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实习笔记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3 16:44:48

专业实习笔记

专业实习笔记篇(1)

在艺术设计的各专业教学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设计课是主要组成部分。一个专业的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反映在专业教学的水平上。提高专业课的教学质量,不仅要加强专业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加强基本训练;还要通过教学,加强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设计理论方面的建设,引导学生重视专业理论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也是专业教学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

专业理论,除了教师课堂理论讲授外,还要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实践中,用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研究专业理论问题。

专业教师所进行的理论讲授、示范作品分析、课堂作业辅导以及中间小结和全课总结,是专业理论教学的几个环节。通过这样几个环节,使学生初步了解所学课程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认识专业的属性和特征,了解作业方法和要求。专业理论的讲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从理论上提高认识,使专业学习避免盲目性,能够按照教学计划进度表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

目前,艺术设计学生大部分是由喜爱绘画的考生报考进来的,入学前对于艺术设计了解甚少。所以专业教学要引导学生从一般绘画理论进入到艺术设计专业理论,尽快使学生纳入专业要求的轨道,把精力投入到专业基础和专业设计的学习中去。

对于专业的学习,特别是对专业理论,最初阶段有部分学生不是很感兴趣的,有个别学生产生厌学的思想,这当然与专业思想有关,同时也是学生缺少对专业的了解和喜爱,思想和兴趣还停留在绘画方面。此外对专业性较强的课程,还有一个了解和适应的阶段。根据这种情况,作为教师应对在课程理论教学中多加强专业性特点。另外,还有些学生,对专业实践有兴趣,比较注重技巧和方法的学习,完成作业很努力,装裱很漂亮,但存在着忽视专业理论的倾向。教师应该注意到,这不只是由于专业化和课程的设置与需要,其根本原因还在于蕴藏其后的“功利”意识。这种学生,在作业方面可能表现出较好的成绩,但是从长远观点来看,对今后的发展是不利的,有的学生由于这方面的原因,到高班时就会出现,因缺乏专业理论修养,影响业务进步的现象。

为了提高专业教育的质量,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要求,在专业教学中只注重作业实践是很不够的,教师还要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加强专业理论方面的学习。在专业实践中有计划地加强辅导,从理论上分析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总结一点规律性的东西,使学生认识学习专业理论的重要性,从而逐渐引起学生对专业理化的重视和兴趣。

通过作专业笔记,可以使学生把模糊的问题,经过思考,加以总结,使之清楚、明确、有条理,引出一些新的认识,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专业实践和笔记形式的总结,使认识逐步深化。

在专业教学中,从课程一开始就提倡学生作笔记。这种笔记不应是只记教师讲课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把学习的心得、体会、理解认识记录下来。这不是记录本,而学习札记,要有自己的看法,要有所得、写所感,言之有物,哪怕是不全面的,日后通过实践,自会得到修正。

作专业笔记,是一种学习手段,而不是目的。作笔记要动脑子,要进行一番回忆和清理,即便是随时作笔记,仍然存在回忆的因素。作笔记促使再一次的“思想劳动”。笔记是为了以后查看,如果不看,就失掉了作用。“温故而知新”,读自己的笔记,也是一种学习,会有新的收获。在笔记本的边上留出一点空白,可以补记,可以批改,自我检查,自我督促,有利于推进学习。

在有些专业基础课中,如:基础制图、室内效果表现等,要进行临摹作业,对此更注意从理论方向分析一些规律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加深认识和理解。不然就可能出现单纯描绘或机械复制现象,停留在作业的表面效果上。进行这类作业,特别是对优秀作品的临摹,更要强调作笔记,或是在作业的空白处,作简短扼要的文字分析。这种文字工作,并不是学生做文章,牵强附会地拼凑,而是结合实际的点滴认识,作较为贴切的分析,不求面面俱到格式严整,要求实事求是从至少一个方面深入,通过自己的头脑思考,有一点自己的认识,作一点理论阐述。

在专业设计课中,从设计构思、图纸绘制到工艺制作的整个设计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最为活跃,体会和认识也最多,在反复修正不断完善之中,收获也最大。已学的问题,在这里得到消化;对一些尚未接触到的问题,也会通过思考得出自己的见解,实际上就是对专业问题进行独立思考。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重视设计作业质量的提高,精益求精,这是对的。但却忽略了在提高过程中把每阶段的收获及时总结,时间久了,容易遗忘,这是很可惜的。专业老师应督促学生在设计制作完成后,进行展示讲评及时总结。同时开展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只要安排一天的时间,让学生静下来翻看自己的笔记、讲义和有关书籍,从理论上总结专业设计中的一两个问题,就能够有所深入,而且也会得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使学生从理论上总结专业设计实践,更主要的是促使学生加深和巩固已学的知识,使认识深化。

学生在专业课阶段的课外学习,直接影响学习的质量。所以有必要从课外学习的方法到内容,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辅导,提供课外学习参考书目。文章的目录索引,可以帮助学生把课余时间有效地利用到专业学习上来。把形象资料的收集、构思草图的积累、学习心得的随记、文字卡片的摘录以及网上所查的资料和相关内容等几种方法结合起来,这是课外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为撰写毕业论文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今后从事设计以及继续深造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上面所谈的专业教师要求学生注意几个问题,大部分都不占用课堂教学时间,而是利用课间或业余时间来完成的。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最初阶段,把精力集中在专业学习上,思想不到于还停留在基础课阶段,跟不上学习进程。否则,课上学专业,课下却把精力放在绘画基础上,专业肯定是学不好的。专业课主要是进行专业实践的课程,不能因对专业理论学习的重视而占用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要强调在专业实践中注重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在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完成作业的情况下,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不仅手勤脑也勤,在动手的同时多动脑筋思考。当今教育理论由培养“专业型人才”到“综合型人才”的变革历程,更加强调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大学生,只有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研究精神,师共同配合,从而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专业实习笔记篇(2)

分类号 B842.3

1 问题提出

笔记古已有之,心理学家研究笔记始于20世纪70年代,并逐渐形成了关于笔记功能的两种假说:贮藏功能假说和编码功能假说。贮藏功能假说(storage function hypothesis)主张,记笔记的作用主要在于对所记笔记的占有,强调记笔记的外部贮藏作用,认为通过对笔记的复习,可以唤起对讲课内容的再认,巩固所学的内容。对于对笔记贮藏功能的测量,传统的方法主要是比较允许复习笔记的被试与不允许复习笔记的被试之间的学习成绩的差别。但贝顿(Benton)等人指出这种传统的方法没有严格区分出编码的功能和外部贮藏的功能,外部贮藏效果应是对自己不上课而在课后借用别人笔记进行复习的被试的学习成绩的测量[1]。编码功能假说(encoding function hypothesis)主张,记笔记对信息如何编码有影响。这一假说的核心内容是:记笔记活动本身可以引起学习中的积极活动,提高注意力,促使发展精细思维,组织记忆和形成迁移,从而较好地理解讲授内容。维斯塔(Westa)等人比较了记笔记者与不记笔记者的回忆成绩,并把记笔记者回忆成绩较好归功于笔记的编码功能。他们认为记笔记是增加课堂信息储存的基本方法,记笔记促进了学生对课堂上所呈现的信息的编码,并且更加有利于学生课后复习课堂教学所提供的内容[2,3]。

Kiewra假设,记笔记的技术会影响笔记的功能,也即不同的记笔记技术可能产生不同的编码功能和外部贮藏功能[1]。

我国学者胡进在其研究中采用了三种课堂笔记技术:传统的记笔记方法,即尽量按照教师授课的原话来记录;线性技术(linear technique),即在发给大学生的记录纸上已经列出了讲课内容的大、小标题,要求大学生按照这些标题循序渐进地作课堂笔记;矩阵技术(matrix technique)采用两维表格,在表格上端列出大标题,在表格左端列出小标题,在表格里大、小标题交叉的空白部分,留给大学生记课堂笔记[4]。实验结果表明:在恰当的知识控制条件下,线性技术、矩阵技术的生成过程发生在记笔记的过程中;而传统记笔记方法的生成过程只能延迟发生在复习笔记的过程中,并且前者的生成效应明显优于后者的生成效应[4]。

此外,美国心理学家迪瓦因(Devine)在文章中讨论了眉批、划线、总结和列出提纲等一般的作课堂笔记的方法[5]。

综上所述,学生记笔记的过程是一个由感知转化为联想、分析、综合,再转化为文字表达的比较复杂的思维过程。实质上,笔记策略是个体在元认知的作用下和在资源管理策略的参与下,其认知能力在学习活动中的体现形式。而各种不同的笔记策略,可以不同程度地促进知识的获得、贮存以及利用[6]。笔者认为,课堂笔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维持注意,即帮助学习者维持注意于教学内容。②优化感知,即调动学习者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有效提高学习效率。③易化记忆,当学习者做笔记时,若常用划线、摘记、眉注等方法显示知识重点,能够更好地帮助记忆。④深化思维,即有助于学习者抓住学习的重点部分,由博返约,把握知识的基本原理和结构。⑤强化概括,即有助于学习者用自己的话语来概括学习内容,提高认知加工的深度和理解的深度[7]。课堂笔记除了辅助认知、促进并强化认知操作之外,还可帮助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监控和调节,从而发展元认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律的意志品质。

那么,大学生如何看待课堂笔记的作用?如何管理自己记笔记的行为?是否掌握和应用记笔记的技术?有没有性别差异和学科专业差异?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时如何针对性地促使他们掌握记笔记技术、积累学习策略、最终学会学习?本研究设计了真实的教学情境中现场研究,并自编问卷进行调查、分析与比较了大学生课堂笔记策略。

2研究方法

2.1被试

上海师范大学学生172名,来自3个自然班,其中文科生79名,理科生36名,艺术生57名;男生52名,女生120名;他们都听取同一位教师讲授的同一门专业必修课。

2.2材料

A.大学生笔记策略调查问卷,B.课堂笔记质量评分标准,C.该课程期末考试成绩。

大学生笔记策略调查问卷由笔者自行编制。首先,通过深度访谈了解一些成绩优秀的大学生对记笔记的态度和行为;其次,根据访谈结果将大学生的笔记分成专业必修课的笔记和任意选修课的笔记两类,并针对笔记的内容、格式、详细程度和大学生对记笔记重要性的认识程度等编制了一系列相关题项,形成了问卷初稿;然后,随机抽取部分大学生进行预备调查,根据结果对一些易产生歧义的题项进行了修改,完成了问卷;最后,对调查样本正式施测。

课堂笔记质量评分标准是在对教师和学生的深度访谈基础上提炼而成。课堂笔记质量的评分主要依据笔记的完整性、重点性、组织性、条理性和策略性,具体标准见表1。

2.3研究过程

学期初,教师对文、理、艺学生都提出了记课堂笔记的要求,其中对理、艺学生再三强调了记笔记对认知和人格发展的重要性,宣称笔记检查得分与课程成绩挂钩;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认真进行了课堂笔记的检查和督促,按事先拟好的评价指标对学生的课堂笔记质量打分,同时对172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学期结束时,教师提供了学生考试成绩。

2.4数据处理

全部数据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1大学生对课堂笔记态度的分析

大学生对不同性质课程的课堂笔记的态度参见表2,对于专业必修课,97.1%的认为课堂笔记有助于学习;对于任意选修课,91.9%的认为记课堂笔记对学习是有帮助的。

由列联表分析得:χ2=7.956,p>0.05,课程性质与学生对课堂笔记的态度是独立的。这说明无论专业必修课还是任意选修课,大学生对待课堂笔记的态度是一致的,都认为课堂笔记有助于学习。虽然大学生对待笔记的态度基本一致,但他们在课堂笔记对学习的帮助程度上看法不同,由列联表分析得:χ2=46.649,p<0.01。文科生认为课堂笔记的帮助最大,其次是理科生,再次是艺术生。我们认为这与专业特点有关,文科生更多地受到识记方面的训练,使得他们在学习情景中倾向于借助课堂笔记;理科生更多地受到推理演绎方面的训练,强调逻辑思维,仅难点处需要借助课堂笔记;艺术生更多地受到技能技巧方面的训练,强调操作能力,课堂笔记的帮助程度较差。

3.2大学生记课堂笔记的行为分析

3.2.1课堂笔记的课程差异

虽然大学生对课堂笔记在认知上一致,但是实际行为与认知却有显著差异,见表3。大学生课堂笔记行为与课程性质有关联,由列联表分析得:χ2=69.602,p<0.05,说明大学生实际上更倾向于记专业必修课的笔记而轻视任意选修课的笔记。专业必修课的成绩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顺利毕业,因此学生不得不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任意选修课是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修,课堂笔记也只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3.2.2课堂笔记的性别差异

大学生记笔记的行为具有性别差异,由列联表分析得:χ2=31.873,p<0.05,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记课堂笔记。而且女生的课堂笔记比男生的更加清晰、更有条理。

3.2.3课堂笔记的学科差异

文、理、艺各科学生在记笔记行为上有差异,由列联表分析得:χ2=33.141,p<0.05,文科生、艺术生比理科生更倾向于记笔记。这与之前的假设是一致的,文科生的专业性质决定了他们的课堂学习中充满大量的新信息,这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借助笔记来避免遗漏重要内容;艺术生在教师的检查督促下不得不记好笔记;理科生虽然比艺术生更觉得笔记对学习的帮助大,但在实际上理科生的专业注重逻辑思维,他们听课时往往是专注于解题思路和推导过程,只要理解了无需记录。

3.3大学生记课堂笔记的动机

由表4可知,无论专业必修课还是任意选修课,都有过半数的大学生记笔记的动机是应付考试。由列联表分析得:χ2=6.668,p>0.05,说明大学生课堂笔记的动机与课程性质无关。而且,无论是专业必修课还是任意选修课,男女生记笔记的动机不存在差异。

有研究表明,记笔记的过程是被目标导向的(goal directed)。此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记笔记是多重目标导向的,主要受“应付考试”这一目标的导向。此外也有一些次级目标,比如增强注意力,应付老师的检查,以后可能会用到等等,这些次级目标是为总目标服务的[3]。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如果仅仅为了“应付考试”来记笔记,那么就会自动删除许多与考试无关的信息,学习效率和质量都会大打折扣。

虽然教师在学期开始时强调笔记的重要性,并将其与期末考试成绩挂钩,但很少有学生将自己记笔记的行为归因为“应付老师”。这说明个别教师的干预并不能左右学生记笔记的动机,而学生自幼经历的“应试教育”则给他们更大更多更深的影响,使他们的学习处于消极被动敷衍应付的状态。

3.4大学生记笔记的技术分析

调查发现大学生记课堂笔记的技术相当单一,大多采用传统的记笔记的方法。对笔记的内容懒于思考,一味照搬教师的板书,而且课后也不留时间对课堂笔记进行精加工。因此我们认为,大多数学生属于被动学习,即被动地接受知识,被动地等待老师来发现自己的问题,被动地等待答案,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不愿意或不习惯主动地思考所学知识、主动地发现自己尚未理解的问题、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果见表5。

3.5课堂笔记详略程度的依据

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是依据课程的重要程度来确定笔记详略的,见表6。

课堂笔记作为元认知的一种具体形式,是对学习重点的提炼,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快更牢固地掌握学习要点。记笔记的过程,其实就是知识在学生的大脑中进行重新建构的过程。大学生应该有能力依据自己的理解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建构,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做好课堂笔记。

3.6课堂笔记质量评分的性别差异,文理艺各科学生之间的差异

课堂笔记质量评分按照事先拟定的评分标准进行。男女生课堂笔记得分情况详见表7。

对男女生的得分进行t检验:t=3.463,p<0.01,即男女生的笔记质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得分高于男生。这说明女生比男生在性格上更谨慎细致,比男生掌握了更多的记笔记的方法和技巧,记笔记相对更有效。对文理艺各科学生的笔记质量进行方差分析,F=1.684,p>0.05,他们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7课堂笔记质量与最终成绩的相关

课堂笔记得分与最终成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172,p<0.05。可见,学业优良学生的课堂笔记要比学业不良学生的课堂笔记具有更高的质量。学业优良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记课堂笔记的方法和技巧,同时他们也正确地利用课堂笔记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从而取得优良的成绩。

3.8本调查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启发

一方面,在调查中发现,我国大学生的课堂笔记策略不容乐观。课堂笔记并没有起到它真正的作用,而仅仅被作为上课的一种形式,利用率比较低,有57%的学生只在考前才进行复习。课堂笔记作为学生课堂思考的一种外显形式,应该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手段。对于大部分的大学生来说,如何记一份有效的课堂笔记,如何有效地利用课堂笔记,还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

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的课堂笔记是按照教师的板书来完成的,因此,如何合理设计板书也会影响到学生的课堂笔记情况。适量的板书,点到为止,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留出适量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在上课的过程中去填满其中的内容,这样更能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不提倡将所有的重点都罗列在板书上,大学生有足够的能力自己进行提炼。相反的,在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上,教师应该多罗列一些富有争议性的问题,留给学生自己思考,以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推动他们进行知识建构。

4结论

本研究条件下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大学生已认识到了课堂笔记的重要性,他们在价值认知上不存在差异,但是行为上存在课程、性别、文理艺学科差异。(2)大部分大学生记课堂笔记的动机是为了应付考试,课后也几乎不去整理课堂笔记,课堂笔记的利用率较低。(3)文、理、艺术生在课堂笔记技术上不存在差异,仍然都是采取传统式课堂笔记策略。(4)在课堂笔记的质量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课堂笔记质量显著高于男生;文、理、艺术生之间不存在差异。(5)课堂笔记质量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参考文献

1 胡进. 关于笔记策略的研究综述. 心理学动态, 2001, 9(1): 47~51

2 孙继民. 记笔记研究的理论模式与实践. 外国教育研究, 2004, 31(8): 26~29

3 Meter P V, Yokoi L, Pressley M. College students′ theory of note-taking derived from their perceptions of note-tak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4, 86(3): 323~338

4 胡进. 大学生记笔记策略的实验研究. 心理科学, 1999, 22(4): 377~378

专业实习笔记篇(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097-02

一、不动笔墨不读书

最近两年来,我对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做了许多调查,发现我们中职财会专业学生的课堂学多都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多数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习惯不佳;二是多数学生的学习时间集中在课堂上,课后学习的时间很少;三是即使在课堂上,多数学生也只能保持较低水平的注意力,多数学生不做笔记或仅在教材上画线。

对于上述调查结果,我们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在此,我们仅从课堂笔记的角度分析中职财会专业课堂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有一句俗语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财会专业课堂教学中,除了部分实践课,如果多数学生不做笔记,或仅在教材上画几条波浪线,则不能认为课堂教学是卓有成效的。

我们看看课堂笔记对课堂教学的作用:第一,笔记是对课堂内容的再现,学生适当动笔,通常会比把双手藏在暖手袋中获得对教学内容更深刻的印象。第二,课堂记笔记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完整、详尽的笔记往往意味着学生较长时间、较高水平的注意力,而疏略、错漏的笔记通常说明学生常常走神。第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即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较好地记忆和理解老师所讲授的内容,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终究会淡忘。虽然学生也可以通过翻书重拾知识,但有价值的课堂笔记还可以提供老师对教材的加工成果,而这未必能够从书中获得。第四,课堂笔记可以全面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至少可以提示教师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板书和教学节奏是否恰当,从而有利于教师正确地审视自己。这一点,我们在后面还会进行详尽的分析。

如果将上述对课堂笔记作用的分析反过来考虑,如果在连续两课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把手藏在暖手袋中,只是眼睛看看、耳朵听听、嘴巴偶尔张一张,这意味着什么?能够意味着课堂教学卓有成效吗?课堂上有多少学生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教师对教材加工的成果有多少能够为学生所真正接受,又能够在学生心里留下多深的痕迹?事实上,从前面的调查来看,大多数学生不做笔记或者仅在教材上画几条波浪线的课堂,往往存在着许多学生开小差的现象,诸如学生讲小话、玩手机、看杂志、照镜子或者干脆趴在桌子上睡觉等现象,特别是必然存在着许多学生今天反复讲、明天照样忘的现象。

因此,学生课堂笔记缺失,意味着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分散,或者课堂学习如蜻蜓点水,从而提示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着某些问题,我们的教学可能并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提笔茫然何处记

我们与很多成绩较差的学生交谈过,发现他们并非不想学,很多是由于课堂上跟不上,久而久之,就放弃了,于是出现许多学生在课堂内感到迷茫、无趣、无所事事的状况。至于为什么课堂上跟不上,可以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来分析。

从学生角度看,部分学生是因为基础差,思维转换不够快,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慢慢掉队了;也有部分学生学习不得法,学习效率低下,整天忙忙碌碌,却学不好,久而久之,心灰意冷;还有一些学生因为未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痛下一次决心,能静心学习一小时,一小时后便心浮气躁,意马心猿,无法坚持了。但我们更愿意从专业教师的角度来分析学生学习状况。以课堂笔记而言,其实绝大多数学生都曾经尝试过上课做笔记,但是因为课堂教学中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他们就先后放弃了。

一是教学方法方面,如果教师讲授只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复述,学生就没必要做笔记。比如老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唯有念到重点句子的时候,就提高声音,道:“同学们,注意啦!这句话很重要,大家务必要标记出来。”于是学生们上课的任务就是画波浪线。又或者如果老师在黑板上大书特书,将教材上的重点内容,包括概念都在黑板上详尽地抄写出来,这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照本宣科,部分勤快的学生跟着抄一遍,或许有一定的效果,但更多的学生会质疑,教材上罗列的诸般内容,老师在黑板上抄一遍,有什么意义呢?不是太费时费力了吗?二是教学板书方面,学生可能觉得老师的教学板书过于简略、或者不规范、甚至有些凌乱,抄写黑板板书没有什么意义――抄写老师的板书应该是学生最常规的做笔记的方式。如果老师在黑板上的板书极为简单,一节课下来黑板上就是二三十个字,学生们抄写了上述板书之后,常常会觉得没什么意义。没意义的事,谁会有兴趣持续做下去呢?又如果老师在黑板上东一个字,西一个词,学生们根本就不知道从何下手做笔记了。三是教学节奏方面,学生可能觉得教师讲课滔滔不绝,内容宽泛,节奏太快,从而无法做笔记。于是,必然会有部分学生感到迷茫、无奈甚至恼怒,课都不愿听了,更不必谈做课堂笔记了。我们应该紧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是需要时间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模仿,学生思维的推导和转换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节奏太快,或者逻辑思维跳跃幅度太大,学生跟不上,那肯定会引起广泛的负面情绪,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另外,随着多媒体的普及,很多老师已经习惯了用PPT教学,不必再在黑板上写字了。由于PPT通常能够比黑板板书更快、更多地传递信息,很多学生感到课堂的节奏加快了。如果在课堂上,学生刚想对一张PPT做点笔记,老师已经切换到下一张PPT了,这让学生怎么办呢?只能放弃做笔记了。所以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很少看到有学生做笔记的。

可见,学生在课堂上很少做笔记,未必全部是学生的责任。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当我们看到多数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动笔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想到,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板书和教学节奏等是不是适合学生做笔记。假如我们自己以学生的身份坐在讲台下面聆听同一堂课,我们是不是能够做出一份有价值的课堂笔记?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根本就无法让学生写出一份有价值的笔记,我们就应当反思,我们的教学设计、教学板书和教学节奏是不是有问题?如果学生无法对课堂教学内容做一份有价值的笔记,我们有什么理由认为我们的授课是卓有成效的呢?既然不能保证高水平的教学效果,我们又怎么能质疑学生抄袭作业或者今天教,明天忘呢?

三、让学生的笔动起来

对于我们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许多学生在课堂上分心、分神,甚至无所事事,在学习上蜻蜓点水的状况,我们觉得,我们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采取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们把笔都动起来,真正学有所得。

1.让课堂教学内容变得简洁而有条理,便于学生“记”。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准确地来说,应该根据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的条件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步骤,把握教学节奏。我们需要将复杂的内容尽量简洁明了化,使得基础差的学生能够记忆、模仿,基础好的学生可以领悟、推演。我们应当注意,简洁不等于简单,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够让基础差、接受能力不强的学生听懂,也并不等于我们的教学没有内涵和深度。如果一个老师能够把复杂的专业问题向基础差、接受能力弱的学生讲得清楚、透彻,让学生茅塞顿开,这正是专业教师优秀的专业素质和出类拔萃的教学能力的体现。要做到使基础差的学生能够记忆、模仿,基础好的学生能够领悟、推演。我们就应当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卓有成效的提炼,尽量将一本厚厚的书,变成几页薄薄的纸――能够被学生掌握并受益的几个概念、几个定理、几种方法、几条思路,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让学生迷失在层出不穷的变化中,杂乱无章的记忆中,永远做不完的习题中。简洁而有条理的课堂设计,是产生简洁而有条理的课堂笔记的前提。

2.提供提示性材料,引导学生动“笔”。对于教师来说,让学生有明确的任务,从而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办法是和学生一起做好课堂笔记。每次课我们都会复印一些大量留空的辅助教学资料发放给学生,资料上列示了教师将要上课的内容和步骤,但是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内容全部留空。这种辅助教学资料,与教材紧密相关但又颇有不同。资料上留空的地方,部分内容,比如重要概念的核心字句可以在教材上找到,至于教师归纳、概括的内容,以及需要强化训练的习题就不能直接在教材上找到了。大多数留空内容,学生都需要认真听讲,才能准确、完整地填写。我们在上课的时候,通常会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将有关内容在资料上记录下来,并随时进行抽查。上述办法,大致有如下几个作用。

首先,要准备这种辅助教学资料,就需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整理和概括,才能简洁明了地展示教材的重点;并需选择或者编写适当的题目,对学生进行逐步训练,以适合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过程。这样做有利于提升老师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其次,学生的课堂任务比较明确,至少要将资料上留空的内容记录下来,包括例题或练习题的解答过程,这样学生不至于觉得不知道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从而无所事事;同时也有助于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聆听老师的讲解,因为很多内容是老师对教材加工的成果,只有认真听,才能完成资料。再次,学生动笔写一遍,即使未能记下来,或者未能真正领会,也会比光转眼珠子效果好一点。对于资料中的例题,学生如果将教师的示范性的简洁的解答思路和步骤记录下来,可以为之后的练习和作业提供模仿的样板。最后,学生上课时需要动笔,但并不需要大段抄录,只需要将留空的部分写好,这样一方面不会浪费太多时间,又不至于教学节奏太快,因为我们必须给学生适当做笔记的时间;另一方面又可以排除次要信息的干扰,是学生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重点信息上。

专业实习笔记篇(4)

一、规范地记录课堂笔记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核心基础课,是以理论学习为主的。每次上课,我都会写满满的一黑板板书,虽然这些内容完全可以用PPT展示,但我仍坚持手写。因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每一节的重点知识精简系统的展示在黑板上,一边讲一边写的过程中,给学生起到一个示范和引领作用,让我们的学生从模仿老师的板书开始记录课堂笔记,从而帮助学生规范笔记书写格式。

我不仅让学生做笔记,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做笔记。我们的中职学生很多都是从“零”开始学做笔记的。在我的课堂上,我会明确地告诉学生们哪里要注意,什么时候要动笔记录,在讲到重难点的时候我用红色粉笔书写,引导学生用红笔进行特别标记,然后还会围着教室走走看看学生们是否都动笔了。下课后,我会对课堂笔记进行检查,对记录不规范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督促其完善课堂笔记,慢慢的让大家养成勤于动笔的好习惯。

二、合理地利用课堂笔记

专业实习笔记篇(5)

随着“全方位,多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中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口译市场逐渐扩大,对各专业领域高技能口译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为满足这一需求,自2006至2008年,教育部批准了13所高校设立本科翻译专业,并于2007年批准在15所高校设立“翻译硕士”学位。到目前为止,“全国已基本形成包括本科、硕士、博士在内的完整的翻译专业教学体系”(徐翰,2010:31)。

然而,国内就口译教学定位问题出现了较大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口译教学应以“技能训练”为主,提出“口译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语言艺术,因此在口译训练与教学中应该以向学生传授‘口译技能’为主要训练原则,辅以不同题材的语篇来强化口译技能的习得”(仲伟合,2007:6)。另一种观点认为口译教学应以“语言训练为主”,提出“在中国的各种口译课堂,外语能力的不足仍然是学生必须跨越的一个主要障碍”(张吉良,2008:94)。 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外语能力,只专注口译技能的提高,那么学生依旧难以提高口译水平。

综合分析,两种观点皆认可口译技能训练在口译教学中的重要性,其分歧来源于认为应以“语言训练为主”的一方更多强调了中国口译教学现状。

口译笔记作为口译技能的组成部分之一,对高效的口译输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鲍晓英(2005:40) 在《帮助学生实现口译“信”的标准――记忆心理学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中提出:“笔记可以在表达时帮助激活被动记忆,帮助记忆理解了的思想,帮助使感知的信息尽可能完整地保存下来,经过转码处理后再准确完整地传送出去,是实现口译‘信’的标准的有力手段之一。”然而, 罗德里克・琼斯(Roderick Jones,1998:43) 提出交替传译译员的主要工作应当集中在理解、分析和重述。“笔记只不过是一个工具,用它来加强这三项活动的成果。笔记本身不是一个目的,笔记只是达到目的的一个手段而已。”(李忠诚,2009:9) 即不应过分高估了笔记的重要性。

中国口译教学现状如何?笔记训练在现今口译教学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对此,笔者首先面向104名上海理工大学英语(科技翻译)专业的大三学生和翻译硕士的研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该校翻译专业学生的口译水平、对口译教学的定位、困难口译技能、个人笔记系统和笔记学习情况。其次,笔者采访该校5名口译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调查教师对口译教学的理解和看法,并提出相应教学建议。

一、研究基础

(一)理论基础

1.译员知识结构

仲伟合(2003:64) 在《译员的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中提出一个好的译员的知识结构公式:“KI= KL+EK+ S(P+AP)”。在此公式中KI=Knowledge Required for an Interpreter (译员应该掌握的知识);KL=Knowledge for Language (双语知识版块);EK=Encyclopedic Knowledge (百科知识版块); S(P+AP)= Professional Interpreting Skills and Artistic Presentation Skills(技能版块)=职业口译技能――记忆、笔记、信息综述与重组、译前准备等,加上艺术表达技能――以科学的手段、艺术性完成口译过程的技能,如口译的应对策略。

由该公式可见,好的译员需要同时拥有良好的双语水平,还需要熟练掌握职业和艺术技能。因而,语言水平和口译技能在口译过程中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对口译教学有着关键的意义。

2.认知负荷模型

丹尼尔・吉尔(Daniel Gile)(1995:179) 在《口笔译训练的基本概念和模式》(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中提出交替传译的“认知负荷模型”(Effort Model)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Interpretation=L+N+M+C。

“其中L为倾听和分析,N为笔记,M为短期记忆,C为协调”。

第二阶段:Interpretation= Rem+Read+P。

“Rem指回忆或长期记忆,Read指阅读笔记,P指产出译语” (转引自:李忠诚, 2009:9)。

由“认知负荷模型”可见,当分配在笔记上的“处理能力”(Processing Capacity)越少,分配在倾听和分析、短期记忆、协调上的能力就越多;并且吉尔也提出,“好的笔记会减少分配在回忆上的处理能力”(转引自:李忠诚,2009:9)。由此可推断,成熟的笔记将有助于译员合理分配精力,提高口译质量。这对口译笔记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实证基础

针对口译教学定位问题,徐翰(2010) 就两组本科英语专业大四学生展开了实验研究。其中,实验班与控制班各45人。实验班采用“技能训练为主、语言训练为辅”的教学方式;控制班则按照“语言教学为主,技能训练为辅”的教学计划,各进行18周的训练。实验结果显示,在定量研究中,实验班测试的总体成绩平均分比控制班的平均分要高,且成绩差异显著。“在分项成绩比较中,实验组在‘信息转换/完整性’、‘准确程度’、‘语言表达’和‘应变能力’等四个分项成绩中,平均分都比控制班要高,且成绩差异均有显著意义。”(徐翰2010:70)

从徐翰的实验结果来看,在初始英语水平相近的情况下,口译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比语言训练为主的教学在口译水平的提高效果上更明显。

二、研究实施

(一)研究问题

本调查研究关注两个问题,即:(1)中国高校英语口译教学是以技能训练为主还是语言训练为主?(2) 技能训练中的笔记训练在当今高校口译教学中占有怎样的地位?

(二)研究对象

调查问卷对象:上海理工大学英语(科技翻译)专业55名大三学生和翻译硕士专业49名研一学生。其中,55名大三学生中有6名男生、49名女生,来自江苏、浙江、上海、安徽、新疆、、四川、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山东等省市,本科阶段修读过中级科技英语口译和/或高级科技英语口译。49名研一学生中有12名男生、37名女生,来自安徽、江苏、山东、河北、湖南、山西、河南等省份,在本科阶段修读过各自所在高校所开设的初级口译、中级口译、高级口译、大学英语口译、英汉口译、汉英口译、口译实务等课程,在研究生阶段修读过基础口译和/或科技英语交替传译。

教师访谈对象: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5名口译课任课教师。这5名教师皆有超过5年的口译教学经验,教授本硕阶段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多门口译课程。受访的5名教师年龄范围为34至42岁;其中4名拥有博士学位,1名拥有硕士学位;1名教授,1名副教授以及3名讲师;5名教师中有2名为硕士生导师。

(三)研究工具

调查问卷:笔者在参考徐翰《本科英语专业技能化口译实证研究》(2010)的调查问卷以及陈菁《交际法原则指导下的口译测试的具体操作》(2003)和刘建军《英语专业本科学生汉英交传笔记特征――一项基于学生交传笔记的实证研究》(2010)等文章的基础上,进行问卷设计,调查参与问卷的学生的口译水平、对口译教学的定位、困难口译技能、个人笔记系统和笔记学习情况以及对笔记训练的建议。

开放式访谈大纲:笔者在借鉴徐翰《本科英语专业技能化口译实证研究》(2010)的学生访谈问题的基础上,设计教师访谈提纲,对该校5名本硕口译老师进行访谈,访谈问题涉及对口译教学的定位、对学生的口译笔记指导方法和原则等问题。

(四) 研究过程

笔者于2014年5月面向英语(科技翻译)专业55名大三学生和翻译硕士专业49名研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在2014年6月完成问卷调查的结果统计分析。之后,笔者在2014年7月就5名口译教师进行开放式访谈,访谈全程录音。最后于2014年7月完成对访谈录音的整合转写和分析。

(五)结果与讨论

1.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口译水平

笔者通过问询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是否取得过“上海外语口译证书考试”(SIA)英语口译证书来考察问卷样本的英语口译水平,结果如表一所示。表一中,在参加问卷调查的104名学生中,84%的学生都没有取得过SIA英语口译证书。而在取得过SIA英语口译证书的学生中,取得英语高级口译证书和中级口译证书的学生数量基本相当。

(2)口译教学定位

针对口译教学定位问题,笔者选择通过询问学生对语言训练或技能训练的偏向来实现,该问题调查结果如表二所示。表二中,在口译教学定位问题上,约77%的学生认为,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同等重要;而剩下的同学当中,认为语言训练更重要的同学略多于认为技能训练更重要的同学,并有一人认为,技能训练可使口译效率在短期内提升,但语言训练能实现口译效率的长期实质性提高。

(3)困难口译技能

为了解学生在口译学习中所面临的困难口译技能,笔者向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罗列出7项常见口译技能,调查他们所认为难以提高和希望课堂上着重讲解的口译技能,并要求学生以最多选择3项的方式进行回答,因而该部分结果没有测算学生比例,结果见表三。表三所示,各项口译技能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听辨、记忆、口译笔记为难以提高的口译技能,且希望老师在课堂上就这三项进行着重讲解。

(4)个人笔记系统和笔记学习情况

在这方面,笔者通过问询是否有完整的个人笔记系统、口译笔记难点(最多选择3项)、笔记教学占所上口译课程百分比、课堂是否需要加强口译笔记讲解训练、教师当如何进行笔记教学(最多选择3项)、是否课下会自行进行笔记训练以及自主训练的时间和方式来调查学生的个人笔记系统情况、笔记难点、笔记的课堂教学情况、对课堂笔记教学的需求以及自主笔记训练情况。该部分调查结果见表四至表十。表四至表十显示,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中,63%的同学没有完整的笔记系统,但会使用一些固定的符号,遵循一定的原则。剩余的大部分学生基本没有笔记系统,笔记随意。而只有2%的学生有完整笔记系统。

在口译实践中,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认为后置的长定语、书写速度不够、数字是主要的笔记难点。其他笔记难点按选择学生人数由多至少排列分别为:连接词、语态和情态、名词列举、时态,且有一人提出如何记录源语逻辑也是笔记的困难所在。而口译课笔记教学所占比例数据显示,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所上口译课程中,笔记教学比例平均大约在20%至40%之间。并且,就单门口译课程来看,学生对同一门口译课中笔记教学比例的主观认识相差较大。

从学生对课堂笔记训练需求上看,94%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在课堂上加强对个人笔记系统建立的重视。但是在这些同学中,约有一半同学认为个人笔记系统的个性化是不容忽略的,因而教师应该提点笔记的一般规律,个人笔记系统的建立还是应该由个人完成。而课堂笔记训练方式需求上,大部分学生希望教师在个人笔记系统的建立中起到督促和引导作用;少部分同学希望可以单独开设一门口译笔记课程。

自主口译笔记训练调查结果显示,课下会自己进行口译笔记训练的人数略微超过一半,且平均练习频率约为每周2.6小时;明确标出练习方式的大多选择利用网络资源和考试及课程资料进行口译训练。

2.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访谈结果显示,受访的5名教师基本在以下几点达成一致:

(1)技能教学方式及难点。受访教师多以“先讲解、后训练”的方式进行口译技能教学。并且,由于听辨、理解和记忆构成口译输出的前提,因而在口译的初始阶段就无法把握好信息成为了学生口译学习的主要难点。该结果与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一致。

(2)笔记教学方式与比重。一般情况下,以一学期16周计算,受访教师会在第5―8周左右开始介入笔记讲解,且在之后课堂训练中穿插笔记练习。因而从教师角度分析,笔记教学约占该校口译课程的50%左右。该结果与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稍有不同。

(3)笔记意义和教师角色。受访教师认为个性化笔记系统对口译活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且鼓励学生以探索式方法,创立就个人而言最有效的笔记系统。在该过程中,受访教师认为老师应当扮演引导角色,向学生传授一般口译笔记形式和方法,提供有效的笔记范例,但从不规定具体的笔记形式。

(4)其他口译教学建议。受访老师还建议,就现有口译教学而言,所在学校应增加口译课时,强化口译训练和实践,在保障师资的前提下开设更加精细化的口译课程,完善口译教学硬件设备,实现小班化教学。

同时,受访教师在以下几点中意见不同:

(1)教学定位及教材。5名教师认为口译教学中,技能训练的重要性高于语言训练。但仍有2名教师指出,虽然理想状态下,口译课当专注于技能传授,可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并未达到进行口译学习前应有的高度。因而,双语能力的培养依旧是现实口译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口译教材上,4名教师选用或参考了以口译技能为主线的教材,即雷天放、陈菁所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口译教程》。2名教师选用或参考了以口译内容为主线的教材,其中一本为仲伟合、王斌华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基础口译》;另一本为梅德明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级口译教程》。

(2)专门笔记训练的必要性。5名教师认同笔记在口译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有2名教师指出,笔记的重要性不能过分强调,因为笔记毕竟不是衡量口译效率的标准,而是实现高效口译的途径,并且口译训练以提升整体口译效率为目的,而非提升笔记能力。所以,刻意的笔记训练并非必须。

三、结语

口译教学定位及口译笔记重要性疑义引发本研究对中国高校英语口译笔记教学的现状调查。本研究选取上海理工大学为研究对象,首先面向该校英语(科技翻译)专业55名大三学生和翻译硕士专业49名研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该校翻译专业学生的口译水平、对口译教学的定位、困难口译技能、个人笔记系统和笔记学习情况以及对笔记训练的建议。之后,本研究就该校5名本硕英语及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师进行访谈,调查该校口译教学情况。

问卷调查及教师访谈结果显示,所研究高校中,英语口译教学基本以技能训练为主。但由于大部分学生的双语水平并未达到口译训练前所需高度,因而以技能训练为主的口译教学多少又包含了一定的语言能力培养。其次,所研究高校的口译教学中,教师重视口译笔记训练,但因认识到口译笔记是实现最终口译输出的工具而非衡量标准,不会刻意训练口译笔记,只将其穿插于一般口译训练之中。

就所研究高校学生英语水平来看,要实现完全的口译技能教学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们就专门口译笔记训练的必要性的看法也存在一定分歧。由于样本来源限制,本研究还难以推测其他高校的相应情况。要了解中国整体英语口译教学定位及笔记教学情况,还需扩大样本范围,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鲍晓英.帮助学生实现口译“信”的标准――记忆心理学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界,2005(3):40.

[2] 陈菁.交际法原则指导下的口译测试的具体操作[J].中国翻译,2003(1).

[3] 刘建军.英语专业本科学生汉英交传笔记特征及其与口译成绩的关系[J].外语界,2010(2).

[4] 李忠陈.中英互译交替传译笔记难易分析及结构符号设计教学解决方法初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5] 徐翰.本科英语专业技能化口译教学的实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6] 张吉良.ESIT 模式与中国的口译教学[J].中国外语,2008(2):94.

[7] 仲伟合.译员的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J].中国翻译,2003(4):64.

专业实习笔记篇(6)

一、互动导疑指导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课前预习就是导疑。是学生自学的开始。刚开始布置预习,学生不会也不习惯,布置的任务往往不能很好的完成。提些问题让学生有目的的预习,并在课前经常检查,督促学生自学,使之养成预习的习惯,是主动学习的基础。

二、互动解疑指导

听课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是其获得知识学会学习的主要途径。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听课指导,共同解疑。

1、集中精力,专心听课

专心,是保证听课质量的重要条件。听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学习目的不明确;有的是对专业课缺乏兴趣;有的则属于自控力较差;也有的是不懂劳逸结合,休息不够,因而听课疲劳。

2、因材施教,具体指导

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因材施教”。教学中的教材是确定的,而教学对象是活的。特别是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一般基础较差,水平参差不齐,虽然近95%以上来自农村,但大多数家庭子女都不参加生产活动。专业课若理论联系农业生产会有一定困难。学生上课觉得枯燥无味,昏昏欲睡,若理论先联系生活实际,再联系生产实践,使课堂变得活泼有趣,就有成效。所以,只有了解学生的真正情况才能“对症下药”。

3、指导学生记好听课笔记

记好听课笔记,可以帮助思考,加强记忆,有利于课后复习,有利于巩固和提高学习效果。专业课实用性强,笔者指导学生采用了书上笔记和笔记本记录的两种方式,要求学生记重点、疑点、难点,新技术、新信息,补充知识等方面的内容。

三、强化记忆指导

记忆是知识积累的源泉,离开记忆,学习就难以进行。指导学生了解记忆规律,把握记忆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的效率。在介绍各种记忆方法的基础上,笔者着重指导和训练学生掌握比较记忆法、浓缩记忆法和理解记忆法。

1、比较记忆法

比较记忆法就是对易混、易错的概念、原理、特性等通过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准确牢固地掌握知识。例如,沙土类的供肥性是“发小苗不发老苗,有前劲无后劲”;壤土类的供肥性是“既发小苗又发老苗,肥劲稳长”;粘土类的供肥性是“发老苗不发小苗,无前劲有后劲”。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加以记忆。

2、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就是指在学习和复习中,为便于记忆,将某些概念、原理、特性、方法、措施选一些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关键字、字母和编一些简单易懂的口诀加强记忆,如判断某种元素是否为植物必需元素的三条标准可总结为“不可缺少、不可代替、直接作用”12字口诀。这种记忆方法有利于把“厚书薄读”;也有利于将“薄书读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理解记忆法

要真正记住专业课的概念、原理,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必须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

四、应用指导

应用是专业课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专业课学习效果最终必须体现在对知识的应用上。为了保证学习质量,笔者

主要指导学生在应用上下功夫。

1、实验指导

实验指导要有计划性、有重点地用较长时间观察几个同学的实验操作,以点带面,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指导中要有的放矢,针对学生遏制难点进行指导,要有启发性,少示范,多启发,给学生留下自学和独立思考的余地。

2、实训指导

实训指导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有力手段。专业课特别强调教学生的实践性,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操作、自己观察、自己思考,做到了人人参与、各个投入。通过学生亲自动手,亲身实践和体验,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直接经验,从而发展技能、培养能力,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评价指导

评价指导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内容。没有总结和评价,就不可能有改进和提高。总结评价不仅应该在教学过程结束后进行,而且应该与整个教学过程相始相终。为此,笔者注意指导学生:一要学会评价,问问自己对所学知识到底懂不懂,能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等。二要学会始端评价。即利用单元、作业、测验对每一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每一次练习后,教师先不急于讲评,而是要求学生自己校正自己的作业试卷,简要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三要学会实验实训评价,即每次的实验实训报告是否符合要求,结果是否符合实践与实际,自己是否能直接运用所学理论。

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指导

互联网信息传递方式是人类一种新的、重要的信息传递方式,也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网络教学能提供的学习内容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因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查阅各种资料,获得各种新信息;指导学生利用模拟仿真实验的各种软件,使学生有更大的空间和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索、研究,逐渐向学习者的角色转换,作为独立体,越来越多的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性的学习。

专业实习笔记篇(7)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学校、家庭迫切需要高素质教师,教学随笔对教师素质提高显得尤为重要。教学随笔来源于课堂教学和学生生活,每一次与学生的成功谈话、每一次对教学失败与教训的总结、每一堂精彩课程设计与探索都是教师教育教学成长不可缺少的方面。新教育试验认为,“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当教师将撰写教学随笔、心得形成习惯以后, 将会变成一种自觉行为,一种生活需要,进而会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

我的启蒙老师说:如果你每天坚持写教学反思,三年后你绝对是同龄人里的佼佼者;如果你每天坚持写教学反思,十年后绝对是你所在县区的学科骨干教师。这里的教学反思就是随笔的一种,随笔,又叫随感、笔记。教学随笔形式自由,教学笔记、教学后记、读书笔记、教学札记、教育教学随感录、备课笔记等等,这些都属于教学随笔的范畴。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师对上课过程中某个闪光点、某次处理校园网的点滴经验、学生某次上机时学得高效的缘由等记载都对自身专业发展尤为重要。

教学随笔记录着教师的生命价值,钟情于教学随笔的教师,对一次创新、一次感悟、一次反思经过的思索,都会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有帮助,因此教学随笔是一线教师特有而实用的教育科研资料。中职学校的教师们每天接触新的教学内容,每天都与思想开放的90后打交道,沸腾的生活必将燃起心灵之火,把那耀眼的一瞬记下来,就是随笔。只要我们每位教师真心实意热爱我们的教育事业,做教育工作的有心人,随时都会发现值得写、值得反思的东西。

一、对计算机教师撰写教学随笔的建议

1.加强理论学习,为教师撰写随笔打好理论基础

一些教师对于撰写教学随笔非常赞同,在实践中积极落实,每节课都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反思。可是由于缺乏理论的支撑,写出来的东西仅仅是问题的积累,缺少对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办法。所以一线教师要多阅读教育教学类文章,多注重教育理论的积累,才是提高撰写教学随笔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阅读教育教学刊物加大自己的积累,在写随笔时可以及时应用上去,提高独立撰写教学随笔的质量;在撰写教学随笔反思课堂教学时,遇到的一些问题可以利用网络、图书等资源有针对性地阅读,及时解决教学困惑,用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反思,及时找到解决的办法。

2.教研组要加大督查力度,为教师撰写随笔做好制度保障

教研组要充分认识到撰写教学随笔的重要性,需要从业务上加强指导,教研组每月要集中学习一次,教会教师如何去撰写教学随笔;从制度上约束老师,要求教师每节课后及时撰写教学随笔;从评价上督促老师,每次教学检查不能只看次数,应该注重教学随笔的质量;从活动中引导,积极开展备课组的教学随笔撰写评比活动,以活动促进教师撰写随笔的积极性。

3.可以尝试让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弱化备课量,重点反思

作为一线教师,对于机械的抄教案深有体会,特别是我们专业课教师,教材变化不大,有些教材我都上了几十遍了,但还要面临抄旧教案的现实。所以对教材非常熟的教师,可以弱化其备课量,重点放在教学反思上,将反思写成日记,反思以前写的“反思”,以总结经验查漏补缺,从而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教师反思时还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1.随笔和教学“两张皮”

部分教师把撰写教学随笔作为学校压下来的任务,没有真正对课堂教学进行及时反思,课后即使有一点感触也没有及时记录下来,有时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只有到学校检查之前再从去网上抄一些补充完善,和课堂教学没有契合,写出来的内容没有价值。

2.教学随笔无从下笔

专业实习笔记篇(8)

目前我国优秀口译人员数量匮乏,口译队伍整体业务素质不高。《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已把口译课列为英语基本技能课程之一,并对口译课程作了如下描述:口译课是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的英语基本技能课程。通过讲授口译基本理论、口译背景知识和训练口译的基本技巧,使学生掌握口译的基本理论和专题连续传译的技能,初步学会口译记忆方法、口头概述、口译笔记及公众演讲技巧,以求学生能较准确、流畅地进行汉英对译。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更加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由此可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口译课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需要辅以大量的练习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有限课时设置导致课堂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口译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口译自主学习是口译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但大部分口译教师仅仅注重课堂教学,忽视口译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和学生口译自我实践能力的提高。大部分学生由于惰性则难以做到主动参与口语自主学习和自我实践,而部分对口译感兴趣的学生课下口译自我实践由于缺乏教师的科学指导,也往往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如何科学地指导学生口译自我实践、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是高校口译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元认知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并对教育实践尤其是学生自主学习产生了一定影响。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约翰·弗拉维尔(John Flavell)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元认知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个人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或其他相关事情的知识”,以及“为完成某一具体目标或任务,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的监测以及连续的调节和协调”。元认知策略是一种典型的学习策略,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

根据弗拉维尔的观点,元认知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部分组成,元认知知识是指个体关于自己学习能力的知识,它包括个体变量、任务变量和策略变量;元认知体验是指主体在从事认知活动时所产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元认知监控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积极进行监控,并且相应地进行调节,以达到预定的目标。元认知策略大致被分为三种:(1)计划策略:学习者依据自身已经拥有的认知知识,对自己的学习制定一适合的计划;(2)监控策略:学习者对自身的学习进程、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随时进行监控,这些学习策略能够促使学习者关注自身理解方面有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查找并改正;(3)调节策略:学习者对自身学习进程进行评估并根据实际学习情况对自己的学习计划、进程采用的策略进行调整。

在元认知理论的指导下,口译的自我实践亦可分为三个步骤:选择材料、练习过程以及测评调整。笔者作为一名高校口译教师,对执教班级学生的口译自我实践能力进行了有意识的培养,并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

一、材料准备阶段

“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成功的学生并不只是听课、作笔记和等待教师布置测查的材料,应是一个积极的而不是被动的学习者。在计划策略的指导下,教师应引导学生制定计划、制定目标,提供学习资料并帮助学生“量身定做”学习计划。对于口译自我实践来说,练习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因此,笔者从材料的难易程度、是否适合用于口译练习等方面帮助学生进行口译练习材料的筛选,并定期在公共邮箱里,供学生选择使用。练习材料包括音频材料和文本材料两类,来源包括网络口译资源(奥巴马每周电台演讲、国家领导人中外记者招待会、《经济学人》等)、从不同口译教材中选择的文本或音频资源以及各类口译考试的真题模拟题,用于学生作听译和视译的练习。鉴于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教师对口译练习材料的难易程度进行了三个级别的划分,由学生根据对自己英语水平的评估来自行选择,并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变换和调整。这也从一定的程度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二、自我实践阶段

“监控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根据元认知策略中的监控策略,教师应引导学生监控自我实践过程,并结合课堂教学对学习方法进行针对性指导,如听力技巧、记忆技巧、口译笔记法技巧、演讲技巧、口译实战技巧等,并指导学生将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主学习中。笔者是通过如下手段实现学生自我实践阶段的指导和监控的:

(一)听力和记忆练习

一般而言影响译员记忆的因素包括:没有真正听懂原语、注意力不够集中、对话题不熟悉。学生只有了解这三个影响记忆力的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自己进行记忆练习。通过听力和记忆课下练习,学生能找到影响口译记忆的原因,从而从听力理解、注意力和知识面等方面来加强口译记忆能力。

口译学习中常用的记忆练习有如下两种:一、形象化记忆。它指译员在头脑里把讲话人所说的内容形象化。此记忆法较适合对某种情形、环境、地理位置等的描述或介绍类口译材料的记忆。二、提纲式记忆。它指译员充分利用语篇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意义间的联系把源语讲话内容当作提纲或框架来处理。提纲式记忆常用于那些讲话内容相对有条理性、主次意思较清楚的讲话材料,如论证类、介绍类讲话等。对于口译初学者来说,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记忆练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为学生选取的是适合进行记忆练习的逻辑条理性较鲜明的讲话音频,并为学生提供记忆练习的方法和步骤,即原语复述、译入语复述和口译。用以下一段以时间为序的段落为例:

Beijing, the capita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s the country’s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enter. The city’s long history dates back to very early times.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between 475 and 221 BC, it was the capital of the state of Yan. From the 12th century onward, Beijing was the capital of 4 feudal dynasties—the Jin, Yuan, Ming, and Qing. The last dynasty, the Qing, was overthrown during the Revolution of 1911.In the early 1920’s, Beijing became the cradle of China’s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a massive student movement against imperialism and feudalism, began here in 1919. This movement eventually led to the founding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1921. It was in Beijing on October1, 1949 that Chairman Mao Zedong proclaimed to the world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此类型段落或文章逻辑层次鲜明,适合口译初学者进行记忆练习。学生在不记笔记的前提下进行听入,第一遍用原语复述,第二遍用译入语复述,第三遍可进行口译。练习初期学生只能复述出少数内容,或者只是内容梗概,但随着此类练习的增多,能复述出的内容会逐渐增多,准确度会提高。记忆练习阶段初期,教师帮助选择材料是有必要的,但在学生记忆练习进行一段时间之后,便可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选择材料进行练习,这也符合元认知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的实质。

(二)笔记法练习

口译笔记是记忆的延伸或补充。对于口译工作者来说,完全依赖人脑的记忆能力是危险的,记笔记便显得十分重要。口译笔记的功能是:第一、具有辅助短时记忆的作用,避免遗忘漏失。第二、透过图像、版面与符号的交错运用,笔记具有语段逻辑分析与保存的功能,能将语篇的段落整理清楚并保存一段时间。

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和示范口译笔记的方法、原则、注意事项及介绍常用笔记符号之后,辅以大量的课下口译练习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并灵活运用口译笔记法。笔者在课堂上为学生演示了自己的口译笔记,并向学生推荐武汉大学出版的《英语口译笔记法实战指导》作为辅导用书。口译笔记中常用的一些符号和缩略语是学生需要掌握和记忆的,笔记符号如表示“上升、增加”,表示“下降、减少”,表示“因为”,表示“所以”,表示“优秀、重要”等,缩略语如CEO(首席执行官)、LCD(液晶显示屏)、FIFA(国际足球联盟)等,这些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不同段落的笔记示范来让学生逐渐掌握。此外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大量的课下笔记练习。

笔者对学生课下练习的要求是每周至少完成15张A4纸的笔记法练习,学生自我督促的同时,教师会于课堂进行不定期抽查和指导。在笔者的抽查中发现,学生在口译笔记练习中出现较多的问题包括:逻辑条理不明(不擅长使用表示逻辑的符号或对语言间的逻辑关系不敏感)、笔记内容过多从而影响脑记(脑记和笔记的比例应为7∶3为宜)、横写笔记(口译笔记宜采用竖写的方式)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课堂上进行了纠正和指导,从而使学生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改正。进行一段时间的教师指导之后,学生便逐渐具备了口译笔记练习的自我监控的能力,能随时对自身的学习进程、学习方法、学习效果进行监控,随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正。当这样笔记练习达到一定的数量的时候,不少学生发现自己的笔记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三)演讲技巧

口译,顾名思义,指的是译员依靠口头表达的方式来达成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因此掌握适当的演讲技巧对于口译员来说显得格外重要。一名成功的译员在很大程度上也必须是一名优秀的演讲者。然而在我国,英语演讲还远未在大学的英语专业教学中得到普及,口译学生的中英文演讲水平还都有待提高。

笔者在课堂上首先会强调演讲技巧对口译工作的重要性,并通过观摩、示范和讲解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演讲技巧,包括对音量、语速、音调的控制,对着装、站姿、眼神、手势的把握。为学生提供口译中常见的且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进行课内和课外的演讲练习,例如“全球化的利与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等,学生准备这类话题的演讲需要查阅大量的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词汇和中英文表达,这又在另一个层面帮助学生练习了口译实战中非常重要的“译前准备”环节;而两人一组的形式,一人演讲一人口译,既练习了演讲技巧又练习了笔记和口译,因此该练习模式可谓一举多得。在实际课堂中,该模式也因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而非常受学生的欢迎。

(四)翻译技巧

除了基本的翻译基本功练习之外,口译中的翻译技巧还包括转换技巧、数字口译、名言俗语口译等,这些都是建立在大量的课外阅读和翻译练习基础上的。

以数字口译的课下练习为例。笔者为学生提供的练习方法之一是两人一组,一人随机写下10个数字(数字的位数从多到少不等,可到10数位),用中文或英文念出,对方在记下后用相反的语言译出,完成后自行核对答案打出分数。

由于口译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应将有限的时间用在对口译方法的讲授上和指导上,而市面上的口译课本则是以大篇幅的练习为主,并不适合完全用作口译的课堂讲授。但课本上口译练习题材和内容都非常丰富,包括了大量的对话口译、段落口译和篇章口译练习,并附有音频和参考答案。这些利用短暂的课堂时间是无法全部覆盖的,非常适合作为学生课下进行自学的材料,既能练习口译技巧,更能提高翻译技能。笔者为学生布置的是一周一个单元的练习任务,课堂会用部分时间进行抽查,直接放音频让学生做口译,并将其表现列入平时考核分数当中,从而有效地督促了学生的课下练习,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三、评估调节阶段

针对调节策略,教师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自我评估,并可采用定期答疑、定期问卷、模拟口译现场、推荐口译实习等方式帮助学生评估自主学习效果,并根据学习效果评估指导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进程和策略进行调整,矫正自己的学习行为,进一步完善学习效果。

口译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能在口译现场真正充当一名口译员的角色,学生只有将自己置身于口译实战现场,才能真正体会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据此做出不断地调整,否则再多的练习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然而缺乏真正的口译实战演习是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口译课堂存在的弊端,其原因有很多:学校和教师缺乏与口译市场的沟通渠道,学生的口译水平有限难以应付真正的口译实战等。笔者所在的学校开设了《口译实习》这门实践课,旨在作为《口译基础》课程的辅助,真正提高学生的口译实践能力。作为口译教师,一方面笔者在口译实习课中会通过模拟谈判、模拟口译现场、口译现场观摩的方式让学生对口译工作有所接触和体会,另一方面充分调动自身的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口译实习机会;此外,学生自己主动联系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为期两周的口译实习,并提交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虽然并不能让每一位学生都置身于口译现场进行口译实战,但这些都能让学生对口译工作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和体验,从而了解到自身的不足,能更进一步地调整口译的自我实践,以期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口译教学不同于其他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仅凭课堂教学很难培养出真正的口译人才。高校口译教师必须改变思路,由传统意义上较为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尽快转变为学生口译学习的领路人,口译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在由元认知策略指导下的口译自我实践中,教师在计划、监控和调节这三个阶段均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能帮助学生口译自我实践更加高效地进行。口译教师在提高专业技能和教学技巧之外,更应充分利用一切资源,例如因特网、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多媒体教室、语音室、教学软件等,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最大限度地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对资源进行有效地筛选、整合和传递,帮助学生进行课外口译自我实践。口译教师还应充分调动自身的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口译实习机会。口译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探索出传统口译课堂教学、学生课下自我实践与课外口译实习相结合的有特色的高校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美)弗拉维尔. 认知发展[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梅德明. 英语高级口译资格证书考试口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专业实习笔记篇(9)

笔者所在学校自2009年起新增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成为四川地区较早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之一。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立足于培养具备医学基础知识、美学基础知识,掌握各类美容技能,热衷从事医疗美容技术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笔者主要负责该专业美容方剂学教学工作,该课程为该专业必修课、考试课。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与传统中医类专业在方剂学教学上有很大的不同,如按照传统中医类专业方剂学教学方法进行该专业美容方剂学教学,一方面学生学习积极性低,另一方面很难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通过不断的教学改革,现提出对美容方剂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学习美容方剂学的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审美意识的增强,全球出现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美容热。“美容回归自然”已成为21世纪全球医学美容的呼唤,纯天然美容疗法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中医药美容也已成为一门非常引人注目的学科。中医药美容在我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在前人对美的不断追求下,传统中医药已经在美颜护肤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而宝贵经验,其以标本兼顾、安全无毒、疗效可靠等优点愈来愈受到国内外美容界人士的密切关注与高度评价。美容方剂学是中医方剂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中医美容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阐明和研究中医美容治法与中医美容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学习中医美容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美容方剂学与中医美容临床紧密相连,起着沟通基础与临床的桥梁作用。美容医疗技术专业开设美容方剂学相关课程,可以使学生有效掌握我国传统中医药在美容方面的特点和优势,为今后的实际运用和进一步研发打好基础。

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学习美容方剂学的困难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学生在学习美容方剂学时存在基础知识薄弱、学生学习热情差、方多学时少等困难。美容方剂学必须具备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学等相关知识。该专业学生中医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进程缓慢,效果差。学生中医基础薄弱的原因主要与课程安排有关,我校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中医基础概论与美容中药方剂学教学安排在同一学期。学生在学习美容方剂学时,中医诊断学的相关内容还未全面掌握,这就为整个美容方剂学的学习设置了很大的难题;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热情差。笔者发现该专业学生总论部分学习时热情很高,但一旦涉及各论及具体方的学习时往往缺乏热情。通过不断的教学反馈,笔者发现导致学习热情下降的原因为:具体方剂讲解时涉及临床症状、辩证、治法、中药等内容,学生基础知识差,上课感觉在“坐飞机”,老师讲授后很难完全理解消化;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为非处方专业,学生毕业后无处方权,所以学生觉得学得再好也没用;所学方和美容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密切,学生觉得实用性较差;美容方剂学知识点较多,记忆起来相当困难。美容方剂学学时较少,学生基础差,要想把具体各方讲深、讲透相当困难。我校美容方剂学按大纲要求共45学时,需掌握重点方43首,熟悉方30首,了解方36首,课时相当有限。笔者在实际教学过中已选择最基础的,与专业契合度最高的方进行重点教学,但知识点多,课时少,学生基础差,自学难度大,教学任务完成存在很大困难。

专业实习笔记篇(10)

怎么办?不想办法别说课下不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就连课上也会有学生为学专业课而占用时间。于是笔者首先将录取时的一种可能性告知他们:如果高考时,对这个学校来说专业课的分数有好几名学生是一样的,可名额却不能将他们所有人都录取上,那么就要看文化科的分数谁最高了,所以不能不重视文化科的学习;再者每年的文化科分数线是个不定数,你怎么就知道你一定能过关呢?还有你们的数学、英语底子比较弱,想要通过这两科拿分也不太容易,那么你们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来出成绩,因为老师会从头开始像讲授新内容一样来复习这学科,而且老师会理论和操作相结合,有些知识会亲自让你上机实验后再将其记住,只要你跟住老师的思路,将老师布置的内容掌握好,60分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想拿个40分以上那是再容易不过了,更别说什么分数线了,同时也弥补了你其他科的拉分情况。

其次,通过上机操作更直观地掌握好知识点,并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能够灵活应对高考中出现的各类题目。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中除了第一章是纯理论性知识外,其他章节Windows、Word、网络等都是上机的内容,虽然高三并没有安排上机课,以前教授高三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师也没有让学生去上机实验,只是通过教材讲解之后让学生直接死记硬背。但笔者觉得这样的记忆只能是暂时记忆,并没有达到理解性记忆,之后会很快忘掉的,特别是有些知识(比如Windows中隐藏已知文件类型的扩展名或是在Word中添加艺术字),如果没上机操作过,那么多的步骤记下来可是会费一定功夫的。于是笔者利用晚课时间带学生上机操作,让学生进行操作之后再记忆,这样的效果会好一些,也免去了学生枯燥的死记硬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上机操作还能够让学生灵活应对高考中的各类题目。这些年的计算机应用基础高考题目都趋向于实际操作,没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经验很难答好这样的题目。比如在Windows中新建一个账户、在Word中对文档进行加密等内容,教材中并没有明确讲解,这说明考试的题目与实际操作很是密切,更趋向于具体应用,所以没有良好的上机实际操作过程及计算机操作经验,想回答好高考中出现的这些题目是很困难的,因此高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上机操作是非常必要的。

虽然通过上机操作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知识点,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记住这些知识点,必须让学生将短时记忆和长期记忆结合起来。每一次上机操作之后,笔者都会在下一次课时让学生自己回顾一下上机课时操作过的知识点,并将具体的操作步骤加以总结,对不足和错误之处,教师加以补充及纠正。通过这样的回顾,学生在短期内对知识点掌握得还比较好,但时间长了,他们就记不住了,怎么办?如果不加以复习,学过的知识就要和新的知识没什么两样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课节数本来就少,课上的时间除了回顾上机课的内容,还要学习新的知识,所以复习的内容课上是不能完成的。让学生自己课下回去看,那也是不太可能的事,专业课他们还看不过来,还有功夫看这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复习又不占用他们太多的时间,笔者构想了一个“课下10分钟”活动,让他们在每天的下午自习课留出仅仅相当于下课的10分钟时间,利用这个时间来复习学过的知识点,来达到长期记忆的目的。具体做法是除了课上时间外,每天下午自习课笔者都要定时到班级,从进门开始之后的10分钟,学生要放下手上的专业课,10分钟时间务必看笔者指定的内容,10分钟后便可以自行安排。但笔者会抽测几名学生,若没答上,笔者会惩罚学生利用更长的时间(15~20分钟)重新看,甚至内容要比之前布置得多,直看到会了为止。笔者希望让学生有一种紧迫感,能10分钟完成的任务,不要用更长的时间,那样只会比别人更浪费时间。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每天都形成了习惯,每天下午自习课时都会自觉地抽出10分钟,而且每次笔者一到,学生都亲切地说“10分钟老师来了”。经过这样的复习,学生对知识点的长期掌握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上一篇: 社交媒体行业现状 下一篇: 预防火灾的方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