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建材市场前景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2 09:53:48

建筑建材市场前景

建筑建材市场前景篇(1)

0引言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商业建筑的数量和规模均得以极速增长。除此之外,其经济来源形式也由购物型往多元化消费型转变,商业周边环境和相关设施也朝着多功能、大规模和复合空间的方向前进。伴随着商业建筑的茁壮成长,与之相衬的商业景观设计也油然而生,它是基于现代商业建筑所做的景观环境设计,讲究以现代景观设计理念为基石,并通过综合商业建筑内外环境空间的资源,来满足商业形势和人们购物心态而实行的专门的景观设计。将商业建筑和商业景观相结合,可以很好地体现一座城市的进步性和文化程度,并反映城市的精神风貌。

鉴于商业景观的重要性,本文就其相关内容展开浅析,首先引入商业景观设计的基本概念,其次阐述商业景观的构成元素,接着讨论其设计原则和目标,最后通过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意图了解商业景观的发展趋势,为往后商业景观设计留下些许借鉴和启发。

1商业景观设计的概念

1.1商业景观来源

城市早期的商业交易活动一般来自于露天市场,最开始的露天市场功能简单,大多数属于只能提供单一交易活动的场地。如古希腊的阿索斯广场曾是露天市场,现转化为广场;中国唐代的商业建筑由于相关制度的取消,致使商业活动昌盛,到了宋代时商业建筑基本已经在城市各个角落生根发芽,当时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就很好的反映此前热闹的交易市场风貌。自从那时,沿着大街小巷分布的商业建筑就以市街的形式而存在,并以此形成了代表性的城市传统商业街。而商业景观就是商业建筑的外部空间,即群众消费的场所或空间。

1.2商业景观设计的基本概念

商业建筑:指的是人类在城市活动赖以凭借的物质空间载体,是城市分布最为广泛的建筑形式之一,同时也是一种具备时代特征和活跃气质的城市建筑。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商业建筑的功能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目前,现代商业建筑正在以时尚、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

商业景观设计:它是现代商业建筑匹配的景观环境设计,在人造景观中极具代表性;空间形貌和商业景观是人们理念的具象体现,包含人类绝大部分情感、智慧、理想和想象。商业景观可以很好地体现一座城市的进步性和文化程度,并反映城市的精神风貌。总而言之,商业景观设计是以商业建筑周边的固定环境为载体,从美学、功能、心理学等各种角度去探索物质与空间的组合,目的是为公众提供一种诱人、舒适、丰富的购物体验和休闲、时尚、多元的购物场所。

2商业景观的组成元素

2.1商业景观空间组成

从景观的空间组成元素出发来分析商业景观的空间特点和相关景观设计如下:

⑴基面要素:指的是参与组成商业环境地面的元素,包括草地、广场、停车场、步行道和地形等,可以分为软质和硬质基面。软质基面是由大自然铸造形成或取自自然材料形成的基面。硬质基面是一种铺装了混凝土、石材、砾石、砖等人造材料的基面;

⑵垂直要素:形成商业环境空间的一种围合元素,包括商业建筑立面、栅栏、连廊、围墙、景墙等,如灌木、乔木等高度不一的自然植被围墙,或是水幕、瀑布等具有立体感的水景,甚至于新生代的垂直绿化;

⑶顶面要素:参与组成景观空间顶面的元素,如亭子、廊架、扇形植物、张拉膜结构、遮阳伞等。

2.2商业景观实体组成

景观实体组成元素主要有植物、山石、铺地、雕塑、水景等,由于它们所占据空间尺寸、外貌、材料特点不同,在商业景观设计中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力也不同。本文从以下方面展开重点研究:

⑴地面铺装:指保持车辆或步行交通的地表装饰材料和技术。

⑵水景设计:水是景观设计中最具想象力的元素。水景形体样貌千变万化,其光与影的特性是景观动态变幻设计的重要素材。商业景观中最重要元素就是水体景观,该元素在商业周边环境中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最强。

⑶绿植设计:景观设计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材料就是绿色植物,绿色植物为商业空间带来了丰富多采的景观风貌。同时植物凭借其生态效应,给商业环境带来了空气净化、气候改善、隔声减噪等功能,是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现代商业景观设计的原则和目标

3.1设计原则

⑴生态性原则:在满足现代生活和经济的快节奏、时尚华丽、人工智能需求的同时,现代商业景观设计也不能脱离时代背景,还是应该在“绿色设计”的号召下,坚持和发扬低碳节能、生态技术、绿色环保的原则。

⑶功能性原则:商业景观还需满足特有的商业功能,以适应它的商业性质。

⑷连续性原则:若是以景观视觉角度为着重点,商业景观设计既要具备时间的连续性,又要兼顾空间的连续性。

3.2设计目标(实现商业建筑的盈利、提高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一体化、突出商业环境)

商业景观设计目标可以从如下方面展开认知:

⑴满足商企对现代商业高标准设计的要求,充分实现商业盈利和价值最大化。

⑵考虑商业景观对游客和居民的吸引力,注重空间布置、购物体验、功能完善和商品展示等,以达到人气凝聚和品牌效应得到宣传的效果。

⑶处理好商业景观、商业建筑和城市空间的和谐关系,不仅需要考虑与城市的道路衔接,而且需要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成为一大亮点,成为集消费、休闲、时尚一体化的活动场所。

4案例分析和评价

案例简述:金轮大厦广场位于新街口的西南面,比邻金陵饭店并处于金鹰商城的对面。商场建筑采用城市商业综合体来设计,广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紧靠商业建筑,空间较为开阔,人流穿行于其中,布置有一个朝向南面的露天小舞台;另一部分则有较多的绿色植物。

案例分析与评价:该广场充分考虑到城市功能,在商业建筑密集分布地段安排了一处绿色开放空间,可以达到令人放慢脚步、放松呼吸的作用。但是经过实地考察发现,该广场的商业氛围不浓厚,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没有充分利用街边的展示,并且建筑物底层利用效果不佳,所形成的商业聚集效应不够强烈。

5结语

现代商业景观设计是为匹配现代商业建筑所提出的景观环境设计,它以现代景观思路为基石,借助建筑物内外环境空间资源,来满足消费者购物心理和商家的经商理念做出的专门的景观设计。商业建筑和商业景观两者的有机结合,不仅能达到商品信息有力传递、品牌形象完整树立,更能够展现城市的文化进步和反映城市的精神风采。

参考文献:

建筑建材市场前景篇(2)

abstract:the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planning park entrance gate in citilization region environment, combined with the designing of west gate & north gate of quanzhou xihu park. the environment and inhabitant demand of the city are emphasized to reach the harmony and unity of architecture and city,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 architecture and human.

key words:quanzhou xihu park; city gardens landscape; traditional mingnan architecture culture

1环境特点与设计概况

泉州西湖公园位于市区西北部清源山南麓,是西北洋滞洪排涝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图1)。wWW.133229.CoM该区处于一片低洼的平原地带,以往发生较大洪水时,主要靠自然水面及稻田滞洪,俗称“西北洋”。由于洪涝灾害严重,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建设西北洋滞洪排涝工程被列为市人大十二届五次会议一号议案。从1999年6月起,投资1.7亿元,历时两年多,建成由三座名桥、三片水域和四座岛组成的西湖公园。西湖面积达100hm2,其中水域面积82.28hm2,广场道路面积1.72hm2,绿化面积16hm2,种植树种达200多种。西湖繁花锦簇,波光潋滟,与清源山的翠色相呼应,极具园林之美,是市区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湖上园林。西湖公园将滞洪排涝工程和园林景观合二为一,使泉州市民有了一处休闲的好去处,每天清晨,来这里休闲散步、晨练的市民如梭织,或把茗而谈,或竞舟而逐,得到社会的广泛称誉。

西湖公园不收门票,是一处完全开放的公共绿地,体现了泉州市委政府超前的意识。因此,大门的目的一方面方便公园的管理,另一方面给公园增加一些景观点,增加其休闲游憩功能,使公园环境与周围环境更加融洽。

2大门设计要点

一提起园林,很多人眼前就会浮现出小桥流水、楼台亭阁的景象。古代的园林,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花园,其服务的对象是少数权贵阶层。对传统园林的评价标准也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诗情画意。但是现代的城市园林,其服务的对象是众多的普通市民大众。对现代城市园林的评价,除了“诗情画意”的审美功能外,还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日常游憩需要。因此,现代园林景观不是单纯为了美而设计的,而是强调景观功能,强调为人的日常游憩需要服务,强调满足人们室外活动和交流对空间和室外家具的要求,并仔细推敲尺度,比例和材料。

公园为了便于管理,界址四周多设园墙和大门,城市公园大门大多位于城市主干道一侧,位置显著,成为城市空间中的一个视觉中心。大门建筑功能很简单,主要由售票检票,出入口以及部分小卖、办公等用房组成,建筑面积要求不太,但由于公园大门是公园内外交通的咽侯,游人进园首先要经过大门。因此,大门建筑功能简单与环境作用显著之间的反差,使大门设计常常成为整个公园设计中的难点重点。西湖公园实质是一个城市景观的改造工程,除了对公园内部绿化进行疏理修饰,增加相应设施外,重点放在了公园边缘环境景观的改造上,包括公园周边道路拓宽改造、周边违章建筑的拆除、公园封闭式围墙的拆除,新建通透式围墙内纵深绿色的疏理改造,其中新增的两个大门工程结合城市广场的建设成为改造工程中重要的一环,使这两座园林建筑成为城市景观建设的一部分,与城市景观作一体化设计,它们不仅仅满足公园的使用要求,而且成为城市主干道沿街景观中的景点,并与城市空间相融合,创造合适的市民休憩场所。

西湖公园四周环境主要为博览建筑和居住建筑,她北面为泉州博物馆和闽台缘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南和西面是城市新兴的居住区。在这样的城市景观背景中,园林建筑从设计手法、建筑体量、建筑材料等方面都必须与城市的地域文化相适应。因此,设计手法上以现代构图原理为基础,把现代建筑设计理论运用到园林建筑中,把现代建筑设计手法移植到园林建筑中,如立体构成形式、建筑虚构架、灰空间等的运用。同时,公园园林也借鉴西方园林外向型的布局与设计手法,大量增加草坪、树木、喷泉、广场等。

3环境分析及设计构思

3.1大门规划设计中的环境意念

作为建筑小品的大门是位于两个区域或多个区域之间的节点性建筑。它在不同区域之间起到联系、通行、标识等作用。它侧重的不是其室内的空间关系,也不是室内与室外空间的过渡和穿插,而是重点处理室外空间的关系,或者称之为群体空间关系[1]。建筑处理的重点体现在开放型的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园林空间的融合与连接上。

3.1.1公园北大门(图2)

西湖公园的北面是泉州博物馆和闽台缘博物馆等文化设施,规划设计将公园的北门位于泉州博物馆的中轴线上,将它们之间的城市交通道路下沉立交,避免道路交通对博物馆广场的影响。北门设计配合泉州博物馆馆前广场的尺度和泉州博物馆的造型特点,利用一组10m~12m高的墙体组成的牌坊作为博物馆馆前广场的界限,平面上采用圆弧曲线构成,形态像广场上的飘带,柔和飘溢的曲线与西湖公园的景色融为一体,从而实现了西湖公园开放式的初衷。

大门的左右两侧是对称布置的管理用房和设备用房,它们通过3m高的片断式景墙与牌坊式的大门出入口联系在一起,在这里曲线形的通透式的牌坊式公园出入口与直线形的实体片墙围合组成的公园辅助用房形成对比张力的美感进一步丰富博物馆馆前广场的景观,同时进一步强化了西湖公园,大门,广场和泉州博物馆的整体感,增加了西湖公园的文化品位。(图3)

总平面上公园北大门进门不远有湖面阻挡,空间进深不大,所以大门空间沿东西伸展形成面宽大,进深小的总体布局。

3.1.2公园西大门(图4)

西湖公园的西门位于泉州邮电小区的对面,这里有大片的新兴的具有泉州特色的住宅小区,一条城市交通干道将它们隔开;基于这种环境,公园西门平面上由大门外广场空间,大门建筑和大门内广场序幕空间组成。门外广场是游人首先接触的地方,与城市空间直接相连,门前交通流量较大,尤其节假日人流、车流更为集中,前广场负有缓冲交通的作用,大门建筑是公园前广场空间的构图中心,并且与公园外城市景观连成一体,它以公园园林为背景,面向现代城市空间,受到城市景观的制约,服从现代城市景观的要求,成为从城市空同到园林空同的过渡。由于西湖公园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公园,因此门内广场空间具有约束性空间和开放性空间的两重性:一方面,市民自由出入公园,门内广场成为市民茶余饭后集会聊天的场所,因此需要有一个约束性空间来营造这一场所;另一方面,门内广场需要把游人引向开阔的湖面空间,引导到公园的主干道上,所以门内广场设计为纵深较大的,以完全开敞的湖面大飘台作为门内广场的收尾。这是由于这样的空间系列,公园入口空间形成一条中轴线:门外广场——大门建筑——门内广场——湖面大飘台——西湖的中心岛景区;把市民和游人从城市空间引导到园林空间。

西大门平面与北大门平面异曲同工,大门前广场为圆弧形平面,三栋经过现代建筑处理手法精心设计的具有传统泉州民居特点的建筑对称布置在弧线上,它们分别是入口门房,公园管理办公室和小卖部;它们通过化整为零的布局方式,不仅有利于表达出建筑意境上的乡土气息,而且有利于塑造门前广场空间的围合感,避免市政交通等对门内广场的干扰。(图5)

3.2大门建筑造型服从于环境

大门建筑一方面属于园林建筑,它们除了满足和反映其特殊的功能外,还着重于园林造景的作用,如点景、框景、围合园林、空间对景、障景等等[2] (图6,图7);另一方面大门建筑也从属于城市景观,造型服从于城市区域的整个规划要求,其造型设计意念、材料都应与城市建筑协调一致。首先,造型的设计手法上充分吸取传统闽南建筑文化特点,把现代建筑设计理论、设计手法运用到大门设计中,借鉴了泉州传统民居的形式,以不同体量、材质的墙体组合构成丰富的入口空间(图8~图10);其次,建筑材料上本着“就地取材”的原则,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对传统建筑材料进行加工和再现传统建筑工艺在建筑上的表达。在石雕的应用上,根据不同的材质而采用不同的手法,燕尾砖花饰与石雕花窗的细腻,装饰石柱的粗糙给人以厚重充满力量感的印象,精细的龙腾浮雕墙如画一样精雕细琢。(图11~图13)

北门和西门建筑设计上,优美有力的弧线生动地体现了时代特色并具标志性,传统泉州民居元素配以简洁的构架景墙造型,显得端庄典雅,气派不凡。

4结语

通过西湖公园两个大门的设计实践,我们可以发现以公园大门为代表的一类完全向城市空间开放的园林建筑与城市景观紧密联系,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原来许多市郊绿地变成城市中心绿地,被城市建筑包围、园林建筑也成为城市建筑的一部分,在园林建筑设计上首先应站在城市景观设计的高度上来考虑分析,解决了在传统城市肌理中,新旧建筑文化的融合问题。反映在城市建设中对于历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体现了古建筑文化的艺术价值如何在现代条件下得到升华,反映了历史文化古城建筑发展的新趋势,创造出有现代感有时代特色的园林建筑。

建筑建材市场前景篇(3)

Abstract:The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planning park entrance gate in citilization region environment, combined with the designing of west gate & north gate of Quanzhou Xihu Park. The environment and inhabitant demand of the city are emphasized to reach the harmony and unity of architecture and city,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 architecture and human.

Key words:Quanzhou Xihu park; city gardens landscape; traditional Mingnan architecture culture

中图分类号:TU2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06-0031-04

收稿日期:2007-04-25

作者简介:常媛媛(1978-),女(汉族),陕西西安人,助教。

1环境特点与设计概况

泉州西湖公园位于市区西北部清源山南麓,是西北洋滞洪排涝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图1)。该区处于一片低洼的平原地带,以往发生较大洪水时,主要靠自然水面及稻田滞洪,俗称“西北洋”。由于洪涝灾害严重,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建设西北洋滞洪排涝工程被列为市人大十二届五次会议一号议案。从1999年6月起,投资1.7亿元,历时两年多,建成由三座名桥、三片水域和四座岛组成的西湖公园。西湖面积达100hm2,其中水域面积82.28hm2,广场道路面积1.72hm2,绿化面积16hm2,种植树种达200多种。西湖繁花锦簇,波光潋滟,与清源山的翠色相呼应,极具园林之美,是市区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湖上园林。西湖公园将滞洪排涝工程和园林景观合二为一,使泉州市民有了一处休闲的好去处,每天清晨,来这里休闲散步、晨练的市民如梭织,或把茗而谈,或竞舟而逐,得到社会的广泛称誉。

西湖公园不收门票,是一处完全开放的公共绿地,体现了泉州市委政府超前的意识。因此,大门的目的一方面方便公园的管理,另一方面给公园增加一些景观点,增加其休闲游憩功能,使公园环境与周围环境更加融洽。

2大门设计要点

一提起园林,很多人眼前就会浮现出小桥流水、楼台亭阁的景象。古代的园林,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花园,其服务的对象是少数权贵阶层。对传统园林的评价标准也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诗情画意。但是现代的城市园林,其服务的对象是众多的普通市民大众。对现代城市园林的评价,除了“诗情画意”的审美功能外,还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日常游憩需要。因此,现代园林景观不是单纯为了美而设计的,而是强调景观功能,强调为人的日常游憩需要服务,强调满足人们室外活动和交流对空间和室外家具的要求,并仔细推敲尺度,比例和材料。

公园为了便于管理,界址四周多设园墙和大门,城市公园大门大多位于城市主干道一侧,位置显著,成为城市空间中的一个视觉中心。大门建筑功能很简单,主要由售票检票,出入口以及部分小卖、办公等用房组成,建筑面积要求不太,但由于公园大门是公园内外交通的咽侯,游人进园首先要经过大门。因此,大门建筑功能简单与环境作用显著之间的反差,使大门设计常常成为整个公园设计中的难点重点。西湖公园实质是一个城市景观的改造工程,除了对公园内部绿化进行疏理修饰,增加相应设施外,重点放在了公园边缘环境景观的改造上,包括公园周边道路拓宽改造、周边违章建筑的拆除、公园封闭式围墙的拆除,新建通透式围墙内纵深绿色的疏理改造,其中新增的两个大门工程结合城市广场的建设成为改造工程中重要的一环,使这两座园林建筑成为城市景观建设的一部分,与城市景观作一体化设计,它们不仅仅满足公园的使用要求,而且成为城市主干道沿街景观中的景点,并与城市空间相融合,创造合适的市民休憩场所。

西湖公园四周环境主要为博览建筑和居住建筑,她北面为泉州博物馆和闽台缘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南和西面是城市新兴的居住区。在这样的城市景观背景中,园林建筑从设计手法、建筑体量、建筑材料等方面都必须与城市的地域文化相适应。因此,设计手法上以现代构图原理为基础,把现代建筑设计理论运用到园林建筑中,把现代建筑设计手法移植到园林建筑中,如立体构成形式、建筑虚构架、灰空间等的运用。同时,公园园林也借鉴西方园林外向型的布局与设计手法,大量增加草坪、树木、喷泉、广场等。

3环境分析及设计构思

3.1大门规划设计中的环境意念

作为建筑小品的大门是位于两个区域或多个区域之间的节点性建筑。它在不同区域之间起到联系、通行、标识等作用。它侧重的不是其室内的空间关系,也不是室内与室外空间的过渡和穿插,而是重点处理室外空间的关系,或者称之为群体空间关系[1]。建筑处理的重点体现在开放型的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园林空间的融合与连接上。

3.1.1公园北大门(图2)

西湖公园的北面是泉州博物馆和闽台缘博物馆等文化设施,规划设计将公园的北门位于泉州博物馆的中轴线上,将它们之间的城市交通道路下沉立交,避免道路交通对博物馆广场的影响。北门设计配合泉州博物馆馆前广场的尺度和泉州博物馆的造型特点,利用一组10m~12m高的墙体组成的牌坊作为博物馆馆前广场的界限,平面上采用圆弧曲线构成,形态像广场上的飘带,柔和飘溢的曲线与西湖公园的景色融为一体,从而实现了西湖公园开放式的初衷。

大门的左右两侧是对称布置的管理用房和设备用房,它们通过3m高的片断式景墙与牌坊式的大门出入口联系在一起,在这里曲线形的通透式的牌坊式公园出入口与直线形的实体片墙围合组成的公园辅助用房形成对比张力的美感进一步丰富博物馆馆前广场的景观,同时进一步强化了西湖公园,大门,广场和泉州博物馆的整体感,增加了西湖公园的文化品位。(图3)

总平面上公园北大门进门不远有湖面阻挡,空间进深不大,所以大门空间沿东西伸展形成面宽大,进深小的总体布局。

3.1.2公园西大门(图4)

西湖公园的西门位于泉州邮电小区的对面,这里有大片的新兴的具有泉州特色的住宅小区,一条城市交通干道将它们隔开;基于这种环境,公园西门平面上由大门外广场空间,大门建筑和大门内广场序幕空间组成。门外广场是游人首先接触的地方,与城市空间直接相连,门前交通流量较大,尤其节假日人流、车流更为集中,前广场负有缓冲交通的作用,大门建筑是公园前广场空间的构图中心,并且与公园外城市景观连成一体,它以公园园林为背景,面向现代城市空间,受到城市景观的制约,服从现代城市景观的要求,成为从城市空同到园林空同的过渡。由于西湖公园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公园,因此门内广场空间具有约束性空间和开放性空间的两重性:一方面,市民自由出入公园,门内广场成为市民茶余饭后集会聊天的场所,因此需要有一个约束性空间来营造这一场所;另一方面,门内广场需要把游人引向开阔的湖面空间,引导到公园的主干道上,所以门内广场设计为纵深较大的,以完全开敞的湖面大飘台作为门内广场的收尾。这是由于这样的空间系列,公园入口空间形成一条中轴线:门外广场――大门建筑――门内广场――湖面大飘台――西湖的中心岛景区;把市民和游人从城市空间引导到园林空间。

西大门平面与北大门平面异曲同工,大门前广场为圆弧形平面,三栋经过现代建筑处理手法精心设计的具有传统泉州民居特点的建筑对称布置在弧线上,它们分别是入口门房,公园管理办公室和小卖部;它们通过化整为零的布局方式,不仅有利于表达出建筑意境上的乡土气息,而且有利于塑造门前广场空间的围合感,避免市政交通等对门内广场的干扰。(图5)

3.2大门建筑造型服从于环境

大门建筑一方面属于园林建筑,它们除了满足和反映其特殊的功能外,还着重于园林造景的作用,如点景、框景、围合园林、空间对景、障景等等[2] (图6,图7);另一方面大门建筑也从属于城市景观,造型服从于城市区域的整个规划要求,其造型设计意念、材料都应与城市建筑协调一致。首先,造型的设计手法上充分吸取传统闽南建筑文化特点,把现代建筑设计理论、设计手法运用到大门设计中,借鉴了泉州传统民居的形式,以不同体量、材质的墙体组合构成丰富的入口空间(图8~图10);其次,建筑材料上本着“就地取材”的原则,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对传统建筑材料进行加工和再现传统建筑工艺在建筑上的表达。在石雕的应用上,根据不同的材质而采用不同的手法,燕尾砖花饰与石雕花窗的细腻,装饰石柱的粗糙给人以厚重充满力量感的印象,精细的龙腾浮雕墙如画一样精雕细琢。(图11~图13)

北门和西门建筑设计上,优美有力的弧线生动地体现了时代特色并具标志性,传统泉州民居元素配以简洁的构架景墙造型,显得端庄典雅,气派不凡。

4结语

通过西湖公园两个大门的设计实践,我们可以发现以公园大门为代表的一类完全向城市空间开放的园林建筑与城市景观紧密联系,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原来许多市郊绿地变成城市中心绿地,被城市建筑包围、园林建筑也成为城市建筑的一部分,在园林建筑设计上首先应站在城市景观设计的高度上来考虑分析,解决了在传统城市肌理中,新旧建筑文化的融合问题。反映在城市建设中对于历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体现了古建筑文化的艺术价值如何在现代条件下得到升华,反映了历史文化古城建筑发展的新趋势,创造出有现代感有时代特色的园林建筑。

参考文献:

建筑建材市场前景篇(4)

Abstract:Againstthebackgroundoftheunifyofbuildingandcity,asabinderofthebuildingandcity,highbuilding''''spublicsquarenotonlyundertakesthematerialandspiritualcommunicationsofthem,butalsomakesthecitymoreshining.Ithasacrucialrole.Therefore,thisissueisaboutthedesignmethodofthehighbuilding''''spublicsquarebytheinfluenceofcityandbuilding.

Keywords:publicsquare;diversify;complex;humanity

1前言——从城市设计中看待楼前广场的本质

现今城市中心区的发展,标志性的高层或超高层建筑仿佛成为一个城市和众多业主的首选,在享受其高容积率、高功率等优越性的同时,人们也在努力寻找最佳途径来解决其所带来的各种弊端,主要表现为造成交通压力陡增、给周边道路带来压迫感、使人们产生不安定情绪,从而破坏了原有城市的和谐秩序。此时,广场凭借其开放性、包容性和多样性等特点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出现在高层建筑与城市之间,使得三者达成共存互利的协议。这种特殊的广场形式多建于高层建筑周边,并与城市道路接壤,称之为高层建筑楼前广场。

然而,现状却是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区,楼前广场的价值得不到体现,变成开发商追求最大商业利益的牺牲品,因此在有效行政干预的基础上,找出现有矛盾的根源,优化楼前广场设计,建造符合各方需求的广场空间,具有必要和迫切的现实意义。

2承载——楼前广场的设计方法

高层建筑楼前广场作为特定环境下的广场空间,不单涵括普通广场的基本功能,而且还应作为一把铰链将高层建筑与城市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高层建筑的存在不再脱离城市生活的运行轨道。因此,根据楼前广场的尺度、多样化、复合化、社会化等特性,设计方法的研究应该注意相关学科的融会贯通。

2.1尺度界定

楼前广场的规模有大有小,它的空间尺度界定是设计成败的关键之一,通常包括人与建筑、空间的关系,建筑与建筑的关系,建筑与空间的关系等等。最为直观的标准是广场空间内间距和高差对人的心理和生理所产生的影响。由于在平日生活当中,人们总是需要一种内聚的、安定而亲切的环境,所以历史上很多城市广场空间的D(建筑高度)和H(建筑间距)的比值大约为1~3之间。卡米洛·希泰(CamiSitte)在总结欧洲广场设计的手法中提出广场宽度的最小尺寸等于建筑高度,最大尺寸不超过建筑高度的两倍,可以把这一论断运用到楼前广场与高层裙楼之间的关系处理。

2.2空间多样化

楼前广场空间多样化体现在协调高层建筑与城市肌理之间的关系,减小其巨大体量对临街面带来的冲击,为人们创造出高效、实用且宜人的公共空间。日本学者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一书中提出20~25m的模数,他认为“建筑外部空间,实际走走看就很清楚,每20~25m,或是有重复的节奏感,或是材质有变化,或是地面高差有变化,那么即使在大空间里也可以打破其单调,若单调的墙面延续很长,街道就容易形成十分非人性的”。[1]

在水平方向上,楼前广场由于受高层建筑的限制较大,因此包容性和亲和性是重点考虑对象,表现为对建筑与城市交流功能的满足和对人性需求的满足。罗布·克莱尔(RobKrier)研究了众多欧洲广场的形状,归纳总结出广场空间形状的许多形态,并指出“人”才是检验设计成败的唯一标准。所以在相对受限的场地条件下,楼前广场的设计者应该以建筑与道路的平面关系为基础,利用建筑出入口的位置、道路和场地的高差变化、简洁而有效的景观设施等元素来创造出具有独特性的平面型态,并且把人的活动作为主体进行有效引导,使之成为平面构图中最具活力的元素。

在垂直方向上,楼前广场更多是与高层建筑相结合分为上升广场、水平广场、下沉广场三种,三种形式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融合在一起。如建于1936年的纽约洛克菲勒中心广场(RockefellerPlaza)就被认为是美国城市中最有活力的广场:这个下沉式广场规模不大,但使用率很高,夏季设有咖啡座和冷饮摊,冬季则成为溜冰场,成为人们娱乐休闲的最佳场所。

2.3功能复合化

功能的复合化是指同一空间中多种功能层次的并置和交替,对于楼前广场来说,与建筑、道路等元素的相对关系是重点,系统和高效是核心,表现为如何协调好来自城市各个方面车流、人流和物流的集散问题。楼前广场相对较小的地表容量远远不能满足高层建筑的需求,因此楼前广场垂直空间的综合开发是重要手段,这样能把地表集散人流有效地分散到多个垂直交通面上,既解决了交通问题又能创造更多的公共空间,使建筑与城市的衔接由单一面变为多层面。按照垂直向的区位,楼前广场可分为:架空层、地表层、地下浅层、地下中层、地下深层等层次,这其中包括城市架空交通、地面交通、综合管线、商业、停车场、地铁等功能。以香港中环区高层建筑的楼前广场为例,可以看出越是接近地面层,其空间性质越是开放和密集,其区位价值越高,越适合发展城市公共空间。

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楼前广场的停车设计将会是功能设计中的主题,楼前广场的停车模式可分为三种:①地面停车:是最方便最有效的方式,与外部交通联系直接,能解决少量停车。②停车场与其他功能相结合布置的组合方式:例如绿地、架空底层、地下室或屋面上等等,这种形式能有效地减少停车场占用基地的面积,有助于解决大量停车。这种模式也可以有效地实现地面上的人车分离,保障交通安全。③多层的停车楼和立体车库:将水平的停车面积叠合起来成为多层构筑物,能解决最大程度的停车,但由于采用了立体式的布置,使得车辆进出变成了一种垂直运动,与外部车流衔接较为困难。考虑到城市中心区的楼前广场受场地限制通常较大,应该首先考虑后两种模式。车辆的停放方式也需要根据场地的制约而适当地选用,常用停放方式中,垂直停放和45O倾斜停放两种方式比较适合楼前广场的特点:前者常选择后退停发车,所需停车面积最小;后者采用45O交叉停放,车道无须太宽,且停车面积较小。

2.4景观照明设计

有点、线、面组成的景观系统是构成楼前广场生态系统的重要元素,这其中包括凉亭、座椅、雕塑等景观节点,绿化隔离带、欧式柱廊等景观带和水体、彩色铺地等景观面。当他们有序而合理地分布于楼前广场的时候,起到了处处有景和移步换景的景观效果。景观节点设计要考虑自身大小与广场规模的比例,不宜过大而不能突出其重要性,也不宜过小而显得拥挤。例如美国得克萨斯州威廉斯广场上的一群奔腾咆哮的野马群雕像就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根据广场比例将马的雕塑放大半倍,经过多次试放才确定了位置,然后用喷泉模拟马踩踏水面时水花四溅的景象,使人们仿佛回到了得州早期开拓时的大草原上。景观带的运用常见于各种空间的中介面,对空间起到围合、界定的作用。成功的景观带不仅通过向人行道延展,向人们暗示他们已经进入广场之中,起到过渡作用,还能充分利用有限空间创造更多的休息空间。在景观面的设计中,喷泉以其动态的视觉和声音方面的吸引力被大家所喜爱,以长沙五一广场喷泉为例:每晚的相同时候,当喷泉开启的时候人流不断,未开启时则人烟稀少。而铺地类型的选择不仅可以界定空间范围、改变单调灰暗的地面状况,还能作为引导行人、车辆的线路标识,使其高效而有律。

楼前广场中的照明设计是利用艺术的处理手法使景观元素呈现出特殊的面貌,以达到装饰和强化环境景观的作用。在楼前广场中,对高层建筑物照明设计的整体性、层次感是重点。整体性一般是通过光的亮度变化、色彩变化来展示建筑物的特点。其设计依据是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结构特点、风格、表面装饰材料等因素,除了单纯考虑建筑物本身因素外,还应该考虑周围其他构筑物、植物、水体等因素,以达到整体效果的完善;而层次感的产生主要是通过光线的虚实、明暗、轻重、大面积给光和轮廓勾画等手法来表现主景和配景之间的关系,需要针对被照物的造型、结构进行具体地分析。同时,对建筑物以外的元素如水体、植物、雕塑和景观艺术品的照明设计作为存托主体形象的配景,其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2.5人性化设计

楼前广场应该是一个受人们喜爱而使用率较高的公共空间,克莱尔·库珀等人在《人性场所》一书中提出:“根据对现代广场用途的调查研究,坐、站、走动以及用餐、读书、观看和倾听等活动的组合,占到所有利用方式的90%以上。”[2]因此人性化的设计是考察楼前广场设计成败的关键之一,其主要方面包括楼前广场微气候、休息设施、公共活动等方面。楼前广场微气候的设计应该考虑当地的气候特性,根据当地太阳和季风的规律确定构筑物、植物、水体等元素的位置、形态等,以便在炎热的夏天有适度的遮荫、在寒冷的冬天有足够的日照;另一方面由于临近高层建筑,受到其向下反折风的影响,有可能增强的风力对人们的步行或休闲活动造成的影响较大,因此调节容易受影响区域建筑的尺寸和形状是最有效的措施。楼前广场中的休息设施也不只是座椅的摆放那么简单,设计的时候应该考虑各式各样的座椅形式,并通过对楼前广场的使用率和使用人群的研究调查来确定座椅的数量、朝向和材质等,为不同的人群提供各种舒适的休闲场地。以使用强度适中的情况建议每30m2的广场空间至少应该有1m2的座位面积。座位的朝向应该使人们能看到不同的广场景致、在不同季节接受不同的日照程度、提供不同程度的私密性等;座位的材料以硬度适中、热容量较大的木质材料较为温暖和舒适,其他材料例如混凝土、金属、石材等作为辅助座位也可起到不同的效果,丰富场所的质感。

楼前广场中的公共活动是为整个空间注入活力的重要手段。设计人员应该考虑艺术表演、摊贩零售、商业宣传等活动场地,因此在前期设计过程中,场所可变性和灵活度的考虑也是必不可少的。

3后续——使用状况评价

现在对某个项目的建筑设计应该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因此在设计工程完毕之后,设计过程并未完成,设计人员应该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对作品进行系统评价和研究,称之为使用状况评价(PostOccupancyEvaluation,POE)。普里瑟曾指出:“使用状况评价是一种利用系统、严格的方法对建成并使用一段时间后的建筑(户外空间)进行评价的过程。POE的重点在于使用者及其需求,通过深入分析以往设计决策的影响及建筑的运作情况来为将来的建筑设计提供坚实的基础。”[2]不同于国外的大多数POE研究是由政府资助,国内的这类工作需要设计者亲力亲为,其意义在于能深刻地了解人与空间的相互作用,丰富设计成果;从各种收集到的信息中提出完善和改进建议;还可以作为项目间歇的提高。常用方法包括观察、询问、问卷调研等。例如:在实地观察过程中,试着集中至少5分钟的时间来关注每一种主要感受;亲自与使用者进行交谈,更全面地收集不同类型人的信息;发放调查问卷,题目设计尽可能直接,以方便被调查者。最后对收集到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成功之处运用到日后设计当中去,不足之处及时给出整改建议,再进行评价,这样才是建筑师的正确态度。

4结语

随着高层建筑日益增多及城市需求增大,楼前广场起初由经常被忽视的附属物,在设计当中出现了许多不合理的地方,设计者没有从各方面进行分析,不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实际上,楼前广场是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的重要过渡。一个经过设计者全面分析、合理选择设计手法的楼前广场,不仅能使周边建筑更加有效有序地运作,还能协调城市空间关系、增添城市亮点,使建筑和城市融为一体、共同进步、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克利夫·芒福汀.街道与广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王柯,夏健等.城市广场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

[5]戴志中,刘晋川等.城市中介空间.东南大学出版社.

[6]韩冬青,冯金龙.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

有点、线、面组成的景观系统是构成楼前广场生态系统的重要元素,这其中包括凉亭、座椅、雕塑等景观节点,绿化隔离带、欧式柱廊等景观带和水体、彩色铺地等景观面。当他们有序而合理地分布于楼前广场的时候,起到了处处有景和移步换景的景观效果。景观节点设计要考虑自身大小与广场规模的比例,不宜过大而不能突出其重要性,也不宜过小而显得拥挤。例如美国得克萨斯州威廉斯广场上的一群奔腾咆哮的野马群雕像就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根据广场比例将马的雕塑放大半倍,经过多次试放才确定了位置,然后用喷泉模拟马踩踏水面时水花四溅的景象,使人们仿佛回到了得州早期开拓时的大草原上。景观带的运用常见于各种空间的中介面,对空间起到围合、界定的作用。成功的景观带不仅通过向人行道延展,向人们暗示他们已经进入广场之中,起到过渡作用,还能充分利用有限空间创造更多的休息空间。在景观面的设计中,喷泉以其动态的视觉和声音方面的吸引力被大家所喜爱,以长沙五一广场喷泉为例:每晚的相同时候,当喷泉开启的时候人流不断,未开启时则人烟稀少。而铺地类型的选择不仅可以界定空间范围、改变单调灰暗的地面状况,还能作为引导行人、车辆的线路标识,使其高效而有律。

楼前广场中的照明设计是利用艺术的处理手法使景观元素呈现出特殊的面貌,以达到装饰和强化环境景观的作用。在楼前广场中,对高层建筑物照明设计的整体性、层次感是重点。整体性一般是通过光的亮度变化、色彩变化来展示建筑物的特点。其设计依据是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结构特点、风格、表面装饰材料等因素,除了单纯考虑建筑物本身因素外,还应该考虑周围其他构筑物、植物、水体等因素,以达到整体效果的完善;而层次感的产生主要是通过光线的虚实、明暗、轻重、大面积给光和轮廓勾画等手法来表现主景和配景之间的关系,需要针对被照物的造型、结构进行具体地分析。同时,对建筑物以外的元素如水体、植物、雕塑和景观艺术品的照明设计作为存托主体形象的配景,其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2.5人性化设计

楼前广场应该是一个受人们喜爱而使用率较高的公共空间,克莱尔·库珀等人在《人性场所》一书中提出:“根据对现代广场用途的调查研究,坐、站、走动以及用餐、读书、观看和倾听等活动的组合,占到所有利用方式的90%以上。”[2]因此人性化的设计是考察楼前广场设计成败的关键之一,其主要方面包括楼前广场微气候、休息设施、公共活动等方面。楼前广场微气候的设计应该考虑当地的气候特性,根据当地太阳和季风的规律确定构筑物、植物、水体等元素的位置、形态等,以便在炎热的夏天有适度的遮荫、在寒冷的冬天有足够的日照;另一方面由于临近高层建筑,受到其向下反折风的影响,有可能增强的风力对人们的步行或休闲活动造成的影响较大,因此调节容易受影响区域建筑的尺寸和形状是最有效的措施。楼前广场中的休息设施也不只是座椅的摆放那么简单,设计的时候应该考虑各式各样的座椅形式,并通过对楼前广场的使用率和使用人群的研究调查来确定座椅的数量、朝向和材质等,为不同的人群提供各种舒适的休闲场地。以使用强度适中的情况建议每30m2的广场空间至少应该有1m2的座位面积。座位的朝向应该使人们能看到不同的广场景致、在不同季节接受不同的日照程度、提供不同程度的私密性等;座位的材料以硬度适中、热容量较大的木质材料较为温暖和舒适,其他材料例如混凝土、金属、石材等作为辅助座位也可起到不同的效果,丰富场所的质感。

楼前广场中的公共活动是为整个空间注入活力的重要手段。设计人员应该考虑艺术表演、摊贩零售、商业宣传等活动场地,因此在前期设计过程中,场所可变性和灵活度的考虑也是必不可少的。

3后续——使用状况评价

现在对某个项目的建筑设计应该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因此在设计工程完毕之后,设计过程并未完成,设计人员应该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对作品进行系统评价和研究,称之为使用状况评价(PostOccupancyEvaluation,POE)。普里瑟曾指出:“使用状况评价是一种利用系统、严格的方法对建成并使用一段时间后的建筑(户外空间)进行评价的过程。POE的重点在于使用者及其需求,通过深入分析以往设计决策的影响及建筑的运作情况来为将来的建筑设计提供坚实的基础。”[2]不同于国外的大多数POE研究是由政府资助,国内的这类工作需要设计者亲力亲为,其意义在于能深刻地了解人与空间的相互作用,丰富设计成果;从各种收集到的信息中提出完善和改进建议;还可以作为项目间歇的提高。常用方法包括观察、询问、问卷调研等。例如:在实地观察过程中,试着集中至少5分钟的时间来关注每一种主要感受;亲自与使用者进行交谈,更全面地收集不同类型人的信息;发放调查问卷,题目设计尽可能直接,以方便被调查者。最后对收集到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成功之处运用到日后设计当中去,不足之处及时给出整改建议,再进行评价,这样才是建筑师的正确态度。

4结语

随着高层建筑日益增多及城市需求增大,楼前广场起初由经常被忽视的附属物,在设计当中出现了许多不合理的地方,设计者没有从各方面进行分析,不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实际上,楼前广场是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的重要过渡。一个经过设计者全面分析、合理选择设计手法的楼前广场,不仅能使周边建筑更加有效有序地运作,还能协调城市空间关系、增添城市亮点,使建筑和城市融为一体、共同进步、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克利夫·芒福汀.街道与广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建材市场前景篇(5)

中图分类号:TU986.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11-0108-04

1前言

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景观建筑学在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当前的景观建筑设计突破了传统建筑学中柯布西耶所推广的平面分层多米诺混凝土体系,而开始与大地景观学结合,更为强调建筑自然的形态以及与环境的协调。2010上海世博会为建筑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舞台,各种新兴的设计思想都可以在此得到展示。在滨江的世博中心公园项目中,笔者有幸参与了配套服务设施建筑的设计――如何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文脉背景中将以往不受重视的“小建筑”做好做精,体现新时代的景观建筑特色?笔者的设计将试图对此做出解答。

2项目背景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举行,历时184天。这是展示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所取得成就的一项重要国际盛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本次上海世博会的主题。

世博会园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南浦大桥与卢浦大桥之间、横跨黄浦江两岸的区域,是浦江两岸开发、旧区改造和产业布局调整的重点地区。世博会园区位于上海,规划用地范围为5.28km2,其中浦东部分为3.93km2,浦西部分为1.35km2:围栏区内范围共3.22km2。园区场地原来主要为工业、仓储用地和局部住宅用地,沿江驳岸边有大型码头以及船坞等设施。

世博中心公园是世博会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位于浦东片区,呈长条形沿黄浦江展开(图1)。它承载着世博会期间大量人流集散、休憩、遮荫和娱乐的功能;园区将在世博会后成为上海市的城市中心绿地之一,周围会有大量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用地。世博公园的设计将展现增绿、净水、节能、环保、降温等生态技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

基地内原本以工业用地和市政设施用地为主,有一些可以见证场地工业文化的老建筑将得到改造和利用。整体地块地势较为平坦,场地标高大部分在4.0m左右,沿黄浦江边修筑了高程不等的防洪堤墙,与地面产生了1.5m左右的高差,阻碍了游人亲水的需求,需要在设计中有所应对。

3设计理念

当前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建设的突飞猛进,国内的建筑市场呈现一种爆炸式的发展,国内和国外的建筑师在广阔的舞台上“自由”地发挥,把城市变成了一个“自由的市场”――但这种“自由”绝不意味着建筑设计评判标准的缺失:我们在注重建设速度和经济效益的同时,还有责任有义务去全面演绎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现代建筑,去发掘每一项建筑设计的内涵。对新时代的景观建筑来说。其设计不适宜再盲从传统,应当要能够体现新的建筑性格。笔者带领设计团队由景观建筑的功能性、形象性和自然性层层深入,把握创作的全过程,力求为新时代的景观建筑设计发展道路找到支点。

在水一方的世博中心公园,总体规划体现了广大的自然性、亲和性和包容性。由于选址的地域性特征非常显著,因此总体设计提取了特定地域环境中的自然景观特征――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所暗示的“江滩”――“滩”那独特的地貌组成形态看似自由无序,其实又是被自然的体系完美统一在一个无形的系统当中,它不意味着某种确定的形态,而是描述了一种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能具有多种可能性的奇妙状态,要求我们取其意而不取其形,这种不确定性在设计上更具有强大的造型能力和涵盖能力,可以应对各种纷繁的、综合的使用要求,并带来独特的惊人美感。通过“滩”的概念,将整个世博公园内的水体、道路、建筑与绿化等元素融合统一;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复合生态系统(图2)。

总体设计中创造性地融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情画意――“折扇”与“飞云”。中心公园的整个基地呈扇面沿黄浦江岸缓缓展开,并且由于防洪标高的要求整个园区象扇面一样从江面往上徐徐升起,沿江向世博会中心园区望去,整幅画面如同中国传统折扇优雅地在轻舞的微风中打开,在雅致的扇骨下呈现出立体的水墨山水画。沿风向走势所特意设置的乔木引风林也符合折扇扇骨的走向,更加完善了“扇骨”这一概念的结构。纵向设置的高大乔木林除了生态引流的作用以外,还带来了更为重要和有意义的结果,即在z轴方向上制造了更多的标高层面,丰富了景观的层次,拉伸了景观的厚度,避免了平铺直叙、一览无余的弊端。从而我们有可能根据不同的标高来设置变化丰富的自由高架人行廊桥系统,使游人能够真实地贴近和游玩处于多种标高上的自然景观,时而平缓舒展,时而高急曲折:时而穿越于绿色的树荫之下,时而横跃于苍郁的树冠之上,如步行云之上。

飞行是人类潜意识中最为渴望的追求,在世博中心公园的立体景观环境中,以自由高架廊道系统为代表的景观建筑让人们在游历这样的景观的同时感受到摆脱重力的自由心态,不必再拘泥于驻足地面上的观望,而可以如同飞乌般任意穿梭在整个世博公园之内、获得前所未有的体验。相应的,一些有具体功能的景观小建筑也应当在设计中服从这个整体理念,在形态上体现“飞云”的表现性,从而使整个世博公园内的景观建筑成为一个完整而有个性的系统(图3)。

考虑到世博公园工程的特殊性,其中的景观建筑也必须在设计中考虑生态性和临时性。本着“勤俭办博、以人为本”的原则,所有的景观建筑均在世博会后全部拆除,因此其结构形式与材料选用必须尽可能减少对场地的影响。设计中大量采用钢、木等预制材料,多以装配的方式搭建,工程投资得到了控制,施工也快速便捷,并且建筑材料及构件在世博会后可以方便地拆除并移做他用。

4浦江飞云――景观建筑设计

如前所述,世博公园内的所有景观建筑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设计手法和风格上应该互相统一、共同服务于中央公园整体的设计理念。在此选取代表性的三个单体景观建筑来逐一介绍说明。

4.1空中廊桥

标高变化丰富的空中廊桥是公园内重要的景观和交通系统,具有休闲、遮荫、游览、展示等作用。便于游客在不同方位、不同角度、不同高度观赏本园区景观。它是纵观全园景色的绝佳观景点,也是俯瞰黄浦江以及观赏演出的理想看台,为游人提供了无穷的趣味,感受到摆脱重力的心态,体验飞翔的感觉。

廊桥的造型设计不拘一格,采用自由流畅的流线型空间形态,避免了视觉上给人以传统“天桥”的机械感,而好似黄浦江畔的一道道

飞虹、飞云穿插在中心公园的大片绿色环境之中。廊桥的断面形式根据不同的高度、环境和使用功能而发生着渐变,空间围合的方式也在全围合、半围合和全敞开的范围内不断切换,提供丰富的空间感受(图4)。这是一种将造型与环境和理念完全结合的设计方法,是新时代景观建筑设计的新方向。这样的廊桥既是一座满足各种功能的建筑,本身也是环境中一个别出心裁的艺术展品。

桥梁以组合式钢架作为支撑,所有材料的运用都秉承可持续利用的理念,既是环保材料,也可以拼装和再拆卸。并且在夏季炎热时可以通过特定设备释放微粒人工雾,降低景观大环境的温度,提高舒适感。

4.2公共厕所

中心公园基地内依照总体规划设有若干处大小不一的公共厕所,均为一层建筑。在设计中我们把所有具有建筑功能和形体的单体都看作场地中的景观建筑,从而摒弃了传统公园中厕所那略显呆板的方盒子或装饰性外观的设计方式。根据前文所述,所有的景观建筑在场地中共同成为一个系统,因此设计风格和手法均需要统一,以体现公园整体的设计理念。通过对场地的研究,将公共厕所设计成为外形灵活美观的由一条条美丽简洁的弧线所统领的建筑,整体流线型的体块如同飞云般穿插于绿化环境之间(图6)。

除基本的男女卫生间、残疾人卫生间和各类必须的功能以外,这个新颖的景观建筑还整合了以人为本、以景观为本的一些其他功能――由弧线屋顶所围合而成的灰空间,可根据自身高度的变化,布置成为景观植物植栽区以及游人休息交往区:根据整体流线型造型的收分,而将建筑的外表转折成为景观坐椅或绿化箱:此外一些边缘空间和消极空间也都可以利用作为各类设备的储藏区。整体的公共厕所作为新时代的景观建筑,与大地和环境紧密良好地结合,更如同一个多功能的装置被安置于场地之中,取得了形式和功能、与环境的高度统一(图7、8)。

这一“公共厕所”的景观建筑以组合式钢架作为结构主体,选用可以拼装和可再拆卸环保材料,既对环境无害也可节约造价,例如外墙使用经过防腐处理的木材料,室内与走廊栏杆扶手采用废弃木材碎屑加工而成的方木。外墙上根据不同朝向的墙面设置了大量的垂直绿化,在阳面选择了喜光的凌霄,在阴面选择了耐阴的常春藤、络石、爬山虎,这一方面有利于建筑降温,减少能源消耗;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绿化效果,使得建筑与自然、与环境更好地结合。

4.3零售设施

中心公园基地内所设置的小型零售商业设施,在我们的设计中也依从“浦江飞云”的总体理念,将自身作为场地中重要的造型元素而进行设计,并且形体也应自由、飘逸,与其它的景观建筑形成风格上的呼应。将简单的功能体块以浪漫的景观建筑处理手法从地面上进行抬升,使得整个建筑形体似乎是从地面中生长出来的一道飞虹、一抹飞云一般。标高上丰富的变化使得建筑的外形不再单调,而被抬升高度的平面区域用作零售区也为游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购物空间感受。

零售设施的造型独特,建筑形体从地面逐渐生长渐高,最终到达主要功能区即零售区域――一个高于地面的“空间盒子”,形体所围合的其余灰空间可以作为休憩区和植栽区(图9)。不论是平面上还是剖面上、立面上,造型均为带有理性思维的弧线走向,并存在着优美的渐变和收分。形体上的虚实对比、材料对比均做了深入的考虑,使得这个本不起眼的辅助功能小建筑成为场地中一件优美的艺术品,达到了景观建筑的设计目的。

由于本项目中的建筑基本上是白天使用,对于空间重点的零售区,设计着重考虑了这个“空间盒子”的采光问题,通过大面积的Low-E落地玻璃窗与结合造型的条状天窗来满足自然采光的要求,达到了在非重阴天全部依赖昼光照明的要求,同时也保证了建筑的节能效果,这保证了零售区内部各方面的空间感受均能够达到最佳。在建筑表皮材料上做到了与其它景观建筑的统一,以凸显中心公园内景观建筑的整体系统(图10,11)。

3结束语

2010上海世博会中心公园景观建筑的设计,虽然只存在于世博会期间的183天,但是设计中处处体现的建筑景观一体化思考、建筑环境整体协调的手法,都是对景观建筑设计方向的一次有效探讨,设计成果从新颖性、功能性和文化性上都得到了各方的一致好评。我们希望这一朵朵“浦江飞云”般的优美景观建筑,能够承载着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延续到未来的城市景观和建筑当中去。

参考文献:

建筑建材市场前景篇(6)

1.轻钢结构建筑的发展现状

轻钢结构具有强度高的特点,在住宅施工设计只能怪可以采用灵活的方式创造出不同的住宅形式,在区间合理布置上具有较强的能力;且在空间的利用率上,由于轻钢结构的断面小,可以增减住宅有效的建筑面积,在建筑风格上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同时,轻钢结构在抗震性与稳定性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由于其自重轻,具有延伸性,稳定系数更高,也能较好的消耗地震带来的能量,结构安全系数高;另外,轻钢结构在住宅建设中施工较方便,现场作业量小,对周边环境污染少,施工机械化程度高,也减少了工期,还具有综合造价低等特点,符合了我国住宅产业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对于我国轻钢结构住宅而言,相比于其他国家来说起步较晚,在改革开放以后,首先从国外学习和借鉴了一批低层和多层的钢结构住宅,之前所生产的大量钢材在建筑中的应用只有生产量的百分之十左右,并没有达到充分的利用率。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高层建筑的增多,中国钢结构发展十分迅速,轻钢结构住宅作为一种绿色环保建筑,已经逐渐的发展起来,并出现了良好的势头,我国轻钢结构住宅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目前,我国轻钢住宅的发展状况可以从原材料供给、工业化发展水平、建筑工程发展业绩以及产业化推进等几个方面来了解,进一步的结合国家经济发展,展望其发展前景。

首先,从钢结构原材料的供给来看,建筑用钢的的产能以及种类充分满足了港机构住宅产业化的要求。我国为钢材生产大国,自1996年开始总产量超一亿吨,居于世界前列,同时不仅仅满足于产量的增加,在质量与种类上也快速进步和发展,不断的满足看国内外建筑市场的需求变化。随着质量与产量的持续增长,钢结构的造价也出现的降低的现象,并且与之配套使用的防腐材料、保温隔热材料、各种焊接材料等新型建筑材料的技术也在不断的创新和提高,进一步带动了建材市场的向前发展。

其次,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建筑钢结构无论从专业的技术人员还是技术研究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并日益完善,新的钢结构设计和研发,适应了现阶段建筑市场的需要,因此,从建筑钢结构的工业化发展水平来看,我国轻钢结构住宅已经处于不断完善的上升期。随着不断研发出各类钢结构设计软件和新技术,我国钢结构的生产以及专业化施工应用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目前,钢结构的安装新工法也层出不穷,包括节能、防水、隔热、等先进成品集合与一体成套应用,钢结构住宅的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必将提高整体建筑产业化水平。

另外,轻钢住宅在我国现在的建筑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利用轻钢结构建筑物层出不穷,在世界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例如鸟巢国家体育中心等都是采用钢结构建筑体系的重要工程,这些也都标志着我国建筑钢结构正向高层重型以及空间大跨度形式发展。现阶段的轻钢结构住宅的需求量最大,住宅行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起点,轻钢结构的使用从产业化推进的角度来看是住宅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轻型钢结构住宅产业受到了国家政策的引导与扶持,“十二五”规划已明确提出建立现代化住宅产业工业体系,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之一是轻钢结构住宅体系开发。

2.轻钢结构住宅发展前景

随着钢材生产与创新技术的不断提高,全国钢结构建筑用钢总量也会逐渐快速增加,加之我国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促进了十分广阔的轻钢结构住宅的发展前景。

目前,为了适应建筑市场的需求,并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我国钢铁企业的冶金技术不断提高,适应住宅建筑的特种钢材也将不断的涌现出来。专业的技术人员通过科学的技术将钢材融入其他综合技术进行生产,从而使钢材本身具有适应建筑需要的性能,这种新型建筑用钢的出现将大力推动轻钢结构住宅的发展。其中“轻钢结构是环保住宅,钢结构符合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理念也进一步阐述了轻钢住宅即将发展的必然趋势,新世纪我国钢结构将占领广阔的建筑市场,并在目前大力推广住宅产业化的时代背景下,轻钢结构体系必将成为我国住宅结构体系的主流。

其次,虽然轻钢结构住宅的建设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但是由于我国已经具备钢材大量生产与专业转型技术的能力,发展轻钢结构住宅具有非常大的潜力,对此国家将重点支持轻钢结构住宅的建设。20世纪90年代,国家建设部和国家经贸委一致通过,将“轻型钢结构住宅建筑通用体系的开发和应用”作为中国建筑业用钢的突破点,并正式列入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这一举措为中国的钢结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今,由于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房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低迷,在这个时机推出钢结构住宅,利用钢结构住宅的优势来吸引市民目光,刺激消费,增加市场的购买力,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同时,钢结构住宅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轻钢结构不断的满足住宅建设的需要,增强本身的优势出现大量的适合轻钢结构住宅的新材料。反之,轻钢结构技术的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住宅建设时有匹配的建筑规范、建筑技术以及建筑标准来满足,因此这就从一定程度上给住宅产业和建筑行业带来了一场深层次的革命,促进建筑技术等多个方面的不断进步和完善,轻钢结构住宅将成为建筑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另外,发展轻钢住宅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是中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钢结构体系在现实中很容易实现工业化生产,在标准化制作的过程中还会带动与之配套的墙体环保材料等建材的开发和应用,具有高超新技术、新材料、新体系的轻钢结构住宅是实现产业化的必要条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大大的促进了住宅产业化的大力发展,加快了推广轻型钢结构住宅的步伐。因此轻钢结构体系住宅成套技术的研究成果必将大大促进住宅产业化的快速发展,直接影响着中国住宅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前途。 [科]

【参考文献】

[1]胡晓威.浅谈我国轻钢结构住宅发展现状及前景[J].华章,2009.

建筑建材市场前景篇(7)

城市的景观应反映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规划工作在确定城市规模与性质后,其景观设计就应反映城市的性质。城市景观还应反映城市各物质要素之间功能分区与布局。

1.城市景观形成要素

人们对一个特殊的景观或整个城市的印象,不仅仅来源于视觉,对城市的印象,还来源于自身的回忆、经验、周围的人群等等,每个人在自己的环境中建立起关于城市局部的印象,形成一系列在精神上或心理上的相互联系的形象,但一个城市的基本形象则是他同时代人所共同的感受。

每一个建筑物都会影响城市景观的细部,并可能影响到城市整个形象的整体。人们共同的心理上的城市图像由人们所看到的许多东西的综合。构成城市景观的基本要素有路、区、边缘、标志、中心点五种。

1.1路

一个城市有主要道路网和较小的区级路网。一个建筑有几条出入的路。城市公路网是城市间的通道。路的图像主要是连续性和方向性,因此应构成简单的系统,起点和终点要明确。路旁的建筑和空间特性是方向性的基础,有助于对距离的判断。

1.2区

它是较大范围的城市地区,一个区应具有共同的特征和功能,并与其他区有明显的区别。城市由不同的区构成,如居住区、商业区、高等学校教学区、郊区等等。但有时它们的性质是混合的,没有明显的界限。

1.3边缘

区与区之间的界限是边缘。有的区可能完全没有边缘,而是逐渐混入另一区。边缘应能从远处望见,也易于接近,提高其形象作用。如一条绿化地带、河岸、山峰、高层建筑等都能形成边缘。

1.4标志

它是城市中令人产生印象的突出景观。有些标志很大,能在很远的地方看到,如电视塔、摩天楼;有些标志很小,只能在近处看到,如街钟、喷泉、雕塑。标志是形成城市图像的重要因素,有助于使一个区获得统一。一个好的标志既是突出的,也是协调环境的因素。

1.5中心点

中心点也可看作是标志的另一种类型。标志是明显的视觉目标,而中心点是人们活动的中心。空间四周的墙、铺地、植物、地形、照明灯具等小建筑物的布置和连贯性,决定了人们对中心点图像的形成能力。

道路、区、边缘、标志和中心点是城市图象的骨架,它们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城市的景观,在城市规划时,应创造出新的、鲜明的景观,以激起人们对整个城市的想象。

2.城市各类中心的景观设计

在城市里,由于一定地域内聚集成的特定的功能分区,因此就存在着各类功能不同的中心,一般可分为:城市中心、市民广场。城市的景观设计与这两类中心的景观设计密不可分。

2.1城市中心的景观设计。城市中心是城市的主要行政管理、商业、文化和娱乐中心的区域,是表现城市有价值特性最有利位置,在这里,人们对这个城市个性的认识得到强化。城市中心的功能是根据城市规划决定的,因为中心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

城市中心的景观能否产生良好的视觉印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从市中心有什么远景可以眺望?怎样使人去观看重要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与重要的特征的地点之间有什么视觉联系?哪些建筑物在城市景观中应有重要作用?能赋予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因素是什么?对这样一些问题在城市中心景观设计中,都应作出回答。

2.2市民广场的景观设计

市民广场具有多样性,它是指由各种用途的道路,停车场、沿街建筑的前沿地带。由建筑组成的空间形式有三种:市民集合的主要广场,它一般与市政厅或其他市民建筑相结合,娱乐建筑的空间,如影剧院、宾馆前面的供人流集散的广场;购物的空间,如商业街,商业区和市场以及办公建筑所围成的空间。

市民广场上的公共建筑物对广场景观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街景的公共建筑其立面处理的重点,应放在完整的街道立面上,而不要强调个别建筑物的立面;作为纪念碑式的公共建筑,在造型、位置和高度上应是一个视线焦点,是可以被人们欣赏的主要景观。

使用轴线可以使多个空间相互发生关系,是景观设计的一般方法,如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中轴线。当一个建筑物与另一个建筑物有一定距离,同时是行道树形成狭长景观以强调一个理想的视点,于是建筑物变成了一个有镜柜的焦点。在一个对景上集中的街道愈多,获得的狭长景观也就愈多。

市民广场应有一定的比例和尺度,当广场的地面过大,使建筑物看去像是站在空间的边缘,墙和地面分离开来,使空间的封闭感消失广场的景观也随着发生质的变化。

3.居住区景观设计

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以满足人们的生活心理和生理需求,通过对居住小区的环境设计,遵循项目总体构思,并配以精美硬质景观及多种植物搭、配的绿化,体现出现代都市生活模式、贴近自然生态、满足人们对环境功能要求、具备一定的文化内涵、着重强调小区的整体和谐。使整个环境的景观、水质、公园设施、园林小品的互相呼应,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在家中就能观看的园林空间。色彩斑斓的花圃、独具匠心的造型植物、充满乡村气息的林荫小路、别致的特色灯具点缀其中,还有将这些风景融合在一起,不仅营造了一个提供人们休息的处所,更是营造了一个怡人的风景区。具体说,居住区景观设计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3.1人性化

景观设计方案的特点在于运用景观设计的基本元素,在充分把握场所精神、历史文脉、人体尺度的基础之上,注重景观形态对人的心理感觉的影响,从整体规划的高度进行设计,将方案的各个部分融合在一起。

3.2高品质

景观设计的标准要求层次高,突出景观的生态效益,以利于形成环境优雅、美观和谐的个性化生活杜区。

3.3简约性

简单、易行是贯穿设计的主线。有意识地对景观设计的要素进行简化处理,包括形势与空间的简化,在满足社区功能要求的基础之上形成能够满足和促进居民利用场地进行活动的设计,借以加强让你和自然环境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3.4乡土化

无论是硬景的石材还是软景的植物都尽量使用当地物材。我们在景观设计中都要尽可能地采用乡土耐用材料。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合理运用,使整个景观设计更增添乡土气息。

建筑建材市场前景篇(8)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中的建筑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舒服,宽敞明亮,还要足够的卫生安全,用到的材料尽可能的对人体无害。为此对于绿色建筑的研究和应用颇为重要。

不单是我国,全世界的建筑师和设计师都在绿色建筑方面探索了很久,近二十年以来,世界各地特别是欧洲发达国家特别重视对于建筑的环保性,安全性,重复使用性。国际标准化机构ISO制定环境调和制品(ECP)的标准化,快速的推动国外的绿色建材的发展。在九十年代之后绿色建材的发展速度成倍增加,ISO制定出一种实验法,规定了绿色建材的性能标准,积极的开发一些绿色建材新产品。

根据我国国情可以看出,我们国家绿色建筑材料既有长处,也有不足。在其生产中尽可能的要减少天然能源的使用。在产品配置的过程中,不得用甲醛,卤化物等一些有毒化学物品添加剂。产品设计要能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具有多功能,例如:灭菌,防霉,除臭,防火,隔热等。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对绿色建材的评价和标准,所以我国绿色建材在市场上还只是个概念。

1 建材应用

传统的建筑材料有木材,石材,黏土砖,钢材和混凝土,而如今用到的最多的就是钢材和混凝土。其中,木材和石材都是天然材料,不需要太大加工便可用于建筑,由于木材是可再生的,假如人类消耗木材的速度和自然界木材生长的速度相同的话,那么木材就是最绿色的建筑材料。其次,石材虽然不会再生,但是它的耐久性能极强,重复利用率高,因此它也具备绿色建材的特征。另外一种和木材相似的材料被很多人看好,竹子,生长速度快,是一种极好的可再生能源,人们用竹子制成竹材人造板。以竹子为原料,经过复杂的机械和化学加工,借助强力胶而成型的板状材料,它具有强度高,硬度大耐磨等优点,很可能成为木材之后的绿色建筑材料,而且应用前景广阔。黏土砖,不可再生,浪费能源,可以说是最不绿色的建筑材料,因此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限制使用的黏土砖如今已被禁止生产使用。一种材料的消逝,必有另一种新材料的崛起,复合砖崛起了。我国工业废渣排放量巨大,但是其二次利用的却很少,这是一种可作为复合砖的原材料的工业废渣。例如:利用粉煤灰可制成烧结砖,蒸压砖,蒸压灰砂砖,硅酸盐砌块等。因为废渣的来源丰富,性能还高于黏土,满足建筑要求,所以废渣制成的复合砖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因为钢材的不可替代,绿色钢材还未出现,但是其绿色的主要方向是在生产过程中如何提高钢材的工艺,技术,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排放,对其废弃物的再利用,加快绿色化进展。构成建筑的主要材料还是混凝土,它由水泥和集料组成,是一种复合材料。水泥的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能量,而且污染较大,如何改善研制水泥的绿色化生产工艺成了热门话题,也是绿色混凝土的主要发展方向。现如今我们使用的绿色混凝土主要有低碱性混凝土,植被混凝土,多孔混凝土,护坡植被混凝土,透水性混凝土,生态净水混凝土等。在这里我们讨论一种多孔混凝土,它也称为无砂混凝土,只有粗骨料,没有细骨料,直接用水泥作为粘合剂直接连接粗骨料,具有连续空隙结构的特点,透气和透水能力良好,连续空隙也可作为生物的繁衍地,从而降低环境负荷。多孔混凝土根据气孔的结构形成的不同,又可分为泡沫混凝土和加气混凝土两大类,目前应用较为广泛。

2 发展前景

由于广大消费者对绿色建材的重视,市场出现了很多商家为了博取消费者的眼球,打起了“绿色”的旗帜,所以市场的绿色材料虽然很多,但大多数都鱼龙混杂,经不起检验。据调查显示,市场的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绿色建材都无产品检验报告,缺少正规建材机构的检测,还有就是认证不规范,主要原因还是国家政府在绿色建材方面的认证和管理相关法律不够完善。还有就是绿色材料不等于新型材料,很多人认为新型材料就是绿色材料,新型材料相比于传统材料,能耗降低,污染减少,但不足以说它就是绿色材料。绿色材料与建筑,施工,是紧密相连的,针对问题解决问题,营造良好的绿色建材市场,着力坚决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严格规范生产,认证,检测,销售和使用等各个环节。

建筑建材市场前景篇(9)

中图分类号:TU-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9-0041-03

1

前言

目前,国内经济的发展使得许多城市都有了修建大型建筑的能力,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城市中林立而起了许多巨大的,标志性的,强势的建筑。他们在城市中争相斗艳,以出位的造型,夸张的姿态向大众展示着“自己”。在这样一波浮躁的建设浪潮下,产生了许多与环境脱节,不顾及使用者体验的建筑。于此同时,也有许多建筑师不再追求形式的震撼,而向着弱化建筑以至趋于消隐的方向发展,在这些消隐的建筑作品中,建筑不再突出其视觉特征,而是努力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2 消隐的概念界定

建筑的消隐并不只是指形体的消失,而是强调,通过一定的手法,使得建筑与环境形成一种无法断然二分的结合体,人对于空间的体验占据主导,而对于建筑体量形式的感受则得以弱化,从而达到消隐的目的。

日本建筑师隈研吾认为“建筑,原本就背负着必须从环境中凸显自己的可悲命运。可以说,这是种被迫从环境中割裂出来的宿命”。建筑与环境的割裂,从而达到自我显现的目的,是一种“被迫”的、非自然的状态。然而,除了与环境脱离,建筑还有另一种姿态——那就是回归土地,回归自然。在人与自然中消隐自我的存在感,而作为一种媒介存在,通过人对于空间的体验,对于环境的感知未彰显建筑,而建筑的本体则处于消失的状态。

3 消隐的目的

长久以来,建筑的外观一直是建筑优劣的重要评判标准。因为视觉认知一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主要方式,建筑的形态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对于建筑的评价。尤其在当下媒体力量发达,建筑的形象通常以二维的图片得以传播,更加增加了人们对于建筑外观的强调。与此同时,与建筑相关的其它评判标准,诸如功能、空间等在外观的遮蔽下,时常被边缘化。追求建筑的消隐,正是对于过分强调建筑外观的一种反思。

追求建筑的消隐,其目的之一就是融入环境,突出环境而非凸显建筑。近些年,北京出现了许多由外国设计师设计的新建筑,诸如由莱姆-库哈斯设计的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由保罗-安德鲁设计的国家大剧院、由扎哈·哈迪德设计的银河SOHO等,他们都有着极具辨识度的外观,在北京古城的背景下,这些建筑雄伟的体量显得十分突出。然而,北京的城市文脉也因他们的介入而遭到了破坏,相比于建筑所在地的环境,这些建筑更加强调自己的外观形态。

德国建筑师布鲁诺-陶特认为建筑不是实体,而是一种关联性。受陶特影响颇深的日本建筑师隈研吾也认为建筑应该与环境结合,他曾说:“我重视的是回到那块土地,重新审视建筑;回到那块土地再一次将建筑与大地连接起来”。在建筑纷纷倾向于表现自身优美姿态,独立于周围环境以求自显时,建筑的消隐则提供了另一种思考方式——那就是以谦卑的姿态介入环境,使得建筑与环境有机统一,以求消隐。建筑彰显的不再是实体感而是与一种与环境相互融合的有机关系。

追求建筑的消隐,目的之二便是强调对于建筑的体验而非单纯的对于外观的欣赏。卒姆托曾说:“我的建筑需要实地体会,而不能仅仅从照片中未体验”。对于许多建筑作品而言,除却其外在形态,其空间的魅力、材料的质感、场所的氛围都是极为精彩的,而这些只能通过体验而获得。譬如中国园林,游览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可能不是某个建筑的华丽,而是层层进深的空间与半掩半露的园林景致。这种对于体验的营造,往往超脱了单纯的对于形式的塑造,给人一种更为全面的感受。参观者的记忆最终停留在了对于时间空间的整体把握以及对于游览过程的深刻印象,建筑物本身则消隐在了整体感受之中。

4 消隐的手法

建筑消隐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形态消隐,即通过与地形结合消隐体量;一种是材料消隐,即通过材料融入环境以消隐建筑。

4.1形态消隐

建筑的形态消隐,主要是通过沉入以及地表操作两种方式将建筑与地形相结合以实现建筑的消隐。

4.1.1沉入

沉入的手法,是指建筑整体沉入地下,完全成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

在由隈研吾设计的龟老山嘹望台中(图1),建筑通过沉入地下实现了与环境的融合。龟老山是日本爱媛县今治市大岛上的最高峰,在修建嘹望台之前山顶已经被水平切掉成为了一个公园,当地的镇长希望隈研吾在山顶公园设计一座作为本镇标志性建筑的嘹望台。刚开始,隈研吾设计了许多形态,诸如圆筒状、圆锥状、玻璃盒子等,但没有一个结果能令他满意,他逐渐发现,只要是与周围环境分割的造型,不管是什么形态,什么材料,嘹望台都会与周边的环境格格不入。最后隈研吾尝试一种与凸显造型相反的方式,将建筑沉入地下,消隐在环境中。具体的操作过程是在既存的山顶公园地面上,建造了一个剖面形状为U字形的混凝土结构体,然后在上面堆土、植树,恢复山的原来形状。嘹望台如同山顶的一条裂缝,乌瞰时,观景台的形态一览无余,然而在地面平视时,观景台则消隐在环境之中。观景台消失的是自身的形态,彰显的是其与山体的关系。

多米尼克·佩罗设计的柏林奥林匹克单车赛车场与游泳馆中(图2),也采用了沉入的手法以消隐建筑。赛车场和游泳馆位于柏林市区中不同重要城市要素的交汇处。新建建筑作为不同网络的交汇,在系统方面是难以处理的。因为在这个地区的周围有着纷杂的建筑元素,包括柏林的旧街区,从前柏林的角斗场,还有数不清的扩建的公寓楼,这些不同的都市元素不可避免的影响了这座体育场馆建设。为了能处理好不同系统的衔接,多米尼克·佩罗认为建筑必须消隐。最终,由方形的游泳馆和圆形的赛车馆组成的建筑群下沉了17m,建筑的顶部几乎与地面齐平。从地面平视,只显现出建筑闪闪发光的金属和玻璃屋顶,如同充满了水的水池,成为整体环境的一部分。

4.1.2地表延续

地表延续的手法,是指统一建筑顶面与地表,让建筑顶面成为地表的延续,建筑外观如同地面被掀开,折叠,隆起……建筑体量隐匿于地表之中。当今世界建筑中形成的建筑形态地景化的倾向就是这一手法的具体表现。

梅卡诺建筑事务所设计的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新图书馆(图3)是地表延续手法运用的极佳案例,图书馆紧邻校园公共礼堂,而礼堂是一座体量巨大而造型粗犷的混凝土建筑。因此,新旧建筑的协调统一成为了设计难点。设计中,建筑师将图书馆的屋顶设计为倾斜的屋面一直延伸至地面,坡面上铺设草皮,形成了人造绿地,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巧妙的避开了与大礼堂的冲突。图书馆的正立面被弱化,而屋顶的绿色坡地得以强化,如同地表的延续。

4.2材料消隐

材料消隐是指通过透明材料,高反射材料,以及与环境同质的材料来弱化建筑的形态,以达到消隐的目的。

4.2.1透明材料

透明,仅从物理属性而言,是指物体透过光线的能力与性质。透明度较高的材料主要有玻璃、塑料、膜材以及一些金属材料。透明的材料运用于建筑表皮,可使得建筑的体量感得以弱化而变得轻盈通透,消隐于环境之中。

经过时代的发展,透明的概念在当代建筑中,不只是单纯的追求光线的透射所营造的通透效果。透明的状态有了更多的层次,如追求朦胧的半透明效果,透射的同时提高反射效果回应环境,透明的界面引入影像媒介等。但无论如何,透明的效果能让建筑体量感减弱,隐匿于环境之中。

在Reiss公司伦敦服装销售总店的旗舰店(图4)设计中,丙烯酸玻璃板幕墙得以应用,玻璃板被赋予了不同的厚度,因此玻璃的折射率和透射率也发生了变化,在光线的照射下,立面呈现出不同层次的透明感,整座建筑的体量感得以弱化。

在由让-努维尔设计的卡地亚基金会(图5)中,玻璃被巧妙地运用于建筑的立面,玻璃独特的反射及透射特性,使得建筑一方面透射出幕墙后内庭院的景色,一方面反射了街道的景象。二者在表面叠合,形成对环境产生复杂反映的立面,建筑的边界变得模糊,建筑的体量感也因此得以消解。

4.2.2高反射材料

高反射材料,诸如镜子、抛光铝板、高反光玻璃、抛光大理石等能将环境镜像,没有了光的折射,材料完全通过反射消隐在环境之中。被反射的物体在建筑上呈现出对称镜像的效果,模糊了建筑的存在感,形成了一种“伪透明”的效果。

在当代,建筑师不再仅仅满足于镜面反射,而是通过弯曲不平的表面或者材料自身的纹理,使得镜像的结果实现“异化”,激发人们对于镜像物体识别的好奇心。

由王晖设计的左右间咖啡吧(图6),位于圆明园旁,建筑外表皮采用了高反射材料,周围郁郁葱葱的环境投射在建筑表面,建筑的形体得以消隐,与环境融为一体。

多米尼克-佩罗设计的阿普克里斯工厂(图7)外表皮采用了经过抛光的金属,这些金属的鳞片在反射周围风景的同时,金属立面的褶皱也将风景“异化”,不但让建筑消隐于环境之中,也诱使人们进一步审视建筑表面的幻象。

4.2.3同质材料

当建筑的材料,尤其是外表皮材料,与场地发生联系时,如采用与环境同质同色的材料以及地域性材料来回应环境,也可以实现建筑的消隐。

卒姆托设计的瓦尔斯温泉浴场(图8),材料选用了瓦尔斯当地的灰色石英岩和混凝土,使浴场宛如埋在山中的一块巨石,与周围的自然风景融合在一起。建筑形体的弱化,体现出了卒姆托对环境的理解和尊重。

建筑建材市场前景篇(10)

中图分类号: TB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T2012-02(03)9822

0引言

近两年来,随着国家加紧对住宅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商业地产逐步升温,越来越多的商业建筑进行开工建设。商业建筑夜景照明工程作为商业建筑外立面工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专业工程,它对商业建筑的立面形象、商业氛围的营造及城市景观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照明行业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照明设计、灯具产品及施工整体还不是很成熟,造成项目夜景照明工程最终实现效果常常不尽人意。下面笔者结合近期参与的商业项目的夜景照明工程的实践情况,从商业建筑夜景照明工程的现状、设计阶段、实施阶段分别浅谈一下商业建筑夜景照明工程的控制要点。

1目前商业建筑夜景照明工程的现状

缺乏整体设计规划及专业设计

由于目前我国照明行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国内优秀的专业照明设计单位不多,不少商业建筑的夜景照明设计缺乏整体规划和专业设计,存在夜景照明设计与建筑设计不同步、照明设计理念不先进、照明设计深度达不到施工要求等问题。同时由于一些业主对夜景照明设计不太重视,不愿意在照明设计上花钱,选择由照明施工单位或者照明灯具厂家进行设计,让其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以致照明设计的质量及投资控制都非常难以保证。

1.2 过于追求商业项目的夺目效果,对照明节能设计不够重视

由于商业建筑的商业属性,业主方往往比较追求商业氛围的营造或博人眼球的夺目效果,而忽视了对照明的节能设计,从而造成商业运营期的能源浪费、光污染和经营成本增高。

1.3对照明市场调研不够,对新材料、新设备质量关键节点把控不住

目前,我国照明市场发展迅速,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同样一款照明产品由于其关键元器件、材质的质量差异,可造成其品质和价格巨大差异。如果不对照明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对材料质量的关键节点把控不住,就会造成选择材料、设备的质量不达标,从而影响照明产品的使用寿命和照明设计效果。

1.4与其他商业建筑外立面施工单位施工配合不到位,从而影响照明设计最终实现效果

商业建筑的面积大,楼层较高,大多为玻璃或石材幕墙。灯光是为了更好的在夜晚展现建筑风格及特色,所以灯具一般安装在幕墙内或室外。为了更好的隐藏灯具,幕墙需要微小调整预留凹槽或增加挡板遮挡灯具,部分灯具需要预留预埋件安装灯具、需要幕墙预留管线等等,这些都需要与幕墙、业主、总包单位的密切配合。

1.5缺乏城市夜景照明工程专业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及规程,造成商业建筑夜景照明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不到位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针对城市夜景照明工程的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有个别地区出台了地方性的施工及质量验收规程,大部分地区还没有出台相应的施工及验收规范,而现行的《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对城市夜景照明工程施工这块针对性还不够,对照明新产品验收的标准、光污染控制等没有具体的规范标准,故给夜景照明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带来了一定问题。

2商业建筑夜景照明工程的设计阶段的控制

设计阶段是项目投资和质量控制的关键阶段,故要做好商业建筑夜景照明工程的控制,首先必须严抓设计质量。具体来说,主要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2.1商业建筑夜景照明设计加强与建筑设计的深入沟通、整体规划

商业建筑夜景照明设计不同于一般的办公、住宅项目,它有它特殊的商业属性,为了更好的展现建筑立面形象,需要对商业标识、广告、橱窗、商业出入口、商业建筑立面照明进行整体规划和专业设计。只有通过加强与建筑设计的深入沟通,理解建筑,才能既满足商业项目夜景照明的功能需求,又较好的体现建筑的设计特点,使两者相互协调,相互增色。

2.2要委托专业照明设计单位进行专业设计

由于目前我国照明行业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一般业主方和工程专业人员对各类新照明产品和技术还不是十分精通,因此需要委托一家专业照明设计单位进行专业设计,由专业的照明设计单位协助业主方把好设计关、材料关和施工质量关。

2.3要对设计图纸需进行专业审核,确保图纸设计质量及深度

夜景照明设计图纸一般不需提交给政府审图中心审图,故业主方需要自行组织图纸的专业审核,审查是否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及规范,审查是否达到设计深度。施工图纸要明确材料、设备的规格型号、设计参数、材质等设计要求,应尽量避免施工图由施工单位深化的情况,以确保设计的实现效果和投资的有效控制。

2.4要加强商业建筑夜景照明的节能设计

节能是全球发展的重要趋势,商业建筑夜景照明设计也不例外,需要对节能设计重点考虑,这对今后商业项目运营成本的降低也大有益处,具体要主抓以下五个方面:

(1)要根据商业项目所在城市规模、环境区域亮度、建筑表面装饰材料等,确定所需的照度或亮度的标准值,避免设计照度或亮度过高,浪费电能;同时LPD值不可超过《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2008)的规定限值。

(2)要选择经济合理的夜景照明方式;可根据商业建筑立面照明的主次,采用多种照明方式相结合的照明方式,做到重点突出、兼顾一般,尽量避免大面积的泛光照明方式,合理应用建筑功能性照明、内透光照明及轮廓照明等相对较为节能的照明方式。

(3)要选择高效节能的照明光源;LED照明具有节能、环保、使用寿命长,色彩丰富、可控制变化等优点,商业建筑夜景照明可积极推广使用。

(4)要根据光源要求配置能效标准高的灯具及灯用附件,充分发挥光源能效,灯具的功率因数应≥0.9。

(5)要采用智能化的照明控制系统,根据不同商业时段、人流数量、节假日时间选择不同照明控制方式,以节约能源。如商业建筑采用平日、一般节假日和重大节假日分级别分时段的照明控制方式;商业广场及景观照明采用自动控制方式,光控、时空和程控相结合的方式。

以笔者参与的某文化广场商业裙楼夜景照明工程为例,该工程结合建筑现代流畅的曲线设计,以苏州运河文化为创意,采用多种照明方式相结合的方式,一、二层采用内透光照明和功能性照明方式,三、四层局部采用可控制变化的LED灯带表达苏州运河蜿蜒流动的文化创意,五层采用可控制变化的LED投光照明,既较好的体现了建筑设计特点,又烘托了商业气氛,同时也较好的节约了电能。文化广场商业裙楼夜景照明效果图如图1所示。

3商业建筑夜景照明工程的实施阶段的控制

上一篇: 工程项目档案管理 下一篇: 病理科档案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