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好事新闻报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4-26 23:32:21

好人好事新闻报道

好人好事新闻报道篇(1)

在媒体的新闻报道中,重大社会新闻事件因为其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相对深远,媒体要做好新闻报道,第一时间用最权威的新闻信息给受众做好舆论引导,发挥舆论监督的职能。在重大社会新闻事件中,媒体为更好实现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避免失语现象出现

在对重大社会新闻事件报道的时候,新闻记者有时候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舆论宣传的能力得不到施展,导致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失语,更有的甚至是新闻记者的新闻职业道德扭曲,导致有偿新闻等不良现象的出现,所有这些对重大新闻报道带来严重阻碍,例如去年发生的山西煤矿的“封口费”事件,在社会普遍关注受难民工的最新信息的时候,记者却趁机向煤矿负责人收封口费,这给新闻行业带来了恶劣的影响。在追求新闻报道的时效性的时候,新闻的真实性以及信息的公开性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不能因为出了问题而躲避媒体的报道,第一时间报道事件的原委是媒体新闻报道最重要原则。去年的汶川地震中,媒体对信息的处理及时而公开,详尽、透明、全方位地透映出“以人为本”的理念,透映出关于危机、关于社会重大新闻事件信息的及时、公开原则。事实证明,关于重大灾难新闻的信息不公开、不透明,不仅是对公民知情权的不尊重,而且也不利于受灾地区的社会秩序的稳定。媒体避免新闻报道失语是做到新闻时效性的基础。

二、做好新闻报道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新闻敏感性原则要求新闻记者在接收到重大新闻事件的时候,采写独家新闻的意识使得新闻记者要在新闻报道中以最快的速度做好新闻报道的每个环节,实现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1 快速进人新闻现场

很多情况下新闻事件是在记者接到消息后感到新闻现场的,这个时候记者要尽自己的所能,努力地快速第一时间赶到新闻现场,了解并记录下事件的全过程。同时还要协助相关部门,对如何做好这一重大事件的处理进行研究和磋商。这是时候还要注意的就是,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由于多家媒体的参与,这就需要在新闻报道之前,对新闻事件的报道视角进行规划,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确保整个事件宣传报道口径与基调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与时间赛跑,与生命接力。2009年8月,对于台风莫拉克的造访,媒体工作者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台风沿途经过的多个城市,新闻记者一直奋战在最前线,向民众最新的台风信息。湖州电视台《新闻60分》栏目记者时刻关注台风的最新动向,从气象专家预测台风的来临,到太湖水位的上升、台风带来强降雨,再到政府积极抗台救灾,记者快速进入新闻现场发挥及时的图片、文字报道,是实现新闻时效性的有力保障。

2 及时权威信息,引导社会舆论

一些比较重要的社会重大新闻事件,必定会在群众中引起惶恐、忧虑等不良情绪,社会不稳定因素也随之剧增。媒体的新闻报道要能够通过对重大新闻事件及时有效的权威信息信息报道阻止社会流言的传播,用权威部门的言论来稳定民众,因此及时有效的信息是有效进行舆论引导的手段。

3 做好团队之间的协作

从新闻报道的整个环节来看,为了实现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从进入现场到对你选题内容,都需要新闻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机的配合,因此发挥新闻工作的团队协作精神是保证第一时间采写到新闻的重要力量。 转贴于

三、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质

重大社会新闻事件的发生有时候还会给记者的新闻报道带来一定的困难,例如在突发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中,对于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质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不仅是记者的职业道德素质,同时也是记者的专业素质的考验。在类似汶川地震这样的突发灾难性事件报道中,记者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对新闻的制作要有充分的把握,让新闻报道的角度能够全面的反映地震过后灾区的真实情况,同时也满足受众的收视需求。同时为了实现灾难新闻报道的时效性,这要求记者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等。地震过后的四川灾区,到处都是一片废墟,由于四川独特的地理因素,很多通往灾区的道路都被破坏掉了,横在新闻工作者面前的困难是无法深入到灾区内部对受灾情况进行报道,这个时候新闻工作者要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在电视新闻中我们看到的是我们的新闻记者跟着救援部队人员徒步深入到灾区进行报道,这对新闻记者来说是个艰巨的任务,我们的新闻工作者还是选择深入灾区进行报道,这说明记者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在新闻现场报道中,我们看到新闻工作者急促的报道口吻,受众不仅感受到了灾区同胞的遭遇感到心痛、救援人员的投入,同时也感受到了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报道精神。由此,为了能够实现对灾难新闻具有时效性优势上的报道,新闻工作者要加强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做好电视新闻的现场直播

在重大新闻报道中,现场直播报道的方式满足了受众对新闻真实性、时效性的收视需求。在重大新闻事件中做好现场直播报道是新闻工作者的工作职责。在现达的传媒环境中,做好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报道,是实现媒体对重大事件报道时效性的重要技术支持,还是以汶川地震为例,在地震发生后,央视等主流媒体在地震现场快速及时的报道,让全国乃至世界上关心这件事的人的以了解事件的进展,全面多点的报道,让震区内震区外的人,知道了自己此时此刻该做什么。CCTV的直播节目,不仅以“快”、“全”在报道着震情,实际上也在给震区以外的人做心里抚慰。现场直播是媒体做好重大新闻事件报道的一个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好人好事新闻报道篇(2)

1.新闻时效性的重要性和新闻时效观的发展

新闻传播必须迅速及时,讲究时效性,因为新闻的定义中就蕴涵了“新近”的意思,新闻报道所关注的,是新近变动的事实,受众在接收新闻信息中所要求的,是“及时获知外界刚刚发生的变动”。这可说是中外新闻传播界的共识。新闻时效性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近现代新闻传媒业的发展史上,伴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闻时效性要求的日益提高及新闻时效观的演变可以说是传媒业务变迁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在西方近代报纸兴起的初期,有关国外的信息一、二周内到达读者手中依然能给读者以新近的感觉。当世界上最早问世的通讯社哈瓦斯社还在以快马作为递送稿件的工具时,其时效性当然不能与当今通讯社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同日而语。在电报作为电子通讯手段被广泛运用于现代通讯社的业务和现代报业后,新闻时效性开始以“日”计算,新闻的“新”体现在所指的事情为“昨日”或“今日”。广电媒介问世后,新闻的时效性要求进一步提高,每日多次播发新闻的广电媒介,逐渐使新闻时效性向着以“时”计算的方向发展,直至发展到滚动式播出。国际互联网的崛起,以其瞬时传播的效能,使得对新闻即时更新成为可能,从而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新闻时效观,公众在信息接收中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更高。著名的国际传媒网站BBC在线就曾针对网络传播的特点,提出随时化新闻服务的观念。当前,在突发性危机事件发生时,国际上的新闻时效性的竞争往往成为分秒之争。鉴于在当今网络化时代,新闻时效观已经被推向“全时化”,重视传媒危机报道的时效性对于传媒能否在危机管理中有效发挥正面作用至关重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这种作用反映在对内、对外两个层面,即对内有助于澄清信息并力求消除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恐慌,对外有助于把一个负责任的、对待事关人民生活的突发性危机事件应对有方、从容不迫的国家形象树立在国际公众面前。

2.避免失语现象出现

在对重大社会新闻事件报道的时候,新闻记者有时候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舆论宣传的能力得不到施展,导致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失语,更有的甚至是新闻记者的新闻职业道德扭曲,导致有偿新闻等不良现象的出现,所有这些对重大新闻报道带来严重阻碍,例如山西煤矿的“封口费”事件,在社会普遍关注受难民工的最新信息的时候,记者却趁机向煤矿负责人收封口费,这给新闻行业带来了恶劣的影响。在追求新闻报道的时效性的时候,新闻的真实性以及信息的公开性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不能因为出了问题而躲避媒体的报道,第一时间报道事件的原委是媒体新闻报道最重要原则。媒体避免新闻报道失语是做到新闻时效性的基础。

3.重视新闻报道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新闻敏感性原则要求新闻记者在接收到重大新闻事件的时候,采写独家新闻的意识使得新闻记者要在新闻报道中以最快的速度做好新闻报道的每个环节,实现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3.1快速进人新闻现场

很多情况下新闻事件是在记者接到消息后感到新闻现场的,这个时候记者要尽自己的所能,努力地快速第一时间赶到新闻现场,了解并记录下事件的全过程。同时还要协助相关部门,对如何做好这一重大事件的处理进行研究和磋商。这是时候还要注意的就是,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由于多家媒体的参与,这就需要在新闻报道之前,对新闻事件的报道视角进行规划,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确保整个事件宣传报道口径与基调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与时间赛跑,与生命接力。

3.2及时权威信息,引导社会舆论

一些比较重要的社会重大新闻事件,必定会在群众中引起惶恐、忧虑等不良情绪,社会不稳定因素也随之剧增。媒体的新闻报道要能够通过对重大新闻事件及时有效的权威信息信息报道阻止社会流言的传播,用权威部门的言论来稳定民众,因此及时有效的信息是有效进行舆论引导的手段。

3.3做好团队之间的协作

从新闻报道的整个环节来看,为了实现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从进入现场到对你选题内容,都需要新闻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机的配合,因此发挥新闻工作的团队协作精神是保证第一时间采写到新闻的重要力量。

4.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质

重大社会新闻事件的发生有时候还会给记者的新闻报道带来一定的困难,例如在突发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中,对于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质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不仅是记者的职业道德素质,同时也是记者的专业素质的考验。在类似汶川地震这样的突发灾难性事件报道中,记者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对新闻的制作要有充分的把握,让新闻报道的角度能够全面的反映地震过后灾区的真实情况,同时也满足受众的收视需求。同时为了实现灾难新闻报道的时效性,这要求记者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等。地震过后的四川灾区,到处都是一片废墟,由于四川独特的地理因素,很多通往灾区的道路都被破坏掉了,横在新闻工作者面前的困难是无法深入到灾区内部对受灾情况进行报道,这个时候新闻工作者要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在电视新闻中我们看到的是我们的新闻记者跟着救援部队人员徒步深入到灾区进行报道,这对新闻记者来说是个艰巨的任务,我们的新闻工作者还是选择深入灾区进行报道,这说明记者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在新闻现场报道中,我们看到新闻工作者急促的报道口吻,受众不仅感受到了灾区同胞的遭遇感到心痛、救援人员的投入,同时也感受到了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报道精神。由此,为了能够实现对灾难新闻具有时效性优势上的报道,新闻工作者要加强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与此同时,现场直播报道的方式在重大新闻报道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做好现场直播报道是新闻工作者的工作职责。在现达的传媒环境中,做好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报道,是实现媒体对重大事件报道时效性的重要技术支持,还是以汶川地震为例,在地震发生后,央视等主流媒体在地震现场快速及时的报道,让全国乃至世界上关心这件事的人的以了解事件的进展,全面多点的报道,让震区内震区外的人,知道了自己此时此刻该做什么。CCTV的直播节目,不仅以“快”、“全”在报道着震情,实际上也在给震区以外的人做心里抚慰。现场直播是媒体做好重大新闻事件报道的一个重要渠道。 [科]

【参考文献】

好人好事新闻报道篇(3)

保证报道的真实性是当前新闻行业发展的关键,而对新闻报道有着直接影响的便是新闻编稿人员的文学能力和电视新闻的后期处理和编辑。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报道也开始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电视新闻打破了传统的写作手法,将文学手法融入其中,产生了全新的新闻主义,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电视新闻的渲染力和可读性。[1]

一、电视新闻报道中运用文学手法的重要性

一般情况下,新闻的价值主要是由以下三个方面来决定的。[2]首先是新闻事件自身因素,不受主观的影响属于新闻的客观因素;其次是新闻报道人员对新闻事件的持续深入挖掘和报道;最后便是新闻报道人员对新闻事件的真实报道,主要影响因素是新闻报道人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将文学手法运用到新闻报道中能够将新闻事件的价值更好地呈现出来。

(一)更好地突出新闻报道主题

在新闻报道中新闻主题起着重要作用。在电视新闻报道中,为了更好地突显新闻主题,必须认真对待电视新闻制作的每一个环节,无论是新闻稿件的结构安排、材料的挖掘还是写作手法,都需要精心的安排。从这一点来看,文学作品和新闻报道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特别是一些具有深度的新闻报道,借助文学手法能够将新闻主题更好地呈现出来。

(二)有助于提升电视新闻报道的可看性

将文学手法运用到电视新闻报道中,能够使新闻报道中的人物和情节更具渲染力,使观众产生共鸣,让观众进行深刻的反思,从而进一步提升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思考性。

(三)提高电视新闻报道的渲染力

将文学手法运用到电视新闻报道中,能够使新闻报道的内容结构和内涵得到升华,达到最佳的状态。想要写出让观众感同身受的电视新闻稿件,就需要编写人员细心、认真地挖掘事件的深层内涵,将丰富的事件材料与新闻叙事完美地结合起来,使文章达到情景交融的状态,从而增强文章的渲染力,引发读者深思,带给读者一定的启示。只有这样才能将新闻报道的价值发挥出来。

二、电视新闻报道中文学手法的运用对策

(一)编写具有艺术性的新闻标题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看书看皮,看报看题”。一般情况下,新闻标题能够将电视新闻报道中的真实性展现出来,新闻标题是新闻报道价值体现的关键所在。运用文学手法编写新闻主题,能够使其更具艺术性,从而紧紧抓住读者的眼球,吸引读者阅读。例如,在对高空作业工作进行报道时,可以采用比喻的方法,标题可以编写成《蜘蛛人命悬一线》,将作业人比喻成蜘蛛人,吸引读者阅读,进而了解高空作业的危险性。此外还可以采用拟人的写作手法,如《APEC走了,蓝咋办》《神八回家》等,通过将事件拟人化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从而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沉思。

(二)进一步突出新闻事件矛盾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新闻事件中的矛盾和冲突是吸引读者阅读的关键,具有戏剧性的矛盾冲突能够更好地引发观众思索。在文学创作中,采用具有戏剧性的矛盾和冲突能够更好地烘托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可以运用文学手法将真实的事件戏剧化。文学作品可以创造典型,而在报道新闻事件时必须选择典型事件,这样才能更好地反映当前的社会现象,引起人们的共鸣。电视新闻具有时长性和专题性特征,所以选取的新闻事件和人物也必须具有一定的特性。通过矛盾将事件和人物立体化、个性化,所以在编写新闻报道时,编稿人员会特意刻画和深化事件矛盾,从而提升新闻的感染力。例如,在对患者进行报道时,可以先描述温暖和唯美的画面,随后再描绘灰暗的画面,这样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新闻报道的价值最大化。

(三)将文字解说与镜头结合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可以通过直观立体的画面进行观看,若只是采用文字解说,则不能达到共鸣的效果,所以只有将文字解说与镜头“说话”完美的结合,才能使电视新闻报道更具感染力。首先,可以将蒙太奇手法运用到镜头的剪辑和制作中,可以将不同时间、地点发生的事故,通过相同秒数组合,利用蒙太奇的手法呈现给观众。其次是拍摄渲染力强的画面,进而更好地凸显出新闻主体。最后是通过摄像造型语言对生活场景进行提炼,从而提高新闻报道所具有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在报道古建筑拆除时,为了表现出人们不舍的心情以及古建筑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延时拍摄,通过造型语言将人们对古建筑的情感表达出来,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通过剪辑形式留白

留白是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常用的创作手法,在文学作品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电视新闻报道中采用留白的方式能够缓解新闻报道的节奏,使新闻具有张弛度。留白可以使镜头剪辑更具内涵,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例如,在对一些事件进行报道时,被采访人可能会因为意外出现“无言以对”的情况,若将这些尴尬和沉默通过镜头展现出来,会给观众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感觉。

三、结语

通过对电视新闻报道中运用文学手法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文学手法可使新闻报道更具感染力,更好地达到了新闻报道的预期效果。通过一系列对策的提出,希望能够助推电视新闻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好人好事新闻报道篇(4)

在民生新闻发展中,为了能够进一步扩大民生新闻影响力,应注重结合民生新闻发展中现有问题探索民生新闻发展策略。

二、民生新闻发展策略

1.创新民生新闻报道形式

在民生新闻发展中,为了提高民生新闻节目品位,突破新闻同质化问题,应注重创新节目形式,采取电视、博客、微博立体化全方位报道方法,增强新闻吸引力。例如,以遵义电视台大型民生新闻节目《直播遵义》为例,为了突破同质化新闻报道现象,该节目开通了“直播遵义”新浪微博。到目前为止,微博账号粉丝量达到了16万。在2018年4月21日,“遵义19岁大学生捐献器官,5台移植手术同天进行,挽救了5人生命”民生新闻报道中,一共有29位网友对该条新闻进行了点赞,有6位网友参与了话题讨论。其中,名为“8023zcb”网友评论道:“他将会用另一种方式活着。”名为“吃颗绿豆变西瓜”网友评论道:“最普通的家人做了最不普通的事。”还有名为“姚茜”的?W友评论道:“愿所有伟大的亲人健康平安。”

新浪微博为民生新闻报道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它具有实时性新闻报道功能,可便于记者在第一时间报道新闻事件。这样一来,不仅通过民生新闻报道形式的创新增强了与受众之间互动效果,满足了受众的需求,也可让受众成为民生新闻报道监督者,严格把关民生新闻报道严重雷同问题。

总之,为了促进民生新闻发展,应注重融合现代新媒体手段对民生新闻报道形式进行创新,增强民生新闻报道效果。

2.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在民生新闻发展中,应一改以往内容庸俗这一问题,在以正面报道为主的前提下,树立起一个正确的新闻价值观,以“监察”身份为受众报道真相、真情,坚决杜绝主观臆断。

《特别关注》《南京零距离》《新闻夜航》作为民生新闻报道的先河,始终坚持着正确舆论导向报道原则,对新闻报道中娱乐化、庸俗化现象进行了较好的遏制。以《南京零距离》为例,自创办以来,以正面报道为主,以报道南京、服务南京、宣传南京为宗旨,以贴近群众为指导,为受众传达了一些生活资讯,其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行为受到了广大受众好评。

由上述案例可知,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才是民生新闻发展的关键,需准确把握这一发展要点,进一步稳定民生新闻发展态势。

3.深化新闻报道内容

在民生新闻发展过程中,为了能够客观反映新闻报道事件,对新闻报道进行严格把关,更好地彰显民生新闻报道价值,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应注意深度挖掘新闻报道内容,不要仅停留在新闻报道表面,更好地向受众反映新闻报道内容。例如,以校园毒跑道事件为例,自2016年6月起,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白云路分校学生相继头晕事件引起了《新京报》、财新、央视财经、新浪的关注。针对这一起事件,财新先报道了事件发生地点、经过等等。后到了6月中旬,央视财经、《新京报》等多家媒体针对这一起事件进行了深度挖掘。同时,多名记者深入到了河北地区塑胶跑道生产工厂探知事件发生的真正原因,经过对这一起事件的深度追踪,揭示了该工厂不正当生产行为,并斥责了管理部门监管缺失等问题。这则新闻报道是民生新闻深度报道的典型,遵从真实性、客观性报道原则,向受众反映了事件发生真实原因,保护了民众知情权,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新闻报道价值。

在民生新闻发展中采取深度报道形式,不仅能够避免新闻事件雷同现象,也可通过纵深拓展,向民众传递更多新闻信息,在立足于民、取之于民前提下,丰富民生新闻报道题材,取得较好的民生新闻报道效果。总之,民生新闻报道必须始终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深度挖掘新闻事件真相,将新闻事实呈现给受众,强化受众对民生新闻报道的认可,继而促进民生新闻的更好发展,解决现阶段发展中所呈现问题。

好人好事新闻报道篇(5)

中图分类号:G21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883(2015)23-0007-01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电视新闻媒体的改革和发展,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成为当前电视新闻节目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通过电视台记者向观众实时报道新闻现场发生的事实,让观众直观真实地了解到现场情况,电视新闻现场报道需要记者具有应变能力和责任意识,能够对新闻现场进行敏锐的观察,然后将所见所闻准确地传达给电视观众,在电视新闻报道过程中记者能全方位地驾驭现场。记者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记者的专业素质可以通过电视新闻现场报道集中体现。

二、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1)记者难以全面掌握新闻现场的情况。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画面需要与记者的表述紧密结合在一起,记者需要在新闻现场第一时间组织简短准确的语言来描述现场画面的经过,让观众了解现场发生的情况,将自己所见所闻准确传达给电视观众,从而体现出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紧凑性和立体感。但是,由于现场记者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对电视新闻现场的掌控,不能够对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无法将新闻信息第一时间向观众报道,也无法组织精妙简短的语言表达重要的、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对现场所有情况都是一笔带过,难以突出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重点,从而导致现场报道主题不明确,降低新闻价值。

(2)记者缺乏对现场报道的理解。随着电视新闻媒体的发展,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成为当前新闻报道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形式,对记者的专业素质要求也有所不同。所以,有些记者难以准确理解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记者的职责,不明确如何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发挥记者的作用,甚至认为记者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就是扮演着向新闻当事人采访和提问的工作,完全没有认识到现场记者的重要性,记者成为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的“配角”,没有起到引导观众、传递信息的作用。

三、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1)具有敏锐的新闻观察力。电视新闻现场报道需要记者具有极强的时间观念和敏锐的新闻观察力,现场报道以直播的形式呈现给观众现场画面,这就需要记者快速判断现场情况,通过理性分析找出新闻价值点,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语言将新闻报道给观众。敏锐的新闻现场观察力是记者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只有具备了敏锐的新闻观察力,记者才能够在现场直播过程中敏锐地捕捉到最关键的内容,了解事件最本质的原因。现场记者要在现场找到观众需要的新闻信息,通过调查分析让观众了解到事件的本质,发掘隐藏的新闻价值。

(2)具备准确的分析判断能力。在进行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记者需要“耳听六路,眼观八方”,必须掌握通过视线和摄像机双重观察,搜索素材的能力。新闻素材吸引人并不完全在于其事件的轰动性和突发性,通过记者对事件的分析而烘托出气氛,通过细节的阐述更能够让人感动,引起观众情感共鸣。所以,这就需要现场报道记者具备准确的分析判断能力,不仅能够陈述现场事实,而且可以通过分析判断将现场报道的所有环节联系到一起,找出现场事件的细节,抓住精彩画面进行深入报道,提高新闻价值。记者对现场报道内容分析判断不仅局限于新闻内容,还要具备对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现场环境瞬息万变,记者需要抓住细节,突出重点,找出现场最为典型最具价值的事实进行阐述,引导观众去发现最关键的新闻内容,从而让观众了解事实。

(3)具备良好的现场驾驭能力。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基本都是以直播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这就需要记者具备良好的现场驾驭能力,对于现场发生的各种突况都能够妥善应对。当记者深入到报道现场,首先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判断现场的基本情况,通过观察和采访了解事件发生的过程,分析新闻价值所在,并且能对事件发生趋势做出可预见性的判断,明确新闻事件的主题,了解报道重点以及选材角度等,从而能够驾驭现场报道的所有相关信息。记者为了加深对现场情况的了解需要对现场当事人进行采访,所以记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不但要了解被采访人的心理状态,还需要了解观众的心理需求,寻找切入点,找出关键问题,因势利导,按照设定好的路线进行互动,以最佳的视角呈现最好的新闻报道。

(4)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记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为了深入地了解现场,发现细节,记者需要与现场有关人员进行沟通交流,也需要与观众进行交流,记者通过语言交流从现场当事人了解信息,然后组织语言将信息传达给观众,所以说记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记者必须具有良好的逻辑分析能力,如何组织语言将问题阐述清楚,如何措辞最为适当,如何组织语言才能让观众易于理解,都需要记者具备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在现场报道过程中,记者需要使用规范性口语,不仅需要具备书面语言的正确规范性、较强逻辑性、简洁干练、端庄典雅,还要符合口头语言的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亲切自然、顺口入耳的要求。

(5)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记者经常会遇到各种突况,记者在面对突发状况时必须沉着冷静地面对,学会自我调节,克服紧张激动的情绪。所以,记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对现场突发状况,在最短的时间内判断现场的实际情况,分析现场新闻价值点,判断新闻现场的发展趋势,组织语言向观众传达准确的新闻信息。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多采用现场直播的形式,记者难免会感觉到压力和紧张,所以记者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会自我调节,始终保持头脑冷静,处理好现场的突发状况。

参考文献:

好人好事新闻报道篇(6)

对于新闻事件的报道和采编来说,需要进行深度的整合,而在进行整合的过程中也就是对新闻观念的整合、对新闻媒介的整合以及对新闻角色的定位等。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把相关的新闻档案和当前的新闻事件进行整合。例如,在舟山日报推出“平民英雄”丁红武系列报道中, 就可以将当前的发生的丁红武舍己救人事件和以往轴上历史上发生的相关新闻事件联系起来,通过对相关新闻档案的整合与总结来进行综合报道,这样一来,我们的新闻报道也就更加具有深度,也使得新闻档案开始为新闻事件增值。与此同时,我们对新闻档案进行整合与分析,也可以从中分析得失,进而进行有效的总结,以便更好的、更加客观和科学的进行新闻事件的采编与报道。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管理好新闻档案呢?对此,笔者展开了相关的分析。

1、新闻是在时刻发生着变化的,也就是说今天的新闻就会成为明天的档案,所以我们一定要管理好这些档案,进而扩大我们的视野。我们知道,新闻报道过后,经过一段时间相关的新闻就会成为人们眼中的旧闻,这对于这些新闻档案来说,看以已经没有什么作用和影响力了,但是他却并没有失去自己应有的价值。就从上面我们所举的舟山日报报道“丁红武救人事件”中可以发现,我们的新闻报道通过对以往新闻档案的梳理和总结,进而将新闻广度、深度进一步的拓展开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对相似事件的分析和整理,将年以来舟山发生的类似事件、新闻故事等进行再次的回放,我们发现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蒋纪周舍己救人、年报道的巡警夏骑兵奋不顾身抢救落水妇女、年报道的灭火勇士陈建军、年报道的模范村党支部书记朱缀绒、年报道的海岛孩子的好师娘杨兰娟等。对于这些新闻时间来说,已经成为我们的新闻档案,但是我们把这些新闻和当前所发生的新闻时间贯穿起来,也就使得新闻报道更加全面,也大大的丰富了新闻的内容,实现了新闻的深度挖掘,增加了相应的新闻价值。

2、要充分的对新闻档案进行挖掘,把具有重要价值的新闻档案开发成能在当今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新闻。对于一些新闻档案来说,我们当前的新闻报道需要充分的进行挖掘和利用,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停留在对相关新闻事件的浅层利用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要进行深入的挖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利用相关的新闻档案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对比和说明上,更为重要的就是也不能仅仅把这些新闻档案当做背景来使用,更为重要的就是我们要对这些新闻时间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对此,舟山日报就科学的利用了相关的新闻档案,进而深化了“平民英雄“ 丁红武报道, 在这方面,相关的新闻从业人员并不是对以往新闻档案的简单回放,而是把报道的重点放在“回访”,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派了一系列的记者进行调查,开展了大量的新闻报道, 从而充分的展现了“新闻背后的故事” 充分挖掘了故事背后的新闻。这样一来也就给受众一个更加完整、清晰的事物发展变化的情况,从而达到了与群众互动、共鸣共勉的效果。所以,这也就启示了我们对以往新闻档案的利用是多层次、多元化的,其中有着加大的利用空间。

3、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们也要充分的利用好数据库、数字化、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 进而来提高新闻档案的现代化管理以及服务水平, 从而在最大的限度内实现对新闻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增加其相关的效益和价值。对于新闻档案来说,它们是已被新闻媒体所过的, 所以他和当前的某些新闻资源也是具有传承性和同源性的。所以,我们就要加强对这些新闻档案的管理,进行科学规范的分类,与此同时加强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以便我们在利用相关新闻档案的时候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利用。在当前的情况下,很多的新闻档案管理较为混乱,主要的就是一些报刊的合订本,同时在管理上业不是较为细致,没有进行很好的分类。这样一来,也就给采编人员获取相关新闻档案资料带来许多困难, 也给报道留下了不少遗憾。如果我们要在很短的时间里挑选出和报道主题密切相关、最具典型的新闻档案资料, 根本没有可能。通常我们是经过一些记者或者是编辑的印象和回忆。所以,在我们进行新闻档案管理的时候一定要做好相关的建设,需要对相关的新闻档案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类、加工和处理, 并且利用那个当前的信息管理手段来进行相关的制作, 能够很好的实现新闻档案资料齐全、检索查阅方便。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要大力的促进互联网建设,让相关的报纸实现“联网”这样一来也就可以更好的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通有无,进而更好的利用以往的新闻档案来为今天的新闻报道和整合服务,实现为新闻时间增值的效益。

好人好事新闻报道篇(7)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现场报道能给广播受众较强的现场感,突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因此,做好现场报道是对每一位广播记者的工作要求,也是自身职业素质的一种体现。本文讨论的民生新闻、会议新闻是较常见的两种现场报道类型,笔者就这两种类型的现场报道进行分析讨论,探讨做好广播新闻现场报道需注意的几个问题,以达到增强新闻报道效果,更好服务于广播受众。 关键词:现场报道;广播记者;民生新闻;会议新闻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4-0096-03

现场报道是新闻报道中的重要形式,是结合新闻现场场景,描述新闻事实的报道类型,具有新闻现场感和真实感。广播新闻记者在现场进行新闻采访,目的是突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时效性,以满足受众真实快捷地了解新闻的要求。

在众多新闻事件报道中,民生新闻现场报道、会议新闻现场报道是较常见的两种现场报道类型,记者需根据不同类型的新闻现场报道、不同类型的采访人物采用不同的采访角度和侧重点,而报道方式和采访技巧对新闻现场报道的效果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也是记者职业素质的一种体现。本文将对这两种类型的现场报道进行分析讨论,探讨做好广播新闻现场报道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民生新闻现场报道

民生问题包罗万象,范围极广。通过客观报道各类信息和综合各方的声音,反映事件的重要性和本质,特别是促使群众民生问题得到解决,是新闻记者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民生新闻报道需避免民生问题细微、浅表、碎片式的报道方式,而需以小见大,“在碎片化语境下作深度掘进”[1]。

在民生新闻报道中,并非民众生活才是民生事件,与民众生活相关度高的政策如何落地、政策执行如何影响民众生活,也属民生新闻报道范畴。在操作上,记者可采取现场采访及记录采访对象言行的方式,帮助广播受众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理清事件真相。在某些时候也可采取前往新闻现场观察新事物流程和新政策执行的体验式报道方式,拉近广播受众与新闻事件的距离。由此可见,记者的现场报道角度和水平直接影响着整条新闻的报道效果,两者具有极大的关联性。

(一)现场报道的客观性

现场报道中的广播记者主要是通过事件还原进行新闻传播,忠实的记录才能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以广播新闻报道《新闻特写:“板凳委员”韩志鹏到物价局递函要求重开的士调价听证会,却连吃闭门羹》为例,笔者紧跟新闻人物,记录广州市政协委员韩志鹏到广州物价局递函,在多个处室的办公室之间来回奔走却找不到负责人回应的过程,并第一时间在现场作连线、口述报道,客观叙述该新闻事件及新闻点。当天随后的新闻稿件更详细地描述了该事件,并配上丰富的实时录音材料,把韩志鹏到物价局递函却连吃闭门羹的曲折过程更全面地传播给广播受众。

在新闻报道中,笔者没对新闻人物的行为进行评论,也没有对相关部门的反应进行点评,只是忠实记录。通过白描、特写的手法,结合现场多种音效,真实再现递函过程中韩志鹏和物价局工作人员的艰难沟通过程,不动声色地再现一场颇具意味的冲突:一方是执着、较真的政协委员,另一方是冷淡傲慢的政府职能部门,强烈的对比使听众印象深刻,强化了这一事件的新闻价值,让听众自己体会该新闻事件的启示。同时通过这一新闻报道使广播听众感受到广州政协委员的参政意识、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意识,也有助于广州市民增强公民意识。可见,只有把握忠实描述新闻事件这个原则,才能保证广播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才能确保收到好的新闻效果。

(二)现场报道的应变能力

在民生新闻现场报道中,记者需特别注重与采访对象拉近沟通距离,达到更真实、更详细的报道目的。由于现场报道存在不确定性,尤其体现在无法预先把握现场采访时间节点,无法预知被访者对某事件将发表什么看法,这就需要广播记者不仅需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还需具备较强的现场报道应变能力,才能获得现场采访时机和捕捉到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现场采访可分为正式与非正式两种,在征得新闻人物同意后,记者拿出采访设备进行采访属前者;后者则是新闻人物以聊天的方式说出他们的想法,在征得同意后,这部分信息也可以作为新闻素材运用在现场报道中。在《新闻特写:“板凳委员”韩志鹏到物价局递函要求重开的士调价听证会,却连吃闭门羹》中,笔者随机应变,把握韩委员递函碰壁后感到沮丧的最佳采访节点,提出采访要求。对于这个结果,韩志鹏说,有所预料,但仍然很失望,他仍将继续关注这些“听涨会。”(录音:为了我们社会的进步,通过一次一次的行动,我想,会让听证会变成一个真正民主决策平台。)可见“选择时间、找准时机[2]”是非常重要的,好的时间节点、真实精彩的采访内容使该篇报道在当时的广州引起极大的社会反响。

(三)现场报道的音效运用

广播现场报道的一大特点就是新闻现场的声音得到体现,而民生新闻的现场出现丰富声音元素的机率更大。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可以同时传递现场画面和声音,广播新闻现场报道则主要通过语言和现场录取的声音来传递信息,增加报道的立体感。根据不同的事件,常出现的音效包括汽车、火车或飞机的声音,建设或拆卸的声音、风雨大作的声音等。这些音效都属于记者客观记录新闻事件的一部分,可“增强新闻的真实、新鲜、形象性, 增强新闻的感染力”[3]。

还是以《新闻特写:“板凳委员”韩志鹏到物价局递函要求重开的士调价听证会,却连吃闭门羹》为例,为更好地还原现场,为记录新闻人物的情感和体现其个性,笔者在采访时有意识地录下脚步声、敲门声、摔门声,并把现场音效在报道中还原。把新闻人物在大楼里的各个职能部门楼层来回走动、多次敲门、与工作人员沟通不畅等场景,都通过现场音效的配合反映出来,使得广播受众对该新闻事件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例如,韩志鹏(压混:敲门声)多次敲门没有人回应、(压混:脚步声)他来到了21楼局长办公室、纪检组长下达了逐客令,将所有媒体赶出办公室,“砰”的一声(压混:关门声),门关上了!

简而言之,现场音效要为新闻人物和事件的采访服务。在上述例子中,新闻人物韩志鹏此次行动被众多广州媒体所关注,在长达大半个小时来回奔走的过程中,始终被各路纸媒、电视台、电台及网站的记者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笔者在采访时,始终紧贴韩志鹏身边,不能被其他媒体记者挤开,在人物敲门时将录音设备对着门,上楼梯时将录音设备对着脚,用“笨”办法最大限度靠近声音源头,尽可能清晰、完整地采集现场音效,增加广播报道的现场感和真实性。

二、会议新闻现场报道

有别于民生新闻报道聚焦于相对单一具体的民生事件,会议新闻则往往报道政府各部门决策事项和会议过程。因此记者做会议现场报道时不仅要准确领会会议要旨,在众多内容里,去繁求精,选择核心内容、群众最关心的内容,还要把抽象的公文表述转化为简明易懂、生动的广播新闻报道。而现场采访是兼顾以上两个原则、做好会议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保障,因此在会议新闻现场报道中需注意三个方面。

(一)拟定详细采访方案

细节决定成败,采访方案是否拟定得当对大型会议新闻报道尤为重要。在参与“两会”等会期较长、议程较多、同时议题重大的会议时,记者应制定详细采访方案,以确保会议采访的成功及新闻报道的准确、精彩。

报道选题是采访方案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会议现场采访的选题制定是最能展现本报道核心竞争力、有别于其它媒体的关键手段。记者首先需提前与会议主办单位沟通,详细了解会议的主旨和议程,根据会议内容的重要性和当时的热点话题,列出详细采访提纲和拟采访对象;其次,应针对所确定的选题认真做好功课,了解选题的新闻背景和最新进展。只有做到胸有成竹,在会议现场采访时,才能迅速地从庞杂的信息中抓住与选题相关的内容;第三,要做好预案,以便在会议过程中捕抓到有价值的精彩瞬间,使现场报道更加生动。例如在会议讨论现场,与会者的现场脱稿发言往往比会后单独接受采访时的语言更生动,尺度更大,所谓“猛料”,常从发言者有感而发的脱稿讲话中获得。

(二)注重会议现场细节

会议现场细节主要指两个方面:1.与信息有关的细节,例如,在2015年召开的广东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媒体向省发改委主任提问的问题集中在近期获批的广东省自贸区如何开展建设方面;2.与会场或与会者有关的细节,包括会场布置是否符合八项规定,与会者有哪些知名人物等等,所有这些细节都能体现新闻现场和新闻背景。

由此可见,会议现场细节报道是把枯燥会议新闻变为生动会议新闻的一种重要会议报道方式,而广播媒体更倚重播发与会者的发言。一次有特点的发言,如发言人的内容、语音语调甚至语速,不但能揭示会场的气氛、传递出带有层次的信息,还能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情。带有感情的发言,往往比单纯念发言稿更有感染力。

以《广州市市长陈建华动情回忆邓小平南巡,声音哽咽落泪记者会》为例,笔者做了广州市长新官上任第一时间面对媒体、回应焦点问题的新闻报道,并在广播稿中配上丰富的音效,再现了一位新闻人物、政治人物难得动情的一刻。“亲历邓小平南巡,陈建华更能体会改革开放的非凡意义,包括人们解放思想,也包括一代人命运的改变。说到这里,他突然眼圈发红,声音哽咽,并用纸巾擦泪。”(压混:哽咽声音)以上例子显示,如果仅有文字对新闻现场的描述,难以完整再现新闻人物的现场表现,因此广播新闻的现场报道此时发挥出比纸媒更大的优势,尤其在发言人讲话的语调、情绪有所变化时,纸媒远不如广播现场报道有感染力。

其次,这直接体现了笔者在现场的观察和记录角度,也体现了笔者的创新力和该报道的定位。通过对现场人物表情、肢体语言的白描,配上现场音效,使得现场报道不再死板,会议内容不再神秘,可帮助广播听众在听到哽咽的现场声音时,仿佛亲临其境,能更充分地感受到新闻人物的情绪变化。可见,现场报道会议新闻,记者不仅要全程参加会议以免漏掉信息,还要善于通过现场采访捕捉一些重要细节,从而使新闻真实生动。

(三)整合会场碎片信息

自媒体的流行改变了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自媒体碎片式的信息传播比传统媒体更注重“短、平、快”。由于传统广播媒体仍受限于播出时间和播出次数的硬性规定,因此,广播记者更应注重整理信息、整合信息,并应视该项工作为广播新闻报道与自媒体竞争的重要方式。在会议采访现场,记者应着眼新闻事实,将重要信息点,按新闻价值的大小重新排列,并将新闻事件的背景和延伸信息进行整合。

笔者曾多次参与省、市和全国“两会”报道。在会议现场,笔者不仅报道会议的程序,代表的讨论发言,还需把会场的碎片信息串联起来,并结合社会热点和事件背景进行延伸报道。由于广播新闻依靠听觉,无法运用大量数据和图表帮助听众理解新闻事件及背景,因此广播记者需在口述中简要将各方信息融进现场报道中。以2014年广东省人代会现场报道 《曾志权回应2014年预算中三公降幅大于往年,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为例,两个多小时的会议中,省财政厅厅长就财政资金的安排回答了多个问题,但颇受广播听众关注的“三公”经费压减情况,只是会议现场海量信息里的一个“碎片”。

为让听众更好理解财政厅厅长在会议现场的简短回应,笔者在报道中对广东省2014年的“三公”经费与2013年、甚至2012年的“三公”经费进行了纵向比较,将以往相关背景信息进行整合,把“碎片”串成“项链”,让听众在大背景下更好理解现场的信息。

三、结 语

随着我国全媒体时代的迅速发展,受众获取资讯的习惯和途径被极大改变。然而,不管新闻的编辑和包装手法如何变化,前方一手的原材料始终不可缺少。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从竞争到融合的当前,广播电视媒体需顺应潮流,抓住趋势,革新理念[4]。

好人好事新闻报道篇(8)

电视新闻是传播现代新闻的主要途径,及时、形象、准确的现场新闻可以拉近电视媒体与观众的距离,提高新闻的透明度以及可信度。电视新闻记者作为直击新闻现场的人,肩负着准确传播新闻的任务,身处复杂的新闻现场,要向大众传递新闻事件,专业素养十分重要。

一、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原则

(一)系统化

新闻现场往往是复杂多变的,电视新闻记者面对这样的新闻环境,必须镇定地分析新闻现场的实际情况,快速制定出新闻现场报道的具体计划以及实施内容,实现良性的现场互动,确保通过电视镜头准确地传播新闻。因此,电视新闻要想实现准确传播,电视新闻记者必须遵循系统化原则,将新闻现场报道信息整体系统化。即使在新闻现场采访时也必须选择相关的采访专题,应该与新闻内容相吻合,避免离题,将现场报道的新闻内容及其采访专题设计等部分系统化,提高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系统性,进而保证现场新闻报道内容的清晰度,避免新闻播报逻辑性不强的情况。

(二)人性化

电视新闻以声音和影像等形式呈现新闻现场,出镜记者是电视镜头中的主体,所以新闻记者的精神面貌、肢体语言以及思想高度会直接影响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质量。这就要求电视新闻记者必须持续加强自身的理解能力、新闻专业素养、职业道德等,用极具深度和广度的视角来理解现场新闻事件。同时,挖掘现场新闻事件的精神和含义,提高自身的人文主义和理论素养,充分体现人性化,确保电视新闻体现人文关怀,突出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道德教育意义。

二、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作用

(一)体现新闻的真实性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要将新闻现场的具体情况通过镜头呈现出来,新闻记者作为新闻事件的主要叙述者必须保持客观的播报态度,遵循一定的原则把新闻现场呈现在大众面前,尊重新闻的真实性,拉近与大众的距离,让大众充分感受到新闻的真实性,不可以扭曲新闻真相,故意报道不真实的新闻内容。电视新闻记者进行现场报道时只有体现新闻的真实性,才能凸显新闻报道的价值,提高新闻现场报道的及时有效性,同时促进电视新闻报道的高速发展。

(二)增强新闻的深度和质量

相对于观众,在新闻第一现场的电视新闻记者是最直接的目击者,对所报道的新闻是最主要的参与者。电视新闻记者身处新闻现场进行直播,面对突发新闻事件,记者必须发挥自身高度的新闻整合能力,体现专业报道素养,采访相关见证人时必须将抽象的新闻信息通过采访的方式叙述清楚,挖掘新闻的深层次含义,增强现场新闻报道的深度及质量。

三、电视新闻记者做好现场报道的策略

人们经常对记者进行评价:一个优秀的记者可能不是一个专家,但他一定是一个杂家。电视新闻记者在进行现场报道的过程中,记者的精神面貌、报道态度、言行举止、专业素养等都会直接影响新闻现场报道的质量。同时,新闻事件现场的情况往往比较复杂。在这样的新闻报道环境下,新闻记者只有深入研究现场报道策略,才能保证新闻报道的深度和质量。

(一)准确选择报道视角

能否准确选择报道视角是衡量电视新闻记者专业素养高低的重要指标,选择合理的报道视角有利于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所以,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视角非常关键。在报道电视新闻的过程中,电视新闻的现场感及其可视性尤为重要,而新闻现场报道的内容也是通过这两方面来体现的。换句话说,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无疑是凭借技术手段将现场展示到观众面前,形象生动地展示新闻现场的情况,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这就要求电视新闻记者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对生活具有很强的理解和感受,加强自身的新闻专业素养,这样才能找到准确的新闻视角。总而言之,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不但是记者所在的环境,更重要的是指面对镜头中的新闻第一现场,使观众感受到现场氛围。目前,很多新闻报道都是采用新闻记者口述,并合理地插播新闻现场画面的形式开展的,这样的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方式对新闻现场的氛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处理好与被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

作为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主要传述人,新闻记者必须处理好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他们相处。电视新闻记者应当遵循平等的原则来采访现场对象,不能采取仰视以及旁观者的角度进行采访。有些新闻记者在开展采访工作时以咄咄逼人的态度提问,给人一种审问犯人的感觉。例如,采访农民工时,新闻记者应该向观众报道农民工生活艰苦、受到不公平待遇等现象,而非去揭露农民工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不文明行为,这样易削弱电视新闻报道的公正客观性。因此,电视新闻记者在现场报道时必须与受访对象建立起良好的关系,避免扭曲新闻事实。处于混乱的新闻现场时,记者必须保持镇静、学会倾听,并真诚地与采访对象交流。

(三)做好本职工作

新闻记者是现场报道的主要传述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现场新闻报道的质量。不同于演播室的主持人,现场报道记者必须时刻保持镇静的态度,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状况,都需要调节好情绪,掌控所有报道环节,以客观、真实的态度来进行现场报道,不允许出现情绪、神态及举止不恰当的现象。所以,电视新闻记者进行现场报道时,必须充分体现自身的专业素养。在采访特定的新闻人物时,记者的言行举止必须合乎规范,保证与新闻现场的氛围相符,以更好地把新闻现场的真实情况呈现在观众面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四、结语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并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这要求电视新闻记者拥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同时,记者还要遵循现场报道的基本原则,积极探讨增强新闻报道效果的有效策略,发挥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作用,提高新闻记者现场报道的质量,进而促使电视新闻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好人好事新闻报道篇(9)

二、电视新闻发挥好舆论导向作用的具体途径

(一)把握新闻的时效性

电视新闻工作者要始终注重新闻的时效性,第一时间把重大新闻事件传播给观众,尤其是针对突发性的灾难事件,电视新闻工作者尤其要重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利用电视新闻传播的优势,把新闻事件有效传播给观众,打破观众对灾难事件的猜测和误解。电视新闻在新闻传播上有一定的权威性,传播的新闻内容可信性比较强,当突发性灾难事件发生时,人们对灾难事件处于一种恐慌状态中,极易产生对灾难事件的种种猜测,再加上各种新媒体的传播,受众非常容易轻信一些不明确的消息或谣言。一旦谣言利用互联网传播迅速的特点得到广泛传播,就会给社会稳定带来威胁,不利于正确信息的传播,还会在人们心中产生恐慌感,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所利用。这个时候,电视新闻就要充分发挥好舆论导向作用,第一时间最新事实消息,利用电视新闻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给观众带来正确的新闻信息,打消观众心中的恐慌和不安,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发挥好电视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

好人好事新闻报道篇(10)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新闻策划作为一个高频率使用的操作方法。已经受到新闻界的广泛关注和青睐。当前,伴随互联网、手机报、移动电视等新媒体的诞生,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仅靠抢先消息而在竞争中取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广大受众的欣赏水平越来越高,这就对新闻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闻竞争的主战场中。各媒体之间更多的是看谁能有效地利用和挖掘有限的共享资源。变共享为独享,不断提高新闻质量,提升媒体的竞争力。在这种形势下,加强新闻策划,使新闻报道更具特色、更有吸引力,已成为许多新闻媒体的共识。事实也证明,新闻策划已成为媒体增强竞争力、影响力有力武器,对提高新闻宣传的报道质量,增强可读性,凸显媒体个性。展示媒体品牌,提高媒体知名度和美誉度都可起到很大的作用。

一、新闻策划的定义

广义的新闻策划可以理解为新闻传媒生存发展的战略规划。它包括对传媒的受众定位、经营方针、员工构成、内部管理、资产资金、技术设备、广告经营等,进行全方位运筹和规划。狭义的新闻策划是新闻业务中的“战役”策划,是新闻工作者遵循事物发展和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对已占有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和策略,对新闻传播活动进行有创意的谋划与设计,并根据反馈信息不断调整、修改,更好地配置与运用新闻资源,取得最佳社会效益的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过程。这里探讨的是狭义的新闻策划。

二、强化新闻策划的作用,体现最佳新闻价值

近年来,随着读者对新闻系列报道、深度报道等的阅读需求,策划已越来越受到新闻媒体的重视。新闻策划是新闻工作者根据新闻事实以及发展趋势。进行角度新、选材精、立意好、挖掘深的报道,以达到深入反映事物的社会价值。揭示其中的思想内涵和本质特征,增强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新闻策划的强大作用和意义在于它能将一些分散、无形的事实充分调动和集中起来,从而使新闻潜在价值得到深入开发而成为显新闻。产生一种“宣传性现象”。事实证明,新闻策划在确保新闻宣传的正确舆论导向和正确的舆论监督。提高新闻宣传的报道质量等方面都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发掘新闻价值,满足受众需要。

人们常说:新闻是易碎品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新闻赖以生存的客观事实是千变万化、稍纵即逝的。通过新闻策划,可以充分挖掘、凸显事实的新闻价值,不仅可以敏锐地看到眼前发生的事实,而且可以敏锐地回溯过去发生的历史、科学地预测未来,以及探索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发展趋势,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要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新闻大战中获胜,传播者就必须摸准受众的脉搏,对信息进行过滤和筛选,策划报道选题和报道方案,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传播目的。现代新闻传播已经不是一种单向的“我传你受”的信息流通。一方面传播者按照新闻价值规律将经过选择的新闻信息传递给受众,另一方面,受众对于相关信息的反馈也将抵达传播者。并影响传播者的传播行为。受众的需求和兴趣也越来越多越广,受众对新闻报道关注的层面和对报道深度的要求也跟以往有所不同。他们不仅要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而且还想了解其内部的发展过程或变化,关心事情进展的详细过程以及新闻背后的新闻、媒体的相关评论,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决策依据,甚至还想参与其中。而且,受众对于传播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传播者的重视。受众的需求和对报道的反应成为新闻策划以及衡量传播效果的重要依据。

第二,有利于形成独家报道,推出新闻精品。

新闻策划有利于形成独家报道,吸引读者的眼球。引起大家的关注,产生好的社会效果。谁搞的策划好、形式新。谁的采访写作水平高。谁制作的版式精美,谁就能在媒体中独领,抢占先机,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如果没有策划,不主动组织,满足于来料加工。记者写成什么模样就发什么模样,这是一种被动的、消极的状况,报道就会缺少章法和冲击力,就难以在新闻大战中胜出。形成独家报道,推出新闻精品,一要有超越一般人的新闻眼光,在未被别人关注的领域发现新闻线索或潜在的新闻生长点,并能准确地判断出它的新闻价值。二要在策划内容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别出心裁,别具匠心。对于可预见的、媒体都关注的事件,打破常规,在不违背新闻规律和政策、法律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出奇出新,采用新的形式、新的手段、新的途径展开报道活动。激发受众的接受兴趣。从而形成较大的冲击力和影响力。

第三,有利于提高媒体的知名度,扩大在社会上的影响。

新闻策划是打造媒体影响力、吸引力和扩张力,提高质量和品位的一项重要措施。新闻策划的主题常是某一时期人们关注的重大事件。重大事件是媒体报道的重点。只有重视新闻报道的策划工作。才能搞好完整的重大事件的报道。由此可见。积极做好新闻报道策划工作,能给受众提供更为完整、优质的信息。从而扩大媒体的影响力,对于提升媒体的完美形象有很大的作用。

一个成功的策划,既能最大限度地开发新闻资源,聚焦事件。形成声势,有力地推动新闻事件的进展,扩大报道的社会效果。又能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还会增强新闻媒体的社会效应,从而树立媒体的品牌,提升媒体的公众形象及社会影响力,起到积极的传播效果。

三、坚持新闻策划的原则,营造良好的宣传舆论环境

1.真实性

新闻报道必须以事实为基础,这是新闻策划的立足之本和最根本的法则。由此我们在进行重大新闻报道策划的时候,必须认识到重大新闻策划是建立在充分尊重新闻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不是撇开新闻事实本身进行的。真实是新闻最基本的特性。新闻策划要坚持在事实的基础上掌握全局、深化主题。如果丢失了新闻真实的生命线,那么。再好的新闻策划也将会失去意义。

因此,新闻策划决不是要新闻报道者去凭空臆想,人为设计制造现象而掩盖或歪曲事物本来面目和固有的本质现象,无中生有地“导演”、创造事实,从而导致新闻的失实。在作新闻策划时,一方面要防止按策划人主观臆想来误导舆论,另一方面要防止歪曲和改变事实的本质。出现虚假报道。

总之,无论如何千变万化。新闻策划都必须坚守一个原则,那就是:事实是新闻策划赖以形成

的基础和前提,离开了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也就不可能有新闻,更不可能有“策划”。

2.前瞻性

新闻策划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在报道新闻事实之前就应该发挥它的预测性和超前性,这就提出了新闻策划的前瞻性原则。新闻策划的前瞻性就是对新闻及事态的发展有预见性并及时做出新闻策划。新闻策划。是新闻人的一种主观行为和“议题设定”。策划人必须要了解读者喜欢什么,对新闻有什么期待和要求,要在确定公众价值观和态度的基础上进行策划。要做到前瞻,必须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准确把握热点和难点问题,做到“春江水暖鸭先知”。

策划人事先对自己做的选题要心中有数。编采人员要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性,一线记者要及时向报社反馈信息,三者缺一不可。做策划,获取信息是重要前提,媒体和记者要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联系,要将新闻触觉伸展到各个角落,使新闻变被动为主动。变随机为定向。

3.独特性

新闻策划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只有在时间和地域,内容和形式上以独特的气质和视角予以报道,才能出奇制胜,达到策划的目的。

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坚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总书记提出的“五个创新”,是新时期党中央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对新闻创新的要求。

在选题上,应该以选择事件性较强的新闻进行策划为主,国家出台的大政方针。以及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都是新闻策划的重要选题来源。从这些看似宏观的选题中。选择从微观角度入手,通过报道来推进事件的递进和发展,最终揭示事件的本质,满足人们的期待感,引起受众关注,而不能囿于平面思维无休止的重复。让人产生审美疲劳。要运用独特的视角,观察和透视新闻事实,发掘蕴含在这一事实之中的新闻价值。实践中不乏此种情况,同样一件事实,从这一角度看价值不大,换一个角度便极有意义,使得“身价倍增”。通过新的整合使新闻事实中的价值得到更充分、更全面地展示。正确引导舆论。从而提高媒体的影响力,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只有对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全面分析、构思。经过反复酝酿、调整,并从多个报道方案中优选出最佳报道方案来加以实施,才能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最终实现理想的传播效果。

4.可操作性

新闻策划是否成功,取决于最终的效果。进行策划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和量力而行的原则。在策划过程中,每一个方面每一个步骤都要想一想在实际中是否可行,人员配置、资金准备、采访计划等等,要在现实的基础上做到各项资源整合的最优化。不能只凭一时的激情。只求一时的热闹,而要进行长计划、短安排,把事情想得越周到越好。想得越复杂越好。同时在制订策划目标时要留有一定余地,具体实施起来才有备无患,以免发生变故而措手不及。

即使策划方案再完美。如果不具备实际的操作性,只能是纸上谈兵。许多新闻媒体从良好的愿望出发做过一些新闻策划,但是真正能够达到预期目的、收效良好的并不多。究其原因,在于实施的力度小,只能坐而言。不能起而行,对新闻策划的可行性认识不够充分。对报道时机的把握、报道难度的估计以及思想准备、物质条件等方面缺乏系统周密的考虑。导致策划虎头蛇尾、不了了之或半途而废的尴尬境地。这样的新闻策划是不可取的。

四、避免新闻策划的误区,提高宣传工作质量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新闻策划毕竟只是新闻工作的一种手段,既不是新闻工作的目的,更不是新闻工作的本质。因此,在进行新闻策划时,一定要注意避免在认识上和实践中陷入误区。

首先,忌刻意炒作。新闻策划不论做几篇报道,都是按照新闻规律,按照事件的进展来报道。新闻策划在追求社会反响的同时,能够遵从新闻的一般规律,注意社会效果,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为了制造轰动或抢新闻。吸引受众眼球,抢占市场卖点。按照商业的需要。新闻炒作不惜哗众取宠,超越新闻事实,往往小题大做,着眼于“曝光”,偏重于社会新闻、灾害事故、娱乐新闻、名人隐私等题材,甚至不惜导演、编造一些“新”、“奇”、“特”事件,经过精心包装,以“震撼”的面目向受众亮相,但是所报道的事情往往新闻价值不大。相信大家对“天仙妹妹”、“芙蓉姐姐”等等这些网络炒作都还记忆犹新吧。在真实性上,新闻炒作像是“挤牙膏”,往往今天这样说,明天那样说,报道不够客观公正,有时倾向性明显;或者任意编排事实,且有明显的反复性。前面说了的又拿出来说一通。

其次,忌过度期待。新闻本质上是对新闻事实的一种客观反映。在策划报道活动时,必须依据事实的新闻价值,合理地安排报道方式、编排方式和投放的人力、物力、版面,以客观、合理、适度的原则进行事实报道,而不能因采编人员自己的喜好和推断过度使用新闻资源。甚至人为地左右新闻事件朝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方向发展。但是,新闻实践中往往会发生过度强调主观能动性。过度期待事件的结局,甚至希望事件朝着预设好的方向发展的情况。于是,出现了某些媒体通过主观策划,主题先行的问题。

总之,新闻策划。只有做到胸有成竹,心中有数。才可能做出一个好的作品,体现其最佳新闻价值,调动广大受众的收视、收听或阅读兴趣,营造良好的宣传舆论环境,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余额,突发事件报道的新闻策划,[J],新闻世界,2010,(4)

[2]邹藏,新闻策划应如何定位[J],新闻世界,2008,(10)

上一篇: 现货销售工作计划 下一篇: 建筑材料毕业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