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建议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2 09:53:51

固定资产建议

固定资产建议篇(1)

一、辽宁省固定资产投资现状

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来看,2019年1—9月,辽宁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比上年同期出现负增长1.7%,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9.4%,第一产业投资增长0.1%,第二产业投资出现负增长8.1%。另据最新统计数字,1—11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2%。其中,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增长36.8%,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7.5%,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而从全国来看,2019年1—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33718亿元,同比增长5.2%。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4.1%,中部地区投资增长9.3%,西部地区投资增长4.9%,东北地区投资下降3.7%。从固定资产投资占比来看,当前辽宁省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约为28%,远远低于全国60%的平均水平。

二、辽宁省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因素分析

1.经济结构的不均衡影响了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从产业结构看,辽宁省第二产业占比相对较高,第二产业中重工业占比相对较高,对工业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的需求相对较高,但同时第三产业优势不足导致该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有限。2019年1—9月,辽宁省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降幅为58.5%。从城乡结构看,辽宁省一直以来城镇化率相对较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率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相对有限,加之辽宁省人口外流较为严重,影响了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从地区结构看,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前五个地级市GDP占比约70%,其他9个占比仅约30%,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在省内地区间不均衡,相对落后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缺口大。从企业规模结构来看,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偏低,导致固定资产投资主体力量不足。

2.严峻的金融环境抑制了固定资产投资供给。一是大型的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开发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对辽宁提供新增贷款越来越少。二是本土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偏低,服务地方能力有限。严峻的金融市场环境抑制了辽宁省固定资产投资的供给能力。

3.预期增加的财政压力将进一步抑制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供给。近年来,辽宁省财政在“保民生”和“促发展”之间艰难权衡,而在2020年国家逆周期调节、减税降费的背景下,辽宁省的财政压力将更大,进而影响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供给能力。

4.营商环境差异抑制了固定资产投资的供给和需求。省内和省际间的营商环境差异影响了金融企业和实体企业的选址,进而影响了辽宁省固定资产投资的供给和需求。目前,虽然辽宁省沈阳和少数地级城市营商环境有较大改善,但多数地级城市的营商环境仍不容乐观。浙江等省的“最多跑一次”改革,进一步加剧了省际间的营商环境差距,影响了社会资本固定资产投资选择。

5.政策红利消抵将进一步影响固定资产投资的供给和需求。当前,京津冀一体化建设、港珠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以及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区域发展战略中的政策优惠,从一定程度上消抵了东北振兴战略中的固定资产投资优惠政策。

6.体制和思想观念抑制了固定资产投资潜力的实现。当前,辽宁省干部中不担当、怕问责的心态较为普遍,对干部干事创业的激励过少,对干部出错问责的惩戒过多。直至今日,干部因素依然是制约辽宁振兴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最重要因素。

7.抓外部机遇不够影响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开放性增长。辽宁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不深入,与东北亚国家的投资和贸易合作不够,互联互通不够,影响了包括基础设施投资在内的固定资产投资的潜力释放和开放性增长。

三、提升辽宁省固定资产投资水平的对策建议

1.以经济结构优化来促进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优化。一是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从而增加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二是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增加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三是加速推进“突破辽西北”战略,扩大相对落后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提升投资整体效率。四是政策手段与市场手段兼顾,增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的主体结构。

2.分类施策,提升金融机构的信心和风险管控能力。对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其他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当务之急是帮助其降低信贷风险预期和提升其盈利性预期,从而恢复其对辽宁市场的信心。建议突破点:妥善处理原有失败投资项目的善后事宜,最大程度地降低银行损失;做好大型重点项目的推荐和招商。对于本地商业银行来说,政府帮助其渡过难关的方式是扶持和激励其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建议突破点:利用与先进兄弟省份的帮扶关系,通过高水平人才引进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提升本地金融机构的风险管控和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3.后来居上,发展PPP模式,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当前,辽宁省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无论是规模上还是数量上在全国都相对落后。在2020年国家继续减税降费、逆周期调节的趋势下,亟需大力推广PPP模式,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加入满足基础设施投资的大量资金需求,同时也为社会资本找到了稳定可持续的投资渠道。对辽宁省的PPP项目数据调查显示,几乎全部地级市的PPP项目政府支出责任占政府预算内支出的比重都远低于规定红线,辽宁省大力推广基础设施PPP投融资模式相对具有较大潜力。

固定资产建议篇(2)

1研究背景

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财政部分别于2006年及2016年组织开展了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根据我省交通部门清查结果,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如固定资产折旧问题、固定资产管理体制不健全问题、固定资产账实不符及固定资产浪费等问题等等。固定资产是交通部门开展业务活动所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也是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如何科学有效地管好用好固定资产,对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与效率,降低行政事业单位行政成本等方面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主要是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从规范固定资产流程管理、统一折旧政策及加强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2交通部门固定资产清查中存在的问题

2.1固定资产管理不严格

2.1.1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需要方方面面的有效沟通衔接,不仅要有标准核算,还需要数量控制,固定资产数量金额核算需要财务部门、资产实物管理部门及使用部门的通力合作。在平时的内控制度中,主要侧重于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报销管理等,对固定资产管理关注不高,再加上各部门之间缺乏相互制约机制,导致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难以得到有效监督及管理。如有的单位在资产配置、验收、使用和处置上,存在脱节现象,使用部门与实物管理部门有脱节现象,在资产配置前未经实物管理部门审核;实物部门与财务部门存在脱节现象,特别是处置前未与财务进行有效沟通,导致实物已处置,但账务仍无法核销情况。2.1.2固定资产管理程序不规范固定资产管理流程不规范,一是只重视财务账管理,但缺少资产台账,领用手续不完备;二是资产使用地点的变动、资产的内部调拨比较随意,未及时办理资产内部调拨相关程序和手续;三是资产处置比较随意,不按规定的程序报经审批,自行处理;四是没有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清查盘点,日常管理不到位。2.1.3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湖南省财政厅、湖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关于印发2016-2017年国有资产配置预算限额标准>的通知》(湘财资[2015]16号)中明确规定了通用设备、办公家具及办公用房装修的标准、数量及使用年限等,也提出了资产配备的原则及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资产配备随意性较大,没有按照相关制度要求从节约、整合资源的角度安排资产购置预算。

2.2固定资产折旧政策不统一

2016年7月6日,财政部根据《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78号)制定了《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2017年2月21日,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印发<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应用指南的通知》(财会[2017]4号),对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及有关折旧问题予以了明确。但目前我省交通部门有的单位执行了固定资产折旧政策,有的单位还没有执行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即使执行了固定资产折旧政策,也存在折旧年限不统一及账务处理不一致情况,从而导致固定资产种类基本一致的交通部门存在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及支出口径不一致问题。

2.3信息化建设不够完善

固定资产管理涉及到人事、财务、资产管理及使用等部门,人事部门掌握人员进出信息,财务部门掌握实物价值信息,资产管理部门负责资产调度等。人事、财务、资产等信息各成体系,各有自己的管理软件,数据无法实时共享,也就缺乏统一协调。同时由于固定资产种类多、数量大,不能保持完整统一的固定资产卡片数据,数据也无法共享,这势必需要加强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使帐卡物相符、价值与实物匹配。

3加强交通部门固定资产管理的有关建议

3.1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3.1.1实行分级管理责任制我省交通部门固定资产主要包括房屋和建筑物,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及家具用具等。首先应对单位固定资产进行详细清查并予以分类,并明确具体使用部门,属于公用固定资产的明确由机关后勤部门为使用部门;其次应严格执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建立资产管理责任机制,实行单位主要领导人为全面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使用部门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的三级管理责任制;再者,应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除单位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员外,其他部门也应有专人负责本部门固定资产事宜;最后资产管理员应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对各类资产的名称、存放地点及使用情况等要做到心中有数。3.1.2规范固定资产管理流程固定资产管理流程主要包括购置、领用、调拨及处置等过程。①购置流程:要把好“预算关”,在编制年度固定资产购置预算时应根据实际需要及有关政策规定作全盘考虑。使用部门应按照厉行节约、保证急需原则确定需购置的固定资产;财务部门及资产管理部门应严格按照省财政厅、省机关事务管理局规定的设备配备标准、数量及使用年限,结合人事部门提供的人员及机构信息、资产管理部门提供的各部门资产信息,审核使用部门需购置的固定资产数量及金额,经审核批准后,按照政府采购规定予以采购。②领用流程:要健全固定资产保管领用制度。每个单位的固定资产购置有些由各部门购置,有些由单位统一购置,不管哪种方式,在购置时均要有验收;购置后均需到单位资产管理部门办理资产入库手续,并注明资产资金来源;同时资产管理员应及时登记固定资产卡片,制作标签,标签上明确到具体使用人及使用部门,认真粘贴,做到账卡对应;财务报账时若没有固定资产领用卡片,则不予报销。③调拨流程:固定资产应坚持“物随人走”原则,人员内部调动,则由调出部门、调入部门资产管理员与单位资产管理员办理调入、调出手续;若调离本单位,则由使用人交由本部门资产管理员,再由本部门资产管理员交单位资产管理员。各部门应及时办理资产内部调拨相关程序和手续,严格执行“物随人走”原则。④处置流程:使用部门需处置固定资产(包括调拨、转让、报损、报废等)时,应将需处置的固定资产报资产管理部门,先由其进行分析审核,经审核符合处置条件后,再由使用部门将固定资产移交给资产管理部门,由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按规定程序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一律不得随意处置。3.1.3固定资产清查常态化单位固定资产在数量及价值总量方面总是不断地发生增减变化,为掌握固定资产现状情况,必须有一套完善的资产清查制度。一是建立定期清查制。各单位每年年末应组织一次全面的清查,对盘盈盘亏的资产,要找出原因,分清责任,按规定及时处理。二是建立重点抽查制。各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要根据交通事业发展需要,对重点资金及资产使用重点部门进行重点抽查核对,做到账、卡、物相符。三是建立离任清查制。资产管理人、使用人员离任时,要办理资产移交和监交手续,确保人走账清,防止资产流失。

3.2统一固定资产折旧相关政策

由于折旧年限均只有低限,没有明确的限值,同时一旦计提折旧,之前已有固定资产如何计提折旧及怎样进行账务处理等也应有统一的规定。3.2.1统一实施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固定资产使用一段时间后,会根据资产的性质而相应存在减值或增值现象,这时,如果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依然是最初历史价值,则难以从账面上反映单位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因此,全省交通部门应统一实施固定资产折旧政策。3.2.2统一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应用指南的通知》(财会[2017]4号)规定:房屋和建筑物钢筋混凝土及钢结构建筑物折旧年限不低于50a,其他结构不低于30a,简易房等不低于8a;交通工具折旧年限不低于8a;计算机设备、办公设备折旧年限不低于6a;机械设备折旧年限不低于10a;家具折旧年限不低于15a;文体设备折旧年限5~15a;用具及装具折旧年限不低于5a。根据各类固定资产的性质和实际使用情况,结合省财政厅、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关于印发<2016-2017年国有资产配置预算限额标准>的通知》(湘财资[2015]16号)规定的有关资产最低使用年限要求,建议我省厅直交通部门按以下年限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房屋建筑类建议钢筋混凝土及钢结构按80a计提折旧,其他结构按50a计提折旧;交通工具折旧年限按8a计提折旧;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建议按8a计提折旧;机械设备(主要是中央空调及锅炉等)建议按15a计提折旧;文体设备建议按10a计提折旧;家具建议按15a计提折旧;用具及装具(厨房设备)等按8a计提折旧。3.2.3规范固定资产折旧账务处理1)统一存量固定资产折旧。我省交通部门基本未实施固定资产折旧政策,一旦开始计提折旧,需对存量固定资产进行认真清查梳理,按使用时间年限及固定资产种类予以分类,并分类进行管理。一是对使用年限超过折旧年限的固定资产,无论是否继续使用,均一次补提折旧。资产管理员应对固定资产性能进行甄别,不能继续使用的,按规定程序办理资产报废手续,经批准后从实物台账上核销,做到账实一致;可以继续使用的,资产管理员应单独登记,每年底再进行梳理,不能继续使用的按上述程序办理。二是对使用年限未超过折旧年限的固定资产,统一按已使用年限占应计提折旧年限的比例补提折旧。资产管理员每年底也应对该类固定资产的尚可使用年限进行梳理,做到心中有数。2)规范固定资产折旧账务处理。由于我省交通部门各个时期固定资产使用情况大致相同,建议采取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在月末对固定资产统一计提折旧,首先按平均年限法编制“固定资产折旧计算表”,计算出本月应计提的折旧额,然后据此进行账务处理,其中:本月应计提折旧额=上月折旧额+上月增加折旧额-上月减少折旧额。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制度规定了“虚提”折旧的方式,在计提折旧时不是计入支出,而是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每月底账务处理应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基金,贷:累计折旧;年底借:累计折旧,贷:固定资产。

3.3统一固定资产管理软件,实现与相关系统接轨

目前,各部门都有各自的信息系统,如人事部门有人事信息系统,财务部门有部门预算编制系统、政府采购系统及账务处理软件等,资产管理部门有国子系统等,各系统之间并没有实现数据共享,导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难度加大。为提高工作效率,应统一使用固定资产管理软件,并实现与财务、人事等系统接轨,如将资产管理软件与人员信息系统对接,能自动将单位部门及人员信息导入固定资产管理软件,并根据目前国家和省规定的配备标准、数量及最低使用年限,在软件中能自动计算出每个部门可配置资产数量;将资产管理软件与省财政厅国子系统对接,将国子系统中各部门实有资产数据导入固定资产管理软件中,同时将可配备资产与实际资产进行对比,能自动生成当年可配置的资产、数量及金额,做为财务部门及资产管理部门配置固定资产预算的依据。通过固定资产管理软件对不同类别的固定资产进行分类管理,能根据各部门管理要求进行数据分析及报表输出等,从而全面掌握单位固定资产状况及应计提折旧情况等,为单位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依据并当好参谋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文韬.浅谈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J].现代商业,2012(20).

[2]康娅娴.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6).

固定资产建议篇(3)

一、引言

固定资产作为社会生产最基本的条件和手段,在社会大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具有投资大、回收期长、对企事业单位的经营有着深远的影响等固有的特点。固定资产的购建直接影响企业投资当期的资金周转和未来经营业绩、获利能力。因此必须在固定资产购建业务发生前对其进行周密的论证、计划和控制,以保证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益。

固定资产购建包含两种具体的情况:一是为满足单位发展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固定资产,这要求在单位发展战略指导下,决定固定资产投资预算;二是为了满足单位生产经营需要的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或添置,这应根据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决定是否投资和进行投资预算。

二、固定资产购建方式

(一)直接采购固定资产

这种方式下又可分为两种具体的情况:一是购置后直接使用的固定资产;二是购置后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首先这种方式下采购部门应根据经审批后的请购单进行采购,采购的重要环节(如询价、议价等环节)应当公开透明,必要时还应采用招标方式进行,招标时应综合考虑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因素,不能将价格作为唯一的因素。其次要签订购货合同,并确保合同条款公平合理、内容完整。如有技术方面的特殊要求还应签署技术协议作为合同附件。技术协议应有单位主管技术工程师或类似人员的签名,确保设备各项参数准确无误。合同样本最好经法律顾问过目,确保合同条款符合法律规范,最大限度维护单位经济利益。第三合同应连续编号,签订后除给供应商、采购部门外,财务部门应留存一份,以便于货款结算,控制付款进度。另外,预算外的固定资产购置项目,应事先告知财务部门参与合同的起草,以便于安排资金。设备到货后技术部门要及时组织验收。核对设备型号和技术参数是否与合同规定相符,核对设备到货清单所列随机备件及专用工具是否与实际数量相符。

(二)建造固定资产

建造方式增加固定资产一般要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1、工程项目前期论证。包括项目的初选、可行性研究、以及评估和决策。通过一系列前期的论证分析,明确投资的可行性、必要性、科学性、实用性、安全性。为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2、工程勘察与设计。工程技术部门应依据单位未来业务发展的要求拟定基本的设计原则、设计规模及技术参数等,经相关决策部门进行确认,然后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勘察单位和设计单位进行工程勘察和设计,其中工程设计内容应包含施工规范、检验标准与操作保养方法等事项。以保证工程质量符合单位使用的要求。保证固定资产的投资效益。

3、工程预算。工程技术部门应会同财务部门根据工程设计内容详细计算工程材料数量、设备及人工费用,并编制工程预算。为工程招标和发包提供依据。

4、招标和发包。工程技术部门应依据核准的《请购单》内容或批准的建设项目文件,搜集各类设备及工程建造厂商的相关资料作为工程发包时询价对象选择的参考。发包时应通知至少两家以上合适的建造厂商报价,并汇总整理工程报价资料,通过比价、议价等公开招标的方法进行发包作业,确定合适的建造厂商。

5、签约。工程定标后应及时与建造商签订《工程承包合同书》。工程合同书中应详细列明工程名称、工程内容、施工工期、合同价款、付款办法、验收规定、逾期责任、终止及解约、保证责任等条款。合同签订后的合同文本除相关工程技术部门之外财务部门应留存一份以控制付款进度。

6、工程材料采购。工程材料采购环节和直接采购方式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基本相同这里不再赘述。只是购货订单的清单应交施工部门,以便确认订货符合施工要求。

7、建造管理和监督。建造管理和监督过程是保证工程质量最核心的内容。在该环节技术部门应协同有关单位协调工程施工的配合事项,以便工程顺利进行。同时要协同工程监理部门对工程进度、用料控制、工程品质(包括隐蔽工程)进行核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工程施工期间技术部门要协同安全部门做好工地管理,要求按规定设立相关的安全防护措施,以确保施工安全。对于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工程进度落后的情况,工程技术部门应跟踪调查建造商或施工部门出工人数、技术能力、设备条件是否符合要求,并在保证安全前提下及时催促其赶工以避免影响整体工程进度。如遇施工品质不良或其他异常情况应及时向主管部门反应。如遇追加或减少项目,应及时和建造商协商报主管部门批准并做好相应记录作为结算依据。

8、验收。在验收环节首先要明确验收标准;其次要加强工程验收工作的组织领导;再次要明确验收工作程序。对验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和补救措施,并明确责任,分类处理。

9、后续工作。工程验收合格后,单位财务会计部门应及时开展各项资产的清查工作。主要包括各类会计资料的归集整理、账务处理、财产物资的盘点、做到账账、账证、账实、账表相符,以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

(三)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一般适用增加大型设备类固定资产投资。单位请购部门应依据实际情况确定采用融资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并报主管部门批准。批准后经办人员应及时与出租固定资产厂商(或租赁公司)签定租赁合同,发出订单。租赁合同内容须经法律顾问审查,以便最大限度维护单位权益。并经单位主管领导审核签字。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应按自有资产进行核算和管理。财务部门应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对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进行确认和初始计量。租赁合同期满后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应严格遵守租约,妥善处理后期事项。如合同规定了单位有低价购进的选择权,管理部门应会同财务部门,共同商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选择最有利的方式处理租赁资产,并报主管领导批准。

三、结束语

以上论述只是一般的控制要点,各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本单位和固定资产购建项目本身的特点将一些控制要点进行合并或增加一些控制点,灵活加以运用,以降低在固定资产构建方面的风险和成本,保证本单位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

参考文献:

固定资产建议篇(4)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对学校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投入到各个地区学校的资金也越来越多,各个学校的物质基础也不断上升,这些都为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好的保障。但是与此同时,由于政府投入到各个学校的相关设备增长率过于迅速,使得很多学校原有的固定资产管理相关方面制度、措施等不能很好的满足于现有的固定资产管理,从而导致固定资产管理出现一些问题,严重的阻碍了学校的发展。因此,如何加强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已成为许多学校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目前我国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加强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可以较好的改善我国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使学校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固定资产概述

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时间超过12个月的,价值达到一定标准的非货币性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固定资产是企业劳动手段,也是企业赖以生产经营的主要资产。从会计的角度划分,固定资产一般可以被分为生产用固定资产、非生产用固定资产、出租固定资产、未使用固定资产、不需用固定资产等。

二、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学校对固定资产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入

就目前而言,我国学校普遍存在重视资金轻视实物、重视采购轻视管理的问题。当前,国内学校资金来源一般都是国家财政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国家在对各个学校进行资金分配的时候,一般都对资金的数额、用途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有的学校在资金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却没有严格按照上级要求进行资金的分配,只是根据学校当前的需要来进行安排。此外,虽然有一些学校按照上级的相关指示购置了相应的设施设备,但是由于在采购环节过后没有对实物进行相关的管理,而使得固定资产磨损较快,报废时间也严重缩短;甚至有的学校只是根据上级要求进行了固定资产的购买,而不使用固定资产,从而导致固定资产的闲置。

(二)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尚不健全

根据有关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各大学校只是片面的重视资金的收支管理,而忽视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其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固定资产管理缺乏规范性。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所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固定资产的买办程序存在较大的问题,有的学校在进行固定资产购买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从而出现了盲目购买的情况;2.固定资产的调动相关方面的制度,如在固定资产的调入、调出以及报废等没有统一的标准。

(三)学校缺少相应的资产清查制度,而导致账实不符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单位在年末或年终的时候都要对固定资产进行严格的清查,以保证实物与账目相符合。但是,对于学校,这种资产清查制度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以导致很多学校对固定资产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在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方面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对固定资产相关方面的资金收支没有做出及时、严格的记账,也没有对固定资产的账务进行定期的清查,从而出现许多账实不符的现象。

三、改善我国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的措施

(一)提高学校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认识程度

首先,学校高层领导应积极响应上级要求,提高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认识程度;其次,学校领导应组织员工学习固定资产管理相关方面的问题,提高学校员工对固定资产的认识程度,充分认识到科学、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对于学校资产管理的效益,即固定资产管理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最后,学校应该严格执行上级对于分配资金的要求,严格按照上级的规定来对资金进行使用;在购买相应设施、设备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该设备各方面的参数,以保障资金使用的效率。

(二)建立健全的学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

由于近几年我国教育水平的发展速度过于迅速,使得学校原有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能很好的满足于现在的固定资产管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校的资产管理。所以,学校应该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结合已有的固定资产管理经验,对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进行一些改变,以更好的适应于学校现在的资产管理。科学、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可以为学校固定资产管理提供一定的标准,使学校固定资产管理有章可循,从而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三)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清查制度,确保账实相符合

我国各大学校应积极向社会上其他企业单位学习相应的资产清查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进行一些改善,建立健全一套符合学校固定资产的清查制度。在建立了相应的固定资产清查制度过后,学校还应严格执行这一制度,在年中或年末对固定资产进行严格的清查,以确保账实相符合。财

参考文献:

[1]陈静.学校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问题与强化管理的应对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5(03).

固定资产建议篇(5)

所谓固定资产,是指单位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经营管理或出租而持有的,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有形资产,主要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固定资产属于企业的非流动资产,是企业开展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必要的物资条件,其价值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渐转移到产品成本和经营费用中。

一、固定资产基础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固定资产管理会涉及到采购(管理)、技术、账务处理和具体使用四个部门,基本的日常管理流程可以分为取得、使用、日常维护、更新及淘汰处置五个环节。近年来,企业扩大再生产的步伐日益加快,在固定资产购置方面投入的资金规模逐步加大,各环节疏于管理的状况比较普遍,企业管理者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意识淡薄,普遍存在重购置轻管理、资金流和实物流管理脱节的现象。

(一)固定资产实物管理不规范,管理手段落后,管理制度欠缺

通常技术部门或库房管理部门是固定资产进入企业管理流程第一个环节,管理手段落后是这一阶段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技术部门对固定资产的管理缺乏必要的资产管理意识,有技术却不能对资产实施科学性的管理;库房管理人员普遍由一些工作技能相对欠缺的老员工担任,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主要依靠要素不全的纯手工台账,无法对固定资产后续的跟踪管理提供有用信息。

一些企业通常是制度一大堆,更多的是用于应付检查,实际执行却是另一回事,不是制度缺乏操作性或者漏洞百出形同虚设,就是作“表面文章”根本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或者根本没有对执行结果进行监控评价并纳入考核。

(二)固定资产账务管理与实物管理脱节

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一般涉及两个部门,即采购部门和使用部门,账务管理由财务部门负责。在一些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固定资产购置通常采用集中采购的方式,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模式比较容易造成实物管理与账务管理的脱节。供应商会直接把设备提供给采购部门(或实物管理部门),实物管理部门先把设备交给使用部门或者入库待分配;购置发票和设备实物到达企业的时间不同步,批量采购的设备分配给使用部门的时间不同步,采购部门将相关凭证交给财务入账,没有严格按实物的分配进行细分,这些都是直接导致实物与账务管理脱节的主要原因,也是产生账实不符根源之一。

(三)固定资产的使用过程管理不规范

固定资产日常管理是实物形态的管理,设备的使用部门和技术部门承担日常管理的主要职责,日常维护管理水平决定着设备的价值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设备使用一段时间后尚未达到使用期限前,因使用不善导致故障的状况频繁出现,技术人员通常只从技术层面判断设备是否能继续使用,未能站在资产管理的角度去判定设备产生故障的原因是否正常,在缺乏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情况下,技术人员的责任心对设备的实际使用寿命起关键作用;同类设备在不同人的使用过程中实际寿命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另一方面,作为资产账务管理部门的财务部,在固定资产配置给使用部门后对资产的实物形态较少关注,每年一至两次的盘点只是判断资产有无、却没有对资产的优劣、有无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资产使用地点调整不通知财务部门、资产调拨不及时入账、资产提前报废没有履行相应的评估审批手续、资产配置的不合理导致库存积压和重复购置同时出现,企业经济资源被极大的占用等都是日常监控不规范产生的后果。

二、强化固定资产基础管理的建议

(一)增强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当前可持续发展和创建节约性社会的理念逐步形成共识,随着企业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投入经营的资金量日益增多,企业既要将工作重点放在经营资金管理上,也要把实物资产管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在科技迅猛发展、技术升级换代频繁的大环境下,切实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尤其是做好固定资产的基础管理工作,对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减少资源浪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固定资产占用相当规模的资金量,企业负责人及各级管理人员要杜绝思想意识上的重进轻管、重资金轻实物,切实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企业负责人要真正承担起资产管理的责任,成立固定资产管理委员会,在固定资产管理的关键环节设置专职管理人员;在建立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前提下,配套制定具体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实施细则,明确管理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责任主体及其承担的职责。企业应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监督控制机制,制定以财务为控制核心的管理流程,从采购、配置、使用、调拨调剂、直到报废淘汰整个环节都要做到有章可循有账可查,确保账实相符,从源头上防止资产流失、提前报废等异常情况的出现,使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不断增强管理意识。

(二)引入固定资产动态信息管理机制

固定资产实物管理部门和账务管理部门的分离,一定程度上造成财务核算和实物管理的脱节,固定资产相关凭证和实物流转的步调必然会产生时间差;同时,随着办公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固定资产规模日益庞大,种类繁多,对各项资产的管理仅靠传统手工台账统计的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企业管理的要求,将信息管理的手段引入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对固定资产的购建、使用、调配、处置、报废、核算等全过程实施动态信息化管理具有切实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办公自动化的普及使得对固定资产实施信息化管理具备充分的可行性,即使没有足够的财力购买或自行设计管理软件,也可以利用办公电脑配置的OFFICE软件,从固定资产采购进入企业开始,为新增的每一台固定资产建立详细的信息台账,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使用、技术维护和财务核算四个部门实现资产管理信息的同步更新。在企业经济实力允许的前提下,构建固定资产动态管理系统,实现对固定资产购置、入账、使用到报废处置全过程的实时管理,通过给所有的固定资产建立动态详细的电子档案,随时掌握资产运行及流转的状况,比如:精确核算每个部门(产品、岗位)应承担的折旧费用、不同供货商同类型资产的性能优劣、不同使用人同类型资产的使用寿命、不同设备维护人员的维护质量、资产是否需要调剂使用、资产是否提前不合理性报废等,从而实现为固定资产集中采购、固定资产投资预算、固定资产使用效益评价等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避免不合理的采购和淘汰设备导致大量资金被占用,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实现物尽其用,提升企业的整体资产管理水平。

(三)建立和完善固定资产内控管理机制

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既是一项复杂的组织工作,需要多个部门共同联手参与管理,同时也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对执行管理配备的人员有很强专业性的要求。在大多数企业资产总额中固定资产都占有相当的比例,因而如何有效实施管理,对确保企业资产安全、完整,保障企业良性发展的意义重大。要健全和落实严格的固定资产管控措施,将固定资产管理全流程纳入企业内控管理,通过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管理,在统筹企业资金基础上编制合理的采购计划,有效实现企业资源优化配置;通过构建科学完备的固定资产集中采购机制,建立严格的交付使用验收制度,既节约企业的购置成本,又能够获取优质的维护服务,最大程度的取得规模效益;通过制订并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日常维护保养计划,按计划进行日常的盘点和检修,将资产使用、检修及盘点的状况录入资产的电子档案,对出现故障的设备及时进行维修保养以延长使用寿命,及时发现运行异常的设备,认真查找原因解除故障;制定科学的固定资产盘查制度,对于盘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上报并查明原因,对人为原因造成固定资产破损、流失或提前报废等情况应追究相关部门或人员的责任;在一些规模大、管理环节多的大型企业,应建立健全固定资产调剂和调拨使用制度,根据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系统上实时记载的资产使用信息,将从对设备技术性能要求高的工作岗位上淘汰下来的仍具有使用价值的设备调剂到对设备性能要低的岗位,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产利用率,在节约资金的同时也盘活了企业的资产;企业还应加强对固定资产处置的管理,制定完善的固定资产报废制度,做好技术鉴定,按规定的程序审批后进行报废清理,对于确属人为原因导致资产报废要严格责任追究。

三、结束语

固定资产管理作为一种“实物流”管控,应被纳入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企业只有大力倡导并切实推行科学管理,强化管控措施,才能确保各项资产安全并充分发挥效能,才能有效防范资产风险,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摘:

固定资产建议篇(6)

1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意义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单位价值(含增值税)在5000元及以上,为铁路运输、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有形资产。固定资产一般价值较高,使用周期长,是企业进行日常生产基础的必要工具,因此固定资产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中重要的环节。企业科学管理和正确核算固定资产,有利于促进企业正确评估资产使用状况,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护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固定资产管理包含固定资产的新增、改扩建、大修理、报废、无偿划转和盘盈盘亏等方面,应做到明确分工、强化使用、账实相符、核算规范。但由于固定资产管理琐碎繁杂,具体业务情况多样,加上过去信息化程度有限,因此在基层站段存在诸如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甚至于随意变更保管地点、管理不善造成资产流失等情况。

2基层站段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任何经济行为只有健全的制度做为保障,才能够有序可循有章可依,但是现实工作中,部分单位没有结合本单位实际拟定固定资产管理相关的办法或者制度,只是根据以往经验或者约定俗成的习惯进行处理,长此以往,一些问题不断累积,时间长了更加难以辨别和分析。例如,一直以来洛阳机务段固定资产保管地点、使用部门发生变更,都是使用人或者部门领导商议后即进行调拨,未到财务和资产管理部门办理固资卡片和技术台账变更,一段时间后经办人员退休或是调转,导致资产变更情况无处可查,账卡无法核对。如果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中明确审批和处置程序,有章可依则可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2.2固定资产管理和使用人员责任意识不强

随着近年来经济形势的愈加严峻,铁路改革的不断深入,铁路局对成本考核越来越严格,各基层站段对成本管理已经相当重视,但是固定资产的管理却处于相对松散的状态。首先管理部门责任不清,各类别固定资产虽然确定了管理部门,但是并未设置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岗位,很多资产处于兼职代管的状态,管理人员没有建立完整的数量和技术资料台帐,不清楚资产究竟在什么地方、目前的使用状况,有使用部门提出购买要求时,盲目上报购买计划,造成企业多余的支出。同时管理部门数量台账与财务人员固定资产卡片核对不上,一旦清产核资就手忙脚乱,无法准确清点出来需要报废的资产。其次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认为是公家的财产,丢一点坏一点不算什么,对自己也没什么损失。例如,按上级单位要求将食堂移交给其他单位,但是食堂内之前配置的消毒柜等器具应一并移交,可是由于管理部门责任心不强,未将这些小额资产的情况及时与财务等部门沟通,造成这些资产仍在原单位账上,形成了账实不符的局面。部分使用人员对资产不爱惜,损坏丢失情况也偶有发生。

2.3固定资产核算不规范

由于铁路行业的特殊性,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也有不规范的地方。一是固定资产种类繁多,会计人员在组固入账时因为对生产实际不了解,即便与资产管理人员沟通,但是对部分资产该归入哪一个细目中仍然非常迷惑。二是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固定资产在发生更新改造支出时应当首先按照账面价值转入在建工程并停止计提折旧,但是实际核算时,并不是这样执行的,而是待更新改造支出完成后,直接价值调整增加原固定资产的原价。三是会计人员对固定资产程序模块的应用没有完全掌握,造成一些不应该出现的错误。例如固定资产发生大修理支出应当在固定资产模块中大修理费用栏内标记出大修理时间及大修理金额以便于日后查询分析,但是实际情况是业务部门人员送来的发票直接列账,并未对程序中的固定资产卡片做出处理,造成大修理支出与资产对应不上,待年底需要上报资料时再费时费力查找究竟是哪一个资产发生了修理支出。还有诸如计划出售资产未转入“持有待售”等问题也频频发生。

2.4固定资产账实不符

铁路企业固定资产普遍存在账实不符的问题。一是许多逾龄资产早已提足折旧甚至已经办理报废手续,但因其性能良好却仍在使用,导致账上没有但是实物有的情况。二是部分资产由于管理不善等原因毁损或是丢失,但是管理部门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及时办理报废手续,导致账上有但是实物没有。例如,洛阳机务段固定资产卡片中有已经逾龄三十年之久的资产,这些资产很多已经不存在了,但是仍然在账,造成卡片数量非常巨大,降低了账务处理效率。三是资产保管地点使用人等发生了变化,没有及时与财务和管理部门沟通,使账上的资产与实物资产无法核对。四是由于会计人员不了解生产实际,因此盲目按照业务经办人员送来的“固定资产新建、购置记录”中的名称入账,没有结合实际情况,使应该价值调整的却形成了一项新的固定资产等情况时有发生,也给账实核对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

3如何提升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运营效益

3.1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从内部控制上下功夫

完善的制度是规范经济行为的有效保障,建立健全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管理模式,能够对固定资产从购入、日常管理、更新改造到报废、调转等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避免客观及人为原因造成资产损失。首先应制定符合单位实际情况、便于操作、指令清晰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使得经济行为有章可循,明确管理及使用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其次要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对因管理因素造成的固定资产流失毁损,应追究直接责任人,同时考核主管领导,只有双管齐下,奖罚并用,才能确保固定资产安全完整,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

3.2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意识,重视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

制定了完善的制度之后,还应积极宣讲推进制度的执行,让广大职工意识到单位对固定资产是非常重视的,使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深入人心。固定资产管理不仅仅是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几个人的责任,需要使用部门、计划部门、车间职工共同努力,才能将之管好用好。首先应当让广大职工认识到固定资产的重要性,没有固定资产的单位运营无法正常进行,固定资产一旦发生毁损,损失金额将非常巨大,因此在日常使用时要爱惜。其次强化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固定资产的新增、后续修理、更新改造、减少要严格执行管理制度。最后资产管理部门更需要强化管理意识,避免诸如房屋建筑物移交其他单位,但是室内配备的工具却还在原单位账上之类本不该出现的问题。

3.3各部门加强沟通,避免固定资产管理中的漏洞

固定资产的管理非常琐碎,业务种类繁多,涉及多个部门,一个环节不顺畅,就会出现无法预料的问题。资产使用部门要经常与计划部门沟通,对于确实没有修理价值,并且其他部门也没有多余的同类资产时才能够向上提报新增计划;计划部门要多与财务部门沟通,项目审批后,预算是否批复、发票如何开具更方便组固、工程完工进度如何等情况财务部门均要及时掌握,并据以列账付款;资产使用部门要多与管理部门沟通,管理部门要实时掌握资产的使用状况,对于因生产结构调整或其他原因不需用的固定资产,使用部门要联系管理部门及时做出调拨或是出售等决议,并报主管领导批准,同时报财务部门调整账卡。以上种种只是实际工作中的部分实例,具体业务更加繁杂,需要所有部门相互协助、共同努力,完成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

3.4财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及时深入到生产一线,了解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

财务人员是固定资产管理的核心力量,如果仅仅坐在办公室里做凭证、建卡片、挂账付款,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对财务人员的要求。资产购建时,财务人员要及时掌握工程或者设备安装的完工进度,根据完工进度列账并付款,固定资产购建完毕可以组固时,财务人员应当参与到资产验收中,对固定资产外观、用途、使用地点、保管人有清晰的认识后,才能够更加合理对资产进行分类,建立固资卡片,在固定资产日常使用中,财务人员要及时掌握资产状态,及时处理资产变更,对于逾龄资产要积极联系管理部门查看资产状态是否符合报废条件,还应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通过现代化手段提高工作效率。总之,现代财务人员已经不能满足于做记账先生,必须深入到生产一线,了解资产实际状况,才能更加合理地反映经济业务。

参考文献

固定资产建议篇(7)

在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领导往往更加重视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三项费用”等经费的管理,而容易忽视对固定资产加强制度建设和内控管理。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往往存在资产管理部门“重采购、轻管理”,财务部门“重账面,轻实物”,而使用部门则“重使用、轻保管”,固定资产的实物登记台账、领用记录等资料不全,手续不完备,造成固定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而如果企业缺乏强而有力的监督,对责任追究力度不够,则会使资产管理人员责任意识更加淡薄,人为因素导致的资产损耗浪费更多,最终造成资产使用寿命和企业生产效率的下降。

2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

2.1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增强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首先要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认识,牢固树立依法管理国有资产的意识,既要重视资产价值管理,也要重视实物管理,形成制度管理和自觉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式。通过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的组织领导,促使管理层级上下贯通,各部门职责明确、定岗定责、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参与固定资产管理,为进一步做好资产管理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2.2健全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加大内部审计监督力度

根据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业务模式,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逐步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形成长效机制。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查盘点和核销,对盘盈、盘亏的资产要查明原因,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对造成资产损失的责任人要进行责任追究。加强国有资产在变卖、报损、报废时的报批程序和审计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内部管理水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2.3建立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提高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

根据固定资产的特点,利用计算机技术,构建一套适合企业生产经营且易于操作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将资产采购、领用、转移、处置等信息融入系统中,实现数据共享、挖掘和决策分析,对固定资产实施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动态化的全方位、全过程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固定资产建议篇(8)

1.购置制度不健全。几乎每个国有企业都建立了自身的固定资产购置制度,但很多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购置制度并不健全,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重复购置设备,部分国有企业购置固定资产较为随意,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对于在何种情况下才可申请采购固定资产没有明确规定,有些国有企业以前就购置过相同或类似设备并且可以满足使用需求,却每次都重新申请购买新设备而并不查找现有设备是否可供使用,造成了重大浪费;二是缺乏对固定资产规格标准的规定,国有企业固定资产购置制度对于拟购置的资产没有分类列明规格标准,有些国有企业为了撑门面讲排场购置不必要的名牌或进口设备,而不选用国产实用廉价的产品,比如一些国有企业脱离车辆购置需要购置高档进口轿车;三是不遵守购置申请审批程序,少数国有企业不遵守固定资产购置制度的规定没有按购置申请程序进行审批,购置固定资产出现了先购置后审批或违规审批的现象;四是关于国有企业购置固定资产方式的规定不完善,对于国有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采购时何种情况下应采用公开招标方式,何种情况下可自行选取供应商采购的规定不明确,有些规定不适用于企业的实际情况,每个国有企业应根据自身规模和需要制定适合自身的固定资产购置制度。

2.使用制度不健全。一些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由于没有明确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责任人,缺乏及时与固定资产使用部门进行沟通,不能及时跟踪固定资产的运行和使用状态。当国有企业出现内部员工调岗或者离职等情况时,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不能及时办理固定资产调拨手续和变更实际使用人。在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固定资产使用人由于缺乏对固定资产使用特性的了解,出现了因使用和操作不当、维护和保养不当造成固定资产提前损坏、报废的情况,给国有资产造成损失。

3.报废制度不健全。固有企业固定资产报废制度不健全,对于达到报废年限的固定资产,应按照资产分类由哪些部门进行鉴定是否达到报废标准不明确,对于未达到报废年限而提前报废的资产,应履行什么样的报批程序才能进行报废的规定同样不明确,对于拟报废的单位价值较高的固定资产应取得哪些部门的一致认同才能进行报废,以及由何部门认定报废价款是否合理等规定不完善。一些国有企业在报废老旧固定资产中认为拟报废的固定资产残值较小,不必再履行固定资产处置的报批程序,便随意处置固定资产。甚至一些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在清理过程中和资产接收方达成私下交易,而在公开的涉及到企业的交易中将交易价格压低,而资产接收方在私下贿赂国有资产管理人员,以低于市场价格收购国有企业的报废资产。

4.固定资产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很多国有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对领导、员工和经营业绩的绩效考核管理办法,?s对固定资产管理没有一个细化的绩效考核制度,没有恰当的奖惩措施,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对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重要问题假装不知,使得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存在流失的隐患。资产使用人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没有被纳入到绩效考核中去,使得固定资产使用人不注重对固定资产的日常保养和维护,这就体现了固定资产的监督管理缺失。

(二)固定资产帐实不符,会计核算不规范

1.固定资产帐实不符。良好的固定资产管理应做到账实相符,而现实工作中却经常出现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所登记的内容、实际使用固定资产与财务部门固定资产明细账不一致的情况。一些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没有单独设置实物管理台账,主要依靠财务部门的固定资产明细账记录。这造成国有企业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主要原因为固定资产管理职责划分不清晰、监管不严,一些国有企业没有指派专人管理固定资产,实物不仅没有详细记录,也没有对账实不符及时进行整改并追究责任人,因此造成一些被闲置的固定资产被随意放置、丢弃,账实不符的情况较为严重。

2.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不规范。目前一些国有企业对购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计提折旧、盘盈报废账务处理以及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不规范:一是一些国有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将一些和购入该固定资产无关的费用支出计入了固定资产入账价值(如员工培训费),把一些同固定资产购置时有关的支出(如固定资产安装支出和运输支出)作为费用处理,造成虚增或虚减了固定资产入账价值;二是一些国有企业在固定资产入账后对计提折旧的方法和年限随意变更调节,有些企业甚至为了少提折旧费用,对已安装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固定资产迟迟不结转到“固定资产”而仍留在“在建工程”科目进行核算;三是某些国有企业财务部门未及时将盘盈、盘亏、报废等处置的资产进行账务处理,有些已经报废很久的固定资产还挂在财务账上未进行核销;四是对于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核算不规范,一些企业对于实际上已经发生减值的资产不能做到每年年末进行减值测试计提减值准备,造成其账面价值和利润总额发生了虚增,而另一些企业滥用谨慎性原则,把不该计提减值的固定资产计提了减值准备造成其账面价值和利润总额发生了虚减。

(三)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下

1.固定资产配置不科学。很多国有企业没有做到科学配置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的配置方式除了购建外,还有调拨、借用、租赁、共用、抵顶债权、接受社会捐赠等多种方式。调拨、借用、租赁和共用应成为企业配置固定资产的主要方式之一,不能只以购建为主要配置方式。例如,企业在举行宣传推广活动或者举办会议时,有些所需设备单价昂贵且只使用一次,企业就没必要采取购置方式取得造成浪费,可以通过借用、租赁等方式满足需求。

2.固定资产闲置情况多。在一些国有企业中,许多老旧、落后的固定资产被搁置在一旁,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和人员对这些老旧的固定资产资产进行定期的维护与保养,没有管理部门考虑这些被闲置固定资产的再利用问题,大大降低了这些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长久闲置造成了设备的损坏,大大降低了这些闲置资产的回收价值。资产闲置不仅损害了固定资产的回收利用价值,还不能合理利用闲置资源以使物尽其用,造成资源的浪费。

二、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固定资产是国有企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进行生产的重要物质条件,由于固定资产在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中一般都占有较大比重,如何避免国有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环节上可能造成的遗漏和隐患意义重大。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不仅可以全面了解全部资产状况,还可以有效提升资产利用效率,避免资源浪费和资产流失,为单位资产管理、经营决策等提供更为可靠的数据支持,固定资产管理的实际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国有企业在本行业中的综合竞争力。

(一)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国有企业应健全固定资产的购置制度、使用制度、报废制度以及监督机制。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应明确购置固定资产的条件、规格、流程以及取得方式,特别对单位价值较高专业化技术性较强的固定资产,必要时还需聘请外部专家一同协商制定购置方案。

企业应改进传统的固定资产管理方法,大规模运用新媒体和新技术,通过建立信息系统促进固定资产管理流程电子化,利用信息数据的共享,建立起权责明确更有效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目前,大部分国有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都应用了信息技术。但是,由于信息技术未达到全面覆盖,部门之间又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导致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全面,共享机制不完备。故信息共享可以使固定资产管理实现管理上及时、有效、全面的目标。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应在固定资产使用人调岗或离职时,提出固定资产调拨、清查方案并组织核查资产情况,应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的要求。办理资产的调拨和移交手续,及时报送财务部门进行账务处理,做到人走物清。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应重视对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将维护和保养工作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定期检查,及时消除潜在风险,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应完善报废制度,报废标准应有明确文字说明。对于达到报废标准的固定资产,应由技术部门鉴定,并同财务部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一致认可同意后报企业主管领导审批。对于没有达到报废标准的固定资产,任何部门不能随意处置。对于没有达到报废年限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应弄清报废原因;对于因使用不当造成损坏的固定资产,应由使用人员出具书面说明,由技术部门出具鉴定说明后才可以履行报废手续,同时对使用人和责任人处以一定的绩效考核惩罚。

(二)加强固定资产盘点制度,规范固定资产核算

国有企业应建立定期盘点固定资产的制度,由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资产使用部门等同时派出清查人员进行定期盘点,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固定资产有无账实不符情况。盘点固定资产时可以利用信息扫码技术,将固定资产实物信息录入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并生成与资产对应的条码,再将这些条码打印出来粘贴在资产上,用扫描枪扫录条码完成盘点。

国有企业财务部门应规范固定资产的核算。在固定资产的新增、调拨、报废、计提折旧、计提减值准备等环节,严格审批、准确核算。保证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准确性,需要计提折旧的应根据其损耗特点科学区分折旧方法和年限,不得漏提、少提、多提或重提折旧,不得利用计提折旧和减值准备调节资产价值和利润。财务部门应及时跟进固定资产处理,对盘盈、盘亏及报废资产及时进行账务处理。

固定资产建议篇(9)

(一)我国允许加速折旧的固定资产范围过窄

我国当前加速折旧范围主要是按企业所处行业的类型来划分,且重点集中在少数几个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制造业行业,这本来是为了配合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要求而提出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不仅重要战略性产业需要加速折旧,传统制造业以及服务业为提升其市场竞争力也都需要通过加速折旧来更新设备和增强发展活力。享受加速折旧政策的固定资产类型也比较窄,主要限定在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或处于强震动、高腐蚀状态的固定资产,节能与环保装备,用于研究开放的仪器与设备,企业外购软件。甚至自制自用的节能环保设备,都不能享受加速折旧政策。

(二)对于享受加速折旧政策固定资产的认定程序复杂、争议较多

对于可享受加速折旧政策的固定资产类型,《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及相应政策文件虽有严格的限制;但是对于具体哪些固定资产才能享受加速折旧政策方面,规定上却比较原则和模糊,企业和税务部门争议较大,认定的程序比较复杂,所需时间也较长。在科研设备、节能减排设备加速折旧政策方面,仍缺乏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

(三)我国财务制度和法律法规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较长

按照税务机关的要求加速折旧的最低折旧年限不得低于《实施条例》第六十条规定的折旧年限的60%。例如,《实施条例》第六十条规定飞机、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折旧最低年限为10年,按60%计算折旧年限最少也要6年(除非国家另有约定如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规定了2―3年的最短时间),和大多数国家3―5 年的设备折旧年限相比明显偏长。这导致企业设备更新周期过长,技术装备落后,过剩产能淘汰较慢,不利于企业加快设备升级,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

(四)缺乏针对中、小企业投资的加速折旧政策

相对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在技术改造、装备更新换代方面具有更为迫切的需求,但中小企业往往面临更强的资金约束,固定资产前期较重的资金负担会影响其投资意愿、制约其投资能力。中小企业投资加速折旧政策方面的缺乏,不利于中小企业增加资本积累和释放投资活力。

(五)加速折旧政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经济下行时期,企业效益情况往往会变差,采用加速折旧政策会给部分企业带来会计利润的急剧下降甚至是亏损,损害企业的外部形象,并增加企业的融资难度与融资成本。对于拟上市的科技型企业而言,采用加速折旧政策,可能对其会计上的盈利能力产生较大影响,从而会影响其上市进程甚至是导致其上市计划搁浅。

二、政策与建议

应把加速折旧政策作为今后一个时期促进企业投资与设备升级、化解产能过剩和实施结构性减税的重要抓手。

第一,扩大允许享受加速折旧政策固定资产的范围。应该取消加速折旧政策的行业限制,加速折旧政策应针对固定资产的特定类型,只要拥有和使用该类固定资产就应该允许其加速折旧。应扩大允许加速折旧的固定资产范围,对于企业设备更新换代、技术改造、节能环保、研发与检测等方面的固定资产投资予以普遍的支持。允许企业自制自用的节能环保设备享受加速折旧与税额抵免政策。最低折旧年限少于10 年的设备均可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折旧。此外,在允许享受加速折旧政策固定资产的认定条件方面,应使标准更为简单、明确,并简化享受加速折旧政策固定资产认定的程序以及折旧计算的方法。

第二,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尤其是缩短技术进步和更新替换较快设备的最低折旧年限。为了鼓励企业进行设备更新和自主创新,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将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缩短到3至5 年。取消企业同类资产只能使用一次加速折旧的限制规定,有效激发企业设备更新的速度。对国家鼓励的有利于技术进步和节能减排的设备投资可进一步提高其首年折旧率。

第三,对于中小企业应给予更为优惠的折旧扶持政策。中小企业设备投资可当年抵扣,也可自主选择加速折旧法或直线折旧法。中小企业在国家鼓励的有利于技术进步和节能减排的设备投资,还可采取加计扣除的扶持方式。

第四,企业可自主选择加速折旧法或直线折旧法,加速折旧法可转直线折旧法。因为不同类型企业选择加速折旧的意愿存在差异,特别是民营企业、非上市企业比国有企业、上市企业更愿意选择加速折旧,所以,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应当允许企业灵活地进行选择。

固定资产建议篇(10)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以及近年来国家对科技发展的大力支持,让我国科学事业得以突飞猛进的发展,科研单位的固定资产也逐渐增多。尤其是“十二五”以来,国家政府对科研单位的投入力度逐渐增大,固定资产也越来越多。固定资产是从事/CHINAMANAGEMENTINFORMATIONIZATION各项工作的物质保障,也是单位规模的直接体现,是确保科研单位研发能力的关键性要素。国内科研单位大多数固定资产都属于国家财政拨款产生的,管理工作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财政资源的有效配置,所以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做好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1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对科研单位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都发挥出了非常大的作用。但因为部分单位对此项工作的不重视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目前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依旧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固定资产管理与绩效脱节,领导层不重视。全额拨款单位因为资金来源属于财政拨款,实行统收统支。科研单位从事的各项活动均不以盈利为目的,以收定支、收支平衡是预算管理的主要要求。只要不超过预算,费用的发生便属于支出的实现,而不管支出对象是否依然在库。如此一来,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成果与其单位自身利益相脱离,单位对于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效率缺乏动力,也不存在压力。固定资产管理和单位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不挂钩,领导层也不是非常重视。其次,和预算管理工作脱节,导致出现反复购置的现象存在。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必须要和预算管理联系起来,固定资产更新与维护工作必须要尽可能的考虑到目前资产的存量状况,同时根据科研单位要求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预算批复。但目前大部分单位对现有的固定资产管理不足,在很多资产闲置的状况下盲目求新,导致出现重复购置的问题,让管理成本有所提高。此外,上级主管部门不能够按照科研单位的资产情况审批预算,这也是造成资源无法合理配置的主要因素。最后,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或者无法有效执行,造成资产流失的问题。完善的资产管理机制以及内控体系是确保固定资产安全的基本条件。若没有建立全面科学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进行可行性论证研究,盲目的进行资产购置,导致资产闲置,降低其利用效率;若没有建立健全清查机制,长期不对单位已有资产予以盘点,很容易出现管理漏洞,导致资产流失;如果固定资产管理权责模糊,出现资产流失或者损坏的情况后便不能有效追责。

2加强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对策

2.1树立全员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

一方面,科研单位领导必须加强重视程度。单位内部应当选任一名领导负责固定资产管理相关工作,真正强化监管。各部门负责人必须从大局出发,树立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把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真正纳入到议事日程中来,把固定资产管理责任真正落实到人头,唯有强化日常管理工作,落实管理职责,才可以真正实现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同时,科研单位领导属于第一责任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效率的高低要和领导的绩效直接挂钩,从而明确责任。另一方面,要增强科研单位职工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同时按照“统一政策、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落实、物尽其用”的基本原则,根据科研单位各项业务的基本特征,建立完善单位固定资产的计划审批、日常登记、财产清查以及资产处置等管理制度,如此一来在管理过程中才能够实现有章可循,才能够确保资产管理的高效与规范。

2.2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与机制

其一,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机制必须要满足相关政策法规的规定,也应当符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其二,必须要设置专门的机构或成员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清楚的规定相关人员的基本权责,尤其是应当完善资产管理委托、受托责任制度,把固定资产的有效利用真正落实到人头;其三,应当制定备查登记制度以及定期盘点制度,对日常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以及盘点工作予以规范;其四,应当制定详细全面的责任追究制度以及惩罚机制,调动科研单位职工落实相关制度的主动性;其五,制度的规定应当利用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形式,尤其是业务流程描述应当利用图示的办法,有助于职工理解与执行;其六,制度规定应当坚持与时俱进,对于新环境与新形势,必须要第一时间对制度予以修订和调整,确保其具有可操作性;其七,制定执行中必须要强调信息的交流和反馈,第一时间解决存在的问题,尽可能控制资产损失。

2.3强化固定资产的预算管理工作

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必须要和预算管理联系起来,在尽可能利用已有资产的基础上,从单位具体情况出发,对资产购置预算进行编报。部门预算中资产购置预算和政府采购预算必须要通过财务部门、资产部门以及科技部门共同完成。预算需要在全面调查与了解单位当前固定资产情况的基础上,根据科研项目需要以及上级部门预算批复实施合理的调整,通过预算管理组织批准之后再进行上报。预算执行时必须要严格根据预算执行,遇到特别情况时可适当的追加预算以达到科研项目需求。另外,借助于建立健全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来促进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的结合,院所本级单位与上级部门应当共享资产预算执行以及存量信息,有利于进行预算执行与监督评价,同时还能够帮助上级部门掌握下属单位的资产状况。同时,健全资产年度决算报表填报机制,能够让上级部门与财政部门更好的掌握单位固定资产情况。

2.4不断优化固定资产的核算办法

目前科研单位会计制度主要是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无法全面准确的体现出科研单位内部资产、负债情况,也无法准确客观的核算与反映科研单位科研业务活动以及内部管理工作的成本费用,对科研单位的风险管控,固定资产的管理运营以及成本费用的控制,科研业务活动的管理评估等工作都会带来消极影响。比如说固定资产,根据目前的科研单位会计制度,仅仅对原值进行核算而不计提折旧,在资产负债表中通过原值体现价值形态。如此一来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科研单位会计信息质量。所以科研单位会计核算引入权责发生制是必然要求,它与市场经济环境下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实际相符合。在目前的会计环境中,科研单位唯有利用权责发生制作为基础,引入权责发生制才能够对固定资产购置成本资本化,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借助于计提折旧的方式对固定资产成本予以分期确认与分摊。

3结语

总而言之,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属于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科研单位各部门必须要积极配合沟通,全员参与,全程监管,不断健全相关管理机制,保证科研单位固定资产能够得以高效利用。唯有持续的探索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新模式,才能够确保科研单位的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毛健锋 单位:上海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

参考文献:

上一篇: 电子商务的调查问卷 下一篇: 合同管理现状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