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筑的特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4 16:29:14

生态建筑的特点

生态建筑的特点篇(1)

建筑是时代的橱窗,构成建筑的基本物质要素——建筑材料,也就按着时代的脉搏而呈现出自己的价值。几千年来,建筑材料产品有了长足的进展,从最早的土坯发展到现在门类繁多,充满技术含量。各个历史时代都有代表各个时代风貌的建筑,也有与之相匹配的建筑材料。随着时代的变化,建筑物的风格、功能以及人们对它的要求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新型的建筑材料也会相应的出现。

新型建筑材料是在传统建筑材料基础上产生的新一代建筑材料,主要包括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防水密封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我国新型建材工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的,从1979—1998年是我国新型建材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新型建材工业基本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新兴的行业,成为建材工业中重要产品门类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给新型建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市场。目前,全国新型建材企业星罗棋布,在市场需求的带动下,已经形成了全国范围的建材流通网;大部分国外产品我国已能生产,三星宾馆所需的新型建筑材料国内已能自给;不同档次、不同花色品种装饰装修材料的发展,为改善我国城乡人民居住条件、改变城市面貌提供了材料保证。我国已形成了新型建材科研、设计、教育、生产、施工、流通的专业队伍。但是,一种现代新型的建筑材料应该具备怎样的特性才能让人们感觉更舒适,才能适合时代的要求呢?只有充分考虑了以下这些因素才能让新型材料得到有效发展。

一、具有时代价值

一位日本学者在讲学时曾经说过,最好的建筑材料是土坯,他是在分析了各种现有建筑材料功能的优缺点之后,不无感慨地做出了这样的评论的。土坯是人类从筑巢而居时就开始利用普通的黏土做建筑材料,兼有保温、吸湿、透气等特性,更适合人体要求,人住在土坯房屋里比住在混凝土房屋里或者砖房里舒适得多,所以这位日本学者的话具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虽然土坯具有这样的优点,可还是遭到了人们的抛弃。因为现代建筑已经不能仅仅满足居住的功能了,现代建筑是人类技术进步的集合体。除了保温、吸湿、透气这些功能要求之外,还有高强、轻质、防水、防火、防腐、采光、吸音、装饰性以及利于快速装配化施工等等其他重要要求向建筑材料提出来。因此,现代新型建筑材料首先就必须具备时代价值,必须适合现代建筑的要求以及现代人类的审美。现代建筑材料以不同方式进行组合、复合后可以达到比土坯更好的性能,更加适用于现代化建筑的要求!玻璃作为一种建筑材料就因为其适合时代的要求而普遍存在了。纵观历史,建筑物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在不断改变着的过去。

“我国的建筑材料工业,长期以来处于品种单调、技术落后的状态。其标志就是小块实心黏土烧结砖在我国各类墙体材料中仍然占居近95%的高比例。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可耕地面积相对较少的国家,保护耕地关系到子孙后代。我国推出了建筑材料改革系统工程,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如何尽量限制小块实心黏土砖的发展,加速采用及开发新型建筑材料并改造建筑物的功能。”中国描写一座宏伟建筑的用词是青砖碧瓦、合抱大柱、雕梁画栋等等。在西方,石砌的古建筑表现出凝重高贵的风格。尽管今天每当人们看到这些建筑时仍不免衷心赞美,深深为当时建筑大师们付出的难以想象的繁重劳动而赞叹、敬佩。但是,事情仅此而已。今天没有人会再想去建造那样的房屋了,因为它只适合观赏,而不完全适合现代建筑。

二、绿色、环保

优良舒适的居住环境历来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目标之一,丰富多彩的建材产品不仅使我们广厦万间的追求成为现实,更为人们从“居者有其屋”向“居者优其屋”的转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然而,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我们却不得不面临着一个严峻的事实:资源短缺,能源耗竭,环境恶化等问题正日益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建筑材料作为能耗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工业产业,在改善人居住环境的同时,对人类的环境污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而,如何减轻建筑材料的环境负荷,实现建筑材料的生态化,成为21世纪建材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绿色建筑材料是指对人体及周边环境无害的健康型、环保型、安全型的建筑材料。与传统建筑材料相比绿色建材主要有以下特点:(1)生产原料尽可能少利用天然材料,尤其是不可再生材料。(2)低能耗的生产工艺和无污染的生产技术。(3)建筑产品生产过程不得添加使用甲醛、卤化物、芳香烃等,不得使用含汞及其化合物、镍、铬及其化合物的颜料和添加剂。

在日益发达的物质社会里,新型建筑材料的生态化考虑显得尤其重要。建筑材料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建筑材料从原料采掘到生产使用直至废弃的全生命周期中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在我国,每生产1t普通硅酸盐水泥熟料要排放1tCO2,0.74kgSO2向大气中排放130kg粉尘,建筑材料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还会产生噪声污染、水污染、玻璃幕墙的光污染、矿渣岩石的放射性污染、化学建材的化学污染、建筑物拆除后的建筑垃圾等多种环境问题。建筑材料与环境的协调性当然建筑材料与环境之间也有着某种程度的协调性。许多建筑材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环保性。例如抗菌建材、空气净化建材等。建筑材料也是消纳废弃物的大户,大部分固体废弃物都可用于建筑材料的生产中。例如粉煤灰、矿渣可作为水泥和混凝土的掺和料,煤矸石已普遍用于制作烧结砖,甚至于一些有毒可燃废弃物及垃圾可作为燃料用于煅烧。随利用建筑材料实现固体废弃物的再生资源化将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越来越追求舒适、美好的生活环境,各种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日趋庞大,建筑材料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地位。新型建筑材料发展也有了广阔的天空,只有掌握新型建筑材料的特点,才能有的放矢的研究、生产。

参考文献:

[1]郑迎朝,李富.新型建筑材料的商业发展前景.中国科技信息,2008,4.

[2]叶萌.未来建筑材料展望.中华建设,2007,4.

[3]丁大钧.砌体结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生态建筑的特点篇(2)

前言

对于生态型住宅建筑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定义,笔者理解应包括以下几层涵义:首先是结合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合理地安排组织建筑与其它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住宅建筑与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其次是拥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满足人们工作生活所需的舒适环境,人与建筑和自然环境之间形成良性的循环,能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再次就是在住宅的建筑精神上既要体现时代性,也要反映地域的历史与人文环境。

1现代生态型住宅建筑设计要点

生态一般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型建筑应该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即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及具有长效多适的灵活开敞的空间等);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同时对自然界的索取要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小。这主要指对自然资源的少费多用(包括节约土地,在能源和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生资源等原则)。又要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包括固体垃圾、污水、有害气体)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等等。对小环境的保护则体现在从建筑物的建造、使用,直至寿命终结后的全过程,建筑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1 以人为本,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

在设计中强调以人为本,决不是“人类中心论”。建筑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健康、无害、舒适的环境。我们强调高效节约不能以降低人的生活质量,牺牲人的健康和舒适性为代价。但也不能只强调人的健康和舒适,而不顾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与破坏。建筑应满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利用自然条件创造优美的外部视觉景观,改善室内环境品质,提高舒适度,降低环境污染。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需求,才是绿色生态建筑的基本内涵。

1.2 使用洁净能源,降低能耗,保护自然资源及绿色生态

建筑要通过优良的设计、优化工艺和采用适宜的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改变传统建筑产业的粗放、浪费污染型的生产工艺,实现清洁生产、工艺生态化。要尽可能提高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积极采用洁净能源,采用清洁的生产技术(如自然通风和通风道技术),减少废弃物。把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两大课题结合起来,以最低的资源,最少的污染获取最高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1.3 循环、有效利用资源与能源

循环使用建筑材料,废物再生利用,水循环使用,能源的多级多层次利用,使用高效率的设备和控制系统。扩大代用、再生利用材料资料,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有用的经验转化为标准、规范条文,以利推广。

1.4 保护利用环境,尊重历史、自然设计与地方相结合

利用基地周边的自然条件,保留和利用地形、地貌、植被、湿地和自然水系,保持绿色空间,保持历史文化与景观的连续性,使建筑空间布局充满活力。并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减少有害气体、废弃物的排放,减少对生物圈的破坏。

1.5 整体优先,全寿命设计

设计必须从整体出发,经济性应从全寿命周期通盘考虑。通过科学合理的建筑规划设计、适宜的建筑技术和绿色建材的集成,增强其性能及灵活性,延长建筑整体系统的使用寿命;通过技术进步和转变经营管理方式,提高建筑工业化、现代化水平;提高建筑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贡献率;积极发展智能建筑,提高设施管理效率和工作效率。

1.6 保护生态系统调控城市气候

创建舒适健康、高效清洁、和谐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我们的生活追求。这要求设计及规划采取合理的城市结构与绿地系统布局,考虑建筑通风与遮阳,控制污染,合理处理与建筑相关的垃圾及工业废弃物,广种乔木并用当地杂草绿化(节约水资源)改善城市气候,铺地尽量用可渗透性地砖,以利于水和植物的生长。

2 现代生态型住宅建筑的基本特征分析

生态型住宅的环境要有洁净的空气、水源与土壤,不受到不良自然环境的危害,也不易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基本特征如下:

2.1建筑物要尽量保持和开辟绿地

在建筑物周围种植树木防风、遮荫,改善景观,保持生态平衡。重视室内空气质量,保持新风在室内的流动。重视人文景观的保护,建筑物附近有价值的古代文化或建筑遗址应予保留并妥善安置。

2.2建筑物的资源、能源和其他消耗至最低程度

建筑物应该充分有效地使用水、能源、材料和其他资源。尽量利用清洁能源(如地热与太阳能、水能、生物能和风能),保护与改善自然环境。在满足人们的健康、舒适、安全使用的情况下降低消耗、节省资源。

2.3建筑物应有合理的朝向布局,以充分利用太阳能

建筑物的形体布置合理,应减小建筑物的体形系数,以减少采暖与制冷能耗,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应该采用高效保温隔热构造,并具有良好的自然采风系统以及充分的自然通风条件;建筑物内的房间设置、布局恰当,既满足使用舒适度,又节省能源。

2.4回收并重复使用资源

从旧有建筑物中拆除的建筑材料,如砖石、钢材、木料、板材和玻璃等,尽可能保护好,根据不同情况,力求回收利用,做到建筑材料- 建筑- 建筑材料- 新建筑的良性循环。并积极利用其他工农业废弃物料,使用先进技术,降低建筑运行管理费用。在结构条件允许情况下尽量不要拆除旧建筑,应对其进行改造以适应新的使用功能,节省建筑造价。因此,现代生态型建筑是资源和能源有效利用、保护环境、亲和自然、舒适、健康、安全的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

3 现代生态型住宅建筑设计的思考

建筑特别是住宅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它总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地形条件及地形地貌的制约,这是造成住宅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设计师应以生态观的角度,顺应自然地形地貌的要求与地段环境相融。自然环境是生态型住宅建筑的背景与组成因素,因此在住宅的选址方位上要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状况,依势而建。其实在建筑选址上,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中,风水理论便有了体系阐述,它强调建筑所处环境的好坏对人的生活与行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具体思考如下:

3.1 加强现代住宅建筑空间结构与材料的生态设计

对于生态住宅建筑的空间结构与材料运用方面应尽量运用下面几种生态设计方法:

一是生态住宅建筑空间中的少量化设计。我们可以运用多种设计手法与技术条件对材料及其它组成部件最大限度的利用,以减少物质与能量消耗。如在结构造型上以采用简约风格为主,从而减少复杂造型结构造成的材料物质消耗。另外建筑所用材料的本土化也减少了材料长途运输所带来的能量消耗。

二是生态住宅中资源再利用化设计。住宅建筑空间中的装饰与结构部件应通过新技术、新材料的设计与运用实现其可拆卸、可替换、可重新组装,以此来延长结构使用寿命。

三是生态住宅中流动空间的运用。现代建筑技术与材料的进步,使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与改造打开建筑传统的封闭围合面,使室内外通透一体化,也可以通过这些面的开合设计使空间产生灵活多变的组织形式,住宅中合理引入天井,通过天井的设置达到对建筑整体的自然通风、采光、温湿度调节、改善建筑的微气候。

四是生态环保型与天然材料的运用。生态环保型材料由于生产的洁净化和产品的生态化使其生产和使用过程都不对环境产生危害,更新的旧材料也易于降解与转化并可作为再生资源加以利用。土是组成物质世界中最基础的一种,不论是对于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来说,土既是作为结构的基础又是一种提供支撑的源泉。土的物理和化学特征使得它成为被动式气候设计的一种非常好的起点。基于它良好的热惰性作用,用泥土或石头为建筑材料实现的住宅建筑体,通过减弱热量的传导从而使室内达到湿热平衡。讲到光,我们的设计师善于利用人工照明,以至于忽略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阳光的存在。阳光是所有有机物的能量来源,同时心理健康和感觉也离不开阳光的作用。

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悠久的园林与建筑环境设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水作为一种特殊的设计媒介可以利用其固有的性质降温,具有增强环境象征意义和愉悦感官的功能,还可以创造诸如宁静、运动、声音、光亮等艺术效果。在有条件的地区,可通过人工设计,将高地的溪流水源引导经过住宅建筑的玻璃屋顶,薄薄的水层沿东面的泻水屋檐泻下形成水幕,通过流水渠迂入江水中,循环的水层减弱了较强的辐射热,光影班驳的折射光使空间内弥漫着自然的绿,流水声与鸟语花香共同在这里创造动态自然居住环境。

3.2 现代生态型住宅建筑应表现出其独有的地域文化特色与内涵

生态建筑的特点篇(3)

生态建筑是指运用生态学知识,结合建筑和环境,将人、自然、建筑有机地结合起来,科学地利用自然环境,寻找最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态建筑环境,使对人类有益的能源在建筑和环境中高效地循环运转,并将人、建筑、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看待,从而创造一个最佳的建筑环境。

1.2生态建筑的特点

1.2.1生态建筑的设计特点

生态建筑作为一种新兴的建筑方式,与传统的建筑方式相比,有很多不同之处:①生态建筑的整体意识和系统观念都非常强,强调整体带来的实际意义;②生态建筑能够有效利用能源,并且不会造成污染,与传统的建筑相比,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③生态建筑具有循环再生性,并非一次性的资源利用;④生态建筑对环境的适应性非常强,适宜大面积发展、使用。

1.2.2生态建筑的自然特点

生态建筑,顾名思义,从生态而来,终究还要回归生态,降低了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伤害,保持着生态的稳定性。任何建筑在建造和使用的过程中都会消耗自然能量,并且产生建筑垃圾,从而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生态建筑的设计就是通过与自然的关联和运作,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控制在最低限度,以达到最佳的利用效果。

1.2.3生态建筑的社会特点

生态建筑是一种新兴的建筑模式,它与人们的意识形态有着极大的关联——人们的价值观念决定着生态建筑是否能够发展并完善,管理制度决定着生态建筑的建设方向,政府法规从根本上保证了生态建筑的建设。人们正确的意识形态促使生态建筑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1.2.4生态建筑的人文特点

建筑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服务,而生态建筑不仅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更好的服务,而且关注更多的是人们的精神、心理和生理健康,创造让人们身心都感到舒适的环境,这就是生态建筑的人文特点。生态建筑不仅仅是简单的建筑,同时还涉及到自然、社会、经济、政治、人文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

2生态建筑设计的原理和原则

2.1生态建筑设计的原理

2.1.1与自然环境的相融性

在建造生态建筑时可利用的自然资源有很多,为了保护建筑周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并发挥其最大效用。在建筑设计时,要重点考虑周边环境,比如光、风能、水源等;绿化布置尽量与周边的绿化体系形成系统的网络化关系。此外,还可利用自然光线采光,利用水池等亲水设备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调节周边的小气候。

2.1.2能源的节约

在建造生态建筑时,要注意减少能源以及物质资源的使用及浪费,尽量不作多余的设计,不特意追求建筑外表及装修上的华丽、独特。在必要的内部设计中,应尽量节约资源;在非必要性的设计中,应根据其实用性作适当的调整,尽可能地运用建筑本身具有的自然环境优势。总之,生态建筑设计和建设都要遵循“节约能源”的原则。

2.1.3资源的循环利用

在设计生态建筑时,要充分考虑如何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当建筑不能继续使用时,需将其用料尽可能地回收再利用。好的建筑设计也可在建筑的内部创造水、生物养分、能源资源的循环利用,比如地下水、中水、下水、净化水的循环再利用,太阳能、电能、热能、生物能的转换利用,从而维持生态建筑使用上的长远效益。

2.2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2.2.1整体原则

生态建筑的设计不仅要保证建筑本身的特性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还要将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和谐地统一起来,尊重当地文化特色,将建筑与人文相结合,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

2.2.2舒适原则

在生态建筑中,舒适度总与能源资源的消耗成反比关系,并且这个矛盾一直未能彻底解决。生态建筑在满足舒适度要求的同时,还要尽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只有有效运用科学技术手段,积累建筑经验,总结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建筑建设技术,才能坚持生态建筑的舒适原则。

2.2.3高效、环保原则

生态建筑要实现高效、环保的目标,就需要降低建筑物对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耗和使用,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要运用高新科技,比如新的建筑材料等,以降低建筑当中的能源消耗;同时还要避免使用带有污染性或者危害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创造健康、舒适的自然环境。建筑作为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依托,其建造、使用、维护和拆除均应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

2.2.4经济原则生态建筑的建造、使用和维护是一个多元性的建筑系统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组织体系的问题。高投入和高技术的生态建筑虽然可以满足人们高水平的生产生活需求,可以反映最新的科学技术水平,但是,并不是只有高投入的建设才能够实现生态建筑的全部功能,适当的技术、因地制宜的材料选取以及符合地域特色的建造风格同样可以引导生态建筑的发展。

3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

3.1整体的设计方法

在生态建筑的设计方面,设计师必须从整体上来看待生态建筑中的每一个问题。生态建筑的整体设计主要遵循两个原则,即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和建筑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在设计应用型的生态建筑时,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建筑地段,使建筑处于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建筑的建设要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还要通过即将建造的建筑来弥补已经造成的社会环境的不平衡。除此之外,在生态建筑设计时还要注意尊重地形地势、保护现有绿化植被、结合当地水文特征、保护土壤等方面的问题。在生态建筑整体设计时,应采用能够使建筑与社会环境和谐、融洽的设计方法。妥善保存原有的建筑,继承和发展传统的建筑景观;保护好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并积极创造新的建筑景观;适度、合理地使用城市的交通和土地,尽量不改变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保持城市恒久的活力和精神文化魅力。

3.2单体的设计方法

3.2.1自然通风在生态建筑的通风设计中,要充分利用小气候自然通风,或者利用智能控制系统提升建筑物的通风效果。

3.2.2采取降温隔热措施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时,要充分分析、研究建筑所在地的区域环境和气候特点数据,引导生态建筑的设计和建设。利用窗帘、百叶窗、挑檐板等合理控制光线,以降低阳光对室内温度、湿度或小气候的影响。

3.2.3自然采光

在生态建筑设计中,要使建筑能够充分利用阳光采光,在设计中可通过加设玻璃墙、通窗、天窗等使室内光线充足,以满足建筑采光要求。同时,在生态建筑中通过安装日光反射器、反射板等设备,并结合智能操作控制系统,从而可更加充分地利用自然资源。

生态建筑的特点篇(4)

引 言

随着现代建筑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在建筑设计规划管理中越来越注重对居民的保护,建筑设计的生态性体现的尤为重要。因此,建筑规划设计是一个长期、系统、细致的过程,在设计中不能仅仅依靠开发商来进行,还需要对各种社会力量进行动员,鼓励居民参与建筑设计,将民居生态经验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之中,促进现代建筑设计朝着生态、文明、科学的方向发展,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1 民居生态设计理念以及我国民居生态经验

1.1 生态建筑设计理念

在我国的传统民居建筑中,蕴含着一定的生态设计理念,在建筑物选址、布局以及室内外环境设计等方面,都体现了生态理念。在现代生态建筑设计中,主要是对自然风、自然光以及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等,采用水循环设置以及绿化手段等,对小气候环境进行改善,实现低碳节能、优化居住环境的目的。例如,生态建筑通过对建筑物的热能进行调节和控制,利用太阳辐射以及建筑内部热量,达到节约采暖设备能耗的目的。

1.2 我国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验

在我国的传统民居建筑中,主要坚持合适和得体的原则,注重对自然的理解和追求,在建筑选址、造型以及采光等方面,都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在我国历史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生态民居建筑风格,下面以夯土建筑以及黄土窑洞为例来进行介绍。

1.2.1 夯土建筑

夯土建筑在我国民居建筑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都是我国民间主要的民居建筑形式。夯土建筑能耗低、健康、节能,对自然气候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兼顾保温、隔热以及透气等性能,能够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目前,在我国的一些农村地区,农村居民仍然在使用夯土建筑。从建筑技术角度来说,夯土建筑具有很好的环境友好性,例如,夯土材料改造后的强度比较高,可以进行多层房屋建造,建筑拆除后还可以当作农田肥料进行使用,此外,夯土建筑建造起来比较简单,通过手工以及机械等方式都可以进行建造,夯土对室内温度的调节等够让建筑内部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因此,夯土建筑是一个很好的生态民居建筑形式。

1.2.2 黄土窑洞

黄土窑洞是我国独特的民居建筑形态,在黄土高原地区独特地形以及气候环境等影响下,窑洞民居应运而生。传统黄土窑洞建筑在结构上可以分为独立式、靠崖式以及下沉式这几种,窑洞建筑在对当地独特地形地貌进行利用的基础上,同时具备了很好的保温、防火、防噪音性能,合理利用了资源,节省了土地。当地居民因地制宜,对生态环境和民居建筑进行了充分的理解和想象而创造出来的完美建筑形式。

2 民居生态经验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2.1 我国江浙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态性特点

从建筑理论角度来说,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需要保证坚固、美观以及实用三个特性。所谓生态建筑,就是将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对建筑物的内外部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利用,促进建筑内部能源循环转换,进而达到生态节能的目的。因此,生态建筑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自然性,在整个建筑物建造的过程中,包括选址、设计、施工以及维护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对生态环境进行考虑。从生态建筑的角度来看,我国江浙地区传统生态民居建筑设计主要表现出了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方面,江浙地区传统民居生态建筑体现出了极强的生态环保建筑理念,在建筑设计十分注重生态环保,其次是节能型建筑设计思想,在江浙地区的民居建筑中,节能性一直是江南民居的显著特点和风格,这也是现代建筑发展过程中需要进行继承和发扬的。最后,江南地区江浙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用材主要来自于当地自然资源,这些天然建筑材料节能环保,无污染,对居民的健康十分有益,这也体现出了该地区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的有机性和仿生性,江浙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特点以及生态经验,都是我们现代建筑需要学习的地方。

2.2 民居生态经验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2.2.1 建筑的生态性选址和布局

江浙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建筑具有典型的水乡传统民居特征。因此,在建筑选址方面,江浙地区传统民居的选址往往离不开水,城镇建筑布局往往沿水道分布,在建筑选址类型方面,对不同环境类型进行利用,或临水,或靠山,或跨水。在我国江浙地区,民居建筑具有浓厚的江南地域特色,在布局方面有着自己固定的模式,注重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江南地区的民居建筑在平面布局上比较紧凑,很少占用农田,院落在整个建筑群落中占地面积较小,建筑群落内人口密度比较高。在建筑具体布局方面,一般民居建筑主要进行大门中轴线设计,有正房、大厅、后院以及天井等基本结构布局。中轴线设计能够让整个建筑群落具备较好的通风、采光以及保温等性能,同时,天井作为采光和排水的基本设置,也体现了较好的节能和生态设计理念。

2.2.2 建筑平面设计的生态性

江浙地区的民居建筑在结构形式上比较丰富,平面形式复杂,在进行平面结构设计时,对江浙地区特殊的气候环境和地理环境进行利用,实现了建筑物的节能性能,体现出了很好的生态性。下面以江浙地区一些典型的民居平面设计为例,来探讨该地区民居建筑的生态经验。

(1)单开多进形式的生态民居

江浙地区的民居建筑设计更喜欢临水,单开多进式民居是江浙地区独特的建筑平面设计形式,这种风格朴实、自然的民居形态,体现了自然性和生态性。

(2)四合院式生态民居

在江浙地区的传统民居中,四方形的四合院建筑平面形式也比较常见,建筑中间为天井,对自然光照、自然风进行利用,然后进行前大门、后正房以及左右厢房等对称布局,都是为了建筑物实现更好的自然特性。

(3)厅井式生态民居

厅井式生态民居是江浙地区比较普遍的庭院类建筑形式,在这种建筑类型中,敞口厅和小天井都是比较典型的生态型设置,天井内部设置有排水管道,部分住屋为敞口厅布局,采用穿斗式构架,在夏季能够保证足够的对流风,实现小气候环境调节,很好的体现了生态性,值得现代建筑进行借鉴和学习。

2.2.3 建筑主体选材的生态性

建筑主体设计十分重要,在建筑主题设计中,需要特别注意做好选材工作。受到我国江浙地区特殊地理地质、气候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建筑选材上需要因地制宜,同时,江浙地区独特的风俗民情以及物质经济条件等,同样是建筑主体选材的影响因素。因此,在选材方面,江浙地区传统民居建筑主要表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注重对生态建设材料的选用,主要表现为土材和石材。利用泥土和石材来建造夯土墙,节约了建筑成本,也避免了房屋建设过程中对当地环境的过度破坏,夯土建筑的宜居性比较好,冬暖夏凉。同时,花岗岩以及砂岩等类型的石材在我国江浙地区广泛分布,被普遍的用作建筑群落的地基以及路面建设,体现了江南民居建筑设计中因地制宜,崇尚自然环境的特点。其次,江浙地区的民居建筑也注重对各种天然建筑材料的利用,例如砖瓦、石灰、竹、叶以及芦苇等。将这些天然建筑材料用到建筑装饰中,在保证建筑基本功能特性的同时,也形成了江南地区特有了民居建筑风格。

2.2.4 建筑内外观设计的生态性

我国江浙地区气候湿热,一年四季光照充足,植物生长茂盛,环境颜色丰富多变,花红柳绿。根据当地的这种生态特点,江浙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的外墙多采用白色设计,反光效果好,屋面等部位多采用黛瓦设计,形成了素雅的色调风格。在建筑外檐装饰中,江南地区传统民居的门、窗以及栏杆等,多采用棕色木质材料,突出素雅风格,在建筑内檐装饰方面,多进行空间组织和分隔,体现了精细化特点,围栏、屏风等材料的利用,都体现出了江南民居建筑的生态化特点。

3 结 语

我国传统民居生态经验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宝贵的财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建筑事业的不断进步,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生态建筑设计还处于起步阶段的今天,我们需要对传统民居生态经验进行借鉴,促进现代建筑朝着生态节能的方向发展。在传统民居设计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继承和发扬我国的建筑文化,将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王鹏.民居建筑的生态化模式解析与设计策略研究——以观众地区乡村居民再生设计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技术科学,2010.

生态建筑的特点篇(5)

徽派建筑的形成一方面是构思与工艺的巧妙结合,另一方面也是地域文化的一种体现和传承。它以直观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诉说着自身发展的生态意识和文化内涵。我国的徽派建筑始于明清时期,属于中国古代后期的代表性建筑群,蕴含着丰富的徽州文化和人文风情。同时,凭借其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和辉煌成就,徽州文化无疑成为了区域文化的典范。无论从美学、建筑学还是哲学的角度,徽派建筑对于中国建筑的影响都是极其重大的。其中,其生态建筑的设计观显得尤为突出,这对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有着积极的指向意义。

一、关于徽派建筑的生态学研究

作为中国古代朴素哲学的建筑象征,徽派建筑强调的是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是一种生态建筑设计观的体现。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对于自然的破坏是极其恶劣的,造成了人与自然的严重失谐。这样的基础之上,人类社会关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呼声日益高涨,一批批生态建筑的诞生也正是适应了这样的发展趋势,成为了生态思想的建筑典型。从生态学的研究角度,徽派建筑呈现出了以下特征:

(一)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

徽派建筑中体现出来的“道”,正是这一种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利用独特的建筑思想和建筑工业将这一思想充分地体现出来,达到了弘扬道义的目的。在这样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才最终形成了这样一种别具韵味的徽派建筑风格,是一种朴素生态哲学的具体体现。

(二)依山傍水的生态设计

纵观徽派建筑的总体建筑特点,可概括为依山傍水、顺应自然。这样的生态设计从建筑工艺和构思上就考虑到从尊重自然的角度出发,根据当地特殊的地势特征,依山依水而建,利用群山的优势挡住严寒的北风,而夏季又能利用南风的吹拂带走燥热之感。同时,距离适中的间距也能挡住部分阳光,形成狭长的阴凉空间,便于散热和通风。此外,天井的建筑特点也是别具一格,不仅满足了日常的排水和日照,而且对于采光效果也是十分有利的。这样人性化的生态设计不仅从地理条件和建筑风格上体现出生态设计的要求,同时也给人们一定环保和生态概念的有效灌输。

二、从徽派建筑的结构布 局分析当中的生态哲学思想

徽派建筑依山傍水的建筑风格,在当时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显得尤为突出。这些建筑的不断涌现,也使得徽州成为了大量宗族的聚居场所。这些民居往往外观明朗,整体呈现出黑瓦白墙的素雅之感。在建筑造型上,也是有着自身的特色。利用了马头山墙的造型,将两端山墙升高超过屋脊,以线条状收顶。这就节省了建筑原材料的使用,也使得整体建筑的风格富于流动感和线条感。建筑坐北朝南,依山傍水,以中轴线对称而建,在思想上也形成了“聚财”的意味。除此之外,徽州建筑中的牌坊和祠堂也是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之一。作为过去权族的象征,祠堂是宗族进行聚集的重要场所,一些重要的祭祀活动也在祠堂中开展,来表达宗族成员集体的哀悼之情。当时的人们对于祠堂是极其重视的,认为它是光耀门楣的重要象征,同时也是家族权力的重要代表,有着极高的家族地位。同时,牌坊也是那一时期荣誉的一种体现,是人们用来标榜功德的重要手段。这些建筑都构成了徽州重要的人文历史景观。

徽派建筑的整体设计风格与我们提倡的生态哲学思想也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思想的传播与发展对于徽派建筑的设计与构思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经过了历史的万般洗礼,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发展也逐渐形成了崇尚自然及天人和谐的基本特点,这也促进了中国文化中生态概念的传播和发展。徽派建筑的总体风格也是承袭了这样的建筑特点,选择注重利用自然的优势,顺应山与水的整体布局,勾画出民居建筑与自然的一种和谐共处。建造过程中,设计者也充分考虑到了当地水文、气候、地势、地形、植被、树种的特点,并结合了当地历史人文和风俗习惯的条件,妥善地融入到建筑的设计与施工当中,成为了独具一格的徽派建筑特点。对水的合理利用也成为了徽派建筑的特色之一,将山峦间的溪水引入村落的建设当中,使得整个村庄中都环绕着水的建设,水的存在成为了村落生活的必要条件,也成为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

从当前建筑的生态观来看,工业技术以及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忽视了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常常建筑企业的施工只是单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至关建筑的环境作用和生态意识则很少会考虑到。这样盲目无制地向大自然的索取行为最终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生态后果。想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建筑中生态设计的观念,就必须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合理使用自然资源,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处理好建筑设计当中的生态哲学思想。建筑的本质就是从环境出发,然而现代建筑中往往缺少的就是对于生态意识的淡薄,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徽派建筑中体现出来的生态建筑设计观,就是让人们在生态和谐的前提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建筑设计的生态保护效果。

三、结束语

就徽派建筑的历史意义来看,其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几座房屋建筑,而是在于一种生态意识的传播和弘扬。在其美观的建筑外表下,更多体现出来的是实用和坚固,满足居住条件的同时,也考虑到了对于环境的影响,提倡人类对于自然的一种尊重和和谐,进而促进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当前的新徽派建筑来说,这不仅仅是一种提示,更是一种要求,要求在继承徽派建筑精华的同时加入一些当前的生态科技,促进新徽派建筑的跨越和发展。

参考文献:

生态建筑的特点篇(6)

2.生态建筑概述

生态建筑主要是指在建筑设计中基于可持续发展而融入生态理念,设计的现代建筑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协调建筑与人及自然的关系进行设计,对于生态建筑设计特点进行充分考虑。一是生态建筑运用先进建筑技术进行设计,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使其运行中消耗的不可再生能源显著降低。并巧妙利用物理原理与生物作用设计以实现采光、通风及保温,进而降低生态建筑运行能耗,实现节能减排的作用。二是生态建筑设计关注于可循环资源的应用,不只是对工程造价进行合理控制,还能充分利用建筑材料,对产生的建筑垃圾进行控制,降低建造过程中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三是无害化处理排放物是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关键环节,在设计过程中一般都会向环境中排放废物,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降低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并确保对建筑内部环境的影响最低,是设计生态建筑的重要特点。四是生态建筑设计紧密结合了建筑文化与环境文化,不只是对建筑自身和谐提高重视,还实现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在建筑及周围环境中融入生态理念,使建筑物的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得到有效完善。

3.生态建筑设计原则

3.1节能原则

目前世界上已凸显出能源短缺问题,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构成重要威胁,遵循节能原则设计生态建筑,对于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尽可能采用环保建筑材料,并进行无害化处理,以消除建筑材料对人类及环境的不利影响。而且,还要对清洁能源进行合理利用,降低生态建筑运行依赖的电能,减小生态建筑运行能耗,提高生态建筑的节能效果。

3.2环境友好原则

生态建筑设计要遵循环境友好原则,重视建筑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设计过程中对建筑影响周围环境的程度进行综合考虑,确保不破坏生态环境,以免建设使用建筑过程中污染环境,以创造良好的室内环境,避免外部环境受到损害。

3.3以人为本原则

生态建筑设计中以人为本原则是核心设计思想,在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对人作为社会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尊重,确保生态建筑使用功能,为使用者创造良好的工作场所与生活空间,满足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客观需求,并提高设计标准,对设计水平不断完善,为设计生态建筑创造发展空间。

3.4因地制宜原则

在设计生态建筑过程中,应对建筑所处位置的自然生态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制定具有较高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的方案。遵循因地制宜原则,与建筑所处位置条件及气候特点相结合,尽可能采用风能与自然光照条件,使建筑物实现自然通风采光,降低能源消耗。对生态建筑绿化时,要采用当地物种,使植物提高对环境的适应力,以免对物种的盲目引进造成外来物种入侵。

3.5整体性原则

生态建筑设计好要符合整体性原则,确保建筑物使用功能实现,关注生态建筑整体功能,对其所处位置的自然环境、文化及经济条件进行综合考虑,使生态建筑充分发挥生态及使用功能,充分融合生态建筑与周边环境。

4.生态建筑设计的完善措施

4.1采用新技术新理念

在设计生态建筑的过程中,应充分提高设计的创新性,采用先进设计理念,吸收成功经验,在生态建筑建设中应用节能环保新技术,对生态建筑功能不断完善,使生态建筑提高科技含量,并提高设计的科学性及节能性,以有效降低建设生态建筑的成本,避免生态建筑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使生态建筑的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显著提高。

4.2对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处理

建设生态建筑需要占用一定空间,也会将一些废弃物排放于环境中,所以,生态建筑设计要尽量减小占用土地的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建设材料应选用具有循环利用的可再生材料,同时无害化处理好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有效降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实现生态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4.3提高生态建筑节能作用

在使用建筑物过程中,其内部取暖、采光、降温、通风等过程都将对能源消耗很大,也使构成建筑物运行能耗的重要因素。设计生态建筑应对环境中的有力条件充分利用,提高建筑物采光在自然采光在中占有比例,并采用节能门窗、遮阳挡板、保温材料及双层通风玻璃幕墙等适宜的围护结构,实现自然降温与保暖,充分利用风力特点,减小建筑物通风对机械的依赖。另外,植物生态功能的合理利用,实现降温增湿、区域小环境调节作用,也是生态建筑设计的一个关键环节。

4.4提高生态建筑智能化功能

生态建筑设计中引入智能化设计理念,对于生态建筑使用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并体现人性化设计特点,实现以人为本。诸如光电材料应用于生态建筑中使其结合环境光照强弱对阳光的摄入量进行调节,并采用光照发电,生态建筑采光实现智能化,使生态建筑的消耗明显降低,为使用者创造的工作生活环境具有健康舒适节能环保的作用。

4.5对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高重视

在设计生态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与建筑物所在位置的自然、社会及文化条件特点相结合,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灵活处理,在生态建筑实现设计功能的同时,加强对生态建筑的外观设计,并对生态建筑生态、经济及审美功能进行完善,使生态建筑与周边环境实现完美融合,成为构成城市建设的重要元素。另外,设计生态建筑还要表现出良好的前瞻性,完美结合生态建筑设计与城市发展需要,进而实现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建筑的特点篇(7)

Abstract: I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ecological concepts into building system, build a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system well; make the building system in harmony with the overal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future.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ecology;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

1、生态学及生态建筑

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其周围环境系统之间的全部关系的学科。生态学认为任何大小的空间内的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交换而构成一个开放的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有序整体,即生态系统。依据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建筑必须考虑人类整体以及自然整体的生存和生活。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建筑与其周围的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周围整体环境中的一个环节,建筑物对其周围环境的影响应当控制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之内,使得整个生态系统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使得建筑物与周围的环境处于和谐状态,一言以蔽之,即实施生态建筑。这样的建筑以整体和谐、高效环保、 灵活性强为其根本特点,因此,生态建筑在设计的时候,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首先,整体设计。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应当从生态整体的观点出发,使得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以及经济环境之间达到和谐共生, 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使得人、建筑、环境构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系统。

其次, 高效无污染。这一原则是前一原则的延伸。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采用对自然环境以及对人体无害的材料,尽可能减少建筑物对周围环境的破坏,以最少的非再生资源消耗换取最大的使用价值,即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这是生态建筑最基本的要求,也是生态建筑最为显著的特点,贯穿于建筑的始终。

再次,灵活多适。由于建筑系统在其全寿周期内,与周围环境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这种相互作用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建筑物的功能在这个周期之内也会发生变化,为了避免过早废弃,需要建筑师采用 “适应性改变”、“灵活性设计概念”、“长寿多适概念”以及“合理废弃概念”等策略,以使建筑物能够适应未来的变化。

2、生态建筑的基本特征

生态建筑的环境要有洁净的空气、水源与土壤不受到不良自然环境的危害, 也不易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基本特征如下:

2.1建筑物要尽量保持和开辟绿地。在建筑物周围种植树木防风、遮荫,改善景观,保持生态平衡。重视室内空气质量,保持新风在室内的流动。

2.2建筑物的资源、能源和其他消耗至最低程度。建筑物应该充分有效地使用水、能源、材料和其他资源。尽量利用清洁能源(如地热与太阳能、水能、生物能和风能 ),保护与改善自然环境。在满足人们的健康、舒适、安全使用的情况下降低消耗、节省资源。

2.3建筑物应有合理的朝向布局,以充分利用太阳能。建筑物的形体布置合理, 应减小建筑物的体形系数,以减少采暖与制冷能耗,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应该采用高效保温隔热构造,并具有良好的自然采风系统以及充分的自然通风条件; 建筑物内的房间设置、布局恰当,既满足使用舒适度,又节省能源。

2.4回收并重复使用资源。从旧有建筑物中拆除的建筑材料,如砖石、钢材、木料、板材和玻璃等,尽可能保护好,根据不同情况,力求回收利用,做到建筑材料―――建筑―――建筑材料―――新建筑的良性循环。

3、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进行建筑设计

一个生态系统,如果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就会引发生态危机。城市生态系统亦然。一个优化的城市生态系统除要求功能多样,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自调节能力,还要求各项功能协调,系统内耗最小,这样才能达到系统整体的功能效率最高。因此一栋建筑的设计, 甚或是一个街区设计就要考虑城市生态系统的各个要素,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尽量增加局部的自然生态要素,并且与特定的气候及地理环境相适应,这样才能有利于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减少城市系统循环的梗阻, 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生态学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把问题的各个要素放入一个整体系统内,并以相互联系的方式来对待,问题的最终解决不是单一地消灭或改变其要素, 而是达到一种系统内的平衡。受这种思维方式的启发, 建筑设计, 也应当把设计放到整个城市生态系统当中,对历史、文化、经济、社会、气候、地形、心理行为等要素加以考虑,把问题与答案、思考过程与设计结果放在整个系统内,动态地研究或探讨它,以寻找最佳设计方案。这就是作为生态学角度进行建筑创作的整体方法论。( 图 1)

图1生态学角度的创作方法论图解

城市生态系统除具有生态系统的某些特征外,又具有人为性、开放性、复杂性等特点。城市的开发建设与建筑活动要兼顾这两方面的特性,使人工系统与自然系统协调,使建筑与城市生态系统协调,城市生态系统与大自然生态系统协调, 从而使建筑环境与城市环境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首先,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工程处于一定的自然生态系统之内,应注意保护自然景观,特定地段的物种多样性, 创造自然开敞的绿地系统,并与当地的气候和地形相适应, 注意节能。自然景观的破坏是一个无法修复的不可逆过程,有效地利用自然景观资源远比破环它更经济,更容易形成特色。城市物种本已贫乏,保护犹不及,更不应毁坏。创造自然开敞的绿地系统,为生物提供繁衍之地, 增加人类对于自然的可达性和亲密性, 同时也能调节城市的微气候。

其次,建筑设计处于特定的人类文化系统之中,要注重社会、历史、经济、文化、心理行为等要素的继承和创新。这与近年来所探讨的文脉的继承有类似之处,只不过本文是借用生态学的研究方式,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把这些要素放置到一个动态系统之内,来考虑建筑设计在这个系统中的操作过程。建筑设计不应当消灭或改变这些要素而是要进行创新和重组,疏导原系统的梗阻,降低原系统的内耗,达到系统内的新平衡。当代人常会感到环境的混乱不定和无归属感,这是由于建筑与环境设计和文化诸要素割裂所致。

4、生态建筑设计方法

4.1建筑与人和谐共生

在设计中强调以人为本,决不是“人类中心论”。建筑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健康、无害、舒适的环境。建筑应满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利用自然条件创造优美的外部视觉景观,改善室内环境品质,提高舒适度,降低环境污染。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需求,才是绿色生态建筑的基本内涵。

4.2建筑与自然环境共生

在对建筑物进行规划设计时,首先要遵循这一原则,即尽可能尊重和保留有价值的生态要素,尽量少地干扰和破坏自然环境,使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和共生。设计时,必须尊重这些自然因素,必须考虑建筑物对这些因素所可能造成的影响,根据这些因素的本质特性,科学地确定建筑面积,因地制宜,设计合理的建筑类型,选用对周围生态环境干扰少的建筑材料,减少对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全方位考虑建筑绿化,降低能源消耗,以使得设计出的建筑物对这些自然因素的影响降至最小。

4.3建筑与社会环境和谐

建筑物在与自然环境共生的同时,还必须与社会环境和谐,因此,在建筑方案设计之前,必须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地域景观、审美品位进行详细的调查,在此基础上,选择恰当的建筑语言,设计恰当的空间形态,使建筑物在其全寿周期内,对当地的地域景观、传统建筑能够起到保护和发展的作用,对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能够起到保持作用,对土地、能源、交通不形成压力作用,能够让居民参与建筑设计与街区更新过程,保持地域的恒久魅力与活力等。

5、我国生态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

5.1 缺乏对生态建筑的正确理解

生态建筑的概念国内外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核心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优点。但是有人认为只要将建筑物周围加一些绿化就是生态建筑,在建筑物内部点缀一些植物就是生态建筑,建筑物单纯的节能就是生态建筑,还有人认为建筑的平面将来有重新划分的可能就是生态建筑等等。

5.2 缺乏对农村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不平衡,其中城乡的差别较大。目前各个学科研究的重点大多局限在比较发达的城市,缺乏对农村居住环境的系统研究,特别是东北地区。大部分的研究都从本学科(生态学、 环境学、 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农业建筑学)的专业角度出发,虽然研究的内容较为丰富,但是各个学科之间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进行深人的研究,特别是如何在特定地区将人居环境与植物环境工程结合起来是函待解决的课题。

5.3 缺乏生态建筑的广泛实践

生态建筑的特点篇(8)

1.生态建筑学

生态建筑学主要的研究方向为生态与建筑之间的和谐统一,它是基于建筑学的特殊生态学。在生态建筑学领域中,将生态与建筑归为一体,即人是生态机构中区别于其它生态群体的特殊生态体,建筑是由人的能动性决定,是人的外延。鉴于此,建筑属于生态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组成,其随着人的意识形态以及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从这个角度分析,生态与建筑具备统一特征形态。

其次,生态建筑学又将整个生态系统有形化,物质化,即将生态系统看做是一个体积庞大的建筑结构,其中的每一个组成均要符合一定的建筑规划。因此不管是从生态学的角度还是从建筑学的角度分析,生态系统学认为建筑与生态之间存在着根本的从属关系。因此,在实现建筑规划的过程中,要结合生态系统的整体特征,保证建筑与生态之间保证必要的和谐关系,从而使得建筑物与生态万物互相配合,协作共生。

2.景观建筑学

景观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既不是单一的建筑学,也不是单一的景观设计,而是建筑学、园林规划、景观设计等集成的综合学科。简单的讲,景观建筑学研究的方向是景观与建筑的和谐关系,即在进行建筑物设计规划时要结合景观特点,一草一木、一花一景都要与建筑物相得益彰。景观建筑学研究的主体既是景观本身也要兼顾观景,景观与观景之间本身并不冲突。

景观建筑与一般建筑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凸出特征,具体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景观建筑集合多种元素,包括环境特征、文化理念、外观造型、美感享受等。2.景观建筑是景观与建筑的共同建设,即在规划设计建筑物的同时兼顾与景观的和谐,在规划设计景观时要兼顾建筑物的风格特点等。

生态建筑学与风水之间的关系探究

1.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风水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对于风水理论的认知上很多人存在一定的误区,但是从风水理论核心思想上分析,风水理论是一种基于天文和地能的文化学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却真实存在的理论,在作用形式上与人的灵魂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生态建筑学与风水之间的关系表现在核心思想的统一,即均追求一种统一,这种统一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建筑物与自然的统一,或者说人与自然的统一。风水理论认为只有适应生态特征的建筑物规划才能给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带来健康或者财运幸福等一切美好的元素,然而与生态自然特征失调的建筑物规划则会形成相反的结果。这样的理论与生态建筑学中生态自然与建筑存在的必然从属关系是高度一致的。

2.微观物质与宏观环境之间的作用关系

风水理论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微观物质与宏观环境,微观物质主要包括生态环境作用下的空气、水流和土地,宏观环境也呈现出多样性特征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建筑物。即通过自然环境中空气、水和土地的特征判断宏观环境建筑物的特点,这也是为什么现阶段很多人买房都会考虑到风水问题的主要原因。

在微观物质表现出较好的特征时,建筑物质量自然与其形成呼应,反之则不利于人们居住,这种判断模式与生态建筑学的规划模式形成了呼应。

景观建筑学与风水之间的关系

景观建筑学的核心元素是表现在景与建筑的统一,这与风水理论中的核心思想仍然是相关的。自然景观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这与生态建筑学的核心统一理论也是一致的。

景观建筑学是基于对自然的一种情感,即在发展过程中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从而通过对自然景观有节制的美化表达对自然的尊重,并通过这种方式回应自然的给与。风水理论在表达对自然的情感时虽然没有景观建筑学直接,但是不难发现风水理论中的任何规划均是以自然为指向,即在某种自然状态下去判断建筑物规划是否合理,而不是通过分析建筑物特点去说明自然特征。

尽管景观建筑学、生态建筑学和风水理论在思考角度和理论依据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出入,但是不难发现三者的统一之处,即均是从自然、社会、生态、建筑、健康和生活等多个视角展开的对天、地、物和谐统一发展的一种追求,这与现代建筑追求的环保节能和低碳发展等原则不谋而合。

生态建筑的特点篇(9)

关键词:

视觉动态感知理论 街道空间动态特性 街道建筑立面

城市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历史的动态过程,因此其本体具有动态性。就城市居民而言,城市的动态性不仅仅体现于历史时空性。随着运动速度不同、观察方位以及视线角度的变化,对城市街道空间的感知过程也成为了一个动态过程。真正的城市街道感知过程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叠加的过程。因此,仅在常规城市街道建筑立面的静态规划设计已经无法满足“动态”城市发展的需求。

1.对街道空间动态感知特性研究的必要性

就目前的城市街道状况分析,如今街道不断大规模改造说明现有街道还未跟上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未形成系统性的从人出发而的体验式规划系统。街道空间局部改造对原有城市空间的形态结构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空间破碎、视觉效应冲突、空间节奏重复等问题依旧存在。然而这些改善城市功能的改造并没有完全考虑到人这一城市主体对于城市这个庞然大物的感知效应。城市居民在街道的运动状态是人在街道空间中的常规状态,因此应该认识到城市街道建筑立面规划的动态性是现在缺乏的,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对城市本体的感知就尤为重要了。

2.动态感知与街道建筑立面

“动态感知”来自相对静态感知概念,是根据观察者的视觉观察方式“动态”还是“静态”来区别的。动态感知建立于视觉感知和心理感知的基础之上。“当我们步行通过城市的速度恒定,城市景观总会以一系列突显或隐藏的方式出现,这种视觉现象我们可以称之为视觉连续。”视觉所可以察觉到建筑立面随速度变化而变化的视觉连续现象,透过视觉现象进行心理影响干预,导致人心理对整体街道感受产生变化。街道建筑立面是与相对运动状态观察紧密联系的,观察的过程是一个相对运动的过程。所以,研究街道建筑立面动态感知特性重点是研究观察者在街道建筑空间中运动状态的感知特点。(图1)

3.动态感知

视觉动态连续性的概念是相对于观察者在静态固定区域得到的静态视觉效果而提出的。视觉连续在街道建筑中的意义在于:将街道空间中零散的各种视觉元素综合为统一的整体但又不使其丧失特征,从而通过视觉刺激激发观察者的心理感知系统。“格式塔”完形理论对“动态感知”给出了较为系统的论调:“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而感知到的一组感觉。”“格式塔”心理学对视觉感知的论述主要包括接近律、相似律、连续律、闭合律、方向律,对视觉动态感知特性研究具有引导性作用。(表2)

通过格式塔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论述,可以将其理念与街道空间建筑立面进行完整性分析:“从外面进来的、互不关联的一些感觉都被看作是一种组织起来的整体,其自身带有自己的意义”。而街道建筑立面则是构成完整街道空间所不可或缺的元素,是具有空间组织结构所构成的完成整体。在街道空间建筑立面感知特性中,需要视觉感知的主观引导和有区别的筛选和分析,通过建筑立面动态感知产生了街道空间的整体性、流动性、方向性、特殊性和节奏性等感知特性,基于此类感知特性,对街道空间建筑立面具有启发和引导的作用,而人与街道空间建筑立面的视觉关系将影响街道空间整体效果的呈现。

4.动态感知下街道空间基本特性规划趋势

城市街道感知过程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叠加的过程。街道为人服务,因此进行街道规划就应该从人出发,以人对街道空间特定环境下的感知特性和体验特点方面进行探索,从街道空间组织结构、建筑立面特点出发,结合观察主体(人)对客观对象(街道建筑立面)感知和体验特性进行探讨,通过客体的不同特点对主体产生的不同心理影响作为参照,反推客体,使得主体与客体构建良好互通渠道。综其所述,街道空间感知基本特征因具备以下几点:

4.1空间功能性

街道属于多种功能复合叠加的特殊空间,在街道空间效果在整体上来说是由不同肌里叠加或者排列而来,符合一个闭合的完整体概念。视觉是将这些信息进行联系、综合、完成化的载体。就如同一道菜在人还未享用之前,人就会通过色泽、气息等信息进行收集,从表现出对菜品的初步认知,再进一步体验期味道的过程。现有街道空间,因各种因素而存在空间布局不合理,空间结构特征类似、空间秩序混乱等问题,而街道建筑立面的视觉动态效果对于街道空间具有增加视觉趣味性,调整街道空间秩序,缓和城市空间矛盾,增加空间特性方面具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通过空间变化以及视觉趣味性的增加(如建筑色彩动态调和)对街道空间所面临的城市空间问题进行梳理,达到增加视觉趣味性、缓和空间矛盾、完整空间秩序、优化基础功能使得街道成为独特,有内容,趣味多的街道空间。

4.2节奏性

在街道建筑立面所处于线性空间中,在连续动态画面中,随着速率变化,建筑体量和建筑立面材质以及建筑立面中门窗的不同都会对整体形成流动中的视觉产生节奏点,如同音乐一般存在韵律。但音乐的韵律存在于听觉且呈现为类似于线性震荡的节奏,而建筑立面动态视觉存在于三维空间,其韵律蕴藏于视觉中,因此研究建筑立面动态特征所蕴含的韵律应从横向整体性和纵向单体建筑两方面着手。

整体街道建筑立面空间中横向移动中,建筑的体量、形态以及建筑立面的材质特殊性会对空间产生或拉伸、或挤压的作用力。由于建筑对空间作用力的不同因此会让人在动态观察过程中对建筑产生不同的节奏感。在线性街道空间中,街道空间整体性为主旋律,其中建筑作为调节体,可以对街道空间整体进行或快、或慢的调节。建筑体量较大,建筑立面面积较为广阔的建筑会呈现出类似于大提琴声音一般的厚重大气之感,而较为精致小巧且具有独特性的建筑则会成为类似于音乐中较为细碎的节奏点。在单体建筑立面节奏性研究中,单体建筑体量、形态以及建筑立面面积为主旋律,建筑立面的材质和色彩会决定单体建筑立面韵律中的风格主调,其门窗的点缀材质和色彩的过渡不同以及空间处都会成为单体建筑立面的重要节奏点。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常是处于一种速率变化之中,因此不同的速率变化会使得街道建筑立面节奏的变化在动态观察视觉特性中成为较为独特的需求,人们会从视觉感知特性中获得信息,从而深入了解空间以及自身区位关系。这有助于解决空间视觉冲突,空间活力以及空间秩序方面的现有问题。

4.3特殊性

在城市飞快建设过程中,“干城一面”的情况是每个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这正是城市秩序不完善的表现,“城市秩序并不是指无休止地重复这种视觉印象”。在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较为低级的“模仿”效应使得我们常常不知道置身于何处。根据街道的功能,空间以及人的视觉感知特性,可以将街道空间进行很多种从而增强街道的可识别性。例如置身于威尼斯城市中,地图似乎不再是最好的指示,反而城市色彩的不同会让人们对自己所处的街道以及具体方位有所辨别,威尼斯构建的“色彩地图(color map)”,就是根据色彩的不同增强某一空间的特殊性,从而达到特定空间特定认知的目的。因此,在街道视觉动态感知特性中,特殊性对于一个街道如同一个人的性格所在,每一个元素都会成为构成特定间特殊性感知的组合部分。从格式塔理论来讲,单个元素的组合并不是简单的叠加关系,更可以看作为一个组合完整体的关系。特殊性不单单是某一元素所具有的,是因为此事物所处于的整体环境中使事物显现的特殊,或者说,是特定空间环境下降整体的特殊性赋予了某个事物,使其显得更为特别。

4.4意向性

“对于城市视觉秩序的强硬、死板、全部的控制通常会让人们感到厌烦”因此在我们对于街道空间建筑立面动态感知特性的研究不能仅仅研究位移所产生的视觉变化,同时更多的是一种对人心理上的变量驱动。因此对建筑立面对动态视觉的研究是通过街道建筑立面动态变化对人们意识联想性的探索,始于街道立面动态特性产生的信息而获得意向性,从而产生对人们不同的心理映射效果。通过街道空间的围合感以及各项城市景观、城市家具等来提升整体意向性,这对于人们感知一条街道乃至一个城市会产生特殊的作用。

此外,个人的综合素质、性格、生理条件以及生活环境等都具有很大差异,因此在视觉感知特性中的认知也不尽相同。个体差异导致了在整体对个体效果呈现的巨大差异。在特定的空间,特定环境下也会产生不同动态感知变化。例如在白天,人们熟悉的街道在夜晚灯光下却变得陌生,特殊的环境造就了特殊的感知,从而对观察者产生特殊的心理感受。个体的差异决定了动态视觉感知特性也需有更多的包容性、多样性从而丰富街道空间建筑立面,以对人们不断产生新的可变化性和可发展性。

生态建筑的特点篇(10)

我国的经济迅猛增长的同时,建筑业的发展也在蒸蒸日上,为了保证人们的使用需求,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不但要考虑其实用性,更要考虑其环保性能,因此,为了建筑行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降低建筑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建筑设计师必须从设计入手,实现绿色环保与建筑设计相契合的方式,有效降低建筑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在新型建筑节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更优质地降低能源的损耗,通过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达到节能降耗、绿色环保的作用。

一、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概念及特点分析。

绿色生态建筑是将建筑物作为一个高效运行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之内,通过建筑室内与室外的设计方式,融合环境和生态内涵,在建筑业不断拔高的视域下,以绿色环保为理念,以节能和对可再生能源(光能、热能、太阳能、风能)的开发利用,体现建筑与生态的完美结合;同时,建筑还要考虑周边的社会环境、艺术环境和物质环境,以循环共生的观点,体现建筑与环境的自然平衡。

1、节能降耗的特点。由于我国传统的建筑设计中没有考虑节能的因素,出现了建筑过程中的高能耗和高污染的恶性后果,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因而,在新型的绿色建设设计中,节能降耗的目标被首要提上了设计规划当中,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进程当中,人类对可再生能源进行了深入的开发和利用,如对风能、太阳能、水能等,因其可再生能源的低碳化指标深受人们的喜爱,适合用于建筑设计内容中,为建筑设计提供动力和支撑。【1】

2、建筑设计中环保性的特点。绿色建筑设计提倡全寿命周期、全过程的绿色环保特点,首先,在建筑用材的方面,以考虑绿色环保型材料为主要出发点,尽量选用可再生的建筑材料,在大力推广环保型建材的基础上增加人们居住的舒适性;其次,在建筑施工技术的采用方面,采用环保的高科技手段,诸如:室内环境控制技术、照明技术、智能化系统等。这些新型的研发技术,都进一步提高了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含量,增加了环保技术新内容;再次,空间环境的合理利用,在土地资源极为有限的前提下,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深度的开发和利用,是建筑环保设计中要考虑的问题之一。要使建筑与周边的环境相融合,在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上,尽量降低建筑用地,实现建筑空间的合理布置,创造建筑工程的价值最大化。

3、建筑设计中地域性的特点。为了满足人们居住的舒适度和实用性需求,环保建筑设计内容必须与当地地域的气候、环境特点相适应,不能脱离当地的地质条件、人文风貌的特色,避免建筑过程的“浮华化”现象,要重点体现当地的地域风貌和人本特色。

二、绿色生态建筑设计实现路径的方案探讨。

绿色生态建筑设计必须以环保节能技术为重要手段,通过节能技术在设计和围护结构中的应用,实现室内与室外的建筑设计内容。

1、建筑形态设计领域内的节能技术应用。任何一个建筑物的设计方案都至关重要,建筑物的规模、朝向、外形及功能都对整体建筑工程的能耗有直接的关联,从建筑的外形而言,梯形系数越小,则外表面积越小,对于建筑的空调采暖系统的能耗就越小;同时,鉴于曲面建筑的热耗低于直面建筑的技术理论,在设计阶段,要采用相应的节能技术,尽量减少建筑外形的凸凹变化曲线,而采用规则平面的外形构造;另一方面,要控制建筑物的层高,以相对较小的外墙面积降低能耗。【2】

2、建筑外墙设计的绿色环保方案应用。为了减少能源消耗,外墙设计尽量采用自然光线,在良好的照明条件下,实现室内空间环境的热稳定;在用材方面,尽量选用隔热砖替代粘土砖;在建筑围护方面,选取运用镀膜的玻璃,提高室内的热稳定性;在建筑物的气密性设计方面,可以适当采取灵活的隔热装置,用以减少室内外的热交换;在建筑物的电气设备使用上,选取智能化系统的感应装置,有效地利用电源自动开关装置,节约电能;在建筑绿色生态设计的用水方案上,结合当地的排水系统构造,对建筑物的污水进行集中排放处理,不得随意排放污水,造成水环境污染。

3、建筑室外绿色生态环境的方案应用。建筑室内与室外环境要体现相融合的设计理念,加强周围环境的绿化,创造良好的微气候,在保护现有绿地的基础上,扩大草坪面积,种植高大的乔木用以吸热和净化空气,铺设格状的地砖,可以渗透性地进行生态铺地建设,并引入“土地空间化”的概念,对建筑的立体表面进行环保绿色设计,诸如:阳台绿化、外墙绿化、屋顶绿化等,使新型的绿色设计理念融入到设计当中,以借景、组景、分景和添景的不同设计手法,营造生态和谐的绿色建筑环境。【3】

三、结束语。

在绿色生态主流设计的理念引领之下,高品质、可持续的绿色生态建筑设计已渗透建筑的全过程,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实现各项功能,现代建筑在满足人们的住房的需求状态之下,更加注重节能环保的绿色新型理念。通过与节能技术的建筑性应用,完成建筑模式的重大变革,改变传统建筑中对资源和环境的高污染、高浪费的弊端,用建筑与生态和环境的高度融合,经过科学的规划,进行低碳、环保的技术优化,实现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实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 森林草原防灭火安全教育 下一篇: 冬季施工安全要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