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基本原则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0 16:30:22

统计学基本原则

统计学基本原则篇(1)

二、传统会计与循环经济会计基础理论对比分析

会计的基本理论主要由“本质、目标、对象、假设、基本原则”等五个方面构成。下面笔者将就以上五个方面逐一对传统会计与循环经济会计进行对比分析。下面笔者将就以上五个方面逐一对传统会计与循环经济会计进行对比分析。

1.“本质”方面。传统会计认为会计是一种工具,负责管理企业等经济主体间的经济活动。而从循环经济角度看,笔者认为其会计本质任然是一种工具。只是要把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清洁生产等因素考虑在内。

2.“目标”方面。从目标角度看,传统会计认为:会计主要通过对经济活动的记录,为企业的内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相关信息。而从循环经济角度,笔者认为其会计目标是在“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角度,提高经济效益。除上述基本目标外,还应该包括具体目标,如:向政府部门提供企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情况,回收利用废弃资源的效率,原材料中包含的可再生资源比例等。

3.“对象”方面。从“对象”角度分析,传统会计认为其对象主要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以货币表现的资金及其资金运动。而从循环经济角度,不能仅仅考虑资金运动,还要考虑除资金以外的其他因素,如废弃物回收利用数量,减少利用的资源数量、生态环境的友好程度等。

4.基本假设。传统会计的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项。

(1)“主体”方面。传统会计认为,会计主体应从会计服务的空间对象考虑,一般指特定的企业或者会计报告主体。至于循环经济会计,笔者认为其主体应是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资源密集型企业。因为该类企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较大,生产过程对周边生态环境的污染较大。

(2)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至于“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这两个基本假设,循环经济会计也同样需要考虑。因为正常情况下,我们考虑的都是永久经营的企业。

(3)货币计量。传统会计主要以货币作为核算单位,这点毋庸置疑。但是在循环经济条件下,生态资源的破坏程度,如企业周围水资源的污染程度,河水里的鱼虾死亡程度,植被的破坏程度都是很难用货币进行可靠计量的。所以,笔者认为应该采用复合计量方法。

除了传统会计的四个基本假设外,笔者认为还应该包括自然资源短缺假设,生态环境短期难以恢复假设等。

统计学基本原则篇(2)

(一)“两论”结合,建立前后一贯的会计基础理论体系

会计基础理论体系包括:动因、对象、本质(结构)、职能、目标等范畴。

1.会计与会计学。

2.社会环境与会计系统。会计是为适应环境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对其有重大影响。社会环境千差万别,并不都与会计相关,即使与会计相关,其作用和影响也不一样。会计、统计、审计的社会环境相同,其本质和职能大不相同。应当充分重视社会环境的重大影响,深入研究会计系统的内部矛盾。

3.会计职能与动因。会计职能是会计系统的外在行为,联系会计系统与环境,体现会计环境包括会计主体及有关方面对会计的根本要求以及会计系统满足这些要求的可能性,是需要与可能的统一。

会计为什么会形成两种结构、两种本质、两种基本职能、两种基本目标呢?归根结底,在于建立会计系统的客观需求(或称客观必然性)。这里,首推节约劳动时间规律,它是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动因。根据动因要求,既要核算劳动时间的消耗量和劳动成果,又要强化管理,促进劳动时间的节约,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这样就形成了会计的结构、本质、基本职能和基本目标。动因反映社会环境对会计的需求,是环境需求与会计本质、职能结合的统一与概括。基本动因是制约会计本质、职能、目标等“一切矛盾的胚芽”。以基本动因为逻辑起点,以基本职能为研究起点,建立前后一贯的会计基础理论体系。

4.会计对象与会计对象要素。会计对象是价值运动,会计对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会计对象的初步分类。会计对象要素是会计科目的分类概括。会计反映是对会计对象要素具体内容的确认、记录、报告与分析。会计控制是对会计对象要素具体内容的规划、调节、监督与考评。

5.会计结构与本质。我国会计学界对什么决定本质、什么表现本质缺乏研究,从而影响对会计本质取得共识。决定事物本质和职能的是事物的结构,是事物的内在矛盾。两者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外部表现是功能(职能)。功能表现结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是结构和本质的外部表现。通过基本职能研究结构和本质,不仅是系统理论的一般原理,也为会计理论研究所证明:通过反映职能,发现会计的信息处理结构和经济信息系统本质;通过控制职能,发现会计的经济管理结构和管理活动本质。

信息系统论和管理活动论都反映了会计本质,不应各执一词,而应将“两论”科学地结合起来,以全面地反映会计本质。职能内显结构和本质,外联环境和对象。结构和本质决定职能,职能表现本质和结构。本质和职能受环境影响,适应环境需要,但其决定因素不是环境而是结构——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6.会计目标与作用。会计目标是指导会计工作、评价会计准则的指南,是会计系统应当达到的境地。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职能是固有的、潜在的、相对稳定的,目标随环境的变化按有关方面的需求而变化。没有该项职能就不可能提出相应的目标,因而直接决定会计基本目标的是会计的基本职能。葛家澍、余绪缨教授指出:职能是体现会计本质的功能,而目标则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

基本目标为总目标服务,受总目标指导,力求实现总目标。根据《会计法》第一条,会计的总目标应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目标是应当达到的,作用是已经达到的,从整体而言,会计目标达到了,会计作用也就发挥了。两者只是角度不同。

综上所述,会计基础理论体系简略图示如下:

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在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动因推动下,两种结构、两种本质、两种基本职能、两种基本目标,相互联系,前后一贯。按照质量要求,作用于会计对象,实现会计总目标。信息系统论与管理活动论结合是会计基础理论体系实现前后一贯的关键。

(二)以会计目标为起点,建立统一会计制度理论框架

统一会计制度理论框架(或称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是财务会计理论中最实用的一个部分,是用以指导和评价包括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在内的统一会计制度的理论体系。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统一会计制度理论框架包括会计目标、基本前提、会计原则、质量特征以及会计对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

统一会计制度理论框架以会计目标为起点,提供真实信息与强化经济管理并举,包括对会计规范、会计方法和会计工作的丰富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统一会计制度理论框架上承会计基础理论体系,下导会计规范与核算方法理论和会计工作,是两者的中介,构成前后一贯、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

(三)以会计对象为基础,建立会计规范与核算方法理论体系

统计学基本原则篇(3)

经过长期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在总结归纳现有的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的特点和不足的基础上,我校《应用统计学》课程小组提出了自助式的统计学教学方法,并且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重点对自助式教学方法的理论和特点进行阐述。

1 自助式教学的基本方法

自助式教学方法的核心思想是:以全面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中的“以顾客为关注焦点”[4]为基础,在教员对统计学的基本原理进行教学引导的基础上,以学员为中心,进行统计学的学习、教学、评价和质量控制,达到使学员理解统计学知识、掌握统计学方法的工程应用的目的。

1.1 自助式学习

应用统计学具有知识点多、公式多等特点,在教学中若将所有的公式都进行推导,则难以全面地完成教学任务。自助式学习则是要求教员在讲述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由学员依据基本原理进行相关公式的推导。如在非参本文由收集整理数检验一章,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是“秩”,学员只要掌握了“秩”的原理和计算方法,则就可比较容易的采用与参数检验类似的方法,通过比较分析方法,[5]完成相关公式的推导。如对于spearman秩相关系数的计算,[6]只需将pearson相关系数中的定量数据用两个变量的秩替换,即可得出spearman秩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其他相关公式都是以此为基础得出的。

自助式学习方法的优点是:学员只要掌握了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则可以通过基本的代数学知识,比较容易的完成相关公式的推导,而不需要记忆复杂的数学公式,从而降低学习的枯燥性。

1.2 自助式教学

自助式教学即是在教员讲述统计学基本原理和使用技巧的基础上,由学员自修完成统计学软件的学习。要求学员在收集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统计学软件完成数据的描述、解释,以及相关的统计推断工作。《应用统计学》对管理工程、系统工程等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而言,教学与学习的重点应该放在“应用”上。因此,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对统计学原理的说明;另一方面要注重向学员分析、讲述统计学中不同方法的使用环境、使用要求,并且适当地通过管理、工程等中的案例讲述统计学的应用。辅助统计学应用的最为有效的工具是统计学的相关数学软件,如spss、matlab、r等。[7]spss以其简洁直观的操作界面受到各行各业人员的青睐,目前全球已有近30万用户,是最受欢迎的统计软件之一。所以,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增加对统计学软件使用方法的说明,增加学员对软件输出结果的判读能力。

自助式教学的优点在于锻炼学员的动手能力和统计软件的使用技巧,通过自助式教学,学员一方面可以加强对统计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适当地在教员的指导下完成统计学软件使用的学习,从而为以后统计学理论的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1.3 自助式评价

自助式评价是变教员的作业分析、课堂讲述为以学员为主进行统计学习题和案例的分析,使其掌握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自助式评价主要有如下两种方法:(1)基于软件的自助式评价,即对于课后的习题,要求学员采用手动求解和软件求解两种方法完成习题计算,然后对两种结果进行比对,若结果不正确,则分析错误的原因。(2)基于小组的自助式评价,即在教学过程中,将学员按一定的比例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然后,由小组集体收集相关的统计分析案例或者教员给出统计分析案例,组内的成员则通过讨论完成案例的分析,在讨论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互相启发,完成案例的分析。最后,由部分小组对其分析过程和分析方法对全体学员进行讲解。

自助式评价的优点在于,学员可以通过主动的分析问题,明确自身对统计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进一步明确自身学习的不足。另一方面,自助式评价可以提高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可以提高学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学员的主动参与性,[1]并且增加学员对统计学方法的统计实践分析能力。[3]

1.4 自助式质量控制

从质量管理的角度而言,统计学的教学是一个“过程”,服务的对象是授课的学员,其产品是统计学的教学成果,教学成果的质量水平是由其教学过程决定的。因此,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质量控制,确保在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学员能理解、掌握所讲授的相关知识。这就要求教员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员对所讲授知识的理解能力、注重学员的课堂和习题反应。自助式质量控制,就是要求学员主动的通过调查问卷、阶段小测验、阶段学习报告、课后习题等途径收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及时向教员反馈。而教员则需要通过集中讲述、课后答疑等形式及时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而确保及时解决学员的疑虑、理解中存在的偏差,保证教学的质量。

自助式质量控制的优点在于可实现对统计学教学的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确保学员掌握教学内容。

2 自助式教学法在应用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通过课程教学小组的长期的教学实践与学员的调查反馈,我们认为自助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将该方法与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结合使用时,可以使得学员快速、有效地掌握所学统计学知识。但运用自助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要重点关注如下问题。

转贴于

2.1 要注重教员的引导作用

自助式教学强调学员参与教学,强调学员自助学习、推理。但并不等价于要求学员自学。在自助式教学过程中,教员要起到引导作用,引导学员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引导学员掌握统计学的使用方法,并且要通过质量控制,收集和分析学员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2.2 要注重在理解中学习

统计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记住公式不等于学会统计学,应用统计学的学习在于要求学员理解所学的知识,掌握统计学方法的使用技巧,因此,自助式教学的目的在于强调通过学员的自助式学习,使学员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统计学方法的使用技巧。

2.3 要注重学员的反馈

统计学基本原则篇(4)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性战略的竞争愈演愈烈,企业的外部环境变得越来越不确定,这些促使企业为争夺市场和生存空间,将管理活动提高到战略层次。动荡的外部环境及WTO的加入,使得我国企业渴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成果及管理经验。国外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已经发展到战略管理会计,而我国对其研究还只是处于介绍引用的阶段,对战略管理会计的认识也很肤浅,研究不成体系。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强,管理会计的作用将日益受到重视,战略管理会计将有长足的发展,其理念将渗透到整个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中,为企业的管理提供信息,使企业获得持久的战略竞争力。

“战略管理会计”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服务的会计,它从战略的高度,围绕本企业、顾客和竞争对手组成的“战略三角”,既提供顾客和竞争对手具有战略相关性的外向型信息,也对本企业的内部信息进行战略审视,帮助企业的领导者知己知彼,进行高屋建瓴式的思考,进而据以进行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借以最大限度地促进本企业“价值链”的改进与完善,保持并不断创新其竞争优势,以促进企业长期、健康地向前发展。

管理会计的原则不像财务会计的原则那样明确,到目前为止尚未达成共识,但实际上人们在管理会计实践中却不自觉地遵循着一些属于管理会计自己的原则。战略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功能扩展,同样也应当有自己的原则。战略管理会计的一般原则是在战略管理会计假设基础上推导形成的。工作的规则或规范是指导和约束战略管理会计行为的,它不同于财务会计的“公允会计原则”,也不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但它对工作人员和工作却具有事实上的约束力。认真研究战略管理会计基本原则并构建适宜的原则体系,对于完善战略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指导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战略管理会计基本原则的意义

战略管理会计的实质是帮助企业寻求长久的竞争优势,研究战略管理会计基本原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研究战略管理会计基本原则,可以更好地指导我国会计实践

长期以来,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有关“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始终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这种脱节主要表现在管理会计理论落后于会计实践。正因为管理会计理论落后于实践,所以应进一步加强对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建立符合管理会计发展规律的理论与内容体系,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随着管理会计发展到战略层次,对战略管理会计基本原则进行研究,可以推进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施,可以更好指导我国战略管理会计实践。

2.加强战略管理会计基本原则研究,可以促进管理会计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通过对战略管理会计基本原则的研究,可以丰富、充实传统管理会计的内容,为建立战略管理会计学这一现代管理会计学科的分支体系创造条件。任何学科都是环境的产物,都必须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战略管理研究的深入发展和运用,交叉与融合,将战略管理导入管理会计,实现二者的融合,研究战略管理会计基本原则势在必行。

3.战略管理会计基本原则的研究与应用有利于企业更新观念

战略管理会计的建立使许多传统的会计观念受到了挑战和冲击,一些传统的会计原则需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战略管理会计的外向型、战略优势、整体性、可持续性、以人为本、不断改进等观念的运用,能帮助企业高层决策者形成求异创新的思维和高瞻远瞩的眼光。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

战略管理会计有别于财务会计,也不同于传统管理会计。在知识经济时代,全面把握战略管理会计的一些基本原则,有利于企业持续、健康、全面发展,战略管理会计应遵循如下一些基本原则:

1.相关性原则

相关信息是指那些对决策具有影响或对预期产生的结果有用的信息。相关性取决于接受信息的特定用户及其特定决策,某些信息对某些用户是相关的,但对其他用户则是无关的;对某种类型的决策是相关的,而对另一类型的决策则是无关的。战略管理会计就是要用一定的方法,提供有助于战略管理的相关信息支持。按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FASB)解释,一项信息是否具有相关性,主要由三个因素决定,即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战略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要具有决策相关性,就必须具有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

2.及时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是指战略管理会计必须迅速提供、传输会计信息,一旦企业内外条件发生变化,需要企业高层决策者及时做出反应时,战略管理会计就必须适时地报告与战略决策相关的信息,满足决策者战略决策的需要,以免贻误战机,给企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而不要像财务会计那样受报告期的影响。当今信息经济时代,多数企业都建立了信息系统。电脑化的信息系统为数据的搜集和处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编制管理会计业绩报告的时间也大为减少,管理会计在问题发生的当时或当天就能适时地以电子形式提供会计信息。

3.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是指战略管理会计反映的内容必须符合企业活动的本来面目,使所产生的数据或说明符合它意在反映的事物或现象。会计作为一门综合性工作,任何活动都必须体现到会计反映中来,为使战略管理会计所产生的信息可靠,于决策有用,就必须反映真实。要体现真实性原则,首先要反映客观,即要求战略管理会计所反映的内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可供检验。客观性是真实反映的前提,一切弄虚作假、营私舞弊,及其它使会计反映失真的行为都是与真实性相违背的。反映客观,保证了信息在产生的初始阶段符合它意欲反映的对象,除此以外,真实性原则还要求战略管理会计在加工、处理各类信息时不发生“失真”现象,这就要求计算正确,程序选择合理。当然,由于企业经营活动中存在一些非确定性因素,需要借助主观选择和估计,难免会造成一定的误差,但这种反映一般认为也是较为真实的。

4.灵活性原则

企业内外环境复杂多变,“随机应变”已经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理念,相应地,战略管理会计的各项工作也应根据内外条件的变化及时地做出调整,在动态中寻求最佳平衡点,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企业战略管理会计必须遵循灵活应变原则。具体讲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战略管理会计所用的技术方法和评价指标应该灵活多样;二是指战略管理会计系统中的各种策略要根据企业内外条件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如投资方向和力度、产品开发等,始终坚持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来指导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战略管理。

5.重要性原则

信息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使用者了解企业经营状况,以做出正确决策,但并不是说提供的信息越多对企业的战略决策就越有帮助,战略管理会计信息不是要求面面俱到,不分详略,而是要求那些对企业经营决策有重要影响的项目所提供的信息越详尽、越真实越好,对一切信息的提供,如果不分轻重主次和繁简详略,采取完全相同的处理方法,必将耗费过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许多不必要的工作量,还会严重影响到信息的及时提供。

6.长期性原则

战略管理会计超越了单一会计期间界限,着重从多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注重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取得和保持。因此,其每一环节包括预测、决策、控制和评价都必须遵循长期性原则,立足长远,从长远利益来分析、评价企业的各种管理策略,有时甚至不惜牺牲短期利益。

7.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战略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不同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只是单纯的会计数据反映,它还要提供一些定性的信息,比如政策性、行业性、竞争对手的状况等不涉及数据资料的一些信息。战略管理会计的一大特性就是突破了传统管理会计只重视企业内部而忽视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的影响,而外部信息有定量的信息也有定性的信息,这就需要战略管理会计工作者通过筛选分析各种有效的,能为管理层做出正确战略决策提供帮助的综合信息。这种综合信息既有定量的会计信息和其他统计信息,也有定性的信息,两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综合信息。

8.预警性原则

战略管理会计要反映企业的内外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要能预测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未来经济发展的制约和影响程度,以便企业预先采取措施进行防范,从而达到预警的作用。

9.可理解性原则

战略管理会计要以恰当的方式提供信息,要求其提供的信息能够被使用者理解,能弄清其所要表达的涵义,以便正确利用。

10.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指战略管理会计人员要视企业为一个整体,从整体上看问题,从整体上分析和评价企业的一切战略管理活动,彻底抛弃传统那种孤立、片面、从局部利益出发来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尤其强调在目标上,只有整体的目标才是最高目标;在管理对策上,只有整体最佳才是最优的管理对策;在资源利用上,着眼于整体资源得到最优利用。为此,战略管理会计要做到既重视主要活动,也重视辅助活动;既重视生产制造,也重视其他价值链活动。

尽管英国管理学家Simmonds在1981年就提出“战略管理会计”,但战略管理会计还处于摸索阶段,对其内涵的理解也还有分歧。随着经济的发展,战略管理会计的内涵将会不断扩张,战略管理会计上述基本原则也具有外延性,因而,对战略管理会计基本原则的研究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以便战略管理会计基本原则更好地指导会计实践。

参考文献:

[1]余绪缨:关于半个世纪以来管理会计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回顾及其新世纪发展的展望.财会通讯,2001,(1):15-17

[2]安东尼.A.阿特金森拉吉夫.D.班克罗伯特.S.卡普兰等;王立彦杨松袁颖等译:管理会计(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余海宗:战略管理会计论.第一版.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4]郭永清:战略管理会计的兴起与发展.财经问题研究,2004,(3):51-55

[5]李晓梅:战略管理会计概念与实务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1);77-80

[6]王明霞:战略管理会计中价值链在竞争对手分析中的应用.辽宁大学学报,2004,(5):74-77

统计学基本原则篇(5)

课程设计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含义:一是指课程论中有关“教材”编制一类的活动;一是指与一门课程紧密相关的后续“实践”活动。从教学论角度来看,课程设计是在教学实践活动当中引入的一种相对独立的特殊环节。其目的原本只有两个:一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这一环节包含的学时可长可短,形式也多种多样。包含的目标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不相同。但是无论何种课程设计,都应包括以下五项基本内涵:一是课程设计的目标,二是课程设计的内容,三是课程设计的方法,四是课程设计的评价,五是课程设计实施的条件。虽然不同的传统课程设计针对上述内涵都有明确的规定,但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那就是它们都不是专门针对素质教育的。这就是传统课程设计所存在的基本问题。因此,如何改革传统的课程设计,使其满足当前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以及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并以此来指导具体的课程设计实践,就显得非常必要和很有意义。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为黑龙江省精品课程。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是其附加的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鉴于有关课程设计改革方面的文献非常少见,所以本文以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改革为例,在“做什么”和“如何做”两个方面,谈一谈我们的心得体会,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二课程设计的目标

课程设计是为课程目标服务的。有什么样的课程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课程设计。确定课程设计目标的基本原则是继承性。课程设计目标的内涵决定着课程设计其他问题的内涵,是解决课程设计其他问题的主要依据。课程设计目标的继承性表现在大部分情况下它只是课程目标的一个子集,反映着课程目标的一个或若干个方面。在这里,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程设计目标的内涵,我们给出素质教育理念下课程设计目标的一般性描述:有助于增加科学与人文知识、有助于理解科学与人文思想、有助于掌握科学与人文方法、有助于遵循科学与人文精神,或在以上几个方面有助于形成一种趋于统一的综合品质。这是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给出的一种定义,如果从发展观角度来看,课程设计目标可表述为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活动在上述几个方面所能获得的有效发展程度。这一课程设计目标在操作上可分解为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三大模块。对每一模块内容的具体规定性可依据课程性质而有所侧重。例如,我们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目标中,对这三大模块所做的规定分别是:在知识结构方面我们要求学生在广度和深度上能够进一步扩大和掌握两种知识,一是自动控制原理的课程知识,二是高于课程知识的相关方法论知识,在这一方面,同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部分一样,我们仍然全面贯彻“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统一原则;在能力结构方面我们要求学生在知识运用上能够进一步熟练地使用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相关技术方法来分析与设计控制系统,有意识地将学生能力发展的矛盾运动引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架构之中,在这一方面,我们仍然全面贯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的“理论”与“实际”统一原则,即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素质结构方面我们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二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发展史及其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与作用,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二是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史以及发展历程中各项重大成果的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以及取得这些重大成果的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追求科学的伟大精神,在这一方面,我们在全面贯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原则的同时,还突出强调了历史语境下问题意识与合作意识的重要性。当代科学史表明,缺少这两种意识的人,在科学的道路上无论如何都是走不远的。以上是对课程设计“做什么”的讨论。当课程设计目标确定后,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做”了。这涉及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课程设计的内容、课程设计的方法、课程设计的评价以及课程设计实施的条件。在“如何做”这一方面,我们也是仍然全面贯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所采取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原则,即“合教育的目的性”与“合教育的规律性”统一原则,这种坚持科学理性、自觉遵循客观规律的态度与做法能够为我们带来两个明显的好处:一是可以有效增强素质教育的针对性,二是做好此事的代价最小。

三课程设计的内容

课程设计目标决定课程设计内容。确定课程设计内容的基本原则是一致性。课程设计的内容是课程设计目标的外在体现,由课程特有知识以及课程设计特有知识构成,直接为课程目标提供服务。课程设计内容的一致性有两层含义:一是课程设计内容与课程内容的一致性,两者不能偏离太远;二是课程设计内容与课程设计本身其它内容的一致性。这种内在一致性要求确定课程设计内容时,应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因为面对同一课程设计目标,不同的指导老师,由于其自身教育理论水平以及学科专业水平的不同,确定出来的课程设计内容往往会有很大差别,从而使得课程设计内容在为课程设计目标服务方面,会呈现出很大的不同。课程设计内容的确定是一种集合约束下的内容选择问题,自上而下的约束来自课程设计目标,自下而上的约束来自课程设计方法、课程设计评价以及课程设计实施的条件,它们之间的关系本质上属于网状支持与限定关系,如经简化,可看成是层级支持与限定关系,但无论是哪一种支持与限定关系,都必须是一种内在的逻辑相互证立关系,因此需要统筹安排,尽力将各种相互冲突的不利因素协调处理好。在课程设计内容与课程内容一致性方面,应尽量采用课程内容当中提供的各种知识主线、技术方法主线。例如,我们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内容中所确定的知识主线、技术方法主线与课程内容所包含的各种主线是完全一样的。首先,从一个待设计的控制系统出发,将其分析与设计问题还原为三大知识主线:稳定性问题、快速性问题和准确性问题,外加三个知识对应关系:系统结构参数与稳定性问题的对应关系、系统结构参数与快速性问题的对应关系、系统结构参数(外加输入)与准确性问题的对应关系。技术方法主线有两个:频率特性法和根轨迹法。通过对这两种技术方法主线的选择与使用来改变上述三个知识对应关系,进而达到对上述三大知识主线问题的解决。最后,通过模拟实现或物理实现上述三个知识对应关系,就可以获得一个理论上或实际上可用的控制系统。但应注意的与课程设计内容有所不同的是,在课程内容中还包含一些为三大知识主线、三个知识对应关系以及技术方法主线服务的知识碎片。这些碎片对厘清上述各种主线,既有积极认识作用又有消极屏蔽作用。当上述主线、关系以及技术方法主线客观地位不可动摇时,对知识碎片的否定则是知识创新可能的切入点。需要指出,上述做法虽然保证了课程设计与课程在内容上的一致性,但是我们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实践中所使用的题目却全部来自于各级各类实际科研课题,其设计参数与设计要求均有实际应用背景。这些设计参数与设计要求一般要经过适当地简化或有目的的补充,有的甚至还需要进行脱密处理,才能形成最终的可供学生们选择使用的课程设计题目。

四课程设计的方法

统计学基本原则篇(6)

1需求分析和功能设计

1.1功能需求分析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应的各种故障也出现了。一般都是由维修人员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故障类型并进行维修,而没有维修经验的计算机普通用户则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积累才能掌握一定的维修技术。因此,设计一个计算机故障诊断系统来帮助普通用户快速实现计算机故障诊断很有意义。本文给出了一种基本符合实际操作的基于可信度的计算机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用户能够利用该系统对计算机出现的各种常见故障现象、故障点进行有效的查询,对故障原因作出正确的诊断,对可信度进行正确的评价。其实现的主要功能有:故障原因诊断、新知识的增加、删除和更新可信度计算,以及故障处理方法指导等。

1.2功能设计

基于可信度的计算机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对计算机常见故障进行诊断,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有:故障原因诊断、知识管理和故障处理方法查询等。⑴故障原因诊断:诊断出故障点和故障原因。由于引起某个故障现象的故障部位可能不止一个,本系统设计在进行故障原因诊断时,首先诊断出可能导致该故障现象的故障部位,然后根据不同的故障点信息给出可能的故障原因,并给出诊断结果的可以信任的程度。⑵知识管理:本系统将知识转化为规则存储到数据库中。知识管理包括规则的添加、更新和删除。用户在诊断过程中若某种故障现象系统中没有存储,那么用户可将这些新的知识添加到数据库中;若发现某条规则不精确,可通过规则更新将本条规则补充完善;若规则出现错误,可通过删除规则删除对应规则。⑶故障处理方法查询:主要功能是给出故障处理方法供维修参考,并给出相关维修案例。

2关键技术

基于可信度的计算机故障诊断专家系统采用VisualStudio2010开发,编程语言为C#,数据库为SQLServer2008。其中的关键技术主要有知识表示、推理机制和可信度计算。

2.1知识表示

知识是信息经过加工处理、解释、挑选和改造而形成的,是人们进行决策的基础。知识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知识的推广和使用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人工智能中的知识表示形式有产生式、与或图、语义网络、框架等[5],专家系统中使用基于产生式的知识表示方法居多。产生式规则,以IF…THEN…的形式出现,如果前提条件得到满足,就产生相应的动作或结论。本系统的知识来源于算机维修人员的经验总结。首先获取的知识主要包括故障现象、故障诊断规则和故障产生原因等。本系统提供了知识管理模块,对于知识库中没有存储的故障现象及原因,用户可通过插入规则来进行知识库扩充,这样使得知识库更加完善。在数据库中共设计存储12种计算机常见故障,将数据库中的故障诊断数据利用故障树的形式具体表示出来。由于数据较多,我们只给出死机、重启、显示器黑屏这三种故障现象的故障树信息。故障树如图1所示。图1中省略了运行速度降低、软件运行出错、不能启动、网络连接不通、网络速度太低、光驱不能读盘、没有声音、设备找不到、器件损坏等八种故障现象。本系统将知识以规则的形式存储到数据库中。根据故障树,将故障树信息转化为规则存储。规则以IF...THEN...的形式表示。下面仅对故障树中死机现象以IF...THEN...的形式表示出来,如表1所示。

2.2推理机制与可信度计算

推理机是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核心组成之一。故障诊断专家系统使用正向推理、反向推理和混合双向推理实现[6]。本系统采用正向推理策略进行推理。将规则存储在数据库中,用户运行程序后,先查找所有数据,然后再根据用户的选择进行筛选,此时,系统根据选择的故障点信息进行正向推理,找到匹配的故障原因解释信息并将此信息显示到窗口中。系统同时设计有可信度计算功能。可信度,就是某种推理判断的可以信任的程度,一般用CF表示,CF可以是从-1到+1,正值表示可以信任的程度,负值表示反对或不相信的程度。程序运行后诊断出故障原因后并同时计算出可能出现该故障的概率即可信度。本文在进行故障原因诊断时,故障点发生故障的概率为触发该故障点的所有规则的可信度之和。

3系统测试

3.1运行界面

基于可信度的计算机故障诊断专家系统主要有三个功能模块,分别为故障原因诊断、知识管理和故障处理方法查询模块。本系统是基于.NET平台进行开发的,在Windows平台下运行。系统运行界面如图2和图3所示。

3.2故障诊断结果

本文通过逐步增加故障现象,测试故障诊断结果。测试用例逐步增加“重启”、“显示器黑屏”、“没有声音”等故障现象,故障点电源的故障原因及可能性与故障现象的对应关系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表明,基于可信度的计算机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对于计算机常见故障可做出初步的诊断,并给出故障原因和可信度值。

3.3功能测试

功能测试方面,根据功能设计对基于可信度的计算机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各种功能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所涉及的功能都能够实现,达到了设计要求,能够实现对计算机故障原因诊断以及可信度的推断。

统计学基本原则篇(7)

1 什么是统计学

问:一般认为,统计学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的国情学,原是国家管理人员感兴趣的事情。《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统计学下的定义是:“统计学是关于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和艺术。”陈希孺院士认为:“统计学是有关收集和分析带有随机性误差的数据的科学和艺术。”

史宁中教授,作为统计学家,您是如何认识统计学的?

史教授:我们先来简单地回顾统计学的历史是有益处的。正如拉丁语所说,统计原本就是收集和分析国家管理中需要的各种数据,比如国民收入、各种税收。为了直观,人们才发明了各种报表、直方图、扇形图,等等。可以看到,这种传统意义上的统计学现在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们现在小学统计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后来到了14世纪左右,随着航海业在欧洲兴起,航海保险业开始出现。为了合理地确定保险金与赔偿金,需要了解不同季节、不同路线航海出现事故的可能性大小,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这被称为近代统计学的发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把数学、特别是概率论的有关知识引入到统计学,构建了统计学的基础。与古典统计学相比,虽然二者都是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但却有本质的不同,因为后者进行分析的基础是“不确定性”,我们称之为“随机”。

到了现代,人们发现,对于大量数据的分析,采用随机的方法不仅方便而且准确。比如,对于国民收入,我们可以动用大量的人力来收集数据,但是谁都知道这样的数据不可能是准确的,远不如我们依据某种原则规划分出地区和人群,然后抽样、加权求和准确。再比如,对于股票市场,一天交易之后,可以得到精确的交易总量,但是人们宁可用部分核心企业的股票交易量来反映股票的变化,这便是“恒生指数”“上证指数”,等等。特别是到了2l世纪,银行、保险、电信,以及材料科学、基因组学等新兴学科的实验中涉及大量数据,其分析更需要借助随机方法了。我想,大概就是因为这些原因,国家才决定在现在中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加入统计学的内容。

因此,你们谈到的关于统计学的定义都是可以的。但是,要把握统计学的根本思想方法却是非常困难的。

问:那么,您认为统计学的基本思想方法是什么呢?

史教授:这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对于统计学的掌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感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的理解与实践。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中小学传统数学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主要是对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图形和数量的抽象,研究的问题是图形的变化和计算法则,研究的基础是定义和假设,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归纳、递归、类比和演绎推理。

统计学则不同。如我上面谈到的,统计学是通过数据来进行分析和推断的。因此,统计研究的基础是数据。这些数据的特点是,对于每一个数据而言,都具有不确定性,我们需要抽取一定数量的数据,才能从中获取信息。因此,统计学的研究依赖于对数的感悟,甚至是对一堆看似杂乱无章的数的感悟。通过对数据的归纳整理、分析判断,可以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因为可以用各种方法对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判断,所以,得到的结论也可能是不同的。而且,我们很难说哪一种方法是对的,哪一种方法是错的,我们只能说,能够更客观地反映实际背景的方法要更好一些。比如,我们希望知道某公司员工的收入情况,可以用平均数也可以用中位数,很难说哪个方法错。事实上,如果收入比较均衡,用平均数要好一些;如果收入比较极端,用中位数要好一些。当然,最好的方法是对收入。情况进行分类,但是分类的方法又有好坏之分。我们可以看到,统计学关心更多的是好与不好,而中小学传统数学关心更多的是对与错。

因此,统计学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所关心的问题寻求最好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得到必要的信息去解释实际背景。

2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问:我们对于统计学有了一定的了解。从您的谈话中我们感觉到,统计学似乎是包罗―万象的。那么,统计学到底是研究什么呢?

史教授:是这样的,统计学的应用面非常广,凡是涉及数据分析的都可以成为统计学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到了近代,人们希望更加精细地了解实际背景,更多地借助数据分析,甚至人文科学也是如此,并且逐渐形成了专业的研究领域,比如计量经济学、计量社会学、计量教育学、计量心理学,等等。这些研究领域分析方法的基础大体是统计学。统计学并不研究某一个领域的具体内容,在本质上只是研究数据分析的方法,这包括创新的方法,也包括分析方法的好坏、分析方法的适用条件。

问:您能否结合中小学统计的内容谈得更具体一些?特别是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应当把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呢?

史教授:可以在统计研究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获取“好”的数据。所谓“好”的数据,是指那些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实际背景的数据,而要获取好的数据要依赖于“好”的方法。根据数据的不同,方法主要分两大类,一是通过调查收集数据,二是通过实验制造数据-中小学统计教学中涉及的主要是前者,称为抽样调查(而后者通常被称为实验设计)_抽样调查又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已经存在的数据的收集,称之为抽样,比如市场的物价、学生的身高、企业的产值,等等;另一个是需要我们了解才能够获取的,称之为调查,比如美国总统的民意支持率、人们日常消费的主要项目、中小学生喜欢的歌手,等等。

根据问题的不同,所要采用的方法也可能不同,但是要建立两个基本原则。第一个基本原则是,采用能够获取好的数据的方法。为了获取好的数据,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利用对于实际背景已有的先验知识。比如,希望知道学生的身高,先验知识是“年龄之间差别很大”。因此,最好是根据年龄段学生数的多少按比例抽取样本,我们称这种方法为分层抽样。可以看到,统计方法的直观想法是很明显的。如果对于实际背景一无所知,那么一定要抽取样本,这便是随机抽样。比如,希望知道学生喜欢的歌手,因为这些学生年龄之间差别可能不大,就可以采取随机抽样。当然也可以用分层抽样,但要麻烦得多。第二个基本原则是,采用简单的方法。能够基于上述两个原则的方法就是一个好方法。我们不要小看第二个原则,一个好的方法往往能够节省很多调查经费。这就是为什么咨询公司非常欢迎统计学家的原因。

问:刚才您提到了样本,许多教师对样本这个概念总是感到费解。

史教授:是的,这个概念很难把握。样本实质上就是数据,但是,统计学中涉及的数据往往是随机性的。还是

回到“学生的身高”这个问题上来。在抽样之前。我们可能并不知道具体数据的大小,这些数据对于我们是随机的。为了讨论出一个好的方法,我们假想能够得到这些数据,并且假想这些数据的出现是依据某种规律的,这种规律就是数据出现的可能性在小,我们称之为概率。比如,高年级学生出现大数据(高个子)的可能性要大于低年级学生,就是说,出现大数据的概率要大。但是,只有当抽样之后我们才能得到真实的数据;才能进行实质的计算与分析。这样,我们所要研究的数据既具有随机性又具有真实性。为了方便起见,我们称这样的数据为样本。

问:根据您的阐述,统计学怎么有一些哲学式的思考呢?

史教授:你们理解到了根本。这是统计学与中小学传统数学的最大区别。传统数学可以根据假设和规定的原则进行计算或者推理,但是统计学往往要问你所采用的方法是不是有道理,是不是还有更为合理的方法。不过,传统数学是统计学不可缺少的工具。

问:是不是因为统计学需要计算呢?

统计学基本原则篇(8)

(一)“两论”结合,建立前后一贯的会计基础理论体系

会计基础理论体系包括:动因、对象、本质(结构)、职能、目标等范畴。

1.会计与会计学。

2.环境与会计系统。会计是为适应环境和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的。社会环境对其有重大影响。社会环境千差万别,并不都与会计相关,即使与会计相关,其作用和影响也不一样。会计、统计、审计的社会环境相同,其本质和职能大不相同。应当充分重视社会环境的重大影响,深入会计系统的内部矛盾。

3.会计职能与动因。会计职能是会计系统的外在行为,联系会计系统与环境,体现会计环境包括会计主体及有关方面对会计的根本要求以及会计系统满足这些要求的可能性,是需要与可能的统一。

会计为什么会形成两种结构、两种本质、两种基本职能、两种基本目标呢?归根结底,在于建立会计系统的客观需求(或称客观必然性)。这里,首推节约劳动时间,它是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动因。根据动因要求,既要核算劳动时间的消耗量和劳动成果,又要强化管理,促进劳动时间的节约,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这样就形成了会计的结构、本质、基本职能和基本目标。动因反映社会环境对会计的需求,是环境需求与会计本质、职能结合的统一与概括。基本动因是制约会计本质、职能、目标等“一切矛盾的胚芽”。以基本动因为逻辑起点,以基本职能为研究起点,建立前后一贯的会计基础理论体系。

4.会计对象与会计对象要素。会计对象是价值运动,会计对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会计对象的初步分类。会计对象要素是会计科目的分类概括。会计反映是对会计对象要素具体的确认、记录、报告与分析。会计控制是对会计对象要素具体内容的规划、调节、监督与考评。

5.会计结构与本质。我国会计学界对什么决定本质、什么表现本质缺乏研究,从而影响对会计本质取得共识。决定事物本质和职能的是事物的结构,是事物的内在矛盾。两者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外部表现是功能(职能)。功能表现结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是结构和本质的外部表现。通过基本职能研究结构和本质,不仅是系统理论的一般原理,也为会计理论研究所证明:通过反映职能,发现会计的信息处理结构和经济信息系统本质;通过控制职能,发现会计的经济管理结构和管理活动本质。

信息系统论和管理活动论都反映了会计本质,不应各执一词,而应将“两论”科学地结合起来,以全面地反映会计本质。职能内显结构和本质,外联环境和对象。结构和本质决定职能,职能表现本质和结构。本质和职能受环境影响,适应环境需要,但其决定因素不是环境而是结构——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6.会计目标与作用。会计目标是指导会计工作、评价会计准则的指南,是会计系统应当达到的境地。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职能是固有的、潜在的、相对稳定的,目标随环境的变化按有关方面的需求而变化。没有该项职能就不可能提出相应的目标,因而直接决定会计基本目标的是会计的基本职能。葛家澍、余绪缨教授指出:职能是体现会计本质的功能,而目标则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

基本目标为总目标服务,受总目标指导,力求实现总目标。根据《会计法》第一条,会计的总目标应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目标是应当达到的,作用是已经达到的,从整体而言,会计目标达到了,会计作用也就发挥了。两者只是角度不同。

综上所述,会计基础理论体系简略图示如下:

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在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动因推动下,两种结构、两种本质、两种基本职能、两种基本目标,相互联系,前后一贯。按照质量要求,作用于会计对象,实现会计总目标。信息系统论与管理活动论结合是会计基础理论体系实现前后一贯的关键。

(二)以会计目标为起点,建立统一会计制度理论框架

统一会计制度理论框架(或称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是财务会计理论中最实用的一个部分,是用以指导和评价包括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在内的统一会计制度的理论体系。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统一会计制度理论框架包括会计目标、基本前提、会计原则、质量特征以及会计对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

统一会计制度理论框架以会计目标为起点,提供真实信息与强化经济管理并举,包括对会计规范、会计和会计工作的丰富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统一会计制度理论框架上承会计基础理论体系,下导会计规范与核算方法理论和会计工作,是两者的中介,构成前后一贯、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

(三)以会计对象为基础,建立会计规范与核算方法理论体系

会计对象是会计核算和控制的客体,是统一会计制度、会计方法规范、核算、控制的内容,也是会计科学赖以建立的客观基础之一。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与其对象存在着相似关系,所以我们研究会计规范与核算方法理论都必须从其原型——会计对象出发,把会计规范与核算方法理论建筑在会计对象的基础上。

1.会计规范。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都分为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个层次。基本准则对会计准则的总体结构和基本要求作出规定,大体分为两部分:一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包括信息质量要求和确认、计量、记录的原则;二是会计对象要素准则,分别就会计对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作出原则性规定。具体准则根据会计对象要素的业务特征分别制定。它们都以会计基础理论为指导,从价值运动的实际出发,对价值运动核算和控制的一般原则和具体规范分别作出规定。

2.复式记账原理。复式记账为什么记录对应双方?为什么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流行的平衡理论并不能说明。复式记账是反映和控制价值运动的。价值运动有运动(动态)和平衡(静态)两种状态,总是由一种价值转化为另一种价值,前者表现为来历,后者表现为去处,来历和去处是矛盾的统一。对每一次价值运动(经济业务)的来历、去处在对应账户的贷方、借方等额记录,就是借贷记账法。它既反映来历向去处转化的动态,又反映来历等于去处的静态,从而全面反映会计对象矛盾运动的两种状态。

3.账户设置和记录原理。账户设置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账户发生额都设置对立双方?为什么借方记录资产增加、权益减少,贷方记录则反之?为了全面地核算和控制价值运动,账户设置在两类互相联系、方向相反的价值运动的联结处。

价值运动有来历、去处,价值变化有增加、减少,两种方式是辩证的统一。所以,账户发生额必须设置对立双方,既反映价值运动的动态,又反映价值量的增减,余额反映每种价值变化的结果。借方和贷方是对立的记账符号,各有三种科学的含义:

①价值运动的方向:借方反映价值运动到哪里去,贷方反映从哪里来。

②价值的量变:借方记录资产和费用增加,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和收入减少;贷方记录则反之。

③余额方向反映账户的性质:余额若在借方是资产和费用类账户,余额若在贷方是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和收入类账户。

上述①、②均指发生额。从价值总体看,各账户贷方余额和借方余额分别表示价值总体矛盾运动的来历和去处。

4.会计报表原理。会计报表对价值运动的反映是丰富而全面的。就资产负债表而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从某一时点来说,反映价值运动的静态,不同时期的资产负债表联系起来,又能以动态数列反映价值运动的动态。再如流动资金周转率表,资金占用额是静态指标,周转额则是动态指标,周转率以及该表显然是静态和动态的结合。它们都反映“又动又不动”的状态。

二、我国基本应有特色

(一)主要国家的会计各有特色

国家特色,是在本国特殊环境中,经过刻苦努力,不断提高、创新,主要由本国会计学界开发的、比较的、适合本国实际情况的会计理论与。各主要国家的会计各有其特色。特色不仅存在于制度不同的国家,还存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会计国际化或会计的国际惯例,主要是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至于形式,可因国家而异,不一定强求统一。

特色指个性,体现矛盾的特殊性。特色是本国的创举,经过长期实践、探索、比较,逐步。扩大适用范围,增强共性,形成惯例,为多数国家所公认、共有。那时,这种特色就不能称为特色了。

(二)会计特色的必然性

统计学基本原则篇(9)

一、档案统计工作的内容

档案统计工作包括档案收集整理、鉴定、移出、保存数量和状况,档案检索、编研和利用情况,档案机构和人员等情况的基本统计和其他专门统计。具体地说,档案统计包括登记和统计两部分工作。

档案统计工作从统计对象的层次来划分,可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1)国家档案局组织实施并受国家统计局监督指导的全国档案事业基本情况统计(该项已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统计系统之中);(2)由国家行业主管机关组织实施的专业系统档案工作统计;(3)由地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实施的地方档案工作情况统计;(4)档案馆、档案室工作情况统计。正是这四个层次的统计工作构成了我国比较完整的档案统计工作体系。

档案统计工作的内容若按统计工作的过程来划分,可分为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四个阶段(或称四个步骤)。(1)统计设计是对统计工作的具体任务、目标、方法和进程等进行筹划设计;(2)统计调查是从现实中获取原始数据;(3)统计整理是对获取的原始数据(即调查结果)进行技术处理,如分组、归类、计算等,以获得规范化、系统化的数据;(4)统计分折是对整理结果(即规范化、系统化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发现确定性、趋向性、规律性的东西,形成明确的统计结论,作为统计成果,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信息支持。由此可知,统计工作是一个由前后相继的四个阶段构成的四步递进过程。统计设计是这一工作过程的前期准备阶段,统计调查是这一过程的实际开端,统计整理是达一过程的“中间制作”阶段,而统计分析则是这一过程最具意义的成果“产生”阶段。

二、档案统计工作的意义

档案统计是档案业务工作中的一个独立环节,对整个档案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随着现代管理与决策的日益强化,档案统计工作的作用和意义显得更加重要与突出。

第一,档案统计是认识档案工作的一种重要手段。档案统计以档案工作中大量的现象为对象,以指标、数字揭示档案和档案工作诸现象的发展过程、现状及其规律性,从而帮助人对档案工作的认识。

第二,档案统计工作是档案事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建立、健全科学的档案统计工作,可以准确反映档案部门的成绩与不足,更好地掌据档案工作的规模和发展趋势,便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所属部门的工作进行分类指导、监督和检查,便于各级各类档案馆、档案室在纵横向的比较中发现问题与改进工作,从而进―步提高档案工作水平,充分发挥档案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三、档案统计工作要求

档案统计工作的要求包括一般统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档案统计工作的专业要求两个层次。一般统计工作的基本要求是任何领域工作都必须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基本技术规则。档案统计工作也应遵循。档案统计工作专业要求是指在档案专业领域中应用一般统计技术方法进行统计时,所应注意把握的一些基本问题。

(一)一般统计工作的基本要求

一般统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重要性原则,或称必要性原则。即统计对象和统计项目应有适当程度的重要性,或应有对其进行统计的必要性。

2.可量化原则,或称可行性原则。即实施统计的重要领域及其重要因素,必须是可进行量的描述与量化研究的。

3.科学化原则,这是统计工作技术规则方面的基本要求。例如统计项目(指标)名称的简明、准确;计量单位应精确、具体;所获取的原始数据应真实、可靠;对原始数据的计算整理应合理、规范;对原始数据及整理出的系统数据的分析、研究应全面、深刻,力求揭示出统计对象真实的现实状态、发展趋势及运动规律等。

4.真实性原则。这是科学化原则的一个派生原则。主要是指统计工作所获取的各种原始数据及其整理、分析出的数据、结果必须真实、可靠,具有客观真实性。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是整个统计工作的“生命线”。

5.规范化、体系化、制度化原则。这是科学化原则的又―派生原则。规范化主要是指统计项目(指标)名称及其计量单位的使用,整理、分析所用的技术方法尽可能统一、规范,以求统计工作的高效率和高可靠性。体系化是指统计工作在某一社会领域或整个社会生活中应尽可能形成一个工作体系,以求统计工作能全面系统地覆盖社会生活等重要领域以及各领域中的各重要方面和层次。制度化是指在统计工作的组织实施及技术方法的应用等方面,应形成制度,以保证统计工作的经常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二)档案统计工作的专业要求

档案统计工作的专业要求归结为一点,就是适应专业特点,切合工作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这一总体要求需要在档案统计工作中注意把握以下问题:

1.统计对象应选择反映档案工作整体状况的基本方面和关键性因素。如档案工作人员、档案工作机构的数量、质量、状态、发展变化趋势;档案工作设备、经费、工作水平与状况、社会效益;档案被利用的情况,在社会中发挥作用的情况等,应成为实施统计的对象。

2.具体统计项目(指标)的设置、统计方法的使用应力求有准确具体的描述。如档案数量的计量单位,在使用传统的“卷”的同时,又使用“米”(指排架长度),可以较具体准确地反映其空间占有状态,为解决库房、装具的配备提供具体的数量概念。在统计档案利用情况时,不仅统计利用档案的绝对数量,而且还要统计其“利用率”、“有效率”、“增长(变化)率”等相对性数量,可为客观评价、检验、改进档案利用服务工作乃至收集、鉴定工作等提供可靠的依据。

统计学基本原则篇(10)

0.引言

在公路建设中,如何尽最大可能减小对周边环境的破坏,是道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并实现其景观效果,是当今道路建设面临的新课题。而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积极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工具,将景观生态学理念中关于廊道――斑块――基底理论、干扰理论以及景观异质理论等与公路建设进行很好地融合,对公路规划和设计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从而更好地知道公路建设走向生态化,这也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公路的关键所在。

1.环境保护设计要点及原则

下文中公路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设计原则,主要有节约用地的原则;原有生态系统连续性的原则;路域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则;保护自然植被的原则和生态环境恢复的原则。并包含了遵循这5项原则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1.1节约用地的原则

随着公路里程的增加,导致大片的土地丧失农业生产能力,并且优质耕地每年减少3.6×109m2。因此,保护土地资源,严格控制公路建设用地已迫在眉睫,尽量满足以下要求。

(1)合理布设路网,避免重复设线;(2)合理选用公路建设标准;(3)适当降低路基高度,减少两侧边坡占地及填挖方取土占地;(4)充分利用粉煤灰等工业废渣作筑路材料,减少公路取土占地;(5)取土坑的及时恢复利用;(6)公路临时用地的恢复利用。

1.2原有生态系统连续性的原则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范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有一定大小、执行着一定功能,并能自我维持的功能整体。各环境因素相互沟通、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制约,因而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1)公路中心线距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边缘不宜小于100m;

(2)当公路侵入自然保护区时,应严格控制林木的砍伐数量,严禁砍伐公路用地之外不影响视线的树木;

(3)公路侵入湿地时,路线宜布设于湿地边缘或者采用高架桥、间续修桥等方案;

(4)在有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出没路段,应设置预告、禁止鸣笛等标志,且需要结合立体工程设置兽道;

(5)路面径流不得直接排人饮用水体和养殖水体。当路基边缘距饮用水体小于100m,距养殖水体小于20m时,应采取绿化或者其它隔离防护措施;

(6)施工期应注意保护自然水流形态,施工结束后必须清理河道中的工程废弃物。

1.3路域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则

当公路建成以后,随着绿化和生态恢复为主的环保工程的实施,出现了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它的范围是公路用地界之内,宽约40~70 m,长几十到几百公里的地带。路域生态系统是一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该系统的稳定主要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要保证路域生态系统的稳定,首先使路域生态系统与周边系统融合,满足尽可能选用乡土物种、淡化界域概念、维护物种多样性等措施。

1.4保护自然植被的原则

生态系统中自然植被不仅是能量的第一固定者,而且可以调节系统内的环境要素。因此保护公路沿线的自然植被以求生态系统稳态发展。可以采取林地补偿、加强施工管理减少植被破坏以及禁止在林区采石、采砂和采土等措施。

1.5生态环境恢复的原则

公路建成以后,需要将被恶化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原来的自然平衡状态。而建设行业引起的环境变化,往往使其完全恢复不切实际,这时需要建立新的群落,达到新的生态平衡。为尽快达到顶极群落,需要人们定向的设计,特别是绿化设计。主要针对公路用地范围内的绿化、水土流失的防治以及沿线环境的整治。

2.景观总体设计要点及原则

观念是人类支配行为的主观意识,是自身知觉、意识、思想、理智的体现。人类的行为均受行为执行者的观念支配,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行为的结果。公路景观设计作为一种设计行为也是在设计者观念的支配下进行的。以下是基于公路景观设计观念进行论述,阐述公路景观的设计要点及原则。

2.1系统观

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其最基本的特征是整体性。

公路本身构成一个系统,但其整体也作为要素构成更高层次的系统,公路上一级系统是与路域环境中各因素构成的系统。基于系统观,可以引申出公路景观的协调性原则、地域性原则、最少设计原则、整体性原则、前瞻性原则。

2.2生态观

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平衡,一旦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超过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来比较稳定的状态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就会遭到破坏,物质和能量输出输入就不能平衡,就会造成系统成分缺损,结构变化,能量流动受阻,物质循环中断,生态失调,严重时还会造成生态灾难。

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对生物因子的影响、对物理因子的影响三个方面。

2.3人本观

人本思想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以往的过分关注道路本身,为景观而景观的思想不但不符合系统观和生态观,也不符合人本观。以人为本并非以人为尊,人本观的初衷即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和发展环境。

人本观在公路设计中主要是对人的心理需求的尊重,体现在宽容设计和交通安全设计中。

基于人本观,体现出公路景观的功能原则、宽容设计原则、动态原则。

3.结束语

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感的日益增强,将会有更多更有效的新思路新技术应用到公路的环境保护和景观总体设计中来,也只有那样,才能保证公路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统一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爱侠,冀德学,邓顺熙. 公路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设计原则与要求. 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 1999.7

上一篇: 企业文化的主要特征 下一篇: 公共管理的任务性职能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