学生要像爱护自己家的家电一样爱护自己使用的电脑,不要随意拆卸、破坏电脑的结构,要遵守正常的开机关机流程,如果可能的话,入机房前先穿好鞋套等等。这些使用规范,不仅在学校适用,在其他任何使用计算机的环境中同样适用,学生掌握这些规范无疑为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打下了基础。

一旦发现学生存在不良的操作习惯和恶意破坏的情况,就要及时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例如:在对不穿鞋套的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要告诉他,穿鞋套虽然看上去麻烦,但它的真正目的在于防尘。灰尘的入侵会影响微机的使用寿命,如果人人都不遵守规范,不穿鞋套,会带来多少灰尘,会产生怎样的后果。通过对不遵守规范的学生进行教导,其他的学生也能了解规定的重要性,学生不再不穿鞋套上信息技术课,课堂卫生环境的提高,师生上课的心情也会变好,学习的效率也得到了提升。对于不爱护鼠标键盘的同学,教导他们换位思考,如果你被别人乱拖乱拽是什么感受?对恶意删除电脑内重要信息的学生,要严格教育,告诉他删除文件看上去是小事,但其本质上与恶意破坏公物没有区别。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通过教育学生遵守用机规章制度,爱护计算机和课堂环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用机习惯,在教会学生学会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

三、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德育相融合

网络信息浩如烟海,但却鱼龙混杂。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时,可以在学校的机房安装过滤软件以避免不健康的信息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在平时的信息技术课堂中,做好严格的把关,将信息技术知识教育与学生的道德教育相结合起来。例如:以“信息科技发展的利弊”为主题,开展分小组辩论,通过正方和反方两个方面分析其优势和劣势,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告诉学生在利用网络信息快捷、全面的优点的同时,还要规避易成瘾、易被误导、易被欺骗的风险。通过这样的道德教育,教会学生使用正确的价值取向去认识和接触社会,合理地规避和防范网络风险,从而更科学地使用互联网,达到技术为人服务的目的。

四、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精神

具备团队合作精神是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人作为社会型的动物,无法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之中。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也需要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进行培养,教会学生如何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如何建立全面整体的发展观和如何培养团队意识。

例如,在学习PPT的使用方法时,将学生分为小组,以“我爱我的祖国”为题制作PPT,接到这个任务后,学生需要自主进行分工,哪些学生负责图片收集,哪些学生负责整合信息,哪些学生负责制作,哪些学生负责发言等等,小组是一个小集体,通过完成教师制定的任务,小组间成员互相交流、互相合作、互相探讨、互相学习。这样一个过程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从而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了解合作的重要性。在学生完成的作品中挑选几个优秀的作品,与年级其他班级的作品进行比赛展示,这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

综上所述,教师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还可以使用提升教师素质、爱护教学环境、结合信息技术知识教育和德育、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方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创建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从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实用性,趋利避害,做到信息为人服务。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时要了解德育的重要意义,在教学时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努力实现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殷占峰.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神州,2013(15).

[2]贺文清.信息技术教学演绎德育新活力[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3(06).

上一篇: 毕业设计要求 下一篇: 电子产品的营销策略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