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研究方向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7 16:07:27

力学研究方向

力学研究方向篇(1)

摩擦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已有涉及。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关于摩擦力方向的相对性,能准确判断的关键就是以找准参考系为切入点。下面对几种典型的情况进行分析归类。

一、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作用效果

1.滑动摩擦力阻碍物体的运动

如图1,一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向左做直线运动,且受到向右的外力F的作用。在这个问题中,分析摩擦力方向时,很多同学会主观认为:物体受到向右的外力F作用,故摩擦力方向必定向左,与F反向。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他们对“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的理解存在误区。在此模型中,摩擦力是产生于物体和水平面间的,故以水平面为参考系时,物体是向左运动的,受到水平面对其的摩擦力方向应该向右,与是否有外力F或者外力F的方向均无关。此时,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阻碍物体运动,充当阻力的角色。

2.滑动摩擦力推动物体的运动

如图2,传送带以速度v0顺时针转动,物块轻轻放上传送带的A端,随传送带运动到B端(假设传送带足够长)。在这个物理模型中,物块轻轻放上传送带,故初速度为0。传送带有向右的速度,物块相对于传送带向左运动,根据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可知,物块受到传送带对其向右的滑动摩擦力,如图3。在这个向右的滑动摩擦力作用下,物块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在此过程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摩擦力作为动力,使物体加速。

当物块的速度达到传送带的速度v0后,物块和传送带之间此时相对静止,所以它们彼此之间没有摩擦力,物块接下去以速度 做匀速直线运动。

我们还可以将思维发散出去,根据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来判断以下几种情况。

(1)若物块放上传送带有初速度v1,且向右,则我们要分情况讨论。

①若v1

②若v1=v0,物块和传送带之间保持相对静止,物块不受摩擦力,做匀速直线运动。

③若v1>v0,物块相对于传送带向右运动,则物块所受滑动摩擦力方向与v1相反,向左,使物体减速,摩擦力是阻力;当物块速度减至v0后做匀速直线运动。

(2)若物块放上传送带有初速度v1,且向左,物块所受摩擦力方向向右,物块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至速度为0后,向右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至速度为v0后做匀速直线运动。

总体而言,分析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要以与之相接触且产生摩擦力的物体为参考系去研究,抓住“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这个点入手。

二、静摩擦力的方向与作用效果

1.从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来研究

如图4,物体A和B叠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物体B受到向右的恒定外力F的作用,使A和B一起运动起来,此时我们来分析A与B之间静摩擦力的方向。物体B受到外力F的作用,相对物体A有向右运动的趋势,根据静摩擦力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可判定,物体B受到的A对其的静摩擦力的方向向左,阻碍物体的运动,是阻力。反之,物体A相对于B有向左运动的趋势,A受到的B对其的静摩擦力的方向向右,使物体A相对于地面运动起来,是动力。

但是也并非所有情况都可以用“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来轻易推导,有时毕竟趋势是很难分析的。这时我们不妨从物体的运动状态入手,结合牛顿第二定律或许会有收获。

2.从物体的运动状态来研究静摩擦力的方向

如图5,质量为m的物体放置在倾角为θ的粗糙斜面上,且在沿斜面向上的外力F的作用下始终保持静止状态,试分析,当F从0开始逐渐增大的过程中,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

这时如果我们还是按照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的思路去考虑的话,可能一下子很难讲清楚。

我们尝试换个角度,从物体所处的状态“静止”出发去研究。既然静止,平衡状态下,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0。所以,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此时我们会发现,需要分情况讨论。

(1)若0≤F

(2)若F=mg·sinθ,则静摩擦力f=0。

(3)若mg·sinθ

若是转动的问题呢?

如图8,一物块A放在转盘表面随转盘一起做匀速圆周运动。如果按照定义“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来分析摩擦力的方向可能稍有难度。这时我们不妨从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力特点着手,或许可以更容易理解。对此时的物块A进行受力分析,如图9。

物块随转盘一起做匀速圆周运动。在竖直方向上,物块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重力与支持力平衡,即N=mg,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合力全部用来提供向心力。故对于物块A而言,只有水平面内转盘对其的静摩擦力完全用来提供向心力,静摩擦力的方向指向转动的圆心,与物块的线速度方向垂直。如图10(俯视图)。根据静摩擦力方向的定义,我们可以反过来推导出物块有相对于转盘沿中心连线向外运动的趋势。若此时增大转盘的转速,使最大静摩擦力不足以提供向心力,那么物块A将做离心运动。

力学研究方向篇(2)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4)05-0005-03

本届年会的大会报告就几个方面进行了交流:一是重大社会经济问题,包括:吕薇研究员和李平研究员分别作的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报告、武义青研究员所作的关于京津冀一体化的报告、吴季松教授所作的关于水环境的报告等。二是管理研究中的带有原创性的研究,如马庆国教授关于神经作业管理的报告,令我们耳目一新;徐绪松教授关于复杂科学管理的报告,对此过去我们有所了解,今天徐教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黄鲁成教授作了跨领域的研究报告。在某种意义上,徐教授和黄教授的研究具有共通之处。另外,李开孟研究员作了关于211工程的后评价的报告,梅强教授作了关于中小企业专利管理的报告。五个分会场就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价、技术经济理论与方法、科技政策与知识产权、生态经济与环境五个专题在分会场作了交流。总的来说,会议内容非常丰富,交流了新的研究进展。下面我想说一下我的感受。

就我们技术经济的研究来说,实际上是两个面向,一个是面向学术,一个是面向应用。面向学术也有两个面向,一个是面向国际,一个是面向国内。面向国际的学术研究,具体来说是在国际学术期刊,特别是希望能在国际顶级期刊,那就意味着必须有新发现、新结论。就国际化来说,我们技术经济的研究有很大的进展,在研究方法的规范性方面越来越成熟。现在我们看到很多报告,包括研究生的报告,研究方法都已经比较规范,和前些年相比有很大的改变。在国际期刊发表的文章也有相当大的突破。但是,真正有原创性的发现和结论还很少。这是我们需要奋斗的一个方向。我相信我们将来会取得越来越多的进展。另外一个就是面向国内,大部分研究都是面向国内的,学术成果主要在国内发表,这当然也很重要。我们怎么看待面向学术的状态?第一,应该肯定所取得的进展。我们不能妄自菲薄,而且技术经济在整个管理领域不算差,可能还算是好的。另一方面,和整个中国管理学的大环境一样,我们相当多的研究是为了研究而研究,相当多的文章是为了发表而发表。这种状况可以理解,生活所迫、职业所迫,必须这样做,这是制度决定的。这样好不好?不理想。当然我们不能超越环境。我们可以做的是什么?当我们实现了我们的生存和立足之后,应该尽快跨越这个阶段,把敲门砖扔掉,做真正有意义、我们又愿意做的研究。我相信,未来会逐渐好转,但是我们需要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调整我们的心态、努力方向和具体的工作内容。这是关于面向学术的。

相对面向学术来说,面向实际的情况更不乐观。面向实际的、面向应用的发展很不平衡,有一些做的非常好,相当多的则很不理想。面向实际和应用最典型的代表是牛东晓院长和他的学院。他们面向企业的课题做不过来,电力系统特别需要可行性研究和其他论证研究,保持着持续的需求,我说他们很幸运,当然他们做的很好,得到了信任,所以有持续的企业需求提供。他们坚持了和应用的结合,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学术也做的很好。还有一些学者,在做课题当中,对政府、社会和企业做过调研,甚至大量调研,对企业比较了解,也呼应了政府和企业的需求,做出了有益的工作。这些都是要充分肯定、并要发扬光大的。但就整个研究来说,与实际结合的趋向越来越弱。因为我们整个大学是以学术取向为主的。所以在学术方面投入的财力、物力、精力是主要的,淡化了和实际的结合。它的意义是什么?说的严重些,会威胁我们学科的发展。为什么?我们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学科,我们一直在为我们学科体系的理论基础、方法体系纠结。我们还没有建立起相对独立的、我们自己学科的理论体系,因此纯粹靠理论来支撑我们学科是不够的。我们学科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是和实际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如果我们在应用方面不能取得新的进展,那要我们何用?所以,真正有生命力的学科研究应是响应需求,而且能够对需求做出贡献,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又发展了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学科。“大作业”式的研究,就是对国外的理论和方法用中国的数据和材料来进行验证性的研究――这种研究,说的不客气点,叫做大作业式的研究,这种研究应该说意义不是很大,但是有他客观存在的原因,我们可以理解,但不是支撑我们学科的真正支柱。昨晚理事会中讨论比较热烈的问题是怎么为企业服务,怎么样与实际相结合,与企业的需求相结合。这显然是我们现在必须正视的问题。

面向应用,具体来说,也有两个面向,一个是面向政府,面向政府主要是为大的、宏观的、战略决策和管理服务;另一个是面向企业,就是面向企业实际操作层面。这两个方面,相对说来面向政府的方面我们还做得多一些。有一部分学者的研究是和中央、地方政府有联系、相结合的,是响应了他们的需求,对决策支撑作了一定贡献的。昨天两个关于创新驱动报告的报告人,一个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部主任,一个是中国社科院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两个都是司局级,他们的平台很高,我们跟他们没法比。国家会把战略设计问题交给他们研究,我们绝大多数老师和研究者没有这个机会。那么我们还有可能为国家的决策做贡献吗?有。不管是对国家部门来说,还是对地方部门来说,他们都确实需要研究的支撑。因为他们要做决策,例如,要下一个文件,那些处长们是很着急的,这个文件、这个决定该怎样写才真正到位,他们往往迫切需要有研究成果支撑。如果这个时候,你拿出的东西正好是他需要的,那他一定很高兴。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第一,我们要有意识地加强和各级政府部门沟通,了解他们可能需要、我们也有基础可以承担的研究课题,这是存在的。这方面我们可能有些不太了解情况。觉得我们去找政府,政府会理我吗?会看得起我吗?不一定,要看需求。他没有需求,你硬要他给你题目,这很难做到。这跟过去不一样,过去拉人情关系还可立点可有可无的课题,现在没有了。但是,如果是政府真正需要的、你又有能力研究,就有可能。第二,更主要也更难的是潜在需求。就是政府官员还没有意识到,我知道这将来是个问题,提前作了研究。这是我们自己预见性地创造机会。作好了,能一炮打响,后面他会不断找你。这有难度,这是对我们的认知、判断的考验。我们需要有这样一种为宏观科学决策做贡献的意识,去了解情况,然后响应他现在和未来的需求。还有一个问题,往往政府的需求是抽象的,是大问题。大问题、抽象的问题我们研究不了或者很难突破。我们需要有能力把大问题具体化,分解为若干小问题,这些具体问题我们能研究。正是这些具体问题才真正能为决策需求作支撑。这是说的面向政府,主要指为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的重要决策提供支持。

另外一个是面向企业。为什么面向企业出现越来越趋于薄弱的状况?第一,改革开放早期企业的实际需求处于饥渴的状态,他要解决问题,又没能力解决,最典型的就是可行性研究。当时国家提出上项目必须要有可行性研究报告,怎么做可行性研究报告他们还不熟悉,需要人才,需要为银行、经委、计委主持项目的写可行性研究报告。因此对有关教育的需求和研究的需求就变得十分现实和迫切,那个时候机会很好。我们很多老师经历过,还在怀念那个年代。但现在,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有关部门、咨询公司、银行、企业已经有了这个能力。早期那个粗放的需求已经过去了。如果我们还停在那个时代,当然不能响应需求。更严重的是我们大学的学术导向,导致我们研究的取向和主要精力投向了非应用方向。这样就离企业越来越远,对企业越来越不了解,越来越不会为企业服务。我们做了那么多的研究,产生了那么多的研究成果,他们和实际的关系是什么?第一种情况是一种纯学术的研究。按理说这样的研究应该是理论性很强的、有原创性的。但是我们还处在“发展中”的阶段,我们还很难做到。第二种情况是有可能延伸为应用,包括政策的应用和企业操作的应用。我们做了大量的研究,也有理论支撑,最后到到结论为止。没有想、也不去想它可能有没有用,怎么用。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还没有这个意识,没有做这个努力,甚至于还没有培养这样一种能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能力。有些研究成果,其应用可能是呼之欲出,再往前延伸一点,就能找到应用的结合点。但是我们缺乏这种意识,缺乏这种能力。我们不会让研究成果落地,我们只会让他发表。因此,作为技术经济的研究学者来说,我认为至少有相当一部分人应该朝着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方向努力。存在这种可能性:就是你的研究,看上去和实际没有关系,但是如果我们深入思考,或者对企业的需求有所了解,或者说我们可能引导企业的需求,那么我们的成果就可能有用。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加强后续研究,就是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后续做应用性研究,才有可能真有用。那就涉及到这样的研究会不会被认可。我们要不要向这个方向努力?我认为非常需要。昨晚理事会上,有理事提出,我们要做专题研究,调研企业的需求。的确,我们需要加强对企业的了解。我们可以设想,我们学会可以搭建一个平台,让我们和企业家们及政府官员们有更多的交流。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企业管理者参加,增强沟通。更广阔的是,在我们研究中去调查企业,我看到过很多研究生的论文,也包括我的一些研究生论文,作了问卷调查,这叫有数据了,作了研究有了结论,论文就完成了,一般而言,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再做个案例,用实实在在的案例验证结论,这样就必然会对企业有所了解。为了搭建官产研学交流平台,我们要多开动脑筋,多做些努力,比如说开办讲座,在年会上开设对企业的免费讲座。如马教授的神经科学的研究,不管处于什么研究阶段,让企业家们知道,有什么新鲜的东西出现。再如徐教授的复杂科学管理,也可以给企业介绍。新的东西对企业家和管理者是有吸引力的。另外一类,把那些可能和应用比较接近的研究成果拿来给企业介绍、互动、碰撞,看能不能找到结合点。希望我们技术经济学会平台能够在更广、更深的程度去扩展。让我们技术经济年会、直至整个学科的生命力得到一些支持。

我讲的有些话有些比较极端,有些话比较刺激,不合适的请大家批评指正。也许,刺激一下也好。某些东西真正要改变不容易,但是我们应该有前瞻性的意识。从小的说,改变是为安身立命。当然,有人说没有关系,我在技术经济不能干,去管理学的其他一样干得了。是这样的,其实整个管理学科间的界限是相当模糊的。但是我们干了很多年,对技术经济还有感情,希望它不会衰退。从实际来说,我们学科应该是有生命力的,而其生命力的旺盛程度和我们的行为就很有关系。

(此文系中国技术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吴贵生同志在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第二十二届学术年会上的总结讲话,内容略有删减,题目是本刊所加。)

Academic Research Regression Social Demand is the Direction of Technology Economic Research

Wu Guisheng

力学研究方向篇(3)

1 探究式教学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最早提出在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从该方法的提出到现在,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得到验证。探究式教学通过让学生自己阅读、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得到了加强。

归纳国内外对探究式教学的研究及实施要领,其基本过程如下:

1.1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欲望

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这是进一步探究的起点。从教学的角度讲,教师需要根据教?W目的和内容,精心考量,提出难度适度、逻辑合理、承上启下的问题。

1.2 学生自主探究过程

在问题中进行思考探究,这是教学的关键步骤。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拟定合理的研究计划,其次要求教师提供必要的资料,由学生自己动手去查阅,来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时,教师起到一个组织者的角色,指导、规范学生的探索过程。经过探究过程,学生要把自己查阅的资料及有关的理论推导过程进行总结梳理,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解释。不同的学生就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释或看法,大家共同探讨。

1.3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探究的方向

教师为了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学生不明白时或探索过程中偏离正确方向时,应及时适当点拨,引导探究的方向。学生探究过程中,必须正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

1.4 课后留创新作业,激励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课后,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改革,配合学生的深入探索。

2 面向探究式学习能力培养的《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教学改革研究及实施方案

《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课程理论性强且较抽象,较难理解与掌握,许多工程概念难以用传统教学方式讲清。所以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结束后仍觉得概念模糊,相关原理难以掌握,不能深刻地理解本课程的精髓与本质。如果带着这样朦胧的状态去学习后续课程,自然会影响后续课程知识的理解深度。鉴于这种状况,将探究式模式引入《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课程教学中,目的是在有限的学时内教师在讲明基本概念与方法的同时,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课本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探究,很好地理解理论性强且较抽象的结构可靠度概念和原理。

2.1 教学改革目标

以传统探究式教学方法为基础,针对《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课程“理论性强且抽象、较难理解与掌握、许多概念难以用传统教学方式讲清”的特点,构建适合该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该方法的教学改革,达到学生能深刻理解结构可靠度理论有关概念的实质、切实掌握结构可靠度设计计算原理以及明晰结构设计可靠度统一标准与现行设计规范的联系的教学目的,完全改善以往大多数学生在这门课程学习中“照葫芦画瓢”的不良现状。

2.2 教学改革内容

合理构建《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探究式教学模式设计中首先要明确目标

充分考虑探究内容应达到的目的以及应发挥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自身阅读和实际探索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与研究过程中体会并掌握科学学习的方法。在目标的设置上,从整门课程知识体系着眼,遵循阶段性、难易性、承上启下性均适中的原则。

(2)采用部分探究与全部探究相结合

创造条件选择一些合适的内容让学生完整地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由于探究内容和课堂教学时间、任务的限制,在具体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时,站在整体和全局的高度用系统的观念进行设计,逐级推进,系统安排。对部分基本的计算原理知识环节,在教师作引导性讲解的前提下作部分探究;对课本基本知识以外但又对结构可靠度概念能深入理解与把握的拓展知识环节,采用开放性的全部探究,鼓励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的基础上学习创新。

(3)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

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和互相启发。这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作为学习探究活动的设计者和活动过程的引导者与组织者,寻找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最佳的结合点,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采用与多种教学方式相互补充的教学方法

在实践中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相关知识水平的状况,组织不同程度的探究式学习,通过探究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的结合进行,使教学具有时效性。

2.3 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1)审视《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内在联系,准确给课程定位。

(2)重新编写《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课程教材,对课程知识体系进行相应调整修改,使部分章节内容更适于探究式教学模式。

(3)重新审视整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对各知识环节重新梳理与编排,设置适于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阶段性学习目标,优先局部探究与全部探究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分知识环节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能力,并视教学效果优劣及时效性调整下一环节的教学方法,把握好教师“引”与学生“探”的度。

力学研究方向篇(4)

劳动关系学(labor relations science),又称产业关系学(industrial relations science),是研究劳动关系存在和运行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常凯,1995),以平衡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及相关组织的利益诉求从而促进社会劳动的顺利进行为研究目的。在西方,劳动关系研究已有一个世纪的历程。随着美国学者邓洛普于1958年发表的《industrial relations systems》一书,劳动关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学已成长为一门成熟的应用型的社会科学学科。在我国,专门对劳动关系进行研究则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情。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劳动关系日益成为瞩目的经济、社会及至政治问题。在当前,和谐社会的建立亟待劳动关系的有效调整,这也赋予了劳动关系学研究以新的更高的历史使命。

目前在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许多学者纷纷倡议加强对劳动关系的研究,认为这有助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健康发展、增强其社会应用性。为此,首先必须明辨的是人力资源管理学与劳动关系学的学科界定与互动关系。本文想在此议题上作些探索。

1 从历史和现实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属于劳动关系学研究的微观部分

bruce e. kaufman认为,劳动关系研究同时作为大学专业设置和企业从业范围始于北美20世纪20年代前后。当时虽然也有众多的学科标签,但人们后来逐渐将凡是探索有关工作、雇佣和雇主与雇员关系的理论和实务统一到劳动关系(industrial relations)这一学科范畴下。劳动关系研究从一开始就包含两个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学派,即人事管理(pm)学派和制度劳动经济学(ile)学派。虽然两者都关注雇佣和工作场所问题,都寻求劳动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但区别是明显的(见表1)。人力资源管理是人事管理的发展,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它继承了人事管理对劳动关系的研究思路。而制度劳动经济学派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工会运动的低落和人事/人力资源管理的昌盛而走向衰落。

综观劳动关系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人力资源管理是从个别劳动关系的层面主要研究企业内部的雇主与雇员的劳动关系,而劳动关系学不仅从个体劳动关系,而且还从集体劳动关系及社会劳动关系的层面广泛研究工作及雇佣问题[1],人力资源管理是劳动关系学的微观研究部分。

2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局限性决定了必须加强劳动关系学的研究

对劳动关系的理解有三种主要的观点:一元主义、多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fox于1966年概括了理解劳动关系的两种基本观点:一元主义和多元主义。其中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基本上属于一元主义的观点。fox(1966)将一元主义定义为:一种将组织看成是由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起来的团队,而这一共同的目标就是组织成功的思想。[2]一元主义的主要特征有:

①组织的全部雇员都属于一个由共同的目标团结起来的团队,全体雇员都追求这一共同的目标。

②只存在单一的权威来源,那就是管理方。

③因为所有的雇员都追求同一个目标,所以冲突是不合理的,并且肯定是由于沟通不佳或没有共享这一目标的“麻烦制造者”引起的。

④第三方的出现对劳动关系是一种侵扰,所以工会没有存在的必要。

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了“管理特权”,即认为管理者有能力解决组织发展的所有问题而不需要其它力量的干涉和挑战。这种单源权威的思想一开始就受到社会学家的批判。对组织权威的理解涉及到对组织存在本质的认知。现在一般认为,组织存在是为了满足多元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而管理者的行为只是为满足所有者的利益服务的,所以过分强调管理特权容易侵害雇员、社会等其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血汗工厂、雇佣童工、用工歧视、组织不公等雇佣现象无疑是这种思想所致的恶果,管理并不能解决所有的与工作有关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有其与生俱来的局限性。

对劳动关系学的研究学术界多倾向于采取多元主义的观点,fox(1966)对多元主义的定义是:组织像一个由不同的利益群体组成的小型的民主国家,政府的职责就是尽力去维持一种动态平衡。劳动关系学的研究其根本目标是探讨如何建立一个社会范围内的和谐的劳动关系系统,它强调通过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文化的和管理的手段,实现劳资双方力量的平衡和合作劳动。特别是在我国背景下,国家性质和当前的发展理念也决定了我们必须以多元主义的思路来思考所有关于工作和雇佣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必须要加强劳动关系学的研究,探索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如何充分体现人在生产中的主体性地位,如何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如何实现劳资关系的和谐,如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及可持续发展。

3 劳动关系学研究为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与实务提供了基础条件

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阶段,非常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弹性。所谓战略弹性,指组织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等特征能适应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弹性集中体现了组织的动态核心能力,是组织培育和保持竞争优势的来源。所以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首先必须要善于进行环境分析,理解国家和地区的产业政策、劳动法律法规、劳动力市场状况、劳动者的就业心态等等,从而对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政策、实践活动作出灵活的调整。

劳动关系学以现代社会中劳动关系的环境、主体、运行协调、矛盾处理作为基本的研究内容,将劳动关系置于宏观的层面进行广泛的审视。所以劳动关系学的研究成果有益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者与从业者明确组织内部劳动关系所发生的宏观背景,探索出有利于组织降低用工风险、增进成员组织承诺、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提高组织用工弹性、履行组织社会责任的途径,从而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绩效的贡献度。

4 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学的研究方向探讨

劳动关系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学从来就有一种交流的关系,这种关系为两学科的发展不断地注入动力和养素。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学诞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而劳动关系学在我国的诞生则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这种状况使得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主要限于对西方文化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引进和吸收,同时也缺乏来自我国劳动关系学研究成果的支撑和滋养,这制约了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学的社会应用性和认可程度。在当前我国劳动关系发生急剧变革的时期,为促进社会范围内劳动关系的和谐,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须跳出既有窠臼,结合我国情境下劳动关系的特点,重新审视其学科体系和研究内容,从企业的层面探讨如何促进劳动和谐的问题。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应注重并加强对以下几方面问题的思考:

4.1 经济全球化和我国转型经济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和方式问题。经济全球化带来劳工标准全球化的问题,企业要想在跨国经营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和企业形象,必须根据国际上普遍承认的标准规范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并使之制度化和规范化以备审查。同时,我国当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企业更加重视人才管理,这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4.2 增进柔性雇佣问题。柔性雇佣建立在员工分类管理和不同雇佣模式选择的基础上,它有利于组织节约人力成本、增强用工弹性、保持和发展核心能力,也有利于员工自主管理职业生涯、平衡家庭与工作关系。在西方国家,柔性雇佣已是一种普遍的劳动现象,在我国柔性雇佣也发展迅猛。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者应注意研究如何对员工进行分类管理、如何为各类员工设计并施用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套餐”、如何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以规避法律风险、如何对员工进行有效激励等问题。

4.3 改进员工参与问题。改进员工参与有利于发挥员工在经营中的主体性地位、增强员工的组织承诺、建设学习型的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者应探索有利于改进员工参与的组织变革、文化营建、制度机制问题,从而使员工的利益和组织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改变员工在劳动中的纯工具性地位。

4.4 组织文化建设问题。组织文化建设不仅是组织的一种战略安排,也是满足员工自尊、成长和归属等高级精神需求的手段。人力资源管理应承担起进行组织文化建设这一重任。所以应研究人力资源管理者如何进行组织文化的设计、实施,如何通过各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捆绑”以支持特定组织文化的实现等问题。

4.5 劳动法律的适应问题。劳动法律以国家意志的形式体现政府对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利益的调整,其对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有巨大的影响。人力资源管理为了减少用工的法律风险,必须要研究对劳动法律的适应问题。同时,劳动力使用者也可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对劳动法律的制订、修订、实施等方面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4.6 管理方与工会的关系协调问题。管理方与工会在我国情境下应是一种合作管理劳动关系的关系。为充分发挥这一关系的积极作用,一方面要求工会不断增强其独立性和组织性,另一方面也要求管理方与工会解决好合作的机制问题。对人力资源管理来说,需要研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如何认知工会的地位、如何充分发挥工会在组织民主管理中的作用、如何建立健全与工会的合作机制等一系列问题。

4.7 劳动冲突的有效管理问题。劳动冲突在劳动关系的运行过程中是无法避免的,劳动冲突处理不善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甚至使组织卷入法律的纠纷之中。人力资源管理能在组织层面上对劳动冲突进行有效的预防和疏导,进一步研究劳动冲突的预防、识别、处理机制应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力学研究方向篇(5)

1.遥感专业的特点与本课程内容分析。遥感专业属于测绘类大学科方向,主要培养具备遥感科学技术与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各层次专业人才。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卫星遥感平台、传感器技术、遥感信息获取与数据处理、多传感器数据匹配和融合、图像自动解译技术等基本技术与方法,能够在城市规划、农业、林业、水利、地质、测绘等各类遥感领域,从事遥感电子设备与系统研制、应用系统和系统集成的建设与开发工作[1]。因此,对遥感专业的学生来说,程序设计是一门必备的技能。针对面向对象程序课程的教学任务量和教学特点,我校在制定遥感专业教学大纲中安排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学习程序设计课程,分上下两个学期学完。课程内容主要包括[2]:①程序设计基本概念与语法,包括数组、函数、类和对象、继承与派生、多态性、输入输出流、异常处理等,以及C++14标准中包含的模版、泛型、匿名方法、lambda表达式、新型智能指针等。②程序设计方法,包括结构化程序设计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出发点之一就是弥补结构化程序设计中的一些缺点,但其可以使用结构化程序设计中的函数、数组等基本理论。本课程主要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想,同时要求学生采用规范的程序设计风格,形成良好的程序设计素养。③程序调试技巧。④专业问题的分析与程序转化能力。

2.教学目的。教师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了解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和使用面向对象技术进行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学会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进行问题分析,能够熟练运用C++语言解决一般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为大型应用软件设计与开发打下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达到的能力[3]包括:①程序编写与调试能力,熟练掌握VC++的编辑调试工具,能够快速编写程序代码;掌握程序排错的基本方法,能够独立快速进行程序调试。②专业问题的分析与程序转化能力,对实际专业对象和问题进行分析与抽象,设计出结构合理的对象关系图,并能进行求解。③创新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和深入钻研,善于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概括、归纳总结,给出合理解决方案;能够独立阅读参考代码和资料,自我扩充知识结构。

二、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大一学生们普遍反映该门课程的概念和知识点太多,课程内容的风格与其他课程差别很大,不易理解,一些学生甚至对编程产生了畏惧情绪,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学生们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①学生对遥感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关系不清楚,学习的热情不高,比较茫然。②知识点具有一定难度,部分学生不注重对编程基础知识的掌握。③本课程是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多、学习任务量重。④C++中蕴含的计算思维方式不容易掌握[5]。部分学生在学习了本课程后,不善于从计算机语言的角度去思考问题。⑤编程环境VC++相对比较复杂,不太容易快速掌握。

2.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许多老师具有多年的程序设计经验,容易惯性地认为所讲授的知识点比较容易,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感受,再加上缺乏有效沟通,最终导致老师讲台上讲的很有激情,学生在下面一脸茫然。具体来说有如下问题:①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主动性,从而培养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使得原本就不吸引学生的课堂变得更加枯燥无味,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6]。②没有因材施教。大一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大不相同,在教学中若进度偏快,就有部分学生无法跟上老师的节奏,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如果讲的偏慢,会在整体上影响教学进度。

三、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研究

遥感专业开设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目的并不是要每个学生将来毕业了都能够胜任程序员的工作[7],而是让他们学会利用程序设计的思想和工具,具备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和潜力。针对以上对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力求提高教学效果。

1.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表面上看起来,面向程序设计课程本身是一门很枯燥的课,课程内容不是概念就是代码,课程中很多内容又不容易被学生理解。在教学中如果不和学生互动,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那么他们不但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的理解很困难,而且其学习的成果也不会达到预期的目标。在C++的教学过程中,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学生一直都能保持一种亢奋的状态,做到“乐于学、勤于练、善于思”。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①从简到难,稳扎稳打。C++的知识点的难度是不一样的,在课堂上和上级实习中,给学生以适当的提示,让学生每一步都能看到解决问题的希望。②课堂上,对重点、难度知识点要尽量形象、生动地进行讲解,有时可以借助打比方、讲故事,也可引入UML或Visio绘图来辅助。③对容易混淆的概念,集中起来进行类比讲授。④引导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2.精心设计实习题目,全面覆盖专业问题。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实践来加深对课程中理论知识的理解。因此,在实习内容的安排上,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重现,又要注重学生解决问题实际能力的培养;既要考虑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又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考虑专业知识的覆盖,又要增加趣味性,并为学生提供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每个实验都要求学生自己进行设计和调试,老师在其中只是起引导和辅导作用。通过多次实践,学生不但可以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巩固,而且还可以在其基础上创新。着眼于学科体系内的课程衔接,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实习题目的设计:①从大一所学的高等代数中出一些关于矩阵、行列式运算方面的问题进行训练。②从遥感专业内容本身寻找题目,诸如遥感图像处理、影像显示和影像分类等问题,来让学生体会C++解决专业问题的巨大威力。③通过设置课程设计题目,引导学生既要善于独立思考,又要学会分工协作。C++语言基于面向对象思想,无论是微粒度的代码级的设计模式,还是软件模块的设计组织,都能很轻松地应对。指导学生在大模块软件设计编写过程中,学会团队合作,同时在自己的模块中精益求精。

力学研究方向篇(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0-0061-03

[作者简介]杨艳慧(1980―),女,满族,河北唐山人,硕士,唐山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原有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教育的任务是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因此,培养创新能力是较为重要的一个教育目标,也是较难实现的目标。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问题中的热点话题,唐山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同样担负着培养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责任,需将创新思想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

西方经济学是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四个本科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我院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在课堂上灌输的知识和思想。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创造性,容易使学生在分析问题时视野狭窄,在思考问题时模式单纯,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主讲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师,也要树立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通过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在对西方经济学课程进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过程中,本着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的原则,就如何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做了以下几点归纳。

一、由“主体是教”的教学观念向“主体是学”的教学观念转变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规律的学科。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经济理论、经济政策的制定原则,并能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课程教学目标体现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以分析综合、比较分类、归纳演绎等为主要内容的逻辑思维能力,以观察与实验为特征的经验思维能力,以及清晰论证和表达问题的能力。

我院的西方经济学课程以教为中心,先教后学,重理论讲解,轻实践操作。从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来看,这种教学观念导致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较差,一些较灵活的题目、与现实经济问题联系密切的题目,学生失分都比较严重。另外,学生对经济学术语掌握得也不够牢固,胡乱作答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目前我院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要改善我院西方经济学教学现状,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必须在教学观念上实现由“主体是教”向“主体是学”的转变。知识学习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真正的学习只有学生自己才能完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教师不应把学生当成容器,去灌输知识,应使教学皈依于学,即“教学生学”,通过教师的支持,强化、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达到使学生“会学”的目的。

二、提倡“自主、合作”的探究式学习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于1961年在哈佛大学所作的报告《作为探究的科学教育》中首次提出了“探究学习”,其是指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确定某一主题(问题或现象),通过学生主动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对主题进行探究,以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探究学习强调“问题”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问题是学习的动力,学习又是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探究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过程。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能够使学生学会学习,更有助于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健康的社会情感。如果学生没有经过对问题的质疑、分析、判断、概括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所学知识就难以巩固,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也就难以形成。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是“问题导向式”的,即现实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经济问题“引导”出新经济理论或新经济学流派。因此,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内容有利于开展探究学习,使学生为解决经济问题而学习,有利于把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激发学生的求证精神和创新激情。

除了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对经济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离不开自主和合作的学习方式,也只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因此,在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构建了“问题设置―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教师点评”的教学模式,具体过程如下:

1.问题设置。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关键,教师应根据课程重点内容设置具有合理覆盖面和吸引力的经济问题,在激发学生探究激情的同时,还要保证学生能够涉猎较多的经济学知识。

2.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也与接受学习相对应,指一种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学习策略,独立实现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而本文提出的“自主探究”是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指学生能够根据教师设置的经济问题,主动搜集整理各种学习资源,独立分析其中包含的关键概念,科学运用经济学推理策略寻找出该经济问题的答案,并做好笔记。

3.合作探究。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而使用的有责任分工的互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能够使学生通过交往取长补短,实现知识的增值,活跃思维。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结合开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合作探究又分两个阶段进行:①小组交流。每个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对经济问题进行思考、探索之后,都要在小组内表达自己的观点及理由,并对不同观点提出质疑,通过相互提问、共同探讨,最终形成组内共识。要求学生详细记录小组讨论推理的过程,认真总结提炼问题的答案。②班级交流。各小组形成观点明确、论证充分的研究报告后,由小组代表对其成果予以介绍,其他小组的成员可以针对其内容提出疑问,该小组的任何成员均可以作答,以形成开放性的讨论。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引导,但要禁止与问题相关的话语霸权的出现,多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技巧,扩大学生的参与面,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4.教师点评。教师要积极肯定和赞扬学生及各小组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优秀表现和成果,对其遗留的问题作出解答,并对所涉及的知识体系进行梳理,以加深学生对经济问题的思考和知识的巩固。

三、采用“教”与“学”协调统一的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应恰当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构建适合学生探究学习的良好环境,以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具体来说,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常用方法,适合学生探究学习的案例教学法主要有两种形式:1.案例引入。在新课程讲解之前,教师根据将要讲解的重点内容设置相关案例和主要问题,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这些问题的答案而对该章节主要内容进行了预习,学生也会为验证自己探究的答案而积极听取教师的讲解,这样既启发了学生思维,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案例讨论。课程讲解完毕之后,教师再根据讲解的重点内容设置相关案例和主要问题,学生在探究答案时对前面学过的内容又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

(二)情景模拟教学法

经济问题是不同经济主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各经济主体同时也会受到这些经济问题的影响。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多种情绪色彩的经济场景,通过让学生体验其中不同经济主体的情感,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经济问题进行探究。具体来说,可依照以下步骤进行:1.教师创设具有多种情感体验的经济情景,如引入对不同利益集团有不同影响的现实经济事件;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从多个角度对经济问题进行简要分析,然后再对经济事件涉及的角色进行分类;3.让学生选择所要扮演的角色,选择相同角色的学生构成一组,先后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经济行为或其受到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组内共识;4.最后进行班级交流和教师点评。

(三)实验教学法

西方经济学的实验教学法是指在虚拟的经济环境下,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经济过程和经济主体的行为,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得出结论,以增强学生对经济理论的感性认识。目前,西方经济学的实验教学法既可利用纸张、卡片等材料在课堂中进行,也可利用软件在电脑中进行。为激发学生的探究激情和创新精神,可采取以下方法:①向学生说明虚拟的经济环境即实验规则,有些实验可以不告诉学生主题,以保证学生的行为本能。②学生开始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撰写实验报告。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实验的需要适当缩短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的时间。③要求学生展示实验报告,教师对此做出点评。

(四)专题调研教学法

西方经济学的专题调研教学法是指教师有重点地选择某一经济专题,让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调查研究的任务,并撰写调查研究报告,以激发学生对经济时事的兴趣。如在微观部分,可鼓励学生就服装、汽车等市场的厂商数目、产品差别程度、厂商生产规模、厂商广告支出等问题进行调查,总结归纳四种市场的特点。而宏观部分则可要求学生登陆国家统计局网站,查询经济增长状况、经济结构变动、就业状况、价格水平变动、国际收支状况等方面的数据,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

参考文献:

[1]王爱红,郭艳,杨科峰.“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17).

[2]苏静.西方经济学情景教学模式探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

[3]王素君.“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创新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9).

力学研究方向篇(7)

加强实践能力锻炼,培养创新人才是大家公认的现代教育理念和目标。作为新兴电子商务专业的《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系列课程的入门和基础,它强调商务本质,又注重技术性和实践应用性。具有知识范围广,涉及商务、计算机网络通信与安全、营销、电子支付、物流、法律等各个方面的知识;技术与理论综合性、交叉性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特点。该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对学生的专业兴趣、后续课程学习、就业能力都有重大影响。因此将能力导向纳入《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可以帮助学生使用现有网络资源,将现代商务教育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了解电子商务的实质和基本的操作步骤,尽快适应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并参与到社会的能力竞争中。

一、在课程教育中渗透能力导向

虽然企业一直急需大量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但大量的企业却一直找不到合适的电子商务人才、独立推动电子商务的人才。所以在这门课的第一节课上,通过一些成功的电子商务人的案例来打动学生,比如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搜狐公司的创始人张朝阳等,以他们靠自己能力打拼的故事激励学生。这些生动的身边的故事很可能就在不经意间影响很多学生。当学生对互联网有了基本的认识以后,多给学生们看一看精美的网页设计、精彩的Flas,指导学生在卓越亚马逊或淘宝网购物,让学生了解整个网上购物流程,收到商品后让学生们共同分享电子商务的便捷、乐趣。然后再告诉他们如何由消费者变成商人,并帮助他们不花一分钱在淘宝网或拍拍网这样的网络平台开个店,告诉学生,这可能拿到他们人生的第一桶金。这些实际的买卖交易,要比让他们看教科书所获得的认知效果更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教师应该与学生保持交流与沟通,帮助学生进行自身定位,让学生知道能力的重要,并且知道要如何具备电子商务行业的相关能力。

二、能力导向教学中应具备的条件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看似简单介绍电子商务过程的各个环节,但在商务为本,技术并重的课程性质中,实践应用能力则成为授课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教材的基础上,需要准备网络电子商务平台进行训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还能实际地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实验室的模拟软件平台,二是现实中的电子商务平台,以淘宝网最为典型。学生首先了解电子商务模拟软件的应用,包括注册、前台和后台的管理,从中学到电子商务的全部过程,包括涉及的交易对象、需要处理的交易环节等。有了这样的前提,就可以参与到真正的网络平台中,进行电子商务的能力实践。首先要求学生利用电子商务网站商务信息。大部分学生会选择淘宝网,那么就要求学生了解淘宝网的功能,可以到淘宝大学上去看帖子,尽量了解网站的规则,知道什么信息可以发,什么信息不可以发,什么时候发的信息曝光率最高。同时在信息之前,必须对自己的信息进行一定的处理,这个也很关键,如果信息不好或者没有经过认真处理,顾客看到了也会不感兴趣,这就很难抓住顾客。比如产品介绍,在做到有条理的同时,最好配以图片说明,或者有背景音乐,这样才有吸引力,可以不让别人反感,可以使别人很轻松的阅读,可以使顾客过目不忘,只有做到这样,才能更容易找到客户。在这期间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的方式来解决实际的问题,以使得每位学生都能亲身体验网上交易的乐趣和困难,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自信,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增加职业自信。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特点,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这门课程的教学。结合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按照能力导向的指导原则,除传统的讲授法之外,在实际教学中选择了如下教学方法。

1.问题教学法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在《现代的课》一文中,这样阐述问题教学法:“从内部结构的观点来看,可以认为问题性的课是这样的:在这种课上,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解决它们,在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

这是一种很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进程中的适当时刻,或为了明确概念,或为了突出重点,或为了显示思路,或为了判断听课者的知识水平和听懂与否,提出问题,学生给予回答, 然后视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再决定下一步讲什么、怎么讲。教师也可以在讲解某一问题时,不把问题的各个方面都完全讲透,留出学生思考的空间。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在课堂中将典型案例呈现给学生,通过师生对案例的共同分析,使学生从中学到新知识,掌握事物的本质,从而获得思考问题的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采用案例教学的课程单元要求学生通过讲授、分析、讨论、总结这一过程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由于案例是具体的、鲜活的,因而极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教学法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根据教学目的,筛选取材新颖、能配合教学重点难点的案例,再在讲课中穿插针对性很强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二是根据讲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自己收集、整理案例,并进行分析,这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很有好处。但要求教师课前做好充分准备,通过先进的网络资源搜索最新与电子商务有关的典型事件,整理成案例,提供给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学习,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动态,并汲取最新的专业知识。例如在讲授电子商务盈利模式时可以列举如阿里巴巴、百度、北京图书大厦网上书城等案例;在讲授安全技术时列举了如中国数字认证网、如何发送数字签名与加密邮件等典型案例。该教学法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模拟实践教学法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验平台是电子商务专业必不可少的。在进行网络环境下电子商务实践之前,模拟平台就显得尤其重要。在电子商务模拟平台上主要进行BtoC、CtoC的技能操作训练,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交易过程的所有流程的操作,训练中可以使学生练习网店设计、制作、维护与推广等技能,还可以进行商品的网上营销、促销服务、完成预定销售等,通过这样的训练可锻炼学生全面的电子商务经营能力,包括网上商店和实体店的管理。有了模拟平台的经验,学生就可以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网店开设的实战技能训练,可统一组织进入一些商务网站进行网店的设计与经营,如淘宝网、拍拍网等,通过一段时间的经营,以交易量、诚信度和页面设计水平等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此时,学生已真正掌握了电子商务的内涵。模拟实践教学法有助于学习对象的清晰化、问题的具体化,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实践学习、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

4.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以项目教学为目的的教学方法,被称为项目教学法。它以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电子商务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淘宝网中商品信息,注册,怎样开通网上银行并进行身份认证,商品信息应注意什么,怎样才能找到客户,售出商品。要求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些将任务明确量化的项目, 能较好地锻炼学生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

总之,《电子商务概论》这门课程十分重要,在进行授课时,多采用创新教学方法,构建互动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环节,提高课程的趣味性与教学效果,采取更灵活的教学方式设置更好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掌握驾驭电子商务的能力,能力让学生们成为未来电子商务行业的精英。

参考文献:

[1] 杨明梅:电子商务概论创新教学的探索.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28

力学研究方向篇(8)

key words: clinical medical specialty; general medicine direction class; employment; comprehensive ability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1-0213-02

国内外的大量实践证明,社区卫生服务是解决当前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是满足居民基本的医疗服务需求的最佳方式,它在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快捷、优质、价廉、连续、综合的卫生服务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的社区卫生服务试点和推广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与此同时也面临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其中全科医生队伍建设问题突出,全科医学人才的严重匮乏已 经成为制约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 的一大 “ 瓶颈”[1]。针对目前现状,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印发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下大力气狠抓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2011年又由卫生部下达并贯彻执行《关于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向中西部地区投入专项资金8720万元,有层次、有步骤推进全国范围内的全科医师培训工作,力争基本实现城市每万名居民有1-2名全科医生,农村每个乡镇卫生院有1名全科医生的总体目标,以弥补当前卫生缺口,从根本上缓解就医压力。

而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医学院校的陆续扩招,升学门槛放低,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加,临床医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亦随之不断增加。而对于一些专科层次的临床医学毕业生来说,由于学时短,学历低,动手能力不强,学生综合素质不高,使其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再者我国医学专科生的培养一直沿用医学本科生“掌握现代医学专业诊疗技术、满足医院需求的专科型临床医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训内容,绝大多数医学专科毕业生因缺乏以预防保健与健康管理为主导的全科医学知识与技能,难以适应或安心在基层社区卫生机构从事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综合性卫生服务工作,毕业生“下不去、用不上”的现象严重。这直接影响到了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未来发展。如何解决目前全科医师匮乏与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毕业生相对过剩的供需矛盾,已成为当前扼待解决的主要问题。鉴于目前的严峻形势,我们在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全科医学方向班,进行定向培养,为全科医师的培养探索一条快速有效的新途径。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以我校2014级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采用1.5+1.5人才培养模式)作为研究试点进行改革,结合个人意愿选取其中部分学生入选全科医学方向班,开设全科医学课程培训。然后主要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随机选取该2014级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各100名学生分别入选正常对照组(年龄18~22岁,男38人,女62人)和全科医学实验组(年龄18~22岁,男39人,女61人)。两组学生均为高中起点,全国普通招生,学制3年,年龄、性别比例、教育背景及以前学习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对照组按以前传统培养模式进行后继的半年理论学习与见习、一年实习活动,全科医学实验组则按照全科医师培养模式开设的半年全科医学相关课程培训,而后进入一年的实习环节。

2.方法

2.1实验方法 :在学生学习期间,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不同组别学生进行各方面能力提高满意度调查。通过该项调查了解学生的自身对综合素质能力评价情况,从而有助于修订培养目标及专业设置和相关课程设置内容,有助于指导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学期末汇总分析比较不同组别学生毕业理论及技能考核成绩,通过量化考核方式进一步评估不同培养方式下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差异。

2.2评价方法 : 自行设计问卷,围绕人文素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临床思维能力、沟通能力、预防观念、保健意识、健康教育意识、康复治疗技术、动手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课后发放问卷,问卷有效回收率100% 。以百分制形式统计两组理论及实践技能考核成绩。

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4.0软件统计,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二、结果

1.两组学生对综合能力提高的认可度评价见表1

2.考核成绩

对照组理论考核成绩平均分数为73.4±2.3,实验组理论考核成绩平均分数为89.57±3.1,两组平均成绩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

力学研究方向篇(9)

【中图分类号】D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3-0005-02

选择、调整和凝练学科研究方向,是申办硕士点及后续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通过凝练各学科方向和确定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能够集中有限资源并充分发挥优势,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群。核心的问题在于:依据什么?如何凝练?本文认为,对于申请硕士点的单位而言,首先应分析现阶段研究方向设计面临的约束性条件;其次,对本地区该硕士点的学科研究方向进行分析,依据学科谱系总结出若干类别,明确本地区研究方向的大致分布;最后结合本单位教师的研究成果及申请表的关键指标,分析本单位现有研究状况和师资能够支撑起的备选方向。

一 申请单位研究方向设计的若干约束条件

任何价值、理念的实现,都必须完成对客观存在的具体约束条件的体认和洞察,才能达成从“想象”到“现实”的自洽。具体约束条件往往因时、因势、因对象而变化。就外部环境而言,现阶段申硕工作面临的主要约束条件包括:国务院学位办的相关政策规定、本地区学科点研究方向的现状及定位、院系培养目标、师资力量、研究状况等。申请单位应当通盘考虑上述诸条件,才能明确申请单位凝练学科方向的框架和边界。

1.学位办的政策规定

2009年2月25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即10号文件)。其中第七条规定:“一级学科是具有共同理论基础或研究领域相对一致的学科集合。”二级学科是组成一级学科的基本单元,研究方向则是组成二级学科的基本单元。根据1999年修订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政治学与行政学的本科专业可以申请政治学或公共管理的二级硕士授权学科点。

2.同类学科点研究方向设置的地区分布情况

要确保申请成功,申请单位必须充分了解本地区有关高校硕士点的申报和建设情况。在横向比较的基础上,选准自己的定位和切入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考虑研究方向设计的可能性与可行性。2008年国务院学位办的29号文件规定,新增单位及其建设工作要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这种特色是“不可替代和无法满足”的。具体到北京地区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而言,由于学科设置和方向已近“饱和”,不可能做到“不可替代”,只能在“无法满足”上下工夫。

3.院系的培养目标

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除了在横向上明确学术型学位和应用型学位的不同之外,在纵向上也应层次分明。硕士研究生不等于大学本科基础上的大五或大六,是从“通才”通向创新型、专业型人才培养的中间阶段,学生获得学位后可以选择继续攻读博士,也可以选择从事专业工作。因此,硕士点研究方向的设计应集中体现申请单位研究力量最强、研究课题及成果最为丰富的部分,以建构宽广扎实的学术基础。

4.社会需求与学科发展

研究方向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丰富学科理论和培育次级学科。因此,研究方向应充分预见学科的发展趋势,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和重大的社会问题,一级内容的设计应相对稳定。而作为研究方向中的二级内容,可随社会需求和学科规划的变化进行调整,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灵活性,同时尽可能保持研究方向设计的衔接和兼容程度。

5.师资力量及研究状况

师资力量是支撑一个学科点的重要变量。然而,罗马的建成非一日之功――引进人才并合理布局需要考虑整体的学科发展规划及课程设置等多方面因素,不可能一蹴而就。就研究方向的设计而言,应确保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骨干的成果,在研课题与研究方向之间的集约化程度较高,并通盘考虑老师的科研与研究方向之间的吻合程度,并做一体化设计。

6.研究方向设计的应然规范

由于学科特点以及社会科学研究逐步走向交叉和融合,事实上,研究方向“应当”如何,难以找到统一的权威答案,可以说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实践中几乎所有高校均强调自身方向的科学性与重要性就很能说明这一点。既然如此,从决策者的视角来看待和分析这一问题,也许更有利于减少分歧达成共识。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谢桂华在其撰写的《关于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一文中用较大篇幅强调了各专业点设计研究方向时的若干要求和原则:(1)研究方向应该参考新的专业目录简介中的学科范畴,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但不能东拼西凑。(2)研究方向应该在考虑自身学科优势的同时,应具有前沿性、先进性和前瞻性。(3)研究方向应宽窄适度,相对集中、不宜太散。(4)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应有相应的理论体系。①

二 北京地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申报硕士点的研究方向论证

下面就结合北京地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硕士点研究方向的设置情况,仅以行政管理硕士点为例,对上述思路加以简要的分析和探讨。本部分的思路是依据北京市现有的研究方向分布来论证申请单位的备选方向。选择这一思路有两个理由:(1)就研究方向的分布而言,北京市属于研究生教育的Ⅰ类省份,集中了最优质的教育资源。相关硕士点的历史之久、实力之强、方向之多有目共睹,且现有方向已覆盖了政治学与行政学的全部领域。(2)据此分析,有利于以后进一步发掘申请单位参与专业竞争的特色和优势。

截至2010年,北京地区现有的行政管理硕士点共计22个。在所统计的22个硕士点中,有3个教育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社科院政治学系、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招生时不区分研究方向。其余19个招生单位,共设置研究方向78个,平均每个硕士点设置4.1个。② 有些研究方向实际涉及两个领域,例如“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开发”、“高校行政管理与政策分析”等,为了便于分类统计,本文将这类研究方向进行了拆分,例如“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开发”方向可以拆分成公共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两个研究方向,将其分别归入所属大类。也有些研究方向尽管看似涉及两个领域,但实际是一个研究领域的不同内容、层次或者分析视角,例如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研究、政府改革与政府创新等,这类研究方向就不再进行拆分。在此基础上,将所有(拆分之后的)方向归纳为13大类,并用二元研究方向的原始名称在相关类中进行了反映,相同的小类在括号内注明了有同类名称的学校数,并将13大类按数量多少依次排序,见上表。

从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这13大类已经覆盖了公共管理研究的各个领域,只不过不同高校的研究方向类别不一、名称各异。这些研究方向又可分为“传统”和“特色”两大类:“传统”方向的研究领域相对成熟和稳定,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较为明确,如行政学理论研究、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等。“特色”方向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有专业特长或专攻领域的“特色”方向,其研究方向大多与学校名称或特色相关,如对外经贸大学的进出口商品管理、北京林业大学的绿色行政、公安大学的警察行政管理。这类研究方向是从“人无我有”的角度来解释“特色”的,绝大多数都是报本校研究生院审批,自主性较大。二是根据人员和科研情况设计的特色方向,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甚至研究成果均处于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中,有的甚至概念内涵和研究边界都不明确。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公共管理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任何一所高校想覆盖全部研究领域都十分困难,各个专业点必须各有侧重。在这13大类研究方向中,申请单位可以运用排除法确立自身选择研究方向的备选项,继而结合教师研究成果的分布状况加以逐步筛选,以确定有可能支撑起哪些行政学的研究方向,同时充分考虑到研究成果的分布以及方向之间的包容性等变量。

三 关于研究方向“特色”的思考

从上述对北京地区行政管理硕士点研究方向的设置来看,“特色”方面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各个高校均按自己理解的“特色”和思路确定研究方向的名称,导致同一研究内容的叫法却五花八门、不甚规范。在研究方向的设计上,各高校要么雷同,缺乏各自的比较优势;要么带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相对稳定性,忽视了在学科发展中的定位。这当然不能全部归咎于各个招生单位,国务院学位办对于何为“特色明显”并无明确的政策解释,这种盲区也导致了各高校理解上的差异和分歧,有一小部分高校存在明显的“特色崇拜主义”。

那么,究竟哪种解释更为正确?本文能够提出的初步分析包括两点:

首先,申请单位的研究方向应立足于较为成熟和稳定的传统研究领域,同时力争在学术上拾遗补缺,进行学科交叉,寻找新的突破口。与此同时,还应关注后续的专业发展空间与研究的难易程度。在传统研究方向的设计上,应考虑“老树发新芽”的发展策略,着眼于本地区学科研究的薄弱环节同时又是学科发展的重要问题,与教师的研究方向、研究兴趣、前期研究充分整合,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整合学科队伍。

其次,从工具层面来看,“特色”绝非凭空想象和杜撰出来的,是需要扎实丰富的研究成果来支撑的,必须用学术梯队的科研实力来说话。一个可行的思路是,依托现有的部级和省部级课题、个人专著以及有影响力的论文放射出强大的辐射能量,来优化、组合、推动“特色”方向的凝练。至于这些特色领域的最终论证与落实,还受制于后续的科研积累以及能否形成合理的学术梯队等若干基础变量。

力学研究方向篇(10)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4-148-03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master graduate students,we explored new training mod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raining objectives.We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biological research student cultivation,then improved the training plan,formulated the system of curriculum learning.Fortunately,we investigated research papers and projects of master graduate,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mproved after reform.The more research graduate students were trained for company.

Key words:Biology;Research direction;Training mode

生物学是交叉应用性学科,综合了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等理论和方法,该学科涉及的领域包括信息学、医学、生物学、化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内容广泛。生物学研究生课程多、方向多是该专业的主要特点,研究生在学习中不容易准确给自己定位,对自己应该学习的内容和锻炼的能力难以了解[1]。经过走访调查,多数院校的生物学学科是按照二级学科的模式进行培养,这种培养模式存在可能的问题是,如果招生人数不足,将会导致二级学科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由于选课人数不够导致不能开课(一般院校要求5人以上选课才能开课),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对学生的课程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该二级学科的发展。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本文对按照研究方向招生及制定培养计划的改革方式进行了探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生物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及培养模式,改变过去按照二级学科进行招生及培养的弊端。按照研究方向进行招生和培养,能够极大地整合现有研究生培养资源,无论是从科研平台的利用率上,还是从研究生的日常管理上,都能够提高效率,同时还会对研究方向的特色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研究生提供基础[2]。

1 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方式现状分析

随着生命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生物类人才的需求也在日益发生变化,各个国家生物类人才培养规模也日益扩大,高等院校如何培养优秀高层次生物类专门人才,以适应生命科学与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成为国内外高等院校教学管理者和研究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1.1 国外生物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当前全球各国的生物学学科不断的发展壮大,这是因为生物学科与人类生存和生活息息相关,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美国大学在研究生培养整个过程中,都会执行淘汰机制,包括各个环节招生录取、理论学习、论文写作等过程。美国大学招考研究生必须执行的标准:第一,招生对象的学术水平要有保证;第二,招生对象要具有管理者的才能;第三,招生对象的个人素质,包括要有责任心和道德感,能给人以信任感等。英国的研究生教育目的广泛,包括发展新知识、传播文化、促进各个学科的发展、为社会培养研究性和应用型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等都可以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目的。研究生教育目的广泛导致研究生培养模式类型多样,例如,“研究型”培养模式,主要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专业型”培养模式,不仅注重研究能力的培养,而且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学型”培养模式,以课程讲授为主,以研究能力的培养为辅;“协作型”培养模式,主要重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3]。德国的研究生教学以产学研结合位主,注重把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与社会需求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所以德国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为研究型、教学型和应用型并存以及交融的多样化趋势。德国在研究生教育中积极探索,实现教学、科研和生产一体化,形成了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以项目管理模式为基础,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适用性[4]。

1.2 国内生物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我国生物学专业近年来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发表的研究论文数量在世界上居于首位,在国际学术期刊中发表的论文数量也达到世界前列,但论文的引用率却较低。为何会存在这种现象呢?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创新。首先,与其它一些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对培养的学生的要求是听话,导师提出想法,研究生来执行。这样的传统使研究生有了极强的依赖性和惰性,丧失创新的原动力。其次,我国的研究生导师都要主持相关的科研项目,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内容,所以科研项目顺利结题是每个导师斗艳面临的现实问题。如何平衡完成科研项目与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是目前生物学研究生培养的一大难题。因此,生物学研究生教育必须改变现有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一定的范围内,由导师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最终建立一种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2 改革措施

2.1 建立以研究方向为主的培养模式 生物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要满足社会的需求,应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学术型研究生和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应有不同的考核标准,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不应再作为研究生毕业考核的唯一标准。通过对生物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建立一套适合生物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使学生能够潜心于生物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做到学有所用,无论今后是读博还是工作都能够为其提供帮助。

2.2 合理制定培养计划 以生物学一级学科为基础,建立以研究方向为主的招生及培养模式,把研究生导师按照研究方向重新划分,培养计划根据研究方向重新制定,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来报考,真正做到量体裁衣,激发学生的科研潜力,进而使研究生的培养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生物学高级人才,同时也能够反哺学校,使学校的生物学学科得到持续发展。制订新的培养方案是建立以研究方向为主的培养模式的关键点[5]。一是更新教学内容。研究生课程授课教师注重更新教学内容,将学术前沿知识领域呈现给学生。授课教师的方法改革,改变传统的以老师讲授为主,新的教学模式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注重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二是转变导师培养模式。在导师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研究生实际掌握知识程度和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灵活制定适合不同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对相同研究方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采取小组形式共同制定培养计划,组成实际项目研究小组,在学习和项目研究期间互相配合,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使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

2.3 建立考核体系和奖惩机制 通过参考本科教学的评估办法,建立监督机制,让学生对授课教师进行打分,根据学生给出的成绩对授课教师进行排名,以此对授课教师进行激励与警示,促使授课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

2.4 联系实际,“产学研”结合 对生物学相关的企业进行走访调研,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按照企业的需求定制学生,真正做到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在校期间,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培养学生业务能力同时,还需增强他们的沟通协调能力,做到与社会需求同步接轨。

3 培养模式改革效果的分析

我们在改革中以研究方向为主导,通过优化各个方向的课程设置,为研究生打了坚实理论和专业基础;同时在课堂上及课下注重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专业外语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本文对实施改革后2013级和2014级生物学研究生的情况、获得研究生科学研究项目等指标分析如下:

3.1 情况 情况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体现,现在高校对研究生教育质量重视程度逐年提高,许多高等院校对研究生提出了的要求。我们在改革中以研究方向为主导,通过优化各个方向的课程设置,为研究生打下坚实理论和专业基础;同时在课堂上及课下注重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专业外语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我院生物学专业中2013级和2014级研究生共发表SCI收录论文3篇,部级核心期刊论文5篇,省级学报论文8篇,相比2011级和2012级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其他专业高出18%。

3.2 研究生获得研究项目情况 各级管理单位对研究生素质教育逐年加强重视,设立了不同层次的科学研究项目,以自主具有独立科研思路的优秀研究生。本校设立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主要增强科研创新意识,着力培养研究生自主科研能力,提高培养质量。校级评选优秀的科研项目可以推荐参加“黑龙江省研究生创新项目的申请”,研究生创新项目用于资助具有独立科研思路的优秀研究生。创新项目首先进行个人申报、各院系进行初评推荐、研究生院组织相关专家组评审并最终立项。我院生物学专业中2013级和2014级研究生共获得省、校两级创新项目6项,相比2011级和2012级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其他专业高出12%,相比同期其他专业研究生优势也比较明显。这充分说明了,在实施了以研究方向为主导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后,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创新能力以及科研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4 结语

综上所述,以研究方向为主的培养模式将会改变现有生物学学科所面对的困局,让学生不再觉得知识晦涩难懂,而是让他们更有兴趣地投入到生物学的科学研究中,创造出更多的科研成果,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随着生物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模式改革的推进,转变生物学专业硕士生的培养模式,为生物类学生继续深造提供机会,力求培养生物学高层次人才,以更好地适应改革形势的发展和社会对生物学人才的需求。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与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导师与研究生积极参与,及时反馈改革成效,适时调整教育策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命学院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学科建设为基础,科学研究为重点,改革生物学研究生培养方模式,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加深专业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科研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研究生整体素质,探索出了培养具备竞争观念、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与国家研究生改革培养模式相呼应。我们在改革中探索出了适应我校生物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为其他农业院校生物类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曹树青,江力,孙佳佳,等.工科院校生物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2(26):123-127.

[2]刘新,侯丽霞,赵方贵,等.多元化培养模式提高农业院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44-46.2012(34):44-46.

[3]姜鹏,张玺,崔晶,等.病原生物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3(12):1150-1152.

上一篇: 广告策划的特征 下一篇: 法制安全教育感想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