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性能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8 14:55:44

力学性能论文

力学性能论文篇(1)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新课程标准把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基于这一理念,语文新教材开辟了一个新栏目――语文综合性学习,并对此作了相关说明: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它是语文教学中的新园地,相对于课文教学,语文综合性活动体现出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更具实践性和研究性。语文综合性活动的设置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为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的主体精神得以张扬。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并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能深入自然、社会,思考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社会的进步,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有利于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责任感。

新课标已经实施多年了,作为受新课标直接影响的一线教师,我们深感初中研究性学习开展的不易。它需要在学习活动中使用融合的方法策略指导实践活动,显现创造精神的语文教学方式。而研究性语文学习方式因其重在学习的过程、思维方式的培养、思维水平的提高的过程性特点,学以致用的应用性特点,重体验、重参与的特点,在达成语文培养目标的过程中提供了更有效的支持。我多年从事农村语文教学,在此,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培养作一些探讨。

一、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必须立足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在我国,由于传统教育观念,以及在这种观念下形成的教育评价体系等因素的影响,教学实践中不同程度存在着“主体性缺失”的现象。研究性学习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课题的选定、方案设计到实施,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语文新课标也在“教学建议”部分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建议,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基于这一点,在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以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为基本立足点,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主动、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学习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最初阶段,就要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作为整个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入。

1.从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出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从兴趣出发,允许学生依据自己的爱好,帮助学生挑选好研究的课题。一个好的课题既要与课本紧密相关,又应是学生感兴趣的或正关心的内容。学生对感兴趣的活动主题怀有强烈的爱好和情感倾向,主动探究才能进入一种良好的心理环境,获得一种积极的思维。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能感受到语文学科的深厚内涵与现实应用,而且愿意自主展示对主题的认识,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特长。所以,不同的兴趣,理应成为学生筛选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参照因素。

2.从学生语文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出发

语文学习生活是激发和启迪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产生的唯一源泉,离开这一源泉,语文研究性学习只能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筛选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必须让学生直面自己的语文学习生活,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捕获一些有用信息,筛选出自己喜欢的课题。具体做法可以依托文本,生发课题。初中现行的人教版实验教材基本上是每单元一个专题。除了教材本身结合单元专题外,我们可以根据文本内容和学生的兴趣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从中生发综合性学习的研究课题。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安排的是《说不尽的“桥”》,就是依托文本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良好契机。学生根据自己爱好和特长,设计了三个研究性学习专题:(1)了解古今中外的桥。学生先搜集资料,介绍背景的有关知识。(2)感受丰富多彩的桥文化。①说一说“桥之神话”;②吟一吟“桥之诗文”;③听一听“月之名曲”,想一想“桥之作用”。(3)写一写“桥之畅想”。我引导学生放飞想象,写一写未来人类将如何建造和利用桥,对未来的桥进行展望。这样的选题与学生课堂学习相结合,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易于研究实施深入,学生容易操作。

3.从学生现有储备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语文研究性课题的筛选,还需顾及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所选的课题,如若十分艰深,超出学生知识经验的界限,会让学生觉得研究的内容高不可攀,产生畏惧心理,失去研究的信心。正确的做法是:筛选的课题,应有一个高于学生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的大致的“值域”,学生借助于现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讨论、调查、研究等活动的开展,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实现终极目标。遵循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规律,精心选择好课题,有助于培养学生乐于研究的心里倾向。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意识的觉醒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热情。学生一旦喜欢上这个课题,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并积极进行探究,从中获取知识和能力。

二、教给研究性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观和教学价值观,从而凸显了学生个体的主体意识。要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中得以充分体现,从活动的设计、准备、实施到评价,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去完成,让学生感到自己才是活动的主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文综合性学习要获得成效,学生研究学习方法的掌握就成了中心环节。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的基础上,在学生确定好课题、活动计划后,最重要的就是将综合性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有目标、有层次地指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他们用研究性学习的钥匙去开启知识和能力的大门。在具体活动中,我教给学生三种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我通过讲座的形式向学生讲解文献研究法。如何做摘录卡片、读书笔记;如何查找资料,引用资料;如何对从图书馆、报刊、书籍、网络收集的资料分析整理,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如何通过比较、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资料收集和分类的指导方面,我对学生提出较高要求:资料收集要有一定的量,资料规格要统一,并要求分类。特别是在实施阶段,更要对资料进行及时(至少一周一次)的整理和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样便于资料的保管、查阅、分析提炼和查漏补缺。由于研究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因此我还要求学生及时做好活动记录、感受和体验记录,作为最有价值的原始资料。

2.调查研究法

我向学生讲解基本的调查方法和技巧,包括实地考查方法、采访的技巧、设计问卷调查、整理分析信息等。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多样的研究方法,而且要求学生学会选择最恰当的方法进行研究。例如在《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研究学习中,让学生主要采用街头观察和采访、现状调查法进行社会调查,围绕中心问题有针对性地搜集资料。

3.合作研究法

包括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研究小组各成员的协作、定位和分工,活动实施的操作程序,等等。信息时代,彼此合作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可组建合作小组,让组内学生自主分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并进一步引导组际合作,创设共同学习的氛围。具体做法是把组内职责按照个人特长分工到人,并制定具体的岗位分工细则,使学生明确自己在活动中的基本工作和基本要求。如把小组工作分成“小组长”、“资料管理员”、“上网员”、“记录员”、“设计员”等多个岗位。下面以“设计员”的岗位细则为例:①制定好课题小组每次活动的计划;②充分做好活动的准备工作:预约、准备好学校介绍信等;③做好活动中的形象、礼仪设计;④建立小组的外交网络,等等。除做好本职工作外,我还要求学生平时常交流,遇事一起商量,积极为小组出谋划策,使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充分体现。

三、重视研究性学习过程评价,让激励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动力

研究性学习,无论是渗透于学科之中,还是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其根本特性是个性化、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语文研究性学习,意味着学生必须能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方面笔试、测验的作用是有限的。目前,我国现行课程评价体系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而忽视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过于关注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过于关注评价的结果,而忽视了评价过程本身的意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语文综合性活动实践性、研究性特点决定研究性学习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贯穿于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实施过程、活动成果展示和评价三个环节中。由于它的目标、内容、活动方式不同,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也应该不同,评价也应该伴随整个活动的过程。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活动过程的评价。研究性学习评价特别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语文是开放的课程,实践性很强,因而评价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重视学生沟通课堂内外、开拓学习空间的能力,重视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知能综合、思维运用和见解创新,特别是创新思维。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相对于结果来说,研究性学习评价更注重过程。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对学习过程的重视,必然要求其评价在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进行,并贯穿于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包括研究课题的提出,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活动的开展、研究结果的展示、研究体验的总结等阶段,都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程跟踪评价。如在活动方案的设计中,我对各个小组的活动方案进行评比,评选出最佳活动方案。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前所末有的热情,发挥了最大的学习潜能。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积极参与、探究的精神,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在成果展示评价中,评出最受欢迎的作品,并展示出来,有条件的还可以装订成册,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体会到研究学习带来的快乐。二是活动态度的评价。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和态度可通过许多外显行为表现出来。如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课题研究活动,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是否认真做好资料积累和分析处理工作,主动提出研究设想、建议;是否与他人合作,采纳他人的建议,等等。三是活动成果的评价。语文素养具体包含诸多方面,新语文课程有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五个板块的目标。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收获的体验,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陈述、小组活动记录来反映,也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征文比赛、学生周记和主题班会等形式来反映,还可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和研究结果来反映。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以激励为主,辅以反思和提高。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把学生看作是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个体,看作是具有自己情感、渴望得到赞扬和鼓励的活生生的个体。教师要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交流,指导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总结自己的成果、汇报自己的收获,并找出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评价方式可以让学生自评(谈体会、谈收获、谈认识)、小组互评,学习其它小组的经验,让每个学生对自己、他人活动的经历、体验、表观、成长作一次回顾。因而评价是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励学生进步,提高和维持学生的学习欲望,推动语文研究性学习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新型课程,它具有涉及的范围广、时间长、跨度大、趣味性强、操作性难的特点,但它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活动空间,并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师的重视。实践证明,上好语文综合性活动课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从而达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语文素养的目标。语文教师应该把语文综合性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守住语文研究性学习这块阵地,潜心研究、不断探索、实践,如此,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与文化素养必将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01.

[2]陆炳炎著.王建磐主编.素质教育的理想与目标.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3]董菊初.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语文出版社,1998.9.

力学性能论文篇(2)

要克服“想当然”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事物为什么存在,怎么存在的,不是人的意志能决定的.充分挖掘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养成科学理性素养的第一步.例如,学生每天都接触的电冰箱,教师可以引导其提问思考:电冰箱是怎样制冷的?冰箱工作时间为什么不连续?冰箱的门和体壁为什么那么厚?

2.学会从现象上升为理论

通过观察寻找本质物理揭示了现象背后的真理,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不是要成为知识的存储器,而是要参与探究的过程,培养寻找内在的能力.贝尔纳指出,如果学生不了解知识是怎样获得的,如果学生不能够以某种方式亲身参加科学发现的过程,就绝对无法使他们充分了解现有科学知识的全貌.初中生的心智还不成熟,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以看热闹、玩游戏的心态来看待实验.教师要在不断的实验探究中,训练学生找出现象发生的原因,使其认知水平不断提升.

二、以现有的理论知识为基础

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世界是物质的、客观的,物质的世界又有—定的规律性.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尊重科学、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

1.纠正学生的“感觉”、“好像”

从思想上克服主观意识学生在自我分析解决问题时,经常是凭空想象的,毫无根据地得出结论.如果教师提问: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呢?学生的回答往往是“好像是”或者“感觉是”.这是完全不理智的行为,违背了科学的理性思维.例如,在探究“物体在水中处于漂浮状态”时,学生根据自我感觉往往认为此时浮力比重力要大,不然怎么会浮起来呢?这属于感性认识,是不科学的分析.正确的判断要根据已有的理论知识进行推理,漂浮时物体静止在水面上,是平衡状态,所以重力和浮力二力平衡,两个力大小相等.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分析习惯,学会寻找证据.

2.帮助学生脱离感彩

深化意识,用客观的心态看待问题物理不是人文科学,科学分析和感情无关.例如,牛顿第一定律揭示出,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将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没有例外情况,状态也只有两种———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如果提出问题:一个正在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如果一切外力都消失,它将如何运动?学生脱口而出:一直转下去.丝毫没有根据刚刚所学的理论去判断,是典型的感性思维.

三、培养学生科学的抽象概括能力

物理学中事物的本质规律,是在实验现象和数据中抽象概括出来的,物理量也是在物理意义的需求中衍生的.所谓抽象,就是从众多表象中“抽出”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是感性形成理性的过程.抽象,离不开比较,通过比较才能概括.

1.“控制变量法”是通过实验数据上升为理论的重要科学方法

控制变量是初中物理中重要的科学分析方法.所谓的控制变量,就是人为地创造一个理想的实验条件,将众多干扰因素中的一个提炼出来,其他的因素控制相等,排除在外,逐一研究,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例如,研究导体的电阻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电流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滑动摩擦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等等.用比较的方法,对实验数据研究,就能得出相应的结论.

力学性能论文篇(3)

亚里士多德曾精辟地阐述:“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数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起的,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思维过程,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原有的数学水平发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在复数的引入时,可先让学生解这样的一个命题:

已知:a+=1求a2+的值

学生很快求出:a2+=(a+)2-2=-1但又感到迷惑不解,因为a2>0,>0,为什么两个正数的和小于0呢?这时,教师及时指出,因为方程a+=1没有实数根,同学们学习了复数的有关知识后就会明白。这样,使学生急于想了解复数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数,使学生有了追根求源之感,求知的热情被激发起来。

又如,在讲解“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财主,为人刻薄吝啬,常常扣克在他家打工的人的工钱,因此,附近村民都不愿到他那里打工。有一天,这个财主家来了一位年轻人,要求打工一个月,同时讲了打工的报酬是:第一天的工钱只要一分钱,第二天是二分钱,第三天是四分钱,......以后每天的工钱数是前一天的2倍,直到30天期满。这个财主听了,心想这工钱也真便宜,就马上与这个年轻人签订了合同。可是一个月后,这个财主却破产了,因为他付不了那么多的工钱。那么这工钱到底有多少呢?由于问题富有趣味性,学生们顿时活跃起来,纷纷猜测结论。这时,教师及时点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同时,告诉学生,通过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可算出,这个财主应付给打工者的工钱应为230-1(分)即1073741824分≈1073(万元),学生听到这个数学,都不约而同地“啊”了一声,非常惊讶。这样巧设悬念,使学生开始就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在课堂数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迫切地想要了解所学内容,也为学生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了理想的环境,这是组织数学的常用方法

二、启迪直觉思维,培养创造机智

任何创造过程,都要经历由直觉思维得出猜想,假设,再由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实验,证明猜想、假设是正确的。直觉思维是指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则的约束,对于事物的一种迅速的识别,敏锐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也就是直接领悟的思维或认知。布鲁纳指出:直觉思维的特点是缺少清晰的确定步骤。它倾向于首先就一下子以对整个问题的理解为基础进行思维,获得答案(这个答案可能对或错),而意识不到他赖以求答案的过程。许多科学发现,都是由科学家们一时的直觉得出猜想、假设,然后再由科学家们自己或几代人,经过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懈的努力研究而得以证明。如有名的“哥德巴赫猜想”“黎曼猜想”等等。因此,要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就必须培养好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而直觉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应予以重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直觉猜想不要随便扼杀,而应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说出由直觉得出的结论。

例如,有一位老师上了一堂公开课。他刚在黑板上写上下面的题目:平面上有两个点(t+,t-)(t>0)与(1,0),当这两点距离最短时,t=____。有一位同学小声说道:t=1,老师问他为什么?那位学生只是吞吞吐吐,词不达意,说不出所以然。那位老师让他坐下,并批评了他。实际上,那位学生凭的是直觉,首先直觉到:距离最短t+有最小值t=1。这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去仔细推敲,找出理论依据。其实“追踪还原”出事物本来面目,便可解释为:如图所示,因为t+≥2,所以动点P(t+,t-)位于直线x=2的右则,(含直线x=2本身),t=1时,对应点P′的坐标为(2,0),恰好是Q(1,0)在直线x=2上的射影,P′Q的长即为直线x=2的右半面上所有点到点Q的距离的最小值。

同时,还可以从深一层意义“还原”下去:设动点为(t+,t-),将方程x=t+,y=t-两边平方后相减,可得方程x2-y2=4(x≥2),故点Q与双曲线的右项点P’(2,0)距离最小,所以│PQ│min=2-1=1,这时,t+=2,t-=0,即t=1。

如果这样讲,不仅保护和鼓励了学生的直觉思维的积极性,还可以激活课堂气氛。

由此可见,直觉思维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抓好“三基”教学,同时要保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直觉思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现结论,为杜绝可能出现的错误,应“还原”直觉思维的过程,从理论上给予证明,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以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机智。

三、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造思维能力

任何一个富有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集中、发散、再集中、再发散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在数学教学中忽视任何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错误的。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寻求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发散思维富于联想,思路宽阔,善于分解组合和引申推广,善于采用各种变通方法。发散思维具有三个特征: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力学性能论文篇(4)

本文假定已知级配的骨料其颗粒形状为球形,按骨料达到最优密实度条件的Fuller三维级配曲线,其级配曲线表达式为[3]:

Y=(D0/Dmax)1/2

(1)

式中:Y为骨料通过直径为D0筛孔的重量百分比;Dmax为最大骨料颗粒径。WalravenJ.C.基于Fuller公式,将三维级配曲线转化为试件内截平面上任一点具有骨料直径D<D0的概率PC(D<D0)[4],其表达式为:

PC(D<D0)=Pk[1.065(D0/Dmax)0.5-0.053(D0/Dmax)4-0.012(D0/Dmax)6

(2)

-0.0045(D0/Dmax)8+0.0025(D0/Dmax)10

式中:Pk为骨料体积占试件总体积的百分比,一般取Pk=0.75;Dmax为骨料最大粒径。

根据不同的D0值,由式(2)可求得概率分布曲线PC(D<D0)~D0/Dmax,据此可求得在试件内截平面上各种料径的颗粒数。

由以上结果,将小于5mm的细骨料计入砂浆均质体,按各种粗骨料在截面上不相重叠的条件,由蒙特卡洛法,随机生成各粗骨料颗粒的形心坐标,即可形成随机骨料模型。

在本文中,以桃林口水库碾压混凝土劈拉试验为算例进行数值模拟,采用该水库碾压混凝土芯样尺寸,模拟试件的随机骨料模型及尺寸如图1所示。

2有限元程序、计算网格及材料参数

图1碾压混凝土劈拉试件骨料随机分布

2.1有限元程序本文利用我院自编的结构分析有限元程序NLFE1,以碾压混凝土劈拉试件仿真模拟分析为例,进行细观结构力学性能研究。

对混凝土拌和物的两个主要构元粗骨料和硬化水泥粉煤灰砂浆分别进行试验,都会出现弹性破坏,而碾压混凝土本身在破坏前却表现出非弹性性质[5]。因此本文采用碾压混凝土的各相在破坏前符合弹脆性材料假设,应力-应变关系为线弹性关系。当单元体主应力大于该相材料强度时,则单元发生开裂,程序自动用简单超余应力转移法将超余应力转移至相邻未破坏单元。

2.2计算网格

在随机地生成骨料颗粒系统之后,对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时,首先要将研究区域划分为有限元网格,这将涉及到成千上万个单元和节点,数据准备工作则变得极其繁重。特别是对于需要随机改变颗粒组合,反复进行网格剖分的情况下,不寻求某种自动或半自动的方法,是难以实现的。

(3454个单元,1833个结点)

图2碾压混凝土劈拉试件的

有限元计算网格

本文采用Delaunay三角剖分的原理[6,7],通过引进程序实现了对随机骨料颗粒分布区域的全自动剖分。当某三角形单元的3个结点均落在骨料颗粒内时,定为骨料单元;当某三角形单元的3个结点均落在硬化水泥粉煤灰砂浆区域内时,定为砂浆单元;当某三角形单元的3个结点分别落在骨料和砂浆区域内时,则定为粘结带单元。对不同单元分配不同的材料特性。为模拟碾压混凝土层面处理的条件,在试件中部设置厚度为1cm的水泥砂浆层面,考虑施工因素影响,可使层面力学性能弱化,故取水泥砂浆层面力学性能与粉煤灰砂浆相同。以上材料类型的判断完全通过编程由计算机实现。对于劈拉试件的有限元计算网格如图2所示。

2.3材料参数随机骨料模型材料性能,综合文献[5,7,8,9]及有关试验资料后,取值见表1.

表1随机骨料模型材料性能

--------------------------------------------------------------------------------

材料

抗压强度fc/MPa

抗拉强度ft/MPa

弹性模量E/GPa

泊松比μ

--------------------------------------------------------------------------------

水泥砂浆层面

25.0

2.5

26.0

0.22

水泥粉煤灰砂浆

25.0

2.5

26.0

0.22

骨料

80.0

10.0

35.5

0.16

粘结带

22.0

1.5

25.0

0.16

--------------------------------------------------------------------------------

3数值模拟结果归纳及分析

3.1碾压混凝土试件受劈拉的开裂过程为了模拟开裂过程,取单宽厚度的试件断面进行研究,每级荷载增量较小,共分10级施加。图3为试件受劈拉时的开裂过程。从图3可以看出,在试件受劈拉时裂缝先沿粘结带扩展,最后沿碾压混凝土的层面破坏,且裂缝的扩展方式不是连续的,即所谓的裂缝面桥现象[10],与试件破坏状态相似。

3.2碾压混凝土的劈拉强度

3.1.1计算强度与试验强度的对比在计算劈拉强度时,荷载分级施加。当荷载增加到最后一级,总荷载达到P=6.78kN/cm,裂缝沿碾压混凝土层面贯通,试件破坏。劈拉强度按下式计算[11]:

R=2P/a=0.637PA

(3)

图3碾压混凝土试件受劈拉时的开裂过程

表2计算劈拉强度与试验强度的对比

--------------------------------------------------------------------------------

模拟类型

数值计算值

试验值

(36个试件平均值)

--------------------------------------------------------------------------------

劈拉强度/MPa

2.60

2.71

--------------------------------------------------------------------------------

计算劈拉强度与试验强度的对比如表2.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计算值略偏小。

3.2.2有中间层面的碾压混凝土劈拉强度与无中间层面混凝土劈拉强度的比较为了探讨有中间层面(软弱面)碾压混凝土劈拉强度与无中间层面碾压混凝土的区别,本文对无层面碾压混凝土试件也进行了数值模拟。其试件破坏形态如图4所示;计算强度对比列于表3.

图4无中间层面混凝土试件的破坏图形

从表3可见,无层面碾压混凝土的劈拉强度较有层面碾压混凝土的略大,其主要原因是有层面碾压混凝土劈裂面为薄弱的层面,没有骨料,而无层碾压混凝土劈开面上有粗骨料。

4结论

(1)本文在细观层次上,采用基于随机骨料模型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有层面碾压混凝土的劈拉强度进行数值模拟,其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说明本文模型及方法是可行的。(2)本文

表3有层面碾压混凝土与无层面碾压

混凝土的劈拉强度计算值

--------------------------------------------------------------------------------

模拟类型

--------------------------------------------------------------------------------

无层面碾压混凝土

有层面的碾压混凝土

--------------------------------------------------------------------------------

劈拉强度/MPa

2.81

2.60

--------------------------------------------------------------------------------

采用随机生成骨料结构的方法,模拟了碾压混凝土细观结构的非均质性,从而能模拟裂纹的开展过程,是一种研究细微损伤断裂的有效工具。(3)在随机骨料模型中,代表骨料、砂浆和粘结带的力学参数非常重要,其确切值应由参数研究及试验测量结果比较来确定。(4)本文仅是对碾压混凝土破坏过程及计算强度的初步探讨,今后将在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材料参数的取值、破坏准则的确定等方面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工作,以使该方法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沈崇刚。中国碾压混凝土技术的进展与运行经验[J]。水力发电,1999,(10)。

[2]VanMierJGM.FractureProcessesofConcrete:AssesmentofMaterialParametersforFractureModels[M]。CRCPress,Inc.,1997。

[3]内维尔AM.混凝土的性能[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年12月。

[4]WalravenJC,ReinhardHW.TheoryandExperimentsontheMechanicalBdehaviorofCracksinPlainandReinforcedConcreteSubjectedtoShearLoading[J]。HERON,1981,1A,26.。

[5]刘光廷,王宗敏。用随机骨料模型数值模拟混凝土材料的断裂[J]。清华大学学报,1996,36(1)。

[6]DeSchutterG,TaerweL.RandomParticleModelforconcreteBasedonDelaunayTriangulation[J]。Materialsandstructures,1993,26。

[7]王宝庭。基于刚体弹簧元法的全级配混凝土本构行为的模拟[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1997年。

力学性能论文篇(5)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为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在语文课程改革上采取的重要举措。我曾结合人教版九上“青春随想”和九下“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这两个综合性学习,以“成长”为主题在自己所教班级开展了“青涩年华六月繁花”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此次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感受青春、诠释青春,回首并总结三年青春时光自己的成长和收获,整个活动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其间老师只对策划方案做了两次简单修改,活动具体过程及内容如下:

一、活动前期准备:

1 在班上宣布开展活动的消息,告知学生活动目的及意义

2 学生自主报名竞选导演。

3 学生自主报名并准备节目表演。

4 各位导演商量整个活动时间及节目安排,写出策划方案,与老师交流意见。

5 老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修改建议,完善活动策划方案,并提醒学生做好活动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活动过程:

1.开场:(1)播放歌曲《同桌的你》

(2)主持人开场白,引出主题

2.叶杨飞、文意诗歌朗诵《青春的赞歌》

3.向前、夏爽 演唱《淋雨一直走》

4.互动小游戏 “心有灵犀”

游戏规则:

从班上随机抽取三组同学,每组3人,一个人比划两个人猜,猜的人背对黑板,不得回头偷看PPT。猜词过程中,不允许说出词条中包含的任一字,否则该词条作废。根据词条难度,有三次选择放弃的机会从班上随机选取3名同学,每组游戏时间为三分钟。由兰莉媛随机抽取三组同学,缪钰统计最后的结果,输的那一组由同学决定用什么摆POSS,如打成平局则由石头剪刀布决定胜负。

5.房鹏、王冀演唱歌曲《老男孩》

6.余婷婷展示三年班级成长PPT《我们的初三》

7. 向前,肖鹏杰,王冀三位同学发言,总结自己三年的初中生活

8. 叶杨飞、文意、向前演唱歌曲《有形的翅膀》

9.留下梦想的足迹:每位同学在纸上写下你们的梦想或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放到信封里,收集起来放到老师处收藏。几年之后,我们长大回来时再拿出来看。自己的愿望是否实现,自己对过去是否无憾。

10.凌若风演唱《毕业季又来临,我们永远在一起》

11.老师寄语(请各位老师上台发言,讲讲自己想对同学们说的话,期望及鼓励)

12.主持人总结班会,结束语

三、活动后记:

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全体师生都为之动容,活动过后笔者很感动,写下了这样的观后感:

“青涩年华六月繁花”主题活动后记

今天是孩子们回首青春、总结成长的日子。

我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面带微笑,静静地欣赏着他们精心准备的节目。

音乐声起,一曲《同桌的你》,便把我带到了那遥远的青葱岁月,我们一起唱着,回顾着,感受着。似乎相识在昨天,转眼便要别离。一起走过的日子,是那么短暂而美好。孩子们和我都进入了活动营造的暖暖氛围。

节目依然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张凯、陈达芳大方得体、激情洋溢的主持令人刮目相看;向前、夏爽活泼欢愉的演唱扫去了一切烦恼;文意、叶杨菲深情并茂的朗诵让我如痴如醉……我欣赏着,也感动着,那喷涌而出的感动似乎将要把我淹没,强忍住感性的泪水,望着眼前这群我爱的孩子们,他们是那么优秀、那么认真、那么可爱啊!

我想说,初中生活是人生的一个美丽驿站,我们有幸能够一起走过。今后,我们还将走更多的路,遇到更多的人,但是,无论走得多远,都别忘了回头看看,总结得失,认真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段旅程。

四、活动反思

活动过后,反观整个活动及活动后记,学生参与热情很高,主动积极地筹备和安排节目,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多种能力得到锻炼,教师也为之感动、欣慰,可再对照《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的“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这一标准时,马上发现此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与课标中所提到的效果相去甚远,而且问题还不小。

语文综合性学习课不是班会课,不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它应该具有语文的特点和特色,应拥有语文独特的味道。

五、综合性活动中写作能力的培养

(一)活动的改进建议

此次活动对写作这项内容有所涉及,但涉及内容不多,不能够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反思过后,笔者认为,此次活动,想要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需要对活动进行以下改动:

1. 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写下自己对青春或对初中生活的认识、感悟等。

2. 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写下初中生活中最让自己难忘的一件事、一节课或让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同学老师,全班分享。

3. 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写下青春寄语,写下对自己青春路上的美好祝愿。

4. 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写下青春的座右铭,激励自己走好这一美好阶段。

5. 改动的第3、4环节可以形式设计新颖一些,做个展板用于班级文化布置,也有利于初三后期学习氛围的营造、学习士气的提升。

(二)关于综合性活动中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一些思考

除了以上几个环节的改动外,还可以利用多种途径来进行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如以下几种形式:

1.媒体资源善利用

学生步入初中以后,独立性增强,不喜欢家长老师的说教,却乐于从电视和网络中去感悟人生,接受教育。为避免“青春成长”这一主题活动的单调枯燥,可下载湖南卫视“5・4成人礼”的相关视频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写观后感受,写人物颁奖词等,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受到更好的“青春成长”的洗礼,抒发他们的内在感受,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力学性能论文篇(6)

反思性教学(reflectiveteaching)又称反思性实践(reflec-fivepractice),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际师范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活动。它是培养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1反思性教学

1.1反思性教学的含义

反思性教学作为一种思潮或运动,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倡导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意图从不同方面对其概念进行诊释,但多将界定重点放在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方面。现在较能得到认同的是我国学者熊川武对反思性教学的定义,他将反思性教学界定为:反思性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育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一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这一界定说明了教师在反思的过程中既是教授者又是学习者,同时又突显了教师反思的重要性。

1.2反思性教学的特点

(1)反思性教学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是一种可重复的反思。它旨在追求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使得参与反思性教学的教师获得了创造性思考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机会,它是一个螺旋式的提高过程。

(2)反思性教学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是一种对教学产生新的理解的过程。

(3)反思性教学是既全面促进学生发展、又全面提升教师能力的实践活动,是把教学作为师生共同发展的实践过程。

(4)反思性教学以增强教师的道德感为突破口,它让教师感到自己有责任让每位学生成功,而且认为自己的教学能力是学生成功的关键。

2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途径—反思

2.1教学反思的方式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其能力发展的途径。Schon指出,从业者结合亲身经历中的疑惑,通过一系列的反思、研究活动来寻求解决疑惑的方法,是从业者提高自身职业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教师的教学反思包括以下步骤。

2.1.1课后小结养成每节课都要进行小结的习惯。小结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反思过程,首先要反思学生,如学生的反应如何、接受程度怎样等,然后要反思教学,如与学生互动如何,教法运用是否得当,是否突出了重点、难点,是否达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等,以便为下次课积累经验,改正不足,发扬优点。

2.1.2听课与集体备课观察和分析其他教师的教学活动,如课堂管理措施、教学方法、学生反应、师生关系、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的突发问题等。通过听课,取长补短,学习长处、反思不足。并在课后彼此交换意见,提出改进措施,以达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在集体备课过程中,讨论不同讲授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反思上一年在教授本节内容时出现的问题,积极改正。

2.1.3教师评价教师评价是比听课更全面的一种评价方式,要求评价者不但要关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要对被评价者的教学文件作出评判,即教学文件准备的各个环节是否得当等。这是一个反思、分析、综合和实践循环的过程,其目的是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2.1.4学生评教在某个学习阶段结束时,让学生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以找出优点和不足,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做好准备。

3反思性教学的实践

反思性教学以科学反思为基础,是个体反思和群体反思相结合的教学,是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直接目的的教学,是不断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来实施反思性教学。

3.1调查研究,了解学生需要

反思性教学的主体还是学生,如果不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而凭主观臆断实施教学,则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针对进人临床实习的学生,带教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写出详细的人科实习计划,再根据学生希望获取什么知识来制订相应的实习教学计划。

3.2区分个体,结合集体讲课与个别指导

我们知道,虽是同类事物,但也有其共性和个性之分。比如由于《护理技能操作教程》相对规范、细化,护生进科实习后,很快就能掌握基本操作技能,而医学生则不能。因此,在给医学生讲授技能辅导课时,应备齐所需用物,认真备课、示教,先以大班形式教学,再以小组形式教学,必要时一对一进行个别答疑。

3.3勤实践、多提问,返学为敬

学生牢固掌握了课堂所学知识不等于具备了运用知识的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动口、动手,进行实际操作练习。比如,要求护生学会初步分诊、询问病史,将跟随医生诊病、跟随教师模拟操作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可以指定某护生边操作边讲解,其他护生找出不足之处,最后带教教师给予指导,使其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并转换成技能、技巧,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3.4定期祖织麦流活动,进行反思性总结

力学性能论文篇(7)

毕业论文是本院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通过毕业论文这一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学科内某一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一次完整的综合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毕业后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我校自2002年开办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以来,一直严格要求学生在实习阶段由实习单位高年资带教老师结合检验工作实际,进行毕业研究论文设计、实验工作、分析汇总、撰写毕业论文、返校论文答辩等环节。使学生从实际工作出发,培养实用科研能力。在五改四大背景下,我校仍然在培养方案中明确维持毕业论文要求。现我结合我校以往培养过程,分析探讨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要求对培养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2.毕业论文各环节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分析

2.1 实习基地的选择

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是在各实习基地进行的。因此,实习基地的选择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实习医院的临床规模,更要求实习医院有带教实力的充足的、高素质的论文指导教师。我校在开始实习之处,经过多方努力,在上海、江苏开辟了多家知名大学的附属医院作为实习基地。对于指导教师的选择,与实习单位积极沟通,实习医院检验科均安排责任心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有各级科研课题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论文导师,且实行导师一对一的指导方式,为保证论文质量奠定了基础。

2.2 论文选题

选题是进行论文做初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选题得当决定了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创新性。选题鼓励学生结合导师现有的科研课题,在对本专业的现状进行调研,提出课题的初步方向或题目,由导师分析结合学科发展方向后确定。有条件的实习医院在选题时应尽量结合一些前沿技术,如最近质谱技术在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这样,从选题开始就使得论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2.3 论文开题

选题完成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阅读相关文献,对所选择的研究课题进行初步了解,并整理出课题设计的目标、内容、试验方案及预期结果,形成开题报告。该阶段锻炼学生查阅、理解、消化和提炼文献的能力,好的开题报告应在总结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实验或设计方案,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每个实习点均有多名实习同学,相应有多名带教老师,带教老师组成指导组,学生围绕课题设计进行PPT演讲。导师组对课题立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4 课题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学生真正进入课题中的阶段,该阶段是毕业论文的核心。在实验研究开始,指导教师应严格要求,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让学生独立实施,并做好洋细的实验记录,导师定期与学生沟通,对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关注实验进度,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该阶段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可以同学间先讨论分析问题,网上查找资源,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对实验内容和结果进行及时分析处理,对实验方案进行可能的修正,学会对结果进行分布总结。该阶段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5 论文撰写

我校毕业论文大纲要求由综述及科研论文组成,综述要求学生围绕科研论文,查阅大量文献,总结出课题目前的现状及发展方向。科研论文由标题、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四个方面内容构成。要求学生参考相应格式文献,立论正确,依据充分,数据资料准确,正确认真严密结合自己的实验结果,利用图表等手段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论证推理严密,统计推导。指导教师认真评阅、仔细修改,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完成论文写 作。该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2.6 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是训练学生进行科研汇报的良好途径。论文按临检血液、免疫、微生物、生化检验等专业分组。答辩评委会由本校附属医院医学检验专家及资深任课老师组成,根据分组情况,论文先由相应专业组专家函审,初审合格同意答辩,如问题较大提出初步整改意见,修改后参加答辩。答辩过程包括学生陈述、评委提问、学生回答、评委打分等环节,该过程充分锻炼学生归纳总结、口头表达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力学性能论文篇(8)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何为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它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创造性活动的核心成分。那么,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1.开放式教学,营造和谐氛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轻松、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易于产生激情、兴趣和意想不到的创造性思维。因此,确立学生主体观,树立民主教育观,坚持语文教学观,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任教”的观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茶馆式”的教学方式,创设民主、宽松、愉悦、和谐、竞争、互助的学习氛围。使课堂上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有学生求知的兴趣,有幽默的语言,有新鲜的教法,有有趣的话题,浓郁的情趣,引人深思的问题。教师要把“问”的权力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使整堂课成为“自治主体式”的创造教育,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力。

2.引导学生主动质疑,重视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发学生创新的愿望

爱思考,善质疑,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多想出智慧,深思能创新”。质疑,是深思的结果。我们也许会碰上这样的学生:问他们有问题没有,他们总说没有,可是他们考试起来成绩总不好。究其原因,就是学生虽记住了某些知识,但没有深入理解,不会应用。宋代哲学家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要对所读文章真正理解,必须有质疑和探疑的精神。

3.保护好奇心,解除怕犯错误的恐惧心理

好奇心与创造性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对科学家的调查研究也发现,好奇心既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又是创造性活动赖以进行的主要动力。因此,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就能促使他们对创造性活动拥有浓厚的兴趣。从而促进其创造性活动的进行;相反,阻止和压抑他们的好奇心,就会使其探索活动受挫,从而不利于其创造性的发展。

惧怕错误是阻碍创造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儿童有时往往会因为怕犯错误而不去尝试,从而失去发展创造性的良机。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意在用知识来武装充实学生的同时,解除他们惧怕犯错误的恐惧心理,保护他们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一些尝试。

4.为学生的学习留有余地,提供发展创造力的条件

在教育活动中,要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应该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他们留有充足的思考空间,以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学得既快又准。那么,就要求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创设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具体体现在:(1)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从事一些具有独创性的活动;(2)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应注意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3)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抽象逻辑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的培养应结合起来加以训练。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应结合训练等。(4)鼓励首创性。允许并鼓励学生在自由探索的学习活动中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并予以积极的引导。

教师还应在教学实践中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以民主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适合于创造的氛围。注意为学生提供其创造力发展所必须的环境和心理方面的条件,千方百计地促进学生的身体、情绪、动机、智力及人格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只有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单纯追求创造性的教育是片面而畸形的教育,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5.鼓励学生与有创造性的人接触,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创造精神是指人们在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心理状态,它的含义十分丰富。从个体的心理层面上看,主要指与创造活动密切相关的人格特征。如独立的性格,坚韧的毅力及和谐的情感因素等等。

创造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创造力水平的高低,美国学者曾对150名最成功的人和150名最不成功者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人格因素是取得创造性成果的极重要的决定因素。智商高,知识渊博而无建树的人,其创造精神都不如成功者。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重视对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与有创造性的人接触,使学生产生模仿尝试的欲望,并由此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染,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不管是面对面的直接接触,还是听故事,看录像等间接的接触,都可以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这对发展学生创造性来说是很重要的。同时,教师也应该注意自身的榜样作用,通过不断开发自身的创造性来影响学生,使他们切实体会到创造性活动的魅力。如改进教案设计,不断探索新的授课风格,开发新的教学内容,对教材提出质疑等,都不失为影响学生的有效途径。

6.发展学生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的恒心和毅力

大量的教育实践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特别要重视发展学生性格的独立性。缺乏独立性的人,往往人云亦云,思维缺乏灵活性、创造性,迁移能力差,创造力必然低。

同时,创造性活动要求个体能够容忍长期得不到反馈和回报的模糊状态,这是需要毅力和恒心的。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得到最终的满意结果。反之,在遇到困难和失败时就容易退缩和动摇,这些都会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因此,性格的独立性,恒心和毅力的培养和锻炼,也是创造力培养的非常重要的方面。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独立思考,去完成一些有一定难度,需要意志努力的任务,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独立性性格的发展和韧性与耐心的提高。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围绕“学”而不是“教”展开教学活动,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和主动进取的精神。把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培养结合起来,才能为学生创造力思维的发展开拓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刘敬发主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8第一版)

[2]《现代教育思想专题》 (袁桂林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第一版)

力学性能论文篇(9)

2、发挥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优势,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能力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能力。为此,研究性学习必须发展其“实践性”的优势,一方面,必须强调学生将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离开了实践经验,书本知识就难以消化。如果要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就必须使理论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另一方面,必须为学生创造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融探索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实践为一体,在“做”、“考察”、“实验”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进而发展其综合实践能力。

如针对我学校颁布了节约用水、用电的若干规定,本人观察到住校生洗衣服时存在着很多同学一直放着水漂洗衣服的现象,为此提出“研究漂洗衣服合理用水的问题”。

力学性能论文篇(10)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据报载山东大学社会学系选取在济南举办的两场高校毕业生招聘会,现场发送1500份问卷,对今年高校毕业生供需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最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大学生的能力则成为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

我们知道轰动全国的云南大学"2.23 凶杀案",主犯马加爵,由于与同学产生了一些小矛盾,而走上杀人的道路。这件事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为此,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要正视和解决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问题,塑造自身形象,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我们希望通过对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交往的原则的认识与理解,可以从中领悟到交往的一些知识。结合这些特点与原则,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我们自身的人际关系。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简介

1. 人际交往能力的含义: 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

2. 人际交往能力的种类:

(1)表达理解能力 表达理解能力意味着一个人是否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思想表现出来,还要让他人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其次就是理解他人的表达。一个人的表达能力,也能直接地证明其社会适应的程度。

(2)人际融合能力 表明了一个人是否能够体验到人的可信以及可爱,它和人的个性(如内外向等)有极大的关系,但又不完全由它决定,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意味。

(3)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独生子女的一大弱点是依赖性强,独立性解决问题能力差,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弊端,因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三、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人际交往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很难想象,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一个人的生活将会怎样?有人存在,必须与人交往。当我们走上社会的时候,我们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这里就会涉及到自身能力的问题。我以为,我们在校学习期间,就要培养自己与同学、与教师、与领导、与职工打交道的能力。与同学交谈,可以论争不同的学术观点,可以谈对社会现象的不同认识,在论辩中提高自己的思辩能力;与老师交谈,可以交流读书心得,理清不同的思想认识,可以从中受到启迪;与领导交谈,可以充分交流自己对问题的不同见解,也许可以锻炼自己在领导面前不怯场;与职工打交道,你可以了解到他的工作状况和不同的心态。善于与人交际,你会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1.人际交往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

(1)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人人都渴望真诚友爱,大家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但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对象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一部分学生由此而导致了心理矛盾的加剧。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般说来,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热情乐观的品质,从而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相反,如果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则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2)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变化

处于青年发展期的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代,在心理、生理和社会化方面逐步走向成熟。但在这个过程中,一旦遇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容易导致焦虑、紧张、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影响学习和生活。实践证明,友好、和谐、协调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对不良情绪和情感的控制和发泄。

(3)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大学生情感丰富,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需要进行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讨论理想、人生,诉说喜怒哀乐。人际交往正是实现这一愿望的最好方式。通过人际交往,可以满足大学生对友谊、归属、安全的需要,可以更深刻、更生动地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并产生对集体和他人的亲密感和依恋之情,从而获得充实的、愉快的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

2.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

(1)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量之大,信息价值之高,是前所未有的。人们对拥有各种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要求,随着信息量的扩大,也在不断地增长。通过人际交往,我们可以相互传递、交流信息和成果,使自己丰富经验,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启迪思想。

(2) 际交往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

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人际交往,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自己的认识,以及自己对别人的认识。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彼此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中认识了对方。同时,又从对方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中认识了自己。交往面越宽,交往越深,对对方的认识越完整,对自己的认识也就越深刻。只有对他人的认识全面,对自己认识深刻,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同情、关怀和帮助,自我完善才可能实现。

(3)人际交往是一个集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际交往是协调一个集体关系、形成集体合力的纽带。而一个良好的集体,能促进青年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如正义感、同情心、乐观向上等都是在民主、和睦、友爱的人际关系中成长起来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够增进学生集体的凝聚力,成为集体中最重要的教育力量。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积极向上的,反之,不利于个体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3.大学生社交能力普遍偏弱

在近日各高校举行的校园招聘会上,一些企业负责人表示,员工的交际与沟通能力越来越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主要动力,因而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看重求职者的"情商"。面对用人单位开出的招聘条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受到了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日前一项针对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调查显示,有41.98%的学生认为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是"找工作时对自己特别有帮助的教育内容",大大超过了专业能力训练(14.9%)、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训练(17.5%)和心理素质教育(17.5%)等其他知识能力。而在回答"通过择业你感到自己特别欠缺的素质是什么"时,选择人际交往能力的比例最高达34.8%,同样排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8.8%)、操作技能(25.9%)、基础知识(4.6%)等之前,位列首位。

对自己负责的这个调查,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任贾晓波教授认为,调查结果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已经成为求职路上的"拦路虎"。据贾教授介绍,良好的社交心理素质与人际交往技巧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地接受系统训练才能习得。而目前,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恰恰是教育教学内容中的薄弱环节。

贾教授认为,多年来,学生长期在高考指挥棒下,过分注重追求成绩而忽视了人际交往能力等其他素质的培养。进入高校后,学校也很少有专门的系统课程培训。所以导致很多大学生智商很高,情商却很低,往往处理不好如何与其他人相处、沟通、交流。而这些正是时下企业招聘时最为看重的能力素质,因此,给大学生补上这节课已经刻不容缓。

为了了解中国在校大学生的交往能力,我们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其内容见附录。

统计结果:其中有15.5%的总分低于70分,有32.6%的总分在70-90分之间,有41.3%的总分在91-120分之间,还有10.6%的总分大于120分.其得分示意图如下:

(缺)

我们对于以上所得出的结果进行了分析:

中国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同时可以看出一般人在新环境中比较拘束,适应较慢.在异性和非同龄人面前会有所紧张,不够大胆,不主动交往,甚至有少数同学有自闭心理.人际交往能力和方法的欠缺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因之一。不少大学生缺乏交往的经验,尤其是成功的经验。他们想关心人,但不知从何做起,想赞美人,可怎么也开不了口或词不达意,交友的愿望强烈,然而总感到没有机会。交往中想表现自己却不能如愿,内心想表示温柔,言语却是硬邦邦的,这些情况阻碍了他们和他人交往的顺利进行。但绝大多数人都知道社交能力的重要性,想有所提高.

四、如何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

人际交往的核心部分,一是合作,二是沟通。培养交往能力首先要有积极的心态,理解他人,关心他人,日常交往活动中,要主动与他人交往,不要消极回避,要敢于接触,尤其是要敢于面对与自己不同的人,而且还要不怕出身、相貌、经历,不要因来自边远的地区、相貌不好看或者经历不如别人而封闭自己,其次要从小做起,注意社交礼仪,积少成多;再次要善于去做,大胆走出校门,消除恐惧,加强交往方面的知识积累,在实际的交往生活中去体会,把握人际交往中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另外,要认识到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打动人的是真诚,以诚交友,以诚办事,真诚才能换来与别人的合作和沟通,真诚永远是人类最珍贵的感情之一。

1.人际交往的原则

(1) 平等的原则:社会主义社会人际交往,首先要坚持平等的原则,无论是公务还是私交,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以朋友的身份进行交往,才能深交。切忌因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经济条件差而自卑,也不要因为自己是大学毕业生、年轻、美貌而趾高气扬。这些心态都影响人际关系的顺利发展。

(2) 相容的原则:主要是心理相容、即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与人相处时的容纳、包含、以及宽容、忍让。主动与人交往,广交朋友,交好朋友,不但交与自己相似的人、还要交与自己性格相反的人,求同存异、互学互补、处理好竞争与相容的关系,更好的完善自己。

(3) 互利的原则:指交往双方的互惠互利。人际交往是一种双向行为,故有"来而不往、非理也"之说,只有单方获得好处的人际交往是不能长久的。所以要双方都受益,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精神的,所以交往双方都要讲付出和奉献。

(4) 信用的原则:交往离不开信用。信用指一个人诚实、不欺、信守诺言。古人"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格言。现在有以诚实为本的原则,不要轻易许诺,一旦许诺、要设法实现,以免失信于人。朋友之间,言必信、行必果、不卑不亢、端庄而不过于矜持,谦虚而不矫饰诈伪,不俯仰讨好位尊者,不藐视位卑者显示自己的自信心,取得别人的信赖。

(5) 宽容的原则:表现在对非原则性问题不斤斤计较,能够以德报怨,宽容大度。人际交往中往往会产生误解和矛盾。大学生个性较强,接触又密切,不可必免产生矛盾。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交往中不要斤斤计较,而要谦让大度、克制忍让,不计较对方的态度、不计较对方的言辞,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他吵,你不吵;他凶,你不凶;他骂,你不骂。只要我们胸怀宽广,容纳他人,发火的一方也会自觉无趣。宽容克制并不是软弱、怯懦的表现。相反,它是有度量的表现,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能"化干戈为玉帛",赢得更多的朋友。

2.人际交往的技巧

(1 )记住别人的姓或名,主动与人打招呼,称呼要得当,让别人觉得礼貌相 待、倍受重视,给人以平易近人的印象。

(2)举止大方、坦然自若,使别人感到轻松、自在,激发交往动机。

(3)培养开朗、活泼的个性,让对方觉得和你在一起是愉快的。

(4)培养幽默风趣的言行,幽默而不失分寸,风趣而不显轻浮,给人以美的享受。与人交往要谦虚,待人要和气,尊重他人,否则事与愿违。

(5)做到心平气和、不乱发牢骚,这样不仅自己快乐、涵养性高,别人也会心情愉悦。

(6)要注意语言的魅力:安慰受创伤的人,鼓励失败的人。恭维真正取得成就的人,帮助有困难的人。

(7)处事果断、富有主见、精神饱满、充满自信的人容易激发别人的交往动机,博得别人的信认,产生使人乐意交往的魅力。

3.细致分析 如何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交经验的关系如此密切,如果可以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人们的日常社交生活也会得到改善。人们不单可以减少与别人发生冲突,亦可以令自己和别人有更愉快的交往经验。

有些人认为人际交往能力是与生俱来的特质或属性。譬如,一个社交能力高的人天生较外向、善于交际。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人际交往能力实比移山更为艰难。多数的心理学家并不赞同这种看法。反之,他们认为只要能辨认出可以预测人际交往能力的因素,便可以设计一些课程来培训这种能力。

要有效地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循两方面入手,一是对社会情境的辨析能力,二是提高对其他人心理状态的洞察力。

(1)对环境的辨析能力

对环境的辨析能力要有效地达到社交目标,便要因应情势而作出相应的行为。社交环境瞬息万变,交往的对象亦有不同的特质,要适应不同社交环境、人物,便非要有精锐的观察和认知能力不可。

对环境的辨析能力是社交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一个人如果能够对情境间的细微不同之处加以区分,往往更能掌握社交环境的变化而做出合宜的行为,以适应不同性质、千变万化的环境。

这种"因时制宜"的说法,并非只是近代西方心理学所提倡。其实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亦常被提到。例如《中庸》说:"国有道,共言足以兴国;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这便说明了进谏及保持缄默都是合宜的处事方法,但朝臣采取哪种方法才可产生较理想的后果,却取决于他们身处的国家是有道还是无道之国。又以本章开头提及的杨修为例,他是个机智的才子,但他所服侍的主公曹操是个性格多疑的人。杨修自恃聪明而多次道破曹操的心意,故招来杀身之祸。若他的主公是个宽宏大量,知人善用的人,杨修不但不会被杀,反而会被委以重任。虽然有人会慨叹杨修生不逢时,但若以"因时制宜"的说法,杨修似乎只顾一时言语之快,却忽略对方(曹操)的思想性格,因而说出一些合乎事实但不合对方心意的话,白白地把性命断送了。由此可见,要成功地达成社交目标,便要审裁客观情势的变化,因时变通,以适应各种各类的社交情境。

在一项研究中,我们采用了一些虚构的处境,然后问受测者在这些处境中会有什么反应。其中两个处境是:

(一)你很怕见牙医,但现在却要到牙医那里修补牙齿。

(二)你被一群持械的恐怖分子胁持在一所公共大楼内。

人们在这两种情境中,均可以选择细心地观察周遭的危险讯号。譬如,在第二个处境中,可以留心恐怖分子有什么武器。他们也可以尽量分散注意力,不去注意一些会令自己紧张的危险信号。当然,在见牙医的处境中,主动地监察危险信号只会令自己更紧张,肌肉收得更紧,痛苦愈多。但在被胁持的处境中,留心危险信号可以提高逃生的机会。接受测试的人当中,有些人较能辨析两种情境的不同,在见牙医的处境中选择分散注意力,在被胁持的处境中选择观察环境。有些人的辨析能力则明显较低,在不同的情境中也选择观察环境。

我们的研究也显示:辨析能力愈高的人,社交能力也愈高。他们在与父母、师长、朋友和不喜欢的人交往时,较能完成交往目标,并较能改进双方的交情。 亦有证据显示,辨析能力高的人,他们会遇上较多愉快的交生经验,而他们也较少出现抑郁的情绪。需要强调的是,"因时制宜"并非指盲目跟随形势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亦不是指盲目顺应对方的旨意。

辨析能力高的人不一定是社交变色龙,只懂得盲目附和。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目标,而这些目标也可以是一些利他的目标(例如替某医院筹款)。辨析能力高的人,在追求这些目标时,懂得审时度势,既能够完成自己起初不愿捐款的人解囊相助,并让他们觉得捐款后心情愉快,这便是辨析才能的应用目标了。

(2) 对别人心理状态的洞察力

洞察别人的心理状态也是社交能力重要的一环。一些人看到别人的行为时,不尝试去了解对方做事时的处境和感受,便马上从别人的行为去判断对方是一个怎样的人。这种重判断而轻了解的取向,是社交能力发展的一大障碍。

在我们的研究中,曾向受测者描述一个人的行为,然后请他们将这个人的资料转述给另一位受测者听。在转述过程中,有些人自发地加入了一些对故事人物的性格和道德判断(例如"他是一个贱人"),而有些人则主动地对故事人的的内心世界加入剖析(例如"因为他想取得律师资格,所以对有权势的人所做的坏事视若无睹")。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也测量了受测者与父母、师长、朋友和不喜欢的人交往的成果,发现越倾向性格道德判断的人,他们的社交能力便越差。反之,越倾向作内心剖析的人,他们的社交能力也就越高。

转贴于

既然主动地作性格判断和道德评价对社交能力的发展有碍,而尝试了解虽人的内心感受对社交能力有利,那么如何可以降低前一种倾向而加强后一种倾向呢?

我们的研究指出,一个人对性格和道德的看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有些人觉得性格和道德是不可改变的个人素质,相信每个人也有固定不变的道德水平和性格。因此,在与人交往时,他们的注意力便集中于从别人的言行举止,来推断对方具备哪种性格。也有些人相信性格和道德都是变数,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和性格是可以改变的。因此,这些人在社交场合中,并不急于判断别人的性格和道德水平。反之,他们会较留心于一些可变的因素和行为的关系。譬如,他们会较留心环境因素的改变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而心理状态的改变,又如何影响一个人的行为。

在一项研究中,我们问受测者一些很简单的问题。譬如,"甲旅行时给同事买了些纪念品,那很可能是因为--"。或"乙将一盒橙汁倒在同学的图画上,那很可能是因为--"。那些相信性格是不可改变的人,较多提出"甲是一个善良的人,而乙则是一个无赖"等解释。反之,相信性格是可以改变的人,较多提出"甲想取悦他的同事,而乙则嫉妒他的同学"等解释。

由此可见,相信性格不可改变的人较重视评估别人的性格和道德,而相信性格是可以改变的人则较留心别人的行为动机和做事的情绪状态。

也有研究显示,和相信性格可以改变的人相比,觉得性格是不可改变的人比较喜欢评鉴别人的行为。他们看到别人做了一件事情后,便有较大的倾向马上评价这行为是好还是坏。由于他们专注于评估行为本身的好与坏,便较容易忽略行为发生的背景和行事者的心理状态了。

这种倾向判断行为的好坏和别人的道德性格的人,不但容易忽略别人的心理状态,也较容易因为对人多作以偏概全的评价而产生偏执和成见。已有研究证据证明,在美国相信性格是不可改变的人,比相信性格是可以改变的人对社会上的少数族群成见较深。在香港地区,我们也发现相信道德是不可改变的人,和相信道德是可以改变的人相比,较歧视内地人士。譬如,他们会觉得内地的人有较多负面特征,较少正面特征,他们也觉得内地的人在香港犯了法,应该受到较严厉的处分。

由此可见,对性格道德的看法,不单与社交能力有关,它也关系到社会上族群能否得到公平平等的待遇。

总括而言,要增进个人的社交能力,一方面要提高对自己及别人的需要、思想、感受的洞察力,另一方面亦要细心观察不同的情境和人物,分辨其中不同之处并加以理解分析,以加强对千变万化的社交环境的掌握。虽然心理学家认为社交能力是可以训练提高的,但要真正的提高社交能力,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亦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成功与否还是取决于一个人的动机、决心、努力与恒心。

4.从社交包括的三个方面各个击破

(1)良好表达能力的培养

社交中受人欢迎、具有魅力的人,一定是掌握社交口才技巧的人。社交口才的基本技巧表现在适时、适量、适度三个方面。

一要适时。说在该说时,止在该止处,这才叫适时。可有的人在社交场上该说时不说,他们见面时不及时问候;分手时不及时告别;失礼时不及时道歉;对请教不及时解答;对求助不及时答复……反之,有的人该止时不止。他们在热闹喜庆的气氛中唠唠叨叨诉说自己的不幸;在别人悲伤忧愁时嘻嘻哈哈开玩笑;在主人心绪不安时仍滔滔不绝发表宏论;在长辈家里乐不可支地详谈"马路新闻"。请设想一下,假如你在社交中遇见了上面这种人,你会对他产生什么样的印象呢?

二要适量。适量的社交口才还包括声音大小适量。大庭广众之中说话音量宜大一点,私人拜访交谈音量宜适中,如果是密友、情人间交谈,小声则可以表现亲密无间、情意绵绵的特殊关系,给人一种亲切感。这些都是在社交场合与人交谈应该掌握的技巧。

三要社交口才适度。主要是指根据不同对象把握言谈的深浅度,根据不同场合把握言谈的得体度,根据自己的身分把握言谈的分寸度。其次,体态语也要恰到好处。

口若悬河的本领从哪里来呢?是天生的吗?有的人从小就注意培养,所以表达能力会显得比人强。但大多数人的口才,都是在成人后自觉地苦练得来的。

古希腊卓越的雄辩家德摩斯梯尼,年轻时有口吃毛病。为了纠正口吃,清晰地发音,他把小石子含在嘴里朗诵,迎着大风讲话。他还经常朗诵诗歌、神话、悲喜剧,经过苦练,他终于成为一位闻名于世的雄辩家。

希望同学们积极参加演讲、对话和辩论活动。珍惜在大庭广众面前发表见解的锻炼机会,临场经验多了,口才也自然会好起来。另外,同学们在课堂讨论或分组讨论的活动中,应踊跃发言,不要放弃锻炼的机会,只要持之以恒,刻苦训练,你的口头表达能力一定会增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强,走上社会也是一种竞争力。当然,你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口头表达能力强,还要有广博的知识做后盾,多学习各类知识。

(2)人际融合能力的培养

融合于社会,首先需要调整自己的观念,勇敢地面对世界、接纳世界。当然接纳世界并不是要你消极等待和向困难屈服,更不是要你没有任何原则地去苟同消极落后的东西,甚至同流合污。而是要你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去接纳现实,并有勇气和决心去消除生活中的消极现象,弘扬主旋律,尽一份当代大学生应尽的责任。

当然人际融合能力并不只是简单地体现在能否接纳世界、认同世界方面,它还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反映。人际融合能力的强弱与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活动能力、创造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以及健康状况等密切相连的。一般来说,一个素质比较高、各方面能力比较强、身心健康的大学毕业生走上社会后,能够很快适应环境、适应工作,即使是在比较困难的条件下和比较差的环境中,也能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好的成绩。 人际融合,是一种能力,一种智慧,一种艺术。美国俄亥俄州的RMI公司,一度生产滑坡,工作效率低,员工面临失业,情绪不稳。受总公司委派前来担任总经理的大吉姆·丹尼尔面临着与大家融合、并带领大家改变面貌的严峻考验。他在公司中处处张贴这样的标语:"如果你看到一个人没有笑容,请把你的笑容分些给他","任何事情只有做起来,兴致勃勃,才能取得成功"。大吉姆还把工厂的厂徽改成一张笑脸,贴在工厂的大门上、办公用品上、员工的安全帽上。亲切感产生信任感、归属感,在没有增加投资的情况下,公司生产效率提高了80%。

由是观之,与人融合,并非深不可测。一句真诚的话语,一次放松的谈心,一个会意的笑容或眼神,都可以换来健康、乐观、平和的心境,营造出宽松和谐的人际空间。关键是,你有没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这方面能力的意识。

(3)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处理日常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是我们最重要的责任。但是,当问题接踵而来,而且复杂度不断升高的同时,如何有系统地找出问题的成因,对症下药,以最有效率的方式解决问题,就是考验我们解决问题能力的时候了。

关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我们不妨借鉴一下IBM培养职工的方法,IBM对此能力的培养有五大步骤:

一要定义并理清问题:先收集资料并分析,确定问题确实存在之后,将问题写下来,成为每个人都可以了解的陈述,将问题具体化,使相关人员明了。

二要分析问题:可以利用管理学的技巧辅助,如鱼骨图等。或是与部属举行讨论会议,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类,并且列出解决的优先顺序。

三要订出可能的解决方案:邀请同仁脑力激荡,最重要的是把这些结果用有系统的方式整理出来,依照是否能真正解决问题,是否能获得管理阶层支持,以及是否可付诸实行等原则排出顺序。

四要选出解决方案订出行动计划:选择影响力最大、推动起来最容易的方案,立即拟定行动计划。

上一篇: 大学校园安全论文 下一篇: 理论教育法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