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校园的建设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5 16:32:49

数字校园的建设

数字校园的建设篇(1)

中图分类号:TP392、TP393.1 文献标识码:A

1 项目的概述与背景

当前数字化校园建设成为国家重点促进的领域,它实现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的创新,提升学习效果和教育投入效率,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积累和共享,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主流业务的融合,提高学校决策水平、降低学校内部管理成本、增加学校产出以及提高民众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满意度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国家确定了数字化校园的基本格式,那就是“三通两平台”。教育部提出未来三年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主线是“三通两平台”。“三通”就是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不仅通宽带,更要通资源,是基于学校宽带网络建设,优化各级各类学校网络条件下的教学与学习环境。加强优质数字资源建设,初步实现“教学资源班班通”,要基本形成丰富的各级各类优质教学资源。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大力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逐步为学生和教师建立网上学习空间环境,大力开展跨区域网络协作教研,促进技术与教学实践的融合落实到每个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学习活动之中。两平台,一是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二是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1],紧紧围绕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水平的提升,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归根结底,教育信息化的实质在于教学模式的创新及变革,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利用。

2 数字化校园的系统总体架构

数字化校园建设总体指导思想是在一个应用支撑平台的基础之上,以统一的业务和技术标准,建立服务于学校教学、管理、服务的业务框架。系统总体逻辑架构设计如图1所示。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在国家和行业的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保障体系、运行维护体系的指导下进行,项目的建设分为五个层面,从底层向上分别为基础设施平台、应用支撑平台、信息集成交换平台、业务应用平台、校园统一接入门户。

(1)建设基础应用环境:包括基础设施平台、应用支撑平台、信息集成交换平台,建设基础网络环境,实现校园宽带网络全接入、全覆盖、同时配套建设支持保障系统及网络安全系统,为全社会教学资源的共享做好支撑。

(2)建设业务应用平台:包括数字教学系统、校务管理系统、资源共享平台、支持保障系统,通过四大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将学校的教与学、校务的管理纳入到数字化的管理方式中,通过网络可以实现远程访问与教、学过程。同时在网络上为每个学生开辟空间,完成课程温习、课后作业的功能,即为每个学生配备电子书包。

(3)建设数字化校园统一的接入门户:统一信息门户是数字化校园信息系统各应用系统中各种应用构件整合和部署的平台,它把分立各个业务系统的不同功能有效地组织起来,为各类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信息服务入口。

3 具体建设方案

3.1 基础应用环境

(1)网络环境:基础应用环境的核心是校园网络、软硬件平台、支撑体系的搭建。随着宽带网络的飞速发展,校园网络的搭建宜采用光纤组网方式。建议采用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三层结构。需要跨越广域网的互联通过安全设备提供逻辑上的专用安全网络接入。

各类用户接入网络,访问各类资源通过统一的身份认证和应用支撑系统保障数据的安全。同时通过一系列的鉴权方式保障教学资源的版权。

(2)软硬件平台:数字化校园的应用系统的硬件平台宜采用集中部署模式,由于系统存储的数据类型以图片、视频为主,数据容量较大,宜采用大容量磁盘阵列,考虑到性价比的综合因素,建设阵列配置按照存储数据类型和重要级别分别采用SATA、SAS、SSD不同存储介质配置。同时电子书包、远程教育系统、电子图书馆等系统的开通将使学校的数据面向整个公众,这些系统的开通将对网络、平台的I/O、并发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这样就要求在网络、平台建设之初做好充分的需求分析和预测。

3.2 数字化校园的业务应用系统

数字化校园的业务应用系统包括数字教学系统、校务管理系统、资源共享平台、支撑保障系统。其中核心是数字教学系统。

(1)数字教学系统:数字教学系统为学校创建了一个真正面向未来的、高度集成的、移动互联时代的数字化教学解决方案,包括电子教材、电子书包解决方案、“班班通”解决方案、区域资源共建共享解决方案、互联课堂解决方案等。

系统覆盖了与教学活动相关的所有角色和所有环节,基于角色和教学的定位应用,如图2所示。

整个方案整合了数字化教学工具、数字化学习工具、班级互动和在线答疑系统于一体。涵盖了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2)数字化教学系统应用模式:方案支持课堂内和课堂外的应用,涵盖了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三大教学阶段,六大教学活动,并往复循环,教师和学生均有不同的应用方式,从而真正达到全环节的教育信息化效果。

(3)课堂内应用模式:在课堂内,老师可通过客户端进行如下应用:

a.老师为学生课堂测试题,及时查看每个学生针对每道题的作答情况,及时获得每个学生的作答和统计。

b.老师指导学生在电子课本上进行标示重点,笔记和阅读的功能。

c.老师通过教师端为学生进行授课,可通过电子课本模式或课件模式进行授课。

d.老师可在课堂内可组织学生进行物理和化学的仿真实验搭建。

(4)课堂外应用模式:在课堂外,老师和学生可通过客户端进行如下应用:

a.老师通过教师端为学生作业,学生作答后线上提交给老师批改;学生可及时查看到老师批改后的作业。

b.老师通过教师端给予学生端的电子课本和学习资料进行预习。

c.学生可在线给自己班级的老师提问;老师在线上班级回答学生的提问。

d.老师可在班级内班级公告。

e.老师可在班级内把学习资料给学生;学生之间也可共享学习资料。

f.学生可通过学生端下载各类学习资料,进行自主学习。

g.老师通过教师端制作个性化课件,上传自己制作的课件,分享给其他老师。

3.3 其他业务系统

其他业务系统包括校务管理系统、资源共享平台、支撑保障系统。

(1)校务管理系统:包括教务、财务、人事、后勤、协同办公等管理模块。主要指导全校教工的人员管理和工作安排。记录学校后勤日常工作信息。管理和记录财务信息,形成全体教工数字化协同办公体系,便于日常工作的开展。

(2)资源共享系统:配合数字化教学系统和校务管理系统,实现资源在校内和校外的共享。可以实现各个业务系统之间数据的自动传递和转换。提供安全、可靠、高效、支持多种通用标准的数据交换共享服务。形成共享的数据库体系。

(3)支撑保障系统:由多媒体教室、一卡通、安防系统、数字广播、家讯通等系统组成。通过建设用于校园教学、管理的软硬件支撑平台实现数字化校园的支撑环境。

通过多媒体教室系统的建设将教室的教学工作进行数字化,通过采用投影、数字白板、教学资源的实时采集和网络化集中存储实现教学手段的数字化、教师教学的智能化、教学空间的网络化、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资源应用的需求化、教学效果的可控化、教学评价的公正化、资源生成的优质化等。

家讯通系统是学校与家长交流的信息平台,面向家长开展网络家长学校,重点启动家长成为助教身份协作学校开展学生教育,侧重于素质教育和学习辅导。

安防监控系统是依托多媒体图像压缩处理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实现对校园的全天候监控和周界报警监控,进一步提高校园的安全管理水平。

一卡通、安防系统、数字广播作为数字化校园后勤管理的辅助手段体现出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3.4 统一信息门户平台建设

统一信息门户把分立各个业务系统的不同功能有效地组织起来,为各类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信息服务入口[2]。

统一信息门户可以通过统一的门户平台,集成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协同OA系统、远程教育平台、邮件系统等业务,为日常学校校务管理,教务管理提供信息技术支撑。

3.5 基础数据库建设

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信息孤岛问题。伴随着各项业务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基础数据规范化需求是校园网资源共享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内容。基础数据库建设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统一数据平台:统一数据平台包括四个基本标准:数据元素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用户视图标准和数据库标准[3]。通过一个统一的、抽象的数据服务层,确保为集成、聚集和转换数据工作的可复用性。

(2)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个需要长期建设与维护的系统工程。应更好更有效地建设教学资源库,使其在质量、效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更强的保证,使媒体素材、题库、课件、案例等信息,做到充分共享。

教学资源建设可以有四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二是网络课程建设;三是资源建设的评价;四是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

(3)管理数据库:各部门的学籍与成绩管理数据库、师资与教学情况数据库、学校设备与资产数据库、人事与劳资数据库、财务数据库、科研数据库、办公公文数据库等建设。

4 结论

综上所述,数字化校园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对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将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奠定基础,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S].2011.53.

[2] 齐向明,赵宏霞,邵良杉.数字化校园资源建设与应用系统集成[D].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http://

数字校园的建设篇(2)

一、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存在盲目性,资金使用效果不佳

数字化校园建设所需装备具有特殊性,一是品种层次多、设施设备投资数量大;二是要求特殊、专用电子类设备多;三是非定型、非标准的软件开发费用多;四是高技术类设施设备时效性强、采购的计划性较差。一些学校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内容了解并不深入、不全面,数字化建设方面盲目跟风,事先没有进行投资的成本效益分析,在缺少细致的研究论证条件下,就开始草率投资、采购等建设活动,等校园网建成了,却成了面子工程、献礼工程。虽然在形式上符合了高校教育的要求,达到了一定的数量标准,但成本费用居高不下,审计中暴露出了一些财政资金使用不合理的问题。

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在系统建设中存在缺乏统一规划,各自为战,自行筹资,自行采购的问题。不同时期由不同人员开发的信息系统采用不同的软件技术,造成应用系统各自独立,缺乏统一规划下的访问接口。由于没有采用统一的数据标准,数据格式各不相同,系统之间无法实现数据交换和互联互通。应用不集成,数据不共享,形成大量的“信息孤岛”,致使投入的资金效率不高。

(二)资产采购重视硬件投入,忽视软件投入与成本控制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软硬件相结合,建设中存在着“重硬件投入、轻软件应用”倾向,使得投入大,收益小。一些学校在硬件方面不遗余力,舍得投入,采购高档的设施设备,而在软件投入方面极其吝啬。另外,有些髙校政府采购观念淡薄,采购没有按计划和程序办事,采购到货的物质类资产价格高,质量差,难以投入使用。具有了先进的网络系统,拥有了数字化校园环境,但数字化校园的作用不能够充分发挥。如很多部门配备的计算机档次很高,但利用率却不高;一些系统硬件设施高配,但与之配套的软件和设施显得相对贫乏,不能彰显信息化带来的效率和益处。在资产投入方面存在重视硬件采购,轻视软件投入及应用现象;热衷立项开工铺摊子,忽视项目成本分析与控制。

(三)资产采购周期长,手续繁琐,成本增加

高校设备采购一般流程较长,平均下来通常需要6个月以上,除了商品进销直接费用外,还有许多间接费用。釆购周期过长,容易造成学校急需的物品不能及时采购和供应,难以满足高校采购工作的需要。首先学校要有政府采购预算计划,上报主管部门审批后,才能再向财政部门提出申请,财政部门批准后,随后交政府采购中心具体实施。政府采购机构根据批准的采购项目计划确定招标相应程序,通常需要经过确定招标方式,在指定媒体上公告和招标文件。通过投标、开标及评标等程序后,才能在媒体上评标结果,发放中标通知书,中标人与学校需求方签订合同后,双方才能进入合同实施阶段。采购环节多,手续繁琐,势必使成本费用增加,采购成本增加。

(四)资产采购预算编制与执行的准确性差

政府采购预算是政府采购计划执行的前提和依据。数字化校园所需的设施设备的类别和性能,随着技术升级和科技创新的变化,其技术含量、实效性及品种规格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这些特点本身就给采购预算的编制带来了不确定性。另外,高校政府采购预算计划编制时间早、跨年度,在实践工作中就难以准确预见未来市场价格和需求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使得高校政府采购预算和实际执行情况出现较大的差距。加之高校釆购预算的编制本身就缺乏准确性,在实际执行采购计划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也存在着随意更改采购用途,没按采购预算安排采购资金等问题,这些情况就会使预算执行脱离计划,造成采购成本难以准确控制的局面。

(五)政府采购价格与高校期望价格存在差距

对于数字化校园建设所需的电子类设施设备和应用软件来说,政府采购的优势会打折扣。特别是根据实际需求专门开发的软件,其技术含量和成本价格的差别较大,尤其是软件开发的报价也很悬殊。政府采购往往选择信誉度好,规模大的供应商,参与政府采购投标的一般都是商,其本身是以赢利为目的,实施政府采购后,也就意味着增加了中间商的环节和费用,价格自然就高了。一些有实力的小公司由于缺乏大公司的信誉和品牌,低价报价不被看好,很难取得中标的机会,大公司或垄断公司中标的机会较大。因而,政府采购到的一些资产价格与高校的期望值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专用设备和软件类产品,供应商数量有限,采集到的价格信息不全,价格差异较大,给成本分析也带来困难。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主观原因

1.思想认识不到位,缺少有效的保障机制。公立高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的公共财政拨款、科研项目、社会捐赠等,从理论上讲,高校的所有采购都应当纳入政府采购预算范围内。但多年的自行采购方式,对部分高校来说其切身利益之根深蒂固,思想深处不十分接受政府采购的形式。一是有些学校不热心政府集中采购,片面地认为引入竞争机制,实施政府采购实际上是限制和削弱高校的自主权;担心政府集中采购会形成新的暗箱操作,由个人转向集体形成“新的集中腐败”;担心政府集中采购的价格不如自行采购理想,反而浪费了资金和时间;担心政府集中采购保证不了采购项目的需求,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影响了效率和质量,因而存在认识的偏差甚至存在有抵触情绪。二是一些部门政府采购观念淡薄,不按采购程序办事,有的想方设法将整个项目化整为零逃避集中采购,将应公开招标的不经审批变为擅自采购,或寻找理由尽量采用单一来源招标形式。由于认识的偏差和制度的缺失,在一些高校的自主招标过程中,缺少严格的信息方式和公平的交易程序,使得供应商有限,缺乏有效竞争,造成资产实际采购价格比市场价格高的多现象,在总体上使项目采购成本费用上升。

2.采购管理机构多样化,缺乏专业性人才。一些高校的采购管理机构大多是挂靠机构,附属于设备、教务、财务或后勤等部门,造成采购管理职责不清,关系不顺。采购人员往往身兼数职,顾此失彼,很难全面掌握高新技术、财务成本、招投标及合同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隔行如隔山”,采购部门和相关机构之间不能很好的沟通和配合,极易导致交易成本的大大增加。还有一些高校采购机构不熟悉采购成本的控制方法,不能定期对所需产品规格及结构成本进行调查分析,不开展对供应商信息及市场价格信息进行收集,对专用设备、高新技术产品的知识了解甚微,采购中难以避免随意性、盲目性、重复性、资金浪费的现象,使成本控制和资金管理的水平难以达到应用的标准。

(二)客观原因

1.《政府采购法》及配套的法律法规亟待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法》实施以来,对政府集中采购工作起到巨大作用。由于政府采购的起步晚,采购的经验不多,加之我国《政府采购法》及相关行政法规规定,政府采购信息披露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仅为各级财政部门给予警告或通报批评,这对于作为采购人的高校,其威慑力并不大,违法成本太低。另外,尽管现行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规定了监督的范围及主要内容,但由于缺乏具体的程序规定和可行的监督标准,政府采购的监督工作无法有效进行,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处理缺乏依据,因此,采购实践的不断深入,有待于法律法规的配套与完善。

2.政府采购电子信息化的程度尚待进一步普及。由于政府采购信息化水平较低,缺少统一的电子化政府采购管理平台和交易平台,极容易出现采购过程不透明,采购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采购需求双方很难对各种商品价格数量作出合理的判断,很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诱导和欺骗。在政府采购交易信息披露监督薄弱的情况下,采购当事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倾向于人为制造失真的、虚假的采购信息。由于缺乏规范的信息交流平台,市场交易难以透明,结果导致部分潜在供应商不能入围,而使寻租的供应商极其轻易的获得合同,从而增加了交易风险和采购成本。

三、加强资产采购成本控制的对策及建议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中,采购已经不单是个成本的问题,它是当今高校打造核心竞争力,规范公共资金支出,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实际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下面提出应对策略及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建立和完善采购管理制度

公立高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必须强化政府采购观念,围绕国有资产采购成本控制方面的问题,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和探索实践活动。一是应当按照政府采购要求,健全统一权威的采购机构,合理配备采购人员。在机构组建中,注重吸纳精通业务和法律知识的各类专业人员,组成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采购队伍,形成高层次、高水平的采购运作体系。二是建立完善采购管理制度,实行“管采分离”的管理体制。明确采购决策和执行人员的职责,严格落实采购决策和采购执行的责任制,用制度来保障资金支出管理措施的落实。三是细化和优化采购作业流程,在对采购价格、方式和检验等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这样就有效的规避了暗箱操作的行业,从而有效的降低采购成本。首先,要做好比价采购,按照合理的程序和标准采购,这是降低采购价格的有效手段;其次,进行周密的研判分析,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争取价格最低化采购,以低价格获取高质量的采购指标;再次,建立项目审计监督制度并加大项目检查力度,推行项目责任追究制度,在资产采购和工程服务全过程中实施“阳光工程”,用阳光的防腐剂抑制采购活动中的各种腐败行为,达到对采购成本进行科学控制的目的。

(二)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科学的投资决策控制机制

在高等教育竞争日渐激烈的大环境下,应当从顶层设计入手,开展对数字化校园总体框架的分析,从高层管理者层面做起,建立科学的项目投资决策机制,通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拟定建设目标,提出设计原则、制定设计路线,最终规划出技术路线。通过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机制运行,才能保证最终完成高水平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首先,应根据自身发展规划情况及政策要求,认真进行拟建项目技术和经济上的科学评估,保障项目在达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分配的资金限额控制投入;其次,无论是资产采购还是设施建设,都应当按照项目计划建设,保证项目不突破总定额,运用科学的投资决策来进行成本控制;最后,通过界定政府采购指标体系入手,分析高校政府采购绩效指标体系的价值取向、对政府采购绩效评估的指标进行优化研究,确保建设资金的利用效果和效率。

(三)强化和细化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严格控制采购成本

高校投资管理的核心是立项的合理性与使用的有效性,部门采购预算制定的科学、准确与否是关乎政府采购是否顺利进行的基础,强化和细化政府采购预算计划的编制,则是高校顺利实现政府采购制度的关键药效之一。首先,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之初,髙校就应当加强资产采购预算编制和规范资金支出的管理程序,在编制资产采购预算计划过程中,要针对不同项目的不同资产,组织相关专业人员研究制定详细的项目需求和完整的收支范围,做到专款专用。其次,在建设过程中,对确因项目需要追加资金的申请,需要建立严格的审批程序和保障措施,确保资金人员和工程的安全。再次,注重从加强高校政府采购的内部控制和审计监督入手,采购活动的失控极其容易滋生腐败问题,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必须建立起全程监督的机制。通过严密的预防控制系统,强化资产采购的制度约束,才可能有效抑制采购活动中的各种不规范行为。

(四)灵活运用多种采购方式,减少采购环节和周期

在政府集中采购活动中,高校应针对项目的具体情况、特点和要求,采用针对性强的,灵活多样的资产采购方式。除公开招标方式外,还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经财政部门同意后,采用邀标招标、竞争性机制、询价或单一来源等采购方式,减少采购中间环节和一些不必要的费用,缩短由于过多程序而导致过长的时间,从而使资产的采购成本大大降低。对技术复杂的数髙,数量较小的固定资产,在取得财政部门同意后,也可申请由学校按照要求组织招标采购,既能缩短采购供应链,同时也能节约采购相关费用。这样能够比较好的解决采购周期与髙校所需货物类资产时间要求紧之间的矛盾。髙校还应当根据采购的实际情况,不断研究和利用降低采购成本的其它有效方法和手段。适度竞争对高校政府采购效益的提升至关重要,关键是如何在竞争中引入、调节和采取有力措施。比如:可以通过付款条款的不同方式选择来降低采购成本;充分把握价格变得的时机,利用货物类资产销售旺季和淡季间的价格波动变化来择机采购;条件具备时,几个学校可以结成同盟实施联合采购,以规模数量来争取更多的价格折扣;在众多供应商中选择信誉好的商家通过签订长期合同,除可得到质量保障和及时的售后服务外,还可得到其付款和价格的优惠,学会利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来降低采购过程的成本。

(五)积极推广和实施采购网络化的管理模式

数字校园的建设篇(3)

1.引言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是加快教育科研信息化步伐。近年来,数字化校园建设成为了高等学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其建设水平是高校整体办学水平、资源整合与共享能力、高校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因此,搞好数字化校园建设意义重大。

2.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1990年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发起并主持的一项大型科研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这项计划以调查和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在大学中的发展状况及促进大学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目的,是迄今为止美国持续时间最长和规模最大的教育技术研究项目,被认为是数字化校园的雏形,是数字化校园的概念最早出现[1]。

数字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作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这是我国高校普遍接受的对数字化校园的定义。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人们已经深刻认识到,数字化校园建设不仅仅是网络建设工程,而是教育信息化整体推进的过程,不光是教育设备、教育手段的数字化的过程,而且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学制度、教学模式的转变和现代化的过程。“数字化校园是系统、数字化校园是工程、数字化校园是标准、数字化校园是文化”的思想已经被普遍认同。

3.数字化校园的特征

数字化校园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等所有信息资源的全面数字化,即从环境(教室、实验室、设备等)、资源(讲义、课件、图书等)到各类活动(教、学、科研教研、管理、服务等)的全面数字化,实现网上教学、网上办公、网上管理和网上服务,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推动高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形成一个先进的教育环境,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数字化校园会呈现各种各样的特征。仅从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的角度来看,数字化校园与传统校园相比具有如下特征:(1)平台网络化:数字化校园以校园网为依托,直接或间接地与Internet相连,师生之间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教学互动。(2)资源数字化:所有教学信息资源全面数字化,在数字化校园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可将他们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的结果形成数字化作业和教案。(3)环境虚拟化:数字化校园最直接的成果就是虚拟大学。虚拟大学,通过Internet(CERNET)互联互通,开展网上学习和网上实验,实现资源共享,并且使得学员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学校的景色风貌、教育风格、学校管理等。(4)学习个性化:在网络上,学生完全根据教师的安排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异步的交流与学习,它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现象,从而实现了真正的个别化教学。利用校园网或Internet上大量的个性化教育资源,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学习。个性化是信息技术所取得的最伟大成就之一,而数字化校园又为个性化的学习和研究开辟了广阔空间。(5)教学智能化:智能化就是自动化,它是通过一系列智能技术,使信息获取和传播部分地具有人的智能,从而能够部分地代替或优化师生劳动,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灵活性[3]。

4.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数字化校园建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系统的建立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其本质是将现代教育理念、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对高校现行的教育模式、管理模式及其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思考和渐进性的重组,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因此,明确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和基本原则至关重要。

4.1.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创建数字化的教学环境和管理手段,实现数字化学习、数字化教学、数字化科研和数字化管理,以新的人才理论、教学理论和管理理论为指导,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4.2.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本原则

为了避免在数字化校园建设当中出现偏差和失误,在分析研究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出以下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协调发展的原则。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难度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高校内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部门,高校需树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科学发展观,从整体战略的高度,从自身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需求出发,按照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般规律和总体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总体规划。在建设过程中,既要从纵向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步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各项工程,又要从横向上处理好校内各个部门之间以及高校和其它校外机构之间的协作,实现各项工程的有序建设和协调发展。

(2)统一领导、统一管理、政策配套的原则。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全校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需要制订各种规范标准和政策法规,需要重组管理组织结构,需要人们观念的更新、素质的提高,而且可能会导致利益的再分配,这些将会对数字化校园建设产生巨大的阻力。因此,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进行集中统一管理,以保证数字化校园建设理性、有序、健康地深入发展。为避免重复建设、发展不平衡等现象的出现,高校需从自身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整体需求出发,而非个别部门的需求出发,统一领导数字化校园建设,并根据建设的整体规划统一部署、实施、管理各项工程,防止出现各自为阵,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在高校中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还必须要有相应的配套政策,包括使用收费政策、绩效奖励政策等,对于积极投入者,应该有较大力度的政策倾斜,政策配套是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3)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的原则。规范的制定是数字化校园能否顺利建设的重要前提,这包括硬件的规范、软件的规范、用户的规范、应用的规范、信息的规范、管理的规范等。只有这些标准到位以后,信息化建设才能以比较理想的速度推进。在技术上按照统一数据标准、统一数据库、统一开发平台、统一用户管理、统一门户的要求,制定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和信息标准,构建学校数据平台,实现高校各管理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各种应用系统的建设必须遵循国家和学校统一制定的相关信息标准和技术标准进行开发,并能实现与应用平台的平滑对接。

(4)完善基础、强化应用、建用结合、以用促建的原则。数字化校园建设应重视网络、数据中心、公共应用平台等基础平台的建设,这些平台为高校各类应用的建设提供公共的支撑系统。同时,应用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心,数字化校园的意义只有在丰富多彩的应用中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应用系统建设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内容,成功的应用能够吸引领导决策层和师生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关注,获得广泛的支持,从而强有力地促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快速发展。

(5)突出重点、突出效益的原则。建设过程中,高校可以在短期内能实现的、与核心业务相关的应用系统为试点,组织力量重点突破,争取早日见效并带动全局。资源开发一定是数字化校园建设重点,在各个层次系统的建设中,始终贯穿着资源的数字化。资源数字化的程度反映了各个系统的应用水平,也代表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程度。因此需要建立起长期的数字资源集成的体制和机制,数字化图书馆、学科资源库、网络教学资源库、科研信息库等应该作为重点建设项目。

(6)重视人才、加强培训的原则。。凯尼斯格林教授指出:“调查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意识到,对于大学应用信息技术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实际上并不在于技术和产品,而在于人。。换言之,是那些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和学生。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和充分地使用这些设备。”人才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关键,数字化校园的功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取决于师资队伍的信息化素质,因此要采取措施对他们进行强化培训,使他们不但能够掌握使用信息技术的一般技能,还要懂得如何有效利用网上信息资源和开展网上教学活动。要重视网络信息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人员的培训,他们不仅要熟悉信息技术,而且还要充分了解高校的管理业务,包括战略、管理流程、管理方式和高校各项管理业务的细节。他们不仅需要启发需求、了解需求、满足需求,而且还要持续改进、提供贴身的技术支持与服务。

(7)强调先进性、实用性、扩展性并举的原则。数字化校园建设需充分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积极推进先进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同时,也应从高校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出发,做到够用、能用即可,切不可一味地追求大而全或盲目地追究技术的先进性。另外,信息技术和应用都是不断发展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保证建设过程中的可扩展、可兼容。

(8)注重安全性、可靠性、可管理的原则。数字化校园既要考虑资源的共享和交换,又要注意信息资源的保护和隔离,针对不同的应用和网络通信环境,采取不同的措施,确保数据的安全和保密;应从系统结构、技术措施、系统管理等方面着手,确保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达到最大的平均无故障时间;应该选择可管理性、可维护性较好的产品,方便今后对系统的日常运行维护和管理。

5.结束语

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交流等带来了巨大变化,数字化校园必将对高校的结构、运作、管理等产生深远影响,数字化将最终带来一个全新的教学环境和教育环境。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的高低取决于高校的综合实力和对数字化校园的科学认识两方面。高校只有明确自身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目标,遵循正确的建设原则,采取有效的建设策略,才能顺利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程和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在信息化社会中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布拉戈韦斯特.森多夫. 迈向数字化和通讯时代的全球智慧.教育展望,1998,(3)

数字校园的建设篇(4)

一、数字化校园的定义

数字化校园是指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

二、数字化校园的功能构成

1.数字化教学

(1)网上备课。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校园网上查看自己所带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安排;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调用服务器上的信息资源实现备课,制作多媒体课件。

(2)网上选课。每个高校都安排了很多选修课程,每个学期的选修课程计划确定以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安排,从网上选择选修课,也可以选择老师。

(3)丰富的教学素材库。包括各学科的素材和制作完整的课件。值得一提的是素材和课件大多都是用Flash制作的,文件体积小巧,易于教学。除了原有素材以外,教师可以将从其他渠道获得的素材添加到系统中。

2.数字化考试

一方面,教师可通过自己的帐户进入教务管理系统,将成绩直接录入到数据库中;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帐户查询自己的各科考试成绩。此外,对于条件好的学校还可进行网上考试。

3.数字化图书馆

不管是教学还是科研,一个高校离开图书馆是不可想象的。而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对于图书馆的概念也要有新的认识。足不出户而方便快捷地饱览图书资料、甚至是国外图书馆的资料,目前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了。此外,数字化校园还包括办公自动化、网上新闻、邮件服务、远程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三、数字化校园的基础构架

1.校园计算机网络平台的建设

校园网及分布于不同物理位置的数字化设备,是开展数字化教学的重要基础设施。必须建设一个宽带、高速、可靠、安全的,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遍布校园各个角落的多媒体网络平台,建设一批实施数字化教学的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和用于自学、自主实验的电子阅览室、DIY实验室等。

2.知识库和信息库的建设

包括课件库、辅助资源库、电子图书馆等,把有特色的成熟的课件、教案、教学实践等资源集成为课件库,把教学背景资料、史料、案例、教学参考资料集成为辅助资源库,把图书馆建设成检索方便、涵盖全面的电子图书馆。这是数字化校园丰富的、赖以生存的资源基础。

3.应用系统的建设

应用系统是教育教学的行为体现,完成教学资源的调度,为学习者创设学习情景,提供学习服务,为教师提供方便的教学环境和引导环境,为管者提供高效的管理环境。适于不同的需求,应用系统应涵盖传统意义上的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网上教学系统等,如基于 web的公共信息系统和电子公文流转系统、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开放资源管理系统、基于用户的网络和桌面管理系统、电子身认证系统等。

四、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

1.用户信息化热情不高,系统利用率低

有些高校实现了数字化校园,但人们很难摆脱传统的办公、教学模式,使用人员有限,系统功能利用率低,最后甚至成了摆设。有些高校的应用系统登录使用者几乎很少。

2.部门之间条块分割,缺乏统一接口和标准

高校内部的信息化建设得不到统一的规划,各院、系、职能机构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各自为战。教务、办公、财务、图书、后勤、保卫、科研都建立了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由于所采用的软件系统不一致、数据标准不统一,在全校范围内人为地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不但导致了校内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资金浪费严重,还给教学、科研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3.提供服务粗糙,应用层次偏低

毫无疑问,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基于高质量的校园网络的,但仅靠传统的 WWW、FTP、E-MAIL、BBS、电子教室等服务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短信平台、消息中心、招生就业数据仓库、知识库、校园视频播放等增值服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却没有充分实现。

4.缺乏完整有效的管理机构和制度

不少高校在建设数字化校园之前并没有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只是很简单的把建设任务交给基建处,而维护管理任务交给网络中心管理。由于许多高校的网络中心在管理数字化校园时没有足够的权限,导致其在统筹全校数字化建设时遇到各种阻力,显得力不从心,无法切实履行管理的职能。另外,许多学校在校园网建设和管理中,没有建立起确实有效的制度,导致各个部门对于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定位不准、职责不明,在处理具体事务时无章可循,各部门缺乏统一协作,彼此相互推诿,致使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5.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阻碍了数字化校园的发展

虽然许多高校的数字化资源很齐备,但是实际的使用率却很低,很多教师依然固守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动者,学生是被动者,在授课时依然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忽视培养学生的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和学生其实是在同等的条件下获取信息,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授课再也不是简单的照着书本的内容和大纲的要求进行讲解,而需要充分利用相关设备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采用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五、关于高校数字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1.完善数字化校园运行服务体系

为了数字化校园的稳定运行,信息主管部门应做好用户服务、技术支持、应用管理和系统管理四个方面的工作。用户服务指直接为最终用户提供问题解答、操作指导、密码修改等服务;技术支持指为学校各部门提供软、硬件系统运行过程中的技术指导与服务;应用管理指为保证信息系统的稳定、高效运行而相应应用系统进行的安装、配置、优化、监视等运行维护工作;系统管理指设计、安装、配置、优化、监视网络、服务器及数据库等基础软件系统,以及电子邮件、Web主页、FTP等基本网络服务系统的运行维护。该运行服务体系的形成将会明确数字化校园管理者的工作方向。

2.继续提高网络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运行畅通、安全稳定、可控可管的网络是现代高校校园网络的目标,也是数字化校园运行的有力保障。高校应推行校园网“三全机制”,即全网认证、全网监控、全网防毒,有效监管和记录网络用户的上网行为并有针对性的制定用户管理策略;建立校园网络应急预案,包括校园网络安全应急预案、重要服务器和核心设备故障应急预案、数据中心异常应急预案等,以应对数字化校园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状况;做好数据备份工作,包括异地备份、双机备份、多介质备份等,以保证数据完整性和安全性;建立校园网络安全日志管理系统。

3.继续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

(1)多交流、巧下载、不断充实与更新是资源的生命力所在。资源库建设是个长期任务,应区分轻重缓急,择重建设,分级制定切实可行的资源收集计划,并备案,既能保证资源质量又可避免重复建设。信息主管部门一方面要加强与兄弟学校的资源共享,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各个学院的学科专业优势,有力指导和组织专业教研室和教师参与资源库建设,同时也要通过购买和下载一些资源内容以达到资源的持续更新。

(2)科学组织、合理分类是资源库高效使用的关键

由于资源提供者不同,导致上传资源的形式不一、类别不一、质量不一。这就要求信息主管部门必须对海量的资源进行二次分类和组织,并通过数据挖掘等技术手段进行信息的整合,为用户浏览和使用提供方便的目录和搜索引擎。

4.完善管理机制,健全相关制度

为了保障数字化校园建设得以顺利进行,学校必须成立起专门的数字化建设管理机构。该机构应当由学校的领导和相关中层管理部门组成,按照先进的理念和明确的建设思路,对数字化校园进行统一规划,组织实施,协调管理。该机构应当被赋予足够的权力统领和协调学校其他各部门积极配合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同时高校应建立健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各项管理制度,以制度促进建设,以制度保障发展,以制度完善管理。

5.加强教师的信息素质教育

作为教学和科研的主体――教师,应当转变观念,积极学习数字化技术,并将其应用到教学和科研的实践中,才能提高数字化校园的利用率,创造和巩固数字化建设的成果。信息主管部门应定期举办学校信息化建设讲座,向广大师生宣传数字化知识,使其了解数字化校园、最新信息化技术,提高对数字化建设的认识;定期组织网络教学竞赛,鼓励广大师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得教学成果;定期通过网站、会议、论坛等形式向用户告知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发展情况,使用户亲身体会数字化校园的成果;另外学校也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如为校内网络精品课计算一定的科研积分、将网络资源建设作为教改课题立项等,更好的调动教师及相关技术人员参与学校数字化建设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沈培华,王映雪,蒋东兴等.清华大学数字校园建设与思考[J].管理信息系统,2002,(2).

[2]顾瑞,张珍义等.数字化校园建设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福建电脑,2008,(3):62-63.

数字校园的建设篇(5)

【关键词】 数字化校园; 校园网络; 一卡通

新世纪之初,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我们已步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也随之成为实现高校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信息化新兴产物之一的数字化校园得到了国内外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成为国内各高校目前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热点。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借2007年我校乔迁新校区之机,我们采用了统一规划、分布实施的建设模式,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逐步完成了新校园的数字化建设,以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本研究将就我校新校区的数字化建设予以浅谈。

1 数字化校园

1.1 什么是数字化校园

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使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得到延伸,从而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运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使这些信息资源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1]。其优点主要是网络化、智能化和个性化[2],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资源共享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系统化。

1.2 数字化校园建设包含的内容

数字化校园建设主要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基础服务建设、网络应用系统建设等几部分。其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校园网络的搭建以及工作在这些网络环境之上提供服务的服务器构架等。网络基础服务建设主要包括最常用的Internet服务和实现上层网络应用所依赖的基础服务。网络应用系统是数字化校园的核心部分,它包括校园“一卡通”、数字化图书馆、网上教学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学资源库等。

2 我校数字化校园的网络基础建设

随着乔迁新校区,学校提出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口号,为此,我们构建了统一规划的、先进的、完善的新一代校园网络。

2.1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在新校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中,我们在网络中心部署了三台处于国内前端的S8610BASE万兆核心交换机(支持十万兆),形成稳定冗余的核心环,把全校网络按照地理位置及信息点数量分成三大区域,在这三大区域部署了相应的大汇聚设备S575024SFP/12GT,网络管理策略通过在大汇聚设备上进行设置,统一进行管理与调整并对路由进行汇总,实现万兆骨干,千兆到楼层,百兆到桌面。建成的校园网络覆盖了全校的办公室、实验室、教室、图书馆等办公场所和学生宿舍、教工宿舍等地方,使所有教工、学生可以方便上网。目前校园网接入点数已达到15000多个,实际使用人数已达到6000多人,能够很好的满足未来网络用户数量的增长。新校园网络拓扑结构图如图1所示。

2.2 网络基础服务建设

在新校园的网络环境中,结合学校的发展方向及师生的实际需求,我们搭建了40多台hp服务器以提供如信息、网络资源共享、学术交流、网上教学、网上考试、视频点播、网上招生、网络杀毒、网络海量存储系统、邮件系统、网络认证系统等多种网络基础服务。

3 我校数字化校园的网络应用系统建设

3.1 校园“一卡通”

校园“一卡通”系统是以IC卡为信息载体、适用于校园消费和管理的网络系统,在一张小小的IC卡上实现生活消费、学籍管理、身份认证、交学杂费等多种功能[3]。它不仅是数字化校园系统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支撑点之一,也是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切入点。校园“一卡通”的推广使用可以方便学生、教工的生活,减轻他们携带各种证件的烦恼,体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同时,能使管理者提高工作效率,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

校园“一卡通”系统的网络结构采用将终端设备通过一卡通网络服务器直接连接TCP/IP 主干网,各终端与一卡通网络服务器采用结构化布线技术,构造RS485星型拓扑结构,既有RS485传输距离远、成本低的优点,也有TCP/IP 网实时性的优点,解决了各终端连网的实时性、远距离等问题。此外,一卡通网络服务器具有智能管理黑、白名单的能力、智能管理子终端的能力、自动收集数据的能力,分担了大量上位机的工作量,提高了整个系统的通信效率及实时性[4]。

校园“一卡通” 系统的数据管理中心是整个校园一卡通系统的核心,采用Linux系统搭建Oracle数据库服务器、hp服务器和磁盘阵列存储,提供全校的数据存储服务,数据实时备份,从而大大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实时性、可靠性。校园“一卡通”系统的网络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

转贴于

图1 新校园网络拓扑图(略)

图2 校园“一卡通”系统的网络结构示意图(略)

通过一年多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建设、运行、调试,现已实现如下功能。

① 综合消费:实现校内的各种日常消费管理,如医疗、商店、浴室、开水、购电、洗衣、食堂、班车、体育娱乐等消费管理;

② 综合管理:主要提供发卡、充值、挂失、补卡、换卡、退卡、帐务结算等管理功能,并对接入设备进行管理,对不同系统模块的管理员进行权限管理;

③ 银行转帐服务:持卡人将银行的存款通过圈存等方式充入校园“一卡通”,逐渐减少校内的现金流通;

④ 图书借阅:用校园一卡通代替传统的借阅卡,对图书进行系统、有效的管理,方便师生借阅、查询;

⑤ 门禁管理:可以在宿舍、校门等处使用门禁系统,以便掌握学生晚归的情况,还可以控制出入校园的人员,加强学校的安全管理,同时,可以控制无关人员进入科研中心、网络中心等地,对资料、设备的安全起到保护作用;

⑥ 身份认证和校园管理功能:实现上网、图书借阅、机房上机、校医院等各种身份认证,从而代替以前的各种证件,确保学校的教学资源能够有效地为合法(理)人员提供优质的服务,使校园管理更加规范;

⑦ 与校内原有信息系统的接口功能:系统实现了学校现有的教学、人事、图书馆等各部门原有的管理信息系统对接,持卡人可以共享身份数据库,与其它系统进行对接,查询本人的基本档案资料、成绩、消费明细等个人信息以及科研、教学情况、管理信息及统计分析等信息。学校管理部门也可以结合管理信息查询各种信息,统计、分析校内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数据,为学校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

3.2 数字图书馆

图书馆已逐步在先进的校园网络基础上实现网络化和数字化,并依托现代化的信息网络,联合各高校数字图书馆,建立实用而全面的数字化资源的知识网络体系,建立起一个跨学科、跨专业的、较完整的数字信息资源网络。

图书馆数字化管理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实现传统图书馆管理业务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包括图书馆采访、编目、流通、公共查询、资源预约的自动化管理,为读者提供在线公共访问目录、网上预约、续借等服务;采用引进和自建数据库的方式构建相当规模的数字化图书信息资源,包括电子书籍、视频、音频等数字化资料。

3.3 教务管理

教务部门基于数字化校园这个平台进行本校的教务管理,与校园“一卡通”系统联动实现学生信息的同步化。师生可通过教务管理系统进行选课管理、排课管理、作业考试管理、网上考试报名管理、成绩查询管理、教师测评管理。目前已对学生试开通了网上选课功能,省却了人工操作的繁琐和集中报名带来的拥挤及走动的不便,效果反应良好。

3.4 规划实施中的网络应用系统建设

校园无线网、办公自动化系统(OA) 、远程教育平台、教育资源建设等也是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逐步完善和现代化水平的逐步提高,我校的管理效率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4 结束语

数字化校园是数字时代学校的必然发展目标,是我国校园文化发展的必然。它大大降低信息的制作成本和存储费用,加快信息的传播速度,扩大信息的传播范围,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的效率,使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应用更方便。

我校在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过程中,紧紧抓住了校园网络基础建设和应用系统建设,进一步实现教学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集中化、数据传输网络化、用户终端智能化。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数字化校园不但改变了我校师生的授课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何凌.以校园网络为基础,构建“校园一卡通”系统.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8:7~9.

数字校园的建设篇(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近年来,数字化校园建设已成为职业院校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信息化水平已成为学校综合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职业院校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走科学发展之路,就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并以此推动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的深度变革,促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合作交流以及社会服务等各项事业的持续发展,为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创新能力、提高管理水平提供最好的信息环境,并最终建成数字化、现代化校园。

经过多年建设,大多数职业院校通过向本科院校学习,自己建设实践,数字化校园已具有一定规模,在今后的建设中以下问题解决的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质量。

一、进一步明确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指导思想应该体现应用,以应用为核心,服务为宗旨,抓住数字化教学与数字化校园管理两个重点,突出高职特色、校企融合特色、实用特色,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点带面、重点突破、持之以恒,有计划、分步骤逐步将学院建设成为一个数字化大学。

在建设过程中,要坚持面向需求、整体规划、基础先行的原则;建用结合、以用促建、协调发展的原则;突出重点、效益优先、分步实施的原则;统一数据库、统一标准、统一开发平台、统一管理、统一门户的原则。

二、加强信息融合力度,整体突出信息化的效率

数字化校园建设周期比较长,技术变化较大,早期由于经费、技术原因,缺乏统一规划,大多数学校建立了为不同应用服务的数据库,各系统信息相对独立,难以共享,甚至各系统数据不能一致,信息孤岛极大地影响了信息系统的效能,降低了决策者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投入热情和信心。

对现有应用系统,最好是完全抛弃,重新按照统一数据库、统一标准、统一开发平台原则重新开发。如果没有经费支持,也要对现有系统信息融合,这样才能整体突出信息化的效率。

三、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要从为管理服务的角色向为教学服务角色的转变

早期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注重的是为教学管理服务,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对职业院校明确指出,要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实习实训、项目教学、案例分析、职业竞赛和技能鉴定的信息化水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信息技术支撑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创新教育内容,促进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融合,着力提高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学生的岗位信息技术职业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创新仿真实训资源应用模式,提高使用效益。

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点要从为管理服务的角色向为教学服务角色的转变,利用数字化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要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

1、加快职业教育数字教学平台建设及数字化资源建设,特别是学院优势专业及能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专业的数字化资源建设。

数字化教学平台是一种新的教学资源管理和组织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管理、教与学的关系及教学考核模式,实现了“任何地点(Anywhere)均可学习”、“任何时间(Anytime)均可学习”、“任何信息(Any data)皆为学习内容”和“任何设备(Any device)都是学习媒介”的全新方式。

2、加快职业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信息化支撑平台建设。

良好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课使职业院校得毕业生在就业时能更快、更好的融入企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信息化支撑平台的建设将是工与学、学校与企业沟通最畅通、最快捷的平台。

3、加快对一些资金投入大、危险程度高的实训项目虚拟仿真实训教学开发力度,以仿真这一数字化全新实训方式克服资金、仪器设备、实训场地等限制,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要充分考虑跨平台、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应用

早期的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应用终端主要是考虑计算机,即使是移动应用也主要考虑的是笔记本电脑。以iPAD、iphone为代表的高性能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出现,使得数字化校园的应用终端将出现多元化。使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特别是智能手机上网已成为学生的一种时尚。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要充分考虑这类应用。

首先在校园网接入上,要实现全校无线网络覆盖。虽然GSM、CDMA、TDMA、3G等网络已经能够覆盖校园,但其带宽还是不能满足数字化校园的需求,使用它们产生的费用也将限制学生对数字化校园的应用。

其次在内容上,要开发适合于手机、平板电脑的基于WAP的应用系统。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 是一种无线应用协议,能将Internet的丰富信息及先进的业务引入到手机等无线终端之中。通过把Interne上HTML语言的信息转换成用WML(Wireless Markup Language)描述的信息,显示在手机的显示屏上。

数字化使许多行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但对教育,只是在教学管理、教学手段上的革新,我们有理由相信,大量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必将带来全新的教与学模式,彻底改变现有的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张久旗.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年第5期.

数字校园的建设篇(7)

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思路

结合当前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柳州铁道职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的实际情况,采用“分期规划、按步实施、全面发展、持续完善”的建设策略,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工作分为两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基础支撑、应用先行、数据互通、资源规划。大体完成“数字化校园”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工作;建设“数字化校园”相关的信息技术体系、安全管理体系以及信息安全运维体系;初步建成“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平台,并结合学校中各职能部门的不同工作内容,建立符合其需求并能实现业务协同的应用系统,解决信息化管理平台中针对性欠缺的问题。

第二阶段:优化提升、应用普及、资源可用、完善制度。依托“数字化校园”前期建设工作经验的积累,不断完善校园信息化标准,如旧系统整合、数据标准、信息共享。对基础平台系统的功能内容进行深化和扩展,包括对人事管理系统、招生就业管理系统、网络教学平台、后勤服务系统等子系统的建设。同时,还逐步制订及完善相关的制度章程,对“数字化校园”实施之后各部门的工作内容、职能进行明确规范的界定,使“数字化校园”建设得以可持续良性发展。

三、“数字化校园”平台框架的构建

1.基础服务平台

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设备、数据中心、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等基础硬件设备和操作系统,基础服务器平台可提供开放统一的API接口。

2.业务应用

业务应用层为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提供服务,是“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的核心。结合学校各部门的业务应用需求,规划设计了以下四个解决方案。

(1)办公应用和服务一体化。含综合应用办公系统、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学校考评系统、资产设备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应用,为学校的校务综合管理提供便捷的信息化服务。

(2)教学管理和服务一体化。包括教务管理系统、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教材管理系统、实训室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等,为教学的实施和管理提供高效的信息化服务。

(3)学生管理和服务一体化。包括迎新管理系统、学生工作管理系统、宿舍管理系统、招生就业管理系统、校友服务管理系统等,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择业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化服务。

(4)数字资源管理与服务一体化。将学校的教学资源、学术资源、图书资源、电子档案等信息整合成数字资源系统,可实现各类信息的规范存储、检索、管理和共享,为学校师生对信息的获取和应用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渠道。

3.服务中心与服务展示

对PC桌面、移动终端桌面等网络社交服务(SNS)的服务桌面进行融合升级,为校园网的各级用户提供与其权限相对应的信息、编辑、传送等信息管理服务。

4.信息管理与安全体系

信息管理体系包括组织机构、管理规范、运维保障体系等;信息安全体系包括安全策略、安全审计、安全评估、安全技术等。

“数字化校园”平台的构建,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信息化环境条件下建立了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模型,同时推动了我校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实现了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

数字校园的建设篇(8)

0 引言

在教育部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11工程”、“985工程”及“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有力倡导和推进下,高等教育界开始重视“数字化校园”建设。目前国内高校基本完成了校园网的建设,在信息化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建设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多个业务系统。然而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推进过程中,许多高校面临着数据集成的共性问题。接下来以南京审计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本现状为例进行分析。

南京审计学院校园网是一个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提供全方位服务,能够基本满足数字、语音、图形图像等多媒体信息传输和处理需要的综合数字网。学校校园网始建于1998年,到2006年,新校区网络的建成,实现了浦口新校区、浦口老校区和莫愁校区三校区核心交换机千兆双链路冗余互联,校园网分为主干网、区域网及用户网三级网络。目前全校各个楼宇均通过光缆互联接入校园网,全校信息点数达21 000个,终端连接100M到桌面。

学校校园网提供了网关服务、WWW网站服务、电子邮件服务、网络安全、FTP、BBS论坛等丰富的网络基础服务;“南审地带”是网络中心为校内用户创建的网站,提供了开放课程、百家讲坛等学习类资源以及各类软件、影视资源等下载服务,目前日均下载量已达到5000GB。校园网还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外网访问校园内网资源的VPN服务等。

学校信息化应用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各应用系统在校园网上运行良好。目前,在校园网上开展的主要应用有教务在线系统、毕博课程平台、网络教学平台、各类专题学习网站、网络自主学习平台、数字图书资源系统、学生管理系统、心理咨询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档案管理系统、总务服务查询和管理系统、医疗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以及其他Intranet公共信息应用系统等。学校基础数据形成一定程度的积累,为学校师生员工提供了优质丰富的信息资源。

然而,学校目前建立的部分管理信息系统,由于没有统一规划、没有统一的信息标准和集中管理,不便于充分利用和有效地配置资源,致使信息不能快捷流通和共享,形成了一些“信息孤岛”,不能发挥信息化的效力,对整个学校应用系统的效率和数据准确性都产生了影响。随着校园网上的应用和资源越来越多,维护难度变得越来越大,也存在了安全隐患,这些都会导致数据的丢失,给学校造成损失。

1 建设措施及实施方法过程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各个实施环节,力求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更应强调整体优化、全局合理,突出发挥资源整合的整体效益。根据建设规划,按照“共建共享、建用结合、以用促建、分步实施”的原则,开展各项建设任务,杜绝重复建设。

1)统一规划、统一管理。

学校成立专门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按照先进的理念和明确的建设思路,履行对数字化校园进行统一规划、组织实施、协调管理的职能。在相关管理机制完善后,学校的相关部门必须建立起明细的规章制度,明晰各部门在数字化建设中应当履行的义务及享有的权利,以此做到有章可循,切实保证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顺利进行并具有成效。

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审定总体规划,根据学校建设现状以及各部门应用需求情况,制定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规划和整体解决方案,以及梳理管理流程,建立数字化校园管理体系。各职能部门均应在学校整体规划指导下,具体规划本部门分管的信息子系统,提出详细的应用需求和管理需求,上报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

2)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

标准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信息标准直接影响着各部门信息系统的开发、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以及全校基本数据的收集、分析和等工作。

整个校园的数据表示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编码,方便学校内和行业之间数据的流通。在规划阶段就建立各类相关的规范标准,主要包含数字校园信息标准、网络建设和服务标准、软件工程标准、信息安全标准、教育管理信息标准等。有些规范已经建立了相应的国际、国内、行业标准,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逐步补充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规范标准。

3)数据交换中心的建设。

数据交换中心的建立可以保障数据的权威性、唯一性、完整性和准确性,为学校全面管理提供数据信息,实现各业务系统间的数据共享,为学校的决策支持提供数据支撑。

改造网络基础设施,提高网络服务质量,建成满足发展需要的高带宽、高性能校园计算机网络环境;将现有及新建的系统硬件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一个易维护、易管理、易扩展、关键业务负载均衡的高性能应用平台;建立一个全方位的安全体系,有效地保护网络资源和服务;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建设校级的基础数据库平台,开发接口标准,实现业务系统的对接以及数据的同步共享,完善基础数据。

4)实现统一的身份认证及门户中心。

信息资源应统一规划、共建共享、集中存储、统一出口,从而综合体现集成的数字教学体系、深层次的信息集成、可用率高的运行平台、现代教育教学支撑平台、协同作业的行政管理、高效的总务服务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架构、全方位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和一体化的信息服务。

采用网页的方式,集成分散异构的信息资源,把各种应用系统、数据资源和互联网资源统一集成到一个平台上,并通过单点登录、统一权限控制、站点管理、内容管理、协同作业、个性化定制等功能,较好地解决学校的“信息孤岛”问题,方便访问者获取信息。

5)建立功能齐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

在现有的校园网基础上,建立一个多任务、多功能、多角度的综合协同办公环境,实现内部办公自动化、文档一体化、部门协作化和日常工作信息化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从而简化办事流程、缩短办公周期、降低办公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最终实现无纸化办公。

2 数据交换中心的设计

Web Service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的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它结合了面向组件方法和Web技术的优势,利用标准网络协议和XML数据格式进行通信,具有良好的普适性和灵活性,便于实现数据集成和数据交换。

因此,本文设计的数据交换中心采用XML作为数据交换标准,利用Web Service技术进行组件和应用系统的包装,将应用系统的数据需求看做一种服务,通过服务的请求和调用,实现应用系统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

2.1数据交换总体结构

采用数据交换中心和数据交换节点的结构,来简化数字化校园应用的主体与主体之间、主体内部功能体之间所存在的复杂的相互关系,在数据交换节点上提供相应的服务来方便老应用系统的接入,并提供一致的访问行为和接口。以数字化校园的4个应用系统为例,数据交换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数据交换中心处于星型结构的中心位置,它是实现数据共享和交换的中心,通过标准化的WebService接口为每个数据交换节点提供服务。每个数据交换节点只需要与数据交换中心通过Web Service进行交互,并通过XML进行数据转换,就可以获取所需要的数据。整个数据共享和交换的底层实现和存储机制对各应用节点是透明的。

数据交换代表业务应用系统主动参与数据交换事务。数据交换利用RDBMS-XML中间件来建立关系数据库与XML数据的双向映射,并在数据交换中心上注册自己的数据交换Web服务;提供本地的服务调用方法和访问接口,可供本地的应用系统和数据交换中心调用,实现与本地应用系统及数据交换中心的互操作;作为数据交换的终端节点,能主动向数据交换中心发出数据服务请求,也能自动响应数据交换中心发出的Web服务请求,并通过对服务请求的解析,实现数据的过滤和转换。

2.2数据交换中心的组成及体系架构

数据交换中心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模式作为松散耦合分布式应用架构的基础,由数据交换引擎、管理中心、Web Service接口、中心数据库、数据仓库五部分组成。数据交换中心的体系架构如图2所示。

1)数据交换引擎。

数据交换引擎实现数据交换的核心功能,它主要包括数据格式映射、数据转换、路由规则管理、报文管理、元数据管理等模块。

数据格式映射和数据转换这两个模块基于统一的数据标准规范,以XML为标准对数据进行映射,同时完成数据清洗、对比、整理、校验与转换工作,实现数据的分布式共享。

路由规则管理模块实现数据在不同的数据交换节点之间和不同数据队列之间的路由。

报文管理模块是以报文为数据交换的单位,报文携带有目标地址、源地址等信息。

元数据管理模块完成元数据的注册、更新和规则修改等工作,并以元数据为标准完成数据的标准转换,同时保证各种格式的数据均能够按学校的数据标准规范存入中心数据库。

2)管理中心。

管理中心包括Web服务管理、系统管理、安全管理等模块。

Web服务管理模块提供对Web服务的注册管理和功能。对于新的应用系统,以及已有的采用中间件的应用系统,通过Web服务管理模块,由所在的交换节点向数据交换中心注册Web服务,来展示自己所能提供的数据。在接到数据服务请求时,数据交换中心根据注册的信息进行Web服务的路由,主动调用Web服务,向数据交换节点传送数据或从数据交换节点获取数据。

系统管理模块实现对系统的配置管理和状态监控。通过系统管理模块配置数据交换中心各部分的运行参数,完成服务的启停控制,为所有数据交换应用提供监控服务,提供日志和错误提示服务。

安全管理模块借助于数字化校园的安全和信任服务平台,实现用户管理、身份认证和授权管理等服务,安全管理模块的安全中间层还提供安全的Web Service服务,管理Web服务会话,实现安全的数据交换。

3)Web Service接口。

Web Service接口向外部应用系统和数据交换节点展示数据交换的相关Web服务,数据交换客户端利用该接口实现与平台之间的数据交换,应用系统利用该接口实现在业务流程中集成数据交换服务。Web Service接口通过管理中心的安全管理模块来实现跨平台、跨语言、可信的Web服务调用。

4)中心数据库。

采集和交换过程中的数据可以转存到中心数据库,并在转存过程中进行数据的正确性和一致性校验,保证了数据权威性;中心数据库还提供了一个全局的关系数据共享视图,统一应用平台的普通用户可进行复杂关系数据的日常查询和数据管理。

另外,对于网络状况不好的一些应用,或者基于C/S结构的应用,改造成Web Service的成本会比较高,此时也可以通过中心数据库来实现数据共享。相关应用把可以在校园网范围内公开的数据更新到中心数据库,其他应用通过数据交换提出数据请求,然后从中心数据库中获取需要的数据。

5)数据仓库。

数字校园的建设篇(9)

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下面就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具体实践和认识作一分析。

一、“三个到位”确立优先意识,健全保障机制

1.意识到位。我校在1998年就投资建设了千兆校园网,信息化起步较早;投资千万元,一是建设了新校区万兆校园网,遵循网络的层次化、模块化的设计思想,采用三层架构,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核心层使用支持万兆交换机,汇聚层使用全千兆交换机,接入层使用性能可靠的1000M交换机,二是全校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实现了教学多媒体化。全校广大教职工充分感受到信息化给教学带来的重大变革,深刻地认识到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迫切需要。

2.组织到位。学校成立有以校长为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以分管校长为组长的“数字校园”创建工作小组,统筹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工程项目建设。形成了以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为主体,“数字校园”创建工作小组协调组织、学校信息管理中心维护设备、提供技术服务和负责教师技能培训,教导处、信息中心负责责督察评估的一体化管理机制,一环抓一环,环环落实,提高工作效率,保障了学校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

3.管理到位。为保证设备高效运转,学校制订了一系列用于推进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制度,充分发挥导向和激励作用,做到制度健全,职责明确,管理规范,工作高效,安全运行,信息畅通。

二、“八个实现”构建技术平台,保障信息化高速运转

由于意识上重视,行动上落实,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主要表现在:

1.实现了教室多媒体化。建设多媒体教室85个,网络教室20个,实验室全部安装多媒体设备,录播教室5套,远程学习交流平台2套。设立专门的信息技术中心,有专门软件开发设备,可以实现音像的剪辑、课件制作和电子备课。这些设备的配置,优化了信息技术环境,基本实现了教学信息传播的多媒体化。

2.实现校园网络全覆盖。新校区建设万兆核心,全千兆到桌面的校园网络。实现全校微机高速运行,全校师生可实现外网,内网高速访问。

3.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化。为对外交流和内部管理的需要,我们创建了学校网站。组建各处室网站,作为学校与外界交流的平台。目前校内网络共享信息已经包含音频、视频、文字、图象、课件等多类型资源。

4.实现校园办公无纸化。一是利用学校网站为学校办公、信息交流和通讯架构平台,使学校逐步跨入电子化、无纸化办公阶段。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各项技术服务进行教干教师管理。

5.实现常规教研网络化。学校实行网络大集体备课。建立在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大集体备课坚持“分工协作的个人电子备课-交流互动的集体网络研讨-学科带头人集中网上修正-教导处网上业务把关-课堂跟踪网络提交反思”的备课程序,合作交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使集体备课借助网络高效运转。

6.建设了标准化考场,实现了考场秩序化。标准化考场包括:试卷保管室、考点试卷运行路径监控、考务工作室、指挥监控室,并且设有考生身份验证系统、作弊防控系统。

7.建设了基于网络的教学管理监控、校园监控和寻址广播系统;实现了教学管理无盲区,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控制提供了保障。

8.实现了校内生活一卡通。通过共同的身份认证机制,实现数据管理的集成与共享,使校园一卡通系统成为校园信息化建设有机的组成部分。建设了一卡通系统,实现了双备份,有力的保障了数据安全。目前已实现食堂、浴室刷卡、超市消费,图书管理系统、教室教学刷卡系统、计算机教室刷卡系统、无障碍考勤系统等。

数字校园的建设篇(10)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10169-01

国内高校近年来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方面取得了飞速发展,几乎全部高校都建立了校园网,而且达到了大或较大的规模,先进或较先进的技术水平。随着近几年国家和地方对职业院校的高度重视和大量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使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建立了较先进的校园网,只有极少数高职院校和民办高校没有校园网。但是从应用上看,进行的比较好的却很少,造成这种在应用建设上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许多高校“重硬轻软”的思想还没有完全转变,办公人员意识问题、传统办公习惯、技术支持、应用软件的界面友好程度,学院管理方式及领导重视程度等,这些都是造成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有好“路”无好“车”的根本原因。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系统建设的关系上,我认为数字化校园建设关键是应用,所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都应该围绕应用系统建设来进行。本次我院示范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方案就是这样提出的。首先进行了主干网升级改造,使校园主干网满足应用系统建设要求的承载能力,解决了每学期开学学生选课与期末成绩录入管理等网络应用高峰时期的网络拥塞问题。其次进行了校园网的安全与管理建设,满足了应用系统建设对网络安全与网络用户身份管理的要求。最后是资源中心系统环境建设,这是校园网应用系统建设的基础,是实现校园资源统一存储及共享访问的前提,是学校建立教师、学生交流互动的教学资源平台的基础网络环境。

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系统建设的关系上形成共识后,还要考虑如何进行应用系统建设问题。应用系统建设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同,电子邮件、信息与文件传递、新闻公告等一般网络办公应用,可由学校信息化建设部门通过开发或购买系统软件来实现,而各部门具体业务的网络应用建设、学校各类信息资源的统一存储、教学资源库的建立,不是学校信息化建设部门简单的通过购买软件等就能实现的,需要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各部门的协作才能完成。在这方面往往有许多人的想法存在一定偏差。

首先在学校各部门具体业务的信息化建设方面,网络办公应用需要涉及到各部门传统办公方式和流程的改变,及各部门间业务流程的改变。已经习惯和熟悉自身业务、电脑网络应用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部门办公人员并不认可或积极响应。因此,在信息化建设部门与具体使用部门共同进行“量体裁衣”的具有友好界面的应用系统引进或开发的同时,没有院领导进行统一的部属和提出严格要求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因此有人称该工程为“一把手”工程,认为是只有学校“一把手”才能推动和实现的。

在学校各类信息资源的统一共享问题上,学校各类信息的统一共享是学校统一资源中心建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没有建立统一资源中心之前,学院的信息,比如学生信息、教师信息等都是各相关部门分别存放的。不但造成存储资源浪费,当教师或学生情况出现变动时,又出现各部门存储的信息内容不一致的情况。学校领导已经提出过各部门上报的信息不一致的问题。这就迫切需要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库。我认为建立方式应该是,在信息化建设部门将统一资源中心系统环境建设完成后,由学院指定部门作为某个信息资源的主管部门,由该部门负责信息的上传及管理(更新、修改及删除等),其他部门发生相关此信息的任何变动需及时向该部门通报。实现信息资源的统一、共享。

在教学资源库建设方面,要严格围绕学校各专业的课程和学习与实践内容设计,这就需要各分院相应专业的授课及实习指导教师来完成资源库内容的引进或开发,其他部门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做到的。因为职业院校,专业和课程设置有其特殊性,有的专业甚至是“订单式”培养模式,只有一线教师才能准确定位哪些教学资源适合我校学生。因此教学资源库建设方式应该是,信息化建设部门建立统一资源库系统环境后,网络教学资源必须由具体专业的教师通过网上下载、引进开发来完成,就算是购买已经商品化的教学资源产品,也必须有一线教师参加来完成。学校信息化建设部门随时提供技术支持。

由此可见,仅依靠各部门报送信息和提出要求,然后完全由信息化建设部门进行资源库与应用系统建设的看法是错误的也是无法实现的。因为报送学校领导的信息都能出现不统一,何况是信息化建设部门要求其他部门提供的信息。对教学情况不了解而引进的教学资源怎能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学习与交流需要?学校资源库与应用系统建设需要学校领导协调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信息化建设部门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应用系统环境建设,即建立满足资源库与应用系统建设要求的系统环境,如网络传输环境、安全性、存储空间、访问接口等,资源库与应用系统建设必须由具体应用部门和一线教师作为建设主体来完成。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初中物理预习方法 下一篇: 资产基础法评估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