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培训专题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6 16:29:26

民政培训专题

民政培训专题篇(1)

培训内容方面的问题

培训学校专业课程设置与农民工就业实际需求不相吻合。一些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上与农民的需求有差距,既与实践相脱节,更不能让受训者立竿见影。参加过职业培训的农民工普遍感觉培训内容“用不上”,造成“不学白不学,学了也白学”。

培训内容单一、雷同,针对性不强,且多集中在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上,缺少对现代农业技术和农业科技的培训。目前基本上很少开设农业技术和农业科技方面的培训。当前大多数培训都集中在裁剪缝纫工、电焊工、厨师、美容美发等专业。这些工种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都很低,对提高就业能力的作用有限。

培训内容多侧重技能培训。目前培训多是让农民工拥有一技之长,但注重提高他们的生存技能,涉及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的法律法规常识讲座和城市文明常识、心理健康知识辅导等培训很少。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本领虽然得到了加强,但就个人综合素质而言,仍然难以融入城市社会。

培训资金方面的问题

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农民工想培训和被培训的瓶颈问题。当前培训资金分配在各个部门,导致各自为政,使培训形不成合力。

政府投入资金不足制约农民工培训工作。根据《20xx~20xx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的政策措施,农民工的培训资金由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共同负担。现实中农民工培训主要由政府埋单,农民工没有承担费用的能力,而企业则没有承担费用的意愿。要增加培训投入,由就业专项资金和相关专项资金中给予补贴,目前看来仍显不足。在一些中西部劳动力输出地,贫困县的财政收入50%要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县财政根本无力划拨资金用于补贴农民培训活动。培训内容“缩水”,造成培训形式走过场。

农民感觉培训费用太多,“不划算”。农民工要参加培训,除培训费外,书本费、考试费、生活费、职业技能鉴定费、职业介绍费诸项费用少则数百元,多则几千元,这就把相当一部分农民工挡在了培训门槛之外。

培训资金分散,就业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目前国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补助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同一培训科目可能有几种不同的补贴额度,导致培训机构收取的培训费用难以确定,使农民工培训的效率很低。另外政府虽然明确提出以就业专项资金补贴农民工职业培训,由于使用范围狭窄,审批很严,往往是下半年财政拨款才到位,从而造成一方面失业者急需帮助,另一方面又有资金结余过多的现象。

职业教育在社会上处于弱势地位,农业职业教育又是弱势中的弱势。农业职业院校难以投入大量的资金与师资来专司此项工作,影响培训效果。

培训时间方面的问题

农民工不能自主选择培训专业的培训时间。部分农民确实有参加培训的意愿和需求,但由于不能灵活自主选择培训时间错过培训机会,没能参加培训。目前,对农民工的免费短期培训时间在2~3个月,像厨师、缝纫、车工、焊工这类专业,两三个月的培训确实难以熟练掌握,导致部分农民工不愿参加培训。另一方面培训时间过长,参训人员难以保证学时,农民工又担心耽误找工作,从而影响到了培训效果。

培训观念方面的问题

有些地方仍对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地方的领导和部门对农民工培训工作仅停留在口头上,具体问题落不到实处。

大多数农民工还没有意识到培训学习的重要性。农民工自主参加就业培训意识淡薄,对培训工作认识不够,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农民工大多数文化底子差,学起来很费力,很多人常常因为没有信心半途而废。

一些地方政府以为将农民工送进培训班就万事大吉了,认为“培训能让返乡农民工有一个地方呆着,不闹事”就行了。

培训体制方面的问题

管理体制不顺。目前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的部门多,各部门、各有关单位的职责范围没有明确划分,自成体系,互不联通。纵向层面省、市、县、乡建立的科技素质培训资源未能相互有效地衔接。横向层面涉及农民培训工作的部门有农业、科技、教育、劳动、财政、妇联、共青团等近20家,造成政出多门、多头管理、重复培训等。

在培训中没有很好地调动企业在农民工培训中的积极性。企业培训对农民工提高实用技能、增强操作本领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企业在农民工培训中存在缺位现象。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目前对农村劳动力培训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的监督机制,多数地方政府只是把培训费往下拨付,没有跟踪检查培训效果、考核培训工作成效。由于监管不力,有的培训学 校(点)存在学时不足、学员流失、有少数冒名顶替现象等问题。更有甚者,一些不负责任的培训机构和人员钻政策的空子,挪用资金,搞假培训,编造名册,骗取国家的补助金。

对策措施

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强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就业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移就业的引导性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逐步形成政府统筹、行业组织、多方参与、整体推进,重点依托各类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培训的工作局面。

民政培训专题篇(2)

(1)培训学校专业课程设置与农民工就业实际需求不相吻合。一些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上与农民的需求有差距,既与实践相脱节,更不能让受训者立竿见影。参加过职业培训的农民工普遍感觉培训内容“用不上”,造成“不学白不学,学了也白学”。

(2)培训内容单一、雷同,针对性不强,且多集中在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上,缺少对现代农业技术和农业科技的培训。目前基本上很少开设农业技术和农业科技方面的培训。当前大多数培训都集中在裁剪缝纫工、电焊工、厨师、美容美发等专业。这些工种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都很低,对提高就业能力的作用有限。

(3)培训内容多侧重技能培训。目前培训多是让农民工拥有一技之长,但注重提高他们的生存技能,涉及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的法律法规常识讲座和城市文明常识、心理健康知识辅导等培训很少。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本领虽

然得到了加强,但就个人综合素质而言,仍然难以融入城市社会。

2.培训资金方面的问题

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农民工想培训和被培训的瓶颈问题。当前培训资金分配在各个部门,导致各自为政,使培训形不成合力。

(1)政府投入资金不足制约农民工培训工作。根据《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的政策措施,农民工的培训资金由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共同负担。现实中农民工培训主要由政府埋单,农民工没有承担费用的能力,而企业则没有承担费用的意愿。要增加培训投入,由就业专项资金和相关专项资金中给予补贴,目前看来仍显不足。在一些中西部劳动力输出地,贫困县的财政收入50%要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县财政根本无力划拨资金用于补贴农民培训活动。培训内容“缩水”,造成培训形式走过场。

(2)农民感觉培训费用太多,“不划算”。农民工要参加培训,除培训费外,书本费、考试费、生活费、职业技能鉴定费、职业介绍费诸项费用少则数百元,多则几千元,这就把相当一部分农民工挡在了培训门槛之外。

(3)培训资金分散,就业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目前国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补助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同一培训科目可能有几种不同的补贴额度,导致培训机构收取的培训费用难以确定,使农民工培训的效率很低。另外政府虽然明确提出以就业专项资金补贴农民工职业培训,由于使用范围狭窄,审批很严,往往是下半年财政拨款才到位,从而造成一方面失业者急需帮助,另一方面又有资金结余过多的现象。

(4)职业教育在社会上处于弱势地位,农业职业教育又是弱势中的弱势。农业职业院校难以投入大量的资金与师资来专司此项工作,影响培训效果。

3.培训时间方面的问题

农民工不能自主选择培训专业的培训时间。部分农民确实有参加培训的意愿和需求,但由于不能灵活自主选择培训时间错过培训机会,没能参加培训。目前,对农民工的免费短期培训时间在2~3个月,像厨师、缝纫、车工、焊工这类专业,两三个月的培训确实难以熟练掌握,导致部分农民工不愿参加培训。另一方面培训时间过长,参训人员难以保证学时,农民工又担心耽误找工作,从而影响到了培训效果。

4.培训观念方面的问题

(1)有些地方仍对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地方的领导和部门对农民工培训工作仅停留在口头上,具体问题落不到实处。

(2)大多数农民工还没有意识到培训学习的重要性。农民工自主参加就业培训意识淡薄,对培训工作认识不够,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农民工大多数文化底子差,学起来很费力,很多人常常因为没有信心半途而废。

(3)一些地方政府以为将农民工送进培训班就万事大吉了,认为“培训能让返乡农民工有一个地方呆着,不闹事”就行了。

5.培训体制方面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不顺。目前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的部门多,各部门、各有关单位的职责范围没有明确划分,自成体系,互不联通。纵向层面省、市、县、乡建立的科技素质培训资源未能相互有效地衔接。横向层面涉及农民培训工作的部门有农业、科技、教育、劳动、财政、妇联、共青团等近20家,造成政出多门、多头管理、重复培训等。

(2)在培训中没有很好地调动企业在农民工培训中的积极性。企业培训对农民工提高实用技能、增强操作本领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企业在农民工培训中存在缺位现象。

(3)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目前对农村劳动力培训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的监督机制,多数地方政府只是把培训费往下拨付,没有跟踪检查培训效果、考核培训工作成效。由于监管不力,有的培训学校(点)存在学时不足、学员流失、有少数冒名顶替现象等问题。更有甚者,一些不负责任的培训机构和人员钻政策的空子,挪用资金,搞假培训,编造名册,骗取国家的补助金。

6.对策措施

(1)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强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就业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移就业的引导性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逐步形成政府统筹、行业组织、多方参与、整体推进,重点依托各类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培训的工作局面。

民政培训专题篇(3)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5―062―03

开展新型农民培育工作,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村城镇化、实现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所谓“新型农民”是相对于“传统农民”而言的,目前在我国理论界对新型农民的概念界定不一。有一种观点认为“新型农民”是指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市场型农民、文化型农民、技能型农民和创业型农民。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新型农民”是指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尽管观点不一,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新型农民相对于传统农民来讲应该是懂技术、懂文化、懂市场、懂知识。因此,在加快我国由传统农民到新型农民转变的过程中,加强对我国农民的培育,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多种原因,使得我们在新型农民培育中还面临很多问题,特别是在新型农民培育的体制问题上还有待于深入细致的探讨。本文着重从管理体制、监督体制、财政体制、经济体制与政府行为的冲突等体制层面上展开研究,以求寻找一种培育我国新型农民的新体制。

一、管理体制――管理不力,没有专门机构统一管理

在培育新型农民的培训工程中有很多部门参与,并且在培训内容、培训专业、考核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均不相同,操作也比较混乱,这种管理模式给新型农民的培育工作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1. 培训资金过于分散,培训资源形不成合力

在新型农民培育中,从中央政府开始就有多个部门参与,如农业部、人保部、全国总工会、国务院扶贫办、全国妇联、共青团、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等等。政府用于农民培训的资金从中央财政划出后,按比例分拨给上述这些部门,再由这些部门分拨给各省的专属部门,这样一来,造成资金分散,直接影响培训效果。另外,这么多的管理部门势必造成培训机构繁多,培训重复,培训资源形不成合力等问题也严重影响了培训效果。如果把每个部门的培训资金与资源集中起来进行整合,由一个部门来统一管理、统一培训内容、统一认定培训机构、统一考核质量,这样一来培训资源就能形成合力,资金也能用在刀刃上,培训效果也要好得多。

2. 目标管理混乱,培训部门利用管理混乱套取培训资金

在上述众多培训部门中,由于各政府部门职能不同,所针对的培训对象各不相同,培训的具体操作方式也各不相同。在培育对象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针对的是农村劳动力、下岗职工和失业职工;扶贫办针对的是贫困人口,农业局针对的是农村劳动力,工会更多是针对农民工。在操作方式上,有的是下乡培训,有的是在职业学校封闭式培训。培训时间长短不一,有的一个月,最短的为两三天。培训教材也各不相同。在大力倡导“目标管理”的形势下,连政府的“目标”也混乱了,值得深思。由此可见,在目前的体制下,新型农民培育工作机制扭曲,各个业务部门的书面目标虽然都能圆满完成,但其“含金量”就肯定会大打折扣。各部门业务目标完成了,也并非等于实现了中央政府的预期社会目标。另外,由于上述几个部门之间互相不通气,培训信息也没有进行联网,所以一个培训机构就可以用一个部门培训的人员名单,反复向其他部门申报补贴资金,造成套取资金的违规行为。

3. 培训部门繁多,使得培训农民不知何去何从

如此之多的培育部门让农民眼花缭乱,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去哪个部门培训,想参加培训不知道应该去哪儿咨询,所有这些严重影响了新型农民培育的效果。

这种多头管理现象如果不整合就会存在资源浪费、资金浪费、重复培训等各种问题。现在新型农民培育的受众面非常广,是个庞大的群体,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统一管理,新型农民培育流于形式的状况就很难避免。要整合这种多头管理的现象就需要打破部门利益,需要从中央开始就有一个专门机构来统一管理所有的新型农民培育工作,使有限资金发挥最大作用,整合培育资源,形成培育合力,为农民培育工作作出最大贡献,杜绝利用管理混乱套取新型农民培育资金的做法。这对于缓解当前新型农民培育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意义重大。

二、监督考核体制――不规范、不科学

新型农民培育作为国家的一项具体政策,国家又投入了大量资金,为了取得较好的培育效果,必须对培育机构,培育资金的使用等进行监督,对培育效果进行考核。但是如果监督考核体制不合理,不但起不到应有作用,反而会起反作用。目前,新型农民培育的监督考核体制就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1. 考核指标定得太高,导致只重视数字不重视质量。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新型农民培育作为国家的一项惠农工程,政府非常重视。随之也出现了培育指标定得过高,而且年年加码,这样导致很多问题的发生。

(1)资金短缺。新型农民培育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上级部门拨款,一是当地部门自筹,还有就是市政府帮扶。上级部门拨款只占10%左右,剩下的都得靠自筹和市政府帮扶。但事实上,每级政府用于培育新型农民的资金都非常紧张,指标太高,资金筹措相当困难,造成资金短缺,影响培育质量。

(2)缺生源。考核任务越来越重,但能适合参加培育的农民却越来越少。青壮年劳动力基本上都外出打工了,留在家里的大多是老人、小孩和妇女。这些人大部分对培育并不关心,也不愿意来参加培育。所以政府部门在组织过程中只好发一些补贴、赠品等以此来吸引大家参加培育。

(3)质量差。上面要政绩,下面要完成任务,最后的结果就是学校在农村拼命招生。至于设立什么专业,是否以市场需求来设立专业并不是主要的衡量标准,而是什么专业好招生就开设什么专业,什么专业容易下乡镇操作就开设什么专业。

这样只是为了完成上级考核,这种应付式的培训,不但培育不出合格的新型农民,也严重扰乱了新型农民培育市场,影响了新型农民培育政策的顺利实施。因此,政府在制定任务时应该根据国家和地方实力以及农村实际,实事求是地、循序渐进地开展工作。

2. 考核机构繁多,浪费培训资源

由于目前国家对农民培育的补助资金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很多培训学校不仅仅承担一个政府部门的培训任务,而是承担多个政府部门的培训任务。比如有的培训学校,既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定点培训机构,也是农业局、总工会等部门的定点

培训学校。因此就会出现几个不同的检查部门,而且各部门的考核标准还不统一。这样一来,学校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应付各相关部门的检查。每来一个部门进行检查,培训机构都要进行招待,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费,这不但达不到检查效果,反而加重了培训机构的负担。培训机构不是把精力放在农民培训上,而是疲于应付检查,放在经营与监督机构的关系上,严重影响了新型农民培育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要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新型农民培育工作必须由统一部门管理,统一考核标准。

三、财政体制――财政补贴不合理

在新型农民培育中,经费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虽然明确提出以就业专项资金补贴新型农民培育,但由于使用范围狭窄,审批过于严格,往往是下半年财政拨款才到位,从而造成培训学校前期投入巨大,后期拿不到补贴款,直接影响培训效果。

1. 资金审批不规范

在新型农民培育中采取委托培训和事后补贴的模式,各培训学校需要先行垫付培训费用,考核合格后才能拿到相应的补贴款。但是新型农民培育考核办法很不规范,其中有一个电话回访制度,即在培育结束后,主管部门对学员电话抽查培育情况。如果被回访的学员没联系上(如换了手机号码或者抽查时手机欠费停机,或者是抽查时恰好人不在,没接到电话等情况),主管部门就可认定学校培训不达标,从而导致培训机构拿不到补贴款。利用这种办法作为资金审批的一个依据是极其不合理的。电话回访作为评估学员对学校的满意度还是可行的,但联系不上学员就认定培训不达标显然是没有根据的。众所周知,接不通电话会有很多原因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怎么就能认定培训不达标呢?显然这种资金审批办法很不科学,也不公平。这样一来,一方面严重打击了培育机构参与培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新型农民培育缺乏资金,影响培育效果。有些相当有实力、培育效果较好的学校不得不停止招生,使新型农民培育工作受到严重影响。

资金审批应该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它关系到新型农民培育工作的生命,作为资金审批部门应该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客观公正地对培训学校的工作给予认定。

2. 财政补贴不合理

在新型农民培育中,政府投入了一定的资金进行补贴。但对新型农民培育的补贴标准偏低且不够合理,使得一些有就业渠道、真正想做新型农民培育的学校无法做下去,而一些只想从国家惠民政策中捞一把的培训机构却从中受了益。

对于。一些投入较高且就业市场较为紧缺的工种,补贴标准偏低,没有与其他培训补贴拉开档次。比如车工培训,补贴金额为每学员800元,电脑培训每学员补贴金额600元。但从投入上看,一台组装电脑的价格只有1000元左右,而一台机床的价格少则数万元,多则10多万元。从耗材费上看,来学习车工技术的都是一些真正想学到技术的农民工,他们大多都很珍惜难得的培训机会,争抢上机操作,培训学校不但要承担学员占用设备的时间,还需要承担学员上机操作时所需的昂贵的耗材费用。而电脑培训则不同,学员不会天天来上课,因此就耗材费来讲两者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此,为了经济利益,在培训机构中,绝大多数学校都是进行计算机科目的培训。事实上,这样的培训对农民就业基本上没有任何帮助。一是市场早就已经饱和了,二是让文化程度本来就不高的农民通过1-2月的培训后,与那些经过1-2年专业学习的大中专学生竞争就业岗位,肯定不具有优势。

如果培训学校只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不能及时更新与市场相符的培训科目,长期举办那些既与实践脱节,又与农民的实际需求有差距,且不能帮助受训者就业的培训,势必将造成更多的农民不愿参加培训,从而影响到国家惠农政策的顺利实施。因此,国家在制定补贴标准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对那些投入较高,就业市场紧缺的专业,补贴标准要高,对那些市场已经饱和的专业,要降低补贴标准甚至不补贴。在补贴标准的制定上,要拉开档次,体现出鼓励市场紧缺专业的培训,使培训与农民就业农民需求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培训后好就业,就业后高收入,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使新型农民培育工作落到实处。

四、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的冲突――导致培育效果欠佳

市场经济下,要按市场规律办事,新型农民培育工作也要遵循市场规律。新型农民培育,本就是为了适应市场变化而设的,就应该以市场需求为主,由市场主导。但目前新型农民培育的操作模式基本上属于政府主导型,这与市场经济遵循培训需求的思维方式正好相反。目前在新型培育中产生的很多问题,都是由政府主导行为导致的。如政府制定不切实际的培训指标,导致培训效果不佳。基层政府和学校为了应付检查,还要千方百计迎合上面各业务部门,尽可能依照上级业务部门事先定好的“葫芦”把“瓢”画好。否则,不仅工作没“政绩”,而且下一年就很难争取到培育资金。由此可以看到基层办学的自寥寥无几,不是跟着市场转,而是跟着政府转。还有资金审批的不合理导致培训经费的欠缺,培训机构不但不能赚钱,还要贴进去一部分,这就违背了市场规律,使本来一些很有实力的学校迫不得已只能停办。或者为了赚钱,办一些花费低,但市场饱和的项目。导致培训失去了政府的最初用意,使大家都寄予厚望的新型农民培育成为一种形式,农民也没能得到实惠,徒有虚名、无实际意义。

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新型农民工培育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但其操作模式应该进一步市场化。培育指标的制定,政府的监督考核,政府补贴资金的制定方案,培育内容的设置与培育机制的制定等都要按市场要求来做。要以市场、企业需要什么人才为衡量标准进行培训,因为培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什么专业就业率高就培训什么专业,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育什么人才,培育与市场应该是联动的关系。

五、结语

如果这些体制性的问题不解决,新型农民培育工作就很难取得进展,很难有一个令人满意的效果。农民参与培育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培育机构参与培育的激情也会慢慢消失。提高农民素质,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王小霞,江宜航,张娜,农民工培训调查第一部分政府篇[N],中国经济时报,2009―10―19.

[2]江宜航,王小霞,张娜,农民工培训调查第二部分培训机构篇[N],中国经济时报,2009―10―20.

民政培训专题篇(4)

江油地处涪江上游,龙门山脉东南,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南北狭长,地域差异和气候差异明显,西北部为山地,坡陡谷深,幅员面积2719.93平方公里,包括下辖的40个乡镇,其中33个乡镇是山区或丘陵,幅员面积占全市面积的90.8%。海拔高度在800米――2356米之间。中南部涪江两岸为250平方公里的冲积平原,占江油辖区面积的9.2%。全市总人口87.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3.59万人主要分布在西北山区和东北丘陵乡镇,非农业人口23.89万人。江油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同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一样,随着农村就业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为了生存要进城,他们要面对重新择业,要面对陌生的新岗位,要面对与传统农民截然不同的生存环境。他们迫切地需要学习新的生存技能,提升就业竞争能力。随着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新品种的推广,农产品质量大幅提升的要求,即使是务农,也必须不断地学习农业新知识。63.59万农业人口中,需要就业技能培训的青壮年劳动力人口有21万人之众,准小学毕业生和基本识字的人多,占的比例较大,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8年。其文化素质低,生产技能低,经营观念落后。务工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是决定农民工就业竞争能力和增加劳务收入的核心要素。但是,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培训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的专门场地,设备,师资,也没有足额的培训经费。为帮助偏远山区丘陵富余劳动力稳定有序向非农行业永久转移,我们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培训武都模式”的实践研究。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加强农民工的教育,全面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造就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型产业大军的迫切要求。《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指出:“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他成人教育事业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本课题通过对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培训的方式、方法的研究,基本形成了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稳定机制,形成了可资借鉴的农民工培训模式。该模式的基本框架为:课程设置具有前瞻性,适应就业市场需要;挖掘整合企事业技术资源,保证专业师资需求;利用企业设备场地,创造实习实作条件;自力更生与巧用社会资金,建创业培训基地,引领示范;移动课堂,送教上门;按需施教,规范培训过程,确保质量;调查研究,训后跟踪,持续培训。在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自身素质和就业技能,适应社会经济转型的需要和全面造就新型农村人才方面做出了一定成绩,化解了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因财力有限,对青壮年劳动力综合就业技能可持续培训资金投入不足的矛盾。

1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1 国外劳动力培训与就业的理论

1964年,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与发展的理论。他认为:农业产出迅速增长不是靠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而是需要靠向农民进行人力的投资,使他们获得必要的新技能和新知识,从而成功地实现农业的经济增长以及就业的扩大。德国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改革,其哈茨计划最突出的政策走向就是强调要进一步帮助失业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法国为保证农业教育培训任务的落实采取了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参与培训,特别农民的培训,而且有经费固定的来源。俄罗斯对失业者进行咨询和专业培训,使其掌握独立谋求职业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恢复信心。

1.2 我国相关的政策法规

国务院先后出台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促进农民工培训的政策。专家学者和广大成人教育工作者也积极开展了有关农民工培训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如南昌大学许小青、柳建华的《关于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的研究》,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颜坤英的《欠发达地区农村闲置人力资源培训》研究。这些研究较为全面地总结出农民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农民工的培训工作,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但未能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民工的有效培训方式尤其是培训模式体系的建立等问题。

2 课题研究取得的效益

2.1 理论效益

2.1.1 经过十年的时间研究总结,获得了第一手来自山区丘陵乡村成人技能培训的基础数据,为欠发达地区各级政府制定乡村成人技能培训政策、为培训管理机构制定管理细则提供理论依据。

2.1.2 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欠发达地区农民工技能培训的有效途径,形成了“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培训武都模式”。

2.1.3 找到了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省事,省钱,高效的实践操作方法。

2.2 实践效益

实践成果1:课程设置具有前瞻性,不断地开展市场调查,未雨绸缪,总能让农民工学员选择到适应就业市场需要的专业。一所只有4个人的学校,十多年来始终走在就业市场发展的前面。

实践成果2:充分挖掘整合企事业单位和大专院校技术资源,利用社会各类专业人才资源,以满足农民工培训多专业培训需要,化解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培训师资经费不足的难题。

在专业师资严重不足的条件下,学校纵向与绵阳职业技术学院,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中坝职中及市内的农业、畜牧、林业、商贸、科技等企事业单位挂钩。长期聘请了27位专家型的专业教师,其中包括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和绵阳职业技术学院7位教授,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工培训专业师资奇缺的问题,为政府节约了支付供养专职专业师资的费用。

开设专业和聘用专业教师来源情况统计表(1.1)

平均每年师资使用情况暨节约财政供人员经费对照表(1.2)

六年(2007-2012)共计培训8286人,其中机械、电子、创业等外出务工技能培训4959人。6年累计办班242个,平均每年办41个班,培训1382人;除寒暑假,每个月开办4个班。每个班包括招生组织建档、理论和实习教学需要平均1.2个月时间,每个培训班需要招生组织教师,建档教师,理论和实践教学教师,后勤生活教师,就业指导安置教师需要4人,全年需要教师24人.而武都成人学校2007.7-2012.7只有4个在编教师通过自培可上8门课程,其余教师按需聘请。所有临聘教师工资都是在培训项目经费中列支。学校每年为江油市节约财政供养人员13人,每人每年工资福利4.5万,每年为财政节约供养资金58.5万元,六年为地方节约财政供养人员经费351万元。

实践成果3:因地制宜,整合企业、事业专业设备和场地,用于技能培训。为欠发达区政府化解了因农民工培训的场所和设备不足的难题。

针对青壮年就业技能培训不仅专业科目多,而且要求培训机构能提供学员吃住所需的生活设施、多专业实作实习所需的设备、设施和场地,我们充分挖掘整合科研、事业、企业相关单位的专业设备,作为技能培训的实习实作设备,满足了技能培训涉及到的电工、焊工、电子装接工、车工等工种对专业设施、设备和场地的需求。

为政府节约所需各专业培训实作设备投入统计表

像我们这种开设了10个专业课程的学校,需要至少247万元的设施设备投入。与攀长钢机电公司、攀长钢建筑公司、长山实业公司、南方安装公司、绵阳肯洋科技公司以及市内涉农部门等企事业单位联系挂钩,利用他们的专业设备和场地。为政府化解了农民工培训的生活设施、实习场所和设备不足的难题。

实践成果4、移动课堂,送教到乡村。化解了政府对培训场所投入不足的矛盾

一所仅有4个人的学校六年培训包括机电、创业、农业新技术在内10个专业共计8286人。降低参培学员的参学成本,化解他们的参学困难。如果每年要把1381人的农民工培训学员,都组织到我们学校参加理论培训和实作培训,那么每个月要在校培训200人。其中刨去外出实习的,最低要保证110个床位。需要55个房间和相应的食堂,需要修建1000平方米生活用房,仅此一项保守估算就需投入180万元⑶。

经过十年培训实践整理的学员在基地住校培训成本统计表(4.1)

表(4.1)中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工学员在50公里以外的培训学校培训每天最低开支69元,培训学校开支65元。

课堂前移到偏远山区丘陵学员所在的乡镇村培训成本统计表(4.2)

每一个学员在当地培训,比在平均50公里以外的学校里培训,平均每天节约53元,培训学校增加了教师的交通差旅费,按学员平均人数算每人每天11元。平均按20天计算,每个学员少投入1060元。培训学校增加220元交通差旅费。每年培训1381人,可以帮助参培学员少用146.38万元,培训学校从农民工培训项目经费中多支出30.38万元交通差旅费。六年共计为8682名学员节约培训支出920.29万元。培训学校增加开支182.29万元。为学员个人节约的经费是培训学校增加差旅费的504.84%(5.04倍)。

实践成果6:课堂前移,激发了参学热情,化解了参学畏难情绪。

为探索适合欠发达地农民工培训的方式方法,课题以江油偏远山区、丘陵学员为样板。十多年来,我们坚持这样做,为我市的雁门、六合、枫顺、石元、北城、大康山区和偏远丘陵乡镇培训农民工4560人。零距离体验了解学员在生产中的困惑和实际需求。长期把培训课堂办在学员的家门口,化解了因文化水平、年龄、资金、观念意识等因素造成的参学畏难情绪。提高了参学率,为普及务工技能、农业新技术、宣传卫生知识,普法知识起到重要作用。

实践成果7:自助餐培训方式,随到随学。

自力更生与合作办学,因为有足够的专业师资和校内外实习场地设备。对特殊专业、特殊人员(残疾人员、特困人员、回归社会人员),采用随到随学自助餐培训方式。

利用社会资金和自筹资金相结合,在校内建立科技实作实践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园,焊工、车工、电工、电子装接、缝纫、创业、设施农业教学大棚、天麻育种等实作基地,以满足不同层次和特殊学员的学习需求。将理论知识与操作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参培学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每一个实习基地就是一个独立核算微型企业,几个独立核算的实习基地形成了一个创业示范园。真正做到了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实践成果8:创办基地,引领示范。为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农民工,复员军人学员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利用社会资金和自筹资金相结合,在校内建立科技实作实践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将理论知识与操作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参培学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每一个实习基地就是一个独立核算微型企业,几个独立核算的实习基地形成了一个创业示范园区。使创业培训更加贴近实战。为大中专毕业生和返乡创业农民工学员起到了很好的积极的示范作用。

实践成果9:调查研究,训后跟踪,持续培训。

在普及培训后达到初级技术职称的基础上,经过三到五年的实践,再把有技能提升愿望的优秀农民工,新型农民组织起来,进行文化和专业技能提升培训,从2010年开始,开办了农民工机械加工技能精品培训、创业经营精品培训、农业新技术精品培训共230人。结业后经考核鉴定都能达到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这些学员再回到岗位后,成了务工队伍里的技术骨干,创业精英,农业创业的骨干带头有人,有的成了村干部。如:文助槐,尚发友,周雪梅,巩明胜,杨万松,黄永桥等,成长为村书记,村长。

学员典型事迹简介:

何国松,男,现年56岁,汉族,家居江油市偏远山区的雁门镇大桥村三组,家中5人,除妻子在家料理家务外,与两儿一儿媳四人常年在家乡一带承包农房新建。2008年参加砌筑工专业培训,取得中级等级证书。培训前,家庭年纯收入三万元左右;培训后,抓住灾后农房重建契机,组织相关从业人员36人,形成建修队伍,承揽农房重建工程,一般四、五户农房同时进行建修,2009年共建农房21户,修建民营企业厂房一处,家庭年纯收入25万余元。2010年春节后短短的三个多月时间,已建修完工12家农房,创收10万余元,计划今年的修建工程量超去年,家庭年纯收入达到30万元。何汝进,男,现年36岁,汉族,家住江油市偏远山区的雁门镇柳坝村一组,家中3人,妻子在家种包产田和料理家务,他一人常年在家乡一带搞农房重建。2008年参加砌筑工专业培训,取得中级等级证书。培训前,家庭年纯收入一万元左右;培训后,立即带领周边人员7人,承揽农房重建工程, 2009年共建农房11户,年纯收入8万余元。2010年春节后至现在将有3户农房建修完工,创收15000余元。

黄兴龙,男,47岁,雁门镇园坝村一组,于09年01月参加武都成人学校在雁门教学点举办的机械加工焊工专业培训班,学到了一门技术。培训前曾先后在茂县、汶川、平武等地的水利工程、高速路工程的隧道中打钻,月收入2000元左右,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对健康有害。由于年龄较大,外出打工又无法照顾家里。09年03月用在农校学到的焊工技术在雁门场镇开门面,从事以电焊为主的维修加工经营,月收入3000元左右,还可以照顾家里,如房屋重建,就可利用不逢场的时间自己修建,仅凭人工费就将节约近万元。

姓名:鲜益祥,性别:男,年龄:36岁,民族;汉族,地处雁门山区。家庭人口3人,爱人从事农业,孩子读小学。培训前家中人员在家务农,因无特长,只能从事常规农作生产,收入颇低,家庭一年的收入总计约一万元。2007年下半年通过春雨工程焊工培训,取得焊工中级等级证书,家里人员除务农外,鲜益祥在家开店从事铁艺焊工,承接一些焊接活儿,有时也出去包些焊工焊接工程,培训后至今仍然从事该工作,现在家庭焊工收入和农业收入每年共计约五万余元。有时还到北京、天津等地结一些焊接工作,改变了家庭生活和经济状况。

姓名:马连俊,性别:男,年龄:42岁,民族:汉族,汉,家庭人口4人,其中爱人在家务农,两个孩子读书,地处雁门山区,培训前,在农机站从事电工,由于没有电工证,只有在家附近做些电工工作,家庭总收入年8000元,2007年11月,通过春雨工程培训后,取得焊工中级证书,从此从事焊工和电工工作,也出外打工,现在年收入约4万余元。

杨厚明,男,1967年出生,东兴乡朝天村人。2008年7月在东兴成教参加电工班培训,取得电工中级证书。家有人口五人,原来生活一般,在外以劳力挣钱养家糊口,参加培训后,在上海电器厂上班,主要从事电力设备安装、维护工作,月薪3500元。现在的收入是以前的2倍还多,家庭经济状况已十分明显的改善。

伍兴太,男,1970年出生,东兴乡全意村人,初中文化。2008年7月在东兴成教参加中级电工培训,取得中级证书。家有人口三人。在参加培训前,在外间断打工,当过船员,但是这些都未能改变其贫困生活,参加培训后,自主承接小工程,收入不菲,现在在川矿重装上班,主要负责电器管理和维修,收入很高,家庭经济面貌焕然一新。

2.3 具体成效,形成了武都农民工培训模式。

2.3.1 内引外联,开门办学。我们与绵阳职业技术学院、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长钢技校、中坝职中以及各乡镇成教校合作。与攀长钢机电公司、攀长钢建筑公司、长山实业公司、南方安装公司、绵阳肯洋科技公司以及市内涉农部门等企事业单位联系挂钩,充分利用各企事业单位的优势,为农民工培训提供就业导向、政策指导、实习场地、就业安置等全方位的服务与支持。

2.3.2 建立基地,引领示范。我们在校内建立了焊工车间、机加工车间、电子装接车间、缝纫车间、计算机室等科技实作实践基地;建立了农业大棚、植保实验室、天麻有性育种实验室等农业科技示范园,对参培农民工进行有效的示范引领。

2.3.3 送教上门,移动课堂。我们把大学教授、高级畜牧师、高级农艺师、机加工高级技师请到乡、村办学点,开办电工、焊工、建筑、电子装接、电脑等务工技能培训班以及生猪养殖、鸡鸭养殖、生姜栽培、辣椒种植、天麻栽培、果树栽培等专业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我们在江油市雁门、战旗、东兴、新安、永胜等山区和丘陵乡镇,设置村分校、建立培训基地,采用移动教室、移动课堂的方式,送教上门,实行小班制培训。

2.3.4 按需施教,确保质量。学校按照农民工就业需要开设专业,按专业要求开展培训,按计划确保培训时间和培训质量。

2.3.5 调查研究,训后跟踪。一是训前摸底调查,对服务区农民工结构、素质、就业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考察农业生产、农民工转岗需要的培训内容及劳务市场发展趋势,确定培训专业。二是训中调查,对参培学员的培训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及时调整培训策略。三是训后跟踪,对学员培训后的就业、创业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做好就业指导和创业服务。

2.4 我们实践探索总结形成的:省时、省钱、高效、适用的农民工培训方式方法,得到了参培学员、同行的认同,得到了主管部门、各级领导、专家学肯定,各级新闻单位的关注。

2.4.1 2010年,省委政策研室调研组来校调研后,李世金研究员在《四川经济日报》上发表了《从“武都模式”看农民工培训之路》的调研报报告,报告称:“是具有四川特色、江油特点的欠发达的偏远农村劳动力稳定有序、持久转移的再就业培训方式⑹”。调研组在给四川省委的调研专题报告《关于加强新时期我省农民工培训工作的调查与思考》⑺中写到:“武都模式:立足市场需求,创新培训模式,增添了农民工培训的生机与活力”。

2.4.2 经过10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力求趟出一条符合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成人终身教育的路子。我们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009年1月在江油市人社局直属学校长钢技校推广。2011年春,江油市教体局工作要点要求:“农村成人教育工作要深化和推广《武都农民工培训模式》⑻”。

江油市2009―2012年推广武都模式后的直接经济社会效益

从2009年武都模式推广到2012年,共培训50957人,剔除企业培训和城区就近培训的学员17000人,在山区丘陵培训33957人,每人每天在当地培训节约53元,培训20天,就为33957个农民工学员节约开支3599.44万元。在不增加的设施设备投入的条件下,使江油全市提前实现了农村成人综合技能培训普及和提升培训。促进了山区丘陵农村成人的就业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家庭收,每个学员提高了一家4口人的生活水平,33957个培训结业学员就改善了135820人的生活。占江油农业人口的21.35%。

2.4.3 2012年春,江油市教体局的对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要求是:“要全力支持《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培训模式》课题研究工作⑼”。全市培训机构、涉农部门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基本满足全市农民工就业、创业所需要的专业培训。政府在不增加专业教师、不大量投入专职场所和专业设备的情况下,到2012年12月,江油的农民工技能培训,已经普及到每一个乡镇和部分村、组。

2.4.4 课题论文交流和发表的有:《农村成人教育与农业科技化关系》⑽、《乡村成人就业技能培训工程就是惠民强市工程》⑾、《乡村成人学校的功能无法替代》⑿、《“武都模式”具有欠发达地区特色的农民工培训模式》⒀、《抓住机遇夯实基础努力探索农村劳动力培新机制》⒁、《从“武都模式”看农民培训之路》、《开创农民工科学培训新模式》⒂、《武都成教校强措施提高学员参培积极性》⒃、《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培训模式探索》⒄、《送教下乡是欠发达农村地区成人教育技能培训的适宜方式》⒅

2.4.5 原中共中央政研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党史办顾问郑科杨⒆,2010.6.1、2011.10.14先后两次来校视察培训与课题研究。2006.10.20国务院西部人才开发培训学院上海展望学院院长付钢占博士,在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李副秘书长陪同下来校调研,当付博士到我们几个教学点上,同农民学员访谈后感叹道:“我想不到西部还有办得这样好的一所草根学校!”。

5.12汶川地震后,学校把自己设计的帐篷教室用卡车运到东兴乡举办为期90(2008.7―2008.9)天的企业和民用电工班,55人。这个班结业后,65%的学员受聘于克拉玛依电气化铁路工程公司,35%在本地参与灾后新建民房室内电路安装。2009.1.11温总理的特别助理,国务院副秘书长尤权在调研灾后就业培训工作时接见这个班的学员代表伍兴太、班主任缪清辉、校长刘洪国。尤副秘书长亲切地询问了在余震不断的条件下,到远离学校的东兴乡是如何开展培训的,实习时做事怎样实现的,师生生活是怎样安排的,学员的学习收获和就业上岗情况?学员代表伍兴太都一一做了回答,刘洪国做了补充。他对学校在这样艰难条件下,能把专业性这样强的培训班办得这样成功给予了肯定。最后他代表总理嘱咐道:你们要继续办好培训班,为恢复重建培训更多的技术工人。嘱咐学员学好技术重建家园。

2009.9.12国务院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副秘书长陈志朝教授在江油市劳动局唐月英副局长陪同下,到我们在镇含增镇开办的焊工技能培训班上听课。离开教室时,陈教授感叹地说:“我在北京的一所大学里做系主任时,想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就业技能提高方面做点事,我没有办到,你们学校却办到了”。原江油市委易林、颜超书记等领导先后多次到学校视察。

2.4.6 2008年6月15日,中央电视7台记者来校采访农民工培训等惠民工作。在中央电视台7频道、2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四川教育电视台进行了报道。2009―2012的四年中江油电视台,绵阳电视台先后多次报道了我校的培训及科研工作。

2011年在双基迎国检的总结会上,我校的培训与科研工作得到了教育部袁部长的肯定。

2.4.7 学校扎实开展工作,先后成功创建为“四川省党员电教科技致富工程示范点”、“绵阳市工会就业培训基地”、“绵阳市扶贫培训定点机构”、“江油市人民政府劳务输出培训基地”、“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春雨工程培训示范基地”、“江油市就业再就业培训定点学校”、“江油市外派劳务定点培训基地”“江油市扶贫培训基地”、“江油市总工会农民工培训基地”、“绵阳市农村成人教育市级示范学校”。2009年学校被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和中国成人教育协会评为“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学校”。《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培训模式研究》课题的总策划、实践、研究、论述者刘洪国2011年被教育部职成司、中国成人教育协会评为全国成人教育优秀教师。2012年3月,学校被江油市人民政府评为“江油市2011年度劳务开发暨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2012年12月学校被绵阳市人民政府评为“‘两基’先进单位”;2013年1月,学校被绵阳市教体局评为“绵阳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2.4.8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受表彰和宣传报道情况统计,课题培训成果的报道次数;中央电视7频道2频道各1次;四川教育电视台1次;绵阳电视台4次;江油电视台10次。

2.4.9 典型引领,示范带动。通过学以致富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激发学员的参培热情,激励850人次自主创业。2.4.10 课题在漫长实践研究探索历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得力于江油市教体局,江油市人社局,农业局,畜牧局,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省地市教育研究(室)所的大力支持。

3 《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培训模式研究》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3.1 调查研究、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建立网络、移动课堂,送教上门;按需设专业,严密组织,规范培训。构成多快好省地“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培训武都模式”的系统。使欠发达地区政府财政在不增加专门的师资和设备投入的情况下,实现乡村青壮年的就业技能普及、提升培训成为可能。3.1.1 调查研究,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化解培训机构的场地、专业师资、专业设备严重不足的问题。

3.1.2 建立网络,移动课堂,送教上门。化解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年龄差距大、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对学习新技术有畏难心理的矛盾;化解山区丘区成人居住分散、距离培训机构较远、参培成本高、参学率低等困难。

3.1.3 按需设专业,严密组织,规范培训。课程设置具有前瞻性。一所只有4个人的乡镇成人学校,不断地开展市场调查,未雨绸缪,十几年来始终走在就业市场发展的前面。总能让农民工学员选择到适应就业市场需要的专业参加培训。杜绝了课堂教学不规范,培训时间短、培训效果差,浪费培训资源的现象。

3.1.4 多快好省地“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培训武都模式”。使欠发达地区青壮年青壮年就业技能可持续普及提升培训实现可能。化解了“欠发达地区”县级地方政府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综合技能培训资金投入的压力。

3.2 在推广 “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培训武都模式研究”成果中要做到。

3.2.1 招生组织有愿望学技术的人,把好入口关,把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3.2.2 课程设置要以当地现实生产和潜在生产需要为出发点,要系统地安排培训内容,要以提高乡村青壮年的综合就业技能为最终目的。

3.2.3 管理机构,培训机构的领导、教师要有一颗了解农民、理解农民、同情农民、愿意真心实意帮助农民的责任心。

3.2.4 培训课堂要规范,特别要重视专业技能的基本理论知识培训。这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基础。

3.2.5 确保有效的课堂培训时间,是成人就业技能培训成功的关键。

4 我们在城乡居民就业综合技能培训模式的研究过程中不能回避的问题

4.1 建议把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民工、新型农民就业技能作为一个长期战略。

自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实行财政分灶吃饭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综合就业技能培训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培训资金时有时无的现实情况,与大量的、需要通过培训来提升生产经营能力的劳动者的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建议每年按计划逐年增加欠发达地区农民工新型农民就业技能培训项目资金。

4.2 建议各级地方政府制定具体的农村青壮年就业技能培训实施细则、中长期培训计划。

农民工培训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建议各级地方政府制定具体的农村青壮年就业技能培训实施细则、中长期培训计划。做到管理规范,要求统一。使劳动、教育部门能有细则、有计划可依。

4.3 建议整合培训项目资金资源,规范严格管理,杜绝浪费。

如何更有效地避免农民工培训课堂教学不规范,培训时间短,培训效果差,浪费培训资源的问题。

注释

[1] 本文作者:武都镇成人教育学校教师刘洪国,《武都农民工培训模式研究》、《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培训模式研究》课题的总策划者,主研、实践者和形成成果。江油市科技骨干人才,全国成人教育优秀教师。曾在中学、小学、成人学校连续任校长28年。2012.7退居二线。

[2] 通过自身培训、合理利用当地院校、事业、企业单位中的专业技术骨干资源,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使国家的农民工培训项目经费发挥最佳效果。

[3] 我们在开展农业厅的精品创业、春雨工程精品农业技术培训、电子装接工,扶贫项目的电工、焊工、车工培训时,对住校培训学员在生活设施、实习设备、实习场地等的实际开支进行了加权统计。

[5] 是我们在10年的课堂前移偏远山区的乡镇村中,规范培训的真实的开支成本统计,以核算中心财务帐为准。

[6] 作者:李世金,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研究员,2010.5.31刊登在《四川经济日报》第3版。

[7] 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调研组《关于加强新时期我省农民工培训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8] 江教体发〔2011〕7 号。

[9] 江教体发〔2012〕8 号。

[10] 作者:刘洪国,2001年10月21日在山宾馆举办的《农村成人教育与农业实现科技化关系》研讨会上的宣读。它是“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培训模式研究”的指导性文章。

[11] 作者:刘洪国,2011.3在江油市人民政府2010年劳务开发总结会上的发言,并刊印成册发到全市各事业单位、乡镇和培训单位,2011.5刊登在江油、绵阳教育信息网上。

[12] 作者:刘洪国,2011刊登在江油、绵阳教育信息网上。

[13] 作者:刘洪国,2013.1在绵阳市人民政府首届“教育科研成果表彰会上”交流,刊印成册,发到绵阳市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教育局,教育研究室。2013.3刊登在全国发行刊物《教育理论研究》2013第2期第1页。

[14] 作者:刘洪国,2011.7.13在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江油市人民政府“春雨工程”命名大会交流并刊印成册。

[15] 作者:刘洪国,2011.6.15刊登在《绵阳日报教育周刊》。

[16] 作者:金世顺,《四川科教通讯》2013.1.1(总第022期)16页。

民政培训专题篇(5)

职业能力培训部成立3年多以来,经过不断的探索和总结,逐步形成了以民政事业单位岗位培训为重点、以部机关公务员党员培训为重心,以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为特色的培训课程体系和精品培训项目。逐步开发了部机关公务员、党员培训项目;民政事业单位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能力培训项目;民政行业和社会技能人才培训项目,丰富了干部培训工作的内容。

二、开创性工作异彩纷呈,培训中心成为机关和基层民政事业单位功能延伸作用日益发挥

1.年初3月份,协助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中国殡葬协会联合开发“清明节预案编制和突发事件应对专题研修班”,这是民政部历史上首次就“清明节”预案编制和突发事件应对的培训班。

2.7月份,在512大地震之后不久,协助部人事教育司,具体承办了民政部“民政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会议”和“职业技能鉴定考务人员培训班”。之后积极参与民政部全国首次职业技能鉴定和殡仪服务员职业技能竞赛工作,为xx、xx、xx、xx、xx、xx等举办了8期专题培训班;在中心举办了2期师资培训班,5期示范性职业技能培训班和1期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员培训班。

3.承办部机关公务员和直属单位负责人共计330余人参加的3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培训班”,在院领导和其它部门支持之下,较好地成了这一政治任务,受到部机关党委和参训学员的一致好评。

三、研究性工作硕果累累,以研究为先导的培训特色日益凸显

20*年,我们部门完成的培训研究课题项目有:

1.学院20*年2级研究课题《民政企事业单位改革研究》20*年5月解题。

2.人教司20*年部标准研究《民政行业职业分类和代码》,20*.5完成初稿,上报民政部和国家标准委。

3.人教司和部职鉴中心委托研究和开发项目《民政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操作技能)系列教学片编辑制作》,20*.9完成,在民政系统内部发行。

四、工作实效和业绩较为突出,较好完成年初学院规定的目标任务

一年来,我们在学院领导关注、各部门配合和培训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民政事业单位岗位能力培训方面大胆创新。

民政培训专题篇(6)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民工职业培训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2012年,国发2号文件《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大人才市场结构,着力培育人力资源服务品牌,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的劳务合作,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支持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施贵州专门人才培训工程。因此,加强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尤为重要。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对加强农民工的专业技能、提高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具有促进作用,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现代大部分行业都需要相关专业技能的劳动者。为了快速提升沿河县经济发展,近年来,沿河县县委县政府、县就业局、县中小企业高度重视农民工返乡现象,通过对农民工宣传并帮助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转变就业方式、创新体制机制、满足市场需求,拉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沿河县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现状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农民工。农民工一词最早出现在198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通讯》中,是社会学家张玉林教授所提出的,之后被广泛使用,它是从农民、乡下人、流动人口、民工、新农民不断演变发展而成。在学术界有以下几种说法:一种认为农民工就是流动民工;另一种认为农民工不仅包括外出务工的流动人口,而且包括在农村就地从事有偿的非农活动的农村人口;另一种观点认为农民工是指农民出身的人。而本文研究的农民工主要是指具有农村户籍、农民身份,以非农收入作为经济来源,受雇于他人的劳动者。

(2)职业培训。职业培训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的职业培训是指对准备就业和已经就业的劳动者,为开发其职业技能的目的而进行的技术业务知识和实际操作的训练。狭义的职业培训是指对已就业或重新就业的劳动者,按照不同的职业岗位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和专业实际操作的训练。本文研究的职业培训主要是指狭义的职业培训。

(二)沿河县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现状

本次调查总共120人,其中男性61人,约占样本总量的51%,女性59人,约占样本总量的49%。

第一,从的年龄构成的角度来看,本次调查对象覆盖面广,具体情况如表1:

第二,从接受的教育文化程度来看,从农民工接受文化程度来看,所占的比例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如图1所示:

在本次调查的农民工职业培训中总计120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20人,占本次调查总量的17%。从图1得知,农民接受工文化程度偏低,文化程度集中在小学、初中、高中,高学历文凭所占比例甚少。

第三,从培训机构和培训内容的角度来看,从表2得知,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以中小企业培训为主,政府和学校参与为辅,这表明政府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不足。

三、沿河县农民工职业培训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支持力度不足、监督不到位

政府对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不足,监督不到位,是农民工职业培训问题的一大障碍。2013年以来,沿河县对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政策受到了很多返乡农民工的关注。他们渴望学到相应的职业技能,但是当地政府过于片面追求GDP的增长,忽略了在农民工当中的角色定位。一是在进行职业培训的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管,特别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部门对培训机构引导力度不明显,规范管理不完善,导致培训对流失人员很多。二是政府在对农民工职业培训资金投资力度不足,从表2中可知。此外,培训的大量资金在审批监管方面不规范,部分企业利用管理政策的疏忽漏洞做弄虚作假的培训人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二)培训机构管理缺乏规范化

从调查中得知,多数农民工认为培训机构可信度不高。在培训的过程中,培训内容深奥难以理解,课程设置呆板,缺乏针对性。有部分培训者认为培训的知识太过于理论化,农民工文化水平偏低,对培训知识难以理解。另一部分认为,课堂面对面的授课培训太枯燥无味,没有吸引力。在培训监督管理方面,市场管理混乱,管理力度不足,当前有些培训机构还存在很多漏洞,没有进行系统化的管理与培训。此外,培训机构没有贯彻落实上级的指示和部署,严重影响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执行。

四、对策建议

(一)政府加强资金支持力度与政策支持

沿河县经济发展持续稳定的前进,一是加大政府对农民工职业培训的资金力度,合理利用资金,让资金用在刀架子上。让农民工摆脱对金钱的困惑,从而减轻经济和生活上的负担。二是加大宣传政策力度。政府对职业培训要有宏观的指导性,加大政府职能。另外,利用大学生村官下乡宣传职业培训对未来发展的重大意义。采用多种方式,多种渠道,让更多的农民工明确培训项目,了解培训内容,让更多的农民工参与到培训中来,提升培训意识。大力推动职业发展和职业技能的关联性。

(二)建立培训管理机制体系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培训管理机制体系。一是根据企业的用工情况和人才市场的需求为导向,组织开展岗前培训、一对一培训和上岗就业无缝对接。根据农民工自身意愿情况,分类开展短期培训、中期培训、长期培训,大力加强岗位培训、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着力提供农民工创业就业能力,强化企业的责任感。二是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管理要具体化、规范化、系统化,用人单位要结合岗位需求和工作需要,加大监管力度。组织管理机制体系,建立一个完善的职业培训系统。大力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供良好的政策咨询和管理平台。

(杨光祥单位为铜仁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敖洪洲单位为华润怡宝饮料成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沿河县就业局.沿河县设立返乡农民工服务站[EB/OL] . http://222.85.128.69/gztr /360570544677978112/20130129/225138 6. html2013-01-29/2014-12-05.

[2] 孟迪云,徐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 (29):171-172.

[3] 杨海芬,赵瑞琴,赵增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约束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0(8):36-37.

[4] 黄锟,楚瑞.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特征与对策[J].辽宁农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10(4):51-53.

[5] 杨晶,邵林玉.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需求自述偏好与现实选择的一致性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4):61-66.

[6] 李然.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2(6):61-62.

[7] 何智伟,刘媛媛.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及对策[J].南昌高专学报,2011 (3):81-82.

民政培训专题篇(7)

一、内蒙古少数民族就业存在问题分析

(一)市场需求

首先,由于内蒙古是以资源输出经济体制为主,经济增长的方式主要是以资源输出和开发为主,在这种体制下宏观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本身就不高。加之内蒙古本地工业发展十分落后,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未形成规模,进行工业生产的用人单位大部分为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国企,所以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非常少。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就业岗位对劳动者的技能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就业岗位呈现出数量少、要求高的趋势下,少数民族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

其次,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程度减弱了内蒙古宏观就业拉动能力。近年来,内蒙古第一产业呈现出负增长的趋势,导致就业弹性为负数。内蒙古大部分少数民族劳动者是以从事畜牧业、林业、农业为主,第一产业的弱化无疑给这部分群体增加了就业压力。其次,由于内蒙古是以资源开采与资源加工为主的经济体制,所以第二产业发展较快,但是由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这类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并不大,对少数民族就业并没有起到太大作用。

(二)用人单位

在经济高速发展科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的背景下,用人单位对少数民族劳动者的知识技术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是当今内蒙古少数民族就业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少数民族劳动者的自身条件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另外就是一定程度上的就业歧视。第一点原因是客观的,因为少数民族的教育体制比较落后,造成大部分人的知识技术能力欠缺需通过专业培训等方式进行改善,从长期就要从改善教育体制入手;第二点原因却是主观的,在同等的环境下,即使应聘者的个人条件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可能会因为民族问题而被用人单位拒绝。我国虽然在宪法和一些民族政策中禁止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但是由于缺乏专门法律的约束性,一些用人单位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不愿意接纳少数民族劳动者,从而形成了少数民族就业难的局面。

二、思考内蒙古吸纳少数民族就业对策

(一)设立少数民族就业专项资金

2008年底财政部在年底提出要求国有企业设立专门用于促进就业的就业专项资金用于公益性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小额担保贷款贴息、职业培训补贴、小额贷款担保基金等。近年来,内蒙古国有企业就业专项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就业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享受就业政策对象的范围逐步扩大,社会效益得到显著提高,确保了国有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但是,无论是从宏观的就业水平还是从微观的使用途径来看,就业专项资金还没有达到效用最大化,主要表现为就业专项资金预算执行进度缓慢、结余较大;其中7项主要扶持政策占就业专项资金总支出的比重偏低,直接影响了内蒙古国有企业扶持政策的落实。

由于内蒙古国有企业就业专项资金在使用上存在低效的问题,而低效是由于执行力欠佳以及缺乏公平性,所以,国有企业应设立专用于少数民族就业的少数民族就业专项资金,不仅弥补了少数民族就业资金使用的权益问题,同时提高了当地少数民族就业的积极性。具体说来,少数民族就业专项资金与内蒙古就业专项资金的用途一致,只是在使用对象上仅限于内蒙古少数民族(包括汉族、蒙古族、回族、满族、朝鲜族、达斡尔族等);在资金量上,应不小于内蒙古就业专项资金的二分之一;在使用范围上重点应用于职业培训、失业保障和自主创业等。

(二)设立职业培训教育

目前内蒙古单纯的失业保障体系无法弥补少数民族劳动力专业技能不高的问题。所以,政府应当通过加大对少数民族劳动者的职业培训提高少数民族的专业技能,从而提高少数民族人力资本的质量,提高少数民族劳动群体的市场竞争力。除了加大在校少数民族的职业教育,政府应当对所有少数民族劳动者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对少数民族待业者和失业者提供专门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同时为减轻用人单位的压力对企业针对少数民族进行的岗前的培训进行直接的企业财政支持。

在如何对少数民族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方面,政府应提出建立职业培训网络基地,并为职业培训基地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提供资金支持。对于少数民族失业人员、进城求职农村劳动者等符合资质条件人的进行职业培训机构组织的职业培训,根据其参加培训和就业状况,可向培训所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职业培训补贴。由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因素,政府应当依据受培训少数民族的语言能力进行培训,以提高培训的效率。在培训期间,政府应当向受培训者提供生活资金保障,并提供职业介绍服务,受培训者找到工作为止。为了保障就业培训与培训人员在培训期间的生活补贴,政府应当建立针对性和操作性都较高的职业培训补贴政策体系,充分发挥财政投入资金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英姿.内蒙古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

[2] 陈小昆.内蒙古少数民族就业情况调查[D].内蒙古财经大学,2011

[3] 葛月凤.论经济转轨期国家的就业政策[J].上海企业, 2002(9).

[4] 陈君.内蒙古当前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J].内蒙古财经, 2011(1).

民政培训专题篇(8)

1.湖南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情况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拥有农业户口、流动到外地城市或城镇被人雇用从事非农工作的80后、90后的农村人口。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3亿人,16岁-30岁的占61.6%,总数约为1亿人左右。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显示,1980年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数量超过一亿。新生代农民工是当前更是今后几十年劳动力市场上的主力军。

湖南属于内陆省份,位于中国中南部长江中游以南,属典型的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大省。根据湖南省统计局资料显示,当前农业人口总数5184.23万人,2010年湖南全省农民外出务工人员总人数超过千万,已达到1063.3万人,占21.2%。从性别来看,外出务工男性占63%,女性37%;从地域来看,省外务工人数为732.6万人,占总数的68.9%;省内务工(本乡镇内从业人员除外)人数为330.7万人,占总数的31.1%;从年龄来看,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即35岁以下)占6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他们中的一部分是近几年陆续从农村到城市打工的青年农民,另一部分是80年代初期就到城市打工的第一代农民工的子女。

2.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困难

2.1 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法律及制度保障缺乏

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如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劳动法等都从不同的侧面涉及到农民培训问题,但是这些法律法规不是专门针对农民培训而言的,目前还没有一部系统性针对农民教育培训方面的专项法律法规。湖南虽然早在2009年出台了《湖南省失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介绍补贴实施办法》、《湖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实施办法》、《湖南省高技能人才技能培训补贴实施办法》,到目前为止却还没有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教育培训的地方法规。这种法律缺位、政策缺失的现状使我国的农民培训工作不能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施教、依法治农成为空谈,从而大大削弱了新生代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这些都是我国农民培训难以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缺乏长期持续有效性的根本原因。

2.2 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经费投入不足

在农民工培训的投入上,当前主要存在政府投入有限、用人单位投入动力不足和农民个人分担比例过大的这三大问题。

首先,中央财政用于补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经费和地方配套的资金十分有限,这对于解决2亿多农民工的教育与培训来说是杯水车薪。投入不足,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正常进行。虽然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农民工培训问题,但财政支出中没有专门用于农民工培训经费的项目,使得政府在经费投入上很受限。有的地方财政本身就很困难,农民工培训经费根本无法保障;大多数农民工输入地在财政安排上,没有把外来农民工纳入当地的培训范畴,因此政府在农民工培训上未能担负起应有的主导责任,政府对农民工培训的投资力度亟需扩大,这决定着我国农民工培训的未来发展状况。

其次,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急于追求短期可见利润,往往忽视间接投资及收益,农民工培训投入力度非常小。由于不易确定培训的内容,也不利于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收,用人单位担心“投资零效能”,导致对农民工培训的投入动力不足,常常以农民工缺乏稳定性为由,拒绝对其实施培训。

再次,农民工自身培训投入能力缺少经济基础,培训投资意识不强。目前,我国农民工的月收入水平偏低,支付培训费用的能力也低,尤其是对进城时间较短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这一问题更为严重;同时由于农民工受教育年限相对较短,平均文化水平不高,缺少自我投资意识,使得农民工仅仅关注眼前的工作与收益,而不会主动投入经费和时间去接受培训。

2.3 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评价体系紧缺

我国十分重视农民工培训工作,将其作为就业工作重点,摆到突出位置,先后列入国家对省、市、县各级政府重点工作目标考核范围和民生工程项目,但调查发现现阶段对农民工开展的多为常规培训,主要是对离乡农民工、在岗农民工进行一些面点、保安、驾驶等专业技能培训等相关常识。针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特点的培训内容显得缺少,比如,为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工提供创业能力、市场经营知识培训;为心理压力大、法制观念淡薄、自我约束能力较弱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心理疏导、交往礼仪以及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培训等。技能培训缺乏针对性,存在课程与教学、岗位需求脱节现象;培训课程的职业分布局限在一些低层次的范围,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培训难以满足需要;适合需要的公益和培训项目不符;缺乏农民工培训系统教材和统一的考试标准,培训内容与农民工需求有差距等,这些培训过程中的种种问题都影响了培训实效。因此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教育培训评价体系,这对于确保农民教育服务质量、提高农民教育有效性是一项重要工作。

2.4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运行机制不顺

我国农民培训的资源十分丰富,培训内容覆盖面广。调研显示,目前,教育、农业、劳动、建设、科技等部门都有比较充分的培训资源。农业部门有农(林、牧、渔)业学校、农业技术学校、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劳动部门有各类技校、职业介绍所;科技部门有“星火”培训中心;教育部门有职业技术学校、职业高中;还有私人培训机构和中介机构办的培训班等。除此之外,还有各类与“三农”有关的网络资源、通讯资源等。但是这些教育培训资源的主体由于隶属于不同的部门,各自为政,自行其是,导致资金分散使用,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和集约效益,而在培训内容上既存在交叉和重叠也存在真空和盲点,各自为营,缺乏统筹规划,形成“九龙治水,天下大旱”的局面。

3.构建湖南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机制

3.1 构建立法保障型的法治机制

通过立法措施保证对农民及农民工的素质培训。发达国家在这点上做的较好较早,如日本自二战以来先后颁布了《社会教育法》,《青年学级振兴法》等大力支持农民培训;韩国政府先后于1980年、1990年制定了《农渔民后继者育成基金法》和《农渔民发展特别措施法》;英国于1982年颁布了《农业培训局法》,并于1987年进行了修改和补充;美国1917年《史密斯―休斯教育法》的颁布与实施则使美国的农民学历教育实现了中等化发展。虽然我国对农民培训日益重视,出台了很多的文件,各地也出台了农民教育培训方面的意见、决定或条例,但都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这与农民培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极不相称,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民素质的要求很不适应,农民受教育培训的权利也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目前的农民工培训需求形势,迫切需要加速农民教育培训专项立法工作的开展,加快农民工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构建;制定一系列新的法律,把农民工就业制度、监测评估机制、激励机制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设立培训基金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加以保障;设立专门机构,监督各部门对法律的有效实施。在制定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法规的同时,通过立法以及鼓励相关部门、企业等以多种形式设立专项基金鼓励对农民工的培训,用法制来保障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权利。

3.2 构建政府主导型的投资机制

农民工培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经费的筹措问题,经费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农民工培训相关各方应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政府、培训机构、用工企业及农民工个人,各自分担相应的经费投入。政府要将农民工培训作为公共(下转第233页)(上接第231页)产品看待,各级财政要把农民工培训经费纳入财政经常性预算,并且要随经济的发展有一定幅度的增长,逐年加大投入力度,使政府成为农民工培训资金投入的主体。当然,农民工培训还应该按照“谁受益,谁埋单”的原则,并积极运用金融、信贷、税收等手段,鼓励和支持农业大中专院校、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民办培训机构参与农民培训,建立起以政府扶助为主,企业、个人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解决农民培训经费不足的问题。比如让企业把花费的培训费用,计算进生产成本,待企业售出产品时再对其减免税收,等等。积极推进农民培训项目经费“基金化”运作,将公共财政对农民培训投入资金、企业组织专项投入资金和社会捐助等,设立农民培训专项基金。该基金由政府成立的基金会负责管理,用于企业对较低技术文化层次工人的培训和政府对处于就业劣势的人的资助。

3.3 构建政企合作型的评价机制

针对农民工培训效果评价,以过程为主的评价方法更符合农民工培训的实际情况。根据目前农民工的知识体系和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政府有关部门应严格监控农民工培训效果,建立培训前、培训中以及培训后的全过程培训效果评价体系。培训前评价是培训效果形成的基础,培训中评价是培训效果形成的过程,培训后评价是培训效果最终的表现形式,三者密不可分。培训前,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培训机构进行严格审查,引入竞争机制,对于培训机构实行优胜劣汰,确保农民工培训的质量。而培训机构在培训前应认真考察参加培训的农民工现状,掌握用人单位对实际岗位的技能要求,据此编制培训计划。培训中评价是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对培训组织实施情况进行的评估,其能够控制培训实施的有效程度。培训结束后,由政府、企业和农民工对远程教育机构所提供的培训服务做出评价,评价包括:政府从经济、社会和绩效三方面对于培训机构做出评价;企业从学员上岗能力上对培训机构做出评价;参与培训的农民工从培训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出发,对于培训机构做出评价。根据这些评价信息,培训培训机构可以及时、准确地把握企业和员工的培训需求,提供有效的培训服务。

3.4 构建市场竞争型的运行机制

要实现我国有限教育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就必须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市场化运作。运用市场化方式选择和明确培训者、培训对象和培训项目,结合培训质量资格认证评审制度,提高培训质量。

由国家对农民工教育培训进行统筹规划,逐步形成“政府统筹、农业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新型教育培训运行机制。同时要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充分利用职业技术学校、劳动力培训中心、乡镇成校、农函大、农广校等各类培训机构,逐步完善以高等职业教育(成人与继续教育)为龙头,以中等职业教育(农业中专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育)为骨干,以县乡村农业职业(成人)教育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基础的农业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另一方面,建立起从中央、省、地市、县、乡五级农民培训体系,形成一种上下贯通的农民培训网络,应着重做好基地成网,要建成由省、市、县区、乡镇组成的农民教育培训基地组成的教育培训网络;还要逐步实现农民教育培训设施的现代化,大力发展网上远程教育,从而实现教育培训的系统化。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历史阶段的特殊产物,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是摆在我国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和紧迫课题,培养掌握一技之长,素质较高的产业工人是加速新生代农民工向市民转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内在要求,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举措。制定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法规,通过立法以及鼓励相关部门、企业等以多种形式设立专项基金鼓励对农民工的培训,用法制来保障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权利;将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及培训纳入国家社会财政预算,并及时准确地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进行评价,从而引入竞争机制,把农民工培训推向新的高度,达到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舒本耀.要把解决就业问题放在当前突出位置来抓[J].学习月刊,2009(4).

[2]朱静.企业分担农民工职业教育成本的思考[J].现代经济,2008(13).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4]张红.职业教育与农民工市民化――一种生命历程理论的分析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08(8).

[5]江泽清.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服务转型发展[J].群众,20l0(6).

[6]喻国良,何耀明.创新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工作研究[J].三农论坛,20l0(4).

[7]潘玉琴,印香俊.基于协同学理论的农民工培训机制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1(11):

6919-6920.

[8]陈彩娟.城市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亟需加强[J].政策望,2011(5):40-43.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课题“湖南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研究――以湘中地区为例”(课题号:10C0291)阶段性成果之一。

民政培训专题篇(9)

福建省农广校始终坚持有为有位,积极参与,主动融入,学校内部管理规范,学校社会形象良好,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并争取到国家、省有关农业职业教育、农民培训政策和项目,以及本省财政专项投入。

福建省级各有关部门,特别是农业主管部门下发了一系列促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和农广校建设的法规、文件或政策。突出表现在:2010年,福建省委组织部、省农办、教育厅、农业厅出台了《关于组织全省千名村主干参加中等职业学历教育的通知》,通知要求依托福建省农广校开展全省村主干中等职业学历教育,每年省级财政补贴每人800元,当年共招收村主干学员1096名,圆满完成任务。2011年,福建省财政厅、教育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下发了《关于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政策覆盖范围实施办法的通知》,决定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对所有接受中等职业学历教育的正式学籍学生,包括全日制、非全日制所有专业学生(包括福建省农广校),实行免学费财政资金补助,省属学校非全日制学生按每生每学年1200元财政资金补助标准。该文件是全国首个省级政府出台非全日制免学费文件。目前,2011级学生的第一学年财政补助学费已经下拨,极大地解决了长期制约农广校进一步发展的办学资金紧缺问题,也为全国农广校系统非全日制学生免学费补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2010年,在全国农广校成立30周年大会上,福建省农广校被中央农广校领导小组评为全国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先进集体。2013年争取在免学费基础上,福建省政府出台给非全日制涉农专业学生给予误工补贴。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促进全省农民教育培训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1. 中专学历教育

2010年福建省农广校被省教育厅列为21所省属中等职业学校之一。2011年统一使用“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电子注册管理。各级农广校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服务新农村建设为己任,大力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养。2010—2012年期间,全省农广校组织实施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组织实施福建省农村千名村主干参加中等职业学历教育。以村主干、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骨干、农民技术员、种养大户、生产能人等为培养重点,完成中专学历教育招生6091人,毕业5088人,为福建省农村培养了一支农村带头人队伍,充实了农民技术员队伍,培养了一批农村致富示范户。

2. 农民培训

2010—2012年,全省农广校大力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组织实施村级农民技术员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三进村”行动、农业实用技术远程培训、农业职业技能鉴定等,适时开展灾后恢复生产、冬春农民大培训等专题培训。累计承担阳光工程培训2.63万人次,农民实用技术培训68.9万人次,职业技能鉴定710人次。

2012年上半年,全省农广校大力开展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组织专家先后到长汀、上杭等5县市10个乡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0场次,参训人员1000多人。同时组织12000人收看中央农广校举办的“现代农业科技与农耕文化远程大培训” 网络大讲堂。各级农广校共组织近500场次冬春农业大培训,建立了大培训联系村500个,培训农民56300人次,培训农业干部5800人次,为全省农村输送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型职业农民。

3. 农民教育培训平台建设

2010—2012年期间,全省农广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教学功能不断拓展,教学模式不断创新,贴近“三农”特色更加突出,远程教育和面授培训相结合的优势进一步发挥,教育培训成效显著,在农业实用技术远程培训中,配合省农业院校、省政府农办,利用福建省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等系统,全省将近1400个视频会场、15300个行政村,省、市、县、乡、村5级均能通过网络、电视、视频点击等收看培训情况。2010—2011年,共举办全省主会场远程培训24期,邀请了112位专家讲授120多个课程讲座,284位专家通过远程视频现场解答420多个农村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乡镇分会场入会数17811,参加培训听课149.98万人次;现场互动乡镇440多次,解答互动及各种平台的问题700多个;制作光盘1800多张。在泉州和罗源、福鼎等10多个县市开展了24次区域性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邀请60位省内外专家讲授60个农业实用技术专题,有10.72万人次得到培训。此外通过省委组织部的IPTV全省基层党员远程教育培训系统点击收看培训情况达23万人次。为全省培养了大量的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已经形成从中央、省、市、县、乡五级农业远程教育办学网络,构建了一个覆盖全省农村的农民终身教育培训体系,打造出一个农民教育培训平台。

加强体系建设,提升办学培训能力。认真组织开展县级农广校评估工作,经过严格的自评、复评、验收,福建省45所县级农广校全部顺利通过了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领导小组的验收,尤溪县等12所县级农广校被评为A级校,新罗区等3所县级农广校被评为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突出学校,顺昌县等4所县级农广校被评为农民培训工作突出学校。

建设农民教育培训示范村,不断完善农民教育培训平台,大力推进农民教育培训进村入户。福建省农广校在2010—2012年期间,大力开展农民教育培训进村入户,先后在上杭县古田镇文元村等建立12个农民教育培训示范村,解决了农民受教育培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民政培训专题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按照“政府推动、部门实施、机构培训,农民受益

”的要求,以农村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培训为主题,实行就业培训与创业培训相结合,引导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务工培训与农务培训相结合,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和实用人

才培训,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援,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智力支持,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1、服务农民需求。按照农民实际需求制定培训计划,设计培训课程,加强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

2、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以农民为本,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行政命令、一厢情愿、脱离实际。

3、突出培训实效。坚持培训、指导、服务三位一体,采取农民容易接受的语言、方式、方法,因人施教开展培训,增强培训针对性,切实提高培训质量。

三、目标任务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

主要培训年满16周岁以上有外出务工意向的农民。通过培训提高其转移就业能力,增强稳定就业的本领,促使加快向产业工人和市民转变,每年培训不少于10000人。

(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

主要培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农民。通过培训提高其专业生产技能和生产经营能力,每年培训不少于8000人。

(三)农村实用人才培训

主要培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农民、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等,通过开展农业科技人员、实用生产技术及农业政策知识培训,提高其科技素质和务农技能,培养一批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每年培训

不少于8000人。

四、工作措施

(一)丰富和完善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一是大力开展集中培训,不断增强科学发展意识。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推进改革发展的信心和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加强专题专项培训,不断提高服务

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本领。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农民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原则,按分级分类的要求,突出抓好专题专项培训。三是抓好其他各类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队伍

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劳动技能,使他们普遍受到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科学文化、业务知识和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全面提高素质和能力。

(二)丰富和完善培训模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一是巩固和提升培训模式,不断完善培训体系。认真总结集中培训、涉农部门专题培训模式,不断完善提高,进一步发挥培训模式的功能和作用,更好地为培训服务。二是采取灵活方式,不断增强培训

的成效。结合不同人群、不同的特点,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课堂理论教学与现场实践指导相结合等办法,开展直观、形象、易学的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让农村群众学得懂、学得快、用

得上。

(三)强化培训管理,确保培训质量

严格按照培训方案,注重过程管理,落实管理环节,加强监督检查,做好跟踪服务。坚持培训、指导、服务三位一体,采取农民容易接受的语言、方式、方法,因人施教开展培训,增强培训针对性,切

实提高培训质量。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培训学校要扩大面向农村的招生和培训规模,积极面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初高中毕业生、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和城镇职工等群体开展培训工作。要根

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就业需求,针对不同群体,合理设置培训课程和培训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课程,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各类职业学校要主动与用工单位联系,搞好职业指导与就业服

务,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

五、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制定实施方案、宣传组织发动、认定培训基地(机构)、落实培训任务、确定培训内容、签订目标合同。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按照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组织开展培训,加强监督检查,做好跟踪服务。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按照相关培训管理办法进行总结,开展绩效评价,迎接专项验收和检查。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职责明确、分工负责的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管理机制,逐级落实责任制。项目县(区)要成立由县(区)主要或分管领导任组长,教育、农业、财政、畜牧(水产)等单位负责

人参加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领导和协调。

(二)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重点职业学校的骨干、带动作用,广泛动员组织各类职业、成人学校和培训机构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要重点建设好县(级职教中心和乡

(镇)成人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努力使其成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重要阵地。各类职业学校要积极向当地有关部门申报,争取成为成人培训基地,积极承担培训任务。

(三)多渠道筹措培训经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要设立培训专项经费,努力争取中央和地方政府安排的培训专项经费,并多渠道筹措经费资金,逐步增加经费投入。要积极协调农业、科技、扶贫、人

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督促有关单位落实国家和省、市制定的教育培训经费投入政策。

(四)建立督导和表彰奖励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督导评估工作,将职业学校开展培训工作情况列入考核内容,定期表彰、奖励培训工作成效显著的学校及先进个人。要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

传报道培训工作中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形成广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工作的良好氛围。

(五)广泛深入宣传,切实营造舆论氛围。建立农民培训信息交流平台,加强对基础数据和动态信息的采集、开发和管理,编好各种技术交流资料和信息简报,及时发现、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分析存在

上一篇: 法律监督的方式 下一篇: 高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